大学生人力资源开发(精选12篇)
大学生人力资源开发 篇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逐渐走向大众化, 高中毕业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大大增加。这些学生中, 存在着一些由于经济贫困、生理残疾、心理障碍、竞争失败等原因而处于不利境地, 并且出现了学习、生活、就业困难等问题的大学生群体, 我们称其为大学生弱势群体。社会上存在的许多或明或暗的漠视、歧视行为, 使大学生弱视群体无法获得平等的就业权, 被无情地剥夺了公平竞争的资格, 引发了种种社会冲突和矛盾。因此, 加强大学生弱势群体的人力资源开发, 促进他们德智体均衡发展, 使其逐渐成为具有相当的健康水平、知识水平、技能水平及社会适应能力的高素质的人才, 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战略选择, 它体现社会主义社会的公平、公正, 利于和谐、稳定社会的构建。
一、大学生弱势群体分类
大学生弱势群体是由于客观或主观原因, 在经济、身体、心理、学习、人际交往、学校地位等方面处于不利境地的大学生群体, 这一群体的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影响其健康成长。大学生弱势群体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经济贫困、学习困难、心理健康不佳、生理有缺陷、曾受违纪处理的类型。
1. 经济贫困的大学生群体
高校经济贫困学生是指那些在校期间因家庭经济贫困而难以交付学杂费及购置必要学习用品, 日常生活缺乏经济保障的学生。由于窘迫的经济条件而带来生计的压力, 很容易使这类学生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 即使充满自信和乐观态度的学生, 也不得不牺牲休息甚至学习时间进行各种勤工助学活动, 而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最终也会产生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反应。
2. 学习困难的大学生群体
一些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 学习目的不明确, 自控能力差, 或无法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 虽和其他同学一样在学校学习但不能进入正常的学习状态。成绩的落后, 使这部分大学生经常体验到学习的失败, 再加上心理的脆弱, 使之在学习上产生了阴影。而在高校的各种荣誉往往是与学习成绩、实践能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这样, 对他们来说各种评优、评奖、担任职务的可能性就不大, 这就使他们感觉低人一等, 产生严重的自卑情绪和心理负担。
3. 心理健康不佳的大学生群体
进入大学后, 一方面随着学业、就业、情感压力的加剧, 面对市场经济和各种矛盾, 有些大学生感到无所适从, 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另一方面, 大学生处在生长发展最旺盛的时期, 生理、心理的需要特别多却又得不到完全满足, 会加剧心理负荷, 诱发心理疾病。
4. 生理有缺陷的大学生群体
生理的缺陷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生理缺陷会给人的心理带来负面影响, 使人产生焦虑、忧愁、烦恼、抑郁等不良情绪, 影响了人的情感、意志和性格, 乃至人际关系的和谐。部分大学生身体有疾病或生理上有些缺陷, 从而产生极强的自卑心理, 整日沉默寡言、闷闷不乐, 从而影响着他们的理智与行为。
5. 曾受违纪处理的大学生群体
一部分学生因考试作弊、偷窃、打架等违纪受到校纪校规处理, 从此对前途失去信心而一蹶不振, 表现为思想消极、情绪低沉、行为懈怠、同学关系冷漠。由于缺乏进步动力及正确引导, 他们没有正视自己的错误, 没有重新树立信心, 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和以后的就业。
二、大学生弱势群体人力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学校应加强对弱势群体的人力资源开发, 对其进行思想上的教育、经济上的扶助和学习上的辅导, 促进其自信、自立、自强, 从而成长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者, 这既是高校的一项重要教育任务, 又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1. 大学生弱势群体人力资源的开发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要求
大学生弱势群体的行为及心理活动, 一方面影响其自身正常的学习、生活, 对成长造成影响, 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对那些正常发展的学生造成不利影响。诸如自杀、逃课、赌博、打架、无所事事混日子等消极现象的存在, 必然会对周围的同学产生不良的影响。这些影响不利于学校的管理, 更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2. 大学生弱势群体人力资源的开发是其成功就业的必要条件之一
大学生弱势群体往往社会实践能力差, 综合能力不强, 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 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感到无所适从, 无法获得合适的就业机会。因此, 现阶段加大对弱势群体的人力资源开发, 提高这部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帮助他们顺利就业成为毕业生就业工作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3. 大学生弱势群体人力资源的开发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保障
一方面, 通过对弱势群体的人力资源开发, 提高其就业能力, 从而提高学校整体就业率, 使学校在“招生—就业”上形成良性循环, 有利于学校的发展。另一方面, 通过对大学生弱势群体的人力资源开发, 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扶, 促进其健康全面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不利于和谐校园建设的因素。
三、大学生弱势群体人力资源开发的有效途径
对大学生弱势群体自身而言, 处于弱势的最重要原因是, 缺乏牢靠的基本素质、开阔的知识面、实践能力及创业能力而引起竞争力低下, 从而缺乏自信心或前进的动力, 以致形成不思进取、自我放弃、自甘堕落的恶性循环。
强化大学生弱势群体的人力资源开发, 首先要深入解学生, 通过分类建立弱势群体学生档案, 建立大学生弱势群体综合救助体系。正确地对学生进行定位, 了解学生, 掌握每一个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情况, 是对其进行良好教育与教学的前提。学校应根据导致大学生弱势群体的不同原因建立不同颜色档案袋, 为下一步对大学生弱势群体的跟踪调查工作做好基础, 通过对其情况的了解, 分别选择不同的个体救助途径。包括大学生弱势群体经济救助制度, 大学生弱势群体心理援助制度, 比如学习心理辅导、个性心理辅导、人际关系调节与就业心理指导。通过这些途径矫正学生不良的心理和行为, 调节其情绪, 发展和完善其人格, 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其次, 加强对学生的全面教育。除了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 还应该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在他们踏上漫漫人生之路的过程中, 给予扶助与引导, 提高他们对挫折的忍耐力, 教会他们正确对待和处理人生道路上遇到的问题。加强素质教育, 提高自身素质。大学生要想在竞争中显示出较强的实力, 关键还是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作为弱势群体更应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拓宽知识面, 以较高的素质去赢得社会的青睐, 靠自身的努力去改变世俗的偏见。
最后, 注重教育公平, 为弱势群体创造更多机会。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对弱势群体学生细节的关怀, 每个教师都应当首先从班主任和辅导员那里掌握所教班级学生的心理档案, 在做好专业知识教学的同时, 利用课余时间或课堂暂息, 有针对性、有目的地, 并且怀着一种慈爱和关爱的心了解弱势群体学生的学习情况。在课外, 由于弱势群体学生缺乏积极主动性, 教师应主动为他们提供机会, 使他们在锻炼中提高自身能力, 培养良好习惯, 树立自信心。
当然, 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的解决, 需要学校、老师、家长和全社会的努力, 需要我们用科学的方法教育他们, 帮助他们成长起来, 激发他们的主动意识, 使他们奋发向上, 不断充实自己, 去适应社会, 做生活的强者。
参考文献
[1][美]R.韦恩.蒙迪, 罗伯特.M.诺埃.人力资源管理 (第六版) [M].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8.
[2]杨在华.大学生弱势群体就业难现状及对策分析[J].教育与现化, 2007, (2) .
[3]汪清, 汪飞鸿.大学生弱势群体现状分析及教育对策—以和谐社会的构建为背景[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 2006, (4) .
大学生人力资源开发 篇2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青年人力资源开发。
我国自1999年实行高校扩招政策后,大学毕业生的规模急剧扩大,据教育部的统计,2001年我国大学毕业生只有114万人,而2005年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达338万人,是2001年的3倍。2008年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为413万人,比2005年增加75万人,大学毕业生呈逐年递增趋势。但我国就业市场有限,社会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增幅不大,加之我国每年尚有部分历届大学毕业生待业,据统计,大学毕业生待业人数:2001年为34万人,2002年为37万人,2003年为52万人,2004年为69万人,2005年达到了79万人,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由此带来了今后较长时期内大学生就业问题愈来愈严峻。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大学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是青年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力军。如何开发青年人力资源,做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用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理论指导大学生就业指导
青年人力资源开发,即是对青年综合劳动能力的培养、促进、改进与作用发挥的过程,具体方式包括教育、培训和发展等,是生理控制、心理培养、人事结合与管理的整体发展。人力资源是当今社会的第一资源,大学生是人力资源中层次较高的那一部分,人力资源理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具有重要作用,它能使大学生人力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从而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和特长,增强大学生职业适应性。
1.大学生就业指导是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
1995年,原国家教委下发“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就业指导选修课的通知”。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其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就业政策,摆正自己的位置,规划自己的职业目标,掌握择业技巧,为就业做好准备,以利于在人才竞争和自立创业中取得成功。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内容主要包括:政策和法规的指导、求职面试的指导、职业规划的指导、择业素质的指导、就业心理的指导等,这些内容都是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青年人力资源开发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通过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组合,使已有的人力资源发挥最大的配置效率;二是着力于青年人力资源质量、品位的提高,这是一种内涵型的开发。社会发展要求青年人力资源开发以内涵型开发为主,内涵型开发有赖于教育的发展,其核心问题在于教育。大学生就业指导是开发青年人力资源的一个重要形式和有效手段,这项不仅仅面对毕业班,而是贯穿于大学教育的整个过程之中。大学生就业指导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分别加以指导,大一阶段以素质教育为主;大二阶段以观念教育为主;大三阶段以能力教育为主;大四阶段以实践教育为主。
2.青年人力资源开发为大学生就业指导提供了理论依据
人力资源理论认为,学校正规教育是人力资源投资的最主要的方式,而高等教育对高素质人力资源的形成作用更大。由此可以说,高素质人力资源的投资过程就是高等教育的实施过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很多理论都来自于人力资源理论,人力资源理论强调人员的培训和职业发展,这也是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点。大学生通过在高校的几年学习,不仅掌握了某一专业的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同时,通过大学生就业指导,提高了自身的择业素质、就业心理素质及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从而使大学生毕业后能顺利地进入就业市场,并且能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需要,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大学生就业与社会人力资源配置的全面融合。
3.青年人力资源开发在指导大学生就业中的作用
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的方式多种多样,归纳起来有四个层面,即自我开发、培养性开发、使用性开发和政策性开发。自我开发为第一层次,它强调在青年人力资源开发中青年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培养性开发为第二层次,即对青年的教育与培养;使用性开发是第三层次,即青年在岗位上的锻炼;政策性开发是第四层次,强调政策对青年的开发。青年人力资源开发
主要通过这四个层面来发挥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作用。
第一,青年人力资源开发是大学生就业指导的调节器。通过对大学生的自我开发,使大学生能正确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并能实事求是、客观全面地评价自己,从而调节自己的言行和职业意识,树立远大理想,培养职业兴趣,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将来成才打下良好基础。
第二,青年人力资源开发是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风向标。主要表现在:一是通过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及政策法规的讲解和宣传,使大学生了解我国就业的发展与变化,了解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环境和制度,了解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等,以指导大学生就业。二是通过典型示范,树立学习的榜样,宣传各行各业的先进人物,以身边的榜样激励大学生,从而对大学生就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加强青年人力资源开发,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
大学生就业指导是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课程,是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形式和有效手段,面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高校要加强青年人力资源开发,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确定职业生涯目标,提高就业能力。
1.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就业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以保证大学生实现合理就业,并使其在未来岗位上发挥自身才能,为社会做出贡献。由于受传统的“学而优则仕”观念及计划经济时代大学生供给短缺和国家统一分配制度的影响,加之大学生人力资源本身成本较高,因此大学生就业期望要求也较高,不少大学生在择业时,青睐待遇高或条件好的大城市、大机关、大企业,不愿意下基层,造成大学生结构性的就业困难。而当前就业市场已是“买方市场”,如果大学生不转变就业观念,就会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而难于找到合适。加强大学生就业教育,就是要让大学生了解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转变大学生的择业观和从业观,使其认识到高等教育正在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因此,大学教育仅仅是一种素质教育,并不必然带来好职业和高收入。大学生要尽快调整就业的期望值,降低就业标准,端正就业态度,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立足现实,脚踏实地的选择职业,实现多渠道、多形式就业。
2.加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大学生确定职业生涯目标
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经历中所包括的一系列活动和行为。所谓职业生涯规划,近期是指一个人利用所学,寻找社会职业角色的定位,远期是指一个人对其一生中所承担的职务相继历程的预期和计划,它是由个体的自我概念、职业兴趣和爱好、职业意向、职业角色、职业行为、专业和的匹配等组成的有机整体。职业生涯规划是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手段。职业生涯分为探索、创立、维持和衰退四个阶段,大学生时代正处在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这一阶段对他们职业的选择及今后职业生涯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使他们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帮助他们进行自我定位,确定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避免就业目标定位过高或理想化,规划好自己的人生。通过职业生涯规划,使大学生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制定一个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以提高大学生在未来就业市场中的自我配置能力、社会生存能力及职业生涯中的自我发展能力。
3.加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积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开发学生资源,构建民主课堂 篇3
关键词:学生资源;民主课堂;平等交流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指出,高中课程改革的目标是:让学生“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具有民主与法制意识”等,这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课改理念。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民主意识,必须构建民主课堂。
那么,如何构建民主课堂?本文认为,开发和利用学生资源是关键。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中“主角”,是开发潜力最大、应用价值最高的课堂教学资源。民主课堂的核心理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一、利用学生经验与兴趣,营造民主氛围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课程选择应体现时代精神,贴近社会生活,贴近学生生活。”在历史教学中开发与利用学生资源,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习兴趣,实现教学的生活化,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例如,我在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迅速发展》这节课时,为让学生深刻理解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迁,设计了南宁人的生活巨变这一环节,要求学生课前分组调查收集20世纪50年代以来南宁人衣食住行的图片及文字资料,课堂上让学生代表向大家展示成果,然后师生讨论交流。学生对衣食住行比较感兴趣,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兴趣比较浓,找到的图片与文字史料很丰富,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也通过社会生活这个小切口透视社会的变迁,深刻理解了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落实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民主氛围的营造,除了让每个学生都自愿参与课堂学习相关的民主决策与民主意识之外,最关键的是通过民主课堂文化的熏陶,陶行知先生说:“熏染和督促两种力量比较起来,尤其熏染最为重要。”
二、用心倾听学生的不同见解,多方式、多渠道地与学生平等交流
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其实也是一种生活,生活即教育,在生活的课堂中有了平等与尊重,必然是民主的课堂,正如毕泗建教授所说:“课堂不是茶馆,但要有茶馆的自由和平等。”
落实民主的理念,教师的倾听是关键。当你认真倾听,与学生平等交流时,你就会发现很多创新思维(或亮点),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也会更加了解学生资源。
例如,在一次讲评试卷中,有一道题问的是:“根据材料,1936年1月张学良有什么苦闷吗?”参考答案是: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沦亡,张学良被人们称为“不抵抗将军”。当我讲完答案时,突然听到有一位同学说:蒋介石的不抵抗也让张学良感到苦闷啊。
顿时,我捕捉到意想不到的答案,然后让其他同学分析,有没有这种可能。经分析,大家一致认同。我也立即表扬那位敢表达自己观点的同学,我说你补充完善了参考答案,真棒!趁机我告诉学生不要一味地相信答案,要坚持真理,敢于质疑,勇于表达自己的思想觀点。全班学生顿时感到很自豪,一下子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
三、积极鼓励学生对老师或同学的观点大胆质疑
民主是对人的本质的解放,而人的本质在于创新。创新是民族的希望,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高中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因此,构建民主课堂,要积极鼓励学生对老师或同学的观点大胆质疑。在课堂上,学生表露出来的问题、疑惑及见解,是重要的动态生成性课程资源,应把它作为我们教学的起点,尤其是学生的质疑,我们要特别关注。质疑是一种科学精神,没有质疑就没有科学的进步。
例如,我在设计导学案时,都会在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把自学或学完后遇到什么困惑记录下来,以小组为单位递给科代表或直接交给我,然后在课堂上大家一起来讨论解决,我对提问有深度的同学还给予充分肯定。
记得有一次,在上《第三章第一节 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和内战的爆发》一课时,我给最后一个小组设计了这么一个问题:“提一个你们组没有理解的问题?并由你们组挑选一个组来回答你们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设置出乎我的预料,该组很兴奋,千方百计在思考有难度的问题,最后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抗战胜利后中国社会性质、矛盾及时局形势是否决定中共要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为什么?
这一问题的提出,我当时心里窃喜,确实有深度,被指定的组被难住了,更可喜的是,这是一个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很好的问题,于是我趁势引导,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中共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必然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总之,课堂不单是传统意义上“传道授业解惑”,而应成为“师生不可或缺的彰显生命力的场所”。课堂上,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只有营造课堂的民主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开发学生资源,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激发学生的潜能,从而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刘传华.浅谈怎样创造民主的课堂气氛[J].数理化学习,2010(11):44.
[2]刘桂秋.论教师与民主课堂的构建[J].中国教育学刊,2009(2):58-61.
[3]陈惠英.课堂中的学生资源[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高中历史新课程实施中学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2011C0307)阶段成果之一。
大学生人力资源开发 篇4
一、和谐教育思想与大学生人力资源开发的内涵
最早全面阐述和谐教育的著作是柏拉图的《理想国》, 他认为应通过德、智、体、美诸因素使受教育者成为“身心既美且善”的人。和谐教育集大成者当数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 他在《给教育的建议中》, 把和谐教育理解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天赋, 找到某种表现自己的活动领域, 在积极劳动及与集体成员的相互关系中, 培养“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人”。
在我国, 和谐教育的理念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孔子, 孔子所说的“成人”就是“仁”、“智”、“勇”, “三达德”的统一。管子在《管子》一书中写道:“畜之以道则民和, 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能谐, 谐故能辑, 谐辑以悉, 莫能伤之。”这段话的意思是:有道则和, 有德则合, 有“道德”则“和合”;有“合和”则“和谐”, 有“和谐”则“团结”, 有“团结”则“成功”。
陶行知的“平民教育”的思想体现了多元和谐教育理念:“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深刻地揭示了教育的培养目标在于:教人懂得人生, 学会做人, 学会做真人。陶行知说的真人, 也就是指学生的全面、主动、和谐的发展。陶行知教育思想博大精深, 其教育思想的精华是生活教育理论, “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大学生人力资源属求学阶段的人力资源。大学生年龄段一般为18到30岁左右, 这一时期被称为成年初期。斯普兰格 (E.Spranger, 1924) 将成年初期形容为“第二次诞生”, 即表明这一时期是人格形成、自我意识蓬勃发展、社会生活领域迅速扩大、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确立并走向成人的重要时期。
大学生人力资源开发, 是指高校 (政府机构等开发主体) 通过学习、教育、培训、管理、文化等有效方式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发展战略, 对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进行利用、塑造、改造与发展的活动。大学生人力资源开发不同于一般社会群体的开发, 它不是单纯的理论知识的学习, 也不是专门的职业技能培训, 而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的有效结合, 通过大学生人力资源开发使大学生掌握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和基本的能力素质, 从而能够为社会创造更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按照和谐教育理念, 大学生人力资源开发的和谐要体现在“德、智、体、美、情、劳”六育并举、全面发展上。但除开发基本的综合素质外, 大学生还需要拥有特色、具备专长, 即在某些方面有特别能实践、特别能创新的能力, 和谐教育理念下对大学生人力资源的开发要着重锤炼其社会实践活动, 以求得与自然环境和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环境相和谐。
二、当代大学生人力资源素质的新要求
1.牢靠的基本素质
大学生要想成为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大潮的弄潮儿, 必须具备面对复杂环境随机应变的能力、面对新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再学习能力、妥善处理人际交往的协调沟通能力以及善于与人愉快共事的团队合作能力等全面性的能力素养, 扎实的基本素质是能力素质的根基。
2.开阔的知识面
知识经济时代, 分工的专业化与专业的交叉综合并存。人类所面对的许多重大课题需要运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人文科学加以综合解决, 广博的知识面是适应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内涵。
3.创新和创业能力
当前国际经济、科技竞争是人才的竞争, 人才竞争的实质是创造力的竞争。创新和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既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也是大学生自身素质拓展的必然选择。
4.过硬的实践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发表的一份重要研究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提出, 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是通过教育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从中不难窥见21世纪教育发展关键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重视实践, 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实际紧密结合, 已成为当前大学生能力素质培养的核心课题。
三、大学生人力资源开发途径
笔者认为, 大学生人力资源开发既要全方位地拓展大学生的各种素质, 即应对“德、智、体、美、情、劳”等基本素质进行系统的教化, 同时更应着重培育其能力素质, 特别是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 完成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能力培养是核心课题, 综合素质开发是基础要求。
1.基础层:综合素质的夯实
应从以下六方面来开发、夯实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1) 智商 (Intelligence Quotient, 简称IQ) , 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分析判断能力、思维能力、应变能力等。
(2) 专业基础知识, 是指大学生掌握的专业理论及相关知识, 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应是对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人文科学知识和思维科学知识四大学科体系进行系统、全方位的学习。
(3) 心理素质, 包含广泛的兴趣、情绪的稳定性、心理承受力、心情心态、心理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等。
(4) 体质, 是指人体秉承先天遗传、受后天多种因素影响, 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功能和形态上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包括身体的忍耐力、适应力、抗病力和体能等。
(5) 品德, 即道德品质。当代大学生, 应全面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自觉做到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6) 情商 ( Emotional Intelience Quotient) , 是指“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感和情绪, 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
2.核心层:能力素质的锤炼与提升
能力素养是一个人学历、经历、阅历、心历的结晶。对大学生而言, 要求这种能力是积极自主、动态适应社会发展的全面能力, 它注重的是个体潜能的开发和技能的完善, 强调的是人的实践能力的提升, 倡导的是人的主体性、个性的自由与独立及个人价值的实现。
(1) 注重实践能力
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环节。可以利用大量的案例、模拟、实训提升学生对本专业理论和实践的兴趣, 保证学生动手能力的养成。实践性环节包括计算机上机操作实践、专业课程实验 (含课程工艺实习) 、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等环节。另外, 高校应加强同企业的合作, 教学工作走出教室,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在真实世界的实践中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2) 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培养创新创业性人才, 既要培养创新意识、塑造创新精神和提高创新能力, 又要大学生个性的自由独立发展。
第一, 树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
从就业教育转向创新创业教育, 转变单纯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继承型教育观念, 树立起既要就业也可以创业, 自主创业不仅是拓宽大学生就业面的重要途径, 更是大学生成才重要模式的新观念。
第二, 注重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
提倡科学精神、探索精神和团队精神, 创建一个追求真理、献身科学事业、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学术环境,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
第三, 精心打造实践平台。
可以发展学生社团的作用, 举办“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开展“四小比赛”、促进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交流与活动组织、推动教师的科研工作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支持、推动学校后勤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服务、设立创业教育研究会和风险投资机构、构建高校创业孵化器和科技园等实训基地、加强同企业的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等等。
四、结束语
当今社会要求大学生具有“德、智、体、美、情、劳”等多方面的能力素质, 为此, 要造就大学生成为一只沿口平齐的“木桶”, 不至于因某一方面素质的缺失而造成“短板”, 致使这只木桶的容量 (能力) 大打折扣;同时, 还需着重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以适应外部环境对创新、创业人才的新的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吴树青.深化高等教育改革, 增强创新能力, 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7, 10 (5) .
[2]肖啸空, 张熙悦.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内容探析[J].中国教育与教学, 2006, 4 (9) .
[3]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 (2) :556.
[4]赵宝新, 赵丽新.大学生素质拓展与高校素质教育[J].当代青年研究, 2005, (4) :15~18.
[5]王敏.谢宁论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J].四川:成都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13 (4) :76~79.
大学生人力资源开发 篇5
2.组织职业生涯管理的通过为员工提供适当的教育、培训、轮岗和提升等发展机会,协助员工实现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因而,组织职业生涯管理的实质是(B)A.培训员工 B.人力资源规划
C.把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纳入组织人力资源规划体系 D.组织社会化 满分:2分
3.在人力资源开发需求分析的几个着眼点当中,最有用,也是最容易的一个着眼点是(A)A.绩效差距 B.KSAIBs差距 C.内外竞争环境 D.参与需求 满分:2分
4.最能体现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性工作是(B)A.管理开发 B.组织开发 C.职业生涯开发 D.培训 满分:2分
区分传统与现代培训方法的主要标志是(B)A.所培训的对象不同 B.依不依赖新技术的支持 C.适用范围的大小 D.应用状况是否普遍 满分:2分
6.角色扮演属于以下哪一种传统培训方法中经常应用的方法(A)A.体验法 B.演示法
C.实地培训法#游戏法 满分:2分
7.企业开发二元或多元职业生涯路径系统的原因不包括(D)A.为科研人员和其他技术人员提供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 B.可以让员工自行选择其职业发展方向 C.减少员工流失
D.培养技术员工的管理技能 满分:2分
8.以下哪一种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可以用来说明,向受训者提供特定的富有挑战性的目标会有助于学习(B)A.期望理论 B.目标设置理论 C.强化理论
D.社会学习理论 满分:2分
9.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人力资源开发的双重功能中的赢利性功能的是(D)A.提升领导才能
B.减少雇主与雇员的冲突 C.提高管理者的人际技能
D.创造企业的遵纪守法的形象 满分:2分
10.在以下哪一个职业生涯阶段中,求职者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寻找一个适合自己发展的企业(A)A.早期职业生涯阶段 B.中期职业生涯阶段 C.晚期职业生涯阶段 D.退休期 满分:2分
11.分析员工现有状况和应有状况之间的差距,进而明确培训的内容。这是属于人力资源开发需求评估中的(B)A.组织分析 B.员工分析 C.任务分析 D.岗位分析 满分:2分
12.以下哪种理论被认为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D)A.社会学习理论 B.目标设置理论 C.期望理论 D.强化理论 满分:2分
13.行为塑造是属于根据哪一种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培训方法(B)A.社会学习理论 B.强化理论 C.目标设置理论 D.期望理论 满分:2分
14.在管理开发当中,哪种技能的开发是组织内各层管理人员都应具备的技能(C)A.概念性技能 B.技术性技能 C.人际关系技能 D.领导力 满分:2分 15.以下选项中,不属于传统培训方法中的演示法范畴的是(B)A.讲座法 B.体验法 C.视听法 D.研讨法 满分:2分
16.处于不同职业生涯阶段的员工的职业生涯开发需求不同,其中,问题最多也最难处理的阶段是(B)A.早期职业生涯阶段 B.中期职业生涯阶段 C.晚期职业生涯阶段 D.退休期 满分:2分
17.在培训中关注技术技能、公司政策和管理理念的灌输的组织,属于以下哪种组织类型的人力资源开发内容(B)A.官僚科层制组织
B.科学管理或技术控制型组织 C.简单控制型组织 D.新类型组织 满分:2分
18.在人力资源开发需求分析的几个着眼点当中,关注员工和管理者对企业所能提供的多种人力资源开发项目的偏好的是(D)A.绩效差距 B.KSAIBs差距 C.内外竞争环境 D.参与需求 满分:2分
19.组织为新员工提供企业文化方面的知识,从而使他们能更快的适应组织,这属于人力资源开发中的那项活动(D)A.管理开发 B.组织开发 C.职业生涯开发 D.培训 满分:2分
20.以下哪一个环境特征不属于影响培训迁移的工作环境特征方面的主要因素(D)A.管理者支持 B.迁移氛围 C.同时支持 D.组织变革 满分:2分
二、多选题(共20道试题,共40分。)V1.学习成果的主要类型可以包括(ABCD)A.语言信息 B.智力技能 C.运动技能 D.态度和认知策略 满分:2分
2.许多工作环境特征会影响培训迁移,以下选项重中属于会影响培训迁移的工作环境特征有(ABCD)A.转化氛围
B.管理者和同事的支持 C.执行的机会 D.技术支持 满分:2分
3.帮助人力资源开发人员建立与组织战略的关系的途径主要有(ABCD)A.跳出传统角色,肩负起战略责任 B.将职务体验放在教室活动之前 C.保持弹性
D.对以经验为基础的学习提供支持 满分:2分
4.以下哪些理论被认为属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范畴(ABCD)A.社会学习理论 B.目标设置理论 C.期望理论 D.强化理论 满分:2分
5.在下列选项中,属于在中期职业生涯阶段所面临的问题有(AB)A.出现职业生涯平台期 B.工作家庭冲突 C.面临退休
D.组织社会化问题 满分:2分
6.进行人力资源开发需求分析和评估的意义在于(ABCD)A.确定企业是否有需要进行会人力资源开发活动 B.确定企业需要什么内容的人力资源开发活动 C.使人力资源开发活动首先满足企业发展的急需 D.明确企业的绩效差距 满分:2分
7.在传统培训方法中,体验法所包含的类型有(ABCD)A.商业游戏 B.仿真学习C.角色扮演 D.案例研究 满分:2分
最常见的人力资源开发评估的设计包括(BCD)A.时间设计 B.实验设计 C.非实验设计 D.准实验设计 满分:2分
9.在人力资源开发这一学术术语的提出者那德勒看来,人力资源开发的内容为(ABC)。A.与学习者当前所从事的职业相关的学习B.与学习者未来从事职业相关的学习C.与学习者从事职业无关的学习
D.能对学习者绩效提升有帮助的学习满分:2分
10.以下选项中属于组织的职业生涯管理的内容的有(ABD)A.为员工提供、培训、轮岗、晋升等机会 B.协助员工实现其职业生涯目标
C.根据员工的需要进行职业生涯管理,而不是根据组织的需要 D.把员工职业规划纳入组织人力资源规划体系 满分:2分
培训专家作为人力资源开发主体的权力特点包括(ABCD)A.按需求提供帮助 B.帮助确定并满足需求 C.开发培训方案并出售
D.开发培训项目并强制接受 满分:2分
12.以下哪些学科领域对组织开发理论的发展作出了贡献(ABCD)A.心理学 B.人类学 C.社会学 D.管理学 满分:2分
13.一个完整的培训需求分析,一般包括以下哪几个层次(ABC)A.组织分析 B.任务分析 C.人员分析 D.环境分析 满分:2分
14.下列选项中,属于人力资源开发的双重功能中的赢利性功能的有:(ABC)A.提升领导才能
B.减少雇主与雇员的冲突 C.提高管理者的人际技能
D.创造企业的遵纪守法的形象 满分:2分
15.商业游戏培训法的主要优点包括(ABCD)A.能较好的激发受训者的积极性
B.可以使受训者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C.有利于营造团队
D.学到的知识容易迁移 满分:2分
16.根据学习过程的心理功能,学习可以被分为以下哪些类型(ABCD)A.语言信息 B.智力技能 C.运动技能
D.态度和认知策略 满分:2分
17.在下列选项中,属于在中期职业生涯阶段所面临的问题有(AB)A.出现职业生涯平台期 B.工作家庭冲突 C.面临退休
D.组织社会化问题 满分:2分
18.胜任能力是一个知识领域或一个人为完成其角色成果所必备的技能,一般认为人力资源开发人员的胜任能力包括(ABCD)A.技术能力 B.商业能力 C.人际能力 D.智力能力 满分:2分
19.组织社会化是指使新的员工转变为精干的组织成员的过程,因而,有效的组织社会化应该包括(ABCD)A.为胜任本职工作而接受培训 B.充分的了解所在组织
C.与组织成员建立良好的关系 D.转变个人预期,适应组织需要 满分:2分
20.在传统培训方法中,讲座法是被广泛批评的一种方法,它的主要缺点在于(ABCD)A.不能达成学习者间经验和思想的交流 B.是一种单向的交流 C.易受环境的影响 D.不提供实践机会 满分:2分
三、判断题(共10道试题,共20分。)V1.通过人力资源开发活动,传播公司政策和惯例,属于人力资源开发双重功能中的赢利功能。(A)A.错误 B.正确 满分:2分
2.胜任能力指的是一个知识领域或一个人为完成其角色成果所必备的技能。(B)A.错误 B.正确 满分:2分
3.多变的职业生涯是指由于个人的兴趣,能力,价值观及工作环境的变化而经常发生改变的职业生涯。(B)A.错误 B.正确 满分:2分
4.一般认为,美国培训与开发协会对人力资源开发的定义影响最大,该定一认为:人力资源开发是综合利用培训与开发等手段来改进个人、群体和组织的效率。(A)A.错误 B.正确 满分:2分
5.人力资源开发需求分析过程可以从三个分析层次展开,即组织分析,人员分析和任务分析。(B)A.错误 B.正确 满分:2分
6.体验法就是为了避免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相脱节的问题,在工作场地中进行培训的一种方法。(A)A.错误 B.正确 满分:2分
7.认知主义教学设计的主要缺点是刺激-反应的联结原理过于简单,没有揭示出智力技能的学习规律,对知识,能力,态度等的训练指导意义不大。(A)A.错误 B.正确 满分:2分
8.多变的职业生涯强调职业生涯开发中组织的驱动性。(A)A.错误 B.正确 满分:2分
9.职业生涯路径是指一系列的工作职位,它包括员工在组织中晋升所需要从事的相似工作和拥有的相关技能。(B)A.错误 B.正确 满分:2分
要重视对学生资源的开发 篇6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怎样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通过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长期以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赶时间或省心省事,常常无视学生的自主性。老师拿着教学参考资料,根据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介绍、分段分层,概括段落大意和主题思想,分析作品的写作特色,一路介绍下来,只是生硬地肢解了作品。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接受的是老师对作品的解读,而不是学生对作品的自主阅读。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放手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学习。如学生学会拼音这个识字工具后,就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借助课文注音把书读通读顺。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应该是点拨、启发、激励学生,重点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阅读、理解、品味、感悟。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教材为媒体,实现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就是对这一理念的落实。
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的好坏对于学生的阅读效果非常重要。如果不培养学生养成自觉、专心地思考习惯,阅读就会毫无效果。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时不要一心多用,要静下心来阅读文章;然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出问题,以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最后,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与作者产生共鸣。当然,阅读还要培养学生勤动笔的习惯。动笔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摘抄优美的词句、段落,也可以在文章中作出记号和批语,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写读后感。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让阅读教学更加省力、高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把读书看成是一大乐事,就会释放巨大的潜能,觉得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想读。有了这样的日积月累,何愁语文知识不丰富,语文阅读能力不提高。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呢?我认为要在阅读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个阶段下功夫。阅读教学前,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已知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产生猜想。最常见的方法是让学生看着课题,想想会产生什么问题,或想知道些什么?或读读课题,猜一猜课文会怎么写?当学生带着一种强烈的疑问进入阅读,其效果必然是最佳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文本中心意图,不断提出疑问或话题,使学生不断产生阅读愿望。当学生怀着某种愿望或为达到某种愿望而进入阅读活动时,他的整个阅读过程会始终充满着阅读的期待、思索和探索,始终保持着阅读兴趣,阅读成为学生轻松愉快自主建构的过程。阅读教学结束后,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相关内容的兴趣,将学生阅读的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这样,学生就会始终保持自主探索的浓厚的阅读兴趣。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四、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开发课程资源,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篇7
一、充分利用学校课程资源,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每所学校的课程资源都是丰富的,但不少教师却白白地浪费这些有用的课程资源。那么,教师怎样开发学校课程资源,使学校变成不仅是学生读书的地方,而且是学生生活的地方呢?
1. 广开思路,开发有限设施的多种功能。
在新课程的改革过程中,教师应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根据各地和各学校的实际,广开思路,灵活多样,创造性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开发有限资源的多种功能。以语文课程与科技活动课程为例,在科技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科技作品的多种功能。如,第十册《理想的风筝》这一课中讲到:“他的风筝各式各样……”于是笔者把学生们在科技活动课上精心制作的风筝请上了课堂:有最简单的“屁帘儿”,也有三四米长的蜈蚣,最妙的是三五只黑色的燕子组成的风筝……
2. 结合实际,开展丰富的课余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多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可见,新课程强调以活动教学为手段,由教室移向生活,使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全体性活动中发展自己的情感、态度、知识和能力,在实际的环境中学语文、用语文。
二、合理利用家庭课程资源,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事物的存在同发展必然同其所在的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同样,学生的发展同其所在的家庭环境密切相关。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我们在使用学校资源的同时,还要发现、利用家庭课程资源。
1. 凭借学生的经历体验,使理解课文与切身感受相结合。
学生本身就是特殊的课程资源。他们有特殊的生活经历和家庭故事,如:旅游见闻、探险、急救,失学、父母打工、家庭离异,山崩屋塌等,也有做农活,如捕鱼、逮鸟、种蔬果的体验和收获。这些经历和体验对学生兴趣的培养、能力的锻炼、合作精神的形成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利用,把学生的这些经验同课文的感悟结合起来。如第九册第5课《挑山工》一课中讲到:“登山的时候,他们走的路线是折尺形的……每转一次身,扁担换一次肩。”城里的孩子对挑山工为什么这样做不易理解,农村的孩子有的做过农活,挑过担,还能讲述自己是怎样做的,课堂上引导他们结合自己的实践谈一谈“这样曲折上登,才能使挂在扁担前头的东西不碰在石阶上,还可以省些力气”,这样他们就能体会挑山工这样登山的巧妙,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 引发学生的纯真情感,使文本对话与心灵交流相结合。
乡村的人际交往相对城市而言更为纯真,更具有人性化。类似于《少年闰土》中“看瓜刺猹”的农趣,“乡村孩子”的农心,“锄禾日当午”的农活,无不隐藏着乡村学生纯真的情感。乡村教师就应当善于发现每一个可能涌流无限生机的“泉眼”,精心疏通,引流学生的真情实感。乡村里的人们有“桃花源”式的绿色交往、张扬人性的交往,学生可以敞开心扉纯真表达,从而更容易使文本的对话与自我的心灵碰撞融合、升华,在口语交际表达中更具“纯净”的语境优势。
三、积极开掘社会课程资源,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社会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与传统教科书相比,课程资源是丰富的、大量的,具有开放性的,它以其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调动学生各种感观参与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这是传统的教科书所无法替代的。
1.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用语文”的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的增长点,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至关重要。教师应鼓起热情,给予关注,给学生作现场引领,充分利用农村特有的资源,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做,以实践代替想象。如在学习十一册口语交际《小记者》时,可让学生以小记者、小调查员的身份去对一些有特色的农民企业家、茶农茶王、菜农大户、教育世家等进行采访、调查和研究,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语文表达能力。采访茶王时,记录下茶业的现况和茶农对学生的寄语,并以小传记的形式写出茶王的坎坷的创业经历。这样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就不是无源之水,就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
2. 积累运用农谚农语,提升学生表达能力。
新课程强调语言积累,积累语言的途径、渠道很多,农民群众的语言生动活泼,富有深刻的寓意。如谚语、歇后语等既通俗易懂,又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如在学习第八册《积累·运用八》“读读背背”时,我们可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让学生虚心地问长辈请教,收集这样生动的语言。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到阅览室、图书馆查找,把“农语”抄下来。教师选择恰当的时机,组织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还可以使学生的习作富有“农味”,具有个性特征和乡土色彩,进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努力开启自然课程资源,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因此,教师要增强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识,让课程开发领域“宽”起来,地域优势资源“热”起来,活性的课程生长点“链”起来。如在学完《圆明园的毁灭》、《镜泊湖的奇观》等风景篇后,为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爱家乡、保护文物的思想感情,可作以下的课外延伸。首先将小镇划分为交通、旅游、田园风光等几个方面,其次再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运用图片、文章等形式分别对这几方面进行特写,最后将学生的作品张挂在校园的展台上或编写成特写集,通过小导游队进行交流、宣传。充分开发和利用校外自然资源,结合校本课程,开展一系列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保护文物的思想感情,又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开发器材资源激发学生兴趣 篇8
一、器材选择必须遵循安全原则
安全永远是体育课的第一要务, 体育课免不了要和大量的器材接触, 体育器材的安全性是教师在选择器材前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 其中包括器材自身的安全因素, 器材对学生的危险构成程度如何等。而投掷课的安全又是重中之重, 以前发生在投掷课中的安全事故已是屡见不鲜了, 发展小学生的投掷能力可选择的器材很多, 传统的是垒球和小铅球, 但笔者考虑到小学生自控能力比较差, 万一有少数学生不能服从统一行动, 哪怕就是垒球在短距离的快速飞行过程中砸到小学生身上, 也会造成伤害事故, 为此笔者在投掷物的选择上动了很多脑筋, 一次偶然的机会, 看到中国田联对趣味田径器材的介绍, 我立即对趣味田径中的投掷器材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根据趣味田径教材推荐水平二的投掷物是趣味标枪, 从外观上可分为小鱼标枪和火箭标枪两种, 我首先选择了是“小鱼标枪”, 它的外形像鱼, 快速投掷还能发出响声, 有孩子想象它是鱼雷, 也有孩子说它是炸弹, 孩子第一次见到这样的器材都非常兴奋, 迫不及待地想试试。因为趣味标枪的自重量比较重, 而且比较硬, 如果不小心打在身上还是比较疼的, 所以在练习时我非常担心学生的安全, 每一次的练习都是组织好学生统一练习, 几次下来, 学生的兴趣一下子都被我给束缚住了, 有胆大的孩子就跟我抗议了, 说:“老师这样不好玩, 每次都是你吹一声哨子我们投, 二声哨子我们去捡, 一点意思都没有。”听了他的话我震惊了, 因为我充分考虑了安全因素, 却扼杀了孩子们的天性, 于是我又选择了另外一种投掷物, 类似火箭的趣味标枪, 这种投掷物主要是用泡沫和海绵构成, 比较软, 任凭学生怎么投, 砸到学生也不会造成伤害事故, 而且学生兴趣不减, 我最终就确定“火箭标枪”作为本节课的投掷物。
二、器材选择应该符合学生心理认知规律
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告诉我们, 小学生对颜色鲜艳, 结构奇特的器材容易产生兴趣, 而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之源, 所以在不同体育器材选择上, 我们应该尽量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让学生看到这些器械就有想试一试的感觉。试想一下, 如果用灰不溜秋的铅球或色调单一的垒球作为投掷物的话, 能激发小学生参与投掷的多少欲望, 笔者最终选择“火箭趣味标枪”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看中它的外表, 它外表像火箭, 色彩鲜艳, 由不同的颜色组成, 对于水平二的三年级学生来说, 无疑是具有很大的吸引力的, 而且火箭的特征在小学生的心目中是飞得高和远, 学生在这两方面的追求正好和投掷教学的内容相吻合, 一举两得, 充分地运用了器材的诱导因素, 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减轻了兴趣激发的压力。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地感受到了这一点, 学生从头至尾都充满着激情,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三、器材选择应该和体育课运动负荷预设相联系
体育课的首要任务是发展学生身体素质, 每节体育课都应该有一定的运动负荷, 运动负荷的大小除了和教师安排的练习密度、强度有关外, 还和器材有关, 因为器材的重量和大小都和练习的强度有关系, 同样的次数, 不同样的重量, 对学生来说负荷是不一样的, 而且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应该选择不同重量的器械, 要考虑到学生的承受能力, 在一定练习密度情况下, 学生不会出现过度疲劳。水平二的三年级的学生年龄偏小, 从生理学角度, 小学生不宜进行大负荷的力量练习, “趣味火箭标枪”属于轻器械, 重量和垒球差不多, 符合水平二学生的生理特点, 这也是决定选择“趣味火箭标枪”作为练习器械的原因之一。
四、器材选择力求一物多用, 开发器材多效功能
现在很多的体育公开、观摩课, 任课教师都准备了大量的器材, 来吸引观摩教师的眼球, 有点“花里胡哨”, 这在日常工作中是不现实的。体育课器材应该力求简洁、实用, 尤其是常态体育课, 体育教师工作量很大, 不可能每节体育课都准备大量的器材。作为体育教师应该充分开发器材多效功能, 力求做到一物多用, 同样的器材要创造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出来, 真所谓“平淡中见真彩”。我选择了“趣味火箭标枪”后, 就认真研究它的功能, 除了给学生投之外, 还能做哪些练习呢?笔者根据它的外形, 联想到可以让学生模仿火箭发射, 让学生自由玩平衡类游戏等, 以此提高学生兴奋性, 投掷课中活动肩关节是必须完成的专项准备活动, 笔者就设计了让两个学生合作持“火箭标枪”做翻转动作, 既增加了练习的乐趣, 又达到了专项准备活动的目的。基本内容传授结束后, 想利用“趣味火箭标枪”做一些素质练习, 以增加运动负荷, 达到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 笔者设计了双人合作跑的练习, 两个人合作夹住火箭标枪, 不允许松掉, 往不同方向跑, 实验下来, 发现效果很好, 学生练习积极性很高。
五、器材的选择应该考虑到牢固性
体育器材的使用必须考虑到它的经济性, 大多数器材是易耗品, 作为体育教师在使用时必须考虑到器材的牢固性, 如果器材的损耗率高, 那就失去使用的价值, 因为代价太大了。在选择投掷物的时候, 笔者做了比较, 开始使用的“小鱼趣味标枪”比较硬, 而且材料有部分是橡胶构成, 几节课下来, 就有部分尾巴折断了, 损耗率比较高, 而“火箭趣味标枪”比较软, 着地有缓冲, 不易损耗, 几节课下来没有一点损坏, 这也是选择“火箭趣味标枪”的理由之一。
化学课改:积极开发学生差异资源 篇9
1 把学生差异视为一种教育资源, 有利于多样化、个性化人才培养
在化学新课程学习环境中把学生个体差异作为一种生态教学资源, 是教育生态系统发生发展的基本条件, 也是教育生态系统与社会生态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基本内容, 这对于学生的个体化发展和社会化适应, 尤其是情感、人际交往、自我认识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社会发展实践证明, 越是高度个性化的社会, 它的整体力量就越强;越是缺乏个性化的社会, 它的整体力量就越弱。人们逐渐认识并尊重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与多样性, 发展这些差异与多样性, 从而使人类社会不断进步与发展。
2 利用客观存在的学生差异资源, 有利于形成多元化文化的学校生态环境
学生来自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家庭, 具有独立的个人潜质, 这些都会反映到他们的学习之中, 使之面临各种各样的学习差异, 从而形成了多元文化的学校生态环境。如学习途径的差异, 学习组织形式的差异、认知风格的差异、学习偏好动机的差异, 化学实验的设计与动手能力的差异等等。
学生思维的差异性和学习风格的多样性, 为课程资源开发带来勃勃生机, 进一步促进了学校多元文化生态环境的形成。针对和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存在的个别差异, 大力培养他们的优良个性品格和独特性, 就成为当前化学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 否则, 片面强调一致和统一, 漠视差异和个性, 就会导致单调和乏味, 化学新课改势必事半功倍, 学校教育也就丧失了生命活力。没有差异, 只有同一, 学校文化生态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也就不可能实现学生群体的差异发展。
从学校文化建设的角度上看, 通过制度规范、课程安置、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实验室的开发、适度竞争与合作学习等多种方式来发掘丰富多彩的差异资源, 使学生差异资源作为学校文化环境的存在基础, 更有利于形成多元文化的学校生态环境。现代生态化的课程观正是强调了这种学生差异资源作为学校多元化文化环境建设的生态基础。
3 促使主体间的差异互动, 有利于生成合作交往、共生共长的教与学过程
在一个化学教学的群体中保持一定的差异, 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互动。而适当的互动是维系人际关系、促进交流和形成集体的重要因素。主体间动态因素的多向性差异互动是生成合作交往、集思广益、差异互补的化学课教与学过程的重要途径。这种互动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与传统教学观有所不同, 它不再局限于师生之间的互动, 而是将教学进一步拓展为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生生互动也是化学教学系统中有待进一步开发的宝贵的人力资源, 是化学新课程改革成功的不可缺少的要素。
由问题情景引发的认知冲突、质疑或充分暴露的错误, 都可以视为多元思维的结果, 并可当作一种难得的教育资源, 通过不断地追问, 引导学生去探究、反思, 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 从而打破习以为常的思维定势, 灵活地驾驭课堂、驾驭知识, 塑造个性。教师之间在认知结构、智慧水平、思维方式、教学风格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 即使教授同年级的教师, 在教学内容处理、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整体设计等方面的差异也是明显的。这种差异同样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 长期以来人们忽视了它的重要性。师师互动作为差异教学的前导性因素纳入化学教学系统, 通过教师之间相互启发、协作补充, 实现思维、智慧上的碰撞, 从而产生新的思想, 使教育生态资源观更加丰富和完善。
在交往互动中, 在教师的引导下, 相异的非智力因素互为影响, 相互激励, 促进每个学生积极向上, 促进群体和谐成长。这种差异因素的交往互动还将扩大到社会、社区和家庭, 与学校之间形成的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主体间关系, 形成交往交互、共享共识、共生共长的教学生态。
4 教师改变角色, 成为学生差异资源的组织者、开发者和促进者, 有利于实现教学相长
知识观改变了教学情境和教师角色的选择与定位。作为“平等中的首席”的教师不是化学知识的生成者, 而是学生差异资源的促进者、开发者和组织者。化学新课程要求教师应具有积极的兼收并蓄的学生观, 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努力满足学生的各种不同心理需求, 尊重差异, 呵护学生的差异性资源, 促进所有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全面地、自由地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品质和学习方式, 采取创设多元刺激的教学环境、提供可选择的学习内容、开展合作学习等策略, 有的放矢地进行差异教学。
学生群体的个体化特点也是影响教师人格、品质、形象及专业成长的重要因素, 师生之间形成一种相互激发、相互提高、互补共生的生态关系, 学生在这种课堂生态环境中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交往合作。多向性是现代学习理念的基本表征, 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和手段获得丰富的知识和大量的学习资源以及与化学有关的前沿科技信息, 因而教师也是学习者、成长者, 向学生学习, 共同成长,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 被人们看作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在这个复杂生态系统中, 无时无刻不进行着各种简单的、复杂的, 单向的、双向的, 直接的、间接的, 多方的、多层次的交流与对话。教师只有不断地与学生共同发展, 才能更好地尊重差异、接纳差异, 顺应学生不同需要, 体现教育民主与公平, 才能遵守“和而不同”、“同则不继”的差异教学要义。
5 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 实现差异教学, 也有利于促进他们的全面和谐发展
化学新课程教学中尊重差异、促进发展应注意:一是承认学生的发展存在着差异性, 让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不同起点上获得最优发展;二是承认学生发展的独特性, 尽可能发现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 不追求每个学生各个方面的平均发展, 而是让每个学生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鲜明的个性。“照顾差异、追求个性、宽容另类、接纳发展”的差异教学理念体现了现代教育教学的价值追求[3], 也是化学新课程理念的具体实施。
尊重差异是一种本质的回归。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 实现差异教学, 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品质和独特性的形成与发展, 一直是人们不懈追求的教育理想和目标。学生之间永远存在着差异性, 化学新课程中的教学任务不是消除这种差异, 而是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学习类型的学生施以不同的教学, 使他们富有个性的发展。尊重学生差异资源有利于促进学生和谐、全面地发展, 一方面, 使每一个学生达到基本的共同要求, 特别是促使化学学习中暂时有可能的学生达到课程目标的底线;另一方面, 强调个体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 使优秀学生发挥特长, 在化学学习中脱颖而出。这样, 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摘要:学生之间永远存在着差异性, 化学新课程中的教学任务不是消除这种差异, 而是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学习类型的学生施以不同的教学, 使他们富有个性的发展。
关键词:化学课,学生差异,资源
参考文献
[1]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108.
[2]于伟.教育观的现代危机与新路径初探[J].教育研究, 2005, 3.
开发学生资源,优化数学教学 篇10
一、开发学生资源的意义和价值
1. 学生资源的内涵
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和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课程资源既包括课程物质资源,又包括课程人力资源。课程人力资源主要指教师和学生的主动精神、知识结构、人格品质,以及教师与学生间的相互关系,等等。
2. 开发学生资源的价值
课程物质资源对课程的实施和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固然十分重要,但是当物质资源开发到一定程度,即教学上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已基本实现甚至相当完备时,课程人力资源往往是决定有效教学的理想能否兑现为课堂教学实践的关键性因素,有时甚至是决定性因素。
二、数学教学中学生资源开发的原则和途径
1. 学生资源开发的原则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切合师生和客观现实的实际,必须有利于优化数学教学,必须有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必须以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和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根本出发点。因此,开发学生资源一般说来应遵循以下原则。
(1)优先性原则
当我们有了“学生资源”意识之后,不难发现,可供数学教学开发利用的“学生资源”丰富多彩。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发利用学生资源时,应从数学教学和学生发展的实际与需要出发,合理选择和重点开发利用教学中所需要的学生资源中的某些方面,力求做到“重点”、“经济”,突出资源的“针对性”、“优先性”。
(2)适应性原则
学生资源是一种“活”的资源。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但作为一种资源,它又具有客体的一面。因此,开发学生资源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特点、个性差异、知识结构和智能水平等,力求做到“合理”、“有效”,突出资源的“需要性”、“人本性”。
2. 数学教学中开发学生资源的途径
(1)从数学学习的精神与品质层面开发学生资源
中学数学新课标已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列为数学教学三维目标之一。
(1) 以数学学习体验作文为媒介,交流学习感悟。
作文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思想交流和情感表达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体验作文是语文教学与数学学习理想的结合点。
(2) 建构数学学习共同体,营造互动氛围。
子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数学的学科特点和学生在年龄、经历、学习内容等方面的相似性,决定了学生在数学学习上有诸多的共性。
(2)从数学学习的方法策略层面开发学生资源
(1) 捕捉利用学生思维的瞬间亮点。
民主开放的数学课堂,必然引发师生间思想的交锋,也必然促进学生灵感和智慧的产生。
(2) 开辟学生数学学习的“自留地”。
数学学习园地是学生进行学习情感、方法、成果展示交流的理想平台,是延伸课堂、拓展学习时空的一种好方式。学生可以在这块“自留地”上随意“耕作”,尽情发挥。
(3) 充分发挥“数学小老师”的作用。
“数学小老师”是指那些品学兼优、有数学特长的学生。同一班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年龄特点、认知方式、思维习惯等因素的相似性决定了来自同学间的学习方法、模式更容易迁移到同学身上。因此,学生间蕴藏着丰富的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活资源。
(4) 收集反馈源自学生的数学学习信息。
(3)从数学学习的师生关系层面开发学生资源
教师和学生之间不应是被动的服从关系,而应是和谐互助的合作关系。“亲其师,信其道”,可见教师自身良好的品行和精深的学识,以及与学生建立的融洽师生关系,是一种隐性的重要的教学资源。
(1) 多形式建立师生交流的绿色通道。
教师是学科学习的过来人,他们中蕴藏着丰富的体会、经验、成果。
(2) 转变传统角色,实现教学相长。
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传统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协作者。教师的师德、品行、人格、精神、学识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一种潜在的学生学习资源。教师的数学观和数学教学观会影响学生的数学观和数学学习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理性精神、创新意识必然在学生身上留下深刻烙印。教师要在教育和影响学生的同时,不断地充实和提高自己,使自己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他们学习和人生道路上的一面镜子、一盏指路灯;教师要让学生觉得你是可亲、可敬、可说心里话的朋友。
摘要: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学科教学和素质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本身是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一个重要方面, 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课程资源。在中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可以从数学学习的精神与品质、方法与策略、师生关系等多渠道和多层面开发学生资源。
开发贴近学生生活的课程资源 篇11
■ 贴近学生实际,挖掘校内资源
教师从学生的生活、所处的环境,以及关注的热点问题三个方面进行整理,开发了以下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
生活方面。学习生活:钢笔的研究、七巧板、清明节、端午节等;饮食生活:饮料与健康、学生奶盒的研究、水果中的营养研究、洋快餐的研究等;资源节约:学校用水调查、学校用电调查、生活小窍门等。
环境方面。学习环境:桌椅的调查研究、文具的安全问题、校园探秘等;游戏环境:课间十分钟、游戏荟萃、操场的研究等;厕所环境:卫生间里的发现、我为学校出谋划策等;绿化环境:校园种植活动、寻找校园的秋天等。
热点问题。环保问题:奶盒中的环保、书包里的环保问题等;联系问题:校园电话的使用。
■ 开发校外资源,建设活动基地
低年级基地着眼周边。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对学校还很陌生,所以,我们开展了校园探秘活动,将学校作为一年级的教育实践基地。活动中,学生们不仅了解了学校的布局,认识了校园内的植物,在熟悉校园环境的过程中,提高了观察能力和与人交往的能力。在二年级学生了解学校的基础上,组织他们认识自己生活的社区,了解社区的公共设施与基本情况。
中年级基地依托社区。人定湖公园和德胜人防宣教中心地处我校周边社区,是中年级的实践活动基地。在人定湖公园,学生们探究公园里的植物种类以及养护知识。在德胜人防宣教中心,学生学习如何在地震等自然灾害中逃生。
高年级基地依托共建。将学校的共建单位总政警卫营确定为五年级的教育基地,在这里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我校毗邻德胜门箭楼,这是老北京古代城防的遗址,有目前北京几乎绝迹的城墙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文物保护意识和独立的调查、分析能力。因此,将此基地作为六年级的教育基地。
基于学生需要的德育课程资源开发 篇12
一、开拓德育教材资源
教材一直是我们最主要的课程资源,“范例性”是思想政治教材的重要特征,我们必须把握教材提供的范例启示、目标导向,并根据本地学生的生活特点、认知水平和发展需要对范例进行改造与创新,加强范例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互动与整合,将教材内容融入乡土资源。乡土资源主要是指学校所在社区的自然生态资源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包括乡土地理、风俗习惯、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一般来说,学生对自己生活的社区都有比较好的了解,这更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使范例教学体现学生生活的地域性和个体性。时事热点问题是社会生活现实的写照,也使学生切身体会到的实实在在的东西。政治教师要注意收集国内外重大时政、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对此做分析思考,从而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现实,思考道德矛盾,学会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
二、利用德育人力资源
学生不是思想政治课德育活动的接受者而是探索者,所有德育人力资源的开发都是围绕学生展开的,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德育发展需要开发德育人力资源。
1. 学生是重要的德育资源
学生是德育对象,学生的社会关系、生活背景、认知基础、活动体验、心理特点、成长需要等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同时,学生是德育的主体不是德育的旁观者,思想政治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时刻关注学生的德育需求。如,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提出如下德育问题: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与社会意识具启蒙书籍,如《苏菲的世界》、《塞莱斯廷预言》等。从普通的生活事例入手发现学习哲学的乐趣。
(二)联系实际,阐述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一定要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除了社会现实外,还有学生的亲身体验。新课程强调学生本身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如让学生通过漫画“杀鸡取卵”的故事,理解经济发展不能急功近利的警示。如教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则时,让学生讲诚信故事、阅读诚信故事等,懂得诚信思想存在于生活中,生活中处处有哲学。
(三)古为今用,化繁为简。
名人名言精辟扼要,往往渗透深刻的哲学原理,教材中有很多引用古今名人的描述,有助于加强对教材的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好好利用。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就是要实现“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这些浅显易懂的短句、名句让学生深刻理解,读思结合,并能牢牢记住。
三、趣味阅读,培养兴趣
(一)趣事见闻,联系教材。
在经济学基础、哲学基础教学中,技校学生都感觉知识晦涩难懂,提不起兴趣。教学中必须把哲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相联系,说明哲学原理对生活的启发意义。
因此教师要把生活事实与哲学原理结合起来。如人们常有相对独立性是否矛盾?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与坚持真理是否矛盾?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为什么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不能信仰宗教?等等。思想政治教师必须深入学生生活,对学生个体需求进行调查研究,才能充分开发和利用学生身上蕴含的德育课程资源,增强德育实施的适切性和实效性。
2. 利用德育社会人力资源
为增强德育的亲切感和说服力,我们要通过优秀学生家长及其他社会各界人士,将当地这些沉寂的德育社会人力资源充分开发出来。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学生接触最早、受影响最深的德育环境。社区及社会上的知名人士、先进人物、道德模范等对学生有巨大的德育感召力和影响力。把这些家长能人、社区的先进模范人物、企业家、律师、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工商管理人员等“请进来”,或让学生“走出去”,发挥他们各自的知识、经验、专长方面的德育优势。如在学习“存款储蓄”时可邀请银行工作人员讲授;在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可走访工商局的有关人员,聆听他们介绍市场经济中的具体案例。德育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立足于学生的生活需求,才能有的放矢地实现德育目标。
三、开发德育实践活动资源
以往的思想政治课只注重文本知识的掌握,仅仅了解道德知识并不代表能够形成道德信念、道德行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思想政治观点的真正形成动力来自于实践。学生依托贴近自身实际的德育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在实践活动中感受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能使德育过程充满真实性和可信性。
思想政治教师应该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和学生活动的喜好,带领学生到田间地头、工厂车间、企事业单位、红色旅游景用“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说明投资风险与收益机会之间的对立统一。
(二)身边素材,深入思考。
将客观事实上升到哲学原理,这是一个抽象的思维过程,我们必须从身边的素材入手帮助思考:为什么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为什么付出才有回报?学生就会联系生活中说的“不劳而获”,“天上不会掉下馅饼”,“有舍才有得”等典故概括对立统一的关系这一哲学原理。
(三)引发讨论,情理交融。
探究式阅读方式更适合思维活跃的技校学生。选择与技校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话题展开讨论,既能融合学生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又能增强学生的思辨性和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在讨论活动中调用头脑中的潜在知识。比如根据学生渴望成功的心理特点,以及在寻找理想职业与现实学业成就之间的矛盾关系展开“理想与现实”的主题讨论,既能让学生深入对自身条件的思考,又能激发学生为未来理想职业奋斗的动力,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在讨论中彰显了真实的价值。
总之,在政治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阅读教学法,指导阅读帮助学生理解,哲学阅读让学生把握思想政治阅读的思想价值,兴趣阅读增强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动力,三者互相配合,互相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必然得到提高。学生阅读教材的方法掌握了,阅读理解能力、感悟能力提高了,课堂参与的热情提高了,政治教学就自然会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丰富政治课堂,增强教学艺术
张云浦
(厦门外国语学校,福建厦门
摘要:如何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一直都是中学各门学科教学的重要课题,特别是对于吸引力相对较小的政治科来讲,更是一个难题。作者就如何增强政治课堂的艺术性,结合自身的长期教学经验,从丰富课堂内容的艺术性、形式的艺术性、增强语言幽默艺术、提升非语言的表情艺术、肢体形体艺术及美感的板书艺术等方面阐述。
关键词:政治课堂教学教学艺术语言艺术仪态艺术
教育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则是表现艺术的舞台,而从事教育的教师就是艺术表演的演员和导演。纵观中学生普遍对思想政治课不感兴趣的现状,究其原因就是大多思想政治课缺乏艺术性,缺乏吸引力,课堂内容单调,形式单一,语言枯燥乏味,教法呆板。因此我认为要让学生喜欢政治课堂,就须丰富课堂内容,增强教学艺术。我在学习和吸收了一些专家的理论基础上,结合个人长期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增强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艺术性。我认为增强政治课堂教学艺术性,须从以下五个方面努力:
一、丰富课堂内容,增强政治课堂的艺术性。
目前,大多思想政治课教学是照本宣科,备课内容和教学内容都局限于教材中的知识内容,所举事例也都是书本上的例子,缺乏新意、缺乏趣味。所以学生上课就昏昏欲睡,学习效率低下。所以,我认为要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艺术性,首先须增强教学内容的艺术性。为此,我们在备课时,必须苦下工夫,收集大量新颖的、诙谐的、幽默的题材,包括寓言故事、成语典故、名言名句、俗语谚语、古代诗词、轶闻趣事及新闻实例等。比如教学《生活与哲学》“联系观点”时,我就融入了“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唇亡齿寒”,“坐井观天”,“盲人摸象”等成语点等,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和感悟。例如,我校地处的丹阳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相当丰厚。丹阳不仅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发源地,还是齐梁两代开国皇帝的故里,有以褚遂良为代表的几十位宰相,有世界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有现代文化名人吕凤子、吕叔湘等;有季子庙等历史文化古迹,有南朝帝王陵墓及其石刻的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有第三野战军司令部旧址、许杏虎烈士纪念陵园等红色教育基地。针对这一丰富的德育资源宝藏,我们注意加强同本市博物馆、纪念馆、教育基地等部门的联系,或通过“请进来”的方式,请专家学者到校讲授乡土历史或组织学生参观游览、调查访谈,使学生在“亲历”中感受实践德育课程资源,从而激发其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政治认同感。
四、拓展德育网络资源
德育网络课程资源是思想政治课程资源的一座“金矿”,在课程构建与实施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开发符合学生需要的德育网络课程资源已势在必行。
1.德育网络资源特色化和个性化加工
目前很多政治学科网站提供了大量的德育网络课程资源,但其中反映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特点的较少,因此,思想政治教师要对互联网中的原始课程资源进行符合学生需要、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特色化加工,满足学生自我建构、自我教育的要求。另外,学生仅凭教师的口述,难以达到德育情境的生动再现,其德育效果就会打折扣,广大思想政治教师要通过Flash,Photoshop,Power Point信息技术虚拟和再现德
典故,以及“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时势造英雄”,“无风不起浪”,“牵一发而动全身”等大量成语谚语。还播放了影星成龙和歌星刘媛媛的歌曲《国家》,生动而形象地阐释了联系的观点,以及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教学“发展观点”时,我列举了“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成语典故,以及“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等大量诗句,极大地增强了政治课堂的艺术效果。上《文化生活》时,我大量地收集了各地的文化遗产、民俗风情、服装、音乐、舞蹈等视频和图片,形象地阐述了文化的多样性、区域性和民族性等知识,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兴趣。
二、提升教师的仪态艺术,传递正能量。
教师既然是演员,那么教师的举手投足须有范儿,要想成为学生欢迎的教师,就必须是一名出色的演员,要善于利用体态语言和表情艺术。端庄的仪表、得体的教态、灵活的教法、标准的语音、生动的语调、潇洒的板书、渊博的知识等都能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曾有一项调查问学生:“你喜欢什么样的老师?”几乎所有的学生回答“年轻漂亮的教师”,可见,教师的形态美在学生心目中占据何等重要的地位。教师的仪态美是一项综合项,它分别由教师的着装、精神面貌、表情、肢体语言、教学技能等组成,需老师注重平时的培养和锻炼,才有可能塑造自己的明星“style”。
1.教师的服饰艺术美。前苏联的教育家马卡连科说:“教育机关的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都必须衣服整洁,头发和胡须要弄得像样,鞋袜洁净,修好指甲和经常带有手帕。”由此可育情景,使思想政治课德育内容能以图文声像并茂的、动态的形式呈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促使学生对此产生更深层次的认识与思考,从而更好地领悟德育内容。
2.德育网页的制作和德育网站的建立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思想政治课的作业不再是过去的抄抄写写,而是增添了创造性、拓展性的作业。如,可以让学生主动浏览德育网页,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网页、建立有意义的网站。思想政治教师要鼓励学生建立德育专题网站、网页,开设“德育资源库”、“德育政策法规”等栏目,并与相关的德育资源网站链接,如中小学德育资源网、中青在线、中国环境保护网、中国人权网等,为师生提供丰富的德育资源;设立“德育成果展示”、“德育论坛”、“教师频道”等栏目,让师生参与发表见解,为学校德育工作理论学习和交流提供平台;通过校园的BBS,开设“校长信箱”,设立“心灵之约”、“学生天地”等栏目,让学生在网上真实地发表意见,交流思想;设立专题学习网站,使学生更多地了解家乡、认识家乡、热爱家乡,立志为建设自己的家乡而发奋学习。总之,德育活动充分利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的德育网页和网站,可以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道德风貌和价值取向,使其成为服务于德育的重要资源。
【大学生人力资源开发】推荐阅读:
大学生旅游市场开发论文07-20
大学生旅游市场的开发05-17
中国大学生旅游市场开发分析07-04
大学生礼仪培训与开发05-22
大学生人力资源08-01
在济南大学生学软件开发前景好吗?06-26
大学生人力资源专业实习报告08-18
大学生人力资源毕业自我鉴定10-16
计算机开发及应用毕业大学生求职信07-25
大学生职位说明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