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概念

2024-10-16

语法概念(精选8篇)

语法概念 篇1

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 我们可以在语言发展的规律中发现隐喻的作用。隐喻同时又是一种认知现象, 它与人类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发展过程密切相关。因此, 语言学上对隐喻的研究一般分成两个派别, 一派是功能主义语言学派, 特别是系统功能语言学派, 最早提出语法隐喻概念的是系统功能语法的创始人Hallidy (1985) 。后来的系统功能学派的Ravelli, Martin和Goatly等学者发展了这一理论。另一派是认知语言学派, 如Lakoff, Johnson和Langacker等从认知思维的角度研究隐喻, 探讨认知与语言的关系, 将隐喻看作是对新事物和抽象概念进行概念化的方式, 是概念系统中跨认知域的投射。

一、语法隐喻和认知概念隐喻

Halliday在1985年和1994年两个版本的《功能语法入门》中提出了“语法隐喻”的理论。他认为, 在语言形成和发展初期, 现实世界似乎是通过隐喻化过程体现一定的语法形式。系统功能语言学将语言看作是一个多层次的系统 (a system of systems) , 即语义层、词汇语法层 (lexicogrammar) 、语音层, 而且从下至上是一种体现关系。但词汇语法层对语义层是多元体现关系, 即一种语义可以由多种不同的词汇语法形式来体现, 也就是用一种概念来表达一种或多种概念, 而且需要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互动。根据Halliday的语言元功能理论, 语言形式对语义的体现表现在两个功能方面: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所以, 语法隐喻可分为两种: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他认为, 概念隐喻显示一个过程并可以隐喻为另一个过程。随着过程的转换, 各小句中的功能成分 (如参与者、过程、环境因子等) 可互相隐喻化, 被转换的功能成分在词汇语法层体现时, 又可以从一个形式 (如短语和词类等) 隐喻为另一个形式。

Lakoff是第二代认知语言学即意义学派的代表。他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是认知语义学中的重要内容, 在其专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超越冷静的推理》和《体验哲学》中得到了详细的说明。概念隐喻也叫隐喻性概念, 它是认知模式的基本类型、思维的基本特征, 也是思维和认知的工具。在各种认知能力中, 想象是一个主要和普遍的认知能力。想象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隐喻。而想象的心理过程就是把一些概念投射到另一些概念中去, 即“隐喻映射” (Lakoff, 1989) 。Lakoff (1989) 认为理解涉及两个认知域:源域和靶域。概念隐喻就是以一个认知域的经验来理解另一个认知域的经验, 源域的部分特点被映射到靶域上, 后者因前者而得到部分理解, “隐喻的实质是用一种事物来理解和经验另一种事物”。根据隐喻的构成, Lakof把概念隐喻分为结构性概念隐喻、方位性概念隐喻和实体性概念隐喻三类。

二、语法隐喻和认知概念隐喻比较

从系统功能语言学来看, 语法隐喻有修辞、语言学、认知和社会等功能 (束定芳, 2000) 。系统功能语法虽然对这种形义之间的非一致式体现称作语法隐喻, 看作是不同语法概念范畴之间的投射和互动, 但这与认知语言学对隐喻的研究是不同的。Halliday (1985/1994) 认为, 隐喻能给语义组合增添语义特征, 因此隐喻与“一致性”的表达形式之间有着某种系统的关系, 但并不完全同义。他还指出, 语言很可能是从“一致性”的表达形式开始逐步进化的, 另一种可能性是隐喻从一开始便是语言的内在性质之一。系统功能语言学从语言元功能 (meta-function) 的角度出发, 研究语法结构对语义的体现关系。

认知语言学家倾向于用普遍的认知机制来解释语言能力, 用语言之外的因素解释语言的内部结构。认知语言学更加注重语法隐喻认知的形成机制、工作机制及其表征模式 (束定芳, 2000) , 也注意到这种不同语言形式的变化, 认为不同语法范畴 (不同句法结构、不同词性、不同语气) 的运用最终反映了人们对同一事物认知方式 (观察角度、凸显方面等) 的不同。

认知语言学认为, 隐喻既是人类认识新事物的需要, 也具有组织人类概念系统和发展人类认知的功能。Lakof和Johnson (1980) 指出:“概念隐喻的主要功能是将推理类型从一个概念域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并认为概念隐喻在思维和语言中无处不在。通过概念隐喻我们可以不断挖掘事物间各种新的联系, 为认知世界提供一种基本方式, 形成组织经验结构和概念系统的基础, 同时还可用来发展理论体系。因此, 隐喻不仅是一种话语的修辞现象, 而且是人类认知活动的工具和结果。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研究聚焦于隐喻生成机制和隐喻意义的推导机制, 因此它是解释取向的 (郑银芳, 2009) 。

尽管认知语言学和系统功能语言学对语言形式、隐喻、认知研究的取向有所不同, 但它们都认为类比和联想是隐喻化产生的基础、前提和关键因素。语言使用者的语言认知能力之一是大脑中拥有原型语义构式 (prototypical semantic construction) 的知识体系, 同时还拥有把这种知识类比联想的隐喻化潜力。Langacker的语法框架论和Lakoff的隐喻认知论便清楚地体现了专有名词动词化的语言多层次的认知工作机制, 充分证明了原型语义类比联想在语言认知系统中可有不断变化的不同体现, 反映了人类语言认知的发展脉络 (赵艳芳, 2001) 。

三、结语

日常语言中充满了隐喻, 完全不带隐喻的句子只占极少数。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 不但在语言中, 而且在思想和行为中。我们用来思考和行动的日常概念系统, 在本质上也是隐喻性的。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格和一种语言现象, 而且是人们认识新事物, 表达新观念的一种思维方式和一种认知方式, 隐喻已经成为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

语法隐喻和认知隐喻有着不同研究的出发点和目的, 但我们依然认为二者具有共同的建构主义立场和共同的基本思想, 更重要的是由于它们在研究的出发点和立场上的不同, 使得语法隐喻和认知概念隐喻在功能观和隐喻运作机制上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因此, 把二者结合起来研究, 有助于我们全面地认识和解释隐喻。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 1985/1994.

[2]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3]Lakoff, G.&Turner, M.More than Cool Reason:A Field of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9.

[4]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5]郑银芳.隐喻理论及研究[J].外国语文, 2009, (6) .

[6]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7]朱永生, 严世清.系统功能语言学多维思考[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语法概念 篇2

陈述句的五种基本句型

(1) 主语+连系动词+表语

I am a student. 我在学生。

They feel happy. 他们感到高兴。

(2) 主语+谓语(不及物动词)

The sun rises in the east. 太阳从东方升起。

The bell has rung. 铃声响过了。

(3) 主语+谓语(及物动词)+宾语

He is doing morning exercises. 他在做早操。

I like English. 我喜欢英语。

(4) 主语+谓语(及物动词)+间接宾语+直接宾语

My father bought me a MP4. 我父亲给我买了一个MP4。

He asked me a question. 他问了我一个问题。

(5) 主语+谓语(及物动词)+宾语+宾语补足语

She found this question easy. 她发现这题容易。

语法概念 篇3

关键词语法 概念教学 困境 破解策略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讲解、教授语法,但是学生仍对语法知识一知半解、糊里糊涂,甚至对英语学习产生畏惧心理,望而却步。英语课程标准已明确指出“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1]。众所周知,语音、词汇和语法是语言的三大要素。换言之,语法学习是语言学习的重要内容,直接影响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倘若学生没有掌握英语语法知识,那么发展学生综合语言技能将成为空中楼阁。语法是语言的结构规则,是语言内在结构规律和语言现象的抽象化和概括化结果,直接决定语言交际的流利性和准确度。语言知识是语言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发展语言技能的重要基础,而语法概念是语法知识的核心知识,是构成英语语法知识的结构和框架,是英语语法知识的基础。英语语法概念是从语言内部规律抽象化的结果,是人们约定俗成的规则和习惯,其具有高度抽象性、严密系统性、相对稳定性的特点[2]。

一、英语语法教学困境的原因分析

1.教师的原因

(1)忽视语法教学

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始终坚持“淡化而不是优化语法教学”。教师在语法教学时注重英语为交际的工具,注重语言的流利性,而忽略语言的准确性。这样,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将英语语法置于可有可无的地位,一味地注重学生语言输出,将语法课设计成语言交际课,试图通过学生口语交际训练而附带掌握英语语法。

(2)过分注重训练

长期以来,受到传统翻译法的影响,教师在英语语法教学中注重对语法规则的讲解与大量的机械训练。语法规则繁多且内容复杂,容易使学生逐渐丧失学习英语的兴趣、信心,甚至产生畏惧心理。另外,学生只注重训练而没有教师的反馈,容易使学生产生错觉,按照自己的理解生硬地制造出大量的“汉式”英语句子。

(3)教学方式单一

传统教学只是把语法作为知识进行传授,其基本模式是:教师讲解→学生记笔记,背诵笔记→操练句型→做习题[3]。这种教学方式直接将枯燥晦涩的语法知识填装到学生大脑,让学生不加思考全盘接收,剥夺了学生思考、理解语法知识的权力,使学生感到语法知识枯燥无味并产生抵触心理。

2.学生的原因

(1)汉语语法知识的负迁移

学生在中文为母语的环境中成长,母语的语法规则早已内化,并且母语使用实现了自动化。然而,英语语法与中文语法存在不少差异性,学生将中文语法知识负性迁移至英语语法学习中,忽视了中英文化、语言和语法差异,容易造成语法学习的混乱局面。

(2)对英语语法概念缺乏理解

教师在语法教学中使用专业的术语,对学生的理解造成困难。另外,在语法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拿来主义策略,直接照搬语法书中的内容,照本宣科、不求甚解地讲解语法,直接造成了学生语法知识缺乏系统、语法概念模糊不清,甚至也不会运用英语语法知识进行写作与长难句分析。

3.教材的原因

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的载体,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体现者。教材在编写时因教学内容涉及诸多语法概念,但因篇幅无法一一呈现,只能选取高中阶段的重点语法知识,具有顺序性和序列化特征。然而,语法在教材中也仅是语法知识的碎片化,缺乏系统化和结构化,造成学生在语法学习时无法依靠书本进行学习,而不得不转而向枯涩难懂的语法书籍求助。

综上所述,英语语法教学高耗低效,其成因错综复杂,既包括教师与学生自身的问题,也涉及教与学的方法与手段,甚至还牵涉到学习环境等诸多原因。但是,归根结底,语法教学问题的成因是学生对处于英语语法的核心概念缺乏应有的理解和掌握所致。对于此问题的研究,我们可以秉持另辟蹊径的方式,试图从新视域、新角度中寻找出有效解决问题的新方法。笔者通过分析语法教学的问题与现状,并通过对中英语法概念等语法知识进行中英跨文化比较研究后发现:英汉两种语言的语法知识存在明显的相互干扰。如果教师能够基于中英跨文化语法概念的差异性,灵活并富有创意地进行语法教学,那么学生则可以避免汉语语法知识的负迁移。

二、语法概念的跨文化差异:窥见语法教学之困境

文化是跨文化研究的核心。文化为人类所独有,是社会的遗产而不是生理的遗传。文化是后天习得的而不是先天所有的。大部分的文化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外,并不为人们所知觉,是人们行动的指南,指导着人们的一切行动。英语与中文跨文化差异明显,主要存在概念差异、结构差异和意义差异等三种差异。

1.中英语法概念差异

中英语法概念差异是指英语语法中某些概念在中文理解上存在抽象性而引发理解的差异性。汉字没有动词时态、体态等概念,致使学生在英语概念理解时须重现建构概念。语法句子分析的概念系统,因我们母语学习已经弱化了语法分析,如主语、谓语、宾语、宾语补足语、表语、定语和状语等,所以学生对这些抽象概念缺乏感性认识和理性理解或因概念前后干扰所致学生不能正确理解概念。例如,“主语”和“谓语”都是专业语法术语。如果不能清晰地掌握、理解“主语”和“谓语”这两个重要的语法概念,学生的语法知识将呈步步维艰、困难频发和知识混沌的状态,因为这两个重要的语法概念对于句子分析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学生不明白、不理解“主语”和“谓语”术语时,学生在长难句分析时不但无从下手,而且也难以判断自己所写的英语句子是否正确,久而久之,学生产生语法畏难及抵制情绪。其实,“主语”是一个句子所叙述的主体,一般位于句首,在动词前。而“谓语”是指“动词”,说明主语的动作、状态或特征而已。

2.中英语法结构差异

中英语法结构差异是指英语语法中某些语法现象与中文结构比较而言具有形式上的差异性。例如,在句中修饰名词或代词的成分叫定语。用作定语的主要是形容词、代词、数词、名词、副词、动词不定式、介词短语等。在形容词、代词、数词、名词等作定语时,通常放在被修饰的词前面,而介词短语通常放在被修饰的词后面。如,介词短语“The students in my class”意为“我班里的学生”。而在中文中,定语的位置都是置于中心名词前,没有后置的情况。

3.中英语法意义差异

中英语言意义差异是指英语语法中某些语法现象与中文译本比较而言具有意义上的差异性。例如,当我们谈及谓语动词属性范畴时,我们通常要学生注意动词的“时”、“体”、“态”。学生对概念存在错误理解,误认为“时”是指“时间”,“体”是指“身体”,“态”是指“态度”。对语法术语的认识不能望文生义,否则将出现偏离。

英语语法概念是从语言内部规律抽象化的结果,是人们约定俗成的规则和习惯,具有高度抽象性、严密系统性、相对稳定性的特点[2]。语法概念是英语学习重要的概念场,直接影响学生语法知识的掌握。在英语语法中,语法概念具有统摄英语语法规则的作用。学生如果能清楚了解、理解英语语法概念,那么其内部的语法规则将不攻自破。笔者试图从英汉语法跨文化差异的角度出发,通过总结英语语法教学经验,提出语法概念解释创意化、语法概念差异比较化、语法概念系统化和语法概念实战化四种策略来破解此难题,提升学生语法概念理解力、领悟中英语法差异,并运用语法以突破“哑巴英语”之藩篱。

三、语法概念教学困境的破解策略

1.语法概念解释创意化:理解语法概念

由于语法概念的复杂、抽象性,学习理解能力较弱的同学较难实现概念的同化和顺应。此时,教师一定要灵活地使用教学策略,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对学生进行可理解性语言输入,以达到帮助学习者理解语法概念、理解学习内容之目的。从这个意义上看,可理解输入是输入的前提和基础。例如,在解释“后置定语和定语从句”概念时,笔者结合英语语言的特征引导学生:在用英语表达时,往往要开门见山。换言之,先说最重要信息,再说次重要信息,最后说重要信息,呈现重要递减特征。例如,The teacher who have been teaching in our school for 30 years will retire in two month.其中,划线句子为定语从句,即从句充当后置定语。先行词可以理解为先行一步、先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关系代词是指从句中替代先行的名词或代词的代词,并在从句中充当主语或宾语。在本句中,“the teacher”为先行词,还可以理解为被“who”所替代的名词,在从句中作主语。纵观本句,“teacher”相对于“划线的定语从句”而言是最重要信息,定语从句为次重要信息。故英语行文时须将定语从句置于修饰名词之前。

2.语法概念差异比较化:领悟语法概念

语法概念因其自身文化差异、复杂抽象等因素,造成学生在英语语法学习时产生畏难情绪,母语学习对外语学习产生负迁移,干扰学生外语学习,不利于学生将新图式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例如,在分析句子结构时,笔者尝试让学生翻译句子“John,who is a college student in the Zhongshan University,has been elected monitor of our class.”学生的翻译版本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在中山大学读书的一名学生约翰当选我们班的班长。”学生两句翻译不存在差异,其原因在于学生不能清晰地界定“非限制性定语”与“限制性定语从句”的概念。先行词为专有名词(例如,人名如“Leo”,“Andrew”,“John”)及独一性名词,如“father”,“mother”等这类名词有且仅有一个,之后若连接关系代词所引导的定语从句时,该关系代词之前一定要前置逗号。由于专有名词或独一性名词本身已具有特殊性,不必再使用定语从句加以限定。在翻译成中文时,我们将句子分成两个句子,将两句中间的“逗号”,理解为“顺便说一下”翻译即可。因此,本句应译为:“约翰是一位中山大学学生。顺便说一下,他已当选为我们班班长”。简化之,“约翰是一位中山大学学生,他已当当选为我们班班长”。

3.语法概念结构系统化:内化语法概念

语法概念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和系统性。这些语法概念在平时学习时好像是碎片化的概念。其实,语法有其内在的概念系统,组成了英语语法的模型。如果学生使用巧妙的方法理解、巧记英语语法概念结构,那么英语语法就不攻自破,英语学习就可以化难为易。语言通过概念化间接反映客观世界,人们通过概念化形成概念、概念结构和概念系统。在语法复习阶段,笔者尝试采取知识可视化手段画知识树、思维导图以将语法概念系统化、条理化。

(1)概念框架图

例如,在学习完毕定语从句时,笔者与学生一起画定语从句框架图。

(2)编写英语语法歌诀

例如,在学习完定语从句,笔者与学生合作撰写了定语从句用法快板,内容如下:that用法真有趣,两个地方它不去;逗号后边它不去,介词之后不考虑;that which代表物,区别听我来叙述;先行若是不定代,that就把which踹;先行词前有两数,就用that定无误;先行词前最高级,还用that必无疑;句中若有there be,that应把which替;先行主中做表语,避免重复从句里。

(3)汉化英语语法学习

例如,当学习了名词性从句的用法后,笔者借用了赖世雄老师名词性从句连接词的人名“戴慧怡”以记忆这三个连词,“戴”指代“that”,“慧”指代“whether,“怡”指代“疑问词(主要是以wh-为代表的疑问词,如what,who等)”。又如,当学习使役动词时,笔者便总结了使役动词用法的三剑客,创作了“使役动,have,let,make,好靓妹,Oh yeah!”的广告词。再如,在学习了形容词用法后,学生需要掌握与形容词连用的特殊词“too,as…as,how”,为了方便学生记忆,笔者进行了“汉化”处理,把“too”称为“图图”,“as…as”叫做“阿希”,“how”命名为“好”。另外,笔者还将这些词语编成一个故事:有一个阿希(as…as)在街上散步见到了老同学图图(too),于是想他问好(how),愉快地说:“Good morning!”。

(4)语法概念要求实战化:活化语法概念

为了判断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所学的语法概念,我们可以依据语法实战化要求,让学生按照教师布置的语法练习进行科学训练,将陈述性知识内化、活化为自己的知识,并依照规则将巩固所学的程序性知识。例如,在学习了英语的五种基本句型,笔者就布置了如下作业:在英语语法中,句子的基本结构有五种:①主语+谓语(不及物动词);②主语+谓语(及物动词)+宾语;③主语+系动词+表语;④主语+谓语+间接宾语+直接宾语;⑤主语+谓语+宾语+补语。笔者曾设计“句型造句”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这五个基本句型,每个句型造2个句子,并使用双色笔标示句子成分。学生在造句时可以上网查阅相关的语法书和语法资料,也可以向“学霸”求助,取得“真经”后,独立造句以检验知识掌握的情况。这样,学生不是在机械地记忆、背诵知识,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的语法知识,体验英语学习的快乐,获取英语学习的成就感。又如,在复习定语从句时,笔者曾设计了一个定语从句的“造句PK赛”活动:先展示实物a story book,并示范造句:The book is interesting.→The book which bought by my son is interesting.接着,将班级学生以6人为1小组,共分成9个小组,然后将a banana、an apple、a piece of chewing gum、a note book、a pen等物品分发给各小组,并要求学生小组将所给之物品造一个定语从句。为了激励各学习小组,笔者还补充说道:“如果小组代表所造的句子是正确的定语从句,而且所造的句子是最长的话,那么发给小组的物品将归小组代表所有”。这样,学生语法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创造性得到了培养。课堂氛围异常热烈,因为每个小组都想得到奖品。该活动以语法的语用思想为指导,将学生死记硬背语法规则转化成一个生动、活泼的语言游戏,开放式的情境让学生灵活地运用英语、创造性地使用英语语法,不断暴露语言思维,共享思维的成果,实现思维语言从内隐到外显化,最终实现语法规则内化、活化和自动化。

认知语言学认为:学习者需要通过大量的、具有代表性的语言样本来概括抽象的、理性的语言使用模型[4]。在英语语法教学中,我们尽量使用举三反一的归纳法,而不是举一反三的演绎法,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满足学生实际和需要。另外,英语语法概念在英语语法中起着提纲挈领、总揽全局的作用。教师一定要赋予学生一个固定的、科学的、合理的概念框架,让学生掌握理解这些语法概念,有利于缓解学生学习焦虑、树立英语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沈阳.语言学常识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 李建军.在语法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用意识[J].中小学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2).

[5] 文秋芳等.认知语言学与二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

阈值概念在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 篇4

一、阈值概念的概述

阈值,就是临界值,在学科中经常见到。随着阈值概念的发展,内涵逐渐延伸,主要作用的是概念理解、转化问题。简单地说,就是一种新型的转化方法,为学生认识、理解事物提供了新视角。在实际的学科学习中,就像为学生打开了一扇窗,开启了思考之门。通过对阈值概念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形成独特的学科感知,提高相应的学科领悟力。阈值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转化。这是最基本的特征,在定义中即可见,主要是指对学科的感知发生转变,形成独特的感知体系。(2)具有不可逆的特性。当形成一定的感知体系后,不容易发生变化,有长期性和稳定性。存在即合理,是客观的、真实的、不容忽视的,需要被理解。(3)具有一定的关联性。阈值概念也体现了哲学中联系的概念。任何事物都是有联系的,存在内部的有机联系和外部的普遍联系。英语语法教学也是同样,学科内部各知识体系之间有相应的联系,可以通过联系进行知识的学习和消化,另一方面,英语学科与其他各学科之间也存在一定的联系,有一定的学科相似性,可以借鉴相应的学习方法,促进英语语法的教学。(4)临界点。阈值,基本定义就是一个临界值,在函数中也经常见到,求一个值的相对范围,只是一个基本意义的表现。在学科中进行应用,主要指学科知识进行迁移的程度、结合的程度,是一个限制点。(5)反直觉。物极必反,当学生认知超越一定的极限,容易在理解上产生一定的偏差,会造成认知上的错误,对学生的学习会产生不利影响。

二、阈值概念的识别和应用

(一)阈值概念的识别

阈值概念是一个抽象性的概念,在实际的学科学习中,对概念的认知、识别、划定范围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即使面对同一个物体,每个人的感知层面也是不同的,每个人的阈值确定也是不一样的。在英语语法中,有规定的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教学的重难点,教师会根据这些内容进行阈值的确定,划分自己心中的目标任务,确定语法教学的大致范围,相关的重难点。但事实上,就是面对同样的大纲,不同教师的阈值识别也存在差异,造成教学课堂的千差万别,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再者,在实际教学中,英语语法有多种类型,包括定语从句、状语从句、主语从句、宾语从句、表语从句等,在讲解中也会出现一些分析和疑问,教师之间在进行相互讨论时,也会造成理解上的加深和范围扩大,有所延伸,从而使阈值发生一定的改变,从而影响学生对学科阈值的转变。所以阈值并不是一个确定的概念,在其他学科中也是如此,而且动态的迁移不可避免,具有一定的争议性,因此,在学科教学中,需要教师进行备课,需要教师进行科学会议的召开,进行内容的讨论,确定所需要的相对阈值。在实际教学中,可以从错误的主观概念进行入手,切入阈值的识别。各种关联词在不同的语境下,可能有不同的作用,可能表示褒义,有时也可能就是贬义、讽刺。学生在学习应用中,可能只注重字面的意思,并未进行联想深入,造成了关联词使用的孤立。这样的误用,在一定程度上会加深学生的理解,明确相关单词的适用范围,找到正确的使用方法,增加一定的经验积累,提高阈值识别。其实这是一个比较好的方式,可以进行阈值的判断,提高学生的语法学习能力。

(二)阈值概念在英语语法中的应用

从上述辨析中可见,对阈值概念的识别需要教师和学生双方的磨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期望,希望学生能够对自己讲述的内容进行全面而充分的了解,提高教学质量。学生在学习中,由于自身知识体系的欠缺,在学习中会出现一定的困难。再加上英语语法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知识类型,与语文语法学习类似,除了基本的客观的知识应用,还要辅助一定的语感进行理解,学生在理解上需要一定的过程,而且需要反复多次的实际训练,这就加大了理解难度。这样的实际现状,造成了教育和学习过程中的出入。面对这个问题,可以从学生对该学科的情态、意态进行研究,分析学习的困难程度,采用英语语法中的一些概念,理解阈值的概念,转化学生对语法概念的理解,简化困难。

在概念的学习中,最难的就是纯理论,有些专业术语不够贴近实际,理解起来难度大。用简单通俗的语言进行转述,可能定义面不够全面细致,甚至会出现偏差。所以在对某一个概念下定义时,存在一定的难度,需要扎实的学科基础和经验积累。在语法教学中,可以首先研究一下范畴的概念。范畴,从哲学方面说,它的定义更为宽泛,是对事物的发展规律和特性进行阐述。在语法教学中,定义相对狭窄,主要指的是英语中单词的类型和功能用法,例如,在英语中常见的单复数、动词时态的变化、名词的类型、各种词组短语、固定搭配等。在英语语法中,要解释范畴的概念,就要进行对问题的识别,进行解决问题的假设或原则,提出要避免的注意事项。各种假设中会出现不同的结果,通过阈值的概念,可以进行因素的分解,对概念进行定义解释,这样有助于学生进行理解,促进消化。

当有了一定的分解认识,需要继续对后面的工作进行细化时,就要了解学生在认识理解概念时所产生的具体困难。首先要了解问题的类型,问题的类型要根据定义的具体内容来确定,也就是词的类型和使用功能,可以具体细化到名词的形式问题或是单复数问题,确定细节化的问题类型。接下来就是解决问题,这个过程中要有解决问题的原则和假设,这是关键部分。而学生在实际认知中,并不是很注重这种组织结构,但这种结构比较重要,决定着学生反应中关键定性的变化,影响比较突出,只有少数学生能够意识到这个问题。因此,在学生下定义进行概念的解释时,大部分会用仿照的形式进行描述,或直接采用书本中的描述,这些都是不精准的,会存在一定的歧义,而且条理不清晰,使学生对阈值概念的应用出现偏差,用了“阈限”的状态,是阈值其中的一部分,并没有进行全面挖掘,也是学生进行学习理解的一个障碍。目前,我国对于语法在初高中就已经讲述过了,但是却没有发挥相应的效果。教师更加注重的是对知识体系的讲述,对概念的讲述很少,导致很多学生课程结束后,还存在概念混淆不清、理解不深的问题,阻碍着英语语法水平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在大学重新利用阈值概念进行英语语法概念的裂解,是非常有必要的。其实,在大学之前,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阈值概念,但是并没有对学生产生过深的影响。例如,语法概念中的“构造”,它可以作为理解其他语法概念的阈值概念。构造在英语语法中主要指两个词素组成的词,那么词素就是最小的组成单位和最小的构造。构造是音义的相互配合,在英语语法中也比较常见,例如字、词、句子、词组等。有了构造的概念,作为基本的组成单位,可以简化对其他概念的解释,提高认知的水平和意义。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英语语法的教学,减少语法中相互矛盾的特点,提高学生学习的理解程度。

三、阈值概念的促进作用

阈值概念降低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难度,对英语语法的教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教师通过阈值概念的应用,可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对概念重新下定义,进而更好地应用于实践。这就是革故鼎新、实现概念大发展的重大成功。而且阈值概念简单,构成单位小,类型多样,可以从不同的领域进行结合和筛选,实现学科的结合,比较新颖,可以自行进行运用,这样价值高,益处多。从学科联系来说,同一个概念,在不同的学科中内涵也存在区别,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在英语学科中如果需要用到这个概念,可以对各个学科的类似概念进行重整,吸取对本学科适用的因素,总结概念的共性,了解相互之间的联系,从而对本学科的这个概念进行解释。这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可以发现学科间的联系,丰富学科内容。另一方面,除了与其他学科作对比外,可以进行学科内部各种知识体系的整合,发现各个模块之间的有机联系,归纳之后总结共性,完善定义内容,从而提高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加深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所以在利用阈值概念进行概念的解释理解时,要充分利用各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建构一个大的理论框架,然后不断地去丰富其中的内容。目前,围绕阈值观念的许多想法正在出现,人们也会产生一定的疑惑,质疑它是否可以发展成一个独立的领域以及所用时间的长短。以目前的现状来看,无法对它的未来发展做一个定性的判断。但是它可以对其他领域的发展起到一个促进作用。例如对“语义”的认识,语义就是语言本身的内涵,可以作为理解语法的阈值概念,它是语法的基础组成部分,可以从基础上去进行定义。阈值概念没有明显的限制,可以应用于多个领域之中,多个学科之中,为教师和学生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学科的发展变革,改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从而对教学中的课程设置、教学考核评价方式等产生一定的影响。阈值概念其实是一个中间性的平台和依托,可以借鉴其他领域的科学成果丰富自身的内容,从而促进对其他领域概念的理解。

在教学中,不能只重视教学大纲性的内容,而忽略学科概念的变化,这是一个不正确的做法。在英语语法教学中,通过阈值概念的应用,降低了学生对概念理解的难度,提高了语法的教学质量。

摘要: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密切,对人们的英语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英语课堂已进入各大校园,成为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学科。然而,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英语的教学水平还有所欠缺,需要对教学方法做一定的创新。从阈值概念在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出发,分析它在概念学习中的优势,从而提高英语语法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阈值概念,英语语法,领悟力

参考文献

[1]罗明江.阈值概念在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2):144-145.

新概念英语第一册语法及单词解析 篇5

一般疑问句

一般疑问句根据其结构又分为若干种。通过主谓倒装可将带有be的陈述句变为一般疑问句。即将be的适当形式移到主语之前,如:

陈述句:This is your watch.

这是你的手表。

疑问句:Is this your watch?

这是你的手表吗?

(可参见第15-16课_Your passport,please.语法部分有关 be的一般现在时形式的说明。)

单词解析 Word study

1.coat n.

上衣,外套:

Is this your coat?

这是你的外套吗?

coat and skirt<英>(上衣、裙子匹配的)西式女套装

2.dress n.

(1)连衣裙;套裙:

Is this your dress?

这是你的连衣裙吗?

(2)服装;衣服:

casual dress 便服

语法概念 篇6

语法隐喻理论认为隐喻除了发生在词汇层面, 还能发生在语法层面, 即语法隐喻。这一提法超越了词汇隐喻研究的范围, 把隐喻理论扩展到语篇的层次, 为语言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领域, 也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提供了新的途径。语法隐喻分为概念语法隐喻、人际隐喻和语篇隐喻, 本文主要探讨在英语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概念语法隐喻应用能力的策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运用概念语法隐喻的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

二、概念语法隐喻的内涵

概念语法隐喻又称及物隐喻, 是指及物系统的每个过程都可以隐喻化为另一个过程[1]。及物性系统的功能主要是对人类活动和自然界各种事件的描述, 包括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言语过程、行为过程和存在过程。概念的表达就要在及物性语义系统内进行的一系列的选择, 即从以上六种过程中选择其一, 每一次选择都会有两种表达式的产生: 一致式和隐喻式。所谓一致式, 从语言的概念意义上讲, 就是通过用名词体现事件过程的参与者, 用动词体现过程, 用形容词体现事物的属性, 用副词或介词词组体现时间、地点、工具、方式等环境意义, 用连词体现逻辑意义等方式, 使语言表达与事态状况的性质比较一致。所谓隐喻式, 就是打破一致性的常规, 通过用名词体现过程、用名词体现特征等方式来实现同一概念的表达。如:

1a. They climbed the mountain on the fifth day. ( 物质过程, 一致式) →

1b. The fifth day saw their climbing on the mountain. ( 心理过程, 隐喻式)

2a. We ate there in the evening. ( 物质过程, 一致式) →

2b. We had supper there. ( 关系过程, 隐喻式)

3a. They danced in Hungarian style. ( 行为过程, 一致式) →

3b. They did a Hungarian dance. ( 物质过程, 隐喻式)

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就是使其具备这种文本的选择能力和运用语法隐喻的能力。培养学生语法隐喻能力的前提是学生必须熟悉语言中常用的典型的直白表达法, 这是学生必备的基础知识, 这样才能保证当语言交际场合需要时, 能够运用适当的语法隐喻表达方式。在概念语法隐喻的实现方式中, 名词化是主要手段, 动词化和形容词化也比较常见。名词化就是把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副词短语、介词短语、小句和复合句进行名词化处理后变换为名词短语。如:

4. they were able to reach the computer→their access tothe computer ( 动词短语名词化)

5. some shorter, some longer→of varying length ( 形容词短语名词化)

6. I can not express my gratitude in words. →No wordscan express my gratitude. ( 小句名词化)

7. Because he was careless, a traffic accident occurred.→His carelessness caused a traffic accident. ( 复合句名词化)

8. She left before I arrived. →Her departure preceded myarrival. ( 连词动词化)

9. Results obtained in experiments show that. . .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 . ( 介词短语形容词化)

通过这些转换机制, 学生的文章就能避免了句型单一化, 使其言简意赅、书面语特征明显, 并减少了口语化特征, 是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水平由低级向高级转变的重要标志。当前, 我国许多大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不强, 为了在各级考试中避免出现过多的语法错误而大量使用简单的陈述句, 而不敢尝试使用高级语言结构, 仅仅追求语言的准确性和流利性而没有体现句型多样性, 使文章行文枯燥, 缺乏文采, 学生的写作能力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在写作教学中适当引入语法隐喻理论, 帮助学生运用英语思维来构建语篇, 能很好地解决学生习作千篇一律、表达不地道的问题, 而且还能够使文章具有正式性、简练性、客观性和连贯性的特征, 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有很大帮助。随着大学生的认知能力与语言水平达到了一个较高阶段,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入语法隐喻的概念, 使学生能够主动自觉地在写作中运用语法隐喻来提高写作水平。

三、学生概念语法隐喻应用能力的培养策略

培养学生运用概念语法隐喻进行英语写作的能力应该是今后我们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一个重点关注的环节。高中阶段和大学低年级的学生在英语写作中常用直白式的表达方式, 隐喻式表达的应用比例很低, 并且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对隐喻式句子的理解存在一定难度。随着学生英语水平的逐渐提高, 隐喻式的使用也逐渐增多。因此教师在写作课教学过程中, 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语法隐喻知识的灌输传授, 构建学生对语法隐喻的认知能力, 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在写作中恰当运用概念隐喻的能力。

( 一) 在写作教学中, 教师要由浅入深地把语法隐喻的概念、分类以及一致式与隐喻式表达的界定方法介绍给学生, 要让学生懂得修辞学中的隐喻是从词汇如何被运用的角度看待隐喻; 而语法隐喻的变异主要发生在语法层, 指同一意义在表达上的变化。教师还要对隐喻式和一致式语言表达进行对比, 使学生熟悉二者之间的转换方式, 也就是让学生领悟名词化、动词化、形容词化过程。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可以采用传统的3P ( Presentation Practice - Production) 的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合理运用隐喻式和一致式的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

( 二) 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首先设计一些词汇练习, 关于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等词性派生词转换练习, 还要为学生整理和归纳表示因果、条件、让步的连词与表示相应意义的动词、名词和一些常用的名词化、动词化、形容词化的句式, 如, importance→of importance; of value→valuable; with great happiness→greatly happily; in the hope of→hope; at the sight of→whenseeing something等, 不但能扩大学生的词汇量, 而且为进一步的语法隐喻练习做好准备。其次, 教师需要设计一些小句层次和复合句层次的一致式与隐喻式表达的转换练习, 也就是设计一些有关名词化、形容词化和动词化的同义句转换练习。此类题目主要用于检查学生对语法隐喻的基本概念及常见类型的理解与掌握情况。在设计此类练习时, 教师尽量在学生学过的或熟悉的文章中选取, 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提高学生学习的乐趣和信心, 为学生进一步将语法隐喻理论应用到构建语篇打下基础。

( 三) 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些含有语法隐喻的名篇佳作或一些科技类文章, 让学生理解其中语法隐喻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尝试着把隐喻式的句子改写成学生熟悉的一致式的句子, 并体会二者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的差别。通过这样的练习使学生掌握二者之间转换的规律性, 养成在写作中运用隐喻式的习惯。

( 四) 教师选择一些英语专业四级考试真题或模拟试题中的作文范文, 鼓励学生尝试运用概念语法隐喻进行改写练习, 将文中出现的一致式改为隐喻式, 把一些单句通过名词化、形容词化和动词化过程进行融合, 构成高级的复合句, 这样可以使文章避免英语句式的简单重复, 使上下文衔接良好, 表达流畅, 能够增强文章的正式性、简练性、客观性和连贯性, 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结语

概念语法隐喻作为一种高级的语言应用现象, 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英语教师应该在写作教学中引入这一理论, 通过运用一些简单且常见的例子对及物性隐喻的过程转换、一致式和隐喻式、名物化等一些抽象概念进行分析和讲解来构建学生的概念语法隐喻的认知模式, 从词汇、句子、语篇构建等方面加强学生对概念语法隐喻的应用方面的训练,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合理运用概念语法隐喻的能力和习惯, 同时也能够增强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能力, 并能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应用概念语法隐喻来构建语篇, 从而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英语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Arnold, 1994.

语法概念 篇7

顾晓梅对中西方国际政治新闻语篇进行了批评性对比研究, 认为新闻在报道事实的同时, 也反应着这个国家的意识形态。是社会问题与社会关系的综合体现 (Gu, 2007) 。辛斌从批评语言学视角下对英语新闻语篇分析, 指出语言结构与社会结构密切联系, 相互影响 (Xin, 2000) 。语言是社会活动的产物, 在人类的交际过程中承担着各种各样的功能。韩礼德把他们归纳为三种纯理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谋篇功能。本研究从美国之音广播稿中, 摘选了8篇具有代表性的政治新闻。从概念功能角度, 对英语新闻中的政治类新闻进行分析。不仅是对前人研究的一种补充与完善, 还可以帮助英语学习者更好地了解新闻语体。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语言的概念功能主要是对人类活动和自然界各种事件的描述, 共有六类:一是物质 (material) 过程;二是心理 (mental) 过程;三是关系 (relational) 过程;四是言语 (verbal) 过程;五是行为 (behavioral) 过程;六是存在 (existential) 过程。

物质过程为“动作” (如跑, 跳, 打, 写等) , 包括动作者 (actor) (即发出动作的人或物) 与目标 (goal) , 即受动作影响的人或物。表述动作发生的时间、地点、方式等成分是环境成分。如:John (actor) hits (material process) Jack (goal) in the class (circumstance) .

心理过程表示的是“情感” (affection) 、认知 (cognition) 和 “感觉” (perception) 这类非动作过程。包括“感觉者” (sensor) 和“现象” (phenomenon) 。如:This question (phenomenon) puzzled (mental process) the doctor (sensor) .

关系过程指一个物体与另一个物体或情景的关系, 或是指一个物体的性质特征、情境等。一是修饰型:Ben (载体) is (过程) smart (属性) .二是认同型: Ben (被认同者) is (过程) the boss (认同者) .

言语过程有“说话人” (sayer) , “受话人” (receiver) , “说话内容” (verbiage) 。行为过程通常只有一个由人充当的“行为者” (behaver) 。存在过程只有一个参与者, 即“存在物” (Existent) (Geoff Thompson, 2007) 。

三、政治英语新闻的概念功能分析

以概念功能下及物性系统中六种过程在政治新闻语篇中的实现方式为研究对象, 通过统计各个过程在政治新闻语篇中所占比例, 可以总结出三方面特点。

(一) 物质过程在及物性系统中绝对主导, 为57%。

政治新闻通常是关注与某一政治事件的报道, 它主要包括时间, 地点, 人物与事件。这与物质过程所包含的要素:行为者 (actor) , 过程 (process) , 目标 (goal) , 环境 (circumstance) , 是近似吻合的。因此, 物质过程在及物性系统的六类过程中占主导。如:

1.Poland is preparing for state funerals for President Lech Kaczynski and his wife, and is awaiting the repatriation of the bodies of many of its political and military elite - all killed in a plane crash in western Russia on Saturday.

2.They were on their way to attend a memorial service to commemorate the murder of some 22, 000 Polish military officers and civilians.

在1.中, 一系列的物质过程“prepare”, “await”, “kill”不仅使读者感受到波兰人近期的忙碌, 还使事件的发展具有连贯性, 引人入胜。尤其是结尾, 政府首脑和军事领导在坠机事件中“killed”, 更能激起读者的好奇与继续阅读的兴趣。在2.中, “they”为行动者, “attend”为物质过程, “a memorial service”为目标。由此, 读者更进一步地了解到如此之多的政府人员登机的原因及他们目标。

(二) 心理和关系过程所占比例相似, 分别为14%, 15%。

前者表明政治新闻在报道时事的同时也会加入作者自己的主观思想感情, 具有主观性, 描述性。如:

1.“I think that the reaction to this disaster was very quiet and peaceful, and people wanted to mourn the dead above their political views and how they evaluated the President and his party, ” said Jacek Kucharczyk.

“think”, “want”, “evaluate”一系列心理过程, 不仅表达出Jecek Kucharczyk 对于这次空难的心理反应, 也间接流露出普通民众的哀思情结。这种心理活动的描述, 使得政治新闻的表达更自然, 更人性化。后者体现出政治新闻有时也会对人, 物, 情景, 事件等进行修饰或认同。如:

2.Jacek Kucharczyk (被认同者) is (过程) President ofthe Institute of Public Affairs in Warsaw. (认同者)

(三) 言语与存在过程所占比例最小, 分别为9%和4%, 而行为过程没有出现。

这表明新闻语体具有通俗易懂, 简洁明快的特点。

四、研究成果与局限性

本研究发现, 及物性系统的六类过程在政治类新闻中, 物质过程所占比例最高, 表明政治新闻的语场主要是针对世界客观事物的报道, 具有客观性;心理与关系过程次之, 表明新闻也会加入笔者的主观感情, 又具有主观性;言语, 存在及行为过程所占比例最小, 体现其简洁性。因本研究语料仅取自美国之音的8篇政治新闻报道, 故在研究广度和研究数量上还存在着不足和欠缺。

参考文献

[1].Geoff Thompson.2007.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语法概念 篇8

笔者根据概念语法隐喻的四种简要分类方法, 统计了50篇经济新闻语篇中的“四化”现象如表3.1所示:

从上表可以看出, 名词化在经济新闻语篇中也是最常见的形式。例如:

1) …Subbaraman and his colleagues offered detailed explanations of their forecasts regarding the impact of the country’s accession to the WTO… (news 20)

2) The GDP growth predicated by the university is paralleled with the forecast of 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 the central bank, which… (news 12)

以上例句中的accession, growth都是名词化的结果, 他们的一致式言辞分别为the country accesses to…, the GDP grows.通过名词化实现了从动词access, grow to到名词accession, growth的级转移。在级的一致式方面, 韩礼德引入了一些新的术语, 如把语义分成三级, 分别为“言辞列” (sequence) 、“言辞” (figure) 和“成分” (element) .言辞为对一件发生的事的语义表达, 因为人类经验主要由发生的事构成, 语法通过小句的构建把这些发生的事转换为语义。总之, 这四种概念语法隐喻形式都能导致从高层次的语义层到低层次的语义层的降级, 如下所示:

言辞列→言辞→成分

这种降级导致了句法上的简单, 而词汇语法层的密集。有时由于新闻语篇简明的写作特点, 造成大量的词汇成分拥挤在一个小句中。概念语法隐喻正是通过降级的方法帮助减少语篇的句法难度同时增加其词汇复杂性。3a) 也是这种类型的范例。

3a) The move follows last week’s half a percent cut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several rate cuts in Asia over the last few days. (news 49)

它的一致式可以改写为:

3b) It moved after the rates were cut half a percent in the united stated last week and several rates were cut in Asia over the last few days.

事实上, 3a) 包含两种类型的降级:从言辞列到言辞的降级, 从言辞到成分的降级。首先, 关系词转换为过程, 因此连词after便转化为动词follow.这便是从言辞列到言辞的降级;其次, 两个动词move, cut转化为名词move, cut导致了从言辞到成分的降级。

韩礼德指出隐喻选择本身是一个有意义的选择, 因为所选的隐喻有语意特征, 小句名词化后其信息含量增加, 经常作为引导新信息的主位出现在句首, 而这正符合经济新闻英语需要高信息放在主位的要求。例如:

4) US auto manufacturer Chrysler and German luxury car makers Daimler Bens have agreed to join forces in one of the largest industrial mergers ever.The two firms formally announce the deal at a news conference in London…

Under the agreement, Daimler will hold 57%majority stake in the new company to be named Daimler-Chrysler. (news 3)

该句的第一个小句中体现过程的动词grow在第三个小句中将其名词化为growth, 在第三句中做主位, 通过这种名词化手段将两个句子衔接起来, 使句子更加紧密。

此外, 名词化结构还能够隐藏动作者和环境成分对过程的影响从而增加经济新闻的客观性。例如:

5a) …, China’s economic growth in 2003-2006 was 2%faster than India, … (news 38)

Growth是从grow名词化来的.这句的一致式可以这样表达:

5b) …, China’s economy grows 2%in 2003-2006 was 2%faster than India, …

作为一个命题, 5b) 可能被质疑和争论:“是吗?是的;不是的。”但是当这个小句被名词化为一个词组China’s economic growth, 它就被重塑为一件事物, 名词通常指代的是存在于世界上的某一实体, 表示的是客观存在的, 也就没有了争议。

摘要:概念语法隐喻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 在经济类新闻中表现出其自身的一些特点。本文依据系统功能语言学家韩礼德先生的基本观点, 针对英语经济类新闻语篇的概念语法隐喻手法的使用予以分析, 旨在减少经济新闻学习的障碍。

关键词:英语,经济类新闻语篇,概念语法隐喻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上一篇:媒体视角下一篇:中得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