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在线教育(精选8篇)
高校在线教育 篇1
(看了几个同学的帖子,心里不是很好受,特别是帖中提到了一些极品老师的极品语录,由于本人才疏学浅,无力评价这样宏大的命题。但这个帖子给我的冲击可能是最大的——“不仅是SB老师多,而且是不负责任的老师多,大部分老师都是混饭吃的,按照楼主的理论,我们是不是学了四年的大学以后,连一个正常的人也做不了”。帖子的内容是我从进高校到现在一年多以来最明显感觉到的,但也一直在痛苦的回避的一个问题。我本来是想开一个参与新闻系学生实习的博客,现在却发现变成了一个思想碰撞的论坛,而且还是重磅思想。就像一个本来想做点小菜调剂一下生活的居家小男人,当面对猪肉涨价这样的原则问题时,只有放弃惬意的遐想,放声痛骂一样。)
李白说“天生我才必有用”。一个合理的社会体制应该是把适合的人放到适合的地方,而只有社会结构严重扭曲,才会发生张冠李戴的现象。就像你走进精神病院,看见一个模仿芙蓉姐姐摆poss的人。你一定不会感到奇怪,但你走进一家政府机构,却看到了一群芙蓉姐姐在摆poss,一个正常的人这时候就应该感到奇怪,因为一个正常的社会标准告诉你这一切很不正常。但令人恐怖的是,现在很多貌似或神似芙蓉姐姐的人被派到了他们不该去的地方,以至于你走到哪里都能遇到芙蓉家族的人,这就是体制出了问题。覆巢之下焉有完卵,高校也不例外。
在十年甚至更早前,基本上是没有大学毕业生愿意留校教书的,那时候留校的大多是来自于农村的同学。因为这是留在城市成本最低的方法,可谓上上之选。他们有几个统一的基本特点:学生干部而且成绩都不是很好,对于领导无限忠诚,大三之后,除了官话,就基本上不会说人话了。这类人留校后大多掌握学校党务和行政大权。可想而知,这类人除了迎合上峰,是不可能有什么办学理念和行政能力的。
如果说就行政部门无能或无聊也就罢了,授课老师强也能让人有置身“象牙塔”的感受。可惜这也是空中楼阁。我们国家的高校知识份子也就集中在五、六十年代的那一批人还有一点知识份子的气节、治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从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高校进入了扩张期或者说教育大跃进的开始,其中一个需求就是所谓高素质人才。但何谓“高素质”,由于我们长期以来没有一种科学的人才识别方式,于是简单地把学历和人才划上了等号。到今天高校都还有一个重要的考核指标-----硕博比例。既然有需求就会有机会,那时候进入高校当教师的硕士和博士也基本具有如下鲜明的特征:来自农村,大多数是农村中学老师,为了改变命运,拼命考研、考博。其目的就是为了留在城市。其实农村同学想留在城市,这根本无可厚非,但这些人如愿以偿后,就带着一种对自己的极高肯定,就像《围城》里的高松年一样,恨不得化一个自己出来拍着自己的肩说:“老高,真有你的”。人一旦进入了这样的境界,那就有趣得危险了。这类人在今天的高校往往已经成为了科研骨干或学术带头人,由于当初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那段“屈辱史”使得他们之中的很多人对现实生活往往保持了一种居高临下的距离,所以他们的科研往往也是没有任何现实价值的,科研更多的是体现自己的霸气或愚蠢的尊严,科学精神荡然无存。
从1999年开始,高校开始扩招,当时的合理解释是,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教育的时期。这种像梦想一样的现实评价,的确很中国。其实这就是当时为了减轻挤兑金融风险,拉动内需,摆脱经济滞胀怪圈不得以采用的应急之术罢了。阳光明媚不一定意味着春天,也可能有紫外线晒伤的可能。由于大量利益向高校倾斜,高校开始了大兴土木的建设,就像一个暴发户到韩国一趟的后果一样,居然帅起来了,也有了一种买两碗豆浆,喝一碗,倒一碗的豪气了。直观的效果是高校建设得越来越像90年代沿海的乡镇,而潜在的危险则体现在:高校的权力中心化,因为这时候的权力已经可以转化成等值的利益了;教师的犬儒化,发达地区的老师热衷于拿着名片骗项目,落后地区的老师忙碌于到处抢课上,某校的某一个年轻老师刚留校两年就上了七门不同的课。有一个老师的豪言壮语更是闻之胆寒“只要有教材,造原子弹都敢教”。很多老师已经学会了正常情况下永远都不会的“量化思维”,就像某老师劝别人上课别烦的经典语录“你不要烦,你不要想到下面是一群不爱听讲的学生,你把他们看成是一张张活生生的人民币就愉快多了”。老师们谁也不会得罪谁,连正常的学术判断都消失了,人际关系彻底“乡愿”化。当老师已经丧失了做老师的价值体系,结果可想而知;科研“豆腐渣”化,现在高校的科研已经到了“法无定法”的禅宗境界了,因为一个科研项目就意味着极大的利益-----不仅有经济效益(科研经费),还有职称乃至于仕途的预期收益,老师都抢着做科研项目。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五十年代,中国有一部电影嘲笑知识份子只会做“马尾巴的功能”这样无用的研究,现在我们高校已经在大张旗鼓的研究“马尾巴的功能”了。在研项目中,大多数毫无价值,老师们还志高气昂的说填补某某空白,就像非要在一件新衣服上打补丁一样。而高校科研项目如同现实工程发包,也是按照权力树状图分布的,基本上所有的校领导都有大型科研,且不说他们的科研水平,就说他们的时间分布也不可能。因为他们大量的时间都在开会和斗争,怎么会有充裕的时间和冷静的情绪做科研。
而现在高校已经成为“海归”的回国首选,这就更有趣了。应该说“海归”中的一部分还是优秀的,但大多数都是在国外无力生存或生存困难的人。于是大量“克莱敦”大学的毕业生回来成为了我们高校的座上名师。
就是在这样鱼龙混杂的教师构成中高校呈现出典型的芙蓉家族化,特征就是自我欣赏,自我娱乐。大多数老师固步自封,自我陶醉,对待学生的方式无外两种:一是调弄,二是漠视。采用哪种方法视个性或心情而定,由于没有科学的精神和标准,高校已经丧失了和外界联动的能力。很多老师在和外界接触时,往往都表现出一种“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纯洁来,其实这不是情绪排斥,就是心里发虚,能力不及。而一当他们和外界不得不接触时就笑话百出。就像北京某高校一位老师为达能和娃哈哈纠纷所献的高论一样,可以每边都持50%的股份,被娃哈哈老总宗庆后轻蔑一笑答曰:“不可能”。这位教经济的“泰山北斗”居然连股份经营肯定需要控股方的原则都忘了。这类的笑话层出不穷,不胜枚举。想来以后应该可以成为编写《新儒林外史》的极佳素材。所以可想而知这样的老师能教学生什么真的知识,学生也愚蠢的认为“在学校我们只能学到理论”。其实那是理论吗?错,你们学到的只是名词,只是口号,没有理论。很简单,没有一种理论和现实隔得这么远,以至于无法沟通。
总之,本人对今天的高校深表失望,同时深信不疑,如果高校再不从科学和实际的角度出发大力整改,是不可能培养出人才的。请同学们记住这样一句话(这是97届一位高校毕业生的自我鉴定):“我深知在高校自我教育和自我学习的重要性”。
高校在线教育 篇2
(一) 美国高校在线教育发展现状。
根据清华大学朱永海的研究, 美国在线教育呈稳定发展态势, 注册学生数持续增长, 从2002~2003学年的160万人增加到2012~2013学年的710万人, 已占全美高等教育注册人数的33.5%。在线教育的质量也逐渐得到认同。大多数院校已将在线教育纳入了长期发展战略。十年间, 美国提供网络学位和网络课程的院校越来越多, 近九成院校提供在线课程, 近六成院校提供在线学位。没有提供任何形式在线教育的院校, 大多数是学生数很少的小型院校。另外, 需要说明的是, 美国的在线教育同时面对在职学生和全日制学生, 选择的课程和最后获得的学位认证完全相同。
(二) 美国高校在线教育存在的问题。
研究显示, 教师群体对待网络教学的态度及认可度不容乐观, 原因是制作视频课件需要投入比以往更大的精力, 花费更多的时间, 而院校并没有因此给予教师更多的补偿和激励。学生的自律能力受到质疑, 在线课程的保持率低, 学生随时可以自己终止一门课程的学习。
二、我国高校在线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 我国高校在线教育发展现状。
我国目前的在线教育有两种体制:一是普通高校所下属的在线教育学院, 其招生、教学、考核甚至发放学位证书都独立于所属高校;二是普通高校开展的网络教学, 是对传统面授教学的一种辅助和延伸。近些年, 在线教育学院在我国得到了迅速发展, 积累了丰富的办学和教学经验, 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影响。相比之下, 普通高校的网络教学仍然处于边缘状态, 其作用和价值尚未受到足够的重视, 网络教学并没有真正的进入高校课堂。虽然说一些院校已经走在了前列, 比如华中科技大学使用“弹幕”技术, 还有清华大学已经创建了“学堂在线”。2014年5月, 由网易云课堂承接教育部国家精品开放课程任务, 与爱课程网合作推出“中国大学MOOC”在线教育平台。但是, 大多数高校仍旧裹足不前。
(二) 我国高校在线教育存在的问题。
研究显示, 我国高校在线教育存在的问题基本上与美国类似。主要问题有:一是教师对开展网络教学积极性不高, 开展网络教学的多是靠个人的兴趣或者是领导的强制要求;二是院校本身也没有重视网络教学的开展;三是网络教学平台有许多问题, 教师需要花费时间去学习和研究如何使用, 有的网络教学平台只能在学校使用, 家里和宿舍不能使用;四是学生能否适应面对电脑而不是老师学习, 在没有老师监督的情况下, 学生能否自觉去学习;五是目前高校的职称晋升主要看科研成果, 而非讲课质量, 这也限制了教师开展网络教学的积极性。
三、对我国高校在线教育的建议
鉴于我国高校在线教育还处在初级阶段, 无论是校方还是教师都对在线教育的深远意义缺乏认识, 在实际运作中还存在各种问题, 因此, 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以下建议:
(一) 有关政策方面的支持。
政策的支持包括国家和高校两个层面。2015年3月, 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同年7月, 国务院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 “互联网+”教育被明确提出来。那么下一步就要看高校的脚步了, 高校是否愿意去开展在线教育, 是否认识到在线教育的重要性, 这是个问题, 如果高校领导层不愿意开展, 那么光靠教师是没有用的, 因为没有平台, 这个平台是要靠学校建设的。建设平台需要资金, 这笔资金还要纳入到高校的预算当中去。教师在录制教学视频中还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对于教师的付出也要进行适度的经济补偿。职称评审也要与在线教学相挂钩, 在线模式下, 评价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变得相对容易, 因为教学视频的点击率、好评差评可以一目了然的被看到。
(二) 有关在线教学平台建设。
在线教育最重要的在于平台的建设, 教师的教学视频要上传到这个平台, 学生要在这个平台学习, 所以这个平台是核心。那么平台如何建设, 目前有这两种模式:第一种是教师自己录制视频, 然后上传;第二种是将平台的建设外包, 请专业公司制作。第一种模式显然比较粗浅, 而且问题较多, 不仅耗费教师大量的时间, 录制的效果也会不尽如人意, 录制的形式也会因不同的教师而千变万化。第二种模式避免了这个问题, 外包公司会帮助高校建设一个高水平的平台, 然后像录制电影一样为教师拍摄教学视频, 专业的设备、统一划一的界面, 让学生看起来更加的舒适。但是这种模式有个缺点, 那就是不能为高校提供持续的服务。要知道在线教育是个持续的过程, 不仅有平台的维护, 还有视频课程的更新, 那么后期外包公司会不会为高校提供更好的服务呢?通过目前的一些迹象表明, 不太可能。这些公司一开始为高校安装软件的时候服务都比较好, 但是一旦安装完毕, 若要再请教问题, 他们便有很多理由推辞。
基于以上问题, 本文提出第三种模式:由高校招聘专业人士自行建设平台。如果有的高校有计算机方面的专业, 也可以聘请这方面的教师, 还会省去不少费用。如果没有, 则自行招聘, 纳入编制。这些人员常驻学校, 对教学也会越来越熟悉, 与教师的关系也会更融洽, 对网络教学也会提出更好的建议, 而外包公司的人员显然缺乏这方面经验。
(三) 有关视频课件的制作
1、画面清晰。
目前各大平台的视频课件有几种模式, 有教师出镜的、有不出镜的, 本文认为极客学院的模式最好。极客学院号称是国内IT职业教育第一品牌, 课件中看不到教师, 只能看到教学内容, 画面颜色搭配协调, 使教学内容非常的清晰明了。为什么要推崇这种模式?因为教学无非听、看、做。对于“听”来说, 只要听到老师的声音即可, 无需看到老师本人。对于“看”, 没有教师露面的视频, 学习内容显示得更加清晰, 文字更大, 有利于学生学习。当然, 如果有的教师长相比较美观, 露一下脸也是可以的, 毕竟“美女教师”、“帅哥教师”会更有吸引力。如果这样的教师不给露脸的机会, 估计也会招来不少的吐槽。
2、必要的“强迫”功能。
因为无人监督, 无法确认学生是否已经学完了整个课程。所以应该有学习记录功能, 学完前面一章才能进行下一章, 学习中不能快进, 避免学生根本不看, 直接从头拖到尾。这样, 可以保证学生听完所有的课程。但是这也并非完全可靠, 因为只要学生打开电脑, 任凭课件自己播放, 自己去干别的, 也不能保证学生观看了课件。所以, 还需要设置“暂停”功能, 视频播放一定时间后自动暂停, 如果学生不点继续, 则视频就会停止播放。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逃课”。
3、答题部分。
每一节听完都有课后题, 不做题也不能听下一节, 这样可以起到巩固学习内容的效果。大连会计网有这种功能, 但还是太“仁慈”, 当提交后, 页面会出现正确答案。这样的话, 有些学生可能根本不认真答题, 随便选几个选项, 直接看正确答案, 然后再重新答一遍提交, 很容易就会通过, 这也是一个漏洞。所以, 本文建议不给出正确答案, 让学生自己找答案, 直到全部答对为止。而且, 大连会计网要求60分以上就可以通过, 本文建议要全部答对才可通过, 以保证学生掌握所有的知识点。
(四) 有关在哪儿听课的问题。
在线教育模式下, 学生在哪儿听课?反正都是自己看视频, 还有必要去教室吗?那么, 干脆在家看好了, 学校也没有必要来, 还可以省去住宿费、生活费等许多费用, 何乐而不为。如果这样, 大学这个“实体”还有存在的必要吗?本文认为, 在学生自律性、主动性没有达到一定高度前, 大学都有存在的必要, 教室依然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 学生仍需要学校的监督来完成学业, 但方式会有所不同。一种方式就是目前流行的“翻转课堂”, 学生在课外通过自行观看视频课件学习, 到了课堂, 再与老师、学生互动, 加深对课程内容的了解。这种方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课堂上的氛围也会变得更加活跃。但是, 这种方式不能保证所有学生事先都观看了课程, 如果一个班级人数太多, 有效的讨论也难以展开。还有一种方式就是学生依然到教室学习, 只不过携带的不再是书本, 而是笔记本电脑, 在教室内各自观看视频课件。学校依然监督学生是否出席, 只不过不一定是任课老师。以上两种方式到底哪种好, 就需要实践来检验了。
集中学习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这种氛围会激发学生的兴趣, 促进学生积极向上。除了学习之外, 学生还有恋爱、交友的需求, 大学提供了很好的场所。在大学, 学生还能形成团队意识, 进行团队合作, 而这是学生步入社会所必要的一项技能。因此, 大学远非仅仅为学生提供知识那么简单, 大学依然有存在的必要。
参考文献
[1]梁林梅, 罗智慧, 赵建民.大学教师网络教学现状调查研究——以南京高校为对象[J].开放教育研究, 2013.1.
[2]朱永海, 韩锡斌, 杨娟, 程建钢.高等教育借助在线发展已成不可逆转——美国在线教育11年系列报告的综合分析及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4.4.
[3]梁林梅, 李逢庆.如何激励和支持高校教师从事网络教学:国际经验与对策[J].开放教育研究, 2014.6.
[4]国务院.国务院关于积极推动互联网+的指导意见[Z].2015.7.1.
林业高校在线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篇3
关键词:林业高校;在线教育;慕课;教育信息化
随着林业建设和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林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已发展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多学科门类的林业教育体系:目前我国拥有独立的高等林业院校6所,森林警察学院1所,一大批高等农业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设有林学院或涉林专业。据不完全统计,在校林科专业本专科(含高职)学生约13万人,全国开展涉林研究生教育的单位75个,在校林业学科研究生总数约1.3万人。
一、林业高等院校推进在线教育的实践
面对不断扩大的教学规模和不断提升的办学目标,在强调“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当今时代,伴随着日益先进的计算机互联技术,以在线教育技术为代表的新型教育模式陆续提出,凭借其跨时空、易传播、可再现等特点,强有力地促进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北京林业大学作为全国重点林业院校之一,积极推进在线教育,在优质共享资源开发、学习平台建设、管理与制度等方面开展了较多探索性工作。
1.合作机制与平台
(1)发起创建亚太林业教育协调机制
北京林业大学提出倡议,在国际组织——亚太森林网络的支持下,在2010年创建了亚太地区林业教育协调机制,该机制的协调办公室挂靠北京林业大学。通过该机制的沟通与协调,发挥亚太地区各国主要林业院校的共同优势,就林业教育热点议题开展全方位的合作交流。
(2)成立林业教育信息化研究会
为了给研究林业教育信息化提供更好的平台,北京林业大学于2014年12月倡议并发起成立中国林业教育学会教育信息化研究会。2016年5月,中国林业教育学会教育信息化研究会第一届理事会第二次理事会议暨第一次学术年会在南京林业大学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林业高等院校代表交流了各自在林业教育信息化领域取得的成绩与宝贵经验。
2.共享资源开发与应用
(1)开发亚太林业慕课
在以“在线教育”为名的各类教育模式与技术中,慕课是当前最为热门与流行的教学形式。慕课可通过整合多种社交网络工具与多种形式的数字化资源(如教学视频)形成丰富的课程内容,利用互联网传播,使全球各地的学生能够突破传统课堂在时间、空间和人数方面的限制,便捷地享受到国内外著名高校的优质课程。[1]
在亚太森林网络组织的资助下,由北京林业大学和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共同主持,联合墨尔本大学、菲律宾大学、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已开发完成6门全英文的林业慕课,该慕课项目已获得加拿大国家级优秀创新教育技术大奖。
(2)建立网络课程资源联盟
2014年5月8日,北京林业大学发起创建了“全国林业高等院校特色网络课程资源联盟”,首批联盟单位成员包括10所林业高校。2016年5月16日,全国林业院校继续教育网络课程资源联盟也在北京林业大学成立。网络课程资源联盟的成立,显示了林业高校对网络资源开发与应用的高度重视,通过网络课程资源的共享、互换,也进一步提升和扩大了各高校学科的学术影响力,从而促进网络课程资源的进一步开发。
(3)创办北京林业大学在线教育平台
北京林业大学在线教育平台目前是由三个子平台构成,分别为:亚太可持续林业管理创新教育项目平台、全国林业特色资源课程联盟平台和北京林业大学在线学习资源与课程平台。目前一大批亚太地区林业慕课、国家级精品课程、北京市精品课程和校级精品课程已上线,同时借助网络课程资源联盟内的资源交换与共享,实现了与东北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林业高校的课程资源交流。
(4)慕课情境下的翻转课堂探索
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通常译为翻转课堂,其核心思想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学习的时间与内容。通过在课堂外布置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自主检索或由教师主动提供不同形式的教学资源,使学生更加主动专注地研究相关问题。回到课堂上师生之间再进行有针对的交流,解决实际的问题。
北京林业大学积极探索翻转课堂的实践,以《森林有害生物控制》课程为例:首先给参与翻转课堂的学生提供大量的包含知识要点的课件、思考题、视频、图片、文献等课程参考资料;然后要求学生自主学习,修改完善课件;第三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演讲并由任课老师进行点评并主持讨论,同时布置户外观察作业,补充课堂教学现场感不足的问题;最后,建立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相适应的新型考试考核方式。应该说,教学效果很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使学生的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得到很好的锻炼,同时也让学生学会了如何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实践证明,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极受学生欢迎。
3.管理与制度创新
(1)创立北京林业大学网络课程制作中心
完成在线教育课程的开发需要一定的硬件条件做支撑。北京林业大学网络课程制作中心目前已拥有一套智能高清广播级数字录播系统,其中包括三机位的高清摄像机、多通道录制系统、多功能控制系统、手动及自动导播切换系统、大洋非编工作站和多套多媒体辅助教学配套设备。同时,为指导各位老师更好地完成在线教育课程的开发录制,北京林业大学制定了一套与国际接轨的慕课开发基本规范和流程。
(2)提出在线教育管理认证制度
为配合推进在线教育的实施,北京林业大学推出了面向教师的《北京林业大学视频类公共选修课管理办法》和面向学生的《北京林业大学视频类公共选修课学习指南》。针对不同级别的视频类网络公开课(本校、外校、著名在线教育网站),规定了其选修的门数与学分数,并通过不同形式如提交课程论文、开展主题汇报等进行考核,最后给出两级制(通过与不通过)的成绩认定。
二、对当前在线教育一些问题的思考
在线教育领域内影响力最大、接受与普及程度最多的形式是慕课。当前,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各类慕课类网站百花齐放、层出不穷,足以令人感慨信息时代知识传播的便捷。然而,面对玲琅满目的慕课,如何去粗存精,这就需要进一步对慕课的功能与定位进行思考。
1.慕课的组成要素与功能定位
以教育为目标的慕课,其组成要素必须包括授课视频、习题作业和论坛互动。授课视频是慕课最重要的要素,它是经老师对教学内容精心梳理、提炼,将相关的教学资源碎片化,再进行多层次的问题设计和系统的数字化设计,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有机整合而成的网络教材。习题作业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必需环节,学生的每一次学习信息经过网络平台大数据处理,都能够即时地反馈给任课教师,老师才能据此再组织深入的教学与答疑。同时,论坛互动是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吸收内化”的重要环节,也是“翻转课堂”的教学形式之一。具备以上三个要素的慕课,才能真正具备有效的教学作用[2]。
慕课具有显著的优势与特点,但是我们也必须认清慕课与传统课堂教学之间的关系:慕课首先必须是可共享的优质课程资源,但慕课本身绝不可能完全替代现有实体课程,只能作为改进传统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果的补充。慕课具有自由性、自主性等诸多特性,是构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石,也是进行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教学的前提,但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塑造他们的道德情感和审美情趣等,单纯的线上教学形式是无法做到的。所以,慕课情景下的混合式教学,即在线教学与面授教学的结合形式或线上线下教学结合(O2O,Online To Offline)是新型教学模式[3]。
2.慕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切事物都必须经过从孕育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就慕课而言,可认为总体上仍处于发展初期,还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1)对于提供的课程教学质量论证不够充分,受限于课程时间与录制成本,尚未实现每门课程知识点的系统化,大部分慕课还属于片段化、以知识科普化为主,难以满足专业核心课程的需求,而不同学校专业课程体系的封闭性与现有慕课资源的开放性尚未有效衔接。(2)慕课的学分论证和互认机制尚处在探索阶段,缺乏成熟的机制或范例,对于慕课的自主性而言,学生完成考核的诚信考试机制并不完备。(3)对于我国现有的一些慕课而言,普遍存在国际化较弱的缺陷,课程内容是中文版居多,英文版极少。
3.慕课适合的课程类型
虽然目前各类慕课百花争鸣,但我们须认识到,慕课不是万能万通的,对于不同类型的课程,其适应性不一样:慕课的教学形式最适合于开展公共基础课教育(如数理化、人文社科、素质养成、思政等通用型、广谱性课程),其次是部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对于具有很强的自然生态地理区域特点或属性,并且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门类,如林学,要在全球范围内共享相同内容的一门课程是不可能的,有时在像中国这样疆域大、自然生态地理类型很多的国家,即使在一个国家内共享相同内容的一门课程也不现实。以《树木学》课程为例,仅在中国就分南方本和北方本两种教材。因此从另一个角度说,慕课的形式一般更加适合理论课,而开发实践类课程则比较困难。此外,慕课在继续教育领域会更加容易进行推广。
4.慕课引发高校重构教育分工
慕课是具有规模开放效应的公共社会产品,从制作到运行维护都需要专业化的分工团队,因此,随着慕课的不断普及,它可能引发高校在一定程度上重构教育分工。为了提供高质量的慕课,学校需要组织高水平的主讲教授和辅导教师;为了更好地把握慕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学校需要组建专业的课程运行团队,包括教学设计专家和课程管理人员;最后,为了实现最佳的慕课教学体验,学校也需要聘请专业的课件设计与制作人员。
5.慕课健康发展的关键在教学管理变革
2015年4月,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指出,要大力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学分认定和学分管理制度创新。当前国家政策层面正在积极引导,但出台的配套政策少,在“教”与“学”两者之间未形成一种良性机制,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探讨和制定,例如:缺少慕课质量评价标准,品质必定良莠不齐,但标准由谁制定?质量由谁评价?慕课成果如何纳入各级教学成果评奖体系?学生学习效果和学分认证如何评价?可见想要推动慕课并健康持续发展,必须先理顺教学管理的相关环节,做到“学生受益、教师乐意、学校满意”,并形成良性循环。
三、结束语
教育信息化是高校彰显优势特色、提升核心竞争力和体现软实力的重要路径,尤其对于在线教育的命题而言,是发展的机遇,但更是挑战。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是时代的潮流,以慕课为代表的在线教育模式将带来前所未有的教学效果和教学体验。但要注意的是,我们不能盲从或随波逐流,网络教学是与时俱进的教学手段之一,但不可能完全替代经典教学方式。
对优质教育资源建设的工作而言,其任务可总结为四个“共”:引导社会与学校达成共识是基础,推动学校共建课程是手段,保证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是目的,完成教育质量管理的共认是关键。在这共识共建共享公认的链条中,“共认”是关键环节,是推进在线教育工作的“最后一公里”,教育管理工作者应共同跨越。
参考文献:
[1]韩艳辉.MOOC起源及其概念初探[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6).
[2]刘继斌,赵晓宇,黄纪军,刘培国.MOOC对我国大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3(4).
[3]张萍.基于慕课的混合教学模式研究[J].信息化教学,2016(6).
高校创业教育通识教育化论文 篇4
10月14日,MOOCs(慕课)时代新教育模式交流会上,阳光学院通识教育中心宣布将引进超星尔雅公司研发的部分创业类慕课作为阳光学院通识教育创业教育层面的重要课程,标志着阳光学院创业教育通识教育化有了新的发展.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先进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网络开放课程越来越得到广泛使用和推广.阳光学院采用慕课的形式开展创业教育,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校外优质课程资源,另一方面有效地促进了创业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提高.通过慕课的方式进行创业教育,为学生提高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全方面素质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此外,阳光学院还充分结合慕课的形式开始逐渐实行翻转课堂.在创业类教育课程中率先引进《创业创新领导力》这门慕课课程,并在工商管理系三年级学生中进行试行,然后逐渐在全院大三年级进行全面实施.对于慕课《创业创新领导力》的运行首先由老师带领学生进行课程的登录,学生们可以在这一课程的学习中观看相关的视频,或者是做试题,同学们通过视频的观看更进一步的理解了相关的创业知识;然后再由老师在线下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方法让学生分组讨论、调研分析,带领学生解决就业创业的问题,对学生以后的发展给予创造性的建议.将慕课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不仅让课堂变得更加的活跃和开放,同时也能让学生的学习时间更加的自由,而且掌握知识更加的全面,视野也变得更加的开阔.在试行过程中,90%以上的学生都认为这样的创业课程,为同学们接触更多优质教育资源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一方面促进了大家的创业精神、创新能力、综合素质、专业技能的提高,另一方面让同学们在更广阔的空间中促进了自身完美人格的形成,这也正是通识教育的实质要求所在.总之,阳光学院结合尔雅慕课、翻转课堂的形式开展创业教育,让学生通过学习慕课课程、翻阅资料、看电子书、听播客等形式来自主完成学习,同时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不仅有利于推进高效创业教育通识教育化的进程,而且有利于学生满足自身的学习需求,帮助他们实现个性化学习,为他们提供更多在实践中获得知识的机会.综上所述,加强高校创业教育通识教育化是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新视野,是促进创业教育水平和质量提高的有效途径.为了满足社会对优秀人才需求的不断提高,高校创业教育应该切实以通识教育为立足点,既注重对学生创业能力、创新精神、专业技能、全面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又加强对学生圆满人格和个性化需求的引导和完成.高校创业教育通识教育话的进程过程中,要注重在原有人才培养体系基础之上,以整体性为教育指导原则,通过渐进性的教学方法培养和提高全体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职业胜任能力。
教育技术高校 篇5
现代教育技术下,高校教师如何面对挑战,抓住机遇,真正成为教育信息化的推动者、实践者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依托相关课题研究,进行了思考和探究。
1现代教育技术对高校教师带来的挑战
1.1信息技术对传统教育理念带来冲击
随着 年李总理在政府的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的理念后,“互联网+教育”日益为人们深刻理解和接纳。
具体到教育中,是需要建立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模式,其本质是在尊重教育本质和规律的前提下,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对传统教学活动各环节进行重整。
教师必须深刻理解这种多层面、多环节、多方位的渗透与融合,通过积极的教学尝试和实践,衍生出多样的应用模式,诸如:MOOC课程、SPOC课程、微课程、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
1.2教学资源更加丰富,需要教师知识技能的扩容
新时期的大学生,对知识的价值取向更加多元化,这对高校教师提出了颇大挑战,不仅对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需要不断扩容,还需要掌握获取新知识的手段和方法。
因此,教师的教学准备需要进行更广层次、更深层次的预估,一定要抛弃单靠教材上课的思维,需要借助互联网扩容与知识相关的应用、资讯、前沿等,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的吸引度。
1.3新教学模式引发角色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模式多局限于固定时间、地点进行面对面授课,教师集内容传播、教学设计、教学效果评价等多角色为一身,虽不断提倡且要求做到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但此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本身造就了学生多被动式“灌输”,学生的自主选择余地很小,选择途径更少。
同时,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也无法兼顾和体现差别式教学。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出现,传统的教学模式正在被影响和改变,而兼顾线上线下优势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受到学生的欢迎,此种混合式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学生选择不仅更加自主和多元,而且更加务实、有效。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成为主角,此时,教师需要的是导学和助学。
2现代教育技术下高校教师的应对策略
2.1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发展价值的认识
现代教育技术对于大学课堂教学变革的意义,以及对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支持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线上教育与传统教育的`融合可以达到优势互补,它必将是未来教学的发展方向和趋势[1]。
高校和教师必须充分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价值,高校教师必须具备敏锐的洞察能力,必须与时俱进,主动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清晰认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关系,积极去掌握现代技术,整合学科课程教学方法。
2.2加强运用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
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发布面向教师的“版教育技术标准”中规定,数字化时代的教师应具备整合数字化工具和资源,使用技术系统来促进教师自身和学生发展的能力[2]。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高校教师将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也应成为创造性的设计者,这与新时期针对大学生培养“双创”能力的思想不谋而合。
教师需要有意识地成为终身学习者,注重新的信息技术的掌握,通过一切途径加强此方面技能的学习和提升,要有勇于、乐于“尝鲜”的思想。
教师应基于新时期碎片化学习理念,将知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碎片化切分,再融合,形成受学生欢迎的教授形式,达到教学的目的。
2.3培养将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对学科教学的影响是深层次的,不仅是信息技术的掌握,也是教学活动全方位的融合,包括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环节的全面重构[3]。
这种整合也会因软硬件设备条件、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课程特点不同而不同,因此,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也是多层次、有差别化的,这种整合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教师需要具备坚持、探索的教研精神,教师对课程的融合方式方法、推进速度也直接决定了高校教学信息化的深入程度。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以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方面着手,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强化融合:第一,整合教学内容,让教材更具有磁性。
“互联网+”的时代让全球海量信息资源实现了即时的穿越共享,有关学科方面的前沿知识、应用等资讯展现在每一个互联网人的眼前。
高校教师必须站在学科知识的高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相融合,在传统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加入更多相关资讯和应用,让教学内容变得更加贴近生活和具有现代气息,让丰富后的教材真正地具有磁性,让学生自主地被吸引,去探求。
第二,整合教学形式,让课堂更具有魅力。
90后大学生的骨髓里充满了好奇、个性、自我、创思等元素,当这些元素遇到现代信息技术时,迅速发酵,如鱼得水般得到发挥。
因此,教师必须根据自己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拥有创造性驾驭课堂的能力,尝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利用“翻转课堂”、“微课”等新的教学方法,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保持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融合和相互促进。
通过一系列教学形式的改变,加入现代教育技术等时尚元素,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想去学”的心理需求,从而产生学习动机,让课堂更具有魅力。
第三,整合学习方式,让学生更具有活力。
实践教学表明,只有学生真正参与其中的教学才是最有效的教学,在如今这个“互联网+教育”的时代,学生的学习空间和时间这两个维度均发生了改变,高校教师需要利用学习内容的开放性、多样性和过程的交互性,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能真正参与其中,增加教学互动的广度和深度。
现代高校教师的角色定位应是一个好“导演”,学生才应是课堂上的好“演员”。
在课堂中鼓励、启发、引导学生讨论、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课堂外抓住学生的碎片化时间,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推送一些自主学习动力足的碎片化资源,引导学生管理和利用好碎片化时间,将碎片化学习落到实处。
要做到以上这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也需要学校大力的财力支持和制度保障。
因此,高校教师必须有甘守“三尺讲台”,做“四有”好教师[4]的坚定信念。
3结语
随着新时期学情的变化,碎片化学习理念的深入,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教育技术的融合而形成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是未来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现代教育技术的融入给高校教师带来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改善教学现状的机遇。
作为教学的实践者,只有拥有积极的心态,勇于尝试与实践,方能在未来教学方式的变革浪潮中占有一席之地。
作者:谢歆鑫 单位: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吕静静.开放大学混合式教学新内涵探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5,228(3):72-80.
[2]秦炜炜.面向教师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新旧版对比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15(3):105-108.
[3]李文玲.互联网+背景下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研究[J].亚太教育,,(18):195.
[4]习号召全国广大教师:做“四有”好老师[EB/OL].中国青年网.(-09-09)
【2】初中生物教学情境教育技术应用
摘要:
现代教育技术和情境创设都是当前关注热度较高的教学手段,能满足各个阶段、各门学科的教学改革需求。
初中生物教学涉及大量生物体,无法仅依靠语言表述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相应知识结构和图像,若是将以上两种教学手段相融合,则能达到令人惊喜的教学效果。
本文就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初中生物教学情境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
现代教育技术;初中生物教学;创设情境
引言
世界上包含着形态各异的生物,教材中囊括的仅仅是其中一小部分,且介绍的内容相对简单。
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初中阶段生物知识,教师还应充分讲解内容,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丰富多彩的生物情境,使学生不再仅仅面对知识,而是真切地感受知识,在与知识的“亲密接触”中,在脑海中留有更加全面、深刻的印记。
一、以多彩图片创设教学导入情境
初中生物教材中虽然设置了众多图片,但是由于版面有限等原因,图片并不算丰富,每一个知识点基本上只会配有1~2张图片,甚至一些知识点并没有相匹配的图片。
且为了版面美观,通常图片都较为分散,学生需要不断翻页,才能连续观赏图片,难以满足学生需求,无法仅依靠教材内容实现教学情境的良好创设。
因而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网上搜索大量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通过连续、丰富、多彩的图片,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如在学习冀少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形形色色的植物》时,教师可以在正式教学前先找到相关的植物图片,将窗帘拉好,营造相对密闭的空间和静谧的气氛,以幻灯片的形式为学生展示不同的植物图片。
在相对暗淡的环境中,现代化教学设备发出的光线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同时,初中生对自然更有亲近感,喜爱植物、动物,在观赏丰富多彩的植物图片时,会产生一种愉悦感,仿佛真的置于花园、森林之中。
这时,教师再引出知识点内容,便能快速将学生引导至创设的教学情境中,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知欲望,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二、以Flash动画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Flash动画相对于静态图片来说,更加生动且声情并茂[1]。
其能够将生物知识以具体的形态、动作展现出来,实现对生物生理特点等的情境再现。
因而,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Flash动画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性,实现对其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的有效培养。
如在学习冀少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种子萌发过程》时,教师则可以从网上下载相关Flash动画资源,或自己制作种子萌发的动画,为学生播放,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
相对来说,教师自己制作的Flash动画会更加符合教学要求,且更具灵活度。
由于当前很多初中生十分喜欢动漫和萌元素,因而教师可以在Flash动画制作中融入这些元素,形成Flash动画故事。
如为阳光照射下、浇水下等不同情境的种子加上表情,使动画中的种子更具生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观看兴趣。
当种子逐渐萌发后,教师还可以在动画中添上“嫩芽开始了新的生活”等字样,使学生对后续知识内容产生探究欲望。
从而使学生在教学情境中真切地了解种子萌发过程的知识,并在愉悦的气氛中对其进行深刻记忆,主动对下节课内容进行复习,促进教学效果显著增强。
另外,这一情境的创设有效解决了原本利用挂图展开教学而无法顾及后排学生的问题,使所有学生都能融入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对知识内容进行具体化、细致化了解,更有助于初中生物内容中重点、难点教学的有效开展。
三、以视频创设教学延伸情境
视频能够将真实的影像和活生生的生物现象重现给学生,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2]。
且视频中包含的内容相对教材更加丰富、生动,实现了对教学知识的充实及对教学情境的进一步延伸。
如在学习冀少版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章《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有关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视频,并呈现人类破坏生物系统后发生的自然灾害,从而使学生真正理解“人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的相关知识点,并为下一阶段《人类和自然界的协调与发展》课程内容的讲解做好铺垫。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主动将教学情境与自身生活实际相联系,在观看视频中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放大不同生物带来的积极作用,并对人类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产生感慨。
从而受到思想上的启发,认识到生物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
另外,实验是初中生物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教师可以利用视频为学生创设实验情境[3]。
在实验课程中,教师往往需要提前演示,但是很多后排学生无法细致观察到教师动作,而前排同学虽然能细致观看,但会由于教师熟练的动作而无法保持思路的紧跟,并要求教师反复操作。
对此,教师可以利用实验视频代替原本的人工演示,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实验情境,将实验教学延伸至虚拟的实验室中。
高校教育教学论文 篇6
论文摘要:体育舞蹈是融舞蹈、音乐、服装于一体的运动项目。它既能增进健康,塑造美的形体,又是陶冶情操、丰富生活的大众健身方式,更是培养德、智、体、美合格大学生不可缺少的体育教学内容。体育舞蹈作为体育美学的组成部分应如何运用到体育教学中,本文从体育舞蹈教学与审美教育的关系,体育舞蹈教学中审美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等方面进行论述。 ァ —お
一、体育舞蹈教学与审美教育的关系
审美教育也称美感教育。从体育美学的观点来看,体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主要是指协调发展的身体、匀称的体态。熟练敏捷和优美的动作,以及开朗的个性、丰富的创造力、想象力和高尚的情操。[1](P.87-88)体育舞蹈这个项目既有增强体质的作用,又能较好的体现体育美学的个性,是充分体现健与美的有机结合。体育舞蹈是以全面、多样、直观的方式展现人体之美的,作为一项最能体现人体美的新兴运动。它不仅可以展现出体育运动矫健的轻松感,而且还展现着艺术动作诱人的韵味感。选手通过躯干和四肢部位的动作及其相互配合,以人体表现出美的形体、姿态、造型、表情。同时,选手又可以运用舞姿、舞步、转体、升降、跳跃等丰富多样的人体运动方式,展示人体之美。在观赏过程中,选手们匀称的体形、优美的舞步、纯熟的技巧、默契的配合都可使人从中受到美的感染,获得美的享受。由此可见审美教育能够渗透到体育舞蹈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比其他项目更加符合审美教育的要求,更加有利于审美教育。
因此,体育舞蹈是进行审美教育的一个良好手段。在体育舞蹈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会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观、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使她们具有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学习兴趣,培养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二、体育舞蹈教学中如何培养审美意识和能力
(一)对学生美感的培养
美感是审美的重要条件,美感与审美者的条件有关,审美能力可以通过美育来培养。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感知开始的,审美当然也需从感知开始,通过感知形成表象,进而激起美感,产生心理愉悦,享受美感。教师自身必须具有一定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具备更为深广的艺术素养、文化底蕴和人格魅力,充分体现其艺术美。教师要善于从教材中感受美、提炼美。以自身特有的形体美、仪态美、教态美、情感美通过教学融入到学生掌握知识、技术、技能的过程之中,做到语言美、内容美、动作美、效果美。
在体育舞蹈教学中首先进行的是“启发教育”,让学生了解体育舞蹈的发展史,通过观看体育舞蹈表演的影像资料掌握体育舞蹈的相关知识,从视觉听觉上去感知体育舞蹈的形体美、动作美、音乐美、服装美等,继而对体育舞蹈产生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感兴趣了才能用心去学习。体育舞蹈是体育、舞蹈和音乐集一身的一项竞技和表演运动。挺拔的形体,协调的动作,是学好体育舞蹈的前提之一。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采用科学的方法并按照一定的客观标准和要求,通过合理的训练改善学生身体形态,培养高雅的气质和风度,让学生充分感知到舞蹈的形体美。在对美有了初步的感悟以后,我们才可以进入审美的高一级阶段,即通过比较辨析,鉴赏美的不同类型、风格和层次。
体育舞蹈运动表现出的刚健有力、挺拔伸展、潇洒、优美的和谐动作,衬托出美的形象,给人以信心和赏心悦目的享受,所以在体育舞蹈教学中,在“启发教育”下,必须注重动作美、造型美、示范美,以美的魅力引导学生的审美意识倾向。这是所谓的“示范领悟教育”,教师通过示范,靠美的形象打动人,最适合大学生的特点,能使他们心情舒畅地去接受美的教育,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高尚的情操,获得精神的愉悦和满足。通过体育舞蹈的动作示范,正确的树立起学生对美的感悟,从而才能培养学生在实践动作中提高审美的能力,并在今后的体育舞蹈道路上追求美、崇尚美和表现美。
(二)对学生表现力的培养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人喜欢表现美。体育舞蹈对身体姿势及动作表现技巧有特殊的美的要求。所以在舞蹈练习中必须用自信心带动情绪和表情,抒发内心情感,真正的将情感投入其中,才能理解体育舞蹈的风格内涵,进入美的境界。[2](P.111-113)在体育舞蹈教学中,大多数学生在初学阶段,由于运动技能的差异和缺乏自信心,加上害羞心理较重,怕做得不好别人笑话,往往不敢表现自己展示美的能力。在这样种情况下,教师的鼓励、赞赏、暗示往往能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和表现力都要及时加以肯定、引导和赞赏,鼓励学生大胆、自如地抒发内心情感,自信地去表现动作美感,使学生获得心理满足,增强自信心,提高表现美的能力。由于学生的气质特性不尽相同,在体育舞蹈教学中也会遇见各种难题。因此教师应善于观察和分析学生的气质类型,针对不同类型的人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尽量去鼓励学生通过学习体育舞蹈大胆地去表现美,去感知美,去享受美。 在体育舞蹈教学中,多数是男女配合进行练习。因此对身体姿势及动作表现技巧有较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正确引导和鼓励,使男女舞伴达到和谐统一,使学生领悟配合的美、和谐统一的美。这也是体育舞蹈形式美的高级层次。很多时候我们的教学注重的是完成教学任务,完成一次表演,完成学生的技能技术练习,忽视审美教育中鼓励学生表现美的教育,致使很多学生无法从中享受美表现美,即使尽力去表现美也不是发自内心情感,是一种僵硬的故作做作的表现,从而失去了审美教育的目的性。因此在体育舞蹈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如何去体验美的同时鼓励学生如何去表现美,通过舞蹈去表现内在的美和外在的美。这是体育舞蹈追求的美,也是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最应该注意的一个环节。
(三)对学生创造美能力的培养
艺术的本质在于创新,艺术家的艺术生命也在于创新,创新是保持艺术家生命长青的最好方法,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去创造美。[2](P.111-113)
首先,在学习体育舞蹈的过程中,教师不只是教授动作,还要引导学生积累素材,展开艺术想象,打开创作思维,培养学生创作美的能力。一般在体育舞蹈教学中容易忽略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一味的模仿,没有自我创作的欲望和表现。因此,创造美的活动应该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始终。
其次,在课堂上,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具体的内容,诱导他们开展一些行之有效的创造活动。教师讲解编排技法和要求后,可以让学生自找音乐,自我设计,自我创作,也可以分组进行互相合作,调节课堂气氛,调动每个人的参与性,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和表现力都要及时加以肯定、引导和赞赏,鼓励学生大胆、自如地抒发内心情感,自信心地去表现动作美感。使学生获得心理满足,增强自信心,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更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综上所述,体育舞蹈具有美化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团结友爱精神,增进人的的身心健康,提高人的自身素质等作用。所以体育舞蹈已列入我国普通高校的体育课程中,并且不断的发展和壮大起来。通过体育舞蹈的教学,不仅增强了学生体质,使学生的气质、姿态、动作更加优美。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对美的感受、理解和追求,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健康的审美观和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马洛斯将审美需要看成是人格的最高价值和最高追求,美有利于人变得更健康。一切艺术的终极目标都应该是追求高尚的人格形象,高雅的生活情操和完美的精神世界,追求真善美。[3](P.72-73)因此我们在进行体育舞蹈教育中要注重审美教育,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知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和锻炼学生的鉴别、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审美价值观不断提高,从而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
参考文献
[1]张泽金.试论体育舞蹈教学中的美育[J].体育科技,20xx,(4).
[2]秦晓松.体育舞蹈美的欣赏与创造[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4).
[3]刘超群.国际体育舞蹈的美学特征[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xx,2.
高校后勤为高校教育优质服务探析 篇7
高质量的高校后勤服务是我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坚强的后盾, 高校后勤服务的改革已经在政策指导下开展了很长时间,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由于我国处于社会经济转型期, 旧的高校管理体制基本已经被新的管理体制所取代, 但是旧的管理体制遗留下一些问题是我们现在还没能彻底解决的, 例如学校浪费资源的问题;我国引进的新的理念仍处于发展阶段所以不是很完善, 这其中包括:1.高校后勤服务缺乏必要的经营理念即根据高校的需求来确定自己的经营行为和经营策略;2.我国高校大部分都是公办学校, 存在一定的垄断性, 这就导致高校后勤服务的定位和目的有些偏离轨道, 有的强调自己的管理职能, 有的则强调盈利, 不能充分的做到为学生、为学校的教育考虑。
二、高校后勤应对高校教育提供优质服务
高校后勤的优质服务能够为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利的保障, 为了向高校教育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高校后勤工作应该注意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一) 优质的生活服务与充足的物质保障
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良好的生活服务可以为学校教育提供一个稳定安全的环境。解决了衣食住行的问题才能顺利的开展教育科研工作。这里从几个重要的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 提供充分的物质保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为了保障学校教学、科研活动的正常进行就必须为学校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 做好后方物资补给工作, 这里包括学生和学校的一些日常用品, 比如在学校内部开设超市、书吧、咖啡吧, 尽量满足学校老师和学生的日常需求。
其次, 落实好卫生安全工作。安全工作是我们首先要把控的环节, 因为安全工作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校师生的生命、身体、财产安全, 这里以食品安全为例, “民以食为天”而学校是人口密集的场所, 老师跟学生都会在学校食堂就餐, 食堂又是后勤部门的组成部分, 后勤部门肩负着保障全体师生食品安全的重任。这就要求后勤部门要严格控制准入环节, 提高食品准入的标准, 树立风险意识, 建立风险预警系统, 严格管理, 严格监督, 监控原辅材料的购入, 防止腐烂变质原料进入, 严防食源性疾病和食物中毒现象发生。
第三,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基础建设包括办公、住宿、食堂清洁、通讯、运动等诸多活动进行的场所, 比如建筑设施要定期检修加固, 建筑内部的零件比如门窗桌椅板凳要定期进行报损并即使进行维修或者更换, 要做到“以人为本”, 基础设施的建设要尽量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求, 为学生创造更先进便捷的学习环境, 为学校教育提供良好的硬件条件支持。
(二) 提高后勤工作者的素质
后勤服务质量的好坏除了受硬性条件的约束外, 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就是人即后勤工作者, 因为后勤工作者是后勤服务的实施者是学生的直接接触者, 他们的服务态度、服务形象和服务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和学生, 提高后勤工作者的素质就等于提升高校后勤的服务质量, 也就更有利于高校教学科研活动取得好成绩。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提高后勤工作着的素质:
首先, 做好招聘工作。招聘工作是吸收人才进行人力资源建设的第一关, 谁把握人才谁就能把握无限的生命力, 我们要制定科学的招聘计划、招聘标准, 因为高校后勤针对的是高素质人群要满足这一群体的需求后勤工作人员的质量就要有一定程度的要求, 把好招聘这一关, 从源头上保证后勤服务人员的素质。
然后, 进行有计划的培训。学习使人上进, 在正式从事后勤服务工作之后, 我们要通过学习与时俱进。学习内容包括职业道德培训、专业知识培训、法律常识的培训, 定期组织这些培训并确保全员接受培训可以提高工作人员的服务能力, 提升职业素养增强维权意识。
最后, 要增强他们的团队意识。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 增强服务人员之间的协同性有利于更加有效率的进行后勤服务工作。
(三) 参与建设和谐校园
和谐的校园环境是高校教育事业发展、培养国家栋梁之材的沃土, 包括和谐的物质环境、和谐的制度环境、和谐的精神环境。
1. 后勤部门在物质环境方面肩负着美化校园环境和提倡节能的重大责任。
美化校园环境, 让学生感受优美的人文环境。干净整洁的校园环境总是能让人感到美好、心情愉悦, 后勤部门应该重视绿化校园的工作, 要做好日常的清洁工作, 还要精心设计出符合学校教育环境的装饰, 比如在花园中设置读书亭, 在鱼塘边多设几把椅子, 同时要加强人文环境建设, 如在走廊或学生经常活动的地方打上名人名言或者校规校训, 争取做到“一草一木都能讲话, 一砖一瓦皆可育人”的效果。
节约能源, 培养学生节约的道德观。高校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力量, 同时也肩负这培养学生节约道德观的重要责任。后勤部门是学校的能源管理部门, 要在节约的思想指导下对学校资源的利用进行合理的规划, 不断探索构建节约型学校的新思路, 从源头上形成节约的习惯避免浪费。加强节约理念的宣传, 调动老师跟学生进行节约的积极性。后勤管理部门也要从自身建设入手, 学校在提倡打造数字化校园建设, 高校后勤也应创建数字化管理平台:用电管理系统、用水管理系统、物业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维修管理系统等, 更加合理调配和利用资源。不断引进先进的节能产品, 如地源热泵系统、空气源热泵系统、节能光源改造等。
2. 后勤部门在制度环境上要做到的是要制定一套符合自身情况的行为规范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规范学校资源的使用者, 使与后勤服务相关的行为都有章可循。
用制度规范自身的行为。虽然大部分后勤部门不是经注册的法人, 但是在管理模式上却大多实行企业化管理模式。这就要求后勤部门在相关的思想指导下, 综合考虑学校的制度和企业的管理制度, 制定出一套适合自己的, 能够保障后勤工作为学校教育提供优质服务的制度。其中最典型的就是, 近年来许多高校把国际质量认证体系引入, 利用国际质量认证体系的控制管理系统来加强后勤服务质量地提升, 这也起到了规范后勤部门自身管理的作用。
用制度规范资源使用者的行为。这种规范因为涉及到学校的所有单位 (如超市、书吧、咖啡厅、餐厅) 和个人, 因为受约束主体不一样, 所以必须制定出公平的资源使用制度。以水电管理为例, 对单位采取有偿适用的办法 (收费标准参照居民用电收费标准) , 对学生可采取, 以宿舍为单位, 每个月给予合理数量的免费使用额度, 超过就付费。在房屋租赁方面, 学校办公用房和科研用房采用无偿提供的方式, 对经营性和闲置的房屋采用有偿使用的方式, 是学校资源得以公平使用, 提高房屋的使用效率。
用制度约束学生和后勤有关的行为。后勤部门管理这宿舍、食堂、教室等同学生关系密切的活动场所, 在日常的管理活动中, 要本着“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服务理念, 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前提下, 进行管理活动, 多进行换位思考, 以理服人, 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以宿舍管理为例, 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 (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 适用不同的管理规定, 并尽量是这些规定适合不同的学生群体。
3. 后勤部门在精神建设方面也要做到跟校园同步。
培育自身的企业文化, 鼓励创新, 奖励奉献。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重要部分, 大力宣扬“以人为本, 诚信为本”的价值观和踏实肯干的办事原则, 会在学校形成很好的文化氛围, 这样不仅利于提高后勤部门的办事质量, 还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无形之中对学生进行了道德教育) 。同时加强民主管理, 发展职代会, 切实保障后勤职工的权利, 关心弱势群体, 建立和谐的用工环境。以此来增加凝聚力, 提高企业形象和办事效率。
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以便更加确切的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并满足这些需求, 在整个后勤服务的过程中, 不能忽视与学生的沟通作用, 使之产生对后勤工作不满意, 不配合。后勤部门服务中是与学生的交流, 可以利用校内论坛、座谈会、意见栏, 来加强通学生的沟通, 这样做可以更好的了解学生的需求来改善服务质量, 同时讲出自己行为的原因, 可以更好的获得学生的理解与支持。加强沟通, 有助于和谐精神文明的建设, 可以保证学生在一个和谐的环境中接受教育, 专心学习, 努力成为国家的栋梁为国家发展做贡献。
三、小结
人是环境的产物,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广泛又深刻的, 高校后勤工作的意义就是为高校的教育科研工作服务, 尽一切努力为高校的教育创造优良的环境, 物质环境是基础、精神环境是核心, 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保障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完成培育人才的任务。为了可以为高校教育提供更好的优质服务, 就要从参与高校后勤工作的人员素质入手, 还要有充足的物质保障。后勤工作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一部分, 高校后勤优质服务也是高校教学和科研的坚实基石。
参考文献
[1]程志勇.进一步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若干问题与对策[J].皖西学院学报, 2005, 6.
[2]都蕴超, 吴汝玮, 周颖.高校后勤社会化运作下德育工作实施途径[J].教育发展研究.2010, 3.
[3]侯文华, 浅析后勤社会化背景下的高校德育工作[J].江苏高教, 2004, 6.
高校创新教育探析 篇8
关键词:创新能力创新教育批判性学习环境多元化
大学教育属于专业教育范畴,对人才培养有更高的要求,更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研究性、实践性和创造性。而我国的大学教育依然存在大量填鸭式、灌输式课堂教学,使学生在学习中的优势主要体现于解答考卷上的难题。这种优势虽然能在笔试中取得好成绩,但在需要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时,我们的学生就远远不如外国的孩子了。最近我国某电视台推出了一档科学类真人秀电视节目《最强大脑》。节目中,各具特点的天才轮番上阵展现神奇技能。最终,筛选出的12位选手组成中国最强大脑战队,分别战胜了来自意大利、西班牙和德国的最强大脑战队。然而不难发现中国队胜利优势均集中在记忆力和计算能力两大方面,这可以体现出超凡的智力水平,但并不能体现出创造力。智力和创造力是两种不同的能力。一般认为,智力是偏于认知方面的综合能力,而创造力是偏重发现和创新的能力。创新发现离不开正确的认知,但正确的认知却未必导致创新发现。我国学校的教育重认知而轻发现,教授的科学知识大多与生活相脱离,而发达国家的教育注重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科學,使学生很自如地将科学的思路和方法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就是我们教育中亟待加强对学生进行培养的创新能力。
作为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应该致力于培养“T型”人才。这类人才不但要具备一定深度的学科知识,更要具备一定宽度的创新精神和经营理念,这样才能使他们团结其他学科的人才,更高效地工作,将想法付诸实践。学生将来无论在工作中充当什么角色,都会遇到一些问题,可能是日常生活中的小问题,也可能是困扰整个世界、需要更多关注和投入的大问题,而具备创造性思维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事实上,创新能力对学生的领导才能、团队运作能力、谈判能力、革新精神、决策力等生存技能的培养,都起着决定性作用,能为他们解决问题提供有力的支持。
那么如何在教学上开展创新教育?
一、创造自然的批判性的学习环境
教学就是让学生参与,即设计一个让学生可以学习的环境。要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学习环境,教师需要思考学生可能会存在什么样的课前思维模式是教师希望学生质疑的,怎样帮助他们提出那种理性的质疑。设计出挑战学生原有假设的方法,将学生置于种种强制性的环境,使他们现有的思维模式不能发挥作用,从而寻求及建立新的思维模式。
基于这一理念,美国高等教育联合会认为最出色的大学教师会创造出一种可以称之为自然的批判性的学习环境。所谓“自然”指的是使学生在“无意中”遇到某些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运用到他们正在努力学习的技巧、习惯、态度和信息。这些学以致用的内容对学生具有吸引力,而真实的任务也能激发好奇心,成为内在的兴趣。所谓“批判”是指要求学生用批判的态度来思考,以证据来推理,运用理性的标准来检验他们的推理,在思考的同时作出改进,并能对别人的思想提出具有探索性和深刻见解的质疑。
如何创造出一个自然的批判性的学习环境?首先要设置问题,这被称为“基于问题的学习”,也称“探究式学习”或“问题驱动式学习”。要求教师在明确教给学生的技能和信息的基础上 ,寻求一种他们感兴趣的方式来布置复杂的真实任务或问题。让问题变得有驱动力和刺激性,并悉心指导学生理解问题的意义,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优秀的教师往往把相关学科问题埋置于视野更为广阔的事物中,常常采取跨学科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第二,引导学生参与高层次智力活动,鼓励学生进行比较、应用、评估、分析、综合等多种思考,而不仅仅局限于听课和记忆。激发学生的高水平思维,让学生试着探究问题背后隐含的概念和原理,以构筑学生自己的理解力。第三,鼓励学生的自主探究以及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的反思,刺激他们重新思考原有的假设并审视对现实世界的思维模式,激励学生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解释,并且为自己的观点辩护,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此外,这种环境应该是开放式自由式的,教师需尊重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支持学生的首创精神,对学生的新颖的见解、设想和方案,要肯定其积极价值,不得随意否定。创造一个可以让学生去尝试、失败、接受反馈并且再尝试的安全环境。
二、创造多元化的学习体验
人的大脑喜欢多样性。为了适应大脑的需求,教师应该使用各式各样的手段来授课,创造给学生多元化的学习体验。长期以来,教学方法千篇一律、陈旧落后,成为很难培养出具有创造性思维和人格的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原因。注重现代教学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及影响已成为改进教学模式的方向。教师在课堂上可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有时提供视觉信息(图片、图表、流程图、要事年表、电影或表演),有时进行听觉输入。还可借鉴日渐兴起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家看视频以代替教师的课堂讲解;然后在课堂上把精力集中在完成教师设置的问题上。课堂上允许学生头脑风暴法展开集体讨论,鼓励相互之间沟通交流,在团队合作中迸发出新的创意;同时也给学生机会去独立思考,以及倾听别人的意见进行自我反思。通过个人思考和集体讨论相结合,使每个学生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见解,大大拓宽了解决问题方法的范围,其他学生的发言还会启发另一个学生悟出新的想法。教学材料方面有些需按照归纳法组织,从事实、数据、实验到一般的原则和理论;有些需要用到演绎法,将原则运用到具体情况。有些学习涉及到重复和熟悉的方法,有些学习采用的是标新立异和出其不意的方法。开展创新教育的教师应力图在有条不紊和眼花缭乱之间保持平衡。学习模式最大的贡献是它唤起了大家对多元化需要的注意。若能运用恰当,学生从多元化的学习中会更受益。
三、结语
知识是构建的,不是灌输的。如果学习对学习者的思想、行为和情感方式不能产生持久的实质性的影响,那么学习将毫无意义可言。有了创新的方法,所有问题都可以被转化成一种机遇。加强创新教育,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新热情、磨砺创新意志、优化创新品格,使学生学会透过问题去发现机遇,那么他们在将来的生活中,不论遇到什么问题都能勇敢面对。
参考文献:
[1][美]肯·贝恩. 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美]蒂娜·齐莉格. 真希望我二十几岁就知道的事[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刘华山,程刚. 高等教育心理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