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课程改革(共12篇)
网络课程改革 篇1
随着电脑及互联网的普及, 网络游戏已成为大部分青年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娱乐方式。尤其是3D游戏的盛行, 为游戏产业带来新的发展空间的同时, 也产生了一些社会问题, 如网络游戏成瘾、青少年暴力行为增加等等。那么, 为什么网络游戏有如此巨大的力量能使学生废寝忘食地投入到网络世界里不可自拔, 甚至荒废学业, 而对现实世界的学习生活却毫无激情呢?我们是否能够利用网络游戏的特性与教育融合在一起, 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也充满努力探求的精神呢?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 高职网络课程
网络课程不仅是课程知识的获得途径, 更应该是一种交往、生存经验的获得及共享途径。而高职的课程讲求实践性及经验性, 要求学习者经过学习之后能够胜任某一岗位的工作。基于高职教学由于场地、经费等客观条件的限制, 学生往往缺乏实践经验, 信息技术则为高职师生提供了一个可以模拟现实世界的平台, 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高职教育教学的实践性及经验性需求。因此, 高职网络课程是基于职业分析与工作过程分析的学习与经验相结合的体验性学习系统。其特征表现为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自主性和情境性。
(二) 教育网络游戏及类型
目前, 对教育网络游戏还没有统一的定义。《教育游戏产业研究报告》把教育网络游戏定义为“能够培养游戏使用者的知识、技能、智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并具有一定教育意义的计算机游戏类软件。”教育网络游戏的类型有角色扮演类、即时战略类、益智类、动作类、运动类、模拟育成类和制作游戏类。
符合高职教学目标所需的教育网络游戏应该以工作情境为基础、以获得经验为目标, 在教师指导下, 通过自主学习、竞争、协作等方式体验工作的实际模拟过程, 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务, 并能在即时反馈与评价中学习到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又达到体验实践经验的目标。
实施教育网络游戏课程的必要性分析
(一) 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
自2002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积极推进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以来, 我国各地高职院校加强了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 推进了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积极开发职业教育资源库和多媒体教育软件, 为师生提供了优秀教育资源。由于职业教育越来越关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而开发新的网络课程模式将有利于贯彻“以人为本”的终身教育思想, 是高职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实现“职业性”、“实用性”教育目标的突破口。
另一方面, 高职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学生人数迅速增长, 但国家对高职院校的资金支持却赶不上发展的步伐, 这使得高职院校的软硬件资源比较紧缺。网络教育凭借其资源共享性和开放性, 可以节省空间和时间以及人力资源配置的问题。而这种功能的实现只有通过创新型的网络课程才能达到, 这就使得教育网络游戏有必要成为高职网络课程的辅助形式而出现。
(二) 高职网络课程改革的需要
现行的高职网络课程与普通高等教育的网络课程没有什么区别, 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上主要以理论基础知识介绍为主, 学生实践内容很少或没有;在呈现方式上只是简单地把电子教案放在网站上, 或者是视频加教案;在评价或反馈环节上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也没有相应的评价方式和反馈系统, 学生学习处于盲目状态。现行的高职网络课程不能体现高职教育讲求实用性、职业性的特点, 实行的是非个性化的教学, 没有充分利用网络课程的特性。而教育网络游戏作为高职网络课程的重要补充, 有必要作为高职网络课程改革的创新尝试。
(三) 网络游戏自身发展的需要
通过搜索文献发现, 当今国内外对教育网络游戏的研究开发主要针对中小学生, 而适用于高中后学生的游戏很少或没有, 尤其是针对高职学生的教育网络游戏根本没有。据《17173第七届网络游戏市场调查报告 (2007) 》统计, 学生占中国网络游戏用户最多, 为19% (如图1所示) 。19~22岁年龄段的网游用户最多, 占22% (如图2所示) 。网游用户高中后学历的人占59%, 其中大专层次占33% (如图3所示) 。高职生处于19~22岁的年龄, 正是最热衷网络游戏的年龄, 因此, 十分有必要充分而适时地利用好高职学生的兴趣点, 开发针对高职学生的教育网络游戏。
(四) 教育网络游戏能够满足高职学生的需求
这里以角色扮演类游戏《三国志online》来解释教育网络游戏的优势。尽管《三国志online》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网络游戏, 但其将经典的策略玩法和角色扮演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可尽显网络游戏在高职网络教育中的优势。
网络游戏本身是一种知识传递载体, 可满足学生认知和理解的需要高职生的知识基础较差, 自学能力较弱, 主动性不高, 而网络游戏能以特定的知识为背景, 使学习在知识获得上成为一个顺理成章的过程。《三国》营造出充满中国古典意味的世界, 游戏者通过亲临著名的战场 (如赤壁之战) , 重温魏、蜀、吴三国的历史事件, 使他们在体验真实三国世界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掌握历史知识。通过游戏进行学习,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 使学习不再“痛苦”。
网络游戏的过程是一种自主学习的过程, 可激发游戏者的创新潜能, 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高职学生在入学之时就怀有较强的自卑情绪, 网络游戏能够使他们重获“做英雄”的自信。游戏中的角色是由游戏者自主选择和创建的 (如选择曹操) , 通过完成任务获得经验值, 通过与其他游戏者扮演的知名武将合作抗敌, 达成统一中原的伟大目标。这一过程需要游戏者学会应付不可预知的陌生情境, 要求他们能够运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来解决问题, 促使学生不断主动探索、开拓创新、重构经验, 从而满足他们自我实现的需要。学生完成自主学习的过程, 可以通过网络游戏的良好反馈和评价系统获得奖励或惩罚, 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成为有效学习。
网络游戏促进游戏者社会性的发展, 满足学生人际交往和情感补偿的需要高职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完成学业后能够胜任某一岗位的工作, 工作过程本来就是一个与人交流和沟通的过程。网络游戏以其特有的共享性、交互性、公平竞争性的特点, 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近于现实的交际平台。网络世界其实也是一个社会, 玩家必须严格遵循游戏社会的规则, 以平等的身份进行合作与竞争。玩家在《三国》中除了可以利用自身的能力奋战杀敌外, 还能利用自己广泛的交际关系网召唤关羽、张飞等著名武将组成团队、并肩作战。这种方式的游戏过程, 不仅满足了学生归属感的需要, 使他们不断改善自己的行为举止, 而且还培养了他们友好、公正、负责的品质, 满足了情感补偿的需要。
教育网络游戏课程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一) 教育网络游戏与高职网络课程的融合点
教育网络游戏与现行高职网络课程从本质和结构上来说有很多相似之处, 使得两者能够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首先, 两者都是借助网络实现学习者自主学习、经验共享和获得体验的教育目的。高职网络课程是在教师的教学设计框架下,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在线交流等方式来传授专业知识的课程;而教育网络游戏也是学生在教师作为掌控游戏规则的幕后角色的指导下, 通过主动观察、学习和交往, 实现经验增加的学习过程。两者都具有很强的自主性、交互性和目的性。
其次, 教育网络游戏在系统结构上与网络课程一一对应, 如图4、图5所示。由此可见, 只要能借助教育网络游戏与网络课程的这些对应关系, 充分利用两者之间的融合点来进行教育网络游戏课程的教学设计, 实现高职网络课程创新改革是具有现实可能性的。
(二) 理论支持
游戏理论游戏理论是围绕“人类为什么要玩游戏”这一基本问题而展开的。自19世纪70年代以来, 各学派都从各自的专业角度对游戏进行了解释。 (1) 心理学解释。以弗洛伊德为首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 游戏是人类为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愿望和克服创伤性事件的手段。埃里克森也认为, 游戏是人类发泄思想和情感的一种方式。而皮亚杰学派认为, 儿童通过游戏努力使自己的经验适合于先前存在的经验结构, 完成同化作用。 (2) 人类学解释。德国诗人和剧作家席勒提出了游戏的本能说, 他认为人类受到生活精神与物质的束缚, 使他们失去了理想和自由, 于是人们本能地利用游戏来为自己创造一个自由世界。席勒说:“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 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 他才完全是人。”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提出的精力剩余理论是对本能说的补充, 他认为人类在完成了生命的主要任务之后还有剩余的精力存在, 只有通过游戏才能把精力发泄出来。 (3) 生物学解释。德国生物学家谷鲁斯对人文学解释进行了修正, 认为游戏并非与实际生活没有关系, 而是对未来生活活动的一种准备。如小女孩喜欢玩过家家游戏是在练习当母亲, 男孩子喜欢玩打仗游戏是在练习战斗。上述各派理论虽然从不同角度解释了游戏的意义和作用, 但都不约而同地认为游戏是人类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活动, 并起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当然, 游戏也可以成为高职学生宣泄情感、为工作生活做准备的一种学习方式。
多尔后现代课程观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继承了量子力学中的不确定性和相对性概念、数学中的混沌理论思想以及生物学中的过程思想, 把课程看作是一个开放性、非线性的过程。课程是学生、教师与文本通过对话和共同探索而产生相互作用, 课程的目标不是既定的, 而是在行动过程中产生的, 因而这是一个建构性和不确定性的体验过程。多尔认为, 课堂应通过建设性的批评和对话帮助个体发展智力和社会能力。多尔还提出了后现代课程的“4R”标准, 即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和严密性。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及其四个标准正体现了高职教育网络游戏的特点, 为建构新式的高职网络课程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支持。
工作过程导向式课程开发理论工作过程导向式的课程开发模式是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发展潜能为主导思想, 以促进个人发展为主要课程目标, 以“任务组合”的课程结构体系为特点的课程开发模式。在高职教育网络游戏课程开发过程中, 可以充分利用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理论所提供的方法。游戏中的“任务”应该是某一职业活动过程中的典型工作程序, 每个“任务”由一项或多项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所组成, 每一工作过程都有若干相互具有逻辑关系的子任务组成。学生身处这种精心设计的游戏环境中可以切身体会工作过程, 并通过自主探索, 运用已有的知识及从反馈中得到的知识去应对突发事件, 经历观察、试误、判断等过程来积累经验。
(三) 技术支持
3D网络游戏开发技术当今3D技术已经比较成熟, 基于3D网络游戏引擎的脚本应用技术也为3D游戏的开发提供了实现基础。游戏引擎在游戏开发中的角色是把游戏中的所有元素捆绑在一起, 在赛后控制它们有条不紊地工作。游戏脚本就是运用脚本语言来实现计算机模拟人的思维和决策的一种解释类人工智能。通过这种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 使玩家感觉到他所面对的人物如同现实人类一样具有较高的智慧。在高职教育里, 针对工作过程的教育需要学生面对现实的人, 人工智能的使用为学生提供了与现实相一致的交往情境。3D网络游戏开发技术为实现教育网络游戏课程的开发提供了有效的技术基础。
虚拟现实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是利用三维图形生成技术、多传感交互技术及高分辨显示技术来生成逼真的三维虚拟环境, 用户戴上特殊的头盔或手套等传感设备, 或利用键盘、鼠标等输入设备, 便可进入虚拟空间, 成为虚拟环境中的一员。用户可以通过虚拟环境中的实时交互来感知和操作虚拟世界中的各种对象, 从而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会。在高职教育教学中, 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去接触和控制一些设备时, 如飞机驾驶、医学治疗等, 尤其需要使用虚拟现实技术。在网络上, 可用应用VRML (Virtual Reality Modeling Language, 虚拟现实建模语言) 语言、全景环视技术、Java语言等技术来实现虚拟现实。
防沉迷技术网络游戏是一把双刃剑, 在充分利用其在高职网络教育中的优势的同时, 必须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来预防学生沉迷于游戏而带来负面影响。用于教育网络游戏课程模式的防沉迷系统, 主要是由教师监护下的对游戏时间进行控制的防沉迷框架。
结语
教育网络游戏能为高职网络课程改革注入新的活力, 是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 是高职网络课程改革的需要。它能够满足高职学生的需求, 并与传统的网络课程进行很好的融合, 具有现实可能性。教育网络游戏能够得到理论上的指导和技术上的支持, 具有实现的可行性。因此, 教育网络游戏可以成为高职网络课程改革的新思路。
摘要:高职教育发展、高职网络课程改革、网络游戏自身发展及教育网络游戏的特定功能, 使教育网络游戏在高职网络课程中的应用成为必要。本文基于对游戏理论、后现代课程观和开发理论的分析, 并通过对已有成熟信息技术的分析, 认为教育网络游戏的应用可以成为高职网络课程改革的新思路。
关键词:教育网络游戏,高职教育,网络课程改革,分析
参考文献
[1]中国远程教育杂志市场研究室.教育游戏产业研究报告[R].中国远程教育, 2004, (22) .
[2]赵琦.网络游戏对教学活动的可借鉴性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7.
[3]楚学娟, 杨雪.电脑游戏在教育领域内的研究现状分析及其应用途径[J].现代教育科学, 2006, (1) :78-81.
[4]杨理连.高职院校工作过程导向式课程开发模式的内涵分析[J].职教论坛., 2008, (6) .
[5]艾瑞市场咨询有限公司.17173第七届网络游戏市场调查报告 (2007) [R].http://china.17173.com/2007/irc1717131220.rar.
[6]名人游戏理论摘[DBOL].http://www.eegame.cn/show.aspx?id=1225&cid=107.
[7] (美) 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王红宇, 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250.
[8]李俊.3D网络教育游戏的若干技术研究与实现[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 2008.
[9]赵彤.网络游戏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及教育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07.
网络课程改革 篇2
化学新课程改革呼唤“网络教学”
佛山市南海区金沙中学化学组 巨爱侠
摘要:要使化学教学真正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本文阐述了网络教学这一先进的教学方式,网络教学可以凸现化学课改的先进理念,实现课改目标的。关键词:新课程改革;网络教学
化学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它促使我们在教学方式和手段上必须要有一个较大的变革,以便积极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在计算机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已渗透到了各行各业,并被广泛应用。在教育领域,由于网络教育具有突破时空限制和实现资源共享的基本特点,由此带来了共享教育资源、扩大教育规模、促进教育改革、构筑终身教育体系等诸多便利。目前网络教学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趋势。如何应用网络教学不断深化和推动化学新课程改革,已成为业内人士面临的崭新的课题。网络与网络教学
网络的实质是资源的持久性与共享性,是零距离,是一种全新的交流方式,一种新型的实用工具。网络教学是以计算机网络为直接工具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利用计算机的交互功能,首先在区域网(如校园网)与教师、其他学生进行学习交流,如若教学资源不能满足要求,则可分头进入Internet网,以寻求更多的资源或信息。在此同时进行系统整合、达到资源共享,使学生之间能够体现真正的合作发展。网络教学实例剖析
南海区桂城中学黄晓斌老师关于《苯 芳香烃》的化学网络教学课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课前,老师先根据教材内容,在网络课件上设计好了九个小专题,分别是:“课程简介”、“学习目标”、“学习指导”、“网上探究”、“交流园地”、“学习资源”、“随堂检测”、“扩展学习”、“相关链接”。使九个专题逐级晋升,环环相扣,符合中学生的认知特点。以个性出发,照顾到了各层次的学生。
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自己浏览网站中的“课件使用”和“学习目标”,明确课件的使用和学习任务。接下来,老师根据教学目标进行分组讨论,看看要完成本节课的任务,还需要探讨哪些问题、需要收集哪些资料。并在学生回答之后,老师进行归纳性总结,形成不同的探讨子目标。例如,苯分子的发现,苯分子式的确定等等。老师引导学生进入“网上探究”栏目,学生根据目标,在网上收集有用的材料自己学习理解。然后,老师引导学生进入“交流园地”栏目,老师、同学之间分享交流自己的探究结果,并不断修正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同时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既学到了正确的知识,又体验了获得知识过程的喜悦。老师作为其中的一员参与交流,除对交流起组织作用外,还对交流作点评、点拨,以保证交流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做到了既能放开学习,又不迷失学习方向,真正体现了教师的指导与调控作用。
下一环节,即引导学生转入“随堂检测”,学生通过做网上提供的自测题,通过人-机对话,自我评价、巩固、完善知识,消化知识。对于捷足先登者,老师指导他们进入“扩展学习”和“相关链接”来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既拓展他们的视野,又进行了知识的延伸。网络教学顺应了新课改的要求,有利于落实化学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制订 3.1促使教师、学生角色的转变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一个统治者,教师和学生之间是直接传递与接受的关系,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而在网络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学习伙伴、辅导员、研究者和学习者,学生有着自主学习的权利。有人这样说:“在学习网络里,每个学习者既可以是学生,也可以同时是其他学习者的老师。或者说,在网络世界里,已经没有了学生和老师的区分。每个学习者都具有多重的身份,他既是知识和信息的求索者,又可以是知识与信息的提供者和分享者”。
3.2促使学习方式的转变
化学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之一是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而网络教学就能实现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在网络教学中,由于网络结构多元性、开放性和非线性等特征,学习方式也从线性转向非线性。网络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充足的信息,学生通过自行操作电脑、浏览教师设计的网页,以及通过和其他同学的讨论及接受老师的个别辅导,来学习、巩固、自我评价反馈消化知识。这充分确立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同时网络教学由传统课堂教学的师生交互发展到网上的师生交互、学生与电脑的交互、学生与学生的交互(由于网络讨论组的实现使这一交互得以广泛的应用)三位立体的交互模式,可以实现合作学习。通过网络中的电脑平台,学生之间交流知识、互帮互学,有利于学生之间协作能力的培养。学生也可以找到自己的学习伙伴进行协作学习,这克服了大班教学的种种局限。网络里,教师在BBS上和学生处在更加平等的地位,教师也可以同时与更多学生(如果教师的速度足够快,可以同时与十几个学生)讨论不同的问题,解决学生遇到的疑难问题。经过一定时期的训练,可以让
用心 爱心 专心
118号为您服务
精品论文荟萃
参 考 文 献
1、王祖浩、王磊。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12)
2、钟志贤。21世纪学习理论[J]教师博览。(2000.4)
3、陈颖健、[日]日比野省
三、跨世纪的思维方式[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
用心 爱心 专心号为您服务
浅析高职计算机网络课程改革思考 篇3
关键词:计算机 网络教学 教学改革
一、课程的主要特点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发展和通信技术紧密结合并不断发展的一门学科。它的理论发展和应用水平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高新技术的发展水平,是其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和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进程中,计算机网络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课程系统地介绍了数据通信、局域网、网络互连与广域网、Internet、Intranet/Extranet、网络管理、网络安全、网络数据管理、网络操作系统以及网络设计与案例分析等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特别是数据通信和局域网的基本原理。因为数据通信是计算机网络的基础,而局域网是广域网的基本单元,广域网一般均由局域网互连而成。因此对数字化、数字传输、模拟传输、通信媒体、多路复用、数据交换以及局域网介质访问控制方式、体系结构、组网技术、高速局域网等的基本原理和技术要有清晰的了解和掌握。此外,对网络管理(如网络安全管理、网络数据管理、网络操作系统)和应用(如在企业中的应用、政府部门的应用、金融机构的应用以及Internet的应用等)掌握的同时,还应具有计算机网络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初步能力。
二、课程教学现状
作为一门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必修课,目前课程的教学存在三个比较大的问题:首先,教学内容方面,网络相关学科发展迅速,内容更新快,课程内容难以跟上计算机网络科学的发展变化。其次,在教学方式上,网络课程有相当部分的内容属于基础理论知识,难度大,相对枯燥,在课堂教学方面需要适当调整,改变学生积极性调动不充分,课堂互动性不足等问题。然后,教学目标方面,高职网络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集中在如何完成课程的教学,传授其中的知识点,但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没有适当的关注。与此相对的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毕业走向工作岗位,能否有效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对于用人单位用人的一项硬件指标。这些能力培养的忽略。对于今后学生的工作和发展非常不利。
三、教改措施
(1)加强课程开发 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计算机教学有着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的特点。计算机教学要求课程的开设和教材的选择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教学内容应该反映计算机技术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的方向。什么课程应该开、什么课程不应开,恐怕很多学校都有过这样的疑虑。多年的教学实践认识,课程的开设一定要体现实用的特点,如果一味追求面面俱到,使学生学得过多过杂,其结果是不但收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反而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材方面,必须避免同一本计算机教材连续使用的情况出现。对于过时、落后或者没有任何实际应用知识的教材,一定要舍弃。教材通常都是偏重于理论教育和素质教育,即注重讲授知识产生的来龙去脉和体系背景,而忽视技术日新月异的突破和发展。教材的选用应以学用结合为着眼点,授课教师要根据实际需要选用合适的教材。另外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他们的教材更新速度比较快,一般计算机教材每年都会更新版本,编写教材的人员会把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加入其中。
(2)改进教学方法 目前,在教师中以自我为中心、以课程为主、采用“满堂灌”进行教学的仍然大有人在,这样的教学导致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抹杀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教师讲课要“精讲”,就是在学习内容上围绕当前和将来的使用精心选择,坚决舍弃那些现在用不到、将来也用不着的内容,突出“技术应用性”,不过分强调学科的“完整性”。在教学中不是面面俱到,而是主要讲清课程的要点和基础知识,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更多的具体内容让学生自学。具体来说,在教学过程中,要少而精地将知识点讲授清楚,多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尽量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交流,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向教师提出问题,将问题引入课堂;教师在讲课当中也要经常注意学生的反应,关注学生的课堂反馈,随时调整授课行为。这样一来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加强了学生的主动性,而且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同时要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典型应用是多媒体辅助教学。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合理设计、精心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结合传统教学手段,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多媒体教学具有生动形象、形式新颖、趣味性强、内容丰富等特点,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能力、简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计算机专业有着不同于其他专业的教学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学内容是很难用语言进行描述的,如果借助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再配合教师的讲解,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应该倡导和鼓励教师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变得灵活多样、丰富多彩,达到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除此之外,多媒体辅助教学还有助于营造愉悦的学习气氛,扩大认知的空间领域,特别是扩大教学规模,使更多的学生得到优秀教师授课,这些都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3)突出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高职院校的办学,应该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和继续学习的能力为目标。所以要特别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彻底改变只重视理论学习、不注重实践教学的做法。计算机课程作为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实践教学无论对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还是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坚持实践教学與理论教学同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机操作,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能使教师把握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所以,一方面在教学中要保证上机实习课与理论课有合适的比例,另一方面教师应高效利用每一节上机课。如在课前对上机实习做出明确安排,明确每次实习的目的、任务、内容与要求等;课后要求学生写出上机实验报告。这样做,可以避免学生上机学习的盲目性,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从而保证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黄晨.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电脑学习.2010.
[2]王鑫.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课程改革的思考[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02).
新课程改革与网络教学 篇4
一、开展网络教学是时代的要求
信息时代特点是知识更新速度快, 人才竞争激烈。这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必须要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 而不应当只是被动接受知识、不善于创新也不敢于创新的知识型人才。信息社会知识多、更新快, 学习者必须有选择地学、不断地学, 想从老师那里学点书本知识以一劳永逸已经不可能了。明智的选择应该让学生学会离开老师如何学习, 学会如何在信息的海洋中寻觅到自己需要的知识, 如何利用各种认知手段以不断获得新知识, 使自己与时代同步。无论教师还是学生, 每个人在学校和课堂学习的时间在人的一生中总是很短暂的, 实施终身教育是时代对每个人的要求, 要经常性地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 接受新的信息和事物, 一生都要坚持不断地学习。互联网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非常方便的终身教育体系, 使人们可以不受时空限制自由地接受教育、进行知识更新。
二、实施网络教学能够落实新课程改革的各项要求
教育除了要大幅度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 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以外, 还要求其内容科学、方法优化, 使学习者可以优质、高效地接受教育。一方面, 教师在设计的课程材料中融入了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经验;另一方面, 教师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 为学生提供学习内容辅导、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维持等方面的帮助。同时网络教学跟传统教学相比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首先, 网络的信息量大、信息传递便捷、交互性强的特点, 有利于开展发现式和协同式教学,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其次, 网络是信息社会最为有效的信息获取工具, 开展网络教学, 有利于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进行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的能力, 从而有利于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最后, 开展网络远程教育, 是信息时代最为有效的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方式。总之, 开展网络教学是实现新课程改革目标的有效途径, 是时代的需要, 是学校教学的必然选择。
三、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关系
计算机网络技术 网络课程 篇5
1当前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存的问题
1.1构建网络实训室成本高
常规网络实验室需要配备路由器、交换机等设备。所使用的网络设备一般会选用市场占有率较高的厂商,如思科、华三、锐捷等。路由器、交换机、防火墙、IDS、IPS、SAN网络存储等这些网络设备厂商由于竞争压力以及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设备的更新非常快。实训室需要每隔3-4年更新网络设备。客观上造成网络实训室建设成本过高。
1.2网络实训室利用率不高
一般网络实训室都仅仅是采购几台样机,学生以分组实验的方式进行实践使用。实训室并不能保证每个学生人手一台设备,学生的实训实践效果会打一个大大的折扣,实际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在日常的实训操作过程中,频繁对设备进行通电、插拔等操作,也会加速设备的损耗。设备一旦损坏,将严重影响教学。再加上网络实训室只能为计算机网络专业所使用,综合利用率非常低。综上所述,为了减低网络实训室建设成本,充分提高实训室的利用率,提升实践教学的效果,可以考虑引入网络模拟器等虚拟仿真技术构建虚拟网络实验室,改进网络实验教学。
2虚拟仿真技术
2.1虚拟仿真技术概念
IBM对虚拟化作出了定义,“虚拟化是资源的逻辑表示,可以是各种硬件资源,也可以是各种软件环境,如网络虚拟化、桌面虚拟化”。仿真技术主要是应用于网络协议的构建,计算机是仿真技术主要的工具和载体。综合运用虚拟化和仿真技术,可以称为虚拟仿真技术,是用计算机创建一个可视化实验操作环境,通过操作这些虚拟实验仪器或设备,即可进行各种实验,达到与真实实验相一致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2.2虚拟仿真软件
(1)网络仿真软件比较常用的网络仿真软件有BosonNetSim、PacketTracer、RouterSim等。RouterSim是完全按照CCNA的实验设计的,非常适合学习CCNA的实验内容。最大的不足是RouterSim仅局限于实验,不能自定义网络拓扑结构。PacketTracer是Cisco公司设计的产品,对Cisco公司自身的交换机、路由器等设备兼容性最好。BosonNetSim由网络拓扑设计器和网络仿真模拟组成。BosonNetSim可以模拟交换机、路由器等设备,并可自定义网络拓扑结构,可以模拟局域网环境以及广域网环境。BosonNetSim软件对PC运行环境要求不高,实验环境的配置较为简单,适合要求不高的实验场合。
(2)虚拟主机及云桌面VMware和VirtualPC是当前使用率非常高的两款虚拟主机软件,能在真实的物理主机上运行多个虚拟主机,并安装Windows/Linux等多种类型的操作系统。基于云计算技术的桌面虚拟化,将计算机终端系统(也称作桌面)进行虚拟化,可以通过任何设备,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通过网络访问桌面系统。
3应用虚拟仿真技术改进网络实验教学
3.1构建虚拟网络实训室
使用普通机房就可以构建网络实训室,并不需要专门的网络实训室。普通机房中每台学生机都安装网络仿真软件(如BosonNetSim)及虚拟化软件(如VMware)。通过BosonNetSim的模拟能力,能仿真模拟教学中所用到的常见的网络交换设备,如路由器、防火墙、交换机等。利用BosonNetSim灵活搭建各种网络结构,并模拟网络故障,可进行便捷快速部署,节省人力及硬件环境,为网络实验教学节省额外的环境部署时间。在学生物理机上安装虚拟主机软件(如VMware),虚拟多个主机并安装所需的操作系统。这样可以大大节省物理主机的数量,而且可以快速激活实训所需的操作系统,进行网络实验,提高网络实践的效果。
3.2设计实训任务,开展实训教学
教师可以设置众多工作任务,每个工作任务都是基于实际问题而设立,把学生置身于真实场景中,学生需要独立解决工作任务。在任务教学中,学生需要了解真实场景的需求,在网络仿真软件中绘制相应的网络拓补结构图,部署相应的防火墙、路由器、交换机、主机等网络设备,配置各网络设备的IP、链路、路由、网络协议等,搭建模拟实验环境。通过对网络的反复配置、试验和分析,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网络技术,巩固知识和提高水平。学生每完成一个任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入下一个递进的任务,实施分层教学,充分调动各个层次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基础,利用BosonNetSim或RouterSim开展CCNA、CCNP认证考试训练。这些试验包内置了进行CCNA、CCNP所需的进阶实验,教师通过软件的实验导航器可以有计划、循序渐进地进行实验练习,为学生将来进行思科认证考试提供一个平台。作为一个网络管理员,要使网络保持平稳运行,还必须及时排除故障,这需要非常丰富的经验。这就要求日常教学中,学生不能仅仅照着葫芦画瓢,还应能排除网络故障。教师在模拟器的帮助下,可以设置一些网络故障点并以记录配置形式保存后打包发给学生,让学生分析,边做边学,积累排除故障的经验。
3.3应用虚拟桌面实现随时随地进行网络实训
当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建设新一代、基于云计算技术的虚拟机房。在虚拟机房中,学生机不再是物理机,而仅仅是一个终端。各个终端通过网络连接至中心主机,对应中心主机内的各个主机实例。学生可在普通PC端,甚至移动端,安装客户端,实现连接至中心主机的虚拟桌面,可以像操作本地物理机一样操作云端主机。云端主机装有网络实验所需的所有仿真软件及环境,可实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网络实验操作,打破传统网络实验室的时空和人力限制,更好地提升实训教学效果。
4结束语
网络课程改革 篇6
【摘 要】《网络信息安全》课程的目的在于建立信息安全意识、清晰网络建设思路、有效组织与建立防范机制。这门课程已成为各高职院校计算机相关专业的选修课之一,对于提升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有极大的帮助。根据本课程的特殊性,本文提出了以实践教学模式为基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的创新思路。
【关键词】《网络信息安全》 问题 改革
一、引言
《网络信息安全》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网络信息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网络信息基础能力。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过程,能够让学生具备信息使用的道德观念、网络环境的安全防范,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实现学有所成的目的。
本课程的教学思路主要以计算机及网络相关课程为基础,让学生在掌握一定相关知识的能力基础上,通过对计算机及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及对系统资源如何保护的学习,辨别和排除计算机网络隐患,建立起对系统具有保障作用的防范机制等,实现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创造出实际价值[1]。
二、《网络信息安全》课程现状
本课程的教学材料与所用的教学理论均是按照社会实际情况、所产生的各类问题总结归纳出来的,以正面的思想教育为学生建立道德意识,用各类技术手段的实际操作达到教学目标,最终通过理论和实践测试来验证学生的学习掌握能力。
随着社会的进步,教学思路的不断更新,教学改革的洪流已势不可挡。以提高和培养设计有用的人才为根本,用创新思路和手段加强教育教学的实际价值,这在网络信息安全课程的教学中更显出实际的效果[2-3]。
三、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目前,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其他科目课程相类似,但因为本课程在知识方面的覆盖面广等原因,导致本课程遇到的问题又相对较为专业。总结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内容死板,不易引起学生兴趣
在本课程中,针对网络信息安全的教学其实就是计算机、网络和相关安全防范知识的介绍,学生学习兴趣较高,众多学生在选修报名时,内心都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但是很多知识都是死板的,例如公式化的数字密码验算过程、系统内核复杂的程序代码、诡异多变的攻防实践等,很多学生又会感到枯燥乏味,很难做到自始至终地深入学习。
(二)教学内容落后,不能跟上时代发展
以系统平台为例,教材中仍然以WINDOWS XP操作系统为基础,介绍的均是在X86模式下的技术范围。可是早在2014年微软公司便停止了对WINDOWS XP系统的服务支持,转向了技术更为先进的WINDOWS 7操作平台,而且以目前的计算机软硬件水平,64位的X64模式已完全可以替代传统的32位X86模式。根据目前的教学水平,完全可以根据社会的发展采用更新的教学资料,仍使用陈旧的内容势必造成学生所学内容还未实际应用就已淘汰,无法跟社会接轨的尴尬境地[4]。
(三)教法陈旧,传统教学模式无法适应教学要求
相对教学内容的落后,从教学方法上也应做出适当的修改。《网络信息安全》课程的教学要求教育者必须具备很专业的计算机网络知识,要能灵活运用教学平台,宣教与实践相结合传授知识,并且本课程注重启发个人能力,重视团队合作精神,与传统教学模式有一定的不同。
四、教改的创新思路
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本人以创新式的教学思路对《网络信息安全》课程的改革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网络信息安全》课程的本质是以对本专业有潜质的学生进行初级培训,促进他们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初探网络安全领域的相关知识,打好未来深入研究的基础。在实际教学中,要在第一时间向学生介绍学习本课程的宗旨与实际意义,以及对本课程学习后的未来人生规划进行描述。
(二)实践为主、理论为辅的教学思路
本课程的实践性较强,要求学生从基础理论学习中了解知识构架,以实际的操作和教学演练填充相关知识缝隙。在实践中要坚持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注意软硬件相结合。
(三)构建实践教学平台,从实际出发锻炼学生
《网络信息安全》实践性很强,讲授这门课程不能像其它概论课程那样去“灌输”,必须抓好实验、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按照认识论的观点组织和开展教学。教师针对每一理论内容设计单独的实验,也可以将相关章节的内容综合在一起,设计一个综合实验。比如可选实验项目有:漏洞扫描,口令破解,信息截获,密码算法,病毒防范,VPN与密码机的配置,防火墙的配置与使用,入侵检测系统的使用和安全策略的编写等等。
五、总结
培养社会有用人才是当今教育的首要任务,作为以培养信息安全的应用型人才为己任的教育者,应从课堂实际出发,根据课程实际情况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创新《网络信息安全》教育模式,改革教学思路,不断朝着更高的教学目标而努力。
【参考文献】
[1]肖敏,王英,宋秀丽,等.信息安全专业网络管理课程教学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9(03).
[2]张常有,杨子光,王玉梅.浅议高校网络安全课程的教学与实践[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7,25(03):98-99.
[3]俞研,兰少华.计算机网络安全课程教学的探索与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8(18).
[4]李建国.高校计算机网络安全课程教学研究[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1).
计算机网络课程改革与实践 篇7
1 优化教学内容
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迅速, 而且涉及的知识和技术内容非常庞大, 作为计算机类和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核心课程, 设置的课程内容既包括计算机网络的经典和基本内容, 也包括流行的网络实用设备及其技术知识以及工程案例。适当地介绍当前研究与应用的热点, 但突出网络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技术的训练。
1) 简化OSI参考模型的内容, 扩充事实标准TCP/IP的内容。在教学中采纳Andrew S.Tanenbaum建议的一种层次参考模型, 自上而下包括5层, 即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 而不是OSI的7层参考模型。
2) 从工程应用角度, 明确提出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要使学生能够在理解网络原理、相关协议和标准的基础上, 会规划和搭建网络、会配置设备和管理网络以及将网络作为信息发布和管理的平台。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了解网络设备知名厂商及其产品性能指标。要求学生选择一个企业或院校, 通过调查了解该单位的需求, 写出网络解决方案, 方案包括需求分析、设计原则、网络技术的选型、网络设备选型、操作系统及应用软件选型、IP地址规划、方案优势描述、报价单等内容。并将自己设计的网络方案在实验室模拟实现, 即按照自己的设计, 对网络设备进行配置与调试, 学会解决网络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这种方法, 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而且强化了学生实践能力。
3) 不断引入最新网络应用技术, 以适应计算机网络新技术、新应用不断涌现之发展变化。必须不断修订教学大纲和充实新的教学内容, 编写出版新教材。新教学大纲简化了帧中继、ATM技术等内容, 增加了接入技术、路由技术、高速LAN、无线LAN以及IPv6等成熟的网络应用技术。
2 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2.1 课堂教学多媒体化
在课堂教学上, 利用多媒体手段将很多难懂的知识点以直观形象的方式演示出来。如将体系结构的数据流电路交换、分组交换、路由协议、DNS域名服务等知识点制作成动画加以演示, 将IP地址和MAC地址的作用范围制作成生动的课件播放, 可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2.2 课外学习网络化
课题组开发出高效稳定的网络教学平台以及与网络教学平台相适应的考试评价体系。将计算机网络课程内容全部制作成网络版课件, 网站设计了网络课堂、在线答疑、习题提交、网络工程师专业认证等栏目, 学生可以随时通过网络自主学习。该教学平台已经运行4年, 课程所有的电子教案、作业、实验、答疑等教学各个环节均可以在平台上得到支持, 还提供比较丰富的网络课程教学资源下载, 以数字化、网络化来补充传统的单一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2.3 作业形式多样化
作业除了传统的教科书后习题外, 还针对新的网络技术和新的网络产品不断涌现的特点, 要求学生上网搜索常用网络设备产品 (如网卡、交换机、路由器、无线网络产品等) 厂家、型号和性能指标, 以及网络最新应用技术和热点应用的课后小论文。通过这些方法, 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也强化了学生对网络知识与技术的理解, 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 提高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4 实验环境远程化
整个网络实验室的统一管理平台下, 包括设备的物理端口和控制端口的统一管理, 远程开展实验和管理实验室, 目前的实验室还局限于在实验室本地开展实验, 学生和老师都必须到实验室才能做实验, 实现7*24小时无区域限制开展实验, 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
3 加强实验内容的设计、营造工程实训的空间
3.1 加强实验内容的设计
研究型院校的计算机网络实验主要偏重于协议的验证性实验, 这些实验对理解网络体系结构和工作原理是有利, 但与网络实际应用有差距, 也缺乏应用性和创新性。我们设置的实验不仅提供简单的协议验证性实验, 而且还包括网络设备 (如交换机、路由器等) 使用和配置、网络组建、服务器操作系统的安装与配置、网络应用系统的配置与安装等方面的应用性实验项目, 最后还要求学生选择一个企业或院校, 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 作出一个完整的网络解决方案并要求在实验环境下模拟设备的相应配置。让学生学到真正网络实用技术, 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2 加强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的建设, 营造工程实训的教学空间
我们2002年就建立独立的计算机网络实验室, 主要用于验证性实验。2005年进行了改造, 不但增加了实验组数和实验设备, 还在网络组建和网络应用上做了扩建。2010年我们第3次改扩了网络实验室, 在管理、技术以及设备性能都做了提升, 增加了整个实验室的统一管理平台, 包括设备的物理端口和控制端口的统一管理, 改变了以前由于学生频繁插拔线导致设备端口大量损坏而影响了设备的使用寿命的状况。此外, 还增加了远程实验模块, 以前的实验室只能在实验室本地开展实验, 学生和老师都必须到实验室才能做实验, 无法7*24小时无区域限制开展实验, 而计算机网络课程由于是计算机类和电子信息类的专业基础课, 每届学生使用人数很多, 实验经常要排到课外, 这次实验室的提升, 不但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 还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提高 (参加国家级和省级网络技术大赛的训练和网络工程师的考试的练习) 。2010年提升后的实验室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和网络存储、云计算等新技术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学生在此实验平台下, 学生通过实验不仅可以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网络基本原理、网络通信技术还可以自己动手组建网络, 训练网络技术的熟练程度, 达到更好地锻炼网络工程应用能力的目的。
摘要: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从优化教学内容、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和强化实验教学等三个方面入手, 才能处理好课堂教学与能力培养的关系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实验教学,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陈小虎, 吴中江, 李建启.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征及发展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 2010 (6) :4-6.
虚拟仿真网络工程实验课程改革 篇8
虚拟仿真又称虚拟现实技术或模拟技术,它是用一个虚拟的系统模仿另一个真实系统的技术。从狭义方面来说,虚拟仿真是指20世纪40年代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一类实验研究的新技术;而从广义上来说,虚拟仿真则是在人类认识自然界客观规律的历程中一直被有效地使用着。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仿真技术也逐步成为一个独立的体系,成为继数学推理、科学实验之后人类认识自然界客观规律的第三类基本方法。并且,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建设是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必然发展方向[1]。总的来说,虚拟仿真技术有如下四个基本性质:沉浸性、交互性、虚幻性、逼真性。
网络工程实验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主要实验课程,在以前的教学中,并未运用到虚拟仿真技术。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网络工程实验是通过仿真软件设计网络拓扑结构,直观显示各种网络设备的内部配置和内部结构,并可通过虚拟仿真软件实现对物理设备的操作和配置,以及网络系统各种性能的分析。
2 RG-LIMP仿真实验平台使用简介
RG-LIMP是锐捷网络公司专门为实验室解决方案打造的一套软件平台,用于对所有的实验室资源进行安排、协调和管理。无论是本地实验的管理,还是远程实验的开设,无论是对实验室设备的自动维护,还是对实验过程的监控或是实验资料的管理,设备配置文件的自动捕获等功能都能够通过RG-LIMP这个平台来统一协调控制,从而做到实践教学的统一、高效、易操作。实验平台如图1所示。
RG-LIMP实验平台是一个半实物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平台包括RG-LIMP软件和相应的硬件配套。RG-LIMP软件实验平台充分利用了网络模拟软件可以自定义拓扑结构的灵活性,并内嵌了经典的实验项目,可自动地快速实现从拓扑结构设计、设备配置操作、系统连通测试的完整流程,无须连接、组合设备就能按需构建各种网络系统并显示各设备的性能参数;同时在软件下层的物理网络设备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的实验环境,使学生通过软件平台实际操作物理设备,这从本质上区别于纯粹的网络模拟软件。采用软件虚拟仿真的方法,既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直观的操作界面,又保证了各个实验项目是在真实的物理设备上完成的,这种软硬件无缝结合的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直观、真实的实验环境。
3 虚拟仿真平台实验环境的优越性
3.1 未使用虚拟仿真平台的弊端
对比之前未使用虚拟仿真技术的实验操作流程我们知道,之前的通行方法是提供大量的网络设备供学生自由互连,手工配置,这种做法耗时耗力,设备损坏浪费严重,实验可靠性难以保障。此外,这种传统实验方法还是难以让学生直观观测到设备的内部结构,以及内部状态的动态变化。
3.2 使用虚拟仿真平台的优势
采用锐捷公司的RG-LIMP半实物仿真实验教学平台,我们可以省去了手工用实物线路去配置交换机等实验设备,减少了一些对于实验结果无关紧要的环节,让学生的主要实验时间、精力放在理解实验原理、掌握实验操作过程上,从而更好地让学生学习实验知识与技能。图2为工程实验室网络部署图。
以下部分是对部署图的解释说明:
3.2.1 第一组设备
从上图我们可以了解到,基于虚拟仿真网络工程实验室的第一组设备主要配置有一个无线接入器,两台两层交换机,一台三层交换机,两个路由器,一台硬件防火墙,一个设备管理控制器,一个拓扑链接器,若干台式计算机。基于虚拟仿真技术平台的实现在于将交换机、路由器等接口的接线情况统筹考虑,并组织在设备管理控制器和拓扑链接器中,因此不用学生自己去给实现设备接线。只需要在我们提供的虚拟仿真平台中进行虚拟调用和链接,做出对应的实验拓扑图,即可完成实验线路的链接。这样一来,既减少了插拔线对实验设备仪器的损坏,又节省了学生们实验时间,从而可以专心于实验过程,提高做实验的效率。
3.2.2 总机房设备
总机房设备包括接入交换机、实验室云虚拟平台,认证计费服务器,无线控制器,实验管理服务器,网络管理服务器,协议分析服务器。通过接入交换机,其他总机房设备与第一组设备间的设备管理控制器、拓扑链接器以及台式计算机进行连接,便于远程交互。
4 虚拟仿真实验开设课程情况
4.1 基于RG-LIMP平台开设实验课程情况
目前,在教育部实施的高校特色专业建设中,网络工程专业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第一批特色专业建设点。[2]因此,关于专业课程的开设也需要与时俱进。基于虚拟仿真实验平台,我们推出了具体相关实验课程(见表1)。通过RG-LIMP平台,我们可以有选择地导入需要的实验课程。通过具体实施相关的教学改进,促进学生对相关领域的认知。[3]
4.2 基于RG-LIMP平台的实验课程原理介绍
这里我们以实验项目七(静态路由协议与动态路由协议RIP)为例,主要介绍基于虚拟仿真平台下动态路由协议RIP的原理及配置过程。
4.2.1 实验目的
掌握在路由器上如何配置RIP路由协议。
4.2.2 实验拓扑
4.2.3 实验原理
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路由信息协议)是应用较早、使用较普遍的IGP(Interior GatewayProtocol,内部网关协议),适用于小型同类网络,是典型的距离矢量(distance-vector)协议。RIP协议以跳数作为衡量路径开销,并且RIP协议里规定最大跳数为15。它让每台路由器周期性地向每个相邻的邻居发送完整的路由表。路由表包括每个网络或子网的信息,以及与之相关的度量值。
4.2.4 实验步骤
(1)配置两台路由器的主机名、接口IP地址
(2)在两台路由器上配置RIP路由协议
(3)查看RIP配置信息、路由表
(4)测试网络的连通性
5 结束语
虚拟仿真平台虽然已经在一些课程上实施,但是普及度还不是非常高。另外,相关的平台使用需要制定合理的使用守则,从而使得使用更加高效。虚拟仿真平台的引用确实给高校实验教学带来了方便,让高校的实验教学更具有实用性、适应性、开放性、灵活性、经济性以及形象性。[4,5]但是,只有在充分、合理的利用这个平台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虚拟仿真技术平台普及相信是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趋势所在,它的优越性使得高校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逐步摆脱传统实验教学带来的束缚性,更好地将科学知识传递到学生的手中。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规模不断扩大,招生也逐渐增多。因此,教学改革是众多高校近年来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基于对虚拟仿真技术的描述,展示了虚拟仿真技术与网络工程实验结合给实验教学带来的优越性。针对实验教学所用到的具体平台,本文强调了当前网络工程实验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网络课程改革 篇9
1.1 自由式、个性化教学
以前惯用的上课的模式都是老师在前面讲课学生们在下面听, 老师使课堂的主角, 是一种填鸭式的上课方法, 而一堂课学生的多少要取决于场地的大小, 一般仅仅有几十个人, 一些坐在后面的学生听课也不是非常的方便。但是现在的网络教学就不相同了, 它的优势在于可以通过网络来传递老师所讲授的知识, 时间地点人数就不再有局限性了, 每人一台电脑, 通过网络学生们可以在家里任何时间, 或者任何地点去听这节课, 大家不在一个教室里面, 没有了多种条件的限制, 但是, 网络教学过程中同样可以向老师提出问题, 和同学展开讨论, 互动等等在普通课堂上同样可以进行的活动。学习网络课程的学生们并不一定是一个班级的, 也不一定在一个地区, 知识对此门课程感兴趣的学生们都可以来上这样一门课程, 这样的上课模式有很大的空间可以根据喜好来设定进度等。
1.2 生动式、信息化教学
网络上有着丰富的信息资源, 这提供给老师学生们很大的便利, 方便老师充实自己的课堂信息, 也方便学生们查找资料。
1.3 交互式、人性化教学
利用网络上的课程学习, 可以使更多的学生有和老师们交流的空间和机会, 利用网络更新快速的特点可以让学生和老师们接触到更多新的事物和知识。
2 计算机网络课程网络教学的可行性
网络教学是随着科技进步顺应而生的适合教育发展的一种方式, 它要求学校必须配备有相应的网络设施系统, 老师们必须学会相关的操作, 还必须有相应的教师团队来管理合格教学系统。这种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要求:
第一, 高校要配备相应的教师团队, 或者对一些有网络教学课程的老师们进行指导和培训, 这对于更好的完成这门课程有积极地作用。老师能够解决一些网络课程上出现的维修工作, 熟练地制作网络课程或者能够教育学生也熟练地操作。这就需要老师要学会相关的软件。
第二, 网络教学是新兴起的, 首相就要求有关的部门要给予一定的教育资金的投入, 用来购置或维修护理相关的设备, 网络教学这个系统的完善是一个长久的工程, 需要有相关的团队来完成这项工作。学校以及相关的上级部门要给予大力的支持才能够把网络教学建设的更好。
第三, 这点要求是对学生们提出的, 他们是网络教学的直接受益者, 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对象。首先就要求学生们掌握足够的网络知识, 这在学生们的初高中时候都学习过相关的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操作, 大部分学生都有很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这就给网络教学的开展和普及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和可能性。网络教学的流行就有了一定的基础。
3 计算机网络课程在网络教学下实施的几点建议
网络课程的进行也有这个方面的困难, 因为在网络上进行课程有很大的局限性, 老师们不能够直接的观察到学生们的停课状态, 这就让一些理论性较强, 较为枯燥的课程很难进行, 没有吸引力, 学生提不起兴趣, 学习效果自然不好。
一些课程内容假若在网络上进行, 学生没有积极地基于老师学习效果的反馈, 那么对于课程的下一步进行是有障碍的。还有一方面, 就是网路课程的自主选择性非常强, 很多学生只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方面课程, 而对于一些有必要主修的功课则选择逃避, 或是半途而废没有坚持上完, 这就造成了一些不良的后果。因此要进行不断地改进, 来使网络教学更完善的进行下去。
由于他的教学进行要在硬件条件完善的条件下进行, 因此, 网络教学中收腰的问题就是要保障计算机等课程系统的完好。此外, 还要并不断的冲是网络教学的环节, 不仅要注重讲课的方面, 还要辅助课后的辅导教学, 定期的还要在网络教学上设置一些作业的反馈, 阶段性的测验等, 检查选修的学生们的接受学习情况, 这样才能提高网络教学的质量, 及时监督学生们的学习效果, 弥补网络教学的一些缺陷, 使之达到传统授课的一些水平。另一方面, 除了学习的课程知识外, 网络教学中的教师们还应该给学生们提供相关的资料分享的平台, 共享一些视频资料, 还有其他方面的网页浏览等等, 这样方便学生们自主进行选择来学习, 进行课后的补充等, 引导学生们扩展自己的知识面, 达到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的信息资源。
4 结束语
网络教学有它独特的特点, 随着设备计算机的更新换代他自然也要不断地更新, 教学的形式也在不断地充实丰富, 学生们要想适应这种大容量的网络课堂, 还要不断地加强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会充分的利用网络资源, 更好的充实自己。不断地推进网络教学的普及, 提高网络学习的效率, 让更多的学生爱上网络新教学的模式。
参考文献
[1]李强.谈网络教学模式[J].长春大学学报, 2008 (01) .
网络课程改革 篇10
1 网络教学的主要特点
网络教学的思想最初在欧美国家开始盛行,到现在已有很长一段时间了。近年来,在我国的发展已经越来越好。因为众多的人发现,这种模式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其中我们比较熟悉的多媒体教学也是其中的一个方面,相信大家都能体会到它的方便,所以说,网络教学模式更能跟得上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其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
1.1 自由个性化的教学模式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自由个性的教学模式是网络教学最重要的特点。首先,传统的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们跟着教师的教学进度和内容来学习,教师掌控着课堂。其次,每次上课的教室地点不同,造成对学生人数有着严格的限制。以上这两点在网络教学中都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因为它的灵活度、自由度还是相当高的,网络教学可以让学生自己掌握学习的进度,想学什么就学什么,想学到哪里就学到哪里。还有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去学习,不用限制在教室中。学生还可以自由的去选择喜欢的老师来听课,同学之间也可以在线讨论,这样都能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率。
1.2 生动信息化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也能充分利用网络的丰富资源,完善自己的教学课件,图文并茂,使原本枯燥的知识也能变得生动易懂,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1.3 交互人性化的教学理念
通过网络这个高科技桥梁,大大增加了师生间教与学的互动,对于知识的学习更加方便直观。
2 计算机网络课程网络教学的可行性
网络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所以其必须是建立在计算机网络系统基础之上的教学系统之上的,所以这就对网络硬件系统,以及使用的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归纳一下体现在以下方面 :
(1)对学校和教育机构及网络设备硬件的要求 :教育机构是各高校网络教学的主要组织者,也是主要的支撑者,所以其必须给实施网络教学的学校提供网络教学平台,这样教师和学生们才能完成教与学的工作。当然,其中对网络教学中涉及到的硬件设备要有一定的标准,并能做到日后使用中的正常维护以及出现问题时的维修工作。
(2)对教师的要求 :网络教学中,教师是最重要的使用者。所以不论是不是计算机专业的教师,都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能独立的完成多媒体教学课件和教学视频的制作发布,还有一定的网页制作的能力,这样才能丰富网络教学的资源,给学生提供最优的自主学习条件。
(3)对学生的要求 :网络教学主要的服务主体就是广大的学生,所以学生是主要的受益者和参与者。这也要求学生们必须具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能力,在网络课程中能够运用自如,获取想要了解的知识。通过对各高校的了解,发现网络教学已经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广泛使用,也就是说这种网络教学的模式还是十分可行的。
3 计算机网络课程在网络教学下实施的几点建议
计算机网络这门课程大部分知识都属于理论知识,所以相对于其他计算机语言类、数据结构、数据库类的课程要枯燥的太多,在教学上很难做到生动形象,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难调动起来,并且各种网络名词量也相当大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方法进行一下适当的调整。最开始的部分就是概论和OSI七层参考模型的讲解,像这种理论性强的比较晦涩的内容安排在初始阶段,对以后的教学是非常不利的。那么我们可以改变一下,将这部分内容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在在网络课件上,吸引学生自行下载巩固学习。
针对类似计算机网络这种类型的课程,要想做到生动,学生易懂,最好的办法就是要借助网络教学系统的平台。首先,完善的计算机网络硬件设备是必要的前提。其次,网络教学系统结构的完备是首要条件。在此结构中,要细分成多个模块。比如有专门教师发布课程知识、讲课课件、实验指导的平台,学生有下载各种视频资源、在线讲授、自主学习的模块,还有专门针对测验考试的模块,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测,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有助于进一步的学习。再次,还应该具备在线交流的模块,不仅是同一个学校机构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其他高校和专业机构的人员进行交流也是较好的一种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网络上走出学校。最后,给学生提供相关知识的网站链接,这样获取更多知识就不是困难了,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我们也达到了教育的宗旨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4 结束语
网络课程改革 篇11
关键词 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应用型技术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8-0108-02
1 前言
当今社会,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对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计算机网络是众多信息技术类和计算机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在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占据重要地位。为适应当前的实际需求,国内很多理工科院校对计算机网络课程改革进行了一些有意义的尝试,面向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加大了课程中的实验环节,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计算机网络是一门知识面广、复杂性和原理性强的课程,通过单纯的实验教学,学生对计算机网络各个知识点的理解仍然处理割裂状态,很难把握和理解整个知识体系,难以达到提高实践创新能力的目标。应对课程教学体系、教学内容进行一体化设计,科学组织实施教学过程,将课程的每个环节都服务于知识的理解和实践应用。本文通过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施,对高等院校信息安全技术的一体化教学方法进行研究与实践。
2 课程分析
课程特点分析 本课程教学坚持以人为本、以学为主、注重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培养的指导思想,坚持将对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融为一体,将计算机网络理论学习与课程实践相结合,不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获取吸收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实践创新能力;坚持教与学的良性互动,优化教学设计,改革评价方式,切实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教学目标分析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了解计算机网络学科的总貌和发展趋势,理解计算机网络协议、体系结构等基本概念和网络分层的设计思想;深入理解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及应用层的功能、服务及主要协议思想;掌握现代局域网技术的标准、原理;熟练掌握网络互联原理、TCP/IP协议族及Internet实现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理论和技术解决网络基本应用问题,培养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跟踪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能力。并通过课堂研讨等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精神、团队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教学中学会自我展示、自我激励,为计算机网络在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打下基础。
3 课程改革方案
课程改革基本思路 计算机网络是许多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它不仅是后续相关课程的基础,而且自身也具有直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网络技术的发展又日新月异,因此要正确认识课程定位,明确课程改革总体思路。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是:贯彻教育转型,形成“以对毕业学生基本素质和网络技能要求为主线;第一课堂为基础,第二课堂为延伸,教学与科研相促进,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考核评价相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使课程改革的思路落到实处,在实践上从两个方面入手。
1)构建课堂知识体系,把握知识内涵。追溯源,研究知识的来龙去脉,使知识更灵活生动;抓主线,研究知识的内部联系,为分散的知识找到附着点;扩新意,研究知识的外部联系,使知识真正与实践相联系;研究知识的编排层次,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形成利于接受的知识网络。课程中选取典型计算机网络应用案例,充分阐释计算机网络构建和实施过程,并通过课程实验加强学生对计算机网络关键知识点的掌握。
2)更新课程目标,注重以人为本。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就是制定了三维的课程目标,这是对传统的“双基”培养目标的补充和完善。三维目标构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底座,三者相辅相成,共同作用支撑起人的智慧和素养。单单是知识、技能的获得等于机械的训练和记忆,只有融入了情感,学生的学习才不会弱化,才有生命力。
通过改革重组,优化课程内容,内容不在全、细,而在精、新,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构建起完整的计算机网络知识体系,然后由学生自己去填补、补充、完善,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能够更全面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课程改革要点
1)优化教学内容。教学内容重组、调整情况及其说明,充实新知识、新内容情况,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情况等。在保证基础知识体系完整的情况下,积极充实新内容。由于青年学生对网络攻击内容比较感兴趣,因此在介绍ARP协议时,实时增加ARP欺骗攻击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得学生对ARP缓存、ARP静态地址表的理解更深入、更客观。同样,在介绍DSN域名解析时,增加域名欺骗知识,增强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的学习效果。
2)教学组织模式。①明确课堂教学组织、实践教学环节的组织实施、互教互学与课堂研讨、课内外关联组训等设计情况。实验教学紧密跟进课堂教学,针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过程与实践能力培养过程有机结合。②巧妙组织课堂,调动学生情绪。改变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把课堂交给学生。比如在介绍MAC帧结构、IP数据报、TCP报文段的格式时,采用研讨式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③鼓励学生走上讲台,尝试参与教学。上课一开始让学生大胆走上讲台,谈课前的预习,说出预习过程中遇到的学习障碍,说出教材的结构和知识逻辑及大体框架,说出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和新旧知识间的联系。④重视展示课堂精彩的结尾。根据不同的课堂采取多样化的结尾,使学生在课外也能感受到课堂之美。
3)教学方法手段。贯彻教育转型理念,以启发式课堂讲授为主,结合课堂研讨、网络教学、现场教学、课后习题和任务式作业等教学方法,适应实际应用实践对学生基本素质和网络技能要求,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考核评价相衔接。教学中注意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展现知识发现过程等手段,增加知识关联性以及知识产生背景的串讲,把蕴含其中的科学方法、思维方式教给学生,使教学由“吸收—消化—储存”的单一模式向“探索—转换—创造”的多样化模式转变。
4)课程考核。改革原有的单纯闭卷考试的考核模式,将教学过程中的平时表现、大作业、研讨交流、实验、笔试等各个环节融入考核过程,通过多种考核方式保证课程的实施效果。贴近实践应用,加大课程实验、研讨交流和大作业在最终成绩中的比重,突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 结语
创新实践是当前计算机网络课程改革的主题。本文通过对课程实施过程的一体化设计,将课堂讲授、大作业、研讨交流、课程实验和课程考核进行综合考虑,以大作业为主线,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相贯连。通过课程的创新实践环节,一方面使学生对获得的理论知识不断修正、拓展与创新,另一方面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为未来的工作实践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湘骥,林丕源,刘才兴.以竞促教的创新实验室建设与人才培养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8):289-293.
[2]王洁,侯刚,周宽久,等.基于FPGA的课程群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与平台[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9):208-211.
网络课程改革 篇12
1 网络新闻实务课程项目化教学的必要性
笔者所在院校的新闻学专业尽管在人才培养上定位于网络传播方向, 但专业开设伊始, 师资力量不足以及对课程自身特点缺乏深入研究, 使网络新闻实务课程的教学一直采用较为传统的教学方式, 造成了学生理论不够深入, 实践能力缺乏的状况。随着互联网络和手机媒体的迅猛发展, 对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的专业人才的需求更显迫切。将项目化教学引入网络新闻实务课程的教学有着显著意义。
1.1 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不同于传统课堂教学中, 教师讲解和展示, 学生被动听课、记笔记的学习模式, 在项目化教学中, 学生需要围绕当期项目, 查阅大量的课外资料, 并与同学、老师频繁交流, 才能增加知识, 加强技能, 顺利完成自己在项目中所承担的任务。将项目化引入网络新闻实务课程的教学中, 使学生在每一个项目流程中都要时刻保持主动, 从被动的学变成主动的学, 才能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1.2 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
网络新闻实务课程, 从来都是一个需要理论与实际紧密融合的学科。学习网络传播规律、网络新闻采编的相关知识, 都是为了在采写编评实务中更好地运用。知识只有转化为业务能力, 才具有生命力。项目化教学淡化了学习和实践的分界线, 在实践中学习, 在学习中实践。学生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 面对的是一个个具体的情境, 比如:策划并跟进完成一篇网络新闻报道;新创并充实一个网络新闻栏目;设立一个目标受众明确的自媒体平台并定期更新。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 学生不仅要学习项目所涉及的知识, 还需要在各类现实问题涌现时, 给出解决方案。在实践的过程中, 专业知识以一种直观的方式结合项目展现出来, 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消化。如此一来, 学生在完成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 也提升了专业技能。
1.3 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新媒体的出现催生了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全媒体环境下, 信息传播的内容更加丰富、信息传播的效率更高, 而这也对传媒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全媒体时代的网络新闻业务要求从业者在掌握新媒体基础技术的同时, 最好还能具备互联网思维, 能充分把握受众需求, 以便制作出受众喜闻乐见的媒介产品。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 需要从学校到岗位的持续学习。作为建构专业基础知识阶段的学校教育, 在融合多种技能的网络新闻实务课程中引入项目化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生在课程学习中, 便在实践平台上模拟真实网络媒体的环境, 落实选题策划、采编、互动等实务环节, 将传统实验室中的实验转变成媒体业务流程中的实战, 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使学生从学校迈入传媒工作岗位时, 快速适应岗位。
2 网络新闻实务课程项目化教学的“三个转向”
要发挥项目在网络新闻实务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 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相较于传统的网络新闻实务教学理念, 项目化背景下, 需要在教学理念上实现“三个转向”。
2.1 从“侧重编辑”转向“综合应用”
网络新闻实务课程主要研究网络新闻的采、写、编、评实务, 但因为网络平台自身的特性和相关规定对商业网站在网络新闻信息采集上的一些限制, 传统的网络新闻实务教学更加偏重于网络新闻的编辑实务部分。以笔者所在院校以往的网络新闻实务课程教学环节来看, 授课内容重点集中在教会学生如何从网络上转载稿件、对稿件内容和形式进行编辑、发布稿件等环节。当下网络新闻事业发展很快, 业界的网络新闻从业者, 不仅仅需要具备基础的网络编辑业务知识和技能, 还应对网站站点定位与规划、网络新闻的搜索与采集, 以及与微博和微信等新平台融合联动发展等方面有相应的了解。
2.2 从“知识导向”转向“应用导向”
以往的网络新闻实务课程教学环节中, 教师往往单纯以教学大纲为依据, 力求在课堂教学中不要遗漏掉相应理论知识的讲解, 即算完成教学环节了。实际上, 教学内容中理论讲解最后的落点还是在用理论如何指导应用上。如何合理利用教材和实际, 提炼出专题知识和理论, 在学习中加强实践、操作, 强化实践性, 这都是网络新闻实务教学内容在项目化背景下大有可为的地方。从“知识导向”转向“应用导向”, 才能使教师角色发生转换, 学生地位发生变化,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激发学生在完成项目时, 深入学习专业知识。
2.3 从“独立作战”转向“校媒合作”
网络新闻是一个不断变动和发展的领域, 现有的教材, 即便是近两年新著成的也很难完全跟上网络新闻发展的新动向, 难以适应网络新闻业务的新要求。高校内教学岗位的人员, 多是单一的学院背景, 往往缺乏适应业界最新业务要求的能力。与教学滞后于实践发展不同的是, 网络新闻的从业人员, 他们时刻面临新动向提出的新要求, 在工作中面对各种新问题、新情境, 往往有自己的思考和见地。网络新闻实务课程的项目化教学, 要求高校内的任课教师摒弃“独立作战”的传统教学方式, 与传媒业界人才通力合作, 积极关注新动态、新要求, 培养学生最新的业务能力。
3 网络新闻实务课程项目化教学的内容设计
项目化教学是一个整体工程, 项目设置、项目考核等内容都会影响网络新闻实务课程的教学改革能否顺利推进。教学团队接手院系的网络新闻实务课程教学伊始, 便开始思考将项目化引入课程教学中的方式与途径, 并在多个年级的教学过程中不断理清思路, 完善项目设置和考核方式。
3.1 课程整体设置思路
在课程教学环节中, 教学团队始终把工作项目作为依托, 注重实践环节。自2012级新闻学专业开始, 网络新闻实务课程的实践课时占到总课时数的50%, 理论与实践并重, 通过实践带动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课程的教学按网络新闻机构的业务项目布排, 课程的设计循着以下环节与思路进行: (1) 基础理论知识简介; (2) 组建项目小组; (3) 确定项目选题; (4) 跟进采集信息; (5) 制作网络新闻产品; (6) 内容分发与推广。
在整个环节流程中, 教师的指导贯穿其中。项目小组要在限定时段内, 完成小组项目, 制作出成型的网络新闻产品。
3.2 项目设置
在教学过程中, 根据学生实际, 网络新闻实务课程的教学项目划分为集体项目和个人项目两类。集体项目有着较强的开放性, 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专业能力特长等自由分组后, 创建一个目标受众明确的网络媒体。媒体形式的选择面很广, 可以是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手机新闻客户端、电子杂志等任一形式。学生在自己小组创设的媒体上自主选题进行网络新闻的采编和分发、推广等业务流程。在集体项目中, 学生在前期调研与策划、中期产品生产、后期用户反馈等全流程得到业务能力锻炼的同时, 也锻炼了团队协作的能力, 为学生进入专业媒体提供全方位的锻炼。个人项目依托于课程前期建设完成的学子自主实践平台——蔚园最新闻的网站、微博、微信, 个人项目针对网络新闻业务中的某个环节、某个技能而有针对性地设置, 主要锻炼学生对特定知识点或技能的掌握。相较于集体项目的开放性, 个人项目更为封闭, 教师指定主题和新闻作品形式, 学生在指定时段内完成。
3.3 课程考核
在传统的考核机制中, 网络新闻实务作为专业基础课, 往往是期末一张考卷来评判学生一个学期的学习成果。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 课程考核以考查的形式进行, 综合考查集体项目中的个人贡献与项目完成度间的关系, 考查个人项目的完成度和质量, 考查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集体项目和个人项目完成情况作为平时成绩以50%的比重计入课程总评成绩, 平时成绩的评定中, 小组负责人负责给小组成员评定集体项目得分, 任课教师对个人项目进行得分评定。期末, 每位学生自选学期中学习过的任一网络新闻形式, 提交一份网络新闻作品, 这部分得分以30%计入课程总评成绩, 总评成绩中余下的20%则用于考查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这种多渠道的考核机制, 可以较好地达到项目化背景下的网络新闻实务课程考核目的。
4 网络新闻实务课程项目化教学中待改进的问题
项目化教学重在实施, 尽管取得了一些成效, 但也还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改进的问题。
4.1 数量与质量的矛盾
项目化教学更加适宜小班教学, 班级人数过多往往容易导致项目小组成员过多, 使集体项目中, 部分同学不能获得充分的锻炼机会。以笔者所在院校的实际情况来看, 新闻学专业的班级人数普遍在35人以上, 过多的人数对于项目教学而言, 是一个不利因素。
4.2 整体与个性的矛盾
项目化教学过程中, 有很大一部分时段学生是以小组的形式来完成集体项目的, 学生们有着不同的喜好, 业务能力上也有差异, 但在集体项目中, 岗位的划分往往是结合个人特长和喜好进行的, 每个人担任的角色不同, 在项目中负责的工作重点也有差异。一个项目进行过程中, 工作岗位又不能随意调整, 使一些学生无法得到全面的锻炼。
从2014年初步提出项目化教学的设想, 之后搭建项目平台, 更新项目设置, 网络新闻实务课程在实施项目化教学的探索过程中, 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良好的教学效果, 优秀人才的培养还需要长期的探索与积累。
摘要:项目化教学在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动手能力及职业竞争力等方面的优势, 使其成为网络新闻实务类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网络新闻实务课程的项目化教学在教学理念上秉持从“侧重编辑”转向“综合应用”, 从“知识导向”转向“应用导向”, 从“独立作战”转向“校媒合作”的理念, 以此来调整课程内容设置和教学方式, 从而实现学生网络新闻业务能力的综合提升。
关键词:网络新闻实务,项目化教学,三个转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