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项目管理模式改革(精选12篇)
软件项目管理模式改革 篇1
摘要:教学模式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工作的重点和核心内容之一。针对当前高职软件技术基础教学中存在的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职业能力不强这一主要问题,该文通过对《软件技术基础——C语言与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设计,对传统教学模式改革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基于项目开发的“理论+实践”课程模式。并对构建软件技术基础项目课程模式,并就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环境等提出了具体的改革和设想以及实施方案。
关键词:软件技术,项目课程,教学方法
《软件技术基础》由C语言程序设计和数据结构构成,该门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有重要地位的专业基础课程,具有系统的程序设计架构理念、实践性强等特点。学好本课程的基础知识,掌握编写程序、调试程序的技巧和方法,不仅为学生打下了抽象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也是学生毕业后从事电子和计算机方向软件开发应用的必备本领。
1 教学现状
通过对周边地区高职高专院校的同类课程的教学调研,以及对近年来相关教研文章的研究分析,发现~的现状不容乐观。归纳起来,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 教学内容问题
经过对一些高职高专同类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调研,发现大多院校所采用教材的编排都是讲解抽象的理论知识,所采用的事例大都是简单的数字的运算。与当今多媒体课程相比,明显缺少直观性和趣味性。
1.2 教学方法的问题
大多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上就是还停留在“课堂理论讲解为主,课下练习为辅”的阶段,缺乏课堂讨论,缺乏模拟演练,师生之间的交流很少,限制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扼杀了学生对翻译学习的兴趣。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学生具有共同的特点,即大部分学生的英语基础和表达能力往往比较薄弱,习惯于被动听讲,自主学习能力还没有养成,小部分学生相对还是比较厌学的。这些都使得高职高专院校的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应该进行创新。[1]
1.3 教学环境的问题
几乎所有包括C语言程序设计类的课程都是教师在教室通过板书向学生讲解理论,需要上机做实验的时候去机房,而且做C语言实验的机房实验条件都比较差,主要体现在机器的配置非常低,常常是一个学校中准备被淘汰的机器。
2 项目课程模式下软件技术基础教学改革探析
2.1 项目课程下学生的学习模式
项目课程模式小而精,学生的学习真正做到了理论融于实践,动脑融于动手,兴趣融于行动,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学生从感性认识出发,上升到理性认识,再回归到感性实践,最终形成理念化的技术技能。学生接触的学习内容,形象、直观、实在,不再无目的地学、和学无用的东西。形式上与传统的学习模式相区别,学生大部分时间不是抱着书本坐在教室被动听老师上课。而是以行动为主的主动自我构建过程。[2]
2.2 项目课程教学模式的软件技术基础教学的改革
基于项目课程教学模式的软件技术基础教学的改革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2.2.1 教学内容的改革
项目课程下软件技术基础教学内容的项目设计和编排突破了传统软件技术基础学科课程的编排模式。
软件技术基础传统学科的教学内容安排方法为逐步教学C语言基础后再讲解数据结构基础知识,在讲解的过程中加入一些典型算法。
项目课程模式下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为打破了学科化的知识体系,从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出发,依据职业岗位工作任务组建了一系列行动化的学习项目。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以行动为主的自我建构过程,以完成工作化的学习任务为基础,在有目标的行动化学习中积累实践知识、获取理论知识。项目课程模式真正做到了理论融于实践,动脑融于动手,做人融于做事,在“所学”与“所用”之间建立了一个近乎“零距离”的通道。实现“所学”与“所用”有机结合关键涉及到两个内容,一是教什么,二是怎么教,实际上是‘教材和教师’的问题。”在实施项目课程模式的同时,打破了原有教学内容体系的学科性架构,构建了与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对应的教学内容体系,解决了“教什么”的根本问题[3]。
2.2.2 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C语言课堂教学过程中,从绪论部分,就可以向学生介绍“C语言能做些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学C语言”;这时教师可从最简单的C能解决的问题人手,举例并演示运行部分小的程序结果。并加以实际的编程应用,如拿出一整周的时间实训“五子棋”、“俄罗斯方块”等带界面的完整游戏。这些区区100行工作量的游戏一定会加倍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现代化的教学模式体现了信息量大、直观等特点,在新模式下,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激励进行的师生互动,更能充分体现现代化教学模式的优势。除了要加强课堂启发外,教师还要尽可能结合课程自身的特点,注重教学现场演练,并采用任务驱动、师生互动、案例教学等教学手段来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4]。
2.2.3 教学观念的改革
项目课程下的软件技术基础教学再也不是以教师为中心了,教师只是教学的辅助者,教学活动的“导演”,起引导协助的作用,学生才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演员”,整个教学活动。从而体现教学真正的成功不是在规定的时间内讲完教学进度表上的内容,而是表现在学生围着老师提出自己对某个小项目的看法上。正如不在于老师讲了多少,而是考察学生掌握了多少。
在上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挖掘学生的潜力的前提下,让学生参与进行任务前的准备,材料收集和任务分析,任务实施,任务实施效果的组评和自评。从而让教学成为一次愉快的体验,而不是苦口婆心的教育。[5]
2.2.4 教学环境的改革
单论C语言的实验环境,现在市场上的386就足够了,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条件对于一个具有极强自学能力的学习者就可以了。要知道,老师带一个超过30个人的班级,如果不能够配备多媒体授课设备,两节实验课的时间还不够回答每个人超过2分钟的问题!
对于学生来说,C语言的编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对于稍微复杂一些的程序,往往是不能一气呵成,常需要反复的编辑、编译、调试,才能完成,所以切实掌握C语言的调试技巧非常重要。在教学中应当注重学生的实际调试能力的培养。
程序设计的语法要求与学生在实际生活受到的规矩相比,其严格的程序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学生在没能引起足够重视的情况下,往往对开始的上机实践不太重视,到后来会慢慢演化成对课程的厌倦。长久下去,导致教学完全是自弹自唱而产生教学失败。[6]
3 小结
总之,项目课程下软件技术基础教学摒弃了传统教学的诸多弊端,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以完成工作化的学习任务为基础、在有目标的行动化学习中积累实践知识、获取理论知识。现场感与实用感,使学生自愿参加到学习中来,从“要我学”发展到“我要学”。在课程老师的引导、带领下,从我要做什么出发,寻求怎么做的方法;在学、验、练、用中主动寻求答案。学习的形式可以是小组学习。也可以单独教练。从而实现学生将绝大部分精力放在掌握知识上,而不是枯燥的语法形式,真正实现传授技术而不是内容。这样,就将传统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模式推进到一个全新的教育时代。
参考文献
[1]丁艳.项目课程模式下商务英语翻译教学改革探析[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138-139.
[2]赵拥华.关于计算机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的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9).
[3]周生明,廖元秀.多媒体不能完全代替板书的理论依据之一[J].电化教育研究,2008(22):141-143.
[4]俞庆英,刘莉,陈传明,等.非计算机专业C程序教学方法创新[J].计算机教育,2010(20):118-121.
[5]杨延广.对高职程序设计课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探讨[J].高教论坛,2006(2):160-161.
[6]包玉林.浅谈如何提高计算机课堂教学效果[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9(2).
软件项目管理模式改革 篇2
基于CDIO的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研究
针对软件工程的课程特点,介绍了当前高等院校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现状,提出了基于CDIO的`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探讨了软件工程教学改革思路.
作 者:李红霞 王光 作者单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软件学院,辽宁葫芦岛,125000刊 名:中国科技博览英文刊名: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VIEW年,卷(期):“”(12)分类号:G关键词:CDIO 软件工程 教学模式
软件项目管理模式改革 篇3
关键词:机械制图 Solidworks软件 教学模式 改革
1 教学模式改革理由及改革前景
看图和画图是机械类的工科学生基本技能,这也是《机械制图》这门课程的终极教学目标,而高职类学生因基础薄弱,空间想象与空间思维能力较弱,看图是他们最大的困难,尤其是组合体相贯线、零件图、装配图这些重点、难点章节,学生普遍感觉枯燥、抽象、深奥,难以想象,因而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好,直接影响学生对后续《机械设计》等课程的学习及毕业设计的完成。如果能将Solidworks三维设计软件引入机械制图课堂,将其与机械制图课程高度融合,充分利用其实体建模、虚拟装配、运动仿真、爆炸视图等重要功能,将一个个枯燥、生涩的二维视图以鲜活的三维实体或高度仿真的运动模型呈现在学生面前,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极大地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和空间思维能力。
2 教学模式改革实践
2.1 与专业和企业研讨
本着“与专业结合、为岗位服务”的理念,课程组全体教师与专业教师座谈,同时邀请企业代表参加,了解专业后续课程对机械制图课程内容的针对性需求,以及本课程相关知识在企业的应用情况和岗位能力要求。调查表明:①各专业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看图、绘图能力及一定的创新设计能力;②企业需要员工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独立学习新技术的能力。根据专业后续课程学习的基础性要求和企业的能力要求,确定本课程培养目标。通过研讨,确保《机械制图》教学内容满足专业和企业的需要,有助于学生对专业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将来的就业与发展。
2.2 课程内容整合
将机械制图与Solidworks软件整合,课程内容模块化,《机械制图》课程涵盖的内容较多,为了适应学生学习,课程整合为5个教学实践模块,18个学习项目。我们在项目设计时已经充分考虑到专业和企业的需要,体现“与专业结合、为岗位服务”的设计理念。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等各专业都为机类专业,可以实施此教学模式。详见表1。
2.3 实践教学组织与安排
将Solidworks软件与机械制图课程融合,利用Solidworks实体设计软件独特的可视化造型、装配、运动仿真方法和多媒体教学设备,将“机械加工厂”搬到课堂中来,现场完成零件加工、虚拟装配、运动仿真、图纸生成,构件一个交互式教学平台,使机械制图易教易学。如:
2.3.1 在学习第一个模块时,先简单介绍三维立体图的识读及其尺寸标注,再利用Solidworks软件进行三维实体造型,将一个个鲜活的三维实体模型以各种不同角度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全面了解并熟悉实体模型的各种结构组成,为后面学习机械零件做准备。
2.3.2 组合体三视图模块是学习的难点,以前学生对于回转体的相贯线普遍感到想象困难,作图无从下手,现在可以先利用Solidworks软件现场完成零件加工,形象直观地演示相贯线的形成过程及其空间形状、位置情况,再反过来将三维实体生成三视图,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三视图的投影原理及正投影的“三等”规律,帮助学生提高空间想象能力,熟练掌握该部分内容。
2.3.3 学习机件的表达方法时,先根据需要选择各种典型机件,根据各种机件的零件图进行三维实体造型,再利用Solidworks软件将三维典型零件生成各种如基本视图、向视图、斜视图、局部视图等视图,再进一步将有孔有槽的典型机件生成全剖、半剖、局部剖、旋转剖、阶梯剖等剖视图或断面图,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并熟悉复杂机件的各种孔、槽的典型结构、位置及其表达方法。
2.3.4 零件及其零件图模块,可引导学生在Solidworks环境中,进行零件图图纸的提取、制作及标题栏的填写,并将课后准配的零件实体,按照正确的表达方法生成零件图并正确地标注尺寸,让学生主动地去了解熟悉零件图的功能及组成,进一步地学会如何科学地表达具体零件。
2.3.5 讲解装配体及其装配图模块时,可以利用Solidworks的虚拟装配、模拟动画功能来展示设备的装配流程,将三维模型按照正确的顺序进行安装、拆卸来讲解设备的装配过程,并进一步生成爆炸视图,让学生直观、逼真、立体地了解部件的装配关系和内部结构,了解装配体的工作原理,快速读懂装配图。
3 教学模式改革成效
极大地激发学生对学习《机械制图》课程的兴趣,让学生不再觉得枯燥、抽象、深奥难懂;学生在学好一门课程的同时掌握一门三维设计软件;为学生今后完成毕业设计甚至利用Solidworks软件进行机械设计打好坚实的基础。同时,学生积极参加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取得优良的成绩,获得了专业和社会的高度认同。几年来,学生参加与本科院校同台竞技的广东省及全国的绘图技能与创新设计大赛,共获奖60余项。学生和老师近年来的获奖情况详见表2。
参考文献:
[1]张泽东.SolidWorks在机械制图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教育,2012.
[2]师帅,安雪.Solidworks 3d 机械设计在机械制图课程中的重要意义[J].企业技术开发,2012.
软件项目管理模式改革 篇4
“校企交替分段式”教学能让学生与企业用工一线“亲密”接触, 亲身感受和掌握连锁企业的生产设备、器材以及经营管理岗位所需的工作技能, 切实领悟理论和实践的学习结合点, 实地了解连锁行业和零售市场的实际运作情况, 拉近课堂学习和工作实践的距离。更能让学生针对市场和企业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和定位做出符合自身的设计和调整。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连锁经营管理专业通过引进“分段式”教学、实施教学模式创新和提升教学实效等方面的改革实践,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现有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通过对学生评教和用人单位反馈等方面的调查, 我们发现部分专业课程存在教、学、做一体化程度不足的现象, 即教学过程偏理论、重讲授, 实训、实践教学比重低, 导致课程设计缺乏职业性、实践性和互动性。学生动手机会少、实践能力弱, 参与课程的主动性、积极性较低, 教学效果不好。如何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上将专业课程设置、课堂教学组织与实施和连锁零售企业的岗位技能要求切实有效地结合起来显得刻不容缓。同时, 企业也越来越注重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 是否在具备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掌握更多的实践操作技能, 是否能够迅速地适应岗位要求。因此, 找到理论和实践紧密联系的教学方法和途径, 授人以渔, 才是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
二、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路
1、明确课程设计理念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以IGA中国零售学院为依托, 成立了中百学院、连锁经营管理共建委员会, 汇聚行业、企业专家来共同探讨、设计课程内容和教学思路, 确立了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重点还应在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之间的联系和衔接上。应该按照连锁企业的不同工作岗位任务的相关性来设置教学课程, 以完成工作任务和掌握职业能力来划分教学单元, 将专项技能和职业能力转化为课程的教学目标, 确定课程单元所需传授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能够与实际工作任务紧密衔接。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到课程教学, 突出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和职业素质的养成, 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和校内课堂实施校企交替分段式教学, 把企业的实际工作任务融入到课程设计中来。
2、制定校企交替分段式教学模式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自2009年开办以来, 依托IGA中国零售学院的强大平台, 相继与中百连锁仓储超市有限公司、深圳人人乐商业集团等企业展开校企合作。企业与学校共同参与教学大纲的规划与制定、教学内容的组织、考核与评价体系的构建, 以职业岗位技能知识为教学内容实施分段式教学。其目的是让学生能够适应企业岗位的需要, 在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的前提下, 强化实践技能的培养, 将理论知识及时、快速地转化为工作技能, 从而与快速发展的连锁零售行业相匹配。
三、“校企交替分段式”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探索
1、创新传统理论教科书为现代多媒体视频化讲义, 提升课堂教学真实感
连锁经营管理的众多课程对实际操作和实践技能的要求较高。以《商品陈列技巧》为例, 该课程属于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核心职业技能课程, 其实践性和操作性非常强。但现阶段市面上相关专业教材匮乏, 可选择余地很小, 尤其是缺乏适合高职教育教学使用的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教材。且传统学科式思维痕迹过重, 现有可供选择的教材大多以工具书的形式来进行内容的组织与编排, 理论多, 实训少, 缺乏系统性、实践性。
在“校企交替分段式”教学模式的框架指引下, 专业教师和企业教师针对上述情况进行了良好的分工与协作, 共同收集、整理了大量关于连锁零售行业的销售设备、陈列工具、技术工艺、生产流水环节以及最新的行业资讯和发展动态等一手教学资料, 将真实的职业场景以精美的PPT图片和视频课件的形式引入到课程教学中来。通过将多媒体教学设备和课堂理论讲授教学相结合, 可增强学生对实践操作技能的直观感性认识。同时, 按照职业岗位的要求来设计教学内容和考核体系, 力求做到“做中学、学中做”, 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 使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实际行业需求更好地实现无缝对接。
2、改革课程内容章节化到“基于典型工作任务”化, 教学方式从纯课堂到“教学做”一体化
为体现本专业的职业性、实践性及开放性, 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及适用性, 连锁零售专业课程在内容的选取、组织及编排上, 打破传统教材的理论章节式设计, 依据“职业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设计理念, 广泛收集教学资料, 对教学内容的选取、组织、编排等进行科学设计。在教学方式上, 由以往的课堂内讲授创新为校企交替分段教学。在教学中不断优化课程体系, 推行分段式教学组织形式的教学改革, 依据连锁经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零售企业一线人才岗位 (群) 的职业技能特点, 努力尝试将课程教学要求与岗位能力要求直通;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直通;将实践教学与核心技能直通。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将“直通”精神体现在重点课程内容的打造过程中, 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将企业需求与教学内容无缝对接, 形成了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相融合的课程标准。
具体而言, 即以连锁超市店面布局及陈列的实际工作任务为主线进行教学内容的选取, 按照一个完整而典型的超市店面布局及陈列的工作过程 (陈列商品—设计柜台—规划布局—店面设计) , 同时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 依次由简单到复杂, 循序渐进导出超市陈列、布局、设计的典型工作任务。
为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充分挖掘学生课堂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 课程整个教学过程均在校内课堂、校外实训基地现场实施交替分段式教学。并依据“反复训练、强化体验、提升技能、形成素养”的循序渐进原则, 通过任务驱动、案例分析、小组活动等多种教学方法, 建立“教中学、学中做、做中学”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 突出鲜明的理论、实训、实践一体化特色。教研室会同企业专家对课程开发设计了一定数量的质量高、实操性强的实践实训项目, 并单独设立了综合实训能力任务模块。同时加大了实践、实训课时占总课时的比重, 达到现在的近45%。校企交替分段式教学模式下“教学做一体化”的建立与实施, 加强了学生的课堂体验, 活跃并提升了课堂氛围, 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3、改革教学任务载体从虚拟化到真实化, 调动和扩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外视野
连锁经营管理众多课程较强的实际操作和实践应用性决定了实践实训环节成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真正做到逐步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以及促进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的养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实践教学环节科学设计了大量实操性强的实践实训任务, 并以校外实训基地 (武汉中百紫薇星连锁仓储超市) 为主要课程任务实施载体。推行了“厂中校”、“校中厂”的企业现场理论讲授和实践技能演示相结合的校企交替分段式教学组织形式, 充分将理论教学实践化, 进行适当的教学拓展迁移, 以进一步缩小学生实践能力与企业岗位要求的差距。
通常是, 学生在课堂上完成课程设置所要求的基本技能训练后, 再将其安排到武汉中百紫薇星连锁仓储超市中的“厂中校”现场完成课程综合实践和技能提升部分的实训。在“厂中校”中, 大二学生将实地接触到企业的真实工作环境和员工的真实工作状态, 亲身感受到企业文化和经营管理的真实流程, 这比校内课堂上所看所学更加真实直观, 印象深刻。
在校企交替分段式教学期间, 一方面, 专业教师和企业教师分段协作为学生现场提供和展示真实可行的实用技能和工作技巧;另一方面, 学生在竭尽所能地完成预先设计的实践任务时, 也可以把在实践过程中的所见和疑惑带回到校内课堂, 以公开讨论、集思广益和教师点评的方式加深理解并传递给全体同学。这使得学生在深入理解连锁企业在经营管理上的知识和方法的同时, 也进一步扩大了同学们在课堂外的专业视野。
四、结论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与中百连锁仓储超市等企业进行的“校企交替分段式”教学模式, 激发了学生对自身专业学习的热情, 促进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使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教学, 可实现企业、学生和学校的三方共赢:企业获得了优秀的应用型人才;学生掌握了适应行业和企业的工作技能;而学校在提升教学技能的同时也提升了教学实效。
摘要: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和实践性, 如何构建科学合理、务实高效的“校企交替分段式”教学模式, 为企业培养理论、实践紧密结合的高素质应用人才成为专业建设和教学模式改革的重点。本文以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为例, 对其在“校企交替分段式”教学模式改革方面的实践探索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以期为其他院校本专业的教学模式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高职,连锁经营管理,教学模式,校企交替分段式
参考文献
[1]王青:对高职《连锁经营管理》课程构建“校企交替分段式”教学模式的探讨[J].青年与社会, 2014 (8) .
[2]高皖秋:论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改革[J].学理论, 2013 (35) .
软件项目管理模式改革 篇5
一、国内银行软件项目外包的几个阶段1、20世纪80年代,手工操作向电算化迈进,基本上自己开发自己实施。
2、20世纪90年代,建设城域联网系统,集成商开发实施。
3、20世纪90年代末期,建设省域集中的系统,集成商与银行合作开发实施。
4、21世纪开始,建设全国集中的系统,银行软件开发中心为主,专业软件开发商参与开发。
5、将来,采购成熟软件产品成为银行的自主开发平台。
二、国内银行软件项目外包的现状成因
国内银行软件项目实施经历了从自主开发到依赖集成商开发到银行自主开发的历程,从自主开发到依赖集成商开发这一里程,暂且不表。本文集中探讨依赖集成商开发到银行自主开发的这一历程,我们先来分析一下这一历程的成因:
1、从集成商方面来讲,他应用软件的开发是以带动硬件销售为目的的,在20世纪90年代可以利用硬件的高额利润来维持其软件开发上的成本投入,但进入21 世纪以后,硬件价格越来越透明,其利润越来越薄,以软养硬的目标已经越来越不可能了,这也促使其软件的应用开发必须要追求好的产出,这就与银行思路形成了一定的矛盾。
2、从银行方面来讲,随着应用系统的建设,银行已经储备了大量的应用软件开发人才和银行业务系统设计专家,特别是随着数据向总行的集中,应用软件项目开发逐步集中到总行以后,各总行软件开发中心从分行抽调了大量的技术和业务人才,使其完全有能力来自主实施其应用项目的开发。
3、从大环境来看,金融向外资开放日益临近,金融产品创新将越来越多,银行应用系统也越来越复杂,应用系统的专业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原来的系统集成商的开发能力已经不能满足银行业务发展的需要,这也需要银行的软件开发随之转化思路,形成以软件开发中心为主,专业应用开发商为辅的应用项目开发思路。
三、目前银行应用系统开发模式的优劣
各大银行目前都成立了规模惊人的软件开发中心,工行形成了以珠海软件开发中心为主,上海、浙江、广州、北京软件开发分部为辅的软件开发队伍,拥有开发力量 3000多人;农行形成了以北京丰台开发中心为主,浙江、广东、福建等地正在逐步完善开发分部建设,拥有开发队伍近2000人;建行形成了以厦门开发中心为主,北京、上海、湖北等地为分中
心的软件开发队伍,拥有2000多人的开发队伍;中行以半公司化运作的北京博科公司为主,在北京、深圳两地建设了两个开发基地。
各大银行的总行软件开发中心发展都不超过8年,除中行外规模都已经翻了四五番,开发的应用项目都已经过千项,各大银行这么热衷于建设软件开发中心,肯定有他热衷的理由:
1、自己掌握应用系统开发的主动权,适合本行的实际需求。
2、自己开发的应用自己便于维护。
3、节省了软件外购的成本。
4、吸收消化分行软件开发人才,使数据上收后分行的技术骨干不至于流失。
各大银行在热衷建设软件开发中心的同时,也非常注重与专业银行软件开发公司的合作,并在专业公司的配合下,完成专业技能要求教高,非银行传统业务领域的创新业务应用系统开发,比如CTI、保险、证券、理财等应用系统的开发就主要借助专业公司的力量来完成,而以往传统的以两联两天为代表的银行系统集成商正在退出各大银行的应用软件项目建设。
当然,这样的应用软件项目开发模式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主要存在如下缺陷:
1、由于各软件开发中心人员,特别是近两年进入软件开发中心的大部分开发人员编制都不属于总行,当数据集中结束一段时间后,总行项目将越来越少,总行对开发人员需求也将不再迫切,待遇降低裁减人员将不可避免,这势必导致原有项目的开发人员流失,不能达到自己维护应用系统的目的。
2、软件开发中心员工作为银行工作人员,国企本质导致的激励措施、项目管理、人力成本等因素难免不尽如人意,实际成本并不低。
3、总行软件开发中心自视为总行领导,到分行实施项目或分行有需求更改要时响应速度比较慢,导致应用开发跟不上发达地区分行的业务需要。
4、软件开发中心的信息或其自我封闭性导致专业公司进入开发中心非常困难,并不能吸收到业界领先的专业应用产品。
四、四大国有银行软件外包模式的比较
1、工商银行,是国内银行IT建设的领头羊,珠海工行软件开发中心是成立最早的软件开发中心,发展也最快,目前已经有1500多人的规模,它与其他四个研发分部组成了工行软件开发的基础。其软件外包采取以我为主,拿来主义的路子。
由总行计财部召集,科技部门参与,首先举行标准的软件外包入围资格招标,只有具备入围资格的公司才能参与其珠海开发中心及其研发分部的具体应用项目的外包投标资格。
珠海开发中心及研发分部的项目一般以自我开发为主,只有在项目紧张缺少人手或项目需要利用专业公司的技能来提高项目质量和开发效率时才会定向进行招标。
某一个软件公司招标中了工总行1000个人月的外包资格标,实际上最终只参与了100个人月不到的外包项目。其外包项目采用每人天800到1000的标准与公司结算。
2、农业银行,曾经是各大银行中开发力量最薄弱效率最低的银行,其在2005年开始实施的数据大集中项目中,一改常态显示出高水准的组织开发实施能力,最大的原因就是抛弃了一直以来以集成商开发应用为主体的开发模式,而是采用集中行内技术业务优势设计业务及技术标准,同时逐个项目引进业内最优秀的专业软件公司,吸收其产品或业务经验,并一起讨论开发应用的模式,并由软件开发中心技术人员与参与开发公司配对到各分行进行实施指导,既提高了协调效率又提高的实施效率。
其结果也导致了某家靠农行发家的大集成商几乎失去了农行软件应用的全部市场。其外包项目按18000一个人月的标准与公司进行结算。
3、中国银行,曾经IT很牛气的一家银行,也是一直坚持软件开发中心进行公司化运作的银行,但是看看这几年的IT发展,已经彻底落在了其他大行的后面,其数据集中只好引进了一家在国内银行只有失败案例的国外公司来主导实施。其外包项目按25000一个人月的方式与公司结算。
4、建设银行,其IT建设最多灾多难的一家银行。幸好建行在IT建设上舍得投入,也给各地分行充分放权,只要总行还没有规划内的应用,分行都可以先期实施,这样既保证了总行的规划又保证了分行及时响应变化多端的业务需求。
其外包项目按技术及业务能力对参与人员进行考核,确定其每人月的费用标准,项目经理基本上是30000,五年以上开发经验25000,二年以上开发经验20000,一年左右开发经验15000,实习生没有费用,根据公司的实际人员投入情况结算费用。
五、国内银行软件外包的机遇和挑战
除中行外,各大银行的数据大集中都已经结束,是不是说国内软件企业的冬天就来了呢,应该说不是,更大的机遇正等待着服务与银行的软件公司:
◆ 银行新的业务领域不断在拓展,必然带来新的应用项目。
◆ 银行的管理系统自动化程度还不高,必须要用电子化手段来实现。
◆ 银行的资产管理业务电子化水平还很低,需要持续的投入。
◆ 银行的核心系统还需要从以帐户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变,将导致新的IT系统重建。
◆ 对银行业务监管的不断深入,也促进了其IT新的投入。
◆ 银行IT本身的复杂性也导致必须增加对自身运载的各种管理。
当然机遇与挑战并存,传统的银行IT软件服务公司必须以变来适应变化的机遇:
◆ 首先要完善自身的精细化管理,降低成本,保证因人力外包而带来的利润率的下降。
◆ 提高外包队伍的稳定性,保证形成业界领先的外包品牌。
◆ 提高专业化的技术或业务能力,保证提供专业化的服务。
◆ 提高项目产品化的能力,把从外包学到的业务技术积累形成产品,推广到其他中小银行。
管理软件企业的运营模式突围 篇6
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并没有为广大的中国企业减小多少压力。对于这一点,相信众多的中国管理软件企业应该深有体会,随便一个百万元的单子有好多家在争抢,甚至数十万量级的项目也有不下一家在做着招投标的事情。
根据笔者的观察,现在众多的中国管理软件企业正面对着两个困境一是激烈的竞争环境使项目式销售大起大落,徒生有今天无明日之感慨,可为了企业的生存还得继续在这条路上艰难地走下去;一是既然是项目式销售,几乎就意味着不可能有快速消费品那样高的消费次数,这样势必表现为单次成交产品高的价格,而大多企业鲜有实力进行“空军”模式的推广,在没有强大的品牌及知名度的支撑下,客户基于风险的考虑,又必然希望低的初始价格,以减少尝试的风险。
那么,有没有一种不但可以摆脱这两种困境,并且还能符合新形势下的赢利模式呢?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低首付,低月租”模式。低首付就是指客户第一次购买产品的价格相对不高,低月租就是指客户每月为该服务所付出的成本相对不高。
最近几年一些新兴的管理软件企业有在这方面类似的尝试,并取得了初步的成功,比如大三通GPS、速达管理软件、华仕集群通等等。但这并不等于所有的产品或企业采用这种运营模式都能取得成功。有鉴于此,究竟采用这种运营模式的产品和企业需要重点考虑哪些方面呢?
一、低首付,低月租
低首付是形成低门槛的基础,低月租是获得稳定预期收益的前提,这是运营模式的关键。
在实施的过程中,在产品定价上究竟应该怎样拿捏呢?以非此种运营模式的竞争产品作为参照,以定价明显低于它们为目标,能形成惊人的反差甚至可能效果更好。比如相较于动辄数万甚至数十、上百万的管理软件,速达的ASP(Application ServiceProvider,应用服务提供商)模式,客户只需花二三万元购买一款速达的服务器端软件,每个客户端每天收取一元钱即可使用;而华仕集群通则更绝,产品购买费干脆为零,只收月服务费。
接下来看低月租的问题,月租太低的话不足以支撑企业的运转,太高客户又难以接受,多少才合适呢?在移动的SP大行其道的时候,中国移动曾经在其相关的SP管理文件中,要求包月类业务的价格不得超过30元,当然这些业务主要是指诸如信息推荐等娱乐类业务。与此不同的是,本文所探讨的是非娱乐的客户有真实需求的应用类产品,所以IT企业运营模式的产品月收费应当可以不低于30元,相信应该无多大争议。另外,随着宽带的普及和竞争的加剧,中国电信的宽带ADSL的月均收费已经降到100元以下,相对成熟且普遍的宽带上网需求,相信应该没有什么产品比这更能深入人心了。综合以上两个现象,笔者认为或许把每月的月租(服务费)定在30和100之间,应该比较切合实际。具体数据还需要各个企业根据实际情况来定。
二、高档次品牌形象
一个产品能够用来运营,就意味着客户一旦购买就可能会长期使用。由于中国IT企业大多在开始的时候,不可能有像类似中国移动那么多的营业厅可以交费,也不可能像电费那样可以通过银行来划帐,所以采用此种运营模式的IT企业,可能要求客户一次性支付一年的月服务费用。由此,这些IT企业需要给客户传递强大且有实力的感觉,让客户建立起对企业的信心,进而产生对所运营产品的信赖。因此,企业需要向用户树立起好的品牌形象,形象产品高档次的感觉。
怎样才能向客户传递高档次、高品牌形象呢?比如产品的包装、包装上的文案、广告的设计、分销的渠道、销售的终端、销售的方法等等,都应该是有档次的能给客户好的形象联想的。企业有高的知名度当然更好,但打造高知名度所需要的投入,往往是大多中国企业所消费不起的。最关键的行动环节,是以高档的感觉和好的品牌形象出现在客户的面前,哪怕是一个包装、一张海报、一个电梯的框架广告。
三、终端客户基数较大
如果一个产品的总体价格较低,基于盈亏平衡点的计算,必然对产品的最低销售量的要求较高,也就是需要终端客户基数较大。在大众消费品中,看看诸如洗衣粉、碳酸饮料、啤酒和酱油等等快速消费品的巨大销量,我们就不难理解什么才叫做终端客户的基数大。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认为,此种运营模式的产品最好是大众性的产品。
不过,大多数中国IT企业的产品大多不具备大众性,很多时候他们销售的对象是以集团性质为特点的企业客户。对于这类企业来说,是不是就不适合采用此种运营模式呢?其实不然,只要终端使用客户基数大就可以,产品的大众性不等同于购买对象的大众性。
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例子莫过于华仕的集群通,比如其销售对象有城管系统,这是一个典型具有集团性质为特点的企业客户,但集群对讲产品作为城管人员日常工作联系的工具,由于使用者一定程度具有大众性,一个企业客户一旦决定购买,量肯定不在少数。
四、能让客户产生依赖
这是此种运营模式的前提,如果客户缺乏对产品的依赖,显然就不可能交每月的服务费用。怎样才能让客户心甘情愿地支付每月的服务费呢?
一方面要让客户觉得不交不行。通过设置技术上的壁垒,让客户从技术上无法跳过我们的产品而得到相应服务,从而对我们产生依赖。这种技术壁垒可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直接的技术控制,一是运营系统的支撑。比如速达在全国各地设立了很多服务器,为用户提供网络平台和域名解析服务。租赁客户端软件的各分支机构,先要输入一个用户名和密码后,才能通过网络远程登录公司总部的服务器,实现对总部ERP软件的操作。这更多表现为一种技术的控制。而华仕的集群通则是事先为客户搭建有支撑客户集群通信的运营系统,客户如果抛开这套运营系统,将无法进行有效的集群通信。
另一方面要让客户觉得交得有价值。客户需要每月交纳服务费用,“要让客户觉得交得有价值”,就需要让客户每月都要有这种感觉。要达到这种效果最好的方法,无非就是要让客户时常使用,比如每天在使用,至少也要每月有需要的使用到那么几次。
五、选择合适的渠道模式
在笔者看来,“低价格、低月租”的运营模式跟传统产品的渠道模式两者并不矛盾,处理得好非但没有冲突,而且还会相得益彰。目前实施此种运营模式的产品,其渠道模式基本可以归纳为三种:一是跟电信运营商比如中国移动合作的渠道模式,二是常见的渠道分销代理模式,三是一级渠道的近直销模式。
跟电信运营商合作的模式,其关键好处在于可以借助电信运营商(比如中国移动)强大的品牌影响和实力,众多的营业网点(可作为销售终端和产品展
示),以及通过代收费解决运营模式每月的收费问题;但其劣势也非常明显,比如由于跟中国移动合作,在运营费上势必需要跟中国移动分成,这样将会大大压缩产品在整个渠道上的利润,甚至还可能会使得渠道的分销代理操作变得几乎没有可能。另外,跟中国移动合作,在产品定价上大多还需要接受他们的指导,特别是在市场开拓方面需要跟每个省移动一个一个的签定合作,除非你能搞定中国移动总部,否则市场开拓的节奏将明显会受制于中国移动。
渠道分销代理模式,避免了跟电信运营商合作的缺点,能够快速将产品推向全国各省,快速占领市场。但需要注意的是,渠道的级数不能太多。因为低价格低月租的运营模式,渠道势必不能过长,否则将造成每级的利润过少,使得渠道推动力先天不足。
一级渠道的近直销模式,类似于厂家对国美、苏宁的直供模式,讲究的是将产品利润直接让给销售终端,从而最终表现出客户购买时价格较低的价格优势。但这种渠道模式由于没有分销渠道,所以很难将产品快速推向全国市场。如果单从价格优势来看,或许这种模式更适合于市场跟进型的企业,在局部市场跟市场领导者进行竞争。
六、产品和运营的利润分配
采用该种运营模式后,对分销渠道来说,推动力不但可以靠产品的利润,而且也可以通过运营收取的服务费分配来进行。那么,利润分配是像常见的渠道分销那样,将产品和运营的利润分配给渠道中参与销售的每一个成员,还是只在渠道分配产品的销售利润?
前面提到过,低价格低月租的情况下渠道势必不能过长,因此可以这么认为:为了提高渠道成员的运营月租的利润分配值,要么就是减少渠道的级数,要么就是减少参与分配的渠道成员。另外从渠道成员的角色作用来看,对厂家来说最主要的是需要和代理商(分销商)捆绑,一起做大做强,同时代理商往往还需要分担售后服务、日常维修等等工作。而作为渠道成员之一的销售终端,除非是专卖专营店,大多经营有比代理商多得多的产品,并且一般不承担售后服务、日常维修等等工作。
基于上面的分析,笔者的建议是:如果采用渠道分销代理模式,那么产品的利润应该在渠道的每个成员间进行分配,运营利润的分配则至少可以剔除渠道成员中的销售终端。
中国管理软件企业采用“低价格、低月租”运营模式,要最终达致成功,笔者上面的点滴建议或许还远远不够。另外,笔者还想强调的是:从客户需求的强烈程度来看,为做成长远的生意,采用“低价格、低月租”运营模式的产品,最好是实用需求品而非休闲娱乐品。
软件工程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篇7
关键词:软件工程,教学模式,阶段性主题学习,协作学习
●引言
在知识经济时代,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知识创造、传播和技术转化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 因此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成为高等院校的艰巨而必然的任务。但是大多数高校的本科教学却存在着很多不合理的现象。例如, 在培养方案的制定或实施过程中往往重知识传授, 轻能力培养;对于教师来说, 由于课时限制等现实性原因, 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往往存在着“偷工减料”等问题, 这就给后续相关课程的教学和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造成知识储备不充分或知识断层。所有这些问题最终就导致了目前所出现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状况。
软件工程类课程是软件工程专业和计算机类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 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实践性、时效性, 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背景经验的差异性, 以及教学环境的复杂性, 决定了单纯采用以教为主或者以学为主, 都达不到令人满意的效果。而且, 由于这类课程实践性要求较高, 理论知识内容又比较抽象, 如果没有好的教学模式和实践教学配套, 很难使学生领会课程的内涵。所以, 我们将尝试从教学方式、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方面为这类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探索出一个较好的范本。
●软件工程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方案
浙江师范大学软件工程专业自2006年成立以来, 一直探索学生复合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经过几年的发展, 目前我们已经形成“以学生为主体, 能力培养为主线, 沟通、团队、规范并重, 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 强化教学过程评价和阶段性实践考核”的软件工程类课程教学模式。本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积极性。主要采取的措施有:
1.“因课施教”的课程教学模式
我们将软件工程类课程进行分门别类, 根据不同类别的课程特点采用相对比较固定的教学模式。目前梳理出来的主要教学模式有:
(1) 与实践密切有关的理论课程, 采用案例驱动教学的方法,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
(2) 对于编程类课程 (如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等) , 采用项目驱动法, 加强学生参与比重, 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在课程教学结束, 安排学生完成一个简单的完整系统的开发, 以巩固课程的教学内容。
(3) 对于课程的大作业和项目实训课程, 采用团队模式, 加强沟通能力和规范化文档写作能力培养。
2. 阶段性主题划分和协作学习机制的引入
对于纯理论课程, 根据课程的教学内容特点, 我们按弹性认知理论将学习内容分为基础知识和衍生知识。所谓基础知识, 是指教材中比较系统介绍、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课程知识, 属于初级学习层次, 而衍生知识则是将基础知识应用于具体问题情境中时产生的知识, 即有关概念应用的实践类知识, 或者某一知识点衍生出来其他相关补充知识, 或者这一知识点的前沿知识, 属于高级学习层次。这两者之间是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的。例如, 在《数据库课程》中, 总体可将教学内容概括为三大类五模块:
大类1数据关系部分
◇模块1:基本数据关系理论知识。
◇模块2:某一具体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实践操作, 如SQL Server。
大类2数据设计部分
◇模块3:数据库设计理论知识。
◇模块4:数据库设计实践应用。
大类3前沿部分
◇模块5: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等前沿技术。
这三大类均包含有大量的衍生知识, 在讲授过程中, 由于课堂的有限时间, 不可能全部内容都很详细的讲解, 但这些内容对于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又显得非常重要。所以, 课题组将模块2、模块4和模块5部分的大部分内容设计成若干主题, 并给定一些具体应用情境, 要求学生在掌握相应的基础知识后学习这些主题内容, 并将知识运用到具体情境中去。这样,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就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集中精力于基础知识的教学, 并利用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 引导学生对课程衍生知识的学习, 减少其无效探索, 同时对于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和协作精神也有很大帮助。
在组织主题学习时, 我们引入协作学习机制, 注重对学生团队意识、沟通能力的培养, 并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探索的兴趣。主要采取的方案是:
(1) 划分小组。在本课程中, 我们结合学生申报意愿, 并根据学生的知识、技能、兴趣、爱好、性格、心理素质等方面因素进行适当调整, 以3~5人为一组。
(2) 明确学习内容和目标。在进行每一次学习任务布置时教师将制定详细的学习任务书, 明确学习内容和目标。
(3) 确定师生关系, 要求师生互动。在课程教学安排上, 我们将课堂授课和协作学习交叉执行, 教学内容互为补充。同时, 每一阶段结束, 学生将就其学习内容进行课堂汇报, 教师给予点评和辅导, 促进巩固学习内容, 也为下一阶段学习打好基础。
(4) 明确分工。对于每次学习任务, 要求学习小组明确组内成员的学习分工以及小组的学习计划安排。
(5) 组际交流。为了实现对学生学习的监控和组际交流, 每一阶段学习结束后, 通常会安排1~2节课进行学习汇报, 教师对学习内容进行点评, 同时也方便小组之间的学习交流。
3. 强化课程教学过程评价和阶段性实践考核
为使软件工程类课程的教学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需要对学习评价方式进行改革。我们强化教学过程评价和实践评价, 多方面、多角度地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更全面、更客观、更科学的评价。同时, 对于整个软件工程课程体系, 我们采用“阶段性实践考核”。根据软件工程类课程基本分为三个层次的课程:编程类课程, 软件分析设计类课程, 软件综合类课程。在每一层次的课程结束后, 我们定期安排形式灵活的能力考核, 以检测和巩固学生的教学效果。
●教学效果
本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知识层面的全方位发展, 突出培养学生能力、注重应用, 显著地提高了软件工程类课程的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 为学生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 该方案是正确可行的, 主要表现为:
(1) 既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又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实现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
(2)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习的主动性得到增强。学生对软件类课程很感兴趣, 能主动收集、钻研有关的参考资料, 积极跟踪相关课程的前沿知识和技术。在下课后能够积极与教师沟通, 询问与课程相关的知识内容。还经常就一些目前的前沿技术和教师进行交流。也有很多学生能够主动向教师询问是否有项目可做。这些现象体现了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学习态度。
(3) 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得到提高, 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成绩显著。除了教师布置的任务外, 目前软件专业的学生课余时间能够自己主动找项目做。并能够积极申报院校等各种级别项目。2006~2010年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累计申报校级及以上项目30余项。
(4) 所形成的教学方法得到学生的普遍认可。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比较融洽。近几年来根据学校测评数据来看, 教学效果综合评价整体排名基本在全院50%以内。其中2009年教学团队成员教学考核获得优秀的占2人, 2010年教学团队全部成员获得优秀。
●结束语
我们所推进的软件工程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通过“因课施教”主要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单一, 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的问题。在理论教学中, 对主题学习机制的引入, 也加强对学生学习的有组织有目的的引导, 更多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更容易激发学生创造探究学习的兴趣。最后, 通过加强教学过程评价和阶段性实践考核, 也有助于学生和教师及时发现培养过程中的技能缺陷, 进行弥补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李京杰, 马德俊.博弈论与协作学习的组内合作及组间竞争问题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 201 (002) .
[2]甘泉.基于任务的自主—协作学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8.
[3]齐文静.学科主题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论文, 2009.
软件项目管理模式改革 篇8
关键词:软件工程,教学模式,改革与探索
0 引言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和深入,一方面,各行各业对于计算机软件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另一方面,我国软件人才状况仍未摆脱长期以来形成的“缺口较大、结构失衡、需求旺盛”的状况,人才短缺与结构不合理现状并存。
人们开发优质软件的能力大大落后于计算机硬件日新月异的进展和社会对计算机软件不断增长的需求,计算机工业发达国家在发展软件的过程中曾经走过不少弯路,这种状况已经严重妨碍了计算机技术的进步,许多国家至今仍然经受着“软件危机”的困扰。
为了摆脱软件危机的困扰,为社会提供训练有素的计算机软件专业人才,软件工程学迅速发展起来,它是一门研究软件开发与维护的普遍原理和技术的工程学科,在当今的信息社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已经成为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由最初的单学科方向发展成为的多学科交叉学科,它主要以计算机科学技术为基础。进入新世纪,已经成为一个异常活跃的研究领域。
1《软件工程》课程的特点
软件工程学是一门发展迅速的新兴学科,研究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技术方法、工具和管理等许多方面。目前软件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是指导计算机软件开发与维护的一门综合性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专业教学计划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其教学成效直接影响学生毕业以后从事软件开发工作的能力。所以,为了使学生具备作为软件工程师所需的专业能力,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软件工程开发的技术和方法,要为其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和维护提供方法上的指导,严把这一课程的教学关。
软件工程作为计算机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它具有以下两大特点。(1)知识的广泛性、综合性:由于涉及内容太多、太宽,而且其本身还处在不断的发展中,所以为了使学生了解到各种知识,我们还要将该课程涉及的计算机、经济学、管理学、工程学、市场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予以整理,要结合软件开发实践进行教学,使学生了解到各种知识的综合应用。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的同时,突出教学改革的重点。(2)理论的实践性:软件工程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是根据人们开发软件产品的经验总结出来的理论课程,软件工程学的产生是为了摆脱“软件危机”的困扰而诞生的,它是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开发,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必须理论联系实际。
软件工程的主要教学目标就是使学生(1)锻炼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2)培养实际开发能力;(3)在开发过程中应遵循的流程、准则、标准和规范,初步学会用工程化的方法开发软件项目;(4)掌握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实用的开发方法和技术。它也是计算机本科教育中唯一涉及到工程化管理和技术的课程
2《软件工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模式与当前社会人才市场的需求远远不相适应,学生与产业界的需求往往存在较大的脱节,长期以来,存在着“什么都学过却什么都不会”的尴尬局面,严重阻碍了我国IT企业的发展。尽管国内高校软件人才的培养数量日益攀升,但是实际培养的计算机人才却远远达不到社会的要求,学生难以很快融入现代IT企业的运作。究其原因,最根本的还是因为计算机教学的现状所至。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知识日新月异的发展,与之相应的计算机教育无论从观念、内容和方法上都相对滞后,软件工程教学的现状也是如此,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课程的综合性要求
软件的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开发者有管理学、数学、经济学、计算机技术、系统工程等多方面知识和综合能力,而学生前期课程主要是单一学科型的。
2.2 教学模式的选用
软件工程实际上就是一门研究如何将完善的科学与工程原理、先进高效的管理技术以及完整、规范的设计方法应用于经济地开发既可靠、又能在实际计算机上有效运行的软件的一门工程学科,非常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目前,国内计算机软件相关专业的教学基本还停留在传统的理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基础理论知识和针对个人动手能力的实验构成了教学的主体,普遍缺少对学生工程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训练,同时也缺乏进行这些训练所需的教学环境,习惯于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记笔记、背概念的教学方式,影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谈不上学生软件开发的综合能力和软件项目的管理能力的有目的培养。
2.3 教学过程中侧重点
目前,在软件工程的教学中仍然存在将侧重点放在详细介绍传统的生命周期方法学上,具体方法的介绍一般以面向过程的结构化方法为重点。为了提高了软件系统的稳定性、可修改性和可重用性,人们逐渐创造出的软件工程的新途径———面向对象方法学,这种方法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软件开发中广泛应用。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一部分的介绍则比较表浅,在实践教学环节也很少体现,这使得学生认为“软件工程”这门课程学不至用,面对用面向对象方法学来控制整个软件开发过程时,感到不知所措,在毕业后直接进入工作岗位时,更是不会运用。
2.4 对软件工程实践教学环节在软件开发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传统的软件工程课程虽然有实验教学的要求,但基础理论知识和针对个人动手能力的实验构成了教学的主体,组织学生编写软件项目设计文档成了主要环节,普遍缺少对学生工程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训练,而这恰恰正是学生真正从事软件开发工作时最需要的。因此,作为一门重要的计算机课程,如何开展软件工程的实验教学,如何保证软件工程实验环节的效果一直是个问题。
2.5《软件工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软件工程强调采用工程化的方式开发和设计软件,要求培养学生能胜任如研究、分析、开发、设计、生产、测试、管理、咨询、培训等多种角色,使学生熟练掌握软件工程知识与技能,具备作为软件工程师从事工程专业所需的专业能力。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模式的不足直接影响了计算机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特别是对于象软件工程这种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果没有一整套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就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合格人才。软件工程教学如何让学生学以致用,如何为市场培养适用的应用型软件工程专业人才?新的高等教育形势呼唤新的教学模式,切实加强软件工程教学的创新与改革至关重要。我们在软件工程教学体系的改革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5.1 工程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今天,通过工程化的方法来开发软件已经成为业界的共识,作为从事软件开发工作的优秀人才,除应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严谨的科学素养、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好的创新能力之外,还应拥有较强的工程化设计和实施能力以及优良的职业化素质。因此,迫切需要对软件专业的教学体系进行工程化改造,逐步建立工程化教学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化开发能力和职业素质,并进而形成一个融基础理论、实验教学、工程实践为一体的整体化培养机制,使学生的基础知识、科学素养、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工程能力和职业素质都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适应现代软件产业的需求。
2.5.2 任务驱动教学法
传统的观念认为学和做是两个过程,知识的获得和知识的应用是两个过程,必须先学了,先知道了,才能去做,去解决有关的问题。所以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先按教材进行讲解,把教材上的内容一条一条的逐一介绍;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是在问题解决中学习,教师针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设计出具有思考价值的、有意义的问题,首先让学生去思考、去尝试解决,在此过程中,教师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引导,组织学生讨论、合作,但这都不应妨碍学生的独立思考,而应配合、促进他们的探索过程。
所以,在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中,在开始阶段即给学生布置具体的软件开发任务,随着课程的深入,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学会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具体问题,这样在做中学,更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对能力的培养。
2.5.3 综合学科教学法
软件工程教学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学会采用工程学的概念、原理、技术和方法来开发、维护与管理软件。在整个软件开发的过程中,将会涉及到各种其他学科的知识。比如,必须具有较好的文学修养及文字处理能力,才能保证软件开发各阶段的文档材料的完整性、可读性及可理解性;必须具有良好的程序设计风格,才能使开发出来的软件程序结构清晰,可维护性强;必须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才能充分理解客户的需求;同时,对数据库、计算机语言、管理学等学科都有较高的要求。可见,在软件工程的学习和实践中,必须注意与其他多种学科结合,综合应用,才能培养学生应用软件工程中的方法解决软件开发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5.4 加强案例式训练,培养思维分析能力
首先,在课堂上教师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在课堂上把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成员模拟实际开发情形,分别扮演不同角色,运用所学知识展开过程讨论;讨论之后,要求学生根据需求调查过程写出相应文档。这个过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了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
2.5.5 注重培养自主学习、团结协作的精神
通过教学使学生具有软件开发的初步能力固然重要,然而实际系统的要求、环境、技术难点各不相同,系统开发的思想、方法和工具也在不断发展,这就要求学生要有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不断跟踪技术发展,不断引入新技术、新方法,才能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才具有持续发展的潜力。现代社会不仅要求每个成员具有个人能力,更强调团队合作精神,教学中除了在介绍项目组织过程中强调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外,更主要是通过分组完成设计/实践项目过程中来体现。
2.5.6 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与探索
按该课程的特点,以平时实验和课程设计相结合,设置一些实验项目,要求学生利用结构化软件开发技术或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技术完成对该项目的开发。以项目作为实验环节的主线,随着课程进展布置任务,从项目开发的准备工作、系统分析过程、系统设计过程、软件测试到系统实施,结合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完成项目的开发。同时,依据国家《计算机软件开发规范》,撰写规范的技术文档。
3《软件工程》教学改革的效果
软件工程教学改革已在我校计算机专业和相关专业学生中进行了全面实施,效果显著,提高了学生按照软件工程的原理、方法、技术、标准和规范进行软件开发的综合能力和软件项目的管理能力,学生的综合素质明显增强。特别在基础技能、团队协作、资料收集、人际交流、项目规划等几个方面明显具备较强的能力,在就业等方面具备更强的竞争力,更加适合在现代软件企业中发展。
4 思考与建议
今天,软件工程的教学面临着计算机学科发展规范所提出的更高质量要求,软件工程已经由最初的一个学科方向,发展成为一个新兴交叉学科,虽然在教学改革中,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高端软件人才的严重匮乏,让我们面临新的挑战。面对这一困境,我们还要积极地作出各方面的努力,需要在以下方面作出相应的改善:(1)软件工程教育应当给予学生“工程”的概念,实施技术与管理的能力和素质培养,将科学与工程有效结合,以软件生命周期为主线,构建知识结构;(2)在软件工程教学过程中,及时介绍、引入软件开发的新工具、新方法;(3)软件工程教学的内容要有所准备,有所侧重,系统测试、维护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它对软件产业的发展和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应在这一方面做好工作;(4)软件工程教学改革体系应在培养学生工具的使用与实验技能方面做更多的努力,要注意培养自身的过程管理与控制能力、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评审与测试能力、工程设计与实现能力。当然,在改革的路上必定还有许多困难和艰辛,需要我们不断努力,不断克服,不断探索,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
参考文献
[1]张海藩.软件工程导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2003.
[2]张基温.面向21世纪计算机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计算机世界,1997(9).
[3]田金兰.国外大学计算机系“软件工程”系列课程分析[J].计算机教育,2004(5).
[4]尹锋.学习迁移理论在软件工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大学教学.2005(2).
软件项目管理模式改革 篇9
“软件工程”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专业教学计划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其主要目标是, 培养学生运用软件工程的原则、开发方法和技术进行软件的开发和维护[1]。软件工程实训课作为一门实践性课程, 对理解和运用软件工程中的思想与方法起着重要的作用。其教学目的在于通过对软件项目的分析建模与设计开发, 将软件工程中所涉及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综合应用于软件开发的各个阶段。
1 CDIO工程教育模式
CDIO代表构思 (Conceive) 、设计 (Design) 、实现 (Implement) 和运作 (Operate) , 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 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CDIO培养大纲将工程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 大纲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新成果, 它倡导“做中学”的教育理念, 其先进可行性已被国内外工程教育改革实践所证明。该模式有利于解决当前工程教育实践中还存在重理论轻实践、强调个人学术能力而忽视团队协作精神、重视知识学习而轻视开拓创新培养等诸多问题, 特别适合国内工程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改革。CDIO标准中提出的要求是直接参照工业界的需求, 因而完全满足产业界对工程人才质量的要求。CDIO工程教育模式已经成为国际工程教育的通用模式。CDIO强调工程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强调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道德, 团队协作和交流的能力[2]。这些要求和能力的培养也充分体现在软件工程综合实验教学应用中。
2 软件工程专业存在的问题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永恒主题, 而提高质量更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我国高等工科教育的迫切任务是尽快培养与国际接轨的中国工程师, 然而我国工科的教育实践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如重理论轻实践、强调个人学术能力而忽视团队协作精神、重视知识学习而轻视开拓创新的培养等问题[3]。国内外的经验都表明CDIO“做中学”的理念和方法是先进可行的, 适合工科教育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改革。
软件人才短缺的主要根源是, 软件教育体制调整的速度落后于软件产业发展的速度, 关于软件人才匮乏和软件专业毕业生对市场的不适应性问题。我国的计算机软件专业教育在国际化、标准化方面已经大大落后于先进的国家。经过十多年的发展, 软件工程已经是信息科学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独立学科, 我国普通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存在的问题也凸显出来[4]。
2.1 教学内容陈旧
虽然目前出版有很多不同版本的教材, 但是这些教材内容滞后, 不能反映最新理论。教学内容无法跟上发展迅速的业界软件技术, 学生学不到最新的专业技术知识。我国许多高校教材平均每5年才更新一次, 许多计算机理论教材都是80386时代编写的, 大大落后于国际软件业的发展。这也是大学生毕业后难以胜任软件企业要求的主要原因。与之相比, 印度APTECH的教材每年更新一次。
2.2 实践环节薄弱
教学的实际情况是教师讲理论, 学生学理论, 最后考理论。软件工程专业理论知识难度较大, 学生很难完全掌握吸收, 成材率较低。软件工程专业的教学与实践脱离、实践与社会相脱离等是由来已久的老问题了, 但至今依然是很多高校面临的最大问题。要迎接时代的机遇必须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实验内容陈旧, 跟不上时代发展需要。虽然部分高校开设了综合性创新性实验, 然而闭门造车, 实践项目纸上谈兵, 内容缺乏创新, 与现实脱节。这些问题导致了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创新能力不足, 综合素质不高, 缺少团队工作能力培养, 无法适应社会实际需要。
2.3 考核方式单一
我们学校的软件工程教学大纲适用于54+18学时的授课与实验。成绩考核: (1) 平时表现:包括上课, 作业完成情况占10%。 (2) 实验成绩占20%。 (3) 期末考核卷面成绩占70%。考试的方式是笔试 (闭卷) , 因为主要是考理论知识为主, 所以考试前学生就突击背理论, 结果考试合格了, 但是课程知识并没有得到较好的理解和掌握, 考完试就忘得一干二净了。
3 软件工程具体改革内容
软件工程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专业。借鉴CDIO大纲对工程师的培养目标, 我们对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也应该首先立足于加强专业基础性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实践教学环节改革, 倡导产学研结合, 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合作沟通能力, 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
(1) 以案例引导为主的启发式教学。
案例教学能够实现教学相长。师生之间平等的讨论、探究知识, 能争强学生理解知识的印象。案例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能提高学生学习软件工程课的浓厚兴趣。案例教学能使抽象的软件工程知识具体化、生动化、形象化、直观化, 深入浅出, 学生易于理解, 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我校软件工程的教学分为两个学期, 第一学期主要采用理论和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以理论为主, 实验为辅。第二学期纯粹是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综合开发软件的能力。第一学期的实验都是基础性实验, 以一个个小小的案例为引导, 激发学生掌握常用的软件开发工具的兴趣。如画DFD时以银行储蓄系统为例, 画用例图时就以图书管理系统为例。第二学期的实验为综合性实验, 也是采用案例教学, 传统的软件开发方法以期刊管理系统为例, 面向对象软件开发方法以研究生培养管理系统为例。案例贯穿从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编码、软件测试、软件维护整个软件开发过程, 极大的提高教学效果。
(2) 以项目驱动为主的实践教学。
项目驱动式教学主要针对企业技术应用需求, 以项目开发为主导, 以理论知识和项目用例讲解为前提, 即学即用, 在编程中消化吸收所学知识, 在解决项目开发的实际问题中使所学技术达到熟练应用。
依照CDIO工程教育理念, 将实践环节与软件工程生命周期进行融合, 按照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进行组织[5]。CDIO实践分为:基础性实践、综合性设计性实践, 开放性实验。第一学期主要完成基础性实验, 第二学期主要完成综合性实验。在综合性实验中, 将一个完整项目作为案例, 通过该案例项目将该实践环节的主要内容贯穿起来, 使得实践的内容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提高学生的动手兴趣, 改善实验效果。在具体的实施中, 结合学生的基础, 将案例项目进行分解, 将这些分解后的项目模块部署到整个学习过程中, 强调“做中学”的CDIO理念。
实训的项目模拟软件公司实际的开发流程, 用14周时间完成一个选定的系统, 每10人分成一组, 其中根据自己的意向和教师的安排设置各种岗位, 包括项目经理、技术总监、数据库管理员、编码人员、测试经理、测试人员、配置人员等。所有成员都要参与编码, 兼任其他职务的同学可以减少一些编码量, 具体模块由项目经理划分。测试经理要熟悉测试流程, 从项目的设计阶段开设就划分测试任务, 有两名或三名专职的测试人员, 编写测试用例, 对每个阶段的成果进行测试, 及时反馈到开发人员那里, 并对开发人员修改后的程序再次进行测试。项目制作过程中各种服务器的配置, 以及完成之后项目的部署要由配置人员完成。教师在整个实训过程中担任顾问和评审员的角色, 尽量让学生最大化参与真实项目。除非学生的工作特别不合理或者错误非常严重, 否则不要打断其工作, 允许学生走一定的弯路。只有学生真正通过自己的实践, 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今后的工作中吸取教训。
(3) 转变实践环节的考核方法, 加强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CDIO培养大纲既强调学生个人能力提高, 同时更强调人际团队能力的培养[6]。在CDIO实践课程体系中, 我们坚持“做中学”和“基于项目的教育和学习”的原则, 通过构建项目情景模式, 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工程能力和素质, 全方位地发展学生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让学生建立团队协作精神。
主张不同的能力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考核, 建立多样化的考核方式。为了能够科学、合理地对学生的各种能力进行考核, 针对不同类别的课程、结合的理念、设计考核与评价模型, 通过不同的考核方式来实现对学生的自学能力、交流与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五种能力进行考核与评价。
在“软件工程综合实验”课程教学中, 我们对传统的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和探索。根据软件工程教育的特点, 考核内容注重团队成绩和个人贡献的兼顾, 注重实践过程制品质量和项目最终作品的平衡。考核方式采用主讲教师、团队指导教师和项目经理一同给出各个阶段的评分。团队总评成绩通过对项目进度、成果质量、文档规范程度及质量和团队合作精神等几方面加权计算获得。各团队的总评成绩占该团队成员个人总评成绩的50%;个人总评成绩的其余50%由个人在团队中的贡献大小和工作态度决定。按考核结果评选出一个优胜团队并给予奖励。详细的分配如表1所示:
(4) 以程序设计竞赛为契机, 加强校内实训中心建设。
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和实践环节, 显然是不能满足CDIO培养大纲的要求的。对于校内环节, 我们以程序设计竞赛为契机, 积极推进研究性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开展。我校创建了“软件工程实验室”在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方面发挥了十分巨大的作用。在2011年和2012年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开发大赛全国总决赛中均表现不俗。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实践教学环节改革在专业人才培养上取得的成果。但仅有一个实验室显然是不够的, 应积极推进“软件测试实验室”、“软件研发中心实验室”等的建设, 为本专业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实践开发环境。
软件工程综合实验是一门理论性和工程性都很强的专业实践课, 这对授课和实验教师提出了挑战, 也对现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挑战。为此, 我们结合“案例教学”模式, 对传统的“项目驱动”教学模式进行了重构, 提出了“案例引导、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
针对课程目标和特点, 结合“案例教学”方法和“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优点, 我们采用“案例引导、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 以学生为中心, 在案例引导和团队指导教师的指导下, 按照软件工程方法和过程, 完成软件工程综合实验。
4 结束语
首次将CDIO理念应用于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 并将CDIO理念贯穿于实践教学始终, 对探索先进教育教学模式、提高我院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强化教师的教育教学科研意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实现特色办学的目标,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创新意义, 将对学院的教学改革工作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7]。CDIO改革的目标是为学生提供一种在实际系统和产品的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的背景环境下强调工程基础的工程教育, 使学生能够掌握深厚的技术基础知识;领导新产品和新系统的开发与运行;理解工程技术的研究与发展对社会的重要性和战略影响。
将CDIO理念引入教学, 针对软件工程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 通过加强实践环节、案例引导、项目驱动等改革措施, 改变了以往课程理论过多, 学生有枯燥感的局面, 弥补了课堂教学与实际应 (下转第45页) 用间的断层, 提高了教学质量。学生对实验方式改革的评价:这种实践加讨论的方式, 让我们很容易找到学习的动力与目标, 在内在动力的推动下进行学习可以让我更快地进入学习的状态, 更准确掌握相关的知识。一种将知识应用的能力, 一种获取知识的能力。一种为了设计产品而不是为了完成作业的能力。更重要的是, 我们逐渐重视沟通及对比。倘若只是自己一个人做, 很多的原理恐怕是难以弄清楚的, 局限性及定势思维也会很严重地阻碍发展。通过交流比较?, 发现自己忽略的地方, 了解多种设计思路, 比较优劣, 探讨更好的方案, 这些都对我们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通过CDIO我们学会了科学地分工, 懂得了认真严谨态度对于团队的重要性, ?也明白了要充分信任自己的组员。自己体验学来的知识总是最牢固和最生动的。每个能发明创造的人并非掌握了人类所有的知识才成功的, 而是打破常规, 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利用有限的知识创新。
摘要:软件工程专业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反映出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迫切性。针对“软件工程”课程的特点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将CDIO工程教育模式引入到课程的实践教学过程中, 提出了“案例引导、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 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 训练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 使学生具备开发实际工程系统的能力, 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实践证明, 基于CDIO模式的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软件工程,教学改革,CDIO
参考文献
[1]齐治昌, 谭庆平, 宁洪.软件工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才智, 赵春刚, 顾泽元.基于CDIO模式的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J].经济师, 2011.
[3]教育部软件工程学科课程体系研究课题组.中国软件工程学科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4]张平.基于CDIO模式的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 2012.
[5]刘京志, 李宁, 胡景凡, 张红.基于CDIO模式的软件项目综合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2011.
[6]尹春娇, 沈桂芳.探析CDIO模式在应用型本科院校软件工程课程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 2012.
软件项目管理模式改革 篇10
本文笔者结合工作实践, 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了基于校企合作的《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践。
一、在校内引入企业订单项目, 开设软件工程实训课程
基于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学生产学脱节的现象, 高校《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途径之一就是引入企业订单项目, 开展校内软件工程实训课程。这种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合作模式是以校企“双赢”为切入点, 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为合作原则, 以学校实验室为平台的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该课程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同时也促进学生在实际环境中了解市场上所需软件的性能要求和专业特点, 积累实践经验。《软件工程》课程教学中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开展, 要把握以下两点: (1) 委托企业软件工程师作为实训课程的双师型教师;为更好的按照企业订单标准实现软件项目的开发, 同时也为提供给学生一个真实的职场订单项目开发任务驱动, 学校在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的基础上, 可委托企业软件工程师作为实训课程的双师型教师。软件工程师按照企业真实的软件开发流程带领和指导学生进入真正的项目研发中, 共同探讨、分析、总结、归纳, 从而提高实际的项目开发经验和技能。 (2) 结合订单项目开展与订单相关的课程内容教学。实训是检验学生理论知识基础掌握情况和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许多学生在日常理论学习中并未形成完善的理论知识体系, 同时也很难发现体系中的薄弱之处。一旦在实际操作中运用到理论知识时就会发现知识掌握的漏洞。究其原因, 就是学生未在在实际的项目中感受到这些课程的具体应用。因此, 在学生开展企业订单实训的同时, 教师应针对学生在实践操作中遇到的种种疑难问题, 开展与企业订单软件开发相关的课程内容教学作为学生实训内容的补充。
二、在企业分派学生进行岗位实习, 开展软件工程实践教学
基于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薄弱的现象, 为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应用能力, 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要求, 项目开发实训结束后, 学校在与企业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的基础上, 可将学生分派到企业中进行岗位实习。因此, 这种教学模式同样实现了校企“双赢”。在软件工程实践教学中, 学生分派到企业岗位实习后, 为更好地取得实习效果, 在课程教学上教师应综合考虑学生的岗位需求, 开展与岗位实习内容相关的教学活动。
一方面, 教师可主动与在企业岗位实习的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 了解学生的岗位特点和岗位需求, 了解软件开发流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根据基础理论教学、专业能力培养与工程化能力训练并重的理念对理论课程的知识体系进行整合与重构, 设计一个包括技能技巧锻炼、知识融会贯通的完整的教学内容。
另一方面, 学校针对软件工程课程的开展, 可有计划、有组织的定期举办实践教学体系研讨会。并邀请合作企业里的软件技术研究骨干参加研讨会, 与教学研究组教师共同商讨、修订、完善教学实践体系, 促进教学内容、较模式的完善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在学校和企业互动平台下完成毕业设计, 实现软件工程综合学习
软件项目管理模式改革 篇11
《sketchup草图大师》项目化教学组织与实施
1.学情分析
高职院校学生一直接受的是传统教学方式,理论学习兴趣较低,软件学习依赖性较强,缺乏自主钻研精神,学习态度较为散漫;基于以上几点,笔者在课制定课程整体设计时,考虑到学生实际情况,强调转变学习态度。
2.课程整体设计
将基于岗位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室内设计助理”的岗位需求与素质要求进行剖析,提取训练技能点,设计项目,尽可能做到技能点和项目的融合性。项目设计依据由简到难的原则设计了A线引导项目、主导项目、提高项目和B线课外项目,在项目中设计了若干子任务,通过引导项目让每位学生了解项目工作流程、工作内容和方法,对学生进行基础的能力、知识和素质的训练,然后采用团队形式完成主导项目;准备了大量教学文本和教学素材,设计并制定与项目化教学相匹配的和考核制度,进一步完善了课程整体设计。
3.项目化教学的课堂组织与实施
(1)第一次课梗概
第一次课主要介绍项目化教学学习方法、学习情境、项目介绍及实施条件、设计团队组建、课程考核体系和相关资讯发放及项目化教学模拟,让学生了解项目化是什么、怎么学、能学到什么。
(2)项目的单元设计和实施
课程项目单元设计以“百叶窗模型制作”项目为例,项目的单元设计和实施主要以“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整改”七个阶段展开,具体如下:
①资讯阶段:向学生提供本单元任务书,任务书中展示所需要制作的百叶窗完成图、面的创建和旋转、等距多个复制等知识点、教材及其他资料信息,各设计师依据任务书自主查阅资料进行前期学习准备。②决策阶段:与其他设计成员及设计总监交流沟通,探讨任务完成要点和方法,备齐基本材料,制作汇报PPT。③计划阶段:制定定任务工作计划。④实施阶段:根据任务资料方法及计划,完成工作任务,设计总监选择有代表性的设计成员汇报任务完成过程、方法、遇到困难及解决办法。⑤检查阶段:将完成稿交给设计总监审验,听取设计总监及其他设计师建议,找出错误及原因。⑥评估阶段:评价计划进度情况,评价制作效果,评价设计人员工作态度,进行任务完成情况的评价与总结。⑦整改阶段:依据设计总监及其他设计师的建议,进行整改,完成此次任务。
高职项目化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虽然《Sketchup草图大师》课程项目化教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形成了较好的职业素养,但在教学实践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高职院校具有普遍现象,在此与大家共同探讨。
1.完善教学资源建设
问题:教师是做好项目化教学的关键元素和根本保障,大多数的高职教师在设计软件教学上仍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法;电子信息资料库、项目化配套教学场地、课程改革体系相配套的教材体系等配套资源较为缺乏,许多教学设计受条件限制无法实现。
建议:加大对项目化教学团队的经费投入和政策倾斜,加强对项目化教学资源库建设,加快项目化教学配套的体化教室建设,加大项目化配套教材开发力度。
2.加强校企合作
问题:“项目”是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项目化教学的关键,高职设计类软件项目化教学中受各方条件限制,更多的是由任课教师确定项目内容,考虑是项目的可实施与操作性,忽视了项目与工作岗位联系的紧密型;项目考核采取教师评价、师生互评和自评三方评价体系,注重项目过程考核,但在项目完成后缺乏企业专家的考核评价内容,造成项目的学习和考核与工作岗位之间的脱节。
建议:深化校企合作,加强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教师之间的交流,双方共同参与专业建设、制定职业岗位标准、开发课程项目化教学、参与项目化教学考核评价,同时行业企业专家为专职教师介绍行业技术发展方向、提供人才需求信息等。
3.逐步转变学生学习态度
问题:项目化教学的成功实施的关键就是学生的主动配合,花大量的精力在课外学习,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而高职学院的学生基础较差,学习态度差异较大,如果只靠项目化教学的教师来改变学生的学习现状,这个过程会比较漫长而且痛苦。
建议:学生入学就开始通过讲座、培训等形式让其转变思想,适应项目化教学方式,同时狠抓学风建设,调动学生参与课程改革的兴趣和积极性,明确“做什么、怎么做”,能让学生通过项目课堂有所收获,学习态度自然会改变。
结束语
软件项目管理模式改革 篇12
关键词:软件工程,改革与实践,教学模式,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近年来, 计算机的发展势头非常的迅猛, 软件方面的技术可以说是日新月异, 从而导致了软件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量逐渐递增。我们可以了解到, 软件工程专业的就业前景非常好, 人才需求量大, 国内的企业每年都在大量的招聘软件开发人员和软件设计师, 社会人才需要非常迫切。全球首家信息技术研究和分析机构Gartner分析了2014年IT行业技术趋势:2014年, 国内外高层次软件人才仍将供不应求。软件工程专业的发展潜力大, 并且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工资起薪一般高于全国的平均工资水平, 在同类行业中薪水也是较高, 据前程无忧最新的调查数据显示, 2014年软件技术研发类员工的调薪幅度相对最高。,
为了应对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需要, 我们应根据实际的情况来调整和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 大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学生往往采用的是被动式的听课方式, 没有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去, 没办法与老师进行很好的交流和互动。我们应该结合当前的形势,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这就需要改变现有的一些教学模式, 不能一味的教条主义式的教学。在改革的过程中, 应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将课堂上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引导学生自主的学习和思考问题。
1 教学模式改革的对象
对面向区域产业的软件工程专业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首先需要对本院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 改掉一些只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 理论脱离实际的情况。应加强学生能力的训练, 好尽快地适应现阶段社会对软件工程专业知识的需求。在教学模式方面, 应用KAP-CDIO工程教育理念, 将专业课程内容融合到相关实践项目中, 采取基于项目学习的全新“三维教学模式”, 以项目探究、小组协作为教学手段, 整合课程内容, 强化实验、实训环节。结合课程体系改革, 运用“项目探究”、“小组协作项目开发”等教学法, 使学生接触实际项目, 积累实际经验, 在小组合作项目开发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沟通交流及创新能力, 同时注重综合素质培养。力争取得一批教学改革成果, 在地方性院校软件工程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方面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2 教学模式改革的内容
2.1 构建面向区域产业的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实施方案
(1) 采用“2+1+1”培养模式
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 共同建设系列化的实训教材, 尤其是行业应用软件开发方面的实训教材。培养模式采用“2+1+1”模式, 也就是学生在校内学习两年理论基础知识, 加强对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 打好坚实的基础;第三年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校企合作的教学中去, 企业中的导师与学校的老师来共同教导学生, 可以将学生课堂的理论知识与企业当中的项目开发经验相结合, 特别是加强软件工程项目管理和行业应用软件开发的实训, 这个阶段主要是精技术, 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为以后的工作做准备;第四年主要让学生参与到企业的实际项目开发中去, 可以通过近一年的学习, 培养学生掌握一些完成大型项目的能力, 积累更多实际项目经验, 最后培养出真正适应企业需求的毕业生, 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2) 建立“三位一体教学模式”
根据软件工程专业特点, 建立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自主研学三者相结合、相促进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 如图2所示。
2.2 基于企业分类培养模型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针对我院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结构, 在企业培养方案中, 可以实施双导师的制度, 学校的教师提供理论知识的教学和指导, 企业里的导师可以根据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合理的开展一些研究性的项目, 进行工程师专业培养的全面基本训练, 为学生提供各方面的指导和现场咨询, 提高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企业与学校教学联合培养方案如图3所示。
2.3 构建推进“项目探索法”的实施
本方法的目的在于把学生在书本上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有力的结合起来, 它是一种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师生通过参与和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来达到某个教学目的。教师采用集中授课和分组讨论的方法, 指导学生把理论知识灵活的运用到实际的项目开发中去, 学生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 主动的构思和资料收集整理, 把控整个项目的设计理念, 让学生更早的接触到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从而提高学生自主的解决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项目教学组织形式如图4所示。
3 教学改革的效果/特点
软件工程教学改革已在我校计算机专业和相关专业学生中进行了全面实施, 效果显著。通过探索实践, 能为我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并能够适应软件工程这个行业发展的具有很强的自我学习和探索能力的工程技术及管理的人才。通过建立具有区域性的软件工程专业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 实现多元化国际办学。并通过课程建设与改革, 实现企业对软件工程专业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的培养目标, 为我系建立一支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高的师资队伍。
4 结束语
为了提高我院信息系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 加强课程改革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培养出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的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 并建立一支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科研水平高的师资队伍, 在改革过程中, 将素质教育融入到专业建设中去, 可以让学生个性得到全面发展, 从而更好地为湖北省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同时也提高我校信息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在湖北省的知名度。
参考文献
[1]陶维安, 范会联.应用型软件开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2 (20) :105-106.
[2]刘立群.建立有利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J].教育与职业, 2013 (32) :164-165.
[3]王爱民, 谷川.软件工程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2, 29 (1) :143-145.
[4]胡开明, 陈建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探讨[J].职业技术, 2013 (2) :65
[5]曹期智.浅谈计算机科学人才培养[J].计算机教育, 2011 (11)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