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迁移

2024-09-23

产业迁移(精选4篇)

产业迁移 篇1

中国近三十年来的持续高速经济增长, 得益于加入WTO以来分享全球增长所带来的市场空间, 尤其是纺织服装、制鞋、电子、家具等劳动密集型和外贸出口型产业, 成为连结中国制造业与全球化市场的重要动力源。在过去的十余年间, 中国家具产业总产值以年均25%的增速保持了高速增长, 并于2011年首次突破万亿元产值大关;在这期间, 中国超过了意大利, 成为全球最大的家具生产国和出口国, 涌现出5万余家规模大小不等的家具制造企业, 创造了500万个的就业岗位。家具产业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产业配套相对较完善的五个现代家具产业集聚区, 分别是:以广州、深圳、东莞、佛山、中山为主的珠江三角洲家具产业集聚区, 以浙江嘉善、江苏蠡口为主长江三角洲家具产业集聚区, 以北京、河北香河、山东青岛为主的环渤海家具集聚区, 以沈阳、哈尔滨为主的东北家具集聚区, 和以成都、重庆、西安为主的西部家具产业集聚区。

随着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逐步推进, 我国家具产业的空间分布格局正在悄然发生改变, 沿海发达地区的大量家具制造企业开始将生产制造环节转移到内陆的中西部地区, 这种产业转移趋势在珠江三角洲区域表现得尤为突出, 大规模的制造型企业集体向内陆地区空间转移, 导致转出地的产业空心化和去地方化 (industrial relocation) , 并且产业转移呈现出“集体行动”[1]式的“集群再地方化” (cluster relocation) 趋势[2]。就劳动密集特征突出的家具产业而言, 这种大规模的国内产业转移的主要动因是因为劳动力成本的变化所致吗?或者, 家具产业在进行空间转移时有其他因素的考量?在上述疑惑的引导下, 本课题组以珠江三角洲家具产业为观察对象, 通过对佛山市家具产业集群的空间迁移展开调研, 进而对产业集群转移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本文共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引言, 提出本文将要关注的问题;第二部分就国际内产业转移的一般动因进行了文献回顾, 提取了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基本变量;第三部分应用层次分析法 (AHP) 模型, 具体分析了珠三角地区家具产业集群向内陆地区转移的影响因素, 并对结果进行了比较和剖析;第四部分总结全文。

1 文献回顾

1.1 国际产业转移理论背景

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 全球发生过三次大规模的国际产业转移, 因此对产业转移的动因研究很早就已开始。其中学术界大多从一国的要素条件、国家行为、经济发展水平、局部创新等方面展开分析[3]。小岛清的边际产业转移论和刘易斯 (W.Arthur Lewis) 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论是基于H-O的要素禀赋理论提出的产业转移理论。弗农 (R.Vernon) 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在要素禀赋理论的前提下, 以产品属性的变化来解释产业的国际转移现象。劳尔·普雷维什 (Raul Prebisch) 从国家行为的角度解释了产业转移现象, 他认为发展中国家为增强产业竞争力和实行的进口替代战略是产业转移的根源。日本学者赤松要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雁形模式产业转移理论认为, 后进国家发展产业的步骤遵循“进口—国内生产—出口”以及从“低附加值—高附加值”模式。邓宁 (J.H.Dunning) 在80年代初提出的投资发展周期理论, 以人均GDP为尺度, 衡量一国直接对外投资的动力和能力, 该理论认为经济发展程度越高的国家, 是对外资本输出最多, 投资最活跃的国家。[4,5]卢根鑫认为产业转移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重合产业密切相关, 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产业贸易和产业投资孕育了重合产业, 发展中国家根据自身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运用不同的战略 (进口替代、出口战略) 逐步实现产业的竞争优势[6]。

国际产业转移理论主要立足于国与国之间, 主张产业转移具有单向性和梯度性, 即产业转移的方向是从发达国家向后进国家转移, 遵循从劳动密集型到技术密集型再到资本密集型的规律。传统的产业转移理论认为产业转移是国家产业结构战略调整的手段, 产业转移的最终结果是完成转出地与转入地的产业升级, 尤其是为后发国家沿着全球价值链实现产业升级 (upgrading) 提供了机遇。

1.2 区际产业转移文献综述

肖灿夫认为政府的行政干预、区位条件、集聚效应、基础设施等因素是影响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主要因素[7]。符正平和曾素英从企业社会网络视角出发对佛山陶瓷产业集群产业转移中的转移模式与行动特征进行了实证研究, 他们的研究表明网络的异质性和中心性的强弱会影响集群企业转移的方式[8]。赵祥将广东省产业区际转移的变量总结为区位特征、集聚效应、区域政策三个大类别[9]。张继焦认为影响东部向中西部产业转移的直接原因是资源和要素成本, 市场扩张、配套能力、物流体系、软环境等要素是导致产业转移的重要驱动力[10]。金祥荣等认为地区的环境政策差异将影响区域产业转移, 进而影响地区产业结构和经济总量[11]。桑瑞聪等对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312家工业上市公司2000-2010年在国内30个省份的投资数据研究从企业微观层面揭示了要素成本、市场需求集聚外部性、对外开放水平、市场发育程度、企业规模等因素是影响我国产业转移的决定性因素, 而集聚外部性对产业转移的影响较小。此外他们的研究结论认为大企业比小企业有更强的转移意愿, 而靠近国际市场的地理区位优势和发育完善的国内市场需求是当前我国本土企业对内投资的主要动力。[12]

综合上述观点, 对国内区域之间产业转移因素的分析主要集中在资源要素、集聚效应、政府政策、区位条件、产业配套等方面, 很少有学者就企业家的社会网络和本地行业组织的发展水平对产业转移的影响展开研究。本文将试图对此展开讨论。

2 珠三角家具产业转移影响因素分析

2.1 珠三角家具产业发展概况

珠三角地区家具产业的发展可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第三次国际产业转移的宏观背景下, 当时发达工业国家及台湾、香港等发达地区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 正寻求经济的转型升级, 将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至我国沿海地区, 而家具产业由于其占地面积大、技术含量低、用工需求大等特点而首当其冲, 珠三角地区由于靠近其香港, 交通便利, 便于与海外市场联系, 加上地方政府适时推出政策优惠, 地价低廉, 因而成了港台地区家具生产企业外迁的首选之处[13]。

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 珠三角地区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家具生产基地, 其中深圳、东莞、顺德三地就集聚了上万家家具制造和销售企业, 其家具出口量长期稳居全国第一, 在中国的家具产业的地理版图中, 东莞厚街被称为“国际家具营销总部”;顺德乐从镇是中国的“家具商贸之都”;龙江镇则是“中国家具制造重镇”、“中国家具材料之都”。根据广东省家具商会和广东省家具产业研究院联合发布的《2012广东家具产业发展状况》, 2012年广东省家具业总产值3380亿元, 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3, 出口额占全国一半以上, 是亚太地区最大的家具出口基地。然而近年来, 珠三角家具产业开始大量外迁, 影响家具产业空间迁移的动力因素到底有哪些?

2.2 研究方法:层次分析法

对产业转移影响因子的评价可采取许多方法, 如模糊综合评价法、灰色关联分析、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 (AHP) 等。AHP是把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有序层次, 并根据对一定客观事实的判断就每一层次的相对重要性给予定量表示, 利用数学方法确定出表达每一层次的全部元素相对重要性次序的数值, 并通过对各层次的分析导出对整个问题分析的方法, 它是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评价决策方法。本文采用AHP是基于产业转移涉及多层次、多因素影响, 需要对各层次之间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 进而判定各因素对评价对象的重要性程度。

应用AHP评价产业集群影响因素的基本步骤如下:

1) 明确问题。本文旨在对影响珠三角地区家具产业转移的各因素进行评价, 确定各要素影响家具产业向中部地区转移的重要性程度。

2) 建立多级递阶层次结构。由于家具产业转移初现端倪, 对它的研究并不多。赵祥将区际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细化为区位特征、集聚效应、区域政策3大类12项共25个变量, 本文的指标构建在他的研究基础上, 有所调整, 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1) 土地和劳动力等资源要素对发展家具产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可能是企业转移考虑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其作为影响家具产业转移因素的一级指标, 下设五个二级指标。

(2) 家具产业初现端倪, 转入地集聚效应暂不明显, 而转入地的原材料及配辅材料供给情况和基础设施却有可能影响企业的转移, 本文就这三个因素划分为产业配套的一级指标下面。

(3) 由于区位与市场的紧密联系, 本文将地理位置和市场接近归并为区位条件, 下设转入地的交通情况、市场潜力与距目标市场的距离三个二级指标。

(4) 在区域政策方面, 本文不考虑产业的准入门槛, 因为家具产业近乎完全竞争市场。故本文在政府政策下设税收优惠、融资优惠和其他补贴三个二级指标。

根据上述原则, 本文构建了一个完全独立三阶递阶结构 (如下图) 。第一级是评价对象, 即总的产业转移影响因素;第二级是影响产业转移的六大影响因素;第三级是第二级指标的具体化, 共计16项小指标。

3) 构建判断矩阵。判断矩阵是以某级要素作为评价准则, 对其下一集要素进行两两比较来确定矩阵元素的。本文在构建判断矩阵时的数据来源基于以下资料:

(1) 调研访谈记录。本文的研究团队于2013年7-8月赴广东佛山、中山、四川成都、湖北潜江等地开展家具产业调研, 访谈记录是根据调研期间与部分家具企业负责人以及广东省家具行业协会的访谈录音整理而来。

(2) 调查问卷。本研究团队设计了一份包含16项指标、40个问题的调查问卷, 问卷对象为参与珠三角地区家具产业调研的对象和专家组成员 (包括企业家、研究者和主管产业发展的政府官员) 。问卷使用五级李克特量表法 (1表示“非常不同意”, 2表示“不同意”, 3表示“无所谓”, 4表示“同意”, 5表示“非常同意”) 。

上述资料既包括与企业家面对面交流得到的信息, 也包括了参与实地调研的企业家和专家学者提供的间接信息。经反复研究, 参照AHP中1-9标度法, 我们构建了如下判断矩阵:

"相对重要度计算和一致性检验在建立了判表基础设施与产业配套因素判断矩阵及权重向量断矩阵之后要根据判断矩阵计算本级要素对上级某基础设施及原材料配辅料转入地!!%要素来讲本级要素和与之有联系的要素之间相对重产业配套因素供应情况供应情况基础设施要性次序的权值即层次单排序原材料供应情况!!B!<%9!%?配辅料供应情况B!<%9?<<相对重要度计算对判断矩阵求出最大特征转入地基础设施

&9'9 S%9%$%B查表知*9'9 S%9B$&9*9 S%9%<@%9!%上述判断矩阵符合一致性检验!<%S (0.568, 0.334, 0.098) 表示劳动力数量、劳动力素质和劳动力成本三个指标占劳动力因素比重依次为56.8%、33.4%、9.8%。

(4) 土地。

C.I.=0, R.I.=0, 上述判断矩阵符合一致性检验。Wi4= (0.50, 0.50) 表示土地丰富程度和土地获取成本对土地要素而言同等重要, 两者各占50%的比重。

(5) 政府政策。

C.I.=0.036, 查表知R.I.=0.52, C.R.=0.069<0.10, 故上述判断矩阵符合一致性检验。W5i= (0.633, 0.260, 0.106) 表示转入地政府的税收优惠、转入地政府的融资补贴和其他补贴三个指标占政府政策因素比重依次为63.3%、26%、10.6%。

(6) 集体行动。

C.I.=0, R.I.=0, 故上述判断矩阵符合一致性检验。Wi6= (0.750, 0.250) 表示企业家的社会网络和当地行业的发展水平占集体行动的比重分别为75%和25%。

6) 综合重要度的计算。在上面我们得出第三级指标对第二级各指标的权重向量Wij (j=1、2…6) 以及二级指标对评价指标的权重向量Wi0, 现在我们可以计算次准则层各要素对总评价指标的综合权重。本文求得各因素对总评价指标的排序结果如表6所示。

2.3 模型结果分析

2.3.1 区位条件

从表8的结果可以发现更靠近目标市场是珠三角地区家具产业转移的一个很重要因素, 这点我们是有理由相信的。因为我国的中部地区家具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而家具需求却日益膨胀, 长期以来中部地区的家具市场是被川派和粤派家具企业占领, 珠三角地区的家具企业向中部省份转移能够更大程度的占领中部市场, 甚至可以向全国范围辐射, 因此企业对当地的物流情况也比较重视。相对来讲, 企业对当地市场潜力并不那么看重, 这也说明了珠三角家具企业在转移时对区位因素的考虑是着眼于更大范围的市场, 而不是针对本地市场的需求。

2.3.2 集体行动

表8结果表明企业家社会网络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家具产业转移。这说明企业在进行转移时会很容易受到自身社会网络关系的影响, 这种关系可以是朋友关系、同学关系、生意伙伴关系、种族信仰关系等。而当地行业的组织发展水平对产业转移影响显著则说明了企业在考虑转移时受同一组织内其他企业的决策影响明显, 这一情形与实际调研情况相符。

2.3.3 土地条件

土地资源丰富程度与土地成本是影响珠三角家具产业转移的又一重要因素。发展家具产业需要大面积的土地资源, 因此土地丰富是发展家具产业的前提条件, 而目前珠三角地区土地资源稀缺, 工业用地控制严格, 用地指标紧张, 供需矛盾非常突出。主要表现在征用地难, 土地审批时间长, 政府的土地储备量少, 工业用地价格高, 闲置土地难于盘活等方面。不少地方用地只能向公共建设项目或大型企业和外资企业倾斜, 家具产业很难取得条件较好的用地, 企业扩张受限, 除了家具产业, 很多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开始向广东两翼和内陆地区转移。

2.3.4 劳动力供给和价格

在劳动力要素的三个指标中, 劳动力的数量与劳动力的素质对家具产业转移的影响大于劳动力成本。对这一现象的解释可以从以下三点说明:一是家具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较大, 而近年来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消失, 沿海地区“用工荒”日益严重, 企业因劳动力短缺而影响生产的事情屡见不鲜。这一供求关系的改变对家具行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二是家具行业目前已向机械化、自动化的趋势发展, 企业纷纷加大对研发设计等方面的投入, 以创新驱动发展逐渐成为家具行业的共识, 家具行业的发展趋势对劳动力的素质水平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三是随着内陆地区的发展, 内陆与沿海地区的工资水平正在缩小, 劳动力成本对家具企业的影响正逐渐减小。

2.3.5 产业配套

产业配套对珠三角家具企业转移的影响较小。对这一情况的解释是我国中部地区家具发展滞后, 很难找到某地有完善的配辅料市场, 而珠三角地区家具产业转移尚处在初始阶段, 多数企业相信配辅料市场是随着家具产业的逐步壮大而发展起来的。因此企业在转移时对产业配套情况并不看重。此外, 原材料同样不是企业进行转移时着重考虑的因素, 这是由我国家具产业发展现状决定的, 我国林木资源稀缺, 木材需求的对外依存度大, 家具企业的中高端产品原材料大部分从芬兰和俄罗斯等国进口, 较少依赖本地原材料市场。

2.3.6 政府政策

珠三角地区的企业在转移时会考虑政府的各项扶持政策。这是因为地方政府对家具产业的态度对家具产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由于我国家具行业原材料大量依赖进口, 面对不断上涨的木材进口价格, 行业平均成本不断推高, 议价能力较弱的中小家具制造企业成本压力加大, 品牌影响较好的企业只能选择向下游转移成本, 因此政府对企业的税收支持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企业的生存压力, 实际上成都家具产业的发展壮大很大程度得益于成都市政府的各项优惠政策。

3 结论

家具产业的跨国转移促进了全球化的深入发展, 而家具产业在国内的空间迁移, 则反映了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动力因素与空间法则。本文基于层次分析法, 对珠三角家具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识别出土地条件、劳动力、产业配套、区位条件、政府政策和集体行动等六大要素, 并对各项因素进行比较分析和综合排序, 结果发现产业配套对珠三角家具产业转移的影响力并不如预期的那么突出, 土地、劳动力等要素的成本变化是驱动珠三角家具产业转移的重要动因之一, 但并非全部动因;企业家的社会关系网络和转入地的区位条件, 尤其是转入地的潜在市场规模, 对珠三角地区家具企业的集体转移产生最直接的驱动力。此外, 转入地政府的态度和各项优惠政策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家具企业的转移。

产业迁移 篇2

本文将借鉴系统动力学原理, 分析产业势能要素的流动及与企业迁移的因果关系, 构建企业迁移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在产业转移环境下, 企业为了扩大市场满足消费者需求与偏好、提升技术满足自身发展或迫于外界压力, 企业所做出的区位调整是一种对国家或地区、对自身提高都有益的特殊的发展模式 (Pellenbarg2002) 。产业转移的形成是以大量的企业迁移为基础的, 少数的企业迁移不是产业转移, 同一行业内企业或配套企业大量的迁移才是产业转移[2]。所以研究产业势能各要素与企业迁移机制的动态反馈关系, 能够为区域经济管理实践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

1 产业势能理论

本文在对产业转移相关研究的基础之上, 结合势能理论分析出影响产业转移的各要素, 综合得到产业势能的理论框架, 如图1所示。产业势能的因素主要分为生产要素禀赋势能、区域势能以及政策势能。

1.1 生产要素禀赋势能

生产要素禀赋势能是指一国或某一地区相对于另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产业所需的生产要素上所具有的内在能量。其大小是两区域内拥有且能够用于产业生产的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数量的差异程度[3]。

1.2 区域势能

所谓区位势能指两区域在产业的地理分布、产业经营必须的交通运输成本、市场容量、当地配套产业发展的一些基础设施等方面具有的能量。区域势能的大小等于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地理分布、交通基础设施及潜在消费者市场方面相对于另一国家或地区的比较差异程度[4]。

1.3 政策势能

政策势能是指在两个区域内, 对产业政策的相对能量。政策势能的大小等于一国或地区的政策制度、特别是产业政策的差别程度, 这种差异程度是由于国家政策或产业政策倾斜程度的不同造成的[5]。政策势能越大区域更容易吸引社会经济活动, 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的产业发展, 缓解就业压力。

2 基于势能理论的企业迁移系统动力学模型

系统动力学 (system dynamics) 属于经济数学的一个分支, 是研究复杂系统中信息反馈行为有效的计算机仿真方法, 它极力从系统内部的微观结构入手, 以系统内部结构、参数及总体功能为基础, 注重系统的动态变化与因果影响, 分析并把握系统特性与行为[6], 产业承接地的产业系统是不断以外界企业迁入 (少量迁出) , 且一直保持物质、能量、信息交换, 由于企业迁移行为从很大程度是基于企业过去自身的行为决策和历史产业转移环境而做出的新的决策, 所以企业迁移结构模型具有很强的信息反馈性。

2.1 产业势能因素与企业迁移的因果关系分析

(1) 生产要素禀赋势能与转入企业数量的因果关系分析。生产要素禀赋势能的因果关系, 如图2所示, 在图2中, 存在自然资源、转入企业数量的负反馈环和转入企业数量、劳动力势能、技术势能、资本势能的正反馈环。

(2) 政策势能、区域势能与转入企业数量的因果关系分析。政策势能与转入企业数量的因果关系如图3所示, 在图3中, 存在政策势能与转入企业数量的正反馈环。区域势能与转入企业数量的因果关系如图4所示, 在图4中, 存在转入企业数量与市场供应能力势能的负反馈环和转入企业数量与基础设施势能的一个正反馈环。

3 产业势能与企业迁移因果关系图

在产业势能与企业迁移的各个子系统的分析下, 以转入企业数量、生产要素禀赋势能、政策势能、区域势能作为具体考察对象, 仔细分析各产业势能要素的因果关系, 连接内在变量因素, 建立整个企业迁移因果关系图和系统流图, 对此进行多组数据的模拟分析。

产业势能与转入企业数量动态变化关系系统图总共涉及37个变量。其中, 8个状态变量, 10个速率变量, 10个辅助变量以及9个常量。

3.1 产业势能与转入企业数量因果关系图 (如图5所示)

3.2 产业势能与转入企业数量因果关系流图及主要动力学方程

以上文对产业势能因素与转入企业数量的因果关系分析和变量集, 建立系统结构流图, 为了使模型适用于Ventana Systems Inc开发的系统仿真语Vensim PLE编写仿真程序要求[7], 在因果关系图的基础上, 根据系统动力学流图的建模方式, 构建出企业迁移系统流图, 如图6。

4 企业迁移系统模拟分析

4.1 基本假设

任何模型都是基于一定的假设之上进行的, 因此在建立企业迁移系统动力学模型之前, 做出如下的假设, 假设1:产业转移中企业迁入数量不存在规模上限, 在不考虑实际中的因企业迁移过多导致区域内聚集成本迅速增加或迫于环保压力等因素的前提下, 企业的数量可以无限制地增加。在模型中企业流入限制且只考虑一定限度的环保要求。假设2:产业收益增长率是吸引企业转入的重要因素。产业收益增长率为正, 越大则越能够吸引更多的企业进入, 当产业净收益为负, 就会限制企业转入。

4.2 有效性检验

对所构建的模型进行有效性检验是模拟仿真前必要的过程, 只有通过有效性检验, 模型才具有一定的说服力, 理论建议才具有意义。系统动力学模型一般的检验方式有两种:一是从理论上进行论证, 按照各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真实度、边界适当性、量纲一致性以及系统取值参数合理性等方面进行检测;二是从根据历史数据、历史发展形势检验, 亦就是说把历史数据和模型结合比较, 检验模型与现实中客观事物发展趋势的吻合度。系统动力学方法认为, 模型结构的正确性对于建模有效性来说更为重要, 因此本文主要以理论检验为主, 从而主要考察模型的有效性、一致性和适应性。输入变量初始值, 得到产业转移各个阶段的势能要素不同的变化情况, 图a~c代表了企业数量与政策势能、基础设施势能的变化趋势。

根据1到10年的企业迁移数量与产业势能状态变量的对比情况可以看出, 在产业转移初期, 在政策势能与区域势能的作用下, 企业数量一直稳步缓慢增长, 然而在突破了增长瓶颈之后, 企业数量增长趋势开始出现规模性转移, 如图c。

在产业转移整个阶段, 政策势能不断提高 (图a) , 在合理制定招商引资政策的同时修建大量基础设施, 保证承接产业转移的良好条件, 吸引更多企业入驻。迁移企业数量的增加还会带动越来越多的企业发生迁移行为, 致使产业转移规模增大, 极大地提高了产业集群吸引力, 当企业迁移数量在达到一定的程度之后, 甚至会带动整个产业的集体迁移。

上述产业势能要素的变动情况充分涵盖了现实中产业转移现象的基本特征, 说明该模型可以较准确地表示产业转移各个阶段的变化情况, 符合当前产业转移发展动态, 可以做进一步的模拟分析, 所以给出的参考意见具有一定现实意义。也就是说从某一程度上, 该模型已通过有效性检验, 若当设计出更多的初始值或者输入不同的初始状态数值时所得到的状态变化情况与当前分析结果具有一致性, 理论结果也是一样的。

4.3 仿真结果与应用

模型的应用性主要以分析其敏感性为主, 调节政府作用关键点——税率与对基础设施支持度, 得到多组模拟值。

4.4 政策势能的变化

模拟分析中, 模拟期为10年, 步长1年。

税收是区域经济环境中的重要影响因素, 通过对税率的改变, 考察得到图7。

注:曲线1表示税率20%, 曲线2表示税率60%。

在图7中, 税率达到60% (如曲线2所示) , 企业数量的增长在模拟后期出现了非常不稳定的状况, 这是因为虽然增加税率使得产业净收益降低, 但是又由于税收增多致使政府增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 产业净收益随着这两个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而收益增长率是随着产业净收益的变化而变化的, 所以在模拟后期企业数量变化出现了比较不稳定的情况。当收益增长率为负时, 企业数量不会再增加, 因此初始阶段已形成的企业聚集现象也因为产业净收益的变化而出现不稳定的增长。

4.5 区域势能的变化

政府考虑到基础设施是企业转入的基础, 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毋庸置疑, 在本文的假设下, 因此低于土地、交通运输成本的投入能有效地抵消部分企业进入带来的成本压力, 减少产业净收益的降低, 从而吸引更多的企业进入。在已建好的模型结构下, 对基础设施投资做出以下三种情况分析, 一是进行常规性投入, 符合人们生活需要、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投入;二是在企业聚集区形成后就不再进行政策性支出, 亦就是设置基础设施投资额为0;三是尽可能地投入, 近乎把所有的税收都纳入基础设施建设。

在图8中, 当只有1%的税收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时, 曲线2的增长趋势明显减慢, 代表企业进入缓慢。将大部分税收用于基础建设时, 在整个模拟期中, 曲线3和曲线1差别不大, 这说明当政府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小于企业转入带来的交通、土地成本时, 适当的增大基础设施投资额度, 能快速有效地吸引企业进入, 而当对基础设施的支出大于交通、土地成本时, 再大量对修建基础设施, 包括产业配套设施, 产生的吸引效果不再显著。

注:曲线2代表1%的税收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曲线1代表50%的税收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曲线3代表90%的税收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由于我国产业转移进程中“政府推动”的因素大于“自然演变的因素”, 特别是在产业转移初期, 政府势能发挥了很大的聚集作用, 科学合理地引导企业转移, 产业承接地政府不仅要努力打造产业发展软、硬环境, 还要发挥政府自身和挖掘企业的主观能动性, 促进产业转移中介组织的良好发展, 构建产业转移合作发展平台, 保持信息通畅、积极引导、承接有力的状态, 推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保障人们劳动就业问题。

5 结论与建议

由于以上分析, 承接产业转移时可以得到一些启示。在产业转移初期, 政策势能有一定的聚集作用, 通过适当的政府调节政策, 减少税收, 以及在小于企业迁移成本需求的前提下, 合理地构建良好的基础设施环境, 能够有效的吸引企业的入驻。自然资源势能、市场供应势能、劳动力成本等区域产业转移初期的优势要素是推动企业转入的基本要素, 其聚集作用在初中期比较明显。因此产业转移过程中如果仅仅依靠政府优惠的产业政策、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或自然资源丰富的优势, 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 得不偿失, 而且反而还会影响到本地的产业发展、永远处于落后水平。因此, 各级政府应该尽可能的降低企业交易成本, 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公共服务的同时, 改善企业投融资环境等, 尽量降低运营成本, 发挥技术、劳动力、资本势能的聚集作用, 从而诞生产业集群的良好内外部环境。在产业转移后期, 为承接地自主发展提供一定的额外区位利益, 形成产业集群网络提高产业集群吸引力。在这个阶段, 集聚效应明显, 产业演化进入高级阶段, 逐渐走向自我组织与发展的产业集群及生态系统。

摘要:在我国产业东进西退的环境下, 产业转移的微观载体——企业, 在产业转移的大浪潮中面临许多影响其迁移决策行为的重要因素。本文从一个新视角——势能理论出发, 对企业迁移机制分析, 提出基于产业势能 (生产要素、政策、区域) 理论的企业迁移动力学模型。利用VensimPLE软件对企业迁移系统建模, 分析了各势能要素流动与演化的不同路径对企业迁移的作用机制和作用强度。研究表明:在区域承接产业转移的不同阶段, 各势能要素流动与演化对企业迁移的影响程度和作用强度明显差异, 具有不同的经济政策含义。

关键词:企业,产业转移,产业势能,系统动力学

参考文献

[1]《辞海》编辑组.辞海 (缩印本) [M].上海:辞书出版社, 1979.

[2]张新芝, 陈斐.基于系统基模的企业迁移机理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 2010 (11) .

[3]何慧爽, 刘东勋.要素禀赋论与国际产业转移的刚性及其突破[J].国际贸易探索, 2006 (3) .

[4]陈计旺.区际产业转移与要素流动的比较研究[J].生产力研究, 1999 (3) .

[5]屠俊勇, 成伟光.政策势能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1994 (9) .

产业迁移 篇3

随着目前企业信息化进程的加速,企业数据中心的建设日益重要。很多企业的应用系统已经运行数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因此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如“中石油大庆油田公司A2施工总结数据”。数据迁移是将这些旧应用系统的数据迁移到新系统中,而有些旧系统还会继续运行,还会产生新的数据,根据实际情况迫切需要找到将历史数据实时合理地迁移到新系统中去的一种新方法.

2 介绍传统数据的迁移方法

四种传统的迁移方法有:先迁后录[1]、先录后迁、分次迁、一次性迁。

先迁后录是指:在系统单轨运行前通过市场用的迁移工具或自行开发的程序,将老系统数据转入到新系统模型中,再利用新系统功能,也可自行开发配套程序,把迁移到新系统中的老数据,再根据需要生成原有的结果数据。这种方法大大减少迁移量。

先录后迁是指:在系统单轨前,首先把部分数据输到新系统中,系统单轨时再把以前的老数据导入新系统数据库中。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新老系统数据结构差别很大情况,不能将重要的历史数据导入到新系统中。这些必须的重要数据在应用新系统前通过手工录入到新系统中。

分次迁移是指:利用市场用的迁移工具或自行开发的程序,把老数据库中的重要的历史数据分几次做迁移。这种方法把大任务分成小任务,避免了数据量大和宕机时间短之间的相矛盾的发生。这种方法的缺点是:由于数据多次合并导致了出错的概率升高,同时为了保持整体数据的一致性,这种方法要求把先导入的数据进行同步,由此使导入数据的难度增加。

一次迁移是指:利用市场用的迁移工具或自行开发的程序,把老数据库中的数据通过这种方法一次性全部导入到新数据库中。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过程用时短,与分次迁移相比较,问题涉及的较少,风险较低,其缺点是:迁移过程不太受控,而且劳动强度大。

而这些迁移策略不能够满足用户对于数据及时迁移的需要。因此本文提出了历史数据迁移、实时数据迁移、手动数据迁移多种策略,这些策略满足了数据进入新系统的及时性要求,目前此系统已经在中石油大庆油田井下数据中心中投入使用。

3 数据迁移策略框架体系模型设计

图1为基于多种迁移策略的迁移体系结构模型。对于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给予不同的迁移策略,实现了多种形式数据的迁移。

3.1 数据模型映射

数据模型映射[2]通过多种迁移方法来实现。什么是数据模型映射?它是通过一个映射规则,建立起一个目标模型和源模型之间的关系。在源模型和目标模型的描述已存在的情况下开始映射。模型映射即是数据映射。

一些数据映射关系的基本概念如下:

映射属性和映射实体。反映源系统与目标系统在概念模型上的对应关系[3]是用户可以见到的较高视图的映射实体。也是映射关系的最底层,属于规则处理的最小单位。表格与实体的对应,说明了引用和实体的完整性,属性映射是实现映射实体和映射属性的基础。不论引用完整性和实体完整性,都需要属性来实现。映射实体可分为目标映射实体和源映射实体;映射属性又可分为:分为目标映射属性和源映射属性。

映射关系

映射关系是指:目标实体和源实体属性之间的关系。有向线段和映射模式(MM)构成映射关系。映射源映射实体的映射属性就是映射关联起始节点,映射的目标实体的映射属性就是映射关联的目标节点。

三种形式 的映射模 式分别为 为 :语义映射 模式(SE-MA_MM)[4]、数据映射模式和算数映射模式。语义映射模式用于解决属性概念的语义计算。数据映射模式表示常量数值。算数映射用于表示属性间的加减等算数操作运算。

什么是数据映射关系

数据映射关系是:如M<STM,R>就是一个三元组,映射关系名称用M表示,映射关联集合用R表示,映射算子集合用MO表示。映射关系语法的表示方法可用BNF范式表示,术语符号用”...”:表示;尖括号表示必须选择项;定义为用::=表示;中括号用业表示可选项;大括号表示可重复无限次;左右两边的任意选择项用|:表示;分组用于(...)表示:;参数用斜体字表示。描述映射关系规则如下:映射关系的语法描述如下。

3.2 元数据设计

根据以上对映射关系描述,映射模式又可分类为:从源映射实体到目标映射实体间的映射关系,对每一类映射关系又可定义为一类映射模式。但是,每一类映射模式又是一类数据转换规则;通过对油田A2数据模型的研究,由映射模式的三大类,被细分为16种映射模式。由支撑元数据可定制映射模式元数据。对应数据库间对应字段的映射模式是映射模式元数据的核心,它定义了数据表结构的转换以及处理方式,这些信息集中存储在元模型中。映射元数据模型见图2映射元数据模型图。

3.3多策略数据迁移系统工具框架结构图

工具的总体设计思想是:由于迁移的数据量很大,首先对历史数据进行历史数据迁移;对于各个应用系统产生的实时数据,通过定时迁移模块进行定时触发迁移;还提供了手动触发迁移模式,在手动触发模块中用户可以通过选择表及其父表、选择实体(井、施工事件)实现实时数据迁移的触发。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在迁移的过程中产生的迁移日志存入相应的文件中(图3多策略数据迁移系统工具框架结构图)

4 工具实现与应用

4.1手动迁移模块的具体实现

手动迁移模块中提供了两种对象间的对应关系:实体对应关系;表格对应关系。

表格对应关系的实现:

定义表集合

单继承表:

筛选重复表:

在A2施工总结迁移工具中,不仅提供单表之间的对应关系还提供单表及其父表的对应关系。当用户在选择表的时候可能会出现多个表的父表重复的情况。如果对每一个被选择的表及其父表都进行迁移必然会增加系统负担,降低执行效率,因此需要对用户选择的所有表进行遍历,形成一个有序的集合进行迁移。

有两种基本机构:在初始化的过程中,把A2施工总结中所有的表组成一个顺序线性链表[5],每张表相当于树中的一个节点,每个节点存储着表代码(code)、确认标志(sign)、节点路径(path)三种节点信息。而树的继承关系由表的父子关系来描述的。(如图4表组成的有序树与节点所示)

步骤1:初始化树节点

当选择表格以后,首先对树的节点进行初始化,所有节点形成一个顺序线性链表。节点的顺序使用各个表所在的父子关系来描述。在映射表顺序信息中每个表的继承顺序采用目录方式进行存储,实现的SQL语句如下所示:

Select * from sequ_t t where t.sequence is not null order bylength(t.sequence),t.sequence

步骤2:得到被选择的一个表的顺序表

对于选择的第个节点使用递归方式找出其所有的父表,得到一个顺序表:。使用Li代表节点Ti的路径的目录数,prev()是获得上一级节点的函数,那么得到节点Ti根节点递归表达式为:

步骤3:修改顺序线性链表

然后与初始化得到的顺序数进行比对并修改确认标志。

重复以上的过程直到最后一个被选择的节点操作完毕。操作过程如图5筛选重复表流程

4.2实现历史迁移模块的过程

4.2.1、实时获取迁移信息

由于历史数据迁移量较大,客户端向服务器的请求时间很长,所以出现了页面失效的问题。故采用Ajax[7]异步方式使迁移模块在服务器后台运行来实现历史数据的迁移,并把迁移过程中产生的日志信息存入日志文件中。为了读取所产生的日志信息,采用Jquery[6]定时器定时以同步方式从服务器取回迁移信息,并在客户端进行显示,使用Jquery框架能够很好的实现前台与后台的交互。如图6同步获取迁移信息的流程

5 结束语

该文描述了一个基于多种迁移策略的数据迁移的架构,构建了元数据模型,点讨论了映射规则和具体的实现,解决了各个应用系统的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的迁移。以上提到的迁移策略在实际工作中已经被采用,顺利的实现的源系统与目标系统数据的迁移,保证了系统的正常运转。

摘要:该文从迁移策略上介绍了包括历史数据迁移、实时数据迁移、手动数据迁移多种策略。从迁移的形式上介绍了包括了从增量迁移和全量迁移;实际中采用了元数据驱动技术,构建从旧系统到新系统的映射元模型并制定了映射规则;技术上使用了优秀的Java Script框架——Jquery和SQL语句完成了数据库数据的迁移。目前该系统已在数据中心建设中得到应用。

产业迁移 篇4

离子迁移谱 (IonMobilitySpectrometry, IMS) , 也称离子迁移率谱, 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出现的一种新的气相分离和检测技术。在早期的研究工作中, IMS装置结构简单和灵敏度高 (检出限达ng级甚至pg级) 的特点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IMS技术发展初期主要是用在爆炸物和毒剂的检测方面, 并于20世纪80年代初研制出军用现场检测仪器。进入20世纪90年代, 随着公开发表文献的增多和商品化的离子迁移谱仪的推出, 国际上研究IMS技术的机构和研究人员逐渐增多。而近年来反恐缉毒的需求极大地促进了现场高灵敏、高选择性检测设备的发展。IMS特别适合于一些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痕量检测, 如化学战剂、毒品、爆炸物和大气污染物等, 已经广泛地应用在机场安检和战地勘查, 并在环境监测、工业生产等方面也有应用[1]。

离子迁移谱主要是通过气态离子的迁移率来表征各种不同的化学物质, 以达到对各种物质分析测量的目的。在低电场范围内 (小于1 000V/cm) , 离子迁移的速度正比于电场强度, v=KE, 这里v为离子迁移速度, E为电场强度, K为离子迁移率。离子的迁移率在低电场的范围内为常数, 其数值主要取决于离子的结构、质量、电荷数和尾吹气体的种类等因数, 不同种类的离子其迁移率数值一般是不同的[2,3]。

图1是离子迁移谱的基本原理图, 图中高压电源通过串联的等值电阻使得各不锈钢金属环具有一定的电压, 聚四氟乙烯主要用来使各不锈钢金属环绝缘开, 这样在离子迁移谱的内部腔体中便形成一定程度上相当均匀的轴向电场。真空紫外灯 (VUV-灯) [4,5,6,7]将样品电离成离子, 离子在电场力的作用下沿轴向向前运动。离子门用来控制离子以脉冲的方式进入后面的迁移管中, 不同的离子由于其迁移率的不同因而具有不同的速度, 从而到达法拉第接收盘的时间不同, 便形成了离子迁移谱图

1 计算机模拟迁移管内的电场分布情况

迁移管中电场的均匀对于提高离子迁移谱仪的灵敏度和分辨率非常重要。离子迁移谱的分辨率定义为[810]R=tWh, 其中t为谱图中峰的极大值处对应的时间, Wh为半峰宽 (峰高一半处的宽度) 。迁移管中的电场强度可以分解为径向分量Er和轴向分量Ez, 理想情况为径向各处的电场强度径向分量Er为零比较好, 这样可以保证离子都沿轴向前进, 从而达法拉第接收盘形成电信号, 这有利于提高仪器的灵敏度。如果迁移管内横截面上各处的电场强度轴向分量Ez相同, 则有利于离子尽可能同时到达法拉第接收盘形成电信号迁移, 从而提高仪器的分辨率。

运用有限元计算软件FEMLAB模拟了迁移管中电场强度空间分布情况。计算模拟所用参数:迁移管中金属环厚1 mm, 内直径20 mm, 外直径为40 mm, 聚四氟乙烯厚6 mm, 迁移管长度85 mm。模拟结果如图2所示。

z (mm) 离子轴向坐标, R (mm) 迁移管径向坐标, A, B, C, D, E选取5处具体计算电场强度的位置, 左为法拉第接收盘, 右为离子进入端。电场强度径向分量Er (V/mm) , A, B, C, D, E四条线为图2中A, B, C, D, E处的电场强度的径向分布如图3所示。

电场强度轴向分量Ez (10 V/mm) A, B, C, D, E五条线为图2中A, B, C, D, E处的电场强度的轴向分布如图4所示。

从图2可以看出迁移管中电势分布比较均匀, 为了更准确地了解迁移管中电场分布情况, 在迁移管中选取A, B, C, D, E等5个截面, 进一步计算了电场强度的径向分量Er和轴向分量Ez, 分别如图3和图4所示。从图3可以看出, 迁移管内不同截面处的半径R小于7 mm时, 电场强度径向分量Er基本为零, 这样可以保证在径向的速度分量基本为零。从图4可以看出在迁移管内不同截面处的半径R小于7 mm内电场强度的轴向分量Ez比较均匀, 在7 mm<R<10 mm内电场强度的轴向分量Ez偏大, 这是由金属环的内部边缘棱角造成的, 这将会造成边缘处的离子比中间区的离子速度快, 从而影响离子迁移谱的分辨率, 这就要求在设计迁移管时, 内径稍大一些, 并尽量利用近轴处的电场。

2 实验部分

图5为自制的以真空紫外灯电离为电离源的离子迁移谱仪的主体实物照片。考虑到迁移管中边缘处电场强度的轴向分量Ez偏大, 所以将离子门的直径设计为13 mm, 这样可以使进入迁移管中的离子主要集中在靠近迁移管轴线部位, 从而有利于提高仪器的分辨率。在进样处金属环上加正高压3 500 V, 法拉第接收盘之后的金属部件接地。中间各金属环用1 MΩ电阻 (离子门处除外) 相连。装置主要参数:离子源区长25 mm, 漂移管长60 mm, 内径30 mm, 外径50 mm;金属环厚1 mm, 聚四氟乙烯 (绝缘部分) 厚6 mm, 离子门采用Bradbury-Nielson型[11]。

尾吹气为经过硅胶干燥, 活性碳净化的空气, 气流量为600 mL/min;样品为丙酮, 由干燥净化过的空气吹入离子源, 流量约为150 mL/min, 丙酮样品的浓度约为 10×10-6 ppm量级 (物质量比) , 试验温度为室温。

为了验证同种离子在迁移管中的径向分布均匀性, 在其他实验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将法拉第接收盘设计成半径为7.5 mm和5 mm两种。

3 结果与讨论

图6中, T (ms) 是离子在迁移管中的飞行时间, S (V) 为离子的响应, G为在法拉第接收盘面积为176 mm2时测得的丙酮样品的离子迁移谱图, S为在法拉第接收盘盘面积为78.5 mm2时测得的丙酮样品的离子迁移谱图。

从图6可以看出, 法拉第接收盘的半径分别为7.5 mm和5 mm时测得丙酮样品的离子迁移谱的分辨率相同即24.5, 但是它们的灵敏度却相差挺大, G中丙酮样品的峰高0.135 V;S中丙酮样品的峰高0.057 V。我们还发现GS的峰高之比为2.37, 相应的法拉第接收盘的面积之比为2.24, 这说明丙酮离子在迁移管内直径小于15 mm的范围内速度比较均匀, 同时也说明迁移管内直径小于15 mm的范围电场较均匀。

4 总结

我们在理论分析, 计算机模拟的基础上, 自行研制了一台以真空紫外光电离为电离源的离子迁移谱仪, 并重点研究了迁移管中的电场的空间均匀性。漂移管内径20 mm, 外径40 mm;金属环厚1 mm, 聚四氟乙烯 (绝缘部分) 厚6 mm的结构能够基本保证迁移管内电场空间分布的均匀性的。

参考文献

[1] Hill Jr.HH, William F S, St.Louis R H.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Anal Chem, 1990;62:1201A—1209A

[2] Rubinson K A, Rubinson J F.Contemporary Instrumental Analysis (现代仪器分析) .Beijing (北京) :Science Press (科学出版社) , 2003:733—736

[3] Eiceman G A, Karpas Z.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 CRC PressInc, 1994

[4] Baim MA, Eatherton R L, Hill Jr H H.Ion mobility detector for gaschromatography with a direct photoionization source.Anal Chem, 1983;55:1761—1766

[5] Leasure C S, Fleischer M E, Anderson G K, et al.Photoionization inair with 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 using a hydrogen discharge lamp.Anal Chem, 1986;58:2142—2146

[6] St.Sielemann J I, Baumbach HS, Pilzecker P.Detection of alcoholsusing UV-ion mobility spetrometers.Aanlytica Chimica Acta, 2001;431 (2) :293—301

[7] Vautz W, Sielemann S.Determination of terpenes in humid ambientair using ultraviolet 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 Aanlytica Chimica Ac-ta, 2004;513 (2) :393—399

[8] Siems W F, Wu Ching, Tarver E E, et al.Measuring the resolvingpower of Ion mobility spectrometers, Anal Chem, 1994;66:4195—4201

[9] Baim MA, Hill Jr HH.Resolution measurement for 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Anal Chem, 1985;57:1902—1907

[10] Wu Ching, Siems W F, Asbury G R, et al.Electrospray ionizationhigh-resolution 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mass spectrometry.AnalChem, 1998;70:4929—4938

【产业迁移】推荐阅读:

迁移运用07-17

迁移阅读07-18

迁移影响07-18

迁移原因05-18

概念迁移06-05

意义迁移06-07

迁移心理06-08

词汇迁移06-20

语音迁移07-26

人口迁移08-08

上一篇:概念比较下一篇:图书馆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