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方式与内容改革

2024-10-24

教学方式与内容改革(共12篇)

教学方式与内容改革 篇1

一、实用主义理论与职业指导课程

随着实践的发展, 学习理论不断的更新和丰富。建立在经验论基础上的实用主义, 被美国等西方国家应用在教育改革的各个方面。实用主义 (Pragmatism) 认为, 人的认识、思维是经验的一种方式, 是人的适应行为和反映的技能, 是为了求得适应环境的满意的效果, 以便个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 (John Dewey) , 提出了“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的命题。它强调职业教育要注重技能训练, 但其内涵远远大于职业技术训练, 教育的理想是注重技能训练的职业教育与自由教育整合起来, 使得受教育者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 也具备基本的职业转换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虽然, 中国传统中的实用是人格修养的实用主义, 而西方传统中则是功利的实用主义, 实用主义价值观在不同文化传统中其意义不尽相同。然而在某些领域, 却有着普遍意义, 对于具有鲜明实践指导意义的职业指导课更是如此。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 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4]l号文件) 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为此, 承担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规划与发展教育的就业指导课程, 也担负着“导向就业”的责任。基于实用主义理论对职业教育的理解, 可以说, 职业指导课程在本质上具有功利主义色彩, 即课程的开展能够直接对学生就业率的提高有促进功能;同时, 职业指导课的设置又要有长远的指导意义———即能够提高学生的职业转换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因此, 从某种意义上讲, 高职院校职业指导课程的开设, 其核心在于推进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 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其意义在于提高学生的就业力的同时, 提高学生职业转换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所以, 基于实用主义理论基础之上, 针对学生学习需求和认知阶段, 设计有针对性、教育性、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高职院校特色的职业指导课程内容体系和教学形式, 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高职院校职业指导课程存在的误区

高职教育作为一种职业定向教育, 或者说是基于实用主义基础上的教育, 具有鲜明的职业导向性。作为职业指导课程, 更应该体现高职院校实用主义的特征。但是, 目前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课程存在很多的误区,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将职业指导等同于就业指导。课程的设置, 要全方位考虑其教学目标, 课程核心和意义。就业竞争力的提升是职业指导课的核心, 也是课程的根本所在。通过就业竞争力的提升, 达到提高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目的。当然, 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的同时, 要提高学生职业转换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职业指导课的长远意义就在于此。然而, 许多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课只针对毕业班或毕业生, 课程体系没有做到全程化;课程内容偏重于单一的择业技巧, 忽视职业发展教育。这种课程思路, 忽视了职业预备期, 忽视了对学生在大学期间的职业素质的培养、职业能力的提升, 是一种只想“结果”不注重“施肥”的做法。

第二, 教学内容等同于综合类院校。高职教育与综合类院校不同, 它带有很强的职业定向性。因此, 相对于自我认知、职业探索等内容, 职业素质的养成和职业能力提升模块就显得更为重要, 而盲目照搬本科高校的就业指导模式, 未考虑到高职毕业生的特点, 不适合高职毕业生的实践需求。

第三, 单一的课堂教学代替课程体系。目前, 很多学校企图用一门课程代替对学生的全程教育, 并且, 职业指导教师只懂职业规划不懂专业规划, 而专业实训教师只懂专业规划不懂职业规划。事实上, 高职职业指导课程一定要和专业实训课程形成联合课程。所以, 职业指导课程若脱离专业, 仅限于课堂理论知识, 忽视实践教学, 学生的积极性就很难发挥。

三、科学构建高职院校职业指导课程内容模块

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课程, 应该具有普通高校职业指导课程的一般通识教育特征, 比如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 遵循一定的普遍意义。同时, 基于实用主义理论基础上, 高职院校职业指导课程必须要结合专业学习和专业实践, 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意义。

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课程不是一门课程就可以解决问题的, 必须将课程划分成教学目标鲜明的教学模块, 涵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块、职业素质养成模块、职业能力拓展模块、就业指导模块, 构建分阶段、分层次、分学期式的“模块式就业指导课程”。

内容模块安排要结合学生成长发展规律。从新生入学、到在校学习、再到临毕业前的顶岗实习, 到择业就业, 学生在不同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不同, 学习需求更是不同。而且, 考虑到高职院校学生一般从第五学期开始进行定岗实习。因此, 课程一般应该在学生在校的第四个学期之前完成。

第一学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块”课程。关注学生的特征和实际需求, 也是实用主义理论所要求的。新生入学后所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是:对大学生活的不适应和对大学生活的茫然无知。因此, 帮助大学生尽快完成角色的转换, 明确读大学读什么怎么读, 了解专业及素质要求, 对学生树立敬校情节、形成专业的认同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 为了帮助学生科学规划大学生活, 有必要开展一般意义上的生涯规划教育, 帮助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探索、进行环境和资源分析、并结合专业树立自己的职业目标, 制定教育培训方案, 通过课程进一步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功能。

该模块可以结合职业测评, 采用灵活的引导方法, 树立起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和信任。期末的考核可通过提交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的形式, 促使学生及早树立职业规划意识。

第二学期“职业素质教育养成模块”课程。当学生经过了适应期, 开始稳定地开展大学生活的时候, 就要加强对学生的素质培养。职业素质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针对高职学生, 更是需要加大该模块的教学力度。可以说, 素质养成和能力拓展课程也是最能突出高职院校特色的模块内容。内容主要围绕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责任意识、态度意识, 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为主;并及早学习职业礼仪掌握礼仪规范, 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同时, 通过提升自信训练和团队精神训练等拓展活动, 促使学生及早树立团队意识。

该模块结合课外实训, 通过角色模拟训练、拓展训练、团队指导和课堂讲授等形式, 学生可对模拟实训和拓展训练过程中的感想进行交流分享, 并提交总结。

第三学期“职业能力拓展教育模块”课程。学生进入大学二年级, 很多学生开始产生懈怠情绪。较之刚刚进入大学,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低, 甚至产生“混日子”的情绪。但是, 这个阶段却恰恰是能力提升的最好阶段, 也是形成学生职业成长和职业转换能力的最佳时期。这一课程在注重通用技能培养的同时, 更要注重专业技能的提升。主要包括人际交往能力, 沟通与表达能力, 公文写作能力, 职业适应能力等。

该模块可结合成功人士职业生涯访谈, 通过专题训练、案例分析、专家访谈等形式开展, 并对专家访谈的感受和收获进行展示、分享和交流。

第四学期“求职准备模块”课程。学生进入大二下学期, 即将面临校外实习和就业择业, 学生对就业信息、择业技巧、面试等方面的问题比较关注。因此, 为了帮助学生做好求职的准备, 掌握就业信息搜集的方法和途径, 求职应聘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并针对学生面试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给予全面的指导。

该模块可通过专题训练、角色模拟、观摩研讨等形式开展, 结合模拟招聘活动, 让学生制作个性化简历, 掌握技巧, 减少在面试过程中的失误, 提高求职成功率。

四、教学方法的改进建议

首先, 高职院校学生与综合类院校学生相比, 学生的认知能力、思考能力、主动程度都相对欠缺, 但是, 在专业定向、专业技术、动手能力等方面占有优势, 因此, 课堂要更多地促使学生“动手”而不是“动脑”, 更多地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其次, 高职学生文字组合能力相对欠缺, 因此, 课后作业更多的促使学生“行动”而不是“思考与写作”, 更多的采用“体验式教学法”, 设置各类职业角色, 让学生进入职业情境, 提前进行职业体验。在课堂中, 通过角色分配和任务分工, 开展一些模拟面试等形式的情景模拟课程, 让学生体验真实的面试场景, 实现职业体验的前移。

最后, 高职学生关注与自己相关的信息和资料。在课堂当中, 一定要结合不同专业设计不同的课程, 通过专业分享和交流, 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教学质量。

摘要:职业指导课程是开展大学生职业指导的重要载体之一。高职院校职业指导课程的开设, 其核心在于推进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 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其意义在于提高学生的就业力的同时, 提高学生职业转换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文章基于实用主义理论的视角和要求, 旨在探讨高职院校职业指导课程内容体系与教学改革, 研究突出实践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指导,课程体系改革

参考文献

[1].刘儒德.学习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2].芦京昌, 王飞.浅议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J].教育与职业, 2008 (27)

[3].潘亚儿.高职院校职业指导课程体系构建探索[J].出国与就业, 2009 (16)

[4].张富洪.试论高职院校职业指导的开展与推动[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05 (14)

[5].马建新.试论高职院校职业指导课程体系的构建[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6)

[6].辽宁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辽宁省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现状调研与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 2008 (3)

教学方式与内容改革 篇2

摘 要:社交礼仪的教学改革是培养高素质学生的需要,本文介绍了科学设计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转变考试方式和评分办法等方面做的探索,为社交礼仪的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社交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中图分类号:H19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6-0221-01

本文结合近几年的礼仪教学实践与探索,对社交礼仪课教学的改进谈一些想法。

一、社交礼仪教学内容、方式的改革

(一)社交礼仪的教学内容,应始终贯穿“礼”文化知识。礼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中国人文精神的体现。大学生的礼仪教育,由于学生已达到较高的文化水平,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理论把握水准,因此大学生礼仪教育应重在理论知识的积累上,包括礼仪的历史传统及现代价值,礼仪的内涵、原则和特征,礼仪的基本精神和礼仪的修养途径等,同时也要重视具体规范的分析和讲解。我们现在礼仪教学都是以国际礼仪通则为标准,大量讲述西方礼仪的基本知识,对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知识探讨和说明很少,使我们的学生不能完全理解礼仪,更不能正确的判断中国传统礼仪中哪些是可以继承的,哪些是应该摒弃的;国外的礼仪规范中哪些是需要学习的,哪些是不用借鉴的。所以在介绍我国传统礼仪和国际惯例的同时,应简单介绍礼仪的由来和可供参考的书籍,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现代礼仪虽然规定了人们在社会活动中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标准。但不可能对所有情境中的礼仪都做出明确的规定。这些,都有赖于对礼仪文化的深层理解。只有透彻掌握了礼仪文化的深刻底蕴,才有可能在无论怎样的复杂的情境中,面对无论怎样怪异或突发的问题,保持一种雍容大度、应付自如的礼仪风范,而不至于无所遵循,手足无措而导致失礼。

(二)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课堂教学是理论教学的主体。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传统的课堂教学存在着以教定学、以本为本、教路单

一、学法单

一、过程单一等缺点。为了更好的突出礼仪教学的目的和意义。我们对礼仪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简单的探索和实践。首先,我们积极探索实施礼仪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结合的育人机制。利用课内课外,各个教学环节激励学生,使学生确定人生的追求目标,使科学素质的培养与人文素质的培养紧密结合。其次,教学中以课堂讲授礼仪知识、实训室礼仪项目训练、日常生活习惯的礼仪体现相结合。为了增加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融入课堂教学的氛围中,我们设计了许多有趣的教学形式。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再次,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除了较多使用的讲解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教学法、讨论法,特别要提出的是任务驱动法,这种方法对教师的业务能力和驾驭课堂的能力要求较高,效果也较好。通过课堂教学过程的改革与创立,优化了培养模式和培养体系,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三)实践教学应注重实操训练。掌握礼仪知识,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是该课程教学的目的。而礼仪行为的生成,仅有礼仪的知识和礼仪规范的认识还不够,它只是礼仪知识行为的指南,还必须有实际训练,所以把教学和实训结合。通过礼仪实训,使学生把礼仪规范和要求应用在实际行为上,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这个过程的养生必须有足够的实训时间和过程来保证。否则知识很难发生质变转化为技能,能力。礼仪实训采用分项目的训练方式。首先从个人的形象礼仪的仪容仪表开始,突出仪态的模拟训练。到日常的交际礼仪的会面、宴请、出行、职场礼仪的训练,最后举办一次难度较大的综合性情景模拟公开表演,由老师和同学组成的评委评比打分,当然也要制定严格量化的评分标准。通过这样的实训方式。使学生真正处于教学和实践中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达到教学目的。

二、采用灵活的考试方法,突出教学目的

教学方式与内容改革 篇3

关键词:内科学;考试;改革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才培养的理念正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作为检验教学效果、评价教学质量的课程考试在考试的评价功能、考试方式、考试内容等许多方面仍存在着偏差,已越来越不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突破现有考试方式的不足,科学地评价教学效果,促进教和学双方的积极性,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们于2010年春季学期开展了中西医临床专业内科学考试改革研究与实践,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一、内科学考试改革内容和考试方法的具体措施

1.考试内容:内科学(含实验)考核内容综合化,以培养临床思维能力为中心,突出学习的过程,考核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尤其是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方式,考核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考核内容分为八个单元:⑴呼吸系统疾病临床思维训练;⑵心血管系统疾病临床思维训练;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思维训练;⑷泌尿系统疾病临床思维训练;⑸血液系统疾病临床思维训练;⑹脑血管及神经系统疾病临床思维训练;⑺风湿性疾病临床思维训练;⑻内分泌代谢疾病临床思维训练。

每一单元选择一个典型病例,以PBL教学为基本方式,进行内科学知识的考核及临床思维训练。

2.考试方法:采用多种考核方式的有机结合,突出、注重过程考核,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内科学(含实验)分为八个考核单元,即呼吸系统疾病临床思维训练病例讨论发言稿、口试考核;心血管系统疾病临床思维训练讨论发言稿、口试考核;消化系统疾病临床思维训练讨论发言稿、口试考核;泌尿系统疾病临床思维训练讨论发言稿、口试考核;血液系统疾病临床思维训练讨论发言稿、口试考核;脑血管及神经系统疾病临床思维训练考核;风湿性疾病临床思维训练考核;内分泌代谢疾病临床思维训练讨论发言稿、口试考核。

3.成绩计算:提高过程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比例,以减少期末终结性考核带来的片面性;提高临床思维能力考核占课程总成绩的比例,以减少知识性考试的片面性。将内科学课程考核成绩分成过程考核成绩30分和终结性考核成绩70分两部分组成。

过程考核成绩30分:呼吸系统疾病临床思维训练5分;心血管系统疾病临床思维训练5分;消化系统疾病临床思维训练5分;泌尿系统疾病临床思维训练5分;血液系统疾病临床思维训练5分;脑血管及神经系统疾病临床思维训练5分;风湿性疾病临床思维训练5分;内分泌代谢疾病临床思维训练5分。计算过程考核总分,再×3/4,为过程考核成绩。

终结性考核成绩:内科学各系统考核笔试70分。

二、内科学考试改革实施效果

1.考试改革提高了学生内科学课程的总成绩和及格率。由于课前向学生说明了内科学成绩计算方式,强调平时成绩、临床思维能力考核成绩,同学们更加重视学习的过程和临床思维能力的实训。每一次病案讨论课,既是一次内科学知识的消化、巩固课,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课,采集临床资料的能力训练课,又是一次内科学的考核课,这样建立了一种更加激励学生的教学模式。与过去一次性终结性考试比较,平时成绩、技能成绩提高了内科学总成绩的分值。中西医临床2007级二班平均成绩增加了5.2分,减少补考人数19人,提高及格率26.38%;中西醫临床2007级一班平均成绩增加了4.3分,减少补考人数9人,提高及格率12.2%。

2.考试改革提高了学生的内科临床思维能力。改革内科学成绩评分制,提高了内科学临床思维能力培训的地位,调整了内科学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的比例,大大提高了学生对临床思维能力训练的重视程度,大大地促进和提高了同学们的临床思维的感受、体悟和能力。我们以“问题为中心”、病案讨论,PBL与病案剖析法相结合为主要方式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方法和能力。病案讨论由8学时增加到18学时。病案讨论前,提前下发《内科病案讨论与临床诊疗思维训练》,部署讨论病案,提出要求。为了在病案讨论中做到论据充分,学生必须围绕有关问题有针对性地复习基础知识,查阅相关资料,主动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讨论中要求每个学生均需多次发言,提出诊断、个体化治疗的依据、理由,反对的依据、理由,赞成思维与批判思维相结合,理清思路、分清层次、权衡利弊。最后老师总结。老师总结过程中和总结后,要求学生对比思考,明白自己诊治的得失,找出原因,以利进一步提高。这样通过强化内科临床病案讨论,提高了学生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学普遍反映,通过内科临床思维训练的教学实践,促进了对医学理论知识的复习、消化、吸收、巩固,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提高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医德医风的树立。使中医本科生熟悉和掌握进入临床前必要的内科临床基本诊疗思维程序,为将来从事临床医疗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考试改革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考试改革突出学习的过程,同学及时复习、巩固,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良好学习规律和习惯,避免了临时“抱佛脚”的不良习气。这样学习到的内科学知识和技能更加牢固。

4.考试改革促进了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由于考试方法改革的目的是要公正、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知识、技能水平,同时促进人才的知识应用能力与技能的发展和提高,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因此,教师为了实现掌握新知识、技能和能力培养目标,必然要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考试促进了由“知识本位”到“技能、能力本位”的转变。教学过程中,在保证内科学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删除一些不实用的内容,根据中医本科生内科学课程实际情况调整教学体系和具体教学内容,使内科学知识的学习、临床思维能力的培训更符合中医高校实际情况。每一次病案讨论课,既是一次知识的消化、巩固课,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课,诊治方法的思维训练课,又是一次内科实验考核课;改变内科学理论考试重点,增加“思维型”试题的比例,促进良好思维方式的形成;建立一种激励学生、导向提高临床思维能力为重心的内科学教学模式。

考试改革促进了教研活动。老师们探索、研究病案讨论课的教学方法、规律,提高临床思维训练效果和教学质量。训练、强化诊断思维的基本过程,解剖异常、生理改变、病理生理角度发病机制、致病原因、病情轻重、提出假说、检验假说、鉴别诊断、进一步检查和处理的措施等。训练、强化临床诊断思维的基本原则,实事求是的原则、“一元论”的原则、优先考虑常见病、多发病的原则、首先考虑器质性疾病的原则、首先考虑可治性疾病的原则、简化思维程序的原则等。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临床思维训练,克服学生常患的片面思维、表面思维、简化思维、静态思维、印象思维等错误,结合病案具体难点、疑点、重点,有意识地加强逻辑性思维、感性思维、抽象性思维、比较性思维、批判式思维、发散性思维、归类性思维、纵深性思维、侧向性思维、逆向性思维法、演绎性思维、模糊性思维、求异性思维法、动态性思维、回归性思维、分析综合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训练。加强教研活动,提高了老师自身水平,同时也提高了培训学生临床思维的训练效果和教学质量。

三、内科学考试改革对提高课程考试质量的意义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专业结构的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更新,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逐步确立,传统的考试内容、方式、方法已难以适应新的形势下对各类人才培养的需要。考试作为检验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培养能力、获取实际技能的一种手段,对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基础扎实、创新和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因此,只有改革传统的考试内容、方式、方法,才能真正反映学生的综合知识技能水平,只有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方法,才更加有利于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

考试改革更加公正评价学生掌握内科学理论知识的情况,公正评价学生掌握内科学技能的情况,公正、科学、全面评价学生掌握内科学知识和技能的综合实际情况。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诱导人才培养的理念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提高了教学质量。

教学方式与内容改革 篇4

一、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 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在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的基础上, 通过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引领学生发展个性, 探究合适的学习方式, 吸收知识, 培养能力, 提高素质, 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发展。由于知识结构、教育程度、生活经历及情感和其他形式的因素水平的制约, 学生基础和特点不尽相同, 学生掌握知识的难度和理解能力会有差异, 因此, 我们必须以学生为本, 尊重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知识和经验、认知水平, 倡导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提高教学效率。语文教学要以学生的生活背景为切入点, 走出课堂, 引领学生走进生活, 走进大自然,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让每一个学生都在活动中寻求新的发现, 有新的收获。让学生通过听、看、想等, 积极参与文化生活立体感知生活, 从生活的主人过渡到学习的主人,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丰富想象, 活跃思维, 提高能力

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有助于丰富学生想象力, 只有在轻松自由的状态下, 才有助于活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提高学习效率。因此, 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和贯彻民主的原则至关重要。教师要学会欣赏学生, 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对学生的提问要耐心细致, 不厌其烦地给予解答, 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引导学生阅读, 扩大知识面, 丰富语言;帮助学生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学习时机, 组织开展辩论会、演讲比赛等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 不断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生活即教育”。引导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紧密联系日常生活, 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以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为教材, 丰富情感价值联系, 激发心灵碰撞, 丰富学生多彩的内心世界,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体验生活和成长的喜悦。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引导学生掌握知识, 培养能力, 注重实用语言技能训练, 掌握正确的表达方法, 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如在阅读教学中, 我们可以在理清主线情感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思维、想象、丰富情感并完成阅读训练。在阅读中首先要理清线索, 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 激活想象, 准确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境。可开展以下语文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1.利用学科 资源。语文教材中 , 许多资源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灵活。比如:我们可以让学生在田野、市场、商店中寻找发现课本所描绘的地方, 体验作者的感受等。还可以在学完课文后进行词语的积累, 让学生在语言文字中感受、品味课文内容的美妙。

2.整合优化 文本。比如我们在学习一些与祖国有关的课文时, 可以组织以“祖国”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们用画笔, 记下祖国美的景致, 让查阅的资料形成了解祖国辉煌历史的记载等。这样的活动不但加强了综合实践活动和语文课堂教学的整合, 还对学生进行了爱国教育, 拓展了学习内容提高了兴趣。

3.展演自编 课本剧。 目前 , 在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趣味性故事性较强的文章, 我们可以把它编成适合学生表演的小情景剧。这样, 学生主动识记课文里的语言文字, 增强运用能力和表现能力, 学习效果较好。

4.定期召开 小型故事会。 首先让学生自选教材中喜欢的故事, 然后在班内轮流讲说, 根据他们的表现选出有这方面特长的学生再集中召开小型故事会。这样的做法是经过一番选择、表演、评选才完成的, 给学生提供了自主表现的机会, 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有所提高。

5.课本优秀篇 目朗读比赛。 课本中蕴含许多诗歌、散文 , 这些篇目的中心思想和深刻哲理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如果开展得顺利, 则将会大大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我们可以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主题活动方案, 把课本中的每类主题一样的文章编在一起, 形成不同风格的主题汇编, 呈现一个异彩纷呈的朗读比赛, 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

6.口语交际 课。课本每册均设计了一些口语交际内容 , 这就为以口语交际为主旨的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资源。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书中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表演。长期坚持, 学生的说、写、演的能力将大大提高。

四、实施语文多元化教学评价

根据教学目标要求, 确定操作性较强的教学评价评价模式是非常必要的。评价改革要将评估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相结合, 同时考虑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主要体现评估的过程和科学的评价方法, 坚持定性评估和组合的定量评价相结合, 注重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家长评价的互动评价, 注重全面和综合的评价, 重视交流与反馈, 注重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评价。赞赏、肯定、委婉批评要准确, 抓住时机。教师应以鼓励为主, 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 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促进学生发展。对学生需要改进的部分, 要委婉地提出新的要求和改进建议;对学生的错误和不足要帮助他们找到原因, 明确改进方向。

五、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首先教师要转变角色, 师生和谐互动。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流, 没有互动, 就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 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熟练掌握教学内容, 根据学生特点变换教学方法, 科学安排教学课时, 科学分散教学难点, 突出教学重点。

参考文献

[1]赵建林.电教媒体与阅读教学整合刍议[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5, 10.

[2]郭芙蓉.关于电教媒体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尝试[J].中学语文教学, 2004.11.

教学方式与内容改革 篇5

未来几年,将建设自考国家题库,改革考试内容和方式

本报讯(记者 于建坤)全国考办主任工作会议日前在北京召开。教育部副部长赵沁平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全国考办、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学考试机构的主要负责同志、有关代表共100多人参加了会议。

赵沁平对自学考试工作给予高度评价。他指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一项创举。它的诞生,为希望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尤其是弱势人群,提供了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全国各地,从城市到农村,从港澳台地区到边远山区,都有参加自考的考生;军队、公安、司法、财政、统计、劳动等近30个行业系统开考了自学考试的专业,培养了大批行业急需的人才。自学考试25年来为广大公民文化素质的提高、为行业部门岗位技术人才的培养和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据了解,今后几年里,自学考试要重点做好的几项工作是:进行制度创新,全面开创自学考试面向农村工作的新局面;建设自考国家题库,改革考试内容和方式,逐步形成科学、规范的多元化考试评价制度;加快专业调整,建立有自学考试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加快教材建设的步伐,构建符合自学考试特点的课程、教材体系等。

教学方式与内容改革 篇6

关键字:色彩,服装色彩,illustrator

色彩是服装设计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也是服装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服装色彩,常被人们视为服装美的灵魂。在服装的视觉表达语言里,服装中的色彩是最先闯入人们眼帘的,它能迅速刺激人们的视觉器官而形成色的感觉,并且迅速而敏捷地左右着人们的心理、情绪,产生各种感情的变化和反应。

我们技校的学生普遍没有色彩的基础,要从头学起,一味的走传统教学路线,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就要把一些服装配色训练给压缩了,重点就放在了基础教学上。这样基础是打扎实了,但是学生的服装色彩理念、配色美感却得不到很好的锻炼,特别是农村来的孩子,色彩配色是个很薄弱的环节,如何在短时间内提高,并且大量练习配色,这就要借助于现代手段——计算机,用软件来帮助学生更好的更快的运用所学的配色知识。但并不是说每个软件都可以,要根据学生的程度来选择软件,photoshop这个软件操作起来很繁琐,不适宜没有学过的学生,illustrator这个软件操作简单,适合没有学过的学生做简单的练习,这就可以让学生不会因为不会使用,而对色彩课丧失信心,反而能调动起大家的兴趣。

利用Adobe illustrator,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可以很快地给特定的模特更换衣服的颜色,在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上更好的实践,打破了传统教学中,颜色上错了,就必须重新画得模式,计算机让学生变得大胆而自由,没有束缚的发挥着自己的想象,运用色相配色,明度配色,纯度配色来实践,在实践中知道什么美与丑,知道什么是协调,什么颜色搭配起来漂亮等等,现代的教学模式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们在计算机上搭配好的颜色,把它在现实中,用水粉调出来,并且画在纸上,这样既练习了配色,也练习了调颜色,还纠正了一些学生不正确的审美观点。例如:有一些学生总认为色彩堆砌越多,越“丰富多彩”,越“漂亮”。集五色于一身,遍体罗绮,镶金挂银,其实效果并不好。

服饰的美不美,并非在于价格高低,有很多颜色,关键在于搭配的得体, 适合年龄、身份、季节及所处的环境和风俗习惯,更主要是全身色调要取得和谐的整体效果。“色不在多,和谐则美”,正确的配色方法,应该是选择一两个系列的颜色, 以此为主色调,占据服饰的大面积,其他少量的颜色为辅,作为对比,衬托或用来点缀装饰重点部位,如衣领、腰带、丝巾等,以取得多样统一的和谐效果,怎么样让学生认识到这点呢,illustrator这个软件就帮了我们,让学生们多做练习,拿不同的模特、不同的服装款式去尝试,自己总结出来这个结论,并且把大家的搭配作品,通过计算机演示,让全班的同学观看,发表观点,就像一个小型的时装展示会,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眼光,也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学习的动力和信心。

传统教学方法,使学生们调颜色的时间变长了,学着搭配颜色的时间少了,学生每次画一个模特,如果衣服颜色画错了,就需要重新在画,比较浪费时间,用illustrator这个软件,就省去了这一时间,让学生们的搭配理念得到很好的锻炼,不会再画纸上走弯路,例如:红与绿的搭配,人们下意识都会觉得很难看,但是身边景色里有哪些红花不需要绿叶的陪衬呢?你能说花朵和绿叶搭配在一起不美吗?只要它们的颜色相协调,同样美丽动人!要让学生知道用不同的红色搭配不同的绿色,出来的效果,并不一定难看,需要多去尝试,在这个过程里,illustrator就可以帮我们省去很多时间,让我们可以用数十种或者数百种的颜色去搭配,挑选出自己满意的,然后再去调颜色画到纸上,既不浪费纸张和颜料,也让学生们建立了自己的色彩理念。

一些特定的练习,也可以用illustrator这个软件做演示,并且让学生在计算机上把老师所出的问题,自己的想办法解决。例如:下身偏胖的模特,给她配什么颜色,能显瘦;上身丰满的女孩子穿什么样子的衣服,能变得协调些;瘦女孩穿什么颜色能丰满些……让学生先自己动手搭配,寻找答案,最后再统一讲解,这种方法一方面让学生自己动手记忆深刻,另一方面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活学活用。

服装的色彩在各种环境里,也有其特定的选择,这就不仅仅只给学生演示图片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与实际相结合,illustrator这个软件就又发挥了作用,给学生的特定模特制造一个背景环境,然后根据环境来选择衣服的色彩,例如:公司里上班的白领,因为工作环境的影响,穿着就不能很张扬,哪些颜色可以把她衬托的很沉稳又有朝气,学生如果不练习,靠老师提供的图片或者颜色是完全不行的,必须要自己实践,这样才记得牢固,才能靠自己的眼睛来判断美丑。

服装上除了大面积的色彩以外,还需要一些花纹作为装饰,那么花纹的颜色和样式应该怎么选择,又怎么搭配呢?这还要求助于illustrator这个软件,它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款式的图案和花纹,可以让学生们自由选择,这样既学到了颜色,也了解了衣服上可以用哪些图案和花纹作为点缀,在以后的纸上绘画中就可以运用自如了。

这种把传统教学和现代计算机结合在一起的新型教学方式,既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又能节约学生的学习成本,还能提高学生的配色美感。这种教学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把学习的内容变得更加充实,使学生在实践中,总结出理论要点,扭转不正确的配色观点。

参考文献:

[1]李敏.服装色彩与应用[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教学方式与内容改革 篇7

笔者通过对我国目前中小学生健康状况面临体能的运动速度, 爆发力、肺活量指标下降, 近视率居高不下, 营养过剩和心理问题增多四大问题, 特别是农村中学生身心健康问题的思考, 从改变以往教学内容枯燥、运动形式单一的体育课;新课程中注重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要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培养体育意识;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注个体差异, 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几个方面展开了论述, 目的就是最终使每个学生学会健身、学会创造, 从而达成育体、育心、育人、身心和谐发展的教学目标。

一、改变以往教学内容枯燥、运动形式单一的体育课

现行的体育教学方法很多是从竞技体育的训练方法演变过来的, 实际上是一种以“训练”为主而不是以教育为主要目标的过程, 另外教学是由“教”与“学”组成的, 因此, 要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质量, 教师必须因材施教,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重培养身心全面、和谐、健康发展的人。《新课程标准》确立了“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 体现教育的民主化、个性化趋势, 反映了教育的“全人化”的价值取向, 也改变了过去那种课程内容偏、难、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 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二、新课程中注重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要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与学生积极互动, 共同发展, 并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性与自主性, 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注重学生人格, 关注个体差异, 满足不同学生需求, 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使每个学生、教师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就是要充分体现新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 关注学生健康意识和锻炼习惯的养成, 强调要将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

四、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培养体育意识

兴趣是学习新知识的一种方法、一种手段, 不同的教材采取不同的方式, 就是让学生以积极主动愉快的心情去接受教育, 而不是以一种强制性、命令性的方式强迫学生必须服从。例如在中长跑教学中, 学生不爱上甚至害怕, 对于这样枯燥的教学课, 首先教师让学生明白跑步对学生身心健康等方面的良好作用, 接着采用自测心率或互测心率的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兴趣, 这样, 一节枯燥的体育课就变成了学生积极性非常高的活动。

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注个体差异, 确保每个学生受益

教学方式与内容改革 篇8

关键词:生物技术专业英语,生物技术学生,英语阅读

生物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 传统上一直是医学的基础, 然而21世纪是生命科学飞速发展的世纪, 新知识、新方法、新概念不断涌现, 这就要求医科大学生不断学习, 时刻掌握新的发展动向和最前沿的研究进展。生物技术专业是宁夏医科大学从2008年开始开设的一个专业, 本专业旨在培养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掌握现代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获得应用基础研究和科技开发研究的初步训练, 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生物技术高级专门人才。为了使本校基础医学院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更好地学习和运用专业科学知识, 借鉴前沿的国内外的研究成果, 将来从事具有创新性的科学研究, 同时进行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 我院特别为他们开设了《生物技术专业英语》这门课程。生物技术专业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科技文献的阅读能力和初步的科技论文的撰写能力, 所以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阅读与写作上。除此之外, 就专业文献的查阅、专业文献的阅读方法及英文文章各部分的撰写方式进行讲解示范、练习。最后, 以全英文方式全面介绍本校各个硕士学位点的研究方向, 为学生将来选择自己的研究方向奠定基础。

一、选取合适的教材

以宁夏医科大学2009级生物技术专业为例, 共37人, 英语水平相对较弱, 其中通过国家英语六级的仅4人, 通过国家英语四级的21人。学生整体词汇量尤其是专业词汇积累较少, 听力和阅读能力都比较差, 写作能力更加薄弱。针对此状况, 我们特为学生选购了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蒋悟生编写的《生物专业英语》第三版作为教材。该教材非常注重专业词汇的积累, 选择的文章具有基础性、实用性、可读性和趣味性, 内容涉及面广, 难易适度。选取本教材的前十课作为精读文章, 要求学生课前提前预习, 把生词、难词查找出来, 标上记号。上课时老师先把课文中的专业词汇集中介绍。在讲解词汇的时候, 介绍一些构词法帮助学生记忆单词。然后概括文章内容, 再叫学生轮流逐句讲解。由于这门课是在大三的第二学期开设, 那时学生已经学习了生物学的大部分基础课程。生物技术专业英语的课文内容是大家已经学过的熟知的一些基本的生物知识, 学生在掌握了专业名词后, 对句子的内容就轻车熟路了。比如第一课是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主要介绍各种细胞器, 只要把各种细胞器的英文名都列出来后, 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本课的内容。在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后, 可通过课后练习来加强巩固专业词汇的记忆。同时, 可以让每个学生选择一个细胞器, 用英文来介绍它的位置、结构和功能。可以先写下来, 再试着去复述, 由于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已经非常熟悉了, 再加上通过本堂课的学习, 已经掌握了相关的专业词汇, 这样不仅加强了专业词汇的记忆和应用, 还锻炼了写作和口语能力。最后再从网上选取一篇近两年发表的关于细胞器的最新研究进展的文章, 打印下来发给学生, 让学生拓展阅读, 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热点, 拓展知识面。这样的教学内容和方式让学生对专业英语产生了兴趣, 并且入了门, 发现专业英语其实并没有那么艰深。经过几个月的学习, 学生接触了很多专业词汇, 提高了阅读、写作和口语能力。

二、专业文献的阅读和撰写

教材上的课文多为比较基础的内容, 作为生物专业学生, 有必要了解国内外最新的生物学研究进展, 开拓学生的眼界。阅读英文文献是最好的方式。目前本校对研究生的英文文献阅读有硬性要求和考核, 但是本科生还没有这方面的要求。为了及早培养学生的专业文献的阅读能力, 以适应这个学科发展迅速的特点, 引导学生查阅专业文献, 并学会阅读专业文献, 进一步掌握撰写专业文献的基本技能, 是本门课的另一个重要目标。

1. 专业文献的查阅。

把学生分为四个小组, 给每个组设计一个课题, 让学生从pubmed网上查阅相关的专业文献, 小组成员分工合作, 收集整理, 进行讨论。这将为今后做毕业设计打好基础。比如, 让学生查阅线粒体 (mitochondrion) 的最新研究进展。学生在pubmed网上输入mitochondrion, 再根据题目选取内容较为简单、容易理解的文章阅读其摘要。根据摘要内容, 决定是否需要阅读全文。在本校查阅英文文献, pubmed上经常得不到全文, 教学生从以下几个方式获取全文: (1) 根据文中作者的邮箱, 向文章作者直接索取。 (2) 向在外校或国外的老师、同学、朋友求助索取。 (3) 在生物类网站诸如丁香通、小木虫论坛发帖子求助。通过这样的教学程序, 学生实际操作一遍后, 感到实用性很强, 上课积极性非常高。尤其为那些已经在实验室跟着研究生或老师做科研的学生打开了一扇窗户。以前, 本科生跟着做科研往往很盲目, 只是学会了一些简单的操作技术, 而对实验的原理和背景知之甚少。学生学会查阅英文文献后, 就可以根据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去找相关文献, 这样的效果往往事半功倍。

2. 专业文献的阅读和撰写。

把专业文献拆成几部分, 分别讲解, 比如摘要、前言、材料和方法、结果和讨论等。选取比较典型的论文, 对每一部分的语法、时态详细讲授, 每讲完一部分, 给每个组一篇中文文章, 让学生把当天讲授的那部分翻译成英文。同时上网查找一篇文献, 模仿它的结构来撰写。下一堂课上, 要求每个组选派学生上来讲解阅读的文献及本组撰写的部分。上这部分内容期间, 要求学生至少阅读3篇英文文献。通过这部分的教学, 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速度和口语能力都进步神速, 改变了以前拿到英文文章无从下手、一看英文就头疼的状态。

三、听力训练

听力是英语学习的一个重要部分, 也是很多学生最薄弱的方面。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平时偷懒或训练的机会太少, 专业方面的听力训练几乎为零。针对这个现象, 从网上下载了很多内容简单、时间较短的专业方面的英语原声视频, 上课时抽空放给学生看, 比如介绍G-protein, dopamine, action potential的视频等等。第一遍先让学生自己听, 然后提几个问题, 再带着问题听一遍, 提问, 根据学生的回答讲解, 然后再听一遍, 学生就基本都能听懂了。通过这样的训练, 为学生解决了平时不知道如何训练听力的迷茫, 让学生看到了提高英语听力的希望, 学会了训练听力的方法, 使他们增强了学习英语的兴趣。

四、本校硕士点研究方向及导师的英文介绍

针对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大部分毕业要考研的现状, 利用1~2节课专门介绍本校各硕士学位点的研究方向及各位导师情况, 使学生充分了解本校科研状况, 为下一年考研做好充分准备。这一部分, 可分为:“Neuroscience in Ningxia Medical University”、“Genetics in Ningxia Medical University”、“Microbiology in Ningxia Medical University”、“Cardiovascular research in Ningxia Medical University”、“Pharmacology in Ningxia Medical University”等几个方向, 将每位导师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课题列出来, 重点介绍各个领域的专业词汇, 并要求学生阅读导师发表的SCI论文, 以增强对导师研究课题的了解和认识, 也为今后考研选择导师做好准备工作。学生对这部分教学特别感兴趣, 虽然他们在学校学习了三年, 可是除了知道给他们带过课的老师, 其他老师基本都不了解, 尤其对老师的课题更是知之甚少, 考研时选择导师非常困难。借助这门课, 让学生对本校的导师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对他们的研究课题有了初步的认识, 学生还利用本课学习的英文文献检索方法去查阅导师的文章, 以更进一步了解导师的研究内容。同时也为本校的硕导做了一个宣传, 取得了非常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 生物技术专业是本院的一个相对比较新的专业, 《生物技术专业英语》是一门新开课程, 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针对本校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的特点, 我们经过反复论证、实践, 通过与学生的交谈、不断反馈, 几轮课下来, 这门课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都得到了极大的改进和提高, 收到了预想的效果。由此看来, 我们的专业英语教学效果还是比较显著的, 今后我们还将进一步完善、提高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参考文献

[1]林凤, 吕淑霞, 孟可心, 郑文云, 李浩戈.生物技术专业英语教学的一点体会[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01) .

[2]李伟, 陈晓阳, 李慧.生物科学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文教资料, 2006, (08) .

[3]商桑, 田丽波, 黄绵佳.专业英语教学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海南医学院学报, 2007, (02) .

[4]郭宁生.关于专业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02) .

烹饪化学教学改革特点与内容 篇9

1 烹饪化学课程的主要任务

烹饪化学是扩充现行高中化学教科书中的那些最基本的化学原理和与烹饪科学有关的基本化学概念。

从化学角度研究食品的化学组成、结构、理化性质、营养和安全性质以及它们在生产、加工、储存和运销过程中的变化及其对食品品质和安全性影响的科学。

要求学生能系统地掌握烹饪化学基础, 为学习烹饪卫生学、烹饪营养学、烹饪工艺学等后续课程提供必要的化学基础知识。

2 烹饪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特点

教学, 尤其是课堂教学, 是我国高等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 是学校实施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改革因此成为教育改革中备受关注的主题, 特别是在推进素质教育的前提下, 教学改革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许多学校在教育科研人员的指导下, 对培养学生如何学习、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等问题, 作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和改革, 有些经过理论概括后形成新的教学模式, 这是教学改革的起点和基础。

但是, 由于应试教育观念和实践的深远影响, 人才选拔机制的不完善, 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所进行的教学改革中有许多仍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 局限性较大, 尚未能构造出一种真正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教学新体系[1]。

烹饪化学课程发展比较晚, 1983年, 江苏商业专科学校 (现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 始办三年制的烹饪大专, 开创了烹饪高等教育的先河。1999年教育部又登记备案了我校的“烹饪与营养教育”本科专业, 自此, 烹饪教育专业开始在全国崭露头角, 并得以发展。而烹饪化学这个名词出现在出版物名录中, 大概只有10年左右的历史。由于没有作过规范化的论证, 烹饪化学这门课程的实际教学内容安排比较盲目, 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学生所学的化学理论知识和烹饪实践脱节。一方面是广大学生和餐饮业从业人员对实践中的各种化学现象和原理感到茫然[2], 另一方面是烹饪化学的教师们对于把系统性很强, 逻辑结构极为合理的化学知识, 拆散了去迎合烹饪实践的形式主义做法很不理解[3]。

目前无论是正式出版的烹饪化学教材, 还是各校自编的烹饪化学教材大都是适合专科和中专层次, 都无法满足烹饪本科专业发展的需要, 还没有完全适合烹饪专业的《烹饪化学》本科教材。这是教学改革本身不够到位的原因, 也有受课程制约的因素。

教学方式单一、学生被动学习、个性受到压抑等顽疾均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有效的医治;教学实践中, 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

因此, 烹饪化学课程教学改革应该在一个更高、更深、更全面的层次上展开。有了深刻的反思, 有了对存在问题的检讨和共识, 因此可望有针对性地、实实在在地展开。另外, 新课程、新教材既为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一个很好的支撑点, 又对教学改革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教学改革因此可望有实质性的、全方位的推进。

3 烹饪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3.1 更新理念, 实现教学模式、方法与手段的变革。

3.1.1 课程定位

宏观上对烹饪化学课程给予应有的定位, 全系各班都开设《烹饪化学》课程, 定为主干基础必修课, 成绩优劣影响学生评优, 使该课程得到了管理层、教师和学生的普遍重视。

3.1.2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教学中妥善处理好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的关系, 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处理好理论联系实际的相互关系, 注重综合能力的整体提高和协同发展。

3.1.3 改变教学模式

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改变填鸭式、注入式教学的弊端。新的教学理念要有相应的措施予以保证, 需采用适合校情和教学实际的新方法、新手段。

3.1.4 采用现代教育技术

教学上应采用启发式教学, 课堂提问、学生讨论和教师答疑等多种方法相结合, 并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如采用录像、多媒体等以提高教学效果, 在课堂上创造真实的情景氛围, 使教学朝着个性化学习、主动式学习的方向发展, 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教学侧重于启发、引导以及互动式的语言交流, 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动手实践和训练的时间和空间, 分类指导,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3.2 更新教学内容, 加强教材的建设。

烹饪化学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加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及时地更新教材内容, 改变“一本教材一统天下”的局面, 增加一些具有相关性、应用性、新颖性和时代特点的内容, 使学生在学习时能够理论联系实际, 扩大视野, 增长知识, 增强社会适应性和就业竞争能力。

教学内容和语言能够满足时代变化的要求和学生自身的要求。

知识的传播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内容多元化, 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

能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如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相适应, 便于现代化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教材必须具备趣味性和思想性, 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学习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内容是否先进、实用, 是否能对专业技术中的难题提供理论指导和支撑, 因此教材建设是保证教学效果的前提和基础, 同时教师要注重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专业水平和拓展视野, 通过引导自主学习, 加强方法指导, 再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 使课堂教学能够达到利用最节省时间和空间, 实现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的目的。

3.3 寻求对策, 完善教学体系

在对烹饪化学课程教学现状进行深入详细的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 针对实际问题寻求对策, 在教务处、食品学院的支持和协助下, 构建和完善管理和政策层面的教改体系, 先后制定了编写和修订教学大纲, 更新了教材内容, 引用新制作的CAI课件教学, 并在教学中组织实施, 收效良好。

摘要:烹饪化学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将是本次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的标志性体现。本文对烹饪化学教学改革的特点和内容进行了阐述, 为烹饪化学类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新的借鉴。

关键词:烹饪化学,教学改革,特点,内容

参考文献

[1]吕明生, 王淑军.食品分析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教文汇, 2008 (1) :39~40.

[2]季鸿昆.谈烹饪化学的教材和教学问题[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 2000 (3) :45~48.

教学方式与内容改革 篇10

关键词:无机化学实验,改革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创新意识与能力的主要教学过程, 在培养化学化工类专业人才中起着特殊的作用。无机化学实验是化工学生初步涉足实践环节、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和化工职业基本素养初步形成阶段, 这一时期的实践实训主要培养学生规范、科学的使用常规化学仪器设备的能力, 为专业能力的形成打好基础。

传统的无机化学教育模式更侧重理论知识的讲授, 以教师为主体, 实验内容也多是传统验证性实验, 理论与实践尤其是与生产实际结合得很少, 已不能满足中职培养要求, 学生毕业后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 我们课题组成员对无机化学实验的实践方式和内容开展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让学生更好地获得从事相关职业所需的知识和实际技能, 以适合用人单位需求。

一、以培养学生实验能力为目标, 整合无机化学实验内容

在原先的无机化学实验教学计划中, 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 制定的实验内容如下:1.仪器的认领、洗涤和基本操作2.天平的使用及试剂的使用3.溶液的配制4.氯化钠的提纯5.卤素6.氧7.硫8.氮、磷9.锡、铝、锑、鉍10.铁、钴、镍11.铬、锰12.铜、银、锌、镉、汞13.硫酸亚铁铵的制备

我们不难发现这13个实验中8个 (实验5-12) 均为元素性质的验证性实验。不可否认, 验证性实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实验形式, 是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数据处理能力等基本技能的重要手段, 对学生进一步理解和记忆现有理论知识是相对有效的, 但总体上存在创新点欠缺, 难于调动实验者的主动思维、不利于学生综合创新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并难以使学生真正地、高效的掌握实验知识和技巧。

我们课题组结合企业用人、社会用人需求, 以提高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和综合水平为本位, 以实验教学质量为中心, 以应用为目的, 以“必须、够用”为准则, 重新整合无机化学实验内容。我们遵循由少到多, 由简单到复杂, 由局部到整体技能训练的原则, 按教学规律及学生能力结构现状和发展情况, 设置了一系列的不同层次的实验项目。重写编排的无机化学实验内容如下:

考虑到学生的实验基础较薄弱, 我们首先安排一些基本操作实验, 即项目一中仪器的洗涤与干燥、试剂的取用、台秤和电子天平的使用、搅拌、过滤、结晶等。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对于学生没有使用过或操作不熟练的仪器先让他们反复练习, 直到熟练掌握后才能允许进行综合实验。学生认识到这些基本操作的重要性后就会认真练习, 然后将其运用到综合性实验中。比如“溶液的配制”、“粗盐的提纯”实验中就包含了天平的使用、溶解、搅拌、结晶、过滤等基本操作。把单独的基本操作糅合在综合性实验中, 学生顺利完成实验后普遍都觉得很有成就感。这样一来, 不但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还激发了他们做实验的兴趣和热情, 并为后来实验的开展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经过前一阶段的训练, 学生掌握了基本操作技术, 胆子也大了, 这时可以放手让他们自己动手, 如安排一些元素性质验证实验。要达到培养学生实验研究能力这个目的, 即便是验证性实验, 也同样要求学生树立研究性意识, 端正实验态度。因为教学中的现成知识, 对于学生来说仍然可认为是未知的。如果学生在学习中带有科学探究时的一些思维活动, 那么通过实验教学就不单是使他们懂得一些知识, 而要使他们懂得怎样获得知识, 因而在实验中就要克服“照方抓药”的缺点, 变被动为主动。根据学生必须、够用的理论知识, 我们适当开设了几个探究性的验证实验, 如“氯气的制备及性质的检验”、“盐的水解及应用”等。教师在实验过程中, 要不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对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结构、性质、溶液浓度、加药顺序、反应条件等实验内容, 通过查资料———看教材———逻辑思考———实验验证过程, 提出疑问、探索新知。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 学生的能力结构有所拓展, 所以项目三的实验中开设了部分设计性实验, 如“以废铜为原料制备硫酸铜”、“硫酸铜结晶水的测定”, 旨在培养学生文献调研、综合运用知识、科研及创新能力。在整个实验过程中, 要让学生积极主动, 通过综合设计实验使思维系统化, 让学生在牢固掌握实验技能技巧的同时具有科学的实验思路, 不仅知道如何操作某一个实验, 还懂得如何设计成组实验, 为以后更好地从事生产工作并具有创新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以学生为主体, 改革无机化学实验实践方式

1.变“演示”为“互动”, 营造轻松实验氛围

在开始的无机化学的基本操作与技能实验中, 要使学生在认识实验仪器的基础上, 逐步做到实验规范化、熟练化、标准化, 需要教师进行规范的“演示”。这时很容易形成教师在讲台上自做自说, 津津乐道, 学生被动听课, 参与意识不强的“尴尬”场景。我们在演示的过程中, 尽量与学生互动起来, 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如在项目一的“物质的称量、量取”实验中, 教师可了解学生初中学习情况, 让一些学生主动操作天平, 然后指出其错误之处;让已会正确操作天平的学生能在台上一展身手, 自有一股成就感, 增强了自信心;不会操作天平的学生就能虚心请教, 认真学习, 这种“互助”式的教学方法极大程度的激发了学生实验操作的兴趣和积极性。

2. 变“灌输”为“启发”, 激活学生创新思维

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为出发点, 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把实验室变成学生实练的场所而非教师的教坛。教师可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探究性实验是指实验者在不知晓实验结果的前提下, 通过自己实验、探索、分析、研究得出结论, 从而形成科学概念的一种认知活动。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 不仅培养实验操作技能, 还能提高了智力技能。

实验操作技能表现为学生完成化学实验的实际专业操作技能, 即运用化学仪器和药品完成实验的操作能力, 其内容包括:使用仪器的技能, 使用药品的技能等内容。传统无机实验教学中, 仪器、药品的使用都是由教师作介绍, 并再三强调注意事项, 然而教学效果并不好。我们尝试在严格教学和考核要求下, 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去摸索, 由学生从设备药品说明书中去找答案, 迫使学生学会面对陌生的仪器、药品, 尽快地掌握仪器装置和药品用途, 并很好地去完成实验。

智力技能则是指将已掌握的知识运用于原先学习情境类似或完全不同的新情境中,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智力技能的内容包括实验过程中除实验操作技能以外的其他技能, 如实验设计的技能等。如项目二的元素性质验证实验 (实训6、7) , 让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实验项目, 实验要求, 通过小组合作拟出具体实验方案, 并付诸实践, 通过实验使学生更深地理解理论知识, 并发现设计的成功与不足。这样学生对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操作能力、实验习惯、团队协作能力、实验现象和数据分析与处理、实验报告的完成等方面得到不断地训练并提高。

3. 变“封闭”为“开放”, 开展“工学结合”实验, 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开展“工学结合”实验是结合企业生产实际, 在实验室给学生提供相似的小型实验区, 使学生在锻炼操作技能的同时, 接触工厂的生产实际, 激励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早期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例如项目三中, “电解饱和食盐水”是氯碱工业的实验原理, 氯碱也是我们泰兴化工开发区的新浦化学 (泰兴) 有限公司的产品之一。该公司是我们学校校企合作单位之一, 我们每年的毕业生有相当一部分会到新浦工作, 所以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了解企业相关项目是必要的。为了更好地了解氯碱工业, 我们设置了系列实验:

氯气的性质与实验室制备→粗盐的提纯→电解饱食盐水

在电解饱食盐水的实验中, 采取一下流程

实践证明, 对中职无机化学实验的实践内容和实践方式的改革的尝试取得了初步成效: (1) “互动”、“启发”、“开放”式实验教学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了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智力技能。 (2) 实验综合能力较好的学生能够参与到一些老师的小试实验项目中。 (3) 学生在各项化学技能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在今年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 我们化工专业获得三个一等奖;在省技能大赛中, 获得一个二等奖;在泰州市技能大赛中, 获得一等奖。 (4) 毕业学生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胜任岗位工作, 收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总之, 如何改进实验教学, 充分发挥化学实验教学在促使学生知识内化,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实验技能方面的优势, 是我们每一个化工专业教师面对的实际问题, 如何在实验之前、实验中、实验后优化实验教学, 发挥实验教育功能, 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勇, 曹可名, 严敏.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北京:化学试剂.2009年12期

[2].王后雄, 陈光辉.谈验证性实验与探究性实验的融合[J].哈尔滨:教育探索.2006 (12)

小学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实践 篇11

一、改变师生之间的关系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学学习的组织者和合作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启发、点拨、设疑、解惑来激发全体学生的自助参与意识,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很注重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培养和角色的随时转变,课堂上我绝对不和学生随便开玩笑,要求非常严格,课下,我经常不回办公室,在教室里和学生谈心,辅导孩子功课,时时关注孩子的动向,我的学生曾这样形容我:“老师就是变色龙,课上和课下简直截然不同。”刚开始,学生对我的这种转变有点不习惯,看我上课要求那么严格,下课也不敢到我跟前,当我发现这个问题时,我就仔细观察,看看课下有哪些孩子在有意躲避我,我就有意識地在课下和他们交谈,说说笑笑,时间长了,学生也习惯了,在课堂上会不由自主地注意力集中听课、发言,到了课下,再也不会因为课堂上的严格要求而有意躲我了,不管是谁,只要有困难,都会跑来找我,在他们心中,我不仅是他们敬爱的老师,还是亲爱的妈妈一样。

二、营造课堂教学氛围

教师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意识,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空间自主发展,但如果没有和谐的、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学生怕学,不敢发言,又如何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呢?因此,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还要着重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教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以及学好语文的愿望,来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效率。同时,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实施民主教学、微笑教学,对学生满腔的热情,热爱每一个学生,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教师的激励、期待和热爱。教师通过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赢得每个学生的心。

三、提供更多机会,重视参与的广度

教师除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课堂教育氛围外,还要十分重视学生参与的面,这是体现学生地位的一个重要方面。现代教学要让全体学生都能有效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人人动手操作,人人动脑思考问题,课堂不留死角。

综上所述,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教师必须树立整体的语文教育观,树立使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从整体着眼,教师应集中式教法和学法的运用,又要注重对学生兴趣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因此,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有意识地全面实施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田径教学内容改革与开发策略研究 篇12

1、田径的起源及其发展

田径运动的起源主要是从上古时代开始, 古代的人们为了取得生活所需的物品,通过与大自然和野兽之间不断地争斗,从这些争斗中总结出来的“跑、跳、投掷”等动作,经过时间的推移、人类社会的进步, 人们才将古人自然而然形成的生存方式作为一种运动方法传承了下来。

中国最早认识到“田径”这一运动是在二十世纪初期,并逐渐的发展成为各学校的一项必修课程,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田径运动得到快速普及,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田径运动渐渐成为全国性的体育健身运动,并在国际体坛上也留下了灿烂的一笔,例如:王丽萍在2000 年的悉尼奥运会上取得20 公里竞走的冠军; 刘翔在2004 年的雅典奥运会上荣获110 米跨栏冠军, 并打破了当时的110 米跨栏世界纪录。

在我国的学校体育教育中, 田径教学也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各个学校在田径教学方面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并将其作为学校的必修课程让学生来学习与锻炼身体,不断地提高身体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改革田径教学内容的必要性

近几年, 在新课改的影响下, 各大学校开始了课程改革的脚步,尤其是体育课程的调整和改变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国家将校内体育教学作为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环节, 正在不断地推动其发展。其次,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重视健康运动的生活观念,使得参加田径运动的观念上有了极大的改变。最后,新时期的体育教学理念也推动了田径教学模式的改革, 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体育人才。

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当代青年的贡献, 若是现在的青少年或成人都没有一个强健的体魄,那么,在未来的社会上如何强大国家的人文竞争力,提高我国人民的整体素质,而开展学校内的田径体育教学新模式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深入,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更多依靠的是电子技术产品和机器, 学生在学校的状态大多是除了上课就是玩手机,用现在叫法说就是“手机控”,这种情况已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正常生活,制约了田径教学的良性发展。所以在目前我国的教育体系中, 加强田径教学在学校中的教学比例是改善学生体质的有效方法之一, 对传统的田径教学进行改革创新已是刻不容缓的。

3、当前田径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3.1、田径体育的教学宗旨存在差异

教学宗旨指的是学校制定的整体教学方针, 并且在教学过程中以此方针为理论依据开展田径教学。

我国各大院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学宗旨不一致。 一部分学校将田径教学作为主要的体育教学内容, 以此来增强学生的身体体质,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而另一部分的学校将田径教学作为一种体育技能来培养学生;更有学校舍弃了田径教学的课程,将学校的教学重心全部放在了文化课程的教育, 忽视了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 上述这类情况的出现都影响了学校田径教学课程的正常开展。

3.2、田径教学设计死板、课程安排不合理

现在多数的学校在田径教学课程安排上存在不合理的现象,田径教学课程的设置普遍存在单一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只是单一的进行田径教学,教学内容死板、无趣,这就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现在各大学校的田径教学课时安排相对较少, 教师在授课时也无法对学生作过高的要求,所以,只要学生完成课程的基本要求就可以了。这在一定程度了影响了田径教学的教学质量,也让学生对田径课程的学习产生了排斥心理。

3.3、田径教学内容缺少丰富性

在目前的体育教学课程中,学校的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时,知识在照搬课本语言,与朗诵课文几乎没什么差别,缺少课堂互动,不能有效的调动学生得到学习积极性。

一般情况下,田径教学的户外训练都以单一科目的检测为主,通过检测结果反映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身体素质情况。 从某种层面上说,这样的教学内容缺乏实践,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准确检测出学生的体能情况,影响了田径教学的探索新思路。

3.4、田径项目的考核评定模式古老

我国各学校的田径项目考核模式稳定性非常高, 通常都是统一的考核标准,主要表现在时间标准、长度标准、高度标准等等。在田径运动的考核过程中,同每个人自身的身体素质有一定关系,这主要是由基因遗传因素所致,是一种客观因素,这种情况的存在间接地影响了田径项目考核的真实度,不能体现出公平、公正的训练成果。所以,单单依靠成绩来评定学生的训练成果是不科学的。

3.5、应试教育的影响

中国从古至今都有“应试教学”的概念,特别是现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家长在教育子女的时候过多的灌输考试科目的重要性,对不在考试范围内的学科予以不理睬或放弃的态度。另外,现在的家庭大多为独生子女,家长溺爱的现象严重,担心孩子参加高强度的田径运动会吃苦,不允许孩子参加田径运动,使现在的田径教学发展受到多方限制。

4、田径教学内容的改革方案

4.1、增加田径教学的娱乐性

在当前的田径教学模式中,需要根据田径项目的自身特点,合理的导入趣味性游戏,利用娱乐道具,播放场景音乐等等在内的教学方式,来创造愉快、和谐的田径运动课堂氛围。

第一,在田径教学课堂上,通过增加游戏的方式,将以往的单一、死板式教学变化为乐趣式教学,也就是让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氛围内了解理论知识,掌握田径课堂的教学内容,增强学习乐趣,还可以加强学生体质。

第二,在田径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课上导入娱乐化课程的方式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因为每一个人都是单独存在的个体,并且个性都有所不同,所以,在加入娱乐化的教学模式时,应该要找到老师学生之间合拍的互动方式,通过娱乐性的课堂氛围,提升学生学习田径课程的兴趣。

4.2、田径教学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方针

在新课标的新要求下, 田径教学方式需要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推陈出新,同新时代下的教学理念结合,不仅能体现出田径教学的竞技性要求,也能开发田径教学的趣味性,树立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意识。

在“以人为本”的教学方针指导下,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特点,以及教师不同的教学方式, 以学校的现实情况为依据, 进行娱乐化、有序化的田径教学。

在设立田径教学目标时,要以学生为最重要调查对象。通过田径课程的学习, 让学生在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中明白锻炼身体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在田径项目锻炼的过程中懂得吃苦耐劳的精神。

4.3、田径教材与教学内容的改进

首先,田径运动是一种传统的运动项目之一,它的产生离不开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在田径教材的编写与修订上应该切合实际生活,让学生在理论课堂上能够发掘田径运动中存在的乐趣。

其次,对田径教材的语言要精简化。这样在学生阅读教材时才不会产生乏味感,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让学生有效的抓住运动重点, 以便学生在课下能够按照教材中的运动重点进行锻炼,培养学生的日常锻炼意识。

4.4、实施全面素质考核政策

在对学生的田径课程进行考核时, 除了要注重田径运动的基本技能的训练成果和考核指标的完成以外, 还应该联系学生上课时的课堂纪律、训练态度、理论知识学习等方面进行考核。其中,对于学生学习的进步程度也要加入到考核标准中, 减轻学生成绩压力的同时鼓舞学生参与到田径运动中来。

对于田径教学考核的标准的全面化实施过程, 学校应当作为体育教学目标推动其实行, 并将这种考核方式渗透到教师的日常教学过程中,不以期末的一次考试成绩评判学生的学习成果,而是以更加合理、 全面的教学考核标准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具体分析。这样的方式能够提高学生对田径课程的重视度,增加了参与田径课程学习的激情。

5、田径体育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5.1、田径体育运动具有强身健体的作用

田径体育运动能够在锻炼的同时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 由于田径运动是从人们的生产劳动中演化而来的, 参加田径运动体育锻炼能够增强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敏度、加强腿部的肌肉力量、提高身体的跳跃能力等等有重要作用。

5.2、田径体育运动能提高人体对环境的适应力

因为田径运动大多数都是在户外进行的, 在进行运动时能充分的吸收到阳光、空气中所含的养分,进而提升人体体温对外界环境的调节能力,加强人体的抵抗力。有研究表明,每天进行慢跑可以比坐着的时候多吸入8 倍的氧气, 而室内的一些体育运动,例如:羽毛球、乒乓球等则达不到这种效果。

5.3、田径体育运动能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

田径运动能够改善心肌功能,加快血液循环,预防动脉硬化。经常参加田径运动能够对人体的呼吸系统起到保护作用, 因为在进行锻炼的时候,人体的呼吸肌得到了锻炼,有效的增大了人们的肺活量,改善了人们的呼吸系统。

5.4、田径体育运动能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发展

青少年时期的时候是身体发育、智力形成的重要阶段,在此阶段适当的进行田径运动锻炼,可以起到加快血液循环的速度,补充人体骨骼处和肌肉的血液供给, 为骨骼和肌肉提供了更多的营养物质为骨骼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 进行田径运动的同时也燃烧了卡路里,防止肥胖现象的出现。另外,青少年经常进行田径运动训练,有助于其智力的开发,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6、结束语

在国家教育政策下, 如今的田径教学已经不仅仅停留在锻炼身体的层面,主要是以提升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是当代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文章从田径教学的娱乐性、田径教学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方针、田径教材与教学内容的实际性、 实施全面的素质考核政策等方面开展田径教学内容的改革,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体育素质,强化田径教学的教学效率,督促学生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的协调性,培养学生树立健康生活的运动概念。

摘要:田径运动在我国的体育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国家教育部实行教育体制改革后,各地区、省市学校在国家的政策方针下都积极的实施新课改教学。然而,在新课改的实行过程中,各个学校的体育教学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尤其是在田径运动的教学上遇到了瓶颈。为了有效的提高田径运动教学质量。本文以田径教学内容上发现的纰漏为主要研究对象,浅析田径教学内容的几点改革方法,以期挖掘田径运动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田径教学,教学内容,改革与开发,应对方案

参考文献

[1]杨莲香.浅谈中学田径教学内容改革与开发策略[J].体育时空,2013(6).

[2]王博.体育田径教学内容改革与开发策略初探[J].新课程学习·中旬,2013(10).

[3]张羽.高中体育田径教学内容改革与开发策略[J].高考,2015(1).

[4]陈勇.高中体育田径教学内容改革与开发策略初探[J].成功(教育版),2012(6).

[5]李斌.中学体育田径教学内容改革与开发策略[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4).

[6]顾雪芳.中学体育田径教学内容改革与开发策略[J].当代体育科技,2013,3(24).

上一篇:精神科临床用药下一篇:铀矿地质勘探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