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课程分析与建设

2024-09-29

网络课程分析与建设(共12篇)

网络课程分析与建设 篇1

摘要:课程建设是高校进行人才培养过程中最基本、最关键的一步, 并且对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现阶段, 我国高校课堂并不重视有关课程建设方面的问题, 教育理念大多陈旧落后, 课程建设重形式轻内涵, 课程总体质量不够。针对这样的发展现状, 高校课程就应该积极改革创新, 创建精品课程, 以提高课程建设的质量。

关键词:高校课程建设,现状,对策

一、高校课程建设现状

(一) 课程建设理念落后

高校课程在建设过程中, 课程建设理念较为落后, 并没有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课程设计建设, 并不重视整个课程对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一些高校在建设过程中将课程建设孤立出来看, 仅关注课程本身问题, 并没有将课程与人才培养计划结合, 并没有意识到课程教育应该与人才平结合的重要性。另外, 一些课程在设置过程中, 仅仅重视知识的传授, 在课程建设时并没有从学生的认知角度出发, 将科学研究实际相结合, 使课程在设计过程中并不能够达到培养学生创新力、想象力的作用。

(二) 课程建设重形式轻内涵

众所周知, 课程建设工作必须不断积累, 并且需要相应课程的教师进行长期研究实践, 只有这样, 才能够建设出优秀课程。一些高校在建设过程中, 一些教学计划、课程纲要要求、格式等都制作的十分完美, 但是细看主要内容的时候, 就会发现其中存在较多问题, 甚至存在各个高校之间相互抄袭现象。在一些具体课程研究的过程中, 课程建设形式化现象也十分严重。主要表现为对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表面化, 课程建设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求。一些高校在课堂环境中引进了多媒体教学, 但是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时候也仅是走一个过场, 多媒体课件在设置的时候只重视形式, 其内容照搬照抄课本内容, 这样的课程建设对学生学习并没有起到实质性作用, 意义不大。

(三) 课程建设总体质量不够, 创新性不强

现阶段, 一些高校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效果不够明显, 在一些学科专业的建设方面尤为突出, 一些热门专业、办学成本较低的专业方面特别突出。并且一些专业课程设置上大致相同, 一些高校在发展过程中竞相争创综合性大学环境, 各种专业设置趋向化明显, 高校课程建设过程中创新性不强, 这是阻碍高校课程总体建设质量提高的一项重要影响。

二、提高高校课程建设与水平的相关对策

(一) 确定以课程为中心的专业建设理念

我国高校在进行专业设置的时候, 大多是将学科建设作为工作中心, 这样的发展现状对一些研究性高校的某些专业课程来讲是适用的。但对大多数高校来说, 尤其是一些教学研究型或者是高校高等职业学校来说, 这些学校在进行课程建设的时候, 就一定要将课程作为中心才能够更好的进行发展。这些学校在建设过程中大多是以培养专科生为主的, 这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需要的是将社会生产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应用型知识, 学生通过学习就能够掌握解决实际生活中各种问题的办法, 只有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发展, 使他们在高校课程学习的过程中, 能够将眼光不断投入实际生活之中。所以, 想要有效提升高校课程建设的质量, 就一定要紧紧围绕不同专业的教学目的进行, 积极构建合理的课程标准体系, 选择合适的教学课程内容, 努力把每一门课程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 使其能够培养出适应国家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二)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门课程在建设过程中水平高低, 其核心内容是教授这门课程的教师水平究竟如何。不管是学科课程的建设, 还是专业课程建设, 实际上都可以认为是师资力量的建设。教师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或者是学历结构是否符合标准, 直接影响到教师队伍的建设质量, 以及其适应教育事业发展能力方面的问题。现阶段, 大多数高校都存在骨干教师流失的情况。因此, 高校在建设过程中, 应该积极关注整体改革步伐, 将学校中一些非教学、科研人员剥离, 为学校创建更好的教学环境。将教师待遇提高, 留住专业人才, 只有这样才能使高校课程建设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三) 加强人文、社科等一些选修课程的建设

加强人文、社科等一些选修课程的建设, 是现代素质教育的重要切入口。现阶段, 大多数非综合性院校的文化素质课程建设是一项非常薄弱的环节, 相应课程专业教师的缺乏不能够满足学生的求职欲望。所以, 高校在课程建设的时候, 一定要积极与各个高校合作, 共同加强人文、社科等一些选修课程的建设, 有效将课程资源共享。并以学校、学科之间的交流沟通作为主体进行合作, 有效丰富选修课程的教学内容, 进一步丰富高校课程建设。

三、结束语

高校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化工程, 其中涉及到多方面的问题。实际上, 是一项制度方面的建设。通过课程建设有效完善课程建设的制度, 使其能够有效避免课程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参考文献

[1]范洁, 刘伯颖, 王佩等.对高校课程建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 2013 (29) :126-127.

网络课程分析与建设 篇2

《网页设计与建设》 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课程,涉及设计、开发,应用等多个环节,而实训正是一个能让学生很好把握这些环节,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实训课程改革从以下三方面展开。

1.1 以改革评价方式为关键

从实践的角度设计评价方式,主要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通过学生的学习反思,学习记录,项目完成的进程等信息在学生知识的应用,团队合作等方面进行评价,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帮助学生调控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1.2 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面为出发点

从课程的性质与特点出发设计教学。本课程特点是实践性、操作性很强,涉及到多方面的技能,适合通过做综合作品来全面体现。在课程改革中设计注重实践操作的考核方式,主要是采用学生作品评价、教师对学习过程文件的评价、小组内互评、自评的方法,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由教师牵着学、带着学转变为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自主的发现问题,并以问题为中心进行积极的泛在学习,以解决问题。

1.3 以作业与产品结合为切入点

学生的最终作业不仅仅是一次作业,还是一个产品,同时也将投入使用,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成就感,引导学生掌握一项成熟产品从构思、设计、制作到修缮等的整个过程。网站设计与建设实训课程实施过程

本课程的教学采用分组进行、任务随机选择、技能规范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完成等具体步骤,希望在实践操作、团队合作、技巧规范性等方面有所突破。

最终通过学生的实践作品实现产品与作业结合,具体过程如下:

2.1 分组选任务

(1)分组

做法:一般二到三人一组,学生任意组合。然后由小组内自已讨论选出确定组长与组名。

分析:人数确定原因:一组如果多于三人,那么就会有一部分人不做事,凑数,如果少于 2 人,不能很好的体现工作中的团队合作精神,而且学生的工作量会很大,不宜学生作品的完成。

确定组长:首先是教师将组长要做什么,要有善于与组员沟通,在组员间有分歧时能积极调节,时间的控制、提前计划、系统设计方面进行协调的能力这些引导信息告诉学生,由小组成员内部讨论,确定组长,最后教师提示学生,多与组长沟通,听从组长统畴。

确定组名:小组形成后的第一个任务就是给小组起名,这个过程,可以让大家充分的讨论,让小组成员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团队,对以后工作中需要团队的讨论、交流进行一次预热,形成很好的氛围。

(2)选任务

做法:N 个组,N/2 个任务,由每组组长抽取任务,能过随机选择,每个任务由两组同学完成,最后交予的产品,选择比较好的一组作品。

分析:随机选择任务:学生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会形成一定的固定思维,比如有的同学善于做设计美感的网页,有的同学善于完成结构严谨的网页,在选择任务时,会主动的选择自己善长的,而这样的随机选择会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让学生在团体里做自己不擅长的,让自己的学习更全面,以后遇到不同的任务都是游刃有余。两组完成一个任务:这样学生们就会有竞争性,在组与组的竞争中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加强学生的责任心。让学生更好的投入到作品完成中。

2.2 按阶段讲评

虽然学生学完了课程的内容,但是由于这是第一次系统的完成一个作品,一下子让学生完成网站的设计与建设,如果有什么问题再进行修正的话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所以在学生的项目都确定之后,教师就需要隔一段时间检查一次小组的进展,在不同的进展中要求学生提交本阶段内进展汇报,针对学生的提高引领他们的方向,不至于走偏。同时通过按阶段的指导,让学生在网站设计与建设流程上更明确。

(1)网站概要设计

做法:完成概要设计文档,包括网站受众分析,网站色调,网站设计思路。

作用:因为做出来的网站最终是要给别人用的,所以网站的设计与制作方面应该细致入微,本环节的作用是从方向上把握学生的设计,让学生的设计打基础时就有一个很好的开端,便是于日后的设计与制作。

(2)网站结构设计

做法:用思维导图软件完成结构设计,包括网站结构,主页栏目设计。

作用:一方面让学生学会网站建设软件以外的工作软件,思维导图软件的应用,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网站结构设计的方法同时比较网站结构与主页结构的相同点不同点。

(3)主页和子页设计与制作

做法:用 PS 设计网站主页和子页面效果图作用:以师傅的角度对学生初步设计进行一个评价,指出优点并引导其继续发扬,说明不足并引导其进行更正。

(4)网站预览

做法:在 Dream Weaver 中完面主页与一两个子页的实现。

作用:以师傅的角度对学生的网站实现给予自己的意见和建议,通过与学生的沟通了解学生的制作困难,及时予以引导。

(5)细节修正

做法:完成整个网站的建设,在全班展示自己的网站,老师成为客户,除本小组以外的其它同这也是客户,集体对这一组的作品在全班进行验收,提出不足之处。小组成员根据讨论进行更改。

作用:通过别人的意见来仔细分析自己所做网页的问题,并进行及时有修正,一方面让学生看到不同的角度的想法,不局限在自己的想法中。另一方面,让学生理解网站的设计与建设就是一个不断修正的过程,只有在不断的修正中,我们才能让其做得更加完美。

在整个过程中老师都是答疑者,老师针对每组学生的任务,给予不同的个别指导,同样学生有什么迷茫的可以随时问老师,老师或者帮助解决,或者提醒,或者引导。学生完成作品如图 1和图 2 所示。

这样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更利于学生成长,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学生在期末大作业中不会不知道应该做什么,更能了解真正的网站设计与建设过程,对学生技能提高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学生的作业就是产品一方面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另一方面学生可以拿着这项产品去找工作。

参考文献

网络课程分析与建设 篇3

关键词:课程建设 建设思路 建设成果

工业控制电路分析与制作课程是笔者学院2007年以来的10门示范性TC课程建设项目之一,是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学院本着“以能力目标为导向,努力再现企业真实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思路,创新教学手段,采用“实物作业”的形式,对“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课程改革背景

课程建设小组对企业进行调研后分析得知,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毕业生更多从事的是机电设备的调试、维护和维修岗位的工作(见下表)。

在对职业能力进行深入分析后,本着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综合的原则,整理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毕业生的综合能力链路图(见下图),可以看出,企业对毕业生电气控制方面的专业能力的要求较高。

纵观目前国内电子技术的教学,大多仍停留在理论教学及实验验证和计算机仿真层面,还未有与工业控制现场及实际工作过程结合紧密的课程教学模式。特别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学生所学的电子技术类课程可以说是电子信息类、电子工程类课程的缩减版,与其毕业后从事的电子电气控制类工作相距甚远。因此,有必要打破原有学科体系结构,重新构建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以充分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的职教理念。

二、课程设计与建设思路

笔者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高职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主要目的,既是为后续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电机控制技术、可编程控制器应用等课程准备必要的基础知识,也要为毕业后完成电气控制类相关工作任务做好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准备。因此,本门课程应对理论层面的内容做必要的删减和整合,而着重于知识的运用和能力的培养,具体地说,就是侧重于机电设备控制电路的分析能力与制作、调试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方法能力(如计划与实施能力、自我学习能力)、社会能力(如情感、沟通、合作能力)的培养与锻炼。

笔者学院遵循以下三个原则,构建了全新的工业控制电路分析与制作课程。原则一:明确“用什么”“学什么”“教什么”;原则二:为岗位服务,突出应用性、专业性;原则三:任务驱动,项目引导,突出“过程性”,强调“学做一体”。具体建设思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从职业分析出发,确定课程的教学目标

积极探索和实践高等职业教育以“能力目标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通过深入企业调研和详细的职业分析,确定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教学目标,即:良好的机电设备控制电路分析能力和熟练的机电设备控制电路维修能力。具体课程能力目标如下:

(1)能正确识别、检测和选用常用电子元器件;能熟练阅读元器件使用资料。

(2)能进行简单电路的计算。

(3)能够正确阅读、分析简单的工业控制电路原理图。

(4)能够按照电路原理图焊接实用电路。

(5)能正确、熟练地使用万用表、信号发生器、示波器等电子测量仪器进行电路基本参数的测试。

(6)能够对制作完成的电路进行调试并排除故障,以达到技术要求。

2.以工作任务为依据,整合教学内容,研制学习任务

根据实际工作岗位的能力需求,按照以专业能力为主线、知识传授服务于能力训练的原则,大胆突破学科体系限制,重新构建教学内容,突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并依托企业的实际工作任务,按照教学规律对课程内容进行精心设计、整合和序化,面向真实的职业岗位,研制了3项与企业真实的工作任务相对应的学习任务。

本着“学做合一”的原则,突出实践性教学,使课程内容的构建与实际工作过程相联系,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培养为主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融“教、学、做”为一体,努力将基本理论与应用实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学生既能提高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能力,又能在这一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锻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做的过程当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突出过程性知识的比例,课程内容以工作过程为顺序依次展开,以体现工作过程的完整性,并力求在真实的生产过程中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强调“如何做”和“如何做更好”,并辅以必要的、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性的内容。在必要的理论知识基础上,重点侧重于电子电路在机电设备控制中的应用分析等内容,通过典型工作任务的训练完成对一个完整控制系统的认识、分析、组装和调试,将知识的传递融于任务完成的过程之中,使学生“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以达到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综合素质的目的。

3.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依托综合训练箱,设计学习活动

根据学习任务,自主研制教学设备。专门设计了实物作业箱作为学习活动的平台,全部学习活动均采用项目教学方式,并依托实物作业箱展开。每个学生人手一箱,学生在作业箱上可完成工具和仪器仪表的使用训练、元器件的识别与检测、各个工作任务的试验与制作等等,可实现对企业真实工作过程的“再现”。在整个过程中,始终强调“如何做”以及“如何做得更好”等工程意识,学生不仅能获得知识、训练技能,还能得到质量意识、成本意识的教育和企业现场工作规范的训练。

本着“系统、层次、递进、实用”的原则,设计出覆盖典型工作任务的教学项目,完善学习情境,以项目的设计和功能完善为动力,逐步深入、全面地展开课程内容。从必要的工具使用和仪表使用入手,从电子元器件的识别、选择出发,按照组装直流稳压电源、温度控制、线圈匝数控制等电路的制作顺序展开教学,并且用自制的直流稳压电源为后续电路供电,项目内容根据需要随时扩充。学生从始至终都参与到电路的分析、制作、调整以及改进的操作实践当中。全课程以项目为核心,同时每次课也从实际工作入手,用任务(设计的或改进的)的提出与解决方法引入本次课的理论内容。这样一来,无论是对整个课程还是对每堂课,学生的学习目标都十分明确、具体。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发现,获取经验,完成规定任务,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同时,更有效地把握了完整的、系统的工作过程,并加深了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

4.以学生为中心,学做一体,改革教学模式

在教学方法上,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积极贯彻“在做中学”的职教理念,采用“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用一个个相对独立又前后衔接的项目,将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和职业态度的培养有机结合,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尝试,较好地实现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以学生自我体验和分组讨论为主,教师扮演指导的角色。采用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以每个学生的“实物作业”作为项目成果评价的主要依据,将相关技术数据的分析及技术文档的准确性、规范性和完整性纳入考核范围。

三、课程建设成果

1.自主开发了“工业控制电路综合训练箱”

学生人手一箱,全部学习活动依托训练箱展开,在训练箱上可完成各个教学项目的学习和相关技能训练,训练成果在训练箱上能够得到保留和承接,整个学习过程是企业真实工作过程的“再现”。该训练箱搭建了一个能满足课程要求的电子电气平台,营造了一个“理论实践一体化”的真实的教学氛围。

2.设计了以真实工业产品为依托的学习型工作任务

经过充分调研,根据课题组的工程实践经验,设计了以“自动控制绕线机”为最终产品的学习型工作任务及相关教学项目。在完成全部教学项目之后,即完成了 “自动控制绕线机”实际控制电路的制作。依托真实的工业产品,学生不再割裂地学习理论知识,而是受到系统化的工程训练,为核心职业能力的形成提供了保证。

3.构建了全新的适应工程要求的课程内容和课程教学资源

根据岗位需求,打破常规,构建了以控制电路在机电设备中的应用为主的课程内容,编制了以能力为导向的课程标准,与行业专家一起编写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讲义和课件,弱化了纯理论分析,强调工程中“怎么做”和“怎样做更好”,使学生“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

4.采用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积极探索“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建设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环境,将知识的传递融于真实工作任务的完成过程之中,实现了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职业态度培养相结合。

5.设计了企业化的课程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参照企业产品验收方式,强调过程评价与成果评价相结合,学习成果以“实物作业”形式按功能、质量、成本、工艺等项目进行评价。

网络诈骗案件分析与内控建设 篇4

1. 钓鱼网站层出不穷。

犯罪分子在互联网上建立假冒银行及电子商务等领域的网站,伪造真实网站的URL地址和页面内容,或利用真实网站服务器代码上的盲点在站点的某些网页中插入带有病毒的HTML代码,并通过设置关键字等手段使该网站显示在搜索页面的首页,从而诱导对网站页面不了解或防范意识不强的持卡人,使其在搜索相应的银行网站时误入假冒网站,来窃取持卡人提交的银行账号、密码等私密信息,并冒充相关工作人员或者银行客服对持卡人进行诱骗,从而盗取持卡人的账户资金。

2. 木马病毒难以防范。

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对网络进行监测发现,一些证券相关网站在其提供的多种证券交易软件的安装程序包中绑定了木马病毒。用户在该网站下载这些安装包后,程序运行的同时就会自动下载网银木马,直接对网银用户的账号密码安全造成威胁。在受到木马程序的入侵后,被病毒感染账户的一些个人信息很有可能已经被泄露,此时持卡人应当在删除木马程序的同时,对个人资料也进行相应的修改,如登录用户名、个人密码、私人邮箱等,以确保信息的安全。

3. 违法广告铺天盖地。

一些犯罪分子随意粘贴如“无需抵押、银行贷款”等内容的违法广告,并留下手机号码。受骗人拨打手机号码向不法分子就小广告的内容进行咨询时,犯罪分子要求客户到银行网点开设一个空白账户并开通网上银行,并提供网上银行开通信息、密码等。受骗人遵照犯罪分子的要求开通了账户和网上银行,并将账户信息、密码等信息发送给犯罪分子。犯罪分子一旦得到这些信息后,便会立刻登录网上银行并对客户证书进行下载。之后犯罪分子要求受骗人再开设一个账户,并存入一定金额的保证金,犯罪分子要进行验证,验证合格后进行放款。犯罪分子还提醒受骗人要严格保密该账户密码,以取得信任,同时要求受骗人将此账户绑定网上银行。在受骗人将存有现金的账户绑定网上银行后,犯罪分子立刻通过网上银行将该账户的资金提走。

4. 诈骗短信花样百出。

犯罪分子通过发送短信,称受骗人在异地消费,如有问题可来电咨询,并留下其电话号码。在受骗人回拨电话进行询问时,犯罪分子会声称已查到客户在异地有消费,受骗人立即否认,犯罪分子称很可能是客户银行卡被窃取盗用并要求其报案,并留下“报案电话”。受骗人拨打“报案电话”,说明资金被盗取情况,由于受骗人误认是公安机关的报案电话,一般无防备心理,会将身份证号、银行账号,甚至密码等信息详细告知。犯罪分子在“报案电话”中声称公安机关已处理了类似案件,有处理经验,并和“银行控制中心”进行合作,目前案件已有眉目,“银行控制中心”已经建立了报警系统,一旦“犯罪分子”再次消费此银行卡,可立即进行抓捕,并要求受骗人拨打“银行控制中心”电话,重置报警系统。受骗人再次拨打“银行控制中心”电话,“银行控制中心”声称可为客户建立此系统,但需要客户到指定银行网点开通网上银行,并要求其严格保密。犯罪分子在得到这些个人信息后,立刻登录网上银行下载客户证书,将该受骗人的资金转出。

二、网络交易的安全隐患

1. 反网络钓鱼诈骗手段缺乏。

钓鱼欺诈是近年来网上金融诈骗案件常使用的犯罪手段,犯罪分子利用网络渠道(如假银行网站),对网银用户进行诱骗,从而对用户资金实施盗取。随着科技的不断提升,钓鱼网站制作也更加精良,足以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给金融网络市场的秩序建设带来极大的扰乱。据了解,电子商务、金融证券、即时通信仍是前三名的钓鱼网站种类,而以微博用户为主要对象的新钓鱼网站有大火之势,钓鱼网站的热点效应依旧明显。但是目前的反钓鱼诈骗手法仍不够有效,没能随着钓鱼手段的更新而做到防御技术的创新,反钓鱼技术匮乏,反钓鱼手段也较为单一。

2. 客户身份和交易认证方式单一。

网银使用客户身份的个人认证和交易的确认是网银风险控制的重要部分。通常中小银行的网银系统主要依赖数字证书、动态口令等单一化控制手段来防御被盗风险,但这种传统的防盗取手段较为低级,方法也较为简单,如果犯罪分子取得静态密码或者动态口令卡,不需持卡人身份证就可轻易对持卡人的网银资产进行盗取,这种认证方式的单一性所带来的安全隐患极大。

3. 技术外包带来安全隐患。

由于我国金融建设起步晚、起点低,中小银行的风险防范技术力量必然薄弱,而且受到地域开放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在资金技术等方面无法和国有商业银行相抗衡,在业务导向的激励下,技术外包可极大缩短开发周期和降低人员的成本费用,但带来的却是巨大的安全隐患:

(1)依赖性隐患。网银系统利用了大量新技术、新手段,而银行操作人员难以精确掌握网银系统的核心技术和设备的功能,因此很有可能对外包商形成技术依赖,更换外包商会使成本提高,同时也会影响网银业务的正常办理。

(2)信息安全隐患。由于外包商频繁的技术人员变动,使系统源头控制和设计精确性控制的难度增加,当外包商内部控制出现漏洞,其公司内部员工辞职或者与银行内部员工相互勾结,盗取网银用户的个人信息和资产,给银行和网银客户造成双重损失。

4. 外部监管手段无力。

银监会在2016年1月已内部下发《关于银行业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有关工作事项的通知》,规定明年起同一客户在同一机构开立的借记卡原则上不超过4张。而目前国内一些银行规定,同一客户的借记卡开卡数量最多为10张。这一规定将遏制银行卡买卖等行为,为电信诈骗设置屏障。但在银监会没有做出“4张”的限制前,同一银行对同个客户的开卡张数并没有明确的限制,大多数银行的上限是凭同一身份证最多可以开10张借记卡。银行工作人员称,收到文件后已开始对新开卡的客户执行新的规定,对存量客户中已超过4张的,并不会强行清理销户,所以这一规定在实施时肯定会面临很多“历史遗留”问题。而目前,网银的市场准入条件主要依据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与2006年发布的《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进行管制,但该办法对金融网络市场运营监督没有详细明确的管制要求。2010年,为加强网上银行的管理,中国人民银行向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布了《网银系统信息安全通用规范(试行)》,对金融网络系统安全构建、内部信息安全管理等方面都作了相应规定,但是没有明确规定人民银行具有对网银业务违规处罚的权力,容易让金融机构表面上呈现不公平的现象,影响文件的贯彻实施。

通过对诈骗案件进行分析发现,网络诈骗案件其所牵涉的操作风险点多且繁杂,其根本原因是内控建设存在漏洞。所以本文针对完善内控的建设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三、防范网络诈骗案件的内控建设

1. 加强网络内控建设,提高技术水平。

近年来连续发生的网银盗取案件亟须商业银行网络支付的风险控制措施进行更新换代,防御手段要做到多样化、复杂化,为防御网银盗取案件的发生建立多重防护。同时,我国现行的网络法制建设落后,针对网络诈骗方面的法律法规基本是空白状态。我们应当学习国外互联网信息安全方面立法规范的先进经验,对我国现有的网络立法进行补充。提高我国网络防御技术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商业银行应当针对目前频繁出现的网络诈骗进行分析,逐一找到对应的方法手段,不断提高风险监控技能和办理业务水平,这样才能从自身对犯罪行为进行遏制,使金融网络环境更加安全。

2. 加强银行内部监控力度。

第一是增强横向的内部控制。严格划分计算机信息系统研发部门、技术应用部门与管理部门的责任,明确各个部门人员的业务关系和岗位职责,做到岗位之间的相互牵制,保证各部门的相对独立性,以确保各岗位之间不得相互兼任而产生的内部勾结。

第二是加强日常的内部监控。对商业银行使用的网络系统软硬件设备进行严格检查,建立和完善网络管控系统,构建完整的计算机监控系统,对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有效的用户和密码管理,对网络安全系统的进入建立恰当的授权接口,并对进入后的操作进行安全监控。

3. 提高全民自身防范意识。

防范网络诈骗最直接有效的途径还是从提高全民的主观意识入手,让广大消费者自主地学会防范,不轻信谎言,对自己陌生的行业谨慎投资。同时在体验网上消费便捷的同时,要时刻提高警惕,勿存任何贪小便宜心理,任何时候都不轻易透露自己的个人账户和密码。尤其是对方提出见面等要求时,一定要再三思考,以防上当受骗和遭到侵害。同时,一旦发现网络诈骗分子,要及时报警,这样才能构建一个健康、有序发展的网络消费环境。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拓展和网络的日益普及,网上银行作为一种高科技支付工具,其业务的发展也越来越快,因为交易方便、支付快捷、成本低等特点而被广泛使用,不仅满足了公众消费和理财的需要,也提高了效率。但与此同时伴随而来的却是愈演愈烈的网络诈骗活动。目前银监会针对这种严峻的犯罪情况制定了很多管理法规,商业银行也对网上交易采取了多种防风险措施,可仍不时会有不法分子通过各种诱导手段对网银用户进行网络诈骗。这些诈骗行为不仅严重地阻碍了电子商务、在线金融服务业务的发展,也严重损害了银行的声誉,同时更侵害了公众权益。本文通过对现行网络诈骗手段的分析来探讨对这一犯罪行为的预防和治理,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网上银行,网络诈骗,内控建设

参考文献

[1]单新国,段凯.网络金融诈骗的法律防范与国际合作——以网上银行为视角[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0(4):141-142.

[2]郝文江.网络诈骗案件分析与防范对策[J].中国公共安全,2007(11):177-178.

[3]杨美梅.网上银行,如何防欺诈[J].金融法苑,2008(5):58-59.

[4]丽英,博爱.揭开网上银行诈骗的黑色面纱[J].金融大观,2009(7):30-31.

[5]吴海蓉.中小银行网银风险防范探析[J].金融科技时代,2012(9):15-16.

网络课程分析与建设 篇5

医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验课对于基础医学教学来说至关重要。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的建设是近年来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在传统的医学实验教学的基础上,加大对综合性、创新性和设计性实验的比例,让实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逐步开展研究性教学。本文对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建设的目标进行了简单介绍,提出了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并围绕目标和内容分析了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的具体实施,寄希望于对我国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的建设有所启发。

一、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建设的目标

医学教育主要包含基础医学教育和临床医学教育两大部分,基础医学教育每年都要培养一大批医学生,让他们具备终身自我学习的能力。基础医学教学的关键之一就是基础医学教学课程体系建设,而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的建设又是基础医学教学课程体系建设的关键之一。实验课程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我国目前许多髙校的医学教育仍然沿用传统的专业教育模式,没有将医学的整体知识结合起来,学生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感觉明显不足,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普遍欠缺。医学教育改革的目标就是要淡化学科界限,各个学科间交叉融合,重点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实验课上能够学有所成、学有所长,充分发挥他们的思维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让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当中能够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同时,也让国内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更加科学完善。

二、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建设的具体内容

医学实验课程建设是新型实验教学模式创建的必经之路,为了全面建设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可以从基础医学实验课程的分类开始着手。以下是其建设的具体内容:

(一)医学机能实验课程的建设

以功能为主的医学机能实验课主要包括三门基础学科,即生理、病理生理以及药理学实验等科目的基本实验内容和试验技术以及学科内的综合实验和技术。为了有效建设医学技能实验课程,需要将该三门基础学科从原来理论科目中进行筛选分离,然后进行实验的整合。在实际的课程实验开展中,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起来,形成以功能为主的整体结构。

(二)医学形态实验课程的建设

医学形态实验课程主要包括组织胚胎学、寄生虫学以及病理解剖学等科目的基础实验内容和试验技术以及学科内的综合实验和技术。这三门科目的共同点是在实验中都需要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将该三门科目进行整合,可以形成独立形态的医学形态实验课程。同样,在该项实验课程中,实现了跨学科、多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

(三)细胞与遗传学实验课程体系的建设

细胞与遗传学实验课程体系的建设内容主要包括: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科目的基础实验内容和试验技术以及学科内的综合实验和技术,通过对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进行整合,形成了跨学科、多层次的独立实验课程教学体系。

三、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的具体实施

在医学教育教学中,实验教学是教育中的核心内容。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的建设,让医学教育教学更加完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的具体实施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基础医学实验教材的编写

为了有效实施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首先需要对基础医学的实验教材进行编写,保证学生上课时有标准可参考,并能及时进行巩固。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需要根据当前实验教学的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置内容,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开发和实践。教材编写主要包括:医学机能实验学、医学形态实验学以及细胞和遗传学实验学等几本,这几本实验教材要以实验环节为主要内容,穿插相应的基础知识和最新的学科前沿知识,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

(二)新型基础医学实验考核制度的建立

有了新的基础医学实验教材和新的教学目标,必然要建立新型的基础医学实验考核制度。实验的考核不仅是衡量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一种方法,也是检验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一项重要手段。因此,新型基础医学实验考核制度的建立需要从综合考核的目标出发,对学生的实验基础知识以及实践能力掌握情况两个方面进行考核。学生的实验基础知识考核主要是考察学生通过实验后的收获,可以通过试题考核的方式进行:而实验实践能力的`掌握则可以通过自我评价或者互评的方式进行考核,另外也可以通过口试的方法来测试学生的实验能力。

(三)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

为了提高学生在基础医学实验课程的积极性,保证实验课程的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实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注意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和改革。利用目前拥有的教学设备如:机能学虚拟实验系统、数码互动系统以及数字切片系统等,另外还可以借助网络资源如图库、课程网站、视频等,来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四)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健全

教师在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起到引导者的作用,也是实现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为了有效提高教师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质量,需要对实验教学进行质量监控,并建立相应的质量监控体系。主要包括:实验教学的评估制度、实验教学督导制度以及学生定期反馈制度等。

四、结束语

网络课程分析与建设 篇6

关键词:材料现代分析方法 课程建设 实验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a)-0068-01

《材料现代分析方法》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是培养材料类专业人才必须开设的,也是本科学生从事材料研究、工程应用等领域的必修的课程,这门课程在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发展和相关的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举足轻重。通过对《材料分析方法》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材料的微观结构、成分,并通过对材料结构和成分等的测试来分析解释材料的宏观性能。我校要建设研究型高水平大学,其中《材料现代分析方法》是培养创新型、研究型材料专业学生的有力工具,材料研究离不开现代分析方法,高水平的创新型研究更是如此。

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何培养学生既具备扎实的材料分析基础知识,又能熟练掌握材料现代分析方法和实验技能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引起人们的重视[1~2]。我们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教学模式等方面入手进行了初步实践和探讨。

1 教学内容的建设

《材料现代分析方法》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材料X射线衍射分析、透射电子显微、扫描电子显微镜、电子探针显微分析等内容,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知识面广、内容概念复杂。我们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到知识面的拓宽和各种分析方法间的相互关系,注重繁琐和不必要的数学推导的缩减,对定性分析、分析思路和分析方法方面的介绍进行强化,在保持课程系统性和重点的前提下,对一些次要内容进行适当删减。另外,也兼顾对不断出现新的研究方法和测试手段的介绍。

2 教学方法的建设与改革

材料现代分析方法课程涉及到晶体结构、倒易点阵、衍射原理等理论方面的内容,作为工科的学生理解起来相对有难度。为了教学效果的有效提高,我们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做了调整,需要加强注意的方面如下所述。

2.1 强化重点

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减化繁琐的数学推导,强调重点内容的物理概念和物理意义,加强材料现代分析方法在实际应用方面的介绍,使学生能够把基础理论知识与材料研究的实际应用有机结合起来。同时,重视教学的实用性,如在讲解物相分析时,除了介绍物相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步骤外,将常用的XRD数据分析软件介绍给学生,并将已经做好了某个样品的粉末衍射数据调入分析软件,让学生们充分了解实际的物相分析过程。

2.2 教学方法

材料现代分析方法课程涉及大量仪器原理及材料结构和表面形貌方面的图片,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加大了课堂教学信息量,提高了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多样性,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正确理解和感官认识。更为重要的是,多媒体教学的应用,使我们能更好地实现了启发式教学,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单调模式。如在讲解透射电子显微镜试样的特点和制备方法时,播放试样制备过程的短片,使学生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直观认识。

2.3 互动式教学

在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交流、相互影响是一种积极的教学模式。在材料现代分析方法课程教学当中我们注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完美结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引导同学们思考和讨论。一些问题也可以布置学生课后查询相关信息和资料,寻找答案。同时注意启发和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通过这些方法,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拓宽知识面,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显著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2.4 专题讲座

科学技术水平的飞速发展和更新,带给现代分析仪器日新月异的发展,新的材料研究方法不断涌现,其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展。为了能让学生了解材料现代分析方法的发展动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科技发展和实际应用情况,安排若干次专题讲座。如结合纳米材料的研究特点,作了扫描力显微镜专题讲座。另外,我们还组织学生们参观与材料研究和生产相关的展览会,让他们切身感受到材料研究的重要性。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学生们了解当前专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和前沿知识,加深了对课程重要性的认识,显著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认识事物、探索知识的能力。

3 实验教学的建设与改革

实践能力培养是材料现代分析方法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和加深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熟悉材料现代分析技术的测试方法,能培养他们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现代分析方法是材料研究的基本工具,课程学习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常用材料分析手段。因此,在本门实验课的安排上我们注重实用性的培养,例如,依据实验室所具备的材料分析测试设备情况,让学生对实验设备的原理和测试方法有充分了解,并给定学生不同测试样品,由教师提出分析测试的内容和要求,学生则根据所学知识,先自行拟定实验方案,在教师引导下通过组内相互交流讨论,对实验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选择最合理的测试方法和步骤,在实验人员指导下完成实验操作,并对实验结果进行整理与分析,写出实验报告。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们普遍感觉到加深了对课堂所学理论知识以及材料分析实用性的理解,掌握了材料分析的基本方法,提高了对专业的认知度和实验成功的成就感。

4 结语

通过材料现代分析方法课程教学工作,我们注意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进行探索。我们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验环节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尝试,着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模式,增强了学生的专业素质。然而,要真正跟上当今材料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要求,培养出高素质人才,还需要不断的开拓和进取。

参考文献

[1]杨英歌,陈飞,曾冬梅,等.“现代材料分析方法”教学改革探讨[J].新課程研究,2011(8):77-78.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现状与分析 篇7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 2003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 在最大程度上解决了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短缺的现状, 实现优质资源共享的目的, 达到优质资源充分利用的标准。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体现了信息时代下新的教学理念、教学规律以及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改革模式也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传统教学的陈旧的教学方式, 既解放了教师也解放了学生。

2 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现状

(1) 课程分布。自从2003年至今, 建成精品课程累计达3621门, 这其中包括2582门的面向本科生的课程, 1041门面向高职高专的课程。在这3621门课程中又涵盖了工学、理学、哲学、农学, 医学等课程, 给学习者提供更多的选择范围, 有充分的学习资源来扩充个人的知识面。

目前我国已有35个省、市、自治区开始了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 综合来看, 一些发达的大城市相对来说拥有国家精品课程的数量较多, 约占总数的87%, 平均每所高校拥有2.1门的国家精品课程, 全国114所高校也都拥有了自己的精品课程, 但课程的涵盖面比较狭窄, 好多类科目至今还没有属于自己的专业精品课程。

(2) 课程建设模式。据调查所知, 高校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 课程的主持人、教学团队以及学校专业电教人员协作完成; (2) 课程教学团队独立完成一系列的课程制作、课程发布、课程内容更新和后期技术维护等内容。 (3) 课程教学团队负责课程资源的提供, 然后由学校负责开放的教学平台以及平台的正常运转。

至于课程的电子教案使用情况, 本文调查了相当一部分的课程, 结果显示50.61%的精品课程使用在线的电子教案, 还有29.37%的课程使用下载的形式为学生提供课程电子教案, 剩余20.02%的课程暂时还未提供任何形式的课程教案。

在学习论坛或者是学习答疑的应用方面, 笔者发现好多拥有国家精品课程的高校都设置了这一板块, 只有极少部分的高校在这方面保持零的进度。这些板块的设置为学习者提供了交流的平台, 有利于知识的交流与传播。

(3) 课程应用情况。在各高校大量的学习者调查中, 约有67.67%的学习者称经常会使用其他高校的国家精品课程资源, 其中包括国内的和国外的, 另有11.3%的学习者称只使用过自己学校的精品课程, 剩余的一部分学习者则完全不使用国家精品课程, 部分原因是: (1) 为了兼职或搞好自己的专业课没有足够的时间; (2) 课程太乏味, 没有学习兴趣; (3) 没有自己想要的学习资源, 资源不充足; (4) 没有方便的学习条件。

对于那些开设了国家精品课程的高校而言, 一大部分的高校称精品课程提高了它们的教学效率, 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技术。当然, 也有小部分的高校说精品课程对他们的学生没有多大的影响。至于认为有很大影响的高校也是占少数的。

对于利用高校国家精品课程进行学习的学生或者各行各业人士而言, 大部分学生认为影响不是特别大, 只有一直坚持使用的上进心特别强的那些人认为国家精品课程对他们有很大的影响。

3 分析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 课程资源共享性不强。在网上进行远程学习时学习者经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 比如你所打开的课程资源不存在, 网络连接不稳定, 该网站的服务器出现错误, 或者是一些高校的国家精品课程不对外开放, 学习者必须是本校的在校大学生, 还有一些高校需要学生在他们的平台上注册后才能进行学习, 并且一些课件资源或资料不提供下载的条件等等这些限制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这也是优质资源得不到共享目标的原因之一。

(2) 精品课程资源形式单一。本文笔者浏览了上千门国家精品课程, 据数据统计显示约有61.43%的网上课程只是单纯的一些高校教师的讲课实录, 相对来说比较枯燥, 约33.56%的课程是由PPT+教师的讲解录制而成, 剩余的要么是老师的PPT+教师的录制头像, 要么是老师的自我演示。

(3) 问题得不到及时反馈。大多数国家精品课程网创建了“交流平台”等相似模块。从调查结果来看, 很多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提出了问题, 但真正得到解答的问题实际上却很少, 且解答不及时。这种现象表明师生之间严重缺少互动。

(4) 课程资源分布不平衡。在被评出的具有精品课程的300多所高校中, 本科类占82.07%, 而近100所高校的精品课程仅约占17.03%。而这些精品课程主要涉及了工学、理学、医学等领域。从数据来看, 精品课程的建设存在一种重理轻文, 重热轻冷的现象, 所以各高校应该给与极高的重视, 从很大程度上完善精品课程的建设。

通过对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现状以及存在问题的分析, 一方面可知精品课程的推广速度确实惊人, 另一方面国家精品课程也存在严重的问题, 各教育机构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些不足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才能达到资源充分利用的目的, 最终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路秋丽, 孙华, 田雨, 谢怡, 魏顺平.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现状的调查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 2010.

[2]秦炜炜.国家精品课程发展十年现状调查[J].中国远程教育, 2013.

网络课程分析与建设 篇8

关键词:网络技术,智能办公系统,高校

许多高校在传统的办公模式下进行信息的传递,但是信息的传递速度慢、办事效率低。这不仅影响了学校业务的展开,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对学校的发展产生了制约。因此,加强对学校办公系统的改革是推动学校发展的重要前提,需要充分利用网络的智能性来实现对学校办公系统的转型。

1 对新型办公系统的概述

1.1 网络智能办公系统的功能

新型办公系统是以网络技术为基础形成的办公系统,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利用网络智能技术来对界面进行控制。它是利用网络技术与传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相结合构成的一种新型办公系统,两者互相补充,对不足之处进行重新的调整与规划。这种系统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对权限的设置,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能进行共享。除此之外,这种新型办公系统的功能也格外多,它集成了大多数办公系统的功能图标,用户可以根据权限等级对相应功能进行应用。如图1所示,一般学校的智能办公系统的功能主要有工作流转、文件管理、内部通讯等。这些功能的存在能够大大提高学校的办公效率。用户想要访问有关文件,必须要经过系统管理员的同意。传统的办公系统没有这么好的保密性,安全指数也比较低。由于文件经常被反复利用,如果没有储存在固定的地方,就会造成文件的丢失。

1.2 网络智能办公系统的结构分析

1.2.1 表示层

表示层是用户直接接触计算机的层面,主要接受用户的指令以及数据,并提交给系统中心,再反馈给用户结果,具体通过客户端实现这个目的。这种Web客户端对不同的业务逻辑进行抽查,通过业务逻辑层表示出来,保证每一个客户端在应用的时候不会受到干扰。

1.2.2 业务逻辑层

业务逻辑层的主要内容是接受表示层传递过来的数据请求,再对每一个请求进行逻辑性的检查,并对其分类,使得不同的数据请求能够进入不同的数据层进行分析、操作,从而得出结果,最终将处理结果反馈给表示层。从结构的角度来看,办公系统内部不同业务的组件相加起来共同构成了业务逻辑层。但是对于这些零散的组件来说,在不同的环境运行时,又会体现出相应的组件管理特性。以不同标准来分类,业务组件可以划分为各种组件包,在这些组件包的帮助下,子系统能够被有效隔离,从而减少各组件之间相互干扰的情况,对系统模板分离的实现有一定的帮助。

1.2.3 数据层

这一环节的主要任务是根据数据请求在大量的数据库中搜索用户所需要的内容,从而得出相应的结果。数据层体现了较好的业务数据存储能力。其在对数据进行存储时,根据对象来选择数据库,即账套。不同的业务体可以选择同一个数据库,其具有一些优势。首先,存储具有独立性。学校作为一个独立的核算体系存在,不同的科目体系有着不同的核算方法和各自的数据库,通过数据层可以将数据存储到对应的数据库中,在使用的时候比较方便。其次,这种方法产生的性能比高。对于规模大的学校来说,所有账套都储存在一个数据库中,随着账套的数量增多,数据表也会膨胀,这种方式比较简便。但是如果对象是规模比较小的学校,那么这种方式将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采用每一个账套对应唯一的数据库可以避免这种情况发生,且有利于数据层的分布。所以,无论从哪个方面考虑,账套分离的做法用于处理数据层都是有利的,而且能够不断完善其性能。

2 网络智能办公系统的建设研究

2.1 网络智能办公系统的特点

这种新型的办公系统具有一些优势。办公系统中所采用的数据库为My SQL,比传统的Oracle数据库更加有效率,得出的结果也更准确。网络办公方式不受地域限制,可以随时随地对事务进行处理,节省了时间。采用浏览器、服务器等操作方式代替传统的操作模式,提高获取数据的速率和可靠性。系统的进入需要密码检验,体现了办公系统的安全性。

2.2 建设网络智能办公系统的技术特点

2.2.1 系统先进

采用先进的B/S操作模式,降低操作难度,让用户能够更快适应,并利用其处理学校事务。Web技术的应用可以让用户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控制,在任何联网的计算机上都可以进行操作。简单的人机界面减少了培训时间支出,大多数用户不需要培训就可以应对自如。

2.2.2 高度集成化

新型的办公系统实用性极强,可以同时给几百个用户发邮件、发短信。系统集成化的特性在网络会议等方面存在较好的优势。系统本身集合了多方面功能,如:资金自动汇总,实用信息库等功能,加强了工作与个人之间的联系,使得计算机成为个人的移动办公桌。

2.2.3 系统升级、维护方便

网络版模式的系统应用在进行升级、维护时减少了许多麻烦,不用经过多层程序进行检修。用户可直接进入网络信息中心,删除一些不常用或者不需要的信息,减少内存的占用。系统的维护升级工作只需要在服务器端进行,不用对每一个客户端进行升级,同时也为学校节约了一大笔支出。

2.2.4 安全保密性强

这种系统的用户名是唯一的,不可能在同一个系统中找出相同的用户名。用户名与用户密码是一一对应的,用户之间进行交流需要实名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信息的安全保密性。对于一些垃圾信息也能够过滤掉,加强对有用信息的保密。在进入系统时,需要经过用户、密码的登录验证才能获得相应的权限。

3 网络智能办公系统的实现分析

3.1 系统目标的设定

系统的目标设置要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来分析。对于一般学校来说,以下几个目标的实现是必须的。第一,内部通讯平台的建立需要统一。学校拥有一个统一的内部通讯平台可以增加用户之间的密切交流,加强内部的凝聚力对各部门之间的事务处理有一定帮助。第二,建立信息交流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属于同一个学校的用户可以进行资源共享,提高用户对实用信息的查询效率,加快对业务的处理速度。第三,以人为基础来设计系统。系统的设计要考虑到大多数用户的能力,不能设置难度过高的计算机界面,造成学校管理人员难以开展业务。并且如果系统界面太特殊,每一位用户需要经过培训才能正常操作,需要的培训时间过多,对学校的办公系统有一定影响。因此,系统的设计要体现人性化特点。第四,实现信息移动传递。即使不在同一个地方也能进行信息传递,这是网络信息技术最大的一个优势所在,提高了学校的办公效率。

3.2 功能模块的设置

网络智能办公系统的功能模块内容有很多,集合了许多办公系统的功能,如:日程安排、网络会议、电子邮件、各种信息库的查询等。网络化办公的模式不仅能够提高信息的利用率,而且对信息的变化可以及时作出反应。

3.3 系统的优点分析

3.3.1 简捷的工作流程

用户可以根据自己定义的文件格式来决定相应的流程。不同的文件格式有不同的审批流程。在传统的模式里,任何工作流程都是固定的,如果流程发生改变,就要相应地修改程序,任何变动都要实现同步化,系统才能正常运作。但是网络智能办公系统改变了这一模式,工作流程可以随时按照用户的需求进行调整,形成一种全新的信息交流方式。

3.3.2 实现远程办公

互联网之间进行实时对接,学校可以通过这个渠道对异地的分校进行指导实现信息的交流,技术上的支持。学校的高层管理者可以对分校的事务进行远程办公,处理业务。

4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办公系统在学校的办公领域也逐渐占领了一片天地。网络智能办公系统的出现对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就我国目前的水平来看,这种办公系统的发展还不够成熟,还需要进行不断完善,系统开发者要根据各所高校自身的特点对系统进行升级、修改,这样才能实现学校内部和外部的双向发展,推动学校整体的管理效率和办公水平。

参考文献

[1]丁亮.“互联网+”在江苏省国土资源厅机关移动办公系统建设中的应用探讨[J].国土资源信息化,2015(2):29-31.

[2]吴广昌.智能办公通信系统的设计和实现[J].商品与质量,2015(36):20-21.

[3]黄琳.基于OA网络智能办公系统平台的图书馆信息服务[J].科技传播,2016(12):145,165.

[4]高军英.网络智能办公系统在施工企业中的实际运用[J].中外企业家,2014(8):63.

[5]于海涛.试论网络智能办公系统的建设与实现[J].华章,2011(13):20-22.

[6]董睿.学校智能网络办公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济南:山东大学,2011.

网络课程分析与建设 篇9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为了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于2003年提出的一项重要的教学改革措施,精品课程建设要求体现“五个一流”,即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这明确提出了精品课程建设的标准和目的,为我们精品课程建设与改革指明了方向。在高等院校中进行食品分析与检测精品课程建设有利于加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和实现食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提高食品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在教研室教师的共同努力下,食品分析与检测被列为我校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在课程建设过程中,项目组成员紧紧围绕“五个一流”做了许多探索与实践。现就食品分析与检测精品课程建设谈一下我们的认识。

一、食品分析与检测课程存在的问题

1. 教学方法陈旧,缺乏能动性

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每个实验的原理、实验步骤等都会写在黑板上,教师讲解完后,学生开始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最后做出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只是机械地完成实验操作,对实验过程中的反应机理、参数设置缺少思考过程,因而达不到锻炼学生思考的目的,只是机械性地进行验证实验,所以有时在下次课提问该实验的问题时,有的同学就回答不出来。我们教研组分析认为主要是由于他们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对实验进行认真的思考,所以效果不好。

2. 实验课程的考评方式过于简单,评价指标不够完善

以前的食品分析与检测考评方式主要是以实验报告为依据,根据报告的书写质量、思考题的回答情况来给出成绩。但是根据我们的经验,由于实验课是几人一组,不是每个人都会认真地做实验,积极动手操作的往往是固定的一部分学生,他们的报告书写质量高,思考题的回答也很好,所以他们的成绩比较理想。但那些不喜欢动手实验的学生往往抄袭这些学生的实验报告,思考题的回答也是大同小异,所以,他们的成绩往往也不低,这就造成了不公平,积极动手操作的学生,跟这些很少动手操作的学生成绩相差不大,这样给定的成绩不能准确反映学生的实验参与情况、对实验技术的掌握程度和独立完成实验报告的情况,也就不能达到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实验的效果。

二、改革的具体措施

1. 对部分实验内容进行调整

食品分析与检测主要内容是食品的成分分析、食品污染物质和食品添加剂的检测,主要包括水分、碳水化合物、脂类、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成分的分析。分析这些成分往往采用传统的方法,如索氏抽提法测脂肪含量、凯氏定氮法测蛋白含量。以前由于精密仪器比较少,所以很少利用精密仪器进行实验,学生很少学到色谱等精密仪器的使用。现在,随着实验仪器的普及和我们学校的经费投入,我们教研室也配备了气相色谱、液相色谱,所以我们在实验内容中增加色谱提取、分离微量物质的实验,如利用液相色谱测定饮料中的咖啡因含量、利用气相色谱测定葡萄酒中的甲醇含量等实验。这增加了学生对先进仪器的认识,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2. 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实现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导性的统一

精品课程应该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采用的教学方法应该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为目的,恰当地处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既要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又要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我们在授课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在充分发挥教师指导作用的基础上,通过强化学生的自学能力、提出自学目标、每次课前提问启发学生回忆讲过的知识等形式,力求促进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有效地调动学习积极性,进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使其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教师讲过的知识。这样,将教师的启发式授课和学生的思考式学习结合起来,尽量实现了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导性的统一。

3. 优化师资结构,提高教学能力

良好的师资队伍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条件。我们课程组在现有的教师力量中,对课程的师资人数、队伍结构、教师基本素质等方面的主要建设目标进行了细化。教研室采用多种方法改善教师队伍的结构,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尤其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让教学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到示范作用,通过专门培训、集体备课、教学观摩等形式,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能力,指导青年教师结合自身的教学体会,开展教学研究,及时总结教学经验,积极撰写教学研究论文,提高教学水平。通过大家的努力,团队实力不断增强,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为精品课程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4. 加强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在实习中深化理论知识的学习

食品分析与检测是理论跟实践密切结合的课程,单纯的课堂讲解只能传授理论知识,实验室的实验操作可以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而要进一步了解生产中的实际情况,就必须在实践基地进行实际操作。为了达到这个要求,进一步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课程组结合教师的科研课题,与北京红螺食品有限公司、露露集团北京国芝香食品有限公司等单位签订了“教学实践基地协议”,学生每年都可以在实践基地进行实际操作,现场了解相关的食品生产过程,进而分析其中的化学变化。这样,通过教学实践,学生增加了感性认识,理论知识得到了巩固,动手能力得到了加强,创新精神得到了培养,有效地改善了食品分析与检测的教学效果。

5. 考核方式精细化

以往对学生的考核,仅仅依据实验报告的撰写质量来对学生作出评价是不太公平的,为了避免这种现象,我们对考核方式进行了细化。(1)对实验过程中的表现予以评分,对积极动手实验和操作技能良好的同学给予高分,这部分占总分的50%;(2)根据实验报告的撰写及对实验过程中问题的分析给予评分,尤其是对思考题的分析,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否认真做过实验,是否对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思考,这部分占总分的30%;(3)通过实验抽查给予评分,在所有实验结束后,抽出部分实验对学生进行测验,测验主要是针对部分实验过程中的现象进行提问,让学生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以此考核学生对实验所依据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这部分占总分的20%。

这种精细化的考核方式能够真实地体现学生参与实验的情况和实验效果,学生不再只是完成实验报告即可,而是认真做好每一次实验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分析,因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动手能力,达到了实验课的教学目的。

三、结束语

在学校和学院的大力支持下,我们食品分析与检测精品课程建设一直以教育部精品课程建设“五个一流”的要求为目标,优化教学内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强师资队伍,加强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细化考核方式。通过这些方面的改进,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当然,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教学质量工程,不能一蹴而就,我们必须把课程建设深入到整个教学活动和课程建设中去,以建设精品课程为契机,从整体上提升食品分析与检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赵国华.全国食品化学课程运行情况调查[J].中国农业教育,2007,6:36~37

[2]芦君.国家精品课程发展及研究现状概述[J].重庆高教,2009,22(4):52~53

[3]周亦武,刘丹,朱少华,等.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深化法医毒理学教学改革[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24):8~9

[4]王璋,许时婴,汤坚.食品化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5]叶文峰.浅谈食品工艺学实验教学的改革[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0,21(3):86~87

[6]张凤华,庞伟,杨乐,等.农业生态学精品课程的建设与探讨[J].中国教育发展研究,2009,6(12):29~30

[7]杨文强,吴翊.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9,32(4):85~86

网络课程分析与建设 篇10

P ON就是无源光网络, 它的英文全称是passive optical network。PON就是在光配线网中只包含光分路器 (Splitter) 等无源器件, 没有必要配置比较贵重的有源电子设备, 不存在各种电子器件及电子电源。在PON中, 光线路终端 (OLT) 安装在中心控制站, 光网络单元 (ONU) 安装在用户场所。在OLT与ONU之间的光配线网 (ODN) 包含了光纤以及无源分光器或者耦合器。随着PON的迅速发展, 分析PON的全业务网络规划与建设策略, 对于PON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PON的全业务网络规划原则

PON的全业务网络规划应该遵循以下的基本原则:

1.1 市场驱动原则

所谓市场驱动原则, 就是在进行PON的全业务网络规划的过程中, 要求对建设全业务网络的市场业务需求、目的、对应的网络模式以及预计目标等必须明确。建设PON的全业务网络的原动力就是市场, 目标就是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 电信运营商网络建设的多样性主要取决于业务市场需求的差异性, 即使是对于相同的运营商来说, 在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时期, 也会存在着各自不同的网络建设模式和解决方案。

1.2 投资有效性原则

所谓投资有效性原则, 就是在进行PON的全业务网络规划的过程中, 一方面要对网络的运营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 另一方面, 更为重要的是, 必须最大限度的取得经济效益。只能取得较低的投资回报率或者不能够取得任何投资回报的全业务网络都是不遵循投资有效性原则的。因此, 在进行PON的全业务网络规划的过程中, 应该认真分析建设和运营成本以及收入预期, 充分考虑到投资与效益。该原则是进行PON的全业务网络规划的关键所在。

1.3 可靠性原则

应该通过系统和网络两个方面来保证PON的全业务网络的可靠性。必须建设一个功能齐全的系统, 并采取功能完备的网络保护方案, 从而有效保证对用户的服务质量。

1.4 易于扩展的原则

PON的全业务网络的发展是一个逐步将光终端设备向终端用户延伸的过程, 在当前光进铜退的过程逐步加快的形势下, 在进行PON的全业务网络规划的过程中, 必须对光纤网络的要求进行充分的考虑, 从而使得PON的全业务网络的易扩展性得到有效的保证。

1.5 可管理原则

PON作为接入层的应用技术, 是连接运营商网络和用户的末端通道, 因此必须关注PON的全业务网络与电信运营商的传输、交换、计费系统等进行融合, 应遵循用户端设备可管理原则。

1.6 可实施原则

不同技术的无源光网络由于光功率的衰耗问题, 从OLT到ONU的传输距离是有一定局限性的, 比如EPON的理论传输距离最大是20 km;GPON可达50~60 km。进行PON的全业务网络规划时, 必须详细了解不同厂家的产品, 进行科学计算, 使得规划方案最终可行。

2 PON的全业务网络建设流程

2.1 项目建议

PON网络建设的准备阶段就是项目建议阶段, 建设单位业务部门应该结合电信市场业务需求或自身市场规划, 做好项目建议书的编制。通常情况下, 在项目建议书中, 应该包括业务需求预测、简单的投资回报分析、预计工程成本、项目的目的、项目覆盖地区的用户类型及分布等内容, 在对于是否进行相关项目的建设的过程进行决策的过程中, 给管理层提供参考。

2.2 方案规划

批准了项目建议书之后, PON的全业务网络建设流程就到了方案规划阶段。在这一阶段, 应该按照项目建议书的内容, 进行网络建设方案的规划工作, 做出了网络建设方案必须具备一定的深度, 能够指导工程实施, 其内容应该涵盖设备部署方案、IP地址规划方案、工程投资预算、网络管理方案和当前存在的网络的衔接、网络资源利用等等。

2.3 工程实施

可以将这一阶段进行细分, 主要包括设备采购、设计方案调整与施工、项目验收这3个阶段。

2.4 项目后评估

通常情况下, 在项目运行一段时间后进行项目后评估, 由建设单位确定具体时间间隔, 要求时间间隔大于或者等于1年。

3 结语

本文进行了PON的全业务网络规划与建设策略分析。通过本文的研究, 得到了一些PON的全业务网络规划与建设策略, 但是, 由于本人的水平有限以及研究时间和实验条件等多种因素的限制, 难免会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 仍然有待进行下一步的深入研究, 从而使得本文的研究工作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提高。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 能够抛砖引玉, 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于该领域的进一步推广应用的重视。

参考文献

[1]胡晓女, 张成良, 唐雄燕, 等.PON的演进与发展趋势[J].通信世界, 2006 (22)

[2]陈洁.PON技术及应用分析[J].通信管理与技术, 2007 (4)

[3]徐荣.PON接入技术在城域网中的应用定位[J].电信科学, 2006 (10)

[4]徐晓军, 李立刚.PON在宽带光接入网络中的应用[J].通信管理与技术, 2006 (6)

[5]葛体富, 李刚.基于PON技术的宽带接入[J].中国新通信, 2007 (1)

[6]谢和平.PON技术及应用模式分析[J].电信快报, 2006 (9)

网络课程分析与建设 篇11

关键词:ACM-ICPC;算法分析与设计;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10-0065-03

一、引言

算法分析与设计是面向设计的计算机专业核心课程,主要通过对经典算法的学习和研究,使学生掌握算法的设计策略和算法复杂度的分析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开发高效的软件系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该课程教学内容繁多,涉及的知识面很广,主要内容包括算法分析方法、递归算法、分治算法、贪心算法、动态规划、回溯算法、分支限界、近似算法、概率算法等经典的算法,覆盖了多项式、数论、矩阵、集合、图论、几何、模式匹配等数值和非数值计算问题。

目前,各高校该课程分配的课时普遍较少,教学方法也都是以讲解为主,即使设置了实验课,在实践环节通常也只是一味地对算法进行验证,很少考虑到算法的运行效率分析、测试数据的规模以及实际的应用场景。学生对算法的学习主要以理解和记忆为主,缺乏对知识的重构和对算法的灵活运用,遇到实际问题便无从下手。而且,在传统实践教学中,学生抄袭代码的情况严重,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无法体现实践教学的真正作用。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缺乏对实际问题进行抽象和分析的能力,思维创新和实践能力难以得到有效提高。本文结合我校实际教学情况,将ACM-ICPC竞赛模式与算法分析与设计课程的建设相结合,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课程现状

算法分析与设计课程的建设在我校起步较晚,我校从2010年开始招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学生,从2012年开始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开设算法分析与设计课程。第一届课程只有理论课,学生缺少实践机会。该课程的开设是面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大三的学生,学生在学习该课程之前,已经学习了C/C++程序设计、数据结构、Java程序设计、高等数学和离散数学等课程,但是由于学生欠缺良好的计算思维,逻辑分析能力相对不足,编程实践能力仍然比较弱,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倍感吃力。

目前,我校在算法分析与设计课程信息化建设方面有许多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课程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

算法分析与设计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如数据结构,它们之间相互作用,从而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院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由于这些课程的前后都没有很好地衔接,课程之间的重点和难点没有对应上,所以学生在上算法分析与设计课程时需要重新复习之前所学的课程,从而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工作量。

(2)教学资源不足

当前课程并没有信息化系统的支持。学生只能通过网络搜索所需的资源,获取教师的PPT也只能通过教师,教学资源没有实现整合和共享。

(3)编程竞赛平台不多

程序设计能力的提升需要学生多思考多编程,而这方面实践能力的获取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竞赛活动。在参加或举办程序设计类竞赛方面,学生只参与了国内的“蓝桥杯”这一个程序设计类竞赛,学院内部并没有开展此类竞赛活动。

三、ACM-ICPC模式下的课程建设

1.ACM-ICPC在课程中的作用

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ACM-ICPC)是由美国计算机协会(ACM)主办的,是一项旨在展示大学生创新能力、团队精神和在压力下编写程序、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年度竞赛。经过40多年的发展,ACM-ICPC已经发展成为最具影响力的大学生计算机竞赛。竞赛时间为5个小时,重点考察选手的算法和程序设计能力。选手通过网络提交程序,评委负责将结果(正确或出错的类型)通过网络尽快返回给选手。

将ACM-ICPC竞赛模式引入算法分析与设计的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勤思考、多实践,相对于传统的实践教学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1)在网上进行实践教学,没有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教师可以在测评系统中对同一个实验项目布置多个难度各异的题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从易到难选择合适的时间完成训练题目。学生完成编程提交代码后可以立刻得到评测结果,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也可以分析学生提交程序是否正确或错误,并进行针对性的讲解。

(2)对创造校园的学术交流氛围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在网上提交自己编写的程序源代码,自主进行算法和程序的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术修养,实现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3)减轻教师实践教学时的指导负担。传统的实践教学在机房进行,教师需要在整个机房进行巡视,为有疑问的同学进行解答。这让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的指导负担非常繁重,教师的指导范围也不能全面覆盖整个班级,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而ACM-ICPC竞赛模式的在线测评系统可以对学生提交的作业进行评测,大大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2.测评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我们将基于ACM-ICPC竞赛模式的在线测评技术引入算法分析与设计课程的教学中,开发了一个程序在线测评系统。该系统基于Java EE,是一个程序在线评判、程序设计竞赛和交流的平台,可不断扩展题库供学生进行程序设计练习,系统自动对提交的程序源代码进行编译、运行并评判程序的正确性。系统可供课程日常训练和网上实时竞赛使用,也具备站内交流和站内全文检索功能。考虑到后期改进和后续开发的需要,系统的开发采用的是目前主流的MVC架构,使用的是Struts框架。系统有两个版本的评判模块,一个基于纯Java,另一个基于C++,两者均可在Windows平台下运行。

学生在系统提交程序后,系统先将程序保存至数据库,再写入评判队列,由系统评判内核进行编译、运行并返回结果,返回的结果类型有AC、WA、RTE、TLE、PE、MLE、CE。每个题目可能有多个测试数据,内核在读取主系统传递给它的参数后,编译程序,生成可执行文件,之后对于每个测试数据运行一次“验证测试数据”的操作,只有当所有测试数据均验证无误,才返回AC,如果在某次验证返回错误,则返回相应的错误信息,在任何时候遇意外终止将返回RTE。评判内核的程序流程如图1所示。

系统用户分为四种:普通用户、高级用户、论坛版主及系统管理员。任何学生都可注册成为普通用户。普通用户可以做练习题,提交程序并得到系统的评判和结果反馈;可以根据程序提交情况参与用户排名;拥有并可使用自己的站内信箱;可以查看、保存和管理自己提交的源代码;可以在论坛发帖,参与问题讨论;可以参加程序设计竞赛,并查看比赛结果和统计数据。任何解答题目超过20道的普通用户,可自动升级为高级用户。高级用户拥有普通用户的所有权限,还可以上传题目和测试数据,并可对自己上传的题目进行管理、修改等。高级用户上传的题目,经管理员确认后,便可加入系统的正式题库,系统在题目信息中记录上传题目者的相关信息。论坛版主为系统管理员授予,拥有普通用户的所有权限,同时对相应的论坛板块拥有管理权。系统管理员管理系统的日常运行,拥有所有的管理权限,需要对题目和测试数据进行筛选,检查系统运行情况,组织程序设计竞赛。

3.课程设置

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我们在算法分析与设计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上设计了递归算法、分治算法、动态规划算法、贪心算法、回溯算法、分支界限算法共6个经典算法的实验项目。由于实践教学课时有限,传统的教学方式每个实验项目只能设计2-3道题目。引入ACM-ICPC模式之后,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完成程序设计,每个实验项目题量增加到6-8个,题目难度各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掌握程度和能力选择合适的时间完成。较容易的题目可以先完成,具有一定的综合性、难度较大的题目,可以在有相当的训练量之后完成。

这种循序渐进的训练方式,更有利于学生对算法原理的理解和掌握,也更有利于形成由浅入深的思维模式,有效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测评系统中的部分习题如表1所示。

课程的考核参考学生提交程序的次数、通过率、提交程序的难度等,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考核依据,这样可以鼓励和督促学生积极参与实践。

四、课程建设实践成果

实施ACM-ICPC竞赛模式的程序在线测评系统以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学生对经典算法的掌握程度和实践能力也大大提高了。

学生在各种全国性考试和比赛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以我校参加“蓝桥杯”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的情况为例,不仅在报名人数上大幅增长,获奖人数和获奖等级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具体如图2所示。

在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学生设计算法的训练量加大,平均每人每学期完成习题数量为34题,较实施前增长88.9%。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所提高,教师在实验课上的空闲率由原来的0.4%增长到33.3%,学生对教师的依赖程度大大降低。

五、结语

基于ACM-ICPC模式的算法分析与设计课程将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形式带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调动学生交流和研究的积极性,为课程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在后续的研究和开发中,我们将把基于ACM-ICPC模式的程序测评系统扩展到全系范围内的更多的程序设计类课程。

参考文献:

[1]龚宇平,梁丽.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4(8).

[2]陆慧.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3(35).

[3]赵春风.基于J2EE技术ACM竞赛程序在线评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厦门:厦门大学,2013.10.

[4]李华,赵建平,李奇等.基于ACM-ICPC的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3(7).

[5]赵晖,付秀花.计算机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3(23).

[6]王伟嘉,张洪萍,宁亚辉等.关于《数据结构》课程与ACM-ICPC竞赛结合的探讨[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4(S1).

[7]芶生平,杨鹏,汪小平等.以ACM/ICPC竞赛为载体 探索课程体系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10(7).

[8]ZHU Jie-ao, SUN Mian, LIU Xue, LI Hao. Learning Software Engineering through Experience of ACM-ICPC Training and Practicing Exercises[C].Proceedings of 2010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Training(Volume 1),2010.11.

网络课程分析与建设 篇12

关键词:精品课程,资源,现状,分析

1 精品课程资源建设概述

2003年教育部在全国高等学校中正式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精品课程的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 它以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新手段, 以国内外更符合认知规律的教学理论为基础, 提倡使用新的教学方法和系统的教学设计模式, 调动教师教学改革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将优质教学资源在互联网上有效组织起来并免费开放, 真正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进而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几年来,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从建设、评审到应用、推广等各个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累计已评选出国家级精品课程两千多门, 省级、校级精品课程一万余门。作为网络精品课程建设核心的教学资源建设近年来也在种类、数量、内容、质量上也得到了很大提高。构建了73个学科资源库, 拥有几十万条学科素材和几千个教学课件, 大大扩展了教学信息空间。但随着网络信息呈爆炸式激增, 在教学信息资源的建设和应用中也出现了很多困扰其快速发展的新问题, 这就要求网络教学人员及教育技术工作者进一步分析和解决目前网络精品课程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推进精品课程建设健康向前发展。

2 网络精品课程资源的统计及分析

网络教学资源是按照特定的网络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支撑环境以及可以用来为教学服务的网上信息资源等。主要指以多媒体形式存在的各种教学资源, 如教学大纲、教学课件、作业习题等等。本研究采用网上调查的方法, 随机抽取了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上的100门不同学科的国家级精品课程, 根据CARS模式和加涅提出的五类学习要素, 分别从课程要素设置、教学资源设计、网络共享及技术支持等方面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以期研究和解决网上精品课程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为精品课程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2.1 分析对象的抽取

本研究的对象为2003-2009年度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的本科类课程。按照随机抽样的原则, 选取1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作为分析样本。样本的学科门类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教育学共十二类课程。

2.2 分析内容的确定

根据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及教学系统设计的要素设置, 将统计内容划分为:课程基本信息资源、课堂辅助教学资源、实践 (实验) 教学资源、自主学习资源、协作学习资源、研究 (探究) 性学习资源、课程特色资源及辅助教学平台 (系统) 八个一级指标, 并进一步细化为教学大纲、教学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三十九个二级指标 (具体分类见表1) 。

2.3 数据处理

使用Offfice Excel软件对1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的课程网站进行调查和分析, 根据每个分类进行分析和统计, 得到分类汇总结果、生成直方图、饼图、折线图以更直观地反应出问题的实质。

2.4 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

1) 课程资源要素的完整性分析

结合表1和图1可以得知, 各学校对《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中规定的课程基本信息资源建设比较重视, 课程基本信息资源中的六项内容基本齐备。教学大纲、教学队伍、教学手段、教学效果等信息都达到了90%以上, 总计达到了648个。课堂辅助教学资源中的五项内容:课程教案、电子讲稿、辅助教学课件、案例、习题及辅导的内容也比较完善, 分别达到了99、54、60、38、81个, 总计达到332个。其它在精品课程建设中比较常用的资源还有:讲授教材90、参考文献资料88、试题库79、电子教材69、相关资源库66。除此以外的资源比较欠缺, 尤其是实践教学资源三项总计才仅有70个, 这说明各学校对实践 (实验) 教学资源建设还不够重视, 模拟教学和实验软件开发投入不够, 仅有5个和11, 开展网上实验和训练更是少之又少仅有7个和2个。在协作学习资源建设方面, 辅导答疑、讨论交流、协同学习各要素分别只占了总统计量的15%、29%、16%。这说明资源建设的观念还没有从助教向助学和助发展方向转变。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的要素不完整, 课程资源缺乏系统性和配套性, 辅助课堂教学资源居多, 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实践学习的资源较少, 大多数精品课程资源建设忽视隐性课程资源的挖掘、教学交互和情境创设等问题, 缺乏对教学过程的支持, 缺乏在线学习管理与指导评价等, 不能满足信息化环境下多模式教学的需要。

2) 教学资源设计分析

教学资源的设计应该是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组合, 即要使设计的课程具有特色和适当的信息量, 为学习者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帮助, 还必须符合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和特点, 使其在学习过程中确能达到实效。对所有国家级精品课程资源建设情况进行统计和对比各要素在全体要素中所占的比例, 得到相关的统计结果如图2所示。

分析得知许多精品课程资源的的分布不平衡, 教学设计不够合理。大部分将课程的基本信息资源作为重点建设内容, 达到了总资源比例的35%, 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资源所占的比例也偏低, 都占12%。而对于应该着力建设的实验教学资源、协作学习资源都投入不够, 仅能达到了3%和4%, 富有本学科课程特色的资源不够突出仅占1%。课程资源缺乏系统的教学设计和有效合理的组织, 多半是书面教材的电子化和各种素材的简单堆积和静态发布。资源量多质低, 呈现方式不科学, 种类单一, 针对性差, 组织不合理, 平台不统一, 没有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将知识、技术、媒体等资源有效整合起来, 缺乏系统性、完备性和可接受性, 即无法辅助教师教学, 也无法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严重制约了精品课程资源的利用效率。

3) 课程网络共享及资源更新情况

信息分享和资源补给也是网络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 也要网络课程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但在本次统计中发现许多课程还存在网络资源链接失败、课程共享性差, 需注册认证后方可登录、课程建设陈旧, 注重一次性建设而忽视更新的情况, 分别占到统计数量的8%, 14%和16%。在教育部对2003年度国家精品课程教学支撑网站进行的抽查中, 网站访问的故障率高达18%。在2005年的检查中, 共有69门课程网站出现连通性故障或未被授权访问, 占课程总数的15%。北京市教委对2003年度98门精品课程网上资源统一组织点击评测, 更新检测, 结果表明:33%的课程未达到基本标准, 37%的课程没有更新。这说明许多高校的精品课程仅仅是为了考评而建, 评后对精品课程资源的推广应用和更新维护不得力。内容陈旧、更新缓慢, 信息封锁, 共享性差是影响优质教学资源应用的巨大障碍。

3 对网络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的思考

3.1 注重教学资源的选取和建设

根据《国家精品课程资源评审指标》的要求, 各学校应该根据学校定位与特色合理规划精品课程建设工作。遴选在课程建设、课程改革和课程教学上有突破及独创性的课程进行重点建设, 并及时把教改教研成果或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引入教学。在教材的选取上应选择系列化的优秀教材, 鼓励建设一体化设计、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这些教材及相关资料 (含课件、案例、习题、实训实习项目、学习指导等) 内容应做到系统、完整, 涵盖全面的教学知识, 且课程设计符合科学合理, 能满足网络课程教学需要, 具有齐备性、适用性、先进性和特色性。

3.2 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

在精品课程资源的内容组织与安排上要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 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理论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要大力改革实践教学的形式和内容, 选取针对性和适用性强、内容组织与安排合理、表现形式新颖的综合性、创新性实践活动。通过实验和实习等教学环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在实验课程内容的设计上, 要求课程定位准确、配备齐全的实验器材及实验指导材料, 并能紧密结合实际, 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发现问题及独立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习课程的安排上要将理论课程的技术性与实践课程的综合性融合起来。提倡开放式教学, 实现课内、课外结合, “教、学、做”结合以及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合理设计理论课程的实训、实习等教学环节, 体现校内学习, 实验实训及上岗实习的有机衔接。使教学内容既满足基础学习领域、又满足专业学习领域和拓展学习领域的要求。使精品课程在学生知识结构培养和职业能力素养方面起到支撑和促进作用。

3.3 改进教学设计方法

建设精品课程, 关键要进行课程教学资源的再设计与组织, 这种再设计, 要在教与学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的指导下, 以学生为中心, 从系统的观点, 过程的角度分析课程的活动和实施过程, 使之符合学习规律, 体现教学活动过程, 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适应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征, 能够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这就要求我们以系统理论、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做为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以整体、开放和动态的观念来合理制定教学目标, 科学安排教学内容, 有效组织各种教学媒体, 选择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并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进行教学评价。只有将教学设计的系统观贯穿于精品课程的各个方面, 才能更好的帮助学习者合理应用教学资源快速掌握学习内容。

3.4 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

精品课程建设要协调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关系, 灵活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等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益。在网络课程建设中广泛应用的Web2.0技术, 可实现了教学全过程的参与式交互, 更适应在大规模办学中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以及个别化、协作式学习方式的需求。在平台上, 可采用商业的教育软件和产品, 如Blackboard, Moodle和Saka等。这些平台以新的教学理念与师生高度参与为前提, 除了一般教学管理平台的基本功能外, 突出特点体现在课程主题、内容与资源的个性化定制, 灵活多元的评价方式, 提供多种学生交互, 及小组协作学习的工具等方面。灵活地运用先进的教育技术和平台, 能够为院校的课程建设提供一套综合、完整、优化的课程建设解决方案, 使教师可以有效地管理课程、制作内容和进行测评, 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监督和指导,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剑平.现代教育技术[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蔡铁权.现代教育技术教程[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

[3]杨玉芹, 钟洪蕊.国家精品课程网上资源教学设计与开发的内容分析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综合版, 2008 (12) .

[4]谢幼如, 姜淑杰.教育技术支持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分析报告[J].中国远程教育, 2008 (1) .

上一篇:开启宝宝的音乐盒下一篇:民营企业发展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