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在线网络课程(精选12篇)
教育在线网络课程 篇1
网络教育是通过网络展示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其中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特指支持网络教学的工具软件、教学资源以及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实施的教学活动。因此, 网络课程与一般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或网络教学资源在使用环境、内容结构、功能作用等方面不同。
1 网络教育的构成
网络教育是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远程学习的重要手段。根据网上教学的特点和人才培育的需要, 网络教育课程由以下几个系统构成:
1.1 教学内容系统:
包括课程简介、目标说明、教学计划、知识点、典型实例、多媒体素材等。
1.2 虚拟实验系统:包括实验情景、交互操作、结果呈现、数据分析等。
1.3 学生档案系统:包括学生密码、个人账号、个人特征资料、其他相关资料等。
1.4 诊断评价系统:包括形成性练习、达标测验、阅卷批改、成绩显示、结果分析等。
1.5 学习导航系统:包括内容检索、路径指引等。
1.6 学习工具系统:包括字典、词典、资料库、电子笔记本等。
1.7 协商交流系统:包括电子邮件、电子公告牌、聊天室、讨论室、教师信箱、问答天地、疑难解答等。
1.8 开放的教学环境系统:包括相关内容、参考文献、资源、网址的提供等。
2 网络教育课程设计原则
网络教育课程的开发是在科学、系统、规范设计的基础上进行的, 所以应该遵守以下一些原则:个性化;协作化;多媒体;动态化;交互性;共享性。
3 网络课程开发的一般步骤
网络课程开发由四个步骤组成:第一阶段为教学设计阶段, 包括分析和设计两个子过程。第二阶段为开发阶段。第三阶段为评价阶段。第四阶段为发布阶段。无论哪一种形式的课程开发模式, 实质都是系统方法的具体应用, 所以它们的框架大同小异, 只是在具体设计过程、实际操作步骤中所体现出的设计理念、设计原则不同而已。
3.1 教学设计
网络课程开发过程中, 教学设计的结果是网络课程开发的蓝图, 直接决定了整个网络课程的优劣。依据网络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要求在教学设计阶段, 以一种介于基于目标的教学设计和基于环境的教学设计的混合模式来设计网络课程, 以期优化教学环境, 达到最好的教学或学习效果。
分析:包括教学资源分析, 学习者分析, 外部环境分析。
设计:根据学习结果的不同, 确认该知识主题适合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还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在实际的设计工作中, 应当注意如下问题:
3.1.1 为避免网络"迷航", 应营造一个清晰的导航结构。
首先应该让学习者知道整个网络课程的整体框架和结构;其次, 超媒体结构层次不宜超过四层, 否则点击率会直线下降;此外, 在学习过程中, 应标明学习者目前所处的位置, 同时, 超媒体结构各节点之间应标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补充、解说、比较、判断、反思和应用) , 为学习者提供一个结构化、层次化的导航环境。
3.1.2 认知工具与知识主题应最大限度的融合在一起。
除了一些公共的认知工具和管理工具之外, 将大部分认知工具整合到学习策略中去,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使用各种学习方法和策略, 从不同侧面提高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
3.2 课程开发
网络课程的开发阶段实质上是运用网络课程开发工具, 将设计蓝图变为网络上虚拟的教学和学习资源的过程。它包括媒体的采集、信息资源的收集、各种网络应用程序的开发以及系统的集成。
目前, 开发网络课程的工具主要有两种:一种是Web开发工具 (包括各种网页开发工具、数据库开发工具及脚本语言) , 这种开发因为涉及到编程和数据库的开发, 所以需要专业人员支持。另一种是网络课程开发工具, 如Web CT, 它是一个简单易用的网络课程开发工具软件, 可以为那些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和学生们建构一个较为完善的网络学习环境, 教师或学生作为课程"建造者"来组织教学材料, 十分便利, 支持所见即所得。通过这种软件, 能直接开发出网络课程, 无须编程, 所以对于其他学科的教师而言较容易掌握。
在实际的开发过程中, 应注意如下问题:我们在采集和制作媒体时, 要应用占带宽比较小和技术比较先进的媒体;在开发各种认知工具、教学和管理工具以及数据库时, 应采用同一技术规格, 同一语言或同一开发工具来开发, 使网络课程易维护和管理。
3.3 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整个网络课程的开发过程中, 随时根据需要, 运用有效的评测手段和其他的反馈手段来调整、修改和完善网络课程。这样的开发过程也称为原型化开发。而总结性评价是在整个网络课程开发完成或上网发布后, 根据试验原型的评测结果和实际运行中的反馈信息和出现的问题进行修改, 使之趋于完善, 最后对网络课程的质量水平作出价值性的判断。
关于网络课程的评价,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课程导航;屏幕设计;信息呈现;媒体集成;功能完善等。
3.4 课程发布与维护
发布是指将功能相对完善的网络课程"搬"上网, 向学习者开放。这一阶段的完成, 也是整个网络课程开发过程的结束。维护是指网络课程的管理以及升级 (功能上的扩展、修改和内容的丰富等) , 这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工作, 需要不断的总结和探索。
当前的网络课程的发布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来实现:一是上传至学习支持平台 (如LEARNINGSPACE, WEBCT等) , 开发者只需将HTML语言格式的教学内容或资料上传至这些学习平台的服务器上即可, 系统会自动生成大量的学习辅助工具及教师管理功能。这样, 大大减轻了开发者或教师的劳动量, 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各门课程的认知工具、管理工具的千篇一律, 缺乏创意的问题, 同时, 需要额外购买相应的软件。第二种方式是开发者独立开发课程, 包括各种教学资源, 各种认知工具、教师管理工具等, 然后上传至Web服务器 (有个人主页、虚拟主机、委托主机、专线等四种主要形式) 。这种开发出来的课程融入教师的经验和新颖的想法, 能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但开发的劳动量极大。
4 结束语
网络教育资源的设计、开发促进了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进步, 从而推动网络教学环境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但目前网络课程的研究内容主要是有关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网络课程的教学应用模式单一, 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加速网络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与完善。随着网络教育资源的逐步完善, 网络教育将迎来灿烂的明天, 人们将彻底改变以往的学习模式, 真正体验21世纪信息技术带给人们的"快乐学习"。
参考文献
[1]加涅.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2]丛立新.课程论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3]丁兴富.远程教育的宏观理论[J].中国远程教育, 2001. (1) .
教育在线网络课程 篇2
吉林大学网络教育免试入学在职人员轻松拿大专
大学科门类;有本科专业115个,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1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92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0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7个;国家重点学科16个,省部重点学科58个,在一些学科和研究领域内具有明显的优势和特色,许多学科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并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一.报名条件 1.报考高中起点专科专业,须具有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中专毕业文化程度或同等学力。2.报考专科起点本科专业,须具有国民教育系列大专毕业证书;报考第二学历的本科毕业生,须具有国民教育系列本科毕业证书。3.报考高中起点专科护理学专业或专科起点本科护理学专业的考生,必须是已取得卫生类执业资格的人员。
二.招生专业序号 专业 层次 科类 1经济管理 专升本 文史 2 会计学 专升本 文史 3 公共事业管理(卫生管理)专升本 管理 4 法学 专升本 法学 5 护理学 专升本 医学 6 计算机软件 专升本 理工 7 土木工程 专升本 理工 8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专升本 理工 9 机电一体化技术 高升专 理工 10 土木工程 高升专 理工 11 计算机科
学与技术 高升专 理工 12 经济管理 高升专 文史 13 旅游管理 高升专 文史 14 护理学 高升专 医学
三、报名方法 :学生持身份证复印件一份,3 张小一寸免冠彩照,来校填表、注册、交费(报读本科的大专生需验专科毕业证并交复印件一份,在校生提供学生证),报名后不办理退学。(网上预报名)
学院招生办公室联系电话: 0755-36607257邓:***QQ:790214933 地址:深圳宝安区龙华东环一路综合楼213号四楼(深兴灯饰四楼)
教育在线网络课程 篇3
【关键词】网络时代 传统教育 网络媒介
不管我们怎样认为,网络教育的蓬勃发展,已经向传统教育提出了挑战。本文首先对网络教育和传统教育的优缺点进行了细致的比较,得到一个结论:网络教育同传统教育之间存在互补性,在此基础上,两者在各自的发展方向上向对方靠近并融合。
一、多媒体教学形成多感官、多方位的教学模式
网络媒介对传统教育影响中最具代表性的表现就属多媒体教学方式了。所谓多媒体教学,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传统的课堂教育里,教师手拿粉笔在黑板前板书,同学们拿着教材、记着笔记,在听老师讲解和记笔记的过程中学习。在这样的教育过程中,一方面教师要在授课的过程中书写,既影响教学效率又增加教师的负荷;而学生则只能以听讲、看课本的方式来接纳新知识,易感官疲劳,且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而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则可以借助多媒体的使用,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融入更多的信息资源,并在多角度的展示中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学生可以视、听、说等多种感官相结合,对同一知识点从不同的方面来理解、认识,从而增强对新知识的认知,促进对新知识的消化吸收,并更好地学会运用新知。多媒体教学形成多感官、多方位的教学模式,这大大地提高了课堂的讲解效率和课堂知识的吸收效果,促进了传统教育的现代化。
二、网络海量学习资源为传统教育添活力
在传统教育里,教育资源是一种很稀缺的资源。大部分的教育资源都是集中在图书馆的纸质书籍里面,而这些资源往往存在着总量不多、管理力度大、搜索难度大、更新速度慢等缺点。例如在传统的教育方式里,写一篇论文的准备工作往往是耗时又耗力的,因为它需要查阅不同的书籍,并且在不同书籍里将需要的信息摘抄下来。而在借助网络媒介下,搜索引擎则可以帮助我们以最快的速度检阅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并通过复制保存下来。
此外,在网络教育时代里,学习不仅仅是在课堂这个小小的空间里进行,而是伴随着网络媒介的普及,在网络的宽广海洋世界里,进一步拓宽,进一步延伸。吴伯凡在《孤独的狂欢,数字时代的向往》里提到了数字时代的“海”:“电脑更像是‘门’(Gates,音译为盖茨,这正好就是发明windows的那个人的名字)而不是窗户。它不是让你在房间里看窗外的景象,而是让你‘走出’房间,走向户外,甚至走向整个世界。”在这个数字时代的“海里”,有很多与学习课程相关的学习网站,而现在很多教育辅导机构也建设有自己的学习交流网站,在那里学生们不仅可以获取海量的学习资源, 还可以在论坛里进行学习心得的交流,或者直接提出学习疑问寻求解答。这些海量的网络资源给了学生们一个真正“学海无涯”的世界,而这种“足不出户”式的学习方式也在很大程度上较低了学习的成本。这些优势都是传统教育无可比拟的。
三、高效的网络媒介促进现代化教育思维的形成
网络媒介不仅具有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新闻媒介能够及时,广泛传递新闻信息的一般功能,而且具有数字化,多媒体,及时性和交互式传递新闻信息的独特优势。网络媒介的这些优点使得它在进行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也影响到人们的思维方式。在网络的广阔空间里,学生增长了见识,解放了头脑;在网络相对自由的环境里,可以各抒己见,增强了个体的独立意识;海量的网络信息一方面为学生们提供了大量的资源,另一方面也使学生们对信息学会甄别,进行筛选。而这些面对网络信息所作出的反映,则有利于学生们转变思维方式:变从众型思维为个体独立型思维,变封闭型思维为开放型思维变恒常新思维为创新型思维[5]。这在客观上促进了现代化教育思维的形成。
四、促进课堂教学的发展
促进教学模式的个性化。网络教育的出现,使得很久以来人们所期待的“在自己的地方,在自己的时间里,按自己的步调学习”这一愿望变成了现实,网络教学将会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仅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进行“传道、授业、解惑”的单一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为核心,依据个性化的原则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调动他们的内在学习要求,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开发他们的认知潜力,改变那种“一个进度,一个标准”的旧体制。
促进教学方法的灵活性。网络教学提供了交互性灵活的学习环境,它能实现教学信息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即时的、异步的交互,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向辅导教师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在同学之间讨论问题或进行协作学习教师可以随时查看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进程,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修改自己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基于此特点,网络教学成为远程教育中惟一可控的教学方式。
综上所述,网络作为传统教学的辅助工具,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其在构建多媒体化和个性化学习环境,提供丰富网络资源、拓展教学时空的作用,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网络教学仍将会得到补充和发展,并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吳伯凡.孤独的狂欢,数字时代的向往[M] .北京:中国人民大出版社,2012.
任职教育中网络课程设计的思考 篇4
关键词:任职教育,网络课程,设计分析,教学模式
1 任职教育的特点
任职教育的最大特点是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鲜明的岗位指向性, 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教学方法具有高度的灵活性。
1.1 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鲜明的岗位指向性。
任职教育强调要紧紧围绕岗位任职需要, 课程体系要适应培养复合型人才能力的需求, 以现实课题、实际问题为中心重组知识体系, 突出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性。
1.2 培训对象多元性是任职教育最明显的特点。
任职教育对象的文化学历程度, 前期的工作岗位, 工作阅历等层次多样化, 决定了在授课的角度、深度和教学方法上都要有所区别。
1.3 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2 网络课程的基本内涵
网络课程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基于Web的课程, 其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征。网络课程需要多媒体资源库支持, 需要丰富多彩的多媒体信息资源, 包括多媒体素材库、VOD视频点播系统、多媒体课件库和课程BBS系统等部分的有机结合。同时面对海量的多媒体信息资源也需要跨平台的搜索引擎技术提供给教师与学习者实现各种多媒体信息资源的检索。
3 网络课程的设计分析
当前大部分课程都比较注重教学内容的呈现, 而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的应用还是很少。虽然大部分课程都由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等涉及教学设计的东西, 但很多只是以往传统教学中积累的经验, 并没有根据网络教育的特点进行的较为“系统的、有针对性的、整体的”设计, 设计者更多地是从教员的角度去思考网络课程的开发和应用, 把自己的知识和教学经验原原本本地在网络上呈现出来, 从而忽视了学习者这个真正的主体, 这样会大大降低网络课程的有效使用, 使网络课程的许多内在的优势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从而直接影响整个教学的实际效果。下面从学习目标、学习者、学习内容和教学模式的选择四个方面加以分析。
3.1 学习目标分析
任职教育网络课程的学习目标必须是清晰明确的, 就是通过培训后受训对象能学到什么技能, 能满足什么岗位的任职需求。其次学习目标的制定要层次清晰、可操控性强。学习目标可以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 学习者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完成短期、中期和长期的学习目标后能够学到哪方面的知识技能或是知识技能能够提高到哪个层次水平。
同时网络课程的目标设计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获取学科的基本框架结构; (2) 发展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能力 (3) 培养学习者获取、分析与评价信息的能力; (4) 培养学习者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发展学习者相互协作的技能;
3.2 学习者分析
当设计一门课程时, 应该牢记心中的是“谁要学习这门课程以及学习者将如何运用所获取的课程知识?”这就要考虑学习者的特征 (年龄、职业、背景、家庭生活等) ;学习者的受教育程度 (小学、中学、本科、研究生等) ;学习者学习该课程的目的;学习者将如何运用所获取的课程知识;学习者在学习前对课程的了解程度 (学习该课程的先决条件, 该课程是入门课程还是精深的专业课程) 等等。了解以上的内容就要求开发者和教员能够通过调查问卷、面对面交流的方式对学习对象进行深入地了解, 由条件的话最好深入学习对象的工作岗位, 实地进行调查论证, 掌握第一手资料。
另外网络教学中师生时空分离, 要注意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这种以自学为主要的学习方式, 对学习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学习者要自己制定学习计划, 自己控制学习进度, 因此网络课程要注重学习者学习过程的自主化能力的培养。
3.3 学习内容分析
内容设计是网络课程建设的主体。它将网络课程所表现的知识内容按照网络教学环境的需要和教学目标进行分解、重组, 使教学内容更适宜用网络教学的形式表达。
3.3.1 教学内容的设计有以下几个要素:
(1) 学习内容按学科专业进行设置。这样做法针对性强, 学习者能够快速地找到自己要学习的课程。 (2) 学习内容实用化, 要精讲理论, 注重实践操作的讲解, 注重重点问题的解析。 (3) 综合运用多媒体手段, 多样化地呈现教学内容。 (4) 学习界面有清晰的导航, 易于操作。 (5) 网络课程要具备一定的组织性和指导性。
3.3.2 教学内容编制上有以下两部分组成: (1) 编制教学大纲, 设计内容结构
教学大纲是教学和学习活动的基础。网络课程的建构应该有相应的教学大纲, 这个大纲要在既定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编写, 突出网络教学的特色。网络课程教学大纲一般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 网络课程教学目的及教学任务; (2) 本网络课程在学科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及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3) 网络课程教学内容。
(2) 确定教学重点, 进行知识分解
确立教学重点是网络课程内容设计中的关键。知识体系内容丰富, 要根据不同层级的学习者的认知特点和规律来区分教学重点。确定了教学重点, 才能有侧重地进行知识分解, 并依据教学策略设计网络课程的功能结构。
4 教学模式的选择
教育在线网络课程 篇5
建设和谐网络教育教师环境 促进网络教育教学发展
寒池 陕西师范大学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这也给网络教育事业提供良好的发展契机,增强了理论支撑与思想文化基础。网络教育的根本和谐是以人为本的教师环境的和谐,和为大众所需的学生环境的和谐。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环境的和谐更是网络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条件和基本保证。
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以人为本 分配秩序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实现和谐社会既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也需要坚强的政治保障和良好的文化条件。历史的车轮已跨入21世纪,信息技术的应用逐渐步入成熟。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潮流下,网络教育也以其新兴形式和强大的生命力,成为传统教育的有力补充,为构建和谐、健康的教育环境贡献力量。创建和谐的网络教育环境,是当下网络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也是符合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的必然产物,更是符合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价值取向是以人为本,网络教育所追求的自主化学习、终身型学习就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对网络教育的教师队伍而言,建设和谐的教师环境更是促进网络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条件和基本保证。
任何一个教育部门,其教育定位,教育模式的不断发展、对社会需求变化的适应都基于一个的必要条件:教学质量,就是要有优质的教学质量作为基石与保障。作为新兴的网络教育事业的主体——网络教育学院,都是依托其所在高校强大的师资力量作为教学主体的,因此这就使得各网络学院没有自己专职教师。这也是它形式新颖的特点之一,因此如何构建一个和谐的教师环境,更加成为网络教育教学的一个难题与关键所在。
一、构建和谐的教师环境,关键在于教学管理人员的灵活管理。教学管理人员在构建和谐教师环境中担负着把握方向的重任。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较,网络教育要求教师以先进的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在大多数的教师已经习惯了与学生面对面的讲解、习惯了有学生配合的基础上的教学方式是不适合网络教育的。因此作为教学管理人员,能否引导教师并使他们快速把握新形式进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网络课程教学业务的沟通交流、培训的实现则成为把握方向的方法之一,给教师提供沟通的环境,交流如何通过先进的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如何与远程学生形成互动,如何利用信息手段解决学生的疑问等等,这些问题无疑能使教师更加了解网络教育,更加了解网络教育将是教师教学水平发展进步的一个平台,也更加能适应网络教学;把
第 1 页
共 3 页
“我与网络教育一起成长”征文
握方向的方法之二就是做好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这个过程就要以学生为本,调查学生所需要的、所能接受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思想与教学实践的结合,以实践来促进教学成果,以教学成果来影响实践。
二、构建和谐的教师环境,需要建立健全网络教育教师的收入分配秩序。网络教学要求的课程资源量比常规课程丰富,而且形式多样,质量要求较高,这决定了进行网络教育的教师相对从事传统教学的教师收入较高。随着网络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及形式的普及,适当调整网络教育教师的收入也成为必需,降低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收入的差异是网络教学在教学模式方面普及的标志。实行透明的可监测的“阳光报酬”能使得教师清楚其教学当中的问题所在,并逐渐了解如何做到以最少的工作量达到最多的报酬,这个过程也无疑使教师提供的资源质量更加趋向精华。
三、构建和谐的教师环境,要以建设学习型网络教育教师队伍为核心。目前我国的网络教育教师资源仍然稀缺,要逐步扭转这种局面,壮大优秀教师队伍,就要建立学习型网络教育教师队伍,从教师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提升,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教师,从整体上推进学习型教师队伍建设。学习型教师环境能让教师队伍首先适应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并努力走在网络教学发展的前端,符合社会所需;用学习型环境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用学习型环境促使教师创造出更多的教学成果,符合教师自身所需,更符合教学所需,只有这样教师资源才会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从而提高网络教育教学水平。
四、建立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是构建和谐的网络教育教师环境的目标所在。网络教育以其灵活的教学方式被广大学生所接受,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才能适应这种灵活的教学方式。人性化的管理、以人为本的教学也必将要求我们的教师队伍是充满活力的,是积极进取的。教师环境充满活力是网络教育教师环境和谐的一个基本特征,创造活力是教师活力的集中体现和显著标志,教师的创造活动能够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才能得到肯定。其实,网络教育本身就是多媒体技术发展的创造性成果,教学水平的创造性成果也必将需要充满活力的教师环境来维持。
在和谐的网络教育教师环境能促进网络教育教学发展的同时,网络教育教学的发展也必将反作用于和谐的教师环境的建设。
第一、教学的发展,教学成果的创新能够让教师更加适应全新的教育观,懂得面向未来的教育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教育。网络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网络将距离和时间缩短为零,谁能最早掌握知识信息,谁能更好的把握如何通过现代化工具与学生进行知识的交流,谁就是受学生欢迎的教师,谁就是适应时代的教师。因此在网络教育这个平台上会有更多的教师愿意加
第 2 页
共 3 页
“我与网络教育一起成长”征文
入,网络教育教师队伍逐渐扩大,教师会以具备网络教学的资格和能力为荣,整个教师队伍形成了和谐的氛围。
第二、教师的收入依赖于其教学水平的高低及教育成果的多少,网络教育给教师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在这样的一个平台里,教师的生活同时也向小康生活跨进了一步,甚至超越了小康生活水平,教师生活环境的进步促使了教师自身的心理和谐,在此基础上,网络教育提供的交流平台又促使教师之间的团结和睦,整个教师队伍在整个教学水平提高的基础上更加融洽,更加和谐。
鲁迅先生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网络教育在如今的知识经济时代,已经从没有路发展到开辟出了小道,再从崎岖的小道开辟出了一条宽阔的大道。我们能否在这条大路上走的更远,走的更好,就要看我们的步伐是否跟得上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潮流下,以网络教育事业教师环境的和谐来带动网络教育学生环境的和谐,最终达到整个网络教育事业的和谐。这是网络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必经之路,是网络教育事业以人为本的根本体现,更是网络教育事业的发展之路。
第 3 页
网络教育课程的开发和研究 篇6
[关键词]网络教育;课程开发;教学设计;课程发布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11)1-2-0081-03
网络教育是通过网络展示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其中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特指支持网络教学的工具软件、教学资源以及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实施的教学活动。因此,网络课程与一般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或网络教学资源在使用环境、内容结构、功能作用等方面不同。由此可见,探索和研究网络课程的开发的有关理论和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网络教育的构成
网络教育是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远程学习的重要手段。根据网上教学的特点和人才培育的需要,网络教育课程由以下几个系统构成:
(1)教学内容系统:包括课程简介、目标说明、教学计划、知识点、典型实例、多媒体素材等。(2)虚拟实验系统:包括实验情景、交互操作、结果呈现、数据分析等。(3)学生档案系统:包括学生密码、个人账号、个人特征资料、其他相关资料等。(4)诊断评价系统:包括形成性练习、达标测验、阅卷批改、成绩显示、结果分析等。(5)学习导航系统:包括内容检索、路径指引等。(6)学习工具系统:包括字典、词典、资料库、电子笔记本等。(7)协商交流系统:包括电子邮件、电子公告牌、聊天室、讨论室、教师信箱、问答天地、疑难解答等。(8)开放的教学环境系统:包括相关内容、参考文献、资源、网址的提供等。
二、网络教育课程设计原则
网络教育课程的开发是在科学、系统、规范设计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应该遵守以下一些原则:
(1)个性化
网络课程在设计时要突破简单的演示型教学模式,体现知识的建构过程。重视学生作为认知主体的作用,体现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特点,为学生提供灵活多样的检索方式,提供学习必须的工具软件(如计算器、在线字典、电子记事本等),实现学习过程的自动记录功能等。
(2)协作化
协作学习有利于高级认知能力及合作精神的培养。网络为网络课程的协作学习提供了环境平台,因此要发挥这一优势,为网络课程学习提供协作学习和协同工作的工具。
(3)多媒体
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Internet和Intranet向高宽带、高网速发展,使网络教育的多媒体传输成为可能。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应根据需要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教学内容。
(4)动态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知识老化的周期日益缩短。网络教学的动态更新特点使得课程内容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为此,在设计网络教育时要遵循动态化设计原则,随时扩充新的知识内容,保证学科内容的先进性。
(5)交互性
对于教学媒体来说,交互性的教育在于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网络教育中师生间必要的沟通交流显得尤为必要。网络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为此,在设计网络课程时,应该开辟出常见问答库、教师信箱和集中答疑等模块,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
(6)共享性
网络教育最大的优势在于资源共享。为此,在设计网络课程时要体现共享性的设计原则。对于重要知识点的学习,通过链接、提供网址资源等多种方式引入丰富的动态学习资源,提高网络课程结构的开放性,体现网络资源共享的优势。
三、网络课程开发的一般步骤
网络课程开发的一般步骤。它由四个步骤组成:第一阶段为教学设计阶段,包括分析和设计两个子过程。第二阶段为开发阶段。第三阶段为评价阶段。第四阶段为发布阶段。无论哪一种形式的课程开发模式,实质都是系统方法的具体应用,所以它们的框架大同小异,只是在具体设计过程、实际操作步骤中所体现出的设计理念、设计原则不同而已。
(1)教学设计
网络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学设计的结果是网络课程开发的蓝图,直接决定了整个网络课程的优劣。依据网络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和原则,要求在教学设计阶段,以一种介于基于目标的教学设计和基于环境的教学设计的混合模式来设计网络课程,以期优化教学环境,达到最好的教学或学习效果。
分析。包括教学资源分析,学习者分析,外部环境分析。
教学资源分析是通过对具体的知识点的分析。确定学习主题、知识结构体系以及与之相关的学习内容三个组成部分。这种教学资源分析形成的网络知识结构不仅反应了知识之间的联系,而且易于在Web环境中实现。
学习者分析是对网络课程面向对象的认知特征、知识背景、社会背景以及初始能力的分析。它与目标分析的结果共同确定学习的起点。
外部环境分析是对学习者的软硬件环境的分析。对于软件,如浏览器是否支持各种媒体(如最新的MPEG4、WMA媒体格式)等。对于硬件,如上网的速度,计算机的配置等等。这些都必须成为考虑考察的对象,对它的分析和调查的结果,直接影响着各种媒体的选择、策略的制定和情境的创设。
设计。根据学习结果的不同,确认该知识主题适合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还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标准是看它是属于基本概念、定义和事实等良构知识,还是属于较高层次的认知学习或情感类学习等非良构知识。前者比较适合于“教”,后者比较适合于“学”。然后采用基于目标的或环境的教学设计方案。对于界限模糊或复合型的知识点,可以考虑同时采用两种设计,利用Web强大的集成功能将它们整合在一起。若选择了基于目标的教学设计,就可以采用传统的教学设计方案,对每一个知识主题及其知识结构体系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相应的媒体表现形式,确定学习者控制的交互与反馈方式,重视学习目标的实现,强化学习结果。同样,若选择了基于环境的教学设计,就应该对每一个知识主题及其知识结构体系选择相应的自主学习策略、相应的情境,重视学习者与他人的交流,创设有利于学习者独立探索发现的环境和与人协作的环境。对于与知识主题相关的学习内容则可以作为学习辅助资源提供给学习者,同时注意与知识主题的有机融合。在评价方面,注意学生知识的迁移。在外部环境分析中考察了学生的软硬件环境,在实际考虑媒体选择、策略选择、情景创设时,必须将这些因素纳入进来,使网络课程最大限度的弥补学生软硬件环境的差异。
在实际的设计工作中,应当注意如下问题:
①为避免网络“迷航”,应营造一个清晰的导航结构。首先应该让学习者知道整个网络课程的整体框架和结构;其次,超媒体结构层次不宜超过四层,否则点击率会直线下降;此外,在学习过程中,应标明学习者目前所处的位置,同时,超媒体结构各节点之间应标明它们之间的关系(补充、解说、比较、判断、反思和应用),为学习者提供一个结构化、层次化的导航环境。
②认知工具与知识主题应最大限度的融合在一起。除了一些公共的认知工具和管理工具之外,将大部分认知工具整合到学习策略中去,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使用各种学习方法和策略,从不同侧面提高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
(2)课程开发
网络课程的开发阶段实质上是运用网络课程开发工具,将设计蓝图变为网络上虚拟的教学和学习资源的过程。它包括媒体的采集、信息资源的收集、各种网络应用程序的开发以及系统的集成。
本阶段将知识主题中的各种媒体表现形式、策略、情境变为现实的网络学习环境,变为现实的文本、音频、视频、动画、虚拟现实和多媒体应用程序,集成于Web应用程序之中。同时在这个阶段开发出各种公用的认知工具和教学管理工具。这样整个网络课程到此就基本成型。目前,开发网络课程的工具主要有两种:一种是Web开发工具(包括各种网页开发工具、数据库开发工具及脚本语言),这种开发因为涉及到编程和数据库的开发,所以需要专业人员支持。另一种是网络课程开发工具,如WebCT,它是一个简单易用的网络课程开发工具软件,可以为那些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和学生们建构一个较为完善的网络学习环境,教师或学生作为课程“建造者”来组织教学材料,十分便利,支持所见即所得。通过这种软件,能直接开发出网络课程,无须编程,应注意如下问题:
1)我们在采集和制作媒体时,要应用占带宽比较小和技术比较先进的媒体。如在使用视频时,应采用real格式的流技术或微软的MPEG4;使用图片时,采用gif格式或者jpeg格式等,这样能提高网络的传输速度。
2)在开发各种认知工具、教学和管理工具以及数据库时,应采用同一技术规格,同一语言或同一开发工具来开发,使网络课程易维护和管理。
(3)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整个网络课程的开发过程中,随时根据需要,运用有效的评测手段和其他的反馈手段来调整、修改和完善网络课程。这样的开发过程也称为原型化开发。而总结性评价是在整个网络课程开发完成或上网发布后,根据试验原型的评测结果和实际运行中的反馈信息和出现的问题进行修改,使之趋于完善,最后对网络课程的质量水平作出价值性的判断。
(4)课程发布与维护
发布是指将功能相对完善的网络课程“搬”上网,向学习者开放。这一阶段的完成,也是整个网络课程开发过程的结束。维护是指网络课程的管理以及升级(功能上的扩展、修改和内容的丰富等),这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工作,需要不断的总结和探索。当前的网络课程的发布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来实现:一是上传至学习支持平台(如LEARNINGSPACE,WEBCT等),开发者只需将HTML语言格式的教学内容或资料上传至这些学习平台的服务器上即可,系统会自动生成大量的学习辅助工具及教师管理功能。这样,大大减轻了开发者或教师的劳动量,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各门课程的认知工具、管理工具的千篇一律,缺乏创意的问题,同时,需要额外购买相应的软件。第二种方式是开发者独立开发课程,包括各种教学资源,各种认知工具、教师管理工具等,然后上传至Web服务器(有个人主页、虚拟主机、委托主机、专线等四种主要形式)。这种开发出来的课程融入教师的经验和新颖的想法,能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但开发的劳动量极大。
四、结束语
网络教育资源的设计、开发促进了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进步,从而推动网络教学环境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但目前网络课程的研究内容主要是有关课程的设计与开发,网络课程的教学应用模式单一,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加速网络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与完善。随着网络教育资源的逐步完善,网络教育将迎来灿烂的明天,人们将彻底改变以往的学习模式,真正体验21世纪信息技术带给人们的“快乐学习”。
参考文献
[1]加涅.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学校教育现代化建设[C].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8.
[3]乌美娜.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4]谢幼如,柯清超.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5]丛立新.课程论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6]丁兴富.远程教育的宏观理论[J].中国远程教育,2001.(1).
[7]刘成新.网络课程的设计、开发与评价[J].中国远程教育,2001.(3)
浅谈网络课程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篇7
关键词:网络课程,现代教育,影响
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 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育支撑环境”。其中网络教育支撑环境特指支持网络教育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源以及在网络平台上实施的教学活动。我们的教学工作不仅需要告诉学生现有的技术, 更重要的是应当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方法 (特别是自学方法) 、思考和分析问题的方法和今后的工作方法。因此, 我们的教材和课程不但要告诉同学们, 现在的技术如何, 更应当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思考和分析问题, 以便面对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课程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系列课程中的专业基础课和入门课, 因此, 该课程的任务与培养目标应定位于:使学生能够较牢固地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基本概念;了解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关系, 初步掌握与计算机网络密切相关的通信技术;能够较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分层思想、体系结构和基本工作原理。鉴于此, 笔者拟谈网络课程对教育诸方面之影响。
1 教学内容受网络课程的影响
(1) 教学内容综合化。计算机网络的运用, 尤其是联网之后, 各学校的资源共享, 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 在数量上它已大大超出了学校教育所提供的信息。在内容上, 它已不是单一的文字符号, 而是将多媒体融于一体。学生可以随意调取, 并轻松愉快地完成作业。
(2) 教学内容集约化。现代教育技术使信息的载体从书本、刊物和报纸转移到存储量极大的磁、电场形态, 从而轻易地实现信息的集约化。
(3) 教师—教材一体化。一体化主要表现在课程软件制作上。课程软件的开发可以集国际一流专家, 他们既是学科权威, 又是教育心理专家。他们既熟知学科自身的体系, 又了解学生的心理规律, 从而使学科自身的逻辑与学生的心理顺序在课程软件上达到融合。未来的课程软件将提供一套“菜单”, 学生要依此菜单提示, 进行符合自己心身发展的知识学习。
(4) 教学内容模块化。计算机的联网, 丰富的教学内容, 为学生选择符合自己需要的教学内容提供了方便。学生则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模块来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 以形成个体独特的知识体系。届时, 一名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选择不同的课程, 选择不同国别的同一课程, 选择同一课程的不同单元。
2 网络课程影响教学方式
(1) 教学形态将从班级制走向个别制, 形成个别化教学形态。各地区不同的学习者在同一门课程的学习中可以根据自身特点以不同教学进度, 选择不同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同一地区不同学校的不同学习者同样可以对教学内容和进度进行选择, 若把这个系统比作一个课堂, 地区差异相当于学生的层次差异, 学校甚至学生的差异则是一个班级中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认识结构的差异。系统同样可以对学生进行编班教学, 不同的班级按不同的教学进度, 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2) 教学形式将更加活泼, 更能体现因材施教。运用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制作的教学软件, 可以真正地实现因材施教。教师可让学生从网络中, 根据自己的程度和需要随机提取在量的软件进行学习。教师还可根据教学需要和计算机反馈的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 采取措施, 随时修改教学内容, 变动课程软件, 改进教学。
(3) 学校可以和其它单位协同开展教育活动。计算机的网络化, 可以使学校同校外教育机关、团体、个人通力合作, 共同从事教育活动。学校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 及时掌握必要的信息, 应用于教学实践。这将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素材, 丰富他们的兴趣, 开阔他们的视野。
3 网络课程对教师、学生的影响
(1) 教师即辅导者。教师将不再是课堂中知识的主要源泉, 而将成学生在学习和应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的辅导者。
(2) 学生即自我教育者。现代教学技术形式给予了学生学习期间充分的自主权, 他们利用电脑网络可以自主择校, 自主选择课程, 自主地掌握教学时间和教学进度, 自主评价, 这将促使学生成为其自身学习进步的创造者和评价者, 变“由别人教育”为“个人自我教育”, 这种自主的学习方式将有助于学生自我潜能的发掘和自我约束力的增强, 有助于培养学生人格的个性化倾向, 从而有助于培养创造型人才。
4 网络课程对课堂教学的补充
在未来的“学校”里, 学生可以向教师学习知识, 也可以向知识数据和专家系统学习。学生接受知识的范围更加扩大, 他们是互教互学的对象, 教师的概念发生了变化, 结束了以教师和课堂为中心的教育方式, 而以学生和实践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方式代之。由于信息处理工具的计算机化, 教师的指导地位显得尤为重要, 主要表现在指导学生掌握利用信息处理工具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教育在线网络课程 篇8
关键词:课程,网络课程,网络教育,电子化,职业定向性
自从2002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以来, 各地区、各部门都加强了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和支持, 国务院近期制定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相关决定, 落实科学发展观, 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随计算机、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大众化, 网络教育逐渐成为重要的教学方式,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面对职业技术教育的网络课程该怎么设计呢?
一、职业技术教育网络课程的特点
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不是学术型人才, 在课程内容和教学策略上具有不同于高等教育课程的特点, 正确和充分认识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特点, 是建设符合职业技术教育自身规律、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网络课程的前提。其特点如下:
1、职业定向性
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目标具有明确的职业定向性, 其课程内容的设计要考虑教育对象的就业需要。其设计要突出专业课程的职业定向性, 以职业岗位能力作为配置课程的基础, 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
2、技能主导性
职业技术教育是以各种产业生产技术为主的教育, 职业技能的获得, 成为其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熟练地操作技能或现场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是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重心所在。其设计应强化学生职业能力训练, 综合开发学生的职业能力;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提高学生就业上岗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及增强课程的灵活性, 适应行业和社会对应用型人才规格多变的需求。
3、课程实施高成本
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实施条件要求较高, 因其培养必须要有培训场所 (如实习车间、实习基地等) 和实验、实习设备。教学设施与设备品种多、数量大、且成本高、更换快, 造成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量大, 使职业教育成为一种昂贵的教育。
二、职业技术网络课程教学设计的原则
网络课程应树立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的思想, 充分发挥网络课程的优势, 创建有利于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多样化的网络教育模式。其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有:
1、适应信息社会需要
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是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 网络课程应该从培养信息化社会需求的人才高度出发做到观念更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内容从新、评价创新。
2、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网络课程是"非线性的多种信息连结";是文字、图表、动画、影视和声音等的"多媒体方式", 使学生多种感官相互主动配合以获取更丰富、更形象的信息,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教学主体。在网络课程设计时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力求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教育特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
3、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的原则
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在于创新。实施创新教育是时代的要求, 知识经济呼唤创新教育。在网络教学中, 学生通过自主选择学习内容, 参与讨论, 自我测评, 模拟实验, 在主动获取知识同时, 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网络教学设计中, 融入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容。通过教学实践,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 提高创新能力和水平。
4、丰富课程资源库
网络课程应是一个以信息资源利用为特点的开放性课程, 课程资源库建设可以采取自建与引用相结合的办法。它应以学习过程设计为中心, 网上学习过程能够利用各种信息资源, 有利于学习者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5、电子化管理教学
网络课程可以充分利用系统的信息管理功能, 通过建立和维护学习者的电子档案来管理学习过程。电子档案可以包括学习者身份信息、学习任务信息、学习活动记录、学习评价信息、电子作品选集等。还应该让学习者尽量利用电子手段完成作业, 把他们的电子作品作为学习成绩。学习者的电子作品可以传送给老师, 也可以通过网页形式发布, 以便接受多方评议。
三、职业技术教育网络课程设计的方法
1、根据工作分析对学习内容进行模块化
职业技术教育网络课程的学习内容大都与某个职业领域的实际工作任务或工作活动有关。在职业技术教育网络课程内容的结构设计方面, 应对某项职业工作地劳动任务进行工作分析, 分解为小模块。每个模块的课程内容自成体系, 相互独立, 学习者可按照具体需求, 选择需学习的模块开始学习。在职业技术教育培训过程中, 可根据教学目标的变换, 将各个教学模块进行选择和组合。
2、采用模拟型课程形式加强情境性和实践性
职业技术教育网络课程内容与学习者在职业工作中的实践行为息息相关, 课程内容的呈现应适当选用媒体形式, 为学习者提供真实的情境或提供实际操作的模拟, 让学习者先通过感性认识快速进入知识的学习。网络课程中注重情境的创设, 有利于激发学习者对真实任务的学习动机, 也有利于学习者知识和技能的迁移。
3、采用"示范-模仿"教学策略以培训学习者的技能
职业技术教育类网络课程一般采用"示范-模仿"的教学策略。学习者通过模拟真实的操作过程快速掌握程序化的职业技能。以技能训练为目的的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类网络课程一般按四个阶段来进行设计。首先, 介绍模拟实训内容及需要的基础知识, 其二, 演示实际操作过程, 通过动画等形式演示操作过程中的每个步骤, 第三, 由学习者模拟完成整个操作过程跟踪记忆学习者的操作, 即使为学习者提供指导和帮助, 第四, 设计练习, 提供反馈, 对操作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总结, 强化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帮学习者对操作技能的迁移。
总之, 职业技术教育是当前大力倡导的教育之一, 采用现代化的网络教育是提高和扩大教学规模和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知道了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及职业技术教育网络课程的设计方法是成功进行网络职业教育的保证, 也是成功的设计网络课程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武法提《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
[2]、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http://202.110.190.170/yuan/detail.aspx?id=347&page=2
[3]、http://course.jnu.edu.cn/netc/peixun/wlkc/wlkc4.files/frame.htm
教育在线网络课程 篇9
(一) 大陆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之理论基础纷争:课程学者角色思考之起因
20世纪50年代以来, 在新中国现代化的不同时期, 大陆进行了多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从重视规模数量到关注质量效益的发展进程, 教育部于1999年启动了最近的一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01年6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颁布, 及至2005年在我国基本形成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在大陆基础教育新课程推进的过程中, 关于新课程的著作、论文、会议纪要, 已然极大丰富, 一些新术语、新思想不断涌现, 新课程在不断地成长壮大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但对课程改革背后的理论支撑、实施凭据进行深层次的理性思考与探源确切来说是从2005年才开始的, 学界自2005年开始了对新课程理论基础改革的纷争。
这里以自2005年以来, 《中国教育报》刊载的几篇文章为例, 加以分析。
2005年5月28日《中国教育报》第三版刊登了靳玉乐、艾兴的文章, 《新课程的理论基础是什么》;2005年8月13日《中国教育报》第三版刊登了高天明、马福迎、蒋建华的文章《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究竟是什么》;2005年11月28日《中国教育报》第六版刊登了一组文章, 题为《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是什么》;2006年8月26日《中国教育报》第三版刊登了王本陆的文章《当前课程与教学改革理论之争》。在上述文章中, 学者们将新课程的理论基础分别解释为:1.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学说;2.从课程与知识, 课程与文化, 课程与社会的关系维度去构架课程的理论基础;3.对新课程理论基础的理解应该从认识论层面展开;4.新课程的理论基础是教学论与课程论层面的问题;5.新课程的理论基础实为理论基础创生过程;6.新课程的理论基础是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在凡此种种论争出现之前, 自新中国建国后的若干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至2001年开始推进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过程中, 学界对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问题从未赋予如此悉心的关照, 和如此多角度的思考。例如:对于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问题, 有研究者认为后现代思想是其理论基础;有研究者认为多元智能理论是其理论基础;也有研究者认为建构主义是其理论基础, 等等, 不一而足, 不同观点的持有者陷入不断地纷争, 这种本质问题的纷争, 说明对于新课程理论基础还在被浅表化的认定。蒋建华在《中国教育报》, 《自序:让科学引导教育》中写到:“曾经有学者提出教育科学首先要在教育界普及, 我甚为赞同, 因为实践中不按科学办事的地方比比皆是。教育行为、教学行为、管理行为、行政行为中常常有违背科学常识的地方, 其背后就是缺乏足够的科学精神。”“用‘让科学引导教育’来审视教育, 我们也许会发现, 科学能不能引导教育、科学愿不愿意引导教育, 这些工作需要以教育实践界的心态为基础, 更是需要教育理论界完成的任务……”的确, 完成课程改革理论基础的论证, 一定是教育理论界应该承担并完成的任务, 由此, 一个问题产生了:具体承担并完成此任务的课程学者在哪里?在大陆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 课程学者在课程政策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二) 台湾地区九年一贯课程改革之理论基础纷争:课程学者角色缺位之印证
20世纪50年代以来, 台湾进行了多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987年台湾“解严”后, 开始了教育领域的又一次改革, 在此次改革中, 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是教改的主轴, 学界认为其规模和深刻程度超过台湾历次课程改革。九年一贯课程大致来路:继1994年台湾“四一〇教改大游行”之后, 行政院成立教育改革审议委员会, 于1996年向行政院提出了《教育改革总咨议报告》, “台湾教育部”于1997年成立‘国民中小学课程发展专案小组’, 成员共计三十一位, 主要工作有:研订国民中小学课程发展;修订基本架构的共同原则;订定国民中小学课程的学习领域、授课时数比例等课程结构;完成《国民教育九年一贯课程总纲》。
台湾“国民中小学课程发展专案小组”成员情况
委员职务林清江考试院考试委员杨国枢中央研究院副院长陈永兴立法委员殷允芃天下杂誌发行人詹仁道泰山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伯璋国立花莲师范学院校长陈昭地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理学院院长王三庆国立成功大学中文系教授曾志朗国立阳明大学副校长沉清松国立政治大学哲学系教授李建兴教育部常务次长吴清基教育部技职司司长卓英豪教育部中教司司长蓝顺德教育部国教司司长黄武镇台湾省政府教育厅副厅长陈益兴台北市政府教育局副局长黄孝棪高雄市政府教育局副局长刘弈权教育部教研会执行秘书周丽玉台北市中山国中校长李侣萩高雄市阳明国中教师林惠雯台中县长亿中学教师叶秀垔新竹县二重国中教师廖木泉云林县私立东南国中教师李珀台北市私立复兴中小学校长杨益风台北市三玉国小教师吕淑屏高雄市莒光国小教师陈思丁新竹市莒光国小教师李丽卿台中县东山国小主任包崇敏台北市仁爱国小家长吴明锦台北县私立及人小学教师王可非花莲县明廉国小校长 (资料来源:http://zh.wikipedia.org/wiki)
欧用生在其著作《课程改革》中进行九年一贯课程检讨时指出“九年一贯课程决策层面过于狭隘”, 并进而加以解释:“台湾教育部于一九九七年成立‘国民中小学课程发展专案小组’, 成员共计三十一位, 包括专家学者八位、教师 (包括主任、校长) 十二位、民意代表一位、企业界二位、家长代表一位、相关业务行政人员七位。小组会议均由台湾教育部长亲自主持, 委员也由部长决定, 因此台湾教育部长扮演主席裁决角色, 而且决定邀请哪些人进入决策系统, 是决策过程中最有权力的人。而教育部行政人员则透过职务之便, 影响教育部长, 因此整个庞大的教育部行政系统发挥极大的影响力。‘九年一贯’与‘课程纲要’等概念系由教育部内部决定的, 并未经过任何讨论 (洪咏善, 民89) 。与历次课程改革相比, 教师代表显著增加, 同时减少课程和学科专家的比例。但大幅降低专家比例, 将使决策缺乏理性思考与理论基础, 毕竟教育改革不能徒有热情, 它更需要专业的引导。”2001年台湾颁布实施《九年一贯课程暂行纲要》, 继而大力推进九年一贯课程, 推进过程招致强烈反弹。2003年7月, 台湾岛内100多位大学教授联名发表“教改万言书”, 题为《终结教改乱象, 追求优质教育》。万言书以终结教改乱象、追求优质教育为主要诉求, 内容直指台湾教改12大乱象, 痛陈教改是虚幻的理想, 其实难以实现, 硬要用政治力量逼它实现, 就要付出惨痛代价。教改运动中出现的美丽口号, 本质上是民粹主义, 虽然激起了群众的热情, 但注定要造成社会问题。同时指出为教改而教改, 终将失败。台湾教育当局对“教改万言书”及时回应, 在回应中提到, “对于教改的核心理念与价值, 大体上都能获得社会的支持。问题主要是许多配套不足, 或过于躁进。具体表现在政策规划与执行的落差;过度理想化而忽略社会现实环境及民众接受程度;对于基层意见未充分沟通;缺乏完善的配套措施。”台湾教育当局对“教改万言书”的回应, 并未回避教改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并对这些问题予以承认。李远哲本人在其2004年3月的文章《对于教育改革的一些省思》中提到:“至于教改, 在皂白不分、几经扭曲之下, 世人早已难窥其原貌。”“教改会的成员有各级学校校长、教师、企业家、文化界人士、政府官员, 连我在内一共三十一人, 教改会在民国八十五年 (1996年) 十二月二日提出《教育改革总咨议报告书》, 完成了既定的任务之后就解散了。”由此可知, 教改会的职责仅仅是提出《总咨议报告》, 其职责没有延续性。
及至今天马应九、萧万长的教育政策纲要中提到:“肇始於民国八十三年 (1994年) 的教育改革运动, 方向正确, 但教改运动的实施策略却颇多瑕疵, 社会各界指责不断。教改策略中较为正确者, 应继续维持, 然而问题丛生者, 则必须彻底检讨, 如九年一贯、综合高中、多元入学、大学校院大量扩增等。我们主张组成‘教改检讨委员会’, 以就事论事的态度, 检讨教改成效, 尽速修订不当之政策。”尤其提到“回归教育本质, 尊重学术专业。国家教育政策的制定, 应由客观中立的学者专家主导。”
二、大陆与台湾基础教育课程政策中之学者角色面相:角色面相模糊不清
通过对大陆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及台湾九年一贯课程改革的脉络梳理, 一个明晰并深刻的问题悄然凸显, 且不容回避:课程权利归为何处?一次课程改革的筹划、酝酿、设计、论证、实施、评量过程中课程学者于三教九流的课程代言人中将被赋予怎样的位置、完成怎样的功能、承担怎样的职责, 这是一个需要很好探讨的问题。课程学者在课程政策中的角色研究, 无论对对大陆还是对台湾, 亦或是更广范围的课程研究来讲, 都是有价值的。课程学者的角色面相研究, 是洞察课程改革的合理视角, 但这个角度场域一直在被人们忽视着, 至少没有唤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课程政策是依据国家有关的教育宗旨与法令, 考虑社会不同团体的各自愿望, 强调何种团体在何种程度上影响课程的问题, 经由民主程序来确定课程目标、课程计划、教学内容、学科教学标准, 进行课程结构调整, 选择课程实施策略的动态过程。此过程会以文本的形式形成相对稳定的、连续的行政部门或教育机构的行动指南或执行准则。文本形式存在的课程政策只是相对稳定的, 因为课程政策本身反映了社会各利益集团间的冲突、协调、妥协的过程。课程政策的参与者将不同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带到这一动态过程中来, 彼此交互作用和对话协商。“课程政策的变革, 或者一个新的课程门类的形成, 远远不是教育内部的事情, 更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性的问题, 而变成各种意识形态、政治力量、党派团体、以及社会思潮、教育流派角逐的竞技场。”于是, 课程政策问题实则演绎成为课程权力的分配问题, 谁来领导课程改革?对此问题的无法清晰作答, 说明课程学者在课程政策中的面相模糊。
三、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课程学者角色定位:做纯粹的专业引领者
(一) 课程改革需要课程学者彻底的理论精神
专业化领导已成为专业发展的趋势, 这是不争的事实, 加之教育活动作为一项特殊的社会活动, 具有其本身的复杂性。课程改革作为教育活动, 具有影响范围广、传递时间长、损失不可逆、回馈不明显、成效难量化等特点, 课程政策较之其他行政决策具有更显著的综合性, 课程政策更应由专业造诣深厚的学者来充分参与、论证、指导、实施和评量, 才能降低课程改革运行成本, 减少其失误风险, 保证课程发展的健康、稳步、持续、高效与和谐。对于已形成的课程政策更需要以专业性的眼光来加以审视、洞悉、评判与预见, 为课程政策提供确凿的科学依据, 为其给养新鲜的思想, 使其不断臻于完善。课程改革需要课程学者彻底的理论精神、高超的理论水准和认真的角色态度。
(二) 课程学者要做纯粹的专业引领者
对于学者角色, 从来就不缺少美丽的赞词和殷切的期冀;学者常被赋予崇高的地位和艰巨的任务。以下几段文字摘自费希特的著作《论学者的使命》:
“学者的使命主要是为社会服务, 因为他是学者, 所以他要比任何一个阶层都能真正通过社会而存在, 为社会而存在。因此, 学者特别担负这这样一个职责:优先地、充分地发展他本身的社会才能、敏感性和传授技能。”“学者现在应当把自己为社会而获得的知识, 真正用于造福社会。他应当使人们具有一种真正需求的感觉, 并向他们介绍满足这些需求的手段。
“我的本分就是把这个时代和后代的教化工作担当起来:从我的工作中产生出来未来各代人的道路, 产生出各民族的世界史。这些民族将来还会变化。我的使命就是论证真理;我的生命和我的命运都微不足道;但我的生命的影响却无限伟大。”
费希特呼唤着纯粹的学者精神, 引人感触颇多。如果说费希特《论学者的使命》已经描述了应然的学者角色, 那么需要进一步做的是观察课程政策中课程学者的实然面相, 体恤课程学者不矫饰的心情, 充分论证在课程研究领域, 课程学者应怎样践行自己的使命。这需要在林林种种的社会复杂因素之下, 为学者提供可以超越于体制之上的自由拓展空间, 同时, 也需要学者恪守纯粹的专业思想, 以严正其明天的角色。
参考文献
[1]王世红.比较视野下的台湾与大陆课程改革.现代中小学教育2008年第8期P.15
[2]蒋建华.自序:让科学引导教育..中国教育报2004年1月3日第3版
[3]欧用生.课程改革.师大书苑发行2000年版P.214
[4]台教授撰“万言书”诉求终结教改乱象[EB/OL].新华网2003-07-2109:21:00, http://news.21cn.com/dushi/wanx-iang/2003-07-21/1114285.html.
[5]梁安.台湾教改万言书及其回应[EB/OL].课程教材教法杂志, http://www.pep.com.cn/rjqk/sjtx/ls/yj2004_43z113/200703/t20070302_280492.htm.
[6]李远哲.对于教育改革的一些省思[EB/OL].http://eblog.cersp.com/userlog/1504/archives/2007/298535.shtml, 2004-3.
[7]马英九、萧万长教育政策[EB/OL].http://www.ma19.net/.
[8]胡东芳论课程政策的定义、本质与载体, http://szfu-quan.com.cn/kcs/kcyj/kgsj/kczc/200211/t20021118_2939.htm.
[9]滕会杰.课程政策制定过程的特征与本质[EB/OL].http://www.zgjsw.com/Thesis/test1/200812/28780.html.
教育在线网络课程 篇10
一、《教育法学》课程目标设计
认知领域:了解教育法的基本原理;掌握学校、教师和学生等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理解教育法律责任和教育法律救济等方面的主要观点。技能领域:通过学习, 能对生活中的教育法律问题及教育法律现象依法进行分析与评价, 提高其依法执教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逐步形成教育法律意识;认同教师职业的规范要求;理解并确立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和依法执教等教育法学理念。
二、《教育法学》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本课程一改以往强调教育法学理论体系, 注重教育法规解读的做法, 在教学内容上从教师与学生的工作、学习和学校生活逻辑出发, 以各种生动活泼的现实事件为教育法学理论的载体, 让学生从教育法学案例中思考有关教育法学的问题, 从而活跃教育法学的课堂, 激发学生对于法律问题的兴趣和解决法律问题的欲望, 帮助学生加深对教育法学理论以及各知识要点、难点的理解, 实现教育法学学科知识体系的融会贯通。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大纲、教材的知识体系和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 确定本课程的重点:学校的权利与义务;教师的权利与义务;学生的权利与义务;学校和教师的侵权责任;教师与学生的法律救济。确定本课程难点:对本学科最基本、最核心的概念、命题、原理的理解和认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和教师法律意识的理解与形成;学生应用教育法学理论分析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形成。为强调本课程的重点, 突破难点, 我们突破传统框架, 课程内容作了精心筛选, 择取教育法学中最基本和最核心的概念、命题、原理等予以精讲。通过“少而精”的核心概念等作层层剥笋式讲解, 提炼出各章的基本知识, 尔后围绕这些知识点选择出典型案例, 通过文字材料、课堂交流、网络视频等方式呈现教育法学案例, 形成问题情境, 学生不仅能从宏观上把握教育法学知识体系, 而且能透过鲜活的案例触发对理论学习的渴求, 以解决过去有学生反映的“学了《教育法学》理论, 感觉用处不大”的困惑。
三、《教育法学》课程教学方法设计
我们改变了过去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授课方式, 在教学方法方面不断改革创新, 已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本教学团队在教学改革上进行了大胆探索:
第一, 改进师资配置方式。《教育法学》课程突破了由一名教师以纯粹的理论讲授为主的“单人单体课程”模式, 创造性地以“团队协作”方式施教, 即采取按模块分工、团队协作的方式组织教学。第二, 拓展教学时空。在教学时间上, 由课内向课外拓展;在空间上, 由大学课堂延伸到中小学教育基地、精品课程网站, 从“粉笔+黑板”式的教学发展到现在的“课堂+基地+网络”的教学。第三, 不断改革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将案例教学法、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网络自主学习等教学方法运用到教学实践, 形成“基于网络环境的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 加强导学、助学、促学”的教学模式。学生能运用网络获得学习资源,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为配合学生实现网络自主学习, 教师注意了转换角色, 使自己成为导学者、助学者, 认真组织学生按教学要求上网学习, 参与并指导学生的小组学习活动。教师掌握并运用各种实时和非实时的交互手段, 在网络教学上进行经常性的交互教学活动, 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困难, 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也弥补了《教育法学》课时给教学时空带来的缺憾。
四、《教育法学》课程教学手段设计
在网络教学环境建设上, 已逐步构建起能保证教学信息、资源及时传输、储存、发布的硬件环境, 建立并实施网上教学的管理制度, 全部教学资源进一步到位, 以满足教学的需要。《教育法学》网站的学习资源不断丰富, 网络课程平台、网上答疑系统已全面开通, 服务的质量正不断提高。本课程网上动态资源是根据学生学习情况, 提供个别化辅导, 解疑答难, 进行主题讨论, 有效帮助学生学习和拓宽知识视野;教学网站“视频视点”栏目提供聚焦于教育法律问题的案例片段, 激励学生探究各个章节所涉及的主题;网站设有师生互动的讨论板———用以交流问题或邀请学员利用一个新的在线资源, 提供最新研究成果。由此, 通过开发《教育法学》课程网络资源, 打造师生间便捷互动的平台, 有效促进了学员的自主学习。
五、《教育法学》课程考核方法的设计
网络教育对传统教育的影响 篇11
【关键字】:传统教育 网络教育 影响 比较
【中图分类号】G434
一、传统教育
(一)什么是传统教育
传统教育是以教师为主,围绕课本,向学生集体讲授系统知识,学生则经由上课专心听讲或练习,以及课后温习来熟悉课本与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内容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传统教育的优点
传统教育在伴随着人类向前发展的过程中,也在不断的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
首先,传统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方式。教师在教学内容、方法、组织形式方面有相应的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作出及时的调整,老师也可以在与学生面对面交谈时,透过学生的口头表达、面部表情等更好的掌握学生的思想,引导学生往正确的方向走。教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这就要求学生在有限的上课时间内,必须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课,努力使自己跟上老师的思维,有效的训练了学生的凝聚力和快速反应的能力。老师在讲解问题时,有时也会有意识的去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在传统教育方式下,学生们共同生活在同一校园中,他们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文化甚至不同国家,每个人身上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他们可以利用在学校共同生活的机会,扬长避短。
(三)传统教育的缺点
在传统教育体系中,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使学生学习人生经验。这种传统教育的弊端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第一,有较为严格的时空限制。学校对课程、课时、授课地点都有严格规定,学生必须按课表上的安排来进行学习;另外,传统教育以学校教育为主,学校要向学习者提供教室、宿舍等设施,这些设施都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第二,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控制者,对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进程、结果和质量评定都实施严格的控制,教学过于程序化和模式化。第三,教师的教学以知识的传递为主,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方法、情意发展和价值观的形成关注不够。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教学的不足之处越来越明显,需要产生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来加以辅助,于是,网络教育便应运而生并得到了迅速发展。
二、网络教育
(一)什么是网络教育
网络教育是指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到教学之中的具体体现,是建立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和国际互联网基础之上的一种全新的教学系统或教学模式,是把教室扩展到校园网上、互联网上,使资源在全国、全球范围共享的教学。是现代远程教育的一种主要实现方式。
(二)网络教育的优势
计算机网络带来的信息量及時空结构的变化,对传统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网络教育使得信息资源能为人人共享。通过网络,学生接触到的不再是单一的教材书,而是可以从网上搜索到自己所需的各种内容资料,从而达到教育资源共享。借助于互联网,把各国的教育资源联系起来,供全球共享,这就可以使生活在教育资源贫乏国家的人们,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2、网络教育引起了教学方式的深刻变革:(1)教学气氛的积极性。网络学习是一种自主学习,没有老师的强迫和监督,通过网络为学生创造积极主动的学习气氛。(2)教学方式的灵活性。网络教学以学为主,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教学规律。(3)教学内容丰富。丰富多彩的具有现代化信息手段的课件将代替过去传统教学中的单一的书本或教材。
3、网络教育使学生的学习行为发生了转变:(1)网络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信息资源,学生也能按照他们各自的情况来设计、安排学习,使学生由传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2)网络为交互性学习提供了教学环境,因为互联网把文字、图形、影像、声音、动画和其他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先进技术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可以模拟现实环境。从而能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以一种互交的方式呈现信息,学生在网络中不仅接受,同时也表达,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反馈的情况调整教学。
(三)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比较
在交互性方面,传统的教学,表现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学环境共在一个空间以及他们之间的直接接触的场景,只是一种从教师到学生的单项作用,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很难有机会向教师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以及他们解决问题的具体过程。所以,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不利于实行个性化教育。网络教育最显著的特征是教师和学生的分离,运用计算机网络所特有的信息数据库管理技术和双向交互功能,为个性化教学提供了现实有效的实现途径和条件。一方面,系统对每个网络学员的个人资料,学习过程和阶段情况等可以实现完整的系统跟踪记录、存储;另一方面,教学和学习服务系统亦可基于系统记录的个人信息,针对不同学员的自主学习目标、内容、学习时空、学习技术和学习方式,提出个性化学习的建议,并进行指导教学和应试辅导等。
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各有其优点,不能单一的夸大其中之一的优点而忽视其不足之处,必须两者相结合,才能做到更好。网络教育是应现代技术发展的要求而产生的,这种新生的教育方式,面向的对象主要是成年人,是以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为主。而传统教育面向对象主要是青少年学生,学生在青少年阶段接受传统的教育方式是必要的,因为,这种教育方式的基础教育。学生经过基础教育掌握了科学文化知识,学会了做人的道理,为将来再教育作好准备,所以,这两种教育方式是互存共补的,离开了任一方,都是不完整的。
[参考文献]
[1]刘淑华、郭跃军 论网络教育对学校教学的影响 农业教育版 2003(3)
[2]俞涛 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优劣势分析 浙江科技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2003(3)
[3]张倩 挑战——网络教育与学校教育 天津市教科院学校 2004(1)
作者简介:
姓名:梁凤梅 出生年:1981年 性别:女 单位:广西右江民族商业学校 民族:壮族 籍贯:广西南宁 学历:本科 职称:中级讲师
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建设探讨 篇12
关键词:网络教育,精品课程,课程建设,网络教学研究
网络教育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资源和教材、一流教学管理和支持服务的高水平网络课程。教育部于2003年开始进行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程, 2007年开始启动网络教育类国家精品课程评选活动, 截至目前共有99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网络教育精品课程。网络教育精品课程的评选将有力推进我国现代远程高等教育事业, 对于保证和提高我国网络教育质量以及缓解因高校扩招而引起的教学资源不足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但是也要看到网络教育精品课程目前还处在较低发展水平上, 呈现出观念孤岛、投资孤岛、资源孤岛、软件孤岛和市场孤岛等问题, 优质数字化学习资源缺乏, 共享不够, 难于进行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等问题。
一、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建设的背景
1. 网络教育精品课程从教育规模和教育质量的矛盾中突围, 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
从1999年到2003年, 共有68所高校经教育部批准为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2006年在校生规模达到279万人, 网络教育在毕业生数、招生数方面均占到了普通、成人、网络三种类型本专科层次学历教育总量13%以上, 在校生数方面占11%左右, 而且这样的规模是在不增加高校数量的基础上实现的。但与此同时, 一对矛盾已严峻地摆在了我们面前:如何在高等教育规模持续增长的情况下, 继续保持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充分满足学生个体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部适时启动网络教育精品课程评审, 开展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建设, 对于巩固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成果, 进一步推进高水平网络教育课程的建设, 促进高水平网络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推动网络教育的发展、改革和创新, 提高网络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促进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建设, 均具有重大意义。
2. 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建设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技术的支持下蓬勃壮大
时代发展的许多重要趋势如潮水般推动着网络教育理念进行整合和更新, 作为教育轴心的课程不仅是萌发教育理念的起点, 更是充分验证、尽情演绎全新理念的舞台, 不同的教育理念以其各异的方式活跃所有的课程要素, 使其作用和量发挥到极致。在这种课程建设的潮流中, 独树一帜的高质量、高品质课程不断涌现, 不仅呼唤精品课程建设的提出, 更推动着精品课程建设往前走。一方面, 在先进教育技术的支持下, 课程的各种要素都得到了较以往更拓展和更准确的表达, 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使网络课程的开发和应用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 如互联网速度大幅度提高, 在网上完成教学的实时交互已经很容易实现, 短信平台、QQ群也开始在网络教育中应用。实践过程中, 试点院校逐步认识到学生群体的特点, 积累了很多经验和体会。此外, 观念的改变, 如学习支持服务观念的确立, 对资源有了新的认识:资源已不是静态的, 也包括动态的, 资源发展到了立体化、综合性阶段。
3. 网络教育自身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教育部曾明确提出试点工作的目标之一是促进网上教学资源建设, “建立起资源共享的形式和运行机制”, 但到目前为止, 有效的资源共享机制并未形成, 原因之一就是优质网络教育资源严重短缺。实施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建设对于促进优质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和共享, 减少低层次重复开发, 促进网络教学改革和创新, 提升网络教育的社会地位等,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精品课程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选择, 它不仅催生于教育规模和教育质量的矛盾之中, 更在科学教育理念和先进教育技术的孕育中脱颖而出。课程不是孤立的, 一个课程体现了课程开发和技术方案的教育的理念, 体现了管理是否规范, 体现教学的改革和创新。网络课程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试点院校网络教育的水平。
二、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1. 学习支持服务功能尚不完善
学习支持服务是网络教育的特色, 也是网络精品课程评审的重要指标。网络教育是成人、业余、通过网络实现、自主学习这样一种教学模式, 怎么能够适应成人、业余、网上、自主的学习方式, 真正能够帮助远程学习者学习, 是网络精品课程建设的特点, 也是学习支持贯穿整个网络教学过程。但目前的网络精品课程在这方面尚不够完善, 需要在实践中加以完备。
2. 教学内容与学习资源多, 教学活动少
网络学习不仅要关心教育目标的设计、实现, 更要关心实现的过程以及学习者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的能力发展。目前的网络精品课程教学内容与学习资源模块均较多, 但大都缺乏丰富的学习活动设计。网络教学总体设计要符合成人业余学习的特点,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媒体形式的选择要恰当。学习资源和传播方式的形式要多样;要建设一体化设计、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
3. 远程导学与学习活动不够丰富
学生学习信息记录能够帮助教师及时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 方便教师针对个别学生及时做出辅导, 以便保证网络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质量, 因而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但目前的精品课程缺乏运用多种策略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指导, 信息记录的设计和使用率低, 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方面不够到位;评价方式 (作业、在线练习等) 缺乏多样化, 评价反馈不及时。
三、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建设
1. 从专业化团队建设入手
教师是课程的灵魂, 教师队伍建设对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要建立一支集学科专家、主讲教师、课程辅导教师、校外学习中心辅导教师、学习方法指导教师“五位一体”的教师队伍。在人员组织上, 要组建优秀的资源建设的专业化团队。在网络教育中, 师生分离的特征决定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不方便, 也不及时。这就从客观上决定了网络教学中的师生需要建立更多同步或异步的交流途径, 以弥补师生交互的缺失, 而教师则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与学生进行交流, 如解答学生疑问, 指导学习过程, 组织网上教学活动等。
同时, 要设计专业化的队伍分工和体系化的岗位角色, 并根据不同的岗位需求, 形成策划、制作、课程管理和运行等部门, 分工合作来完成整个资源建设工作。要聘请学术造诣和教学水平较高、具有丰富网络教学经验的教授担任网络教育精品课程的负责人和主讲教师, 要引导并创造校内外专家合作的机会, 逐步形成一支包括教学、辅导、研究、设计和技术等人员的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建设团队, 而且要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资源设计和制作能力强。
2. 从教学内容建设入手
教学内容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 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教学内容的建设主要通过选择教学内容和组织教学内容来实现。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选择应遵循精选经典内容、导入前沿内容、介绍争议内容、延伸交叉内容、融入人文内容的原则。教学设计应能充分把握网络教育的质量观, 以此为依据, 结合网络教育对象的心理特征, 结合学科知识特点、可实现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特点, 采取多种课程设计策略, 对不同类型的课程采取不同的设计策略, 有效地实现教学效益, 并通过层层落实的组织管理物化于具体课程。
3. 从教学模式建设入手
教学模式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关键所在。由于远程教育的基本特征是教师与学生在时空上的准分离, 因此远程教育更强调学生通过媒体学习, 这就使得网络教育课程的教学模式往往较多体现在资源呈现层面上, 没有充分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而国内的网络教育学生普遍存在外在动机强、内在动机弱的特点, 他们参加远程学习的动机主要来自职业发展或生存需要, 很少是自我能力发展的需要, 因此更加注重学习结果 (如学位、文凭) 而轻视学习过程。在这种情况下, 更需要开展必要的网络教学活动, 促使学生重视学习过程, 提高教学的质量。
4. 从教学资源建设入手
在网络教育中, 教学资源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主要学习对象, 也是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基本途径。网络课件是目前网络教学的最主要的资源形式, 在网络教学中, 教师不直接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 因此网络课件不宜制作成一部静态教材, 它应当承担更多的功能, 包括系统化呈现教学内容, 促进学生对课程的理解, 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此外, 应充分整合利用社会教育资源;认真研究各种教学媒体的功能和规律, 强调课程建设多种媒体资源的一体化设计;通过实施课程建设项目管理制, 保证统设课程的建设质量, 建设一批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和基层教学点的实际需要的精品课程及其教学资源。
5. 从实践教学建设入手
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和延伸环节, 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网络精品课程的实践教学渗透了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通讯技术因素, 变得更加开放、实时、便捷、人性化。设计思想创新与实现方式现代化是精品课程实践教学设计与实践灵魂。实践教学并不是简单将实践教学网络化的问题, 它是运用现代远程教育理论和技术进行系统设计创新, 是对传统实践教学方式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运用。必须充分使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创设在线实训环境, 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进行教学管理与评价。
6. 从学习支持服务建设入手
学习支持服务是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支持, 它是各种信息的、资源的、人员的和设施的支助服务的总和。学习支持服务的水平制约着网络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水平。实践表明, 网络教育的学习支持服务都有一个从松散到规范的发展过程。为了促进学习支持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通过制度建设来规范服务是有效的途径之一。
7. 从特色建设入手
由于课程定位不同、学习内容不同、学习对象不同, 必然会使不同的课程具有不同的特色, 如何突出本课程在资源建设、教学内容、学习支持服务以及整体风格设计等方面的特色, 必须要深入地思考并且要真正地做出自己的特色。如兰州大学应结合学校优势学科, 大力开发西部资源环境、区域经济、干旱区农业等方面的精品课程资源。
8. 从机制建设入手
在经费支持、政策支持、精神支持等方面完善网络教育精品课程激励机制, 健全网络教育精品课程评价机制。学校的政策支持对于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建设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 包括成立专门的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建设机构, 由学校领导挂帅, 统筹和推动网络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把网络教学工作量纳入到教师评价体系中;对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建设提供经费支持;鼓励教师申报网络教学改革立项;鼓励教师在普通本科教学中使用网络课程等。
参考文献
[1]邓幸涛, 曹凤余.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建设五人谈[J].中国远程教育, 2007, (8) :5-12.
[2]李少华, 陈庚.从网络教育精品课程评审看网络课程发展现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28) :152-153.
[3]黄勇.论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建设的若干关键问题[J].现代教育技术, 2008, 18 (2) :61-63.
[4]许晓安.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对网络教育发展的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 2008, (8) :62-64.
[5]黄安心.论网络教育精品课程的实践教学设计[J].科技资讯, 2008, (25) :144-145.
【教育在线网络课程】推荐阅读:
在线课程设计05-31
在线社会网络07-04
在线开放课程09-09
在线支付网络05-22
在线课程学习09-30
在线教育06-11
网络在线考试论文05-16
在线开放课程评价研究06-21
宝安教育概况 - 宝安教育在线07-15
在线教育行业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