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教育的模式分析

2024-08-07

在线教育的模式分析(精选12篇)

在线教育的模式分析 篇1

摘要:微视频课程作为一种微型教学资源,是新兴流行起来的学习方式。如何有效地利用微视频资源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是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图从传播模式这一视角进行分析,通过总结基本教育传播模式、信息化时代的教育传播模式以及其他学者的微视频教育传播模式等,建构了一套相对科学、完整的微视频教育传播模式,以期为更加深入的微视频课程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微视频课程,微视频资源,教育传播模式

1引言

信息化时代,媒介技术改革为教育传播研究提供了新的课题,其中,微型媒介技术与微型学习方式成为研究的热点。他们改变着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学习变得越来越片段化、个性化和智慧化。微视频课程作为微型学习的一种媒介,以其时间短、碎片化、多媒介等特征在教育传播过程中日益突显。如今,在教育部的组织下,微课程的教学模式已经被推广至全国,很多中、小学乃至高等院校都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并检验着微视频课程的教育传播效果。事实上,微视频课程这一媒介技术并不能主动改善教学效果,需要教育者有效利用才能发挥优势。将其置于教育传播过程中,与其它教育传播要素相互协作,建构一个有利于微视频发挥作用的教育传播模式是本文研究的目的。

2微视频课程资源

现今正处于一个无“微”不至的时代,微博、微信、微电影等微时代的信息技术不断渗透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渐渐离不开这些“微”技术带来的便捷、高效的生活感受。移动技术、智能终端、微型移动互联的发展,带给移动学习无限可能,也给微视频资源带来蓬勃生机。微视频是指“播放时长介于3-5分钟的视频,兼顾新闻性、评论性与娱乐性,且更加方便在多媒体融合时代,满足网民使用横跨互联网、手机、移动终端等多种形式来观看节目的需求”[1]。微视频课程则强调其教育功能以及在教学中的运用,是指“在微型学习理论指导下,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围绕核心知识点讲授、实验操作、疑难问题解答等环节展开的教与学的过程和相关资源的有机结合体”[2]。将两种定义结合起来,笔者认为,微视频课程是指时长介于2-15分钟,围绕知识重点和难点进行讲解的教学视频资源,且方便学习者随时随地运用移动终端设备进行个性化自主学习,能满足碎片化时代的学习需求。

基于微视频资源的学习能够充分挖掘声、画、文字、图片等素材所包含隐性教育功能。作为新型的网络数字化阅读方式,微视频课程在教学传播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尤其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的大学课堂。教师逐渐从主导地位转变为引导,受教育者需要更加自主地定义自己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课后的碎片化学习也越来越受欢迎。微视频课程资源的教育传播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技术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3微视频课程的教育传播模式分析

众所周知,技术本身并不能自动改进教学,如何有效地利用技术使其发挥优势,才是学者们需要研究的重点。“模式”研究就是其中的一座“桥梁”。教学模式是联接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媒介,这一研究对于教育传播效果起到关键作用,所以需要全面、综合地考虑各项因素,择其适者。

微视频课程资源的教育传播遵循教育传播的一般规律,本文试图从传播的基本模式出发,借助基本的教育传播模式,结合其他学者的研究,总结出微视频课程的教育传播模式,从而为微视频资源的教学实践深化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3.1教育传播基本模式

早期著名的传播模式有很多,其中最早提出带有反馈系统的双向传播模式的是香农—韦弗(Shannon-Weaver),这一模式虽然存在“非人类”的缺陷,但却成为后来许多传播模式的基础。贝罗的S-M-C-R传播模式把研究对象从“物”转向人类活动,揭示了教育传播的规律。虽然缺少反馈环节和干扰因素,但是整个模式包含了传播过程中的各个要素,说明在传播过程中,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有很多,要优化传播效能,必须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各个要素。

教育传播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至今没有一个权威的万能模式能适合所有的教育传播过程。南国农先生在《教育传播学》一书中提出的教育传播的基本模式为我们建构了一个总体框架,成为其他教育传播模式发展的基础。该模式指出教育传播过程有四个主要要素: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以及受教育者。同时,教育环境也对传播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另外,还需要一个反馈环节,这样才是一个完整的行之有效的教育传播过程[3]。

3.2信息化时代的教育传播模式

信息化时代,教育媒介技术的发展是教育传播模式中最重要的变化。教学媒体的多样化导致了师生关系的多样化以及受教育者反馈方式的多样化。学者胡钦太[4]指出,信息时代的教育传播呈现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多元化、混合式、双向互动的发展模式。数字媒介技术的发展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胡钦太[5]认为信息时代的教育传播模式是一个编码与解码的过程。教育者依据教育目的将教育信息进行编码,通过黑板、幻灯片、电视、网络和新媒体等媒介技术进行解码,呈现给学习者群体进行自主学习或者合作学习。传播媒介的多样化发展使传播模式发生相应改变,受众进行反馈的形式更多样;受众的范围也拓展了,“自学者”也变成受教育者的一部分。传播要素、内涵的不断发展影响着教育传播模式的建构和实践。

3.3微视频课程资源的教育传播模式

在微视频资源的教育传播模式方面,学者杨九民[6]尝试建构了“基于微视频资源的翻转课堂实验教学模式”,将整个教育传播过程分为“课前”和“课中”两部分,具体流程分为四个步骤:课前准备、微视频实验资源学习、实做测评以及完成作品。其中前两个步骤属于课前内容,后两个属于课中活动。在这个传播过程中,课前准备是指教师录制并发布微视频资源,后三个步骤是可以双向循环活动的,例如学习者课前学习了微视频资源,在实做评测或者完成作品的时候,有任何疑问或问题,都可以回到前一个步骤再次进行学习。这一模式表现了微视频教学过程的总体框架,但是忽略了反馈机制与干扰因素,显得不够完整。

李小刚[2]等学者提出的“微课程教学应用模式”借鉴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提倡课前进行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且提供给学生进行课前自学,课堂时间则用来提问答疑,内化知识点。当然,教师在课堂活动结束后要进行反思,以便改善微课程内容。这一模式展现的是一个循环完整的教学过程,但是没有考虑教育环境,也忽略了干扰因素。

本文试图结合教育传播的基本模式以及前辈学者对于微视频资源教学模式的探讨,构建一个更加完整的微视频课程的教育传播模式,如图1所示。

①这一模式将教育传播过程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课前、课中以及课后,并且每个部分对应着相关的教育环境。课前的准备工作主要是在网络教学管理平台上完成的。网络平台能够满足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互动需求,方便教师上传资料以及学生随时随地观看教学资料。课中主要是指传统课堂,由于课前做好了准备工作,课堂成为教育者与受教者交流协作、答疑解惑的地方。通过前两个阶段的学习,回归校园、走进社会,学习者和教育者都继续完成自己的任务。

②在此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分别有各自的任务和职责。教育者主要负责课前的微视频制作和发布,课中为受教育者指导、答疑,以及最后还要在课后根据前期的所有反应判断微视频的效果,并且进一步完善微视频资源,为下一次微视频课程的制作做好准备。而受教育者则需要在课前进行微视频课程的学习,并且准备问题,在课堂中可以相互交流,寻求问题的答案,在课后,根据所学的知识,实际操作并且完成作品。当然,在此过程中,受教育者的任何一个环节都是双向可逆的,在交流的过程中有任何问题可以再次进行微视频学习,在实际操作的时候遇到问题也可以重新交流学习,直至最终完成作品。课后,学习者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作品完成情况也是教育者判断微视频效果以及完善微视频的重要依据。

③根据对之前各种(教育)传播模式的研究比较,笔者在此模式中加入了反馈环节以及干扰因素,教育者根据自己本身的感受以及学习者的反应对微视频课程资源进行评估,并且判断教育传播效果,从而进一步完善微视频课程资源。这一反馈机制为建设更普适、全面的微视频课程资源提供了依据,也使整个教育传播过程更加完整科学。干扰因素一直存在于每个传播过程中,微视频的教育传播过程也不例外,例如,网络平台的稳定性,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等等,每个环节都有可能受到干扰,从而影响整个教育传播效果。

4结语

教学模式是联接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所以教学模式研究对于教学实践的深化和教学理论的建构都十分重要[7]。微视频课程的教育模式研究对微视频课程建设提供参考,更重要的是为微视频课程在教育传播过程中的实践应用提供了框架思路。如今,微课程在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微视频的制作和应用却良莠不齐。研究其教育传播模式能够为微视频课程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并且以此为基础,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微视频课程研究。

参考文献

[1]王觅,贺斌,祝智庭.微视频课程:演变、定位与应用领域[J].中国电化教育,2013(04):88-94.

[2]李小刚,王运武,马德俊,靳素丽.微型学习视野下的微课程设计及教学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10):31-35.

[3]南国农,李运林.教育传播学[M].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胡钦太.论信息时代的教育传播研究范式[J].电化教育研究.2010(12):5.

[5]胡钦太,唐小旋.论信息时代教育传播研究的新内涵[J].电化教育研究,2011(11):28-32.

[6]杨九民,邵明杰,黄磊.基于微视频资源的翻转课堂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程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3(10):36-40.

[7]徐继存,王传金.教学模式研究:何去何从[J].克山师专学报,2000(02):75-83.

在线教育的模式分析 篇2

计算机和多媒体传输技术的爆破式发展,使人类进入了知识信息社会,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网络技术推进了传统教育改革,教育的观念、手段、内容随之产生巨大变化,远程教育作为现代技术的教育载体日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革新,远程教育在我国发展迅速。但是随之而来也产生了许多问题。远程教育市场化趋势明显,在现代化市场竞争环境下,如何通过管理在国际远程教育市场上取得一席之地,促进国内远程教育事业的发展成为研究课题。如何构建适合我国远程教育现状的新模式,如何健全管理制度。如何建立良好的质量保证体系,如何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如何搞好网上教学资源建设,成为摆在政府和远程教育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我们国家本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原则在 21 世纪初颁布了《教育网站和网校暂行管理办法》,并同时颁布了《关于支持若干所高等学校建设网络教育学院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的几点意见》,建设了 27 所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院校,远程网络教育在中华大地落地生根。这些试点高校为加强相互间的合作与交流,并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与共建,于 2000 年 7 月 31 日在北京联合成立了“高等学校现代远程教育协作组”.

2001 年 7 月,教育部为进一步推动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继续扩大了试学院的范围,又增加了 14 所新院校,从原来的 31 所院校扩增至 45 所。

教育信息化对于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我国信息化设中具有战略地位,并对我国的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支撑和推动着我国的教育改革不断向前发展。截至 2013 年教学点设备逐步投入到课堂教学中使用,让教学点有资源、开齐课、开好课,使广大基层学校与师生实实在在感受到教育信息化的成效。

网络学校做作为一个团体和组织,如何运行和管理成为越来越多管理者需要学习和思考的关键。

项目管理就是运用管理学知识对项目实施的管理行为。是项目的所有参与人员,组成管理项目的组织结构,运用特定的知识、技能、工具和方法,在有限资源限定条件下,实现或超过项目设定的需求和期望的全过程。项目管理包括是一些已成功地达成一系列目标相关的活动的整体监测和管控。还包含了策划、进度计划和维护组成项目的活动的进展,美国的远程教育在战略管理角度出台了一系列立法和制度。美国公共事务局于 2000 年 3 月发表了《21 世纪远程教育的发展策略》。2001 年 3 月又通过了 TEACH 法案。在质量管理方面,美国的远程教育质量在美国远程教育认证机构的严格把关下得到了保证。通过认证,学院或大学能够传递其在办学资质方面的相关信息,比如在教师、学生服务等各方面达到了相关规定的要求,美国十分注重保持持续性地对远程教育资质进行严格的审查和评估,并且将其作为远程教育政策的.重要原则之一。在成本管理方面方面,远程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技术手段的推动。在风险管理方面,在对市场分析不够的前提下,各大高校和网络公司过低的估计了市场风险,也错误了定位了自身的产品。远程教育,仍然是一种教育行为,而教育行为强调的是“教”与“育”,这些高校过分强调了“教”的行为,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只教不育,最终导致了自身的失败。

日本的远程教育管理,宏观管理方面,政府对远程教育的重视和支持以放送大学为例。从 1967 年从放送大学开始筹备到国会于 1981 年颁布第 80 号法令《放送大学学园法》并开始实施。确保了放送大学的顺利发展。在战略管理角度日本将终身学习理念深入人心,为想接受研究生教育的成年人设立了通信制研究生院。在质量管理角度,日本于 1997 年 4 月成立了日本国立多媒体研究所,通过促进开展教育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来加强教育界对通信卫星的运用,并利用这一组织开展各类调研活动。

英国的远程教育管理,在宏观管理上,政府的重视和支持。英国政府对于远程教育的支持不遗余力。70 年代开始开放大学的成立成为各国远程教育效仿的对象。在政策方面,英国开放大学的建立和政府鼓励密不可分。在技术手段支持上,在远程教育传输方面的更新,英国政府为此提供了大笔的资金支持以此来促进远程教育的进步,在质量管理方面,英国远程教育注重课程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成立了专业的课程组进行教材的开发,并且进行线下的课程辅导服务。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在技术支持上,英国远程教育注重多种技术手段的结合,既有原始的邮寄服务,也有新技术的教学平台,即打造了全方位的教学环境,也顾忌了各个阶层的教学对象。

本文在分析了以上三个先进国家远程教育情况、管理模式的基础上,找出国外在远程教育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对我国远程教育的现状和我国远程教育管理模式进行分析。

随后对国内远程教育的发展阶段、管理模式以及市场情况进行了分析。运用项目管理理论,从宏观政策法律、战略项目管理、组织结构模式、项目质量管理、成本管理和风险管理六个方面进行了对比和分析。针对我国远程教育学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我国远程教育管理的新模式。

希望能够达到推动中国远程教育学校管理水平提高的目标,仅作为对我国远程教育改革和远程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字:远程教育;管理模式;对比研究

目 录

摘 要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的目的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国外研究情况

农民健康教育模式的分析与探讨 篇3

【摘要】通过走访座谈、问卷调查并走访北京某区2 个乡镇 6 个村开展农民健康教育的情况,分析当前农民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北京的李桥模式和云南的麒麟模式为基础提出建构社区农民广泛参与的健康教育新模式。

【关键词】农民健康教育;社区参与;模式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5-0198-01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但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还没有培养起来,表现在缺乏健康保健知识,缺少“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意识,造成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多发。成为制约农民综合素质提高的一个因素。所以,对农民开展健康教育十分必要。

一、农民健康教育的主要模式

1. 李桥模式

北京市选择顺义区李桥镇卫生院作为试点单位,由市健康教育所专家制定“镇村一体化”健康教育与健康管理方案,通过信息化建设实现健康技术到村,健康教育内容规范统一,并根据各村上传数据,定期分析实现一体化管理。其主要作法是:一是将全部健康档案输入计算机;二是卫生院改建了 200 平方米的健康教育室;三是利用农村房前屋后建立健康文化墙;四是镇卫生院定期开展健康知识进农家活动。试点工作取得较好效果。

2. 麒麟模式

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初步建立了以政府负责、政策支持、社区配合、部门协作、群众参与的农民健康教育新格局,并将农民健康教育行动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和卫生发展计划,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多渠道筹集经费,宣传部、爱卫办等 1 1 个成员单位紧密配合、相互支持,全力推进农民健康教育行动。麒麟区农民健康教育行动有九个结合。一是与“三村(文明村、富裕村、和谐村)四化(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住房新型化、社会和谐化)”建设相结合;二是与“文明村”建设相结合;三是与“卫生所”建设相结合。四是与“巾帼建功”行動相结合;五是与“青春红丝带”行动相结合;六是与“卫生乡镇”创建相结合;七是与“三讲一树”活动相结合;八是与“卫生驻乡”活动相结合;九是与“无烟学校”创建相结合。

二、当前农民健康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据调查统计,我国农民人群中健康知识及格率仅为 23. 10%,农民健康行为形成率为 42. 0%。我们在海淀区两个乡镇 6 个村的调查显示:农民群众中有25. 1% 的人目前希望学习卫生保健知识,希望获得家庭保健知识比例为 7 7 . 6 5 %,希望获得健康指导的比例为 57 . 99 %。通过调查问卷反映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部分乡镇领导缺乏对农村健康科普教育的意义认识、组织管理和技术支持,5 4 . 7 2 % 的基层干部认为健康讲座是卫生部门的事情。二是农村健康教育网络不健全,功能弱,4 2 . 3 2 % 的农民在最近 3 年没有听到、看到任何街道、村集体组织的健康培训或宣传;三是健康教育重视不够。有些乡镇健康教育机构甚至被合并和撤消。同时在健康教育培训上也存在一些问题:

1. 培训理念滞后,组织实施差

一是农民健康教育讲座师资没有接受专业的培训课程的训练,理念滞后,方法单一。

二是健康教育培训由上一级分别负责向下一级或两级培训,多以会代训形式进行,出现培训效果逐级递减的现象。

2. 教育内容老化,培训深度浅

乡镇卫生院选拔的培训对象容易受人员素质、物力、财力等条件限制,容易出现培训只是走形式,为了完任务。

3. 教育方法单一,交流互动少

基层培训中存在重在完成指标,缺少培训需求调查,培训内容常与受训者需求相脱离,缺乏实效性、针对性。。

三、建构以社区参与为核心的新型农民健康教育体系

由于农民健康教育需求的多样性、对象的特殊性、内容的综合性,在开展此类培训中,应按照按需施教、学用结合的原则组织开展。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 加强社区组织与服务管理职能

加强农村社区自我组织与自我服务功能,筹备建立农民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加强与各级领导的沟通,使政府将其纳入当地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使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学校和行政部门成为农民健康教育的组织者和发动者。

2. 建立有效的农村健康教育运行平台

依托乡镇卫生院的医疗卫生平台,整合社区基础与成人教育、科技、卫生、文化资源,优化农村健康教育网络,按社区组建社区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规章制度,规范运行机制。县级农村健康教育机构,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院(所、站)对社区健康教育服务工作站进行业务指导。

3. 建立农村健康教育指导员队伍

通过借鉴部分省区实行的农村健康教育指导员的经验,加大对贯穿于农民生活各个方面的专兼职的农民健康指导员有计划有步骤的培养工作,将多元化的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整合进农村健康教育指导员队伍。

4. 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农民健康教育筹资渠道

一是对农村和贫困、经济落后的地区实行财政倾斜政策,统一城乡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和待遇,解决制约农村卫生人才发展的“瓶颈” ;二是对贫困地区发展合作医疗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农民健康教育;三是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民健康教育。

5. 开发教育培训资源

充分发挥社区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的作用,联合当地医学会、社会性科普组织,以及近年来出现的社会性团体和组织,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组织“健康科普讲师团”, 深入农村社区,为广大农民群众传授健康科普知识。健康教育还应重点关注农村中小学生和老年人,在农村学校和农村老年活动场所普及健康知识。开设并完善农村中小学健康教育课,培养学生中的健康教育骨干,并通过学生去对父母等家人进行宣传,影响家庭成员的行为。同时根据老年人的特点举办讲座、播放录像等,让老年人获得更多的健康科学知识。

参考文献:

[1]马骁.健康教育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1-142.

[2]北京市卫生局.北京农村年鉴 2008[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202.

[3]周海芬. 农民健康教育的“麒麟经验”[N].云南日报,2006-02-24.

[4]俞志新, 盛鲁文, 张柏平, 等.农村社区健康教育工作新模式研究[J]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8,28(1) :64-66.

[5]孟蕾. 农民需要“健康生活指导员” [J] . 农村实用技术,2009, (2) :12.

[6]吴淑艳, 张炎, 刘枫, 等.北京市农村居民健康教育需求调查[J] . 中国健康教育,2007,23(12) :921-923.

在线教育的模式分析 篇4

一、“侵入”历程

(一)来源解说

1. 瑞吉欧教育体系的起源

“瑞吉欧.艾密莉亚幼儿教育系统创建于二次世界大战后,在1945—1946年期间,意大利政权进行重新改组,意大利民众也自力更生兴起了由家长团体自行运作的学校。瑞吉欧.艾密莉亚学前学校即为其中的一例”。[1]是由创始人马拉古奇带动民众建立起新的民间学校。瑞吉欧人通过长时间的探索,结合自己的特定文化,尝试运用与借鉴了很多理论,尤其是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理论,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心理学,维果茨基关于“最近发展区”的假说,从而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特色。

2. 华德福教育模式的起源

华德福幼儿教育起源于20世纪初,是鲁道夫.斯坦纳根据人智学理论观点所创立的一种国际性教育模式。[2]

(二)“侵入”演变过程

1. 瑞吉欧教育体系的“侵入”演变过程

瑞吉欧教育是当前欧美主要学前教育形式。作为一种教育体系,瑞吉欧教育已经延伸到中小学教育,尤其是儿童创造力教育领域。近年来,意大利瑞吉欧教育体系已风靡全球,中国也广受影响,但中国目前众多瑞吉欧教育的机构均未得到意大利瑞吉欧教育机构的定期系统培训和评估。

2013年,意大利瑞吉欧教育机构正式在中国设立工作机构,全面向中国介绍瑞吉欧教育,并在中国教育部门的支持下进行推广。

2. 华德福教育模式的“侵入”演变过程

第一所华德福幼儿园1926年在斯图加特建立。进入21世纪,世界上已有66个国家和地区已建立了1000多所华德福学校和2000多所华德福幼儿园、儿童中心或学前班。黄晓星、张俐和李泽武等人于2004年在成都锦江区成立第一所华德福学校。上海在2006年也建立了华德福儿童之家。到目前为止,中国内地如绵阳等三十多个地区已建有华德福幼儿园或实验基地。

二、特点分析

家长、幼儿园以及政府是教育体系或模式的主要选择主体。不同的选择主体对幼儿教育模式或体系的选择倾向是不同的,这主要取决于模式或体系各自所具有的特点是否适应幼儿自身发展状况以及幼儿园本身的发展需要。因此清楚的分析比较二者之间的异同点是正确引用任何一种教育模式或体系的前提条件。

(一)教育理念

由于各自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创始人的教育背景不同,其教育理念存在明显的差异。瑞吉欧教育体系的最大特色是自主性课程,让儿童自我学习,自我发现;[3]华德福教育以人为本,遵循人的意识发展规律和阶段性,使人的身体、心灵和精神三者和谐发展,同时也尊重儿童的独特个性的发展,倡导尊重孩子的人格独立。这两种教育在儿童个性发展方面达成了共识,在教育理念上都注重教师在幼儿生活学习中的角色定位,都倡导与传统教育背道而驰的新型师生关系,主张以儿童为中心,冲破了以教师为中心的陈旧观念的束缚。

(二)教育目标

瑞吉欧教育注重儿童人格培养,也注意激发和丰富儿童的感觉经验、审美体验,特别凸现对儿童想象力、创造力的开发和提升。[4]

斯坦纳的幼儿社会化教育注重儿童身体、心灵和精神整体、健康和谐的发展,要求顺应幼儿的个性,发挥其潜能,进而实现个体的自由发展。斯坦纳认为,教育最大的努力是培养自由的人,针对儿童不同发展阶段的意识发展特点,教育的目标和任务也有所不同。[2]

由此可以看出,瑞吉欧教育体系倾向于后现代课程观,重视表现与生成,注重儿童发展的整个过程;华德福教育模式是从灵性角度出发的,教育目标随着幼儿意识发展的变化而变化,鼓励幼儿探索世界,探索自然,从而达到幼儿独立、自由发展的最终目的。

(三)教育内容

瑞吉欧教育体系没有明确规定的课程内容,且多来自周围环境,来自儿童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现象和问题,来自儿童的经验以及各种活动。在瑞吉欧·艾密莉亚的学前学校中,令人印象深刻的重要特色就是幼儿参与的、范畴深入而广泛的方案探索活动。[1]方案活动多以小组方式进行,儿童可以为教师提供想法、建议、问题、线索和遵循的路线,与教师一起合作探索他们感兴趣的问题。

在华德福幼儿园中,看不到在中国教育体制里所谓的“正规学习”,如读书、写字和算数,而是重视幼儿自己的活动、游戏以及想象力的开发与提升,注重身心的健康成长,因此,温暖和爱是幼稚园给予儿童最宝贵的教育内容。

(四)课程组织与实施

在瑞吉欧教育体系的课程实施中,儿童通过教师的支持、帮助和引导,围绕某个大家感兴趣的生活主题或认识的问题研究探讨,在共同的研究探讨中发现知识、理解意义、建构知识。且注重家、园、社区的共同合作。

华德福学校的课程设置遵从儿童发展的内在秩序、方向和智慧。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发展任务,华德福学校采用整段式教学并通过交替使用收和放的策略来安排儿童的活动。

在华德福教育模式中,课程有动有静,教师如同放风筝的人,而幼儿就似这离不开线的风筝,自由而不散漫,灵活而有方向,教师永远充当着一个合格的不盲目干涉的领路人,帮助孩子自我意识入驻到身体里。在瑞吉欧教育体系中,教师是一个搭建支架的引路人,为幼儿提供适宜的帮助,此外,做好示范、观察工作。

(五)课程评价

瑞吉欧教育体系的课程评价更多的是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是通过与环境、他人和文化的反思相互作用而形成自我感知的途径和过程。注重过程与过程中的反思,认为回归课程没有固定的终点和起点。强调教师和学生这两大主体的自我反思、自我评价的能力。记录是瑞吉欧课程评价一个有特色的重要途径,它是对儿童的学习和教育活动的说明和解释,协商式的教学和形成式的评估主要依靠记录来实现。瑞吉欧课程的评价是在真实的情况下,在活动过程中开展的,是动态的、形成性的,它着眼于儿童的不足,以促进儿童更好的发展。[3]

华德福教育极力避免因考试、比赛和排名次等评价而给学生带来的不良影响,不把学习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无谓的名目繁多的考试上。在日常教学中也很少对孩子们的表现进行评价,认为这样的外在评价会引导孩子关注外在的奖赏,导致孩子骄傲或自卑,而是以展示学生学过的东西和取得的成绩来表现每个学生的个性以及取得的不同程度的进步,让孩子们发现自己的进步。[8]

瑞吉欧教育体系的课程评价具有几分过程性,强调对整个过程的评价,而华德福教育模式则不主张有任何关于幼儿的评价,没有考评。也正是两者之间这一显著区别足以引起我们深思,是否该对幼儿竖起大拇指进行表扬,或者给予小红花等物质形式的奖励,还是应该如同华德福教育模式所主张的无评价?笔者认为在评价体系中评价方式的转变需要长时间的研究与探讨,需要领导以及教师素质的逐渐提高,最终形成全园乃至全国统一的评价方式,但最基本的应该是保证幼儿身体及心理健康发展。

三、平衡接纳

每一教育模式或体系都会存在不足之处,它们本身没有好坏之分,然而其实施程度、运用范围、所获收益在相比之下会存在很大的不同。因此合理选择至关重要。

如何平衡接纳诸多“侵入”中国的经典幼儿教育模式或体系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一)慎重考虑本园自身条件,如幼儿园可支配利用的教学材料、师资水平、环境设置以及地理位置。有意向选择瑞吉欧教育体系的幼儿园需领导及教师具备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心理学、“最近发展区”等相关知识与理念;选择华德福教育模式的幼儿园则需要领导及教师理解掌握与运用人智学理论。然而,选择瑞吉欧教育体系和华德福教育模式中的任何一种,除了考虑教学材料、师资水平外,更应考虑幼儿园的环境设置和地理位置。笔者在本文所介绍的教育体系和教育模式尤其重视环境的创设与作用,如华德福幼儿园为了接近大自然就地取材则设立在城郊或乡村地区,这些幼儿园里纯天然的物质材料是我国城镇幼儿园无法比拟的。因此,诸如那些繁华地带的幼儿园就不宜采取华德福教育模式,而应倾向于瑞吉欧教育体系,这一体系与华德福教育相比,对自然环境的要求略低,对幼儿园器材的选择类型更贴近我国绝大多数城镇幼儿园的选择与消费水平,在它的工作坊里配有丰富多样的资料、工具,同时拥有驻校艺术教师的指导。那么,若是选择这一教育体系,幼儿园还应培养或聘请相应的专业人士。

(二)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我们是借鉴瑞吉欧的课程评价模式,还是华德福的无评价模式?选择的前提都应该是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适当给予鼓励、奖励,保护幼儿的自尊心,激发其健康的上进心,是我国幼儿园领导及教师应该考虑的首要问题,进而避免虐童事件的再次发生。

(三)必须考虑社会环境的影响。放在中国这个大环境中,教育模式的选择与确定需考虑国家的基本国情、现实状况。而中国教育的现实状况就是出现了常见的幼儿园小学化、家园社区合作度不高等现象。2016版《幼儿园工作规程》第五十二条规定:幼儿园应当主动与幼儿家庭沟通合作;第五十五条规定:幼儿园应当加强与社区的联系与合作。这些规定都将迫使我们改变现有状态,借鉴瑞吉欧教育体系中的家园社区合作与民主管理,加强幼儿园、家长、社区之间的沟通、交流与互动。针对幼儿园小学化现象的频发问题,教育部也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也可作其他不同的划分。

这五大领域中有这两大教育体系共同提倡的艺术教育,那么,在这一领域内我们是否可以借鉴国外经典教育模式的成功经验呢?答案是肯定的,以此来逐渐转变“小学化”现状,借以解决好“幼小衔接”问题。

(四)教育模式的运用应利于中国本土文化的学习与传播。五千年优秀历史文化是我们值得学习与传承的,幼儿园可以在规定范围内自由挖掘其文化内容并加以系统的修正、完善以达到运用到课堂的目的。可以按照教育部主张的五大领域选择适当内容归类,补充完善每一领域的知识。

四、结论

不论是作为家长、教师还是领导都不能过分夸大某一教育模式的功能作用,更不能盲目选择并生搬硬套。尤其应该明白的是在中国缺乏能组织这样课程教学的教师,其根本原因是教师绝大程度上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创新不及国外。那么,目前最应该注重的也是教育部门正在切实执行的是教师的培训工作。然而,至今在全国范围内还缺少系统的、全面的关于这两大教育模式和体系的学习与培训,这主要取决于幼儿园的性质。至于它们在中国的普遍运用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笔者认为,为解决教师培训这一问题,可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开设关于国外经典幼儿教育模式或体系的课程,为几年后必将踏入幼师岗位的学生做理论分析和传播,并深入现有的相关幼儿园见习和实习。

参考文献

[1][6]屠美如.向瑞吉欧学习什么——《儿童一百种语言》解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5]黄晓星.迈向个性的教育:一个留英、美学者解读华德福教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

[3][7]王佳佳.蒙台梭利教育与瑞吉欧教育之课程观比较[J].特立学刊.

[4]李香玲.国外五种早期教育课程模式的比较与借鉴[N].

在线教育的模式分析 篇5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教育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重视,作为教育起点的学前教育,是起到为教育中期和后期打基础的作用,因此,做好学前教育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目前,我国的学习教育管理体制模式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使得学前教育不能得到良性的发展,为了促进我国教育质量的提升,完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模式势在必行。为此,以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模式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相关的解决策略进行研究。

关键词:学前教育;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模式;经济

教育活动受到多方面的重视,正是由于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各个方面的发展迫切需要人才来进行建设,而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就是接受教育活动。教育活动,对学生而言,可以说是漫长的一个过程,但从总体来说就分为三大阶段,教育前期、教育中期以及教育后期,而本文主要针对的就是教育前期,也就是所说的学前教育。学前教育是教育活动的起点,起到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因此就有一套相对应的管理体制模式。所谓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模式,指的就是学校的管理部门在职能、组织结构、相互关系等方面的体系和制度,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模式的完善发展,不仅可以促进学前教育得到良好发展,为后面的教育活动奠定基础,而且也可以体现一个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由此可见,发展好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模式的重要性。

一、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模式存在的问题

任何一样事物的发展,为了能够促进事物得到更好的发展,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明确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阻碍其发展,才能进行有效的解决,促进事物得到更好的发展。因此,针对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模式,第一步就是要明确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模式存在哪些问题,只有将问题明确化,才能对症下药。因此,在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模式下,具体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政府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政府在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模式中发挥的作用是重大的,起到主导性的作用,然而在实际中的政府所发挥的作用并不明显,主要体现在政府的职责定位不够明确和管理也不够到位,与此同时,政府人员对学前教育的认识不足,使得学前教育的发展缺少政府的强有力支持,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二)机构人员配置不合理

在我国实行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模式主要是以分级管理的形式进行的,由于受到政府职责定位不够明确这一因素的影响,就使得在其中工作的人员多承担的工作任务更加模糊化,人员配置也更加不合理化,双重作用影响之下使得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模式管理操作性差,无法发挥有效的作用。

(三)法律监督机制不健全

在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就是法律监督机制不健全。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很多不道德、不合法的行为,相对应地也体现在教育活动中,而我国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模式中也没有良好的法律监督机制进行监督工作,使得这些不好的行为危害着学前的教育发展,具体表现在监督范围不全面、监控标准没有从实际的情况出发,机制设定不完善等情况。

二、完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模式的策略

学前教育之于整个教学活动都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模式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是阻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分析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模式存在的.问题之后,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希望可以有效改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模式的现状从,促进学前教育的发展。

(一)明确政府职责,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社会的整体性发展,而社会市场经济发展是需要借助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而在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模式中的政府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促进学前教育的发展,第一步就是需要政府做好相关的工作。首先,政府要加大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根据目前的发展状况制定相对应的规章制度,将自己所要发挥的职责明确化,只有将自己的职责定位准确了,才能针对如何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制订对应的计划。其次,政府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在学前教育管理体制中统筹规划好学前教育的发展方向,颁布一些合理的措施来规范管理学前教育,完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模式,促进学前教育的发展。

(二)健全法律监督机制,加大经济投入

完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模式的重要步骤就是建立健全法律监督机制,以法律的威严性、严肃性来规范学前教育。目前,我国学前教育之所以存在很多的问题,教育质量无法得以提升的原因之一就是我国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中缺乏有力的法律法规,因此,就需要立足目前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情况,制定一系列符合实际发展的法律规范,为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模式的顺利开展提供法律的保障。另一方面,为完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政府还需要加大经济方面的投入,进行合理的机构以及人员的配置,促进我国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完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模式。学前教育的发展,无论是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还是社会的发展方向,都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因而完善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模式的建立是推动学前教育的关键。本文针对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对应的解决策略,希望可以促进学前教育的整体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珍.我国幼儿教育管理体制研究[J].山西青年,(14).

在线教育的模式分析 篇6

【关键词】社区教育 教育资源 整合 模式

【中图分类号】G7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034-01

社区教育是新时期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门,对于促进社区发展、提高社区成员素质,起到重要的现实意义。社区教育的发展,一方面是中国教育全面发展的内部需求,强调建设全民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另一方面,社区教育资源相对比较欠缺,社区教育的发展面临新的瓶颈。社区教育要发展,一是要狠抓落实国家政策方针,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优化与调整社区教育的内外环境;二是要做大做强社区教育,要坚持以“资源整合”为推动力,实现社区教育资源最优化。因此,社区教育资源的整合,是当前社区教育发展的迫切需求,这一需求的推进与实现,建立在教育资源整合模式的科学性与有效性之上,着力于教育资源整合的效果,助推社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从实践而言,社区教育资源的整合,可以依循以下几种典型的整合模式,优化社区教育资源。

一、资源组织——“统筹领导、多方配合”模式

社区教育资源相对比较薄弱,资源整合的关键在于实现资源的有效组织,形成“政府统筹管理、教育等部门协同配合”的整合模式。“统筹领导、多方配合”是教育资源的整合模式,也是社区教育管理的运行与体制模式。因此,为实现社区教育资源的有效组织,进而推进资源的整合,应建立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管理机构,如“社区教育委员会”,由该社区的党政主要领导同志担任社区教育委员会主任,并以该区域的社区教育部门为牵头单位,对各部门进行协调。在组织协调的过程中,可以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即以社区教育部门牵头,对宣传办、文明办、公安、环保、学校,以及群团组织等部门进行协调,全面部署、监督社区教育资源的整合,狠抓落实工作,形成良好的工作机制。

具体而言,“统筹领导、多方配合”的资源整合模式,强化了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但明确各部门职责,是确保整合运行模式落到实处的重要基础。具体而言,各参与部门的职责为:(1)政府、社区教育部门:多方配合的工作形态,强调组织、牵头工作的有效落实。政府作为组织者,社区教育部门作为牵头者,要充分发挥组织牵头作用,确保各部门的协调配合。社区教育部门要统筹社区教育资源,强化社区教育基础资源的配置,如加强社区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培训,满足社区中心学校的教育需求;(2)宣传办、文明办等部门:负责对区域内教育资源的整合,使各部门的科技、文化及教育等资源有组织、有计划地向社区开放;(3)基层社区组织:社区教育部门应强化对所辖社区中心學校的建设,实现对社区内各单位资源的整合。因此,运行机制的构建、“统筹领导、多方配合”的资源整合模式,不仅强化了社区教育整合工作的积极性,而且在资源良性流动的基础之上,依托各方资源的整合,让教育资源利用最大化,助推社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举办“教育节”——智力资源整合模式

当前,社区教育的形式多样化,教育资源整合模式的构建,可依托“教育节”的模式实现,突出教育资源的优化。所谓的“教育节”,就是充分依托地方教育优势,以“教育节”的活动模式,让教育资源汇聚,进而在良性的资源整合中,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在“教育节”的模式之中,其主体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通过对辖区内外的教育结构(例如学校)、教育基地(例如德育基地)等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因此,“教育节”的整合模式,充分以“教育节”为契机,在教育主题的开展中,辖区内外的教育专家、学校、科研院所,通过座谈等方式,强化教育的沟通与交谈,在拉拢各方教育资源的基础上,确保优质资源的整合,起到资源优化作用。

从实际来看,江西南昌的西湖区,就依托“教育节”模式,与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举办“论坛”。通过一系列活动(如,名师大讲堂、教育进社区等),让教育节成为推动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的重要载体。因此,以“教育节”为载体的整合模式,充分体现了智力资源在社区教育资源中的融入。对于社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以“教育节”为整合模式,整合范围有效,且整合效果的体现时间长,对于社区教育资源的深度整合,仍需要抓住各智力资源,并让资源落到实处。

三、多方参与——优质教育资源整合模式

以政府为主导的资源整合,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社区教育资源的整合力度,但在一定程度上而言,社区教育资源应在“多方参与”的形态下推进,即依托市场化的运行方式,盘活社区教育资源,让教育资源整合更加灵活,更具有活力和推动力。首先,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扶持,鼓励民办教育产业参与其中,在融入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也让优质教育资源的融合,深化社区教育的改革;其次,政府的政策导向尤为重要,一方面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扶持民办教育产业的融入,并对于教育资源的整合创造良好的平台;再次,“多方参与”的主体与“统筹领导、多方配合”模式的主体不同,强调政府参与之下,民办教育产业的融入,不仅确保了教育资源整合的需要,也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社区教育的新发展。

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之下,社区教育的作用也逐步发生变化,无论是成人教育的日益普遍,还是社区教育的多元化发展,都强调社区教育的新发展,以更好的契合现实发展的需求。多方参与的整合模式,突出了资源的多样化,在优质资源的整合之下,更有助于社区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发挥社区教育在中国教育事业中的重要作用。

总而言之,在新的历史时期,社区教育迎来了发展的新契机,但同时也面临发展的困境,特别是教育资源的薄弱,强调深化教育资源整合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当前,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的关键,在于充分依托政府的导向作用,通过举办教育活动,以及引进民办教育产业,形成多方参与的整合机制,从而本质上整合社区教育资源。

参考文献:

[1]张炳坤.中心城市社区教育资源整合与优化研究——兼论广州市社区教育资源的整合与优化[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08(04)

在线教育的模式分析 篇7

近年来, 我国旅游业市场火爆, 人们对旅游的需求已经不仅仅限于国内市场甚至是放眼国际, 我国旅游企业急需具备现代管理知识和旅游专业素质的人才。我国高等旅游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当前我国高等旅游教育发展在专业课程设置、资金投入、学生实践技能训练、师资力量不足等方面出现了与市场脱轨的现象。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加大教育投入、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和校企及校际合作, 并积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我国高等旅游教育要对人才培养模式、办学模式和行政管理模式进行改进和创新, 更加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

1 我国高等旅游教育的发展现状

我国高校的旅游教育无疑是伴随着我国旅游市场的兴起和活跃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具有时代特征和市场特征。在短短二三十年的发展过程中高等旅游教育的发展逐渐制度化、规范化, 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 为我国旅游企业输送了大批的管理和一线人才, 为旅游市场的活跃注入了源源不断新鲜血液。其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分析如下。

1.1 高等旅游教育发展所取得的成绩

1.1.1 院校数量增多

我国的高等旅游教育院校从无到有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院校数量整体出现了快速增加的趋势。1990年我国仅有旅游院校215家, 学生49022人, 而到了2002年就出现了1113所高中等旅游院校, 其中有专门的旅游院校和开设旅游专业的院校, 在校生有417022人。旅游院校的增长速度为30.9%而在校生数量的增长速度为21.7%。而且中、高等旅游院校的规模和实力都有所上升, 对这一专业的关注和投入力度逐渐加大。

1.1.2 高等旅游院校层次结构合理化

高等旅游院校的层次结构合理指的是各旅游院校或开设旅游专业的院校的数量平衡、实力均等、学生学历安排合理, 逐渐形成了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的教育发展结构。

1.1.3 高等旅游教育发展与区域旅游发展相适应

所谓的区域旅游就是我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都积极开拓了旅游市场, 旅游市场呈现出区域化特点。因此, 在各地区的中、高等院校都普遍开设了旅游专业, 已经满足了各区域旅游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在我国的偏远地区, 如新疆、西藏、甘肃、没蒙古等地也都有专门的旅游院校或开设旅游专业的高等院校, 旅游专业正在逐渐发展。

1.2 目前仍然存在的问题

1.2.1 旅游院校办学目标不清晰, 质量不高

我国很多旅游院校都是在低层次的和简单的规模扩张模式中出现的, 例如, 有一些是因为本专业发展前景不良而被迫转型为旅游专业, 还有一些对旅游教育和旅游市场并不十分了解就盲目开设了这一专业。这些都导致了很多旅游院校的办学目标非常模糊, 造成教育质量不高, 对学生专业教育和素质培养的不负责任。另外, 还有很多旅游院校的资金力量薄弱、师资力量严重不足、规模小以及很多院校的旅游专业得不到有利的支持和配合。在旅游院校注重效益和生存的前提下没有明确对人才培养的目标, 这些都限制了旅游院校的发展水平和教育质量。

1.2.2 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存在问题

高等旅游教育所采用的教材比较注重理论教育, 虽然也有实践课, 但很多都流于形式。在专业课程设置上没有很好的结合理论与实际, 通常是学生先接受长时间的填鸭式理论教学再去实地实践, 脱节严重。受制于设备投入少、教师经验不足和缺乏先进技术的运用而导致学生不了解当前旅游市场现状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1.2.3 忽视学生基本技能训练

当前, 很多旅游院校的实践课虽然很多, 但是质量并不高, 仅仅是选择那些重要的技能训练课或毕业实习作为学生的技能训练课。而且学生的实习多安排在毕业期间, 对之前学习的理论知识的记忆和掌握程度已经出现消退, 而且老师也没有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和监督, 学生和老师都是求过而不求掌握。对学生在每一阶段的理论知识学习中没有合理的技能训练, 导致很多学生在毕业后进入旅游企业缺乏专业技能而做不好工作。

1.2.4 校企和校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不足

旅游专业的学生最重要的是要提高自己理论素养和专业技能, 为将来的就业打好基础。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提前感受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 那么学校就要注重校企合作和校际合作, 促进学生对旅游市场动态和发展情况的了解。但是, 很多院校的旅游教学与旅游行业接触很少, 即使有合作的也仅限于一小段时间和少数学生, 合作的不够深入。不利于对人才的针对性培养和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

2 我国高等旅游教育发展的影响因素

2.1 教育体制和政策的影响

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和政策的合理与完善对教育发展和教育质量有着非常大的影响。由于当前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政策是允许高校扩招和进行相应的专业设置来培养人才的, 所以很多院校就大规模的扩招旅游专业的学生, 这就导致了院校的教育资金投入力量不足、师资严重缺乏、学生质量稂莠不齐, 旅游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方向发展。

2.2 旅游市场的影响

伴随着日益强大的国力, 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逐渐提高, 带动了旅游市场的发展, 而且国内外交流深入也使得入境旅游市场迅速发展起来。旅游市场的发展和对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促进了旅游教育事业的发展。首先是催生了很多新的专业领域, 如:休闲旅游、会展设计和城市规划等;其次是对高级人才的需求加大, 所以旅游专业本科生的数量在逐渐上升;再次是旅游专业的实践性要求高, 所以学校对学生的技能训练和校企合作注重程度提高;最后是旅游市场为满足旅游者的个性化需求开设了一些专门旅游项目, 例如, 漂流和探险等, 这些使得院校开始注重对学生专门旅游技能素质的培养。

2.3 办学条件的影响

旅游教育需要很多的教学设施投入和实践方面的资金支持以及良好的教学环境, 很多院校由于当地领导不够重视和自身办学条件不足导致缺乏办学特色和教育能力, 一味的注重扩招而忽略了自身能力建设, 这造成对学生实践能力和理论培养的不合格。

3 我国高等旅游教育模式的发展方向

针对我国目前高等旅游教育存在的现状和问题, 以及旅游市场的新变化和新要求, 我国各旅游院校应该积极改进传统以课堂为主、以理论为主、以教师为主的教育模式, 对政府行政管理、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进和创新, 以适应学生需求和市场需求。

3.1 政府行政管理模式

依靠政府的行政管理可以有效的引导和规范高等旅游教育, 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管理。

第一, 为旅游院校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指导。教育主管级旅游主管部门要相互合作, 正确分析当前旅游业发展规模、速度和层次, 根据这些细致的了解分析出旅游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内容, 如, 对人才数量、专业技能、学历、经验等方面的需求等, 从而为旅游院校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一个可以参考的依据。行政管理模式是从政府的角度和市场的角度来引导院校在规模、实习基地、师资队伍、专业培养等方面合理化和规范化。

第二, 对旅游教育情况进行宏观管理。主要是对旅游院校的办学标准、数量审批、办学条件审核等进行控制和管理。这样可以淘汰掉办学条件差的院校, 从而使旅游院校从整体上提高教育质量。

第三, 为旅游专业学生的就业提供帮助。行政管理部门可以从旅游行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出发来做出其对人才的需求预测, 也可以以此反应市场对人才素质结构的需求程度。这些都可以为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和专业设置提供建议, 对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及时转变和改进有很大的帮助。这一切都是为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做准备, 只有以市场为导向才会培养出专业素质高又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因此, 这种预测分析和整合对学生和院校来说意义重大。

第四, 整合旅游资源, 提高院校办学质量。行政管理部门作为政府机构有能力对旅游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和规划, 还能够对院校的教师资质、教学设备、科研能力等方面进行定期审核。对能够进行优势互补的院校可以进行合并或重组, 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

3.2 建立多元化的办学模式

旅游市场的新变化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都要求当前的旅游院校要积极顺应形势要求而创新办学模式, 逐步建立起多元化的办学模式, 为院校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所谓多元化办学模式是指以国家和政府投资办学为主, 但允许部分民间组织、国外教育机构、企业法人、社会团体以及个人运用其手中的丰富的资源和资金开办旅游教育机构或院校。例如, 校企联合办学, 企业为获得专业素质高和技能熟练的人才为学校的教育投入资金并提供实习基地, 校企合作也有订单培养、研究开发和综合培养三种方式, 但无疑都是新型的办学模式;民办高校和国办民助形式也是多元化办学模式之一, 以资金实力雄厚的企业带动旅游院校的发展, 形成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

3.3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虽然是比较先进的和适应性较强的模式, 但是, 在变化非常快的旅游市场环境下, 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型教育观念成为必然发展方向。

首先, 树立开放的教育观念。旅游教育不能拘泥于教材和实践, 而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 开放性的运用各校间的师资、图书资源、教研成果, 形成资源共享;学校可以将实践阵地拓展到距离自身很远的区域甚至国外, 加强区域间和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其次, 树立素质教育观念。素质教育观念要求院校要以学生的基本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为主, 为未来旅游市场的规范化和秩序化提供人才支持。

4 改进和创新院校办学模式的具体建议

要向改进和创新当前我国高等旅游院校的办学模式要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来具体实施, 无论是何种模式的教育都离不开这几点。

首先是明确人才培养目标。高等旅游院校要以培养复合型人才和专业技能型人才为核心。使学生掌握市场营销、经济管理等多方面的素质, 以符合多种市场需求。还要根据旅游市场出现的个性化需求培养具备专业技能的旅游人才。改变追求效益和规模的办学目标、转变仅注重学生在校期间理论学习的人才培养目标。

其次是完善课程设置。由于旅游产业所涉及的学科非常多, 例如, 目前很受欢迎的乡村旅游、生态旅游、餐饮食品设计、旅游教育等等, 其中的经济学、社会学、营销学、美学和营养学等各种学科的知识都有涉及到。因此, 在课程设置上除了基础学科还要加强对相关学科的教学,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再次是完善教师队伍。当前的教师队伍以学校教师为主, 都是学历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 但是他们缺少社会经验。所以, 可以引入旅行社或酒店等旅游企业的高级管理人才和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来充实师资队伍;还可以让教师到旅行机构进行挂职锻炼, 向学生传递最真实的经验。

5 结语

我国旅游市场的活跃和快速发展对高等旅游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外延式和目标不明确的发展模式虽然令我国的旅游院校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问题依然很多。我国高等旅游院校必须根据旅游市场新变化来改进发展模式, 向行政管理、多元化办学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向发展, 积极为我国旅游行业培养高素质和高技能的人才。

摘要:在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逐渐上升的当今时代, 人们更加注重对身心的放松和对美的感受, 由此, 各国的旅游市场变得火热。我国作为地域资源丰富、民族种类繁多的国家, 更是催生了空前强大的旅游市场。在新时期和新观念背景下, 高等旅游教育存在的问题也凸显出来, 高等旅游教育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只有积极适应市场需要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并改革教育模式才能够为旅游市场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关键词:高等旅游教育,发展,模式,分析

参考文献

[1]张哲.我国高等旅游教育的发展和模式研究[J].教学研究, 2011, 3 (25)

[2]赵娇.我国高等旅游教育发展的问题和对策[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 2 (15)

[3]王景荣.我国高等旅游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旅游学刊, 2011, 7 (2)

[4]董海沙.我国高等旅游教育发展的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 2012, 4 (5)

[5]齐庆伟.我国旅游本科教育问题研究[J].旅游学刊, 2012, 3 (10)

[6]伍蕾, 郑向敏.我国高等旅游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现状及反思-以旅游本科院校为例[J].旅游论坛, 2009, 10 (15)

在线教育的模式分析 篇8

一、基于深层文化教育模式视角的高校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

1. 过于注重知识文化, 忽视了交际文化。

通常情况下, 人们都会认为, 对于英语教育来讲, 其主要的任务就是将一些学习英语的基本技能教给学生,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实际的高校英语教学中, 英语教学方法与教育目标背道而驰, 严重影响到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 不论是与国外的语言学校相比, 还是与国内的职业学校相比, 高校英语教育都有很大的不同。可以说, 我国现行的高校英语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英语语言和文化, 提升英语素养, 并且要运用所学到的广博的文化知识从事各个行业, 比如管理、研究、教育、经贸、科技、文化及军事等, 使学生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为我国的社会进步贡献力量。显而易见, 英语教育要求不仅仅要具备坚实的基础知识, 还要在此基础上发展一般的社会交际能力。

其次, 忽视交际文化, 影响了学生对异文化的学习, 制约了学生交际能力的提高。在当前这个纷杂的社会文化背景下, 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一味地注重英语文化知识层面的东西, 那么学生永远都无法了解交际文化的实质。因为在这个过程中, 缺乏对其价值观念的研究和渗透, 无法合理地解释交际行为各个层面的文化差异, 同时, 更为重要的是缺失了对一个民族的哲学精神和历史发展的渗透和了解, 所以, 无法系统和科学地概括和描述其价值观念。

2. 错误地理解英美文化的导入。

根据有关调查显示, 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时, 往往将文化教育等同于英美文化的导入, 同时, 将文化教育作为英语语言教学的手段和工具, 从某种角度讲, 这种做法是错误的。我们可以从英语教育的发展历史来观察, 过去这种做法是非常有利于学生发展的, 但是在飞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 国内外形势发生巨大的变化, 很明显地告诉我们, 这种做法已经完全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违背了英语在当今世界使用的现实, 严重制约了世界各国人民的交往。从某种角度讲, 随着社会的发展, 英语已经成为一门真正意义上的语言。根据有关数据分析, 英语是世界上使用最为广泛的语言, 大约五分之一的世界人口在学习或者使用英语, 而且比重还在持续增长, 随着世界知识经济的全球化发展, 英语的发展速度还会加快。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一个道理:“如果一味地墨守成规, 那么我们必将被历史所淘汰。”因此, 英语文化教育不等同于英美文化的导入, 我们要认清这一点。

二、基于深层文化教育模式视角的高校英语教育分析

1. 加强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及语言文化因素的结合。

在高校英语教学中, 由于受到各方面的力量及多种因素的影响, 教师把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作为英语教育的重点, 培养出的学生通常是迷茫的, 对英语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在实际应用和交往过程中常常会感到无所适从, 而且让对方感到尴尬。虽然一些英语类的经典句子经常出现, 但是并不能够说明传统英语教育中的偏激现象不存在。随着英语文化的发展, 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及语言文化因素结合并重的重要性, 因此, 教师必须将语言中的文化因素同步到英语教学中, 这已经是一个不变的定理。站在某种角度去分析, 如果不能深刻了解词的文化涵义, 自然不会理解该词所表达的意义, 这是一种严重的无知, 而且这种无知会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所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及语言文化因素的结合, 不仅要教学学生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而且要告诉学生这个词的使用方法及在何种情况下使用, 使其表达到位得体, 同时发展学生独特的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2. 实现多文化的教育。

在高校英语教学中, 教师要以英语文化教育作为出发点,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多文化教育, 且要从静观的角度, 仔细分析语言与文化的相互关系, 使学生形成普遍的心理倾向, 摒弃将英语文化教育等同于英美文化导入的错误观点, 创新教学观念, 改革教育方式, 培养学生的多文化交际能力, 同时, 还要增强他们对文化差异的宽容和敏锐性, 锻炼他们处理文化差异的应对能力, 从而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满足当今世界国际交流的需要。

3. 进行英语文化的深层教育。

在高校英语教学中, 教师要从浅层文化教育入手, 不断深入和探讨, 实现对学生英语教育的深层文化教育。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都包括文化的物质要素、文化的心理要素、文化的行为要素这三个要素。其中, 文化的物质要素是最为浅层的要素, 行为文化次之, 心理文化最为深层。在这里我们也可以将心理文化称之为精神文化, 这种层次的文化是在人们长期的积淀和文化的内化的过程中形成的, 其核心就是其价值观, 对人们的思维、行为道德标准、处世哲学有一定的规范和标准。因此, 在英语教学中, 要想学生对英语文化进行一个深层次的了解, 就必须让学生进行深层次文化的了解, 了解其核心价值体系, 使学生在增长文化知识的同时, 文化素养也得到很大的提升。

三、结语

总而言之, 在高校英语教学中, 英语教育存在很多问题, 因此需要对英语文化进行深层的了解, 掌握其核心价值体系, 有意识地开展多文化教育, 加强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及语言文化因素的结合, 改变学生学习英语的现状, 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

摘要:本文分析了基于深层文化教育模式视角的高校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 并探讨了如何开展这一教育等问题及方法。

关键词:深层文化教育模式,高校英语教育,问题分析

参考文献

[1]鲍志坤.也论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外语界, 2011, (11) .

[2]廖光蓉.英语专业基础阶段阅读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几个问题[J].外语界, 2011, (12) .

[3]陈申.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2012, (1) .

在线教育的模式分析 篇9

由于本科的学生, 都是学习比较好的学生, 底子高, 领悟能力比较强, 在人才养模式上, 广告专业建设可以发现一般由以下几类专业演化而来:一是从最初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转化而来;二是以市场营销等商业类专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三是原美术专业的基础不断改革更新而成立的。很多的本科高校设立广告专业就是因为这是一个热门专业, 生源好, 但在对广告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模式上去含糊不清, 没有明确概念。同是广告专业, 这二种不同的小方向, 又因为培养目标和依托的学科不同, 因而具有不同的专业特点和各自独特的优势, 根本不可能用同一种模式去培养和规范, 这是本科院校开设广告专业以来一直都存在的问题。

2 高职数字广告媒体教育的特征

高职数字广告媒体教育与本科有着很大区别, 高职数字广告媒体教育注重实用性、技能性和职业性的特色与优势。如果按照一般本科院校的教育方法培养艺术生, 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等都采取相类似或相同的模式, 学生很快就会变成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以下是高职数字广告媒体专业的特点:

1.思想观念与思维方式的特点

艺术与政治有着不解之缘, 艺术思潮与政治斗争密切相联, 创作方法、审美观念与世界观互为作用, 数字媒体广告学生因此更多地接受着政治的影响。但从整体上观察发现, 艺术生向来缺乏对党和国家政治号召的热情和积极性, 对形势与政策更是漠不关心。而在思维方式上, 艺术奉行求新、求异、求变的创作观, 最忌雷同和保守。高职类的学生在自我意识的强化和张扬个性方面, 没有本科类的学生自觉性好, 并且在思想敏锐、创新精神上相差很大。

2.文化素质与学习方式的特点

高职数字媒体广告专业在高考时的录取分数线远远低于文、理科, 这多多少少的可以看出艺术生受到基础教育的程度。由于基础教育的欠缺, 自身各方面发展的严重失衡, 使艺术生自身的素质大打折扣, 存在“贫血”现象。上课方式都是大单元模块式, 又没有统一的指导教材, 因此对他们来说评分标准就变成一把“软尺子”, 从而让他们的学生方式变得更具自主性和松散性。

3.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的特点

学生性格一般都比较特别, 高职类的艺术学生更加不例外, 大多数都是具有很强的自主自由性, 善于将自己的情绪表露出来, 对他们心目中所谓的“艺术家风度”不懈的追求着, 诸如浪漫放达、不修边幅等。不喜欢拘泥于常规、平实、规矩、不动声色、风平浪静的“过日子”, 喜欢奇思遐想, 追求新奇的体验、冒险的经历、一波三折的诗意, 追求浪漫的艺术情调。

3 突显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特色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 重点是为了随合市场对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要。技能性、实用性和职业性人才的培养是高职教育最主要的特色和优势, 在每所高校都非常多见。这其中最本质的属性就是职业性了, 把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提到了非常重要的低位, 要求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同学都必须重视;技能性主要强调的是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

4 高职数字广告媒体专业与其他院校的区别

在线教育的模式分析 篇10

1 国外医德教育的历史沿革

国外医学教育对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非常重视, 主要是为了提高医学生的医德素质。医德教育是一门致力于培养医生价值观、社会观以及行医过程中人际交往技巧的宽泛而重要的学科。这门学科的兴起是源于人们对于医学教育中人文主义及人道主义日渐缺失的担忧, 对应这些担忧和问题, 医德教育涵盖了医学伦理、道德、法律基础、临床伦理学以及公共卫生政策等学科的内容[1]。几十年来, 医德教育作为医学院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必修课程已经逐步发展起来。与此同时, 执业医生和住院医师已经意识到加强医德教育在卫生保健中的必要性。医德教育作为一门具有指使功能的学科, 致力于教给医学生如何正确审视自身与病人、同事以及社会之间的关系, 同时可以有效增强医师对于他们自身价值和社会责任的理解, 以及面对和处理道德困境与价值冲突的能力。然而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学科, 医德教育在各个国家的发展程度差距较大, 学习与借鉴国外先进的医德教育模式与内容, 对于在我国创建先进的、与中国医疗体系发展相结合的医德教育模式有很大帮助[2], 尤其是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 对于我国在医德教育模式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美国的医德教育有很长的历史, 但是很长一段时间内美国的医德教育都是由宗教教派———主要是罗马天主教以及犹太教赞助的教育机构所完成。这些在医学院中开展的医学伦理课程主要讨论收入分配、广告、医师与脊髓推拿者的关系甚至庸医的话题, 因此被称作“医学礼仪”更为恰当。真正的医德教育则在神学学习时展开, 在这些课程中医学生学会适应他们新的社会角色, 也被教会如何正确处理与他们的导师、同事以及病人之间关系[3]。AAMC ( 美国医学院协会) 在教学目标研究的第一份专题报告中, 首先提出了医学生要为满足社会期望而学习, 必须具备综合素质全面发展。20世纪90年代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医学院教学目标研究 ( Medical School Objectives Project) 。到目前为止, AAMC已向全球公布了3份医学院教学目标研究报告, 其中探讨了当代医学问题。从医生的素质和职能、现代医学信息和群体健康的角度, 以及现代人必须具备的交流技能和职业道德等方面。提出了详细全面的21世纪医生的一系列教学目标, 为世界各国制定2l世纪医学的教学目标树立了典范。

英国的医德教育作为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存在了至少2500年的时间, 然而作为一门整合了哲学与伦理内容的新兴学科, 医德教育开展的时间只有过去的30余年。英国的医德教育有其鲜明的发展特点, 为了制定合理的医德教育课程内容, 英国医学会自1986年起就要求全英所有医学院提供特点鲜明、系统而不教条的医德教育课程。

德国在医学教育改革中, 也不断调整教学目标以适应卫生服务的需求。德国现行医学人才培养的总目标是培养富有造福于人类的人道主义精神的人。关心病人、更关心人类健康的社会活动家, 掌握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又勇于探索医学实践的学者。强调医学人才的思想道德品质、医学科学知识和实践能力并重。

2 国外医德教育的主要形式和内容

2. 1 校内学习模式

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 1995年Robert Wbod Johnson基金《为未来培养医师》教育教学项目向美国8所综合大学医学院提供了5年的教学改革资助, 以改革各校的教学计划。为执行以上项目, 这8所医学院已对原有的课程设置进行了修订。我们发现, 课程的设置更加注重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人生观、价值观、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教育。课程增加了社区实践, 以及医学伦理、卫生经济、行为科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 并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教育贯穿医学专业教育的始终。在医学教育体系上。非常注重医学教育环节。英国高等教育委员会认为医学院的必修课应当包括法律学、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学科。法国的医学教育法规定, 医学院讲授的课程必须包括心理学、医学伦理学、伦理学、流行病学以及外国语[4]。加拿大多伦多医学院在医学生学习的4学年内, 共穿插了50学时的道德教育课程[5]。

与上述国家不同的是, 日本大多数医学院校并没有设立独立的医德教育课程, 医德教育内容被整合在一门叫作“医学概论”的课程中, “医学概论”课程中包含了广泛的人文和社会科学内容, 致力于在医学生开始医学专业课程学习之前提供充分的基础知识[4]。在第一、第二学年开展了医学概论后, 第五学年日本继续开展医学概论课程, 其内容是医疗与伦理、法律和社会经济的关系[6], 但是在这门课程中, 医学伦理问题只占据很少的课时。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医学院的课程已经过于繁重,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在“医学概论”课程中, 拥有宗教背景的教师数量并不多, 因此医学伦理教学内容很容易与宗教或传统文化价值观发生冲突。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日本医德教育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力求做到严谨与多样化。此外, 日本的医德教育虽然不是由独立的部门负责, 而是通过多学科合作实现的, 但是教育部门正在加强培养更多专业的医德教育教师来更好的平衡医学伦理学问题与传统文化价值的关系[1]。

2. 2 校外实践模式

加拿大多伦多医学院对学生在医学实践中面临的道德矛盾问题非常重视, 而且也非常注重通过临床实习的医德教育方式来解决实际中的道德问题, 从而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

德国的医学院开展了以“关爱生命”为主题的义工活动, 让学生深入医院为患者提供服务。例如德国的慕尼黑大学, 其学生若想要进入医学院学习, 必须先在帮患者擦拭身体、剪头发等护理工作上花费半年时间, 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们真正了解患者的需求和心理, 并知道如何尊重生命, 以及作为医护人员应有的态度[7]。

英国的校外实践模式主要采用见习、实习的方式, 按一定的时间间隔对见习、实习的医学生进行跨学科的伦理教育, 并通过设立专门的医德辅导机构来引导学生。英国的医学院校在临床实践中非常注重培养医学生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的能力, 增强职业责任感的培育。

摘要:医德教育作为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的医学教育课程, 旨在指导医学生如何融入职业角色以及如何处理与同事、病人和社会的关系。当前医患矛盾的日趋激化及医患关系的日益紧张, 使医德成为敏感话题, 医德教育也随着面临改革和创新。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医德教育模式与方法, 对于缓解我国医德教育中单一而落后的局面、形成独具特色不流于形式的医德培养模式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医学教育,医德培养,国外经验,借鉴

参考文献

[1]Powell, T.Cultural context in medical ethics:lessons from Japan[J].Philos Ethics Humanit Med, 2006.1 (1) :p.E4.

[2]Robert M Veatch, D.F.The teaching of medical ethics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J].Journal of medial ethics, 2007.

[3]Ellen Fox, R.M.A., Baruch Brody.Medical Ethics Education:Past, Present and Future[J].Medical ethics education, 1995:761-769.

[4]蒯强.法国医学院医学伦理学教育[J].医学与哲学, 2001, 22 (2) :49-52.

[5]程子军.完善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教育[J].医学与哲学, 2005, 26 (10) :74-75.

[6]熊亮, 季春元, 黄振元.国外卫生职业道德教育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12, 26 (4) :218-220.

在线教育的模式分析 篇11

【关键词】高职创业教育    发展定位     培养模式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改革的进程不断深入,我国进入了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时期。但是,由于我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步伐落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导致目前劳动者的能力和素质远远达不到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就业形势就愈加严峻,就业压力急剧增大,成为当前社会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面对这一严峻挑战,我国高职院校探索出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开展并扩大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不仅有效缓解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还为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1 高职创业教育的发展定位

高职创业教育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和模式,高职院校在开展创业教育的时候首先要明确自身的发展定位,只有找准自身的定位,才能开展有效的创业教育。

第一是要明确创业教育在高职院校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要认识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必然性。我国多次在相关的法律法规中明确表示要积极开展并大力发展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培养一批优秀的技术型和应用型人才,并明确表示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与高等院校的教育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都是为社会的进步发展培养人才,只存在职能的区别,不存在等级区别。

第二,要认识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自身的独特性,区别于高等院校的创业教育。虽然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与高等院校的创业教育具有相同重要的地位,但是它们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主要表现在培养人才所承担的社会职能的不同。高等院校的创业教育着重于科学技术的培养,给社会输送的是技术型人才,而高职院校的培养重点是应用型人才,具有明显区别。高职院校要把握好自身的特点,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培养一批实用性较强的人才。这就要求在创业教育中必须重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要让学生掌握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培养其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高等院校的创业教育还应该适应社会需求。要着眼于当前的市场结构,要根据市场的发展和变化来确定和调整教学知识结构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加强授课内容的灵活性,让学生能灵活掌握运用所学的知识,能不断调整发展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

2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应该制定明确的教育目标,在创业教育的开展和实施过程中要以教育目标为依据和根本落脚点,才能培养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创业型人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培养目标的确立,要立足于教育理念,還要能适应社会发展,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总的说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2.1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

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要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并为学生提供其创业精神孕育的温床。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着重于学生的思想转变,要把以往的就业思想转变为创业思想。这就要求学生要具备创新精神,并把这种创新精神融入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同时要引导学生的独立自主性,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其具备创业的精神和理想。

2.2 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学生的创业能力是学生今后走向社会的生存技能,是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技能和知识的给养源泉。当前的社会发展迅速,光具备创业精神是无法进行成功的创业活动的,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想创业成功,除了创业精神之外,还必须具备较强的创业能力。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创业教育的开展和实施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培养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尤其要避免眼高手低、高分低能的现象出现。

2.3 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冒险精神

创业本身是一项艰难的社会活动,要想学生在社会上立足,进行成功的创业活动,就必须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冒险精神。创业活动是学生自主确立目标并选择实施方法的社会活动,要想取得成功,学生就必须具有独立性和自主性,能自己树立正确的目标,制定有效合理的实施方案,并能按照方案有效实行,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同时,创业本身具有较大的风险性,因此学生要具有一定的冒险精神才能迈出自主创业的第一步。

3 建立完善高职创业教育培养模式

完善的创业教育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培养创业型人才的必要条件。高职创业教育模式的建立和完善,是一项长远而复杂的任务,只有建立起完善的高职创业教育培养模式,才能最大限度地为社会培养实用性较强的应用型创业人才。

3.1设置灵活的课程模块

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还必须基于理论知识进行相关的实际操作。所以,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要以实用性的内容为主,要让学生能参与进去,能进行实际操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2建立多元化的信息模式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创业对于信息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因此高职院校在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多元化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创业需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就至关重要。高职院校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多元化的信息平台,让学生从中对信息进行筛选和分析,以找到自身创业所需要的有效信息。

3.3 建立全真型训练环境

在校园内设置创业园,给学生提供一个全真的训练环境,让学生投标获得经营权,并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注册登记,所创立的企业完全按照市场化标准运作,并接受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督管理。在这种全真的训练环境里,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知识技能能以直观的方式被学生所接受和理解,为以后在社会上创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和模板。

总之,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里,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将成高职教育一项长远的发展活动,只有明确自身的发展定位,树立正确的培养目标,并建立完善的培养模式,才能为社会输出适应其发展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孙虹乔,陈光荣.高职创业教育的发展定位及培养模式[J].学术交流,2011(12).

在线教育的模式分析 篇12

1 美国药学教育的特点

1.1 重视学生知识框架的构建

布鲁纳认为, 教师的任务就是教学生采用一定的编码方式掌握知识结构, “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 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2]药学理论知识从表面看零散无序, 其实有规律可循。美国药学教育注重学生知识框架的构建, 通过探索规律、把握特点,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熟悉教材各章节之间的关系, 建立学科结构体系, 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1.2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教学方式灵活多样

在美国药学课程的教学中, 主要采取班级研讨课、启发式教学、模拟教学的方式,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思考, 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所修课程。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 采取以问题为中心的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 教学法[3]。教师可将授课内容以问题形式提出, 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平台等资源, 翻阅资料、总结分析, 并到课堂上讨论、交流。这样既巩固了知识, 又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1.3 扩充教学内容, 增加实践课程, 促进理论和实践教学的融合

美国大学很早就开始在课程教学中强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融合的思想, 如哈佛大学重视课程的实用性并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因此增加了实践教学课程, 扩充并更新了实验课、见习课的内容。另外, 美国的大学普遍实行本科生科研计划, 并且取得了显著成效。除了本科生参与科研训练外, 教师还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学术讲座, 将药学课程和实习结合在一起, 在实践中培养了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

2 借鉴美国药学教育模式改革我校药物分析课程的教学方法

为了提高药物分析的教学效果, 我们借鉴美国药学教育模式, 结合我校教学实际, 做了以下尝试, 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2.1 抓住主线, 把握重点, 建立学科结构体系

药物分析课程内容多、难度较大, 在教学中我们会多次向学生强调, 无论是课前预习还是课中学习, 都要抓住各论中药物的结构、性质、鉴别, 杂质的检查, 含量测定这条主线;然后, 理清这条主线中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如通过分析结构从而推导出与其对应的理化性质, 继而将这些性质应用到鉴别、检查和测定中去;最后, 按照主线进行总结分析。学生普遍反映这样的方法使药物分析的逻辑性强, 知识点多而不乱, 增强了学生学好本门课程的信心。

2.2 构建网络教学平台, 提供多种学习途径

面对大量繁杂而枯燥的药物化学结构式、理化性质等内容, 学生既要具备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基础知识, 又要具备药物化学、药剂学等专业知识。为了尽力帮助学生轻松掌握课程内容, 我们建立了药物分析网络教学平台, 为学生提供了网络教案、课件、大纲、中英文教材等相关资源。另外, 还设置了问题解答、专题讨论交流、实时教学、网络课堂教学、作业布置评阅、试题库等多个板块, 供学生在该平台上进行资源检索、自主学习、实时学习、协作学习和作业、测验等活动[4]。同时, 我们还利用网络群、微博和微信等进行互动, 为帮助和促进学生学习提供了多种途径。

2.3 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将知识演示出来, 使教学内容直观、易懂

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将知识直观地演示出来, 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变枯燥为生动。我们在多媒体课件制作方面投入时间和精力, 力求课件形象和直观。如将药物的结构立体化, 并配上动画或音乐, 插入短的视频或者最新发生的相关故事,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教学内容更易理解。

2.4 加强实验环节, 培养科研能力

药物分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学科, 它要求学生除了掌握药物分析的基本理论、扎实的基础知识外, 还应具备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研能力。而在药物分析实验教学中一直存在以下问题: (1) 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较扎实, 但基本操作技能不熟练, 实际动手能力差; (2) 在实验项目安排上多注重单个模块的训练; (3) 药学各专业课的实验相互独立, 学科之间缺乏联系和渗透, 没有反映出各个专业的内在联系, 且学生对所学的各科知识不能融会贯通[5]。因此, 我校建立了本科生参与科研训练的渠道, 实施了新的实验教学模式———小学期实验, 即每届本科四年级学生在开学之初, 连续开设一个月的实验操作课程, 鼓励学生进入实验室, 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将实验课和理论课有机结合起来, 实验课没有固定的教材, 学生自行查阅资料、设计实验, 将理论中的基础知识在实验课中验证, 大大提高了学生思考和动手的能力。

3 结语

我校通过借鉴美国成功的教学经验改革药物分析课程的教学, 使学生充分发挥了主体作用, 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应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总结成功经验, 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 以适应新时期对教学工作的需要, 培养出药学领域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华.关于药物分析化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构想[J].卫生职业教育, 2010, 28 (10) :54-55.

[2]张奇.学习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9.

[3]杨燕云, 许亮, 张振秋, 等.体内药物分析实验教学方法实践与思考[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 (7) :197-198.

[4]韩博, 陈文, 李乐, 等.中药制剂分析网络教学改革及实践效果分析[J].大学教育, 2013 (2) :131-132.

上一篇:全面质量管理理论论文下一篇:职业卫生工作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