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网络

2024-10-09

课程网络(共12篇)

课程网络 篇1

1 引言

网络课程资源不仅是传统教育资源的补充, 更是新技术环境下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大学课程建设应开发各种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课程,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与条件[1], 这个目标中最核心的是课程资源。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学习者的自主学习的效果受到学习资源、学习环境等因素的影响[2],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仅要重视学习资源和网络平台建设也要重视资源的应用更新和维护[3]。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学习资源开发周期长, 针对性不强而且更新速度慢, 很难适应教学的快速发展, 如何充分利用这些网络上的学习资源成为目前普遍关注的问题[3]。

1.1 网络课程平台学习资源的界定

网络课程是指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主要特征的课程。网络课程学习是学习者运用网络环境和网络课程平台信息资源, 在相应信息及教师的帮助下, 采用自主学习、协作或协商学习、合作学习等形式所进行的学习活动过程[4]。网络课程学习不同于近年来被广泛研究的网络学习[5,6]。网络学习借助于广义的因特网获取学习资源, 是无监督的, 而网络课程学习是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学习平台下开展自主学习, 是有监督的学习。

学习资源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显现的或潜隐的要素, 主要包括信息、人员、资料、设备和技术等可用于学习的一切资源[7]。学习资源是作为学习者开展基于网络学习活动的基础资源[8], 必须与学习过程结合起来, 才具有现实的教学意义。课程资源是达成课程目标的重要保证, 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直接关系到课程实施的成效[9]。学习资源的形式主要有媒体素材、试题 (试卷) 库、网络课件库、案例库、文献资料库和网络课程六种形式, 有时还包括教师提供的其它学习资源以及来自互联网的大量资源。

综上所述, 网络课程资源是指在教育哲学、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的指导下, 以学科课程为基础, 以网络教学平台为资源交互的载体, 学习者在其中开展学习活动时可利用的一切要素, 主要包括信息、人员、过程、技术等可用于学习的一切资源[10]。

1.2 网课程平台资源使用调查的意义

在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新的教学模式引导下, 要求学生加强英语学习的自主性, 能适时地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 因而其资源整合和利用能力显得更加重要。近年来, 许多高校的外语教学过程中已开展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大学自主学习的尝试。实践表明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模式已经成为传统面授模式的一种有效的补充手段, 同时高校应当重视外语学习资源的建设, 重视对大学生在以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方法指导[11]。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 使英语教学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朝着个性化学习、自主式学习方向发展, 促进了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本文对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大学英语网络课程教学过程中学习者对网络课程学习平台电子资源的使用和需求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调查的结果对后续的网络学习平台资源的建设和完善提供了直观而坚实的依据。

2 实验设计

2.1 实验背景、对象和目的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在2010年引入了“外研社大学英语教学管理平台”, 通过2年的教学实践积累了大量的基础数据。为进一步了解学生网络课程中资源的使用情况, 笔者在2013年3月对用户进行了网络课程学习中平台资源的使用和需求抽样问卷调查。

2.2 样本的特征

为了系统地观察影响学生和教师在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过程中对课程资源的使用情况以及对课程资源的需求等因素, 我们在调查问卷中设计了27个可能受影响的属性。这些属性归纳为以下3个方面: (1) 现有课程平台中资源的质量和使用效果; (2) 现有平台中课程资源的使用方式和具体使用频率; (3) 对网络教学平台的课程资源的需求。

2.3 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方法

通过课堂发放纸质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调查共发出问卷200份, 回收198份, 回收率99%, 其中有效问卷198份, 问卷有效率为100%。此次问卷调查的对象为在校大学生, 涉及英语、计算机科学、教育技术学等多个专业。调查对象中男生80人, 女生118人, 一年级学生90人, 二年级学生108人。对收回的问卷数据使用Cronbach's alpha系数[12]进行了内部一致性检验确保数据达到较高的置信度, 最后所有的数据使用Matlab1进行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及分析

3.1 大学英语网络课程教学概况

项目组对本校大学英语公共课教师和学生进行了调查, 表1显示了大学英语网络课程实施过程中, 被调查者对问卷项目的认同程度。调查的结果显示, 超过80%的教师和学生都认为多媒体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效果好。并且超过70%的教师和学生愿意使用网络课程教学平台开展教学工作, 并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提升自身的能力。超过75%的学生认为利用网络教学平台, 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可以自由支配学习时间、选择学习内容并参与在线教学辅导的自主学习模式适合自身的学习要求。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大多数学生普遍看好网络课程教学新模式。相对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 普遍肯定网络课程平台在学习听力、口语和英语国家文化等方面的优势。

3.2 教师对学习资源的应用调查

我们对教师网络课程学习中课程资源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 调查内容和结果如表2所示。调查结果显示, 大学英语教师要承受教学和科研的双重压力, 以及现在职称评定标准的特殊要求, 导致一部分教师重心偏向科研课题的申报、论文的撰写方面, 所以很大一部分的教师尽量使用平台提供的多媒体资源进行教学, 而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根据学生的需求更新视听说材料, 或者设计一些多媒体课件。对电子资源和网络上的资源不能全盘照搬,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的进度进行甄别和二次开发。由于教师对多媒体编辑工具和课件制作工具使用的技能的限制, 通常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用于素材的加工整理, 这也限制了部分教师对课程资源的使用。

3.3 学生对课程资源的应用调查

网络教学平台中除了最基本的文字材料之外还集成了大量的音视频材料。我们针对网络学习者对多媒体资源的使用偏好进行了调查。如表3所示, 大多数学习者认为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一些音视频资料对理解教学内容是有帮助的, 这说明大多数学习者希望通过形象生动的视频画面来掌握所学知识。除了相关的音视频资料之外, 也有33.5%的学生认为老师同步讲解的音视频材料和多媒体课件对学习是有帮助的。一边看老师的视频讲解、一边学习这种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更接近的学习方式, 更加易让学习者接受。调查发现85.6%的学生通过网络课程平台完成自主学习任务, 主要的时间花在听说能力的训练上, 也有84.3%的学生喜欢通过网络课程平台进行自我考核, 对学习效果进行自我评估, 图1显示了学生对网络平台中的电子资源的学习时间。

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对课程资源的使用需求, 我们对学生进行了访谈和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如表4所示。总结如下: (1) 大部分学生对课程平台的资源不满意, 原因之一在于网络版内容基本上与课本内容一样, 学生普遍反映课后上网学习的意义不大, 另外平台中的一些资源陈旧, 激不起学习兴趣, 尤其是视听材料。 (2) 学生普遍认为自己在网络自主学习系统中感到困惑和焦虑, 学习效率并不如预期的高, 原因在于平台学习资源不够系统。而学生面对互联网学习资源手足无措, 学生经常会迷失在网络中浪费了很多时间。 (3) 一部分学生则认为校园网下载资源比较麻烦, 部分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 在没压力情况下更不愿意到网上寻找学习资源。 (4) 大部分的学生希望教师能够准备一些与时俱进的视听材料, 如新闻广播、流行电影材料等, 并能够提供更多领域的一些经典、趣味性强的视听材料。 (5) 几乎全部的学生希望系统能够支持移动设备访问, 并针对智能手机设备进行优化, 以方便随时进行视听训练。

4 结论分析

现代信息技术, 特别是以网络技术为支撑的英语教学模式能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与条件, 使英语教学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朝着个性化学习、自主式学习方向发展[1]。网络教学平台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的补充, 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 有效地促进差异化教学已经成为广大师生的共识。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 新模式的效果依赖于我们的网络教学平台的教学内容和系统的功能, 而商业性质的网络教学平台其教学资源更新速度慢, 针对性差。因此, 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开放给教师建立自己的个人教学网站, 通过个人教学网站作为课程平台知识的一个有效的补充, 增强学习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同时通过适当的互动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试行) [J].中国大学教学, 2004, (1) :8-14.

[2]邓隽, 黄昌朝, 李娜.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学习者自主学习的适应性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 2012, (1) :47-51.

[3]于莉, 周毅灵.教师在大学英语学习资源应用过程中的作用[J].中国电化教育, 2010, (12) :112-115.

[4]曹卫真.网络化学习评价的理论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 2002, (9) :56-59.

[5]彭文辉, 杨宗凯, 涂山青, 等.网络学习者的学习行为调查及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 2007, (12) :52-56.

[6]姚纯贞, 王红成, 赵惠.网络环境下学习行为优化与学习效率——一项基于大学英语网络教学的实证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9, (0) :68-70.

[7]何克抗, 李文光.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8]黄德群.基于网络的教学评价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 2005, (4) :23-26.

[9]陈家刚.对大学英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反思[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 (8) :167-169.

[10]张杰, 杨在宝, 肖斓楠, 等.网络课程资源建设的四维模型与原则探析[J].继续教育, 2011, (3) :36-38.

[11]何高大, 范姣莲.大学生对计算机辅助外语学习的态度和效果的调查报告[J].外语电化教学, 2004, (3) :69-73.

[12]CRONBACH L J.Coefficient Alpha and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Tests[J].Psychometrika, 1951, 16 (3) :297-334.

课程网络 篇2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网络;专业建设;课程体系

进入21世纪后,随着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IT产业的高速发展,网络经济、信息产业,已经成为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网络通讯、多媒体、网络教育、电子商务等等,让人类生活、工作天天变化。在此背景下,各高职院校纷纷开设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和时代要求的发展,我们就需要对该专业培养目标与定位、专业建设与核心课程设置、实习实训内容及条件等方面进行探讨,构建新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与核心课程体系,满足社会对网络人才的需要。

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界定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是将多个具有独立工作能力的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由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实现资源共享和数据通信的系统。这个定义包含着三层含义:一是网络硬件层面上,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把不同位置的计算机联接起来;二是网络软件层面上,通过网络服务软件实现资源管理和共享;三是信息应用层面上,通过制作工具软件和网络编程进行资源制作和整合。作为计算机网络技术主要包括三大方面内容,计算机网络管理、局域网技术与组网工程、互联网及其应用,这主要涉及到网络设计、组网建网、网站制作、媒体运用、网络运行、调试、维护和管理。五年制小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将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够根据网络工程与网络应用设计方案组织实施、监督、检测、分析、技术服务、管理等工作。

二、专业技术课程构建

高等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普通高等教育不同,其目的是使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素质要达到一定的水平,并获得某种职业资格,高职教育要实现其培养目标就必须有一个由职业资格决定的、具体、明确的课程目标。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要培养的学生是具有高尚职业道德、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熟练的基本技能,能站在技术前沿掌握信息技术,熟悉网络工作规范,适应网络行业需求的生产服务一线网络人才。培养目标是通过专业课程设置来体现的。所以,专业课程构建是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重点和难点。主要包括专业课程体系和内容构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及考核方式改革等方面。

1.专业课程体系和内容构建

专业课程体系是单个专业课程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连结的有机整体,是专业培养方案的重要内容,课程是实施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所以,必须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力培养规律和素质形成规律科学地组合在一起,形成富有高职教育特色的专业教学计划。课程体系的构建是整个专业建设的重点,其思路就是将目前以学科为主的教育模式,改为以职业岗位需要为主的教育模式,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中心。

2.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能力本位”不同于传统普通教育的“学科本位”,“学科本位”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的严谨性,而“能力本位”则强调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所以,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模式的革新是教学改革的关键。教学方法改革的目标就是要提高教学的形象性、生动性和通俗易懂性。应根据课程的性质和内容、施教对象以及有利于职业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选择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3.课程考核模式的改革

考核的目的是对学生知识与技术掌握的评价,也是对教学效果的一种评估。对于网络学科的专业技术课程,传统单一的期末考核模式已不再适应了。应注重过程考核,也就是通过过程的监控手段实现教学目标,原则上多种方式并举。①形成式考核:与传统考核模式的区别在于:形成式考核的过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考核的形式是多样化的;考核的内容除知识点外,还包含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学生完成课程任务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多方面,是对学生的全方位的考察,是一种更科学的评价体系。当然,在形成式考核中,如何准确地把握评价标准?如何合理地分配各方面的分数比例?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②答辩形式进行考核:实践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考核的重点应该放在对学生把握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等诸多方面的能力上面。通过答辩,能充分反映学生的全面素质;同时,通过答辩过程中学生对问题的回答,也能较为准确与全面的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从而帮助学生掌握知识;③作品评价方式进行考核:对于操作型课程,如《多媒体创作》、《网页制作》等,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最终能制作出一幅幅作品,如开发一个教学网站,最好的考核方式就是评价学生所做的作品。

三、推进课程改革的保障

1.师资队伍建设

网络学科是一个与实际接轨且不断发展和更新的学科,教师知识更新速度应与网络学科的发展相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又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应用型复合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具备双重资格,既具备有一般高等学校讲师素质,又具备生产第一线技术骨干的工程师素质,这是有别普通高校之处。一是要求所有教师应有明确的“双师型”意识,把成为“双师型”教师作为不断提升自己素质的目标;二是专业课教师都应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真正成为既是讲台上讲课的好教师,也是本专业、本行业实践操作的行家里手;三是每个“双师型”教师都应具有指导、示范、教会学生专业技能的能力;四是一个学校的“双师型”教师应和学科、专业建设配套,努力建成结构合理、数量适宜、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在拥有一定数量的专职老师基础上,要着力打造兼职教师队伍。

2.教材建设

教学体系的实施必须有配套的教材作保障,教材建设任务非常艰巨,专业课程的教材要强调应用性,理论以“够用”为度。按照“综合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能力”的要求去组织教材内容,将知识点融人到实际工作中去。客观上要求必须由既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又要有网络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来编写。一要使理论知识难度降低,突出实用性。依据网络职业技术人员今后从事的岗位需要设置知识点,掌握书中的知识点,经过适应的技术训练,能够很快地成为适应市场需求的,有计算机网络技能能力的毕业生。知识点自始至终都与具体的网络职业实践相对应,技术和专业理论不再抽象,而是企业、社会和技术人员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二要实践知识具体、规范,可操作性强,具有真实的指导意义。

3.加大实训基地建设力度,构建先进教学环境

要保证计算机网络专业技术课程的先进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培养出适应网络工程应用、管理、服务等一线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必须按照网络岗位要求,搞好网络实训基地建设,满足学生了解、认识、施工、设计、维护、规划等技能训练的需要。同时,必须加强校企合作,构建一线的实训实习环境,与企业合作办学,资源共享、互利互惠,取得企业的教育资助,在技术、设备、教材、教学方法等方面与国际接轨。定期组织学生去网络企业实习、组织教师去网络企业进修或参与研发,或定期组织网络企业工程师来校讲课或开设讲座。

参考文献

王明福 徐人凤《高职软件专业技术课程的改革与探索》《职教论坛》

陈庆合《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职教论坛》

虞付进《高职高专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构建》《职业技术教育》

课程网络 篇3

浙江中医药大学于2007年引进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鼓励本校教师依托平台开设网络课程,至今已建成六百多门课程。学校在2012年获批国家教育信息化示范单位,我们从信息化促进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对网络课程改进策略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一 现状:高校网络课程面临的困境

通过对本校网络课程现状深入分析和对其他高校的网络课程建设情况和发展状态进行调研,发现存在一些共同的问题。

在网络课程建设方面,根据表1中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规范三个维度来调研,纵观大部分网络课程,主要有三个问题:一是重教学内容的呈现,轻课程规划的设计。大部分网络课程教学内容维度最为丰满,但主要以教案、教师讲稿、PPT课件、若干视频简单呈现,没有根据课程定位和教学目标对整个课程作统一规划,没有设计清晰的课程学习路径导航和明确的学习指导。二是缺乏教学活动设计,网络课程中教师使用最多的交互工具是讨论版,教师在讨论版上发布一个话题,学习者只能被动的接受话题内容或发表自己的一些看法,学习主动性并未充分调动。我们认为,在网络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作用是创设学习情境,组织小组协作、问题讨论等教学活动,让学习者在网络学习环境中身临其境,从而成为自己的老师,主动进行知识建构。三是缺少教学评价反馈。教学评价可以有教师评价、同伴评价、自我评价,目前网络教学的评价方式主要采用教师对学习者评价,教师发布试题库,学习者在规定时间内上网完成测试并得到系统根据预设答案生成的分数,缺少更为详细的教师评语反馈,评价的激励作用和学生的学习热情没有得到很好发挥。

表1 浙江中医药大学网络课程评价指标体系

在网络课程使用方面,存在利用率低、学生点击率低、资源更新慢等问题,许多网络课程建成或使用了几年后便被闲置,教学业绩考核需要时再突击更新资源,部分课程仍沿用传统课堂教学,信息化促进课堂教学教改的作用未得到发挥。客观上,可以建立常态化政策文件,定期开展全校性的网络课程合格优秀评审,从经费支持、推荐竞赛、业绩奖励等方面制定激励机制。主观上,加强教师教育技术培训,通过传播先进教育理论和教学设计思想,指导信息技术工具运用来使教师认同网络教学模式,主动实施教学策略。

二 转型:学习生态观视角下的网络课程

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网络学习步入4A时代(Anyone、Anytime、Anywhere、Anyway)任何一个人,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够进行学习和分享。网络课程作为网络学习的基础,其重要性更加凸显。而要在新形势下适应学习者的学习规律和需求,网络课程有必要从建设理念到教学实施过程进行全面转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习无国界计划”负责人Jan Visser在《Overcoming the underdevelopment of learning,1999》一文中提出学习生态圈的观点,学习环境可以被比作生物圈,各种生命体与其所赖以生存的环境系统共同存在、协调进化,各种不同水平却有着共同兴趣的学习者在其中进行学习,形成有组织的、复杂的学习共同体,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建构新的意义。学习生态观视角下的网络课程及教学是由教师、学生、助教等活动主体和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等学习环境构成的一个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适应、协调发展。本文将这样的网络课程和教学活动定义为网络学习生态圈。网络学习生態圈的主体不是简单由传授知识的教师和接受知识的学生组成,而是由为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促进全员成长的学习者和助学者共同构成。活动主体开展学习活动的场所是网络课程,但这里的网络课程不是资源存放的平台,而是集资源、活动、工具和服务的学习环境,在学习情境下,学习者参加学习活动与环境相互作用从而完成知识意义建构。

三 实践:网络学习生态圈的构建策略

本研究基于浙江中医药大学网络教学平台Blackboard中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课程构建网络学习生态圈,并于2014年下学期实践之后发现培训效果较以往有显著提高,从而提出如下策略:

1 确定网络学习生态圈的主体

课程网络 篇4

“以幼儿为主体的主题课程”教学结构模式主要通过“选择主题———搜集相关主题教育内容———设计和整理主题教育网络———创设开放式主题教育环境———教育活动编排与开展———学习评价”等一系列环节来实现。近年来随着主题课程资源的不断充实,主题课程资源包应运而生。主题课程资源包以年级为单位,每个年级以教研组长为核心,教师集体收集内容,自主进行管理。资源包包括主题活动目标、主题各领域活动内容、主题网络图、一周计划表、推荐课程(即备选课程)、主题反思等诸多内容。这些运用计算机进行综合管理的教育资源,从很大程度上拓展了教师的教学经验,减少了教师的工作负担,也节约了许多教学成本。

(一)主体资源包。

主题课程中的各级活动目标、各领域活动内容安排、主题网络图、一周计划表等都是课程主体资源包中重要的常规内容。我们参考《江苏省幼儿园综合教育课程》、南京五大领域教育课程、《幼儿园建构课程》、上海的《幼儿园生活教育课程》等,结合自己幼儿园的教学特色,有针对性地进行筛选,制订各年龄班相应的教学主题,并根据教学状况,每学期初再做微调。

(二)影像资料包。

在这里,我们会将一些研讨课用摄像机进行教学实录,特别是二研、三研后的精品课,几乎都以实录的形式保存在资源包里,在下一轮的主题活动开展中为教师提供参考。

(三)主题反思包。

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关键,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是一位善于反思、善于总结的教师。在主题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及时反思:所选课程内容是否合适、目标达成度如何?在该主题中,哪个活动的组织是自己比较成功的?哪些活动需要重新思考调整等,都以主题为单位记录下来,供大家分享交流。在下一轮的课程实施中,相互之间可以参考、借鉴。

(四)优秀课例备选包。

在课程资源包中,我们建立了资源备选包,里面有优秀、精品课例,也有老师平时积累的与主题相关的课例,这个备选包就好像是一个大大的“电子储物袋”,老师有需求就到袋中去挑,根据教学需求、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适度地调整自己的主题活动内容。

二、课程资源包———教师发展的“自主平台”

随着互联网技术日趋成熟,对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电脑课件,还应该关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资源的优化管理。我园建构的园本化主题课程资源包,有效促进了主题课程网络的动态化管理,为教师更加有效地组织实施主题教育活动和自身专业成长搭建平台。

(一)内容选择———自主共享。

课程资源包的出现,给予教师充分的课程管理权,每个人都有权利参与选择或对其中的内容进行再调整,不过这个调整一定要通过教研组这个团体共同的研讨和协商。如:大班教师在进行“我们爱祖国”的主题教学活动时,发现以前的课程中有的活动设计相当枯燥,于是几位教师便重新构思新的教法,以旅游的形式开展活动,让孩子们对祖国的大好河山有充分认识和美好向往。在该主题活动中,老师们把验证后的课程全部归档在课程资源包中,大大丰富了主题内容。她们在课程实施中充分享受着自主课程管理的快乐。

(二)目标制定———互通共长。

主题资源包的建设使教师在实施过程中进行有效的资源共享,互通共长。当大、中、小班在同样的时间段开展同样主题的活动时,教师们便根据不同的年龄特点进行目标制定。

(三)课程生成———智慧碰撞。

在课程资源包中,我们最具智慧和活力的一个内容就是“优秀课例备选包”,即不断有新课程生成的那部分。每个学期的练兵活动中、主题课程开放观摩活动中,都会产生一批优秀课例,这些课例往往都是教师在多次智慧碰撞后脱颖而出的,因此,我们在每个学期结束以后都会把这些优秀课例汇聚起来,大家根据不同的主题需要分类投放到课程资源包中。

三、课程资源包———优化课程的“便捷快车”

(一)教师参与课程管理主动了。

在课程资源包没有规范管理之前,我们所谓的主题网络图是生拉硬扯牵强形成的,很多地方都缺少深层次思考。有了课程资源包以后,教师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每学期对内容稍作调整就可以用了,既节省了时间,又解放了老师。这样教师就愿意参与到课程管理中来,特别是“优秀案例备选包”,大家每学期都能够主动把自己开放的精品展示课及时放到其中,用以共享。

(二)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有效了。

两年多来,我们的课程资源包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影像资料。如教学课件、主题环境创设照片、教师各类教研活动录像等,这些影像资料为再次开展相关活动的教师提供了有利的参考和帮助。实践证明,教师在感受了直观的录像课之后,在自己的主题活动组织中就会做到有效调整,较好实现主题教育目标,同时也大大减少课前准备时间和精力,她们从中尝到了“做有心人”的甜头,在今后的课程资源包管理中积极性越来越高,课堂教学效果更佳。

(三)主题网络课程管理变活了。

在课程资源包中,主体课程资料分门别类清晰保存,要使用时点击相应文件夹就能迅速查找到该文件。当教师再次教学到同一个教学内容时,只要通过对教材和幼儿的分析思考,对储存在资源包中的原有资料再作修改、补充和完善就行,达到了教师之间备课资料的资源共享。在每一个主题结束以后,我们会根据实施情况及时调整、反思并电脑备档,给主题网络课程建构注入新的营养素。

可以说,一个类似于“电子储物袋”的课程资源包为我园教师开展主题教学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源帮助,更给了她们一定的课程自主选择空间。现在我们的主题网络课程因不断推陈出新而焕发出勃勃生机,由孤单的“一条线”渐渐变为张弛有度的“一张网”。

摘要:以前, 在教学中教师关注更多的是信息技术在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上的运用, 而忽略了其在课程设计和课程管理环节中的作用。为此, 我们引领教师在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实践研究的基础上, 建立课程资源包, 不断探索信息技术在课程管理中的应用。实践证明:课程资源包更好地完善了幼儿园课程主题网络的建构, 优化了主题网络课程的动态管理。

关键词:课程资源包,主题网络,动态管理,幼儿教育

参考文献

[1]虞永平.用渗透的思维建设幼儿园课程.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9.

网络课程利弊 篇5

使用网络,我们的科学教学形式可以多样化。过去的科学或自然教学中学生所见的只是教师、黑板和几个简单的教具,实施“一块黑板,一只粉笔、一张嘴巴众人听”的教师灌输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教师的教学形式只是一味地读、听录音、听写、背诵、默写、检查等一系列枯燥的学习环节,使学习人与人进行交流的工具——语言,成了枯燥的苦学。而现在,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这个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教学形式多样化,摆脱千篇一律。媒体教学符合科学作为自然学科教学的内在要求。在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用等基本技能的同时,网路教学尤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相比,课堂上不断变换的大屏幕,制作精美的画面,形象直观的阐述,丰富生动的信息,都激发了学生的无限潜能。使得科学课堂活泼有趣而不单调。

另外,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入课堂教学已成为一种趋势。在科学课堂上恰当地利用网络进行教学,能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能使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提高,尤其实在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语言能力、自学能力等方面。更是起到了其它手段所无法比拟的效果。但是,在教学中,只能把它作为辅助手段,用得太多太滥,其弊病也就不容忽视。

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要使电化教育促进教学优化,必须把握学科特点,研究教学规律,科学运用电教媒体,只有这样才能发挥电教媒体优化教学的作用。

恰当运用电教媒体辅助语文教学,就要寻找它们最佳结合点。首先,教师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重点、难点,从教学要求和学生心理特点出发,设具体生动的可感可知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真实、形象地去感知所学内容,这就是运用电教媒体和理解学习内容的最佳结合点。

其次,教师运用教学语言,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联想投影、录像、电脑课件等,对感知材料进行理解和概括,使思维活动有了依托,实现了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从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这就是运用电教媒体理解学习内容的最佳效果。

再次,教师依据教材、教学目标、围绕应掌握的知识点、能力点,设计以电教媒体为中心的画面,进行深化练习,将知识进行延伸、扩展,以达到在理解语言基础上自如运用语言的目的。

最后,教师要选择电教媒体使用的恰当时机,克服随意性。那么电教

媒体适合在什么地方运用呢?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发学习动机。

心理学认为,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的特点,他们在一节课中持续注意的时限只有二十分钟。兴趣是儿童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布鲁纳指出:最好的动机是学生对研究的东西有着内在的兴趣,就会产生愉悦的情绪,从而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多媒体教学声像并茂,视听结合,能以直观的图像,艳丽的色彩,逼真的音响,引起学生的注意,便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将一些精彩的片断放在教学的不同阶段,以引发学生对学习文本的渴望和期待。比如在教学《荷花》一课前,可以去公园摄取一些不同姿态的荷花。上课伊始,播放给学生看,动听的音乐,抒情的朗读、色彩美丽的画面,很快把学生的心给牵住了。又如在教学《赶海》一课时,可用多媒体出示赶海的画面,并以《赶海的小姑娘》为背景音乐,学生边欣赏孩子们赶海的快乐场面,边静静地聆听那活泼动听的音乐,把自己想像中的一点,用语言描述出来,谈心理感受,从而体会出海的快乐。

二、意思抽象的词语离开具体形象的感知难以理解的。

现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内容的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应社会发展需要,洋溢着现实的生活气息,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的内容与自己接触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但人无完人,书亦无完书。现行的小学语

文教材中,还出现一些离生活现实、离这个时代比较远的信息,而利用网络教学就能弥补此中不足。

例如苏教版的小学语文

四、内容展示的事例需要拓宽视野的。

使用多媒体不要面面俱到。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场景、文本上的插图以及现成的挂图,一般来说,不用多媒体原封不动地作重复演示。应该呈现的是那些与教学内容密不可分,却在生活中难以观察到的画面,从而拓展学生的视野,使他们更丰富、更生动地理解文本的教学内容。教师制作多媒体时要以课内语文教材为中心,抓住某一结合点(知识点、情感点、内容交叉点),设计一些课前、课后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资料搜集、网上阅读与交流等发散性、拓展性的实践活动,以求把网络上的语文资源充实到现行语文教材中,使语文教材更加完善,把小小的语文教材拓展到无限广大,使教材更富于立体化、多元化,更富于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

如教学《九赛沟》时,可以先用动画引出“就像到了一个童话世界”这一中心句,通过多媒体虚拟现实创设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达到“入境始于亲”的效果;再借助语言文字的载体,运用网络教学的声、像及大量信息让学生品词评句,体会情感,使学生全方位参与,达到“入境悟其神”的境地。再比如教学《大江保卫战》时,学生仅从课文的描写很难感受当时情况的危急,如果在学生新闻记者文本的同时,教师适时放一段洪水肆虐的影像,这样,学生便可身临其境,更深刻感受到人民子弟兵那种大无畏的精神。

五、激发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之中产生的,借助图像烘托,音乐渲染等手段促使学生进入教材所描写的特写情境中,便能使学生的情感

自然而然地与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入境生情,学生对事物的感受和情感体验越深刻,对事物的感知理解便越深入,思考分析也越透彻。

《翠鸟》是一篇介绍翠鸟的外形和生活习性的常识性课文,全文洋溢着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教这篇课文时,我先让大家看录像,录像里的翠鸟色彩明艳动人,歌声清脆婉转,动作轻盈敏捷„„同学们通过耳朵听、眼睛看、脑子记,多种感观协同活动,很快地翠鸟在大家的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我就让学生说说翠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有的同学说:“翠鸟很美丽,真可受,我很喜欢它。”有的说:“翠鸟很机灵,我也很喜爱它,真希望也有这么一只翠鸟。”看到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起来了,我又问:“你们喜爱它的哪些方面呢?说说理由。”我用这一问题来促使学生把留在头脑中的翠鸟形象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处理,学生的思维既轻松又活跃,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分析为录像中翠鸟形象的回味,这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而且还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样教学使学生易懂难忘,达到“乐中学知”的目的。

再如盐城市实验小学的吉建刚教师在教学《月光启蒙》时,多媒体的使用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的心,使学生情感得到了升华。学生从读歌谣、童谣中已初步体会到了作者母亲那博大的母爱,当作者再次回到故乡时,看到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不会说话,只是对他笑,如何让学生感受到此刻作者那难以言表的心情呢?吉老师在教学这段时,播放了歌曲《这个人就是娘》,那扣人心弦的歌声,使在座的学生和老师无不感到心痛。有的学生看着屏幕上的文字,听着歌曲流下了眼

泪,他们被深深的母爱所感动。由此想到自己母亲的辛劳,想到天下母亲无私的爱,只是表达方式不一样。音乐的喧染,使课堂教学达到了高潮。

六、培养想像,启发思维。

针对课文的重点,可以用多媒体着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表达能力。在教学《黄山奇松》一课的“迎客松”时,创设情境,驱谴学生的想象。想象能使学生进入课文描术的情景中,又能超越教材本身,使学生的思维呈现多元趋势,还能培养学生不受制约、纵横思考的习惯。录像中迷人的黄山风光,优美动听的旋律,点燃了学生的情感火花,激起了学生畅所欲言的愿望。学生仿佛成了黄山上的“迎客松”,声情并茂的为人们介绍着美丽的黄山风光。同学们在侃侃而谈中真切体会到了迎客松的神奇,大自然的壮观。在教学 对扑面而来的网络技术所带来的大量信息,我们必须在新的理念下支持学生生成新的学习方式,便抽象的化为形象的,静态的变为动态的,使语文教学变得更为行动活泼,多姿多彩。但任何媒体都不能替代“语言”,人机对话不能替代师生的情感交流,屏幕不能替代教科书。多媒体无论有多大作用,都无法取代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和规范书写的示范作用,无法取代教师人格魅力所产生的感染力。所以,多媒体网络教学不能喧宾夺主,要适时、适度、有效。

多媒体教学的好处

新课改提倡在课堂上运用信息技术设备,采用多媒体手段组织教学。多媒体介入课堂打破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是教学手段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运用多媒体是为了辅助教学,其出发点和落脚点还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不但发挥不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还有可能适得其反,出现变相“满堂灌”的现象。作为教师,首先应把握住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慎用、适用、善用多媒体。唯有如此,多媒体教学才会更加科学合理。多媒体教学手段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而言,它可以利用其对文本声音图形图象动画等的综合处理特点,编制的系列教学课件,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落到实处。

一、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新颖,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多媒体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手段而言,直观新颖,能有效利用情景演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潜能,使有意识的学习活动和无意识的学习活动相结合。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学生求知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三、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有效利用计算机进行探索学习

学校教学应该教会学生终身受益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加强他们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例如我在教《蜗牛天地》的时候,就给了孩子们一段时间,让他们自己在网络上浏览、搜集有关蜗牛的知识。二十分钟后,孩子们在交流时,说出了诸如蜗牛的壳少了一块还可以长出来,蜗牛吃了什么颜色的食物就拉什么颜色的粪便,是因为蜗牛的肠胃很简单,不能完全将食物消化的缘故等等课本内没有孩子们又非常感兴趣的蜗牛知识。

课程网络 篇6

【关键词】网络课程 网络组教考核 问题

对于现阶段的网络教学而言,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与适用性,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能有效提升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在优化课堂教学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该教学方式的推行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为此,只有多方配合,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与内容,并对教学模式不断完善与创新,才能充分体现出网络环境下教学工作的优越性。同时,随着网络教学工作的不断深入,网络教学理念已成为教学工作者从事教学实践工作的灵魂,能有效转变学生对于网络的认识,并在对新课程教学方法的不断探索过程中顺利实现培养目标。

一、网络课程教学特点

随着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网络课程正发挥出无比强大的生命力,其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课程信息量大。网络课程教学工作的开展不仅需要教师精心制作课程课件,还需要对相关课程资源充分利用,以随时得到相应的辅助学习资料。②学生学习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在该教学模式运行过程中,学生可随时打开网络进行网络课程学习,并利于直观观察与理解。很多抽象、复杂的公式与理论可以通过图片、动画等多媒体元素的形式进行直观展示,以便于学生的深入理解。③可为师生提供一种自由交流的虚拟平台。通过人机交互式的在线答疑,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轻松、自由的发挥平台,从而大大提升学生发言的主动性。同时,网络课程教学能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能拓展学生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考与实践能力。

二、网络组教考核存在的问题

网络课程教学实施之后,很多学者对该教学模式提出了质疑。在该教学模式的开展过程中,教师相继走出教室,甚至退出了教学工作,弱化了在教学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同时,在组教考核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学生不能与教师面对面交流,在网络环境下改变了学生传统的学习与思维方式,并且很难进行教学工作的考核。为此,教师应顺应教学方式的变化,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来进行教学考核,并逐渐创新教学组织与管理方式,以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三、强化网络组教考核的应对措施

(一)更新观念,提升认识

基于网络环境的统设课程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环境,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考核与师生互动,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学习与教学难度,并对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如果不能充分利用网络考试与考核平台,无疑将会影响教学质量与考核效果。因此,在开展试点工作之前,应对教师、管理人员以及学生进行相应培训,使网络教学工作的参与者都能够熟练掌握网络平台的操作方法。在此过程中尤其应加强对网络与计算机操作不熟练学员的培训工作,以使他们熟练掌握计算机与网络的使用方法,促使各项教学与考核活动的开展。

(二)强化教学改革,加强师生互动

面对一种新型的教学与考核方式,在具体的推行过程中势必会遇到各方面的客观困难与阻力。因此,教师与管理人员应严谨务实,以认真负责的态度认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切实强化各项教学工作的改革。具体工作开展过程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强化教学准备工作

在每次教学任务发布之后,课程辅导教师应及时下载并进行认真分析,以充分把握其考核的重点与目的,对学生应掌握的理论知识程度、对理论与实际结合能力的考查等做到了然与胸。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应查阅大量的参考文献与真实实例,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认知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在教学资料准备完成后,还应对作业进行试作,通过自己的思考过程来整理出问题的回答思路,并制订相应的评阅标准。

2.以面授课的形式进行讲解评析

对于网络课程教学而言,应以学生的自学为主,教师面授教学为辅。但因受到学生自制力较差等因素的限制,仍不能保证教学效果。因此,对于教师而言,应充分把握有限的面授教学机会,并在课堂上对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重点与难点进行讨论、分析,帮助学生加深并巩固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对学生的解题方法与技巧进行合理规范,以引导学生理清解题思路,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3.强化与学生的联系与沟通,高效完成考核任务

在网络教学开展过程中,影响教学工作效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抱着仅仅获得文凭的思想参加开放式教学工作,因在主观上没有引起重视,缺乏独立思考与认真学习的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习效果。二是虽然部分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学习也非常认真,但是在学习方法的选择上存在不足,往往事倍功半,很难收到良好的学习成效。面对这种现状,教师应以足够的工作热忱,以理化人、以情感人的心态来进行教学工作的开展,并对学生保持思想上的联系与沟通,以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学习技能与技巧,从而高效完成组教考核工作。

结语

综上所述,网络课程教学模式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与现代化教学技术综合运用的新型教学模式,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同时,对于教师而言,应当顺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强化课程设计、资源整合、内容更新、组教考核等工作的开展,并对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进行不断完善与创新,以切实促进网络课程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王乃换. 基于网络的课程形成性考核改革研究[J].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 19(5): 12-15.

网络教学的利弊与网络课程的建设 篇7

通过分析网络教学的特点间宿舍网络教学信息资源系统,已实现多媒体新的的存储管理、快速插叙等;同时依托网络信息资源系统,开展网上教学、网上考试等教学活动,实现教学资源的充分共享和有效管理。

1 网络教学的定义

网络教学是一种通过计算机网络,将教师和学生联系起来,利用计算机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进行多向交流的教学方式。它以计算机为中心,把语言处理技术、图像处理技术和视听技术集合在一起,通过多媒体手段来传递文本、图像、声音、动画及视频信息,将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相结合,扩大了信息量。

2 网络教学的优点

网络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以先进的技术为基础,充分调动学习者的主动性,进行学习、存储、控制、查找和检索资料。其具备的优点有:

2.1 网络教学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使教学时空发生了变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自己喜欢的任何方式选择任何自己喜欢的课程学习,无论在家里、办公室,甚至路上都可以通过网络即时的获取信息。

2.2 网络教学讲将受教育的群体扩大到全社会

网络教学的受教育者可以得到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地区、任何一个学科领域的知识信息,打破了传统观教育中受教育者受学校、教室以及教材的限制,将教育推向整个社会。

2.3 网络教学有利于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和终身学习的实现。

网络教学改变了学校教学的单一模式,使班级授课制和个性化教学、协作教学、自学等形式结合起来,为开发学生的个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每个人一生都需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而网络教学跨地域、跨文化、跨时空的优势充分满足了每个人终生学习的要求。

3 网络教学的缺点

3.1 网络教学缺乏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

在传统的教育环境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有助于受教育者通过情景牢记知识,达到终生不忘的目的。而网络教学中,受教育者面对的是冷冰冰的数据,这就是网络教学中的信息孤独[1]。

3.2 网络教学对硬件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网络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其大量的信息存储、人员访问,以及24小时的运转,不仅对网络设备、服务器提出了要求,更是对管理者、维护人员的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3 网络教学使受教育者易患“信息综合症”网络教学中庞大

的信息量以及长时间的使用电脑,易使受教育者产生沉迷、恐惧、心里障碍等各种症状[2]。

4 网络信息资源系统的定义

4.1 建设的原则

4.1.1 可靠性

教学资源的可靠性对网络课程教学来说至关重要,为保证其24小时安全不间断运转,系统必须采用大型的商业数据库。

4.1.2 灵活性

网络教学素材的管理在数据管理方面应具备较大的伸缩性和扩展性,以减轻管理者和维护者对庞大的数据量进行方便快捷的修改和维护。

4.1.3 开放性

针对网络教学受教育者数量大,所涉及专业领域宽以及教学内容的形态需求复杂的特点,其软件体系结构应采用浏览器/服务器的网络模式,建立在开放的网络标准之上,遵循http、ftp、xml等普通网络协议和数据格式进行消息处理和数据交换。

4.1.4 安全性由于网络教学都是通过互联网远程进行,其安全性也显得尤为重要,它包括保密、完整性保护、身份验证、授权。

4.2 系统结构的技术实现

4.2.1 网络信息资源的呈现方式

现阶段常用的呈现方式为窗口模式和网页模式。窗口模式即windows,如编辑文档常用的word软件。网页模式,即使用浏览器(Internet Explorer)打开的网页形式。两者各具优缺点,但考虑到使用者的方便性(网页模式无需安装客户端,任何带浏览器的系统都可立即使用),推荐使用网页模式,microsoft公司成熟的.net平台能很方便的开发和维护网络信息资源系统。

4.2.2 课件播放的支持

Windows media service技术能够实现教育新闻和教育视频的播发。在媒体服务器启动了媒体服务器启动Media unicast service服务,并且工作在On demand unicast模式下时,受教育者即可启用Windows media player播放发布的已编辑存储好的asf视频文件。当要进行授课现场直播时,启动服务器Station service服务,直接发布用Windows media enconder制作成的asf流。

4.2.3 数据的存储技术

由于网络课程多媒体数据多、数据量大、使用者多,传统的DAS(Direct attached storage)技术存在初始化慢、管理复杂、在线添加容量影响网络运行等缺点已不适合于作为网络课程系统的存储服务器,所以推荐使用具有网络相应请求快、并发性强的NAS(Network attached storage)技术。

5 结束语

建设丰富稳定的网络信息资源是基础,而开展网络媒体教学才是目标。网络课程的建设不仅需要资金的投入,更需要人才队伍的建设以及建立和完善网络教学的规章制度,是网络教学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道路。

摘要:网络教学已成为继传统教学后的一种有效的新的教学方式。本文立足教学实践,在浅要分析了网络教学的利与弊的基础上,为如何建设网络信息资源系统提供了建设原则与技术实现,意在指导实际工作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网络教学,网络课程

参考文献

[1]刘宇文,方明军.论网络教学中的信息孤独[J].中国教育学刊,2002,(01).

网络教育课程设计探讨 篇8

1 网络教育的构成

网络教育是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远程学习的重要手段。根据网上教学的特点和人才培育的需要, 网络教育课程由以下几个系统构成:

1.1 教学内容系统:

包括课程简介、目标说明、教学计划、知识点、典型实例、多媒体素材等。

1.2 虚拟实验系统:包括实验情景、交互操作、结果呈现、数据分析等。

1.3 学生档案系统:包括学生密码、个人账号、个人特征资料、其他相关资料等。

1.4 诊断评价系统:包括形成性练习、达标测验、阅卷批改、成绩显示、结果分析等。

1.5 学习导航系统:包括内容检索、路径指引等。

1.6 学习工具系统:包括字典、词典、资料库、电子笔记本等。

1.7 协商交流系统:包括电子邮件、电子公告牌、聊天室、讨论室、教师信箱、问答天地、疑难解答等。

1.8 开放的教学环境系统:包括相关内容、参考文献、资源、网址的提供等。

2 网络教育课程设计原则

网络教育课程的开发是在科学、系统、规范设计的基础上进行的, 所以应该遵守以下一些原则:个性化;协作化;多媒体;动态化;交互性;共享性。

3 网络课程开发的一般步骤

网络课程开发由四个步骤组成:第一阶段为教学设计阶段, 包括分析和设计两个子过程。第二阶段为开发阶段。第三阶段为评价阶段。第四阶段为发布阶段。无论哪一种形式的课程开发模式, 实质都是系统方法的具体应用, 所以它们的框架大同小异, 只是在具体设计过程、实际操作步骤中所体现出的设计理念、设计原则不同而已。

3.1 教学设计

网络课程开发过程中, 教学设计的结果是网络课程开发的蓝图, 直接决定了整个网络课程的优劣。依据网络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要求在教学设计阶段, 以一种介于基于目标的教学设计和基于环境的教学设计的混合模式来设计网络课程, 以期优化教学环境, 达到最好的教学或学习效果。

分析:包括教学资源分析, 学习者分析, 外部环境分析。

设计:根据学习结果的不同, 确认该知识主题适合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还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在实际的设计工作中, 应当注意如下问题:

3.1.1 为避免网络"迷航", 应营造一个清晰的导航结构。

首先应该让学习者知道整个网络课程的整体框架和结构;其次, 超媒体结构层次不宜超过四层, 否则点击率会直线下降;此外, 在学习过程中, 应标明学习者目前所处的位置, 同时, 超媒体结构各节点之间应标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补充、解说、比较、判断、反思和应用) , 为学习者提供一个结构化、层次化的导航环境。

3.1.2 认知工具与知识主题应最大限度的融合在一起。

除了一些公共的认知工具和管理工具之外, 将大部分认知工具整合到学习策略中去,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使用各种学习方法和策略, 从不同侧面提高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

3.2 课程开发

网络课程的开发阶段实质上是运用网络课程开发工具, 将设计蓝图变为网络上虚拟的教学和学习资源的过程。它包括媒体的采集、信息资源的收集、各种网络应用程序的开发以及系统的集成。

目前, 开发网络课程的工具主要有两种:一种是Web开发工具 (包括各种网页开发工具、数据库开发工具及脚本语言) , 这种开发因为涉及到编程和数据库的开发, 所以需要专业人员支持。另一种是网络课程开发工具, 如Web CT, 它是一个简单易用的网络课程开发工具软件, 可以为那些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和学生们建构一个较为完善的网络学习环境, 教师或学生作为课程"建造者"来组织教学材料, 十分便利, 支持所见即所得。通过这种软件, 能直接开发出网络课程, 无须编程, 所以对于其他学科的教师而言较容易掌握。

在实际的开发过程中, 应注意如下问题:我们在采集和制作媒体时, 要应用占带宽比较小和技术比较先进的媒体;在开发各种认知工具、教学和管理工具以及数据库时, 应采用同一技术规格, 同一语言或同一开发工具来开发, 使网络课程易维护和管理。

3.3 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整个网络课程的开发过程中, 随时根据需要, 运用有效的评测手段和其他的反馈手段来调整、修改和完善网络课程。这样的开发过程也称为原型化开发。而总结性评价是在整个网络课程开发完成或上网发布后, 根据试验原型的评测结果和实际运行中的反馈信息和出现的问题进行修改, 使之趋于完善, 最后对网络课程的质量水平作出价值性的判断。

关于网络课程的评价,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课程导航;屏幕设计;信息呈现;媒体集成;功能完善等。

3.4 课程发布与维护

发布是指将功能相对完善的网络课程"搬"上网, 向学习者开放。这一阶段的完成, 也是整个网络课程开发过程的结束。维护是指网络课程的管理以及升级 (功能上的扩展、修改和内容的丰富等) , 这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工作, 需要不断的总结和探索。

当前的网络课程的发布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来实现:一是上传至学习支持平台 (如LEARNINGSPACE, WEBCT等) , 开发者只需将HTML语言格式的教学内容或资料上传至这些学习平台的服务器上即可, 系统会自动生成大量的学习辅助工具及教师管理功能。这样, 大大减轻了开发者或教师的劳动量, 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各门课程的认知工具、管理工具的千篇一律, 缺乏创意的问题, 同时, 需要额外购买相应的软件。第二种方式是开发者独立开发课程, 包括各种教学资源, 各种认知工具、教师管理工具等, 然后上传至Web服务器 (有个人主页、虚拟主机、委托主机、专线等四种主要形式) 。这种开发出来的课程融入教师的经验和新颖的想法, 能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但开发的劳动量极大。

4 结束语

网络教育资源的设计、开发促进了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进步, 从而推动网络教学环境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但目前网络课程的研究内容主要是有关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网络课程的教学应用模式单一, 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加速网络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与完善。随着网络教育资源的逐步完善, 网络教育将迎来灿烂的明天, 人们将彻底改变以往的学习模式, 真正体验21世纪信息技术带给人们的"快乐学习"。

参考文献

[1]加涅.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2]丛立新.课程论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网络课程设计策略研究 篇9

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 它包括两个部分, 即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 其中网络教学支撑环境指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源以及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实施的教学活动。网络课程不同于传统课程, 它是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学习的重要资源。同时, 它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 以非线性结构组织教学内容, 以多媒体方式呈现信息, 以与学生交互为特点, 是网络教学的核心。2000年以来, 为了落实《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加快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资源建设步伐, 教育部启动了“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经过几年的实施, 该项目获得了良好成效, 我国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整体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对支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开展、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具体表现为建立若干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的现代远程教育试点, 支持校内和校际之间的网上选课以及学分互认, 支持发达地区高等学校和西部地区高等学校通过网络教学进行对口支援, 缩小地区教育差异,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但是通过对国家精品课程、教育部高教司组织的新世纪网络课程以及通过谷歌等搜索引擎搜索到的其它网络课程进行调查发现, 在网络课程设计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1], 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轻学习环境设计、轻学习活动的设计、缺少评价与反馈、开发手段单一等。

1 网络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1 轻学习环境设计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学习是学习者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主动建构内部表征的过程, 强调学习者的潜力和主动性, 在一定学习环境下, 学习者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和辅助手段实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因此, 环境设计对于网络课程很重要, 但是目前的网络课程仍以教为主, 强调对学习者知识的传授, 忽略学习者特征分析和网络课程特点分析, 不重视学习环境的创设, 没有体现学习者的主动性。

1.2 轻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在网络学习中不仅是教学资源的提供者, 而且是网络课程的设计者、指导者、监督者和合作者, 教师在网络课程中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 而目前的网络课程大多以在线答疑为主, 缺少教师对讨论活动的组织、指导和对学习者学习活动的关注, 缺乏和学习者之间的有效互动。

1.3 缺少评价与反馈

无论是传统课程还是网络课程, 评价与反馈都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不论是加涅的九大教学事件还是五大教学法, 都非常注重评价与反馈对课程学习的重要性, 特别是行动主义学习理论, 更是由反馈与强化组成的连锁反应。传统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面对面教学, 课堂反馈比较及时, 连续的强化和反馈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但是网络课程对客观题只给出答案, 缺乏对问题的分析, 学习者知其果而不知其因, 造成囫囵吞枣;主观题注重学习者对知识的掌握和语言组织能力, 但是这种题目采用人工阅卷方式, 由于受技术和学生数等各种因素影响不能及时给出答案, 从而降低了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2]。

1.4 开发手段单一

开发工具主要是Frontpage、Dreamweaver、Flash等, 这些工具都是专业的网页设计和开发工具, 有利于进行快速简便的专业化设计, 但是整体上重在呈现、过于刻板, 没有创意, 不利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并且, 教学内容刻板, 大部分网络课程注重讲解和演示, 按照原来教材的章节顺序安排, 目的是尽可能地将课程知识讲全面。但是相当一部分网络课程仍是以文字阅读为主, 有些甚至是简单的教材搬家, 忽略了网络课程的特点和对象, 不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3]。

针对以上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本文在充分认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网络课程的基础上, 提出了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策略, 目的是避免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中出现类似问题, 以改善网络课程质量, 提高网络教学水平。

2 网络课程设计策略

2.1 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

针对网络课程所具备的共享性、交互性、时效性、个性化等特点, 许多教育专家和学者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网络课程设计进行了研究和探索。一方面, 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教育应用的飞速发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其影响在世界范围内日益扩大;另一方面,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 借助学习者或其他人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情景、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这与网络课程的学习环境创建、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设计不谋而合[4]。在创设网络课程学习环境时, 要求根据学习者特征和网络课程特点为学习者提供丰富多样的资源,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网络共同体中, 激发学习者学习的潜力和主动性, 使学生利用各种资源满足自己的需要, 达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潜力是无穷的, 相信一切可能性, 任何不合理的猜想都是可能的, 真理正是从不可能开始, 因此学习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给予学生尽可能大的想象空间和创造空间。在对网络课程进行设计时, 充分考虑网络课程的特点和对象, 利用各种有关的技术对网络课程进行设计, 根据学习者的认知特点, 合理开发和利用文本、视频、动画等各种表现形式, 使学习者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各种形式的资源, 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建构主义提倡学习是以教师为主导、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 学生是意义建构的主体, 而网络课程强调自主学习和学习服务个性化, 教师是课程的设计者、指导者、帮助者、管理者, 这方面两者有一致性。因此, 相关专家和学者普遍认为建构主义理论对网络课程的未来发展有很大影响, 利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促进网络课程发展是一条可行途径。

2.2 以学习者为中心

以学习者为中心, 具体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资源提供、学习评价等方面进行设计。由于学习经历、环境等因素, 导致各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不同, 为了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要, 对学习者特征和学习环境进行分析, 选择适合学习者认知结构同时又能保证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内容, 可以针对不同水平的学习者进行不同的教学内容呈现。教学内容作为网络课程的基本组成部分, 是其它环节得以进行的基础, 因此必须根据网络教学的特点慎重选择具体内容, 设计教学内容, 编写训练题目。为了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 还应为学习者提供尽可能多的相关资源, 包括练习、视频、书籍、专业网站等。

为了检验学习效果, 学习评价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及时有效的评价有利于知识的强化。网络课程中的评价以形成性评价为主, 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为使教学活动开展得更好而进行的评价, 它能及时了解教学效果和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评价除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考察外, 还要有一些测验。对于客观题, 网络课程在给出答案的同时要加上对问题的详细分析, 分析包括问题考察的知识点和相关的知识, 并给出类似的题目让学生解答, 考察学生对该知识点是否掌握;对于主观题, 不要给出固定的答案, 在保证不跑题的情况下给予学习者发挥的空间。教学内容、资源提供、学习评价是教学策略的组成部分, 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及时的评价有利于形成有效的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是设计一种能为学习者提供有效并能带来可靠结果的教学环境, 要求能为不同的学习任务提供最好的方法, 为不同的学习者提供适合的方法[5]。教学策略要依据教学实际进行设计, 应具有较高的可实施性和普遍性, 但并不是一成不变, 在网络教学过程中, 要根据学习者情况和学习环境适时调整教学策略。目前有很多教学策略适用于网络课程设计, 如支架式教学策略、抛锚式教学策略、随机通达式教学策略、讲解演示、个别辅导等, 这些教学策略都是以学习者为中心, 以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最合理的时间安排满足学习者需要, 达到最优学习效果。

2.3 以教师为主导

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是课程的主体, 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学习甚至一生都有着重要影响。一直以来, 教师在学习者心中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 教师是课堂的权威, 而这种权威是不允许被挑战的。但是网络课程不同于传统课程, 教师的参与固然不可缺少, 但教师不再是课程的主体, 教师在课程中的角色发生了变化, 教师是指导者、帮助者、监督者、管理者、合作者。同时, 教师的观念改变非常必要, 教师要意识到自己与学习者处于同等地位, 可以与学习者建立伙伴朋友关系, 避免形成和学习者之间的上下级关系。

应消除教师对新技术的抗拒, 激发教师了解新事物的积极性和参与网络课程的积极性, 与教学设计专家、学科专家、技术人员共同组成开发团队, 整合一切有用的力量, 发挥各自的优势, 弥补某些方面的不足, 争取开发出高质量的网络课程。在网络教学中, 教师的责任不仅是接受新技术, 还要了解学习者的需要, 包括学习者的学习时间、作业完成情况、学习者讨论情况等, 在遵循基本教学规律的前提下, 既满足学习者需求又遵循课程教学规律, 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教师作为网络教学的组织者, 除了在线答疑外, 还要根据问题的相似度和频率对问题进行归类, 针对这些常见问题开展讨论活动, 帮助学习者解决各种问题。此外, 还要关注学习者的学习活动, 了解学习者的学习情况, 与学生之间建立有效的互动[6]。

3 结语

自“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实施以来, 网络课程建设成效显著。但调查发现, 在网络课程开发和设计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在轻学习环境设计、轻学习活动设计、开发手段单一、缺少评价与反馈。针对这些问题, 本文在充分认识网络课程的基础上, 从理论层面提出了解决网络课程现状的策略, 即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 以期为网络课程建设的完善提供有益建议。

参考文献

[1]张海燕, 陈燕.网络课程设计与应用调查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 2006 (5) :73-76.

[2]尹精琴.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的探讨[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2) :56-58.

[3]李中华.我们到底应如何来设计与开发网络课程[J].中国电化教育, 2004 (5) :72-74.

[4]宋桂敏.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育技术的影响[J].科技信息, 2008 (32) :319.

[5]纪永毅, 黄建军.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的实践探索[J].电化教育研究, 2004 (5) :51-53.

网络课程的设计分析 篇10

关键词:网络课程,教学设计,系统设计

随着高校教学模式的逐渐更新、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以网络为基础的现代化教育手段已得到广泛应用, 基于网络的课程设计已成为教育关注的一个新的热点。网络应用于教育领域, 传统的教学时空观将被打破, 而且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自主化、个性化, 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的更新步伐将日益加快。

1 网络课程的概念

网络课程是一种可以跨越时空的开放的课程体系, 它与基于集体授课的传统的课程教学是不同的。根据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教育技术分技术委员会制定的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CELTS-41.1《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的定义, 网络课程就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 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支持环境, 其中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特指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源及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实施的教学活动。按照该定义, 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在普通课程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教学设计, 以多媒体或网页形式呈现, 其教学活动是在网络教学环境下通过一定的资源、工具和平台开展的师生活动。其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自主性和协作性等基本特征。

网络课程和普通课程相比, 其自身特点如下:

(1) 网络课程可以不受课堂的空间与时间的限制, 让学生可以在任何有网络的地方根据自己的时间表自主地安排学习。

(2) 网络课程离开了传统教学方式的课堂的束缚, 使各种优质课通过网络得到广泛的传播, 使优秀的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2 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按照学习理论、传播理论、媒体理论等对教学过程中的各种要素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学习活动及学习评价等做出系统化安排, 将现有的教学情景改造成期望的学习情景, 使教学过程按照理性的合乎逻辑的顺序发展。

2.1 教学目标的设计

教学目标可以分为知识性目标与技能性目标两类。

2.1.1 知识性目标

了解水平:再认识或回忆知识;举出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等;

理解水平:把握内在逻辑联系;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

应用水平:在新的情境中使用抽象的概念、原理;进行总结、推广;建立不同情景下的合理联系等。

2.1.2 技能性目标

模仿水平:在具体示范和指导下完成操作;

独立操作水平:独立完成操作;进行调整与改进;与已有技能建立联系等。

2.2 教学内容的设计

对于网络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 应注意两点:教学内容要尽量选取那些适宜计算机网络表现的信息内容;另外, 教学内容要有一定的先进性, 要选择切合实际社会需求、反映本学科最新发展动态的教材, 对于那些已经过时的内容要坚决地删除。

教学内容的组织要有一定的系统性, 要根据教学目标构建知识体系, 细化设置每一学习单元的教学内容。可以采用模块化的组织方法, 模块的划分主要以教学单元为依据。每个单元又可以由若干章节组成, 每一节又可以分为若干个知识点。每一个教学单元的内容都包含学习目标、学习内容、课程安排、学习进度、学习方法及单元测试题等。

2.3 教学资源的设计

我们应根据学习所需要的教学资源的种类和每种资源在学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来设计教学资源, 主要包括网络课件、案例库、题库、背景知识及文献资料等。教学资源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的和最直接的途径, 它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

2.4 学习活动的设计

学习活动包括自主学习活动与协作学习活动两部分。

2.4.1 自主学习活动

自主学习活动是网络课程开发的核心内容, 其活动的核心是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 它对复杂的课程内容的学习及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非常有帮助。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课程资源有:讨论论题、疑问及解答、习题测题和实践题目等。

2.4.2 协作学习活动

在网络课程设计中, 我们可以通过协作交流平台和在线评价模块来创设协商活动环境,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加入讨论和交流经验。协作学习活动的基本方式主要有竞争、辩论、伙伴和角色扮演四种。竞争是指教师首先根据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对学习任务进行分解, 由不同的学生单独完成, 看谁完成得最快最好;辩论是指协作者之间围绕给定的学习主题, 首先确定自己的观点, 接着在一定的时间内借助各种资料, 以形成自己的观点, 选出正反两方围绕主题展开辩论, 最后由教师对双方的观点进行裁决, 选出获胜方;伙伴是指首先根据学生所学学科与其兴趣确定问题, 多个学生组成协作学习小组, 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进行分工协作, 学生之间互相配合、互相帮助, 共同完成某个学习任务, 解决问题;角色扮演是指由不同的学生分别扮演指导者和学习者的角色, 由学习者解答问题, 指导者对学习者的解答进行判别和分析, 如果学习者在解答问题过程中遇到困难, 则由指导者帮助学习者解决。

2.5 学习评价设计

通过应用与实践, 对课程进行综合评价, 根据反馈信息, 及时更新维护。课程的评价者可以是学习者、学科专家和教学设计专家。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使用效果和教师的使用体会;教学模块间的衔接情况;课程实施中具体环节的运行状态等。

3 网络课程的系统设计

3.1 框架结构的设计

框架结构设计是网络课程设计的重要工作, 它包括功能设计和知识结构设计。功能设计的基本原则是满足使用者的需求, 使用方便。知识结构设计应有利于体现教学内容的层次体系并有利于实现个别化学习,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完整的网络课程应由教学内容模块、虚拟实验模块、学习导航模块、资源库模块、网上答疑模块、管理系统模块及评价系统模块等部分构成。

3.2 导航策略的设计

在网络课程中, 信息量大、开放性强。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学习过程由学生自己掌握, 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教师的指导, 易发生迷航, 因此, 设计导航尤其重要。导航设计要清晰、明确、简单、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 要综合考虑用户对象、学科特点及软件类型等多方面问题。常见的设计导航方法有:目录索引表、帮助页面、检索导航、书签导航和菜单导航等。

3.3 屏幕界面的设计

屏幕界面在设计时应注意色彩的选择要符合视觉规律, 主体与背景的色彩要对比明显并且和谐, 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不至于使学生感到视觉疲劳。还应注意对音频及视频文件进行压缩, 播放时以免出现停播和文件下载速度慢的问题。界面的布局结构要合理, 教学内容应能突出而形象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

3.4 反馈方式的设计

反馈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在网络课程的设计中, 可根据不同的形式采用不同的反馈方式。对于概念理解题, 可以让系统给出标准答案, 由学生自己判断结果;对于客观性题目, 让系统迅速判断学生回答的正误;对于无明确答案的主观题, 可采用集体讨论, 共同评判的方式。

4 小结

网络课程是信息社会教育现代化的表现之一, 是一种结合现代化教育手段的新型的教学思想, 是高等学校教学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网络课程将有助于拓宽师生的学术视野, 迅速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所以设计网络课程时必须切合实际, 合理估计网上学习的效果, 形成正确的网络教学观念, 为现代化教学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谢幼如, 柯清超.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应用.2006, 2.

[2]雷晓明.网络课程的设计.2006, 1.

[3]武法提.国外网络教育的研究与发展.2003.

网络课程交互性初探 篇11

一、影响网络课程的交互性因素

在网络教学的实践中,影响交互效果的因素比较多,有来自教师和学习者主观方面的因素,也有来自于技术及网络课程所提供给的交互功能方面的客观因素。在网络教学中的主观因素的改变往往会受客观因素的影响,所以,在网络课程设计中,充分考虑网络课程交互的因素对提高其交互性有着直接关系。笔者认为影响网络课程交互性因素至少有以下几方面:

1.交互内容

在教与学两方面处于时空相对分离的网络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所设计的网络课程、网络学习资源和网络教学活动(如实时、非实时的答疑、讨论、同步课堂、其他网络通讯工具等)来施教。尽管这些具有分布结构特点的网络课程可以使更多学习者共享,但是,要使更多的具有不同的前知识储备、不同的认识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学习者在不同程度上获益,就应该使网络课程的内容能够为不同认识水平的学习者所接受。

依据斯皮诺(R.J.Spior)的认知弹性理论的观点,网络课程的内容设计,要能够使不同的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特点,对发生根本变化的情境作出适宜的反应,从而使其对复杂和结构不良的知识进行有效地重构。显然,对学习者个体来说,这种作用于心理表征的各种加工过程(包括对完型的修复和对一整套图式的加工过程),首先要依赖于网络课程中对知识的表征方式。只有那些超载单一概念维度的多维度、非线性的表征,更加符合学习者的这种心理加工。这便要求网络课程不仅能够为学习者从多视角、多层面以多种方式呈现信息,并提供更多的研究范例,同时还要能够为学习者提供和开发他们自己的信息表征空间。网络课程要适应不同的学习者的需求,这就使得网络课程的交互性设计的要求更高,唯此,才能使更多的学习者从网络课程中获益。

然而,目前有一些网络课程在开发时并未对课程内容作教学设计,只用较少的媒体手段和单一的交互形式来表征课程内容,特别是结合媒体技术特点和学科教学特点精心设计的网络课程缺失,使课程内容索然无味,难以促使学习者对知识的心理表征过程的实现,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2.交互者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和存贮外界输入的信息,而是在其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同化、顺应,从而建构当前所学的知识。因此,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动机、已有的认知结构、学习风格、个性特征、生理特点、年龄特征以及学习者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水平等,都会影响到学习者参与网络课程学习以及与他人交互的程度。比如,场独立型的学习者自主性比较强,可能偏向较少的交互,而场依存型的学习者由于更多地依赖外在参照,可能需要较高程度的交互;低龄学习者的自制能力比较弱,在网络课程中如何导航就显得比较重要;学习者不能熟练地应用网络工具的也往往会导致他们在学习交互中受挫。

尽管在时空分离的网络教学中,学习者的学习多以自主学习方式进行,但并不排除教师对教学效果的积极作用。有研究表明教师的行为会对学习者参与交互的积极性和交互进程产生重要影响,学习者更愿意参加有教师参与的讨论主题,教师的及时反馈和肯定将会调动学习者参与交互的积极性,教师的观点和建议更容易得到学习者的响应。在网络环境下,对学习者而言,教师是学习的导师、帮助者、促进者以及学习的学伴,因此教师需要更多地关注学习者的态度、需求、动机,并且能及时地帮助学习者解决学习中的困难,保证学习者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由此可见,学习者和教师都对网络课程交互的有效性有着重大的影响。

国内许多网络课程的设计,忽视了学习者的认知需求和情感需求;有的仅仅将课本上的内容搬到了网上,只能说完成了媒体形态的移植,而有的网络课程的交互时设计思路是割裂的,如网络课程中虽然有BBS、聊天室、Email等模块,但其过渡和跳转缺乏人性化的设计,影响了交互效率等,都对交互者产生交互欲望、交互行为的效度产生不良的影响。

3.交互技术

在网络教育这个新的教育模式实施中,一方面必须以现代教育思想为理论基石,另一方面还应该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技术手段,正如南国农教授所说的“依靠两支翅膀,一支是现代信息技术,另一支是现代教育思想,靠一支翅膀,飞不起来,双翼才能腾飞”。由此可见,各种交互技术的发展也是影响网络课程交互性的重要因素。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课程的交互方式和机制日趋增多。如流媒体技术有效地克服了网络带宽的瓶颈,使得在网络课程中发挥视频信息的优越性成为可能;ASP、JSP、XML能够开发出动态、交互、高性能的WEB服务器端程序,从而使网页这种表现方式从静态转化为互动性的网页;虚拟现实技术使学习者以自然方式感知虚拟环境中的客体,并进行体验和交互活动,控制体验的进程和顺序。而在网络课程的设计和开发中,将最新技术应用于其中,对提高网络课程的交互性就显得非常必要。

二、提高网络课程交互性的策略

1.设计友好交互界面

界面是网络课程与学习者交互的接口,友好的界面除应具备美观大方,简洁明了,易于操作等基本要求外,更为重要的是要有利于学习认知过程的实现。比如,如何采取有效的手段降低信息传播的噪音,如何使有效信息更易于引起学习者关注,怎样才能为学习者营造一个易于认知的学习情境等。在设计时应该作到交互结构明晰,并贯穿于整个课程之中;界面上的交互图标简单明了,并在不同页面间保持一致;在适当的场合能对交互者的某种操作作出及时的反馈,对学习者的应答给予处理。

2.设计清晰、明确的导航系统

网络课程信息量巨大,内容信息之间的关系复杂,课程内容的组织是非线性的,如果没有合理的导航系统,往往就造成学习者在网络中迷航而影响交互学习的效果。因此,设计一个清晰、明确又符合学习者认知特点的导航系统十分关键。在网络课程的开发中,应该力求使导航系统提供足够的、不同角度的链接,帮助学习者在网络课程的各个部分之间跳转,并能使学习者清楚当前所在的位置,当前页面和其他页面之间的关系等。网络课程还应该为学习者提供便捷的,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查询的资源检索系统,以便学习者能够在最短时间里查找到对自己有用的信息资源。

3.课程内容的精心设计

教学内容的质量高低和组织方法的有效性和新颖性直接决定着学习者对媒体的使用,影响着学习活动是否继续。所以,在网络课程开发前,教学设计人员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以及学习者的年龄特征、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学习风格等因素,对教学的内容进行精心的选择。课程内容的设计应该体现本门课程的内在逻辑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还应该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创设不同的学习情景,比如,对有严谨结构的学科(如数学、物理、化学等)应创设包含许多不同应用实例和相关信息资源的情境;对不具有严谨结构的学科(如语文、外语、历史等)应创设接近事实的情境,激发学习者参与交互式学习的积极性。

在内容组织安排上,应该针对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适当地引入“任务驱动”和“基于问题”的教学策略,使学习者在问题的引导下积极探索,主动建构。在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方面,根据学习者的认知特征,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对内容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解析和表征。

4.发挥技术优势创设灵活的交互活动环境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即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优质的网络课程应能为学习者提供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的互动环境,并且互动环境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开创的。网络课程的设计应为学习者提供多种形式自主学习活动的支持工具,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工具来设计诸如探索学习、协作学习、角色扮演学习、辩论学习等模式。同时,网络课程还应为学习者和教师提供必要的交互工具,如提供专题讨论的(文字或语音)聊天室、实时答疑系统、BBS 公告牌、FTP、电子邮箱等。此外,每门网络课程应该开发一个必要的答疑系统。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可以向系统提问,系统将按照模糊查询的方式自动检索问题库中的问题,如果找到,自动给予解答,如果未找到,系统将自动记录该问题,教师定期对学生问题进行回答。

5.设计及时、高效的反馈

反馈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它不仅能让学习者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状态,而且能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发现存在的问题,适时调整教学策略。反馈速度会直接影响网络课程的应用效果,为了避免传输速度太慢,交互等待的时间太长,应该在开发网络课程时,慎重地选择所使用的信息形式,并精心设计呈现信息的媒体形态。

三、结束语

课程网络 篇12

关键词:微课程,碎片化,建构主义

数字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对现有教育教学、在职培训的传统方式造成了巨大冲击, 移动设备、远程在线学习、碎片化学习已成为普遍趋势。在此基础上, 新兴的微课程, 更是进一步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培训方式和学习方式。因此, 公务员网络培训领域, 也应该大力提倡和推广这一全新模式, 不断满足公务员培训多样化和差异化的需求。

一、微课程缘起及特征

微课程 (Microlecture) 缘起美国。2008年, 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创造了颇具新意的“一分钟的微视频”。它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 一般1~3分钟, 突出关键的概念、主题和活动, 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这个强大的工具, 根据所提供的资源和活动, 建构自己需要的知识。因此, 戴维·彭罗斯认为, 所谓微课程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

我国微课程研究起步较晚, 2011年胡铁生发表的《“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 拉开了此项研究的序幕。自此, “微课程”逐渐走进国人的视野, 尤其是网络教育, 积极进行微课程的设计和制作。而对于“微课程”的含义, 相关专家也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例如, 胡铁生认为, 微课程是针对新课程的标准和教学实践等要求, 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某个知识点或者对应的教学环节进行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1]李玉平认为微课程是指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课程, 它首先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其次内容短小, 时间不超过10分钟。[2]黎加厚认为, “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 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内容小, 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3]

综合以上众多关于微课程的定义, 其特征显而易见:

第一, 时间短, 利于零散时间来学习。当今是一个忙碌的时代, 每个人能静下心来进行完整学习的时间越来越少。而微课程一般时间为5~10分钟, 最少的1~2分钟, 使利用零散时间进行学习成为可能。

第二, 内容少, 适合进行碎片化学习。信息社会发展迅猛, 海量信息如潮水般涌来, 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 才能不被时代抛弃, 不落后于时代的步伐。在这个以“忙”为主题的时代, 时间碎片化, 学习也注定碎片化, 而微课程的内容一般都是针对某个知识点、概念、主题, 内容精且少, 非常适合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学习。

第三, 媒介新, 成就移动终端型学习。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 各类移动终端设备在生活中逐渐普及,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已经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通信工具。微课程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 以达到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的目的, 因此成就了人们利用移动终端学习的可能性。

二、时代呼唤公务员网络培训新模式

(一) 新时代新任务要求公务员网络培训必须创新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是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面对新形势新任务, 公务员教育培训工作的责任更加重大, 任务更加艰巨。不断开创公务员教育培训工作新局面, 不断创新公务员网络教育培训新模式, 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微课程短小精悍, 将海量知识碎片化、视频化, 突出重点或难点, 灵活、便捷、针对性强, 广大公务员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有选择性的短时间自主性学习。

(二) 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公务员网络培训模式与时俱进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 实施网络强国战略, 加快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 人类进入了一个速食时代, 时间碎片化, 空间被分割, 生活被切分, 便捷、实用、高效的信息获取是人们适应时代的要求, 由此人们进入“微时代”。“微时代”以短小精炼作为文化传播特征, 其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内容更具冲击力和震撼力。当今时代, 信息海量, 新名词新知识不断涌现, 人们对知识的渴求空前增强, 公务员更是如此。但是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使得人们没有整块的时间进行系统完整学习。“微课程”是一种“碎片化”学习, 形象生动, 符合当今公务员网络在线学习的心理需求和认知规律。

(三) 公务员网络培训的特点驱使培训模式不断突破

改革创新是提高公务员教育培训质量的不竭动力。我国公务员数量庞大, “大规模培训干部, 大力度加强干部培训事业, 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是干部教育培训的总体要求。传统的公务员教育培训模式, 参训人员基本上是被动接受, 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加之公务员人数众多, 好多基层公务员面授的机会很少。“微课程”是网络在线学习的新模式, 具有时空的延展性, 每一名公务员都可以根据自己实际需求, 选择最适宜的课程, 进行针对性的学习, 从而达到学习效果。因此, “微课程”是公务员进行自我学习、短时间性学习的最佳方式。

三、勇敢应战微课程模式

(一) 切实转变公务员网络培训观念

“理者, 物之固然, 事之所以然也。”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理念是实践的指南。公务员网络培训理念转变必将引领培训方式转变, 以培训方式的转变推动公务员网络培训的新绩效。“微课程”作为公务员网络培训课程的新模式, 很好地顺应了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更适合当代公务员学习的特点, 能更好地与时俱进, 让广大公务员更加有效地利用零散时间进行学习, 不断接受新信息, 学习新知识。长期以来, 人们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 主观意识中还是习惯于被动接受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培训方式, 学习的依赖性较强, 对于“微课程”这种新兴模式, 难免有排斥心理, 更加倾向传统的面授和网络视频教学课程。因此, 只有观念转变, 突破原有思维局限, 广大公务员欣然接受这种网络培训课程新模式, “微课程”才能在公务员网络培训领域大放异彩。

(二) 合理利用与改造原有培训课程资源

公务员网络培训的微课程制作与开发过程中应建立共建共享机制, 行政学院、党校有着雄厚的师资力量和海量的精品课程资源, 可以在原有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再创造, 建立资源整合模式。微课程是对一个专门问题进行系统解决的教学法设计和实现。信息技术的应用尤其重要, 教学课件要有“积件”思想。[4]以行政学校老师讲授课程为例, 一般教师授课要2~3小时, 在这个过程中会涉及许多知识点或当下的热点词汇。微课程的制作完全可以依此为基础, 以独立的知识点或热点词汇进行微课程制作, 这样既保证了微课程内容的科学性、权威性和时效性, 又节约了前期原创策划的时间和精力, 避免教学资源的浪费。

(三) 科学进行微课程的设计与制作

“微课程”的设计与制作需要突破原有课程模式, 不断创新, 尤其要重视课程的整体设计, 包括课程分析、教学设计、脚本编写、素材整合、发布应用等几个方面。对于公务员网络培训, 微课程整体设计的每一步都要根据公务员岗位的不同和实际工作的需求, 归纳微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教学设计要特别明确培训的目标、内容, 以及所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技术手段。脚本编写是对微课程设计的文字表达, 是微课程制作和验收的依据, 要注重语言风格的恰当性和严谨性。素材整合即利用文字、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等素材, 根据培训要求进行合理有效利用。发布应用要根据广大公务员的反馈情况对微课程进行修改或更新。

微课程是对某个学科系列化、专题化、结构化、完整化的课程建设, 是完整的建构式微课程学习, 不是简单的一两个知识点的视频化教学。因此, 微课程开发建设需要精良的团队。这个建设团队应包括教师、软件工程师、教育技术人员、美工等, 课程开发的领导者是教师。教师把握教与学的需求, 软件工程师负责较专业的视频或动画制作, 教育技术人员负责把握微课开发是否符合学习行为和学习心理, 而美工则负责微课的艺术外观设计。[5]

“微课程”作为公务员网络培训课程新模式, 有其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在网络培训过程中合理运用这种模式, 是大势所趋。但微课程还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面授教学以及传统的在线网络培训, 因此在制作公务员网络培训的微课程过程中, 要重视公务员的学习需求, 根据公务员日常工作需求制作微课程, 重视公务员素质及能力培养, 制作实用、高效的微课程。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 2011 (10) .

[2]李玉平.如何开发微课程:基于一篇文章的八集微课程的开发过程[J].基础教育课程, 2013 (1) :96-99.

[3]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DB/OL].www.itedu.org.cn.

[4]杨满福, 等.对MOOCS浪潮中微课的深度思考:基于首届高校微课大赛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 2013 (23) :1.

上一篇:无线电定向系统设计下一篇:矫正性养护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