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实习教学方式改革的探讨

2024-10-03

对实习教学方式改革的探讨(共9篇)

对实习教学方式改革的探讨 篇1

对实习教学方式改革的探讨

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专业改革首要解决的问题。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增进教与学的协调合作已成为教育改革的一个新课题,和谐的教与学是广大师生的共同愿望。如何根据社会要求,针对生源的实际情况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培养社会需求的初、中级应用人才,怎样培养出具有一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具有较高实际操作技能的合格毕业生,是中等职业教育所面临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有效的方法就是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加强实习教学,将重点放在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上,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一、教学计划目标化

技校的培养对象是技术工人,开发技校生的职业能力,提高技校生的技能,是技校教育的关键所在。学生技能的培养,必须有目的的进行。一个好的教学计划,是保证学生基本技能训练成功的前提,因此,拟订实习教学计划必须遵循教学的规律和原则,第一要以生产实习教学大纲为依据,第二要结合本校实习教学条件(例如实习场地,设备,工具等),第三要注意教学过程中的理论与实习紧密结合,第四要考虑指定的教学计划与新技术发展相结合。

根据大纲,我们可以将实习教学计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基础知识与技能训练阶段,重点是培养学生对基本技能操作的认识;第二阶段为强化基本技能训练阶段,重点是规范学生操作程序;第三阶段是突出复杂技能技巧的训练,重点是提高学生对复杂操作的熟练程度,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以上三个阶段的划分,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内容清楚,重点突出,既完成了教学大纲课题的内容又容易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组织教学和实习,可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理论教学实践化

目前,技校生大多是中学毕业后直接进入技校的,他们没有实际生产经验,在学习往 往不得要领。而以往的专业教育中,我们一般采取的是理论与实习相分离的教学方法,即先集中上理论课后实习的方法。这种方法最大的不足之处在于理论与实际联系不密切,长时间的理论课,一方面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另一方面间隔时间过长,前面讲过的知识容易遗忘,实习效果不好。

针对以上这种情况,我们在教学中采用理、实一体的教学方法,即在完成一次理论课的讲解后马上结合课上的内容进行实习教学。理论讲解要结合各种教具、模型,将理论课在实习场地讲解,边讲解、边动手,将过去理论与实习很明显的界限打破,理论与时间融为一体。同时,教师可根据学生学习基础的情况即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存在的差异,在知识的传授上有针对性的进行分层次教学,做到因材施教,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展示自己,在时间中锻炼自己。枯燥乏味的理论可由于结合实际操作,变得生动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大大提到了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三、实习内容系统化

长期以来,我们在教学中始终强调统一,即统一的培养目标,统一的教材体系,统一的学制。这种教学过程和过死的教学方法,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和知识层次,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忽视实践性教学环节,重理论、轻实践。针对当前生源素质普遍较低的情况,在安排课程时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将一些理论性较强枯燥乏味难懂的内容删除。而为了防止教学内容不连贯,教师在每节课前应明确教学目的,针对性的处理教材,让学生了解实习的内容,掌握操作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要讲清楚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就可以在讲解之前,组织同学们先分解一台发动机,对发动机的组成部件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在通过发动机模型各组件的运动情况进一步认识到各组件的连接、作用和工作过

程,从而了解整台发动机的工作原理。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实习教学规范化

学生在操作中普遍存在动作不规范的问题,这就要求实习知道教师充分发挥实习过程中的示范教学和巡回知道的作用。在示范操作过程中动作要准确,成功率要高。重点难点部分要向学生强调,提醒学生注意听,并采取比示范、边讲解,分解动作与整体动作有机结合形式,使学生听、看结合,从清晰的表象中品味老师的动作要领,按老师的要求进行操作练习。巡回知道是保证学生操作规范的中心环节,也是学生基本技能技巧形成的主要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实习指导教师应做到手勤、腿勤、眼勤、嘴勤、脑勤,及时发现问题并纠正问题,并针对学生层次不同进行分别指导。要兼顾中间,照顾两头,重点作好指导差生的工作应善于启发学生,引导学生,放手让学生大胆地操作。通过巡回指导,培养学生正确使用工具,养成文明安全生产的好习惯,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课后教师应对当次实习过程进行全面的总结,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讲解、纠正,并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估。

五、教学管理常规化

技工学校的毕业生,不仅要求有熟练的操作技能,同时应能对本专业的新工艺、新技术、新动态有很强的适应性。这个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教学的常规化管理。它主要从三个方面来保证:一是要有一支与学校专业规模相适应的高素质实习指导教师队伍,这不仅是指在数量上要够,更是指在教师素质上要高,我们培养学生的目标要突出动手能力,掌握实用技术,尤其是掌握高、精、尖技术,这对我们的实习指导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也就是业务上要精。解决这一问题的渠道是培训。学校必须重视对教师的培养,制定培训的长期计划,保证计划的实施。二是完善和健全实习设备、场地,对一些基本实习内容实习场地要固定,实习工位要充足,并随社会的发展,知识的更新,随时增加和改善实习设备。对于校外实习点的选择和管理,可通过与企业协调关系,使学生按计划到位,定师傅、定岗位,并定期讨论学生实习情况,解决存在的问题。三是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将实习教学与学生管理统一起来。校内实习要选派有强烈责任心的老师负责。校外实习必须结合企业特点,选择素质好、能力强的教师进行管理,并根据专业与企业的实际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实习教学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完成实习任务,在实习结束后,对学生进行考核,并记入实习档案,激励学生重视校外实习,提高教学效果。

对实习教学方式改革的探讨 篇2

关键词:国际贸易,考核,改革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内容涉及进出口业务的方方面面, 其知识量大、包容性强、时效性显著, 是一门社会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然而, 在绝大多数高校, 期末纸质试卷闭卷考核方式仍然是主流, 这种考核方式对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是具备一定可操作性的, 但是对于国际贸易实务这种实践类课程, 其考核作用受到限制, 也无法考核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操作环节。因此, 针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 传统的试卷考核具有一定的弊端, 无法全方位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予以考察。

1 传统考核方式的弊端

1.1 考核手段单一、考核内容不全面

传统的考核方式多采用纸质的闭卷考试方式, 涉及的无非就是选择、判断、简答、计算、论述等题型, 考核手段较为单一。另外, 由于各大学校对考试试卷的题型、题量、主观题和客观题的比重分布都有一定的要求, 导致教师在给试卷出题的时候必须遵循一定的规范性, 而不能自由发挥。再结合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 考核的知识点、重难点, 不一定能涵盖学习过程全方位的内容, 而实践类课程的动手操作能力更无法通过卷面考试予以考核。所以, 传统考核方式下考核内容是不尽全面的。

1.2 考核公平性和有效度有待商榷

我国当前的本科教育模式中, 每一门课程都有相对应的学分, 课程不及格则拿不到该课程的学分, 影响期末成绩的评定, 甚至会影响学位的获取。有些学生为了顺利通过考试, 无所不用其极, 夹带小抄、携带通讯工具的情况时有发生。还有些老师习惯在期末考核之前给学生划重点, 这更是给某些学生舞弊提供了便利性。虽然很多学校采取各种方式杜绝舞弊, 如签订诚信考试保证书、给予舞弊学生处分等, 但仍无法从根本上杜绝舞弊行为的发生。实际上, 正是传统考核方式下考核内容和考核手段存在的弊端, 形成了考试舞弊行为屡禁不止的原因之一。正是因为有漏洞可钻, 才会有人去钻漏洞。而舞弊行为的存在对考核的公平性和有效度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1.3 任课老师主观因素影响较大

在本科教育中, 往往一门课程的任课老师, 在期末还会承担本门课程的出卷以及阅卷、评分工作。对于公共类课程, 如大学英语、社会科学类, 由于任课老师多、应考学生多, 会存在共同出卷、流水阅卷的做法。而专业类课程, 在一个教研室可能本来就只有一、两个该门专业课老师承担该课程教学, 不可避免存在自己教学、自己出卷、自己阅卷的现象。而大学期末考核的试卷卷面, 学生信息一般不做密封处理, 那么, 教师在阅卷过程中可能会因为平时对某个班级、或者某些学生感官印象的不同, 导致阅卷评分工作受到任课老师主观因素的影响。

1.4 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由于传统考核方式的题型基本上固定在一定的模式上, 考核内容也跑不出课本的理论框架, 有些学生吸收能力较强或者记忆力较好的, 通过期末针对老师的复习重点, 临时抱佛脚, 也能取得较为满意的期末成绩。久而久之, 学生就容易形成侥幸心理和懒惰的学习态度, 认为平时学不学习都无所谓, 期末下点功夫背诵记忆就可以了。然而这种不靠理解、光凭记忆的学习方法, 是根本无法掌握到知识核心的, 很多学生会觉得“我当时记住了这个知识点, 还记得很牢, 可是过一段时间就忘了”, 这都是由于没有在理解的基础上吸收, 死记硬背、不求甚解是无法真正掌握的。真正的学问是在学习过程中日积月累沉淀下来的东西, 这才是属于自己的知识。传统闭卷的考核方式显然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和创新意识的提高。

2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特殊性和考核改革的必要性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内容包含进出口业务中合同签订、合同履行、进出口报关、运输、保险、结算等相关知识及实践操作, 由于该门课程的实践性和特殊性, 这些内容的教学需要实训教学, 那么, 考核方式也必须通过改革与教学环节相适应。

2.1 理论与实践并重, 考核需重视实践环节

传统考核方式侧重于理论的考核, 但是,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融入了大量的实践操作环节, 还有较多在现实贸易操作中的变通做法, 比如国际贸易货物运输保险中, 货物受损后由谁去找保险公司索赔, 这不仅涉及贸易术语中风险的划分界限问题、还涉及货物所有权决定的保险权益问题。因此, 具体操作中就需要当事人结合贸易术语的使用和货物所有权的转移, 综合考虑, 灵活处理。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 不仅需要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 也要学生拥有丰富的实践知识。实践知识的考核仅凭卷面测试是无法实现的, 因此, 有必要对考核进行改革, 重视实践环节的考核。

2.2 动手操作环节丰富, 考核方法需多元化

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 有很多内容都需要实际动手操作才能学为所用, 比如商品报价、磋商谈判、填制单据、修改信用证等, 这些环节如果学生不亲自动手操作, 仅凭教师讲例题、做演示是无法切实掌握的。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通过模拟谈判、成本核算、填单、译单、审证来学习相关知识, 促进学生吸收, 而这些动手环节却是无法通过纸面测试予以全面考核的。所以, 有必要通过答辩、计算机软件平台等多元化的考核手段进行综合考核。

2.3 对语言能力要求较高, 考核需重视语言应用

国际贸易中合同的签订、单证的填写通常都使用英文, 与外国客户进行磋商谈判更是要使用英语, 所以, 国际贸易从业人员需要较强的语言功底, 而且能善于运用这种语言能力。在学生当中, 很多都能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 但是应用能力却太差。在教学过程中碰到过这样的情况:许多同学看得懂英文单证, 但是不会修改;读得懂英文条款, 但是不会用英文进行磋商。这在某些方面也是由于没有很好地将双语教学的教与考进行很好的结合, 简单地在试卷上考核条款的翻译、单证的填写, 并不能对语言的听、说、读、写进行全面考核。在考核过程中应重视语言的实践应用能力, 通过诸如应用电函写作、英文模拟谈判等方法进行考核, 重视应用型贸易人才的培养。

3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考核改革方案

针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特殊性, 很多学校也进行了教考分离、以证代考等改革, 但这些方法要么是换汤不换药, 比如教考分离仍然是试卷考核, 没有实践操作考核, 仍然无法从根本上改革考核方式;要么是可行性不强, 比如以证代考, 这可能会使学生一门心思考证而忽视课堂教学, 导致本末倒置。所以, 要探索既适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 又有较强可操作性的考核改革方案。

3.1 过程考核, 重在平时

将考核融入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而不仅仅是在期末才进行考核。过程考核并不是简单的平时点点名、布置点课程作业、检查一下笔记、然后记录平时分, 而是要结合教学内容, 在每个重难点、每个章节的学习中设计过程考核, 例如:结合商品价格这一章可以用报价考核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结合仲裁争端解决这一内容可以用案例考核学生的判断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这样有针对性地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及应用能力, 并将过程考核的成绩作为该门课程期末成绩评定的参考依据, 就使得学生无法在期末通过带小抄钻空子来通过考核, 而且每一堂课的课堂表现和课堂效果都有可能作为成绩评定的依据, 学生也就必然重视平时的课堂教学, 并由此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习效率。

3.2 软件考核, 重在操作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购买国际贸易模拟平台操作软件, 学生通过该软件可以在计算机上模拟贸易谈判、条款的约定、合同签订、装运、通关、运输、保险、结算、单证处理等全部贸易流程, 这对学生整合国际贸易实务知识、提高国际贸易实践操作能力有较大的帮助。也可以利用该软件, 设计一个完整的国际贸易程序, 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考核, 学生作为其中一方当事人, 在整个进出口的流程中, 只有正确完成了每一个环节的操作, 才能进入到下一个环节中, 顺利完成整个程序即通过考核。这种考核方式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另一方面, 用软件程序代替人工出卷阅卷, 也可以避免任课老师的主观因素影响, 提高考试的公平性。

3.3 双语考核, 重在应用

对于国际贸易实务中语言要求较高的环节, 比如电函写作、贸易磋商、单证处理, 可以使用双语考核。双语考核的方式也可以多元化处理, 比如商务电函写作、填写单据、修改信用证等内容, 可以用纸质试卷的方式予以考核。而贸易磋商、商务谈判的内容, 甚至可以用面对面的方式考核学生语言和专业知识技能的融会贯通。这种考核方法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同时, 也能促进教师不断地学习、增进业务知识、提高自身语言和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 达到学生和教师共同进步的效果。

3.4 校企合作, 重在实践

作为实践操作性很强的课程, 国际贸易实务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校企合作。当前, 每个大中型城市都有各种贸易公司和生产型企业, 可以安排学生到专业外贸公司或者从事外销的生产型企业实习。一方面, 在实习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 在实习结束后, 可由实习企业组成成绩评定小组, 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进行成绩评定, 这种做法也可以避免成绩评定过程中的个人主观因素影响。另外, 对于一些需要引进国际贸易人才的企业, 企业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留下优秀实习生待毕业之后录为员工, 这样不仅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也帮助了学生就业, 同时, 帮助了企业的人才引进, 企业、学校、学生都可以从中获益, 达到共赢。

总之,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在实践教学中, 急需改革考核方案使之适应新形势下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作为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一线教师, 笔者也希望能在国际贸易实践教学、实践考核的探讨中, 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郑美花.国际贸易实务双语课程考核改革的可行性[J].职教论坛, 2012 (14) .

[2]林晓婵.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及考核方式改革探析[J].对外经贸, 2013 (07) .

应用型工科生产实习教学方式探讨 篇3

关键词:生产实习;教学方法;应用型工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0)09-0126-02

1问题的提出

培养深受企业欢迎、踏实肯干、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技术人才是应用型工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实现这一目标,需建立“实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应用”的人才培养体系。其中合理和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至关重要。

生产实习是应用型工科院校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实践环节的特点是学生在学习了初步的专业知识后所进行的操作性实践环节,与前期的学生接触专业知识前的认识实习有本质的区别。如果说认识实习是“走马观花”,要求学生对所学专业有一个感性认识;那么生产实习则是“下马摘花”,要求学生实地动手操作,将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与实践有机地相结合。

多年来,应用型工科院校学生的生产实习的效果不佳。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由于部分企业领导者经营的功利性,愿意接受学生实习的生产企业数量有限;另一方面,在有限的、可接受实习的生产企业(包括校外实习基地)中,无一例外地以安全、技术保密等理由,拒绝学生上岗跟班操作。所以实际的生产实习的内容设置等同于认识实习,达不到教学大纲中对生产实习的要求。显然,这有悖于应用型工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为了提高生产实习的质量,切实达到生产实习的目的,以实现应用型工科院校向社会输出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对生产实习的实施过程进行调整。[1、2]

2探讨生产实习教学方式

2.1建立校内生产实习基地

利用专业实验室现有设备,并依托实验室建设,建立校内生产实习基地。即利用与专业课教学内容直接相关的大型设备营造工程实训环境,模拟企业生产实际,安排学生上岗操作,将传统的生产实习的场地搬到校园内。

校内生产实习基地不仅能解决生产实习“走马观花”的问题,同时还由于基地集中拥有多种设备,使得实习的内涵丰富、充实,基本涵盖专业课的主要教学内容,确保应用型人才培养目的的高质量实现。

为了使校内上岗操作与企业生产实际尽可能相仿,本专业在以下3方面做了尝试:

2.1.1实习内容

根据专业课教学内容制定实习内容,最大限度地使用现有设备。

2.1.2实习要求

第一,独立完成安全条例考核,每天接受考勤。

第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生产实习,每组4人~5人,要体现分工合作的团队精神。

第三,选择原料、制定工艺参数、生产制品。

第四,接受产品质量检测。

第五,独立完成实习报告中“发现的问题,问题发生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这一部分。

2.1.3实习指导

第一,进行安全教育,进行安全条例考核和考勤,做安全操作记录。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安全生产是第一位的。在生产实习中按照实际过程进行安全教育,进行安全条例考核,做安全操作记录。目的是要学生树立起安全生产的观念,懂得自觉遵守安全生产规则的重要性,培养安全生产的意识和习惯。

第二,检测产品合格率。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对产品的质量有严格要求。在生产实习中按照相关标准制定产品合格率,目的是要学生懂得质量为本的立业之道。

第三,专人负责指导。每道工艺都有专门的指导老师,指导老师先于学生上岗,要做到以下五点:①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②保证原材料的数量和品种;③及时增添必要的部件;④放手让学生独立操作,在出现问题时引导学生思考并解决问题;⑤实习现场提供一定量的专业书刊,便于学生有问题时使用。

在对本专业学生做有关生产实习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学生认同校内上岗操作,并且渴望增加上岗操作内容见表1,这与学生在上岗操作过程中表现出的兴奋和认真相一致。

表1生产实习问卷调查一

非常好 / %较好 / %一般 / %不好 / %

上岗操作55.637.07.40

上岗操作内容增多74.125.900

2.2使用多媒体仿真手段

随着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不断丰富,许多计算机仿真教学软件在教学中使用,其中部分计算机仿真教学软件可用于生产实习。以本专业为例,由于实验室缺少大型合成设备,学生无法作合成方面的实地生产操作,而使用计算机仿真教学软件可以让学生在计算机上作相关的仿真模拟操作,弥补了因设备问题而带来的缺憾。

在计算机仿真模拟操作过程中,每个学生配备专用的独立的仿真实习机。通过指导,学生能了解实际生产的一般过程,了解一些现代化的生产控制手段;能够自己“动手”完成设备操作,掌握调节控制方法;能够自己解决操作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多媒体仿真手段的使用改变了学生在企业实习过程中只能看不能动的局面。学生在对主控室及生产工艺的模拟过程中会有较强的现场感。在仿真模拟操作完成的同时加强了对生产工艺原理、工艺操作、控制系统的理解;了解了常见事故和故障排除的方法。

实践表明:计算机仿真模拟操作对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有很大的帮助,同时还有节省费用、避免现场操作可能会出现的不安全现象、缩短实习时间等优点。学生普遍对这种计算机操作有着浓厚的兴趣,效果相当好。

当然,计算机仿真模拟操作毕竟不是真实的操作,受软件编制的影响,仿真模拟操作尚有广度和深度方面的不足之处,这就有了对仿真软件升级的企盼,相关的调查结果见表2。

表2生产实习问卷调查二

非常好 / %较好 / %一般 / %不好 / %

使用现有仿真软件44.437.018.60

仿真软件再升级66.722.211.10

2.3校外实习方式

虽然有校内上岗操作和计算机仿真模拟操作,但是并不意味着生产实习不需要去企业。问题在于,如果还是“走马观花”则达不到生产实习的目的。

学生在经过专业课教学之后再去企业,认知感不同于认识实习,此时的焦点应该是让学生结合专业课教学考察生产线和车间布置,作生产流程图和车间布置图,而不是带领学生参观。事实表明,学生在考察生产线和车间布置过程中表现出很浓的兴趣,尤其是面对先进的设备和工艺。在对本专业学生做有关生产实习的问卷调查中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见表3。

联系校外实习的企业可以多渠道,除了校外实习基地,还可以是“产学研合作”的企业、“兼职企业”的企业、横向课题来源的企业等等。

表3生产实习问卷调查三

非常好 / %较好 / %一般 / %不好 / %

参观企业029.644.426.0

考察企业生产线和车间布置59.333.37.40

3结束语

从上述生产实习教学方式的探讨中可见:校内上岗操作、计算机仿真操作、考察企业生产线和车间布置三方面相辅相成,构成了一个整体,可以作为应用型工科院校生产实习的教学方式。

要使生产实习的效果好,质量高,要注重以下3点:①指导教师要对工作认真负责,任劳任怨;②针对不同的实习方式,要有不同的实习报告要求;③实习经费要有保证。

参考文献

1 金瑞珺、吴水根、刘 匀. 开展多种形式的生产实习活动[J].中国教育导刊,2007(7)

2 姚嘉凌、闵永军. 高校生产实习模式改革的思考和探索[J].中国大学教育,2007(3)

A Discussion on the Manufacturing Practice Teaching Method

of the Specialized Applied Engineering Course

Yan Pu,Shi Yutao,Ouyang Chunfa

Abstract: In the present, manufacturing practice teaching method of the specialized applied engineering course are discussed abased on work operation in school, computer simulation operation, and checking factory production line and workshop distribution.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teaching method is consisted of there parts above as a whole one, suitable for manufacturing practice teaching course of applied engineering college.

对实习教学方式改革的探讨 篇4

摘 要:本文通过对远程教育和基于Internet环境下教学方式特点的研究和分析,提出了基于Internet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协同式教学方式,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该教学方式的运作方法、优缺点和发展前景。

关键词:远程教育、网络教育、协同式教学方式

1 引言

信息技术与Internet的飞速发展,使我们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传递任何教学课程成为现实。由于这些课程完全可以是跨越国家、跨越地域、跨越民族、跨越文化,跨越学校、跨越学科和专业的,所以它能吸引世界各地的学生和教师积极参与其中,引起教育界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这种以Internet为教育信息和课程承载、处理、传输平台的教学方式就是我们目前所说的网络教学,网络教学的基本特征就是教与学的过程都在网上进行,可以同步教学,也可以是异步教学。网络教学也被称为新一代的远程教育,它不仅增加了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和培训的机会,同时也降低了教育过程的成本,提高了教育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也就是全世界人们普遍认为网络教育具有无限生机的理由所在。

我们知道,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教师的职能主要是“教”,即“传道、授业、解惑”,教师的教学方式也主要表现在面对面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而在网络信息时代,教师的职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导”,即指导、教导、引导。这是因为学习者在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时候,他所面对的信息网络承载了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不再是线性联结的,而是网状联结的。面对浩如烟海的大量信息,学习者往往不知所措,不知怎样寻找信息,正确分辨哪些是对自己有用的信息,这时就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的主要作用就是指导学生如何找信息、处理信息、理解信息,并将这些信息转化为自己所需的知识。这就意味着网络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也相应地发生了转变,教师的授课方式也必须适应网络教育的教学模式、要求和特点。

2 远程教育与网络教育

2.1远程教育的主要模式

远程教育不是刚刚兴起的新的教育模式,而是有较长的发展历史,并且经历了许多不同的发展阶段。为了研究和叙述的方便,远程教育的主要模式可以按以下几种方法划分。按学习者的组织方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以群体为基础的远程教育模式,它主要对象是全日制学生或业余制学生;另一种是以个别学习为基础的远程教育,主要对象是各种培训群体,以满足人们终身学习的需要。按着教学过程的时间组织,可以分为同步教学和异步教学两种。按照在同一学习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数量关系可以分为:1:M:1和M:M三种方式。本文作者倡导的协同式教学方式就是一种M:M方式,即是一种多对多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方式中有多位教师和多位同学都处在同一教学过程中。按着信息传输的方向,可以分为单向、双向和网络式三种远程教学模式。按着信息传递的通信手段不同,可以分为远程信函方式的函授教育、电视广播方式的广播电视教育和现在正在蓬勃发展的以Internet为平台的网络教育。很显然,以上几种远程教育模式大部分是可以相互组合的。

2.2网络教育的主要特征

网络教育作为远程教育的一种新的模式,具有很多新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教与学可以不受课程时间表的安排限制;不受空间的约束;可以不受时间的限制;可以不必为学习而加入各个学习群体;教育可以面向各个阶层的人们;为受教育者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等。这主要体现了Internet的开放、平等、共享、协作的精神和由其所体现的时代特征。网络教育的主要优点体现在:高度的互动性;资源的共享性;服务的及时性;教学方式的多元性;总体社会资源的节约性等,在此不做详细讨论。

2.3网络教育中学习者对学习过程的新要求

网络教育中学习者对学习过程产生了许多新的要求,这些要求主要表现在:学习者希望能与教师、学习者之间获得更多的交流;网络教学中学习者对辅导量的需求不是比传统面对面授课所要求的辅导量少而是增加;网络中巨大的资源有助于给学习者形成一种很有潜力的丰富的学习环境,但同时也要求教师能提供学习者寻求获取有用资源的方法;学习者通过网络学习必将会通过电子邮件等手段在网上交作业,教师对学生的作业作出

对实习教学方式改革的探讨 篇5

赵风云 王建英 张向京 胡永琪

(河北科技大学 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18)

教学方式与方法改革的实践探索 篇6

正因为如此,我们自初开始,对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进行了反思,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我们于初制定了《〈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改革方案》,对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考核方法等作了全面的规划,并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大胆的试验。通过编写《课程教学纲要》和《课程学习纲要》,规划课程教学内容,利用《证券市场学》教材和《证券案例与实验教程》、《证券法规选编》等辅助资料开展案例教学,为发挥证券模拟实验室的作用和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我们收集了证券交易仿真操作资料,并制作了《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教学幻灯片》,使《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改革方案》中,我们明确了教学方式和方法改革要以课程内容改革为前提,因此,首先强化课程基本建设,规范教学内容。根据课程改革方案的要求,为加强课程的基本建设,规范教师教学内容和对学生学习的指导,我们先后编写了《〈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教学纲要》和《〈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课程纲要》,从而使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融于课程改革的系统工程之中,全面推进该课程的改革。其次是重整教学内容,突出实务教学。在课程基本建设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经过课程内容的重整,将原教学内容抽象为三部分,即基本知识基本理论部分、业务规则和实务操作部分以及行情分析和仿真操作,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高职英语课堂教学方式改革的探讨 篇7

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

教学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一种教育手段和过程, 也是在一定的理念指导下进行的活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教师往往起主导作用, 用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和知识储备引导学生身心和智能发展, 实现教育目的。但是教师的教学活动并不是完全按照教学计划来进行的,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不但受一定的教育目的的制约, 同时也受到一定的教育理念的支配。然而教育理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 教学理念也随之发生改变。现在是知识与信息爆炸的时代, 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 这就要求教师与时俱进, 顺应社会的需求, 更新教学理念。通常情况下, 教师的教学理念及其在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行为并不是自发形成的, 是教师通过培训、学习、思考、实践等过程来完成理念的转变, 而且这个转变过程是逐步实现的。首先, 就需要改变旧的教学理念, 学习实施新课程课堂教学理念。通过参加各种形式的课程培训和学术研讨会、聘请专家进行学术讲座、教师教研活动及教师的自学等方式来学习新教学理念, 并达到领悟的目的, 实现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师在教学中, 主动将新的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育、教学、研究和管理行为, 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实践新课程。其次, 为教师提供交流和研讨的机会。我们常说:“理念是实践的先导。”只有让教师们了解、感受、理解一些新的教学理念, 掌握其内涵与应用价值, 才能使教师们自觉地将新理念转化为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实践, 这就需要为老师提供一个交流和研讨的机会。例如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参加网络在线集中培训、网络直播培训、在线培训和网络公益讲座, 聘请知名专家到校内作学术报告, 派中青年骨干教师参加相关的学术研讨会, 也可以在校内通过开展教研活动, 请优秀教师上示范课和观摩课等多种形式。将使教师接受新的教学理念, 改变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也可以通过教师之间的说课、评课进行交流, 促进教师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激发他们在思想上更加注重教学改革。因此, 高职院校英语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 以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为切入点, 钻研新课标, 自觉地理解并接受新的教育理念, 用前沿性的观念武装自己的头脑, 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和实践。

注重应用能力培养

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的过程, 所以现代教育理念已从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向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长期以来, 我国高职院校英语教学还是沿用了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 只重视语言知识, 即培养学生具备能造出一些意义正确, 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的技能。而不注重对学生进行语言技能的培养, 即语言运用能力。然而, 在实际交流过程中往往造成“语用失误” (pragmatic failure) 和“文化休克” (cultural shock) 。因此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 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必须更新教育理念, 创新教学模式, 从根本上改变英语教学中只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而轻视技能培养的状况, 使高职英语教学深入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去, 使学生能够懂得如何得体地运用语言, 有效地进行交际。彻底改变英语教学只是为学生传授语言知识的这种模式, 我们应该明确外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用英语交流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能力, 即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再不能仅局限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依照课本上的知识点设计问题, 学生的回答也只局限于预先设计好的教学环节中, 而要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 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还会使他们的思维活动更活跃, 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和独特性思维。所以高职英语教学要以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为目的和切入点, 把所学的英语技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 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够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 提高综合文化素养, 以适应社会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实行分级教学

高职英语分级教学是实施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 随着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 教学方式改革的重要性得到凸显。在高职课程中, 英语不同于其他学科, 学生入学时的英语基础参差不齐、水平相差很大, 同样的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对这些学生来说, 在学习上所取得的效果是绝对不相同的, 这就给英语教学带来了许多问题。为了更好地进行英语教学, 培养技能型人才, 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因材施教, 实行分级教学, 来满足不同层级学生的学习需要, 提高英语教学效果。所谓教学分级, 就是教师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在综合考虑学生原有基础、智力特点、兴趣爱好、学习潜力等具体情况基础上, 将他们分成优、中、差三个层次, 然后进行“分级设标、分级施教、分级评价”, 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基础类型学生的学习要求。

实际上, 学生的语言技能是通过学生个人的语言实践来培养和提高的。在英语课堂活动中和一定的英语语言环境里, 只有不断接受和实践新学的语言知识才可以促进言语技能的发展。这样我们的教学可能会出现如下几种情况:一是部分英语基础差的学生本身对英语学习产生了畏惧乃至厌恶情绪, 实际上无法克服自己对英语学习的困难, 尽量躲避英语学习;二是对英语基础差异较大的学生来说, 一般的教学措施和教学模式都已不起作用, 教学效果甚差;三是一部分放弃英语学习的学生或对英语学习有厌学情绪的学生必然会影响到其他学生的学习;四是基础较好的学生由于教学内容上的不满足, 也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 导致学习动力不足,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处于两难境地。鉴于此情况,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本着“人人发展、人人成才”的目标, 从实际出发, 因材施教, “实施分级、分类别教学”。高职英语分级教学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方法,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

目前, 分级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得到普遍认可。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实施分级教学, 切合高职学生的实际, 符合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能弥补教学中因学生基础差异引起学习上的个别差异, “因材施教”使不同类型的学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门径, 在真正意义上实现“面向全体”学生。

改进教学方法

在教学体系里, 教师、学生、教学内容都是受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制约, 只有教学方法和手段是灵活易变的因素。高职英语教学不但要向学生系统地传授语言知识,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兴趣, 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针对目前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现状, 传统的、单调枯燥的教学方法已完全不适合高职英语教学课堂。为了使学生对英语充满兴趣, 盘活课堂教学, 教师就必须要改革教学方法。我们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探究:首先, 优化教学环境,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营造良好课堂教学环境的重要条件。教师要从自身做起, 教学手法上激活课堂, 寓教于乐;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只有在和谐的教学环境中, 才能达到最佳学习状态, 获取应有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让学生心情愉快。要做到这一点, 就必须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闲暇时走进教室、走进学生宿舍, 利用一切机会尽量融入到学生当中去, 和同学们建立一种朋友关系, 同他们谈心、交流, 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校园生活、家庭状况、思想动态等方面;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 亲近他们, 关心、爱护他们, 帮助他们排忧解难。特别是那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 更应该多关注他们, 维护他们的自尊心, 只要有进步, 哪怕是微小的进步, 都要及时表扬、鼓励他们, 这样才能使他们树立信心, 从心理上愿意接受并相信老师, 逐渐对英语这门课产生学习兴趣。其次, 创设教学情景, 激发学习兴趣。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特别对英语这门学科而言, 这句话至关重要, 它是学好英语的首要条件。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真正揭示了“兴趣”一词的意义所在。一旦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 英语课堂教学就能达到事半功倍之功效。因此,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 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再次, 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特别是在英语课堂上, 教师再不能以独尊者的姿态高高在上驾驭课堂, 而应放下威严的架子, 以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只有这样, 英语课堂才不再是枯燥、单调、冷冰冰的理智活动, 而是学生全身心投入的、充满激情的学习活动, 才能使老师在英语教学中产生强烈的教学效应,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 教师还要充分信任学生, 互换课堂角色, 把课堂的主动权彻底交给学生, 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始终要牢记自己是一个引导者、参与者, 不能包办代替, 否则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体现, 他们参与课堂活动、互动合作的机会不能得到保障, 缺少自由探索的空间, 无形中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要让英语教学真正成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富有个性的主动学习过程, 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使他们获取应有的所学知识和技能。

总之, 高校英语教学应以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为出发点, 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 改进教学方法, 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转变, 遵循“因材施教”、“寓教于乐”等教学原则,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人人乐于学习英语。

参考文献

[1]杨眉:《关于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考》, 《职业教育研究》2004年第5期。

[2]王莉莉:《论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 《中国成人教育》2006年第7期。

[3]李瑞:《高等职业院校英语教学资源整合探索》, 《科技资讯》2006年第20期。

[4]李建婷、赵清海:《探索高职高专英语新型教学模式》, 《教育与职业》2006年第24期。

对中小学教学方式改革的冷思考 篇8

党的十七大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可见,党和国家在教育的目的和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上,已经有了非常明确而具体的要求。

那么,学校——作为直接教育学生的场所,在教育的指导思想、教育方式、教材设置等方面,与国家要求适应了吗?吻合了吗?面对当前我国的学校教学,我们不得不产生强烈的忧虑。

忧虑一: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不堪重负,应试教育已经是从小抓起。我们在城乡可以经常看到的场景是:一群小学生,背着沉重的书包,有的甚至于由于自己还背不动,让大人帮助背着,晚上作业都要做到9时以后。没有了童年应该有的快乐,似乎从小学起就开始作好上大学的准备。家长与学校从这些小学生一进学门,就对他们灌输的是:要考重点中学,才能考上重点大学,读完了重点大学才能找得到一个好的工作。而现在的重点中学的入学率是多少:就一个县(市)而言,一般在5-10%左右,只相当于八十年代初被称为精英教育的高中升大学的升学率。而大学的升学率是多少:一个普通的县(市),一般在60%。所以,有的初中甚至于小学,就分了许多班——尖子班、试验班、普通班。试问:我们的中学是否应该提倡精英教育?精英教育究竟是应该在大学,在研究生、博士生阶段,还是初中、高中阶段,更何况现在国家主要是“普九”,有的地方是“普十二”。

忧虑二:不注重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就知识灌输知识。在我们正积极地推行应试教育的同时,一些教育很发达的国家是怎么做的呢?有这样一个故事:在对高二学生的历史题考试中,同样的一道题美国和中国出得完全不一样。中国出的题目是:“成吉思汗的继承人窝阔台,公元哪一年死,最远打到哪里?”而美国出的题目是:“成吉思汗的继承人窝阔台,当初如果没有死。欧洲会发生什么变化?试从经济、政治、社会三方面分析?”无独有偶,日本与中国对中学生考试中也出了同样一个有关“甲午海战”方面的题目。日本的题目是这样的:“日本与中国100年打一次仗,19世纪打了日清战争(我们叫甲午战争)。20世纪打了一场日中战争(我们叫抗日战争),21世纪如果日本与中国开火,你认为大概是什么时候?可能的远因和近因在哪里?如果日本赢了,是赢在什么地方?如果输了,是输在什么条件上?分析之。”中国的题是这样出的:“甲午战争是哪一年爆发的?签订的叫什么条约?割让多少土地?赔偿多少银两?”可见,我们古人所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一点已经为外国人所接受,而我们却仍然是就考试而考试。外国培养的是能力,我们灌输的是知识,请问:我们的教育专家们在研究教育时,是否考虑过我们的教育方针是什么?我们也姑且不说孰优孰劣。只说教育的目的:二十一世纪经济全球化,科技竞争、人才的竞争将是一个国家是否有实力的竞争。回想我们六、七十年代的氢弹、原子弹试验成功,以及人造卫星上天,才让世界上对我国不得不刮目相看,逐步改变了中国的地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点应该是首先注意到的。

忧虑三:教材设置不合人才成长规律,培养着浮躁和肤浅。李正道博士曾经举过一个例子:他出一道题目。由一批刚进人大学的中国和美国学生分别作答,结果是:中国学生只用一天时间就答了出来,而美国学生用了十天时间。他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学生为答这道题最多只看了一本书,而美国学生可能看了十多本书。他还说,我们很多高分考生实际上是“做题高手”。从中我们是否可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学生将太多的时间集中在教材课本以及辅导材料上,这教法是否还合时宜,是否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与我们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究竟还有多大的距离。归结到一点就是:我们用于培养学生的教材是否到了应该好好地加以改进的时候了!答案无疑是肯定的。大家可以看看:一个小学生学了多少门课。有多少本书,需要用多少书本费。小学生的课程设置是:语文、数学、英语(三年级后)、思品、音乐、美术、体育等,再加上一些课外辅导读物(革命理想、道德、英烈教育、地区性的市情教材等约十多本,其实大多数学生并没时间去读,学校也不强求),课外读物成了有其形,而无其实。一个小学生每天作业要做一两个小时,最早晚上9点,迟一些的要在23时以后方能入睡,在这样一个长身体的年龄,不知是否科学。一个初中生,主科就有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治、生物、历史、地理、政治,加上十多本辅导书,还有10多本课外读物(表面看来,这些读物有关素质教育,但同样地。根本就没时间读),我们可以算一算,就主科而言,每本书只有10来天的时间可供学习,要说读懂弄通,这点时间够吗?更何况是教师在课堂讲解?一般说来,每天学生放学后还要做3~4个小时的作业,无法读取大量的有滋有味的课外读物,接触多彩多姿的各种现代信息。试问,这值得吗?一个中学生上床休息时间大多在23时以后。所以,当你看看学生的精神状态时,你只能用两个字来说——“疲惫”。那是身心的疲惫,并不仅仅是身体的疲惫。到了高中,学生们是怎样形容的呢:黑色“高三”。说到底,这一切的一切,都应该“归功”于应试教育。而这个“试”啊,就是那样地科学不成?我们真得好好地反思反思。大教育家孔子说过:吾日三省吾身。我想。这对于我们这个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的教育来说,真的到了应该好好地反思的时候了。

忧虑四:素质教育有形无实。甚至走入误区。谈起素质教育,往往单纯地理解为办一些诸如“兴趣班”“特长班”或者开展一些文艺活动等,与应有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乃至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相距甚远。尤其是在以应试教育为主的制度下,中学生厌学、恐学、学习焦虑、冲动倾向、行为不稳定等问题非常普遍,个别的甚至有自杀思想或行为。而此时又正处于所谓的“叛逆期”“违拗期”,与父母、老师的沟通不通畅,自我排解能力有限,容易发生各种心理问题。近年来,沈阳首次以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名义对中小学生进行调查。其中涉及学生的问卷共有51道题,印发IOOO份,调查对象主要是城乡10-15岁年龄段的学生。在调查中小学生的崇拜心理时,有这样一组答案:有40%的学生景仰科学家;35%的学生景仰体育、影视明星;只有1.5%的学生表示景仰自己

的父母;而景仰黑势力老大的学生竟然达到2.9%,几乎是崇拜父母人数的2倍!崇拜父母的孩子比例是最少的!“郁闷”已经成为时下中小学生中最流行的一个词,这显示孩子对挫折的承受能力越来越差,孩子和家长、老师的沟通也越来越难。

忧虑五:培养人才难。留住人才更难。北大、清华,汇聚了全国各地的优秀中学毕业生,这些学生从此毕业出来以后,试问:有多少人留在了国内。在几年前的中央电视台“百年小平”专题节目中,专访了一位1985届的北大毕业生,他们在1984年的庆祝国庆35周年的群众游行活动中,打出了“小平你好!”,他说这表达了当时知识分子的心声。但当记者问到他当时参加游行的同班同学中现在还有多少人留在国内时,他说:只有几人了。这可是我们这种发展中国家最为紧缺的资源啊,就这样不断地流失到美国、日本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我们为什么留不住人才?同时,就科教兴国与可持续发展战略来说,离得了吗?据中央电视台的一则报道:有一个博士生,通过自己的钻研,利用高科技为单位谋取利润几千万元,但由于没得到单位应有的奖励,自己后来向外单位出卖本单位情报得到200万元,被单位送上审判台,进了他不该进的地方。试想,这是国家培养人才的初衷吗?让这样一个可能为国家和人民做出很大贡献的人进了监狱,国家没有责任吗?

百年大计,应该从中小学校教学方式人手,进行一些方面的改革,改变现在的状况。

简化科目与教材设置。以铸造学生坚固的意志,培养创新意识和民族精神。人的一生,许多好的习惯,良好的行为方式,实际上是从小就奠定的基础,是一步步地养成的。应该说:那是生活的烙印,是最不易磨掉的。记得我们小时候看了《鸦片战争》,中华民族那一段屉辱的历史,曾让我们感到切肤之痛;《甲午战争》更是让我们感到国家积弱积贫,落后就要挨打;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到现在我们都耳熟能详。张恩德的精神、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小时候全国人民学习的雷锋精神,这一切的一切,都给我们思想打上了烙印。当我们看电影《孔繁森》流下感动的热泪时,却被我们的子女们认为是“莫名其妙”。想一想,说明了什么:那就是烙印,而现在的年轻人,他们没有这种烙印,他们有的是,从小学到中学的埋头学习,但进人大学后的“一朝破灭”——有的进入大学后感到不适应,如全国闻名的“马加爵案”;还没大学毕业就提前一至两年托关系、找工作;“儿女再能干,没有一个好父母,白搭”的想法。所以,我们的教育,究竟应该做些什么呢?首先,要以教育方针为目的来设置科目,要在教材更新上有所作为。如在小学阶段,建议只设置三科:语文、数学、上下五千年(包括思品、历史和一些课外读物,而且故事化)。为什么这么设置?在新浪读书频道《孩子往前冲》这部记实作品中。写了一个孩子,他只有16岁,就连续两次考上清华大学,他并没有现代人常说的“过人天赋”,有的是在很小的时候,他父亲和他一起到野外采风,到曹操的《观沧海》吟诗处去触景生情,体会中华民族的古往今来,豪情壮志。他父亲叫他从小不死啃书本,主要是多读课外读物,并且讲给同学听。对他来说:学习是件轻松的事。英语的设置,我认为在小学根本就没必要,英语仅仅是一门语言工具。我们许多孩子连起码的中文都学得不好。却花了大量的功夫去学英语,现在到处办得最多的培训班就是英语。这值得吗?至于进入初中,更是没必要设置那么多科目,语文、数学以外,可考虑将现在的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全部包括进去取名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人门”,这三科也就足够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入门”只编成一门教材,把几科知识融会贯通地编写,让学生养成在学习上注重“学懂弄通”的好习惯,培养其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不然“门门学、门门瘟”又有何意义。英语可以作为考核课,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至于高中,那就是语文、数学、英语,文科加上哲学与社会科学,理科加上哲学与自然科学。哲学与社会科学、哲学与自然科学均要合并成一科,培养学生辩证地看问题,更要注重其用宏观的战略头脑来看待和研究当今世界上的重大问题,不能用几科都考,分散其学习精力的做法。当然,从小学到中学,体育都要作为一门课程来考核。

扎实培训教师,以使我们的教师真正能为人师范,春雨润物地教育学生。在现代社会中,对教师起码应该有这么几点要求:1善于沟通,善于启发诱导,有较好的心理素质,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并能挖掘学生的潜力;2作风正派,对学生公正,富有爱心,体贴和关心学生;3文化程度较高,知识渊博,讲课灵活,能不断丰富自身阅历。认真批改作业;4教学生做人处事,有幽默感,文质彬彬,端庄大方。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能否适应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的要求,能否适嬗变化了的世界,以及变化着的孩子们?我们如果细心地看一下现在教师的教学方法就知道了:教材是统一编写的,老师按照统一编著的教材在教;上历史课的时候,教师在照本宣科,学生昏昏欲睡,然后叫学生勾重点并且只背重点。试问:学历史是背出来的?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往往具有连贯性。如果仅背重点的话,能学到什么知识,能培养什么能力。学这一科就失去了其内在含义。所以很多弦子对历史、地理、政治等科目,一般都是等到考试时“临时抱佛脚”,连续背它几晚上;教师在讲政治、讲哲学科目时,因为不掌握实际,不能很好地结合实际,不能帮助学生运用辩证法的观点、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去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来,而是作一些“人云亦云”的灌输。所以培训好教师队伍尤其重要。同时,还要加强师德教育。曾出现过不止一例“失德教师”的事件。学生是最听老师话的,教师的一言一行往往最能影响学生,如果我们的教师都只知道拜金和没有起码的为人师表的风范,那对学生的影响将是深远的。

建立实践基地,把课堂与对社会的认知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对外界的一心理承受能力。学生接受实践这堂课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说,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亲自尝一尝。我们的学生不知道艰苦是什么滋味,因此就只知道学习的辛苦,其学习知识和能力的自觉性就会大打折扣。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就得让他们看看、想想、做做艰苦韵事,受点磨难教育。受点纪律的熏陶。多年前报纸上登载过的一件事我们仍然记忆犹新:说的是日本与我国联合举行了一次少儿夏令营。把参加此次活动的中国孩子与日本孩子作了一个对比,我们看见的是:中国的孩子有父母帮助背挎包、背饮食,日本孩子自己背;中国孩子上山时走不动了,家长身体力行予以代步,而日本孩子甚至于生起了病也是自己走完全程;在大家吃完东西走后,中国孩

子身后一片狼藉,而日本孩子的身后则收拾得干干净净。电视上曾播出过一则学生参加军训的镜头,有的孩子走不动了,干脆就躺在了地上。因为好的习惯是平时养成的,所以。对每一所学校,应该明确要求其与医院、与社区、与敬老院、与环卫、与特殊困难群体等方面挂勾,定期地组织学生(至少每月一次)进行实实在在的义务劳动,以及做义工,让学生从小就感受到为他人服务是光荣的。劳动是最受尊重的。这样,比天天关在屋里学习而产生厌倦情绪,更能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并且更能磨砺意志,提高其对社会的认知能力。这样,就可以弥补社会与学校在他们心中的断层,心理预期可以更好,今后适应社会的能力将会更强。

新课程改革与教学方式的转变 2 篇9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主要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意义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学习)而言的,是指教学条件下学生的高质量的学习;合作学习是指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与“竞争学习”;探究学习(发现学习)则是相对于接受学习而言的。新课程改革之所以特别强调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其理由在于: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此外,体验学习和有意义学习也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理念。伴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方式也将产生根本的变革。

一、自主学习

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习从被动、依赖的学习方式向主动的、自主的学习方式转变,自主学习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越来越占据着重要地位。

(一)自主学习的涵义

自主学习是指在整个学习活动中, 学习者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 相对独立地积极建构知识并不断调控自己的学习进程和学习状态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包括:在学习活动之前, 学习者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和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学习进程和学习状态进行监控、调节和修正;在任务结束后对学习效果进行反思、总结和评价[1]。

自主学习的本质是主动建构。主体教育思想认为,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与发展的过程,这种过程是通过学生自我参与有关实践而实现的。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就是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教学活动自觉的、积极的参与者,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和发现者,成为自己主动建构与发展的主宰者,并在每次参与过程中实现其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和接受者,他要对外部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而且,知识的构建也不是简单地由外部信息决定的,知识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和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建构而成的。每个学习者都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而原有知识又因为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学习并不简单是信息量的积累,它同时包含由于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建构重组;学习过程并不简单是信息的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经验之间的双向相互作用过程。这个过程是别人无法替代的,而是自主学习、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自主学习的本质就是主动建构。简单地说,就是学生学习上自己做主。学生的自学过程即学生的认知过程,这一过程是伴随学生自学意识、自学精神的启动而发展的[2]。

(二)自主学习的特征

根据自主学习的涵义,自主学习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1]:

1.主动性

主动性是相对于以往学生学习的被动性而言的。自主学习有别于其他各种学习方式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主动性。主动性是学习的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 是自主学习的重要品质。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特征具体表现为学生积极主动地、自觉地从事和管理自己的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性, 学生对学习的目的、要求有明确的认识和把握, 对学习任务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极大的兴趣。学生善于思考, 能积极主动地选择和运用各种学习方法、学习策略来达到学习目标。当学习遇到困难时, 能够充分调动各方面可利用的学习资源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并始终保持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2.相对独立性

独立性是相对于以往学生学习的依赖性而言的。自主学习把学习建立在人的主观能动性上, 相信学习主体愿意依靠自己的努力来独立解决学习问题, 完成学习任务。它要求学生在学习的各个方面和整个过程中尽可能摆脱对教师和他人的依赖, 由自己对学习做出选择和控制, 独立地开展学习活动。具体表现为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特点和原有学习基础, 对学习目标做出独立选择, 并运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 制定合适的学习计划等等。整个学习过程主要是由自己安排与管理的, 而不是由教师或他人来包办。然而, 根据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和认知特点, 自主学习又不完全是学生的自学, 其独立又具有相对性, 在强调学习的独立性的同时, 不能忽视教师的作用。教师在学习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制定符合自己特点的学习计划, 帮助学生高效完成学习任务等等。在自主学习中, 任何否定教师作用的做法都是不负责任的。

3.反思性

反思性是相对于以往学生学习的机械性而言的。反思性集中反映在对学习的进程和学习状态的调控上, 它贯穿于自主学习的整个过程, 是衡量自主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标准。剥离了反思性特征, 自主学习将失去其重要内涵, 并最终沦为机械学习、被动学习和他主学习。自主学习的反思性特征具体表现为学生在学习开始之前的反思, 如对原有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风格等进行反思, 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反思, 如对自己学习状态、学习进展情况、学习效果等进行反思, 并据此对学习活动做出及时调整;在学习任务结束之后的反思, 如对自己在整个学习活动中的得失进行总结、对学习结果与学习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做出评估等等。

4.自我建构性

自我建构性是相对于以往学生学习的盲目接受性而言的。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强调学生对教师所讲授的教学内容的记忆与背诵,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学生对知识始终处于盲目接受状态。自主学习则是建立在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基础之上的, 它是“以我为主”的学习, 学生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和个体经验的背景下, 借助教师和其他人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 通过意义建构来获得知识。自主学习的自我建构性特征具体表现为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选择与已有经验相适应的知识作为学习内容, 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学习内容的“个人化”理解, 通过已有认知结构发现属于自己的问题, 并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5.创新性

创新性是相对于以往学生学习的墨守成规而言的。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强调学生学习内容的权威性、思维的定向性、方法的单一性和结果的惟一性, 遏制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摆在了突出地位。在教学实践中, 为了落实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自主学习方式担当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创新性是自主学习的价值追求和理想目标, 是自主学习的应有之意。自主与创新两者是不可分割的。自主是创新的前提, 没有自主就谈不上创新;而没有创新, 自主也将无法展开, 无法实现或无法完全实现自主学习的价值。自主学习的创新性特征具体表现为学生不满足于现成的答案与结果, 敢于质疑权威, 对学习内容能够自觉、主动地展开独立思考, 进行多向思维, 能从多种角度去认识事物。学生能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探索新问题, 解决新情况, 使自己的视野不断拓宽。

(三)自主学习的实施策略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形成[2]:

1.强化问题意识,确立自学目标

自主学习的标志之一就是学生能够自主地确立学习目标。实现真正有意义的学习的关键是学习者的学习目标是一种真正的需要,亦即要有问题需要解决。成功地使学生产生问题的教学才能真正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自己探究并建构自己的认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一方面教学内容应呈现出一种造成问题的情景、说法、事例和布置要解决的、有疑惑的任务,穿插一些联系学生实际经验的、发人深思的问题,以引发学生产生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和探究;另一方面应让学生走进生活,在生活中直接产生问题、发现问题并努力思考如何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围绕某个专题去读书、去思考、去行动、去合作、去探究。要积极创造条件,发扬教学民主,着力营造宽松、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热情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质疑,让学生想问、敢问、善问,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让所有学生都有“我要质疑”的欲望,大胆陈述自己的疑惑和见解,使学生确立“我是学习的主人而非奴隶”的观念。自主学习鼓励勇于怀疑和批判,在批判和怀疑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调动自学兴趣,保障自学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激发主动学习意识。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启发与诱导,善于运用发现法、情境法、暗示法、讨论法、点拨法等教学方法,通过先进的教学媒体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意识地把这种兴趣转化为对知识的强烈探究的欲望。在课堂上,教师首先应把学生真正看作是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爱护学生,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摈弃“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的不同见解,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其次,要融洽师生关系。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即使出现失误,教师也应宽容大度,肯定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实践的勇气和态度,对其获得成功的部分,哪怕是极微小的创造性,也应加以充分肯定和激励,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放手自主学习,形成自学氛围

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应在教师的引领与指导下,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学会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注重知识的综合,注重创造性的劳动,注重否定与批判,注重借鉴与超越。只有通过学生自己动脑去思考,才能真正理解所学知识,促进思维的发展,开发学生的智力。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自己去表述,促进学生积极地、自觉地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发展智力。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说来反馈信息,使教师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在有限的45分钟里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师在自主学习形成中的作用

自主学习需要教师的引导,需要我们重新审视教师在自主学习形成中的作用[2]。

1.实现自我变革,为自主学习提供观念支撑。

教师观念的自我变革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根本保证。教师观念的变革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改变教学观念。要改变那种“为教而教”、“为考而教”的观念,确立为学生发展而教的观念,做到教是为了学生学,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学。二是改变课堂教学角色。要改变传统的传授者、施教者角色,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应变为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突破难点的扶持者,学生质疑问难的中介人,学生主动学习的鼓励者。三是改变教学机制。新的教学过程必须建立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新的交流模式基础上,使师生在平等的对话中进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着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四是改变课堂教学的评价机制。应突出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要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何,学习的过程如何,而不是看其结果如何,考试如何;要看教师在教学中是否注意引导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以及如何指导学生实现自主学习。

2.遵循辅导原则,为自主学习形成提供教学策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守4个基本原则,促进自主学习生成。一是遵循激励性原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各种激励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力和兴趣,使学生感到不是迫于外界的压力,而是自身内在的一种需要。二是遵循全面性原则。自主学习不只是一些学习好的学生的事,而是每一个学生的事。因此,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包括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指导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向每一个学生伸出热情的手,指引、扶持、鼓励他们。三是遵循差异性原则。每个学生所具有的多元智力因素是不相同的,每个人的学习风格、学习潜能也是各不相同的,教学中必须要注意到学生由于家庭环境的不同、个人性格不同而存在的差异。四是遵循迁移性原则。自主学习能力不是封闭于某一学科的自学能力,而是开放的动态体系,它体现在各门学科学习中的主动建构,也体现在生活中自理能力的主动建构及在集体的综合性的实践活动中的自主建构等,这些方面的自主能力可以相互迁移,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3.掌握辅导方法,实现自主学习。

基于自主学习形成的过程及有关的辅导原则,辅导自主学习的基本方法是:(1)采用分层次教学辅导法。基于学生的学习差异,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学会自主学习,可以采用分层次教学法,对不同的学习个体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2)由“扶”到“放”,逐步学会自主学习。当学生自主学习处于初期时,教师应多扶持,多教方法,多示范;当学生已经具备一些自主学习能力后,逐渐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当学生能力较强时,应完全放手让其自主学习。(3)注意及时反馈,鼓励自我评价。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放手让学生及时地主动地检验、调控、修正自己的学习程序和学习方法,这样有利于反省认知策略的形成。

二、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2001 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专门提及合作学习,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

(一)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3][4]

合作学习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异质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以教学各动态因素的互动合作为动力资源,以团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活动和策略体系。合作学习尽管在理论上和实践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却有着许多共同的基本理念,与传统教学有许多质的不同,并由此形成鲜明的对比。

1.异质分组,追求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

传统的课堂教学强调师生之间的双边互动,合作学习则强调教学各动态因素之间的多向合作性互动,特别是把生生之间的互动合作、把生生互动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实现生生互动的一种重要方式,就是把学生分成一个个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倡导和强调“异质”分组原则。所谓“异质”分组,就是把学习成绩、能力、性别甚至性格、家庭背景等方面不同的2~8名学生分在一个合作小组内。这样,小组内的学生之间在能力、个性、性别等方面是不同且互补的,便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由于各小组是异质分组,这样就使得各小组间是同质的,为各小组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

2.通过角色、资源等的分配,让学生承担起个人责任并相互依赖。

在传统的小组活动中,小组成员往往没有明确的个人责任,这容易导致“责任扩散”,小组成员各自为战、一盘散沙,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小组成为学生逃避学习责任的“避风港”。合作学习特别强调在小组活动中必须明确每个组员的个人责任,以实现小组成员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合作,要使学生们认识到,他们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还要为其所在小组的其他同伴的学习负责,也就是小组成员之间必须互相依赖,“荣辱与共”。在合作学习小组中,往往通过角色、资源等的分配来明确小组成员的个人责任,使他们相互依赖。这样,小组成员分工负责,共同实现小组目标。

3.交往训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社交技能。

在合作学习中,一般来说,学生需掌握三种类型的社交技能:一是组成小组的技能,包括向他人打招呼问候、介绍自己、介绍别人等;二是小组活动的基本技能,如注意倾听他人谈话、鼓励他人参与、用幽默活跃气氛等;三是交流思想的技能,包括提建议、对别人建议的应答、询问原因、说明原因、有礼貌地表示不赞同、对别人不赞同意见的应答、说服他人等。

4.教师参与合作过程,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学生是合作学习的主体,教师则应以决策者、组织者、支持者、沟通者的角色出现,师生关系会因这种教学形式而发生变化。很多情况下,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向导”,更是他们学习的“伙伴”。把课堂的舞台留给学生,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无所事事了。相反,教师要担负更大的管理和调控职责。教师要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教师要对小组中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形做到心中有数,以此判断小组合作成功与否,并将结果反馈给各个小组的每一个成员,让每个人都感到自己与其他人成功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5.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

过去,教师通常是按照分数给学生排队,看每一个学生在全体学生中的名次,以此作为衡量学生成绩优劣的惟一标准。在这种评价方式中,只有少数学生能够得到高分或好名次,能够取得分数意义上的成功,而大多数学生则注定是学习的失败者。在合作学习中,引入了“基础分”(指学生以往学习成绩的平均分)和“提高分”(指学生测验分数超过基础分的程度)。这是合作学习中一个非常有特色的评价方法。学生只要比自己过去有进步就算达到了目标。同时,合作学习还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这样就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成了小组之间的竞争,形成了“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新格局,使得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鼓励大家合作达标。

(二)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

要有效地实施合作学习,需要对合作学习的教学程序进行一定的设计。一般来讲,合作学习教学设计有以下十个步骤[5]。

1.陈述教学目标

合作学习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学术目标,主要指与学生认知发展有关的目标;另一类是技能目标,是与学生的技能发展相联系的一系列目标,合作技能就是其重要内容之一。教师在课前应当详细表明这两种教学目标。

2.进行分组

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对于小组大小教师要预先确定。开始,小组人数应限制在2-3人之间。随着小组成员获得了越来越复杂的合作技能,小组规模可以扩大。合作小组保持的时间可以持续几周、几个月,甚至是整个学年,但是所有学生迟早要有机会至少在一门课程内共同活动。

3.分配角色

除了学习责任外,每个小组成员还必须承担帮助小组有效活动的责任,这些角色有总结者、联络员、记录员、鼓励者、观察者等。教师需要依据成员的性格特征及特长,适当分配成员的角色。

4.安排教室

合作学习的学习环境与传统教学区别较大,它不象传统教学那样按“稻田型”布置教室,而是要求教学环境从满足多向交流信息的需要出发,改为“T”型、“马蹄”型或“田字格”型。这样不仅缩短了学生间的空间距离,利于学生交流;更重要的是,这是一种合作学习空间,是一种开放式学习群体空间,从而使学生能够在一种融洽的气氛中交流思想和进行有效的学习。各小组之间还应保持一定的距离,以免影响相互之间的学习。

5.设计材料

教学材料的安排必须考虑有效的学业学习和小组成员良好而积极的互赖、互动关系,也就是说必须使学习材料具有合作性,确保每一位小组成员都能介入小组活动。

6.解释学术任务

教师要向学生清楚地解释要学习的概念、原理、技能等,并使之与学生过去的学习经验相连接,最大程度地实现学习的迁移和保持;同时向学生提出问题,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7.建立积极的目标互赖

教师向学生说明在个人学习目标基础上的小组群体目标,强调群体内的互助与合作,同时尽可能地为每个学生提供表现自我、展示个性的机会,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

8.明确成功的标准

教师在课程开始时就应明确地告知学生成功的标准是什么。合作学习的评价是标准参照评价,是每位学生的表现与期望的学习结果相比,而不是与其他同学相对照。教师可因人而异,为不同的学生分别设定标准,学习的期望应当具有挑战性和可能性,以维持学习的动机。

9.进行追踪与指导

教师可自己观察或指派各组的记录员记录合作学习情况,通过观察或记录学生之间的互动,了解学生的学业是否有进步,是否能恰当地运用人际交往和小组活动的技能。根据这些观察,教师便可有的放矢地介入学生的合作活动中,提高他们的学业成绩和人际技能。

10.实施评价与反馈

教师必须及时地与小组成员讨论小组活动情况,同时鼓励成员发表合作历程中的想法,以提升合作学习的经验与质量。

三、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获得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探究性学习常常表现为学生以独立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索性、研究性学习活动,注重学生的主动探索、体验和创新,是与接受式学习本质不同的学习方式。

探究性学习的概念、特点、实施方法及策略在此前的综述中已有详细介绍。

四、体验性学习

体验性学习是教育者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到与外部世界的交往之中,进而生成反思与实践的学习方式,它从根本上区别于接受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的基本特性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1)主体性;(2)交往性;(3)过程性;(4)个性化;(5)反思性[6]。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体验性学习提到了十分突出的位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既强调了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又强调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活动、体验的过程中获取知识,自主发展。本次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生的“参与”、“活动”、“操作”、“实践”、“考察”、“调查”、“探究”和“经历”等。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十分注重引导学生通过“体验”进行学习。如“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包括“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四个基本方面,体验性学习与后两个目标有着更为直接、密切的联系。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出强调了“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体验性学习是对既往的接受性学习的重大突破,是一种符合时代精神和当代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的教学方式,它所关涉到的不仅仅是教与学的方式的变革,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将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习以为常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涉及到对教育世界中人的生存状态的改造与重塑。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学生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勤于动手,培养他们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生生存和学会做人。

值得注意的是,体验性学习作为新课程改革中一种值得大力提倡的学习方式,其意义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这主要是因为:首先,体验性学习并不是一种单一化的学习方式,它具有综合性。体验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目前流行的许多学习方式都有着交叉、重叠关系。其次,体验性学习的对立面虽然是接受性学习,但体验并非完全排斥接受。事实上,体验性学习中也有接受的成分,如学习者对他人经验的接受等。再次,体验性学习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适用于任何知识的学习。如学习某些历史知识、数学知识、外语知识等,并不一定要采用体验性学习。另外,体验性学习与条件因素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在没有条件或条件非常欠缺的情况下,往往很难开展体验性学习。

五、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意义学习[7]

在教育发展史上,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曾鲜明地提出了非指导性教学思想,即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较少地采用,甚至不采用直接告诉、简单命令、详细指导等教学方式,而较多地采用间接的、不明确指导和命令、不作详细指点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情感、提出问题、采取行动并解决问题,从而促成一种有意义的学习。有意义学习的基本思想与当前的新课程改革在指导思想和最终目标上是完全一致的。

(一)有意义学习的基本特征

与有意义学习相对的是“机械学习”,也就是不理解学习内容、依靠强行灌输的死记硬背式的学习。与之相比,有意义学习具有四个特征。

(1)学习具有个人参与的性质,整个人(包括躯体的、情绪的和心智的等方面)都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2)学习是自我发起的。即使在推动力或刺激来自外界时,学习中的要求发现、获得、掌握和领会的感觉仍是来自内部的。

(3)学习是渗透性的。它会使学生的行为、态度,乃至个性都发生变化。

(4)学习是由学生自我评价的。学生最清楚某种学习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是否有助于得到他想要的东西、是否弄明白了自己原先不甚清楚的知识。

(二)有意义学习的基本策略

帮助学生开展有意义学习,促成学生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1.创设真实场景。在教学中,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和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让他们的学习置于一种真实、优美、和谐的场景中,显然会更有意义。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有必要通过多种手段,创设诸如赏析、实验、调查、考察、访问、演说、对话等与学习内容紧密相关的场景,以帮助学生形成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切实体现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实践性、体验性、情境性等基本特征。

2.激活知识积淀。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任何学习都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和简单地传递、复制书本知识,而是主动地根据先前认知结构注意和有选择性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学习内容的意义。为了学习新知识,必须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只有当已有的知识经验被唤起、被再次激活,并建立起新旧知识间的有效联系,才能发生有意义的学习。因而,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积极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努力培养学生形成一种依靠已有的知识储备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从已学的知识中独立获取新知识,得到新经验,产生新创造。

3.丰富情感体验。真正有意义的学习不仅注重学生认知上的需求,更重视学生学习情感上的满足,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满好奇和乐趣,充盈激动和挑战,获得内心的充实和满足,产生心灵的共鸣和升华,这才是学习活动更高层次上的价值追求。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有意义的学习首先必须是尊重学生、尊重学生情感需要、致力于培养学生丰富、细腻的情感的学习。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以诚相待,将自己内心的思想情感真实地向学生敞开,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热情、动机,使之在学习中增强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感悟,形成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4.尊重个别差异。实现有意义学习,必须尽可能地尊重个体间的差异,最大限度地针对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实施因材施教,尽量使学习目标、内容、要求、措施、评价等做到个性化、个人化,以适应学习者不同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5.加强实践转化。新课程改革力避传统学习的弊端,视学习为“做”的过程、“经验”的过程,凸现学生学习的实践性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强化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做好对所学知识的转化和应用工作,帮助他们在实践的同时经历学习的全过程,使学习与实践同在,因实践而富于意义。具体讲,一方面是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发现和确定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广泛搜集资料,解决现实问题,从中获取知识、丰富经验;另一方面,创设各种条件,引导学生将在课堂和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及时转化运用于校外等其它场合,让学生在知识的应用过程中感受学习的力量,自然生发出学习的意义。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三种主要学习方式,体验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有意义学习也是当前较为流行的学习方式。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学习方式的划分并非绝对的,它们之间有着交叉、重叠的关系。各种学习方式的运用要依据具体的学习任务、学习目标和学习对象,采取合适的学习方式,达到最佳学习效果,采用的学习方式并非越多越好。另外,新的学习方式的运用并非完全排斥传统的学习方式,而是在原有学习方式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只有准确把握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恰当运用各种新的学习方式,才能实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

参考资料:

[1]霍巍:《浅析课改背景下的自主学习》,载《教育理论研究》,2004年第8期。

[2]王德勋:《自主学习新探》,载《中国教育学刊》,2004年第2期。

[3]刘吉林、王坦:《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

(一)》,载《人民教育》,2004年第1期。

[4]刘吉林、王坦:《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

(二)》,载《人民教育》,2004年第2期。

[5]高艳、陈丽:《合作学习的内涵、特质及教学设计》,载《当代教育科学》,2004年第3期。

[6]靖国平:《体验性学习与新课程改革》,载《教育科学研究》,2004年第2期。

上一篇:童年伴侣作文下一篇:部分热门学习书目内容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