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业服务供应链(精选3篇)
培训业服务供应链 篇1
供应链是物流管理领域的一大研究热点, 但目前大多数的研究集中在以制造企业或零售企业为主导的产品供应链, 对服务领域供应链的研究相对较少。而在服务经济时代, 随着物流服务业的不断发展, 人们对物流服务的要求不断提高, 产品服务化和服务外包不断增长, 单一的物流服务已无法提供所有类型的物流服务, 也很难提供所有区域的物流服务, 因此, 企业为了提高核心竞争能力和顾客满意度, 促使物流组织和联盟在物流服务能力分工和合作的基础上形成物流服务供应链, 为顾客提供集成化的优质物流服务。美国供应链管理专业协会将LSSC定义为由众多的包括公有制和私有制企业共同参与的过程, 其中任何一家企业都没有足够的能力对全过程进行控制, 更不用说对过程中的服务提供充分的保障。田宇 (2003) 也认为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企业运营中, 存在一种以集成物流服务供应商为主导的LSSC模式, 即集成物流服务供应商的供应商———集成物流服务供应商———制造、零售企业模式。目前, 对于LSSC较为认同的观点是:以集成物流服务供应商为主导的新型供应链, 其中供应商指传统的功能型物流企业, LSSC是社会分工和物流专业化、社会化的产物, 更是一种集成化的管理思想与运作方式, 其通过实现物流服务能力的协调为客户创造价值, 同时实现所有节点价值的增值。
一、物流服务供应链的概述
1、LSSC的内涵与结构
物流服务供应链是指以集成物流服务供应商为核心, 以集成物流服务供应商的供应商———集成物流服务供应商———制造、零售企业为基本结构, 通过提供柔性化的物流服务, 保证产品供应链物流运作的一种新型供应链。其中, 集成物流服务供应商的供应商是指传统的功能型物流企业, 如运输企业、仓储业等, 它们因提供的服务功能单一、标准, 且业务开展往往局限于某一地域, 而被集成物流服务供应商在构建全国甚至全球服务网络时吸纳为供应商。
LSSC本质上是一种以服务能力合作为基础的供应链, 以客户物流需求为起点, 不同的物流组织经过互为供需关系的服务流程, 形成一个完整的物流服务供给过程。与传统的产品供应链相比, 存在以下区别:产品供应链以产品即客户需求为核心延伸, 物流服务提供商在其中承担的角色和任务比较被动且作用有限;而LSSC的主体是集成物流服务供应商, 在整条链中处于核心地位, 整个服务由其协调各方完成。基于此, 在LSSC中处于核心地位的集成物流服务供应商通过供应链服务能力协调提高整个供应链运营绩效并最终实现满足客户需求的目的, 就显得尤为重要。
此外, 随着现代物流专业化和社会化的发展, 以及买方市场的形成, 物流企业提供的功能和服务不断增加, 使得现代物流还具有整合、专业化、个性化等特点。这些特征决定LSSC属于客户需求驱动型的供应链, 渠道较短。根据其涵义及性质, 提出LSSC的结构模型, 如图1所示。
2、物流服务供应链形成的动因
(1) 外在拉动力。商业运作的全球化以及工商企业物流外包规模的不断扩大, 使物流外包成为主流趋势;物流服务的需求种类增加;物流服务标准提高, 不确定性增大。这些物流市场需求的外在拉动力使得物流市场需求主体对物流服务的标准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要求物流企业能够有效地降低物流成本, 提高物流服务效率。
(2) 内在推动力。传统的物流企业运营能力不足, 服务功能有限, 技术投入不足, 非核心服务的单位运作成本过高, 物流资源过剩。这些缺陷使得传统物流企业不能适应多变的需求, 物流企业利润率不断下降。因此, 变革传统物流运作模式成为强大的内在推动力。
(3) 催化作用力。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也给物流企业管理模式变革提供了催化剂的作用, 企业管理越来越离不开有效的信息技术支持, 各种专业的物流信息技术的使用和物流信息平台的构建, 为物流企业实施新的管理模式创造了有利的市场环境。
二、LSSC的服务能力协调问题
1、物流服务能力的界定
根据资源学派理论, 企业的竞争优势来自于两种资源:资产和能力。能力是指一组复杂的技能和累积的知识。组织通过运用能力来协调活动和利用自身的资产。由此可见, 能力已经被企业普遍认识并重视其培养。随着现代物流的发展, 物流能力作为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已经被提了出来。能力理论认为企业本质上是能力的集合体, 能力是对企业进行分析的基本单元。物流服务能力是物流系统中物流功能在提供物流服务时所展现的综合能力的反映。每个企业的物流服务能力都是该企业所特有的, 出色的企业物流能力是企业的核心能力之一, 能够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而集成的物流服务能力是指将单一物流能力和复合物流能力进行综合集成, 形成可以提供综合物流服务的提供商, 这种物流能力提供商可以提供综合物流服务, 包括运输、包装、分拣、配送、咨询和调研等物流服务, 是第三方物流或者第四方物流企业提供的物流能力。这种企业是物流服务供应链的核心企业, 可以为物流服务需求方提供全方位的物流服务。
2、通过服务能力的协调实现LSSC节点企业的共赢
不同类型企业组成的物流服务供应链是一个典型需要进行协同管理的系统, 各节点企业资源占有和企业能力之间存在差别, 经营目标也不完全一致, 无法自发地同步达到利益最大状态。物流服务供应链协调指的是物流服务供应链建立后, 在物流项目的运作过程中, 供应链各成员动态地共享资源, 对各种经营活动的相互依赖关系进行集成化的管理与决策, 达到改进供应链各成员和供应链整体绩效的目标。它既是一种管理行为, 又是一种协作、和谐的状态。物流服务企业间服务能力协调的核心企业是物流服务能力的集成商, 其与物流服务能力供给商的协调对整个物流服务供应链的服务绩效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而且服务能力协调的好坏会直接作用于顾客。因此, 服务能力的有效协调对物流服务供应链的运营绩效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以下三个方面在不同程度上都对LSSC的服务能力协调起到了协调优化的作用。
(1) 建立信息模型及相关的评价标准来选择物流服务的供应商。为了使整条LSSC有效地运作, 物流服务采购及供应商服务能力的甄别至关重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扩大, 集成商的业务范围也随着客户的业务而扩张, 仅仅依靠集成商自身的物流资源和能力已经无法满足客户的需求。而物流项目投资巨大, 又时常伴随很高的风险, 因此集成商在与直接客户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后, 需要再次进行物流服务的采购。与此同时, 各种具有不同服务能力的分包商为了达到供应物流服务的目的, 往往会制定各种不同的服务价格, 使集成商在判断其服务能力强弱时缺乏足够的“完美信息”, 被动处于信息劣势地位。因此, 供应链各方要通过制定信息与知识的共享机制来巩固长期合作的战略伙伴关系。
(2) 企业之间关系性专用资产的投入。资产的专用性是能力合作协同的必要条件。因此, 要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供应链, 物流服务集成商就必须选择与其相连接的具有特定资产的物流服务提供商。只要企业愿意进行关系性专用资产的投资, 就有可能通过供应链实现经营绩效的共同提高。关系性专用资产的投入, 能通过降低供应链运行成本、扩大物流服务的多样性、缩短物流服务的周期等来实现超额利润。例如, 人力资产和物质资产的投入更多建立在双方认同的契约基础上, 且容易产生路径依赖, 不仅其他竞争者难以模仿和参与, 同时参与企业各方也难以控制或随时撤离, 因此容易形成持续性的合作。而关系性专用资产的投资通常是固定的和预先支付的, 且投资时间较长、成本较高, 所以只有在物流服务的规模和广度达到一定水平, 能确保物流服务提供商在规定时间内能收回成本时, 双方的合作效率才能得以提高, 并进而实现协同。
(3) 提高物流服务能力的可靠性, 实现资源的互补融合。LSSC由多个利益独立的成员企业构成, 他们分别为单个或多个客户提供一项或多项物流服务功能, 并且各项物流服务功能之间前后相互关联, 彼此会出现交差重叠现象, 使得LSSC成为一个复杂的系统, 甚至是复杂的巨系统。由此可见, 可靠性对于LSSC尤其重要, 为支持集成化的物流服务, 必须使LIS、物流设施设备和多个物流服务合作伙伴相互协调, 才能避免产品和服务交付延迟这样较大的失误。资源的互补融合是形成协同关系的重要衡量标准。合作各方只有将各自不同的资源投入到供应链组织系统, 才能通过相互结合, 使产生的新资源变得更加稀缺, 更加难以模仿, 更加不能分割。供应链合作者拥有这种资源的比例越高, 其协同效应就越大。
三、结论
在物流服务外包的背景下, 在社会分工与专业化、节约交易费用与聚焦核心竞争力的驱动下, 在物流从制造企业内部向企业流产业融合的双重转变下, 物流服务供应链作为社会生产过程中的网络组织形式, 以物流服务集成商为核心整合供应链成员的物流资源, LSSC本质上是一条物流服务能力供给链, 与产品供应链不同, 只能通过物流服务能力的配置优化供应链。并且, 成员间基于核心能力的分工与合作而实现的关系协调, 需要专用性关系资产投资、知识共享惯例等一系列机制保障。这些结论将为深入系统地研究LSSC提供基础, 进一步丰富了LSSC协调机制的内容和方法, 充实了物流服务能力优化的相关理论。
摘要:物流服务供应链是随着物流服务产业的不断发展而形成的, 其本质上是一种以能力合作为基础的供应链, 因此, 研究物流服务供应链服务能力的协调问题对于提高整个物流服务供应链的运营绩效既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 又具有良好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物流服务供应链,服务能力,协调
参考文献
[1]田宇:物流服务供应链构建中的供应商选择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3 (5) .
[2]崔爱平、刘伟:基于能力分工与合作的LSSC协调[J].上海海事大学学报, 2008 (6) .
[3]梁雅丽、吴清烈:基于能力的供应链物流优化途径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 (3) .
[4]马翠华:基于能力合作的物流服务供应链协同机制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 2009 (2) .
培训业服务供应链 篇2
一、供应链金融的内涵
供应链金融是运用供应链管理的理念和方法,为相互关联的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活动,其实质是为供应链链条上的企业提供的金融服务,这种服务穿插在供应链之中,同时也是贸易带动下的金融与物流服务。其主要模式是以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为服务对象,以真实的交易为前提,在采购、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提供的金融服务。由于每家企业都有自己的供应链,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供应链金融网络。不同的企业把自己的服务产品化,并赋予不同的产品名称,但这并不会改变供应链金融的本质。
中国银行行长陈四清认为,供应链金融指金融企业与物流企业在供应链链条上寻找核心企业,并对其上下游企业融资。银行业目前主要通过与电商企业、物流企业进行合作来发展新的市场领域。电商和物流企业都拥有庞大的客户群,银行通过它们可以轻松地介入某一行业或领域。
供应链金融具有很多益处:第一,能够为众多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第二,能够提高银行贷款的安全性;第三,能够加快货币资金的流转速度;第四,能够快速提供经济预警;第五,能够促进多业融合,跨界经营,增强经济创新的动力。
二、供应链金融发展的特点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供应链金融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1.金融业与物流业两业融合发展
供应链金融业务创新主要来源于金融产品创新,如银行业与物流业相结合可以创造出以下新产品:订单融资、保单融资、电商融资、金融物流、贸易融资、应收账款质押融资、预付账款质押融资、进出口项下质押融资、仓单质押、动产质押、担保品管理、保兑仓、保理仓、融资租赁、互联网金融等,这一系列新产品都需要与物流企业进行合作。
金融与物流都是交易中介,金融是付款的中介,物流是付货的中介。物流企业要保证货物的存在与交付,无论交易形式如何变化,只有货物交付才能代表交易的最终完成。
2.金融与物流融入电子商务平台
几乎所有的电子商务公司在提供交易平台的同时也提供融资平台,因此其网站必然具有两个方面的功能,其中一个是融资功能,另外一个是物流功能。为面向买卖双方开展融资,各主要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都推出了专门针对电子商务的融资产品。金融、物流与电商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就产生了一种新的业务形态,即网上交易、网上融资、网下交付。
电子商务改变了传统的交易方式。电子商务环境下,交易不再受制于时空限制,交易环节缩短,碎片化订单能够更好地反映真实需求,快速交易要求快速交付,能够为小企业提供销售市场,降低它们的融资和交易成本。
3.互联网金融潮流兴起
开始出现互联网金融,这是一种利用互联网技术完成的金融活动。这个定义是比较宽泛的。互联网金融活动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大幅度降低了金融门店的交易成本,其主要表现为网上银行、个人对个人(P2P)网络借贷、电商融资、基金理财、第三方支付、市场担保贷款等形式。
对非金融机构来讲,互联网金融主要指余额宝等活期理财增值服务,它们之所以会介入金融或类金融业务,其主要原因就是所有平台企业都看上了交易中的资金沉淀这一点。当然,其前提是供应商同意延期回款,大的电商可能半年才回款,有的一两个月回一次款,因此它们的特点就是大数据、小微贷,而绝对不会一次性贷给企业上亿元的资金,因为这样风险太大。
对金融机构来讲,互联网金融主要表现为网络银行业务,如工商银行的网络银行业务占到了全部业务的78%,平均每秒就有6500笔业务产生。
4.在线供应链金融平台化
接下来再谈一谈在线供应链金融。招商银行副行长唐志宏认为,供应链金融的线上化并不改变供应链金融的实质,却改变了供应链金融的业务模式与风险管理技术。其特点有三个:一是发展行业金融、平台金融、生态金融。二是加快放贷速度,简化操作,提高效率。过去,银行对企业放贷至少需要一个星期的时间来进行审批,而现在借助在线供应链金融,提出申请后只需要四个小时就可以放贷了。三是利用大数据来管控风险,可以做到信息对称。
5.大宗商品在线交易艰难前行
商家对顾客(B2C)电子交易在零售业取得了成功,但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平台的经营却遇到了困难。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七个方面:一是线上交易量不大,买卖双方仍然习惯于传统模式;二是政府限制远期合约交易,对上线交易吸引力减小;三是系统开发与运营成本较高,许多企业资金不足;四是竞争激烈,目前有800家左右的大宗商品电子商务,其模式大同小异,电商集中度不高;五是与物流实体脱节,信息系统不统一,仓储运输环节能力不够,动力不足;六是大额交易,其合同与结算比较谨慎;七是大宗商品电子商务中,企业自营的平台比较多。宝钢、鞍钢、首钢都建设了自己的电商交易平台,销售自己而非其他钢铁厂的货物,这样的自营平台试图整合交易客户的内部供销链,而交易客户因存有疑虑并不愿意上线。大宗商品电商化应该是今后发展的方向,市场量大,是生活品的十多倍,其突破口可能在于金融与物流的相互结合,即融资与货物监管相结合。
6.在线融资业务需要综合考虑众多因素
很多电子商务公司开展了在线融资业务,开展这些电子商务业务必须综合考虑以下因素:一是在线融资产品设计与规则、信息系统与金融机构接口、授信额度及管理、融资客户的关键信息;二是融资管理因素,如账户、贷款、保证金、货值、流水、时间、合同号、预警等;三是货物监管因素,如监管地、库、位、合同、质物清单、总额、折扣、底线、人员、权限等;四是仓储系统因素,包括进出存、盘点、移位、补换货、查询、单证、标志、登记、公示、过户等;五是收费与结算因素,如多点、多客户、多货主、多银行统计、信息报送等;六是征信因素,如企业基本资料、评估报告、预警报告、证据、视频等。
在线融资业务必须考虑所有相关要素,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很少有企业能够把这一整套做全。
三、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情况
总体来看,20xx年我国质押融资的情况非常不好,经济增速放缓,产品全面过剩,行业风险过大,资金链条产生了多米诺效应,一个行业接着一个行业的资金链断裂,导致官司增多,全行业诚信体系正在经受严峻的考验,从贸易商传导到了生产商,从内资银行波及到了外资银行。
20xx年,信用问题已经危及到了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造成了全链信用风险,上下游企业账期过长,赊欠严重,透明度差,企业重组、人员变更等对链条的信用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在面临生死存亡的威胁时,企业诚信缺失状况严重。20xx年多数企业选择不还钱,金融机构遭受多方冲击,在钢贸事件中遭受损失最大的就是银行,银行成为最终的承担者。可以说,银行对质押融资是又爱又恨。
上海钢贸事件所暴露出的企业联保制度的弊病,其实就是企业之间的关联串通,一家企业贷款,四家企业进行担保,贷款100万元的时候其他企业还有能力进行补偿,贷款一亿元的时候谁都不能互相担保了。
最近,电商融资风险问题备受关注。电商的信用从何而来,一家电商的注册资本为两亿元,而其运营的资本是四千亿元,这个风险是极大的,因此电商需要进一步积累信用。
四、大数据背景下供应链金融的特点
在大数据背景下,供应链金融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特点:一是速度快。交易的速度快,付款的速度快,要求我们物流的速度也要快。二是流程标准化。流程标准化实现之后进一步实现了信息化。大家之所以相信余额宝,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的流程是标准化的,并且实现了信息化,它的规则是透明的,是不会轻易变动的,进而实现了平台化。三是融合化。制造业、商贸业、金融业、物流业与市场之间形成了相互融合的局面。
上述特点要求我们在相应的物流业务方式上,也要发生改变,即快速响应、快速分拣,以满足小批量、多批次、可视化、网络化等的需求。同时,上述特点也会对物流设施的规模、布局、构造等产生影响。过去,一个仓库只租给一个货主,现在是一个货架就有六七个货主,且进货频次加快,由原来的一个月进一次货到现在的一个星期进一次货。物流企业必须尽快适应这种业务节拍。
五、大数据应用的条件
当前我们做供应链金融,实际上就是借助大数据来控制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只有通过大数据来全方位地了解企业信息,才能更好地判断企业信用的好坏。
目前,大家异常关注大数据如何使用这个问题。本人认为,要使用大数据,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第一,要确保基础数据的.真实性。使用大数据,要求基础数据必须是真实的。比如,地方GDP之和超越国家总量,利用集装箱重复装卸计算吞吐量,关联企业互开发票增加销售额等,会致使数据失真。
第二,数据要能够聚焦成指标。数据如果不能形成指标的话,对我们来讲是毫无意义的。
第三,不同数据体系之间要互联互通。部门数据、行业数据、企业数据相互割裂,大数据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第四,要积累准确的参数。在实际工作中,基础参数极为重要,特别是临界参数,也就是那些将要发生方向性变动的参数。
第五,要具有先进的数据应用理念。数据是客观的,但也与数据使用人的认识和判断有关。回顾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所采取的应对措施,之所以与其他国家的办法不一样,就是因为我们使用数据的理念与西方国家不同,当年我国通过四万亿元投资来刺激经济的理念就源于凯恩斯主义。
六、供应链金融发展的趋势
1.向信用担保方向发展
电商企业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数据,对客户的业务与信用进行分析,在安全范围内提供小量、短期融资,将沉淀在网上的无成本资金盘活。
2.向实物担保方向发展
房地产、货品、仓单仍然是主要的担保物,应收和预付背后也要有真实的贸易存在。
3.向商贸、金融、物流一体化方向发展
最近出现的深圳式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其整个过程具体如下:研究需求—设计(发现)产品—委托加工(收购)—融资、支付—掌控物流各环节—海关两检—销售通道—货物交付。这是一种把金融、贸易、生产糅合到一起的供应链管理模式,该模式在各个行业都可以应用。
4.向电商、金融、物流合作平台方向发展
电商、金融、物流合作平台是大数据的汇集者。交易平台与物流系统集成,与支付系统集成,与交易融资系统集成,实现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商流的统一,确保交易资源真实可靠,贸易行为真实可靠,担保物变现渠道畅通,担保物价格波动监控实时等。
七、如何为供应链金融提供更加安全的发展环境
第一,要改变考核体制与机制,既不要填鸭式贷款,也不要釜底抽薪。上海钢贸事件的爆发就是一个填鸭式贷款非常典型的例子。在四万亿元投资的刺激下,银行追着向企业填鸭式贷款,结果企业一用就出事,这实际上就是供大于求情况下出现的诈骗行为。我们既不要在同一地点再次跌倒,也不要跌倒后就不爬起来了。有些中央直属企业退出供应链金融业务,实际上就是跌倒后不再爬起来的行为。
第二,重视大数据,用好大数据。在行业判断、企业评估、风险控制中要让数据说话。
第三,构建供应链网络金融体系。当前,单条的、短的供应链风险无法避免,必须把眼光放大到整个供应链网的范围之内,才能发现到底是哪个点上出了问题,会不会传导以及何时会传导到这条链上来,要防患于未然。
总之,希望供应链金融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培训业服务供应链 篇3
2.控制对象不同。
制造业供应链的控制对象为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而服务供应链的控制对象为顾客流、服务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对于服务供应链来讲,服务是核心任务,并不必然存在有形的物流,服务企业主要是通过生产和提供服务来产生价值获取利润。
3.对时间的响应模式不同。
制造业供应链中,企业对其下游顾客(包括法人及终端消费者)需求的响应,具有滞后性,即顾客取得产品与信息反馈存在时间差。而服务供应链的服务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同时并存的,服务提供商可以及时了解客户反馈信息。因此,他们对其下游顾客的响应具有即时性。
4.各方参与程度不同。
服务的供应与交付具有同时性,这就要求服务交易从初始就进入一个全新的动态执行管理过程。要保证服务的最终交付,服务供应链中的供应商、服务集成商、渠道商、顾客都要参与到整个过程当中,各参与方有不可分割的特质。而传统制造业供应链中的各相关企业,只需完成与自己直接相关的环节工作内容即可。
5.管理结构的复杂程度不同。
制造业供应链节点企业的类型相对简单、数目固定,其组成要素涉及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最终用户。而且由于制造商的行业类别、技术条件等的限制,使得供应链内企业的关系相对稳定,协调简单。而服务产品具有多样性,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的类型要复杂的多,因此,对企业之间的合作与协调能力、核心企业的整合、协调和控制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服务供应链的研究趋势
结合服务供应链自身特点,如何将产品供应链的相关理论,更好地应用到服务供应链管理中,将成为一种研究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鉴于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服务供应链的定义和基本框架尚未有一个明确和统一的`观点,因此,对于服务供应链的理解能否统一;几种观点之间具有怎样的内在联系;如何进一步明确服务供应链的内涵等,是未来研究的一个重要的趋势。
2.一个优秀的服务供应链能否提升企业价值和核心竞争力、对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绩效提升能否起到至关重要作用、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如何,以及是否存在某种中介促进二者之间的作用,还需要进行大量的实证研究加以论证。
3.服务供应链管理模式的设计和合作伙伴的选择,作为服务供应链运营管理的前期基础性工作,也将成为今后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之一。
4.服务产品的无形性,使得服务质量很难像产品质量那样进行测量和监控。因此,今后的研究将进一步侧重对服务协议和服务质量水平的控制。在服务外包过程中如何规范服务采购流程,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如何进行服务质量监控等相关内容,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5.在服务供应链绩效评价中,由于服务质量的评价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因此,对服务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及其测度方法,也将成为值得重点研究的内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