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网络资源建设(通用12篇)
课程网络资源建设 篇1
乡土课程资源是乡土课程建设的基础。不同地域乡土课程资源的丰富性、优势领域与品质有较大的差异。认识与把握本地区的乡土课程资源,并对此做好课程化利用前的搜集、整理,使之系统化、可利用,这是乡土课程建设要认真做好的工作。
一、认识乡土课程资源
1. 乡土课程资源的特点
乡土课程资源的特点如下。
(1)乡土。这些资源一定是属于这块土地的,是这块土地上的物、事、人、文化等。它们或是这块土地所独有的,或虽然不是这块土地独有,但通过长期浸润,能飘溢出这块土地芳香的内容。这些资源承载着浓浓的乡情,对培育学生乡土情怀有着特殊的意义。
(2)生活。这些资源总是与这块土地上的人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学生对这些资源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比较容易激活其原有经验,产生学习兴趣,或容易用所学知识、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迁移应用。
(3)情境。这些资源呈现的类别比较丰富,其中多数是真实的生产与生活情境。这些情境性乡土资源所呈现出的问题,通常是不良结构问题,即多因多果,动态变化。这类情境有别于实验室问题情境,尤其是验证性实验情境,对训练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具有特殊的价值。
(4)综合。乡土情境性问题解决学习所涉及的知识与能力通常是多学科的,在当前课程设置以分科教学为主体的情况下,提供一个跨学科知识与方法综合性实践应用环节,这是对分学科教学不足的有效弥补。
乡土课程资源所具备的上述四个特性,是其他类别的课程资源不具备的,或者说具备得不充分。因此,乡土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的价值而言是独特的。
2. 乡土课程资源的主要类别及其特征
乡土课程资源有多种分类方式,从对其加工处理的程度来看可以分成以下六类。
(1)原始态资源。即一种原始存在形态的课程资源。它可以是一个真实的生产或生活情境,也可以是一个或大或小的自然生态,还可以是一个没有任何加工的原始故事等。这类资源往往是近在眼前,但往往教师对此似懂非懂,或视而不见。如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很多崇明人都去过,但真正能深入了解它的人不多。这类资源因为较为原始,一般人较难把握,与课程目标的显性相关性不高,不太容易被课程化,但它的魅力也就在于其潜在的可探究性,这是一个资源宝藏。
(2)注释性资源。这是在不改变原始态实境资源基础上,对其具有教育性的部分通过现场的图示或文字注释使之显性化,以更好地引起学生关注并便于学习。如崇明西沙湿地有许多铭牌,注释着不同的环境特征;崇明前卫生态村“种—养—沼”三结合物质循环利用的生态农业模式,其内在结构关系既严谨又复杂,它是通过现场的图示进行注释的。总之,这些资源既有真实情境性又被注释过,是可识别性较强的资源。
(3)文本化资源。这是一些并不专为教育,而是为了文化或科学研究而对这块土地上(曾经的、现在的、未来的)的人、物、事、文化等进行的文字描述或影像记录。它既可以是散落存在民间,也可以如《崇明县志》等以集合的形式呈现。这些资源虽然与课程目标的紧密度不强,但它们具有跨越时空、精心提炼加工等特点,是极好的、宝贵的可利用资源。
(4)课程化资源。这是一些为了某类课程,或某门课程开发而进行精加工后的乡土课程资源。如崇明地区为了系统开发“生态崇明”系列化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先行开发了《生态崇明》科普读本、《崇明县生态科普报告集》等一系列资源性成果,这些内容不是面向学生的,而是为崇明地区教师开发相关课程,使其科学性得到有效保障的乡土资源。
(5)场馆类资源。这是一些集中的专题展示或介绍乡土的资源。如“崇明博物馆”是比较完整地介绍崇明历史与文化的专题馆;“崇明生态科技馆”是专题介绍崇明生态及普及生态科技的专题馆;“崇明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详尽介绍了本地“非遗”项目等。这一资源的特点是实物、文字描述与情境体验相结合,系统性强,一般还配有专业讲解员,有利于学生学习。
(6)社会智力资源。每个地方都有对某一领域有特殊研究或有特殊经验体会积累的人才、专才,如“崇明县水生水环境研究所”等专题研究的场所与机构,这是乡土课程资源的又一个宝库。
以上介绍的这些资源中前两种都是乡土实境资源,生活性、情境性、综合性特征更鲜明一些,但存在较高程度的不确定性,教师在利用这些资源进行课程开发时有一定的难度。第三、第四种资源都是非实境性的、经过加工后的描述性资源,保留着很好的乡土性,但生活性有所弱化,情境性与综合性更弱。最后两种资源是综合形态的资源,有其特殊的优势。由此,不难看出,不同类别的乡土课程资源,彼此之间并不存在优劣问题,我们要根据课程的预设目标对其进行合理的选择和利用。
二、乡土课程资源建设
乡土课程资源建设是指为课程开发与课程实施提供丰富而优质资源所做的建设工作,其结果不是形成了课程或课程实施活动,而是为其创设必要的、良好的资源性条件。在编制某类乡土课程或某门乡土课程的计划时,尤其是课程目标确定后,课程内容的建设就成为一件特别重要的事。这里的“建设”有三层含义:一是这块土地上的人的生产与生活过程;二是人们对这块土地上的物、事、人、文化等进行提炼总结与描述的过程;三是课程编制与课程实施人员为了实现课程目标而进行的指向性明确的对相关课程资源搜集、筛选、整理的过程。这里主要对第三种情况进行研讨。
1. 乡土课程资源建设的基本要求
(1)适切性。即应根据课程目标要求、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不同地域的资源优势进行选择。具体来讲,乡土课程资源的内容要反映社会文化发展进步的方向,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是贴近生活的、为学生所熟悉的、可感知的情境,且能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与发展需求。如以“生活垃圾”专题设计来讲,小学学段请学生搜集校园、庭园垃圾分类回收的相关资源,让学生在体验中走近垃圾、认识垃圾;初中学段请学生对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开展相关的调查活动,让学生在实地体验中感知垃圾不当处理的危害,激发学生参与垃圾分类回收的积极情感;高中学段则发挥崇明垃圾填埋场、崇明生活垃圾分类回收体系等乡土资源的优势,引导学生在探究生活垃圾有效回收与处理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生态综合素养。
(2)科学性。即选择的乡土课程资源所蕴涵的教育内容要正确、合乎科学的逻辑。如崇明东滩一位教师选择了邻近学校的海堤护坡工程作为课程资源,通过对资源概况的介绍,学生了解到高大的防浪墙切割了堤内外两侧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与通道,导致滩涂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受到了影响。于是,这位教师引导学生开展了“绿色通道方案的设计”活动,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被有效激发了,闸门式、开孔式、天桥式、翻板式等多种合理、科学的野生动物绿色通道方案被学生设计出来。
(3)典型性。即应尽可能选择具有这个地域自然或社会个性特色的资源。具体来说,这些资源是对地域文化和特性的反映。如在《生态崇明》“古瀛文化”一章内容的开发中,我们选择了“崇明天气谚语”“崇明扁担戏”“瀛洲古调派琵琶”“崇明灶花”“崇明山歌”等具有地域特点的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学生感受崇明历史文化的发展、演变与传承过程,从中培育学生的乡土情怀,发挥乡土课程独特的育人功能。当然,在选择与开发中要避免片面强调乡土资源特色的倾向,培养学生对特色乡土资源的自豪感,不等于培养学生对文化的自我优越感,更不是培养学生狭隘的地方主义。
2. 乡土课程资源的常用搜集方法
(1)实地考察法。首先要明确考察的对象和目的,明白为什么要做这项考察;其次是要选择合理的考察地点,可选择科普教育基地等资源相对集中、典型的地方,或校内园地或校外基地相对容易进行持续观察的地方;再次是考察方法与手段的选择要精心合理,要善于运用不同考察工具,根据需要做好考察计划;最后是要及时记录与分析,使考察成为一个有品质的观察和思考过程。
(2)访谈法。对专业研究人员或对资源比较熟悉的人员进行访谈,能够比较深入、细致地了解资源的特点。访谈对象要选择对该类资源熟知程度高、科学性把握强的人员。访谈时,要关注被访谈人员叙述内容的合理性与科学性,要有访谈提纲与规范记录,以便后期对资源整理与利用。
(3)文献资料法。首先是从专家处进行查阅,因为专家通常有相对完整、丰富的文献资料,这是文献查阅最有效率的方法;其次是查阅地方志,这些资料相对完整集中,内容也较可靠;再次是查阅地方杂志,其资料可靠可信;其四是地方研究部门,包括相关学会、协会,会有相对完整的专题研究资料;其五是去地方图书馆,一般会有本地区人士出版的书籍,是一条较好的捷径;其六是去文化与科学研究主管部门,那里会有“非遗”项目、软课题项目等申报材料与结题材料,这也是很珍贵的资料。
3. 乡土课程资源的筛选
对资源的课程化筛选通常有三个原则。
(1)有用。课程资源的筛选,就是根据课程目标要求,将搜集到的资源进行分析、判断,留下最相关、最有用内容的选择过程。当然,“有用”也是相对的,有时,把其他资源作为拓展内容或学习参考资料也是有必要的。
(2)适用。分析、判断资源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以及学生的学习条件。但对某些不适用的“有用”资源,可以进行适当的加工、改编,如增加它的直观性、趣味性,配上案例等,使之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学习能力相适应。
(3)能用。分析、判断资源是否适合教师现实水平对资源的利用能力。教师通常是知识型的,对专业化的内容,尤其是操作性的技能,教师未必能精通掌握,这就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因此,有必要对教师进行特殊的培训,如无条件进行培训,同时教师通过自身努力也较难把握的资源,就只能暂时放弃。
4. 乡土课程资源的整理与利用
乡土课程资源的整理需要有一个逻辑框架,根据不同的课程特点,可以对此构建不同的资源整理的逻辑体系,形成相应的资源库。
(1)基于国家(学科)课程标准的乡土课程资源整理与利用。学科课程,尤其是理科的学科课程,其课程标准主要以学科知识体系编制而成的,实际的教学过程也是基本按照这一逻辑体系展开的。学科课程的乡土课程资源库主要以其学科课程标准的逻辑框架去构建。这一资源库不仅可以培育学生乡土情怀,还有助于促进课堂向“主动学”转型,并使学科教学真正融通生活。
这些资源主要可以三种形态呈现:一是把乡土问题解决学习情境归入相应的章节下,供教师教学时选用;二是把这些资源融入到教学设计方案之中,纳入课堂教学活动之中;三是把一些综合性的拓展、探究内容组织化,形成学科自主拓展、探究课程,从而真正全面落实学科三类课程。
(2)基于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组织结构的乡土课程资源整理与利用。某一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的课程目标确定后,一定有一个课程内容体系的组织,这种组织或是知识内容的组织,或是活动项目系列的组织。其组织结构就是这类课程乡土课程资源整理的逻辑框架。这种框架,尤其是活动项目组织结构通常是开放的、动态生成的,这恰恰是这类资源库的重要特征。这类课程关注的不是知识体系的完整学习,而是满足学生能力发展需求与社会发展需求,更多地强调的是情境体验与“做”的学习。
这些资源可以直接纳入到这门课程结构体系之中,直接成为课程内容;也可以纳入到与这门课程相配套的资源库的相关位置,供教师们在课程实施中对乡土课程作“二度”个性化开发时选择之用。课程执教者不仅仅是课程资源的共享者,还应该是资源库的建设者,对资源库充实与更新负有责任。
(3)基于乡土课程资源积聚类资源库建设的资源整理与利用。地方或学校的乡土课程资源库,有时就是一个资源素材库。它不直接与某门课程开发相关,起到的是一个“聚宝盆”的作用。对这类包罗万象的资源库,更需要有一个逻辑框架。这类资源库的二级结构可以进行如下建构,如自然环境、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社会发展等。这一相对标准的资源库的建立,有助于增强区域间或校际间交流上的相通性,更为学校教师开发乡土课程提供了一个“聚宝盆”。
摘要:乡土课程资源是乡土课程建设的基础,认识与把握本地区的乡土课程资源,为课程开发与实施创造良好的资源性条件,是每一位参与乡土课程建设的成员所应该认真做好的工作。本文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出发,对如何认识乡土课程资源和如何建设乡土课程资源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课程网络资源建设 篇2
[关键词]古代文学;课程资源;教学方式;教学内容
20世纪末,伴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发展使各高校教育资源处于严重短缺的状态。
为保障中国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提高办学质量,教育部在《-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实行“五年一轮”的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制度,并于同年对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进行试点评估,在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的导向下,各高校加大了在教学基本建设的投入,加大力度建设多媒体教室、语音室、教学机房以及校园网,为学校的课程资源的信息化和数字化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资源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出来,但是高等院校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上并没有予以高度的重视和充分的发挥,甚至在资源建设的意识和课程资源观念上处于中小学之后。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资源建设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笔者结合近几年高等学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资源建设提出了以下几点思考,略陈于此,以求教于方家。
一、提高教师课程资源开发意识
教师不仅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也是进行课程资源开发的主要力量,其本身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提高教师课程资源开发意识是进行“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资源开发的前提。
“课程意识是一种统筹全局、注重长远效果的民效理念,教师的课程意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的专业化程度。因此,课程意识是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它对于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重大意义不言而喻。”〔1〕
5月教育部印发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把高等学校的精品课程资源分为基本资源与拓展资源两大部分。
其中,基本资源是指基本资源指能反映课程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核心资源,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或演示文稿、重点难点指导、作业、参考资料目录和课程全程教学录像等反映教学活动必需的资源;拓展资源是指反映课程特点,应用于各教学与学习环节,支持课程教学和学习过程,较为成熟的多样性、交互性辅助资源。
例如:案例库、专题讲座库、素材资源库,学科专业知识检索系统、实验实训系统、试题库系统、作业系统、考试系统,课程教学、学习和交流工具及综合应用多媒体技术建设的网络课程等〔2〕 。
在实施方法中,教育部将课程资源分为基本资源与拓展资源两大部分,其中拓展资源以成熟的多样性、交互性教学资源位特点。
不难看出,课程资源的内容不仅仅包含传统的教材、教学大纲等,还涵盖了与本课程有关的其他一切教育资源,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之前“一本书,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就可完成整个教学过程的教学观念,最大限度的捕捉并利用教材之外的课程资源。
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具有强烈课程资源开发意识的教师可以更好的将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按照时代发展进程,“中国古代文学”可以分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两宋(辽夏金元)、元朝、明清等时段,以汉民族文学为主兼有其他少数民族文学为主要内容,是中国古代历史与文化的主要载体,其中古代士人的人格精神对当代大学生道德修养有着巨大的影响。
以中国古代文学的“爱国”主题为例,自古以来,爱国主义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基本主题之一,从某种角度上说整个中国历史就是一部爱国史。
屈原为楚国上下求索,“虽体解吾犹未变”、“虽九死其犹未悔”,秦灭楚国之后,他也自沉汨罗,昭示爱国之情;西晋灭亡之后,面对东晋士人“风景不殊,山河之异”的感慨,王导以“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鼓励南渡诸人;安史之乱后,辗转流离的杜甫在听说官兵收复河南河北之后,“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寥寥几句把一家老小收复失地的喜悦展露无疑;陆游在弥留之际仍然“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并告诫子孙“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抗金名将岳飞一生“尽忠报国”,以“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自律;林则徐贬谪伊犁时常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秋瑾在留学途中写下了“如许伤心家国恨,那堪客里度春风”;面对近代中国的孱弱,麦孟华发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声;古代仁人志士的爱国思想与行为对于当前大学生人格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再如中国古代文学“思乡”主题为例,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农业文明使先人们具有强烈的故乡情结,但士子为求功名又多宦游在外,反映在文学中就形成了“思乡”主题。
从战国屈原“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到汉末文人“征夫怀远路,游子恋故乡”到唐韦庄“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到宋苏轼“别后与谁同把酒,客中无日不思家”到元戴良“湖海未归客,风尘多病身”到明吴承恩“宁恋本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再到清崔岱齐“鸟近黄昏皆绕树,人当岁暮定思乡”等等,无一例外的反映了古人对故乡深沉的眷恋。
教师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不断搜集发掘中国古代文学中与“爱国”“思乡”相关的内容,并且通过课程资源建设积累下来,在授课时便可以更为灵活的用于教学中,还能使来自五湖四海的大学生们对古代士人的“爱国”、“思乡”情结产生共鸣,激发其学习古代文学的兴趣。
提升教师的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及时进行“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资源建设,充分挖掘校内外相关课程资源,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也是新形势下高等学校“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要求。
二、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方式以纸质教材或参考书为依据,以教师口授、黑板书写为主要教学手段,采用教师讲授、学生记忆为主的模式。
但是随着近年来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课程的设置逐步由基础型、理论型向应用型、实践性转移,“中国古代文学”的课时也被不断的压缩,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全方位的实现课程目标,以多媒体技术为主的信息化教学方式的优势愈来愈凸现出来,但是信息化教学方式并非指简单的运用幻灯片、多媒体教学,而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课程资源建设,通过网络使教学信息公开化,教师与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对教学内容进行交流谈谈,突破了传统的“教师-教室-学生”的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方式中,教材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唯一的媒介。
以古代文学的教材选用为例,新中国成立之后高校选用的中国古代文学教材的选用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建国后,高等院校多采用游国恩主编《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随着文学观念与文学理论的不断更新,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古代文学教材的编写也呈现多样化,如章培恒主编《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版)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版)等,与游国恩版《中国文学史》相比,新的文学史更注重将新的学术成果引入教材之中。
但即使如此,基于任何一次新出土文献都有可能证实或颠覆现有的文学观念的事实,教材也无法体现学术发展的时效性。
以词为例,词与诗并列为中国古代文学最为重要的体裁,“唐诗宋词”也可作为中国文学的最为辉煌的成就之一。
但由于现存文献的缺失以及唐民间词的散佚,学界对词的起源及发展历程的认识一直不明晰。
直到19,敦煌鸣沙山第288石窟中出土了几百首抄写的唐民间词,向世人展示了曲子词的初始状态,填补了词发展初始阶段的空白,为廓清了词体的发展历程提供了史料依据。
正如王国维所说:“古来新学问起,大都由于新发见。有孔子壁中书出,而后有汉以来古文家之学;有赵宋古器出,而后有宋以来古器物、古文字之学。……然则中国纸上之学问赖于地下之学问者,固不自今日始矣。
自汉以来,中国学问上之最大发现有三:一为孔子壁中书;二为汲冢书;三则今之殷虚甲骨文字,敦煌塞上及西域各处之汉晋木简,敦煌千佛洞之六朝及唐人写本书卷,内阁大库之元明以来书籍档册。
此四者之一已足当孔壁、汲冢所出,而各地零星发现之金石书籍,于学术之大有关系者,尚不予焉。
故今日之时代可谓之‘发见时代’,自来未有能比者也。” 〔3〕 在这段话中,他认为学界将孔壁出书、汲冢书与甲骨文作为中国学问的三大发现是不完整的,因为敦煌及西域木简、敦煌千佛洞中唐人书写的卷本及内阁大库之元明以来书籍档册等,任一皆可与孔壁出书、汲冢相比较,文学史中的部分文学观念需要随着新出土文献的发现而改变,课程资源的建设恰好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以教材为主的单一教学资源,可以通过不断更新学术成果向学生提供学界的最新成果。
当然,传统以面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不仅为教师与学生提供了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同学之间也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进行探讨,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学术指导,所以课程资源建设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教学。
在课程资源建设与传统教学方式之间,最为理想的途径即是通过“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资源建设,弥补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教师口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建立一套不断补充最新科研成果和学术动态,由教师讲授、学生做习题、学生自测、教师与学生交流等一系列环节组成的现代教学系统。
这个系统既能够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网络课程资源,还可以随时辅导学生学习,为学生自学和自我测试提供有效帮助,不断更新和不断自我完善。
〔参 考 文 献〕
〔1〕孙立芹.高校教师的课程意识与专业发展〔J〕.河南社会科学,(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EB/OL〕.(-05-21).2012
〔3〕王国维.王国维文集〔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33.
《文心雕龙》对古代文学理论和创作影响【2】
【摘要】明代之前《文心雕龙》对古代文学理论与批评,尤其对古代文学创作影响不大,并未引起人们普遍的注意,《文心雕龙》在史学上的影响甚至超过它对文学的影响。
从《文心雕龙》影响史的角度考察,《文心雕龙》不是一部文学理论的著作。
【关键词】《文心雕龙》;文学理论;影响
《文心雕龙》近现代以来享誉甚高,《文心雕龙研究史》前言称其“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一部文学理论批评著作”,这个结论从今天文学理论研究的角度对《文心雕龙》进行定位,当然不会引起太大的争论。
但把《文心雕龙》还原到历史的古代文学理论中,当我们追溯它对古代文学理论与批评以及对古代文学刨作的影响时,我们也许会惊奇地发现,《文心雕龙》的影响微乎其微,它在古代尤其明代之前并不为人所看重,地位一般,更谈不上拥有今天显学――“龙学”的荣耀。
本文旨在还原《文心雕龙》的真实历史,籍以反思《文心雕龙》的性质,以求给《文心雕龙》一个客观的历史定位。
一、《文心雕龙》在南朝的影响
《文心雕龙》产生之后到底引起怎样的反响?据《梁书・刘勰传》记载,刘勰《文心雕龙》“既成,未为时流所称。勰自重其文,欲取定于沈约。约时贵盛,无由自达,乃负其书,候约出,干之于车前,状若货鬻者。约便命取读,大重之,谓为深得文理,常陈诸几案。然勰为文长于佛理,京师寺塔及名僧碑志,必请勰制文。”可见《文心雕龙》书成之后,并未引起时人的注意。
故刘勰意欲效仿左思作《三都赋》籍皇甫谧之誉而称重的方式,想借助于当时的文学领袖沈约,可惜《文心雕龙》只是受到沈约个人的激赏,似乎没有普遍地流播,形成“洛阳纸贵”的景象,所以《梁书》用了“然”字转折说刘勰“为文长于佛理”,潜在的意思是此书在士林响不是很大,故而《文心雕龙》没有达到刘勰所期望的轰动。
尽管《梁书》本传又载:“昭明太子好文学,深爱接之”,但本传没有说明是《文心雕龙》的缘故,且关于萧统与刘勰交接的情况,史书中别无他言记载。
据牟世金先生根据萧统与其他文士们交往的情况,列举大量的例证进行考辨,认为他们“或尚在职,或已离去;或官位较高,或与刘勰全同;或生离死别,或赐诗助财;或图像,或游宴,涉及面甚广。
故昭明‘好士爱文’,信非虚言。
然于刘勰,生无一言可志,别无一语相赠,死亦漠不关心(刘勰必死于昭明之前),则二人之关系以及所谓‘深爱接之’的程度,可想而知矣。”“刘勰与萧统的关系不深,可能与他们相处的时间不长有关,但在一二年内,也是可以建立‘情实亲友’的深厚关系的。
果如此,刘勰或者不会很陕就离开东宫,或者是撰经将毕,必任以其他东宫官职,何至于使他愤而落发出家!”关于萧统与刘勰卒年的前后,有所争论,牟先生的观点不―定正确,但他通过萧统与其他文士交往的具体情况,却可以用来反观萧统对刘勰的亲密程度,也许刘勰的才能没有引起萧统足够的注意,刘勰在极其重视文学创作与批评的梁代皇族集团中并未受到特别的礼遇。
当然,《文心雕龙》诞生之后,也不是丝毫没有引起别人的重视,但是范围太小。
它在南朝被征引,就现存文献的记载来看只有一条,那就是在萧绎《金楼子・立言》中,其云:“管仲有言:‘无翼而飞者,声也;无根而固者,情也。’然则声不假翼,其飞甚易;情不待根,其固非难。以之垂文,可不慎欤。”又云:“古来文士,异世争驱。
而虑动难固,鲜无瑕病。
陈思之文,群才之隽也。
武帝诔云:‘尊灵永蛰。’明帝颂云:‘圣体浮轻。’有似于蝴蝶,永蛰可拟于昆虫,施之尊极,不其嗤乎!”而《文心雕龙・指瑕》云:“管仲有言:‘无翼而飞者,声也;无根而固者,情也。’然则声不假翼,其飞甚易;情不待根,其固非难。
以之垂文,可不慎欤!古来文才,异世争驱:或逸才以爽迅,或紧思以纤密,而虑动难圆,鲜无瑕病。
陈思之文,群才之隽也,而武帝诔云:‘尊灵永蛰。’明帝颂云:‘圣体浮轻。’浮轻有似于蝴蝶,永蛰颇拟于昆虫,施之尊极,岂其当乎!”王利器先生曾说:“《文心》于‘可不慎欤’之下,一滚说下去,《金楼子》无端分为两截,非也。刘彦和时代较梁元帝略早,当彦和此书于沈约之后,约‘大重之’。其时《文心》必因而流传,故梁元帝得以节录之耳。此尤为《文心》一书写成于齐,流行于梁之的证也。”
王利器先生说萧绎袭用了(当然也有一些文字上的改动)《文心雕龙》,的确也有这种可能性,但为何萧绎没有说明引用刘氏之陈言,原因很难为人所知。
同时王利器先生由一个孤单的例证遂下了“流行”一语,似乎欠妥。
孤证不立,这是文献学的常识,没有其他任何相似的例证,能够证明《文心雕龙》流播之广。
萧绎之所以能够录用,可能与他藏书之富有关,《隋书・牛弘传》载:“萧绎据有江陵,遣将破平侯景,收文德之书及公私典籍,重本七万余卷,悉送荆州,故江表图书因斯尽萃于绎矣。”他人未必能够注意到,《文心雕龙》的影响并不是很深广。
课程网络资源建设 篇3
关键词:《网络程序设计》课程 建设内容
1 《网络程序设计》网络课程建设的背景与必要性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课程的建设与实施对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和远程教育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网络课程是高等教育和远程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资源之一。教育部先后启动、实施了“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和“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目的都是为了建设一批高质量的网络课程,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缓解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教学资源紧缺的现状。现今,全国各高校都已开始了基于网络的教学课程的开发,我院也在2011年搭建了统一的网络课程建设平台。因此,本网络课程是基于本院网络教学平台而建设和实践的。
《网络程序设计》这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连贯性都很强的课程。该门课程主要是以程序设计为主,学习程序设计的方法,学习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单纯地学习任何一种语言的语法规则,因此特别强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另外目前的高校学生普遍存在较大的群体差异性,他们的专业基础知识、认知水平、能力层次参差不齐,若以统一的要求来对待每一个学生势必会给教学的进行带来很大的难度,进而使得部分学生有畏难情绪,失去学习的兴趣。
针对本门课程的特点、课时又非常有限的现状和学生群体具有很大的差异性等状况,教师在课堂上授课的时候单纯利用课堂时间明显严重不足,很多知识都只能点到为止,不能详细展开,特别是案例教学和实训教学这一块,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教学留下遗憾和不充分。因此,弥补这种遗憾和不充分的有效方法就是需要一个开放式的网络教学平台,提供丰富完整的教学资料和学习材料,学生就可以通过这个网络平台进行自主地学习,另外网络教学平台还提供了网上答疑和学习论坛等工具,使得师生之间的交流更加畅快,从而达到更加理想的学习效果。综上所述,《网络程序设计》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是必须的。
2 《网络程序设计》网络课程建设的内容
《网络程序设计》网络课程的建设要实现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现有的《网络程序设计》课程的基本课件及讲义,并完成6个教学资源库:教学课件资源库、课程案例库、教学视频库、试题库、课程作业库和参考资料库的建立与建设工作,并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学会使用网络课程平台并完成各种课程资源的查询与下载、实现网上自行测验、实现网上作业的提交等环节,此外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上的网上答疑和学习论坛与教师进行很好的异步双向交流。
《网络程序设计》网络课程的建设包括以下各栏目:
课程信息部分: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学日历、课程通知等。
课程内容部分:教学课件、教学案例、实训练习等。
课程资源部分:参考文献、视频资源、作业习题、在线试卷等。
3 《网络程序设计》网络课程建设的特点与创新点
3.1 教学设计的特点
《网络程序设计》网络课程在设计教学时,特别注意了信息资源的设计,强调利用各种教学信息资源来支持“学”而非“教”,强调了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自主学习设计。
3.2 教学内容的特点
教学课程在选择、组织、表现上做到了课程的内容应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先进性,符合本门课程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课程内容采用模块化的组织方法,模块的划分以教学单元为依据并且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每一个教学单元的内容都有如下几个部分:学习目标、教学内容、练习题(及答案)、上机练习题(及答案)、作业(及答案)、相关教学视频、参考资源等。
3.3 页面设计与导航的特点
本网络课程提供的导航方法有课程结构导航和文件结构导航按钮两种导航方式,这两种方式都通过建立目录索引的形式,让学习者了解网络课程的信息结构,直接到达所需要的学习页面和想访问的各种资源。
另外整个页面导航按钮采用淡黄色字体颜色,具体展开的资源文字采用暗红色字体颜色,色彩和谐且色彩分明。
3.4 创新点
《网络程序设计》网络课程的教学资源比较完整和完备,对日常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补充和扩充。特别是教学视频资源,一共有30个分章节目录的视频资源,涵盖了该门课程的全部难点内容,视频中涉及的案例比较具体并且具有代表性、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教学视频资源为学习者提供了逼真的学习情境,创建了一种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使学习者通过网络课堂进行学习。
另外由于受课时的限制,教师在课堂上只能点到为止,不能详细展开,特别是案例教学和上机实训这一块,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教学留下遗憾。弥补这种遗憾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让学生登陆相关学科的网络平台进行再次深入的学习。本网络课程建设的案例资源库中,每一章对应相关的授课内容都有大量的案例在线。本项目的作业练习资源库中,有大量的实训练习题目供学生课后练习,并且每个练习和作业都有答案可供参考。因此,本网络课程的建设开发对于课堂教学是一个有机的补充。
4 本网络课程建设的应用情况
截止到2012年12月,本课程建设已完成6个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工作,并且对前期已上传的课件、大纲、教学日历等基础性资料又进行了进一步的修订和整合,完成了《网络程序设计》课程的网络开发。
在授课过程中,已经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会使用网络课程平台,现学生已经能够独立并且熟练地使用该网络平台来完成各种课程资源的查询与下载、实现网上教学视频的自学、网上自测、实现网上完成作业等环节。
另外,该网络课程的建设在某种程度上也实现了督促和强制学生进行课后复习、练习和预习。每位学生在登陆网络平台的时候必须使用自己的学号,这样就保证了作弊行为,保证了作业一定是每位学生本人独立完成的,不会像纸质作业那样存在普遍抄袭行为,或者是像电子作业那样存在一个班只有几个人做的几个版本,其余同学只是来复制拷贝的现象。
因此该网络课程的建设不仅对实际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对学生也起到了很好的监督和督促作用,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董惠良.对开放式学习环境下高校教学模式的研究[J].上海教育,2010(5).
[2]杨香花.基于得实网络教学平台的《旅游电子商务》网络课程建设与实践[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8).
高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研究 篇4
关键词:精品课程,网络资源,信息技术
1 引言
优质的教学资源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 同样也是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体现。精品课程是高校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高校课程建设与改革的重要工作, 对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和良好的示范效应, 起着以点带面的引领作用。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将精品课程的内容进行整理、归纳与精编, 建成网络课程, 并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对课程进行管理是精品课程科学性、先进性的体现。同时, 精品课程的建设目标是实现优质网络教学资源的共享, 建成的精品课程网站需要满足这一基本要求, 面向更多的师生, 实现开放交流、广泛共享。
在高校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 如何提高网络教学资源的利用率, 如何充分满足广大师生的需求, 如何更好的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 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网站的管理与更新, 都是高校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应当深入思考的问题。
2 高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建设过程缺乏整体规划与管理
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工作是一个复杂和长期的过程, 需要高校进行统筹规划、统一指导。然而很多高校仅仅把精品课程建设当成一项简单的项目申报, 学校没有起到引导和管理的作用, 使得精品课程建设很大程度上变成了教师的个人行为, 项目审批下来后缺少统一、长远的规划, 缺乏规范、系统的管理, 因此造成了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中出现无序化建设和重复性建设的情况。
2.2 精品课程的网站设计水平有待提高、内容尚需充实
精品课程网站的设计水平不高, 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内容不全面, 有些网络资源仅仅是素材的简单堆叠, 形式单一。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种: (1) 网络资源单薄, 师生最迫切需要的资源没有加入精品课程网站中; (2) 网络资源的表现形式单一, 以课件、文字为主, 而没有采用更为丰富的媒体表现形式, 例如视频、动画、音频等; (3) 精品课程网站是静态网站, 缺少交互学习模块。上述情况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 如:网络资源建设过程中缺少共享平台和技术支持、教师缺乏专业的信息技术知识等。
2.3 重“建设”轻“应用”
高校在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常常会出现“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即在前期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做申报工作, 对精品课程的申报过程和申报数量都极为重视。而精品课程获得立项后, 却往往缺乏相应的后续建设, 不注重课程内涵的进一步提升, 使得精品课程的建设停滞不前。经过实际调查, 笔者随机对近百个精品课程网站进行了访问, 其中大部分高校的精品课程网页可以连通, 但超过10%的网页显示无法正常浏览, 出现“找不到服务器”或“无法显示该页”等情况。而在能够连通的课程当中, 则有部分课程存在着网页跳转速度慢、网络链接与显示内容不符、网络资源内容经年不变等问题。可见有些精品课程在评审之后便疏于后续管理及更新。
2.4 资源共享意识薄弱, 教学资源成为“信息孤岛”
笔者随机搜索了众多高校的同一类精品课程网站, 发现网站数量众多, 重复建设情况严重。这些网站多有内容重叠的情况发生, 而建设水平则良莠不齐。可见很多高校的各门精品课程大多是单独建立课程网站, 自行开发课件资源, 其间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 也无法实现快速、有效的检索, 造成大量重复性开发工作, 既造成了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的浪费, 也同时使很多资源成为离散的、独立的“信息孤岛”而闲置浪费。另外一方面, 在笔者随机访问的精品课程网站中不乏需要账号及密码才能登陆的情况, 而有些院校的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只对本校的师生开放, 这种现象显然违背了教育部建设精品课程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开放及共享的初衷。
3 高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的重点工作
3.1 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应整体规划、动态管理、全程监控
在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过程中, 高校应全程发挥引领和指导的作用, 明确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的基本思路以及实现目标。实行整体规划、动态管理、全程监控。做好协议管理、完善监督机制、加强校际交流与同校院系交流, 执行中期考核及结题验收, 同时严格组织验收评估工作, 建立科学、有效的精品课程评估机制。监督并指导各二级学院做好以下工作:前期进行网络资源需求分析;中期对网络课程进行体系规划、网络教学内容整合;网络资源成型后还要进行测试和试用, 并进一步做好后期网站管理和更新工作。
3.2 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高水平教学团队的缺乏所造成的。没有一流的教师, 便不会有一流的课程。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不仅要具有与课程相关的深厚专业背景, 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教学能力强, 还应具备过硬的信息技术专业知识、具有丰富的网络教学和课程建设经验。高校应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既要注重教师专业技能培养, 也要定期开展教师网络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工作, 从而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同时, 除专业教师外, 还需积极培养专业教学设计人员, 从而建立一支人员稳定、结构合理的高水平教师团队。
3.3 做好需求分析, 进行优质网站建设
(1) 在进行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的前期就必须做好需求分析, 即弄清楚精品课程是为谁而建, 他们需要怎样的资源, 需要何种形式的资源等, 只有这样才能使网络精品课程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做到有的放矢。而需求分析可采用问卷、座谈等方式进行; (2) 选择合适的资源建设团队, 提高精品课程网站的制作水平。高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 选择与专业公司合作, 使用他们提供的专用精品课程开发系统, 这种系统可以解决多数专业教师信息技术水平不高的难题, 使得教师无需专业的网页设计技术, 便能上手使用, 但在开发系统设计过程中, 教师必须积极参与, 提出合理的专业意见。
3.4 重视后期管理与应用, 提高网络精品课程的利用率
在精品课程建设的后期应做好以下几点: (1) 精品课程网站的定期维护, 防止有链接不准确、死链等情况的出现; (2) 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内容必须及时更新, 而非经久不变; (3) , 既要给网站交互的能力, 也要有能够及时响应的教师; (4) 加强与使用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师生的交流, 积极进行资源内容与形式的改进。例如教师可以在自己的课堂上公布精品课程网站的网址, 让学生在网站上自发的寻找需要的资源, 这样一方面实实在在的让精品课程为学生所用, 另一方面也可以得到学生在使用过程中的意见, 从而进一步对精品课程网站进行改进。
参考文献
[1]黄德群.广东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状况分析与评价[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1 (04) .
[2]国家精品课程网上资源可及性评估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 (03) .
[3]徐学莹, 王慧丰.精品课程资源共享策略探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05) .
浅谈精品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建设 篇5
一、引言
目前,省級以上精品課程的評審都是以網評的形式進行的,即評審專家通過流覽精品課程的網站,觀看各類共用的網路教學資源,來給精品課程打個打分。致使很多優秀的課程由於網路教學資源建設不利的課程沒有得到很好的成績。我校現有六門省級精品課程,沒有國家級精品課程〃相對於同類高校我校的精品課程建設是有差距的,在抓好精品課程建設的同時,尤其是要加強精品課程的網路教學資源建設顯得尤為必要。
二、網路教學資源的特點
由於網路具有遠端、即時、非同步、海基資訊的特點。因此,跨時空、大信息量、交互性和個性化。是網路教學的主要優勢;豐富的資訊資源和方便的獲取方式是網路教學的主要標誌。網路教學資源包括按照一定的教學目標、網路教學策略組織起來的教學內容和網路教學支撐環境,教師與學生在地理空間上的分離〃其具有以下特點。
1〃資訊傳遞的遠端性
Internet是個連接著世界各地的巨大網路,它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任何學習者無論身處何時何地,只要通過網路就能獲得教學資訊。
2〃教學的交互性
通過網路,教師和學習者可以及時地交換資訊。這樣,一方面,利於學習者學習〃另一方面,有利於教師教學,使教和學互相促進,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3〃資訊共用性
任何資訊一旦上網,就能被全球的用戶所接收。對學習者來說,網路資源的共用性,一方面,使他們能夠最大限度的佔有教學資源,有利於開闊他們的視野;另一方面,有利於他們正確地理解和整合教學資訊。因為他們可將相關的教學資訊進行對比、對照,取長補短。以促進學習。
4〃學習的個別化
在網路教學資源中,學習者的學習可以不再受課時和教學進度的限制,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自主地確定學習內容和學習進度,根據自己的時間安排各學科學習的時間。學習者能與教師共用各種資訊知識資源〃教學的時空擴展後,學習者可以在Internet上就某一教學內容向自己欣賞的老師請教,展開討論,以求個別指導,實現個別化學習。因此,基於網路的教學是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者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學習是一種高度個人化的行為。
5〃教學的時效性
在網路教學資源中,學習者通過網路接收的教學資訊既可以是即時的,也可以是非即時的。一方面,有利於學習者及時地接受學習資訊,另一方面,它支援學習者的重複資訊〃保證學習效果,故帶有很強的實效性。網路教學資源的建設決不是教學手段和教學方式的變化,而是要推動人才培養模式的變革,不是把書本內容電子化和把音像教材數宇化,其內容和形式必須發揮網路的特點和優勢,進行教學資源的再設計和開發,不能僅僅停留在內容或教學資源的分析上,應該以系統的觀點,從過程的角度分析網路課程的活動和實施過程。也就是對網路課程的教學過程進行分析。使之符合學習規律,體現教學活動過程,具有遠端性、交互性、共用性、適應性和時效性等基本特徵〃能夠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
三、精品課程網路教學資源的建設工作
要建設優質的精品課程網路教育課程和資源,應適應網路教學資源的特點,加強課程團隊建設、重視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注重使用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重視立體化教材和數宇化學習資源建設、提供優質的學習支援服務、建立切實有效的激勵和評價機制等。
1〃加強精品課程教學、輔導、研究、設計、技術和服務團隊建設。“人才”是網路教育課程建設的決定性因素。高校應該引導和激勵學術造詣和教學水準較高、具有豐富網路教學經驗的教授擔任網路教育精品課程的負責人和主講教師,要逐步形成一支包括教學、輔導、研究、設計、技術和服務等人員,結構合理、人員穩定、教學水準高、教學效果好、資源設計和製作能力強的精品課程建設團隊。
2〃改革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網路教育精品課程應以應用型人才為培養目標〃正確處理教學內容的實用性與知識體系的系統性的關係。正確處理理論基礎知識、學科前沿知識和實踐應用知識結合的關係。並要考慮今後推行彈性學制、全面學分制,符合學分制建設的需要。
3〃注重使用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重視交互。精品課程應合理應用現代網路教育技術,以學生為中心設計學習活動、開發學習資源〃根據學科內容選擇恰當的媒體形式,根據學生的學習條件差異提供多種形式的學習資源和傳播方式。並基於網路對學生的學習活動進行指導〃提供支援學生網上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的條件〃特別要把握好課程導入、學習活動、學習支持和教學評價等關鍵環節。
4〃開發立體化教材和數位化學習資源。結合精品課程的網路建設,可以借鑒其他大學開發立體化教材的經驗〃建設一體化設計、多種媒體有機結合的立體化教材;同時,提供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豐富的、形式多樣的、遵循通用標準的數位化學習資源;而且,還要上網並開放精品課程的教學大綱、網路課件、教案、習題、實踐教學指導、參考文獻目錄等數位化學習資源〃實現優質教學資源的整合與共用。
5〃提供優質的數位化學習支援服務。數位化學習資源畢竟不同于普通的“商品”,用戶並非是一次性的購買,在使用過程中還需要“跟隨”服務,比如,學習效果評估、資源使用幫助等,特別是精品網路課程包括網路教學資源和網路教學過程兩個部分,資源應用更是與學習支援服務息息相關。因此,僅有技術、平臺和共用機制是不夠的,還需要提供網上學習、討論、作業、實驗和考試等全部環節所需的資源應用服務。高校要靈活運用多種導學策略、設計多樣性的學習活動,特別要依託公共服務體系,為學生提供全方位、多層次的學習支援服務,切實提高服務水準〃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發展與知識技能的提高。
6〃建立切實有效的激勵和評價機制。教育部在教學評估、教學名師獎、教學成果獎、優秀教材評選等工作中〃已將網路教育資源建設的成果作為一項重要的指標。高校也應採取切實措施,鼓勵教師、教學管理人員和其他有關人員積極參與精品課程建設,對網路教育精品課程建設參與人員給予相應的獎勵。要建立健全精品課程評價體系,建立學生評教制度,促使精品課程建設不斷發展。
四、結束語
總之,網路教學資源建設要注重開放性,精品課程的開放性是指通過幾年的精品課程的建設,形成包括不同層次、不同學科、不同院校的精品課程共用資源,以互相借鑒,互相學習,提高人才培養的整體品質。精品課程的網路教學資源建設重在延續,要持續建設。建設的美觀性、全面性、交互性、準確性以及即時性都是應當全面考慮的問題。廣泛借鑒,把課程的閃光點充分展示大家。
參考文獻:
[1]謝舒瀟,李招忠,林秀曼〃多元化背景下數位化學習資源的整合與應用[J]〃電化教育研究,2007,(5)〃
[2]武法提〃網路教育應用[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2〃
课程资源开发与建设问题探析 篇6
关键词:课程体系;教学大纲;师资队伍;教材
【中图分类号】TP311.13-4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建设意义重大,课程建设是高校教学基本建设之一,是落实办学定位,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课程资源已经成为课堂的延伸,丰富的课程资源是一门课程很好的辅助。目前很多高校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方面做的很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对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黄淮学院在这方面起步较晚,目前仍处于一个探索阶段。下面就黄淮学院《数据库系统原理与应用》这门课程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建设中遇到的几个问题进行探析。
一、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落实黄淮学院“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办学定位为宗旨,以服务黄淮学院确定的“就业能称职,创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发展有后劲”的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 ,以强化实践、开发资源、项目驱动、案例教学为基本原则。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全面提高课程建设质量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二、课程建设的目标
通过《数据库系统原理与应用》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力争达到如下目标:
1.使本课程达到河南省省级精品课程的要求;
2.根据本专业学生就业市场需求修订教学大纲,和企业结合选择经典案例,使培养的学生符合社会需求,达到就业能称职的目的,符合应用型大学的培养目标;
3.组建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营造浓厚的学术气氛;
4.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和定位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并把本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和最近的教改教研成果引入到教学中,强化实践教学;根据不同级别的学生(本科和专升本学生)特点,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实践,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5.强化校外实习基地与校内实训基地建设,适应知识的网络化;
6.自编符合应用型培养目标的案例教材,通过《数据库系统原理与应用》课程的学习让学生熟悉数据库和应用系统的设计步骤、方法和技巧,达到能自行设计和开发应用系统的目的。
三、课程建设的内容
课程建设内容是课程设计与建设的核心,该课程建设内容从资源类别来讲课包括以下三个方面:教学基本资源、教学核心资源和教学拓展资源。其中教学基本资源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进度和教师团队;教学核心资源包括:每个单元(模块)的教学课件、教学视频、教学案例、作业(包括:课前练习、课堂作业、课后作业和课后测试)、实验(包括基本实验和综合实验)和本单元(模块)相关文献(包括必读文献和参考文献);教学拓展资源包括:案例库、试题库、试卷库、单元测试题、电子图书、职业标准、专题讲座、网站链接、背景素材、交流平台和主流数据库管理系统教学视频等。下面重点就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大纲、师资队伍和教材建设等几个方面进行探析。
1.课程体系建设。
数据库技术是信息技術发展的动力和基础,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必须熟练掌握数据库技术,但是,目前黄淮学院软件工程专业学生数据库相关课程只有《数据库系统原理与应用》和《数据库系统原理与应用课程设计》两门课,笔者认为这是不够的,因为《数据库系统原理与应用》重点是讲解数据库的基本原理,内容多而且比较抽象,由于课时有限,所以在应用上就很少涉及。 而课程设计往往放在学期即将结束时进行,学生忙于复习考试,没有精力做课程设计,多数同学课程设计以应付了事,达不到课程设计综合实训的目的。所以,应该开设一门数据库后续课程如:《数据库应用技术》或《大型数据库》或《数据库编程》等课程,熟悉一个大型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使用,掌握一些数据库新技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重点介绍一个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比如Oracle,并带领学生完成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设计和开发工作。
2.教学大纲建设。课程教学大纲应符合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和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着力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突出教学内容的应用性,该课程整个教学过程采用模块化教学模式,理论教学整体分成数据库基础知识、数据库设计、数据库维护、成绩管理系统后台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和自选项目五个模块。通过一个完整的成绩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并与数据库系统原理相关理论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且学生在 “跟做、 参考完成和独立完成”这三个逐渐加深的学习过程中,不仅完成了应用系统开发技术和数据库设计知识的学习,还能够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对于应用系统整体把握上也更加游刃有余。实验教学包括基础实验和综合实验,其中基础实验包括:数据定义、数据查询、数据完整性控制、数据库安全控制与事务处理、数据库的备份和恢复。综合实验包括数据库编程和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题目自拟)。由于实验学时有限,基础实验大部分实现项目课堂上很难完成,主要安排在课余时间完成,实验课安排实验项目,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提交实验报告。其中综合实验结合课程设计完成,为避免与学期结束时学生备考冲突,课程设计一般提前安排,在学习完数据库设计后即开始课程设计,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完成。
3.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基石和保障,没有强大的师资队伍不可能保障课程建设的质量。《数据库系统原理与应用》课程是理论抽象而实践性有很强的一门课程,如果任课教师没有一定的项目开发经验 , 就难免会在把握课题时流于“ 纸上谈兵 ”,只有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老师才能熟练地驾驭该课程。要选择合适的学科带头人,组建教学团队,学科带头人要有丰富的教学和实践经验,能带领团队完成教学和科研工作。通过引进高学历和有企业实践经验的工程师,并通过教师进修和企业实训等措施提高任课教师专业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形成合理教学队伍。充分利用教研活动,通过开展集体备课,任课老师互相听课,积极开展教研教改活动,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4.教材建设。教材是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集中体现,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基本工具。要注重依据课程教学大纲,以应用性、实用性、先进性为标准选择合适教材,但是、目前图书市场上数据库系统原理相关教材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理论性很强,应用性体现不足,一类是侧重于一种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应用而理论知识不足,这两种类型的教材都不太适合应用型本科学生的培养。为此笔者组织教学团队成员自己编写适合本校学生使用的教材。该教材突出应用性和实用性,以学生比较熟悉的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的设计贯穿于教材始终,从开始平台的搭建、数据库设计、数据查询、数据处理到最终系统的实现,每一步的设计与实现都详细介绍,把枯燥的数据查询、数据操纵、数据维护等知识都是通过系统实现,同时,数据库的相关理论知识穿插到实践当中,让学生通过具体系统的实现,体会到数据库的作用,并熟悉应用系统的开发过程和开发技术。借助于本教材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即掌握了数据库的基本理论知识,也熟悉了数据库的设计和开发工作。
五、课程资源评价
1.该课程资源的成效
本课程资源的主要成效体现在,引导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向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并引导学生的学习以课堂学习为主的学习模式,向课堂内外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模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效果以结果评价为主,向结果与过程评价相结合的转变。实现教学资源的共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及动手实践能力,充分体现职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与黄淮学院应用型技术大学的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一致。通过资源共享、师生互动、师师互学、生生互促等方式有力推动了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优化了课程体系,提高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2.该课程资源的不足
(1)人力课程资源不足。目前,参与该项目的教师有多年的教学经验,但是项目经验不足。目前,急需要引進参与过大型项目数据库开发经验的教师。
(2)物质课程资源不足,为达到理想教学效果,需要建设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室。
(3)实训企业数量不足。应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让学生和老师参与到企业实际项目中,锻炼教师和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通过企业实际项目进一步丰富、优化教学案例,并加大与企业联合开发课程的层面。
(4)课程评价体制不完善,通过完善课程评价体制,不断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
六、结束语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课题组成员齐心协力、锲而不舍、勇于创新的精神。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黄淮学院《数据库系统原理与应用》课程的课程资源还在逐步的完善当中,经过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数据库系统原理与应用》课程逐步向正规化、精品化方向发展,离课程建设的目标会越来越近。
参考文献:
[1]闫彩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初探[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3,(1)
[2]许速,孙宜贵.对计算机专业数据库相关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J] .河南教育,2008,(2)
[3]张春燕,赵吉.高职院校Web项目开发课程资源库建设的探析[J] .科技资讯,2015,(9)
作者简介:张新宁(1979-),男,河南省汝南县人,硕士,中学一级。
课程网络资源建设 篇7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以及以网络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手段的广泛应用, 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成为当前网络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多媒体网络可对各种教学信息资源进行检索、设计、处理和传递, 有利于对教学资源的组织、利用和管理。网络使教与学活动产生了时空的分离, 教育目标通过网络课程来实现, 教学活动围绕着网络课程展开。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广泛吸收多学科知识的边缘科学, 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目前高校在开设该课程中, 一般有几种类型:
1.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开设
要求学生通过学习, 能够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学科领域、职能模块、知识体系有较为具体和详细的把握, 并能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2.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开设
要求学生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内涵和管理特征, 了解人力资源管理与其他的管理职能之间的关联, 所以该课程一般是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必修或选修的学科基础性课程开设。
3.作为全校性的通识选修课程开设
越来越多的非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希望能够了解人力资源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因此对于这类学生, 一般是作为全校性的通识选修课程开设。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 由于课程性质的不同, 上述三类课程必须设计不同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 确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但是, 利用现代网络技术, 就可以通过网络课程建设, 将上述不同性质的课程内容在同一个教学网络平台中实现, 并且能向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方案, 让不同的教学内容融会贯通, 使得学生有更多的选择和学习机会。
网络学习不仅要关心教学目标的设计、实现, 更要关心实现的过程以及学习者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的能力发展。在网络课程学习过程中, 学生是主体, 教师则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 教学活动的每一步都需要教师的精心组织和指导, 如网络环境下教学内容的设计、学习情境的创设、学习策略的指导、交流和反馈等。本文将结合网络教学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特点, 对该课程的网络教学进行初步的探索。
二、《人力资源管理》网络课程教学模块设计
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技术的应用使教学手段实现了现代化。教师应充分意识到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教学的有力支持, 是教学改革的动力, 以网络平台为媒介, 借用其推进教学改革。浙江理工大学《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已经建设成为校级精品课程, 该课程依托多媒体教学设施和学校的4a课程网站, 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生动活泼。实现电子课件、案例库、课后习题、试卷等资源的网上共享, 也为教师的答疑提供了网络平台。这种方式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也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而且为师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该课程在网络平台建设中创新性地将课程设计为课堂讲授、案例教学、实务演练和自学四大模块, 适合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根据自己是特点和需要选择使用。
1.课堂讲授模块
以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为主, 同时在核心教学模块中实施新型教学模式, 通过构建完整的教学大纲、教材、教案、试卷库、习题集等内容组成的教学素材, 为学生全面、系统而深入地学习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知识提供全方位的指导。
利用Powerpoint、Flash等软件制作了本课程的电子教案, 充分利用色彩、图片、动画、媒体文件等多种形式生动表现了教学中的不同内容, 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 扣人心弦。
2.案例教学模块
案例教学的目的, 是为了强化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能力, 通过设计案例教学模式、构建案例库和基于技能开发的案例教学模块, 在该课程的全部学习内容中充实案例, 学生可以通过案例学习来系统地了解并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通过网络课程进行案例教学, 目标在于使学生建立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框架, 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技术和方法, 认识在中国背景下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
3.实务演练模块
国内外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 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这一类应用性与操作性极强的课程来说, 传统的“代理式”方式, 不但不应是惟一的, 而且是效果并不理想的教与学的方法, 应该提倡并实践采用“亲验式”的教与学的方法, 强化实务操作能力。
我们按照人力资源管理的各大模块设计了相应的实务操作手册, 开发了基于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实务教学课件, 向学生提供人力资源管理各种实务操作范本、管理工具和法律法规, 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指导学生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实务操作。
4.自学模块
为了给范围更广的学生提供一个学习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的机会, 设计了自学型教学模式, 通过设计自学讲义、教学辅导手册, 结合各种案例, 学生可以通过自学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的入门。
目前, 我们已经完成了《人力资源管理》精品课程的网络教学环境建设。教学团队开发制作了《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全套网络教学材料, 已经建成一个内容丰富、层次多样的局域网教学平台。网络课程既可供学生远程学习使用, 也可供学生课后复习交流讨论使用, 还可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调用。
三、《人力资源管理》网络课程的应用
由于我国网络教育起步较晚, 网络课程的建设尚处于探索发展阶段, 已开发的优质实用的网络课程数量还很少, 而且多数网络课程在建设过程比较重视教学内容设计, 但比较忽视环境设计, 尤其是一旦网络课程内容建设完毕, 对于后期的实际应用和推广使用没有进行精心策划, 也缺乏应有的重视。因此, 我们在建设《人力资源管理》网络课程过程, 一方面, 十分强调对于网络资源和资料的筛选、整理和不断丰富;另一方面, 十分重视实际的应用, 利用各种手段大力推进网络课程的利用效率和效果。
1.利用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 要求必须更加自主地进行意义建构, 因此学习环境的创设尤为重要。目前, 大部分网络课程仍强调“教”, 甚至于只是简单地教学材料、讲义、课件等的呈现。因此, 我们在《人力资源管理》网络课程建设中, 十分重视模拟真实的学习情境, 运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自己选择各种学习方式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而不只是被动的接受教学内容或去讨论组发表自己的一些看法。例如, 在学习“绩效管理”这一章内容前, 教师在网络平台发布一个思考题或思考案例, 引导学生主动建立绩效管理的学习环境;然后在开始学习时, 教师选择了一组漫画发布在讨论区, 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绩效管理相关知识去分析, 并且要求学生将自己的分析发布在讨论区;由于所有的参与者都能够看到发布的信息, 因此教师会适时地引导学生按照不同的意见分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将会产生新的思想和新的看法, 学生会主动的去分析其他同学的观点, 并针对不同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 最终形成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通过创设类似的具有吸引力的学习情境, 通过教师适当地引导, 将会有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2.丰富自主学习资源
目前, 大多数网络课程在自主性学习方面只是体现学习者自己。对学习学习这一点, 并没有为他们提供种种有利于进行自主学习的资源者来说, 在他们要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查时, 就需要课程提供大量的相关资料。我们的《人力资源管理》网络平台已经实现共享的资源不仅包括上述四大模块, 还给学生提供国内外著名咨询公司为各类企事业单位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咨询的相关研究报告、各种人力资源调查报告等, 为学生拓展视野、提升专业技能和素养构建良好的网络学习平台。同时, 还有大量的习题集、试题库和模拟测试,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工具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查。
3.重视对网络学习的引导, 加强反馈
网络课程给学生提供了超乎想象的学习资源, 为学习者提供传统教学无法实现的学习环境。但是由于资料繁杂, 学生也容易在学习中迷失方向而无所适从, 并且不同层次的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特征都明显不同。因此, 我们在该课程的设计中, 根据课程的性质设计了四大模块以提供给不同的需求者。每一模块的第一部分都明确了该模块的教学目的、教学方式, 帮助学生们了解学习该模块所需的知识水平、自己的知识层次、学习进度和学习方法的系统, 从而引导学生确定自己的学习模块, 确定自己的学习位置。目前, 网络教学中的另一个问题是评价反馈过于单一, 大多限于教师对学习者通过作业或考试等方式进行评价, 评价的形式一般由客观题和简答题等组成。为了弥补这一瓶颈方式的不足, 我们首先丰富了评价题型, 增加了案例和问题解决型的练习;其次仅仅给出答案是远远不够的, 对于一些典型回答, 教师还应该及时给出适当的分析、评语;我们尽量创造让学生提问这种交互学习方式, 由学生设计一些评价反馈方式并进行应用, 大大促进了教师和学生对反馈的重视程度, 也提升了学习效果。
4.强调课程维护和资源更新
目前, 各个高校开发了数量众多的网络课程, 学校和教师普遍十分重视网络课程的创设。但是, 随着网络课程数量的增多以及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 网络课程的扩充、更新和维护变得困难和复杂, 很多课程自建成后几乎很少甚至从未对网络课程内容进行扩充, 未能充分发挥网络的实时性、开放性等优势, 从而影响了网络课程的应用效果。我们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网络资源应该中, 充分发挥我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积极参与到网络课程建设过程中来, 通知在该专业大三学生中建立一个创新小组, 由该小组的成员根据课程网络资源的建设要求, 及时收集大量资源, 在授课教师的审核把关下, 及时更新和补充课程资源。这样一方面, 使得该课程的网络资源的更新和维护十分及时;另一方面, 兴趣小组的学生也通过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拓展自己的学习面, 有助于巩固学习效果, 对学生也是一种很好的激励。
网络课程是现代化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 其开发的质量和水平直接代表了网络教学的发展水平, 同时也是网络教学成败的关键。由于不同的课程在内容上、性质上、学习方式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因此, 网络课程建设也不能一概而论, 必须按照课程特点来进行设计。《人力资源管理》网络课程在建设过程中, 根据该课程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性设计, 尤其在网络课程的应用中取得了一些经验, 为该网络课程的建设和教学效果的提升提供一些借鉴。
摘要:根据《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开设的几种类型, 设计了该课程网络教学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素质目标, 由此创新性地将该网络课程设计为课堂讲授、案例教学、实务演练和自学四大模块, 适合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选择使用。从学习环境设计、自主学习资源建设、评价和反馈以及网络资源维护更新四个角度阐述了网络课程应用的要点。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网络课程,教学设计,课程建设
参考文献
[1]余燕芳.《人力资源管理》网络课程学习系统设计与实现[D].北京工业大学, 2010.
[2]王志红.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组织形式与方法的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 2008, 10 (9) :48-50.
课程网络资源建设 篇8
关键词:中职教育,内涵建设,课程资源重构,课程改革
问题的提出
2000年3月, 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 大力推动了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使中等职业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时至今日, 我们发现中职教育的内涵建设尚待加强。正如意见所述, “课程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结合教学实践, 笔者认为:专业课程教学资源重构决定教学内容, 影响教学实施的全过程, 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 也是中职教育内涵建设的重要环节。
课程教学资源总体包括专业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和教材三个方面, 即我们常用的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在笔者从教的惠州市建筑学校, 从2006年起, 每年根据建设行业的职业岗位要求论证并调整专业培养方案, 按照专业学科分类完善课程教学资源 (教学实施性大纲、教材) , 鼓励教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重构教学内容, 使教学与生产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 适应本地区的行业发展需要。一系列教学变革从根本上解决了教与学的矛盾, 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明显提高, 且得以长时间保持, 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反思教学过程, 我们肯定了改革的成绩, 同时, 也发现一些不足之处, 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其中, 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专业教材在中职学生的专业技能教育教学中渐显不适应,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教材内容方面。教材内容大而全, 有的还存在大量脱离实际的教学内容, 有明显的滞后性和局限性, 对技能操作指导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教学过程中极易产生重理论, 轻实践的后果。 (2) 中职学生方面。中职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阅读理解能力较差, 面对“高深难懂”的专业理论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从而对课本敬而远之, 结果专业理论学而不通, 专业技能提高没有明显效果。 (3) 教师方面。个别教师拿到现成的教材, 不联系实际, 不做任何创新, 把教材内容毫无遗漏地传授给学生, 甚至照本宣科, 全然不顾学生心理特点和学习感受。
上述问题常常导致“专业教学计划完成了, 教学目标却未能实现”的不良后果, 中职教育内涵建设成为空话。那么专业教材在中职技能教学中该如何改革呢?如何创新、构建中职专业课程教学资源呢?笔者拟从自己任教的《建设工程计价应用》课程入手, 谈谈教材内容的现状, 分析专业课程教学资源重构的方法和教学实施策略。
《建设工程计价应用》课程资源重构的方法和教学实施策略
(一) 《建设工程计价应用》教材内容现状
2006年版《建设工程计价应用》 (广东省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总站编著) 内容主要涉及: (1) 建筑工程计价依据、建筑工程计价办法; (2) 建筑工程面积计算规范; (3) 分部分项工程基础知识; (4) 分部分项工程定额项目内容及工程量计算规则; (5) 分部分项工程工程量清单项目编制及工程量计算规则; (6) 定额模式计价方法; (7) 工程量清单模式计价方法; (8) 措施项目基础知识及计价方法等。全书详细、系统地介绍了建筑工程造价费用的构成、计算方法以及价差的调整办法, 特别是工程量清单项目的编制和计价, 结合国家标准和广东省建筑工程综合定额应用, 并举出一些典型实例, 非常适宜初学者学习。然而, 在教学实践中, 笔者发现大部分厌学的学生不爱惜教材, 甚至根本就不翻书, 面对厚实的教材 (全书共411页) , 他们感受到了沉重的学习压力和障碍, 于是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毫无生气。我注意到了学生的思想和学习感受, 尽管教材内容十分实用, 但书本必须“变薄”, 教学内容必须更直接而具有感性, 让学生上一节课就学会一节课的内容, 完成一节课的练习, 产生一节课的进步, 让知识和技能日积月累, 积少成多。
(二) 《建设工程计价应用》教学资源的重构
建筑工程造价专业的中职学生在本课程的学习中, 应重点掌握建筑工程计价组成 (计价程序) 、建筑面积计算方法、清单计价方法和工程计量 (定额和清单) 计算规则, 而施工工艺、施工组织、造价控制和管理等内容应作为理解和知识拓展, 让学生明白施工工艺、方案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给学生一个将来专业进步和继续教育的知识空间, 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
在《建设工程计价应用》课程教学资源重构时, 笔者打破教材原有的大而全的格局, 应用教师资源、教材资源、网络资源、学生资源、社会其他资源等开放信息资料, 筛选出适用、优质的资源, 重点突出工程计量和计价能力培养, 从工程计价文件的表格应用入手, 用最常用的11个计价表格将学生所需掌握的计价技能课程知识提炼成13个专项能力知识, 分解到各个表格的应用中 (如表1所示) , 每个表格赋予学生一项计价应用技能, 并按照各表计价技能素质的要求, 细分单项技能, 设定能力目标, 构建相应的教学资源 (如表2所示) 。
在表2中, 教案和课程单元任务书为备课的核心内容, 要求教师必须充分掌握学生的技能目标, 对教材内容、教参内容、工程案例、计算表格应用、网络资源等各项教学资源进行优化整合, 最终形成课堂的教学实施内容。通过教师对教学资源的重构, 学生上课可以不必带教材, 专业课室里有教材、参考资料、图纸、网络等供学生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时候随时使用。
课程单元任务书是学生的课程单元习作任务 (如表3所示) , 在每次上课时教师都要给学生准备一份, 要求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 (尽量在课堂上应用教学资源完成并讨论) 。表中概括了单元教案的主要内容和知识资源索引, 内容少而精, 与真实的行业技能紧密联系, 新颖且与时俱进, 可以根据实际技术、工艺和标准的更新进行及时优化, 更重要的是学生不用再面对一成不变的厚重教材, 而是每次上课都有一种期待、一份新鲜, 通过完成一个个单元任务书的习作, 使知识和技能日积月累, 与日俱增。
(三) 教学实施策略
一是精心备课, 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 课前做好充分的资源准备, 将学习目标 (结果) 与课程学习资料、课程活动进行合理匹配, 使课程单元容量和习作内容适度、有效、直观生动, 能被学生消化、吸收。
二是分小组教学, 以灵活的 (自由组合、抽签、教师指定等) 方式确定小组成员, 让学生在有效的课堂组织中完成习作, 并就课程内容组织讨论, 培育学生互助、协作的工作精神, 鼓励他们养成平等对话和平等交流的习惯。每一次习作都应及时评价, 给学生以足够的信心和支持服务。
三是抛开书本约束, 在开放的专业资源空间里帮助学生收集、整理学习资源, 构建专业资源知识体系,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展个性、养成自己良好的学习习惯, 使学生掌握的知识积少成多, 技能不断增长。学期结束, 学生把作业汇总, 就是一份完整的造价文件, 里面记录着他们的点滴进步。
不可否认, 传统的中职教材汇集了前辈们的聪明才智和实践经验, 具有很强的科学性, 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但面对当今瞬息万变的知识更新和技术创新, 中职教育不可能再用一本教材来满足技能教育教学需要, 更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教师应该树立教学改革的新观念, 以开放的心态、积极主动的进取精神, 跳出教材的局限并超越教材, 在开放的教学资源中组织和创新, 构建优质中职教学课程体系和生动、开放的课堂环境, 为中职学生的整体素质提升和专业技能培养服务, 这也是当前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对中职教育内涵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利娟.浅谈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J].中国建设教育, 2006, (2) .
[2]广东省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总站.建设工程计价应用 (建筑、装饰装修、园林绿化工程部分)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3]卢晓中.高等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4]李利娟.中职《建筑工程概预算》课程的教学变革实践与反思[J].中国建设教育, 2009, (8) .
[5]纪河.论现代远程教育课程研究的理论基础[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4, (4) :5-9.
[6]吴松.建设工程计价基础知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7]张积家.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体育课程教学资源建设 篇9
1. 体育课程教学资源的概念
体育的教学资源是指有体育意义的教学信息的来源, 或者指一切对体育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与信息。根据使用范围大致可以分为:人力资源、体育设施资源、运动项目资源、媒体资源、课外校外资源、自然环境资源六种。
2. 体育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开发与建设
高职体育课程结构应突破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主的旧体系, 根据高职教育的自身特色 (教育周期短, 学习任务重) 以及专业特色、所在的地区优势、传统项目、学生个性特征等因素, 把锻炼身体和培养学生的兴趣、能力、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结合起来, 建立以增强体质、提高体育能力、促进学生身体健康为主线的课内外一体化的课程目标体系。
2.1 丰富体育课程内容。
在高职体育教育中, 需要按照现代科学的主导趋势创新教育内容, 以突出科学性、健身性、娱乐性、系统性和适合学生兴趣以及可接受性为主。各高职院校应尽可能多地开设网球、羽毛球、台球、旱冰、轮滑、瑜伽、体育舞蹈、定向越野等趣味性较强, 且新型、时髦的健身娱乐项目。再次, 在“健康第一”思想的指导下, 高职体育还应加强体育理论教学, 丰富健康教育的内容。
2.2 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相结合。
社区体育是学生课余体育实践的重要场所, 开发社区体育资源可以弥补学校体育活动与教学的不足。首先, 加强了学校体育与社会的相互联系, 有利于树立教育、社会、家庭一体化的观念。其次, 有助于引进、更新教学内容以及改善教学条件, 教师可以从发展体能、健身、康复、娱乐等多角度选择学生喜欢的教学内容, 学生自主活动, 不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兴趣、意识、习惯, 从而达到终身体育锻炼的目的。最后, 社区体育资源的开发有助于充分发挥高校人才、知识、信息的优势, 形成优势互补, 资源共享的格局。
2.3 计算机、多媒体为体育教学提供了更加丰富和快捷的资源库。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各种多媒体课件逐步被引入体育课堂, 有些教学资源可以直接在网络上用于共享。如媒体上的信息、多媒体课件、教师教案、课程设置等, 有些资源不能直接在网络上共享, 但可以通过网络传递与之有关的信息。
3. 体育设施资源的开发与建设
体育场馆设施是高职院校实施体育教学的必要条件, 随着学生素质的不断提高, 高职院校的体育场馆设施需要不断完善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要求。
高职院校领导应想办法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 并确保经费落到实处, 场馆建设应按照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及有关规定进行规划和建设, 逐步完善学校体育教育的办学条件, 改善体育环境[3]。同时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 采用多渠道、多途径筹集资金, 补充、创建学生喜爱运动项目的相关设施, 扩大体育活动场所的面积, 延长体育场馆开放时间, 提高各项体育设施的利用率。
3.1按照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 督促学校按有关规定进行新校区的规划程建设, 保证体育课程改革的物质条件提前到位, 满足学生健身需要.
3.2 引进资金、项目, 创造条件满足体育课程改革的实际需要。
3.3 立体化地、科学地安排体育场馆、设施开放时间, 提高对各项体育设施的利用率。
4. 体育教师素质的全方位开发与建设
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 是加强体育教学基础资源建设与开发的根本。教师层次越高, 知识越多, 知识面越宽, 教学效果就会越好。因此, 高职院校应重视体育师资的培养与提高, 改善师资结构, 努力建设与新时期学校体育工作相适应的教师队伍。构建科学的体育教师职后再教育体系, 改变师资学历层次较低的现象, 使新时期的高职体育教师不仅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强健的体魄、较强的运动能力, 还具有系统的科学健身和保健的知识、手段和方法。
4.1 建立、健全体育教师培养制度, 大力支持教师在职脱产、半脱产攻读学位, 提升学历层次。
4.2 强调体育教师“一专多能”, 鼓励教师外出进修, 回来开新课, 创办俱乐部, 拓展课程资源。
4.3 利用各项评奖、评精品课程、评优质课、评名师等活动, 凝练学术团队, 提高教学质量。
4.4强化体育教师应具备的“五大基本技术素质”, 即:球类 (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等) 、田径 (跑、跳、投等) 、体操 (健美操等) 、武术、游泳等确保教学质量.经常举办体育教师基本功大赛, 保持体育教师的技术展示能力与身体素质。
4.5建立、健全体育课程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严格要求各类教学文件和教师教案、学生考核资料、《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资料等归档立案。
摘要:体育课程具有独特的性质, 使其拥有丰富的课程教学资源, 对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与应用价值。文章从体育教学内容和形式、体育设施资源、体育教师素质的开发与建设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教学资源,体育教学,开发
参考文献
[1]谢静月.对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资源的研究[J].成都体院学报, 2004 (1) :88—90.
[2]梁婷玉、马振.安徽省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制约因素与劝策研究[J].科技信息专题论述, 395-396.
音乐院校网络课程建设初探 篇10
一、音乐院校网络课程建设的内涵与特征
音乐院校网络课程建设作为信息化、数字化时代的产物, 对其进行内涵的界定和特征的梳理有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这一问题, 从而加速对音乐院校网络课程建设的探讨和研究。
(一) 音乐院校网络课程建设的内涵
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 是信息时代条件下课程新的表现形式。[2]由此引申可知, 音乐院校网络课程即是在高等音乐院校的场域内, 将教学媒体与网络有机结合, 通过网络表现的音乐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 它包括按一定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支撑环境两个组成部分。[3]音乐院校网络课程建设就是在传统音乐教育的基础上, 借助现代化多媒体信息技术构建全新的音乐教育体系。这一网络化的音乐教学模式能够更加高效地服务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师生间的互动, 从而促进音乐院校数字化校园和超时空课堂的创建。[4]
(二) 音乐院校网络课程建设的特征
音乐院校网络课程建设是以信息技术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 从封闭式的、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整合阶段, 逐步过渡到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课程整合阶段, 最后实现全方位的课程整合。就现有音乐院校开设的网络课程来看, 其在实施效果层面突显出了音乐网络课程的特色和优势。
第一, 教学模式简单化, 保证音乐学习的广泛性和灵活性。传统的音乐教育往往会对学生的学习环境提出较高的要求, 需要一定的师资配备及设备支持, 这使得音乐教育往往局限在经济条件较发达的地区, 从而使音乐教育的普适性和发展性受到极大的限制。网络课程模式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音乐教育模式难以解决的这一问题, 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了平等接受音乐教育的机会。它将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融于音乐教学的各个环节, 并超越了时空课堂, 使学习者通过Internet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 从课程的任何章节开始学习, 这就在教育模式上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优势, [5]保证了学生学习音乐课程的灵活性, 满足了新时期现代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基本诉求。
第二, 授课方式直观化, 保证音乐学习的简捷性和迅速性。音乐院校网络课程的一个重要特色在于其授课方式的转变, 即由传统的面面相授发展为以计算机网络为媒介, 形成一个从人到机器再到人的过程。过去的传统化音乐教育也是一种直观化的教学, 但相比而言, 音乐教育的网络化则使得这种直观性更为凸显。因为当教师将各种视频、影像资料上传到网络学习平台上时, 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将它们下载下来, 然后进行更加直观的学习和模仿, 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时间短、效率低的缺憾。另外, 这些动态性的学习资源还再现了艺术现象的视觉听觉情境, 为学生迅速进入声形并茂的音乐艺术氛围提供了便利。
第三, 课程资源丰富化, 保证音乐学习的多样性和实效性。基于网络平台本身的开放性特点, 在音乐网络课程中, 教师能够随时上传各种丰富的教学素材和资料, 不断增加新知识、新内容, 从而保证课程教学资源的丰富性、生动性及有效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学习者能够随时获取最多、最全的音乐资源, 促使他们不断进行多样化的音乐学习, 加速提升自己的音乐素养。
第四, 教学过程交互化, 保证音乐学习的直接性和有效性。现代多媒体网络技术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交互联动。在音乐网络教学活动中, 音乐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特色要求师生在教学过程中频繁进行交流和互动, 而音乐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恰恰使教师与学生之间以一种高频率的交互方式呈现和传递信息。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反馈的情况来调整教学内容、方法以及考评;学生可以根据网络提供的反馈信息, 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调整学习目标、内容以及进度。此外, 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微薄、微信、视频网站以及论坛等网络平台而实现。这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过程充分保证了学生获取音乐知识的直接性和有效性, 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与协作能力, 并不断提升了音乐网络教学过程的交互性和协作性, 发挥了网络教学的作用和效果。
二、音乐院校网络课程建设面临的挑战
当前, 国内各类高校基于网络数字化技术建立的网络课程已进行了不少的实践与探索, 并取得了显著性成效, 这在一定程度上为音乐院校网络课程的建设提供了启示和借鉴。但同时也应看到, 由于网络课程自身的特点及音乐院校的独特性, 音乐院校网络课程建设过程中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 呈现出了诸多问题。对这些挑战和问题进行理性、客观的剖析将有助于网络课程在音乐院校获得长足的发展。
(一) 能够开设网络课程的音乐科目有限
音乐网络课程虽然打破了传统音乐课程的时空局限性,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可以完全取代传统音乐教育, 成为唯一的授课方式。因为音乐院校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其多数专业和学科需要教师进行直观的展示与传授。尽管网络课程也是一种通过视频、影像资料进行教学的直观授课形式, 但在一些诸如乐器演奏、发音练习等课程上, 教师有针对性的现场指导才是最佳的教学模式。相比之下, 如果这类课程也依靠网络平台进行讲授, 那么学生的学习效果就得不到很好的保证。在音乐院校的大环境里, 适宜进行网络教学的科目主要集中在音乐教育、音乐管理、音乐编辑、音乐传媒等方面, 因为这些科目本身对教师的直接指导并没有较高的要求。由此可见, 在音乐院校的网络课程建设中, 并非所有音乐科目都适合以网络的形式进行授课, 这就给音乐院校的教学管理人员带来了学科筛选上的挑战。
(二) 音乐网络课程的开发者技术水平不高
音乐院校网络课程的开发者通常就是网络教学的实施主体——教师。俗话说: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音乐院校教师的长项在于音乐教学、音乐指导、音乐设计, 而网络这一技术层面的内容对于他们则颇具挑战性。在音乐院校开设网络课程, 最大的困难就在于教师如何充分利用技术平台, 将专业知识全面、完整地传递给学生。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 教师只需不断完善自己的专业水平, 不必关注学科以外的内容。然而随着网络教学模式的推广, 教师需要灵活运用多媒体资源, 熟练操作计算机设备。当前, 在许多已开设网络课程的音乐院校, 一些主讲教师的网络媒体技术水平与他们的教学科研水平并不统一, 这就严重制约了音乐院校网络课程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不利于网络课程在音乐院校的发展。[6]
(三) 对音乐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要求较高
自主学习是网络教育的一大特色, 学习者通过自主学习, 实现学习活动的时空分离。[7]音乐院校开设的网络课程对个体的自主学习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 这就给学生的学习活动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由于音乐院校的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把绝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了对专业课的学习上, 因而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会稍弱于同年龄段其他专业的学生。学生起点水平上的这种弱势无疑加大了音乐院校开设网络课程的难度。另外, 网络课程的学习往往表现于狭小空间上的人机对话, 知识学习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始终, [8]缺乏学习情境的引入, 无法满足好奇心较强的音乐院校学生对灵活、生动教学资源的渴求, 因而其内在的学习动机也会随之减弱, 不利于他们开展自主性学习。在当下音乐网络教学的环境里, 尽管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已经实现, 但这种互动并非同步进行, 而是彼此之间存在一定的时间差, 这就使得学生的学习过程相对封闭, 与教师、同伴之间的沟通不够有效、直接, 因此难以发挥学习共同体即时性的疏导和激励作用, 进一步加剧了音乐学习者的学习难度。
(四) 对音乐学习者的评价方式过于单一
评价与反馈作为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其在网络课程建设里也是重中之重的内容。由于网络课程自身的特点, 学生的学习活动往往是独立进行, 因此结果性评价就成为了网络教学评价的主要甚至唯一方式。而音乐作为专业性极强的学科, 学生者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 从这一层面来说, 对学生的形成性评价才是更为重要的。它更能起到监督、促进的作用, 同时也能降低学生自主学习带来的风险。当前, 一些开设了网络课程的音乐院校高度重视对学生的结果性评价, 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形成性评价, 久而久之, 这种评价方式也会弱化音乐学习者的主体意识。此外, 网络教学存在的一个弊端是师生之间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减少, 教师不能通过观察来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做出及时的反馈和评价, 而只能依赖网络教学平台从宏观角度给予学生评定。音乐院校的专业特色决定了教师通过对学生的观察来给出一定的评价和指导是非常重要的, 但就目前来看, 教学活动和网络技术的结合给这种基于观察得出的评价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三、音乐院校网络课程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我国音乐院校的网络课程建设刚刚起步, 尚未形成完善、系统的教育服务体系, 针对以上提出的诸多问题及表现, 这里提出了如下四项建议, 以期更好地促进音乐院校网络课程建设的发展。
(一) 针对不同的音乐科目, 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
音乐类院校不同于其他类型的高校, 它本身极具专业特色, 而这种专业性既体现在理论层面, 也体现在实践层面。从课程性质出发, 对音乐类院校的具体学科进行划分, 大致可以分为纯理论性课程、纯实践性课程以及半理论半实践性课程。这三类学科课程并不都适用网络化的教学模式, 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实践类课程, 比如钢琴演奏、小提琴演奏等乐器演奏类课程, 这类课程强调实践性、操作性、直观性, 而网络课程虽然也能直观地展示各种音像资料, 但却无法满足学生在即时获得教师指导方面的需求。相比之下, 一些纯理论性的课程, 如音乐教育、音乐设计则可以完全利用网络的便利, 让学生享受一个视、听、思相结合的学习过程。因此, 音乐院校在开设网络课程之前, 首先应明确课程的性质, 判断其是否适合以网络的形式向学生传递知识, 如果不适合, 就应该继续选择传统但却有效的教学模式。如果适合, 那么音乐院校就应该加大对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力度, 研发出适切的网络化教学形式, 为音乐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多媒体学习资源。此外, 在进行音乐网络课程教学时, 学校还应尽量发挥网络的可视、交流便利、人机互动等优势特点, 并将校内网络与国内、国际网络相连接, 借助网络平台的力量, 让学生与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学习者进行交流, 从而让他们在多媒体时代下迅速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扩大自己的专业视野。
(二) 加强对音乐网络课程开发者的技术培训, 创建后台服务团队
网络课程的建设是一个多学科相结合的复杂性系统工程, 它对网络课程开发者有着较高的技术要求。尽管音乐院校网络教学平台的管理维护人员可以不具备相应的音乐专业知识, 但教师作为网络课程的开发设计者需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多媒体方面的知识。为此, 音乐院校首先应转变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态度问题, 消除他们对信息技术的恐惧心理, 鼓励他们多参与、多动手、多思考, 真正把自己的教学与信息网络技术融合在一起。其次, 为了帮助音乐院校教师更好地开设网络课程, 学校还应聘请一些计算机技术方面的专业人才。这些人才的作用是双重的, 一方面, 他们可以同教师进行沟通、交流, 帮助解决技术层面的难题, 并由他们定期为教师开展技术培训, 提高教师操作计算机的水平;另一方面, 学校还可以把这些人作为网络课程的后台服务团队, 由他们在后台对教学管理平台进行更新和维护, 以确保教师教学和师生互动的实效性。在教师及技术指导人员的共同努力下, 音乐院校的网络课程才能更加顺利地开展, 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三) 优化音乐课程设计, 完善网络学习环境, 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音乐课程网络化是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更换了教学媒介, 但就其本身而言, 教学设计的优劣、学习环境的好坏仍然值得课程实施者关注。自主学习作为网络课程的最大特色, 它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人员借助于网络平台所作的工作是否到位。尽管音乐院校学生自身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弱, 但这种情况完全可以通过教师实施一定的教学策略发生改变。具体来说, 音乐院校的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兴趣出发, 利用多媒体资源创设各种有趣的教学情境, 优化教学设计,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喜欢上网络化的学习模式, 进而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此外, 教师还可以联合技术人员, 完善网络教学环境, 给学生创设一个自由施展音乐才华的空间,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并且保证对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予以及时、高效的回复, 引导学生学会反思, 从而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
(四) 建立健全音乐网络课程的评价和反馈机制
对音乐网络课程的评价包括两部分内容, 一是就网络课程本身的价值进行评判, 二是对网络课程所面向的对象——音乐学习者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网络课程的开发不是一种随意性行为, 它需要对课程本身进行详细的评估, 了解课程开发的目的和意义, 并对课程可行性进行分析。为此, 音乐院校应邀请相关专家对已开设的网络课程进行评审, 获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此外, 为了保证评价的公平性、客观性, 音乐院校也应听取多方意见。在这其中, 学生的意见尤为重要, 通过学生的评价, 学校也可以更好地改进网络课程教学模式。
网络教学由于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进行, 所以不能像传统教学中那样面对面地监督和评估学生的学习状况。为此, 音乐院校应进一步加强对网络教育教学过程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从学习者的层面来说,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限于对结果的关注, 而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可以定期在网络上开展各种小测试, 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并根据现实状况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同时, 教师也应主动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 并在互动中“观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理解程度, 从而给出最合理、恰当的评价。
摘要:网络教学逐渐成为当前全球教育的热点问题。由于音乐院校的专业性和特殊性, 其网络课程建设呈现出教学模式简单化、授课方式直观化、课程资源丰富化、教学过程交互化四大特征。对此, 音乐院校的网络课程建设可以考虑多种教学模式并行、加强开发者的技术培训、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建立健全评价反馈机制进行应对和调整。
关键词:音乐院校,网络课程,课程建设,自主学习,评价反馈
注释
1[1]慕课, 简称“MOOC”, 是新近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 它发端于过去的那种发布资源、学习管理系统以及将学习管理系统与更多的开放网络资源综合起来的旧的课程开发模式。参见百度百科.慕课[E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ZEJq11Jl_VySZhyCfUwZgqRHrbZ6fOJFcgWgQp43nwIT050FmvIeGH-1YLJ6jjcveVEMEPnlwRRPIk980dxl, 2013-10-19.
2[2]百度百科.网络课程[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69969.htm, 2013-10-19.
3[3]赵丽娟.论高师音乐网络课程的建设[J].广西艺术学院学报艺术探索, 2007, 21 (6) :104.
4[4]张德庆, 司文威, 姚维红.构建超时空管理和个性化学习的现代数字化校园[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2, (12) :42.
5[5]戴心来, 张丹, 李宁.基于网络的课堂教学模式探究[J].信息技术教育与研究, 2012, (8) :247.
6[6][8]崔哲洙.论网络课程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 28 (9) :10.
课程网络资源建设 篇11
[摘要]通过整合现有的教学资源,构建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体系为依据,以课程教学需求为前提,以就业为导向,具有行业特色的《电工技术》课程教学资源,素材资料包括图形、表格、文字、声音、视频等信息。将课程教学改革与专业课程建设一体化运作,利用教学资源,实质性地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程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手段,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亦为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电工技术 教学资源 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6-0369-01
[基金项目]本文为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十二五”规划研究项目《电工技术课程教学资源库研究与开发》项目编号:GZYLX2011146
一、教学资源素材建设的意义
集聚优质资源,促进电工技术课程建设,总结教学经验,形成课程特色。为学校提供具有应用意义的课程建设资源,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教学平台,为社会搭建开放式的教学培训公共平台。坚持以学生为主的教育理念,以体现岗位技能要求为出发点,贯彻任务驱动、项目引领的教学思想,力求架构合理,安全可靠,具有先进性、实用性、通用性特点。切实起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作用。
二、《电工技术》课程教学资源素材的建设目标
通过对课程的研究与建设,针对相关技术应用及职业岗位要求,建设普适性的课程教学资源,总结并形成以项目式案例为重点的《电工技术》教学资源,开发具有应用推广价值的、符合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需求的本课程教学资源库。
三、《电工技术》课程教学资源素材建设的主要内容
电工技术课程是工科各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电工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分析方法、具体的应用和初步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分析计算能力、实验研究能力和科学归纳能力都有重要的作用。为学习后续课程准备必要的基础知识。
电工技术课程的教学基本内容主要有:电路模型和电路定律、电阻电路的分析、正弦交流电路的分析、三相电路的分析、变压器、异步电动机、继电控制电路。
电工技术课程教学资源素材建设包括:
1、教学资源素材的内容管理平台模块;
2、教学资源素材的资料模块。包括课程网页建设,素材建设,实践教学资源建设,职业资格证书资源建设。内容主要有行业调研、课程标准、电子教案、项目案例库、课程考核办法、教学教课录像、课程测评办法等;
3、教学支持环境建设
教学支持环境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为学生提供完整的进行教学辅助和辅导工具。包括教学指导书、习题库、学生作业作品、专业知识学习资源目录等内容;
4、职业资格证书资源建设。
职业资格证书资源的主要内容有:职业资格证书培训项目建设,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练习题库项目建设,职业资格证书考核自测题库项目建设等内容。
主要内容包括课程教学目标与标准、教学内容、实验实训、教学指导、学习评价等要素,以规范专业教学基本要求,共享优质教学资源;针对职业岗位要求,强化就业能力培养,为实施“双证书”制度构建专业认证体系;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要,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搭建公共平台。
四、《电工技术》课程教学资源素材的建设方法
研究思路:广泛收集资料,采取座谈会、调查等多种形式,提出教学资源库实施方案;教学资源库在不同专业的应用实践,累积第一手的原始材料,分析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方案,并与其它高职院校进行交流、改进。
研究方法:本课题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企业调研法,经验总结法,集思广益法。
五、结束语
电工技术是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主要课程,同时维修电工岗位是学生从业领域的主要从业方向。本课程教学资源建设主要是为了推进专业教学资源建设工作顺利开展做好铺垫工作。对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应需要注意和解决一些问题如:教学基本资源反映课程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或演示文稿、重点难点指导、作业、参考资料目录和课程全程教学录像等反映教学活动必需的资源。拓展资源反映课程特点,应用于各教学与学习环节,支持课程教学和学习过程,较为成熟的多样性、交互性辅助资源。例如:案例库、专题讲座库、素材资源库,学科专业知识检索系统、演示/虚拟/仿真实验实训(实习)系统、试题库系统、作业系统、在线自测/考试系统,课程教学、学习和交流工具及综合应用多媒体技术建设的网络课程等。以此达到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技术要求
课程网络资源建设 篇12
1 加强系统管理, 促进资源共享
网络课程建设需要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教师的无私奉献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学校应引导学生合理有效地利用网络进行学习, 通过讲座、张贴海报等形式让学生认识Bb平台网络课程学习的优点, 鼓励学生通过Bb平台学习学科前沿知识, 把握科学发展动向等。同时也要让学生认识到网络的消极因素, 加强自我控制, 更好地分配时间和精力。教师需要了解Bb平台的系统管理功能, 熟练掌握注册用户, 修改用户, 管理小组, 设置个人首页、讨论板、测验和其他内容区等。
使用Bb平台前, 教师需要在本地计算机上创建所教课程 (如:机械设计制图) 的文件夹, 将教学大纲gcxsc-jxdg.doc、教学计划gcxsc-jxjh.doc、教学进度表gcxsc-jxjdb.doc和教学PPT课件gcxsc-ch01.ppt、gcxsc-ch02.ppt等保存到该文件夹中。与课程相关的其他各种资料, 如参考资料gcxsc-ckzl.***等, 也要放到该文件夹中[1]。文件名以英文命名, 命名规则为“教师用户名+文件名的拼音首字母”。
输入我校Bb平台网址:, 填写用户名和密码, 点击登录。登录后用户修改密码的方法为:/系统首页/个人信息/修改登录密码/提交/确定。用户定制个人首页界面, 如修改“系统首页”显示内容:/系统首页/修改内容, 根据教师需要, 确定模块是否在系统首页显示, 勾选模块前的复选框, 这样您选择的模块将会在系统首页显示。用户修改显示布局的方法:/系统首页/修改布局/提交/确定, 完成首页布局和风格修订。一般情况下教师要向所有用户开放课程的教学大纲、进度表、答疑时间等信息。
教师和学生只有进入课程后才可以开展相应的教学和学习活动。“控制面板”是教师使用Bb平台功能的唯一入口, 教师通过它不仅可以上传课件, 而且可以进行和学生交流互动, 批改作业, 管理学习小组, 跟踪学习情况等等与网络教学相关的所有工作。进入教授的课程的方法是:登陆Bb平台/机械设计制图/控制面板:即在“我的课程”模块中, 找到教授的课程, 点击相应的“课程名称”进入课程, 在课程页面的“左下角”找到“控制面板”并单击, 弹出控制面板对话框, 教师即可对课程进行各种设置操作。
2 加强资源管理, 促进课程建设
通过内容资源管理模块, 教师可以方便地发布、管理和组织教学内容。在课程内容区, 教师利用控制面板中提供的教学工具, 可以使学生能够在任何时间和地点获取学习资料, 包括:创建课程文件夹结构;公布通知、课程资料、任务、教学资源链接、师生简介等信息;上载并管理课程文件;按照课程时间表上指定的日期, 自动开放或关闭课程等等。学生是网络课程学习的主体,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大脑处于良好的状态, 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教师需要丰富Bb平台的内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1 设计课程菜单
网络课程要想提升人气, 必须有自己的特色和个性风采, 教师可添加课程菜单中没有的菜单:/控制面板/课程选项/管理课程菜单/内容区/输入“教学动画”/提交/确定;修改现有菜单的名称:/控制面板/课程选项/管理课程菜单/选择要修改的菜单/修改/输入修改后的名称/提交/确定;还可以设置课程的菜单显示风格和样式, 使网络课程的界面更美观, 更友好, 吸引学生登录学习。
2.2 丰富课程内容
学生登录网络课程是为了学习新知识新内容, 教师要丰富课程内容, 必须上传更多更好的资料, 如上传教学动画:/控制面板/内容区/教学动画/项目/项目名称/在文本框中直接粘贴文本内容, 或在“附加本地文件”后单击“浏览”/在我的电脑中找到机械设计制图文件夹, 选择其中的文件后/提交/确定。上传教学计划:/控制面板/内容区/教学计划/项目/输入名称“教学计划”/浏览/选中“机械设计制图”文件夹中的gcxsc-jxjh.doc/提交/确定。其他教学课件、参考资料等上传方法相同。教师还可以利用Bb平台的外部链接功能, 提供精品课程、网络课程等更多的外部资源链接, 如资料链接-精品课程:/控制面板/内容区/资料链接/选择添加“外部链接”/输入名称“机械设计”/在url地址栏中输入http://210.38.137.73:880/jpkc/004/index.htm/提交/确定。链接网络课程也一样:/控制面板/内容区/资料链接/选择添加“外部链接”/输入名称“机械设计制图”/在url地址栏中输入http://210.38.137.81/ec2006/C15/Course/Index.htm//提交/确定。上传的内容越丰富, 链接的资料越齐全, 学生就越喜欢登录网络课程学习。
2.3 循环使用资源
Bb平台中导入的课程号与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中的课程序号一一对应, 即一位教师可给多个班开设同一门课, 平台上会有多门课程。对于完全相同的课程内容, 可以通过课程的“存档”和“导入数据包”来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 避免重复性的链接操作。步骤如下:先将课程存档:/控制面板/课程选项/将课程存档/存档/提交/等待大约3—5分钟, 系统就可以生成一个数据包。选择这个数据包, 点击鼠标右键, 把这个数据包文件存储到本地计算机上。然后在新课程中导入课程文档:打开新课程/课程选项/管理课程菜单/删除所有课程菜单;为数据导入做好准备工作, 点击“导入数据包”把自己事先准备好的存档数据包上传, 并选择全部内容;提交后, 等待大约3—5分钟, 课程即可导入完成。再实现课程循环:/控制面板/课程选项/循环使用课程/选择要删除的内容, 一般情况下建议用户删除“通知”、“用户”/提交, /控制面板/用户管理/列出或修改用户/查看课程中现有学生情况。循环成功的课程中应该没有学生。循环使用资源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 让更多的学生同时登录网络课程学习, 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
3 加强在线交流, 促进互动教学
Bb平台的在线交流功能, 可同时为用户提供异步 (讨论区) 和同步 (虚拟教室) 等交流工具, 以增强学习效果。在讨论区中, 可以创建无数量限制的论坛, 允许以多样化的方式和主题来达到学习互动;根据讨论列表、作者、日期或主题将信息分类;可以追踪已读和未读信息;还可以将多项信息收集到同一页以方便阅读、比较和打印等[2]。在虚拟教室中, 除可以进行在线文本聊天外, 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共享的电子白板浏览课程内容。教师可利用Bb平台具有的BBS功能, 实现自己的管理目标, 达到教学目的。任课教师可以方便地在讨论板的编辑模式下在内容区添加创建讨论板的话题, 可以设置版主参与回帖、删帖、置顶和加精。对于典型问题和精辟的回答可以设置“精华区”进行归类整理, 循环使用。
Bb平台更新教师信息的方法是:/课程/控制面板/教师信息/添加个人资料, 教师可以在此输入联系电话、Email等联系方式, 上传教师相片, 方便与学生交流。巧用课程通知功能, 经常添加新通知:/课程/控制面板/通知/通知管理/添加通知/发布新的通知, 输入新通知的主题及内容, 设置显示通知的开始和截止时间。如果要把通知和相关课程内容相关联:/课程链接/浏览/选择相应的位置/提交, 即可完成新通知的添加。及时修改和删除通知:/课程/控制面板/通知/找到想要修改或者删除的通知/修改或删除。用好课程讨论板:/课程/控制面板/讨论板/论坛/添加新论坛/输入论坛名称, 建议“取消文件附件的功能”, /提交/完成论坛的创建, /话题/新增讨论话题/输入新话题的主题及内容/提交。引导学生在论坛发表意见, 学生登陆平台, /课程/讨论板/查看到教师发布的论坛帖子, 并可回复帖子发表意见。查看论坛内容及回复:/话题标题进入论坛/回复/对主贴发表评论。点击帖子标题查看回复内容/回复/回复某一帖子的内容。
正确设定助教和管理学习小组, 助教是网络教学中一个关键角色, 他可以帮助教师开展很多教学辅助活动, 比如课程答疑、批改作业、管理学生、维护课程内容更新等等。教师可以从现有的学生中设定一个助教, 也可以在平台内创建一个助教。具体步骤:/课程/控制面板/“列出/修改用户”/找到要设定为助教的学生/属性/在用户角色的地方选择“助教”/提交。教师可以把自己所教授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也可以是行政班) , 从而开展小组之间的协作式教学活动。具体步骤为:/课程/控制面板/管理小组/添加小组, 为小组命名/提交;小组就创建好了。小组创建完就可以把课程中的学生进行分组。教师点击小组后面的/修改/将用户添加到小组/勾选相应的学生/提交。这样就可以更好地与学生在线交流, 促进网络课程的交互教学。
4 加强考核管理, 促进教学评价
Bb平台的考核管理功能主要包括:通过录入原始试题资料生成试题库;从题库中随机生成试卷, 并可多次重复使用;按照时间表上指定的时间自动开放或关闭测验;创建学生答案的数据统计报告;对学生的作业、测验和考试等成绩进行综合加权计算, 自动得到综合测评分数。Bb平台允许创建实时测验。这种实时测验是受密码保护的、限时的。试卷是通过试题库管理功能随机生成的, 编辑生成的题型有单选、多选、判断正误、匹配、排序、填空和论述题等多种, 并可多次重复使用。Bb平台网络试卷制作方法是:/控制面板/内容区/作业习题/测试/创建/创建新的测试, 按照提示输入测验的名称及测验要求/提交/在新打开的页面选择“题型”/执行/在问题文本处输入“问题的题干”, 并输入相应的答案内容, 对于客观题请标定正确答案的选项/提交。完成一道题后, 教师可以继续选择其他题型, 直到完成本次试卷的全部题目/确定/提交/确定/在弹出的页面中找到“修改测试选项”/把测试选项中的“测试链接可用性”修改为“是”/提交, 学生就可以利用这套试卷来答题了。教师批改试卷的方法一:教师下载成绩簿, 批阅完成后统一上载成绩。学生提交试卷 (测试) 后, /控制面板/成绩簿/选择测试名称/下载测试结果/线下完成学生试卷的评分。/回到控制面板/成绩簿/下载成绩位置, 按照默认设置/提交, 用鼠标右键/下载/“Save Target As”, 将成绩簿保存到本地进行编辑, 打开刚才保存的文件, 输入成绩, 并保存。上传成绩簿, 注意要在上传之前把括在“用户名”上面的那个中文括号, 统一替换为英文状态下的括号, 选择本地编辑好的成绩簿文件, /确定/选择本次测试/确定提交。方法二:网上直接打开测试逐个进行查看, 即时输入成绩, 操作方法如下:回到成绩簿界面/需要评分的测试/修改成绩界面/视图/打开查看学生试卷。查看完成后, 关闭文件, 即时输入成绩。
课后作业的制作流程:/控制面板/内容区/课后作业/选择添加“作业”/执行/输入作业的名称“第一章作业”, 以及作业的要求, 比如何时提交, 如何完成等信息, 也可以添加作业附件/提交/确定。学生第一次尝试提交作业后若再次提交会出现提交不成功的状态, 状态一直为“进行中”。学生无法自行删除, 也无法再次提交作业, 需要教师从Bb平台后台修改。教师看到后请及时删除, 可以让学生通过Email方式通知教师删除。删除方法是:/控制面板/成绩簿/查看学生提交作业的状态/清除尝试/确定/返回成绩簿界面后, 学生状态已更改为“无信息”, 此时学生可重新提交作业。教师批改作业方法一:教师下载全部学生作业评分后再上传。学生提交作业后, 教师可以在/控制面板/成绩簿/查看/选择作业名称, 下载作业, 线下完成全部学生的评分/回到控制面板/成绩簿/选择“下载成绩”位置/按照默认设置/提交。用鼠标右键点击/下载/“Save Target As”, /将成绩簿保存到本地进行编辑, 打开刚才保存的文件, 输入成绩, 并保存。注意要将“用户名”上面的那个中文括号, 统一替换为英文状态下的括号, /上传成绩簿, 选择本地编辑好的文件/确定/选择本次作业, 确定提交。方法二:网上直接打开作业逐个进行查看, 即时输入成绩, 操作方法如下:/回到成绩簿界面/需要评分的作业/修改成绩界面/视图/打开查看作业/查看完成后, 关闭文件/即时输入成绩。实时测试和课后作业能让学生体会成功学习的喜悦, 又能检查学生学习的效果, 及时调整学习的进程。
跟踪学习的方法:/控制面板/学业表现统计/学生学业表现/通过统计结果来查看学生的访问情况, 发贴量, 成绩列表, 内容查看等信息。教师可以随时了解课程的访问情况, 动态的了解学生对网络课程的学习需求, 从而更好的改进自己的网络课程, 让Bb平台成为真正的得力助手。教师可以从使用情况总结、内容区访问、小组访问、论坛访问等4个方面对课程的访问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准确评价教学效果。
5 结论
Bb平台网络课程的交流功能、测试功能、评价功能使教学方法和方式得到新的功能性延伸, 相关信息的实时反馈, 便于任课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从开设网络课程的实践探讨可知, Bb平台中的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 而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网络课程拓宽了教学空间, 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 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提高了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的效率, 提高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北京赛尔毕博服务平台网址:http://serv.cerbibo.com.
【课程网络资源建设】推荐阅读:
网络课程建设方案08-23
林业特色网络课程建设06-02
网络课程分析与建设09-29
网络课程建设技术要求10-02
课程网络资源05-13
课程网络10-09
网络课程群10-13
网络通信课程05-11
网络课程改革05-21
成人网络课程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