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课程群

2024-10-13

网络课程群(精选12篇)

网络课程群 篇1

我校经过七年的探索实践,现已发展为初中32个教学班的九年一贯制的优质民办实验学校。学校的“提升语言学科有效性课程群建设研究”科研项目被立为全国“十一五”教育规划课题。

作为上海二期课改的实验基地,面临初中阶段学生普遍感到课程单调,课业重,压力大,学法死板的局面,我校课程群的构建将改变无效或低效的现状,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听、说、读、写、思等方面的综合实践能力,吸纳多位教师的智慧以发展特长。同时,课程群的建设,实现了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有机结合,使学校课程向多样和整合的方向发展,增强学校课程对学生发展的综合作用和整合效应,从而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协调发展。

课程群建设研究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解决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强调教师与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形成一种“共同体”的教与学的关系;强调文化、环境、交际、活动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学习应成为一种主动的、合作的建构过程,师生交流永远是教学的核心。

2.解决课程资源开发的单一性问题。课程群建设研究从文化、环境、体验、欣赏、操作等方面,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表达力、审美力、创造力。我校已构成了外围课程的主题框架,即论辩一演讲一朗诵一写作一研读一文化一活动。其目的是提升学生运用语言的理解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及实际交际能力。

3.解决学习语言学科忽视共性的问题。语言学科的学习都需要从听、说、读、写、思几个方面来历练,对文字的解读和写作、对口语的表达自然与流畅、对听力的理解与精准、对写作的优美与简练都有共同的要求,但不同学科又各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和语言表达规律,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融会贯通,互相借鉴。

课程群实践的策略和方法

1.重构语言学科校本课程体系。为了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学校重构了语言学科校本课程体系。以语文学科为中心派生出的校本课程就有精品古文、生活作文、经典诵读、演讲与论辩等;以英语学科为中心派生出的校本课程就有多维畅读、口语交际、拓展阅读等。

2.重建适应新课程的课程体系。学校把外围课程统一纳入课程计划之列,做到了大课与小课结合、核心与外围结合、自选与限选结合、项目与活动结合。

3.重建教、学、研一体的科研网络。在课程群实施的过程中,由专家引领,市区两级教研员指导,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及课题组科研人员共同组成的教研网络,形成了专业引领、自我反思、同伴互助的校本研究网络。

课程群实践的环节与过程

1.注重集体开发设计课程。对于选定的外围课程项目,由研究人员撰写课程综述,即每门外围课程执行计划。课题组专家团队分别对每门课程或者活动项目采取逐个听课、专项研讨的方法,对课题的名称、内容、教学步骤、学习方法、评价策略、作业形式及核心课程的紧密关系展开讨论与研究。

2.注重学生的课程体验。主张学生自选与限选相结合,个性差异与个人兴趣相结合,强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探究、积极参与、大胆创新与充分体验。所有的课程立足开阔的视野,调动学习的热情,丰富学生的生活世界,又与日常生活密切关联,使学生满怀激情而又主动地投入到课程的实践活动中。

3.注重提供最佳的学习情境。我校提供多种途径引导学生热爱语言、学习语言、欣赏语言,不断深化学习成果。如举办中英文的辩论赛、演讲比赛、朗诵比赛、作文大赛及举办圣诞晚会等,提供表演舞台,让学生了解西方风情。

4.注重对课程的跟踪评价。对于已经实施的课程,课题组分别实行问卷调查、现场采访、量化考评、质量检测等手段,考量课程群设置的合理性和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情况。如《课程群学生学习评价》《课程群外围课程学习意见调查》《课程开发教师问卷调查》等,主要从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进行课程评估。

网络课程群 篇2

关于HR的群实在太多,多得我自已也分身无术,粗略数一数,达二十来个群。

但是这个同学群,因了网络就这样悄悄的走近我,也走进群友们的生活中,没来由的让人挂念。

大家在此分享了各自的欢乐,分享了各自的经验,也分享了自已的忧伤。

大家相识于这个年度的春天,我原本想与各位携手一直走下去,想着有一群好朋友,可以在深夜给人以温暖,可以在夏天给人以清凉。但是,一路走来,同学群的确让很多的朋友在这里成长,但也有很多的朋友在这里与我们从相识走向了陌路

这年代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的确不怎样,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也比比皆是,何况网络呢?

当然来的都是朋友,能走到一起也是缘份,走了的就让一切随风而去吧。世界之大,纷纷挠挠,你来我往,自由来去,这网络任你任我穿梭,但是我坚信,给人以温暖,也给了自已安慰。

有朋友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我并不这么认为,大千世界里,能有缘相遇,必是有缘份才能够的,面对方方面面的质疑与不信任,我亦一样泰然处之,能说什么呢,说多亦是枉然,唯有将一切交付时间去检验。到底这网络里面有多少人是我们可以称之为朋友的人呢?到底这网络里称之为朋友的人是否继续是我们的朋友呢?

如果这样去想的话,是件很累的事情。

群相册里相片由越来越多变成越来越少,想走的自然可以来去自由,这是无可厚非的事情,原来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也是如此的脆弱。任风吹一吹,就吹得人遍体麟伤。

从此又有谁能相信网络呢?我仍然相信,看海的孩子是你,是我,当浪潮翻滚,当一切物是人非,我们一样爱护海涛。

我坚信,总会有人和我一样,持一颗真诚的心,走在朝阳与落暮,与这世界很多心地善良的人一样,走在这个地球的边缘。哪怕天崩地裂,也一样相信自有真情在。

该来的总是要来,该走的总是要走。

懂得放手与淡然处之,从此仍然做个智慧的女子。

拥有QQ群,网络才精彩 篇3

创建QQ群

打开QQ窗口,点击“QQ群”,在QQ群里右击,点击“创建群”即可开始创建。但前提是你的QQ有16级以上,或者你是QQ会员。要不你就只能加入到别人的群里。

加入QQ群

点击QQ窗口最下边的“查找”,在“查找/添加好友”窗口里进入“群用户查找”。如果知道要加入的群号,选中“精确查找”后输入群号,点击“查找”即可开始加入。如不知道群号,可以在“分类查找”里选择相应的分类,如选择“老乡会/北京市/海淀区”,点击“查找”会打开搜索结果页,点击要加入的QQ群,在弹出的网页里点击“加入该群”(如图1)即可。

群聊更畅快

在QQ窗口的“QQ群”里,双击即可打开相应的群,在里面聊天与QQ聊天一样,可以发送QQ表情,还可以截图等。在QQ群聊天窗口里,双击某群友即可与他聊天,还能发送文件呢,相当方便。

群中加好友

如果自己有了群,当然得加些朋友进来才有用。打开“群设置窗口”,点击“成员列表/设置成员”,从好友列表中选择QQ好友将其添加到群中(如图2)。也可在QQ好友面板里,用鼠标选中好友头像,将它拖到群聊天窗口就可添加到群中了。

资料群共享

办个QQ交友群,但大家相互不了解,可以把自己的照片放在QQ群里让大家随时去看。打开“共享”标签卡,在“共享”窗口里点击“上传”,然后选中要上传的照片即可传到群空间。群友可在“共享”标签卡里下载照片。

让群更个性

如何让群更个性呢?比如群名,要它与众不同,就点击“设置/查看群信息”,在“群资料”里可以设置群名称,如设置为“IT精英”,“备注”为“电脑迷”,再设置好分类,并输入群公告与群简介,点击“确定”即可。“备注”设置后,在QQ软件的“QQ群”栏里会显示为“电脑迷”,如果没有设置备注,将会显示为“IT精英”。而在QQ群的聊天窗口里,不管设置不设置备注,均显示为“IT精英”。

默认情况下,在群里会显示自己的QQ名称。但进入“群名片”,设置“真实姓名”为“你不知道我是谁”,再设置其他信息,确定后,在QQ群里显示的就是“你不知道我是谁”了,相当有个性。

QQ群技巧串串烧

当QQ群加多了,就会不停地弹出来,影响工作。如果一个个设置太麻烦,可以统一设置。在“QQ群”栏里右击鼠标,选择“统一设置群消息/统一设置为接收但不提示”,这样接收到消息后就不会提示了。

有时与一些群友聊某个话题,但又怕管理员看到将我踢出群,如果建立个讨论组呢?在QQ窗口的“QQ群”栏里点击某个群,会展开“群内组织”和“讨论组”,“群内组织”里即可看到所有群友,而右击“讨论组”,再选择“创建讨论组”,选择讨论组的名称,再选中相应的群友,点击“添加”,这样就可以建个小群,与群友讨论了。

QQ会员加油站

QQ会员可以免费创建四个普通群并在群里无限贴图。

QQ会员可根据VIP等级免费创建或升级高级群,免费限额用完后更可以一次性付费20Q币创建或升级高级群。

网络课程群 篇4

1.电子仿真技术

目前,应用于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方面的仿真软件比较多,如Pspice、Multisim(EWB)、EDA、MATLAB等。利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来搭建虚拟的操作平台,可以达到非常真实的效果,因此,其在现代信息化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是Technologies(IIT)公司在20世纪末推出的一种电路仿真软件,其软件界面形象直观,操作方便,易学易用,学生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掌握方法。

Multisim广泛应用于电子类相关课程的理论和实验教学中,其最早的版本为EWB5.12,该版本对一般的电工学实验可以通过仿真来实现;其最新版本为Multisim 12,目前普遍使用的是Multisim V8,它的功能更加强大,不仅能够在最基础的课程如电工学、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技术等这些职业基础课程中进行仿真分析,而且也能在很多其他职业能力课程如电子设计自动化、电子产品设计与开发、电气设备原理与检修、毕业设计等多门课程中进行仿真分析,为学生的学习和老师的教学带来非常直观的视觉效果。

另外,相对于其他EDA软件,Multisim V8更加形象和直观,而且,它能进行模数混合电路的仿真,几乎能够百分之百地仿真出真实电路的效果,给广大电子电路学习者提供了方便。

2.应用电子技术课程群

根据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即面向电子行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能胜任电子及信息工程领域的安装、调试、维修、管理、营销及一般电子产品设计与开发等岗位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我们将专业基础课中的电工应用技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技术和专业能力课中的电子设计自动化、单片机原理与设计、电子产品设计与开发、电气设备原理与检修、毕业设计这九门课程归纳为一个应用电子技术课程群。在建设应用电子技术课程群的过程中,将现代化的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引入到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再辅以教学方法模式的革新,提高学生的电子技术综合设计与实践工程应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引入Multisim等仿真软件,使学生在学习硬件的同时,学会用仿真软件验证相关原理及电路,从而丰富教学内容,更新课程的教学思路,提高课程的实践性与应用性。将学生置身于一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实践验证”的情境之中,使教学方式由“知识传授”向“发现知识和知识创造型”转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二、电子仿真技术在专业基础课数字电子技术中的应用

在数字电子技术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数字电路最常用的三种表达方式分别是真值表、逻辑电路图、逻辑函数表达式,这三种表达方式也是这门课程中的重点内容,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转换。对初学者来说,这也是一个难点。如果将Multisim仿真软件应用其中,可以起到很好的学习效果。

首先,Multisim仿真软件的仪表栏中就提供了一种虚拟的仪器仪表——逻辑转换器,它能够实现一个数字电路的逻辑电路图、对应的真值表、逻辑函数表达式三者的相互转换,这给初学者提供了一个非常直观、形象的演示效果。如下图1所示,用逻辑转换器分析电路的真值表、逻辑表达式(最小项表达式及最简表达式)。

双击逻辑转换器并选择好,输入变量A,B,C,再按下第一个转换按钮,就可以得到如图2所示的对应电路的真值表;再按下第二个转换按钮,就可以得到如下图3(a)所示的最小项表达式;再按下第三个转换按钮,就可以得到如下图3(b)所示的最简表达式,表达式都位于最底下的一行。

在数字电子技术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入Multisim等仿真软件,不仅让学生学会了某种仿真软件,丰富了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简化了学习任务的难度,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而且,也可以帮助学生检验课后的练习和作业题是否正确,大大提高了课程的实践性与应用性。

三、电子仿真技术在专业能力课电子产品设计与开发中的应用

电子产品设计与开发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对学生以前所学知识有更高的要求。但是,这门课程对于学生进行毕业设计、顶岗实习以及将来出去工作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这门课程采取虚拟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非常实用。

在小型电子产品设计的初期,先用Multisim仿真软件进行分析和设计,设计好合适的思路,选取好合适的元件和参数,并且在仿真软件上调试出较好的实验现象以后再进行实物制作,这样不仅大大节约了实训耗材,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大胆地尝试电路设计,不用担心安全事故的发生,学生进行设计和探索的积极性也会大大提高。

例如,如果设计一个如图4所示的流水灯电路,学生在设计电路的过程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有的学生设计的电路发光二极管不亮,有的学生设计的发光二极管间隔等待的时间过长,等等。学生碰到这些问题时,肯定就会着力想找出自己电路的故障原因。通过仿真软件来查找原因会比较安全,而且也比较方便,不需要拆掉实物,这对电路学习者来说,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例如,如果将图4中的RP1调为90%,流水灯很快就亮了。当看到这些不同现象的时候,学生自然就会思考原因了,这种变被动为主动的教学方法,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通过这种学生自主尝试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非常安全、快捷地进行电路的分析和设计,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果,也避免了大量的实训耗材的浪费。

四、结语

从应用电子技术课程群中选取其中几门课程的应用实例可以看出,将电子仿真技术应用于课程群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电子仪器仪表进行虚拟实验是非常方便、直观和形象的,对课程群各门课程的教学很有用。同时,老师们也可以应用如电子仿真技术这些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科学研究,这对提高老师们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总之,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手段应用于现代职业教育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能够达到教学相长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石松泉,沈红卫,梁伟,等.虚实结合的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体系的设计[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8):184-186.

[2]朱运利.EDA技术应用(第2版)(新编21世纪高等职业教育电子信息类规划教材)[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3]刘颖,侯建军,黄亮.“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精品课程建设与改革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30(2):3-4.

[4]张志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群的建设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9):184.

[5]叶群,邓优林.EDA仿真技术在高职安全类电工学教学中的应用[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7(1):72-75.

[6]郝骞,李晓明,杨风,等.EDA技术融入电工学课程的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32(S2).

[7]陈虹.EDA在电工学教学中的应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32(S2).

[8]雷跃,谭永红.用Multisim提升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水平[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4):24-27.

研讨工业设计课程群建设论文 篇5

课程群建设甚至整个专业的课程体系应结合自身特色来进行,尤其鼓励跨学科、跨专业课程群的建设,在课程群建设多元化的同时,更好地完善大学生的认知结构。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在合校之后,工业设计系根据自身特色,与清华大学汽车系共建交通工具造型设计专业,使得该专业在国内首屈一指。与美院其它相关专业和清华大学相关学科单位合作建立的信息设计专业方向,则培养横跨工业设计、传播学、数字媒体等学科的专门设让人材。我系工业设计在教学体系设置上,经过几次大的调整与改革,本着“教会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条件允许的方式组织资源,并以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的工业设计教育的本质思想,基本形成了以“工业设计造型基础”、“工业设计表现”、“工业设计工程”和“工业设计理论”、“产品设计模块”等五大课程群。并结合我系自身的特色,处于机械学科大类招生的背景之下,以及市场对工业设计人员的需求层次考虑,我系还设立了产品结构设计专业方向,经过统一的基础课程刘}}练之后从大三开始选择不同的专业方向进行学习。

1、工业设计造型基础课程群

其目的是锻练学生的基础造型能力和解决造型观念问题。处理从平面形式到三维形态,综台考虑形态、色彩、材料、功能等因素的相互关系。

2、工业设计表现课程群

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基本表达技能和学会如何利用资源为表达目的服务。

3、工业设计理论课程群

其目的是使学生了解设计的根源和发展脉络,并能从相关理论和交叉理论上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

4、工业设计工程课程群

其目的是解决基本科学原理和制造技术基础知识的问题。尤其在工科背景下,这一课程群显得尤为重要。

5、产品设计课程群其目的为不同阶段的课程提供实践机会,采用课题教学为王的多种教学方式,每门课程解决不同层次的设计问题,使得整个课程体系形成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的课程环。

6、产品结构设计课程群

针对不同的市场需求并结合自身特色而设置的新专业方向,加强了结构、制造技术方面的理论。

7、产品造型设计课程群

传统的专业方向,强调了设计管理方面的理论,也是对该方向课程的一些补充。

二、结语

网络课程群 篇6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核心能力;课程群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3) 06-0000-02

1引言

山东铝业职业学院2005年开设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通过大量网络人才市场调研分析,结合我院办学定位,将学生职业岗位定位为:从事中小型企业的网络建设与日常网络应用与管理维护工作的网络管理员、网络工程师。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网络建设、管理、应用开发与技术服务等岗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专业核心能力为“建网、管网、用网”。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达到专业培养目标,几年来,我们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探索,培养方案多次调整,课程体系数次优化,提出进行“建网、管网”课程群建设。

2网络技术专业课程建设历程

网络技术专业开设之初,学科型课程模式的痕迹较重,课程处于教学的核心地位,不利于技能型应用人才的培养。2007年,在课程建设中引入模块化课程结构概念,将《局域网》、《广域网》、《网络协议》和《网络工程》组成“建网”技能培养模块,将《计算机操作系统》、《网络管理与安全》《网络服务器搭建》组成“管网”技能培养模块,两个模块课程并行开设。经过教学实践,感觉到模块化结构中课程依旧独立性较强,不能实现课程内容的融合;此外,网络建设与网络管理技能联系紧密,如在建网的过程中也涉及到网络安全设备的安装、网络服务器搭建等内容,将“建网”、“管网”两部分技能培养完全割裂也不科学。

在此基础上,2009年,在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中采用课程群建设技术,针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学生要达到的“建网、管网、用网”专业核心能力,将内容联系紧密、内在逻辑性强的课程组成一个教学实体,形成“网络技术专业基础能力课程群”,“建网、管网课程群”,“用网课程群”等三大课程群。

3“建网、管网”课程群建设方案与实践

为更有利于“建网、管网”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基于“建网、管网”工作过程将培养网络建设与培养网络管理技能的一系列课程进行整合、重组,从技能培养目标层次把握课程内容的分配与实施,对课程内容进行了融合和分解,使课程内容既不重复,又能衔接得当。使“建网、管网”专业能力的培养随课程群教学的推进而不断递进、加深和拓展,实现培养目标。

3.1课程群结构与内容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本

分析建网工作过程岗位职业能力,将原有课程《局域网》与《网络协议》课程的部分内容整合为《园区网实施与测试》,包含以太网概念、交换设备的使用及交换机的基本配置命令,虚拟局域网VLAN的划分、应用及其实现配置方法,园区网冗余优化配置等内容。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新手到专家的设计思想,依据企业实际需求设计四个层次递进的教学项目,增加2周实训环节使学生学能综合应用局域网知识,使用网络设备实施完整的园区网搭建项目,提升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将原有课程《广域网》与《网络协议》课程的部分内容整合为《大规模路由网实施与测试》,以Cisco设备为主,兼顾其他厂商设备,使学生在利用路由设备组建大规模路由网的过程中掌握路由、动态路由协议RIP、EIGRP、OSPF、访问控制列表、网络地址转换的功能、应用及其实现配置方法,具备利用网络设备解决大规模网络互连的技能。

综合分析建网与管网工作过程,从《网络管理与安全》中分离出网络安全的内容,增加网络安全方案设计内容,设置《网络安全与实施》课程,包含网络施工环节网络安全设备的安装配置,网络运营维护环节的信息安全技术,以及网络安全方案的规划与实施。将原来分散于《网络管理与安全》、《计算机操作作系统》、《网络服务器搭建》中的服务器的架设与网络管理的内容整合在了《Linux操作系统》课程中。以上两门课程的内容涵盖建网与管网两个阶段。

为使学生能够综合应用“建网、管网”知识与技能,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设置《网络系统集成》课程,在学习网络系统集成的过程中,用系统集成的基本理论方法为指导,把《园区网实施与测试》、《大规模路由网实施与测试》、《Linux操作系统》、《网络安全与实施》课程所学知识技能的综合应用,按照网络工程项目管理的过程,有机的融合各个部分,实现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

通过以上课程结构重组、整合优化形成包括《园区网实施与测试》、《大规模路由网实施与测试》、《Linux操作系统》、《网络安全与实施》、《网络系统集成》等五门课程的“建网、管网”课程群。

3.2课程群递进式课程关系

按照“建网、管网”专业能力形成规律调整课程开设次序,在第二学期开设《园区网实施与测试》,第三学期开设《大规模路由网实施与测试》,学生从学习建设简单的平面网络到复杂的立体网络,第四学期并行开设《Linux操作系统》、《网络安全与实施》,培养学生网络管理、网络服务器的搭建、网络安全技术实施等技能,第五学期开设《网络系统集成》,将局域网设计与管理、大规模路由网络实施、服务器管理与架设等网络技术在一个网络工程项目中集中体现,完成学生对知识的整合,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后期的顶岗实习的锻炼,使学生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

3.3课程群双证融通培养方式

课程群重组与内容优化过程中,结合计算机网络专业及相关行业、企业的特点,针对企业对人才岗位职业能力的专门化要求,以国际国内知名职业标准为指导,在课程中引入职业岗位等级证书认证内容和行业技术标准,并建立与职业技能资格考核体系接轨的测试和评价系统。

4课程群建设的优势

4.1有利于专业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

从能力培养目标出发,将内容联系紧密、内在逻辑性强、属于同一培养能力范畴的一类课程作为一个课程群进行建设,打破单一课程的框条束缚,课程之间关系密切、逻辑性强,围绕确定的职业技能教学,知识具有递进性,使能力的培养随课程教学的推进而不断递进、加深和拓展。有利于专业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

4.2提高教学效率

课程群从能力培养目标层次把握课程内容的分配与实施,注重课程内部的衔接和组织,各课程教学内容具有不可重复性,几门课程在内容上相互衔接、相互支撑、相互加强、循序渐进。提高了教学效率。

4.3加强教学资源的开发和优化

课程群建设着眼于专业的原有课程,在整合课程的过程中开发、调动、优化已有的教学资源,可以造成教学资源的最大利用。同时,为了适应新的课程,已有的教学资源必然也进行相应的调整,增强了教学资源的竞争力。

4.4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

我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通过不断地教学探索以及课程群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目前,学生职业资格认证第一证取证率达96%,第二证取证率达33%。2009、2010、2012连续三年获山东省大学生网络组建与信息安全竞赛、淄博市大学生网络系统集成竞赛二等奖。学生承担学院网络中心的维护工作及周边社区的技术服务,建立大学生网络技术服务工作室、启明科技等学生创新、创业基地。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7%以上,毕业生专业对口率由最初的30%上升到78%。

参考文献:

[1]郭必裕.对高校课程群建设中课程内容融合与分解的探讨[J].现代教育科学,2005,2:66-68.

[2]李慧仙.高校课程群三论[J].煤炭高等教育,2006,24(4):113-115.

[3]吴开亮.关于高师院校课程群建设的探讨[J].江苏高教,1999,6:69-71.

[4]周志峰.语言课程群教改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诌议[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学报),2007,1:92-95.

网络课程群 篇7

一、Java课程群建设的目标

Java语言的整体程序包括四个大的方面:Java语言的基础知识和核心内容、Java语言网络软件开发、Java语言的Web开发以及Java语言移动应用的开发。[2]

1. Java语言的基础知识和核心内容

主要是Java语言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及一些基本的语法。面向用户的程序设计理念、思想和基本的Java语言操作手法, 还包括一些Java语言操作的系统资源管理。

2. Java语言网络软件开发

主要是基于网络协议进行的网络软件的开发与设计, 在不同的网络层次和网络协议下的网络软件开发。

3. Java语言的Web开发

主要是基本的B/S模式的Java语言软件开发, 以及面向企业的Web应用开发。

4. Java语言移动应用的开发

Java语言系统和体系相对较为复杂, 而且由于网络层面的不同, 不同的网络层面和网络协议使得Java语言开发也具有多变性。

二、Java课程群网络教学平台的规划与建设

1. Java课程群的规划

要做好Java语言课程群的规划工作, 首先就要了解基础的Java语言知识, 从而系统、合理地分析Java语言系统。具体的规划分配方案如下:

(1) Java语言基本的语言法则与面向用户的设计思想:这个部分是Java语言的基础, 是必须掌握的基本内容, 俗话说:“盖楼必须打好地基。”因此, 必须掌握Java语言基础的部分。

(2) Java语言的扩展部分:这个规划主要是针对Java语言基本的语言法则与面向用户的设计思想进行专业扩展, 查漏补缺, 进行专业知识的更深度学习。

(3) 基于Java和Android进行软件开发:这个部分是在Android的基础上, 根据Java的特点和服务功能, 进行软件的开发。

2. Java课程群的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

Java课程群的网络教学平台结构设计遵循Java EE四层开发模型原则。

(1) 用户表示层。用户表示层是指网络教学平台的人机界面, 是用户与网络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 其中结合了JSP、Ajax、CSS等技术, 使得Java EE框架中的Struts 2框架得以实现。在整个用户层的界面上, 要将色彩进行合理搭配, 风格要清新, 布局要合理, 将用户的体验值达到最高。

(2) 业务逻辑层。业务逻辑层面是整个体系的核心层面, 是前台的用户界面层与内部资源进行转换的衔接层, 起到了对内和对外的交互作用。

(3) 数据持久层。数据持久层是对于Java课程群数据的统计层面, 实现数据的CRUD的操作功能, 建立起合理化的数据模型, 为网络教学前台提供持久化的数据供应。数据持久层利用了Java EE框架技术结构中的Hibernate框架技术, 建立模型时采用了ORM模型元素, 使整个数据层可以高效利用。

(4) 数据库层。数据库层面是整个系统层面的最终端, 实现了对数据的储存, 用以储存整个Java课程群网络教学平台的文字、图片、图表、视频、文档资源等, 为整个网络教学平台的高效运营提供良好的数据支撑。

Java课程群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 可以为Java课程群教学带来便利、为专业建设起到积极的带动作用, 是Java课程群基础教育的补充, 为我国Java课程群教育探索了全新的教育教学思路。

参考文献

[1]赵彦.Java课程群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5, (1) .

网络课程群 篇8

关键词:传热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模式

0 引言

《传热学》课程是研究热量传递规律的一门科学, 是建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1], 在建环专业核心课程群中有着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2], 它不仅是核心课程群中高等数学基础课程知识应用的延续, 也是核心课程群中供热工程、空调工程专业课程知识学习的重要理论基础。

但《传热学》课程的内容较多; 理论公式推导多; 经验、半经验公式繁多[3], 学生学习起来感觉理论偏深, 难度大; 内容枯燥, 学习兴趣不高, 甚至产生抵触心理。鉴于《传热学》课程的重要性和目前存在的问题, 课题组对建环专业核心课程群体系下《传热学》课程的建设, 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方式几方面进行改革和建设, 以期取得良好的传热学课程教学效果, 达到使建环专业学生具备分析工程传热问题的能力, 具备相应的工程传热问题实验技能分析和操作的实践能力, 为建环专业学生成为一名优秀的工程师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1 教学内容改革

注重《传热学》课程与核心课程群体系中其他课程的衔接, 避免知识脱节。

1) 与《高等数学》《流体力学》基础课程的衔接。

《传热学》课程中涉及许多学生已学过的高等数学、流体力学的知识, 为了让学生将学过的知识利用起来, 在教学中有必要采用下达课前预习任务的方式, 将下节课要用到的《高等数学》知识和《流体力学》知识告诉学生, 让学生课下去复习一下这方面的知识点, 比如下节课要学习一维稳态导热, 要求学生课下去复习一下导热微分方程积分求解的通用表达式形式。同时有必要对课程进行复习, 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记忆, 以利于更好的理解《传热学》课程知识。

2) 与《供热工程》《空调工程》专业课程的衔接。

在建环专业后续专业课的学习中, 会应用到许多传热学的知识, 所以教学过程中注重传热学理论知识在供热、空调工程中的应用, 比如在学习导热知识时, 要将供热、空调工程中负荷计算中需要的墙体导热系数计算、管道的散热保温性能等联系起来, 这样的教学过程, 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传热学的兴趣, 学生也知道了学习传热学理论知识的实际专业应用, 从而对《传热学》课程更加重视。

优化设计授课内容, 承前启后的讲授课程内容。所谓承前启后的讲授课程内容, 就是在每次上课时, 首先简要回顾上次授课的主要知识点, 然后引出本次授课的知识点, 进行本次课程授课知识的详细讲解, 最后引出下次授课内容安排。比如要讲授稳态导热时, 先将上次稳态导热理论基础的知识点进行回顾, 包括导热微分方程式和导热过程的单值性条件, 推出稳态、一维导热微分方程简化形式, 引出工程常见的大平壁 ( 墙体) 、圆筒壁 ( 流体管道) 的一维导热问题, 进行详细讲解, 最后引出墙角、短管道、带肋壁面的非一维导热问题的分析, 引出下次授课内容。这样一环扣一环的讲授课程内容, 不仅可以让学生巩固上次课所讲授的知识, 串联起本次所学习的知识, 并明白了下次课学习的内容, 使学生顺其自然的接受了所有的知识, 加深了对授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提高了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

2 多教学法模式, 根据教学内容, 择优选择最佳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种类繁多, 有比拟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指导教学法、演示教学法等等[4]。布鲁姆有一句名言: 学习的最大动力, 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所以好的教学方法必须能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因此针对《传热学》课程不同的授课内容, 需要不同的教学方法, 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比如讲授“绪论”时, 可以采用“问题教学法”, 即首先提出一些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传热现象, 例如:

1) 冬天, 一手拿木棒, 一手拿铁棒, 另一端都放火上烤, 哪个手会感觉到烫。

2) 冬天, 手摸放在室外的木板和铁板, 感觉是否一样。同学们听到这些自己身边的日常现象, 自然就主动思考起来, 学习传热学的积极性一下子提上来。又比如讲授“热阻概念”时, 可以采用“比拟教学法”, 即引入学生学过的电阻概念, 电阻= 电压/电流, 而热阻= 热压/热流, 学生看到这样的公式, 就很容易理解多层壁之间热阻之和与串联电路电阻的情形类似, 这样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来理解新知识就容易多了。若讲授“换热器类型”时, 可以采用“演示教学法”, 采用动画模拟演示换热器的类型、介质的流动形式, 学生看到演示动画, 对换热器的结构类型自然就一目了然。

总之, 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会带来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学生在轻松、新奇的学习环境下学习传热学知识, 大大提高了学习兴趣。

3 四环节考核模式

如何客观、公正、有效地考核学生, 一直是广大教师探讨的一个问题[5]。对于像传热学这样的工科课程, 考核学生的重点不是死记硬背的公式文字, 而是运用传热学知识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传统的一次期末闭卷定成绩的考核形式, 存在考核内容局限、考核方式单一、偏理论考核、缺实践检验等弊端。鉴于工科课程的性质, 《传热学》课程考核采用四环节考核模式:

1) 必做作业成绩, 主要考察基础知识点, 要求每个学生必须掌握, 所以布置典型的基础知识习题留作平时作业, 每周学生提交一次必做作业, 为减少抄袭现象, 雷同作业一律进行扣分处理。

2) 选做作业成绩, 传统的统一布置作业方式存在严重的抄袭现象, 教师在批改作业时很难分出不同层次学生的高低水平, 也分辨不出真正做作业的和抄袭的学生, 作业成绩显然没有客观、公正性。所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提出多层次作业模式, 即根据课程知识点, 布置不同类型和难易程度的作业, 并设置相应的分数, 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这也减少了统一作业的抄袭现象。比如: 针对平壁稳态导热问题, 可以这样分层次布置:

a. 一平壁由两层材料构成, 内层为厚度240 mm的红砖层, 热导率为0. 6 W/ ( m·K) , 外层为厚度50 mm的保温层, 热导率为0. 05 W / ( m·K) , 已知平壁内外两侧维持恒定温度分别为20 ℃ , 35 ℃ , 则稳态下通过该平壁的热流密度为多少 ( 5 分) 。

b. 一平壁由两层材料构成, 内层为厚度240 mm的红砖层, 热导率为0.6 W/ ( m·K) , 外层为保温层, 热导率为0. 05 W/ ( m·K) , 已知平壁外侧温度为- 10 ℃ , 要求平壁内侧温度保持24 ℃ , 通过的热流密度不大于200 W/m2, 则该平壁保温层厚度至少为多少 ( 7 分) 。

3) 实验成绩, 实验教学不仅可以验证理论, 更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6]。《传热学》课程实验成绩分为实验报告成绩和实验测试成绩两部分, 实验报告能反映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测试反映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强弱。

4) 闭卷考试成绩, 闭卷考试的内容必须体现出传热学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全面性。为使学生达到对知识掌握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的效果, 考试采用多种题型: 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分析题、计算题等等。

在这样的四环节考核模式下, 不仅能够避免学生平时不学习只等期末老师划重点的懒惰心态, 同时避免学生抄袭蒙混过关的现象; 也弥补了纯理论考试缺实践操作的一次闭卷定成绩的缺点; 还给不同层次的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了学习效果。

4 结语

核心课程群的建设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同样作为其中的核心课程之一《传热学》课程的建设也是贯穿在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之中, 课程组要坚持优良的教学改革方式, 不断地优化和调整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 不断地提高教学水平,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满足现代社会发展和技术发展的要求, 培育出优秀的建环专业工程人才。

参考文献

[1]朱颖颖, 杨国华.轮机工程专业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课程建设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2 (33) :95-96.

[2]王梅杰.提高传热学课堂教学质量途径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 2011 (5) :55-58.

[3]孙彩华.ANSYS在传热学数值模拟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5 (12) :275-276.

[4]段双平.《传热学》教学方法的探讨与实践[J].教法研究, 2012 (1) :172-173.

[5]黄豪中, 雒婧.《传热学》课程教学调查与改革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 2010 (15) :68-69.

食品安全课程群建设思考 篇9

一、食品安全课程群的建设思路

食品安全课程群建设的基本思路是将其相关的课程整合起来, 在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上注重其内在的衔接性及逻辑性, 将其统一为一个大的课程即课程群进行改革及建设[5,6,7]。

1. 课程体系改革。

根据食品安全课程群内各课程之间的内在衔接性及逻辑性, 对各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优化及整合, 使食品安全课程群内的课程在教学体系方面能够达到前后相互统一, 相互对应, 从而使课程群内的教学内容从整体上能够达到一个循序渐进、层次分明及前后照应的体系。

2.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

在课堂教学中以课程组多年实践的“项目式”教学、“主题性教学”及“对话式”等为主要的教学策略,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以达到在知识传授的同时, 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的培养。

3. 注重网络课程体系平台的建设。

在网络发达的时代, 充分利用网络上的精品课程资源, 建设自己的课程群体系平台。利用发达的网络技术, 如QQ群、留言板、微信群及微博, 打破传统的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模式, 以实现随时随地的在线交流, 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另外, 在网络课程体系平台中, 根据社会各界对食品安全人才培养的要求, 多设置一些有利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实践项目, 如创新性试验、食品安全问题调查、主题讨论内容等, 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及主动性, 提高学生主观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二、食品安全课程群的结构体系

根据课程组多年来在课程体系建设及改革中所取得的经验, 把食品安全学、食品工艺学、食品安全检测技术、食品质量管理与控制和食品标准与法规五门课程进行了整体优化, 构建了食品安全课程群, 建立了以三大基础知识为模块的现代食品安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1. 食品安全专业基础知识。

食品安全专业基础知识指食品安全人才必备的知识, 是构建整个食品安全知识体系的基础。一般包括:食品安全的基本概念、发展趋势;化学性、生物性及物理性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影响;新型技术 (如转基因) 对食品安全的影响等知识。专业基础知识构建能让学生从微观层面掌握食品安全领域的科学内涵与本质, 认识食品安全领域最基本的知识单元。此部分由课程群中的食品安全学承担。

2. 食品安全检测专业知识。

食品安全检测专业知识指的是在专业基本知识上, 对照食品标准与法规, 针对不同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进行专业的检测, 一般包括:检测基础知识;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食品添加剂、毒素、重金属、食品加工过程中生成的有害物质、转基因食品、掺假和有害微生物检测等技术。食品安全检测专业知识的构建主要让学生从整体上掌握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原理和实际应用, 为学生从事食品品质控制和食品安全监督等提供必备的专业知识。此部分由课程群中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食品标准与法规和食品工艺学承担。

3. 食品安全质量控制专业知识。

食品安全质量控制专业知识是指在前面两个的基础之上, 进一步学习相关食品安全质量控制 (食品安全问题的应对和控制策略、食品原料的质量控制、食品加工过程的质量控制、食品生产、经营场地的安全控制和食品安全的管理认证) 方面的知识后, 以“质量控制”为题, 让学生掌握“从农田到餐桌”的全流程食品安全控制知识。此部分由课程群中的食品质量管理与控制承担。

三、食品安全课程群建设中采取的主要措施

把CDIO的人才教育模式和机制引入到食品安全课程群的建设中来, 把学生培养成能够应对经济全球化形式下的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创新型食品安全人才。此种教育模式不仅注重学生系统能力的培养, 而且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方针, 同时对实施的过程和结果的检验提出了具体的标准, 可操作性很强, 实践证明通过实施CDIO培养模式, 使学生大大增强了自学、研发、解决问题、团队合作和人际沟通的能力[8,9]。具体措施主要包括以下七个方面。

1. 注重知识和能力之间的联系。

结合课程群的知识体系从实践中找项目, 让学生结合具体的项目学习和实践, 使学生得到通用能力, 进而解决一般食品安全问题。真正做到做中学、做中教。此种学习过程, 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有利于学生自我培养专业素养和领导力, 培养出的毕业生具有政府和企业需要的素质和能力。

2. 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对课程群内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修订。

在修订课程群内各门课程教学大纲时, 要注重与社会对学生素质及能力要求的对接。因此, 课程组要求每位教师必须深入到社会进行细致的调研, 以确保合理性地修订课程群中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

3. 分析课程间的相互关系, 建立课程群中课程的关联性。

找准课程间的相互关系, 并建立关联, 使社会对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在各课程间得到体现。按照CDIO模式中的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的要求来组织教、学、做, 使学生掌握各门课程知识之间的联系, 并用于解决综合问题。建设中突出课程之间的关联性, 打破教师单打独斗的传统教学方法, 紧紧以CDIO工程项目的标准来实施教学工作。

4. 重视设计-实践教学。

在课程群中设置“设计-实践”项目, 包括一些简单层次和复杂层次的项目。使学生能够初步从构思、设计、实施和形成产品整个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 从分析引起食品安全的影响因素入手, 进而达到能够为企业或政府建立最低限度降低食品安全问题的系统能力。此类项目必须是来自于社会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如企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政府监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消费者购买产品时遇到的问题等等, 由于这些项目实践性强, 包含的知识多、杂, 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践性问题, 以达到实践能力的培养。

5. 科学、合理地建立集成化的教学过程。

要想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专业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 就要求在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中进行有效的改革, 必须注重实践项目与专业知识的有机统一, 实现从基础到高级的前后关联性, 进而达到同时获得知识和培养能力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集成化的教学过程, 课程组要求每位教师都要通过实践锻炼以提高其自身传授专业知识及个人的经验的能力。通过集成化的教学过程, 课程组教师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运用食品安全专业知识解决实践问题, 使学生能够在个人素质及团队合作能力方面得到提高, 从而尽快适应社会中食品安全岗位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

6. 培养教师的CDIO能力。

采用CDIO的教育模式, 教师就必须加强自身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工科师资的最大不足是很多教师虽然专业知识扎实, 但实际经验却少得可怜。可以采取如下措施提高教师的CDIO能力: (1) 利用课余时间到社会进行实践; (2) 要注重与社会各界进行产学研合作, 尤其是政府和企业; (3) 将实践经验作为考查教师的必要条件; (4) 聘请企业或者政府有经验的高级工程师到学校做报告。

7. 建立科学的学生能力评价体系。

打破传统的由考试结果来考评学生的局面, 采用CDIO侧重能力的评价方法, 将以注重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贯穿于整个课程群建设过程中。采用此种评价体系, 必须注意评价过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例如, 专业知识能力的评价可以通过笔试和口试同时进行;实践能力的评价则可以采用过程考察的方式进行。

参考文献

[1]肖仔君, 朱定和, 钟瑞敏.提升食品微生物检验技能课程群的建设与实践[J].广州化工, 2014, (17) :221-223.

[2]李云捷, 郭壮, 吴进菊.食品安全与卫生课程群建设思考[J].学园, 2014, (32) :70-71.

[3]杨萍, 李秀娟, 钟敏.强化工程素质培养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群的建设和实践[J].农产品加工, 2015, (1) :84-85.

[4]姚芳, 刘靖, 张璟晶, 唐劲松.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食品专业课程群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4, (2) :56-58.

[5]张丽萍, 刘东升, 林民.“课程群”教学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实践[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13, (3) :61-64.

[6]龙春阳.课程群建设: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选择[J].高教研究, 2010, (2) :139-141.

[7]谢幼如, 尹睿, 谢虎.精品课程群支持的专业综合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 2013, (8) :1-7.

[8]胡文龙.基于CDIO的工科探究式教学改革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4, (1) :163-168.

高校课程群建设研究文献综述 篇10

关键词:课程群,课程群建设,文献综述

引言

课程群建设是近年来课程建设改革的发展趋势,随着国家“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的施行,以及各高校纷纷对其开展的研究和实践,足以彰显其重要性。 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以“课程群”为检索词,以“篇名”为检索项,以“精确”为匹配类型,时间跨度从1998年至2013年5月1日,总共搜索到的文献共计623篇,剔除2篇题目不同,内容相同和5篇内容和结构都非常相似的文献,最后剩下617篇。本文将从研究的数据分析和研究内容对搜索到的文献进行分析,试图总结出课程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预测未来研究的趋势,以期为进一步的高校课程群的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参考。

1、课程群的涵义

1990年,北京理工大学王嘉才等发表了“课群及其质量检查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一文,在论述“课程建设中应当以教学计划的整体优化为目标”时,提出要注重“课群”(课程群的最早称谓)的研究与建设,开起了课程群建设的先河。 之后,一些高校陆续开展了名称大致相同但内容截然不同的课程群建设与实践,至今已有20余年的历程。

比较有影响力的涵义主要有以下六种:第一种也就是最早提出的,课群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对教学计划中具有相互影响、互动、有序、相互间可构成独立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的相关课程进行重新规划、设计、构建的整合性课程的有机集成[1]。第二,课程群是以一门以上的单门课程为基础,由三门以上的性质相关或相近的单门课程组成的一个结构合理、层次清晰、课程间相互连接、相互配合、相互照应的连环式的课程群体[2]。第三,课程群是指若干门彼此独立而又相互密切联系的课程[3]。其四,课程群应是在内容上具有密切相关、相承、渗透、互补性的几门系列课程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并配备相应的教学素质,按大课程框架进行课程建设,进而获得整体优势,打造学科优势[4]。第五, 课程群是指从属于某个学科、相互之间有着合理分工、能满足不同专业教学要求的系统化的课程群体[5]。 第六,课程群是为完善同一施教对象的认知结构,而将本专业或跨专业培养方案中若干门在知识、方法、问题等方面有逻辑联系的课程加以整合而成的课程体系[6]。

综上所述,课程群建设应该具备几个特点。其一,相关性。课程群所含的各门(一般三门以上)课程,内容方面, 相互之间纵向有传承关系,横向有内在的联系,但又自成体系。其二,融合性。课程群建设是各门课程知识体系的重组, 是对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再设计,要对课程间重复的内容进行删减和整合。其三,创新性。课程群建设不是几门课程内容的简单叠加,而要打破课程、实验、师资等方面的壁垒, 使之实现课程结构、课程体系和功能的优化。

2、课程群构建文献数据分析

2.1文献的发表年份分布分析

通过对文献的发表年度统计分析(见图1),大概可以看出对课程群建设的趋势,从1999年开始,课程群的建设逐步被高校所关注,近六年是课程群建设研究的高峰期,论文发表数量为508篇,约占总数的82.33%,特别是2013年达到最高峰,发表论文146篇,约占总数的23.66%。一方面,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课程群的建设作为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重要途径之一, 从而成为了高校教学改革的热点。另一方面,全面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以删重就简、融合课程内容的课程群,自然也成为高校重视的对象。

2.2文献的地区分布分析

据统计(见图2),在发表的617篇关于课程群的文章中, 发表论文较多的地区江苏、浙江和山东。其中江苏地区的高校发表文章总计110篇,约占总数的17.83% ,浙江地区的高校,发表论文数量68篇,约占总数的11.02%,山东地区的高校,共发表论文50篇,约占总数的8.1%。而山西(4篇)、 海南(4篇)、新疆(1篇)和贵州(1篇)地区发表论文数量较少,宁夏、青海和西藏的高校则没有关于课程群方面的论文发表。

从统计的数据分析,中部和东部的高校对课程群的建设比较关注,而西部和西北部极少关注甚至不关注。可见,西部的高校在课程群建设方面,须有待加强。

2.3文献的期刊分布分析

经统计,共有165种期刊刊登了以“课程群”为篇名的文章,其中核心期刊117篇,约占总数的18.96%,分布在67种期刊上;发表在普通期刊上的论文数量为500篇,占总数的81.04%,分布在98种期刊上(见表1)。

在核心期刊中,刊登关于课程群论文最多的是职业技术教育,共9篇;其次是现代教育科学和职教论坛,各刊登6篇, 再次是江苏高教,共4篇。其他的核心期刊绝大多数都只刊登了1篇文章。

从期刊的分布分析来看,关于课程群的文章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成功率不高,主要原因是此类文章很难在创新上有所突破。但其数量之多,足以说明各高校对课程群建设的关注和重视。

3、课程群建设的内容分析

3.1主题分布分析

搜索到的文章共涉及70个科目的主题,为了分析方面, 将这些科目按照教育部学科目录进行分类,如图3所示。

图中所示,工学所占比例占绝对优势,文章数量为339篇,占总数的54.94% ;其次是宏观、理论方面文章共58篇,占总数的9.4% ;另外就是理学课程群方面的研究文章55篇,占总数的8.9%。在工学类目中,计算机和通信信息信号课程群构建的研究文章都是39篇,各占工学类目总数的11.5% ; 程序设计课程群的建设类文章34篇,占工学类目总数的10%。其他类目的研究情况,文学类目中英语课程群建设的文章较多,共27篇;理学类目中生物医药等课程群的研究共24篇,占理学类目的43.6%。

从统计的结果看,由于工学本身所包含的学科广泛,而各个学科之间存在的关联性比较强,所以其文章发表量与学科本身性质和特点有必然的联系。而法律、政治、军事和管理等几个类目中的学科,课程与课程之间没有太多的衔接关系,建设课程群相对较困难,这应该是今后研究中重点关注的领域。

3.2内容分析

3.2.1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资源是课程群建设的基本保证,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师资队伍建设应以课程群为中心,培养骨干教师,在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上趋于平衡,形成一支团结、互助、富有激情的教师团队。 在本领域开展研究的文献主要有《.Net网站开发课程群师资队伍研究》、《基于课程群的学科教学团队建设》和《基于选修课程群的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建设》。

3.2.2教材建设

课程群建设对多门有内在联系的课程进行整合,删除了过时的和重复的内容,这些思想应该也要体现在教材健身上,教材的建设包括对优秀教材的选用和自编教材。高水平的课程群建设应该有一系列高质量的教材相互配合。《实验课程群的立体化教材建设》、《基于课程群的教材建设思考》、 《“森林昆虫学”课程群教材的建设与创新》和《MATLAB仿真与电类专业主干课程群、系列教材建设》。

3.2.3课程内容的整合

课程之间内容的整合是课程群建设中最多的表现形式, 发表论文数量占整个文献的60% 左右。课程群建设不同于课程建设和课程体系建设[7],课程群建设属于中、微观层面的课程建设,是针对某一受教育对象,将相关的课程组合在一起进行整合,删除重复过时内容,产生新的课程群;课程建设是从微观层面上对单门课程为对象,为提高教学效果而进行的课程实施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进,比如精品课程的建设等; 课程体系建设则是从宏观层面上以整个课程体系为对象,其主要任务是调整课程模块比例。

3.2.4实验教学的建设和改革

实验教学的建设和改革是课程群建设一个重要环节,课程群建设的目标就是要突出培养具有扎实的分析能力、较强的应用技能和有一定科研能力的人才。课程群建设过程中对几门课程的整合,势必减少一些理论课时,这些课时可以用于填补实验课时的缺失。因此,建立开放的实验室,大力整合实验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创造性实验应是实验教学改革的重点。蒋持平等从基础实验、综合研究型实验与学生自主创新实验三个层次,构建了基础力学实验课程群[8]; 孙燕等分析了“网络主导、课程协同、情景教学、综合应用” 的网络课程群模式,规划了网络课程群的实验体系、实验组织、实验设备和环境的建设方案[9];余建国等通过对工业工程专业ERP人才培养定位、ERP实验教学方法及其趋势的分析,开展了《ERP原理与应用》实验课程群研究[10]。

3.2.5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创新

陈得宝、杨一军等针对电子信息类专业计算机控制课程群的特点和专业要求,提出了“比喻教学法”、“对比类推教学法”、“启发式教学”和“分组预习法”的教学方法。黄录良,黄晓洲通过影视制作课程群的特殊性,抓住“作品”这一核心要素,在案例教学中通过对作品制作全过程的解析让学生了解作品制作的全貌,进而“逼”学生自己动手,学生才敢于动手、善于实践,真正熟悉、掌握教学所要求的东西的教学思想。屈文涛,宋红等结合西安石油大学的实际情况和就业环境要求,基于校企结合理念构建了产品开发设计课程群, 开展了“开放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案例教学” 和“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尝试;吴兆荣结合数学专业函数类课程群的建设,结合学生学习的规律性,提出了“阶段教学法”的思想。

4、结束语

课程群:提升学生的语言综合素养 篇11

作为国际大都市的上海,教育资源丰厚,市场竞争激烈。如何充分利用民办教育办学体制上的优势,满足多样化的社会教育需求,及学校如何实行错位竞争、错位发展,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是摆在桃李园人面前的一道考题。桃李园大胆实践,以课程群为抓手,提升学生语言综合素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核心课程

核心课程是指语文、英语等国家规定的课程。在教学内容上,教师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增选和重新编排。在教材增选前,教师承担相关的选题任务,以年级集体开展研究。课程群在核心课程的建设上,主要是强调教学理念、教学策略上的改变,主要是抓住“课前导练”、“课中自学导读”和“课后导练”三方面落实教学计划。

我们在核心课程上强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对课前、课堂、课后既有明确指导,又给予教师以创新的空间。课前,推行“要点导学”。教师先给学生发放“要点导学”文件。列出学习目标、知识点和必知必会的内容,引导学生快速地把握章节或单元的学习重点,以利自学。课中,推行“自学导读”。教师由主讲变主导,学生由主听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师生对话与互动,小组互辩与激疑,实践与体验成为主流。在我校名誉校长、全国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的指导下,一直坚持课堂推行“自学导读”法。“钱梦龙语文工作室”成为学校语文教师“自学导读”的研究基地。课后,推行“要点导练”。所谓要点“导练”,就是指导学生根据知识点进行梳理,有选择性地练习和答疑,简化课后练习作业,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尤其要指出的是,作业通常被视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延伸”,传统的作业方式大多是死记硬背、呆板抄袭,重复演练,缺少有思维价值的创新内容,容易忽视人文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大量无效的作业严重抑制了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也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学校把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作为一个重要的考核指标。学校鼓励教师设计开放性作业、实践性作业和个性化作业,让作业成为丰富学生生活、展示个性和自我、开阔眼界视野、热爱科学世界、追求美好未来的积极导向。

二、外围课程

外围课程,即围绕核心课程教材中涉及到的知识点及学生语言能力拓展与提升的需要而形成的多元创生课程。以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重在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式、参与式学习。多年来,语言学科集教师智慧开发出了22门外围课程。如语文学科的“美文朗读”、“精品古文”、“诗词例话”、“文学描写”、“修辞运用”、“绘本阅读”、“武侠小说欣赏”及英语学科的“单词巧记”、“趣味英语”、“西方节日”、“听力技巧”、“城市景观”、“实用英语”等。

学校采取调查问卷的方式和教师根据自身的特长任选外围课程。这些课程的教学方式,一改以往“秧田式”的课堂授课。如深入社区开展城市风貌调查、分组研读美文、西方节日模拟活动、分班听力竞赛和趣味英语表演等等多种形式的感悟语言、体验文化、学会交际和表达等等。因为教学的总课时量受限,经过不断实践,经过专家的论证和实验的效果,课题组最终将外围课程锁定为十二门课程,在六、七年级中开设。语文学科开设朗诵技巧、演讲技巧、论辩技巧、生活作文、经典诵读、绘本阅读、魅力文字等;英语学科开设原声剧场、趣味英语、单词巧记、口语交际、西方习俗等课程。在课堂教学方法上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如英语“原声剧场”改变“秧田式”的课堂桌椅摆放格局,重新划分区域,并给学生配备表达心情的道具,学生在说、唱、跳的表演中欣赏理解电影《音乐之声》,并自觉模拟场景片段以配音的方式激发学生模仿的热情,这一课程深受学生喜爱。再如,“单词巧记”以情景会话的方式,让学生在话语情景中自觉嵌入重要“单词”,联词成句,联句成段,联段成篇。同学们各自营造的“话语情景”,机智、幽默、搞笑,便于记忆和运用,给同学们深刻的印象,也提高了教学效率。语文老师上“美文朗读”课,在“示范法”朗诵之前,教师往往引导学生研究作家和文章的时代背景,以增加学生的理解力和朗读表现力,由读人到读文,这一过程被细化为“预读—预析—表演—反思”四步骤。还有教师讲授《修辞运用》时,让同学们到现实生活中去发现人们自觉运用修辞的种种现象,并整理归类,打印成册,大家互相分享,并借鉴运用,从而让学生知道修辞之美就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感受到汉语的语言美、修辞美和语言的博大精深。

三、综合实践课程

综合实践课程,属于语言学科的学习延伸。其拓展和体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在各种实践中运用已经掌握的语言知识,直接感悟自己的语言综合素养,培养自己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和责任感,并在自我探索中发现自己的潜力与优势。核心课程和外围课程相关年级的学生必须参加,综合实践课程由学生自主选择参加。六年级以“经典朗诵欣赏会”、“词汇记忆比赛”、“双语合唱团”为综合实践活动。七年级以“未来职业畅想演讲”、“人类与环境演讲”、“英文朗诵比赛”、“英语课本剧”为综合实践活动。八年级以“中学生大讲堂”、“论辩竞赛”、“英语故事大王竞赛”、“听力能力比赛”等为综合实践活动。此外,“古诗文大赛”、“生活作文竞赛”、“英语义卖”是全校性的综合实践课程。

综合实践课程,也与学生社团紧密相关。从语言学习的角度,学校先后成立了“双语合唱团”、“桃李园文学社”、“萤火虫读书会”、“桃李园演讲团”、“桃李园论辩队”,以及“木偶兴趣社”、“绘本制作社”等学生喜闻乐见的综合体验社团。围绕语言学科的开发建设,学校先后聘请绘本作家彭懿、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台湾科普阅读教授王懋雯、上师大文学院院长詹丹以及国家级木偶剧演员、挪威歌唱家等专家学者,来校与学生面对面、零距离接触,为学生带来了丰富的精神盛宴。

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发,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萤火虫”读书会是一个学生社团,也是一个综合实践课程。“萤火虫”读书会推动着“桃李园人”的精神成长,这也是“萤火虫”读书会的初衷和使命。一方小小的天地,一间小小的教室,“萤火虫”凝聚着“桃李园人”的精气神。“萤火虫读书会”分为童话、神话、寓言、科幻、科普、诗歌、戏剧、传记、卡通、绘本、动漫、散文、漫画、传说、戏剧等十五个分会。一批又一批的会员走近了“萤火虫”,聆听专家的讲座,与同学相互探究,或评论,或推介,或演绎,或朗读,或翻译自己最喜爱的作品。当然,侦探小说、科普作品、动漫影视、托尔斯泰、海明威、乔布斯都成了读书会涉及的范围。先后有小说、童话、寓言、散文、调查报告、游记、戏剧、诗歌、课本剧、随笔等作品发表在全国报刊杂志《语文报》、《中文自修》、《当代中学生》、《作文通讯》及学校主办的《桃李园月报》和《桃李园报·文学副刊》上。

再如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论辩”,参与论辩课程学习的学生,先要分组“研题”,再分辩手收集整理“辩材”,然后开展组内“预辩”,最后参加“对辩”。2012年,我们组织了一场“论辩观摩”活动,由八年级学生辩论队组成正反双方,围绕“成绩是否决定未来发展”这一辩题,展开了激烈辩论。还有,2012年学校举行的“中学生大讲堂”主题是“苹果之思”。学生演讲的内容分别为“慢生活:幸福生活”、“从无声世界到有声世界”、“我的音乐天地”、“心中的偶像”、“诗意生活身边”、“与我一起看动漫”。2013年演讲主题是“我的中国梦”。学生演讲的内容分别为“天蓝蓝与PM2.5”、“钢琴一个美妙的世界”、“中国人的足球梦幻”、“我是一个潜艇迷”、“欣赏韩寒的理由”、“大美西藏”及“中国戏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综合实践的种种活动,为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素养作出了积极的有效探索。

实践表明,“语言学科‘课程群”建设研究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切实可行的,通过课程的建设与实施,可以培养与提升学生的语言综合素养。但我们必须以社会发展、教育发展和课程建设的生态系统的现实境遇作为思考这一问题的基础。这一现实的境遇就是:教育形式的变革虽然在快速发展,但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机制、学校的择人标准、家长对教育的功利性期待,都很现实。但我们有突破、有成果,也连续多年取得了本地区最好的中考成绩。这也坚定了我们坚持课程改革的决心与信心,力争让每个进入桃李园的学生都有长足的发展,让每一位学生都拥有一片芬芳。

关于信息安全课程群建设的探讨 篇12

信息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重要战略资源。特别是随着计算机在军事、政治、金融、商业等各个部门的广泛应用, 社会对计算机的依赖越来越大。为了国家安全、经济发展, 必须确保信息安全。信息安全专业适应时代的发展, 而这方面的人才不多, 无法满足很多企业和机构对信息安全人才的需求。因此, 发展信息安全的关键就是人才的培养。高等院校做为培养人才的基地, 就要重视信息安全的专业建设、课程群建设等相关方面。

我国对信息安全专业的人才培训刚刚起步。2001年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开设了信息安全专业, 并招收了该专业的第一届本科生。随后全国各地多所高等院校先后开设了信息安全专业, 其中有中国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其课程群建设也引起了众多学者、教师的重视, 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信息安全的课程群建设要体现现代教育思想, 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 并能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方法, 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现联系信息安全专业的前景, 就该专业的课程群建设方面进行几点探讨。

1、课程体系的确定

信息安全是一门交叉学科, 不仅涉及到数学、密码学、人工智能、网络与通信等学科, 还涉及管理、法律等诸多领域。这使得信息安全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多门课程。该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需联系当前信息安全发展的前沿, 学习已开设该专业高校的办学经验, 例如武汉大学, 可参考其已经实践过的教学计划和课程群。

信息安全课程群建设, 可以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上进行外延和拓展。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可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等。

公共基础课程:数学、政治、英语、物理、电子电路技术等;

专业基础课程: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网络、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等;

专业必修课程:网络安全、密码学、计算机病毒分析与对抗、安全协议等;

专业选修课程: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库、通信原理、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安全法教程等;

这样培养的学生毕业后既可从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工作, 也可从事信息安全方面的工作, 在一定程度上有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课程体系中各门课程、各种技能之间的要做到关联贯通, 使各门课程的知识和技能得到恰当的融合。然而该课程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 特别是由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计算机软硬件的技术发展中产生的缺陷是不可避免的, 电脑黑客和各类攻击者则利用这些漏洞给计算机系统造成严重破坏。高校必须密切关注信息安全产业的最新动态, 紧紧跟随数字信息发展的脚步, 保持信息安全课程群建设的知识体系和内容不断更新。

2、教材和参考资料的选取

信息安全方面教材内容要具有合理性和新颖性, 教材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质量。需要精选经典教材。教材的内容要表现当前学科发展的特征、多学科的知识交叉与渗透, 并由教师补充最新的参考资料。

目前信息安全本科专业教材的建设正处于发展阶段, 现已存在一些高水平的外版教材, 例如电子工业出版社引进翻译出版的"国外计算机科学教材系列"中的《密码学原理与实践》教材等。另外国内部分院校也相继出版了一系列高水平教材, 例如武汉大学组织编写出版了全国第一套信息安全本科专业教材, 已出版了《密码学引论》、《网络多媒体信息安全保密技术》、《信息隐藏技术与应用》、《信息安全法教程》、《计算机病毒分析与对抗》、《网络安全》等6本教材;中国计算机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和清华大学出版社联合组织全国二十余所重点院校, 编写了"高等院校信息安全专业系列教材", 这是我国第一套体系完整、专门针对信息安全专业的教材, 目前已经出版了包括:《现代密码学》、《PKI原理与技术》、《网络安全》、《入侵检测技术》、《计算机安全:艺术与科学》、《安全扫描技术》在内的11本教材;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编写的《通信网安全与保密》、《现代密码学》等。

由于计算机专业知识更新的很快, 信息安全方面又处于该专业的前沿, 因此只依赖教材上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教师需要在当前先进技术的知识点上作补充, 以便让学生有最新的认知。并结合当前的网络优势, 通过因特网将学生引入到新技术的变化中来。这样就不会让高校培养的学生与社会脱节、不了解本专业的前沿知识。

3、师资队伍的建设

专业的师资队伍是培养高质量信息安全专业人才的关键, 也是信息安全课程群建设党的重要内容, 又是提高专业教学质量的根本所在。

高等院校一方面可以引入该专业的知名学者、高级人才以及公司企业的高级工程师, 他们拥有最新的专业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 在课程群建设方面能发挥很大作用;另一方面可以鼓励本校具有相关知识的教师转入信息安全领域, 为教师提供教育教学活动如参加学术交流会、研讨会以及培训班等, 也可以让教师带薪到企业中去锻炼;另外, 需设立专门的经费, 聘请知名专家学者做为顾问, 为教师的发展以及创新做出切实的指导等。建立教师队伍是当前信息安全课程群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立结构合理的教学梯队, 具有不同年龄的教学人员。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需要具备很高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手段和授课模式,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 理论上引导学生, 实践上指导学生。同时要求教师思想活跃, 积极参与科学研究, 具有丰富的想象力, 并能保证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教师之间要经常集体备课、讨论交流或进行授课竞赛, 借以提高教学质量;也可以和学生形成互动, 保证师资队伍的活力。

4、实验实教学的建设

信息安全专业的教学和实验课是密不可分的, 因此必须具备最起码的实验条件。从本专业毕业的学生很多从事网络管理员、应急响应等技术性工作, 实践性很强, 必须为学生提高实践的机会, 培养其动手操作的能力。

信息安全实验室可进行包括网络攻击与防护、计算机病毒分析与防范、防火墙技术、数据与图像传输、用户鉴别、无线网络与移动网络通信、入侵检测、数据库系统安全等实验。根据这些实验的要求, 学校需提供相应的软硬件资源。

在硬件方面, 除了计算机实验室的一般设备, 例如服务器、学生实验主机、交换机、配线柜、路由器等基本的资源。另外需要无线网卡、无线路由器、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加密卡等。

在软件方面, 需要不同的的操作系统环境 (Dos、Windows、Unix等) 、各类程序设计语言以及网管软件等, 还需要配备信息安全方面的软件, 例如DES、RSA、PGP、MD5等与密码技术相关实验软件, 学生可进行密码的加密解密的研究;嗅探器、TCP/IP通信程序、防火墙程序、入侵检测程序等相关软件, 学生可进行网络攻防、入侵检测等实验。

在实践教学上就需要先进的技术和设备, 因为信息安全是一个斗争剧烈的专业, 如果使用陈旧的设备对学生进行训练, 那么, 学生将在社会无所适从。然而, 先进的设备并不代表买一堆昂贵的设备就可以了, 也要明确实验室的建设目标、运行管理。

5、课程网络资源的建设

由于网络教学互动性较强, 可使学生进行自主性、研究性学习, 学校可建设信息安全课程群的网络资源。指定专门教师负责网站的管理和维护, 全体教师共同提供素材。不断改进课程网站, 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课程资源的不断丰富, 将为提高教学质量, 高水平教学效果的延续等起到重要作用。将各种课程资源上网, 实现共享。同时要重视课程资源的积累完善以及充分利用。

具体建设内容包括:

(1) 开辟"网上教学课件"栏目, 学生可在课下认真学习, 将课堂上的知识慢慢消化;

(2) 提供"网上讨论"功能, 学生之间通过网络在线讨论课程的有关问题, 老师与学生之间通过网络在线答疑;

(3) 设置"网络模拟实训"模块, 学生可熟悉实验的整个过程并进行模拟实训, 可进一步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4) 设计"网上自测考试"模块, 建立信息安全课程群的试题库。在学习的各阶段结束后, 提供模拟考试题, 学生可通过网络考试的方式测试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也需不断补充新的试题;

(5) 设计"留言板"模块, 学生、同行及院校领导在网上对本课程各位老师的教学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收集反馈意见, 以便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6、小结

信息安全作为一个新兴专业, 在课程群建设等方面存在着较多问题, 如何建立有特色的课程群是我国很多高校面临的问题。各大高校可相互交流办学思路和教学计划, 使该专业在各个方面得到进一步提高。本文阐述了课程群建设的相关观点, 但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加深研究。相信不久的将来, 信息安全课程群建设会得到完善, 并促进该专业的发展, 我国也会出现大批信息安全方面的优秀人才。

摘要:本文简单介绍了信息安全专业的现状和其发展前景, 阐述了信息安全课程群建设的内容和方法, 即对课程体系的设置、教材的选取、教学团队建设、实验室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相关探讨。

关键词:信息安全,课程群建设,实验室建设

参考文献

[1].李锋, 郭大昌, 刘海林等.信息安全课程群建设的探索[J], 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2004.12:P14-17.

[2].陈伟, 张伟.高等院校信息安全专业的特殊建设探索[J],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08 (14) :P79-81.

[3].冯登国.关于发展我国信息安全的几点建议[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2 (4) :P289-291.

[4].张焕国, 黄传河, 刘玉珍等.信息安全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J], 高等理科教育, 2004 (2) :P16-20.

上一篇:益气养阴、活血安神法下一篇:转变类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