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系统

2024-05-18

语法系统(共12篇)

语法系统 篇1

Ambiguity is a universal phenomenon in all languages.It can be classified into different type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criteria.For example, in Qiu Shude (1998) ,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y which the ambiguity is triggered linguistically, there are phonological, semantic, pragmatic and lexicogrammatical ambiguity.Among these types of ambiguity, the most complicated and frequently met phenomenon is lexicogrammatical ambiguity.Qiu Shude (1998:584) argues that The Transitivity System in systemic functional grammar (SFG) takes the clause as the basic grammatical unit and provides an effective interpretation to lexicogrammatical ambiguity, which cannot be well illustrated in the framework of formal grammar.Therefore it will analyze the lexicogrammatical ambiguity from two levels, that is, the phrasal and the clausal level.

1 Lexicogrammatical Ambiguity

Lexicogramatical ambiguity is a kind of common yet complicated one.For lexicogrammatical ambiguity in phrasal level, two types of ambiguity will be explored, that is, the nominal phrase and the verbal phrase.

Phrases which have lexicogrammatical ambiguities like:old men and women;small bed and chair are difficult for us to decide whether the adjective is modifying all the following elements or only the immediate constituents.Thus for each of the two phrases, there are two interpretations.For the first one, it can be interpreted as the adjective“old”only modifies the immediate constituents“men”or it modifies the following noun phrase“men and women”.This is the same case for the second structure.Since the head has more than one modifier, which modifies different sentence elements and different attachments, they produce different meanings.This unclear modification relationship causes ambiguity though the whole phrase is still a subordinate structure.

Verbal phrases can also be ambiguous.For example, the following two phrases:visiting scholars;they are relieved.In those two clauses, the present participle“visiting”and the past participle“relieved”can function either as“classifier”and“epithet”.In English, verbs are classified into transitive and intransitive verbs traditionally.However, the boundary between transitive and intransitive verbs is not clear cut.The frequent occurring cases are some verbs can be used as an intransitive verb as well as a transitive verb.Another case in which lexicogrammatical ambiguity may be caused is when the present participle or the past participle is presented.In some clauses, it is hard for the reader or receiver to decide the function of the verb.For example, the clause“they are relieved”.It can be interpreted as a material process as well as a relational process.What is more,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ransitivity system in SFG, the process is realized by the verb group.As a result, a clause can be interpreted into different processes when the verb by which the process realized can be used to realize more than one process.

2 Functional Analysis of Lexicogrammatical Ambigu-ity

2.1 Nominal Phrase

Two types of lexicogrammatical ambiguity on phrasal level will be focused on, that is, the nominal phase and the verbal phrase.The adjective noun+noun structure is the most frequent structural ambiguity.Now first please look at the following noun phrase:

1) old men and women

Halliday (2000) proposes the concept of“scale”and stated that language has five scales:morpheme, word, phrase, clause and text.He also suggested that in SFG, linguists adopt the smallest bracketing in structural analysis.Then the nominal phrase“old men and women”will naturally be analyzed as the adjective“old”modifies the coordinated structure“men and women”according to the smallest bracketing.

Another frequent construction is specifier+head.For example:

2) Small children’s bed

Halliday mentioned the two terms“classifier”and“epithet”when discussing the experiential structure of nominal phrase.The function of classifier is to state the category of objects while the function of“specifier”is to state the attributes of objects.Thus the construction then can be analyzed in the following way:the first is to treat“small”as“specifier”while“children’s”as“classifier”;the second interpretation is to treat“small children’s”as the“classifier”.

2.2 The clausal level

In this subpart, three kinds of lexicogrammatical ambiguity will be analyzed, that is, ambiguity caused by different functions of verbs;ambiguity caused by Elliptical structure and ambiguity caused by the unclear modification relationship.

2.2.1 Lexicogrammatical Ambiguity Caused by Different Func-tions of Verbs

Halliday (2000) proposes the transitivity system to explain the ideational function which is one of the three functions.The transitivity system consists of six different processes;they are material, mental, relational, verbal, behavioral and existential process.The first three are regarded as the main processes and the rest are minor processes.Different processes embrace different participants.For example, in material process, it typically includes“actor”and“goal”;“carrier”and“attribute”in relational process, etc.another significant constituent is“circumstantial elements”.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ransitivity system, another important constituent is“circumstantial elements”.Further more, the process is realized by the verbal group, the participant is realized by the nominal group and the circumstantial elements by the adverbs or the prepositional phrase.Now let us stride for the analysis of the ambiguity caused by different functions of the verb.Please look at the following example:

3) Comedian A:My dog’s got no nose.

Comedian B:Your dog’s got no nose?How does it smell?

Comedian A:Terrible. (Bloor&Bloor 1995:130)

We can see that this example is a joke in which the lexicogrammatical ambiguity plays a positive part.The conversation produces the funnies because the verb“smell”has different functions in the interrogative clause.As we have mentioned that the process is realized by the verb and this lead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clause will be expressing different experiences when the verb functions differently.Thus, the interrogative can be interpreted into two kinds of processes and the interpretation would be like the following.This joke is based on ambiguity.Comedian B is asking about the dog’s ability to smell things.In the intended meaning of his question, the Process is mental and he (the dog) is Senser.Comedian A, ignoring the relevance of the question, surprisingly interprets it as an entirely new topic concerning the odour possessed by the dog.In this question, the Process is relational and he (the dog) is Carrier.Comedian A treats the verb smell as a copular verb.

2.2.2 Lexicogrammatical Ambiguity Caused by Elliptical Structure

Conciseness of ellipsis makes emphasis highlighted and expression forceful.However, it often causes a sentence ambiguous.In English, we often find elliptical structure in comparative sentences and they incline to be ambiguous.For example:

4) He likes you more than me.

The meaning of the clause can hardly identified because of its indeterminacy of meaning.The sentence can be interpreted either to mean“he likes you more than I like you”or“he likes you more than he likes me”.It means that the meaning of one sentence will be indeterminate when the participants in the clause are hard to identify.

2.2.3 Lexicogrammatical ambiguity caused by unclear modifi-cation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concept of“circumstantial elements”will be helpful and can provide an effective illustration for this type of ambiguity.Let us consider the following examples:

5) “I will tell you what I tell every taxpayer who sits in that chair, ”said the tax-collector at the beginning of Brown’s audit, “it’s a privilege to live in this great country, and you should pay your taxes with a smile.”

“Thank goodness, ”said the visibly relaxed Brown, “I thought you were going to ask for money.”

In the previous analysis, we thought that the prepositional phrase can be interpreted either as“means”or as“accompaniment”.But we did not go further at that time.Here we are going to deepen the analysis.

Another interpretation for this kind of lexicogrammatical ambiguity will be presented.And then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concept of circumstantial elements, the clause will be analyzed as the following:

3 Conclusi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lexicogrammatical ambiguity has beenshowed from the functional approach.It mainly discusses structur-al ambiguity on the phrasal and the clausal level.The ambiguityanalysis from a functional approach is much more efficient thanfrom other approaches.Further more, other kinds of ambiguity, like semantic ambiguity or grammatical ambiguity can also besolved from the functional perspective.Since for most of the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ambiguity is hard for them to learn.Thesufficient explanation of why ambiguity occurs and how to elimi-nate ambiguity can be helpful for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Ifmore and more scholars would take a functional approach in ambi-guity analysis, a new model for ambiguity analysis will be provid-ed and the study of ambiguous phenomenon can be deepened.

摘要:歧义是一个常见的语言现象, 有效地分析语言分析对于交际和外语学习都是很有帮助的。从功能方法的角度对词汇语法歧义进行了着重分析, 并特别解释及物系统框架内的词汇语法歧义。这充分说明系统功能语法为分析词汇语法歧义提供了一个全新而有效的模式。

关键词:功能方法,词汇语法歧义,及物系统

语法系统 篇2

摘要:语法填空题是以来应全国高考体制改革出现的新题型,于20英语高考全国卷启用,不仅考察学生对语法知识和词汇句型等基础知识的掌握,还考察学生的篇章意识,即对整体篇章主要思想的把握,这要求学生用系统思维方式来答题,把篇章看成一个整体而不能孤立地看句子甚至短语。本文主要是应用系统思维方式,对解答英语高考语法填空题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系统思维方式;语法填空;整体

一系统思维方式

所谓系统思维方式是把对象当作一个整体来进行思考的思维方式。当人们的思维过程把思维对象作为一个系统的整体,运用系统的观念与方法进行思维,以考察客观事物的系统联系,则属于系统形式的思维方式,即系统思维方式。[1]系统思维的主要方法包括:整体思维、结构思维、立体思维、综合思维等。恰当地运用系统思维的方法能够使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和处置变得简单、优化、准确和全面。[2]

二英语高考全国卷语法填空题的系统性特征

语法填空是年以来应高考体制改革出现的新题型,需要考生把整篇文字看作一个整体,联系上下文。有调查研究表明,高考英语的语法填空题对考生的语法能力具有更好的预测力,因而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实践中,我们应更多关注学生语法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只关注语法知识。[3]语法填空题在一篇150-200词的语言材料中留出10个空白,部分空格有给提示词,需要考生填写出正确的形式,而一些没有提示词的空格则需要考生根据上下文判断缺失的词。该题属于语言知识运用的测试,共10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15分。针对近几年的高考全国I和II卷中的语法填空题进行分析,其中在无提示词空中,通常考冠词、介词、代词、连词等几类虚词,其所占的比例通常为3到4个。而在有提示词空中,主要考查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非谓语动词等几类实词。其中,名词考查单复数及所有格形式;动词考查时态和语态;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以及在形容词的基础上转化为副词的考点;同时还有非谓语动词和词类转换。在有提示词空中,每年考查比例为6到7个。[4]

三如何运用系统思维方式解答语法填空题

系统思维方式强调整体系统地看问题,整体性综合性思维,从整体入手,把握篇章的整体结构和整体意思,不仅要关注题目的语言结构,也要关注篇章结构。语法填空是不完整的篇章,需要考生补全10个空格,系统思维是语法填空题的重要且有效的解题策略之一。虽然说是不完整的篇章,但是在挖空之前是一篇完整的`文章,可能讲一个故事,或者讲一个道理等;可能是记叙文,也可能是议论文等,考生能够通过阅读大体把握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学生对于语篇型语法填空题的解答时,通读全文掌握文章的大意,尤其注重文章的首末句的句意,从而更好的理解文章的主旨,并体会作者的观点,以帮助学生整体的把握文章。[5]目前学生在解答语法填空题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缺乏语篇意识,孤立地看句子,2.不会划分句子成分,3.不知道空格该填入什么词性,4.语法知识的欠缺等,这些都直接影响语法填空的答题。因此接下来讨论该如何运用系统思维来解答语法填空题。

(一)理论指导

1.培养语篇意识。引导学生学会联系上下文的语境,分析判断其蕴含的逻辑关系,理解该语篇所要表达的内容。实验表明,将语篇分析理论运用于语法填空题的教学之中,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语篇意识,有助于提高学生语篇型语法填空题的解题能力。[4]2.提高阅读能力。都说“得阅读者得天下”,阅读能力是最重要的英语综合能力之一,大量的阅读积累不仅能帮助学生认识更多的词汇和短语,而且能更快速有效地分析句子结构,增强英语语感,优化对篇章的认识感知能力。3.系统性的记单词。学生在学习新的单词时,不能孤立地学习记忆一个单词,而要同时掌握同词根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等。学习词根词缀等知识以便于系统性的记单词,学会举一反三。4.掌握一些基本的语法知识。现在的英语学习更侧重语用能力而弱化语法,基础的语法知识也需要掌握,这样有助于分析长难句等复杂结构,分析句子成分,判断出所设的空格该填入什么词性等。

(二)实例分析

以下是语法填空题选自河北省衡水中学高考模拟卷。第二节(共10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15分)阅读下面材料,在空白处填入适当的内容(1个单词)或括号内单词的正确形式。这篇语法填空有237个词,其中比较多长句复杂句,这道题不仅考察学生的词汇语法知识,还考察学生对长句和语篇的理解能力,如果学生能用系统地思维方式来思考,整体看待语篇和句子,对提高答题准确性有一定帮助。在这篇语法填空的篇章中,首先考生要读懂第一句话,这样就能把握住文章的中心思想。这个句子很长,其中61空的重要提示词是后面的thanbefore,有比较所以要用该词的比较级。62空需要阅读整个长句,抓出as…as的结构,才能正确填出答案as。64空属于上下文联系很密切的题目,要注意到前文已经提到了甲骨文微信表情包的创始人陈楠,这里再次出现需要填表示特指的定冠词the。65空则需要准确判断整个长句中的主句和从句,该处空格答案是which引导非限制性定语从句。67空难度较大,也是长句,学生要准确判断长句中的谓语动词是位于较后的wasviewed,因此所给的提示动词feature是充当非谓语的成分,主动的关系,因此填featuring。69空也是难度略大,前文得知现在的字体图书馆已经有3500个字,到底是多还是少呢?由后文得知陈的研究工作仍然在继续,目标是扩展到7000个字,因此前后两句是转折的关系,填but或者yet。

四结语

语法填空题是一种将语篇与语法相结合的题型,提高了对考生语用能力的要求,这也就提醒教师在平时的语法教学中,应多从形式、意义和语用结合等方面下功夫,而不能只是单纯的脱离语境的语法教学[6]。运用系统思维方式,从词汇、短语到语篇,通过提升学生语篇语境的理解分析水平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帮助学生应对试题需求,提升语法填空题的成绩。

参考文献

[1]黄麟雏.论系统思维方式[J].系统辩证学学报,1994(04):1-9+16.

[2]霍彦荣.新课改高考英语完型填空题的解题策略[J].快乐阅读,(04):43.

[3]周榕,李广利.高考英语语法测试题型与学生语法能力的相关性研究[J].中小学外语教学,(4).

[4]姚兰.语篇分析理论在高中英语语篇型语法填空题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

[5]赵常友,刘胜丽.系统功能语法视阈下的语法填空[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4,33(04):94-98.

浅论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系统性 篇3

关键词:对外汉语 语法教学 特点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教学探索,人们逐渐认识到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汉字、语义、语用、句法、语音等汉语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尤其是面对成人留学生,应特别注意这些要素作为一个有机体的系统性特点,淡化语音、语法、短文之间的条块分割,加强教学中的整体性和连贯性。本文拟就汉字、语义、语用、句法、语音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的作用进行分析,阐明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特点。

一、汉字——汉语语法教学的基础

文字不仅是记录语言的工具,而且是传承、创造和发展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今天的传媒社会中,借助文字进行的交际行为占据了文化传播的各个方面,文字传播的作用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突出。

汉字作为汉民族语言文化的载体,也是汉民族几千年来创造出的独特的文化产物,具有鲜明的汉民族文化特征。文字与语法在语言研究中原本没有多大联系,但是汉字作为表意体系的文字,和语义之间就有着一层与生俱来的“血缘”关系。而语法的深入研究又必须以语义为先导,这在新时期的语法研究中已达成共识。任何民族的语法体系都不可能脱离其特有的民族文化,因此,在汉语语法教学中值得强调的是,汉字应该是汉语语法教学的一块基石,对此我们应予以高度重视。

从近些年来汉语语法的理论研究来看,有一些学者提出汉语语法研究应回归自身本质特性。如徐通锵先生、程雨民先生等,他们提出了汉语的字基语法理论,认为汉语本无词,对汉字的认识,在语法这个角度上予以重新认识和定位,这表明我国的语言学家已经在汉语研究领域找到了汉语自身的一些特点。我们且不管这种理论的完备程度、推广程度、接受程度如何,至少这些新的提法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汉字与汉语语法之间有着不可忽视的有机联系。

汉字教学是汉语语法教学的基础,学好汉字就等于为汉语语法教学打好了基础,这是由汉语的“国情”决定的。对于母语为字母文字的留学生而言,汉字教学还可以纠正他们的“洋腔洋调”,为其有效地学好汉语语音提供帮助。当然,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这将是极为复杂而且极为关键的一环。其中,汉字教材的编排,既要考虑汉字作为文字本身的要素,还要考虑汉字与语音、语义、语法等语言要素的结合。

二、句法——汉语语法教学的中心

句法结构是语言的骨架。句子在句法体系中,既是基本的静态语言单位,又是动态的言语交际单位,是语法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是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中心。对外汉语教学中,了解、掌握词语如何成句以及成为何种结构特点的句子,是留学生提高汉语水平相当关键的一步。

我们知道,语言学习与语言习得不同,成人留学生不可能纯粹依靠语言习得自然而然地掌握汉语句法规则,而必须走自觉学习这条路。因此,留学生汉语水平能否有明显的提升,与句法教学成功与否有着系统、持久、广泛的联系。句法教学包含的因素比较多,诸如词、短语的句法分类、汉语特有的句法手段、句型分析等等。

经常有留学生认为“杰克去了西藏”“杰克去西藏了”“杰克去了西藏了”意思一样,搞不清“老师来了”和“来老师了”有何区别,其原因在于还没掌握汉语的语法手段。不同民族在表达同样一个语法意义时,可能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注意遵循汉语的民族习惯,有意识地、不识时机地将相应内容融化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在学生已掌握一定语料的基础上,授之以语料的“粘合剂”,必将极大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对留学生的复句教学并不难在关系类型上,而是难在不同结构类型关系相对应的关联词语上。在这一方面,学生存在的问题比较多,不是顾首不顾尾,就是张冠李戴,或是滥用关联词。在具体交际练习中,教师应结合句法手段等知识,让学生感性认知,通过比较分析,进行理性归纳,这样,学生感触会比较深刻,掌握起来也更牢靠。

三、语义——汉语语法教学的焦点

语义揭示的是语言结构体所表达的内容,现代语法学研究已经深刻地认识到语义在语法研究、语法教学中的重要性。从本源上来说,人类创造语法的终极目的就是为了表达语义。汉语作为分析型语言不像印欧语有丰富的形态变化,而是更多地依赖语义组合,基于此,汉语语法研究应建立在语义学研究的基础上。语义研究是否深入,是语法教学和研究成功与否的深层推动力。许多汉语句法结构上的问题归根到底是受语义限定的,语义上有所侧重,句法上就会有所反映。例如“他把水喝了”“水被他喝了”“水,他喝了”这三个句子意思基本相同,通过“把”字句、“被”字句和主谓谓语句表达出来,语义上所侧重强调的内容就区别开了。有些学者认为汉语语法是意合起来的,这一观点确有一定的道理。语义教学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语义的不易把握,语义研究恰恰是最薄弱的环节。所以,我们认为,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应重视语义成分、语义指向、语义特征、多义现象等方面的研究,增强语法的解释力。

四、语用——汉语语法教学的归属

语用侧重的是表达。一般语用学的范围相当广,教学实践中我们没有必要面面俱到,只需择其要点为之即可。语体制约着人们的交际活动。语体是以语言交际功能为依据而建立的语言风格类型,是在人类言语生活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它是应社会交际的多方面的需要而产生的。从交际形式来看,汉语语体有口语语体和书面语语体之别。在以往的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我们往往注重书面语体而忽视口语语体。留学生在长期课堂学习之后,却不会运用轻松随意的口语语体交谈,这不但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也影响到书面语体教学。语境既是进行言语活动的依据,也是检验语用效果的依据,在句法语用教学中引进语境这个因素,在语境中讲求语用效果,这是语言教学的一条有效途径。欧美学生见面打招呼时喜欢谈论天气,可设想这样一个语境:久旱不雨,一留学生对一位盼雨心急如焚的老农这样打招呼:“今天太阳真好!”这同他在校园里同自己的汉语老师如此打招呼时产生的交际效果肯定截然不同。当然,语境在任何民族言语生活中的重要性都是不可小视的,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组织者,更应该时刻提醒自己对语境因素不要视而不见。能否切合语境,恰如其分地造词用句是衡量一个人汉语能力的标准之一。

五、语音——被淡忘的语法手段

语音作为语言的物质外壳,是人类语言生命力的一个外显标志。人类语言首先是一种有声语言,其次才是书面语言。语音是人类发音器官发出的表示约定俗成的意义的声音,在语言和言语活动中,有负荷语义、区别语义的作用,是语义存在、交流的手段。其实这里的“语义”是一个笼统的说法,它不仅包括我们平常所说的词汇意义,同时还包括语法意义。语法意义是抽象的语法单位在聚合或组合中所产生的各种关系意义。语法意义不像词汇意义那么具体实在,它显得空灵、抽象。语法意义别于词汇意义,相应的就会有自己不同于词汇意义的表达方式。

语法意义借助什么样的形式来表达,在不同的民族语言中会有不同的表现。比如,时态变化是印欧语主要的语法手段。汉语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时态变化,现代汉语最重要的语法手段是语序和虚词。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只注意到语音负载词汇语义的社会功能,而不太注意或是没有明确意识到语音也是一种活跃的语法手段。比如儿化、轻声、叠音、语法重音、语法停顿等,都积极参与到语言结构中,发挥着特有的交际功能。

六、结论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是一个多层面的整体系统。尽管汉字、语义、语用、句法、语音等元素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具有各自独特的作用,但这些元素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他们互相依存,互相制约,处在一个动态互补的运动当中。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应充分发挥语言各要素在汉语语法中的作用,以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范晓,张豫峰.语法理论纲要[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2]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3]程雨民.现代汉语语法的多维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语法系统 篇4

传统语法教学主要以输出式的练习为主,更加重视语言本身的结构和形式。通常会安排各种句型转换练习、替换练习、完成句子,甚至是翻译等练习。这种教学模式虽然能从直观上看出学生的学习效果,但往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语法的习惯,并且忽视了“语言是在使用中习得”的[9]。本文将从系统功能语法的角度出发,研究高职英语专业语法的教学模式。

2. 系统功能语法介绍

2.1 系统功能语法主要概念

系统功能语法的发起人韩礼德从伦敦学派创始人Firth那里继承了两条基本原则。“第一是‘语言环境’(context of situation),认为语言与典型的社会情境有密切联系,并受其影响。韩礼德进一步发展了‘语言环境’学说,从社会学角度去研究语言,提出语言学中的社会符号学。第二是‘系统’(system)概念,但他重新规定了‘系统’的意义,创造了一套完整的范畴”。[3]韩礼德的系统语言学认为语言是“做事”的一种方式(a form o“doing”),而不是“知识”方式(a form of“knowing”)。韩礼德认为:所谓,“语言”就是讲话人“能做”什么,所谓“言语”就是讲话人“实际做了”什么。[4]

语言只有在涉及交际活动话题和范围的语场,表明交际双方关系、交际意图的语旨及表明交际渠道的语式,这三个要素组成的特定语境帮助下才会被理解,进而内化为使用者的知识或经验。

2.2 系统功能语法与教学的关系

我们会因为对语言学理论的深入了解而对这门语言的描述更加准确。韩礼德的“系统”概念并不认为语言是合乎语法的句子集合或组合关系,而是有意义、有规则的“意义潜势”网络,可以用聚合关系定义。系统功能语言学下的教学理念认为语言教学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发展其“意义潜势”,根据不同的语境在“潜势”中选择适合某个语境的语言。所以无论在教学内容上或是教学方法上都要既注重学生对语音、写作、语法和词汇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又注重学生用语言表达意义和用语言做事的交际能力的提高。[2]

3. 高职英语专业英语语法教学情况分析

3.1 高职英语语法教学的重要性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社会对高职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语法作为英语听说读写译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一个学生学好英语,把英语灵活地运用到交际中。

研究英语教育方面的学者一致肯定语法教学的重要性。例如,曹旭根据美国社会学家Hymes关于交际能力的观点,即交际能力包括语法性、可行性、适宜性和现实性,指出交际能力必须以语法性,即语法能力为基础。[1]

3.2 高职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语法现状

结合几年教授英语专业语法的经验,笔者发现高职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语法学习仍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高职生在入校前一般已学过6年或更长时间的英语,具有一定的英语语法知识。并且对高职英语专业学生的语法要求不是研究性的而是以实用性为主,所以语法在难度和深度上相比大学专业英语语法有一定的差距。在中学时期,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了以前不知道的语法,很有成就感,但现在进入高职,发现仍然是学习这些见过的知识点,感觉英语语法学习进入了倒退阶段,这样可能使高职的英语专业学生对英语语法的学习不重视,并且学习兴趣可能不高。

其次,大部分学生在老师上课时提到语法点时,能很快回想起这个语法的概念,而到自己使用时却缺少语法的敏感度,这说明以前的语法知识并不牢固。

最后,有些在做练习时表现比较好的学生对语法的理解好像只局限于完成语法练习,在实际生活、工作场景中却经常犯低级错误,也就是对语法只停留在形式而非实用角度。

3.3 高职英语专业语法教学现状

经过调查发现,高职英语专业语法教学存在如下问题:首先,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语法教学方法(presentation-based approach)在目前高职英语教学中依然普遍存在。[6]这种教学法主要以语言形式为主,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学效果不佳。其次,很多教师一般按照教材讲解语法点、例句分析、学生做题的顺序教授,学生处在被动的位置,而且例句比较孤立,没有上下文,与学生目前的生活及今后的工作联系不大,对学生没有太大吸引力。忽视语法教学的现象也时有出现,这可能是对交际法教学和《高职高专英语基本要求》中交际能力培养目标的误解所致。

4. 高职专业英语独立语法教学模式的探讨

考虑到高职高专英语语法学习及教学的问题,结合系统功能语法的基本概念,笔者认为在教授语法时,特别在高职阶段,不能简单地复习语法结构,对于高职的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语法结构固然重要,但用正确的语言交流更加重要。正如系统功能语法所关注的“语言”不是“知识”,而是讲话人能“做”什么。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在特定的场合运用英语正确的表达,成功地达到交际目的才是最重要的。高职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语法学习既不同于中学时期注重语言形式,又不同于大学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语法要求深入研究语法现象,而应该注重实践,强调与专业特定情境相联系,既帮助学生系统地复习以前的语法形式,又注意意义的统一。所以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对高职英语专业独立语法教学的建议。

4.1 语料的选择

只有让学生接触大量的真实的语言材料,才有可能真正地培养一种语法意识,改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式的语法学习方法,在交际使用语言中理解、掌握语法知识,从而使英语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所以教材中最好能提供给学生大量而真实的语篇,不仅要体现相关语法规则,还要通过语篇培养学生的文化敏感度。如果教材中没有编排,就可以安排学生课外从其他的英语书中找到今天所学的相关语法,特别是从与他们的专业有关的英语书中学习。这不仅能巩固所学语法,而且能使学生觉得语法与他们的生活、专业息息相关,提高学生学习语法的兴趣。

这种通过上下文教授语法的方法将比孤立地对语法进行讲解和操练更加有用。心理学家Ausubel曾经将“意义化学习”(meaningful learning)与“死记硬背”(rote learning)作过比较,得出的结论是理解性学习在语言课堂学习中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8]所以当语法出现在相应的富有意义的语篇中时,将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4.2 教学方法的选择

传统的语法教学方法是显性的语法教学模式,所谓显性的语法教学模式就是教师将语法结构以显性的方式有意识地介绍给学生。这种教学方法的缺点是太注重语言的形式,而忽视了“语言是在使用中习得”,但为什么我们教了几十英语后还是摆脱不了这种教学方法,就是因为这种教学方法有它的可取性,特别是在学习的初期,可帮助学生掌握一门语言的基本结构,通过教师对某种语言结构的提示、解释及以掌握某种形式为目的的操练,起到了一个唤起意识(consciousness raising)[10]、引发注意(attention)的作用[2],而“在学习理论中,注意阶段被视为学习的第一阶段”[10],此外,学生接触到清晰、系统的语法知识,将有助于理解各种复杂的语言现象。所以真正完全不用传统的语法教学方法是不可能的,但不能全用,也就是教学方法不能单一。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言描述方法及有关原理在运用到外语教学与实践中后出现了许多新的教学方法,如交际法、语篇教学法、情景语言教学法、文化教学法等。要综合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在力求学生用正确的语言形式交流的目的下,使学生巩固所学的语法知识,并逐渐使其系统化,学习使用正确的语音语调、适当的词汇、连句成篇,最终有效地交流。这也符合《语言学词典》对语法的定义:对语言的一般描述,主要是对其组织原则的理论描述,包括音位学、句法学、词汇学和语义学。[5]

4.3 多方面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要培养学习者的交际能力,就要实现学习者大脑的“语法内化”(internalization)。所谓语法内化,是指获取“操母语者所具有的对何为符和语法,何为不符合语法的一种直觉”[11];指“获取创造性使用语言的能力,能够在交际场合自发而恰当地回答问题,能够用所学语言进行思维”。[12]

在口语练习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符合高职学生专业的活动,如口头交际任务、演示一段工作流程等方式,使语法教学与学生专业相联系;在听力训练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精听课外材料学习语法,当他们记录听力内容时会发现,自己所学的语法知识灵活地出现在了各种语料里,不同的语境包括:语音、语调、词义及句子结构等都会造成不同的语义;在阅读中学习语法也是提高语法能力的良好途径,教师可以在教完一个章节的语法后,要学生课后阅读一篇文章,找出所学语法点,在第二次课留出时间让学生对还不理解的地方提问,并采用集体讨论和老师讲解的方式解决问题;写作中更能够有效训练语法,写作能使人精确,也包括语法使用上的精确。只有一篇形式和意义完美结合的习作才称得上好的作品。写作对语言的要求严谨,使其成为对语法学习最直接的检验。

综上所述,希望通过在语篇中学习语法,在交际中使用语法,让那些显性的语法知识最终在学生头脑中得到内化。

参考文献

[1]曹旭.高职英语语法教学与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J].科技信息, 2008 (18) :146.

[2]戴炜栋.二语语法教学理论综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5 (3) :599.

[3]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229.

[4]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230.

[5]束定芳, 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110.

[6]王晓萍.高职英语语法教学的不良倾向及其对策[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07 (1) :43.

[7]张德禄, 苗兴伟, 李学宁.功能语言学与外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8]Ausubel, D.P.Educational Psychology:A Cognitive View[M].New York:Holt, Rinehart, and Winst on, 1978.

[9]Halliday.MAK, McIntosh A, Strevens P.The LinguisticSciences and language Teaching[M].London:Longman, 1964.

[10]Jack C.Richards.Longman Dict ionary of LanguageTeaching&Applied Linguistics[J].Longman, 1998.

[11]Rod Ellis.The Study of Second L anguage Acquisiti on[M].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英语语法讲座英语语法详解 篇5

(1) 动词原形:动词原形在句子中形式不变。主要用于主语为非第三人称单数的一般现在时,情态动词之后,或根据语法规定必须用动词原形的其他情况。

(2) 一般现在时第三人称单数形式(简称现单三):主要用于主语为第三人称单数的一般现在时。

(3) 过去式:主要用于一般过去时。

(4) 现在分词:主要用于进行时态,或语法规定的其他情况。

(5) 过去分词:主要用于完成时态,或语法规定的其他情况。

这里提到的“语法规定的其他情况”我们在以后的讲座中会详细介绍。

下面把这些动词形式的构成说明一下。

动词一般现在时第三人称单数(现单三)的构成,见下表:

词尾变化(规律与名词变复数相同,读音也与名词复数相同)

一般加-s

在ch, sh, s, x 或元音字母o后面加-es

以辅音字母加y结尾的词,变y为i再加-es

与名词变复数形式相同,读音也相同。

动词过去式和过去分词,大多数是动词原形+ ed 构成,这是规则动词。规则动词的拼写和读音规则如下表:

词尾变化 举例 词尾读音 举例 Help---helps; read---reads Do, fix, pass, push, teach ---does, fixes, passes, pushes, teaches Try, study --- tries, stuides

Help---helped Work---worked

动词后面加-ed

Watch---watched Want---wanted need---needed Turn---turned play--played

以不发音的“e”结尾的词,加-d 结尾是辅音字母+y时,y变i,再加-ed

结尾只有一个辅音字母的重读闭音节词,双写辅音字母再加

-ed

定的规律。如:weep→wept, sleep→slept, sweep→swept 现在分词一律由动词原形加-ing构成,规则如下表:

词尾变化 一般加-ing

以不发音的e结尾的词,去掉e,再加-ing

以一个辅音字母(x除外)词尾的重读闭音节词,先双写词尾的辅

音字母,再加-ing

以-ie结尾的词,变ie为y,再加-ing

一般、进行、完成和完成进行。因此我们便有了四四一十六个时态。 不同的时态有不同的变化形式。以do 为例,列表如下:

时态 现在时 过去时 将来时 过去将来时 进行)。

比如在“They are doing their exercises.”这个句子中,动词由原形do 变成are doing 的形态,说明这个事情是发生在现在、并处于正在进行的状态当中,所以叫现在进行时;

在“They have done their exercises.”这句中,动词由原形do 变成have done的形态,说明这个事情是发生在现在、并处于完成的状态,所以叫现在完成时;

在“They always do their exercises.”中,动词用原形do 的形态,说明这个事情是发生在现在、并且是一般情况下永远如此,所以叫一般现在时。

语法系统 篇6

关键词:系统功能语言学 语境理论 商务英语听说教学 情景模拟与预测

语境无论是在文学,还是在语言学研究领域中都是一个重要概念,系统功能语言学更是强调语境在语言研究和语言学习中的作用。但是,目前国内利用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理论进行语篇分析的比较多,而用这一理论来研究专用英语教学的不是很多。运用系统功能语法的语境理论来研究探讨商务英语听说教学有利于产生更加丰富的教学内容,有利于更好地贯彻语言运用与语境相关联的思想,搞好情景教学,增强教学的生动性与趣味性,从而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及语言交际能力,这符合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理论思想及启示

(一)系统功能语法的语境理论

韩礼德强调语境对语言的制约作用。语言使用的场合、情景语境、文化语境不同,语言的特征及其使用也不相同。系统功能语法认为,情景语境指的是语言传递的交际意义,包括谈话时间、地点、谈话内容及谈话双方之间的关系等。Halliday将决定语言特征的情景因素归纳为3种:语场(Field)、语旨(Tenor)和语式(Mode)。语场反映的是实际发生的事、谈话或交际的环境、谈话的话题,包括讲话者及参与者所进行的整个活动;语旨反映的是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如参与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及在谈话中的角色关系;语式反映的是交际的渠道和媒介,如是说的,还是写的,是电话中的,还是扩音器中的,是即兴的,还是有准备的,讲话者使用什么样的修辞方式等。张德禄认为,从语言内部来说,语言的基本单位是语篇,语篇是一个纯理功能框架,是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谋篇功能的复合体。如果说作为交际中语篇的语境是情景语境,那么作为整个符号系统的语言的语境就是文化语境,而语篇体裁反映了语篇的文化语境,体现了语言符号系统与文化因素的密切关系。Ventola认为,语言使用是在情景语境(语域)中进行的,而情景语境(语域)又置于比它更抽象、更普遍、更高一层的文化语境(语篇体裁)中。

(二)语境理论在商务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应用

首先,将系统功能语法语境理论应用于商务英语听说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意义空环的解码,更好地理解隐含的意义及交际意图,增强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影响听力理解的因素很多,这里的因素不仅涉及到语言的问题,也涉及到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的问题,我们可以结合听力语篇的语境,理解字里行间隐含的深层意义,领会讲话者的交际意图。根据李洁(2005)理解字面上隐含的或没有体现出来的深层意义,其实也是对意义空环的解码,这种解码可以依据语篇中的上下文来完成,也可以结合与语篇相关的非语言手段来完成。如有这样一段听力材料:Good morning.My name’s Helen Cooper.I was wondering if there are any places still available for the ‘Managers in the Millennium’ workshop in Manchester in November.Actually, I wanted to do the same workshop in December——but it was cancelled.If there are any places free,could you please call me on 01815327391?Thanks.要求学生听后推测讲话者的意图。从该段听力反映的情景中可以看出,该语篇反映的是讲话者向某公司或部门询问是否有场所提供给他们做“研讨与实践”用,讲话者是有求于人的,讲话语气较礼貌、客气,交际渠道可能是电话询问。从这些情景因素推断,讲话者的意图是“make an enquiry”(询问)。其次,将系统功能语法的情景理论运用于商务英语听说语篇教学中,特别是结合图式理论,可以指导我们更好地进行商务英语情景模拟与预测,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情景语境理论,商务英语听说教学应尽可能地模拟商务情景,创造语言运用的实际环境和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商务或外贸情景中运用语言知识和结构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进行交流、交际活动,通过模拟范例练习来达到提高能力的目的。如通过“角色扮演法”,模拟商务环境;如访问或拜访对方、接待或招待对方、商务会面或会见、生意洽谈、打电话、做市场问卷调查、在海关办理货物进出口手续等。韩礼德一直强调,要把语言形式与语境联系起来研究语言或从事语言教学,着重探讨语言形式在语境中的功能,他还把语域概念视作是一种预测形式,即知道有什么样的情景或社会语境,就可预测将要使用什么样的语言。李洁(2005)、哈孟德(Harmmaond)等认为,文化语境包括了语类。每一种语类都具有一种特殊的图式结构(schematic structure),即语类结构潜势。语类结构大致包括开始、中间和结束等成分。

商务英语听说教学主要包括“听”(语言输入)和“说”(语言输出)两个相反的过程,根据系统功能语法语篇与语境相互预测的观点,学生听商务英语语篇的过程是语言输入的过程,学生的主要任务是理解语篇,此时要实行语篇的语境化策略,即预测该语篇会出现在什么样的语境中,学生无论采用自下而上模式,还是采用自上而下模式来理解语篇,都要结合语境来理解语篇的意义,即要根据语篇的语言形式来预测语境。相反,学生说商务英语语篇,即进行商务英语语篇对话或情景模拟、表演的过程是语言输出的过程,此时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运用所学到的语言进行语篇的输出,此时学生要在脑子里要事先有一个语境,要想好要完成什么表演(role-play)对话任务,要实行语境的语篇化策略,即预测该语境中会出现什么样的语篇,即要根据语境来预测语篇或语篇的语言形式。如针对商务谈判这类语篇。前半部分教学是听的教学,在听的教学中,教师可采用“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的策略,首先让学生根据所听到的语言形式,联想到谈判的情景及谈判双方的背景、情况、立场及交际意图,并介绍有关商务谈判的国际商法、国际贸易方面的专业知识,如谈判策略与技巧、合同条款、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产品质量、价格、支付方式、装运、交货日期、保险等扩展资源,然后再从语篇的功能入手,总结归纳出此类语篇的语言特点,特别是谈判语言的特点及各种表达方式,并从谋篇功能中总结归纳出此类语篇的“图式结构”,供学生后来情景表演时参照。在后半部分教学中,教师给学生一个情景,即一家中国公司和一家外国公司签约购买一批货物,双方代表团代表各自的公司就合同中的价格、支付方式、交货期限、装运以及保险、双方未来合作的远景等问题展开谈判,讨价还价,最后达成协议,让学生分组活动,学生根据所学的句型、表达方法和“图式结构”以组为单位进行情景模拟和表演。可见,将系统功能语法的语境理论运用于商务英语听说教学中是很有意义的,而且是切实可行的,这种“语境与场景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运用语言的能力和商务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而且,功能语法理论、“图式理论”和语言输入与输出理论三者可以统一于商务英语听说教学中。

结论

本文探讨了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理论对商务英语听说教学的启示。结果证明: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境理论来从事商务英语听说教学,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可以更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将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境理论运用于商务英语听说教学中是可行的、有价值的。

(作者单位: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经管系)

参考文献:

1、张德禄.韩礼德功能语言教学思想探索[J].外语教学,2004(3).

2、贺文丽.功能语篇分析理论与外语教学[J].广西社会科学,2004(3).

3、李洁.语篇理论与大学英语听力教学[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5(5).

系统功能语法与英语语篇分析 篇7

语言是在人类形成过程中同步出现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语言具有媒介作用, 它是人们进行日常交际, 组织各项生产活动, 表达内心思想及抒发感情等的工具。由于语言和人类的关系是难分难解的, 世界各国的语言学家都想探讨语言的奥秘, 试图对语言的产生、本质和用途作出解释和阐述, 由此产生众多的语言流派。就当代来说, 就有索绪尔语言学、伦敦学派、布拉格学派、语符学派、布龙菲尔德学派、转换生成语法、层次语法、法位学、生成语义学等等。

在当代语言学的各种流派中, 系统功能语法具有较大的影响。系统功能语法是由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创立的, 它包括“系统语法”和“功能语法”, 但这不是两种语法的简单总和, 而是一种完整的语言理论框架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韩礼德 (1985) 认为语言都具有“纯理功能”或“元功能”, 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概念 (ideational) 功能、人际 (interpersonal) 功能和语篇 (textual) 功能。这三者简要地解释了语言结构如何表现现实世界中的现象, 而这种表现又是通过给过程分类来实现的。

二、系统功能语法语篇分析理论

(一) 语言的层次及语言的纯理功能系统。

根据Halliday的观点, 语言系统中有三个用于表示功能意义的纯理功能, 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对语篇的分析可以从语言的三大元功能出发, 通过分析其各个子系统来挖掘语篇的深层含义。

(二) 语篇分析的层面。

语篇分析涉及的范围很广, 从系统功能语法的角度看, 语篇分析主要有两个层面:在较低的层面上, 语篇分析有助于对语篇的理解, 对语篇进行语言分析能帮助人们说明语篇是如何并且为什么表达它所表达的意义的。这就意味着分析者需要解码语篇的深层意义, 需要对在一定的情景语境作出评论。

(三) 语篇分析的步骤。

Halliday提出的语篇分析的三个步骤为:词汇语法分析→情景语境分析→文化语境分析。张德禄提出了更为行之有效地用于外语教学的语境→语篇→评价语境 (联系语境变量) 的分析模式:一是首先分析情景语境, 情景语境由语域变量值 (语场、基调、语式) 体现。二是从三大功能出发, 分析语篇的纯理功能, 具体体现在语篇的及物性系统、主位结构、信息结构、衔接手段等。三是在语篇特定的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中对语篇的纯理功能进行解释和评价。文化语境通常由语篇体裁反映, 包括纲要式结构、体现样式。

三、语篇例析

每个语篇都有自身的特征, 所以对具体语篇进行分析时, 分析其中较突出的项目即可, 而不求面面俱到。有些语篇在语篇体裁方面比较突出, 有些在语域方面最有注意价值, 而有些在语言结构使用方面最有分析意义。分析重点的取舍还取决于语篇分析者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兴趣, 此外, 语篇分析者的分析能力也会影响到对语篇中突出成分的确定。

(一) 语境。

语篇分析离不开语境。根据Halliday (1978) , 语篇是一个语义单位, 是意义潜势的现实化, 一个语篇必定产生于一定的语境, 同时又在此语境中起作用。语篇“Deer and the Energy Cycle”的体裁是兼记叙, 但以说明为主的说明文, 作者是一位科研工作者, 其严谨、客观的科学态度在文中随处可见。

(二) 主位结构分析。

在功能语法中, 一个主位结构 (thematic structure) 由主位 (theme) 和述位 (rheme) 构成, 主位是信息的起始点, 是小句的开始点, 主位一旦确定, 剩下的部分就是述位。主位有标记性和无标记性之分, 这种分析有利于确定语篇的主题。语篇“Deer and the Energy Cycle”中前七段中各句的主位按先后顺序排列, 把这33个主位通读一遍, 我们可以很清楚地把握作者的思路:前3个主位, 作者纠正了人们的两种误解, 明确指出即不是爱情, 也不是金钱, 而是能量推动世界运转。作者以所观察到的白尾鹿为例, 详细描述了母鹿、公鹿、小鹿随着季节的变化, 为度过严寒的冬季体内生理机能的相应调整和一系列变化, 从而很自然地过渡到了T28, 读者从T30和T31可很快确定作者写作此语篇的目的:节约能源, 度过危机。

(三) 衔接手段分析。

根据Halliday (1976;1994) 的理论, 衔接是使语篇保持连贯的成分, 衔接包括语法衔接、词汇衔接和连接三个方面。语篇中的连接概念专指相邻句子 (群) 之间的连接关系。通过连接性词语的使用, 人们可以了解句子之间的语义联系, 甚至可经前句从逻辑上预见后续句的语义。

四、结语

从以上分析可看出, 作者在构思语篇时, 对语篇结构和语言手段的选择顺应了要表达的内容和特定的主题。“Deer and the Energy Cycle”是一篇兼记述, 以说明为主的说明文, 作者是一位生物学家, 作者在语篇中用一定的篇幅如实记录了鹿群的生长发育与能量储备的关系, 进而阐明是能量推动世界运转。通过对语篇中主位结构、小句过程、句间连接、语气系统等选择手段的详细分析, 作者的写作目的一目了然, 因此, 用功能语法语篇分析模式对语篇进行分析, 有助于揭示语篇的深层含义, 有助于理解和解释语篇的语义和文体特点。这一点不仅对于阐释和赏析语篇具有重要意义, 而且也对英语的阅读教学有着实际的应用价值。

摘要:较之传统语法, 系统功能语法能使学生从比较深的层面阅读分析语篇, 掌握它的篇章大意, 总体框架和作者的中心思想。用系统功能语法原理分析语篇, 能够使学生快速准确寻找信息点, 提高他们阅读分析篇章的能力。

关键词:系统功能语法,语篇分析,及物结构,语气系统,主位结构

参考文献

[1] .Firth, J.R.Papers in General Linguistics[M].Oxford:Blackwell, 1956

[2] .Firth, J.R.Papers in General Linguistics 1934~1935[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7

[3] .Halliday, 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 1994

[4] .Halliday, M.A.K.&Hasan.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 1976

[5] .Halliday, M.A.K System and Function in Language, G.Kress, ed.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6

[6] .廖巧云.功能语法理论在文体分析中的应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 1999

[7] .黄国文.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8] .黄国文.功能语篇分析纵横谈[J].外语与外语教学, 1994

[9] .朱永生, 严世清.系统功能语言学多维思考[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系统功能语法下名词化功能的研究 篇8

1 名词化功能研究

从系统功能语法下元功能的视角下考虑, 名词化的功能可以分为三类: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下面, 将从这三个功能展开详细论述名词化在语篇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1.1 概念功能

名词化结构通过把动词词组和形容词词组转化成名词, 使得小句的信息量被压缩, 在较小的空间里蕴含大量的信息, 这样语篇就会显得紧凑, 从而使得文章表达简洁有力;其次, 将主语或主位名词化可以把某些不确定的信息变得更加确定, 使信息显得自然而且容易被接受。从概念功能考虑, 名词化的功能主要体现为简约、紧凑、正式。

1.1.1 简约功能

名词化隐喻将小句压缩成词组, 或者是将多个复杂小句转化成一个简单小句, 减少句子的数量, 从而减少单词量, 使得整个语篇句子结构简单, 节省空间, 使得文章简约, 蕴含丰富的信息。这样简化的语言更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秦秀白 (2002) 指出, 在新闻语篇中, 记者为了尽可能地将更多的信息压缩在一个简单句中, 会在名词或动词前使用大量的修饰语从而使得句子表达完整。在这个名词化的过程中, 名词所包含的信息丰富, 而通过名词化后, 整篇文章显得简洁、节约。Reah (1998:21) 提到, 名词或名词词组使得一个句子更加灵活, 因为它蕴含着大量的信息, 这对新闻记者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

例如:

Doubts on Revival of Rover Plant (Times, 11/11/2005)

从以上例子中, 我们发现相当复杂的信息浓缩在名词词组中, 能够使得新闻标题简洁有力, 富有信息, 而且吸引观众眼球。其实, 运用名词化来打包信息在新闻报纸中随处可见。

1.1.2 紧凑功能

Halliday (1985:300) 曾指出, 书面语言中, 一个相对简单的语法结构中往往蕴含着相当大的词汇量。也就是说, 名词或名词词组使很大的词汇量转换为一个简单的语法结构, 同样的意思不一样的表达方式, 名词化使得整篇文章显得更加紧凑。

例如:

In the retraction, published by Nature on Thursday, the researchers said, “Moreover, we have found inconsistencies between some of the figures and data published in the paper and the original data.We have therefore lost confidence in the reported conclusions.”

在这个例子中, 有四处地方被名词化, 通过名词化, 整个关系结构更加清楚, 同时, 也能够表达完整的意思。如果我们继续使用动词或形容词来表达同样的意思, 整个结构就会相当复杂和破碎。而名词化通过把小句转化为词组, 使得信息表达紧凑。将信息打包成名词词组, 意味着名词前后将出现大量的修饰语, 名词化也可以为句子所要表达的其他信息提供大量的空间。

1.1.3 正式功能

英语名词化的使用和文体紧密相连。文章使用名词化的频率越高就会越抽象, 越抽象也就越书面化, 这样语篇就会越正式。名词化隐喻一般被用在比较正式的书面语言中。比如, 在很多的新闻报道、科技语篇中, 就会要求使用正式语言, 此时名词化就会不断被应用, 以便加强文章的正式度。因此, 名词化的正式功能在各种书面文体中就得到了体现。

Halliday (1985:342) 指出, 成人语篇中到处充满名词化隐喻, 不涉及隐喻的语篇只有儿童文章。作为语法隐喻的一种最有用的表达形式, 名词化在成人语篇中最突出的文体功能就是正式。其实, 名词化可以看作成人语篇的标志之一。

1.2 人际功能

1.2.1 非人格化功能

在语气系统里, 名词化把句子的主语省略, 将动作的行为者模糊化, 这样就使得所要表达的信息“非人格化”, 人们就不容易辨别谁是事件的责任人。其次, 名词化通过省略小句的限定成分, 将发生的时间隐藏, 将要表达的信息客观化, 给人一种不可改变、无法商量的感觉。

例如:

(Edwards=Chairman of BL, BL=British Leyland factory) Edwards tells BL unions that strike would bring closure.

在例子中, 行为者被省略, 名词化的strike成了句子的主语, 似乎变成事件发生的原因, closure成了strike导致的直接结果。事实上, 并不是袭击者造成工厂的关闭, 而是一个公司的董事层才有这样的权利关闭公司。因此, 名词化的使用掩盖了动作的发出者, 使其逃避责任, 同时挽救所谓的面子。

1.2.2 掩盖情态来源功能

在情态系统中, 名词化把情态的来源省略或者隐藏, 这样读者就无法确认信息的真伪, 只能无端相信报道。进而说话者将自己的主观评价传输给读者, 使得读者下意识地接受信息, 并把信息当作事实。名词化削弱了主观性, 加强了文章的客观性。名词化掩盖了评价的来源, 以达到更好的客观效果。此外, 名词化在一定程度上也会进一步被评价 (Eggins&Slade, 1997:127) 。Thompson (1990) 曾指出, 名词化的过程是无限的, 它不局限于说话的时间, 也不具有情态性质。

例如:

Tuesday’s attacks on New York and Washington...sends the world into its first global recession since 1974...

在例子中, 名词词组未提及动作的行为者, 使得没有人对事件负责, 逃避了应负担的责任。因此, 名词化的运用可以使得动作行为者避免谴责, 逃避责任。

1.2.3 隐藏主观评价功能

一致式的过程主要由动词或动词词组体现, 名词词组体现参加者, 形容词词组起到修饰作用;然而动词词组或者形容词词组经过名词化后, 使得原先由动词体现的过程转变成由名词体现, 动词过程转化成名词的过程实际上就减弱了主观性, 将相关的参与者省略了, 加强了文章的客观性。

例如:

Any failure to deal with previous incidents led directly to the death of Mr.Chen.

在上述例子中, 名词化的failure把记者自己的评价隐藏在小句to deal with previous incidents中, 这样就达到了信息的客观性和事实性。

从人际功能方面考虑, 名词化可以使信息“非人格化”;掩盖情态来源来加强说服力;隐藏主观评价来加强客观性和事实性。

1.3 语篇功能

名词化通过压缩小句或者是短语, 将小句或者短语转化成名词或者名词词组, 由名词或者名词词组充当句子的主语。语篇中句子的主述位可以由名词化的词组体现, 前句的主位仍是后句的主位, 或者是前句的主位成为后句的述位, 或者是前句的主述位成为后句的主位。这种主述位的推进模式, 能够实现语篇的衔接和连贯。同时名词化结构能够使得未知的信息得到凸显, 并且预设已知的信息, 这样整个语篇的信息就会变得更加连贯。

从语篇功能考虑, 主要把名词化的功能分为两类:语篇衔接和语用预设。

1.3.1 语篇衔接功能

“主位—述位”是语篇衔接与连贯重要方式之一。名词化隐喻的语篇衔接功能是通过“主位—述位”衔接实现 (范文芳, 1999) , 即前句述位或述位的一部分名词化后, 可作后句主位、述位或主述位组成成分。胡壮麟 (1994) 指出, 名词化能够促进语篇衔接, 这种衔接关系主要是由主述位的关系推进的, 通常有三种语篇衔接模式:前句的主位仍是后句的主位T1-R1—T2 (=T1) -R2;前句的述位是后句的主位T1-R1—T2 (=R1) -R2;前句的主述位成为后句的主位T1-R1—T2 (=T1+R1) -R2。

1.3.2 语用预设功能

名词化的语用预设功能主要是通过把过程改变成事物, 或者改变语篇结构和相应的信息分布, 来实现把所要表达的信息隐藏在文章中, 然而所隐藏的信息言者往往是知道的, 而且言者也知道读者有能力识别自己所隐藏的信息。所以名词化能够隐藏言者的动机, 是实现语用预设的很好的工具。程晓堂 (2003) 提到过, 名词化是一种很好的语用预设工具, 能够将作者的意思隐藏在名词化的词中。

虽然名词化是一种语法形式的变化, 但是实际上它也是一种语义现象。事物经过名词化后会具有多重语义特征, 动词所体现的过程意义, 形容词所体现的属性意义除了保持原有的语义外, 又被附加了新的语义, 也就是隐喻的意义。名词化的使用使得小句的语篇结构和语义结构发生变化, 这样语篇的意思也会随之变化。其中, 在转化的过程中, 有的语义被增加, 同时有的语义就会被删除, 动作的行为者和话语的情态、语气就被省略了。然而, 这些信息表面上似乎减少, 实际上都被作者隐藏在了名词化的词组中。这些作者都是知道的, 或者说是作者故意为之, 但是读者不一定知道。名词化的词组中就会包含预设, 读者能够通过推敲将作者的意思推理出来。

2 总结

名词化虽然可以更加准确地表达科学思维工具的功能, 具有简洁性、紧凑性、客观性、抽象性、多重语义等特征, 但却不大适合日常生活的要求。通过名词化转化而来的词大多数是抽象名词, 这些抽象名词一般比较晦涩难懂, 从而使语篇的信息量加大, 使得语义发生歧义, 容易让人误解, 因此, 名词化隐喻的使用一般出现在正式的书面语中, 在口语中很少运用。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 A 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Arnold, 1985.

[2]Halliday M A 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 1994.

[3]Reah D.The Language of Newspapers[M].London/New York:Routledge, 1998.

[4]Eggins S, Slade D.An Introduction to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M].London:Cassell, 1997.

[5]Thompson, Geoff.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M].Foreign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 arch Press&Edward Arnold (Publishers) Limited, 2000.

[6]程晓堂.名词化与语用预设[J].外语研究, 2003 (3) :19-22.

[7]范文芳.名词化隐喻的语篇衔接功能[J].外语研究, 1999 (1) :9-12.

[8]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国语教育出版社, 1994.

[9]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10]秦秀白.英语语体和文体要略[J].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11]王晋军.名词化在语篇类型中的体现[J].外语学刊, 2003, 13 (2) :4-8.

系统功能语法视角下的词汇观 篇9

1 内容简介

全书对词汇学的论述分为三个部分:Lexicology, Words and Meaning及The Future of Lexicology。其中第一、三部分由Halliday执笔, 第二部分由Yallop撰写。

第一部分介绍了词的定义、词的描述方法、词汇学的历史及英国的词典演变发展情况。Halliday分析了在对“word”一词在英语和在其他语言如汉语、阿拉伯语等中定义时遇到的种种困难。提出需要从词汇 (lexical items) 角度或语法范畴 (grammatical categories) 角度对词的定义进行探讨, 以便深入理解词汇学的研究对象。他还介绍了词汇学中用来描述词的两种主要方法:按字母顺序编纂词典和按意义相似编纂同义词词典。他回顾了词汇学在印度、中国、伊斯兰世界及欧洲研究的历史情况。印度的词汇学研究可追溯到公元前3-2世纪用来解释吠陀经中疑难字词的术语表。公元7世纪, 著名学者Amera Sinha编纂的一本梵文词典在19世纪还被译成了英文, 在当时被经常使用。在中国, 最早的尚存的词汇学作品是编纂于公元前3世纪的一本同义词词典《尔雅》。由于中国人不太注意语法, 中国人对词汇的研究呈三大趋势:1) 记录方言;2) 研究汉字的起源;3) 描述汉语的语音。阿拉伯和希伯来的词汇学研究则具有重视语法的传统。阿拉伯语法学家曾按照语音规则给词排序。11、15世纪, 波斯学者曾编写一些双语词典如波斯-阿拉伯语词典和波斯-土耳其语词典。遗憾的是, 一些国家如埃及、希腊和印度最早期的词汇研究作品都已经遗失。15-19世纪以来, 欧洲一些国家也一直遵循以编纂词典的方式研究词汇。Halliday还重点介绍了英国词典编纂的历史, 尤其是19世纪英国词汇学研究的成就。

第二部分论述了词和意义的关系。在这一章节中, Yallop对词的意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对词的词典义进行了评论。他探讨了两个容易令人误解的概念:原始义 (original meanig) 和恰当义 (correct meaning) 。虽然词典义有助于我们了解词义, 但它并不能详尽地提供词义。任何尝试固定词义或把词汇的意义和其原始义混为一谈的作法都是不恰当的, 都否认了语言的社会性。他还从社会学的角度对语言和意义的关系进行了阐释:语言是社会行为, 意义则是社会现象。Yallop认为, 语言只是一种个体能力, 因为社会互动得以生存;意义是在社会互动中形成, 在社会环境中被习得。词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社会团体中的人们赋予其意义。Yallop还介绍了Saussure, Firth及Chomsky对于语言与意义关系的论述和他们对词汇学研究的贡献。Saussure有关语言符号的本质、能指和所指之间关系的论述, Firth对意义和语境关系的研究, Chomsky对意义和认知关系的阐述对词汇学研究有很大的启示。Saussure从语言系统的内部、Firth结合社会学的研究观点和方法、Chomsky则从人类的心智内部来解释语言、阐释词义。他们为词汇学中词的意义研究提供了不同的理论视角。

Yallop还讨论了语言与现实之间的关系。语言和现实相联并植根于现实。但随着研究的深入, 指称论, 即词汇被用来指称现实中的事物, 越来越呈现出其局限性。因为并不是所有的词汇在现实中都有指称, 而且同一所指也会有不同词汇来表示。我们对现实的本质了解越深, 我们对语言的研究也就越深入, 对词汇的理解也就越透彻。Yallop认为, 很难在语言知识-词汇语法和非语言知识之间划清界限。词汇不是词典中孤立的词条, 而是文本和语篇中最重要的元素。词汇出现在实际的语篇中, 而不仅仅是词典中单个的词条。传统的词典编纂者往往脱离语境孤立地描述词汇意义, 读者获得的只是一些分散的、无上下文的词义。现代数据库的应用使语言学家们不再受制于脱离语境对单个词进行研究。借助于语料库, 语言学家们对词汇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Yallop指出, 世界语言的多样性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虽然很多语言在语音、语法、意义和文化方面彼此相关或截然不同, 但他们仍互相影响且保持独立。因此, 外语学习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有意义、有价值的体验;不仅可以扩大学习者的知识范围, 而且还可以拓展他们的视野。除此之外, Yallop还探讨了词汇学研究与翻译的关系。不同语言间的翻译有时被描述为对同一意义重述 (rewording) 或发现新词表达同一意义的过程。Yallop则认为, 不能把翻译简单地看作是一种语言中词汇的意义无改变地用另一种语言中的词汇重新表达的过程。—源。20世纪末, 电脑和数据库的应用使得数据处理和以语篇为基础的研究成为可能。大量的真实文本数据可以为构建词汇语法数据提供可靠性, 而通过电脑研究语言, 即自然语言处理和数据库研究, 也促进了词汇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Halliday认为, 不同类型、功能的词典可以为词汇学研究提供最好的资料来源。现代电脑技术使得各种词典应运而生, 为词汇学长足发展和深入研究提供了前提。因此, 21世纪词汇学研究有着光明的前景, 将成为语言学研究的一大重点。

2 本书的特点

该书是一本从宏观角度对词汇学进行研究的著作, 为我们了解词汇学研究的过去、现状和未来提供了重要参考文献, 明确了词汇学的研究对象——词汇及从不同视角对其的定义、词汇学的研究方法。该书还从微观角度举例描述了词义的发展过程, 探讨了不同语言学流派如结构主义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对词汇学研究的影响及词汇学研究和翻译学科之间的关系。该书内容精炼、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作者运用了现代语言学的有关理论, 研究了语言尤其是英语语言中的词汇问题, 介绍了“词”的基本知识, 主要阐述了词汇的发展变化及相关的词典知识。该书可以使读者对词汇学尤其是英语词汇学具有比较系统、全面的认识, 能较深入地了解词汇学尤其是英语词汇学的现状及其历史演变过程, 并能对现代英语词汇发展中出现的各种词汇现象做出相应的分析和解释。除此之外, 作者还尝试把词汇学研究应用到翻译研究中, 提高读者对英语词语的理解、阐释和综合运用的能力。由此可见, 该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内容指导性强, 不愧为当今词汇学研究的一部力作。

3 本书的不足

本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我们深入研究词汇学提供参考和借鉴。但作为一本宏观性研究著作, 该书并未能全面向读者介绍词汇学发展情况和词汇学研究的最新动态, 其中的一些观点也还有待商榷。首先, 词汇学研究的资料来源并不仅仅局限于词典, 这一点在词汇学研究中已达成共识。实际上, 词典只是提供词汇学研究的一种资料来源而已, 以语篇为基础研究词汇更能为词汇学研究提供真实的语境, 也更能深入对词汇意义的理解。正如Yallop在书中所述, 我们对词汇的理解取决于语篇, 取决于我们对词汇的体验, 取决于我们对其他人在真实情景中如何使用词汇的体验 (Halliday&Yallop, 2007:54) 。如果专注于利用词典而忽视其他资料来源研究词汇学则很容易把对词汇研究的范围缩小。其次, 词汇学的研究方法也不应仅局限于词典编撰, 词典编撰只是对词汇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的集中体现。词汇学作为语言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的研究方法和整个语言学的研究方法是一脉相通的。从传统的语文学研究到认知语言学的研究以及语言学和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 都对词汇学的研究方法产生一定的影响, 而词汇研究也一直是各语言学派研究的核心内容。这一点尤其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兴起的认知语言学研究中得以体现, 通读认知语言学的有关研究著作, 对词汇意义的研究一直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核心。因此, 在一定程度上, 认知语言学又可以被称为认知词汇学, 其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在很大程度上是和词汇学紧密相连的。再次, 虽然该书更多地侧重于对词汇学研究进行梳理, 但近几年词汇学研究的最新进展情况如词汇的语用研究、心理词汇的研究都未被提及。这些不能不说是该书的遗憾。

4 结束语

西方语言学因一度忽视词汇学研究而耽误了词汇学研究的进程, 现在已经重新开始重视。近几年, 国内外语言学界都兴起了词汇研究热。各学派的研究成果和著作很多都是以词汇研究为核心, 探讨词汇的意义、结构变化等。Wunderlich就曾提出, 任何一门语言都是由词汇和语法构成 (Wunderlich, 2006:1) 。实际上, 早在2001年, 国内词汇学研究专家汪榕培先生就撰文指出, “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21世纪的英语研究必然以广义的英语词汇学为新的增长点, 我对此深信不疑” (汪榕培, 2001:20) 。既然词汇是语言的核心, 那么我们也有理由相信21世纪的词汇学研究必将是一门跨学科研究。不仅词典编撰, 而且计算机科学、语言习得、心理学和神经学等研究方法和成果都将对词汇学研究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而功能语言学家Halliday和词汇学家Yallop合著的《词汇学简介》一书则为我们了解和深入研究词汇学奠定了基础。

摘要:系统功能语言学家M.A.K.Halliday与Colin Yallop合著的Lexicology:A Short Introduction一书对词的定义、词的描述方法、词与意义的关系及词汇学的历史及未来进行了探讨。读者从中不仅可以获得系统功能语法词汇理论的基本知识, 还可以了解一些有关词汇学的其他重要问题。

关键词:词汇学,词义,系统功能语法

参考文献

[1]汪榕培.英语词汇学:历史与现状[J].外语研究, 2001 (1) :13-20.

[2]Halliday M A K, Yallop C.Lexicology:A Short Introduction[M].London/New York:Continuum, 2007.

语法系统 篇10

关键词:舒婷《致橡树》,系统功能与法,及物性理论,语篇分析

一、理论基础

系统功能语言学派认为,语言是人际交往的工具和社会生活的产物,承担着各种各样的功能。韩礼德(1970,1973,1985)把语言的纯理论功能分为三大类: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概念功能指的是语言对人们在现实世界(包括内心世界)各种经历的表达。而及物性是表现概念功能的一个语义系统,其作用在于将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所见所闻和所作所为细分为若干个过程,包括: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六种(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1989)。及物性是按小句来表现的,小句可以是复句中的分句、流水句中的单句或者是单句中的主谓短语。

及物过程中的物质过程表示做事情的过程;心理过程表示动作实体对客观世界的感觉、认知或反应的过程;关系过程表示客观世界的种种关系的过程,分为“属性型”和“认同型”;言语过程表示用言语形式来谈论某事的过程;行为过程表示生理或者心理行为的过程;存在过程表示事物存在的过程。通常情况之下,可以通过常识和语法分区过程的类型。韩礼德也指出,前三种即物质、心理和关系是英语小句中最为常见的类型。我们将这一及物性理论应用于中国现代派诗歌的上心中,探讨其实践的可能性以及为诗歌的鉴赏开辟一条新途径。

二、及物性分析

整首诗划分为23个小句,及物性系统中六大过程的分布情况具体为:物质过程11处,心理过程6处,关系过程4处,存在过程1处,言语过程1处,行为过程无。物质、心理和关系占91%,最为常见,与韩礼德的叙述(物质、心理和关系最为常见)相吻合。题目中“致”是一个言语过程,虽然只占一处,但作用非凡。

“致”表明整首诗是“木棉”对“橡树”的爱情告白,更是诗人崇高而独立的爱情宣言,也可以从“致”一个字眼中得出,诗人作为女性在追求爱情中掌握着话语权和主动性,以独立平等的口吻阐述内心的想法。心理过程1-2以及与之对应的物质过程1~4都在客观描述世俗的爱情,有些爱情模式一味索取,而有些则一味给予,在诗人的认知世界里都将这两种爱情模式以“绝不”坚决否定。诗人将“我”与“木棉”建立起一种认同型关系,给予“我”独立于“橡树”的身份认定,旨在说明诗人在爱情中追求人格平等与人格独立(关系过程1),在爱情中不丧失自我。物质过程5~11和关系过程2~4是诗人向往的爱情,我字眼行间,我们得知诗人所描述的恋爱双方(木棉和橡树)均为独立个体,各具特色,但又因同为“树”的共性联系在一起。存在过程1和心理过程3~4是诗人爱情的总结和升华。

在爱情中,诗人拥有一份“坚贞”,这份坚贞源于诗人的“爱”,这种“爱”是广泛而博大的,包含“伟岸的身躯”“坚持的位置”和“脚下的土地”种种,这种爱是深沉而伟大的,因为这份“爱”蕴含着分担忧愁和分享快乐。我们可知,在诗人眼中,“爱”是一段感情的魂,将两个个体联系在一起。诗人阐述的爱情观是崇高而脱俗的,值得我们学习和鉴赏。

三、总结语

及物性系统为文学作品的赏析提供了一个操作性强的视角,笔者对《致橡树》的及物性分析着眼于诗歌语言本身的建构和特征,将各个过程客观呈现在读者眼前,使读者更加深入地解读诗人借助诗歌表达所要表达的独立平等的恋爱宣言和爱情真谛。

参考文献

[1]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系统功能与法概论[J].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2]胡壮麟.语言系统与功能[J].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语法系统 篇11

关键词:批评话语分析;系统功能语法;新闻话语;“占领中环”事件

大众传媒在现代社会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新闻报道是媒体话语的一个特殊体裁,体现了社会、经济、民族和语言传统。然而,由于新闻报道在表达意识形态意义上含蓄而迂回,读者难以恰当地解读其隐藏意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采用批评话语分析各类文本。由于批评话语分析旨在揭示语言是如何传达意识形态和行使权力来实现政治目的,新闻报道已成为批评话语分析的焦点之一。笔者试图对中国日报和英国独立报“占领中环”事件的新闻报道进行批评话语分析,说明报道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来形成思想和观点,以及他们在事件描述中是如何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

批评话语分析由Fowler、Hodge和Kress在《语言和控制》一书中首次提出。Fairclough首先给出如下定义:

话语分析旨在系统地探讨(a):话语实践、事件、文本和(b):社会和文化结构、关系和过程之间的因果关系。话语分析研究实践和文本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其传达的意识形态是如何受到权利的影响的,并探讨话语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不透明是如何成为保护自身权利和霸权的一个因素的[1]。

Van Dijk进一步深入研究批评话语分析,认为批评话语分析主要研究社会和政治语境下的文本和话语是如何展现、重现和抵抗社会权利滥用、统治支配和不平等[2]。Wodak和Ludwing也强调了语言和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但他们同样重视话语和语境之间的关系[3]。总之,批评话语分析的主要目的是研究语言、意识形态和隐藏在文本中的权力之间的关系。

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模型是批评话语分析的一个重要分析工具。他认为语言执行三个基本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4]。概念功能为上下文的表达服务:通过概念功能,说话者或作者在语言中反映自己现实世界的经验和内心世界的意识[2]。概念功能主要有词汇分类、及物性、语态和转换实现。人际功能帮助表达说话者或作者的意见、态度和评价,也反映说话者或作者与听众或读者之间的关系[2]。人际功能主要由情态、语气和语调等范畴体现。语篇功能使语篇与语境发生联系,因此话语成为可能[2]。

一、英汉新闻报道对比分析

香港占中事件是由戴耀廷发起的一次非法活动,旨在给中国政府施加压力,使香港行政长官选举以普选方式进行。基于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本文对中国日报和独立报关于“香港占中事件”报道进行对比分析。

(一)词汇分类

Van Dijk认为词汇选择是新闻话语的一个突出方面,其中隐藏的观点或意识可能会显现[2]。在不同的话语类型中,分类在数量上存在很大的差异[5]。分类能体现说话者或作者的潜在意识形态。中国日报和独立报在词汇选择上有显著的不同。(见表1)

根据表1,中国日报使用“illegal Occupy Central movement”(非法占中事件)来描述香港的这一事件,体现了中国对占中事件的否定和批评态度。接着用“law–breaking”(违法的),“provoke”(挑衅)等词形容示威者,强调其非法性和不良企图。最后,中国日报用“dying”(将死的),“losing”(失败)和“end”(结束)表明抗议者开始撤退,占中运动和平结束。

然而,独立报一开始就用了“pro–democracy movement”(支持民主运动)和“the democratic movement in Hong Kong”(香港民主运动)等词,反映英国对占中示威者非法行为的支持态度,认为中国没有给予香港民主。此外,独立报用贬义词形容香港警方,如“attacked and intimidated”(攻击和恐吓),“horrific”(可怕的)等,进一步表达英国支持示威者。通过这些话语,中国政府被恶意塑造成暴力和令人压迫的形象,使读者可能对中国政府产生负面印象。独立报用“seemingly drew to a final close”(看似划上了最后的句号)来描绘“占中”运动,曲解事实,试图传达香港市民和中国政府之间仍存在巨大的冲突。

(二)转换

转换经常用于新闻报道中,指替代性措辞或者句法转换。名词化是转换最突出的一个表现方式。名词化指用一个名词形式来表达意义[6]。(见表2)

根据表2,中国日报用unpopular occupiers(不受欢迎的占领者)和ill–conceived umbrella revolution(居心不良的雨伞革命)这两个名词短语描述示威者和占中运动。 由于名词短语有持续性和永恒性的意义,因此这两个短语代表了中国对“占领中环”运动及示威者坚定、持久的反对立场。

独立报声称如果中国没有履行对香港democratization and autonomy(民主化和自治)的承诺,英国是香港唯一的guarantor(保证人)。英国将自己描绘成香港市民的保护者,无端指责中国政府未保证香港的民主自治。这不仅歪曲了事实,而且英国无权干涉中国的政治。接着,独立报用Tiananmen–style crackdown(天安门式镇压)这一名词短语,给中国政府贴上镇压者和独裁者的标签,对中国形象造成了严重影响。

(三)情态

情态与说话者或作者的权威性有关,扩展说话者或作者对描绘事件的态度[5]。作者能够通过情态动词表达自己的态度和立场。(见表3)

根据表3,中国日报使用最频繁的情态动词是would和can,而独立报使用最频繁的是will。will用来传达未来会发生什么,蕴含未来会发生某事件的极高可能性和确定性。would能用于虚拟语气,用来表达作者的观点。情态动词can和could用来表示某人做某事的能力或机会。

例1:Second, most locals realize the Hong Kong economy would lose its global status if the city were ever to declare itself independent from the motherland. (China Daily)

例2:As long as the central government stands firmly behind the SAR government, no one can change the reality that Hong Kong is a legitimate part of China. (China Daily)

中国日报使用would来体现“占领中环”领导人的阴谋和非法“占领中环”运动注定会失败;用can表示其坚定的政治立场,即:香港永远是中国的合法领土。

例3:Hong Kong's Umbrella Revolution might be over, but it doesn't matter–––the pro–democracy movement will only come back stronger. (The Independent)

例4:I recently spoke with someone who had stayed on the frontline. I asked them if the movement was too fragile, and what more can be done. (The Independent)

而独立报用will表达英国极其确定“占领中环”会“重回”香港。它代表了英国对示威者的支持,表明英国认为香港和中国大陆的关系十分紧张;用can来表达其对示威者的同情和关心。英国的这些措辞都在宣扬中国是一个不民主的专制社会,抹黑中国的国际形象。

二、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日报和独立报在报道香港“占领中环”事件时表明了不同的政治立场,反映了背后不同的意识形态。中国日报认为“占领中环”运动是非法的,并表明绝大多数香港市民对中国政府的支持以及中国对香港的主权。而独立报捏造中国警察攻击示威者,故意把中国描绘成一个残暴的独裁者,破坏中国形象。由此可见,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客观地呈现说话者或作者是如何通过话语来传达隐含在文字背后的意识形态和权力。本文期望能激发读者对新闻报道的批评性语言意识,以实现客观分析新闻报道,了解事实真相。

参考文献:

[1] Fairclough, N. Language and Power [M]. New York: Longman, 1993.

[2] 胡芳华. 新闻报道中意识形态的批评话语分析 [M]. 江西: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2.

[3] 付小秋,沈红. 叛徒还是英雄——从批评话语分析看《南华早报》与《福克斯新闻网》在“斯诺登泄密事件”上的较量 [J]. 山东外语教学, 2014 (4): 47–53.

[4] Halliday, M.A.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12.

[5] Fairclough, N. Language and Power [M]. New York: Longman, 1989.

语法系统 篇12

一、系统功能语法和语篇分析理论

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继承并发展了伦敦学派中弗斯的理论, 形成了一套具有社会倾向的功能语言学处理方法, 即系统功能语法。系统功能语法不仅影响着第二语言习得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同时系统功能法的提出也深深影响了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 为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式方法。系统功能语法对于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和实践、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和发展, 以及话语分析的研究和发展都起到了推动作用, 特别是对机器翻译的快速实现和质量的提高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非英语专业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与英语专业的学生相比较, 非英语专业的学生首先对于英语知识的基础明显弱于英语专业的学生。其次, 在中专中对于英语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意识明显弱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最后, 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目的, 绝大多数是为了通过英语四六级应付考试, 学习英语的目的相对单一。例如, 在实际教学中, 非英语专业的学生由于基础知识相对较弱, 存在词汇量较小, 发音不正确, 语法知识较弱, 实际应用大量的存在中国式英语的情况。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明显不足, 存在会写不会读、会说不会听、会读不会说的现象, 英语整体的综合能力发展极不平衡。非英语专业的学生, 由于英语基础较差, 同时又由于中专外语等级考试的压力, 使得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在学习情绪上有很大的抵触情绪, 甚至是厌学情绪。很多学生为了通过四六级考试, 甚至铤而走险出现作弊行为, 英语学习甚至成为非英语专业学生在中专学习中的重要心理障碍。

三、语篇实例分析说明

首先, 着眼于概念功能, 确定文章的话语范畴, 注意语篇及物系统中各个过程的选择, 以此来确定该文章的文体结构。通过要求学生浏览全文且找出标志性时间词, 可以帮助学生归纳该文章与一般记叙文的区别, 且让学生思考以时间为主线的文章结构有着怎样的写作目的, 这样的结构安排会给读者带来何种阅读效果。

其次, 入手于人际功能, 确定文章的话语基调, 注意语篇中语气、情态和人称的选择, 以此来明确篇章中各个交际者之间的关系, 包括因其社会角色所产生的关系。

分析类似小句的时态和人称, 可以帮助学生意识到一般过去时是用于描述已发生事件的主要时态, 而第三人称的运用又增添了事件的客观性。

再次, 分析谋篇功能以确定其话语方式, 注意语篇中的主述位结构, 信息结构以及衔接手段的选择。例如:

After her shower, Sandy brushed her hair, put on her old green T-shirt and some jeans.Then she put on her makeup and went to the kitchen.As usual, she didn’t know what to have for breakfast, so she grabbed a glass of milk and ate a piece of toast while standing by the sink.

此段包含若干表达显性连接的连接词, 这些显性连接之外, 该段也包括隐性的连接关系。通过这样的分析, 学生不仅可以提高其组织信息的能力, 还可以扩充词汇量, 改变其语言匮乏, 用词单调的现象。

最后, 通过对语篇的系统分析, 可以提高学生对于语篇的鉴赏能力和评价能力。学生可以根据语篇的内容、语言特征和语法特点, 对于语篇的文章的语言设计、情境设计和语篇的结构进行客观的评价。例如, 文章主要是以家庭生活为背景, 是通过父母对于女儿身上出现的问题进行的对话, 全文背景和内容贴近生活, 语言基本上以日常口语为主, 属于非正式场合使用的专业语言。因此, 语言具有通俗易懂和实用性较强的特点。

四、总结

通过对语篇的仔细阅读和详细分析, 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文章的含义、文章的结构, 以及词汇的用法和具体的语法习惯, 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渐熟悉和适应英语的语言思维,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对语篇的系统和科学的教学, 使学生对词汇的意义的多样性、句子之间的语言衔接和语言在使用中语义的转换和连贯有更清楚的认识, 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对于英语的阅读能力, 同时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英语的实际应用的综合能力, 对于学生的听、说、读、写的整体知识体系起到提升的作用。通过对语篇的练习, 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词汇量, 培养学生的语言感觉形成语感, 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外国的文化, 逐渐掌握英语的语言习惯。在实际的语篇教学中, 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学生为主体, 进行引导和指导性教学, 从而在学习心理上和学习习惯上培养学生正确和健康的学习观, 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英语学习困境, 最终实现最佳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中专出版社, 2006.

[2]盖秋燕.商品广告用语的功能人际意义分析.魅力中国, 2010 (1) :17-20.

[3]邓凡琼.系统功能语法语篇分析在英语阅读中的尝试应用[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7 (03) :152-153.

[4]袁华, 郑华.浅析系统功能语法语篇分析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 2007 (21) :234-235.

[5]陆欣, 张岩.系统功能语法语篇分析在高级英语课堂上的应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8 (04) :184-185.

[6]臧严.系统功能语法语篇分析在中专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 2009 (37) :130-131.

[7]贾丽娟, 段晓丽.系统功能语法语篇分析在英语泛读教学中的应用[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2006 (04) :98-100.

[8]冯倩, 操时尧.英语课堂教学中对功能语法语篇分析模式的运用[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03) :48-49.

[9]张悦清, 贾甚杰, 朱文成.非目标语环境下培养学习者英语语篇生成能力的途径思考[J].疯狂英语 (教师版) , 2012 (04) :15-18.

[10]欧美娥, 傅萍.功能语法语篇分析在英语批判性阅读教学模式中的应用[J].文史博览 (理论) , 2013 (05) :33-34.

[11]陈静.从功能文体学角度分析意识流文学翻译的连贯问题[D].上海交通中专, 2009.

上一篇:《数据库》课程建设下一篇:LNG接收站安全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