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模式

2024-08-18

改革模式(精选12篇)

改革模式 篇1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普通高校培养的人才已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 对专业性人才的需求愈加强烈, 使得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步入了黄金时期, 得到了快速发展。在互联网+模式下, 就高职教学模式而言, 传统的教学模式虽然培养了部分社会所需的人才, 但是一直无法提高学生的质量, 使得很多学生在学业完成后无法胜任应聘岗位。想要改变这一现象, 首先要从根本进行转变, 改善高职教学模式。笔者就互联网+模式下高职教学模式改革进行分析和探讨, 以期可以有效提高高职教学质量, 促进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教学模式,高职院校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信息技术已遍布人们生活的角落, 不论是人们的生活还是工作, 都离不开信息技术, 随之互联网+模式被提了出来, 一经提出便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在互联网+模式的冲击下, 高职教学不但面临新的机遇, 同时也面临新的挑战。在互联网+模式下的高职教学过程中, 不仅教学模式发生一定的改变, 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活动等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对于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信息技术已被应用到高职教学中, 但是还处于一个发展的阶段, 教师还不能很好运用这种新鲜事物, 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如何才能完全发挥互联网+的功能, 是每个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

1“互联网+”和高职教学

“互联网+”第一次被提出来是2012年, 主要目的就是有效利用互联网平台和信息通信技术, 与所有的传统行业相结合, 从而给传统行业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帮助传统行业进行改革。从字面的意思理解, “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行业”, 这个“+”并不是单纯相加, 而是将两者进行深度的融合。

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学来说, 传统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当今课堂的需求, 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 越来越多的新鲜事物出现在人们的视线当中, 就智能手机来说, 其在高职院校得到了普及, 不仅仅有智能手机, 还有平板电脑等, 手机和平板中的丰富的游戏和社交软件对学生的吸引力远远大于传统课堂教学, 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独生子女居多, 家长对子女过于溺爱, 使得很多学生存在一定的逆反心理和唯我主义。教师的主要职能是传道授业解惑,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 传统教学模式已到了举步维艰的地步。想要提高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 应改变教学模式, 与互联网+技术进行深度融合, 建立课程资源库, 以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和丰富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从而提高高职教学的教学质量, 为社会输送人才, 促进高职院校健康、快速发展。

2 目前高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主体地位不明确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这是教学过程中不能改变的事实, 但是在传统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却往往占据着主体地位, 起着主导的作用。传统教学中, 教师一直都是采用填鸭式的方式进行教学, 学生只能被动接受, 同时课堂的教学活动也比较单一, 无非是学生问、教师答, 再就是教师问、学生答。教学是由两个字组成, 一个是“教”, 而另外一个则是“学”,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 教师注重的只是“教”, 往往忽略了“学”的重要性。教师占据着主导地位, 直接决定了学生无法成为主体, 使得学生的思维受到了一定的束缚, 无法任其发挥, 制约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2 互联网技术应用效率低下

对于我国的教育来说, 教师一般都是年龄比较大, 年轻的教师比较少, 同时年轻的教师因为资质低很少能够得到重用, 而年龄比较大的教师的资质和教学资格是毋庸置疑的, 虽然年龄大的教师有着一定的优势和优点, 但是对于接受新鲜事物而言, 年级比较大的教师在接受和使用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不足, 这一点是无可厚非的。虽然近些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我国教育事业也广泛应用到了多媒体技术, 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只是使用比较单一的PPT, 或者利用互联网查找一些教学资料, 更多的功能完全成了摆设, 并没有得到实际的应用。这些教师完全把互联网技术当成了一种查找资料和制作课件的一种辅助工具, 这跟教师对多媒体设备和技术的了解和认识有着直接的关系。而真正的事实是, 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 与互联网接触最多的是学生, 而不是教师, 教师真正的作用应是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 而不是限制学生在课堂上使用互联网, 以此提高高职教学的质量, 促进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

2.3 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在传统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只是注重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成绩, 忽略甚至是无视学生的感受和学生性格, 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的个性受到约束, 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拓展, 在学习的过程中提不起兴趣, 往往教师花费了大力气备课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之后所收甚微, 教师讲授的知识学生无法完全接受。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的思维得不到重视, 教师没有做到因材施教, 约束学生的思维, 导致学生产生排斥心理, 甚至是逆反心理。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的思维, 并且启发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消除学生的排斥心理。

2.4 高职院校的多媒体设施不足

虽然近些年来我国对于高职院校的重视度越来越高, 但是毕竟发展时间比较短, 同时高职院校又比较多, 当地和国家对于高职院校的投资并不是非常充足, 因此, 学校在建设的过程中则是能省则省, 从而导致很多高职院校的多媒体设施和设备严重不足, 甚至很多院校中存在着一个多媒体电教室多个班级使用的情况, 使得学生的使用时间比较短, 无法真正发挥互联网技术的真正作用, 无法真正提高高职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3 互联网+模式下高职教学模式分析

3.1 微课

微课发端于微博, 随着近些年来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 微博因为其良好的互动性、参与性、传播速度快以及目标明确等特点受到欢迎, 并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微课指的就是利用网络技术和视频技术, 为不同阶段的学生制作不同的教学视频, 将课程的过程表现出来, 学生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以及电脑等终端观看并且学习教学视频。微课的存在不仅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一个补充, 同时也是一种课堂的拓展, 是一个帮助学生进行学习的平台。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薄弱点选择合适的教学视频进行学习, 以一种现代化的模式学习教学内容, 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提高高职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3.2 慕课

慕课指的是大规模网络在线开放课程, 与以往的在线教育有所不同, 其中最大的不同点就是慕课可以进行互动。在应用慕课的过程中, 可以根据知识点将视频切割成很多部分, 在播放慕课视频的过程中每个视频中间穿插一些小测验, 只有完成测验之后才能播放下一个视频片段, 从而调动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学生在观看慕课的过程中遇到难点, 可以留言提问, 同时也可以在讨论区观看其他人的想法和思路。慕课“碎片化”主要是针对学生学习时间不集中的特性, 这样不但能够使得学生认真学习每一个知识点, 同时还能够合理安排自身的时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

3.3 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又被称为反转课堂, 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是学生在课下利用互联网学习新知识, 然后在课堂上与教师进行交流, 提出自己不同的问题, 教师帮助解决。简单来说就是将学习放在了课下, 将作业留到了课堂, 从而改变传统课堂的功能, 将更多的时间用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上, 增加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 同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将学到的新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将互联网平台的自主学习和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的深度融合, 花费最少的时间, 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 并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 不但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同时还能够让学生学以致用, 深刻掌握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4 结语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其在教学中已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 在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 应将互联网+技术和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深度融合, 发挥互联网技术的功能,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 为社会输送有用的人才, 促进高职院校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小龙, 张宸瑞, 耿斌, 等.高职院校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MOOCs时代”的探索与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 2015 (12) :52-58.

[2]冯明卿, 冯玉东, 袁帅.互联网环境下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6 (15) :101-102.

[3]余波, 容湘萍.“互联网+”时代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模式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6 (2) :145-146.

[4]林夕宝, 余景波.“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提升办学水平的对策研究[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 (2) :22-26.

[5]陈叶娣, 徐洁.“互联网+”背景下高职模具专业教学模式变革研究——以常州高职园区为例[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6 (6) :20-21.

[6]张文利.高职院校管理类专业“互联网+教学企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 (2) :56-60.

[7]陈鑫.基于“互联网+”背景的高职环艺专业“五位一体”教学模式探索[J].美术教育研究, 2016 (15) :87-89.

[8]陆远蓉, 许喜斌.基于手持智能终端的高职教学模式改革探析[J].职教论坛, 2015 (14) :64-68.

改革模式 篇2

围绕着制定试点实施意见,宝鸡市做了大量的试点准备工作。一是认真学习文件,吃透医改精神。通过多种形式,组织人员认真学习有关政策精神,吃透精神,把握要领,确保试点工作顺利开展。二是多种形式学习,借鉴外地经验。先后学习了镇江、潍坊、杭州、洛阳、深圳等地先进经验,拓宽视野,充实工作思路。三是重视政策培训,把握改革主旨。市级有关部门、市属公立医院等有关负责同志,积极参加了卫生部、省医改办等组织的多期医改政策培训班;同时,举办了全市医改政策培训班统一思想,加深认识。四是多次基线调查,吃透医院本底。先后三次对全市县及以上公立医院进行系统调查摸底五是广泛征求意见,不断修订完善。多次听取省级有关部门和专家、市级有关部门、市属公立医院负责人等对试点实施意见的意见和建议,通过网络发布公告公开征求意见,凝聚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意见和共识。六是同步制订配套方案,有序推进试点工作。为配合实施意见的具体落实,同步制订了区域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建立分工协作机制、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公立医院改革试点补偿方案、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医疗机构监督管理、住院医师培训、鼓励社会力量办医八个配套方案。七是加强新闻宣传,营造良好氛围。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宣传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目的意义、主要任务和落实措施,赢得了社会各界、人民群众和广大医务人员的理解和支持,初步形成了推进试点工作的良好氛围。

宝鸡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以“人民群众得实惠、医疗事业大发展、医务人员受鼓舞”为前提和目的,实行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突出重点、体现特色,对一些全局性、制度性、普遍性任务,在全市县及以上公立医院全面实施;对重点、难点任务,将选择部分公立医院先行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开。总体上,通过几年的努力,基本建立起具有宝鸡特色的公立医院发展和服务体系。

宝鸡市确定了八项主要任务:一是完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重点是制订好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明确公立医院功能定位、建立协作机制,实现分级医疗,方便群众,减轻就医负担。二是建立科学管理体制。强化政府对公立医院所有者职能,逐步实现卫生部门全行业属地化管理,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三是改革公立医院运行机制。重点是实行院长负责制,推进民主管理,深化县级以上公立医院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增强医院发展活力。四是改革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政府通过经常性补偿、鼓励性补偿和专项补偿三种形式,加大对公立医院投入,强化公益性。对取消药品加成后医院减少的合理收入,通过政府补助等途径予以补偿。五是加强公立医院管理。把信息化建设作为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提高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方向和有效载体,予以重点加强,力争用三年左右时间,基本建立起医院之间、医院和医保经办机构之间的互联互通机制。开展和谐医患关系城市创建活动,建立医患纠纷调处机制,创造良好的就医环境。六是健全公立医院监管机制。严格控制公立医院建设规模、标准和贷款行为,加强大型设备配置管理,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七是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通过积极引进人才、加强在岗人员培训、实行医学生锻炼服务制度等形式,提高医务人员综合素质和技术能力,更好地为群众服务。八是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高端专科医疗服务,试行股份制改制,形成良性竞争格局,满足群众不同层次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我国公立医院改革的九种典型模式

(2010-06-23 09:46:20)2010年2月23日正式发布的《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从今年开始以公益性为核心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有效形式,建立协调、统一、高效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以下是现有的一些改革模式介绍。

一、上海“申康模式”

(一)具体做法

2005年,上海市政府转变政府职能,开展“管办分开”试点工作。卫生局只管政策、规划、准入,包括人员、技术、设备的准入,机构设置的审批和整个行业的质量监管,同时,成立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职责就是“办”医,工作内容包括规划、管理、资产监管、绩效考核。

申康医院发展中心作为市级公立医疗机构国有资产投资、管理、运营的责任主体和政府办医的责任主体,是国有非营利性的事业法人。申康医院发展中心与市卫生局同属上海市一级财政预算单位,包括原来市卫生局直属医院在内的23家市级财政的三级医院划归申康医院发展中心管理,原来拨给医院的财政补助不再通过市卫生局,而是改由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划拨给医院。

申康医院发展中心是受上海市国资委委托的投资公司,而非从卫生局分离出,但依然是市卫生局框架内运作,管理的主要是资产部分。

改革后,卫生局只作为一个卫生主管部门,对卫生事业进行全行业的管理。申康医院发展中心是办医主体,负责对所办的医院进行专业化、职业化、精细化管理。

(二)点评

1.绩效:卫生局就不再是公立医院的办医主体,就可以把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摆到更加重要位置,可以在公共卫生部分加大投入,完善公共卫生体系。

2.问题:这种模式下的公立医院也并未建立起真正的法人化治理结构,如何协调医院管理机构和卫生行政部门间的关系也将随之成为难题,毕竟这削弱了卫生行政部门的权力。

二、无锡模式

(一)具体做法

1.管办分离

2005年,无锡市委市政府实施了以“管办分离、政事分开”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事业管理体制改革。作为无锡这次社会事业“管办分离、政事分开”的突破口,无锡市将卫生局一分为二——成立新的管理机构即无锡市医院管理中心。原卫生局机关三分之一的人员整建制被划转到医管中心。中心内设公共事务部、医疗发展部等六部一室,下辖9家市属医院、1家卫生学校、1家公司,需履行两个责任:一是政府办医的责任,二是政府国有资产管理的责任。而卫生局则转而集中精力实施全社会的行业管理和行业指导,主要负责行业规划、行业法律法规的贯彻以及行业的准入,具体包括:社区卫生服务、公共卫生、农村卫生、预防保健等工作;而直接举办医院的任务由政府授权给医院管理中心。卫生局则下辖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民营医院、诊所、疾控中心等。从行政建制上,医院管理中心与卫生局同级,卫生局是政府部门,是行政机关;医院管理中心是政府机构,是履行行政管理的事业单位。

2.实施医院的“托管制”

在管办分离的基础上,在医院改革上,实施“医疗服务、资产经营委托管理责任制”改革,简称为“托管制”。所谓托管,简单说就是将医院的经营权委托给由院长领头的医院领导集团,卫生局不再对经营进行具体管理。按照将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度分离的原则,在不改变医院性质、职能、隶属关系的基础上,对医院的管理、经营、投入、分配机制和人事用工制度进行重大改革。实施委托管理法人代表任期责任制,把一部分经营管理权下放给医院,院长可以获得一部分奖金分配、设备购买、引进医生的支配权,以获得市场主动权。

“托管制”首先改革医院投入机制,将过去参照人员的“定额拨款”,改为按照项目补助的“定项拨款”,通过建立“养事不养人”的新型卫生投入补偿机制,全市集中有限的财力用于“名医、名院、名科”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强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投入。“托管制”产生了公立医院补偿机制的变化,而且这变化是在没有增量——财政没有增加投入情况下实现的。公立医院在无锡管办分离改革中,未有任何好处,甚至得到投入变少了。改革前财政拨款全部交给卫生局,60%以上分配到公立医院,公共卫生事业经费不到40%。而现在,政府改变拨款结构,60%给卫生局搞公共卫生,40%给医院管理中心,按各医院申报项目拨款。

(二)点评

1.绩效

(1)无锡医改的主要特点就是实施管办分离,从行政上将公共卫生和高端医疗服务分离开来,在提供中高端医疗服务的医院引入市场化因素,使之尽快形成医疗特色;

(2)医疗资源稳步增长;

(3)在公共卫生部分加大投入,完善公共卫生体系;

(4)初步形成了社区卫生服务框架,降低了社区医疗服务的价格。

2.问题

(1)医院管理中心的职责是保障国有医疗资产的保值与增值,但另一方面医疗服务又具有明显的公益性,如何在两者间实现均衡,是无锡市下一步医改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者说,在大型公立医院的改革中,虽然明显增加了医疗服务的效率,但是并没有明确地降低价格。

(2)卫生局和医管中心的职能划分在操作层面有待于进一步理清。无锡确定公立医院归医院管理中心,卫生局主管公共卫生服务,理论上的职能定位清晰,但是具体操作中分工难以界定清楚。

在现行体制下,政府部门之间都是对口部门对口管理的方式。无锡的改革是“下改,上不改”,从卫生部到省卫生厅、市县乡卫生局,医院管理中心没有一个十分对口的行政隶属单位,有时候上面发文件下来,都不知道该送给医院管理中心还是送卫生局。长久下去,医院管理中心有被边缘化的倾向,这对于医改的深入是个隐忧。

(3)查遍所有已发布的法律法规,医院管理中心都没有法律支撑的存在依据,医院管理中心将来如果出现什么事情,是不是要算非法行为有待研究。

(4)将医院管理中心设在卫生局下,则意味着卫生局权力的重新调整甚至有所扩大,仍然没有真正实现管办分开。

(5)这种“双头”管理模式让医院院长们有些不适应。比如在甲流、手足口病等公共卫生事件上,由于是政治任务,医管中心和卫生局都会召集医院开会,更不要提两个主管单位对同一事情的不同意见。

三、鼓楼模式

(一)具体做法

所谓鼓楼医院模式,就是指七年前南京鼓楼医院大胆创新,用新的方式“救”活了宿迁市人民医院的模式。

2003年,宿迁开始了公立医院改革。其中,国有上市公司南京金陵药业集团出资7000万元人民币、南京市鼓楼医院出人力资本,与宿迁市人民政府一起成为了宿迁人民医院的三个股东。这样,宿迁人民医院从政府的包办、主管,转变成为了独立的法人。医院院长由三方成立的董事会委派。

通过这种股份制改造,宿迁人民医院出现了新的变化。此前的宿迁人民医院只是一个二级乙等医院,人民医院改制之后,通过了省卫生厅三级医院验收。

宿迁人民医院与南京鼓楼医院的这种模式,也被称为大医院托管小医院的模式,又称委托经营模式,大医院帮助托管那些小医院,而不涉及到隶属关系的改革。对于大医院来说,需要派出相应的管理班子,小医院这边的东家需要向大医院支付相应的报酬。

南京鼓楼医院集团是我国最早采用品牌托管模式运作的医院集团。鼓楼医院、儿童医院、口腔医院和胸科医院构成集团核心层,以此为核心,逐步吸收社会非营利性医院、营利性医院加盟,形成集团的外围层,并实行契约托管、连锁服务等松散型的集约经营。

(二)点评

1.绩效

(1)大医院托管中小医院,即将经营不善的医院的经营管理权交由具有经营管理能力的人去有偿经营,以明晰医院所有者、经营者责权利关系,实现医院效益最大化的一种经营方式。

长期以来,医院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界定不清,制约了医院管理体制和经营模式的改革。医改的就是要将两权分开,形成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衡,有责任、有激励、有约束、有竞争、有活力的机制。

(2)城市大医院对于各区级、县级医院的托管,可以很好地实现资源的互相利用,同时又不会改变区县级医院的公益性。

2.争议

(1)一种观点认为宿迁医院的股份制等于是国有资产流失。宿迁市人民医院通过股份制改造,把卫生部门变成了纯粹的监管者,而宿迁人民医院的三家股东成为了医院的主办者。

(2)另一种观点认为宿迁市人民医院这种股份制改造,只是把行政性国有资产转变为了经营性国有资产。国有医院的楼还是那个楼,硬件还是那些硬件,不能说是国有资产流失。

四、成都模式

(一)具体做法

2009年11月10日,《成都市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向社会公布。透过《方案》的细节,财政投入补需方、公立医院改革和整个医改效果评价监督成为了成都此次医改特点。

2010年1月,成都市成立了副省级城市医院管理局,将卫生局有关公立医院管理职能分离出来,并将相应处室划归为医院管理局。医院管理局和国资委合署办公,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医院管理局主要负责组织所属医院实施医疗发展规划,管理公立医院的人、财、物,推进所属医院探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目前成都市政府已先期将市卫生局所属的20家医院划转给其管理。

区县一级也设立医管分局并收归相应的医疗机构(公立、国有医院以及乡镇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院管理局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并负责对其管理和改革。

成都医改将建立院长公开选拔机制和目标责任制,赋予其在重大事项决策、人事任免、设备采购等方面充分的自主权,实行院长年薪制。同时,建立全员聘用制和绩效工资制。

部分公立医院将改制重组为国有资产独资、控股、参股的经营性医疗机构(国有医院),具备条件的医院国有资产逐步退出。

(二)点评

1.绩效:成都模式将医管局归置于国资委,“医疗国资化”这一模式则意味着国有医疗资产收归国资委系统,其好处在于有利于推行公立医院改制与资本运作,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

2.问题:这一模式亦让卫生系统持有异议,认为政府把公立医院当成国有企业来对待,难免会向公立医院要效益,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这亦与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有所违背。

五、潍坊模式

(一)具体做法

2005年12月,潍坊市委、市政府将公立医院改革作为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突破口,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卫生事业发展与改革的意见》。这份当年编号为33的文件,拉开了潍坊新医改的帷幕,同时开创了我国公立医院改革的管办分开不分家的“潍坊模式”。

潍坊的改革首先是理顺公立医院的管理体制,最直接的措施是取消医院管理人员的行政级别,推行院长职业化,原有行政级别全部实行档案管理。

主要特征是管办职能在卫生行政部门内部分开,由卫生行政部门内设机构承担分开的管、办职能。潍坊在市卫生局成立了卫生监督处,作为公立医院的监管机构。同时设立了总会计师管理办公室,代行公立医院“办”的职责。

潍坊市将改革后的公立医院运行机制概括为“明细所有权、完善管理权、强化监督权”,落实公益性,调动积极性。

潍坊公立医院改革后,卫生行政部门受政府和国资部门委托,代行资产所有者、代表出资人职能,对医院有管理团队任免考评奖惩权、收支知情权、经营监督权和发展决策权;医疗卫生单位是经营者,院长有用人权、分配权和经营权。这就形成了“国有资产管理---主管部门---单位”三层监管体系。

由于取消了公立医院的行政级别,院长丢掉官帽子,改为卫生局聘任,每届任期4年,在一个医院最多任职两届。

实行院长考评制,推行综合目标管理责任制,由卫生行政部门制定业绩考评体系,并组织考核。考评不合格的院长予以诫勉,连续两年不合格的予以解聘。

改革用人制度,取消医院人员编制定额,医院根据事业发展需要,制定人员编制规划和用人计划,经所属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后执行,用人全部实行聘用制,同时级别取消之后,以前的行政工资制随之失效。取而代之的是院长年薪制和工资总额制。

院长年薪总额为本院职工年平均薪酬的3~5倍。员工按照绩效考核,多劳多得。绩效工资的考核标准涉及医院规划、建设,工作的数量和质量,效益和经济质量等方面。医院业务收支结余的50%~60%为薪酬总额,40%~50%为医院发展资金。在此基础上还推行了岗位工资制,一岗一薪,易岗易薪。

在强化监督权方面,潍坊实行总会计师委派制,总会计师具有双重职责,一是受市卫生局委托监管国有资产,二是在院长领导下参与医院财务管理,督促医院降低消耗,提高效益。目前,潍坊市属7个医院已设立了副总会计师。每个医院原则上只开设一个收入户和一个支出户。

(二)点评 1.绩效

(1)潍坊市的改革在使公立医院服务量增加的同时,有效地控制了服务费用的上涨。

(2)2009年,山东潍坊市133个市直部门接受社会评议,潍坊市卫生局名次由2004年的倒数第9位上升为第33名。2.问题

(1)卫生行政部门的协调问题:如何平衡各项资源的需求与供给,协调公立医院与其他政府行政部门之间的关系以及各类资源在公立医院之间的分配是这种模式下卫生行政部门面临的一大挑战。

(2)公立医院用人机制的落实问题:院长们普遍认为,医院缺乏确保自身发展的一些应有的权力,尤其是医院的用人权。潍坊改革模式的推广还有赖于上级政府部门给予制度和政策上的更大支持,进一步推动公立医院在内部运营上的自主化。

(3)如何避免政府失灵的问题:首先,根据“权、责、利一致”的原则,权力的扩大应该伴随着责任的强化。此次改革在设计方案时,只强调卫生行政部门权力的集中,但并没有出台相应的责任强化配套政策。其次,改革后,卫生行政部门不但需要对所有医院实现监管,还要举办好公立医院,使以现有行政人员的规模、素质能否担任原来本不熟悉的经济管理职能这一问题受到了普遍关注。如果大量招聘专业人员充实管理团队,又面临能否避免机构膨胀的难题。而且,此次改革后,卫生行政部门拥有对医院收支预算权、发展决策权;对医院管理团队任免、奖惩权;对总会计师的聘任、考评、奖惩权,其权力大大加强,而是否出现新的寻租行为,是否需要有相应部门对卫生行政部门进行监督,此次改革方案设计上没有体现。最后,卫生行政部门管理人员收益与医院无关,医院设备基建发展、学科建设发展的资金需要漫长的行政审批程序,如何避免卫生行政部门管理人员对市场反应性的漠视,需要通过进一步的机制设计和配套制度改革来完善现行的模式。

六、镇江模式(一)具体做法

在1994年与江西九江开全国医改先河15年后,镇江,再次走到了全国医改的风口浪尖。2009年年底,镇江市作为江苏省唯一的试点市,率先启动了公立医院改革的试点。出台了《关于镇江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实施意见》。公立医院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以组建两大医疗集团为载体,整合市区医疗卫生资源;以资产或技术服务为纽带,形成整合资源的利益机制和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分工协作运行机制;以增加政府投入与引进社会资本为途径,不断加强卫生事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内部管理机制改革为重点,破除大锅饭和平均主义,实现坚持医疗服务的公益性与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的有机统一。公立医院改革的目标为: “三提高一降低”,即: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提高医务人员积极性、提高社会满意度和降低医疗服务服务成本和费用。

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是此次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镇江市提出,由市卫生局内设的不同处室分别履行全行业监管和出资人办医的职责。后者的具体实现方式是,出资人代表进驻由医院(集团)的理事会,行使医院的重大事项决策权。具体内容包括建立公立医院出资人制度;成立公立医院理事会,理事会成员由卫生、发改、医保、医院员工等组成;理事会决定和任命医院院长、财务总监、药品总监,确定医院绩效管理目标和职工工资总额;实行院长负责制;取消医疗机构行政级别,推行职员制,医院原有领导干部的行政级别和工资标准实行档案管理;加强医院民主监督;建立医院监事组织,充分发挥医院党委的政治核心和职工代表大会的民主管理与监督作用;实施院务公开,推进医院民主管理。2009年年底,镇江市江苏康复医疗集团和江苏江滨医疗集团分别挂牌成立。康复医疗集团以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为龙头,江滨医疗集团以江苏大学附属医院为核心,两家三甲医院各带几家综合、专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力旗鼓相当。

两家集团的组织形式明显不同,各具优势。江苏康复医疗集团是以资产整合为主的紧密型,将集团内各成员各类医疗资源全部划拨到集团名下,按照需要重新分配,利益分配伤筋动骨,牵涉面广,但能够达到一发即中的效果。

相比之下,江苏江滨医疗集团则是以技术为纽带的松散型管理,重在发挥技术和科研优势,带动集团成员相对独立的发展,但难以实现真正的资源整合。

两种类型集团的并存,显示出镇江对此次医改的谨慎。

(二)点评

两大医疗集团的建立,优化了医疗资源,提高了效率;大医院和社区医院的“双向转诊”更加畅通,内部运行流程更加合理。

七、海淀模式

(一)具体做法

2005年7月18日,海淀区公共服务委员会(公共委)正式成立,负责管理公共服务类事业单位。公共委作为海淀区政府的特设机构,从单个行业而言,是“管办分离”的试点单位,而从全局而言,则更是肩负着探索“大部制”改革的重任。正是这“一分一合”,形成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海淀模式”区别于其他模式的本质构架,为改革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作为探索政事分开的载体,公共委与其他政府职能部门是平行关系,但没有公共行政权力,主要是将承担公共服务职责的事业单位的人、财、物统一纳入其麾下进行管理。通过整合行政资源,提高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质量,探索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管理、执法、监督三者相协调的行政管理体制。区卫生局原来所属的海淀医院等22家医院、区卫生学校、区卫生局医院管理服务中心、区医学救援中心等29个承担公共服务职责的事业单位都统一纳入公共服务委员会管理,同时被纳入的还有两家区文化局直属的事业单位。

(二)点评

“海淀模式”的最大亮点在于,公共委采取合同外包、招投标、民办公助等形式,与医院建立“契约式”管理模式,对医院的人事管理制度进行改革,扩大其用人自主权。

八、苏州模式

(一)具体做法

“苏州模式”是国内最早的管办分开模式。2005年1月1日起,苏州市第二、第三、第四人民医院合并组成苏州市立医院开始运行。根据此前的《苏州市属医院实行管办分离改革的试行意见》规定,在不改变医院所有制的前提下,政府不再对医院进行管理(如人事任免权),行政主管部门与苏州医管中心签订受让管理合同,合同期限为3年。改革后,各家医院的最高权力机构为理事会,理事会再到民政部门登记成立一个法人机构,即医管中心。苏州医管中心的注册资本根据医院业务规模设定,由中心理事会成员按医院年业务收入的5%-10%一次性出资,并且合同期限内注册资本不可抽出。苏州医管中心对医院进行人事、财务以及日常工作的管理,院长由管理中心重新聘用,可以留任原来的院长,也可以从社会上招聘。

(二)点评

苏州模式将医院的资产所有者和经营管理者相分离,明晰了所有权和管理权,初步完善了公立医院的治理结构。

九、海南模式

(一)具体做法

2008年8月18日,海南医院评鉴暨医疗质量监管中心在国内率先挂牌成立,卫生行政部门授权其对全省各级各类的医疗机构,实施评鉴、评价与医疗质量监管等八项职能,初步实现了卫生行政管理与医院管理体制内的“政事分开”运作。

在管理体制上形成了评鉴中心、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三方互动伙伴关系。政府同医院之间是上下级关系,中心与医院是平等互动的伙伴关系。

海南医院评鉴中心是相对独立于卫生行政部门的第三方组织,在机构设置上,评鉴中心的领导不设行政级别,中心的员工也不设行政、事业编制,使评鉴中心实现了去机关化、去官员化和去等级化。海南省卫生厅对评鉴中心充分进行委托和授权,不介入任何具体监管工作,从而保证评鉴中心能够真正独立地开展工作,形成评鉴中心独立第三方的监管机制,使卫生行政部门对医院的评鉴和质量监管从单一的行政监管变为行政调控下的第三方专业化管理。

海南省医院评鉴中心建立了由180名高职专家组成的全省医院评价专家库,并邀请台湾评鉴专家对候任评价专家进行准入前的强化培训。还聘请了美国、新加坡、香港、台湾及内地名校、名院高级顾问近20名。他们借鉴国际医院评价新理念,制订了《海南省二、三级综合医院全面质量管理与人性化服务流程评价标准与实施细则》,制定并量化全省“阳光工程”8项医疗服务公示指标(包括30个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和12项内部管理公示指标,在省卫生厅网上公布,接受全社会的监督。

(二)点评

独立的“第三方”能客观公正地开展医疗质量评价与监管工作;“政事分开”提高了行政效率并降低了管理成本;评鉴中心对医疗质量监管具有指导性。

改革模式 篇3

【关键词】考试改革;多元评价;多方参与;能力评价

随着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改革的深入,传统考试方式已经成为了改革短板,如何建立一套高效的、符合人才培养目标需求的考试模式,是高职院校一直在探索的重点。本文将从实际出发,去探索一套符合教学改革要求的考试改革模式。

一、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进行考试改革的必要性

(1)考试改革是新时期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新时期,社会对职业教育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日常教学重要环节的考试,也应该从传统的知识型考查转变为能力型考查,从一元考查转变为多元考查,以真正培养出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2)考试改革是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改革必不可少的部分。传统的考试方式由于考试形式单一、考试内容死板、考试内容与实际工作脱节等种种弊端,整个过程没有企业信息融入和企业参与,无法检验出学生的职业能力,不能促进教师的教学改革和学生的学习方法改革,已经成为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改革的短板。

二、考试改革坚持的基本原则

教育考试改革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在考试改革实施过程中应该坚持以下基本原则:(1)多方参与原则。在考试评价标准的设计上,要引入行业、企业标准,邀请企业专家参与,以实现考试过程中的校企合作模式,培养企业所需人才。(2)能力考核原则。在考核形式的设计上,要打破传统的知识型考核模式,创新方式,以开卷考试、项目设计、现场答辩、方案设计、面试等多种方式进行,去考核学生职业能力。(3)职业性原则。在考试内容的设计上,将企业实际项目引入考试,开发出实用性、职业性、开放性强的考试题库,在考查职业能力的同时,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更好地去引导教学。

三、教育考试改革的实施

为了适应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教学改革需求,更好地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端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考试改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考核评价引入企业标准。考试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担当者以考促教、以考促学的重要角色,一套好的考核评价体系对于人才培养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考试评价体系建立中,应该引入企业评价和职业资格标准,用企业眼光去衡量学生,以行业标准去检验学生,从而培养出企业需要的合格人才。同时,在和企业共同制定评价标准的过程中,教师也会进一步明确教学改革方向,调整教学内容,从而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改革的发展。(2)考试内容引入企业项目。传统的考试内容多数出自课本,或者是课本内容的简单变形,无法很好地检验学生创新意识和职业能力,也不能体现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完整性。因此,在考试内容的设计上,我们可以组织校内专家和企业行家共同进行,引入企业项目,将实际产品开发、外观设计、方案策划、模拟现场实施等作为考试内容,给学生一个相对开放的环境,让其去合作或独立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从而检验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意识。当然,企业也可以将一些特殊项目引入考试内容,从学生的考试结果中获取一些有价值的线索和思路,以促进企业发展。(3)考试方式打破传统,坚持多途径、多形式。在考试方式的设计时,我们应该打破传统的考试束缚,设计出符合课程特点的考试方式。课程的考核应坚持以基础理论为支撑、以能力考核为核心,采用笔试与口试结合、方案策划与现场答辩结合、项目作品与过程评价结合、理论考试与现场模拟结合等形式进行。例如,我校文秘专业在考试中就打破常规,采用开卷笔试、现场模拟、项目作品、方案策划等形式灵活进行,并取得了较好效果。

总之,高职院校的教育考试改革应该从知识型考核转变为能力型考核、从一元考核转变为多元考核,引入企业评价,融入企业项目,加大职业能力考核力度,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从而实现高端技能型应用人才培养。

参 考 文 献

[1]董金凤,曹世燕.“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教育考试改革初探[J].河北企业.2011(4)

[2]康娜.高职教育考试模式的可行性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9(3)

[3]耿晶晶.试谈高职教育改革[J].企业导报.2009(11)

改革模式 篇4

1 深化教学模式改革

传统的中职职业教育、教学计划性太强, 理论高于实践, 普遍采用演绎式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由于学生没有良好的知识基础, 无法掌握完整的学科体系知识。说明这种学科体系的教学模式已完全不适应中职职业教育, 必须进行教学模式改革。

深化学校教学模式改革, 可以通过项目教学、模拟教学和岗位教学, 提升以学生为主体,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创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实现岗位化教学。

1.1 创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

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在于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深入结合, 创造性地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实现“理实一体化”。使学生的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训相对接, 理论课与实践课并进, 穿插进行, 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在时间、空间上有机地融为一体。

项目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 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都由学生自己负责, 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 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项目教学的创新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 深入企业调研, 与企业专家共同研究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制定教学项目, 并进行项目教学评价。将企业真实生产产品引入校内生产实训基地, 并将真实产品经教学转化, 开发出能够开展教学的教学项目。

1.2 深化岗位化教学

实现课岗对接, 即学生开设课程与企业岗位相对接。主要学习针对数控专业岗位的主要技能知识。突出职业岗位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岗位教学法根据企业具体岗位的工作情况设计教学方案, 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了工作过程, 真正实现了学习与岗位的无缝对接, 实践过程中, 可以将学生分成多组, 互相配合, 按工作流程同时进行岗位实践。

岗位化教学实际就是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过程, 是针对与数控专业紧密相关的职业“行动领域”的工作过程, 从中小微企业提取典型工作任务, 按照企业的实际工作岗位, 采用“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价”六步法组成完整的“行动”过程。在教师的组织、协调与引导下, 以学生为中心, 让学生通过独立自主与同伴合作中“获取资讯、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反馈评价”, 在亲自“动手加工零件”的实践中, 掌握相应的职业技能、习得对应的专业知识, 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知识和能力体系。

2 改革以技能鉴定为核心的多元化评价模式

充分利用企业专家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根据行业发展趋势, 运用行业前沿信息, 共同制定和实施专业培养方案, 调整教学计划, 合理设置课程, 修改教学内容, 改革以技能鉴定为核心的多元化评价模式。充分发挥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企业行业专家的作用, 共同建立学校内部评价与社会外部评价相结合的、科学的、完善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具体内容如下。

2.1 评价模式的多元化

在企业专家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 将课程标准、教学设计、典型职业活动目标细化, 以岗位和职业资格能力要求为依据, 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 制定多层面的评价标准。

1) 根据工作过程中的表现, 对学生专业知识、新工艺、新方法、工作态度、工作质量、合作态度、创新意识、客观处事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价。

2) 根据企业要求和专业实际, 参照课程标准, 将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作为评价教育教学质量的依据, 制定过程性考核方案, 确定有针对性、分层次的考核内容和评价标准。一是评价标准细化, 校企双方依据课程标准对考核内容、考核方式、考核标准、考核工具进行认真地设计。二是评价内容多元化, 在评价标准中要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表现, 如出勤、学习态度、行业规范、专业技能、任务效果、职业素养等。三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教师、学生、企业共同参与评价。在专业课程中引入企业评价, 使学生技能水平更接近工作实际。学生在自评、他评的活动中学会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调整。四是评价方式多元化, 采用任务考核、项目考核、案例分析、技能大赛、成果展示等多种方式进行。

2.2 建设以技能鉴定为核心的评价模式

改革传统的理论考试形式, 采用理论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技能鉴定形式。每年通过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会议, 及时了解企业行业对学生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的要求, 学校专业教师与企业行业专家共同制定理论考试内容和实际操作考核内容, 并适时修改。技能评价分阶段评价、技能鉴定型评价、技能鉴定和生产评价 (见图1) 。

阶段评价采用学生小组互评、个人自评、专业教师抽查评价相结合方式进行, 重点是实训过程中操作规范评价、过程质量达标评价。技能鉴定型评价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根据教学计划结合国家工种职业标准, 进行学生技能综合评价, 重点是学生实训课业标准。技能鉴定由行业技能鉴定机构按照相关标准对学生进行国家技能水平鉴定。将学生各项考核情况及生产实习情况汇总、分析、反馈, 进行生产评价。通过分析评价结果, 结合社会需求动态调整专业教学内容, 完善教学计划, 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养, 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以技能鉴定为核心的评价模式虽然属于终结性评价, 应该以具体的产品来实施评定。但是由于进行的是职业教育, 所以在实施过程中也要同样重视项目加工过程评价, 重视每个学生动手操作的每个步骤, 重视每个个体的情感及职业素养, 从而激励学生改进工作和学习, 为企业培养输送优秀人才。

3 结束语

改革模式 篇5

刘 峰姚大林黄志强

[摘要]本文通过比较应试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利弊,认为为适应知识经济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和实现电大教育跨越式发展,必须革除应试教育,倡导和实施创新教育。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 目标模式 应试教育 创新教育

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广播电视大学自1999年开始启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历时已两年。如何理解“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所要建立的目标模式是什么?这是试点实践中首当其冲应解决好的问题,本文试就此作些探讨,以求教大家。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意欲何为

试点就是探索,众说纷纭是正常现象,但在基本问题上认识的误差必将遭致实践的失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下简称“试点项目”),决不能仅理解为电大开拓生源的新政策,电大扩大办学规模新的增长点。诚然,改革开放20年来,依靠党的政策、各级政府的关怀和电大人的不懈努力,全国电大系统为我国远程高等教育的长足发展作出了令世人瞩目的贡献。20年来为社会培养了260万高等专科毕业生,100多万中专毕业生,中小学师资学历达标127万人,培养中小学教师和校长300多万人次,继续教育、岗位培训等非学历教育3500万人次,并为数以千万计的农民提供了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电大为穷国办大教育开拓了新途径,自1995年开始中央电大探索开放教育,推出注册视听生9个专业,现有在籍生70万人。1999年开始实施“试点项目”,已开设本、专科专业各6个,在籍学生30多万,今秋将再开设2个专科和5个本科专业,计划招生15万人,届时电大系统开放教育在校生将达到45万人[2]。应该承认。在当前教育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试点项目”的推出对电大事业的生存与发展确实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如果从争取政策支持扩大生源和办学规模的角度来理解“试点项目”,有失偏颇。

“试点项目”也决不仅仅意味着采用最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对传统学校教育的面授教学模式改革的一种新的尝试。诚然,电大自1979年创办始,就采用当时最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实施远程教育,在全国范围聘请最好的教师,挑选最好的教材,截1998年止,在全国形成了1所中央电大,44所省级电大,828所地市级分校,1768个县级工作站,17118个教学班的电大远程教育网络[1],只要能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地方,都可学习电大课程,解决了广大学习者因交通不便,家庭困扰、工学矛盾等带来的困难,为千万学子提供了传统学校面对面教学所无法提供的学习便利,为实现全民教育的平等性,缩小地区间因人才培养差别而带来的发展差距,实施全民终身教育作出了贡献。“试点项目”的开始,基于网络的新教育媒体的运用,使教学活动的开放性、教育资源的共享性、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和教育机会的平

等性,都将得到进一步加强,使得“任何人在任何地点和任何时间以任何方式学习”逐渐变成现实。但是,如果把“试点项目”仅仅理解成由于教育手段的更新,教育资源利用在量上的扩张而能带来的种种学习便利,仍未能把握“试点项目”的真缔。

“试点项目”的实质和核心在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开放教育”是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服务的。改革的对象就是现行传统的、封闭的、灌输式的、以传授知识内容为核心的应试教育模式。现代远程教育环境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就是在远程教育规律的指导下,对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教育观念,培养目标,评估体制,教育方式,专业和课程设置,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革新。通过改革逐步建立起崭新的、开放的、启发式的,以帮助学生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为主的创新教育模式。

二、两种人才培养模式之比较

采取何种人才培养模式,取决于社会对人才培养规格的需求,社会知识发展程度(教学资源的丰富程度)和人类交往方式。人类社会经济形态和文明的发展,可分为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在漫长的农业社会中,分散经营的农业经济以小生产为特征,生产技术的发展以个体经验为基点,人们交往范围狭小,知识发展缓慢,社会需求的是有经验的体力劳动者和维护私有者统治的官吏。劳动者经验的再生产主要靠师徒间言传身授,形成了原始的个体化教学模式。而私塾和官学则培养忠于朝廷的官吏并经过严格考试进入仕途,从而出现了早期的应试教育。工业社会以有分工的机器大工业为特征,以科技的发展为基础,社会需求的是大批有一技之长的机器操作工。工人作为机器的附件片面畸型发展。社会知识更新的速度较慢,人们习惯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现存的问题,知识资源的有限性限制了学习者的主动选择,标准化的工业生产则要求教育“大批克隆”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由此而产生了集中面授、标准化教学、灌输式培训的应试教育模式。信息社会以知识爆炸且扩散迅速化,资源全球化,交往网络化为特征,生产技术的发展以知识创新为基础,社会需求的是大批能协同工作会创造解决问题的脑力劳动者,这就决定了必须摆脱工业社会通行的应试教育的束缚,采用能够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技能和创新个性人才的创新教育模式。

应试教育和创新教育有本质的差异:在教育观念上,应试教育注重知识内容的继承,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因而“传道(灌输)、授业、解惑”。创新教育则注重学生知识结构的建造,在意义建构中发展能力,以发现和应用知识为中心,因而“启发(启示)、互动、发现”。在教育目标上,应试教育实质上是在复制标准化的片面发展的陈旧知识的拥有者。创新教育则是着力培养善于将分散存在的知识融会贯通、组合集成,创造出新的知识并付诸新的应用途径的创新人才,在评估制度上,应试教育以规范化、标准化的试题考核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掌握(实际是记忆)程度,“一卷定性”其可操作性强,但评估是静态的和片面的。创新教育则重视动态评价,形成性考核,考核的重点在于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和知识运用能力,因而具有非标准化和非规范化。评估操作难度较大,但具有全面性和准确性。由评估制度所决定,在教学方式上,应试教育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面授重知识内容灌输、轻能力方法培养。学生被动学习,任务在于被动记住教师的讲解,人成了知识内容的载体,作为主体人的精神、个性被知识系统所阉割。创新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仅是启发者、引导者和助学者,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学生主动学习以意义建构来带动知识的摄取,并不断与原有的个体经验、知识技能相融合、重组,从而扩大已有的知识网络,不断地创造出新知识并将其付诸于实践予以检验,从而成为学生生存技能的有机成分。创新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弘扬人的主体精神,由此培养的人才个性独立,人格完善,社会适应性强,具有创新精神和技能。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应试教育一方面是专业越分越细,门类越来越多,造就片面发展的人才。另一方面是课程设置强调学科体系的系统化、完整性,因而具有自我封闭性和固态性。创新教育则一方面强调专业设置贴近社会发展和满足学习者个体需求,注重专业设置的综合性和开放性,力图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才。另一方面课程设置强调服务于学习者知识结构的生成,因而具有交叉性和灵活性。在管理体制上,与灌输教育方式相一致,应试教育采取集中式、多层次、单向性塔式等级结构,优点是易于统一指挥,缺陷在于多层次信息传递易导致失真,单向无反馈的信道中某环节阻塞,将导致信息中断、系统管理瘫痪,学生获取教育资源较困难,该种管理体制高耗而低效。与启发式教育方式相一致,新教育采取扁平式、少层次、多向性的交互结构,由于除去了中间环节,减少了信息失真和中断的可能性,多向交互的信息传输,有利于信息反馈,从而保证整个系统不断自我调节而处于优化状态,学生获取教育资源较容易。

三、知识经济呼唤创新教育

高等教育是人才生产和再生产的重要基地。时代的发展需要何种规格的人才,应是高等教育在选择和建构某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和主导因素。在工业社会的泰勒时代,劳动者中体力劳动者与脑力劳动者的比例是9:1,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的20世纪90年代,这个比例变成了1:5,专家预测到2010年可达到1:10[3],即知识劳动者将是社会劳动者的主体,知识劳动将是绝大多数人谋生的手段。21世纪人类进入了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所谓知识经济是以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消费)为基础的现代市场经济。它是以知识资源为第一生产要素,以高科技产业为支柱,以知识创新为内在动力,以知识决策为导向的一种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经济形态。其中知识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因而知识经济的发展需要的是大批人格独立,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人格独立是作为知识经济中市场主体的前提,只有具有独立人格的市场主体才能自主地根据自身的需要,设定目标,主动地参与社会活动,正确处理人际关系,自觉地与他人协同工作,以实现既定目标,满足主体需求。人格独立又是创新的前提,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才能自觉地意识到环境的压力和改造环境的需求,从而产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人格不独立,事事依附他人,是难有创新的。

知识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知识爆炸,知识折旧率提高和无形磨损加快。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件称“人类最近30年的科学知识总量占人类全部科学知识总量的90%”,且近10年中每三年增加一倍。FordMotor公司CTO罗斯[4]认为“一个工程学位只有三年的保鲜期”。同时由于信息化和网络的发展,人们面对易老化,易遗忘的无限知识,可以利用电脑及网络的帮助而无需大量记忆,人的精力可主要用在创造性的工作上,即借助电脑及网络对所需的信息进行选择性接收,而后进行筛选,分析和有目的的重组合成,形成新的知识产品,以解决实际问题。这种不同于工业社会全新的工作,要求劳动者不是要具有非凡的记忆力,而是要具有创新精神,摄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据国外学者的论述,知识经济中的“知识”可用“W”来概括:一是Know—what,指关于事实的知识;二是Know—why,指原理和规律方面的知识;三是Know—how,指对某些事物的操作技能和处理能力;四是Know—who,指涉及谁知道和谁知道如何做的知识,它包含了特定社会关系的形成,以便可能接触有关专家并有效地利用他们的知识。前两类相当于传统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可以通过灌输式应试教育获得。后两类则是应试教育很少涉及但却在知识经济中更重要的知识,它们更多地属于创新能力范畴,是无法也不可能通过死忆硬背来获得的,因此知识经济所需要的个性独立,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技能的人才,应试教育是培养不出的,必须采取创新教育,才能满足知识经济对创新人才的需求。

四、创新教育模式是实现电大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电大办学22年来,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应清醒的看到在其发展中逐渐暴露的缺陷和不足。首先是“先天不足”。电大初创伊始恰逢“文革”结束,经济发展缺人才,国家教育投资匮乏,“被耽误的一代”渴望接受高等教育。在穷国办大教育的思想指导下,未及反复充分论证的电大,“先上马,后备鞍”仓促开办。投资短缺,教育资源匮乏,在人才培养目标,教育模式选择等方面却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其次“后天发育不良,”本来作为改革开放的产物和从事现代远程教育的电大,应该面向市场,开放办学,按需培养人才,办出现代远教特色。但在发展中却追求“正规化”,向传统高校模式靠垅,搞自我封闭体系。如果说电大前十年由于“被耽误的一代”刻苦自学,学以致用的求学精神,各级政府的积极扶持和采用了广播电视等当时先进教育技术而得以掩盖矛盾快速发展。那么后十年随着改革的深入,失去特色的电大一旦“吃政策饭,打政府牌”失灵,就变得步履蹒跚,一波三折,开始为生源而苦恼,为生存而忧虑,电大教育陷入了“电大不电、远教不远、开放不开”的尴尬境地。究其原因,根子在于采取了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虽然后来提出了“重点面向基层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但是“一卷定学分”的现实和第二代远程教育手段单向无反馈性无法满足应试的需要,这就迫使基层电大加强面授辅导,期末猜题押宝。教学资源的匮乏、电视教学课堂搬家的现实又强化了学生对辅导教师面授的依赖性,因而“电大不电”。电大主讲教师可能是“最好的”,但学生成绩常常更多地取决于基层面授辅导教师水平。由于面授辅导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电教”,其教学质量就难有保证。课程设置专注知识内容的系统性,缺乏灵活性,在内容安排上注重Know—what和Know—why,忽视Know—how的培养和Know—who的介绍。而标准化、客观化考试强调“以本为本”,考核重在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的掌握,迫使学生死记书本,无暇顾及能力的培养和创造力的锻炼,致使“远程不远”。五统一的管理模式,分级办学纵向线性管理结构,致使信息不畅,以考为主。专业和课程设置的封闭性,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等致使“开放不开”。可见电大要走出困境,实现跨越式发展,就首先必须彻底扬弃应试教育模式,构建起具有现代远程教育特色的创新教育模式,这是唯一正确的选择。为此电大人要艰苦努力,实现教育观念、评估体制、教学方式、管理体制、教育结构等方面的革新,并加快教学设施现代化和资源建设(将另文探讨)。凤凰涅盘,以求再生。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将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要创新必须要创新人才,要培养创新人才,就必须革除应试教育,倡导和实施创新教育。以“试点项目”的实施为契机,电大同仁同心协力,果能实现这一转变,则是千万学子之福,电大事业之福,中华民族之福。

参考文献

(1)张玉文中央电大喜庆建校二十周年 [N] 中国教育报

1999—10—14(1)

(2)中央电大网站 “电大在线”

(3)陈胜昌知识经济专家谈(M)北京经济出版社 1988.50

(4)顾瑞荣王建伟许静《学习的革命》导读与实践(M)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12

(5)韩延明论知识经济与大学教育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0.2.4—7

(6)赵 弘 郭继丰知识经济呼唤中国(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8.7

[作者简介]

刘 峰1956.3.男 汉族 安庆市广播电视大学 副教授 培训处主任

姚大林1950.12 男 汉族 安庆市广播电视大学 馆员教务处副主任

黄志强 1959.7 男 汉族 安庆市广播电视大学 馆员 教务处副主任

地址:安徽省安庆市锡麟街123号246003

改革“一行三会”监管模式 篇6

这有优势,也存在明显弊端,主要有:一是多头管理,监管效率低下。近年来我国金融监管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效率低下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监管部门较少对金融的风险状况和具体风险事件的处理进行合作监管,这为金融事件的处理等提供了暗箱操作的空间。

二是难以协调,监管缺位。虽然通过签订监管机构之间谅解备忘录和建立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等,形成了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机制,但由于缺乏立法程序和相应的实施细则,这样的制度安排使其发挥作用有限。

三是角色不清,职责不明。我国各个监管部门都充当着监管对象的“上级主管功能”和所有者的角色。凭借这种关系,监管部门可以直截了当地干预监管对象的内部事务,包括向其派遣管理人员。很多时候,说不清监管部门是从监管的角度还是所有者的角度施加影响,也难以检验其监管政策和行为的真正效果。

四是缺乏对系统性风险的监管。我国现行“一行三会”都是部级机构,彼此互不隶属,难以整合有限的金融监管资源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此外,这些监管部门还担负着促进各自行业的金融改革与发展的任务。这些任务,与金融监管的核心职能也具有内在的冲突和矛盾,导致各监管部门只关心所监管行业的风险,对系统性金融风险无暇顾及。

目前,我国应借鉴国际经验,推进金融监管模式的改革。首先,应理顺金融企业与政府的关系,使其保持独立性。

从中国推动金融改革以来,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来源,基本上都源于金融体系成为政府落实政策的一个工具。也就是说,金融企业承担着保持国家经济稳定增长的任务,这就使得大量的金融资源无法按照市场规则来配置。

我国国有金融企业在整个金融业中有很大比重,政府通过利用金融体系来实施广泛的政策目标。如政府要加快经济发展,国有金融企业则扩大信贷规模,这会导致信贷快速扩张,资产泡沫集聚,乃至通货膨胀上升。因此,我国要规避系统性金融风险,理顺金融企业与政府的关系,促使其保持独立性,基于市场化目标来做出自主的借贷决策。

其次,建立金融业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行使国有金融企业的所有者权利。

金融业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的成立,有助于理顺国有金融资产产权关系,统筹人权、物权和事权,统一规划金融战略,能从根本上提高管理国有金融资产的运行效率。届时,财政部、中央汇金公司所持中央级国有金融资产划拨至金融业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央行也将逐步从管理出资人职责及部分金融监管职责中退出,而“三会”应当从出资人角色中逐步退出,集中行使金融监管职能。

再次,建立金融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监测、预防和管理系统性金融风险。目前,我国应继续推进金融改革,在现有金融监管部门的框架基础上,建立金融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直属于国务院,专司监测、预防和管理系统性金融风险和维护金融稳定的功能。

现在的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变成金融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下属部门,分别对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进行监管。央行仍然担任部分金融监管职能,即央行除了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外,还负责监管货币市场和外汇市场。这样形成金融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为主,与央行共同进行金融监管的格局。

建立金融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既可以把国务院从繁重的协调任务中解脱出来,又可以让金融行业监管部门专心致志地改善微观审慎监管,还可以清除目前金融监管部门之间以及与央行之间协调与信息共享的障碍,全面分析、监控所有可能导致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企业、产品、工具、市场和交易行为。金融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还应有开发和建立宏观审慎的工具、标准、指标,并且对改善微观审慎提出建设性意见和要求的职能。

(作者系国家会计学院党委书记)

改革模式 篇7

一、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如何实施

1.含义

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是近年来国际职业教育课程发展的重要方向。是指以就业为导向, 根据就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和在职业领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以企业工作岗位的生产 (工作) 过程为基础, 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 使学生在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和技能, 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的一种教学模式。常用的教学方法包括:情境教学法、头脑风暴法、角色扮演法等。

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基本意义是:结束传统学习过程中以教师为主体, 学生参与这样的被动学习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在学习过程中主体是学生, 教师扮演组织者与协调人的角色。学生接到工作任务后要按照7个步骤来完成任务, 分别是明确任务、收集信息、制定计划、进行决策、组织实施、过程检查、结果评估。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互动, 让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 建立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使学生的工作能力与职业能力最大限度地接近, 以实现学生就业“零距离”上岗。

2.实施与应用

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教学, 主要面向汽车“后市场”和相关行业及其企业, 培养能够从事汽车检测维修和技术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高技能专业人才。本文从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角度, 运用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教学模式中的情境教学法谈谈体会。

(1) 情境的确定

学习情境内容讲究“必须、够用”, 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所以情境是以汽车维修企业的工作过程为基础, 再结合学生的经验和学校的条件进行设定。如《轿车维护与检修》这门课程:

该课程内容整体设计思路是改造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 对具有学科体例的汽车维修课程进行分解, 抽出汽车维护和检修方面的内容, 去掉章、节、段结构, 根据GB/T18344《汽车维护、检测、诊断技术规范》和典型轿车3万km维护周期及其作业内容, 结合汽车维修企业和“4S”店的轿车维护和检修作业的典型工艺和技术规范, 设计本课程的学习情境。

(2) 情境设置

汽车的维护、视情修理、性能检测、故障诊断与排除等作业项目, 作为本课程校内工学结合的工作过程的载体。

一个学习情境含有多个子情境 (实训任务) , 在学习情境设计中, 例如《轿车维护与检修》课程除了必须做的轿车二级维护项目 (子情境) 之外, 还有根据送修车辆可能存在的故障和损坏程度而增加的视情修理项目 (子情境) 。这些教学内容的课时不计入本课程总课时之内, 而是根据实际选做的情况另外添加的。学习情境之间载体不同, 每个学习情境相对独立, 每完成一个学习情境就可以获得一项或多项技能和知识。

在做好课程标准之后, 还要针对每一个学习情境对应地设计一份实训指导书, 主要告诉学生做每个任务的操作方法、流程和技术参数等。每一份实训指导书对应设计一份实训报告体例, 以便学生在做实训的过程中能够完成原始记录及事后写出实训报告。

为了保障本课程标准的有效实施, 将课程标准中的学习情境和子情境按照教学实施的时序划分成课程单元, 进行课程单元教学设计。一般将2~4小时分成一次课, 设计一个课程单元, 每个课程单元含有1~2个轿车维护和检修作业任务。

首先要准确叙述本次课程单元的能力目标, 然后确定相应的知识目标, 从文字上讲每次课都要设计一个课程单元教学设计表, 其中要选定每个课程单元能力训练的任务, 确定每个任务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学生活动形式和时间分配。

教师先采用边演示边讲解的教学方式, 课程中必需的理论知识穿插在相应的工作过程中, 在学生动手做时, 教师规范学生的动作和程序。每位同学都必须严格按照本次任务的实训指导书中给出的工作步骤和技术要求, 动手做完规定的作业。

(3) 情境教学法案例

【情境】维护和检修离合器。

【工作任务】

以轿车车辆二级维护或3万km维护中的离合器维护为载体, 在汽车校内实训基地进行情境教学。按照典型轿车离合器维护工艺设计了视检离合器操纵机构的连接、密封和检查离合器的分离和接合状况;视检储液罐液位、油质, 加注或更换制动液, 管路排空;用直尺检查、调整离合器踏板自由行程、踏板高度和工作行程等3个任务。

【能力目标】

1) 能检查离合器操纵机构的连接、密封和工作状况。

2) 熟知离合器常见故障排除方法。

3) 能检查储液罐液位、油质, 加注或更换制动液, 管路排空。

4) 能检查、调整离合器踏板自由行程、踏板高度和工作行程。

【实践知识】

1) 视检离合器操纵机构的连接、密封和检查离合器的分离和接合状况。

2) 视检储液罐液位、油质, 加注或更换制动液, 管路排空。

3) 用直尺检查、调整离合器踏板自由行程、踏板高度和工作行程。

【理论知识】

1) 熟悉典型轿车离合器的组成及其主要部件构造。

2) 熟悉典型轿车离合器维护工艺。

【情境资料】

《维护和检修离合器》实训指导书及其空白实训报告。

【教学设备】

车辆、膜片式离合器总成实验台、制动液、打气筒、透明塑料管、容器、直尺、扳手、起子、钳子、棉纱等。

【项目小组】5~6人/组。

【学习计划】 各组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等步骤, 分工合作完成工作任务的各个流程。

【评价标准】

1) 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在学习情境里面的体现主要是同学们共同完成一项维修作业时参与程度和互相协作的关系。

2) 能检查液压制动系统是否漏油, 油管是否变形、损坏, 软管是否老化、起泡、磨损、破裂及其安装状态等, 视情维修或更换。

3) 能检查、调节制动踏板自由行程、踏板高度和工作行程。

4) 能检修真空助力器、主缸、轮缸、制动压力调节器、制动器和轮毂。

5) 工作总结报告的内容和条理。

评价:形成性考核和教师点评。以实训报告的方式将学习内容交给学生, 例如, 维护和检修离合器实训报告。

二、教学模式改革的措施

1.建立仿真4S店

目前, 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汽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实训中心, 主要是以汽车各系统或零部件为实体的学科实训场地为主, 教学设备主要满足了学生对汽车构造的认识、工作原理的理解、拆装检修技能训练, 但是对学生的故障分析能力、故障排除能力的培养及学生知识体系构建与技能的培养是有所欠缺的。其次, 由于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学生社会经历欠缺, 对汽车维修服务企业的认知薄弱, 对汽车维修企业的实际工作运作认知抽象, 这样大大削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因此, 有必要建立起具有鲜明工作特色, 并符合汽车维修实际情景的教学场所———仿真4S店, 改变传统的以学科体系为特色的实训场地,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也经历工作的过程。形成自身独有的工作经验及关键能力, 给企业输送更多高质素的职业人才。

2.实施基于实际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

在汽车维修企业中, 汽车维修的实际工作过程是:发现故障———判断故障性质———制定维修方案———实施维修方案———维修质量检验———维修总结等一系列活动。这使得维修人员在行动过程中, 构建出一套自身独有的工作经验及工作知识体系。但是,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教学是以汽车系统结构认识、工作原理理解、汽车故障排除思维训练、汽车部件拆装检修为主的平行学科知识储备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形成一套自身独有的工作经验及工作知识体系。

因此, 在基于实际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应围绕企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设置教学项目, 通过在仿真4S店实训场所, 真实的学习情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并指导学生掌握关键的操作技能、维修技巧及关键知识以完成工作任务。学生则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 构建属于自身独有的工作经验及工作知识体系。

3.编写基于实际工作过程的教学材料

由于高等职业教育注重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 所以教师就不能拘泥于传统的教材章节讲授课程知识。这就要求高职教师在明确企业工作岗位任职要求的前提下, 按照相关岗位实际工作过程来编排教学材料, 打破传统学科型课程以学科知识逻辑为主线、专业理论知识为主体的教学内容, 针对实际工作任务需要, 以职业活动为主线, 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 重新组织和设计教学材料。包括基于实际工作过程的课程标准、单元设计、教材、实训指导书及实训报告。

基于工作过程中的教学材料编排, 应在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的基础上, 结合教学的特征, 将传统的学科知识按照工作过程的行动知识体系进行编排, 在编排的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将学习能力、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渗透其中, 避免编写出的教学材料只是工作过程的顺序而已。

4.加强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 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由企业提供实习基地、设备、原料, 企业参与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并指派专业人员参与学校的专业教学。

例如某院就与力帆集团进行校企合作, 开设“力帆出国预备生班”。为力帆集团海外生产企业提供一线管理者及技术人员。该班人才培养方案是由力帆集团与某院共同制定并实施。

除此之外, 某院还与珠海市珠光汽车销售有限公司进行校企合作, 并开设了“珠光班”, 同时提供优秀管理者或技术人员到学校授课。校企合作是一种注重培养质量, 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 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

校企合作做到了应社会所需, 与市场接轨, 与企业合作, 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全新理念。

5.建立评价职业能力的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职业能力评价体系不能停留在一维模式, 这样不利于培养更多的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职业能力评价体系应建立三位立体的评价模式。

首先评价不再只有教师主导, 而是包括学生自评、学习小组互评及教师点评。

其次评价应冲破只对学习结果评价的藩篱, 将评价的重心放在学生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的态度、方法、团队精神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作为考核。

最后, 不单要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要对学生的工作能力作出评价, 例如完成工作项目的方法是否合理科学、维修方案是否周全、操作是否符合职业规范等。

三、总结

改革税收模式降低税收负担 篇8

应当将主要的收入项目包括工资、薪金所得、生产经营及承包、承租经营所得、稿酬所得、劳务报酬所得、财产租赁所得等具有经常性和连续性的收入合并在一起, 实行综合所得税制。而以股息、红利所得和偶然所得为代表的特殊收入及特许权使用费、财产转让所得等不能经常和连续取得的所得, 从个人所得税征税范围中分离出来。股息、红利、偶然所得等仍实行分类所得税制, 在实现环节征税, 仍可实行代扣代缴制。特许权使用费、财产转让所得可作为财产税的组成部分, 在其相关权属转移合同签署的同时, 进行纳税。这样做, 即不减少我国的总体税收收入, 又能简化征缴程序, 提高征收效率, 提高监管效果, 对纳税人来说, 降低了自行申报的复杂性, 个税自行申报将更加简便易行。

二、逐步推广个税自行申报制度

目前, 我国个税主要采用源泉扣缴法。当纳税人取得应税收入, 由收入的发放者作为扣缴义务人代扣代缴, 然后集中向税务部门缴纳, 这样将个税税源控制责任由税务部门转移给扣缴义务人, 导致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的收入信息无法全面掌握, 使个人所得税税源的监控处于无序状态。同时, 在源泉扣缴方法下人们获得的是税后收入, 主要关心自己最终拿到多少钱, 倒淡化了自己被扣缴了多少税、将来这些税款怎么使用, 这就降低了纳税人的权利意识, 自行申报则拉近了纳税人与税务机关的直接联系, 有利于培养人们的纳税意识, 以及更好地行使和维护纳税人权利。

各项应税所得重新界定后, 纳税人自行申报时只需将个人取得的上述五种收入进行加总, 进行费用的扣除, 再选择相应的税率即可算出个人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税额。股息、红利、偶然所得, 在实现环节征税, 实行代扣代缴制, 保证了国库的收入, 避免了税款的流失。而特许权使用费、财产转让所得在权属转移合同签署的同时, 即合同双方取得相应的权力的同时缴纳税款, 即强化了当事人的法律意识、保障了当事人的权力, 又实现了税款的征收, 实现了税收的高效率。对于税务机关来说, 减少了个税应税项目, 减少了征收管理的范围, 降低了工作的强度, 就可以拿出更多的精力用到监管的其它方面, 可以提高税收工作的效率, 得到更好的效果。

个人所得税作为调节收入分配的重要杠杆, 发挥其有效作用的前提是掌握纳税人, 尤其是高收入个人的收入情况, 即有效地实施税源监控。理论上讲规定个税自行申报, 有助于培养纳税意识;加大对高收入者的调节力度;推进个人所得税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为向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混合税制过渡创造条件。但现阶段立刻全面推广个税自行申报制度, 缺乏可操作性。应率先在国家公务员中推行个人所得税自行申报制度, 然后在大型企业、上市和控股公司以及垄断型行业中的中高级管理人员中推广, 当老百姓的平均收入达到一定的水平后, 税收制度可以向全民“自行申报”扩大。

三、逐步过渡到以家庭为纳税单位

家庭总收入比个人收入更能全面反映纳税能力, 可以实现相同收入的家庭相同的个人所得税负担, 更好的实现收入、税负的横向公平。在一些发达国家, 个税的申报是根据纳税人的不同身份适用不同的费用扣除额。纳税人可以选择以个人身份还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个税申报的。我国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家庭观念非常重, 对家庭行为的调节成为调节经济和社会行为的基本点, 因而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完全可以集中到对家庭收入的调节上。选择以家庭为单位申报纳税, 允许将家庭部分支出如孩子的教育支出、家庭总人口的医疗支出、保险及养老支出纳入扣除范围, 以鼓励夫妻合并申报。但是以家庭为纳税单位要克服两个难点:一是会削弱或扭曲目前广泛实行的代扣代缴制度, 二是税务机关还暂时做不到对纳税人的家庭信息进行逐一核实。尽管如此改革会增加征管的难度, 但税制的这种改革方向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四、调整生活费用扣除额, 降低税率

个人所得税应纳税所得并不是指个人取得的全部收入, 原则上应当是对净所得征税。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根据纳税人所得的情况分别实行定额、定率和会计核算三种扣除办法, 其中对工资、薪金所得涉及的个人必要生活费用, 采取“定额扣除”的办法。我们认为扣除项目的设计应对家庭的必要生活费用进行测算, 建立物价、消费联动调整机制, 每年根据物价上涨水平和社会生活变化情况调整生活费用扣除额, 同时, 将教育、医疗、保险、住房等支出和纳税人未成年子女、老人及无生活能力且无救济补助的需赡养亲属的支出纳入到扣除范围内, 以真实反映纳税人的负担能力。

调整生活费用扣除额应结合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工资调整情况及物价指数变化情况, 建立联动机制。目前对生活费用扣除额是否应该采取一刀切的问题, 学术界存在争议。实事求是来讲, 中国各省市发展不平衡, 各地区的基本生活费用存在较大差异, 应当允许各地区确定不同的生活费用扣除额, 不应该搞一刀切。但问题是一旦允许各地区生活费用扣除额进行上下浮动, 各地区往往就会不受任何制约, 往往会超过浮动的范围, 使地方财政收入受到影响, 反而加大贫困和富裕地区的差距。2002年以前个人所得税是地方税种, 那时法律上允许存在搞一些地方差异。2002年后个人所得税是共享税种, 为了保证税政、税权的统一性, 也为了尽可能使纳税人的税负比较公平, 统一的生活费用扣除额是相对正确的做法。比较现实的做法是将家庭负担的医疗、教育、住房、保险、养老等重要支出, 以家庭人口数量为系数, 进行一定比例的扣除, 减少因此出现的不公平程度。

改革高校考试模式的思考 篇9

一、考试改革的目的和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创新型人才是指在现有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改革课程体系、改革考试模式,把高校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人才。现在,高校的考核模式主要注重的是对学生基本理论的测试,技能考核较少,反映不出学生在知识的应用方面的发挥。导致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教师为教而教,学生为考而学。考试的作用是高校教学活动的“指挥棒”,它即引导着学生怎样学习,又反馈着教师应该如何教。因此,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对课程体系改革的同时,也应该改革考试模式,培养创新型人才。

(二)有利于明确考试改革目标

在高校考试改革中,改革目标是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因材施考,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个性化培养是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而创造性是现代高校人才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只有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个性化能力培养,才能培养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创造性人才。因此,新型的高校考试改革的目标,只有着眼于把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全面发展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考试改革目标。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高校学生在高考结束步入大学后,学习热情降低,动力不足,还有一部分学生甚至产生了厌学的情绪,丧失了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动力,幻想着在考试前很短的时间内集中时间复习就可以通过考试。简单而枯燥的考试模式也让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因此,学校和教师除了正确引导学生要端正学习态度外,还应进行考试模式的改革。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考试模式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精心设计考试方法,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技能考试。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能让学生对所学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实现会学,进而会用。

(四)有利于综合考量学生的学习质量

科学的考试模式和全面的考核内容,能综合评价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掌握,实际动手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从而,很好地发挥考试的诊断作用、导向作用和评价功能,有效地发挥考试“指挥棒”的作用,综合评价教师的上课、辅导、作业批改、成绩评定等教学水平,综合考量学生的学习成果,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深化教学改革,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保障。

二、当前高校考试存在的问题

(一)偏离考试目的,考试功能单一

考试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检验与评价,是激励学生不断进取的有效手段。考试是过程管理,即考试设计、考试的实施、考试过程的监督检查、考试结束后的总结,这一过程均是学校完成教学计划、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手段。却不是目的。一直以来,高校的考试目的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考试的目的,弱化了考试的功能,制约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考试的结束意味着一门课程学习的结束,很少有人认真总结考试结果,对教师和学生双方的教学效果和学习质量及时反馈,以获取相关的教学信息,对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缺乏诊断性评价,不能真正端正考试目的、发挥考试功能。

(二)考试内容教材化,题型固化

考试题型中无论是填空、判断、选择、名词解释,还是计算、分析、论述等,考试内容主要侧重于书本知识的记忆与再现,注重对教师课堂所讲授的内容的考核,而且多有标准答案。而教材外的考查学生实际技能的内容所占比重较少。导致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形成重记忆、轻思考的导向。同时,教师命题是依据教材和课堂学习内容,限制了学生的学习范围,造成了学生不重视平时的学习积累,考前集中突击,考试只为通过,不求知识的全面掌握和活学活用。这样也大大挫伤了平时学习态度端正、通过自己的勤奋学习取得好成绩的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不利于形成良好的教风和学风。

(三)考试形式单一,方式固定

高校考试的时间大部分都是安排在期末的最后两周。无论是必修课,还是限选课,多采用时长为110分钟的闭卷笔试。考试形式是闭卷笔试多、开卷笔试少;传统考试方式多,课程考试改革少;理论考试多、实际操作少;统一组织的考试多、因不同的培养目标施考少。同时,这些考试形式基本上都是“一卷定结果”,没有将考试作为一个过程进行考核。所有这些定式,都不能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而且,单纯依据期末考试成绩,或者加上比重较小的平时成绩,不足以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四)评价标准简单化,缺乏科学性

目前,高校采用的是易于管理、容易量化的百分制评价标准,考试成绩仍然是评判好学生的重要标准。但是,评价标准简单化,就无法科学、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也会误导学生重分数、轻能力,重考评、轻导向,重评价、轻过程。“以分数论英雄、以分数论成败”,夸大了考试成绩的作用,造成分数高能力就强的假象。由此可以看出,分数在高校中仍然是评价学生的重要标准,而对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评价较少,评价体系缺乏科学性。公正性、客观性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学生的知识的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难以全面的体现。

三、进一步深化高校考试改革的策略及建议

(一)全面理解考试功能,端正考试目的

测评理论认为,考试具有诊断性、导向性、反馈性、评价性等功能。要进行考试改革,就要树立科学的考试观,正确理解考试功能,充分发挥考试功能。考试在高校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判定其教学活动的正确性,规范教学行为,对教学要求、教学方法和手段,起到导向的作用。并通过教师的反思和学生学习效果的自我检验,反馈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形成正确的评价体系,监控教学质量,更新师生和管理者的考试观念,突出实践性、技能型、创新性的人才培养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使考试成为教学活动中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实现高校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改革考试内容,丰富考试题型

考试内容应突破教材,不能简单地局限于教材。现在一门课程的教材有若干部可选,教材的选择对教学的授课内容影响很大。因此,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考试内容,都应遵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依据教学大纲又不拘泥于大纲的要求,坚持以发展能力为主,体现即综合考察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又要给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思维以发挥的余地,培养创新精神。同时,教师在题型的设计上,突破传统的题型模式,调整试卷结构,改变记忆性、“复制式”为主的考核,设计科学的考试内容,使考试内容注重提高技能水平,注重提高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

(三)丰富考试形式,培养综合素质

考试安排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科学安排教学进程,课程结束就可以组织结课考试,而非等到集中考试周统一施考。考试改革的课程,考试时长可以采用非标准的考试时长。教务处应引导各二级学院,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出发,依据课程的特点和性质,鼓励教师采用丰富多样的考试形式,将闭卷、开闭卷、机考、课堂小论文、口试、自我评价、社会调查等考试方式相结合,增加考察实践能力的考核形式。在考试方式向多样化转变的同时,增加学习过程多次考核的比重。考试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以发展能力为主,由书本知识的考核向注重能力考核的转变,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考试目的。

(四)评价标准灵活化,建立科学考核评价体系

以统一的百分制作为学生成绩的评价标准,虽易于操作,却忽略了学生个性化的培养。考试改革要求坚持因人才培养目标施考、因才施考。那么评价标准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增加灵活性。“不以分数论成败,不以分数论英雄”。考试成绩采用绩点法和加权平均法,对学生参与课题研究、竞赛获奖等给予充分肯定。在考试改革的同时,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必须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作出全面而客观的综合评价。学生在校期间获得相关技能的考核,也应在总评成绩中占有一定的比例。

四、建立适合课程特点的考试模式

(一)平时 + 期中 + 期末考试模式

该种考试模式适合于高校公共基础课程的考试,如高等数学、大学外语、大学物理等。公共基础课是学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重要基础学科,它在高校的课程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公共基础课程应组织教学经验丰富、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的教师建立卷库,实行“背靠背”的教考分离命题模式。由学校教务处统一组织期中考试,基础教学部门应加大平时考试成绩的比重,制定相应的考试制度。如平时成绩和期中考试没有通过者,不允许参加期末考试,改变学生平时不用功、考前靠“突击”的现象。

(二)平时 + 实践考核 + 期末考试模式

该种考试模式适合于学校工科专业课的考试,如电力系统分析、汽轮机原理等专业课程。专业课程注重实践性的考核,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提高学生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探索,以免学生靠死记硬背学习专业知识。实践考核即可以在学习的实习场进行考核,也可以在实验室进行考核。考核时,由学生现场抽题、现场操作,教师根据学生操作过程及结果评分。要注重其实践操作、设计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考核。

(三)平时 + 课程论文 + 期末考试模式

改革教育模式培养创新意识 篇10

我们从教育学角度讲的创新意识就是心理学上讲的所谓的创造意识。创造意识是指人们对创造活动的心理倾向和态度。一个人若没有创造意识, 则不可能开展积极的创造活动。创造意识强的人乐于创造, 勇于探索未知;创造意识弱的人, 因循守旧, 接受习惯。我国的传统教育模式中, 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对老师只能“唯命是从”, 恪守“师道尊严”、“唯师独尊”。学生的独特思想经常遭到批判和挑剔, 从而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压抑和磨灭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致使许多艺术类学生被塑造成照搬照演、照葫芦画瓢的“庸人”。这对艺术职业教育来说, 已经严重地制约了人才的培养。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创新型人才, 是当代艺术职业教育的重要目标。

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 我个人认为, 对艺术职业院校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在理论教学的角度, 应从这样几方面着手。

一、营造良好氛围, 创设创新环境

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 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 所以教师有必要创设一种和谐的学习气氛和愉快的学习环境, 它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条件, 只有在轻松、愉快、民主、自由的气氛下, 创新教学的基本原则才能真正地得以实施。此外, 创新教育是与接受教育相对而言的, 它是以继承为基础、发展为目的, 以培养创新性人才为价值取向的新型教育。学生的创新素质并不是教师直接给予的, 只有在相应的教学环境下, 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得以发展。

1.尊重学生人格, 培养创新情感

创新教学呼唤新型的师生关系。师生间的民主、亲密、平等和谐的关系, 是进行创新教学, 培养学生创造性的重要前提。教师必须用尊重、信任、平等、友好的情感去感染学生,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创设民主、积极、开放的课堂气氛, 使师生感情融洽、思维活跃。教师要尊重、平等地对待学生,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表不同的意见;要创设教学情景, 提供机会, 启发学生的思维;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 使学生学会学习。学生也只有在轻松、愉快、毫无顾忌、毫无压力的情绪氛围下, 才能激起对所学知识、所研究问题的兴趣, 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索、尝试、发现、创新”的过程中来, 才能敢想、敢说、肯思考、肯接受, 才能不断激发创新情感。

2.实行开放教学, 创设创新环境

宽松、自由、教学互长的学习环境是实施创新教学的保证。传统的教学, 教师采取“填鸭”的方式, 我讲你听, 我写你记, 讲课内容脱离实际, 内容枯燥乏味, 形式简单, 这样的教学环境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也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深刻地了解学生, 在情感、思想等方面要与学生产生共鸣。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应变“师道尊严”、“教师权威”为“师生平等”、“以诚相待”。教师应在课内、课外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自由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勤于思考, 乐于接受知识, 实行开放式教学, 创设宽松、自由、教学相长的学习环境。例如:在政治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开放的题目鼓励学生自己提出对个人成长、发展过程中关心的问题和社会上出现的某些热点、难点问题的看法, 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自由展开讨论, 教师要虚心倾听学生的意见并积极投身到讨论中去, 对于在某些问题认识上的个别差异, 要善于发现其价值, 并予以相应程度的肯定, 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帮助学生树立独立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为其创新意识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发展创新个性, 激发创新欲望

顾明远教授指出:“要培养创造性人才, 就要克服目前教育中的单一性、封闭性, 尊重学生个人, 发展学生个性, 培养自我负责意识。……发展个性是现代教育的另一个重要标志。”[1]创新活动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点, 从某种意义上讲, 创新就是一种“标新立异”的过程, 是一种求异性思维。没有求异, 就不可能有对新事物的独到见解和发现, 也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标新。标新正是求异的结果。因此, 无论是标新, 还是求异, 都体现为鲜明的个性。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美国教师让学生画苹果的时候, 一个学生画出了方形的苹果。这引起了老师的注意, 以至于有了下面的对话。“你吃过方苹果吗?”“没有。”“你见过方苹果吗?”“也没有。”“既然没吃过也没见过方苹果, 那么你怎么想到要画一个方苹果呢?”“我们家的人都十分喜欢吃苹果, 但吃苹果时常有这样的麻烦, 苹果是圆的, 一不小心就会到处滚。假如苹果不是圆的, 而是方的, 就可以省去很多麻烦。再则, 我爸爸经常买苹果回来, 我发现, 很大的一箱子苹果其实没有多少, 因为苹果是圆的, 苹果与苹果之间的空隙较大, 许多空间被浪费了。假如苹果是方的, 一箱子就会装得更多。所以, 我认为苹果方的比圆的好。”听了这些话, 老师对学生进行了表扬。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 这个孩子今天只是拥有一种想改变现实的不成熟的想法, 但这也恰恰成为他创新意识的萌芽, 从而成为他成年之后创新的一种前动力。

时代的发展需要教育的创新, 创新的动力来源于个性化的思考, 一个抹杀了个性的民族不可能是有创造力的民族, 一个泯灭了个性的人不可能是有创造性的个体, 一篇缺少个性感悟的文章不可能给人以生命的启迪。教师要做一个有创造观点的教师, 发展学生的创新个性, 积极看待学生标新立异和超越“标准”的行为, 自觉地成为学生创造潜能的欣赏激发者和培育者。

在教学中, 教师应当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鼓励学生向书本挑战, 向传统挑战, 向老师质疑, 不断地发现问题, 不能因为自己的墨守成规而随意扼杀学生的挑战性。批判理论性主义的代表波普尔曾经说过:“正是问题才激励我们去学习, 去发展我们的知识, 去实践, 去观察。”“一种理论对科学知识所能作出的最持久的贡献, 就是它所提出的新问题。”[2]教师可以针对“知足常乐”提出“不知足常乐”;针对“开卷有益”, 提出“开卷未必有益”等等, 使学生们在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的过程中, 逐步地激发起自己强烈的求知欲望、创造欲望。

三、注重学科改革, 开发创新潜能

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严重地影响了人才的培养, 造成了许多高校毕业生“说起来头头是道, 用起来处处碰壁”的严重局面。改革学科教学, 开发学生创新潜能, 是社会的需要, 是素质教育的呼唤。

1.利用课堂教学, 开展创新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有计划、有目的性的将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思维的训练引入各门学科及课堂教学, 并使之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例如, 根据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 语文学科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工具学科, 应是一门培育创新思维的基础学科。语文教学不应仅仅拘泥于文字的考证、词语的解释、语法的分析, 而应着力于语言运用能力、人文素质的培养, 尤其应注重对创新思维潜能的开发。因此, 语文学科应充分发挥优势, 让学生展开联想的翅膀, 激发起创造的欲望, 使语文学科成为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方热土。语文课堂应给学生思索的空间, 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和语文教学一样, 各门学科的教学都应该流淌着创新的主旋律,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弘扬传统精华, 提高领悟能力

创新教育对于传统的教育来说不是一个简单否定的过程, 而是一个“扬弃”的过程。中国传统教育中有许多极有价值的内容、方式, 经过科学的整理、扬弃, 完全能成为创新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中国传统教育中的“背书”现象。背书决不是为了“死记”, 而是在背书的过程中训练和提高学生的领悟与理解能力。实践告诉我们, 有许多经典之作所包含的意蕴、内涵、哲理等, 既不能“一目了然”, 也不是靠老师的一次讲解就能清清楚楚, 而是要反复地体会, 靠自己去逐步地领悟和理解。“背书”实际上就是一种有效的领悟过程和方式, 问题是我们很多人都把这一过程简单化了, 而把悟性的开发过程当成了“死记硬背”的过程或俗话所说的“和尚念经, 有口无心”, 不仅不能提高领悟能力, 而且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3.注重个体差异, 培养求知兴趣

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事物。同样, 学生们也存在着个体差异。区别学生的不同情况, 有针对性地实施培养计划。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 教科书的内容、考试的内容早就出现了一种倾向:越学越难, 越考越难。学生们忙于应付各种测试、竞赛, 整日地淹没在无穷无尽的题海之中, 完全没有学习的自主性。以至于他们能在考试卷子上准确地回答许多高、深甚至尖、难的问题, 但却连生活中最基本的常识问题都不懂。这实际上是一种“倒置”, 结果是极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教育工作者, 我们必须重视这种现象, 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 特别是对那些智商较高、个体优势较突出的学生, 应当有目的地引导他们“让思想走在年龄的前面”。这样做并不是违背教育规律以及认知规律, 恰恰相反, 是对这些规律的辩证地、能动地运用。

四、进行综合教育, 奠定知识基础

创新需要有力的知识支持。知识是对事物属性与联系的认识, 是人们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扎实的基础知识以及专业知识, 在创新人才的素质培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可以肯定地说, 创新意识培养的基石在于是否具有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理想的知识结构, 除了知识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广博性外, 还必须使学科专业知识、广泛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普及性的科学文化常识及学科相关专业知识在深度和广度上达到一定程度并互相补充、互为所用。21世纪需要的是具有创新能力和独特思维的复合型人才, 从一定意义上讲, 创新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基础知识的厚实程度。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栋梁之才, 教育工作者应从现在开始, 在创新意识的培养中强化基础知识的训练, 尤其是综合知识的学习, 使学生们拥有雄厚的知识基础, 并能活学活用, 胜任未来的工作。

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新型艺术人才, 是新时期艺术职业教育的目标, 是一个艰辛困苦的探索过程。但作为教育工作者, 其实他就孕育在我们的举手投足之间, 只要我们在教学中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创设创新环境, 发展学生的创新个性, 激发创新欲望, 注重学科教学的改革, 开发创新潜能, 进行综合知识的教育, 奠定知识基础, 那么, 经过一定时间的努力, 我们一定会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新型艺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朱永新, 徐亚东.中国教育家展望21世纪[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7:5.

[2]薛景华.问题教学法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高等农业教育, 2003, (7) .

[3]李越, 孙枕戈.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2, (5) .

[4]曹蓉蓉, 吴毅.创新意识与能力[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0.

[5]彭坤明.创新与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6]林琳.知识改写命运的六种能力[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99.

国企改革的“富润模式” 篇11

记者:从21年前濒临倒闭的国营诸暨针织厂,到今天拥有50家子公司、分公司、合资公司、上市公司的股份合作制的托拉斯企业。富润模式在民营经济十分发达的浙江似乎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发展模式,请您谈谈富润集团改革、改制的发展路径。

赵林中:我自1986年服从组织安排,从诸暨县委办公室到国营诸暨针织厂工作,没想到这里会是我奋斗一辈子的地方。那时的针织厂,已到了十分困难的边缘,职工的工资是用产品抵的,诸暨大街上到处可见摆摊推销产品的针织厂工人。从农村联产承包受到启发,我们开始搞承包制,而且获得了初步成功,丢掉了亏损的帽子。由此,针织厂走上了改革发展的道路。

1989年,针织厂以存量资产嫁接投资,与香港富春公司合资成立了富润针织有限公司。“富润”的名字由此而来。1993年8月国营诸暨针织厂更名为浙江针织厂;1994年5月,以浙江针织厂为主发起人,联合诸暨市电力实业公司等单位,组建设立浙江富润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5月,组建浙江富润纺织集团有限责任公司;1997年10月,兼并商业后更名为浙江富润集团有限公司;1997年12月,更名为富润集团有限公司;2004年12月,更名为富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1997年6月4日,浙江富润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

在国有企业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推行内部改革的同时,在诸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对诸暨市的国有企业实施兼并重组。1992年兼并国营诸暨酒厂,1994年兼并国营诸暨毛纺织厂,1995年兼并诸暨纺织总厂,1996年兼并国营诸暨绢纺织厂,1997年兼并诸暨市商业集团及其下属16家公司,2003年兼并国营诸暨化肥厂,2004年购并安徽六安化肥厂。共承接债务9.2亿元,接收职工9450人。

富润集团的产权制度改革始于1992年,我们实施介于承包制和股份制之间的技改募股模式,而后在部分厂推开。2003年,按照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的精神,对下属企业采取“母体不变、团队增量参股设立子公司、出资不少于20%,期权配套”的办法,建立“新体制”,经营体制与机制得到有效改善,管理团队参股新增资金3000余万元,企业盈利水平明显提高。2007年,我们按照“统一政策,分类实施,分步推进”的改制原则和“先身份置换、后产权置换”、“先商业、后工业、再集团”的改制进程,完成了商业企业改制。2011年12月,富润控股集团已由国有独资企业,变为市国资办持19%、由管理团队和职工共同组建的惠风公司持股81%的有限责任公司。

记者:国有企业改制之后,国有的股份比例减少,过去国有企业的党组织、工会、团委等是否削弱了?国有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否还像以前一样重要?

赵林中:完成改制以后,我们企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竞争主体,必须立足于富润的实际,以前瞻性的眼光和开阔的视野,确立更高的目标和追求,以产业报国的使命感,在成就事业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实现自我超越,要继续为社会作贡献,继续要有社会责任感。集团改制启动之初,我们就明确提出,不管牌子怎么换,体制怎么改,内部机制怎么变,企业党组织的战斗力不能削弱,依靠工会和职工办企业、民主管理的思想不能变,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弱化,国有企业的传统优势不能丢弃。我们要继续发扬和传承富润多年来在实践中积淀起来的文化和理念,我们要相信群众、相信党。好的理念可以贯穿到企业永久,可转化为生产力。只要我们坚持、坚守、积累、自信、坦诚,以诚相待,与人为善,稳中求进,顺势而为,这些将会是我们最大的资产。今天的富润集团不但是典型的劳动关系和谐企业,而且享有较高的社会美誉度。

改制后,集团仍然保留了国有股份,集团序列有32家企业还含有国有成分,多的19%,最少的1.94%。因此,我们继续提倡“忠诚于党的事业,忠诚于国有资产,忠诚于富润的事业,办事认真,处事公正,经营廉正,艰苦勤奋”的准则。过去我们讲:虽然不是老板,但要像老板一样管理好国有企业。现在从一定程度上讲可以称老板,但不能像贬义意味的老板那样,唯利是图,拜金主义。改制后哪些要转变,哪些不能变,要基本明白。小事糊涂点可以,思路、路线、方针不能糊涂。

记者:富润集团改制之后,您是如何实现股份制公司的规范管理,如何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

赵林中:改制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增强企业实力,改善职工生活,保持稳定,都离不开发展。集团虽然完成了改制,但改革的任务依然存在,负债率仍然很高,改革永无止境。适应集团产权制度改革的实际,我们要优化机制,提升管理,提高运行水平。要统观全局,从整体上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做到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实现可持续发展。

制度之于公司就像规矩之于方圆,就是企业的法津。没有制度要建立制度,出现漏洞要修订完善制度,确定了制度就要以制度为准绳,谁也不能无视制度,谁也不能随意废止制度。如同货币只有流通起来才能带来实质的增值和享受一样,只要真正执行下去,制度就能给企业带来效益。我们提倡决策程序化、组织系统化、业务流程化、管理行为标准化、绩效考核尽可能量化。说到企业决策规范化、程序化,有个公式叫“99=1”,即99次决策正确,如果有1次失误,就有可能万劫不复。只有规范,才会有生命力。

改制之后,产权多元化了,解决了出资人到位的问题,但面对的股东亦即出资人也更多了,因此必须严格按照《公司法》、《公司章程》、《母子公司管理关系指引》等规章,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物尽天择,适者生存”,形势逼人,不进则退,不进步就要被自己所淘汰。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人是不可替代的,没有什么东西是必须拥有的。如果你想走得快,那就一个人走;如果你想走得远,那就一起走。我们可以无视自己,但不能无视法律、规范。

记者:据了解,富润集团较早地进入了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对于富润来说是个相对陌生的行业,富润在这方面的效益如何?另外,请您结合文化产业谈谈富润集团自身的企业文化建设。

赵林中:富润集团2010年参股长城影视集团,长城影视是第一股东,富润集团是第二股东。我们也是从此开始生产文化产品的。现在总投资30个亿达的影视基地也落户在诸暨。文化产品既有经济效益也有社会效益。投入文化产品,产品出来产生社会效应,鼓励人、激励人,文化产品,首先要有人来看,阅读和收视率要高,如果没有人看,自娱自乐是没用的。

富润的文化,包括管理的机制、体制,这是一个大文化。我在九届全国人大的会议上的一次发言说,改革开放新时期,企业文化光用毛泽东的思想不行,光有邓小平理论也不够完善,我们企业的文化应该是毛泽东加邓小平。这时,参加我们小组讨论的曾庆红同志说:“林中同志你等一等,我建议你,建议你要加上‘三个代表’,这样就全了”。 曾庆红同志说的好,这就是一个大的文化,是大政方针。因此,我认为,做企业文化既要吸收西方的精华,东方文化优良的东西也不能丢,同时要符合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

富润集团的核心文化是8个字:创新、包容、奋发、进取。我们一直注重企业文化建设,现在研究转向了投资文化产业,并且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为了发展文化产业,我们组建了浙江长城影视集团,去年我们推出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大型文献纪录片,向建党90年献礼,被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播出,荣获中国电视剧第28届“飞天奖”一等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非常明显。今年,我们继续推进《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系列,向党的十八大献礼。

记者:您在各种场合一再提出“坚持稳中求进,做永久、本分、和谐的企业”,稳中求进也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战略部署。请您谈谈“永久”和“本分”的具体内涵。

赵林中:从2004年开始,我们每年的年终总结报告中都会出现“稳中求进”四个字,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突出的也是稳中求进,“稳”是前进的基础,“进”是发展的方向,稳中求进已经成为我们企业改革、发展的主基调。

当全社会从实业转向投资、产业空心化的时候,我们坚守主业,还实施转型升级;当很多企业立志做大做强的时候,我们提出做优做强,因为规模大小并不是衡量企业成功的标准;当全国上下都在提又快又好的时候,我们说,不妨又好又慢,因为速度快慢也不是评判企业成果的尺度。一味求快,有时灵魂也会跟不上。这有点如“啤酒理论”。故我想我们富润应该用自己的步调慢慢向前走,在一个崇高的目标的支持下,不停地走,即使慢,只要不后退,只要少走弯路,也一定会到达目的地。俗话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早些年,大家都急不可耐,急着赶路,急着生财,急着过上好日子,越急就越不自信。终于有一天,大家信起自己了。于是慢下来,走一程,思量一程,好多的急,都在“走路”中明白了,原来慢慢地走也是好的,“慢”不等于“停”,很多事是不能急的,欲速则不达嘛。把快的脚步放慢一些,走走,理理,思量思量,想一些该想的事。甚至像列宁说的,退一步,进两步。那是怎样的一种从容啊!

富润是一个特殊的企业,我们必须“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选择自己可能会获胜的方向,做力所能及的事,不做力所不能及的事,做正确的事比正确地做事更重要。不要去赌,不能碰运气。要说运气,大概就是机会碰巧撞到了你的努力。要平和、舒缓、理性地打造财富,保证不犯大错误。改制了,我们不能因为监管体系改变了就产生随意性,相反更应“头要冷,心要热,劲要足,识事务,做该做能做且可以做好的事”,老老实实打造永久、本分、和谐的企业。

现在做企业难,但我们必须坚守,必须以平常、平和、豁达、包容、坦荡的心态面对。现在这个社会钱少的不轻松,钱多的也不轻松,每个人都似乎有点生活得慌里慌张的。但不能因为我们这个社会有那么多的两难问题、双重矛盾,我们便消极悲观,生活中从来都不全是黑暗,人间一直有暖色。在此,以美国诗人霍尔姆斯的诗《不管怎样,还是应该》中的最后两句与大家共勉:

你多年建树的业绩可能毁于一旦;

但是不管怎样,还是应该去努力建树。

献出你的全部才华去造福于人类,可能会使你身陷困境;

但是不管怎样,还是应该向人类献出你的才华。

改革模式 篇12

1.目前中国普通高校的办学理念。大多数普通高等学校已经把的办学层次定位办学的主要目标。只从表面上解读高校扩招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内涵, 导致各高校大肆扩招、普遍升级, 中专及专科学校都升级成为了本科高校, 其办学能力可想而知。而原有本科高校追求大和全。无论师资力量及设备等办学条件是否满足新专业的要求, 都热衷于追求专业的齐全, 理工院校开人文专业, 师范院校办非师范专业等现象层出不穷, 既不利于培养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技术应用性人才, 又冲击了精英教育, 导致教育教学质量不同程度地下降。使得高等教育大众化仅表现为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

2.普通高校人才培养的过程。目前绝大多数非重点院校本科教学都是根据人才培养方案来培养学生, 同时各专业设置若干专业方向, 目的在于使培养对象有个性发展的空间, 避免模式化培养的不良结果。但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执行都有一定的问题。第一, 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过于分散, 这里所说的分散是指课程多且杂, 与本专业关系不是很密切的课程很多;第二, 实践教学环节少, 目前各高校普遍实行学分制管理, 以学分计算:文科全程教学一般在175学分上下, 其中实践环节在24学分左右, 理工科全程教学一般在180学分上下, 其中实践环节在35学分左右, 包含毕业设计 (论文) 环节一般在15学分左右, 文科实践环节比重约为13.7%, 理工科约为19.4%;第三, 很多专业方向形同虚设, 很多专业由于师资、专业教学设备等因素都放弃了专业人才的方向培养,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基本都回到统一模式, 同时有课程滞后于社会需要的现象。

3.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与就业形式的分析。本科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工程师系列人才, 由于高等教育没有完全以精英化的人才质量标准来经营大众化教育, 使得这一目标很难达到, 毕业生普遍存在着眼高手低的现象。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 通常是理论水平高于实践水平, 存在着普通本科生在程序设计方面不如高职专科生和中专生。加之市场准入制度造成大学毕业生必须接受职业标准的考验、雇主的鉴定和评价, 造成了大学毕业生不能充分就业, 于是形成了“考研热”、“考公务员热”等现象, 迫使毕业生背离自己的专业, 这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改善办学环境、完善教育体制、调整人才结构

1.完善教育体制改革、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精英教育作用。由于高等教育的扩招与并轨, 造成了原本应该从事精英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普通高等学校应接不暇, 师资、设备不堪重负, 培养对象数量的急剧增加, 使得各高校在精英教育方面已经有心无力, 教育质量下降。而高职高专院校似乎日渐萧条, 造成社会人才需求比例严重失调, 西方国家工程师与技术员的比例是1∶3以上, 而中国恰恰相反。应恢复高职高专学校职业教育的职能, 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从而减轻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压力, 重新恢复高等学校精英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能力, 优化投向人才市场人员的比例和人才结构, 达到科学合理的分配使用人力资源。

2.国家和地方加大投资力度、努力改善教学条件。小平同志曾经提出过教育投资实现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这一目标, 温总理在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 温总理2011年8月31日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强国必强教、强国先强教”;教育发展要面向未来,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教育是千秋大业, 关系国家民族长远发展、关系人的全面发展, 必须整体考虑、精心设计;教育发展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和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要求;教育发展要顺应人民群众对接受更多更好教育的新期盼;教育发展要进一步深化改革等, 可见国家从来都没有轻视过教育问题。而省属部属院校目前都面临着一个严重问题, 那就是资金短缺。造成资金短缺有如下原因, 第一, 高等教育的扩招后, 随着招生数量的日益增加, 教育成本也随之增加, 很多高校为了解决这些学生的吃住行以及教学场地等问题, 大部分都另选校址重新建设, 这么大一笔投入多数都是用学校贷款的方式解决, 造成了各高校负债经营的现象;第二, 国家和地方财政支持不够, 虽说政府的投入也在增长, 但增长的速度与学生增长的速度明显不成正比。各高校资金不足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 如, 实验设备不足并陈旧, 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实践能力强的人才, 造成学生走不出校园, 对将来所从事的工作一无所知, 教师没有进修和考察的经费等现象。没有沃土培养不出参天大树, 所以, 政府和地方应成立教学经费评价机构, 根据情况加大、加速投入力度, 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坚实后盾。

3.调整课程结构、开放实验室、实践社会需要。目前学生面对来自就业方面的压力非常大, 社会所需的人力资源要么需要工作经验, 要么需要实践能力, 而在高等教育过程中很难得到以上能力, 这就造成了很多学生疲于职业技能培训和考试, 如各高校火爆的“物流师”、“网络工程师”、“市场营销师”、“营养师”等培训与考试。学生同时面对广而杂的课程设置, 使得学生疲于应付, 结果两个方面都不能去的好的效果。因此, 作为人才培养主体的高等院校, 应对人才培养过程科学合理规划、精心设计, 在课程设置上进行精心安排, 不要广而杂, 首先应先立足本专业的实际需要, 加大实践课比例, 开放实验室, 让学生能随时随地的实践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 同时可采取与相关用人单位联合培养的方式, 掌握社会对专业人才需求的情况, 将企事业单位工程师请进来授课, 即降低教学成本, 又使学生学到了专业前沿知识, 让学生走出去, 到企事业单位实践自己的知识, 适应工作环境, 了解工作岗位, 使学生在走出校门前就做好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必要准备, 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总之, 高等教育应结合实际社会需要调整培养模式, 国家和社会应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 加大职业教育力度,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做到因材施教, 鼓励个性发展, 促进人人成才, 形成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摘要:青年科技创新人才是国家创新体系的生力军, 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 研究怎样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改善其创新行为及相关影响因素, 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深远的意义。而高等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过程, 所以将从高等教育过程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统一角度出发, 着重阐述当前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及相关问题。

关键词:高等教育模式改革,创新型人才培养,高等教育经费

参考文献

[1]张婷.区域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耦合的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

[2]辛枫冬.论知识创新与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的协同学习能力提高, 知识交流、共享与合作意识的增强, 创发展[J].宁夏社会科学, 2009, (3) :47-50.

[3]邹波, 张庆普, 田金信.企业知识团队的生成及知识创新的知识创新与人才成长系统之间的相互适应、相互协作、模型与机制[J].科研管理, 2008, (2) :81-89.

[4]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8.

[5]王东武.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协同互动模式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3) :65-68.

[6]宋迪, 武忠.知识创新管理模型及其对知识创新的推动作用[J].情报杂志, 2009, (10) :111-116.

上一篇:直肠癌术后化疗护理下一篇:营利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