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翻译

2024-08-19

大学生翻译(精选12篇)

大学生翻译 篇1

摘要:随着IT产业的发展, 机器语言翻译技术给大学英语中英汉、汉英翻译注入了新的因素。机器翻译的出现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和创新性思维特征, 也带来了新的课题, 即如何界定大学生翻译水平和培养大学生翻译能力。该课题将对机器翻译背景下的大学生翻译水平的测定和大学生的翻译能力的培养提出新设想。

关键词:机器翻译,机器翻译技术,大学生翻译水平,翻译能力培养

1 机器翻译的概念及优缺点

1.1 机器翻译的概念。

MT (Machine translation) 即利用机器 (电脑) 翻译系统, 把人类语言的翻译法则转变成电脑的运算法则, 使得电脑根据运算法则, 将输入的源语言 (source language) 翻译成所需要的目标语言 (target language) [1]。

1.2 机器翻译优缺点。

随着IT产业的发展, 机器翻译技术的发展步伐在加快。机器翻译技术给大学生的翻译带来实惠和好处, 其优点表现在:专业翻译更准确、效率更高、时间更少、成本更低;专业领域词汇量有所扩大。然而机器翻译的结果令人堪忧:“降低译文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不能根据语境进行准确翻译;对原文理解和对句子结构分析能力差;句式转换效果不理想, 影响可读性;难以做到译文的通顺和流畅;文化理解上也有缺陷”[2], 功能对等是翻译追求的一个目标, 翻译软件只停留在语言形式上的对等, 不顾及语义关系更不考虑语义场内词项的同现关系以及此类语义场与其它语义场内词项的搭配关系。

2 机器翻译背景下大学生翻译水平的界定和翻译能力的培养

2.1 机器翻译技术。

IT产业的进步推动了机器翻译技术的发展, 各种翻译软件如Yahoo翻译, Google翻译, 金山快译, 灵格斯等在线翻译软件的出现是其典型代表。

2.2 机器语言翻译背景下, 大学生翻译水平和培养大学生翻译能力的界定。

2.2.1机器翻译技术的出现为大学生英汉、汉英翻译创设了新的背景环境。IT产业的进步推动了机器翻译技术的发展, 大学英语中英汉、汉英翻译方法也有所变化。机器翻译技术出现之后, 大学英语中英汉、汉英翻译的背景环境发生了变化, 无论是学习多年英语还是几年的英语学习者, 甚至于刚刚接触英语的人利用翻译软件得出的结果都是一样的, 这便产生了新的课题, 即在机器语言翻译技术出现的前提下如何界定这几类英语学习者尤其是后两类英语学习者的翻译水平及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翻译能力。2.2.2大学生翻译水平标准需重新界定。第一, 随着机器翻译技术的出现, 有效利用网络手段查找专业术语的能力至关重要, 这对译者在众多的翻译软件提供的翻译结果中找到更符合要求的词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二, 对译文的修改能力, 主要取决于一个人对词法的运用和语法的使用能力。在线翻译的结果还不能令人满意, 因此对译文进行修改和整合的能力作为衡量翻译水平一个标准。第三, 对英语国家文化和背景知识的掌握程度。在线翻译忽略文化的差异, 因此译者对文化和背景知识的理解和认知也可作为衡量其翻译水平的标准之一。第四, 机器翻译的弊端之一是寻求词与词之间形式上的一一对等, 并且忽视语义关系。汉式英语是译者试图在汉语句子中找到英语中与之一一对应的词项, 忽视英汉语语法结构的区别, 机器翻译的产出只是停留在语言形式上的对等, 而不考虑语义关系, 不能实现一个语义场内的词项与其它语义场内词项的合理搭配。因此, 在翻译中尽量避免汉式英语思维和对英语国家思维方式的培养也用来衡量译者的翻译水平。2.2.3机器语言翻译技术的背景下, 培养大学生翻译能力是个亟待解决的课题。第一, 翻译能力的概念。“首先是译者对原文认知能力;其次是译者重构原文世界的能力, 个中体现译者的创造力;译者具备明确的翻译目的, 选择正确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的能力;自我控制, 把握自我立场和各种主体性因素的能力, 总之, 翻译能力是译者认知能力、知识能力, 创造能力, 文化能力, 交际能力和自我约束的能力的总和”[3]。第二, 大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包括:语言转换能力的培养。a.实现文化转换:翻译是跨文化的交流, 不同语言间的差异不仅表现在语音, 词汇, 和语法等语言形式上也表现在语言的文化特点上, 翻译只有在文化背景下进行才能实现两种语言的真正交流, 因此需重视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翻译软件实现不了两种语言间的文化交流, 在机器翻译软件出现的前提下, 大学生需加强对文化的学习。b.实现思维的转换:语言是思维体现, 思维方式又是语言生成和发展的深层机制。因此, 语言背后的思维的不同才是造成语言差异的根本原因。翻译是语言的转换, 也是思维的转换, 语言能力是其思维能力的重要标志, 同时, 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培养语言思维有效的方法之一是持续的阅读训练。“阅读目的语语篇有助于学生在翻译实践中摸索和确立自己应遵守的目的语的语体和语用规范。阅读源语言有助于加深对原文在源语言语境中的功能、语用和语篇特征的理解, 以便在译语语境中构建译文时更好地把握这些特征。”[4]语言对比能力, 汉语和英语文字类型, 词汇范畴不同, 机器翻译译文没有体现两者的区别。英语是主语显著的语言, 而汉语则是主题显著的语言, 就句子成分连接来说, 英语重形合, 汉语重意合, 汉语中的意合通过篇章中各组成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取得的, 因此通过对比两种语言方能促进翻译水平的提高。正视母语在翻译中的作用, 克服母语负迁移。a.母语的积极作用:翻译是两种语码的转换, 母语修养对译者的翻译水平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 汉语素养对英语翻译有重大影响, 应该对大学生的汉语水平有个全面的认识, 提高译者自身的母语素养能够促进翻译的进行。b.母语的消极作用:英语某词对应汉语的某词, 这种思维定势被错误地迁移到英汉翻译实践, 这导致了译者忽略英语单词在上下文语义的变化。因此, 应尽量避免母语负迁移并积极将这种负迁移变为正迁移, 更好地把握英汉语中的语音、词汇和句法结构以便有效地促进翻译能力的培养。

3 问卷调查及设想

3.1 问卷设计。

问卷总共包括25道多项选择题, 其中前8道关于大学生对机器翻译和机器翻译技术的了解程度, 后17道是关于大学生翻译能力培养的策略。

调查的实施:对本校的8个系的大二和大三的学生和30名非英语专业的研究生进行口头采访和调查问卷的形式, 回收有效调查问卷221份。

对本次调查的评价:调查问卷的有效回收率较高, 其客观反映了大学生对机器翻译的了解和使用程度, 同时笔者从广大学生中获取有效的信息。但调查问卷难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 调查问卷还没有在整个学校内进行调查, 范围不够广。

3.2 调查问卷重要数据统计及分析。

3.3 培养大学生翻译能力的设想。

第一, 开设英语语法课, 学生应该系统地学习英语语法, 掌握英语语法结构。调查中52.38%的人认为自己更擅长英-汉翻译, 34.13%的认为自己在汉-英、英-汉翻译上都不擅长, 纠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的语法不过关, 被调查的对象要求开设语法课的呼声愈益强烈。第二, 加强对机器翻译译文的修改和整合能力, 以文化和背景知识为依托。翻译不仅是语言间的语码转换, 更是文化上的交流, 失去了文化这个依托手段翻译无法实现。第三, 英汉对比是教学中比较薄弱的环节, 英语课堂应以文化为引入点, 涉猎更多的文化知识以此来作为学习外语的依托手段。第四, 建议将英语国家文化史也作为非英语专业的一门选修课, 并规定在两年之内必须修完这门课程。第五, 开设汉英对比课程, 包括历史、文化、语言结构和框架对比, 并将其作为一门选修课才是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冯志伟.机器翻译研究[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

[2]翁辉琳.浅谈机器翻译存在的问题[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 2006 (3) .

[3]吴波.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及其对翻译能力培养的启示[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8, 24 (1) .

[4]李运兴.学习翻译的四条途径和三个层面[J].中国翻译, 2004 (6) .

大学生翻译 篇2

更新翻译观念,改革大学英语翻译教学

翻译一直是大学外语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学生和翻译从业者没有正确的翻译观,二是翻译测试需要大大改革.

作 者:李爽 Li Shuang 作者单位: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无锡,214061刊 名: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21(2)分类号:H319关键词:翻译教学 翻译观 翻译测试 翻译练习

大学生翻译 篇3

[关键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策略;人本主义;能力

一、现阶段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对于翻译尤其是英语翻译高级人才的需要也越来越大,但是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有着不少问题,这些问题造成大学生英语翻译能力达不到较高的水平。

1.教学随机倾向和主观倾向严重

国内大多数高校的英语教学课堂中对于翻译环节都是采用讲解翻译练习的方式处理,基本没有进行系统的翻译理论和翻译方法的讲解,教学效果不是非常明显。其主要原因在于很多教师课时量比较大,科研工作也不能落下,所以在大学英语翻译环节只能做一些翻译任务的布置,对于最终翻译结果只能是给标准答案,不能给学生非唯一性和个性化的启发。大学英语教学中,大多数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是与教师的个人判断有着紧密的联系。

2.翻译教学不注重文化背景导入

语言学家Eugene Nida认为,如果学生要真正了解话语中包含的文化内涵,就应该充分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中国学生在翻译过程中最大的困难不是来自语言技术层面,而是语言背后的文化。在大学英语翻译课堂中,教师要大量增加西方文化背景的讲授,学生只有对不同文化背景有了充分了解才可以更好地进行翻译学习。例如在“street woman”正确的翻译是“妓女”,而很多学生直接翻译为“街道妇女”。这种错误就是由英汉思维模式差异的问题造成的。任何语言和文化是分不开的,又例如红茶正确的翻译是“black tea”,英语的“black coffee”是浓咖啡。

3.学生英语和母语的综合能力薄弱

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学生语言基础相对薄弱的问题,这也导致了学生翻译能力的欠缺,很多学生在翻译过程中错误连连。由于在高中阶段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只是注重英语知识的学习,高考中也没有翻译类题型,所以他们对于听说读写非常熟悉,但是对于译却不熟悉,课堂也没有专门性的训练。很多学生甚至认为译不重要,只要在做题的过程中对句子和段落有个大致的理解就可以了。

二、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核心

在翻译课程开始之初,教师必须给学生正确教授翻译的理论知识,翻译实质上是一种交际活动,但是靠单纯的语言知识还不能进行交际。语言能力知识是成功交际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交际能力还包括获得交际中的使用规则。刚上大学的学生在英语语音、词汇、句法方面都有着一定的储备,但是语言使用规则却是他们缺乏的,这就要求教师在翻译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言使用规则,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语境和不同的对象进行不同规则的交际。

在翻译界有着很多的流派,很多观点都非常独特,但是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由于受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大学教师必须找到一套适合的翻译理论体系。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涉及的原文材料一般有着句子较短、句型结构简单、难度适中的特征,对于意识形态和文学方面的内容涉及较少。这种特征使得译文与原文需要高度的贴合,需要用译语再现原文的信息,在翻译的时候语意可以适当地让位于形式。很多时候学生翻译过程中存在着“死译”或者是“胡译”的现象,还有部分学生不能理解原文,满足于一知半解,翻译时主观臆断、任意发挥,其原因就在于缺乏翻译理论和翻译思想。在具体的教学策略方面,要求教师在课堂内要把直译与意译根据不同文体需要进行详细的讲解,让学生选择最为合适的翻译方式。

三、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

1.培养学生文体意识

在翻译过程中学生容易出现语域和文体不当的错误,特别是近些年应用翻译受到重视,各种应用文体翻译已经成为翻译课堂的重要内容。因为毕业生工作后涉及的范围非常广阔,有可能在法律、新闻、科技等领域进行文体翻译,所以必须对他们进行英语文体翻译意识培养。例如在经济领域中经常遇到“地下经济活动”等专有名词的翻译,如果学生之前没有翻译基础则很容易出错,“地下经济活动”指的是瞒报收入以达到漏税的行为,也可指违法黑市交易的活动,也称黑市经济或是黑账经济,最为专业的翻译是“black economy”。

2.更新教学方法

传统翻译教学方法有着很强的优势,但是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并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如果课堂内学生人数较少就可以通过“手把手”的教学方式监控整个翻译过程,让学生能够及时得到翻译方面的指导和练习;如果课堂内学生人数比较多则可以采用取向性的教学法和评注教学法,通过这两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习惯。另外新的翻译技术也不断在大学翻译课堂中出现,例如可以利用翻译机、翻译术语库、术语管理等先进技术提高翻译的速度和水平,同时这也是毕业生走出校门后必须掌握的一门翻译技术。

3.增设英汉对比课程

教师在长期的英语翻译教学中经常会发现学生们受母语负迁移的现象,这也是英语翻译教学中学生要面临的障碍。由于汉语和英语分属于不同的语言文化系统,所以两种语言在使用过程中的思维方式、价值倾向、审美观念都有着不同。例如汉语因为长期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所以在和谐或者是对称方面有着喜好,这与倾向于个人主义的西方文化差别很大,而英语的逻辑性和语法规则在严谨性和简洁性方面有着突出特点。只有让学生们了解和熟悉两种语言的不同之处,才会在翻译过程中做出适当的调整,在英语翻译实践中则会自觉培养译语意识和特定的表达习惯,提高译文的质量。

4.培养学生翻译决策能力

学生在翻译学习中经常在找到目标单词后,面对丰富的词义选项又犯难了,应该选择哪一个作为参考呢?在网络学习中寻找到海量的原文背景应该如何去筛选呢?翻译时采用哪种翻译方法呢?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学生有一种翻译决策能力,教师在课堂的教学中需要针对不同翻译类型的文章和不同的翻译情况作出适当的选取方法的甄别,帮助学生提高翻译的决策能力,引导学生权衡利弊作出适合的判断。

5.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

学生在翻译学习中需要有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学生在翻译过程中重要的认知能力。将原文通过大脑有效的提取和加工并成功输出是翻译教学所追求的境界,这个境界的实现需要学生不断抛弃自我的翻译,在教师给予的参考译文中不断修正。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学生不断地去独立思考,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在不断的相互学习中提升自己的翻译能力。译文没有标准形式,翻译的答案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既是创造性的表述又忠实于原文。

在大学翻译教学中教师要处理好翻译理论、技巧、实践三者的关系,在课堂中要培养听、说、读、写、译全方位的英语技能,相信通过大量的翻译实践教学,学生的翻译能力一定会有所提升。

大学生翻译 篇4

一、学生和教师语用能力的培养策略

在进行日常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们要把语用学的知识也运用到教学过程当中去,提高教师们的语言运用能力。语言运用能力简单的说,就是人们利用语言的功能来实现自己的目的要在日常的课堂的教学中,要把关于语用学的知识全面的融入到翻译的教学当中去,提高教师和学生们的语用意识和能力。语用能力就是人们可以利用语言的功能来达到一定的目的,无论是邀请还是拒绝,教师们应该把语用教学的重要性的意识传达给学生们,提高学生们的正确使用语言的水平。接着教师再结合一定的语境来进行合理的解释。因为翻译本身上是一种跨越文化的限制,十分复杂的一种交际的行为。每个翻译者们都需要准确的把握作何的意图,并且要能够通过语言来准确的传递含义。在通过语言进行传递的过程中,翻译的工作人员不仅仅要能通过这篇文章,了解到字面的浅层含义,还需要透过这层浅层的含义了解到每个作者进行创作的真实的意图。除了这些之外,还需要考虑到读者们的真实的感受,语言的结构,最终选择一种最佳的言语的形式。因此要想获取作者的意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只能通过语言与语言之间的相互联系来处理。

教师们还需要注重培养与拓展学生们的知识面,因为在任何一节翻译课堂上,学生们能接触到的只能是书本上的理论性知识,这些理论性知识都与实际生活情况不一致,甚至是完全脱节,因此学生们在这种情况下,常常会误译。介于这种情况,教师们就要认识到语用达原来作者意图的时候,不仅仅是在翻译的理解阶段,而是注重翻译的表达,翻译的表达方面也要受到语境的限制。因此重视语境与表达方式是语用翻译的重中之重。

二、加大关于语言在实际中的运用分析

语言学家们把语用学看做成为进行语言研究的一种新的方法。人们对语言的意义的研究分别有着不同的出发点,意义不仅仅是属于语言学的范围,还属于逻辑与哲学。在这种情况下,意义也可以分为纯语言类的意义和语用学的意义观。对任何一种翻译理论来说,都有着重要的价值。语义学研究的是语言体系中的符号意义,语用学研究的是语言的意义,我们也可以换成另外一种说法,就是我们在说话的时候运用语言的实际意义。

当前周总理在陪同外宾观看戏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那时候,翻译人员一直费尽心思的想翻译清楚戏剧的内容,外宾们依然是一头雾水不明所以。于是周总理就是这就相当于是外国文学史上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外宾们这才恍然大悟。在这种情况下,将原文转化成大家都熟悉的一种文化形象,使欣赏的观众们能够更加深刻的理解戏剧的含义。语用意义的翻译因为语言的文化差异而有许多难度,语用意义的翻译是否是成功的,这一点是检验译文质量高低的最关键的原因之一,学生们除了要具备一定的语用意识之外,还需要正确的理解,社会文化的差异,造成的理解的不同,学生们只能使用娴熟的技巧来填补差异,并且还能准

三、注重突出语境的实际应用作用

仅仅只是把语用的意义与言语上的行为联系起来,显而易见,语用含义是由于特定的语境决定的。最终决定语用意义实现的是合理的使用,要想使用好最为关键的因素就是语言环境问题。尤其是在翻译的过程中,学生们要处理好的问题就是,语言在使用中的意义。学生必须要透过一系列的静止的语言体系,在特定的语境之中,对每个语用意义进行综合的分析,才能决定语用意义的价值。才能使用好语言,在交际环境中熟练的使用语言。还有些人认为语言交际活动是一种认知的活动,人们通过相互有关联的信息,来对话语进行翻译,接着再充分理解话语的含义。为了正确的理解话语的意义,所以就要突出语境的作用。为了正确的理解话语而进行的假设,话语的理解简单来说,就是在与语境有关联的基础上,在进行进一步的推理的整个过程。

所以,我们可以把翻译理解成为一种,跨越文化与语言的推理的过程。要想准确无误的的翻译出一篇文章,就要首先关注这篇文章的语境,通过对这篇文章的语境的分析,找出语境与原文含义之间的联系。语言与语境之间的含义该如何寻找,这就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们要具备齐全的知识,不仅仅要清楚的了解到中国本土的文化,还需要对外国的文化也了熟于心。要及时的弄清楚,从原文中所表达出来的逻辑信息,词汇的深层含义,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等等与理解原文的含义有益的全方面的信息。

四、注重实现翻译教学的交际性

言语具有交际性的特征,交际性特征的核心思想就是,要把语言当成是一种交际,换个角度说,也就是通过在交际过程中,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谈来表达内心的想法。用语言来表达对事物的看法。翻译行为是一种极其复杂的跨越文化的交际的行为,首先就是需要要求学生先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通过说话来实现目的,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以言行事。翻译这种行为使一种跨文化的复杂的交际行为。不仅要求学生们要准确无误的领会作者们的意图,还需要组织语言进行翻译,向读者们表达清楚翻译的含义。还需要考虑到读者是否能够接受这种翻译方式。每个读者所处的环境与文化都存在的有差异,尤其是每个人的思维发展都很不相同,学生们需要选取一种最恰当的表达方式。

还有些学生认为,语义翻译就是简单的将语言的语义直接就翻译成了母语,力求获得一种等价的关系,进行语义翻译的时候,就更加的忠实于原文,接着将目的语的词汇含义准确的翻译成母语。但是,由于每个人的所处的文化背景是不相同的,在使用语言是否规范这个问题上也是不尽相同,如果只是简单的对语言进行直译,就会在理解语言的理解含义上出现严重的失误,因为这个词语经过翻译之后的含义,与本身的词语表达的内容很不相同,那么就只能说是因为母语本来要表达的含义不符合作者的原来的用意。由于翻译现象本身比较复杂,加上翻译研究的对象很多样,翻译研究在面对这种复杂的情况的时候,要想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学科研究方面的创新,还具有一定的难度。人们由于受到传统的意识和观念的限制,对翻译的认识不够全面,思想处于狭隘和单一的境地。因此就需要我们从其他的学科中汲取营养加强自身的学习,从更多的学科之间引进相关的理论,使翻译的理论和研究更加的深入与具体。

结语

英语自我介绍大学生带翻译 篇5

My name is Liu __X. When I was young, I had many colorful dreams. Being a broadcaster or being a TV presenter is my biggest dream. So I took every opportunity to learn how to broadcast, practice speaking, cross talk, play Allegro, perform dance, and host programs. I attended the Spring Festival Gala at my fathers army, and I was warmly welcomed by the soldiers.

I know deeply that being a qualified announcer or a TV show host is a very difficult thing. There will be success in the path of growth, but more is the frustration of failure; there will be happiness of harvest, but more hard work. But I have the courage and the determination to face it all. So, today, I am standing in the middle of my classmates.

Like all my fellow students here, I am eager to spread my wings and yearn for more room for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I think there will be a harvest with plowing. In the next four years, we will surely have an infinitely bright future.

大家好!

我叫刘某某。当我年轻的时候,我有很多多彩的梦想。成为一名广播员或电视节目主持人是我最大的梦想。所以我抓住每一个机会学习如何广播、练习说话、相声、演奏快板、表演舞蹈和主持节目。我参加了父亲军队的春节联欢晚会,受到了士兵们的热烈欢迎。

我深知成为一名合格的播音员或电视节目主持人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在成长的道路上会有成功,但更多的是失败的挫折;会有收获的快乐,但会有更多的努力。但我有勇气和决心面对这一切。所以,今天,我站在同学们中间。

大学生翻译 篇6

【关键词】旅游 文化翻译 翻译能力 文化生态学

旅游翻译涉及到旅游广告翻译、旅游景点翻译、旅游公示语翻译、旅游餐饮翻译以及酒店翻译等。从表面看来,旅游翻译主要是语言的翻译,但语言和文化是一个共生体,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通过语言来表达和交流。与旅游相关的翻译都蕴含有浓厚的中国历史、宗教、民俗、生活等文化,旅游翻译实质上就是以语言为载体的文化翻译。此外,“翻译的功能是达成文化间的交流”,旅游翻译亦是如此。旅游翻译是用英语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传递给外国游客,将中国文化发扬到全世界,又能将英语国家文化原汁原味的翻译到中国,最终促进国际文化交流。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培养有较强文化翻译意识和文化翻译能力的旅游翻译人才。

本文从文化生态学理论出发,阐述了文化之间的相互关联与相互作用;分析了文化生态学理论对旅游翻译的影响以及培养旅游专业学生文化翻译意识和文化翻译能力的重要性和意义;最后,重点探讨培养旅游专业学生文化翻译意识和翻译能力的方法与途径。

一、文化生态学和旅游翻译

1.文化生态学简介。生态学,隶属于生物学理论范畴,主要探讨自然界中各生物之间,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文化生态学,就是用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文化之间以及文化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它是一门将语言、文化与生态学相结合进行交叉研究的新兴学科。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来看,人类的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而任何一种文化都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在人类发展过程中与其他文化交流与互动,共融与更新,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与其它文化一起共同构成了人类的文化圈和文化链,每种文化都在整个人类文化圈中发挥着自身应有的作用。文化生态学强调文化的存在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提醒人类以平等、平和、平衡的心态对待不同的文化,保护语言与文化的多样性,使得各种语言与文化和谐共处,良性互动,从而保持人类文化生态平衡。

2.文化生态学对旅游翻译的影响。“文化生态学是以文化为研究对象的生态学”,并以生态学为理论基础。生态的多样性决定了文化生态中文化的多样性,生态的开放性也决定的文化生态系统的开放性,也就是说,每个文化都有文化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员,都不可能孤立与其他文化之外,各民族各国家文化的存在构成了完整的人类文化,任何一种文化的空缺都有可能造成文化生态系统失衡。那么,旅游翻译只注重语言和内容,而不重视文化信息的传达与互动,都有可能导致整个文化链某个环节的脱节,或者直接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因此,旅游翻译不仅要关照目的语文化,更要重视本土文化——源语文化——的正确传达,才有可能让其他国家了解中国文化,才有可能让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迈向世界,才能有效地促进中国文化与其他语言文化的有效互动与交流,从而构建和谐、平等、多元、开放的文化生态循环系统。

二、培养旅游文化翻译意识的重要性和意义

英语,作为一门国际语言,在全世界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共生共存,英语语言与英语文化也不例外。也就是说,英语语言的主导地位决定了英语文化在全球的主导地位。因此,随着国际间不断增加的政治、经济、贸易、教育、旅游以及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交流和深入,英语文化的传播也不断加速,从各个层面对非英语国家的语言和文化产生巨大影响,以至于同化非英语国家语言与文化,使其面临着消亡的危险,就如同其它动植物物种一样逐渐消亡。语言乃民族之根,文化乃民族之魂,而“翻译是促进民族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 。面对人类的全球化和跨文化交际的地域化,面对涉外旅游的迅猛发展,如果旅游翻译工作者拥有较强的中西方文化素养,浓厚的文化生态意识,他们就会形成强烈的文化平等理念,旅游翻译就能在把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递给外国游客的同时合理地保护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也就能把英语国家文化原汁原味翻译到中国,从而实现中西两种文化共生共存,和睦相处,协调发展。

三、文化翻译意识和翻译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1.加强中英文课程学习。在中国,有的从幼儿园就开始学习英语,这个阶段幼儿处于初学母语的阶段,不仅英语没学到什么,母语还深受干扰。之后的语言学习过程中,学生去参加各种英语培训班,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英语学习上,但由于没有真实完整的英语学习环境,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并未有多少实质性的提高;同时,由于更多时间花费到英语语言学习上,学习母语的时间相对就很少,这也就是现在大学生整体语文水平不高的原因。

(1)继续英语学习。“旅游专业具有涉外性、文化性的特点,本质上决定着旅游从业人员兼有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对从事旅游业人员的英语水平要求较高。”对于旅游专业学生而言,尤其是未来从事旅游英语翻译工作,英语是翻译的目的语,准确、切当、自如地使用目的语取决于语言基本功和语言运用能力,因此,旅游专业未来从事旅游翻译工作的学生应该是“英语学习不间断”,无论是听、说还是读、写,只有坚持英语学习和语言技能训练,才有可能夯实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包括翻译能力。

(2)加强大学语文学习。为大学生开设大学语文课,其实很多高校都在实施,但学习目标泛化,没有针对性,没有依据专业特点落实到位,没有真正实现因专业開课。对于旅游专业的学生而言,语文课不仅只关注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还应该突出学生的专业特点,加强行业内容,比如,有关旅游广告,旅游景点、旅游餐饮、酒店服务与管理等内容,学生可以在语文的语法、句法等语言基础知识巩固与训练的同时强化行业知识和内容,在深化行业知识的同时进一步促进母语表达能力和运用能力。

2.开设英语类中国文化课。无论是学生中小学英语所用的英语教材,还是大学英语课程所用教材,如《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视听说)》《现代大学英语》《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等,几乎很少涉及到中国文化等相关知识。即使是旅游专业所开设的旅游英语涉及到的中国文化也很少,这直接导致了旅游专业学生文化知识的欠缺,从而也导致了旅游专业学生在遇到与文化相关的旅游翻译内容时无法顺利地用英文表达出来。翻译,特别是旅游翻译,要实现语言之间的成功转换,熟练掌握两种语言是翻译者的必备条件之一。

(1)开设英语类中国文化课程。中国地域广阔,旅游发展迅猛,旅游翻译涉及面宽泛,而旅游专业学生主要是通过旅游翻译向世界传播中华民族文化,对于旅游专业学生来说,中国文化课要有针对性。一是地域性。旅游翻译工作者从事翻译工作具有地域性特征,他们有可能未来就主要在某一地域范围内从事旅游翻译,比如,主要在中国西南部、东南部或东北部;二是中国文化课的开设要考虑范畴性。在地域性的基础上,中国文化课的开设要体现旅游翻译的特征和需要。旅游翻译涉及更多的是旅游广告、旅游景点、旅游公示语、旅游餐饮、旅游酒店服务等,这是旅游翻译的几个大类,这几个大类中又有生活文化、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等。英语类中国文化课考虑地域性和范畴性可以使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更加明确。中国文化的学习不是面面俱到,而是密切与行业需要关联,使学生能较具体较系统地通过英语学习和了解中国文化信息,尤其是旅游类中国文化知识。此外,根据行业需要适当拓展西方文化知识面。旅游翻译不仅向世界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而且也是促进中西方文化相互交流。常言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了解西方文化能帮助学生完善英语知识结构,能帮助以后从事旅游翻译的学生避免触犯文化禁区,从而能使翻译顺利进行。

(2)英语类中西方文化课程,一方面补充和拓展旅游专业学生的文化知识,尤其是中国文化部分,夯实学生的中国文化功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民族文化保护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生态意识;另一方面,帮助旅游专业学生系统了解旅游文化信息的英文表达,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中国文化和翻译中国文化的能力。

3.举行旅游文化趣味活动。中英文基础课程的开设旨在夯实旅游专业学生的语言功底,英语类中西方文化课旨在拓展学生的文化知识面、训练学生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旅游文化趣味活动就是通过多样化活动方式进一步激发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热情、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文化素养的提高以及文化生态意识的培养绝非朝夕之事。开展趣味性较强的旅游文化活动,比如“旅游文化趣味问答赛”“旅游文化翻译对接赛”“旅游文化翻译模拟赛”,使学生自己能自觉学习和丰富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一般而言,旅游专业的学生相对活泼、开朗,他们乐于参与、乐于展现自我。无论是课堂内还是课堂外,各种形式的旅游文化趣味活动,应紧密围绕旅游文化这一主题,旨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旅游文化翻译习惯,强化学生文化翻译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翻译能力。旅游文化趣味活动应强调学生的参与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为学生营造一个“你我齐参与,不为求赢输,旨在同进步”的良好学习氛围,让学生通过亲生体验,将课堂上所学的旅游文化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文化翻译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翻译能力。

4.丰富旅游文化翻译实践。培养旅游专业学生的文化翻译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翻译能力不是教师在课堂上讲出来的,也不是纯粹的校园内旅游文化趣味活动能完成的,而是需要旅游专业学生在旅游翻译实践中反复磨练,最终才能培养培养旅游专业学生良好的文化翻译意识和较强的文化翻译能力。也就是说,文化翻译意识的培养和文化翻译能力的提高绝对离不开翻译实践。作为教学单位,应拓宽旅游翻译实践的途径和方法,为旅游专业学生争取更多的实践机会,以四川某地方高校为例,“2014年首届四川国际旅游交易博览会”“亚太旅游协会2015年会”等为很多相关专业在校学生提供的实践的机会,学生参与这样大型的旅游文化翻译实践活动,无论是旅游翻译服务还是其他岗位的志愿者服务,学生都有机会接触到旅游人文地理、旅游景点翻译、民俗文化、旅游酒店、餐饮文化等旅游翻译信息,旅游翻译实践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翻译的真实场景,让学生在真实翻译场景中体验,并得到一种历练,把课堂上所学知识、课堂外所拓展的知识、文化趣味活动中各种训练融合在一起,在旅游文化翻译实践中对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进行检验,之后进行查漏补缺,达到培养学生的文化翻译意识,强化学生的文化翻译能力和文化翻译水平的目的。

培养旅游专业学生的文化翻译意识、提高文化翻译能力绝非一日之功,也绝不是某一种方法和途径就可以实现,而是要多管齐下。不仅需要学生有扎实的双语知识,而且需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双语运用能力;不仅需要拓展学生的中国文化视野,而且需要训练学生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不仅需要强化学生的语言文化知识和,而且更需要培养学生的旅游翻译实践能力。因此,只有通过多种途径与方法,才能使学生将文化知识和语言技能有机结合,才能使学生将文化生态翻译意识内化为学生未来的职业行为,从而培养旅游专业学生良好的文化翻譯习惯和较强的文化翻译能力。

参考文献:

[1]杨仕章.略论翻译与文化的关系[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1(3).

大学生翻译 篇7

关键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翻译能力

随着中国与国际社会交往的不断增加, 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桥梁的作用愈发凸显, 翻译能力也更加受到社会的重视。当今的翻译实践, 非文学翻译已经成为主流。由于其专业性较强, 且更多地由非英语专业人士来完成, 他们已经成为非文学翻译的主力军[4]。因此, 为满足社会的需求, 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翻译能力迫在眉睫。

一、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

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局限于语言教学层面, 片面强调传授语言知识, 轻视培养翻译实践技能, 以课堂、书本、教师为中心。教学过程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 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 缺乏主观能动性, 课堂气氛比较沉闷。由于教学时数的限制, 难以安排专门的翻译教学课程讲授翻译技巧, 这种教学模式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率, 也无法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应用型翻译人才。

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双语知识基础不扎实, 翻译能力欠缺。在翻译教学中, 大部分学生只能拘泥于原文句子的结构和次序, 用汉语思维进行机械直译, 在翻译过程中常常出现英文理解不准确、汉语表达不到位的问题。

教学指导思想不明确, 忽视基础知识讲授与翻译训练的内在联系, 有的教师把翻译技巧的讲解局限于“练习+讲评”, 认为只要在翻译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足够的练习, 再加上老师讲评就能提高他们的翻译水平。其教学过程以教师的纠错讲解为主, 学生机械地更正错误, 整个过程教师没能对学生的翻译作监控引导, 师生及学生之间的互动讨论有限, 这样的指导思想必然导致翻译教学缺乏理论支撑, 其结果是学生难以从理论高度对翻译进行宏观把握, 不利于翻译技能的提高。

教材实用性差, 适合于各个专业的翻译教材为数有限, 市场上的翻译教材, 要么理论性太强, 文章难度偏大, 要么偏重专业范畴, 专业性强, 学生缺少专业知识和术语, 学起来困难很大。教材的难易程度不能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相适应, 不适合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

二、翻译能力及影响非英语专业学生翻译能力因素

翻译能力的研究起源于乔姆斯基自然语言观的“自然译者”观, 认为翻译能力具有天赋性、自发性和阶段性, 即翻译能力是双语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而自然习得的, 理想的双语能力就是翻译能力[2]。文军认为, 翻译能力这个概念本身“既包含了翻译学科的知识与技能 (语言/文本能力, 策略能力) 、理论研究能力, 又包含了学员自我能力的提高 (自我评估能力) , 还包括了对提高翻译能力具有辅助作用的IT能力”[3]。他还将其总结为语言能力、文本能力、学科能力、文化能力及转换能力。国内目前比较认可的观点是, 翻译能力的构成分为三个板块:语言知识与能力、翻译知识与技能、通识教育。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非英语专业本科学生的翻译能力有如下三个层次的要求[1]:

一般要求:能借助词典对题材熟悉的文章进行英汉互译, 英汉译速为每小时约300个英语单词, 汉英译速为每小时约250个汉字。译文基本准确, 无重大的理解和语言表达错误。

较高要求:能摘译所学专业的英语文献资料, 能借助词典翻译英语国家大众性报刊上题材熟悉的文章, 英汉译速为每小时约350个英语单词, 汉英译速为每小时约300个汉字。译文通顺达意, 理解和语言表达错误较少。能使用适当的翻译技巧。

更高要求:能借助词典翻译所学专业的文献资料和英语国家报刊上有一定难度的文章, 能翻译介绍中国国情或文化的文章。英汉译速为每小时约400个英语单词, 汉英译速为每小时约350个汉字。译文内容准确, 基本无错译、漏译, 文字通顺达意, 语言表达错误较少。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除强调译文准确通顺外, 还要求运用翻译技巧, 学会借助工具书来翻译专业文献资料, 这说明翻译教学要求语言素养与专业知识相结合, 进一步培养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笔者通过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进行分析, 认为以下一些因素影响了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

1. 思维方式

中西方思维模式的不同, 影响到语言的基本结构和选词用句。英美国家的人重视逻辑思维, 常用抽象概念表达具体事物, 英文句子里有大量的抽象词。而汉民族则重视形象思维, 常使用具体、形象的词表达虚的概念。英语国家的人的思维方式是直线型的, 表达时比较直接。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曲线型的, 表达时比较委婉, 体现在句子上, 英语句子重心在前, 汉语句子重心在后。因此, 在这两种语言之间进行转换时把握两种语言思维方式的差异, 才能准确做好翻译。

2. 翻译策略

没有翻译理论指导的翻译实践是盲目的翻译, 如同盲人摸象。非英语专业学生由于没有掌握一定的翻译策略, 翻译实践时, 不知从何着手, 完全凭感觉做题。只有掌握了大量的翻译知识和策略, 翻译时才能心中有数, 选择正确的翻译策略完成实践。

3. 工具书的使用

部分非英语专业学生还未能正确合理使用工具书, 往往局限于用工具书来查阅单词意思。但英语单词具有多义性, 在不同的语境中含义不同, 翻译时不仅要知道单词的意思, 还要了解词的不同含义、搭配和正确用法。

三、如何培养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

1. 将相关翻译技巧知识讲授融入课堂教学

教师讲解基本的翻译技巧, 结合教材, 进行译文对比, 让学生找出应用的翻译技巧, 提高学生的翻译鉴赏水平, 理解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 并辅以适当练习, 为提高学生翻译能力打下良好基础。以学生为中心,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调动学生积极性, 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 选取相关专业的实用翻译材料进行练习[5]。

2. 课后加强翻译技巧的训练

针对教学课时不足, 教师可利用慕课、翻转课堂, 结合教材内容, 把相关翻译技巧放到网上, 如词类转译、增词法、省词法、引申、拆分法、合译、结构调整等, 作为课前任务让学生提前预习, 课堂上再针对相关翻译技巧讲解课本及课后练习, 也可把课后练习提前布置学生完成, 利用各种资源进行查询, 课堂上让学生分组讨论其中的翻译技巧, 作简要陈述汇报。通过学生之间积极主动地讨论, 获得翻译知识和技巧, 提高翻译实践能力。

3. 积极参与各种翻译竞赛及社会实践

通过各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 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利用校内设施, 举办如专题讲座、英语角、实践技能竞赛等课外活动, 推动学生全方位参与, 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运用专业知识, 在实践中学习, 在实践中提高, 进一步增强实践能力。

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翻译竞赛, 以考促学, 以赛促练, 通过比赛提高学习兴趣, 增强自信心, 提升翻译技能。鼓励学生做博览会、国际活动及赛事的志愿者, 由此把课堂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增强自身翻译能力。

4. 改进评价体系

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评价体系。自我评估与互相评估相结合, 形成性评价除由教师根据学生平时表现进行相关评估外, 还可由学生进行自我评估和互相评估。教师可把实践活动作为平时考核的一部分, 提高平时成绩在总考核中的比重,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5. 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 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双语知识、充足的翻译理论和实践技巧及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非英语专业本科学生的翻译能力要求, 大学英语教师应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投身于教学中, 完善自身知识结构, 掌握系统的翻译理论和技巧, 参加各种翻译实践和培训, 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材料,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实践中。

当前日益频繁的对外交流不断引发旺盛的翻译人才需求, 具备较强翻译能力的非英语专业人才能够推动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因此,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任重道远, 需要各方面的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2]李瑞林.从翻译能力到译者素养:翻译教学的目标转向[J].中国翻译, 2011 (1) :46-51.

[3]文军.论翻译能力及其培养[J].上海科技翻译, 2004 (3) .

[4]姚志奋.应用型本科非英语专业学生翻译能力培养[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11 (9) :159-161.

大学生翻译 篇8

关键词:翻译症,翻译教学,认知能力

翻译症是翻译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 主要表现为译文不通顺, 译文读起来牵强附会、生涩难懂。翻译症在学生的翻译实践中出现频率高、客服难度大, 一直是翻译课程任课教师急于解决的难题之一。广大翻译课程任课教师为了解决翻译症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但效果欠佳。本文从翻译症分析入手, 深入探讨翻译症存在的原因,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克服翻译症的策略, 以期为提高翻译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做出探索。

我国著名翻译家刘重德先生提出:翻译的原则是“信、达、切”。但是有时候译出来的东西不自然、不流畅、生硬、晦涩、难懂、费解, 甚至不知所云, 这是翻译中一种常见通病, 称为翻译症。陆谷孙主编的《英汉大词典》中收录了这个词条:translationese, 其释义为:“ (表达不流畅、不地道的) 翻译文体, 翻译腔, 佶屈聱牙的翻译语言”。这种翻译语言被称之为翻译症。带有翻译症的译文, 顾名思义, 是一种病态的译文。

一、翻译症出现的病因

1. 照搬词典的释义

在翻译中, 译者当然应该忠实于原文, 但不是死扣原文;英汉语言存在许多差异, 有些译者遇到疑难词时, 不是根据上下文仔细琢磨该词的确切意思, 而是急于到词典里查找对等词, 生搬硬套, 不加以变通处理, 而片面强调所谓“忠实”, 只能导致译文不合乎汉语习惯, 导致了翻译症。例如:

第一, Kino hurrying towards his house felt a surge of exhilaration.

原译:其诺朝着他的屋子匆匆地走去, 感到一阵涌起的兴奋。

改译:其诺加快步伐, 兴致勃勃地朝自己家迈去。

原语可以搭配的词, 译语不一定就可以搭配, 所以翻译时要特别小心。很显然, “涌起的兴奋”在中文中是不通顺的表达, 译者没有根据语言语境, 确定该词的意思, 而是根据字典中的解释, 这样势必导致译文不自然, 就会产生翻译症。

第二, Her manner were pronounced to be very bad indeed, a mixture of pride and impertinence;she had no conversation, no style, no taste, no beauty.

原译:她的举止被人在背后议论的很糟:她是既傲慢又不懂事的混合物, 不会说话, 没有风度, 令人乏味, 一点美感也没有。

改译:人们议论说, 她那样真是糟糕透了, 既傲慢, 又不懂事, 连句话也说不好, 没有风度, 毫无风趣, 人又长得难看。

什么叫“傲慢又不懂事的混合物”呢?这是对“a mixture of pride and impertinence”的机械直译, 译者过分强调词典的释义, 实际上, 这里应该采取意译的方法, 忠实原文的内容, 通顺的表达译文。

第三, Improve Your Study Habits.

原译:改进你的学习习惯。

改译:那老人常常忍受不愉快。

这句话念起来有不自然的感觉, 有翻译腔, 毛病就出在“改进”及“习惯”这两个词的搭配上。中国人只说“改变习惯, 养成习惯, 改进方法”。从来不说“改进习惯”。这是译者在翻译中犯了死译 (word-for-word translation) 的毛病。将字典上“improve”对应的汉语意思“改进”直接搬到了译文中。这即是在翻译时对汉语语言习惯考虑不够所造成的, 应改译为“改进你的学习方法”。事实上, 如果没有那句英文的思维限制, 直接让你写汉语, 你一定会写成这样的。

2. 照搬原文的功能词

英语属于形合语言, 句子中的词语或分句之间需要功能词加以连接, 而汉语属于意合语言, 词语或分句中不需要功能词来连接。所以, 我们在翻译时, 应该充分考虑到英汉语言的差异。可是在学生的翻译实践中存在着一种明显的倾向:过分拘泥于原文形式, 不敢越雷池一步。他们往往注重字面上一字一句的文字对应转换, 而忽视译文语言习惯, 在束缚于原文“形”的情况下而忽略了原文的“意”, 固守形式不放, 导致译文佶屈聱牙, 晦涩难懂。例如:

第一, He spoke so well that everybody was convinced of his innocence.

原译:他说得那么好听, 以至于每一个人都相信他是无辜的。

改译:他说的那样好听, 谁都相信他是无辜的。

“那么, 以至于”是英文式的中文, 照汉语的行文习惯, 纯属多余, 在此有画蛇填足之感, 因此把英语的形合语言转变成汉语的意合语言。

第二, We took off and flew over the city and slowly gained height.

原译:我们起飞了并且飞过城市并且慢慢飞高。

改译:我们起飞了, 飞过城市, 慢慢飞高。

以上英语句子中的各个成分 (如词、词组、分句) 之间都有连接词 (so that, and) 来表示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 结构形式比较严谨。通过比较各例的两个汉语译文, 我们就会发现, 原译保留了原文的重形合的特点, 因而显得生硬罗嗦, “翻译腔”十足;而改译后的译文舍弃了原文的重形合的特点, 采用汉语意合的方法组合句式, 即将原文的连接词略去, 然后按汉语的表达方式对原句进行必要的改组, 因而译文读起来更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由此看来, 许多英语句子的翻译只有完全摆脱英语原文形合结构的束缚, 采用汉语意合法来组词成句、组句成篇, 才能使译文流转自如, 简明通顺。

3. 照搬原文的表达方式

原文的表达方式, 包括特有的措辞, 特有的比喻等, 能表达的自然应该表达, 以便能更好的传达原作的异国情调, 但是不能表达的也不要强求, 否则会造成翻译症。例如:

第一, “It’s a gloomy thing, however to talk about one’s own past with the day breaking.Turn me in some other direction before I go.”

原译:“不过, 在天亮时谈个人的往事, 真扫兴。在我离开以前, 把我转到别的方向吧。”

改译:“不过, 在天亮时谈个人的往事, 真扫兴。在我走之前, 谈点别的吧。”

英语交谈中, 遇到一个话题不想谈论的时候可以用“Turn somebody in some other direction”, 原意是指航海的时候掉转方向, 后来特指转换话题。

第二, The German invaders slaughtered the innocent civilians of the city to a man.Such atrocities were blamed throughout the world.

原译:德国侵略者屠杀了这个城市的无辜平民, 只剩下一个人。那种残暴的行径受到了全世界的指责。

改译:德国侵略者屠杀了这个城市的无辜平民, 无一幸免。那种残暴的行径受到了全世界的指责。

为了保存原文的民族色彩而不损害其内涵, 就必须考虑不同语境民族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心理等因素, 探究原文词语的历史渊源、文化背景以及文化内涵。德国纳粹不可能在大屠杀的时候还留下活口, 因此原文中的“slaughtered the innocent civilians of the city to a man.”不能翻译成:“只剩下一个人”。翻译时, 要尽可能传达原语的文化特色, 又不逾越译语文化和读者可接受的限度, 以最佳的方式和地道的语言保证文化传真。

第三, Last night I heard him driving his pigs to market.

原译:昨天晚上我听到他把猪赶到市场上去了。

改译:昨天晚上我听到他鼾声如雷。

第四, 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

原译:Unless the Sun rises in the West.

改译:Till the pig can fly.

以上译例都犯了过于直译的毛病, 译文中的“把猪赶到市场上去了, ”等让人感觉莫明其妙, 这种情况下, 应采用意译法为佳。

二、如何在翻译教学中引导学生克服翻译症

“翻译腔”是由理解不到位和表达不当所致, 那么, 在英汉翻译中, 只要努力钻研原作, 充分理解原文的深层含义, 摆脱其表达形式的束缚, 掌握英汉语言及思维的主要差异, 并对汉语运用自如, 就能使表达符合汉语习惯, 消除“翻译腔”。

译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克服“翻译腔”的毛病:

第一, 首先要克服认识上的片面性。避免重“形”轻“意”的思想, 树立信、顺兼顾的观念。译者应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翻译是用两种语言进行语言活动的, 而这两种语言间的差异性很大。译者的语言水平如何, 对于译文质量起关键性作用。因此, 译者一定要提高译文的可接受性 (acceptability) , 找到一种符合译语语言习惯及地道表达法的方式来完成译文。

第二, 其次, 译者要努力提高知识水平。翻译要求译者有较宽广的知识面。若译者对译语国家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知之甚少, 也易导致翻译症。译者要具备端正的翻译态度。有些翻译症正是由于不求甚解, 逐词翻译造成的。因此, 译者在翻译时一定要弄清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先求其“信”, 再求其“达”, 追求宁信而不达, 其结果是既不信也不达, 所以首先把追求内容上的“信”放在首位, 摆脱追求形式上的“忠实”这一桎梏。这固然涉及方法与基本功问题, 但与译者态度也不无关系。译者在翻译中应细致、严谨, 反复斟酌、修改, 对读者负责, 对自己负责。

第三, 克服翻译症的最后一道关口是译者要努力钻研原著, 在翻译时要对原著进行深入钻研和透彻理解, 许多译文让读者感到不知所云, 其原因是译者自己对原文就没有搞懂, 在透彻理解原文后, 摆脱原文词句的影响和束缚, 认真做好审核。翻译犹如戴着手铐脚镣跳舞一样, 译者面对两种语言, 两种文化间的限制, 既要有足够的克己意识, 又要在语言运用上充分发挥创造性, 把地道的原文转换为规范的译文。

三、总结

翻译症出现频率高, 危害大, 因此教师在翻译教学中要有意引导学生克服翻译症, 而为了克服翻译症, 关键在于在翻译教学中不断培养病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从而从根本上提高翻译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丁卫国.翻译教学:继承与创新[J].上海:上海翻译, 2014 (3) .

[2]史蕊.认知语言学翻译观及其对英语翻译教学的启示[J].北京:教育探索, 2014 (2) .

[3]王军平.翻译错误的界定、评估以及对翻译教学的启示——一个功能主义的视角[J].北京:外语研究, 2014 (3) .

[4]尹朝, 张羽歌.中国翻译教学现状与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J].黑龙江: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14 (3) .

大学生翻译 篇9

在大学英语第二学年, 完成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之后, 笔者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作了一次商品宣传材料的翻译实践。首先和学生一起对翻译材料进行分析, 部分翻译难点給与提示;之后让学生自己试译, 翻译过程可以借助词典, 也可以同学之间合作;然后作者给出一个译本让大家评价分析, 同时引入翻译理论, 方法和策略, 英汉语言特点对比, 文化对比等话题, 最后让学生再次翻译。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积极参与, 表现出很大的兴趣。

一、译例介绍与分析

(一) 原文介绍与分析

原文:云南高山大龙豪明前绿茶, 产自云南高山云雾之中, 清明前精心采制, 外形壮实似龙, 汤色绿明, 滋味鲜浓, 内含物质丰富, 是无污染天然健康饮品。

这是一则中文的商品宣传材料, 涉及茶文化, 节气, 商标 (商品名称) 翻译, 汉语审美及语言表达特点等五个方面。翻译难点包括涉及商品名称和茶文化的“大龙豪”, 涉及茶文化与节气的“明前绿茶”, 关于汉语审美和茶文化的“高山云雾之中”, 以及汉语语言四字排比句式的独特之美, 还有汉语独特的“龙”文化。

(二) 译本评价与分析

让学生试译之后, 作者给出了如下翻译让学生评价 :

译文:Dalonghao Mingqian Green Tea grows on the mountain peak admist the cloud and mist and is carefully collected and prepared before the TombSweeping Day. Its appearance resembles that of the dragon and its soup is brightly green. Fresh in fl avor and rich in wholesome substance. DalonghaoMingqian Green Tea is a natural and healthy drink free from pollution.

该译文从字面上看, 字字对应, 语言流畅, 一开始, 大多数学生认为这是一篇很好的参考译文, 没有不妥之处, 但在笔者的引导下, 学生逐渐意识到从译入语读者的接受角度来体会译文, 提出译文中的误译以及翻译不当的地方。

1. 词汇处理

商品名称的翻译:“大龙豪”与“明前”译文采用音译的方式, 商品名称不够简洁, 对于英语人士过于拗口。“明前”指的是在清明以前, 是采茶的时间。清明节之前采茶最适宜, 采出来的茶最好, 质量最优。简单的音译不加任何的解释, 对于不了解茶文化的英语人士来说没有任何意义, 也不能使他们产生和我们同样的感受。

文化词语的翻译:“清明节”作为中国的节气通常被译为“the Tomb-Sweeping Day”。但是作为茶叶这一饮品的宣传材料, 其中出现“扫墓”一定会让英语读者感到莫名其妙, 甚至可能因为对坟墓的忌讳而对商品产生抵触心理。“龙”在中国象征吉祥尊贵, 而英语中的“dragon”是凶狠, 邪恶的火龙, 如此翻译无法让译入语读者和原语读者产生同样的感受。

词汇误译:“soup”指的是菜汤, 肉汤等, 而广告中的“汤色”指的是茶叶冲泡出来饮品的颜色, 如果翻译为soup, 就改变了商品的性质。

2. 句子处理

透过句子更能够反映语言表达的特点。句子处理不能一味字对字直译, 要结合语言的特点传达原语的意图。原文的“产自云南高山云雾之中”是为了说明茶叶的珍贵, 稀有以及天然无污染。中国人一惯采用诗性思维, 用高山云雾之中可以增加美感, 更加突出了茶文化的“雅”。原文翻译成“grows on themountain peak admist the cloud and mist”并不能让译入语读者产生与原文读者同样的感受, 而且不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原文“外形壮实似龙, 汤色绿明, 滋味鲜浓, 内含物质丰富”使用排比句式读起来朗朗上口, 从形、色、味、营养四个方面说明该茶叶质量上乘, 而前三句涉及茶文化, 直译过去对不懂茶文化的英语人士没有任何意义;也可以解释性翻译, 但是广告文体的特殊性不允许大篇幅的文化解释。这里就要考虑广告翻译的策略:如何能让译入语消费者对商品产生同样的认可和购买欲望, 也就是达到功能对等。

由此笔者向学生引入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语言学家尤金·奈达博士的翻译理论。1964年, 奈达在《翻译科学探索》中首次提出“动态对等”, 指原文与译文具有相同的超语言的交际效果。“动态对等”翻译原则的目的是要使译文表达自然流畅, 尽量在译文接受者及其与本族文化语境相关的行为模式之间建立联系, 使译文和原文功能对等。 (Nida, 1964:159) 1969年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中奈达对“动态对等”作出了进一步的阐释:“所谓翻译, 是在译语中用最贴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 首先是意义, 其次是文体。” (Nida和Taber, 1969:12) 1986年奈达在与瓦德尔合著的《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论圣经翻译中的功能对等》中将“动态对等”改为“功能对等”。1993年在《语言、文化与翻译》中, 奈达指出“功能对等的程度则可以通过比较原文接受者理解和欣赏原文的方式与译文接收者理解和欣赏译文的方式得以确定。” (Nida, 1993:116)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的核心就是从读者的接受角度, 比较原文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和译文读者对译文的理解。这与广告考虑读者接受程度的特点吻合。

结合课本上学过的中文菜名“蚂蚁上树”的翻译,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汉语与英语表达的差异。汉语重意合, 在菜肴命名和商品介绍上讲求意境和美感;英语则相对直接, 朴实, 进而引起学生对英汉思维差异的探索。

经过再次翻译, 学生可以翻译出如下译文:

Darihal Fine Green Tea , nourished by the cloud-capped mountain of Yun Nan , carefully picked before the Clear and Bright Festival , the most appropriate time, it is a pure, natural and wholesome green beverage, with the highest qualityin shape, color, taste and mineral substance.

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与翻译

教育部2007年《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 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特别是听说能力, 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 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综合文化素养, 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从课程设置上, “大学英语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 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 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 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也应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教学模式“实现从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思想和实践, 向以学生为中心、既传授语言知识与技能, 更注重培养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思想和实践的转变”。 (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2007:8-14)

乔治·斯坦纳认为语言是人类进行交际的基本工具, 而翻译是实现交流的最基本的活动之一。吕叔湘在《中国人学英语》修订本序中指出:“我相信, 对于中国学生最有用的帮助是让他们认识到英语和汉语的差别, 在每一个具体的问题——词形、词义、语法范畴、句子结构上都尽可能用汉语跟英语作比较, 使他们通过这种比较得到更深刻的领会。”而翻译是了解英语和汉语差异最好的方法。

结束语

达到大学英语四级要求的学生, 已经具备了语篇翻译的能力。通过在大学英语课堂中导入专门文体的翻译训练, 可以增加课堂授课形式的多样性, 提高学生兴趣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让学生了解不同文体的特点, 提高学生的交际意识;在语言学习方面可以对学生进行遣词、造句和篇章的写作训练, 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 帮助学生了解汉语和英语的语言差异、思维差异;引导进行文化对比训练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以及人文素质, 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如何强化专门文体的翻译训练呢?首先从课程设置上, 增加翻译选修课与必修课课时;其次从教材上, 丰富可供选择的优秀大学英语翻译教材。再次, 也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翻译理论和实践水平, 满足授课需求。

摘要:本文从在大学英语课堂导入一则商品广告的翻译谈起, 讨论翻译教学对大学英语教学的作用和重要意义。建议加大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翻译教学的力度, 让学生在翻译的过程中体验文化以及具体语言文字的差异, 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 又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关键词:广告翻译,大学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Nida, Eugene A.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Leiden:E.J.Brill, 1964.

[2]Nida, Eugene A.&C.R.Tabe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Leiden:E.J.Brill, 1969.

[3]Nida, Eugene A.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

大学生翻译 篇10

随着我国在各领域与国际接轨, 与国际交流的机会也越来越多, 因此, 翻译这一行业逐渐被大家所熟知, 很多英语专业的学生甚至选择翻译作为职业。针对这一变化, 我们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于2013年12月的考试中, 将翻译部分考试内容由单句范围改为段落翻译, 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商务、文化、教育等领域。难度较之前题型相比, 有显著提升。这一题型变化, 标志着大学英语四级测试的重点由应试能力转向交际应用能力, 对学生英语语言和文化交际能力综合性的要求更高。同样, 这对大学英语教师而言, 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 也让我们反思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翻译教学的方式及其重要性。

2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及原因

翻译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薄弱环节, 以《希望英语I》一书为例, 每册书共设置8个单元, 每单元需要花费8到10个课时, 但关于翻译的练习每单元仅有10道练习题, 翻译技巧的学习并未涉及。大多数大学英语教师也仅仅将翻译练习作为众多练习中的一个, 导致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极差, 无法达到四级考试的基本要求。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2.1 教学上重视不够

从上文提到的教科书的编排上就可以看出来, 我国的非英语专业教学中, 一向以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为主, 每单元的教学内容中, 多以阅读篇章的形式出现。这就导致了各大高校在平时教学、考试和培训中均以阅读理解为主。

2.2 教学方法落后

翻译教学与英语教学其他环节相比, 有自己的独特性。翻译是一门以实践为主, 辅以大量训练的学科, 然而, 传统大学英语教学中, 仍然把翻译当作阅读理解来讲, 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 也并未安排大量练习, 让学生无法独立思考, 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

2.3 学生水平有待提高

与英语专业学生相比, 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的综合能力相对而言较差, 而翻译又是英语学习几项技能中较为综合的一项, 对学生的水平要求很高。在缺乏相关指导以及大量练习的情况下, 翻译能力低下有情可原。

2.4 翻译测试较少

由于重视程度不够, 再加上翻译的出题范围较广, 很多高校的考试鲜有翻译题型。缺乏此类测试, 导致教师和学生都不重视翻译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大部分非英语专业学生在四级考试中, 翻译部分得分较低。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们需要从根本上重视并采取适当措施。

3 英语四级考试翻译题型对教学提出的要求及相应对策

前文提到了我们高等教育根据国家发展的新形势, 深化翻译教学, 改善翻译教学质量, 从而满足新时期我国对于人才培养的需求。我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在2007年增添了翻译部分题型, 新题型主要是汉译英, 较英译汉而言, 具有一定难度, 而最初的题型是把缺失的句子补充完整, 翻译部分仅占卷面成绩的5%。而2013年四级改革中, 又将翻译部分的难度加大, 由之前的单句翻译变成了段落翻译。从这一改革可以看出来, 是时候反思以往的翻译教学模式了。

3.1 注重非英语专业学生语言基础知识的培养

翻译对考生的语言能力要求较高, 非英语专业学生必须熟练掌握英语语言中的基本规则, 固定搭配等, 才有可能具备较高的翻译能力。教师应当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入对语言技巧的讲解和练习, 让学生在英语语言的应用上更加游刃有余。

3.2 加强非英语专业学生翻译技巧的培养

很多学生认为, 只要扩大自己的词汇量, 翻译能力自然就会提高。其实不然, 翻译是一门实践性学科, 需要一定的技巧指导。首先, 汉英语言在词汇句法上的差异很大, 如果不了解英汉词汇和句法上的差别, 很容易翻译出不地道的内容。其次, 翻译其实是有步骤的, 如果没有教师的专业指导, 很多学生都不了解, 从而导致理解表达不到位。

3.3 加强非英语专业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

根据这几年四级考试中翻译部分内容, 我们发现大部分篇章属于文化和历史类的。因此, 加强非英语专业学生在东西方文化方面的培养十分关键。教师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 给学生渗透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并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存储相关词汇和表达。

3.4 各高校应在指导思想上重视翻译教学

学校应从政策角度重视翻译教学, 在非英语专业学生的教学中, 加强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例如, 开设有关翻译理论和技巧的讲座和培训, 加大翻译实践的分量。在原有翻译练习的基础上, 增加段落翻译, 内容可涵盖文化、经济、历史等方面;在平时考试中也设置翻译题型, 帮助学生养成翻译的良好习惯。

4 结语

国家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翻译部分题型的改革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其中, 顺应时代发展, 响应国家教育改革, 各高校及大学英语教师应认真反思和研究翻译教学的改革模式, 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忠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与对策[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7.

[2]高珺.论大学英语课中的文化翻译教学[J].黑河学刊, 2013, (07) .

大学生翻译 篇11

【摘要】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在整个英语教学体系当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有助于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理解;当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重视不够、对翻译在听、说、读、写中的作用认识不足、翻译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开设甚少的。如何提高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效果,提高大学生翻译能力,促进“听”“说”“读”“写”“译”这五项技能的和谐发展,是高校英语老师需要认真考虑的事情。本人认为可以从传统教学模式转变、教学方法创新、注重文化差异分析这几个方面对提高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效果,培养大学生翻译能力。

【关键词】翻译教学 能力培养 文化差异

一、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重要性

1.英语翻译教学有助于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大学生的英语翻译能力与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在大量的英语翻译练习中学生能够获得非常丰富的语言知识,同时在大量的汉英互译练习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学生的词汇量,让学生能够熟练转换汉语与英语这两种思维。

同时,英语翻译教学有助于学生听、说能力的提升。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学生在听、说练习中可以借助翻译获得准确信息,通过翻译理解听到的内容,锻炼了快速反应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在写作与阅读练习中,学生往往在无意识中对看到的英语进行了翻译。翻译能力的高低对学生能否准确获得原文表达的信息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2.英语翻译教学有助于学生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理解。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许多学生对英语原文中表现出来的文化差异无所适从,往往不能很好的抓住英文中体现出来的东西方文化差异。英语翻译教学的开展能够提高学生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更加准确的抓取原文想要表达的含义。其一,在英语翻译教学中,学生通过大量的翻译训练掌握了较多的词汇,在翻译过程中,能够透过原文中的句子以及词汇的含义理解特殊词语的社会文化意义以及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差异;其二,英语翻译教学中的翻译训练讲解可以使学生逐步意识到汉语与英语这两个语言在在文化内涵上的独特特征,在英语学习中有意识的积累与英汉文化背景相关的知识,最终提高英语的掌握程度。

二、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分析

1.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重视不够。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英语应用技能的熟悉、学习策略掌握、语言知识的丰富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对英语翻译教学有所忽视。

在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提到:作为一门语言基础课程,大学英语课程肩负拓宽学生知识层面、打开学生了解世界文化的重任,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完成上述教育目标的工具,它本身具有一定的人文特性。所以,在对大学英语课程的设计当中,应当将人文素养的培养、国际文化的传播纳入设计目标中。英语翻译的教学能够帮助大学英语教育很好的完成这一设计目标。但是,在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当中,翻译教学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反而成了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短板。

2.对翻译在听、说、读、写中的作用认识不足。根据当前教育部发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及《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我们可以知道,“听”“说”“读”“写”这四项英语综合运用技能与“译”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五者之间相辅相成。“听”与“读”是学生运用英语从外界获取知识的基础;“说”与“写”是学生运用英语对外输出自己的思维方式;英语“听”“说”“读”“写”的过程是英语信息输入与输出的过程,均涉及到英语与汉语之间的转换。翻译能力的高低对这种转换的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

翻译的过程是不仅是英语与汉语中间的语言转换,更是两种语言思维方式的变换,翻译的基础建立在大量的语言知识积累上,包括语法、语音、句法、语调、词法等等,涉及篇章结构的分析、语境的理解,其复杂程度是“听”“说”“读”“写”这四项不可比拟的。对翻译技巧以及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有利于促进“听”“说”“读”“写”“译”这五项技能的共同发展。而当前对翻译在听、说、读、写中的作用认识不足阻碍了翻译课的开展,五项技能之间的和谐发展沦为空谈。

3.翻译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开设甚少。在当前部分高校英语教学中,对听、说、写、阅读课程高度重视,课时比例在整个大学英语教学中所占的比例相当大;同时,除了听、说、读、写、阅读课堂的专业课以外,与这些课程相关的讲座、选修课也频繁开展。相比之下,在高校英语教学当中,翻译课几乎不受重视。有的高校英语教学将翻译课穿插在阅读课程和写作课程中,所占可是非常的少,甚至只是串讲,一笔带过,甚至根本不涉及翻译教学。

三、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与大学生翻译能力培养建议

1.转变传统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在当前高校英语翻译教学中,教师依然采用“满堂灌”的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认为在45分钟的课堂时间内尽可能多的向学生灌输更多的翻译知识就是对教学效果的提升。这种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站在的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上,在课堂上只能马不停蹄的记笔记,在课下去温习的少之又少。要改变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必须转变师生角色,改变教学观念,增强教师在翻译教学中“引导”功能,让学生由以往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对知识的吸取,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减少学生对翻译课程的排斥心理,提高教学效果。

2.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1)“精讲多练”,提升教学质量。大学生翻译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勤学苦练”四个字。任何新知识的习得都离不开“练习”,只有多加练习,夯实基础,大学生的翻译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目前,高校英语翻译课程中所用到的翻译教程主要是对翻译的方法与技巧的讲解,对翻译理论的介绍反而不多。在课堂上,教师往往猛讲翻译技巧与方法,忽视了对最基础的翻译理论基础的讲解,这使得学生的翻译基础不牢。对翻译理论知识与翻译技巧采取“精讲”的策略能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提高知识涉及面的同时,使翻译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对翻译技巧与理论知识采取“多练”的策略能够进一步巩固夯实新知识。同时,翻译练习有利于学生语法知识的巩固、词汇量的扩大以及写作水平的提高。

以单词experience在不同语境中的翻译为例,英语教师可以采取“精讲多练”的形式提高学生对experience这个单词的认识,熟练掌握不同语境下experience这个单词的含义。

以下面的例句切入到对experience这个单词的讲解:

Kim first saw the need for the book when she began helping Korean students at her school after they had just arrived in the country.She knew they were having the same troubles that she had experienced.

在这个例句中,教师可以从句子结构入手,引导学生分析experience在例句中的成分,进一步引出对该词的讲解。

experience:

n.1)经验,体验[U][(+of/in)]

She had no experience of life at all.

她毫无生活经验。

2)经历,阅历[C]

Please tell us about your experiences in Africa.

请跟我们谈谈你在非洲的经历。

V.1)经历;体验

The city experienced over 2,000 such incidents last year.

去年这座城市发生过二千次以上这类事件。

2)感受;遭受

He experienced a pang of sadness.

他感到一阵悲痛。

通过不同的例句对experience进行精讲的同时,对其衍生的词性进行进一步扩展:

adj.experienced:有经验的;老练的;熟练的[(+in/at)]

He is very experienced in/at repairing cars.他修车很有经验。

通过以上这种方式达到精讲的目的,一次性让学生对一个知识点拥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在精讲的同时,进行配套的“多练”,以此巩固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掌握。

(2)情境教学,增强翻译教学实用性。在高校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会按照教材中的译例按部就班的讲解,而翻译教材中的译例通常是从各个文学名著中摘取的,与社会经济发展挂钩的内容并不多见。学生在翻译课堂上习得的翻译技巧也是最基础的,走上社会以后,面对复杂的翻译实践往往感到无从下手。所以,利用情景教学模式,讲当前社会热点、现实情景搬到翻译教学课堂中来,有利于翻译教学实用性的增强。在情景材料的选择中,教师可以进行广泛猎取,在内容上可以包括:外交、影视、法律、经济、教育、管理、金融、外贸、军事、媒介以及科技等等。

以科技类的情景教学为例,教师完全可以运用情景教学充实课堂教学,例如,将当前最为火爆的电影《星际穿越》中有关于课堂教学内容的片段在课堂上播放,同时节选影片中的经典台词让学生翻译:

1)Cooper:We used to look up at the sky and wonder at our place in the stars,now we just look down and worry about our place in the dirt.

“库珀:我们曾经仰望星空,思考我们在宇宙中的位置,而现在我们只会低着头,担心如何在这片土地上活下去。”

2)Cooper:We've always defined ourselves by the ability to overcome the impossible.And we count these moments.These moments when we dare to aim higher,to break barriers,to reach for the stars,to make the unknown known.We count these moments as our proudest achievements.But we lost all that.Or perhaps we've just forgotten that we are still pioneers.And we've barely begun.And that our greatest accomplishments cannot be behind us,because our destiny lies above us.

“库珀:我们总坚信自己有能力去完成不可能的事情。我们珍视这些时刻,这些我们敢于追求卓越、突破障碍、探索星空、揭开未知面纱的时刻,我们将这些时刻视为我们最值得骄傲的成就。但我们已经失去了这一切。又或者,我们只是忘了我们仍然是开拓者,我们才刚刚开始。那些伟大的成就不能只属于过去,因为我们的命运就在太空。”

总而言之,通过情景教学不仅能够激起学生的共鸣,而且有利于课堂氛围的建设。

3.注重文化差异分析,突破翻译教学难点。在上文中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重要性的阐述中提到:英语翻译教学有助于学生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理解。而文化差异正是翻译教学的难点之一。翻译的本质就是一种文化环境下所产生的作品置换到另外一种文化环境当中,是一种跨文化的媒介。由此可见,翻译离不开文化背景,只有中英文化差异被充分了解掌握,这种文化之间的置换才能称得上成功,原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作品思想才能够被更好的阐释出来。

在当前高校英语翻译教学当中,部分学生将翻译简单的看作两种语言之间的简单转换,认为翻译就是英语与母语的互译而已,完全忽视了两种语言背后的强大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巨大文化差异。在英语翻译课堂上着重分析文化差异,对翻译教学难点的突破有重要意义。

四、小结

总而言之,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在整个英语教学体系当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翻译教学有机地融入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大约英语翻译教学效果,还能提高大学生翻译能力,促进“听”“说”“读”“写”“译”这五项技能的和谐发展真正使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岚茜.高职高专英语专业翻译教学反思[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62-64.

大学生翻译 篇12

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科技蓬勃发展,形形色色的英语翻译平台也如雨后春笋一般纷纷在互联网中占据自己的一席之地。它们的出现,不仅为翻译爱好者提供了施展拳脚,展示自身翻译水平的广阔舞台,也为祖国翻译事业的发展贡献了巨大力量。通过翻译平台,不同的语种得以切换自如,不同语言中的人们也能自由交流,多元文化间的共鸣和碰撞因此日益加深,世界之间的联系也愈发紧密。

目前,百度、谷歌、金山等公司都趁势推出了自己的翻译软件,虽然以免费附赠的公益性质“增加了用户粘性”,但由于多是机器翻译,效果褒贬不一,无法完全满足使用者需求,也从未成为企业的主打产品。准确的翻译,都还是靠费时费力的人工翻译。换句话说,这个市场还远远不够成熟。(语联网全产业链语言信息服务平台“关于我们”)人们期待着更具人性化的翻译平台,期待着一场网络翻译革命的到来。于是依托着互联网朝阳产业,语联网WE平台、Fiberead图书翻译平台等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试图将各国各族人民间存在的语言“天堑”变为大通途,为促进人与人之间的自由交流贡献力量。

二、Fiberead翻译图书平台介绍

Fiberead,全称即北京纤阅科技文化(北京)有限公司(Fiberead LLC),是一个专注数字出版的互联网平台,旨在绕过出版社,让中国的译者们“自出版”外国图书,打造自助式电子书发布平台。该翻译平台运作程序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图书项目

Fiberead直接对话原作者,与其沟通代理成功后,将作者原著公布到平台上。

2、参加试译

平台上拥有大量图书,种类繁多,译者根据原文介绍以及节选找寻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参与试译。

3、成为译者

在试译通过后,注册签订合同,成为项目翻译小组中的一员,共同完成指定书籍的翻译任务。

4、翻译与校对

小组成员线上交流,对话原作者,探讨重难点,多次校对,尽量避免翻译错误,确保高质量完成。

5、图书上市

图书翻译定稿后,图书将在多个第三方平台陆续上线,并由专业团队配合营销推广。

6、享受分成

译者通过后台查看销售数据,定期收到稿酬。

三、Fiberead对学生翻译能力培养的优势

在翻译实践环节中,学生可于上网查询相关资料后,通过浏览该平台网站,加入到试译项目中,在翻译活动中与网络小组成员交流过程中相互取长补短,提升翻译实践能力。因此,对在校学生来说,参加此项活动是非常有意义的。Fiberead对学生翻译能力培养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试译环节———翻译擂台赛

(1)提升翻译兴趣

在试译环节中,译者会先在平台上详细了解原作的简要中文介绍,查看原文试译节选,再从中挑选自己感兴趣的进行试译。黑格尔称:“一个深广的心灵总是把兴趣的领域推广到无数事物上去。”译者若是大多出于兴趣爱好参与到翻译当中,所学热情与自主性不但会比仅仅是为获取报酬而工作的情况高出许多,后期完成的翻译作品也会呈现出保质保量的趋势。

(2)引导两种文化交流

试译环节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翻译活动。在试译过程中,译者阅读了原作简要介绍和试译文,对原作的文风和题材有了一个简单把握后,为提高自己的翻译质量,顺利参与小组译书,就会去阅读相关的中文作品,领悟其中的遣词造句。例如,在试译《爱马的女孩》时,若学生通过书名及其他了解到这是一篇儿童文学,为了深入了解儿童文学的风格和特色,他就很可能会找寻国内著名的童话作家的一些儿童小说,并在阅读这些中文作品的过程中,渐渐知晓和把握儿童的心理活动和儿童文学的叙事对话等风格,从而更有利于其试译活动的顺利展开。因此,试译环节既是两种文字的切换,同时也是两种文化的交流。

(3)刺激翻译积极性

其实,试译环节就像一场场翻译擂台赛,想参与其中的学生将自己认真精心准备的试译提交后,翻译平台相关负责人优中择优,与通过试译的学生签订翻译合同,确定一批具有相当水准的译者组成翻译团队。这样的竞争和团队合作模式,既有助于激发学生提升翻译水平的渴望和参与任务的积极性,又能使他们在翻译团队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加强团队合作能力,无论个人还是集体都受益匪浅。相反,如果学生没有通过试译竞争,他们在这一过程中也得到了锻炼,在以后的准备中也能再接再厉。

2、Talk To Author———直接对话原作者

试译活动的选拔后,译者会在平台上注册,正式加入到翻译团队活动中。除了团队合作与交流让人受益,Fiberead平台的一大特色Talk To Author也同样令人眼前一亮。

Talk To Author是指,若翻译小组在翻译过程中就某一处产生分歧,各执己见,可直接通过平台向书籍原作者提问。作者作为该书最有发言权和解释权的人,其说明最具有说服力。原作者通常会在固定的时间里及时解答译者针对书籍提出的问题,并与译者进行共同探讨。这不仅是一种工作间的沟通,更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通过与原作者探讨交流,译者更能了解和感受到原作中的文化内涵以及作者倾注的情感。而一篇好的译作,不仅要翻译得准确顺畅,更重要的就是要传达出原作者在字里行间潜藏的情感。

故而这一环节的开设,不仅使得原本在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重难点之一就能及时得以解决,从而大大提升了翻译质量和正确度,也会相应减少组员间因意见不合产生而造成合作不顺,直接耽误翻译时间,甚至影响译作质量的状况发生。它的出现,十分有助于译者由单纯的译书人,逐渐向成为一座文化沟通的桥梁而努力。

四、Fiberead图书翻译平台运行模式的不足及建议

Fiberead图书翻译平台的运行模式给予了很多翻译爱好者公平竞争的机会,提供了一个平台供各界翻译爱好者学习和交流,尤其是正在学习的学生,他们获得了一个表现自我、提升自身翻译能力和素质的绝佳机会。同时这样的运行模式最终有望达到让原著作者作品翻译水平最优化的结果,也增强和提升了该平台的影响力。然而,这样的模式在实际运行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平台设计者增加的译者和原著作者沟通交流的版块(例如Talk to Author和小组讨论)并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平台管理者忽视对项目编辑的专业培训,导致整个项目缺乏质量监督,从而降低了翻译作品的质量。

1、组内交流平台

Fiberead图书翻译平台作为一个单一平台,没有链搭建任何其他沟通平台供辅助交流。小组内成员都属于自由翻译,翻译时间不固定。小组成员的交流通常借助了微信qq等社交软件的小组讨论形式。在这样的模式下,针对某一特定篇章翻译的讨论变得复杂繁琐。每次讨论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在一段一页上寻找具体位置,在一词一句上讨论统一成文。这样的耗时耗力消磨了译者翻译的激情。在翻译末期,许多译者甚至直接采用敷衍了事的态度完成翻译任务。

由此可见,建立一个实时便捷并与翻译文章结合的平台十分重要。译者通过选定疑问片段提交给平台,平台将疑问片段高亮显示在文章中与其他译者共享,然后其他译者提出想法,合作解决问题。有时,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参考查证确定准确内容后也可以提交平台,平台通过高亮突出其关键词,便于其他译者快速解决其在翻译过程中遇到同样或类似的问题。这样的方式使得翻译简洁、省时、高效。

2、Talk to Author

Talk to Author一直是Fiberead翻译平台的闪光点,但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使用频率极低。以《车声轰隆———探索美国最大的自行车赛》的翻译小组为例,6 位译者中仅2 位与原著作者曾取得过联系,而其中有一位的邮件内容与翻译并无关系。这样的低频率反映了该栏目设立的形式以及整个翻译运行模式有待完善。同时,译者责任感低,部分翻译并未建立在完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个别译者翻译素质有待提高,缺乏充分理解挖掘原著的主动能动性。

为了全面提升译者翻译质量,尤其针对翻译的准确性问题,平台可以建立合作互评奖惩机制,同时邀请经验译者或者有兴趣的读者建立质量审核小组评分,监督译者翻译任务质量。对优秀译者可以在之后的竞标中获得优先权并在最终翻译环节结束后获得额外奖励,而态度不佳的译者除了扣除译者薪酬外,在之后文章竞标过程中将不被考虑。当然,整个评分工作需要系统审核完成,以保证评分真实性和有效性。

3、语料库

在翻译的过程中,语料库扩充相当重要,尤其是在合作翻译中。由于缺乏交流管理,在翻译的终稿中,部分译者的特殊名词翻译仍未统一,如人名、地名和物品名等,加重了统一特殊名词的任务量,最终作品的前后不一致性突显出翻译缺乏专业性。

因此Fiberead图书翻译平台应该在翻译任务启动前对译者和项目编辑分别进行短期培训,简单介绍语料库的重要性。随着翻译工作不断推进,译者可以提交自己的专有词汇的翻译结果,平台列出译者上传的部分主要人物及其身份、相关主要地点事件名等的参考译文,供合作译者互相探讨和统一,其他译者可以通过投票选定确认统一结果,这样有助于译者建议统一的翻译体系。同时,对已有专有名词的翻译链接全文,在译者遇到改词时,自动提示译者替换,有利于最大化显示语料库的用处。

五、结语

综上所述,Fiberead图书翻译平台以其便利快捷的运作模式,丰富多样的待译素材,人性化的原著作者和译者交流方式,为众多在校英语专业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翻译实训机会,一个迅速提升自我的发展平台和一个汲取西方文化的途径。通过该平台的锻炼,学生不仅能有效增强了自身的翻译实践能力,提高自身的翻译素质,同时激发了他们对翻译行业和本专业学习的热情,既有利于社会高素质翻译人才的培养,又有助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该平台现存的问题主要在于管理监督方面欠完善,平台需要积极关注和提高运行流程中各个板块的建立和实施的有效性,从而实现了学校、学生、社会多方共赢的局面。

摘要:翻译实践性环节是高校培养英语翻译专业人才中的重要一环,对学生的翻译水平、双语实践运用能力、熟悉双语文化等有着重要影响。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展,依托网络平台开展的翻译实践性环节,对翻译人才培养的优势越来越明显。作为众多平台之一,以图书翻译为特征的Fiberead,在翻译实践性环节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关键词:图书翻译平台,翻译实践性环节,翻译能力

参考文献

上一篇:交直流混合配电下一篇:教材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