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词性的语法功能(精选4篇)
汉语词性的语法功能 篇1
现代汉语语法学案
现代汉语语法补课学案——词性
实词: 实词实词是有实在意义的词,可以独立充当句子成分,一般可以单独回答问题,每一个实词都可以详细解说其词义,一般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名词是表示人、事物或抽象概念名称的词,一般在句子中做主语或宾语,有时也作定语。人: 鲁迅、儿童、雷锋、农民、工人、作家、老师、学生
物: 日、风、山、马、稻子、飞机、原子、计算机、书本、桌子、车辆、纸张、抽象事物:道德、法律、思维、政治文化
时间: 春天、明年、早晨、星期天、现在、刚才 地点: 马来西亚、北京、凯旋门、大庆、亚洲
方位: 上、下、前、左、右、东、南、内、外、以上、以前、以东、上边、上面、东边、西边、里头、外头、中间
(二)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等的词,一般在句子中做谓语。表动作行为:劝阻、保卫、学习、研究、打击、表扬、进行、开始、发展、禁止 表存在变化消失:存在、消失、发生、演变、发展、生长、掠过、表心理活动:想念、打算、喜欢、渴望、向往、担心、厌恶、期待、憎恨 表判断:是
表可能意愿必要(助动词):敢、能、会、能够、可以、愿意、需要、应该、值得、必须 表趋向:上、下、进、出、过、起来、上来、下去、出来、回来、伸出、前往 【动词的语法特点】
1.一部分动词可以重叠,表示“动作短暂”或“尝试”的意思,是时态的表示法。单音节动词重叠形式是:AA 说说 谈谈 看看 想想 试试 讲讲 双音节动词重叠形式是:ABAB 学习——学习学习批评——批评批评?? 讨论——讨论讨论休息——休息休息 【几个容易判断错误的动词】 1.动词“是”
“是”用在名词前边是动词,这种“是”常常表示主语“等于什么”或“属于什么”。例如“鲁迅就是周树人”、“牛是反刍动物”、“他是个开车的”、“是他救了我”;此外,“这一年,人家都是丰年,我是歉年,收完秋就没吃的了”等里面的“是”仍是动词,作谓语。“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肯定,含有“的确”、“实在”的意思,可以看作语气副词,作状语,例如“我〔是〕懂了”、“他〔是〕勇敢”、“这样做〔是〕好”。2.动词“有”
“有”只当动词用,不能当副词用。有语病的句子正确的句子
老师有布置作业吗吗、老师布置作业了吗?老师布置作业了没有? 你有去超市吗? 你去过超市吗? 这道题老师讲过吗? 昨天有下雨吗?昨天下雨了没有? 3.助动词
助动词可以作谓语,如“这样做可不可以”、“完全可以”。
但它们经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作状语,表示动作者的主观意愿和表示可能性、必要性等。例如“我们一定[要]坚持原则”、“春天到了,天气[应该] 暖和了”。4.趋向动词
趋向动词可以单独作谓语,如“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来”。还经常用在别的动词或形容词后边表示趋向。作趋向补语,如“拿<出> 一本书”、“拿<出来>一本书”、“拿<出>一本书<来>”。
(三)形容词
现代汉语语法学案
形容词表示人和事物的形状、性质或表示动作、行为的性质状态的词,一般在句子中做谓语、定语或者状语。可以修饰名词(红花),也可以修饰动词(勇敢前进)。表性质的:伟大、勇敢、、聪明、老实、鲁莽、软、硬、苦、冷、热、坚固、平常、漂亮、干净、纯洁 表形状的:长、短、大、小、粗、细、红、绿、平坦、整齐、笔直、绿油油、血淋淋、骨碌碌、黑不溜秋 表状态的:快、慢、生动、熟练、轻松、清楚、马虎、干脆、飞快 表数量的:许多、好些、全部、全、整、多、少 【形容词的语法特点】
1.大多能与程度副词组合: “很勇敢”、“非常整齐”、“太死板”、“最清楚”等。2.有些常重叠使用: 单音节: AA式
长——长长(的)绿——绿绿(的)红——红红(的)慢——慢慢(地)双音节:AABB式
老实——老老实实?神秘——神神秘秘 清白——清清白白?大方——大大方方 或A里AB式
胡涂——胡里胡涂慌张——慌里慌张 小气——小里小气 古怪——古里古怪 还有ABB式
兴冲冲 气呼呼 喘吁吁 绿油油 凶巴巴
重叠后一般表示程度加深。常带有喜爱或贬低的感情色彩。如“高高的个子”、“红红的脸”“瘦巴巴的身体”“干巴巴的皮肤”。
3.形容词做谓语不能带宾语。
“端正、纯洁、坚定、健全、壮大、活跃、严格、丰富”等是形容词又是动词,“端正态度”是使态度端正的意思,“丰富文娱生活”是使文娱生活丰富的意思。这里的“端正、丰富”是动词。“直着身子”、“红着”、“花了眼”中的“直”、“红”、“花”表示事物存在某种状态,也是动词。
(四)数词是表示数目和次序的词。表示数目多少的叫基数词。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亿、零 表示次序先后的叫序数词。
第二、第三 此外还有倍数、分数、概数。
【倍数是由数词加量词“倍”构成,如“一倍、五倍、十倍”。分数常用固定词组表示。格式是“几分之几”。概数的表示法有两种;第一,在基数后面分别加上多、把、来、上下、左右”等,如“一百多”、“一千左右”;第二,相邻的两个基数连用,如“三四(个)”、“十七八(个)”、“五六百(个)”。此外,“三两(个)”。“三五(个)”等两个基数连用的习惯用语也表示概数。】 【数词的语法特点】
1.数词经常出现在量词前边构成“数量词语”,在句子中一般做定语(一本书),有时也做补语(来了三回、看了五遍))。
2.倍数只能用于数目的增加,不能用于数目的减少。3.分数既可用于数目的增加,也可用于数目的减少。【数量增减有一套习惯用语】 第一、表示数量增加的: 增加(了)、增长(了)、上升(了)、提高(了)——不包括底数,只指净增数。从十增加到五十,可以说“增加了四倍”,不能说“增加了五倍”。增加到(为);增长到(为)、上升到(为)——包括底数,指增加后的总数。从十增加到五十,可以说“增加到五倍”,不能说“增加到四倍”。第二、表示数量减少的:
现代汉语语法学案
减少(了)、降低(了)、下降(了)——指差额。例如从十减少到一,应该说“减少了十分之九”,不能说“减少了九倍”. 减少到(为)、降低到(为)、下降到(为)——指减少后的余数。例如从十减到一,以分数计算,应说“减少到十分之一”。
(五)量词是表示计算单位的词,一般不能单用。可分两类: 1.名量词表示人和事物的单位。(1)有专用的:
度量衡等单位:尺、丈、升、斗、两、斤、磅、吨、分、亩、顷、刻、元、角、米 个体单位:个、位、件、本、间、把、条、根、棵、张、匹、块、片、只、架、枝、艘、辆、幅、座、句、段、篇、章、首
集体单位:双、对、副、堆、批、群、帮,班、套、串、打(dá)、伙 不定单位:些、点(2)有借用的:
摸(摸一摸,走一走、说一说、看一看)“看一眼”“砍一刀”“玩一天”的“眼、刀、天”。随着社会的发展,又出现了一些复合量词:
架次: 飞机架数次数总和。一架飞机飞行十次叫“十架次”,五架飞机飞行两次叫“十架次”。人次:人数和次数的总和。十个人一起行动三次,总计叫“三十人次”。2.动量词
动量词表示动作的量:“去一次”“念一遍”“哭—场”“走一趟”的“次、遍、场、趟”。
(六)代词
代词是有代替、指示作用的词。代替人或事物名称的叫人称代词;表示疑问的叫疑问代饲。指称或区别人、物、情况的叫指示代词。【人称代词可分三种】
第一人称指说话一方,单数用“我”,复数用“我们”或“咱们”。第二人称指听话的-方,单数用“你”,敬称用“您”;复数用“你们”,敬称用“您几位”、“您诸位”。第三人称指说话和听话以外的第三方,一单数用“他、她、它”,复数加“们”,“它”不指人而指物。
“我们”和“咱们”的用法并不完全一样。“咱们”一定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的双方,可以称为“包括式”,“我们”和“咱们”在同一场合出现,“我们”只包括说话人在内的若干人,排除听话人,可称为“排除式”。例如几位客人向主人告别时说:“我们走了,咱们再见吧。”但是,普通话“我们”可以是“排除式”,也可是“包括式”。
①你以为妈怕穷么?怕人家笑我们穷么?
②王先生,你放心去吧,过几天我们一定去看你。例①“我们”是“包括式”,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双方,例②是“排除式”,不包括听话人。“咱”有时相当于“我”,有时相当于“咱们”。
人称代词:我、咱、你、您、他、她、它、我们、咱们、你、们、他们、她们、它们、自己、自个、儿、别人、人家、大伙儿、大家、彼此
疑问代词:谁、什么、哪、哪儿、哪里、哪会儿、多会儿、几、多少、怎样、怎么、怎么样、多
指示代词:这、那、这儿、这里、那儿、那里、这会儿、那会儿、这些、这么些、那些、那么些、这么、这样、这么样、那么、那样、那么样、这么、那么
二、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
(一)副词
副词是限制、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的词。
表程度的:很、最、极、挺、顶、非常、十分、极其、格外、分外、更、更加、越、越来越、越发、有点儿、稍、稍微、略微、差不多、几乎、过于
表范围的:都、总、共、总共、统统、只、仅仅、单、光、一齐、一概、一律
表时间频率的:已、已经、曾、曾经、刚、才、刚刚、正、正在、将、将要、就要、马上、立刻、顿时、现代汉语语法学案
终于、常、常常、时常、时时、往往、渐渐、一直、一向、向来、从来、总是、始终,永、永远、赶紧 表肯定否定的:必、必须、必定、必然、当然、准、的确、不、没有、没、未、别、莫、勿、未必、不必、何必、不便、不用(甭)、不妨
表语气的:难道、岂、究竟、到底、偏偏、索性、简直、是、是否、可、也许、难怪、大约、幸而、幸亏、反倒、反正、果然、居然、何尝、其实、明明、恰恰、未免、只好 【副词的语法作用】 1.副词只有“很”、“极”可以作补语。
①这办法好得< 很>。②这办法好< 极> 了。2.有一部分副词能起关联作用。(1)单用的:
说了又说 吃得下就吃 说清楚再走 下大雨也去(2)前后配合用的:
又„又 越„越 也„也 不„不 既„又 非„不(3)和连词配合用的: 不但„还 只有„„才 既然„就 虽然„却 如果„就 不论„都 即使„„也 除非„„才 3.“没有”(没)在动词、形容词前是副词,否定行为的发生;在名词前是动词,否定事物的存在或否定对事物的领有。例如: ①没有见过这么好的学生。(副)②你没有《诗经》吗?(动)“没有”和“没”是有区别的:“没”不能用在句末,也不能单独用来回答问题,“没有”就可以。如不能说“他来了没?”“没。”只能说“他来了没有?”“没有。” 4.有少数形容词和某些副词,都经常作状语,要细心分辨。①雨后青山格外秀丽。②这件衣服特别好看。
③你不能持一概否定的态度。④大家一致同意大会的决定。【可以通过词的组合来分辨它们的词性】 我们可以说“任务特别”,也可以说“(特别)任务”,但“格外”没有这种用法。可见“特别”是形容词,“格外”是副词。又如:可以说“意见一致”,也可以说“(一致)意见”,“一概”没有这种用法。能作谓语、定语、状语,而意义不变的是形容词,不能作谓语、定语的是副词。
5.“白、怪、老、净”等,同名词组合时是形容词,同动词、形容词组合时是副词。比较下边两组词: 甲乙
白布白跑一趟 老朋友老说不完 怪事怪好看 净水身上净是泥
(二)介词
介词是用在词或词组前面,一起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形容词的附加成分,表示时间、处所、方式、条件、对象等的虚词。例如:
表时间:从、自从、打、到、在、当、当着、于、趁、乘、随着、赶、临 表处所、方向的:从、自、打、往、朝、向、到、在、于、由、沿着、顺着
表方式、方法的:按、按照、依照、本着、经过、经、通过、根据、据、以、将、就、凭、用、靠、拿 表原因、目的的:因、由于、为、为了、为着
表对象、关联的:对、对于、关于、替、同、与、跟、和、给、叫、让、被、将、管、论、顺、连 表比较的:比、和、同、与、跟 表排除的:除了、除非
1.介词结构都可以作状语,少数还可以作补语。例如:〔在阅览室〕看书(表处所)〔从早上〕作<到晚上>
现代汉语语法学案
(表时间),〔沿着河边〕前进(表方向)〔对学生〕负责(表对象)〔连根〕拔起来(表对象)〔比过去〕更好(表比较)有的可以作定语,但要加“的”。
2.例如:①他作了一个(关于诗人杜甫)的学术报告。②他(对这个问题)的分析是正确的。
2.介词大部分是由动词虚化来的,有的介词跟动词的界线是清楚的,如“从、被、对于、关于”等。有的词在这个场合是介词,在另一场合是动词,如“在、比、给”等。例如: ①他把书放在桌上。(介词)②他在家里.(动词)③许多同学都比我学习好。(介词)④我们要比干劲,比速度,比质量。(动词)⑤他给我买了一本书.(介词)③他给了我一本书。(动词)【介词与动词的区别】
介词不能单独作谓语,也不能用肯定否定并列方式提问,动词可以。介词后边不可以带时态助词“了、着、过”(“为了”、“为着”、“当着”中的“了、着”不表时态),不能重叠;动词一般可以。它们的意义也不同,如例①中的“在”表示“放”的处所;例②中的“在”是“属于”或“存在于”的意思。能作介词用又能作动词用的还有“由、让、朝、往、用、拿、经过、通过”等词。
(三)连词
连词是连接词、短语或句子的虚词。例如“和、跟、同、与、而、而且、及、以及、不但、不仅、或、或者、虽然、但是、然而、如果、即使、那么、因为、所以、因此”等。
“和、跟、同、与”四个词都有连词和介词两种用法。例如:①我和他都去过。(连词)②我曾经(和他)去过。(介词)③([和他]去北京)的人都回来了。(介词)
上述三例中的“和”都可以用“跟、同、与”替换。用作介词时,口语常用“跟”,书面语倾向于用“同”。用作连词时,一般用“和”,“与”带有书面语色彩。
连词“和”与介词“和”的不同,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连词“和”前后的词语是并列关系,两者共作一个成分,可以互相调换位置而句子的基本意思不变;介词“和”前后的词语不是并列关系,不能互换位置。第二,介词“和”前面可以出现状语,连词“和”不能。第三,介词“和”有时可以出现在一个句号或一个成分的前头,连词“和”不能,如例②。“和”等用作连词和介词,在有的句子里会有歧义,如“我和地谈话”就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他”可能谈话,也可能不吭声。为了准确地表达思想,在书面语中一般把“和”用作连词,把“同”用作介词。例如:④不多时,许大嫂快手快脚的收拾了碗筷,拈了几块烧饼带给阿细和阿娇,便同秀英、凤容一道离了家,走回小艇去了。
(四)助词
助词是表示附加关系或时态等语法意义或语气的虚词。常见的有下面这些: 结构助词:的(底)、地、得、所 时态助词。着、了、过、来着,比况助词:似的
语气助词:的、了、吧、呢、着呢、嘛、呗、罢了(而已)、也好、也罢、啦,嘞、喽(陈述语气)吗(么)、吧、呢、啊(疑问语气)吧、呢、了、啊(呀、哇、哪)(祈使语气)啊(呀、哇、哪)(感叹语气)
结构助词指的是表示附加成分和中心语之间的结构关系的助词。“的、地、得”在普通话里都读轻声“de”,但在书面语中有必要写成三个样子。在定语后面写做“的”,在状语后面写做“地”,在补语前写做“得”。这样可使书面语言的结构关系更加清楚明白。例如:
①灿烂的科学的春天到来了。②同学们都很快地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③张老师高兴得说不出话来。
(五)叹词
叹词是表示强烈感情或呼唤、应答的词,如“哈哈、唉呀、啊、哼、呸、哎哟、咳、哦、喂、嗯”等。①哈哈!我猜着了。②唉呀!这么大的西瓜!③哦,我想起来了。④喂!现在开会了。⑤嗯!我马上就去。例①表喜悦,例②表惊讶,例③表醒悟,例④表呼唤,例⑤表应答。1.叹词的独立性最强,一般不同别的词语发生结构关系,常作独立成分. 2.叹词“啊”与语气助词“啊”不同。
⑥咱们走的不是一条路啊!⑦啊,今年的庄稼长得真好哇!语气词“啊”总是附着在句末,念轻声,永
现代汉语语法学案
不独立,如例⑥。叹词“啊”不念轻声,总是独立在句子结构之外。
3.叹词的写法不十分固定,同一声音,往往用不同的汉字表示。例如“ō,我懂”。就可以用“哦、喔、噢”等表示。又如叹词“啊”,也写作“呵”等。在写作的时候,要尽量采用通行的写法。4.另外,叹词可以作句子成分。如“他哼了一声”(作谓语)。“只听见电话里发出‘喂、喂’的声音”(作定语)。这属活用。
(六)拟声词
拟声词是用来摹拟事物发出的声音的词。例如:嗡嗡、哗啦啦、当当当、潺潺、叭叭、砰、呜、吱吱、咪呜等。
【易混词的辨析标准】
一、名与动、形的区别: A.名词不能重叠。(少数除外? 如:人人、时时、处处、事事、家家、上上下下、前前后后、左左右右、里里外外,重叠后表示遍及全部、毫无遗漏。)
动词、形容词可以重叠,如:跑跑、想想、讨论讨论、干干净净、高高的。B.名词不能用肯定否定相叠形式提问。如:国家不国家? 动词、形容词可以重叠,如:走不走?好不好? C.名词前不能加“不”(不受副词限制)如:不北京。动词、形容词一般可以,如:不看、不吃、不好、二、动词、形容词的区别: A.前加“很”,一般动词不能(表示心里活动的动词和能愿动词可以加程度动词)。形容词多数可以,如:很走×,很好√。B.动词重叠:ABAB式,AA式,如:讨论讨论,看看;形容词重叠:AABB式,AA(的)如:干干净净,高高的。C.动词绝大多数能带宾语,形容词不能,如:喜欢(你),怨恨(他),愉快(你)×,高兴(他)×。
三、副词和形容词的区别:
a.副词不能和名词组合,形容词可以。如:“一致的意见”,不能说“一概的意见”。b.副词不能做谓语,形容词可以。如:“大家的意见一致”,不能说“大家的意见一概”。
c.副词除“不、也许、没有、未必、一定”等少数外,一般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形容词可以。d.副词不能用肯定否定相叠的方式提问,形容词可以。如:一概不一概?一致不一致?
四、时间副词和时间名词的区别: a.时间名词能做定语,如:“现在的事情”,“目前的任务”,“刚才的情况”。时间副词不能如:“正在的事情”,“立即的任务”,“刚刚的情况”。b.时间名词做主语,如:“今天星期天”,“现在是早晨八点钟”,“近来很冷”;而时间副词不能做主语,如:“正在是早晨八点整”。
c.时间名词能同介词组成介宾短语:如:从过去、到将来、在早晨;时间副词不能同介词组合,如:从曾经、到刚刚。
d.时间 名词能与“是”构成“XX是XX”的格式,如:“从前是从前” 时间副词不能。
练习:A.立刻、马上、正在、早已、从来、即将B.最近、现在、目前、早上、从前、将来
五、有些介词与动词兼类,怎样区别:
有:在、给、叫、用、拿、比、到、让、由、朝、往、把、经过、通过。
A.介词不能单独作谓语,动词可以。所以一句话中如果有别的词作谓语(动、形),它就是介词;如果没有别的词作谓语,那它就是动词。
B.介词后面不能带动态助词“着、了、过”,动词可以。C.介词不能重叠,动词一般可以。
如:明天我在学校等你。明天我在家。他在看书。我比你高一点儿。我们比比。他给我买了一本书。他给了我一本书。别那我开玩笑。他手里那着一本书。
六、连词“和、跟、与、同”与介词兼类,区别:
A.连词“和”前后的词语是并列关系,互换位置基本意思不变;介词“和”前后词语不能互换。B.连词“和”组成并列短语后可以带“都”;介词不可。C.连词“和”前面不能有修饰语,介词可以。
现代汉语语法学案
D.连词“和”不能出现在一个句子或一个成分的开头;介词可以。如:我和弟弟都去过。我和弟弟谈话。和弟弟一块儿去玩的孩子都回来了。
七、兼类词:一个词在不同语境下经常具备两类或两类以上词类的特点、功能而意义上密切相关,这样的词就是兼类词。
兼类词与同形词、同音词的区别:同形词同音词意义毫无联系,是两个以上的一组词。把住质量关。(动词)把书拿来。(介词)? 拿把菜刀来。(量词)开了一朵花(名词)花了很多钱。(动词)【兼类词的词性与句中的位置、作用】 大家选我当代表。(名词)这代表大多数同志的看法。(动词)买了一把锁。(名词)把门锁上。(动词)你要端正学习态度。(动词)他坐得很端正。(形容词)怎么多了一个人?(动词)这里人太多。(形容词)我们要立个规矩。(名词)梅家的小姐很贤惠、很规矩。(形容词)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理想。(名词)这时最理想的是骑马上天山。(形容词)你快点走,跟上我!(动词)你跟姐姐回家吧。(介词)年老了,身体不行了。(形容词)?你怎么老哭?(副词)他买的雨伞是白色的。(形容词)?我今天又白跑了。(副词)【巩固练习】
一、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性。
1.他昨天上午在家里,下午在图书馆看书,现在在开会。2.两块连草都不长的地连起来了。3.你比我强,我比不过你。
4.你为什么老向着他而不向他提意见? 5.到了北京,我就赶快跑到医院去看病。
二、选出词类相同的一项。
A.肃穆肃立B.也许? 立刻C.聪明智慧D.欣然果然
三、判断加点词的词性。1.“精兵简政”是条好意见。(动词)2.队员们精疲力尽。(名词)3.过日子要精打细算。(形容词)4.输得精光。(副词)
四、判断加点词的词性
1.这朦胧的桔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形容词)2.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动词)3.月色给大地带来一片朦胧。(名词)4.隔着云看太阳,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形容词)5.我们很快就要在全国胜利了。(动词)6.这个胜利将冲破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名词)7.这道题老师讲得很明白。(形容词)8.你明白其中的道理吗?(动词)9.我们应该有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形容词)10.革命队伍必须严肃纪律。(动词)
五、选出下列加点词词性不同的一项。(B)A.电灯突然亮了。B.这场雨下得太突然。
C.心脏突然停止了跳动。D.突然,掌声暴风雨般的响起来。
六、请将下列虚词归类。
A.副词B.叹词C.介词D.拟声词
越发(副词)除了(介词)始终(副词)依照(介词)沿着(介词)索性(副词)扑通(拟声词)哦(叹词)屡次(副词)何必(副词)自从(介词)砰(拟声词)啊(叹词)却(副词)
七、请写出下列词语的词性
愿意(能愿动词)孤寂(形容词)诧异(形容词)壮举(名词)贪婪(形容词)
汉语词性的语法功能 篇2
语法教学是汉语教学的重要内容,研究语法课堂教学,特别是语法课堂教学过程,对了解语法课堂教学特点、把握语法课堂教学规律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研究语法课堂教学过程,需要关注教师的教学行为,需要对课堂师生互动话语作细致的分析。本研究通过考察优秀汉语教学录像,对汉语语法课堂教学师生会话进行分析,探讨师生会话类型的结构和功能,揭示师生会话的序列特征,为语法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提供参考。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提取了10份优秀初级汉语教学录像(1)中的语法教学师生会话片段共238个,以此作为研究的对象。本研究关注的是师生互动中会话类型的结构和功能,因此提取的语法教学会话片段不包括小组活动、角色扮演等交际活动。
(二)研究方法
1. 建立“语法课堂教学师生会话语料库”
本研究按照拟定的转写规范对选取的会话片段进行文字转写,然后将转写后的师生会话建成语料库,命名为“语法课堂教学师生会话语料库”(以下简称“会话语料库”),其中的记录以话轮为单位。
“会话语料库”中出现的转写符号及其代表的含义为:“T”表示教师,“S”表示全部学生,“S1”和“S2”表示不同的学生,“———”表示话语中断,“***”表示学生的姓名代码。
2. 设置语料属性并进行属性标注
运用数据挖掘的方法采集数据,需要根据研究的问题确定相关的属性和属性结构。本研究相关属性为师生会话类型的结构和功能,前者包括会话中毗邻对的结构类型及其子结构类型等下位属性,后者包括教师话语功能类型、学生话语功能类型、师生会话功能类型等下位属性。
(1)基本信息标注
包括会话片段(编号为001~238)、话语来源(教师话语和学生话语)、话轮(序号为1、2、3等)。
(2)会话类型的结构标注
通过考察语料我们发现,师生会话表现出明显的“毗邻对”特征。我们对师生会话片段中的毗邻对进行了提取。毗邻对的结构形式分为两大类:毗邻式和嵌入式。毗邻式包括毗邻双部式和毗邻多部式;嵌入式包括单层嵌入式、多层嵌入式和毗邻与嵌入综合式(刘虹,2004)。但我们认为,“毗邻与嵌入综合式”应当作为与毗邻式和嵌入式并列的一个类别,而不属于以上类型的则归为“其他”。我们据此对“会话语料库”中的毗邻对结构类型进行标注。
(3)会话类型的功能标注
已有学者从功能角度对教师话语进行了分类(如饶勤,1998;姜丽萍,2006;吴丽君等,2014),我们据此对“会话语料库”中的教师话语进行分类和聚类,最终分为五类:提问语、指令语、评价语、示范语和其他。其中,“提问语”指的是教师围绕教学内容发出的、要求学生回答的问题;“指令语”指的是教师对学生的行为提出要求,并要求学生遵照执行的语言;“评价语”指的是教师对学生回应的评价;“示范语”指的是教师对学生的言语示范;“其他”指的是不属于上述四个类别的话语,如解释性话语等。根据学生话语在师生会话中的作用,我们将其分为三类:回答语、操练语和其他。其中,“回答语”指的是学生针对教师提问、指令做出的回复;“操练语”指的是学生跟着教师言语示范做出的话语练习;“其他”指的是不属于上述两个类别的话语,如插入话语等。我们据此对“会话语料库”中的教师话语功能类型和学生话语功能类型进行标注。
二师生会话类型的结构分析
师生会话类型的结构指的是师生会话在形式方面的特征。研究师生会话的结构,需要对会话片段进行更为细致的划分,我们在238个会话片段中共提取到873组毗邻对。根据已有的数据,师生会话类型的结构如下。
(一)毗邻双部式会话结构
毗邻双部式会话结构由相邻的引发语和应答语两部分构成。“会话语料库”中有两类,如例[1]和例[2]。
(1)T:好,一起来读一下,什么?[话轮1]
S:他上来了。[话轮2]
这是简单趋向补语教学会话片段的组成部分。
(2)S1:他跑步跑得很快。[话轮1]
T:嗯,好。[话轮2]
这是情态补语教学会话片段的组成部分。教师让学生描述一位运动员,学生先介绍了他的国籍,教师给予反馈,然后学生无需教师的提示说出了包含情态补语的句子。
由此可以看出:[1]毗邻双部式会话结构的主体序列模式为“T-S”或“S-T”。[2]在IRF话语分析理论下观察,引发语“I”有时是教师发出的,有时是学生发出的;应答语“R”有时是学生发出的,有时是教师发出的。通过考察我们还发现:两个及两个以上的毗邻双部式结构常常依次出现,形成一个序列,其中的毗邻双部式结构数量最多有7个。我们将其主体序列模式归纳为:n(T-S)(其中,2≦n≦7)。
(二)毗邻多部式会话结构
毗邻多部式会话结构由分属不同话轮的两个以上的相邻语句构成。“会话语料库”中有两类,如例[3]和例[4]。
(3)T:张老师把花儿放在哪儿了?[话轮1]
S:张老师把花儿放在花瓶里了。[话轮2]
T:非常好。[话轮3]
这是“把”字句教学会话片段的组成部分。
(4)S1:我买了———嗯———[话轮1]
T:忘了吗?[话轮2]
S1:饺子。[话轮3]
T:饺子,嗯。[话轮4]
这是简单趋向补语教学会话片段的组成部分。教师让学生根据图片完成对话,学生先说出了“我不下去了”这一句子,教师给予反馈,然后学生无需教师再次提示继续会话。
由此可以看出:[1]毗邻多部式会话结构的主体序列模式为“T-S-T”或“(S-T)1-(S-T)2”。[2]在IRF话语分析理论下观察,引发语“I”有时是教师发出的,有时是学生发出的;应答语“R”有时是学生发出的,有时是教师发出的;反馈语“F”是教师发出的。通过考察我们还发现,两个及两个以上的毗邻多部式结构常常依次出现,形成一个序列,其中的毗邻多部式结构数量最多有5个。我们将其主体序列模式归纳为:n(T-S-T)(其中,2≦n≦5)。
(三)其他
通过考察我们还发现既不属于毗邻式也不属于嵌入式的会话结构,统一归为“其他”类。这种会话结构主要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参与会话的学生不止一个,如例[5];二是在教师话语进行中,有打断教师话语的学生插入话语,如例[6]。
(5)T:好,***问,嗯。[话轮1]
S1:***,你听得懂他们说的话吗?[话轮2]
S2:除了法语以外,我都听不懂。[话轮3]
T:好的,不错。[话轮4]
这是可能补语教学会话片段的组成部分。这一结构的特点是:(1)从会话主体的角度,包括教师和两名学生,我们把主体序列表示为:T-(S1-S2)-T。(2)在IRF话语分析理论下观察,引发语“I”包括话轮1中的教师话语和话轮2中的学生话语;应答语“R”包括话轮2中的学生话语和话轮3中的学生话语;反馈语“F”为话轮4中的教师话语。
(6)T:好,我们看。这是我的妈妈,嗯,好,我的妈妈———[话轮1]
S1:很多菜。[话轮2]
T:嗯,很多菜,对。[话轮3]
这是“把”字句教学会话片段的组成部分。教师打算通过图片描述向学生提问“我的妈妈把菜放到哪儿了”,但被学生突然的插入话语打断。这一结构的特点是:(1)从会话主体的角度,我们把主体序列表示为:T…S1-T。(2)在IRF话语分析理论下观察,引发语“I”包括话轮1中的教师话语和话轮2中的学生的插入话语,反馈语“F”为话轮3中的教师话语。
以上分析了“会话语料库”中师生会话类型的结构,具体统计结果见表1。
由表1可见:[1]语法课堂教学师生会话毗邻式结构共862个,占绝大多数(98.74%)。其中,毗邻多部式结构最多,共531个,占全部毗邻对的60.83%;毗邻双部式结构共331个,占全部毗邻对的37.91%。[2]在已有的数据中暂未发现“嵌入式”和“毗邻与嵌入综合式”会话结构。嵌入式结构的引发语和应答语不相邻,中间嵌入了其他结构。本研究分析的语法课堂教学师生会话引发语和应答语都是紧密相连、节奏紧凑型,未发现有嵌入其他话语的情形。(3)师生会话结构的主体序列模式包括多种类型。其中,“T-S-T”主体序列模式数量最多,共527例,占全部师生会话主体序列模式数量的60.37%;“T-S”主体序列模式数量次之,共309例,占全部师生会话主体序列模式数量的35.39%。[4]按IRF话语分析理论,I是教师话语,R是学生话语。但本研究发现,引发语“I”既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应答语“R”既可以是学生,也可以是教师。
三师生会话类型的功能分析
会话功能指的是会话中话轮的作用。由表1可知,毗邻式会话结构在“会话语料库”中占绝大多数,且教师话语为引发语的会话占比最高,因此我们主要对教师话语为引发语的毗邻式师生会话类型进行功能分析。而占比较低的学生话语为引发语的毗邻式会话及“其他”结构类型的会话,我们今后再作进一步的研究。当然,没有描述的类型并非不重要,也可能是别具特色、有实用价值和有待推广的,因为我们取材的是优秀教学录像。
根据已有的数据,师生会话类型的功能如下。
(一)毗邻双部式会话功能
毗邻双部式师生会话主要有6种功能类型。
情形1: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学习,如例[7]。
(7)T:***,你想把这瓶酒送给谁?[提问][话轮1]
S1:嗯,我想把这瓶酒送给我们班最漂亮的女生。[回答][话轮2]
这是“把”字句教学会话片段的组成部分。从话语功能来看,教师话语是提问语,学生话语是回答语。我们将其会话功能表示为:提问—回答。
情形2:教师通过指令引导学生学习,如例[8]。
(8)T:一起。[指令][话轮1]
S:老师把贺卡寄给朋友了。[回答][话轮2]
这也是“把”字句教学会话片段的组成部分。从话语功能来看,教师话语是指令语,学生话语为回答语。我们将其会话功能表示为:指令—回答。
情形3:教师合并使用提问和指令来引导学生学习,如例[9]。
(9)T:哎,问题是什么?刚才问题是什么?一起读一下。[提问][指令][话轮1]
S:你听得出来他是谁吗?[回答][话轮2]
这是可能补语教学会话片段的组成部分。从话语功能来看,教师话语中既包括提问语,又包括指令语。我们将这类会话的功能表示为:[提问+指令]/[指令+提问]—回答。
情形4:教师通过言语示范引导学生操练,如例[10]。
(10)T:玛丽爬上来了。[示范][话轮1]
S:玛丽爬上来了。[操练][话轮2]
这是复合趋向补语教学会话片段的组成部分。从话语功能来看,教师话语为示范语,学生话语为操练语。我们将其会话功能表示为:示范—操练。
情形5:教师使用指令进行言语示范,引导学生操练,如例(11)。
(11)T:好,一起说,桌子。[指令][示范][话轮1]
S:桌子。[操练][话轮2]
这是“V着”教学会话片段的组成部分。从话语功能来看,教师话语中包括指令语和示范语。我们将其会话功能表示为:[指令+示范]/[示范+指令]—操练。
另外,语法课堂教学教师话语和学生话语都有一些“其他”类,因此相应的会话功能也有不属于上述5种类型的。通过考察我们发现,这些会话情况复杂,功能类型不便统一。
(二)毗邻多部式会话功能
毗邻多部式师生会话主要有6种功能类型。
情形1: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学习,并在学生回答后给予评价,如例[12]。
(12)T:桌子上呢?[提问][话轮1]
S:桌子上摆着很多菜和酒。[回答][话轮2]
T:可以,嗯。[评价][话轮3]
这是“V着”教学会话片段的组成部分。从话语功能来看,3个话轮的功能类型各不相同。我们将其会话功能表示为:提问—回答—评价。
情形2:教师通过指令引导学生学习,并在学生回答后给予评价,如例(13)。
(13)T:好,***。[指令][话轮1]
S1:老师打篮球打得不太好。[回答][话轮2]
T:是不太好。[评价][话轮3]
这是情态补语教学会话片段的组成部分。从话语功能来看,3个话轮的功能类型也各不相同。我们将其会话功能表示为:指令—回答—评价。
情形3:教师合并使用指令和提问引导学生学习,并在学生回答后给予评价,如例(14)。
(14):T:好,现在看啊。这一百块钱,老师把它怎么了?[指令][提问][话轮1]
S:放进去了。[回答][话轮2]
T:非常好。[评价][话轮3]
这是复合趋向补语教学会话片段的组成部分。从话语功能来看,话轮1中的教师话语中指令语和提问语兼有。我们将其会话功能表示为:[提问+指令]/[指令+提问]—回答—评价。
情形4:教师通过言语示范引导学生操练,并在学生操练后给予评价,如例(15)。
(15)T:他进去了。[示范][话轮1]
S1:进去了。[操练][话轮2]
T:哎,要注意轻声啊。[评价][话轮3]
这是简单趋向补语教学会话片段的组成部分。从话语功能来看,3个话轮的功能类型各不相同。我们将其会话功能类型表示为:示范—操练—评价。
情形5:教师合并使用指令和言语示范引导学生操练,并在学生操练后给予评价,如例(16)。
(16)T:大家一起跟我说啊,我看得懂这本书。[指令][示范][话轮1]
S:我看得懂这本书。[操练][话轮2]
T:好。[评价][话轮3]
这是可能补语教学会话片段的组成部分。从话语功能来看,话轮1中的教师话语中指令语和示范语兼有。我们将其会话功能表示为:[指令+示范]/[示范+指令]—操练—评价。
另外,语法课堂教学中毗邻多部式师生会话功能也有不属于上述5种类型的,我们统一归为“其他”类。
以上分析了毗邻式师生会话的主要功能类型,具体统计结果见表2。
由表2可见:[1]毗邻双部式和毗邻多部式师生会话都包括多种功能类型。[2]语法课堂教学中教师话语和学生话语具体的功能类别多样。教师的引发语“I”有提问语、指令语、示范语及两种功能话语的组合,还有内部情况复杂的“其他”话语;学生的应答语“R”有回答语、操练语,还有内部情况复杂的“其他”话语。由此组成的课堂师生会话功能类型也不限于Mc Carthy M.(1991)和Nunan D.等(2010)提到的QAC(Question-Answer-Comment)或AAC(Ask-Answer-Comment)等功能类型。[3]在毗邻双部式结构中,“提问—回答”和“指令—回答”功能类型数量较多,共237例,占全部师生会话功能数量的27.5%;在毗邻多部式结构中,“提问—回答—评价”和“指令—回答—评价”功能类型数量较多,共425例,占全部师生会话功能数量的49.3%。由此可见,提问语、指令语和评价语是教师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师生会话结构和功能序列模式
本研究基于真实的汉语语法课堂教学师生互动,从师生会话语料出发,对师生会话类型的结构和功能进行标注和分析,归纳并总结了师生会话的序列模式。分析师生会话的结构和功能,目的是研究语法课堂教学中课堂互动是如何局部构建的。我们希望通过对优秀汉语语法课堂教学师生会话的研究,为教师语法课堂教学和教师培训提供参考。
(一)语法课堂教学师生会话有一定的序列模式
同日常会话一样,表面看似繁杂的课堂师生会话实际上也有规律可循。通过对师生会话序列模式的挖掘分析,我们发现语法课堂教学中,无论是师生会话的结构,还是师生会话的功能,都有依次出现的、有规律的类型。如例(17)和例(18)。
(17)T:好,这是哪儿?看得出来吗?[提问1][话轮1]
S:看得出来。[回答1][话轮2]
T:哪儿啊?[提问2][话轮3]
S:食堂。[回答2][话轮4]
T:那食堂几层啊?[提问3][话轮5]
S:二层,三层。[回答3][话轮6]
这是可能补语教学会话片段的组成部分,是毗邻双部式结构的序列。从会话结构的角度看,共有3组依次出现的毗邻双部式结构。从会话功能的角度看,会话功能类型可以归纳为:[提问1—回答1]—[提问2—回答2]-…-[提问n—回答n]。
(18)T:第一个问题,上海大还是西安大?用“比”怎么说?[提问1][话轮1]
S:上海比西安大。[回答1][话轮2]
T:很好。上海的人口多还是西安的人口多?[评价1][提问2][话轮3]
S:上海的人口比西安多。[回答2][话轮4]
T:很好。哪儿的名胜古迹多?[评价2][提问3][话轮5]
S:西安的名胜古迹比上海多。[回答3][话轮6]
T:嗯。哪儿的历史长?[评价3][提问4][话轮7]
S:西安的历史比上海长。[回答4][话轮8]
T:很好。[评价4][话轮9]
这是“比”字句教学会话片段的组成部分,是毗邻多部式结构的序列,话轮3、话轮5和话轮7中的教师话语既有对上一个话轮的反馈语,又有对下一个话轮的引发语,使得师生会话环环相扣,层层套叠在一起。从会话结构的角度看,共有4组依次出现的毗邻多部式结构。从会话功能的角度看,会话功能类型可以归纳为:[提问1—回答1—评价1]+[提问2—回答2—评价2]+…+[提问n—回答n—评价n]。
(二)师生会话序列模式体现了语法课堂教学的特点
刘虹(2004)的研究发现,毗邻双部式会话在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本研究则显示,毗邻多部式会话结构更多。这一结果与伯明翰学派提出的课堂师生话语通常包括3个话步的结论基本一致;同时也表明语法课堂教学师生会话有不同于日常会话的特点。
陈小英(2005)和豆丽玲(2009)对汉语课堂话语结构的研究发现,除了IRF模式,还有一些IRF衍生模式。本研究发现,语法课堂教学师生会话结构绝大多数还是遵循IR(F)模式,其他衍生模式并不多见。这一方面与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有关,表明优秀教学录像中的教学过程节奏紧凑、推进顺利。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语法教学“注重操练”的教学理念,表明教师在语法教学话语权分配中居于主导地位,学生主要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
五结语
会话分析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尊重和重视语言事实,“强调使用自然情况下发生的言谈应对的录音及录像资料”,“独立地、客观地来发掘人类语言交际的所有细节”(于国栋等,2009)。会话机制包括会话序列、话轮转换、会话修正、会话偏好等。王立非等(2015)对近几年国际会话分析的研究热点与进展的考察和分析发现,会话机制的研究在研究内容中颇受关注。课堂教学包括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对复杂的课堂教学过程进行微观研究需要进行细致的描写,这一过程会产生各种大量的数据。本文对师生会话结构和功能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会话序列模式,对语法课堂教学中的会话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今后可尝试在大数据基础上通过数据挖掘对课堂师生其他会话机制进行具体研究。
参考文献
[1]陈小英.汉语课堂话语模式分析及其教学启示[D].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2]豆丽玲.对外汉语初级口语课堂话语结构模式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3]姜丽萍.教师汉语课堂用语教程[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6.
[4]李悦娥,范宏雅.话语分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5]刘虹.会话结构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6]饶勤.对外汉语教学语言特点及量化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2).
[7]王立非,李琳.会话分析的国际研究进展:考察与分析(2008-2012)[J].外国语,2015,(1).
[8]吴丽君,王祖嫘.对外汉语教师课堂话语研究[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
[9]于国栋,李枫.会话分析:尊重语言事实的社会学研究方法[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9,(2).
[10]Mc Carthy,M.Discourse Analysis for Language Teacher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
[11]Nunan,D.&Bailey,K.M.Exploring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 Research:A Comprehensive Guide.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汉语词性的语法功能 篇3
关键词:现代汉语 语音形式 语法意义 标记功能
一、引言
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表里相依、紧密结合。它们是语法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对语法意义的阐释必须以形式研究为基础。汉语的语法形式或广义形态主要有语序、虚词、语音节律、词的形变、词与词的结合、固定格式、变换形式等等。对于这种种语法形式,学术界都已有所研究。但相比较而言,语音形式(包括轻重音、停顿、语调等)与语法意义的关系的研究是最为薄弱的。然而语音形式也是非常重要的语法手段,特别是当人们研究口语语法时,更是不可或缺的。汉语传统的语音研究和语法研究常常是分离的,在语法研究中一般不太重视语音因素,即使有所涉及也只作笼统的描述。
最早结合语音进行语法研究,并作出开创性贡献的是赵元任先生。它的《汉语口语语法》以活生生的北京口语材料为研究对象,将语法研究和语音因素联系起来,指出了语音和语法之间的密切关系。但是,赵先生的研究并没有对各种语音形式在语言结构中的功能作更多的解释,这使得人们对语音形式语法功能的认识流于零散,缺乏有系统、有深度的把握。
随着功能主义语法观被汉语语法研究学者所接受及其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运用,人们也逐渐开始对语音形式的语法功能进行研究,吕叔湘(1963)、吴宗济(1982)、林茂灿(1990)、吴为善(1990)、沈炯(1994)、刘丹青(1994)、张伯江(1996)、冯胜利(1996)、易洪川、朱全红(1997)、张斌(1998)、周一民(2003)等学者围绕轻重音、连读变调、语调、节奏、单双音节、节律、焦点等问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并取得了富有成效的研究成果。
目前,随着语音研究的深入,为适应语音合成技术的需要,语音与语法相结合的研究越来越成为一个热门话题。语音语法交叉研究的观念已被自觉或不自觉地广泛接受。
我们认同语音形式和语法意义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而进一步研究这种关系的体现方式。本文认为汉语的语音形式(包括儿化、音节重叠、声调、轻重音、停顿等等)可以体现不同的语法意义,具有标记功能。也就是说,某种语音形式的主要特征反映着某种语法意义,看到这种语音形式,我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它所对应的语法意义。
二、现代汉语语音形式对语法意义的标记功能
(一)儿化是名词标记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2002)中指出:“儿化”指的是一个音节中,韵母带上卷舌色彩的一种特殊音变现象。由此不难得出,儿化音节指的是韵母带上了卷舌色彩的音节。“-儿”作后缀加在名词性成分或其它成分后面,使整个儿化词具有名词的特征。
1.名词+儿,如:猫儿、刀儿、味儿、手绢儿、瓜子儿、山沟儿。
2.量词+儿,如:块儿、个儿、片儿、把儿。
3.形容词+儿,如:尖儿、好儿、香儿、肥瘦儿、破烂儿。
4.动词+儿,如:盖儿、杂耍儿、扶手儿、红眼儿。
5.兼动、名两类的词+儿
“huà(画)”这个音节的儿化形式“huàr(画儿)”,与原型音节比起来,语法属性有别,前者兼有动词和名词的功能,属兼类词,后者一经儿化,就固定为名词了。所以我们若说“我刚画(huà)了一幅画儿(huàr)”或“这一幅画儿(huàr)我前后画(huà)了七八回”时,儿化不儿化决不能马虎。
值得一提的是儿化是,名词标记也有例外,但这种情况很少。有的名词、动词儿化后借用为量词,量词儿化后仍为量词。如:
手(名词)——一手儿(量词)
堆(动词)——一堆儿(量词)
一对儿(量词)枕头
一捆儿(量词)青菜
有极少数用“儿”构成的词是动词。如:
我不玩儿。 他火儿了。
由此可见,汉语中有些表动作行为、性质状态的语素加上“儿”后变成表名物的词了。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一般情况下,儿化是名词标记。
(二)音节重叠是产生新的语法意义的标记
音节重叠在汉语中的使用比较普遍,是指词或词中某个语素的音节的重复使用。它能够引起词形的变化,也可以产生新的语法意义,并且不同词类的词语在重叠后产生的语法意义也有所不同,音节重叠对这些新的语法意义起着标记作用。
1.名词重叠,标记“逐个”“每一”的意思。如:人人、天天、年年。
2.动词或动词语素重叠,标记时间短暂、尝试或量小的意思。如:看看、说说、研究研究、休息休息、帮帮忙、游游泳。
3.形容词(副词)或形容词(副词)语素重叠,标记程度增加的意思、还可以表达亲昵可爱的意味。如:大大(的)、清清楚楚(的)、安安静静(的)、喷喷香,黑乎乎。
4.量词的重叠,往往具有数量增多的意思,标记“复数”的语法意义,同时也改变了原词的语法性质。如:朵朵、阵阵、件件、片片。
在“蓝天上白云朵朵”“教室里歌声阵阵”两句中,“duǒ(朵)”“zhèn(阵)”音节叠加后增加了一层“量多”的语法意义,还能充当谓语。未重叠的“朵”“阵”就不能作谓语,不能说“蓝天上白云朵”“教室里歌声阵”。
由此可见,词或语素的音节重叠可以看作一种标记,它表示逐一、数量或程度增加、时间短暂量小、尝试或亲昵可爱等意思。
(三)轻声是词缀、虚词的标记
轻声没有一个固定的调值,并不是四声之外的第五种声调,而是四声的一种特殊音变,即有些音节在一定的条件下失去原来的声调而读得又短又轻的调子。当实词或实语素变调为轻声时,往往伴随着意义的变化,原来带有明确词汇意义的词或语素,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其词汇意义逐渐虚化(由词变成词缀)甚至完全消失(由实语素变成虚语素)。词或语素失去词汇意义之后其主要的功能就是表示语法意义,从而变成纯粹为构筑语法结构服务的要素。这种演变过程及演变过程中语音形式和语法意义的关系的变化如图1所示:
图1:
虚化 词缀
词汇意义:实虚
虚词
语法化
语法意义:充当句法成分表达语法意义
弱化
语音形式:音节声调饱满音长缩短、失去本调、音强降低
(本调) (轻声)
由此,可以把轻声作为词缀和虚词的标记。
1.标记词缀
汉语在发展过程中双音节词逐渐占据了优势,双音节词的两个语素在意义上往往发生畸轻畸重的变化。其中有些“畸轻”的语素,意义逐渐虚化而成为构词词缀。例如“老_”“阿_”“第_”和“_子”“_儿”“_头”等都是出现得比较早的前缀和后缀,它们构成的派生词很多。如:
后缀:刀子、花儿、木头、战士、读者、山下、规范化、创造性
中缀:糊里糊涂、黑不溜秋、来得及/来不及
前缀:老李、小王、第一、初二
在词根虚化为词缀的过程中,词汇意义减弱,语法意义增强。一般情况下,词根读其本调,而词缀弱化为轻声。在构词法上,词缀的产生和发展使汉语的构词法除了采用词根复合的办法以外,还增加了一种派生构词法,人们可以根据这种派生构词的模式创造新词。这种变化和构词法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
图2:
标记 构成
本调词根 词根+词根复合式合成词
标记 构成
轻声词缀 词根+词缀附加式派生词
2.标记虚词
虚词不充当句法成分,在句中只表达语法意义。最常见的虚词是动态助词“着”“了”“过”,结构助词“的”“地”“得”,语气助词“吧”“吗”“呢”“啊”“嘛”“哩”“了”等词。它们在现代汉语中也都不读原调,而变读为轻声。
由此可见,如果一个语素或词在句中读轻声,那么它很可能就是个词缀或虚词。
(四)轻重音也可作为词语虚实的标记
这里所讲的轻重音主要是音强的问题,上文所说的轻声则主要是音高的问题,轻音不等于轻声,这是需要区别之处。
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实词通常要重读,介词、连词、助词等虚词则要弱读。由此,音的轻重也就成为了词语虚实的一种标记。如:
(1)你给我看看。(“给”重读,是“你让我看看”的意思;“给”弱读,是“你帮我看看”的意思。)
(2)每天用一张。(“用”,读原调,动词,使用的意思。)
(3)他用铅笔写,我用钢笔写。(“用”弱读,介词,引出工具。)
一般说来,凡是语义较虚的词,在语句中读得就比较轻。不过,我们认为副词是介于实虚之间的词,其本身的情况比较复杂。如“才、都、就、还、也”等随着语音轻重的不同,其语法意义也不同。通常,读重音时它们的意义比较实在,读轻音时它们的意义比较虚化。如:
(4)你怎么才来呀?(“才”表示时间晚,说得较重。)
(5)他·才不来。(强调“他”,轻读的“才”只起陪衬、连接作用。)
(6)他才不来呢!(“才”重读,表示语气,义为“根本”不会来。)
(五)声调是一种形态标记
声调是贯穿于整个音节的音高的变化形式。汉语中,声调的不同往往起着区分不同词性的作用。声调的变化还可以作为一种语法手段,即内部屈折法,在构形和构词上起重要的作用,这就使得声调成为一种形态标记。
所谓内部屈折法就是以改变词根内部的语音形式为手段的一种构形及构词的方法。在构形上,声调的变化区别了不同的语法意义,在构词上,声调也是产生新词的一种手段。
如“hǎo (好)”和“ hào (好)”。读上声时是形容词,表示“优点多的、令人满意的”(《现代汉语词典》,2000,下同);读去声时是动词,表示“喜爱”。不同的调值给我们提示出语法功能各异的两个“hao”。如图3所示:
图3:
声调
普通话中像这样从声调的不同来区分词性的情况并不少,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如下表:
例字声调一词性一声调二词性二
空阴平形容词去声名词
划阳平动词去声名词
担阴平动词去声名词
兴阴平动词去声名词
背阴平动词去声名词
可见,声调具有负载语法意义、区别语法意义的功能,是一种造词手段和构形手段,当然就成为了一种形态标记。
三、结语
本文分析了现代汉语中几种常见的语音形式,发现不同的语音形式标记着不同的语法意义。语音形式的标记功能主要体现为:儿化是名词标记;音节重叠是产生新的语法意义的标记;轻声是词缀、虚词的标记;轻重音是语素虚实的标记;声调是一种形态标记。
对现代汉语语音形式的标记功能的研究,不仅能够揭示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对语音感知的认识,还将对语法基础理论研究、对外汉语教学、中文信息处理等产生积极的作用。但目前的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比如缺乏整体性研究,语音研究同语法研究的联系和渗透还不够等等。
参考文献:
[1]冯胜利.论汉语的韵律词[J].中国社会科学,1996,(1).
[2]林茂灿,曹景助.普通话轻声与轻重音[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3).
[3]刘丹青.汉语形态的节律制约[A].语法研究与语法应用[C].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
[4]吕叔湘.现代汉语单双音节问题初探[J].中国语文,1963,(1).
[5]沈炯.汉语语调构造和语调类型[J].方言,1994,(3).
[6]沈炯.北京话上升连读的调型组合和节奏形式[J].中国语文,1994,(4).
[7]吴为善.节奏停顿与语义理解[J].汉语学习,1990,(6).
[8]吴宗济.普通话语句中的声调变化[J].中国语文,1982,(6).
[9]易洪川,朱全红.“多字音节”及其功用初探[J].语文建设,1997,(10).
[10]张伯江,方梅.汉语功能语法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
[11]周一民.论语法研究的语音平面[J].语文研究,2003,(2).
汉语词性的语法功能 篇4
关键词:古汉语语法;现代汉语语法;比较研究
任何语言的组合都不能缺少一定的规则,所谓语法,正是语言表达习惯中所蕴含的规律。伴随着时间的递进,语言在演进过程中其语法规律也会发生相应的流变。从时间纵向轴上来看,现代汉语语法与古代汉语语法是一脉相承的关系,前者以后者为基础、从中发展而来。但受到各类社会文化环境因素的作用,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毕竟是存在于不同时代的语言,它们的语法规律也有着必然的差异性。无论是学习古代汉语还是现代汉语,都应当把握住两者的规律,并正确认识古今汉语语法所存在的差异性,从而站在比较的视野下深化对两者的本质理解。
古今汉语在语法上的差异虽没有词汇、语音方面的差异大,但归结到词类、句式的微观层面上,可以发现两者有着众多的不同之处。在此,本文尝试从以下两方面来阐述古今汉语语法差异性的表现。
一、古今汉语词法上的差异
同现代汉语一样,古代汉语的词类也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然而有所不同的是,古代汉语中的虚词除了副词、介词、助词、语气词、连词之外,还包括一部分的代词,每类虚词的构成成分也与现代汉语存在不同。除此之外,古今汉语中的实词活用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总的来说,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词法上的区别主要可表现为:
其一,词类活用上的不同。古代汉语实词不丰富,句法上也并不严格,存在词类分工不细、不明的状况,词类活用的使用较为复杂。现代汉语中词类活用的例子并不多见,而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的范围则相对广阔许多。例如:
(1)名词活用作动词、使动词、意动词,或者直接作状语。“一狼洞其中”中的“洞”即为名词作动词使用。“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中的“王”为“使……称王”的意思,属于使动用法。在此不赘述详例。
(2)动词活用作名词、使动词。如 “子钓而不纲,戈不射宿”中的“宿”指“歇宿的鸟”,动词当作名词。“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为使动用法。
(3)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动词或者使动词。例如 “将军身披坚执锐”中的“坚”指“坚硬的铠甲”,“锐”指“锐利的兵器”,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再如名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则是典型的形容词使动用法,意为“使……变绿”。
(4)数词活用作动词。如 “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中的“一”是“使……一致起来”的意思。
可以看出,词类活用在古今汉语中有着明显的差异性。比如古代汉语中数词可以活用作动词、动词活用作名词,这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存在;而现代汉语中代词活用作动词、名词活用作形容词,这在古代汉语中也是没有的。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用于语法表意,现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则可以看作是一种修辞现象。
其二,数量表示法上的不同。由于古代汉语中的量词使用并不发达,动量词使用频率较低。因此,当表示数量的时候,数词直接放置在名词或动词之前。“三、五、九”等定数往往表示虚数,或者在数词前加上“将、几、且”等字来表示概数。另外,在表示分数时,分子分母连用。
二、古今汉语句法上的差异
主要可以从两方面来看:
其一,句式上的差异。按照句式的类型划分,首先,在判断句中,古代汉语以名词或者名词短语作谓语,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而现代汉语中以“是”作谓语;省略句中,古代汉语中的主语省略以第三人称居多,谓语后介词宾语省略的现象较多,但在现代汉语中则较为少见;被动句中,现代汉语中的被动句由介词“被”构成,而古代汉语中的被动词有时用动词来表示,有时则没有标示,被称为意念被动词。这种无标示的被动词需要在具体语境中加以理解,例如“文王拘而演《周易》”中的“拘”是“被拘禁”的意思,属于被动句。
其二,语序上的差异。现代汉语句式一般是“主语+状语+谓语+宾语”的顺序,古代汉语中的语序则较为特殊,例如主语可以在谓语后,宾语可以在谓语前,状语可以在谓语后等等。主要可以表现为:宾语前置句,即宾语在谓语前,比如“沛公安在”就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句,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居庙堂之高”意为“处在搞搞的庙堂之上”;介宾短语后置句,即把修饰动词、形容词的介词结构后移。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作状语,位于谓语之前,而古代汉语中则为补语,处在谓语之后;主谓倒装句,即主语在谓语的后面,如“甚矣,汝之不惠”为主语和谓语倒置;定语后置句。古代汉语中有时为了凸显中心词地位或时语气流畅,会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前,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构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的句式。
總而言之,古代汉语是现代汉语发展的源泉,两者是一条相交、相融的溪流,在比较中探寻两者在语法上的差异,可以知今而溯古,把握我国语言文化的发展脉络与精髓之处。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语法上的区别之处较细碎繁多,本文仅对词法、句法上的主要区别做出了归纳和厘清。作为语言的使用者和继承者,我们应关注语言文化的递变轨迹,把握语法规律在古今时代的不同面貌。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进入到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所构筑出的语言文化时空中去,开掘出更多的文化宝藏。
参考文献:
[1]刘家忠.古代汉语专题[M].红旗出版社,2009
[2]黄伯荣 廖序东.现代汉语[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汉语词性的语法功能】推荐阅读:
英语语法—词性08-17
英语语法填空词性转换09-02
汉语与汉语语法的关系01-19
常见的词性转换07-24
permitting的词性是什么10-28
汉语语法的文化内涵12-08
汉语语法与修辞的论文12-18
津津有味是什么词性的成语06-13
词性变化05-25
词性标注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