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语法

2024-07-03

功能语法(精选12篇)

功能语法 篇1

Ambiguity is a universal phenomenon in all languages.It can be classified into different type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criteria.For example, in Qiu Shude (1998) ,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y which the ambiguity is triggered linguistically, there are phonological, semantic, pragmatic and lexicogrammatical ambiguity.Among these types of ambiguity, the most complicated and frequently met phenomenon is lexicogrammatical ambiguity.Qiu Shude (1998:584) argues that The Transitivity System in systemic functional grammar (SFG) takes the clause as the basic grammatical unit and provides an effective interpretation to lexicogrammatical ambiguity, which cannot be well illustrated in the framework of formal grammar.Therefore it will analyze the lexicogrammatical ambiguity from two levels, that is, the phrasal and the clausal level.

1 Lexicogrammatical Ambiguity

Lexicogramatical ambiguity is a kind of common yet complicated one.For lexicogrammatical ambiguity in phrasal level, two types of ambiguity will be explored, that is, the nominal phrase and the verbal phrase.

Phrases which have lexicogrammatical ambiguities like:old men and women;small bed and chair are difficult for us to decide whether the adjective is modifying all the following elements or only the immediate constituents.Thus for each of the two phrases, there are two interpretations.For the first one, it can be interpreted as the adjective“old”only modifies the immediate constituents“men”or it modifies the following noun phrase“men and women”.This is the same case for the second structure.Since the head has more than one modifier, which modifies different sentence elements and different attachments, they produce different meanings.This unclear modification relationship causes ambiguity though the whole phrase is still a subordinate structure.

Verbal phrases can also be ambiguous.For example, the following two phrases:visiting scholars;they are relieved.In those two clauses, the present participle“visiting”and the past participle“relieved”can function either as“classifier”and“epithet”.In English, verbs are classified into transitive and intransitive verbs traditionally.However, the boundary between transitive and intransitive verbs is not clear cut.The frequent occurring cases are some verbs can be used as an intransitive verb as well as a transitive verb.Another case in which lexicogrammatical ambiguity may be caused is when the present participle or the past participle is presented.In some clauses, it is hard for the reader or receiver to decide the function of the verb.For example, the clause“they are relieved”.It can be interpreted as a material process as well as a relational process.What is more,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ransitivity system in SFG, the process is realized by the verb group.As a result, a clause can be interpreted into different processes when the verb by which the process realized can be used to realize more than one process.

2 Functional Analysis of Lexicogrammatical Ambigu-ity

2.1 Nominal Phrase

Two types of lexicogrammatical ambiguity on phrasal level will be focused on, that is, the nominal phase and the verbal phrase.The adjective noun+noun structure is the most frequent structural ambiguity.Now first please look at the following noun phrase:

1) old men and women

Halliday (2000) proposes the concept of“scale”and stated that language has five scales:morpheme, word, phrase, clause and text.He also suggested that in SFG, linguists adopt the smallest bracketing in structural analysis.Then the nominal phrase“old men and women”will naturally be analyzed as the adjective“old”modifies the coordinated structure“men and women”according to the smallest bracketing.

Another frequent construction is specifier+head.For example:

2) Small children’s bed

Halliday mentioned the two terms“classifier”and“epithet”when discussing the experiential structure of nominal phrase.The function of classifier is to state the category of objects while the function of“specifier”is to state the attributes of objects.Thus the construction then can be analyzed in the following way:the first is to treat“small”as“specifier”while“children’s”as“classifier”;the second interpretation is to treat“small children’s”as the“classifier”.

2.2 The clausal level

In this subpart, three kinds of lexicogrammatical ambiguity will be analyzed, that is, ambiguity caused by different functions of verbs;ambiguity caused by Elliptical structure and ambiguity caused by the unclear modification relationship.

2.2.1 Lexicogrammatical Ambiguity Caused by Different Func-tions of Verbs

Halliday (2000) proposes the transitivity system to explain the ideational function which is one of the three functions.The transitivity system consists of six different processes;they are material, mental, relational, verbal, behavioral and existential process.The first three are regarded as the main processes and the rest are minor processes.Different processes embrace different participants.For example, in material process, it typically includes“actor”and“goal”;“carrier”and“attribute”in relational process, etc.another significant constituent is“circumstantial elements”.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ransitivity system, another important constituent is“circumstantial elements”.Further more, the process is realized by the verbal group, the participant is realized by the nominal group and the circumstantial elements by the adverbs or the prepositional phrase.Now let us stride for the analysis of the ambiguity caused by different functions of the verb.Please look at the following example:

3) Comedian A:My dog’s got no nose.

Comedian B:Your dog’s got no nose?How does it smell?

Comedian A:Terrible. (Bloor&Bloor 1995:130)

We can see that this example is a joke in which the lexicogrammatical ambiguity plays a positive part.The conversation produces the funnies because the verb“smell”has different functions in the interrogative clause.As we have mentioned that the process is realized by the verb and this lead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clause will be expressing different experiences when the verb functions differently.Thus, the interrogative can be interpreted into two kinds of processes and the interpretation would be like the following.This joke is based on ambiguity.Comedian B is asking about the dog’s ability to smell things.In the intended meaning of his question, the Process is mental and he (the dog) is Senser.Comedian A, ignoring the relevance of the question, surprisingly interprets it as an entirely new topic concerning the odour possessed by the dog.In this question, the Process is relational and he (the dog) is Carrier.Comedian A treats the verb smell as a copular verb.

2.2.2 Lexicogrammatical Ambiguity Caused by Elliptical Structure

Conciseness of ellipsis makes emphasis highlighted and expression forceful.However, it often causes a sentence ambiguous.In English, we often find elliptical structure in comparative sentences and they incline to be ambiguous.For example:

4) He likes you more than me.

The meaning of the clause can hardly identified because of its indeterminacy of meaning.The sentence can be interpreted either to mean“he likes you more than I like you”or“he likes you more than he likes me”.It means that the meaning of one sentence will be indeterminate when the participants in the clause are hard to identify.

2.2.3 Lexicogrammatical ambiguity caused by unclear modifi-cation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concept of“circumstantial elements”will be helpful and can provide an effective illustration for this type of ambiguity.Let us consider the following examples:

5) “I will tell you what I tell every taxpayer who sits in that chair, ”said the tax-collector at the beginning of Brown’s audit, “it’s a privilege to live in this great country, and you should pay your taxes with a smile.”

“Thank goodness, ”said the visibly relaxed Brown, “I thought you were going to ask for money.”

In the previous analysis, we thought that the prepositional phrase can be interpreted either as“means”or as“accompaniment”.But we did not go further at that time.Here we are going to deepen the analysis.

Another interpretation for this kind of lexicogrammatical ambiguity will be presented.And then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concept of circumstantial elements, the clause will be analyzed as the following:

3 Conclusi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lexicogrammatical ambiguity has beenshowed from the functional approach.It mainly discusses structur-al ambiguity on the phrasal and the clausal level.The ambiguityanalysis from a functional approach is much more efficient thanfrom other approaches.Further more, other kinds of ambiguity, like semantic ambiguity or grammatical ambiguity can also besolved from the functional perspective.Since for most of the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ambiguity is hard for them to learn.Thesufficient explanation of why ambiguity occurs and how to elimi-nate ambiguity can be helpful for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Ifmore and more scholars would take a functional approach in ambi-guity analysis, a new model for ambiguity analysis will be provid-ed and the study of ambiguous phenomenon can be deepened.

摘要:歧义是一个常见的语言现象, 有效地分析语言分析对于交际和外语学习都是很有帮助的。从功能方法的角度对词汇语法歧义进行了着重分析, 并特别解释及物系统框架内的词汇语法歧义。这充分说明系统功能语法为分析词汇语法歧义提供了一个全新而有效的模式。

关键词:功能方法,词汇语法歧义,及物系统

功能语法 篇2

副词语法功能及其在教学语法中的定位

现代汉语副词的.语法功能,专家语法有了较多的研究成果.把这些研究成果跟中学教学语法结合起来,总结中学教学语法在吸收语法研究成果方面存在的不足与经验,是语法研究和语法教学的重要任务.

作 者:刘贤钧 杨明 Liu Xianjun Yang Ming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人文学院,贵州,贵阳,550025刊 名:贵州教育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IZHOU EDUCATIONAL INSTITUTE年,卷(期):200824(2)分类号:H193.5关键词:副词 语法功能 专家语法 中学教学语法

功能语法 篇3

[关键词] 语法功能性动词;非语法功能性动词;新概念

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视语法教学。诵读记背、感性接触和原始积累固然重要,但并非学好英语的唯一途径,更非最佳途径。理性认识达不到一定高度,强背就缺乏灵活性。因此比起单调机械的死记硬背,笔者更推崇“有理可求,有规可循”的理性思维,坚持“理论指导实践,规律化解记背”的原则。即使对初级英语,教师也应该积极开展简单的词法和句法教学,把语言规律作为读写记背的同步指导锐器。否则,教师教得焦头烂额,学生背得盲目疲惫,何谈良好效果?对初中英语语法教学进行探索,对“规律引渡记背”原理具体践行时,教师不妨进行一些创新。新的思维火花能以点照面能量辐射,将语法教学、语句积累和篇章读写融为一体,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因此笔者建议,在初级英语语法教学中,应引入“语法功能性动词”这一独特新概念。这既可以满足实际教学的迫切需求,又可以帮助学生有效理解和记忆词法与句法,还可以让语言教学纳入更规范的系统中。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们总会发现:有些动词,既可以在其后面直接加not构成否定式,也可以将其直接提至主语前即句首,构成一般疑问式。但是,现行的英语教材教法未对它们进行科学抽象和系统归纳,更没有一个统一的名称,结果造成语法教学的描述性缺失和概括性困难。现在,笔者对它们进行科学抽象,将此类动词统称为“语法功能性动词”。具体包括“五系”和“五助”动词(“五系”与“五助”是文章提出并倡导的新概念)。“五系”动词是am,is,are,was,were;五助动词包含助动词do系列(do,does,did),助动词have系列(have,has,had),助动词will,would,shall,情态动词如may,must,can,could等绝大部分情态动词。相反,凡不能直接构成否定或一般疑问的动词都是非语法功能性动词。非语法功能性动词包括所有行为动词,“五系”之外的系动词如get,become,look,sound,smell,taste,be等;少数情态动词have to,used to,had better等。其中used to和have to既无直接否定式,也无直接一般疑问式,had better虽有直接否定式但无一般疑问式,故均为非语法功能性动词。且作为复合性情态动词,它们不符合语法功能性动词的属性和条件,因此,所有的英语动词都可以按语法功能划分为两大类:语法功能性动词和非语法功能性动词。

一、运用新概念进行英语语法教学的优势

有了这两种抽象概念的区别和具体分类的不同标准,教师便可获得语法教学的极大便利。在传授新课、讲述语法、解答题目时,教师既可以清晰详细地描述,又能够高度凝炼地概括总结。具体来说运用这一新概念进行英语法教学,教师可以获取以下几点优势。

(一)增加认识与探索动词的新途径

在学习英语动词意义种类和功能类型时,新概念增加了一种科学合理的分类法,使教师和学习者获得了一条认识与探索动词的新道路。英语动词按意义和概念可划分为四种类型:行为动词,系动词,情态动词和助动词。但即使是同一种类的动词,特别是系动词,助动词和情态动词,也是形色不一,功能各异。例如,系动词am,is,are,was,were同时也是助动词五兄弟。它们同其他系动词如get,become,look,smell,sound,taste,feel等比起来,意义和语法功能也大有不同。另外,它们与其母体原形be比起来,也有很多不同之处。在基本意义、句型结构位置、语法功能等方面,这五兄弟都比较有特色。再如,情态动词四兄弟have to,used to,ought to,had better和其他情态动词的用法根本不同,不能构成否定式或一般疑问式。另外,同一个动词如have,也有不同的意义、用法和语法功能,它有时可以构成否定和一般疑问,有时又不能。与此类似比较纷繁复杂的还有:have系列的have,has,had 和do 系列的do,does,did等。对于这些情况,教师决不能仅仅用“一词多义现象”简单概括和草率解答。于是,有必要引入“语法功能性动词”这一全新概念。相应地,也就有了“非语法功能性动词”的对立概念。有了这两个概念区别,上面一系列问题便可迎刃而解。这种科学合理而又极为必要的分类法,有助于深刻、全面地认识英语动词,有益于迅速掌握其意义、功能和用法。

(二)清晰概述各类句型及其转换

在教授英语句子的语气种类和结构类型,讲解由此而衍生的句型转换课题时,借用此新概念,教师可以很方便地作出概括性简述。肯定句变否定句,需在原句中语法功能性动词后直接加not, 比如:I am an Australian girl.——I am not an Australian girl. 如果原句没有语法功能性动词,则须先借用助动词do系列,然后在do,does或did 后加not,而且在用了助动词does或did之后,否定句中谓语动词不再使用三单式或过去式,而要恢复成原形。如:①she did her homework at home last Saturday.——she didnt do her homework at home last Saturday.②Lucy likes Chinese very much.——Lucy doesnt like Chinese very much.同理,肯定句变一般疑问句,需要将句中的语法功能性动词直接提至句首即主语前面。如:I would like some tea.——Would you like some tea?若原肯定句中没有语法功能性动词,则必须先借用助动词三兄弟之一,将do,did 或does直接放在句首即主语前面,末尾再打问号就可以了。而且,在用了does或did后,一般疑问句中的谓语动词要恢复成原形,不再使用三单式或过去式。如:Anna usually has supper at school from Monday to Thursday.——Does Anna usually have supper at school from Monday to Thursday? Cindy swept the floor yesterday.——Did Cindy sweep the floor yesterday?肯定简略回答一律用Yes+人称代词+相应的语法动能性动词,否定简略回答一律用No+人称代词+相应的语法功能性动词+not,对于陈述句变特殊疑问句,肯定祈使句变否定祈使句,也可以依法行事,并稍稍加以变化和补充。这样教学与总结句型转换,简单明了、通俗易懂而又不失分析透彻,老师讲得干脆简洁,学生也学得轻松明白。

(三)精准解析功能复杂的单词

在教授某些功能复杂、意义丰富的单词,解释其语法功能时,教师借用语法功能性动词这一特殊概念,可对它们进行“内科手术式”的挖掘剖析,精准突破各个难点。比如对动词have 系列和do系列,教师可以高屋建瓴地分析它们作助动词和行为动词时的用法。作助动词时,它们无实义,只用来帮助句中主要谓语动词构成否定、一般疑问或完成时态,属语法功能性动词,作行为动词时它们意为“有”“进行”“做”,属非语法功能性动词,不能直接构成否定和一般疑问。对am,is,are,was,were,教师可如此分类诠释:作系动词意为“是,在”,属语法功能性动词,作助动词时无义,帮助谓语主要动词构成进行时、将来时或被动语态,也属语法功能性动词。而其母体be不论作系、助或行为动词,均为非语法功能性动词。在讲often,usually,just,never,also,both,either等的词性、意义和功能位置时,教师可以游刃有余地总结:它们是频率、时间或范围副词,作句子相应的状语,放在语法功能性动词后,非语法功能性动词前。如此,一清二楚,根本无须一条条分析,逐字逐句翻译和解释。

二、对英语教材中动词语法的小结

关于现行英语教材中动词的语法,笔者有以下两点看法,并已运用于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以前笔者在初中时代学英语时,课本中还有“Have you a book?”这样不规范的说法。现在初中英语教材已改为“Do you have a book?”或“Have you got a book?”这将have的语法功能性和非语法功能性这两种意义、概念和用法区分得一清二楚。从这点看,现在的英语教材教法已越来越规范了。但教材中关于系动词的语法有一处仍不够规范合理。动词五兄弟am,is,are,was,were为语法功能性动词,但与之意义关联的另外三个同根系动词be,been,being却为非语法功能性动词,所以绝不能说be+not或将be提至句首。但现今的统编教材中,不论讲主系表,there be句型还是某种时态语态要用到be 时,总是如此总结句型转换:be提到句首构成一般疑问,be+not构成否定句。其实这是一种普遍性的错误说法,应更正为“五系或五助+not”。因为be是不能加not的,如“Dont be late for school!”“There will not be a rain.”“The letter hasnt been seen yet.”试问在这些句子中,be加了not吗?可见,be和五兄弟的意义词性虽相同,但两者的语法功能性质却截然不同。

总之,通过“语法功能性动词”这一独特而全新概念的引入,再加上其他语法知识点的讲授训练,教师们的系列语法教学会变得更清晰简约、更系统单纯,这也会让大部分学生对英语的词法句法、词的意义功能、句子的语气种类和结构类型等都看得一清二楚,因此,学生会学得更明确高效,对知识点也会背得更轻松愉快。可见,有了语法功能性动词和非语法功能性动词的概念区别,学生不仅对动词本身的内涵与外延认识更深刻具体,而且可以学会站在一个新高度,将此束蜡炬正能量辐射到其他知识点上,从而提高其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以上建议星光微微但心血点点,既是个人二十几年教学经验之谈,也是笔者响应同步课改与创新教研中的一种理论探索,旨在抛砖引玉,供教育战线广大同仁分析探讨,望能引起英语老师的共鸣和教育专家的重视。同时笔者期盼,“语法功能性动词”这一特别新概念,及文中相应的理论讲授方式,能写入新一轮初中英语教材教法中,推动语法教学的新发展。

系统功能语法下名词化功能的研究 篇4

1 名词化功能研究

从系统功能语法下元功能的视角下考虑, 名词化的功能可以分为三类: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下面, 将从这三个功能展开详细论述名词化在语篇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1.1 概念功能

名词化结构通过把动词词组和形容词词组转化成名词, 使得小句的信息量被压缩, 在较小的空间里蕴含大量的信息, 这样语篇就会显得紧凑, 从而使得文章表达简洁有力;其次, 将主语或主位名词化可以把某些不确定的信息变得更加确定, 使信息显得自然而且容易被接受。从概念功能考虑, 名词化的功能主要体现为简约、紧凑、正式。

1.1.1 简约功能

名词化隐喻将小句压缩成词组, 或者是将多个复杂小句转化成一个简单小句, 减少句子的数量, 从而减少单词量, 使得整个语篇句子结构简单, 节省空间, 使得文章简约, 蕴含丰富的信息。这样简化的语言更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秦秀白 (2002) 指出, 在新闻语篇中, 记者为了尽可能地将更多的信息压缩在一个简单句中, 会在名词或动词前使用大量的修饰语从而使得句子表达完整。在这个名词化的过程中, 名词所包含的信息丰富, 而通过名词化后, 整篇文章显得简洁、节约。Reah (1998:21) 提到, 名词或名词词组使得一个句子更加灵活, 因为它蕴含着大量的信息, 这对新闻记者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

例如:

Doubts on Revival of Rover Plant (Times, 11/11/2005)

从以上例子中, 我们发现相当复杂的信息浓缩在名词词组中, 能够使得新闻标题简洁有力, 富有信息, 而且吸引观众眼球。其实, 运用名词化来打包信息在新闻报纸中随处可见。

1.1.2 紧凑功能

Halliday (1985:300) 曾指出, 书面语言中, 一个相对简单的语法结构中往往蕴含着相当大的词汇量。也就是说, 名词或名词词组使很大的词汇量转换为一个简单的语法结构, 同样的意思不一样的表达方式, 名词化使得整篇文章显得更加紧凑。

例如:

In the retraction, published by Nature on Thursday, the researchers said, “Moreover, we have found inconsistencies between some of the figures and data published in the paper and the original data.We have therefore lost confidence in the reported conclusions.”

在这个例子中, 有四处地方被名词化, 通过名词化, 整个关系结构更加清楚, 同时, 也能够表达完整的意思。如果我们继续使用动词或形容词来表达同样的意思, 整个结构就会相当复杂和破碎。而名词化通过把小句转化为词组, 使得信息表达紧凑。将信息打包成名词词组, 意味着名词前后将出现大量的修饰语, 名词化也可以为句子所要表达的其他信息提供大量的空间。

1.1.3 正式功能

英语名词化的使用和文体紧密相连。文章使用名词化的频率越高就会越抽象, 越抽象也就越书面化, 这样语篇就会越正式。名词化隐喻一般被用在比较正式的书面语言中。比如, 在很多的新闻报道、科技语篇中, 就会要求使用正式语言, 此时名词化就会不断被应用, 以便加强文章的正式度。因此, 名词化的正式功能在各种书面文体中就得到了体现。

Halliday (1985:342) 指出, 成人语篇中到处充满名词化隐喻, 不涉及隐喻的语篇只有儿童文章。作为语法隐喻的一种最有用的表达形式, 名词化在成人语篇中最突出的文体功能就是正式。其实, 名词化可以看作成人语篇的标志之一。

1.2 人际功能

1.2.1 非人格化功能

在语气系统里, 名词化把句子的主语省略, 将动作的行为者模糊化, 这样就使得所要表达的信息“非人格化”, 人们就不容易辨别谁是事件的责任人。其次, 名词化通过省略小句的限定成分, 将发生的时间隐藏, 将要表达的信息客观化, 给人一种不可改变、无法商量的感觉。

例如:

(Edwards=Chairman of BL, BL=British Leyland factory) Edwards tells BL unions that strike would bring closure.

在例子中, 行为者被省略, 名词化的strike成了句子的主语, 似乎变成事件发生的原因, closure成了strike导致的直接结果。事实上, 并不是袭击者造成工厂的关闭, 而是一个公司的董事层才有这样的权利关闭公司。因此, 名词化的使用掩盖了动作的发出者, 使其逃避责任, 同时挽救所谓的面子。

1.2.2 掩盖情态来源功能

在情态系统中, 名词化把情态的来源省略或者隐藏, 这样读者就无法确认信息的真伪, 只能无端相信报道。进而说话者将自己的主观评价传输给读者, 使得读者下意识地接受信息, 并把信息当作事实。名词化削弱了主观性, 加强了文章的客观性。名词化掩盖了评价的来源, 以达到更好的客观效果。此外, 名词化在一定程度上也会进一步被评价 (Eggins&Slade, 1997:127) 。Thompson (1990) 曾指出, 名词化的过程是无限的, 它不局限于说话的时间, 也不具有情态性质。

例如:

Tuesday’s attacks on New York and Washington...sends the world into its first global recession since 1974...

在例子中, 名词词组未提及动作的行为者, 使得没有人对事件负责, 逃避了应负担的责任。因此, 名词化的运用可以使得动作行为者避免谴责, 逃避责任。

1.2.3 隐藏主观评价功能

一致式的过程主要由动词或动词词组体现, 名词词组体现参加者, 形容词词组起到修饰作用;然而动词词组或者形容词词组经过名词化后, 使得原先由动词体现的过程转变成由名词体现, 动词过程转化成名词的过程实际上就减弱了主观性, 将相关的参与者省略了, 加强了文章的客观性。

例如:

Any failure to deal with previous incidents led directly to the death of Mr.Chen.

在上述例子中, 名词化的failure把记者自己的评价隐藏在小句to deal with previous incidents中, 这样就达到了信息的客观性和事实性。

从人际功能方面考虑, 名词化可以使信息“非人格化”;掩盖情态来源来加强说服力;隐藏主观评价来加强客观性和事实性。

1.3 语篇功能

名词化通过压缩小句或者是短语, 将小句或者短语转化成名词或者名词词组, 由名词或者名词词组充当句子的主语。语篇中句子的主述位可以由名词化的词组体现, 前句的主位仍是后句的主位, 或者是前句的主位成为后句的述位, 或者是前句的主述位成为后句的主位。这种主述位的推进模式, 能够实现语篇的衔接和连贯。同时名词化结构能够使得未知的信息得到凸显, 并且预设已知的信息, 这样整个语篇的信息就会变得更加连贯。

从语篇功能考虑, 主要把名词化的功能分为两类:语篇衔接和语用预设。

1.3.1 语篇衔接功能

“主位—述位”是语篇衔接与连贯重要方式之一。名词化隐喻的语篇衔接功能是通过“主位—述位”衔接实现 (范文芳, 1999) , 即前句述位或述位的一部分名词化后, 可作后句主位、述位或主述位组成成分。胡壮麟 (1994) 指出, 名词化能够促进语篇衔接, 这种衔接关系主要是由主述位的关系推进的, 通常有三种语篇衔接模式:前句的主位仍是后句的主位T1-R1—T2 (=T1) -R2;前句的述位是后句的主位T1-R1—T2 (=R1) -R2;前句的主述位成为后句的主位T1-R1—T2 (=T1+R1) -R2。

1.3.2 语用预设功能

名词化的语用预设功能主要是通过把过程改变成事物, 或者改变语篇结构和相应的信息分布, 来实现把所要表达的信息隐藏在文章中, 然而所隐藏的信息言者往往是知道的, 而且言者也知道读者有能力识别自己所隐藏的信息。所以名词化能够隐藏言者的动机, 是实现语用预设的很好的工具。程晓堂 (2003) 提到过, 名词化是一种很好的语用预设工具, 能够将作者的意思隐藏在名词化的词中。

虽然名词化是一种语法形式的变化, 但是实际上它也是一种语义现象。事物经过名词化后会具有多重语义特征, 动词所体现的过程意义, 形容词所体现的属性意义除了保持原有的语义外, 又被附加了新的语义, 也就是隐喻的意义。名词化的使用使得小句的语篇结构和语义结构发生变化, 这样语篇的意思也会随之变化。其中, 在转化的过程中, 有的语义被增加, 同时有的语义就会被删除, 动作的行为者和话语的情态、语气就被省略了。然而, 这些信息表面上似乎减少, 实际上都被作者隐藏在了名词化的词组中。这些作者都是知道的, 或者说是作者故意为之, 但是读者不一定知道。名词化的词组中就会包含预设, 读者能够通过推敲将作者的意思推理出来。

2 总结

名词化虽然可以更加准确地表达科学思维工具的功能, 具有简洁性、紧凑性、客观性、抽象性、多重语义等特征, 但却不大适合日常生活的要求。通过名词化转化而来的词大多数是抽象名词, 这些抽象名词一般比较晦涩难懂, 从而使语篇的信息量加大, 使得语义发生歧义, 容易让人误解, 因此, 名词化隐喻的使用一般出现在正式的书面语中, 在口语中很少运用。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 A 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Arnold, 1985.

[2]Halliday M A 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 1994.

[3]Reah D.The Language of Newspapers[M].London/New York:Routledge, 1998.

[4]Eggins S, Slade D.An Introduction to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M].London:Cassell, 1997.

[5]Thompson, Geoff.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M].Foreign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 arch Press&Edward Arnold (Publishers) Limited, 2000.

[6]程晓堂.名词化与语用预设[J].外语研究, 2003 (3) :19-22.

[7]范文芳.名词化隐喻的语篇衔接功能[J].外语研究, 1999 (1) :9-12.

[8]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国语教育出版社, 1994.

[9]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10]秦秀白.英语语体和文体要略[J].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11]王晋军.名词化在语篇类型中的体现[J].外语学刊, 2003, 13 (2) :4-8.

功能语法 篇5

摘要:数字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不只是简单的数值符号或数字概念,它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长河中是各种宇宙观、哲学观、宗教观、价值观的反映和象征。本文旨在从中国的经典《论语》中,初探“三”的词汇意义和语法语法功能。

关键词: 《论语》

数字

作为有着五千年历史的国家,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汉语,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们日常使用的语言,她体现了我们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中国人的审美观念。接触汉字已多年,对汉字似乎相当熟悉。但对于汉语起源发展的探究,却是不够的。曾经看到有人谈论过《论语》中三的用法和意义,对此我也很感兴趣,带着问题再读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去证实三在《论语》中诸多词汇意义与语法功能,去感受汉语研究的魅力。

《论语》中,三曾出现过60余此,经过分析和证实,有以下一些用法存在:

一、“三”的多种词汇意义

(一)表长期、长久。

1.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论语译注》杨伯峻 学而篇 P7 译文:孔子说:“当他父亲活着,[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他父亲死了,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地不加改变,可以说做到孝了。”

孔子为了说明怎样才是孝,用“三年”来加以修饰“无改”这一美德。古文中这种数字不用看的太机械。它经常表示一种很长的期间。从这个则例子中,即能看出这一特点。

(二)表数字。

2.2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译注》杨伯峻 为政篇 P11 译文:“诗经三百用一句话来概括替它,就是‘思想纯正’”

在这里,三以三百这一数字词出现,是表数字的。诗三百,是表明了诗经的篇目,虽然诗经有三五百篇之多,但是在这里,用三百对诗经篇目进行取整。

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无视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译注》杨伯峻 为政篇 P12 译文:“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分辨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跃出规矩”。

在此处,三与其他表数字的词一同出现,词汇意义也不近相同,都是表数字意味。三十即是三十岁的意思。

8.12子曰:“三年学,不至于,不易得也。”

——《论语译注》杨伯峻 泰伯篇 P81 译文:“读书三年并不存在做官的念头,这是难得的”

三后面加上了数量词,以“三年”的形式存在,意在表明数字的意味。孔子赞美学习而不想为官者的高尚品德,目的是鼓励人们专心向学,不汲汲于仕进。因此,此句中的“三年”即是实数。

(三)表言久、言多之意。

6.7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馀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论语译注》杨伯峻 雍也篇 P56 译文:孔子说:“颜回呀,他的心长久地不离开仁德,别的学生么,只是短时期偶然想起一下罢了”。在这里,三月、日月这种词语必须活看,相比较来看,三月即表示长久地,而日月则表示短时期、偶然来意译。胡广《大全》:“朱子曰:三月只是言其久尔,非谓三月后必违也。古人三月无君则吊,去国三月则复。诗人以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夫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皆久之意。”

(四)表多次重复。

11.6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论语译注》杨伯峻 先进篇 P110 译文:“南容把“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的几句读了又读,孔子遍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他”。在这里,南容三复读诗,体现了他的谨小慎微,同样有重复之意。

二、“三”在《论语》中的语法功能

“三”在《论语》中,充当了几种句子成分作定语、作状语、作宾语、作主语、作谓语,以下是举例说明:

(一)、作定语。表实数的“三”作定语占了很大一部分,而表虚数的“三”作定语出现了固定的结构“二三子”如: 7.14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论语译注》杨伯峻 为政篇 P68 译文:孔子在齐国听到韶的乐章,很长时间尝不出肉味,于是道:“想不到欣赏音乐竟到了这种境界”。

在此处“三”修饰“月”做定语成分。

(二)、作状语。如: 8.1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论语译注》杨伯峻 泰伯篇 P77 译文:孔子说:“泰伯,那可以说是品德极崇高了。屡次地把天下让给季历,老百姓简直找不出恰当的词语来赞赏他。”

“三”译为多次,好几次,作“让”的状语。

(三)作宾语。如: 16.13陈亢退耐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论语译注》杨伯峻 季氏篇 P170 译文:陈亢回去非常高兴地道:“我问了一件事,知道了三件事。知道诗,知道礼,又知道君子对他儿子的态度。”

三,表实数,作“得”的宾语。

(四)、作主语。如: 3.24(仪封人)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

——《论语译注》杨伯峻 八俏篇 P25 译文:“你们这些人为什么着急没有官位呢?” 二三子:作主语。译为你们这些人。

(五)、作谓语。如: 8.4曾子言曰:“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

——《论语译注》杨伯峻 泰伯篇 P78 译文:君子应该重视的道德有三个方面:严肃自己的容貌,就可以避免别人的粗暴和懈怠;端正自己的脸色,就容易使人相信;说话的时候,多考虑言辞和声调,就可以避免粗野和错误。

“君子所贵乎道者”作主语,实数“三”作谓语。

(六)、作独立语。如: 17.4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论语译注》杨伯峻 阳货篇 P180 译文:二三子!言偃的话是正确的。我刚才那句话不过是同他开玩笑罢了。二三子在这里是呼告语,以引起对方注意,在句中作独立成分。

三、结语

系统功能语法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篇6

【关键词】系统功能语法 语域理论 外语教学

一、引言

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式,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满足新时期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特制定《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4)(以下简称《课程要求》),作为各高等学校组织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教学的主要依据。《课程要求》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

由此看出,外语作为一种交流的工具,其教学要达到的目标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更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这与以韩礼德(M.A.K.Halliday)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Systemic-Functional Grammar)相一致。该理论认为研究语言不仅要研究其结

构,更要研究其功能。

二、系统功能语法

韩礼德创立的系统功能语法吸收了欧洲各个学派的观点,他认为语言是一种多层次的系统,由语义、词汇和语法以及音系三者构成相交叠的三个层次,语义层体现于词汇语法层、词汇语法层体现于音系层,所以语义是语言符号对外界的最直接的体现。语言在具体运用中所具有的功能从幼儿时期的微观功能到从幼儿向成人过渡期的宏观功能到完全成人语言的纯理功能,因此纯理功能是高度抽象和概括的。

系统功能语法包括“系统语法”和“功能语法”两个部分,但这不是两种语法的简单总和,而是一种完整的语言理论框架的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系统语法或系统语言学着重说明语言作为系统的内部低层关系,它是与意义相关联的可供人们不断选择的若干个子系统组成的系统网络(system network),又称“意义潜势”(meaning potential)。语言作为符号的一种,在表述说话人想表达的语义时,必然要在语言的各个语义功能部分进行相应的选择。内容决定形式,形式要由实体体现。功能语法则说明语言是社会交往的工具。语言系统的形成正是人们在长期交往中为了实现各种不同的语义功能所决定的。同样,当人们在语言系统中进行选择

时,也是根据所要实现的功能而进行的有动因的活动。

三、系统功能语法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1.把外语作为系统来教

根据把语言视作系统的观点,语言是一个具有社会功能的系统,是一套开放的与语言运用的社会环境相联系的、供选择的“意义潜势”。所以,语言教学的目的必须是能够使学生发展这个“潜势”,能够根据语境,在这个“潜势”中选择适合语境的语言。那么作为外语教师就应该了解学生的这个“意义潜势”已发展到什么程度,还有哪些语言知识和技能没有掌握好,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

另外,系统的观点还体现在系统功能语法的多层次语言观上,外语教学不能只停留和重视一个层次。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平衡发展,让学生在语义层,词汇语法层及音位层三个层次上的同时发展。

2.语言形式与语言功能在外语教学中并重

韩礼德指出成人语言具有三大功能,即概念功能或经验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三大功能是紧密联系的,然而实际上,我们的外语教学更重视语言形式,一定程度上却忽视了语言功能的教学,语言的形式和功能脱节。结果是外语教学只重视讲词汇、语法、句子结构等语言形式,不注重讲述学习者用这些语言形式能干什么,即语言功能。在外语教学中,不能只重视语言形式的教学,还要注重语言功能的讲解,使语言形式和语言功能在外语教学中并重,这样才能使学生全面掌握语言的三大功能。所以教师应该让学生在真实的课堂交际环境中,学生就学科内容进行交流,就他们感兴趣的其他话题或题目进行交流,也为学习新语言的交际功能提供了一个交际目的明确、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环境。

3.在外语教学的同时,必须进行语用、语境教学

语域理论是系统功能语法的重要理论之一,指的是我们讲的和写的语言将随着情景的变化而变化。发展语域理论的目的是力图发现控制这些变化的一般规则,进而了解什么语境因素决定什么语言特征。韩礼德将决定语言特征的情景因素归纳为以下三种:“语场”(Field)、“语旨”(Tenor)和“语式”(Mode)。语境的这三个组成部分中任何一个项的改变都会引起所交流的意义的变化,从而引起语言的变异,产生不同类型的语域。语言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发展学生的“意义潜势”,其中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根据不同的语境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在语言教学的各个步骤中都需注重语域特征,即进行语境外语教学。

4.外语教学中进行文化导入

韩礼德同意马林诺夫斯基的观点,同样也认为一种语言基本上根植于说该语言的民族的文化、社会生活和习俗。不参照这些广泛的语境便难以正确理解语言,这些“广泛的语境”指的就是一个社会的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意一种语言的背后都隐含着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文化底蕴。只有了解了隐含在该种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才能使我们准确深刻地理解这种语言,恰当得体地运用这种语言。据此,语言学家胡文仲提出,学习一种语言应该同时发展两种能力: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和社会能力(social competence),也称文化能力(cultural competence),才能最终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从某种意义上讲,综合运用英语能力低下和对异国文化缺少了解,是我国当前英语教学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

四、结论

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给了外语教学很多启示,我们作为外语教师应该把韩礼德的这些对外语教学有用的启示和教学实际联系起来,真正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要求(试行)[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2]朱永生,严世清,苗兴伟.功能语言学导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胡壮麟,朱永生,张德录.系统功能语法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功能语法 篇7

传统语法教学主要以输出式的练习为主,更加重视语言本身的结构和形式。通常会安排各种句型转换练习、替换练习、完成句子,甚至是翻译等练习。这种教学模式虽然能从直观上看出学生的学习效果,但往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语法的习惯,并且忽视了“语言是在使用中习得”的[9]。本文将从系统功能语法的角度出发,研究高职英语专业语法的教学模式。

2. 系统功能语法介绍

2.1 系统功能语法主要概念

系统功能语法的发起人韩礼德从伦敦学派创始人Firth那里继承了两条基本原则。“第一是‘语言环境’(context of situation),认为语言与典型的社会情境有密切联系,并受其影响。韩礼德进一步发展了‘语言环境’学说,从社会学角度去研究语言,提出语言学中的社会符号学。第二是‘系统’(system)概念,但他重新规定了‘系统’的意义,创造了一套完整的范畴”。[3]韩礼德的系统语言学认为语言是“做事”的一种方式(a form o“doing”),而不是“知识”方式(a form of“knowing”)。韩礼德认为:所谓,“语言”就是讲话人“能做”什么,所谓“言语”就是讲话人“实际做了”什么。[4]

语言只有在涉及交际活动话题和范围的语场,表明交际双方关系、交际意图的语旨及表明交际渠道的语式,这三个要素组成的特定语境帮助下才会被理解,进而内化为使用者的知识或经验。

2.2 系统功能语法与教学的关系

我们会因为对语言学理论的深入了解而对这门语言的描述更加准确。韩礼德的“系统”概念并不认为语言是合乎语法的句子集合或组合关系,而是有意义、有规则的“意义潜势”网络,可以用聚合关系定义。系统功能语言学下的教学理念认为语言教学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发展其“意义潜势”,根据不同的语境在“潜势”中选择适合某个语境的语言。所以无论在教学内容上或是教学方法上都要既注重学生对语音、写作、语法和词汇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又注重学生用语言表达意义和用语言做事的交际能力的提高。[2]

3. 高职英语专业英语语法教学情况分析

3.1 高职英语语法教学的重要性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社会对高职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语法作为英语听说读写译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一个学生学好英语,把英语灵活地运用到交际中。

研究英语教育方面的学者一致肯定语法教学的重要性。例如,曹旭根据美国社会学家Hymes关于交际能力的观点,即交际能力包括语法性、可行性、适宜性和现实性,指出交际能力必须以语法性,即语法能力为基础。[1]

3.2 高职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语法现状

结合几年教授英语专业语法的经验,笔者发现高职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语法学习仍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高职生在入校前一般已学过6年或更长时间的英语,具有一定的英语语法知识。并且对高职英语专业学生的语法要求不是研究性的而是以实用性为主,所以语法在难度和深度上相比大学专业英语语法有一定的差距。在中学时期,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了以前不知道的语法,很有成就感,但现在进入高职,发现仍然是学习这些见过的知识点,感觉英语语法学习进入了倒退阶段,这样可能使高职的英语专业学生对英语语法的学习不重视,并且学习兴趣可能不高。

其次,大部分学生在老师上课时提到语法点时,能很快回想起这个语法的概念,而到自己使用时却缺少语法的敏感度,这说明以前的语法知识并不牢固。

最后,有些在做练习时表现比较好的学生对语法的理解好像只局限于完成语法练习,在实际生活、工作场景中却经常犯低级错误,也就是对语法只停留在形式而非实用角度。

3.3 高职英语专业语法教学现状

经过调查发现,高职英语专业语法教学存在如下问题:首先,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语法教学方法(presentation-based approach)在目前高职英语教学中依然普遍存在。[6]这种教学法主要以语言形式为主,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学效果不佳。其次,很多教师一般按照教材讲解语法点、例句分析、学生做题的顺序教授,学生处在被动的位置,而且例句比较孤立,没有上下文,与学生目前的生活及今后的工作联系不大,对学生没有太大吸引力。忽视语法教学的现象也时有出现,这可能是对交际法教学和《高职高专英语基本要求》中交际能力培养目标的误解所致。

4. 高职专业英语独立语法教学模式的探讨

考虑到高职高专英语语法学习及教学的问题,结合系统功能语法的基本概念,笔者认为在教授语法时,特别在高职阶段,不能简单地复习语法结构,对于高职的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语法结构固然重要,但用正确的语言交流更加重要。正如系统功能语法所关注的“语言”不是“知识”,而是讲话人能“做”什么。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在特定的场合运用英语正确的表达,成功地达到交际目的才是最重要的。高职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语法学习既不同于中学时期注重语言形式,又不同于大学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语法要求深入研究语法现象,而应该注重实践,强调与专业特定情境相联系,既帮助学生系统地复习以前的语法形式,又注意意义的统一。所以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对高职英语专业独立语法教学的建议。

4.1 语料的选择

只有让学生接触大量的真实的语言材料,才有可能真正地培养一种语法意识,改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式的语法学习方法,在交际使用语言中理解、掌握语法知识,从而使英语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所以教材中最好能提供给学生大量而真实的语篇,不仅要体现相关语法规则,还要通过语篇培养学生的文化敏感度。如果教材中没有编排,就可以安排学生课外从其他的英语书中找到今天所学的相关语法,特别是从与他们的专业有关的英语书中学习。这不仅能巩固所学语法,而且能使学生觉得语法与他们的生活、专业息息相关,提高学生学习语法的兴趣。

这种通过上下文教授语法的方法将比孤立地对语法进行讲解和操练更加有用。心理学家Ausubel曾经将“意义化学习”(meaningful learning)与“死记硬背”(rote learning)作过比较,得出的结论是理解性学习在语言课堂学习中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8]所以当语法出现在相应的富有意义的语篇中时,将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4.2 教学方法的选择

传统的语法教学方法是显性的语法教学模式,所谓显性的语法教学模式就是教师将语法结构以显性的方式有意识地介绍给学生。这种教学方法的缺点是太注重语言的形式,而忽视了“语言是在使用中习得”,但为什么我们教了几十英语后还是摆脱不了这种教学方法,就是因为这种教学方法有它的可取性,特别是在学习的初期,可帮助学生掌握一门语言的基本结构,通过教师对某种语言结构的提示、解释及以掌握某种形式为目的的操练,起到了一个唤起意识(consciousness raising)[10]、引发注意(attention)的作用[2],而“在学习理论中,注意阶段被视为学习的第一阶段”[10],此外,学生接触到清晰、系统的语法知识,将有助于理解各种复杂的语言现象。所以真正完全不用传统的语法教学方法是不可能的,但不能全用,也就是教学方法不能单一。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言描述方法及有关原理在运用到外语教学与实践中后出现了许多新的教学方法,如交际法、语篇教学法、情景语言教学法、文化教学法等。要综合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在力求学生用正确的语言形式交流的目的下,使学生巩固所学的语法知识,并逐渐使其系统化,学习使用正确的语音语调、适当的词汇、连句成篇,最终有效地交流。这也符合《语言学词典》对语法的定义:对语言的一般描述,主要是对其组织原则的理论描述,包括音位学、句法学、词汇学和语义学。[5]

4.3 多方面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要培养学习者的交际能力,就要实现学习者大脑的“语法内化”(internalization)。所谓语法内化,是指获取“操母语者所具有的对何为符和语法,何为不符合语法的一种直觉”[11];指“获取创造性使用语言的能力,能够在交际场合自发而恰当地回答问题,能够用所学语言进行思维”。[12]

在口语练习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符合高职学生专业的活动,如口头交际任务、演示一段工作流程等方式,使语法教学与学生专业相联系;在听力训练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精听课外材料学习语法,当他们记录听力内容时会发现,自己所学的语法知识灵活地出现在了各种语料里,不同的语境包括:语音、语调、词义及句子结构等都会造成不同的语义;在阅读中学习语法也是提高语法能力的良好途径,教师可以在教完一个章节的语法后,要学生课后阅读一篇文章,找出所学语法点,在第二次课留出时间让学生对还不理解的地方提问,并采用集体讨论和老师讲解的方式解决问题;写作中更能够有效训练语法,写作能使人精确,也包括语法使用上的精确。只有一篇形式和意义完美结合的习作才称得上好的作品。写作对语言的要求严谨,使其成为对语法学习最直接的检验。

综上所述,希望通过在语篇中学习语法,在交际中使用语法,让那些显性的语法知识最终在学生头脑中得到内化。

参考文献

[1]曹旭.高职英语语法教学与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J].科技信息, 2008 (18) :146.

[2]戴炜栋.二语语法教学理论综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5 (3) :599.

[3]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229.

[4]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230.

[5]束定芳, 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110.

[6]王晓萍.高职英语语法教学的不良倾向及其对策[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07 (1) :43.

[7]张德禄, 苗兴伟, 李学宁.功能语言学与外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8]Ausubel, D.P.Educational Psychology:A Cognitive View[M].New York:Holt, Rinehart, and Winst on, 1978.

[9]Halliday.MAK, McIntosh A, Strevens P.The LinguisticSciences and language Teaching[M].London:Longman, 1964.

[10]Jack C.Richards.Longman Dict ionary of LanguageTeaching&Applied Linguistics[J].Longman, 1998.

[11]Rod Ellis.The Study of Second L anguage Acquisiti on[M].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功能语法 篇8

顾晓梅对中西方国际政治新闻语篇进行了批评性对比研究, 认为新闻在报道事实的同时, 也反应着这个国家的意识形态。是社会问题与社会关系的综合体现 (Gu, 2007) 。辛斌从批评语言学视角下对英语新闻语篇分析, 指出语言结构与社会结构密切联系, 相互影响 (Xin, 2000) 。语言是社会活动的产物, 在人类的交际过程中承担着各种各样的功能。韩礼德把他们归纳为三种纯理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谋篇功能。本研究从美国之音广播稿中, 摘选了8篇具有代表性的政治新闻。从概念功能角度, 对英语新闻中的政治类新闻进行分析。不仅是对前人研究的一种补充与完善, 还可以帮助英语学习者更好地了解新闻语体。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语言的概念功能主要是对人类活动和自然界各种事件的描述, 共有六类:一是物质 (material) 过程;二是心理 (mental) 过程;三是关系 (relational) 过程;四是言语 (verbal) 过程;五是行为 (behavioral) 过程;六是存在 (existential) 过程。

物质过程为“动作” (如跑, 跳, 打, 写等) , 包括动作者 (actor) (即发出动作的人或物) 与目标 (goal) , 即受动作影响的人或物。表述动作发生的时间、地点、方式等成分是环境成分。如:John (actor) hits (material process) Jack (goal) in the class (circumstance) .

心理过程表示的是“情感” (affection) 、认知 (cognition) 和 “感觉” (perception) 这类非动作过程。包括“感觉者” (sensor) 和“现象” (phenomenon) 。如:This question (phenomenon) puzzled (mental process) the doctor (sensor) .

关系过程指一个物体与另一个物体或情景的关系, 或是指一个物体的性质特征、情境等。一是修饰型:Ben (载体) is (过程) smart (属性) .二是认同型: Ben (被认同者) is (过程) the boss (认同者) .

言语过程有“说话人” (sayer) , “受话人” (receiver) , “说话内容” (verbiage) 。行为过程通常只有一个由人充当的“行为者” (behaver) 。存在过程只有一个参与者, 即“存在物” (Existent) (Geoff Thompson, 2007) 。

三、政治英语新闻的概念功能分析

以概念功能下及物性系统中六种过程在政治新闻语篇中的实现方式为研究对象, 通过统计各个过程在政治新闻语篇中所占比例, 可以总结出三方面特点。

(一) 物质过程在及物性系统中绝对主导, 为57%。

政治新闻通常是关注与某一政治事件的报道, 它主要包括时间, 地点, 人物与事件。这与物质过程所包含的要素:行为者 (actor) , 过程 (process) , 目标 (goal) , 环境 (circumstance) , 是近似吻合的。因此, 物质过程在及物性系统的六类过程中占主导。如:

1.Poland is preparing for state funerals for President Lech Kaczynski and his wife, and is awaiting the repatriation of the bodies of many of its political and military elite - all killed in a plane crash in western Russia on Saturday.

2.They were on their way to attend a memorial service to commemorate the murder of some 22, 000 Polish military officers and civilians.

在1.中, 一系列的物质过程“prepare”, “await”, “kill”不仅使读者感受到波兰人近期的忙碌, 还使事件的发展具有连贯性, 引人入胜。尤其是结尾, 政府首脑和军事领导在坠机事件中“killed”, 更能激起读者的好奇与继续阅读的兴趣。在2.中, “they”为行动者, “attend”为物质过程, “a memorial service”为目标。由此, 读者更进一步地了解到如此之多的政府人员登机的原因及他们目标。

(二) 心理和关系过程所占比例相似, 分别为14%, 15%。

前者表明政治新闻在报道时事的同时也会加入作者自己的主观思想感情, 具有主观性, 描述性。如:

1.“I think that the reaction to this disaster was very quiet and peaceful, and people wanted to mourn the dead above their political views and how they evaluated the President and his party, ” said Jacek Kucharczyk.

“think”, “want”, “evaluate”一系列心理过程, 不仅表达出Jecek Kucharczyk 对于这次空难的心理反应, 也间接流露出普通民众的哀思情结。这种心理活动的描述, 使得政治新闻的表达更自然, 更人性化。后者体现出政治新闻有时也会对人, 物, 情景, 事件等进行修饰或认同。如:

2.Jacek Kucharczyk (被认同者) is (过程) President ofthe Institute of Public Affairs in Warsaw. (认同者)

(三) 言语与存在过程所占比例最小, 分别为9%和4%, 而行为过程没有出现。

这表明新闻语体具有通俗易懂, 简洁明快的特点。

四、研究成果与局限性

本研究发现, 及物性系统的六类过程在政治类新闻中, 物质过程所占比例最高, 表明政治新闻的语场主要是针对世界客观事物的报道, 具有客观性;心理与关系过程次之, 表明新闻也会加入笔者的主观感情, 又具有主观性;言语, 存在及行为过程所占比例最小, 体现其简洁性。因本研究语料仅取自美国之音的8篇政治新闻报道, 故在研究广度和研究数量上还存在着不足和欠缺。

参考文献

[1].Geoff Thompson.2007.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系统功能语法理论与英语写作 篇9

1 系统功能语法理论的提出

20世纪70年代Halliday在继承前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其系统功能语法理论(Systematic-Functional Grammar)。Halliday1968年第一次提出系统功能语法中的4个功能部分:经验、逻辑、话语和人际。1970年又在《语法结构与功能》一文中,将上述4种功能调整为概念功能(Ideational Metafunction)、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 Metafunction)、语篇功能(Textual Metafunction)。这三大功能都被认为是所有文化都会在语言上反映出的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元功能或纯理功能(Metafunction),具体地说:概念功能(即经验功能和逻辑功能)研究人的主客观经验,例如The glass broke,说的是杯子自己破了,而John broke the glass,所说的“破”则是由John引起的。人际功能研究语言表达的社会及私人关系,这些关系在语句中体现在语气和情态上。语气决定说话者认为自己选择什么样的角色和听话人应该是什么样的角色,例如Please do something是父亲对儿子讲话,或是上级对下级讲话;Would you please do something则是同级之间讲话的一种语气。而语篇功能是指语意层中把语言成分组织成语篇的功能,对语篇意义的理解既会受到上下文的影响,又会受到社会情况语境因素的影响,例如“He forgot to ring the hospital about the girl in labor.Had he rung,he might not have been told that the girl had died,and that baby was suffering from heroin addiction.”基本词汇“labor”常用含义为“劳动”,因此当看到“the girl in labor”,很自然地翻译为“劳动中的女孩”。其实不然,根据上下文“hospital”,“baby”,可以推断为这里的“labor”当“分娩”讲。系统功能语法试图解释语言中任何一个成分在语言系统中的功能。语法能力是指对某一语言中的词汇的掌握和语法规则的习得。系统功能语法理论中功能的观点揭示了人们如何利用语言来达到综合交际的能力。

综上所述,系统功能语法就是语篇语法,人们可以利用它进行语篇分析。它视语言为一个具有社会功能的系统,是一套开放的、与语言运用的社会环境相联系的、可供选择的“意义潜势”。这一观点对如何提高写作水平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英语写作课的一个根本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构筑一个能连贯表达自己思想的语篇的能力。

2 我国目前的英文写作课程

正如系统功能语法理论所示:语篇功能是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的集中体现,它将说话者作为观察者的“意义潜势”以及说话人的态度、情感及社会和角色关系联结为一体。其间,衔接手段、主述体结构及信息结构是使语篇意义得以完整实现的重要因素。我国目前的外语教学极少关注语篇功能。学生分析英语文章、写英语作文的能力普遍很差。阅读和写作中没有有意识地关注语篇功能这一过程。没有相当的分析语篇的意识和能力是难以深刻领会作战意图、难以写出高水平的文章的。有效或高效阅读与写作就更需要熟练把握语篇衔接、信息分布等语篇功能,将知识和技能转化为无意识的自觉自动加工并运用于语言。写一篇好文章要考虑到语言行为所处的情景,还要注意文章的整体布局和行文细节。但当前英文写作过程并非如此。例如,在普通英语课上大部分写作练习都是普通语场式,即开篇点题,每一段开头应有一个主题句,等等。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学生多半可以掌握这种大体格式。但具体到每个句子的写作,学生用的还是汉语的表达习惯。如这样两个英语句子:

(1) He had lived in England for thirty years.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had broken out,he came to America in 1940.

(2) He came to America in 1940 from England where had lived for thirty years after the breaking out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两个句子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但表达方式却不一样。汉语重意合,空间描述上喜欢由远及近,倾向于用句子(1)的表达方式。英语重形合,叙述顺序由近及远,用句子(2)表达相同的含义。有些学习者虽然也学会了开篇点题和写主体句,但并没有深刻领会汉英语表达习惯之间意合和形合的差异,所以他们写不出地道的英文。在行文上,英语和汉语都注重语篇连贯。连接成分的合理运用可以反映作者在写作中思维的完整性和逻辑的严密性,使读者读起来更容易把握文章的脉络,从而更好地实现语言的交际功能。以笔者理解,语篇正是通过衔接手段(Cohesive Devices)才实现了文章的连贯性。

在教学中发现,学生花的时间、精力不少,却没有达到通过练习提高英文写作能力的目的。这样的写作练习做得再多,写作水平也很难有提高。根据系统功能语法理论的观点,英语写作水平的改善在于选择能力的提高。在写作过程中要求学生应不断地提高自己在语言提供的“潜势”中选择合适语言的能力,这才是写作练习的真正目的,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该着重从这方面加以指导。

3 语篇功能在英语写作课程中的指导意义

系统功能语法中,语篇功能的思想所包含的主体结构(Thematic Structure)、信息结构(Information Structure)及照应或所指(Reference)、省略(Ellipsis)、替代(Substitution)、连接词(Conjunction)、词汇衔接(Lexical Cohesion)等衔接手段(Cohesive Devices)是深刻理解语篇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有效创造(写作)语篇的基础。让教师掌握这一思想并教会学生理解与运用这些联结手段显然会对母语学习者尤其是外语学习者的理解能力与写作能力有极大的指导作用。

在语篇中,语篇功能思想中的衔接手段即语法手段(Grammatical Device)的使用可以起到联句成篇的作用,能在语篇中起到篇章纽带作用的语法手段很多。1976年,Halliday和他的夫人Hasan发表了论述语篇衔接的专著《英语中的衔接》(Cohesion in English),这本专著将英语的衔接手段归纳为五种:

3.1 照应(Reference)

指用代词等语法手段来表示语义关系,可分为人称照应(Personal Reference)、指示照应(Demonstrative Reference)、比较照应(Comparative Reference)和分句性照应(Clausal Reference)。例如:

Have you ever considered the changes that are taking place and will take place in your life as a college student?Has it ever occurred to you that your professors and other school personnel have certain goals for your growth and maturity during your college years?Has it ever dawned on you that certain developmental changes will occur in your adulthood?Though college students seldom think about them,key changes will prob-ably happen to them during their college years.

在这一段话中,第二句和第三句中的“it”指该句中的“that”从句,最后一句中的“them”指第一句中的“changes”。

3.2 替代(Substitution)

指用替代形式(Pro-form)去替代上下文出现的词语,使用替代既是为了避免重复,也是为了连接上下文。可分为名词性替代(Nominal Substitution)、动词性替代(Verbal Substitution)和分句性替代(Clausal Sebstitution)。依次举例如下:

(1) You can compare the bottom-up views with the topdown ones on reading.

(2)——You think Jone knows?

——I think everyone does.

(3)——Has Barbara left?

——I think so.

3.3 省略(Ellipsis)

指的是省去句子中某一成分。省略的使用是为了避免重复,突出主要信息,衔接上下文。省略可看做是一种特殊的替代——零替代(Substitution by Zero)。一个句子中的省略成分通常都可以从语境中找到。这样,一个句子给另一个句子的理解提供依据,就使它们之间形成了连接关系。所以在语篇分析中,省略在句子之间所起的纽带作用是不可忽略的。例如:

For more than fifty years,the United Netherlands main-tained colonies on the mainland of North America.For much of the first half of the seventeenth century,theΦNetherlands was a major cultural and commercial center.

在此句中修饰语被省略了。(符号Φ代替省掉的部分)

3.4 连接词(Conjunction)

指连接句子的各种连词、副词等。连接成分的合适运用可以反映作者在写作中的思维的完整性和严密性,使读者读起来更容易把握文章的脉络,从而更好地实现语言的交际功能。连接成分表达的是语义上的关系,而不是语法关系。所以它们的位置不十分固定。一般可分为递进连接,如:furthermore,in addition,alternatively等;转折关系,如:however,yet,at the same time,instead等;因果关系,如:therefore,in consequence,that being the case等;时间顺序连接,如:previously,then,on another occasion,等等。仅举一例:

There seemed no chance of coming to an agreement;therefore it was decided to break off negotiations.此句是因果关系。

3.5 词汇衔接(Lexical Cohesion)

指通过重复上文已出现过的词来达到语篇的连贯。例如:

One morning,the two sisters were together in the room.Then suddenly the door opened and John burst into the room.

概括地说,衔接手段对英语写作有很大的帮助。但它只是句子间表示表层形式的连贯。它在某些条件下具有连接的效果,但并不是句子衔接关系中唯一的、最重要的因素。更为重要的是每个语段及至篇章都应有话题中心,而每个句子的铺陈都应紧扣这个中心。只有语篇中的深层语义连贯,文章才具有真正的黏合力(Cohesive Power)。有语段为证:

(1) Body language varies from culture to culture.Each culture employs gestures and body movements which convey some meaning often supporting the verbal utterance.Gestures and body movements are not necessarily the same in all cultures.Chinese people traditionally receive gifts with both hands to show sincere thanks.English people would normally only use one hand.English people regard receiving gifts with both hands as a sign of being greedy.Chinese think receiving gifts with one hand is impolite.Teachers should explain how culture influences verbal language.Teachers should call students'attention to the similarities and dissimilariti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in body language.Body language is an integral part of a culture.

(2) In addition,body language varies from culture to culture.That is,each culture employs gestures and body movements which convey some meaning often supporting the verbal utterance.Gestures and body movements are not necessarily the same in all cultures.For example,Chinese people traditionally receive gifts with both hands to show sincere thanks whereas English people would normally only use one hand.English people regard receiving gifts with both hands as a sign of being greedy,and yet Chinese think receiving gifts with one hand impolite.Thus,teachers should,in addition to explaining how culture influences verbal language,also call students'attention to the similarities and dissimilariti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in body language because body language is integral part of a culture.

第一个段落中,每个句子在意义上是关联的,排列次序也是正确的,但仍然没有完全具备语篇的条件,因为句子之间并没有用合适的连接成分连接起来,从而看不出意义的重心,把握不住逻辑思维的脉络。第二个段落中,在相同的几个句子中添加了合适的连接词,理清了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使思维的脉络得以贯通,形成了语篇所具有的黏着性和连贯性。在特定的环境下,连接词的运用可有效地提高英语文章的质量和可读性。

4 结论

本文是在Halliday的功能语法学说框架的指导下,将语篇功能用在了英文写作中。文中讨论了将二者相结合的可操作性和操作方式。将二者有机结合,而并不是说只有对语篇功能的分析可用于写作课程,更不是说只要我们教授学生三个纯理功能的某一个或者是某一个子系统就可以了,它只是一个探索教授英文写作课程的新思路。

摘要:本文借助系统功能语法理论使我们对英文写作过程有一个全新的理解,同时阐述在写作过程中怎样要求学生不断地借助语篇语法即系统功能语法理解语篇,从而制造语篇。

关键词:系统功能语法理论,语篇功能,语法手段,衔接手段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17-20.

[2]黄国文.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178-180.

[3]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89-91.

[4]顾曰国.高级英语写作[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134-136.

[5]杨欣然.试论语篇分析在英文写作课程中的应用[J].外语教学,2003(1):89-90.

[6]李会琴.篇章语言学中的语境与语篇分析[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1):34-35.

[7]罗耀武.论功能语法和语用学的发展与并用[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7):89-91.

功能语法 篇10

关键词:“凡是”,句法功能,语法化

一、古今“凡是”词性及表现形式

(一) “凡是”的词性

《现代汉语八百词》 (吕叔湘, 1980) 《现代汉语虚词例释》 (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1957级语言班, 1982) 《汉英虚词词典》 (王还, 1992) 等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 “凡是”是副词, 表示在一定范围里没有例外, 只能用在主语前边, 后边常用“都、均、一律、没有不”等。“凡是”是表范围的副词。现代汉语的“凡是”和古代汉语的“凡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的联系体现在语法化过程中;它们的区别则表现在语法功能上。

(二) 在《红楼梦》中“凡是”有三种表现形式

“但凡”“但凡是”“凡是”这三种语言表现形式在《红楼梦》中共出现19处, 其中“但凡是”出现三次, “凡是”出现两次, “但凡”出现十四次。

1 凡是:如

谁知自从在此住了不上一月的光景, 贾宅族中凡有的子侄, 俱已认熟了一半, 凡是那些纨绔气习者, 莫不喜与他来往, 今日会酒, 明日观花, 甚至聚赌嫖娼, 渐渐无所不至, 引诱的薛蟠比当日更坏了十倍。 (《红楼梦》第四回)

2. 但凡:如

宝玉点头叹道:“……但凡宽慰些, 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 (《红楼梦》第三十二回)

3. 但凡是:

如我但凡是个男人, 可以出得去, 我必早走了, 立一番事业, 那时自有我一番道理。 (《红楼梦》第五十五回)

“凡是”是总括之词。总括某个范围内的一切。在现代汉语中更体现的琳琳尽致。如:

凡是能够勉强走动的伤兵, 大抵在茶馆, 酒店, 理发铺, 以及人家的檐前或门口闲坐, 讲述战争的故事, 无论哪里, 总有一群人眉飞色舞的在听他。 (《鲁迅全集》)

二、“凡是”的句法功能

“凡是”是限定性的副词, 它所概括的对象在整个范围中既不是全体也不是个体, 而是其中的一部分。如:

S城有一种习惯, 就是凡是小康之家, 到冬天一定用盐来腌一缸白菜, 以供一年之需, 其用意是否和四川的榨菜相同, 我不知道。 (《鲁迅全集》)

(一) “凡是”既可修饰动词、形容词, 也可修饰名词。“凡是”是附体词。

“凡是”所概括的成分通常是名词或者名词性短语, 如:

凡是那些纨绔气习者, 莫不喜与他来往…… (《红楼梦》第四回)

“凡是”不只总括名词性成份, 有时也连接一个小句, 例如

“凡是能够勉强走动的伤兵, 大抵在茶馆, 酒店, 理发铺, 以及人家的檐前或门口闲坐, 讲述战争的故事, 无论那里, 总有一群人眉飞色舞的在听他。 (《鲁迅全集》) 。”

(二) “凡是”句中通常有其他词与其相照应, 如“都、总、也、就”等。

“凡是”在句中通常可以省略, 句子原意不受影响。目前, 语法学界对“凡是”的普遍认识是:“凡是”一般出现在句首约束整个句子, 述语中有“都、全、均”等表示总括意义的副词与其相照应。实际上, 在自然语言中, “凡是”在句中的位置是相对而言的, 它不总是出现在一个句子的句首。有时也出现在一个小句的句首。如:

士隐叹息道:“……凡是情思缠绵的, 那结果就不可问了。” (《红楼梦》第一二零回)

就是跳舞, 肉感等等, 凡是和女性有关的, 都成了罪状。 (《鲁迅全集》)

(三) 在“凡是”句中, “凡是”通常可以省略, 省略后的句子仍然是合格句, 如:

谁知自从在此住了不上一月的光景, 贾宅族中凡有的子侄, 俱已认熟了一半, 凡是那些纨绔气习者, 莫不喜与他来往, 今日会酒, 明日观花, 甚至聚赌嫖娼, 渐渐无所不至, 引诱的薛蟠比当日更坏了十倍。 (《红楼梦》第四回)

(四) “凡是”的句法特征

“凡是”的句法特征是兼有关联功能的限定词, 表现出连接性, 具有连词的特征, 但并不能证明“凡是”是连词。有的“凡是”相当于“只要是”。例如:

我但凡是个男人, 可以出得去, 我必早走了, 立一番事业, 那时自有我一番道理。 (《红楼梦》第五十五回)

凡是“白话文”里面, ……自然淘汰出去, 不能够存在。 (《鲁迅全集》)

三、“凡是”的语法化过程

现代汉语中认为“凡是”是表范围的总括性副词。“凡是”限定为词性成分的现象至迟到魏晋时期已经广泛出现了。“凡是”既可以在形容词前充当焦点标记, 如:

“我们大姑娘不用说, 但凡不好也没这段大福了。” (《红楼梦》第六十五回) ”

也可以在动词短语前充当焦点标记, 如:

“宝玉点头叹道:“好妹妹, 你别哄我。……但凡宽慰些, 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 (《红楼梦》第三十二回) ”

放在形容词前表示形容词的总括;放在动词前表示动词的总括。

朱德熙中把“凡”归入范围副词:“我们认为‘光、就、单、凡’一类副词直接在名词前头出现的句子应该看成是省略了‘是’的紧缩形式。”我们可不可以这样认为现代汉语“凡是”就是由古代汉语“凡”发展演变过来的。古代汉语中的“凡”有副词、连词、代词和形容词的词性, 当“凡是”的出现就全合并虚化成副词这一种, 虽然有的时候“凡是”也隐约表现为连词的词性, 但终不能因为这一点就改变“凡是”是总括性副词这一性质。

“凡是”词化的另一条途径就是“凡”在修饰系动词“是”的过程中, 就已形成了定型的搭配, 此后走上了凝固、融合之路。“凡是”是“凡”语法化过程中发展出的一个固定词语。

《红楼梦》和《鲁迅全集》中“凡是”最明显的特点是大都可以比较自由的修饰一个词语、一个短语或者一个句子。如:

我们大姑娘不用说, 但凡不好也没这段大福了。 (《红楼梦》第六十五回)

在中国, 凡是猛人 (这是广州常用的话, 其中可以包括名人, 能人, 阔人三种) , 都有这种的运命。 (《鲁迅全集》)

“凡是”的副词性向连词转化过程中也是它的语法化过程。这里不多介绍。汉语中的“凡是”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类, 它既是句法组成的短语 (凡……是) , 又是词法组合的单词。这都需要我们在以后研究中深入探讨, 更进一步发现及完善规律。

“凡是”的虚化是一个长期的、逐步分化的过程在现代汉语以后的发展过程中, “凡是”很有可能或者必须有其新的表现形式的出现。但是无论怎样变化, 必须遵守语法化的九项原则。这是无需置疑的规律。

四、结语

在汉语中, 表示名词类别的方式虽然是多种多样的, 可以用动词形容词来描述, 也可以用数词来限定, 但如果想要突出并强调类别的唯一性和概括性, 就必须用各种范围副词对相关名词进行限定或概括。“凡是”是总括性的副词, 它在古代汉语中的表现形式为“凡是”“但凡”“但凡是”三种形式。这些词语在现代汉语中也留有痕迹, 这实际上就是语法化理论所说的并存原则。“凡是”的句法功能更能体现其多功能性。

参考文献

[1]陆俭明、马真.《现代汉语虚词散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5.

[2]杨荣祥.《近代汉语副词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

[3]许威汉.《古汉语语法精讲》[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2.

[4]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探索》[M].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4.

[5]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0.

[6]于根元主编.应用语言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

[7]冯春田.《近代汉语语法问题研究》[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1.

功能语法 篇11

如果我们对英语语法现象仔细观察分析,便会发现:英语语法本身实际上兼有两种功能:结构功能和交际功能。所谓结构功能是指它的构词造句功能,即句子的外形、框架功能;所谓交际功能是指它的实际表意功能,即句子的内涵显示功能。从翻译这个角度来看,这两种功能有时是一致的,即我们从一个句子的外形结构便能大致了解这个句子的表意。例如:She is a student,she studies English in our collage.(她是学生,她在我们学院学英语。)这里,代词对代词,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主、谓、宾结构英汉都一致。但在很多情况下,二者又不完全一致,即句子的语法成分分析并不能代替句子的实际含义表达。例如:

The pallor of her face indicated clearly how She was Feeling at the moment

若按语法分析,the pallor of her face应表达为“她脸色的苍白”。因为the pallor是名词,为of短语(定语)所修饰。但译文却从表意的角度将此句译为:“她苍白的脸色清楚地表明了她那时的情绪,”在这句表意文字里,原文语法上的名词the pallor被译成了形容词。又如:

I’In afraid l can’t teach You swimming ,I think my little brother is a better teacher than I.

句子中的teacher若按语法的结构功能作为名词的话,I think my little brother is a better teacher than I就要翻译为:“我认为我的小弟弟比我是个好教师’’这不仅不符合原文的含义,更不符合我们汉语的表达习惯。但我们若从语法的交际功能上理解,即从上下文的表意需要上理解,把teacher(教师)理解为动词“教”,表达起来就容易多了。全文表达为:“我未必会教你游泳,我想我的小弟弟比我教得好。”

从以上两则简单的词语分析可以看出:英语语法的结构功能是静态的、刻板的(因为我们不能把上例中的pallor说成是形容词,teacher说成是动词),而它的交际功能则是动态的、灵活的(因为我们可以把名词理解为形容词或动词)。也可以说,英语语法除了结构功能这个表面框架外,还有它实际表意功能的内涵。因此我们在学习和研究英语语法时,应二者兼顾。在教学时,应把这两种功能都作为教学的内容,

那么,英语语法的交际功能为什么具有动态性和灵活性呢?笔者认为,是特定的上下文或语境的作用,如前面的例子是因为上下文需要把pallor理解为形容词,teacher理解为动词,不这样的话,汉语表达就不自然。因此,“正是这种上下文或语境的制约关系确定着一个句子的交际功能。”章振邦《新编英语语法教程》上说:“句子按交际功能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四大类。”“这种描述主要着眼于句子的浯法结构特征。如若论其交际功能,那就显得不够全面。”比如陈述句在一定的上下文中,并非都是陈述观点或事实,疑问句也并非都是用于提问。例如:

(1)It is raining.(陈述句)

这句话或是请你关窗,或是请你收衣,或是挽留客人,或是提醒带雨具,场合不同,真意迥异。

(2)Is that pepper over there?(疑问句)

这句话形式上是个问句,实际上表达的含义有可能是在提问,也有可能是表示请求,言者真意何在需根据场合判定。

(3)Is the window open?(疑问句)

这句话用于冬天是请你关窗,用于夏天是让你打开:你屋里若装有空调设备,那么,即使是夏天还是叫你关窗。

可见,“同—句子结构在不同上下文或语境中可具有不同的交际功能。”当然,“同一交际功能在不同场合也可用不同的句子结构来表示”。但若脱离了具体的语境和上下文,句子的交际功能就无法确定。例如在下列语境中:

“大学生约翰在跟朋友纳丁讨论一件事:他要给女友玛里琳买一件生日礼物,想听听他的意见,纳丁建议他买鲜花。”

我们由此可以确定这儿的交际功能是“提建议”Give Advice or Make a Suggestion)所以纳丁可用下列不同的句式来提建议:

(1)Buy her some flowes.(Imperative)

給她买些花。(祈使式)

(2)I like flowers.(statement)

我喜欢花。(陈述式)

(3)Flowers.(Single Word)

(买些)花。(单词式)

(4)How about flowers? (question)

(买些)花怎么样?(疑问式)

上述四种是常见的表达方式。当然纳丁还可采用其它方式提出建议,例如:

(1)If I were you,I’d buy flowers.(Condifional)

如果我是你,我会买些花。(条件句)

(2)You should get her flowers.(Strong Modals)

给她买些花。(强情态式)

(3)You should buy her flowers.(Modals—)

你可以给她买些花。(弱情态式)

也就是说,“提建议”这一交际功能可以用不同的句子结构来表达。但如果脱离了具体的语境(纳丁建议买鲜花),便无法判定上述诸句的共同的“建议”功能。所以,无论是“同一句子结构可具有不同的交际功能”,还是“同一交际功能可用不同的句子结构来表达”,这一切都是以上下文或语境为条件的,只有上下文或语境才是制约语法交际功能灵活性的主要因素。

虽然上下文或语境对语法的结构功能不具这种制约关系,但它可用来判断句子结构的适合性(Approrpriacy),例如:

What is you sister going to do this Sunday?

She works in a factory.

这—组对话的答语尽管在浯法结构上是正确的、但用在这里并不适合,因为它答非所问.这就是“适合性”问题,这里我们判断它不适合,是指在上文”What is your sister going to do this Sunday?”这一特定的语境中不适合。

又比如从浯法角度看,许多主动句可以转换为被动句,反之亦然。但是,在具体上下文中,主动句和被动句并非都是可以随便交替的。例如:

The storm destroyed the crops。(主动句)

The crops were destroyed by the storm。(被动句)

孤立地看,上述两种结构都是正确的。但若在下列对话中:

What happened to the crops?

The storm destroyed the crops,(主动句)

上述答语,用主动句显然不适当。因为根据信息分配原则,已知信息通常出现在句首,新信息一般出现在句尾,而这个答语却把新信息(the storm)置于句首,而把已知信息(the crops)置于句尾,以致新旧信息倒置,使这个句子答非所问。回答这个问句,如果采用被动结构:

The crops were destroyed by the storm。(被动句)

显然就比较适合了。这里被动句的适合与前一主动句的不适合都是在特定的语境“what happened to the crops?”中判定的。可见句子结构的适合性,也只有在特定的上下文或语境中才能得以解决。

系统功能语法与英语语篇分析 篇12

语言是在人类形成过程中同步出现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语言具有媒介作用, 它是人们进行日常交际, 组织各项生产活动, 表达内心思想及抒发感情等的工具。由于语言和人类的关系是难分难解的, 世界各国的语言学家都想探讨语言的奥秘, 试图对语言的产生、本质和用途作出解释和阐述, 由此产生众多的语言流派。就当代来说, 就有索绪尔语言学、伦敦学派、布拉格学派、语符学派、布龙菲尔德学派、转换生成语法、层次语法、法位学、生成语义学等等。

在当代语言学的各种流派中, 系统功能语法具有较大的影响。系统功能语法是由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创立的, 它包括“系统语法”和“功能语法”, 但这不是两种语法的简单总和, 而是一种完整的语言理论框架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韩礼德 (1985) 认为语言都具有“纯理功能”或“元功能”, 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概念 (ideational) 功能、人际 (interpersonal) 功能和语篇 (textual) 功能。这三者简要地解释了语言结构如何表现现实世界中的现象, 而这种表现又是通过给过程分类来实现的。

二、系统功能语法语篇分析理论

(一) 语言的层次及语言的纯理功能系统。

根据Halliday的观点, 语言系统中有三个用于表示功能意义的纯理功能, 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对语篇的分析可以从语言的三大元功能出发, 通过分析其各个子系统来挖掘语篇的深层含义。

(二) 语篇分析的层面。

语篇分析涉及的范围很广, 从系统功能语法的角度看, 语篇分析主要有两个层面:在较低的层面上, 语篇分析有助于对语篇的理解, 对语篇进行语言分析能帮助人们说明语篇是如何并且为什么表达它所表达的意义的。这就意味着分析者需要解码语篇的深层意义, 需要对在一定的情景语境作出评论。

(三) 语篇分析的步骤。

Halliday提出的语篇分析的三个步骤为:词汇语法分析→情景语境分析→文化语境分析。张德禄提出了更为行之有效地用于外语教学的语境→语篇→评价语境 (联系语境变量) 的分析模式:一是首先分析情景语境, 情景语境由语域变量值 (语场、基调、语式) 体现。二是从三大功能出发, 分析语篇的纯理功能, 具体体现在语篇的及物性系统、主位结构、信息结构、衔接手段等。三是在语篇特定的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中对语篇的纯理功能进行解释和评价。文化语境通常由语篇体裁反映, 包括纲要式结构、体现样式。

三、语篇例析

每个语篇都有自身的特征, 所以对具体语篇进行分析时, 分析其中较突出的项目即可, 而不求面面俱到。有些语篇在语篇体裁方面比较突出, 有些在语域方面最有注意价值, 而有些在语言结构使用方面最有分析意义。分析重点的取舍还取决于语篇分析者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兴趣, 此外, 语篇分析者的分析能力也会影响到对语篇中突出成分的确定。

(一) 语境。

语篇分析离不开语境。根据Halliday (1978) , 语篇是一个语义单位, 是意义潜势的现实化, 一个语篇必定产生于一定的语境, 同时又在此语境中起作用。语篇“Deer and the Energy Cycle”的体裁是兼记叙, 但以说明为主的说明文, 作者是一位科研工作者, 其严谨、客观的科学态度在文中随处可见。

(二) 主位结构分析。

在功能语法中, 一个主位结构 (thematic structure) 由主位 (theme) 和述位 (rheme) 构成, 主位是信息的起始点, 是小句的开始点, 主位一旦确定, 剩下的部分就是述位。主位有标记性和无标记性之分, 这种分析有利于确定语篇的主题。语篇“Deer and the Energy Cycle”中前七段中各句的主位按先后顺序排列, 把这33个主位通读一遍, 我们可以很清楚地把握作者的思路:前3个主位, 作者纠正了人们的两种误解, 明确指出即不是爱情, 也不是金钱, 而是能量推动世界运转。作者以所观察到的白尾鹿为例, 详细描述了母鹿、公鹿、小鹿随着季节的变化, 为度过严寒的冬季体内生理机能的相应调整和一系列变化, 从而很自然地过渡到了T28, 读者从T30和T31可很快确定作者写作此语篇的目的:节约能源, 度过危机。

(三) 衔接手段分析。

根据Halliday (1976;1994) 的理论, 衔接是使语篇保持连贯的成分, 衔接包括语法衔接、词汇衔接和连接三个方面。语篇中的连接概念专指相邻句子 (群) 之间的连接关系。通过连接性词语的使用, 人们可以了解句子之间的语义联系, 甚至可经前句从逻辑上预见后续句的语义。

四、结语

从以上分析可看出, 作者在构思语篇时, 对语篇结构和语言手段的选择顺应了要表达的内容和特定的主题。“Deer and the Energy Cycle”是一篇兼记述, 以说明为主的说明文, 作者是一位生物学家, 作者在语篇中用一定的篇幅如实记录了鹿群的生长发育与能量储备的关系, 进而阐明是能量推动世界运转。通过对语篇中主位结构、小句过程、句间连接、语气系统等选择手段的详细分析, 作者的写作目的一目了然, 因此, 用功能语法语篇分析模式对语篇进行分析, 有助于揭示语篇的深层含义, 有助于理解和解释语篇的语义和文体特点。这一点不仅对于阐释和赏析语篇具有重要意义, 而且也对英语的阅读教学有着实际的应用价值。

摘要:较之传统语法, 系统功能语法能使学生从比较深的层面阅读分析语篇, 掌握它的篇章大意, 总体框架和作者的中心思想。用系统功能语法原理分析语篇, 能够使学生快速准确寻找信息点, 提高他们阅读分析篇章的能力。

关键词:系统功能语法,语篇分析,及物结构,语气系统,主位结构

参考文献

[1] .Firth, J.R.Papers in General Linguistics[M].Oxford:Blackwell, 1956

[2] .Firth, J.R.Papers in General Linguistics 1934~1935[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7

[3] .Halliday, 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 1994

[4] .Halliday, M.A.K.&Hasan.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 1976

[5] .Halliday, M.A.K System and Function in Language, G.Kress, ed.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6

[6] .廖巧云.功能语法理论在文体分析中的应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 1999

[7] .黄国文.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8] .黄国文.功能语篇分析纵横谈[J].外语与外语教学, 1994

[9] .朱永生, 严世清.系统功能语言学多维思考[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上一篇:机械深耕下一篇:党校落实科学发展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