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程设计(精选12篇)
微课程设计 篇1
分析
《认识角》是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角的初步认识》的第一课,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结合生活情境, 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 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 而后通过实际操作, 加深对角的认识。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将为后续学习进一步认识角以及角的度量和分类知识奠定基础, 积累经验。这一课在以往常规课堂中的教学并不是很顺利, 尤其是学生在找角环节中只能局限于教室, 在做角、比角、折角环节中, 如果单靠教师的演示, 学生的参与就不够, 如果让学生参与进来, 教师先演示随后再让学生操作, 课堂时间又会比较紧张, 而且部分后进生可能会跟不上大多数学生的节奏。基于这些考量, 笔者尝试利用翻转课堂来进行这一课的教学。
设计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对教材的分析, 笔者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 让学生联系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体初步认识角, 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能正确指出物体表面的角, 能在平面图形中辨认出角; (2)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角的大小, 并能够直观区分角的大小; (3) 让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 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增强动手操作能力, 提高学习兴趣。为了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微课程教学法要求把教学目标转化为达成目标。达成目标不是对教师教学的要求, 而是指向学生自主学习的, 是学生自主学习后应该达到的认知程度、认知水平或认知标准。找准达成目标, 根据达成目标设计学习任务, 根据学习任务给出学习方法建议, 就有可能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达成学习目标。因此, 达成目标是整个自主学习的灵魂。笔者根据对教学目标的深入研究, 从学生本位出发, 设计了如下达成目标: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看教学视频, 知道并能说出角的组成部分, 会指出物体面上或是平面图形中的角;能够正确识别角;会用两个塑料条做成一个活动角, 并判断比较角的大小。
为了达成这一设计目标, 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设计: (1) 学生通过完整的语言表述, 明确自身应该达到的目标, 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2) 目标的设计环环相扣, 循序渐进, 从知道角的概念到能够辨别角, 是对概念的简单应用。 (3) 教师引导学生做角、比角, 在实践中体会影响角大小的相关因素, 是对概念的升华应用。
制作
1.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单
自主学习任务单是微课程教学法三大模块中的第一模块, 能全面地体现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整个教学内容的设计, 并能够指导和检测学生课前学习的情况。在设计这份自主学习任务单时, 笔者遵循了以下逻辑: (1) 提炼达成目标; (2) 根据达成目标设计学习任务, 依次可以概括为认角、找角、辨角、做角、比角、折角六部分; (3) 根据学习任务给出学习方法建议, 指导其更好地完成课前学习; (4) 设计课堂学习形式预告, 让学生明确课堂的形式, 形成目标管理的意识。
整个学习任务的设计, 笔者遵循了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的学为本位, 并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原则引导学生进行自学。
2.设计并录制微视频
笔者设计并录制了教学微视频, 它是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和学会知识的配套学习资源。本节课的微视频依照以下逻辑线索进行设计: (1) 从情境图入手, 初步感知角的特征; (2) 通过比画身边的角, 加深对角的认识; (3) 搭建活动角, 探究影响角的大小的因素; (4) 动画演示, 明确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5) 折纸游戏, 再次感受身边的角。
视频的录制主要分为两个板块:一个板块是录制PPT上的内容, 首先将微课中所需的知识呈现在PPT上, 再利用Camtasia Studio录屏软件进行录制并配音, 后期还可以对视频的时间轴编辑, 剪去错误的部分, 再进行渲染, 生成视频;另一个板块是相机拍摄的部分, 这一板块的加入主要是因为《认识角》这一课题本身的特殊性, 在认识了角的各部分名称之后, 要求学生自己去比画身边的角, 那么在微视频中就需要有一个比画角的示范, 拍摄一段教师比画角的录像作为示范就最合适不过了, 只是相应的新问题也随之而来——如何将两段视频合二为一?在其他教师和网络的帮助下, 笔者发现了一款软件——“格式工厂”, 它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在这款软件中, 使用者可以添加多个视频, 对它进行合并, 并生成需要的格式。最后, 利用Camtasia Studio录屏软件、相机拍摄录制视频, 再利用“格式工厂”编辑视频, 合成并导出MP4格式的微视频。
应用过程
1.第一环节:课初检测
上课伊始, 笔者快速检测了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的情况, 并作评价。对学生来说, 这样的检测不但毫无负担, 而且对他们的自主学习具有激励作用, 学生经过自身努力掌握学习内容, 有很大的成就感, 同时树立了学习自信心。
2.第二环节:提升练习
(1) 比角练习
翻转中的课堂是内化知识的地方, 有梯度的练习才能促进学生内化知识、运用知识。挑战有难度的问题不仅能使学生获得更大的成就感, 还能促使其思维得到更好的发展。
这里提升练习的设计需要学生综合运用课前所学的知识, 在认识角的基础上能够找到钟面上的角, 并能够比较角的大小, 这也是在明确了影响角的大小的相关因素的基础上进行的。完成上述任务后, 笔者要求学生先组内交流, 后个别学生进行交流, 以促进同伴互助协同发展。展示交流时, 笔者要求学生准确表达自己的看法, 并和其他同学互动, 使之能在质疑与思辨中进一步内化知识。同时展示让学生感觉在扮演教师的角色, 更充满自信。学生之间的互动, 也更能引起他们的注意力, 进而学会倾听, 学会思考。
(2) 数角练习
数一数图形中各有几个角设计了两个练习, 分别是数一数多边形中的角和由一个点引出的三条射线组成的图形中的角。前者相对简单一些, 在学生独立解决并交流结果后, 教师再追问三角形中有三个角, 四边形中有四个角, 五边形中有五个角, 那六边形、七边形、十二边形各有几个角呢?帮助学生联系旧知, 完善知识网络体系。后者相对难一些, 里面还包含了由两个小角拼成的一个大角。学生完成后, 再在组内交流看法, 同伴互动协力找出图形中所有的角, 学生表现得十分积极, 并且信心十足。
在提升练习的过程中, 从知识方面而言, 学生进一步体会了角的各个组成部分;从能力方面而言, 展示与交流的过程, 是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辨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提升。
3.第三环节:协作探究
提升练习结束后, 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协作探究比较大小不同的三角尺上的角的大小, 这部分内容是难点, 但日常课堂因为时间有限, 教师没有太多的时间提供给学生进行小组探究, 而在这里可以给他们充分的时间, 让其自由选择对象比较, 并在操作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学生对“边的长短与角的大小没有关系”有更为直观的理解, 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4.第四环节:展示评价
展示的过程, 是学生思维碰撞的过程。在台上汇报、台下质疑的过程中, 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解决都更深入, 对学习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不同的小组汇报结束后, 教师通过课堂观察, 对各个小组从探究形式、同伴互助、汇报情况等方面做出评价, 肯定优点, 指出还需要改进的地方, 并提出希望。
评价与反思
1.能促进学生有效自主学习
“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对教师职责最初的定义, 教师是引导学生学习, 帮助他们解决学习难题的人。翻转最大的优势就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即学生主动去探究, 去寻找答案, 自主发现问题后再去解决问题。
2.能突破重难点的学习
在《认识角》这一课中, 笔者在微视频中展示了角的实际物体图片, 然后抽象出角, 再动态标出角的各个组成部分, 并口述角的定义、顶点、边的概念。把这样的知识点制作成微视频, 学生不仅能够看到而且能够听到, 通过微视频的步步引导, 学生初步理解并掌握了相关知识, 突破了重难点。
3.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认识角》这一节微课中, 笔者除了解决本课学习的重难点之外, 还加入了一个有趣的折纸游戏, 利用微课将折纸的步骤一步一步呈现出来。当最终出现了学生喜爱的小动物时, 学生的学习兴趣立马就被调动了起来, 随后在折纸作品中找角, 比画角的环节学生也学习得格外积极。可见利用游戏回顾本课学习的知识点, 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附:自主学习任务单
《认识角》自主学习任务单
一、学习指南
1.课题名称: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角》
2.达成目标:
(1) 知道并能说出角的组成部分, 会指出物体面上或是平面图形中的角;
(2) 能够正确识别角;
(3) 会用两个塑料条做成一个活动角, 并判断比较角的大小。
3.学习方法建议:
指一指, 说一说, 拼一拼, 拉一拉, 折一折。
4.课堂学习形式预告:
二、学习任务
任务一 角是由什么组成的?
任务二 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面上有角?写下来。在你找出的实物上指一指角。
任务三 下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 (是的画“√”, 不是的画“×”)
任务四 用两根塑料条, 做成一个活动角, 并指一指角的顶点和边。
任务五 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1) 怎样使你的角变大一些, 变小一些呢?动手试一试吧!
(2) 通过操作, 你发现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呢?请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吧!
任务六 折纸游戏。
用纸折出你喜欢的作品, 并在折纸过程中找一找折出的角, 用小弧线标示出来。
三、困惑与建议
评委印象
陈老师为打破常规课堂上教学《认识角》一课的局限性, 进行了翻转课堂的探索, 她把本课的知识传授环节前移, 设计了任务学习单来引导学生学习, 还以课堂形式预告来重新安排课堂教学时间, 实现了课堂教学结构的翻转, 她的微课程设计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翻转课堂需要学生的高度参与才能成功, 所以从达成目标的设定、学习任务的安排、微课的录制、课堂教学活动等方面都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面对自主学习任务单的达成目标会立刻明白本课学习后自己要达到怎样的目标。从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中可以看出, 学生知道自己该如何主动做, 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意图十分明显。六个学习任务也十分明了, 方法明确, 易于操作。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 用问题时刻引导学生学习, 使其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微课视频清晰流畅, 讲解透彻, 让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课堂形式预告让学生提前了解了课堂的活动形式, 促进学生形成自主管理意识,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翻转课堂并不只是简单地通过人机交互观看视频来实现, 同伴之间的交流和分享也非常重要, 教师安排的协作探究和展示评价环节有利于学生交流、展示探究成果, 更有助于他们内化习得的知识和拓展个人的能力。
2.设计的学习任务精细
陈老师设计了认角、找角、辨角、做角、比角、折角六个由易到难的学习任务来引导学生有层次地学习, 并给出了“指、说、拼、拉、折”的学习方法建议来帮助学生完成课前学习。这些学习任务以问题的形式呈现, 并与达成目标紧密联系, 由浅入深, 层层递进, 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支架。这些任务中有的能帮助学生感受身边的角, 有的能激发学生学习角的兴趣, 有的能帮助学生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有的能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 有的能化抽象为具体, 有的又能化具体为抽象。这些带着问题的任务精确地指引着学生去经历对角的了解、理解到掌握的知识建构过程, 有针对性地去帮助学生内化知识, 逐步提升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针对这些有梯度的学习任务, 教师先引导学生学, 让他们明白、理解后再去解决问题, 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听、被动学的状况, 使自主学习不再流于形式。
(朱俊 NOC活动评委/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区教育局)
微课程设计 篇2
1、微课程定义
微课程是指基于教学设计思想,使用多媒体技术在十分钟以内就整节课内容讲解的视音频。
微课程能在短时间內调动学生积极性,完成学习,它将在正式和非正式学习中具有广泛的教育前景。微课程的特点
一、简洁精练
学习者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力的保持时间是不同的,时间越久,注意力越难保持,学习效果也就越差。微课程开创的10 分钟学习模式,可以使人们在短时间内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效果。
二、内容精彩
微课程拥有生动形象的视频画面,选取的教学内容有一定的趣味性,更利于学习者接收和记忆。
三、时间灵活
在这个知识更新迅速的时代,不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就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所以微课程学习者可以对需要学习的内容做出灵活的时间选择和安排,利用宝贵的零碎时间进行自主学习,而这种学习方式也被证明是最有效的。
四、易于实现
微课程教学设计 篇3
关键词:微课程;教学设计;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214-01
一、引言
微课程是以学生需求为导向,以教师为主体进行开发,时长在十分钟以内,具有学校鲜明特征,有着明确的课程目标,内容短小精悍,多集中于一个知识点或解决说明一个问题,适合学生在线自主学习的课程。
二、微课程的教学设计
根据《亳州职业技术学院第二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实施方案 》中的
比赛要求:课堂教学演示以“微课竞赛”方式进行,规定时间为18分钟(安排计时员15分时提醒,到18分时喊停),要求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进行精心设计。要求教学设计科学合理,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用普通话授课,语言清晰、准确、生动;教学理念先进、特色鲜明、感染力强;教态仪表自然得体;多媒体技术应用得当,板书、图表工整美观。下面以 I LIKE PLAYING BADMINTON为例,阐述我的微课设计
三、結语
有效的教学设计和恰当的制作方式是微课程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根本保障。通过信息技术的手段,有效地整合学校优质的教师资源,扩充更新学校课程资源库;帮助学校学生更有针对性地开展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盛群力,李志强. 现代教学设计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2]张连仲. 新技能英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11
[3]徐杨.大学英语微课教学设计及实践.[J].海外英语2011.08
美术微课程的设计要点 篇4
笔者认为,从微课程的概念和特 点出发 , 它短、小、精,且以视频形式呈现的特殊形态,赋予了它多重性质,首先它可以作为教育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其次它的完整性也凸显了“课程”的性质,再次,由它引发的学习方式的转变也使它成为特殊的“教学”方式。因此设计开发微课程需要从它的不同性质入手,有侧重地关注几个设计要点。
一、从资源角度:关注内容精选精编
不同类型的知识传授过程也是有区别的。有的适合讲授,有的适合启发提问,有的适合展开讨论。微课程作为只有教师独自在场的一种授课形式,更多的应是关注那些适合通过讲授、演示完成的教学内容。比如,介绍一个概念,讲述一个知识点,或者演示一种操作方法等。而对于那些需要学生实时互动的教学内容,诸如提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组织学生的小组讨论等,则不适合作为微课程的主要内容。因此,在有限的时间内,一定要从教学需要的角度对教学内容进行精选精编。
(一) 首选语言不能代替的内容
用简练的语言直接能够表述清楚的,无需制作微课程。而必须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的手段才能让学习者认识和感知的内容则需要制作微课程。如欣赏评述领域的名家名作赏析类课程、设计应用领域的创意设计类课程,尤其是造型表现领域的很多技能技巧类课程,都是跟写一写画一画做一做相关的,怎么写?怎么画?怎么做?很多时候是靠语言很难表达清楚的,这时候就必须要看,学生一看便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可能都不需要教师说一句话。例如某教师在小学五年级《精细的描写》一课中设计了三小段微课程,每段微课程从开始到最后没有一句解说,只有配着音乐时而快进时而真实速度播放的关键环节演示,学生看得入神,看完就知道该怎样精细的描画了。
(二) 可以轻松提高效率的内容
对于视觉艺术的美术学科来说,离开了可视化工具,一切便只能成为想象。微课程以它信息容量大,直观可控的特点,可以在多种美术教学活动中灵活应用,从而使演示指导事半功倍,提高效率。
比如大多绘画类的内容:素描、色彩、国画、版画等等,演示起来需要大量的时间,但借助视频编辑软件将演示速度快进,或者截取关键的环节,短短的几分钟内就知道基本的绘画方法,这一类的内容就非常适合设计成微课程。再如很多手工制作的操作类内容,现场演示可能需要很多材料及过程中的半成品,否则有限的时间内只能演示一小部分,同时演示时也只能满足近距离观看者的需求。但若制作成微课程,由于拍摄角度及距离可以人工控制,拍摄选取的时间节点也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因此一个完整的需要十几分钟或者几十分钟的演示可能三五分钟就表现得一清二楚。这样的内容都很适合设计成微课程供师生学习使用。某教师在初二年级《纸板的创想———成型方法》一课中设计了三段微课程,分别用截取放大关键镜头、快进折剪过程等巧妙设计演示了成型方法,三段微课程时长相加不到3分钟,极大的提高了学生自学及教师指导的效率。
(三) 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关键点
美术教师大多都有同感,短短的40分钟一节课让学生看了、感悟了、尝试做了并不十分困难,但需要课堂上完成好作业却难上加难。其实学生做不出或画不出来,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难点没有解决。一节课总有一两个关键点,如果不能突破,学生有再好的工具,给他再多的时间作品效果也不会很理想。所以必须分析学生学习这节课最难的是什么,即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关键点。
比如初一《大家动手做条龙》一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对于学习此课来说,学生们发现材料特征很容易,但掌握拼插等造型方法却并不容易,设计和使用接口关系展现龙的动态更难,都需要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此时,教师如果设计了直观的演示过程,指导学生基本的插接方法,再引导学生设计不同的插接部位,让同样的插接形成不同的造型,学生一定会十分受益。再如初二《手绘线条图像物象的空间表达》一课,是引导学生探究如何在画面中运用手绘线条表现物像之间的空间关系。如何表现是个难点,但认识理解空间概念更是一个隐性的难点和关键点。观察的视角不同,相同的物象就会呈现不同的空间效果,而相同的空间效果,也可以用不同的空间表现方式进行表达。某老师借助精选的图片,结合远洋地产的航拍视频截取,将空间的概念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尤其是某广场不同角度的照片,更能让学生理解空间概念。
二、从课程角度:注重结构及风格设计
海量的媒体资源检索与应用中,我们不难发现,尽管微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大多免费向学习者开放,但能够直接应用于美术基础教育的微课程却少之又少,与自上而下的各种高校慕课平台所做的微课程开发以及全国各联盟组织的“微课程”比赛所做的微课程开发相比,自下而上的以教师个人翻转课堂为依托所做的微课程开发似乎更容易满足日常教育教学的需要,尤其是以地域为中心,在相同版本教材为依托的教学背景下开发出的微课程才更受一线师生的欢迎,这不得不说与课程结构需求紧密相关。
(一) 树立内容及教学结构观
首先,要有内容结构观。
任何一个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微课程短小精的另一面就是碎片化,例如很多大赛评选出的优秀微课程却不能够广泛应用于日常教学就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在设计微课程过程中一定要关注单个知识点和系列化知识点的联系,做到独立但不孤立,尽可能将内容系列化处理。例如网络教学走红的“可汗学院”,单独看萨尔曼·可汗的某一节微课程不一定很出彩,可是可汗学院的微课程是系列课程,3500个系列微课程视频融会贯通,支持可持续性地个性化学习。可汗可以站在更高的角度去审视一个学科中每一个知识点所应该教授的程度,并配合以自己更深的理解,更深入浅出地讲述。美术学科无论课堂教学还是特长培养中,很多内容都是相互联系的,呈现系列化递进或关联状态,如:线条系列、色彩系列、手工系列、设计系列、欣赏系列、美术活动系列、特长指导系列……每一个内容本身,也由多个相关联的内容构成。因此,我们首先要树立内容结构观,将这些相关联相递进的因素好好地利用起来,形成有层次、有递进的系列化的课程内容,而不是将它们互不关联的割裂开来。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构建一定的知识体系,理解学科 (或单元) 的全貌。让学生明确各个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每个知识点在知识图谱中的定位等,在自己的头脑中建构起相应的知识结构和脉络,内化所学知识并逐步掌握相关技能。
其次,要树立过程结构观。
微课程作为一种脱离教师课堂教学而独立存在的课程形态,必然要呈现它的完整性,因此需要在建构完整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设计微课程结构。比如从微课程开篇如何进入主题,如何吸引学生并激发学习微课程的热情,到过程中环节的衔接再到作业的建议和课程结尾等,如何自然流畅短时高效。课程结束时怎样设计一个简短的总结,概括要点,帮助学习者梳理思路,强调重点和难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等等。在真实的课堂中,教学过程的推进是由师生双方共同完成的,即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逐步帮助学生建构起新的知识。而在微课程中,所有内容的推进都是由教师一人完成。因此在明确了具体的教学内容后,对于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特别是在没有面对真实的课堂情境,讲授完一段微课程,就需要教师对教学结构有所设计和把握,兼顾教学认识全过程。
(二) 注重课程形式及风格
当确定一个课题后,我们需要根据课程内容形式需求,及学习者的需求差异,尤其要根据设计制作者的性格和表达优势,综合将其设计归类,看看适合哪种形式风格。相同或不同课程内容,都可以设计不同的形式风格,只要能达到课程目标就是好的设计。
比如知识技能型的课:手绘线条系列、纸造型系列、色彩系列中色彩知识类等,都是典型的知识技能倾向的课,这一类微课程,需要将重点放在演示方法上,所以课程风格基本可以采取突出演示指导型。再比如想象创意型的课:造型表现中的创意造型类、设计应用领域中的联想类或者创意设计类等课,这一类型的课需要教师通过案例引导学生充分大胆的想象创意,同时学习创意想象及设计的方法,因此启发指导的过程是个重点,需要丰富有趣的情感交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创意联想。可以以情感交流型为主,辅以演示指导。再比如赏析感悟型的课:欣赏系列和部分色彩系列课,这一类课程大多需要通过各种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如何描述分析解释,从中发现和感悟作品的魅力。因此通常采用审美感悟型。
三、从教学角度:重视互动与参与设计
微课程作为课程形态,当它应用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时就成为助力翻转课堂的新颖有效的学习方式。因此必须要重视一点,即教学策略需要更加生动有趣。照本宣科似的微课程,无异于平常的老师上课,这种课无效率而言,即使变成微课程,大家也不会喜欢看。
(一) 把握语言文字关
尽管美术微课程大都以视频画面为主,但适当的解说是十分必要的。教学的本质重要的是理解的质,而不是信息的量,所以一定要有效率意识。微课程的时间短、节奏快,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明确所准备的应该是能用正常的语速在规定时间内讲完的内容。正常语速,一个人一分钟可以讲200~300字,阅读100字左右,那么准备3分钟讲稿的文字就应控制在1000字以内,而如果仅出现文字,就需要控制在300字以内。超出或不足都会影响讲课的节奏。可以用字幕方式补充演示过程中不容易说清楚的部分,同时还要注意,只需呈现关键词语而不必像电视剧一样将所有的台词都打出字幕,这会增加学生的阅读认知负荷。
(二) 严把质量关
美术微课程首当其冲的应该是画面美观,其次是播放流畅和试听同步。美术总是以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与创造为主要特征,离开了视觉的冲击,任何优美的语言都可能变得苍白和不切实际。美术微课程最终的呈现形式,落脚点还是视频过程与图片说明,这就是美术教师的特殊语言。这个视觉语言如果不清晰,课程质量就会大打折扣。不专业只是小问题,达不到应有的启发引导效果很容易使制作者徒劳无功。因此在微课程的设计中,一定要有课程的独特的亮点。整个过程若要有一种情绪带动,当然再好不过。美术教师对学习的热情可以很容易地感染学生,很多不同的好办法都能传达出这种热情,所以课程效果的设计很重要。可以留心学习其它领域的设计经验,注意借鉴、模仿与创造,例如,从电影、电视、广告等大众媒体中找到可以借鉴的创意。
(三) 注重启发性
微课程设计模式思考论文 篇5
自2009年开始,“Weibo”一词在中国大地悄然兴起,人们的生活伴随着微博、微信,走进了“微时代”。以合作、开放、分享的理念为指导,以通讯、移动互联网技术、社交新媒体技术为支撑,教育的微时代——微课(微课程)也应运而生。
2微课程的发展
微课程(Micro-lecture)的最初定义是美国北爱荷华大学的LeRoyA.McGrew教授所提出的60秒课程(60-SecondCourse)(McGrew,1993),指在碎片化时间(如等公共汽车、搭乘电梯以及舞会休息间隙时刻),在非化学专业的学生以及普通民众中普及有机化学常识。当下风靡全球的微课程概念是2008年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DavidPenrose提出的。Penrose认为微型的知识脉冲(KnowledgeBurst)只要在相应的作业与讨论的支持下,能够与传统的长时间授课取得相同的效果。“微课程”是最近从“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中引申出来的新概念,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1]。微视频是微课的核心教学资源内容,此外还包括教师的教学设计理念、课前素材情境的引入、课中教师的教授技巧、内容呈现模式、课后总结与反思、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是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
3微课程的特点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以微视频为核心的微课这一新型教学模式,就学生角度,能更好地满足他们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学习的需要,真正实现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泛在学习等各种学习活动;就教师而言,区域化网络同行教研讨论将大有益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提升教学技能。
1)教学视频时间短。根据人们的认知规律(集中注意力大约在5~8分钟),充分尊重认知特点,微课时长一般控制在10分钟以内。
2)教学内容微小化。微课程的核心教学资源微小化,集中教授一个知识点、难点、重点或一个故事片段。
3)教学视频容量小。微课总容量在几十兆以内,模式方便学习者在自己手持BYOD(bringyourowndevice)的智能手机、iPad、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上下载学习,也便于教师观摩、教学反思。
4)教学主题鲜明。微课选取的教学内容一般要求主题突出、指向明确、相对完整[2]。
5)教学环境情境化。教师要营造一种真实的、案例化的、主题鲜明的情境教学资源环境,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
4微课程的设计
微课程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来开展实际教学的。时代呼唤微学习,片段化、专题化的微课程给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学习机会[3],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微学习。微学习是一种新型学习模式,其有效发展的载体是微课程,微课程的核心教学资源是微课件(微视频)。
1)交互设计。交互设计的魅力在于吸引使用者更便捷、高效率地运用此产品,提高自己的学习、工作效率,因此,设计者必须紧紧专注用户对产品的期望、使用过程的心理行为。微课程的交互设计应该根据其本身的特点以及用户对产品的期待,注重交互设计满足用户需求。学习者和学习指导者、学习者和学习内容之间、学习者之间这三种交互形式同样存在于微学习的教与学的过程中。
2)主题突出的微内容。微课程内容的主要来源有两类。①从现有的素材如小说、故事、典故、电影转载的日志、下载的文章等精心挑选他人的作品,设计、开发、加工成自己的兴趣所在。②从自己的教学资料中挖掘适合的材料重新提炼加工成微内容。微课程的核心信息单元存在形式多种多样,如一则新闻、一张图片、一段音乐、一段视频或者一个妙趣横生的动画等,但内容必须主题突出、简单明了、前后连贯,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脉络体系。
3)教学过程设计。①上课前:微课程(微视频)时间短小、内容精悍,要求教师突出重点,深入研究,引入正题切入点要精炼、快捷,精心组织教学内容。②上课中:微课程大约5~10分钟,在有限的、短小的时间内讲解透彻的知识点,需要教师具备教学思想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或精要讲授,或巧妙启发,或积极引导,实现教学目标。③课堂结尾:以三两分钟做简洁的总结,加深知识的理解,强调课堂结构的完整性,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5设计模式
根据微课程的特点,学习者的泛在化、碎片化的微学习理念,在现有的微课程概念基础上提出微课程设计模式。
1)任何教学设计必须分析用户学习行为的特点,明确教学目的和任务,精心组织学习内容,抓住重点,抽茧剥丝,凝集成核心的微内容教学资源,并有相应的课后练习检测、教学评价、反馈,与现实课堂相互整合。
2)微视频不仅仅是微内容呈现给用户学习,也要注重教学设计、教学辅助支持服务,其中包含辅助工具、讨论与协作、练习与评价、反馈与超链接的相关学习资源[4]。同时,教师利用交流工具给予学习者同步、异步的反馈、评价,让学习者真正体验学习乐趣,增强学习者的成就感,实现课堂学习与移动学习的互动、联通,形成统一的学习框架。
3)微课程的动态学习资源是建立在教师同行评判、学习者学习实践的基础上,由不同的点状资源相互连接、融合,逐渐形成发散的、呈现螺旋式上升的动态网状结构。这种结构不仅能提供教师教学反思,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技能,而且能够跟踪学生学习足迹,提供学习者分析自身的特点,制订量身定做的、个性化的学习计划。
6几点建议
微课程与平民技术互联互通的全球网络化大时代,人们迷航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之中,信息超载和知识碎片化干扰了人们的注意力,而“微课程”正是避免干扰的平民技术,它能实现微内容与大视野的结合。微课程的迅猛发展,满足了平民日益增长的快速E-Learning、碎片化学习、移动学习的需要。微课程与大智慧其内容虽然短小,但精悍、主题突出、讲解简洁、透彻,教学设计精彩纷呈,是大智慧的高度凝结。正是因为这些优势才吸引用户专注学习,知识超载和知识碎片化的问题才能得到很好的控制与解决。
7结束语
随着各种新技术、新媒体、新应用程序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学习方式也越来越智能化,微课程作为新型学习资源对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对微课程的生态学习环境的设计、开发、实施必将进一步深入,以期满足学习者对于微内容、策略的深度需求,实现为微学习生态系统的核心要义具有深远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微课程的设计 篇6
一、初中语文课程重难点分析
微课程在讲解初中语文重难点知识时发挥着重要作用,采用微课程的方式为学生呈现语文知识能够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高效地完成学习内容。因此,对初中语文课程进行分析以及删选重难点知识是课程设计和实施的基础、前提。在对语文课程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明确语文教学的目的,并进一步了解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再对新课程内容进行分析,并科学选择适合学生巩固和学习的知识点,从而确保微课程的设计和开展。
例如,在选择用微课程方式讲解古诗文《桃花源记》时,可以首先对课文进行分析,进而明确古诗文教学不应该单纯注重文章的翻译,而是要增强学生对古诗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提高学生对古诗文思想情感的认识,这样在进行微课程设计时也会更具针对性。另外教师在分析课程时还可以结合初中阶段语文教学现状、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心理特征等有针对性地为学生设计语文微课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层次,深入挖掘教材知识内涵。同时,教师还可以在分析课程的过程中找到文章当中能够拓展的内容,并以此为切入点在微课程设计中重点体现,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迁移,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初中语文微课设计与制作
在确定微课程内容之后,接下来要进行的是微课程设计和课件的制作。在开展这一工作时,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来考虑微课程的设计和制作应符合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从而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语文知识的学习中。教师在设计微课程时可以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或者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让学生在微课程学习当中保持浓厚的学习欲望。另外,教师设计的微课程要突破传统语文教学的限制,用新颖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呈现语文知识,使学生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
例如,在学习《大自然的语言》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课件的首页设计一段音乐,在课程开始为学生播放来自大自然的声音和音乐,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件的内容设计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制作软件,从而使课件的形式丰富多样,鼓励学生主动学习。但是在这一环节教师须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第一,教师在兼顾丰富多样的内容呈现形式的同时,还要抓住课程教学重点。第二,在设计课件内容时要为学生适当增加与文章内容相近的课外知识,增长学生的见识,拓展语文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搜集《神奇的大自然》的课外优秀文章,让学生加强朗读和学习,帮助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
三、初中语文微课件应用评价
在利用微课程开展语文教学中,教师在为学生设计和制作好课件之后,接下来就是对课件的有效应用。与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模式相比,微课程具有很大的优势:教师能够将微课程应用到语文教学课堂上,为学生的语文知识学习提供帮助;教师还可以将课件资料上传到网络上,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让学生在课下也能够认真学习微课程,巩固课上所学知识,提升初中语文学习效果。为了提高微课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成效,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除了要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课件开展语文知识教学之外,还要重视学生的交流沟通,从而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情况,提高微课程教学的针对性。
教学评价是在初中语文教学当中应用微课程后,教师对微课程的设计效果以及整体教学取得的成效进行的总结和反馈。利用有效的事后反思总结,发现在微课程设计和实施当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将微课程应用于初中语文教学的優势,进而及时解决设计和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大力发扬微课程应用的优势,提高微课程应用的成效。首先,学生在微课程学习当中表现出来的态度和积极性是微课程教学效果的体现,同时也是优化教学评价不可忽视的环节。其次,在微课程学习结束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安排课后测验,用简单的测试对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进行检验,从而评价语文微课程教学是否有效。最后,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点拨和引导,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提高初中语文学习效率。
微课程设计与教学创新 篇7
一、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一)微课程概念及其特征
1.微课程概念
微课程是以微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技能点(如重点、难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过程、任务等)而精心设计和开发的、短小精悍的、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课程资源。
2.微课程基本特征
(1)教学针对性强。针对某个小知识点或技能点以及具体问题解决的微型化、针对性教学。
(2)教学过程简短。一般为3~7分钟左右,不宜超过10分钟,且相对完整(碎片化与完整化的统一)。
(3)教学内容精选。相对于内容宽泛、目标多元的传统课堂,“微课”的问题聚集,主题突出,强调解决重难点问题。
(4)资源容量较小。容量小,以微视频为主要表现形式,情景化呈现,可通过多种终端访问,可实现移动学习。
(5)注重教学设计。基于“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开发,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效果评价等。
(6)服务学生学习。为学生的高效自主学习而设计制作。
(二)微课程的组成
微课程构成要素:微视频、微教案、微反思、微素材、微课件、微练习、微反馈、微点评。其中微课程的基本构成,如下图所示。
(三)微课程的设计与应用
1.微课程设计与应用的模型AD-DIE的基本内容
(1)分析。包括分析学生、分析教材(重点、难点、易错点)。
(2)设计。包括设计内容结构、表述方式、视觉设计。
(3)制作。包括选择方式、录制、后期加工(字幕、版权等)。
(4)应用。包括课前预习、课中复习、课后总结。
(5)评价。包括微视频评价和教学效果评价。
2.微课程教学设计要素
(1)选取教学内容。(2)确定教学目标。(3)分析学习对象。(4)制订教学策略。(5)选择录制方式。(6)微课资源制作。(7)撰写微课录制脚本。(8)微课程教学活动实施(及同步录制)。(9)教学评价。
3.微课程教学设计注意的问题
(1)选题小而精。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考点、价值点)必须足够细,10分钟内能够讲解透彻且生动有趣有吸引力。
(2)注重教学设计成效与策略。(1)规范:微课片头含有课程章节、微课名称、主讲人姓名、微课适用对象及微课所属学科、教材、单元、知识点等信息,以方便观摩与学习。(2)策略:为了能调动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要明确微课程的学习目标、教学环节、评价方法,引导学生根据教学目标进行自主和个性化学习。(3)问题:微课程设计时应有恰当的提问,提问的形式最好多样化,以促进学生思考。(4)活动:要注重教学活动和教学策略的设计,而不是以教学内容的讲授和传递为目标,要启发学生思维,有利于知识意义建构。
(3)微课程设计的通用原则。(1)值得学(有用)。(2)想去学(有趣有吸引力)。(3)容易学(易懂)。
(4)微课程设计的“四种观念”。时间观念:微课制作的脚本意识,教学时间与环节精确规划;内容观念:精选、重组;简短、独立;结构观念:知识结构、教学结构;完整性;语言观念:科学规范、生动形象、幽默风趣、逐步呈现、音画同步、启发思维。
(5)教师上好微课的五点注意事项。(1)切入课题要迅速。(2)讲授线索要清晰。(3)教师语言要得体。(4)课后小结要快捷。(5)PPT课件要专业。
(6)高质量微课要素及评价指标。(1)长度适中:视频长度在10分钟以内,符合学生注意力特点。(2)精心设计:精心设计上课脚本内容,讲解精练、路径合理、重点突出。(3)注重导演(内容处理):内容风趣、幽默、情境化,学生沉浸感强。(4)注意互动:适当提问,引发思考;留白,关键点重点提示。(5)减少干扰:尽量减少视频中的干扰因素。(6)技术要高:清晰而小巧。
二、微课程的分类与制作
(一)微课程的类型
1.按知识点内容的传授方式
(1)讲授型。以学科知识点及重点、难点、考点的讲授为主,授课形式多样,不局限于课堂讲授。
(2)讲解型。针对典型例题、习题、试题的讲解分析与推理演算,重在解题思路的分析与过程。
(3)答疑型。围绕学科疑难问题进行分析与解答。
(4)实验型。针对教学实验进行设计、操作与演示。
(5)其他类型。不属于上述分类的作品,均可归为此类型。
2.按微课的主要教育价值来划分
(1)“传道型”微课。主要是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侧重于思想品德、思想政治、公民素养等的培养。
(2)“授业型”微课。主要是对知识与技能的培养。
(3)“解惑型”微课。主要是对过程与方法的培养。
(二)微课视频的制作方法
1.拍摄式微课
通过外部摄像设备,对教师及讲解内容、操作演示、学习过程等真实情境摄制下来的教学视频。
2.录屏式微课
通过录屏软件,录制教师对着电脑屏幕的讲解、分析、演示过程,或者通过交互电子白板、一体机等数字媒体的录制功能,同步录制课堂的教学过程。
3.软件合成式微课
运用图像、动画或视频制作软件,通过微课脚本设计、技术合成后输出的教学视频短片。
4.混合式微课
应用上述提及的多种方式,制作、编辑、合成的教学视频。
(三)有关微课程制作的操作技术细节
(1)字体要粗、醒目、看得清;背景用纯白底黑字或者黑底白字。
(2)讲解课程时,如遇字数过多,可用分批动画呈现或者明暗呈现。
(3)画面要简洁,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图标、背景、头像等,都要删除。
(4)教学内容的呈现与教师讲解要同步。
(5)录制视频的环境要安静、不要有噪音。
三、微课程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
根据笔者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经验,结合高职的教学资源环境,以及学生的学习特征,选择了以Excel中IF条件函数的使用为例,探索微课的设计、制作与应用实践。
(一)微课的教学设计
1.确定教学内容
“制作电子表格Excel”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Excel函数的学习是重点和难点。
2.设定教学目标
本次微课通过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以完成班级学生成绩的综合成绩来分等级,作为评选奖学金的参考依据为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更好地掌握IF条件函数的使用。
3.教学活动设计
本次微课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并通过操作真实的实例来说明IF函数各个参数的作用,以及具体的使用过程。
(二)微课的制作
1.工具与软件
计算机、耳麦(附带话筒)、视频录像软件Camtasia Studio 7、PPT软件。
2.过程简述
(1)选题。“IF函数”是Excel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用来制作微课,是一个较好的选择。教学资源分享,为学生解惑,为教师启发教学。
(2)教案编写。微课虽然只有短短的数分钟,但其良好的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惑、解惑的作用,能调动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
(3)课件制作。课件内容设计要有启发性和悬念性,必须带有反思。
(4)教学实施与拍摄。有了微课程的设计内容,接下来的就是录制。录制背景简洁,声音大小合理。要注意突出的地方镜头要有推拉,这样效果才会明显。
(5)后期制作。录制好的视频,可以剪辑、整合、修饰、包装等,形成完整的微课程。
(三)微课的应用
在网络Web 2.0时代,随着信息与通讯技术快速发展,与当前广泛应用的众多社会性工具软件(如博客、微博、Facebook、Youku、Tudou等)一样,微课也将具有十分广阔的教育应用前景。我们可以通过微课让学生掌握IF相关的函数,如sumif、countif等函数。另外,对于接受能力稍差的学生来说,要快速熟练掌握IF相关函数的使用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根据学生的要求,把微课程视频和相关配套资料放在了实训室的服务器共享目录中,供学生下载学习使用,设置相关的练习,进行查缺补漏、强化巩固知识,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四、总结和展望
当前,微课这种数字化教学资源创新方式正处于初级探索阶段,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设计和开发的微课程既要适合学生学习的类型,又能供教师观察、观摩和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这就要求教师能深刻理解教学的重点、难点,充分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与需求,重组教学内容,熟练运用各种教学工具与技巧,制作精良的微课。笔者在接下来的时间会进行教育实践,进一步完善微课程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的内涵理解与教学设计方法[J].广东教育,2014,(4).
《地球表面的地形》微课程设计 篇8
本课教材为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五年级科学上册。从教材来讲,本课分为两个知识点:一是介绍常见的地形,属于了解层面;二是观察地形图,属于前一个知识点的延伸,理解及应用难度较大。在学情方面,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讲,认识几种常见的地形图难度不大,但要求他们将地形地貌与地形图结合起来,并能够实际应用,难度较大。同时,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态度,并随着主体意识的觉醒,自我意识、自我主张、自我控制的能力进一步增强,逐渐形成了对学习自觉负责的态度,也出现了较强的学习动机。因此,笔者认为本课的重点是了解常见的地形,难点是掌握地形图的观察方法。
第一个知识点“常见的地形”,虽记忆量较大,但要求不高,难度不大,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因此,笔者决定以第一个知识点为内容制作微视频。
●设计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在制订自主学习任务单的达成目标时,注重以学生的学习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自主探究、总结,全面贯彻科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1)感性达成目标:通过观看教学视频和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知道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2)知识与技能达成目标:通过观看教学视频,知道常见的地形有平原、丘陵、山地、盆地、高原,及其特点、形貌、风土人情;(3)科学思考达成目标:通过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思考不同地形在地图上的表示方法;(4)情感态度达成目标:通过观看教学视频和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了解我国的地形、地势特点,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结合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单应该以任务驱动和问题导向为原则和方法,以使学生能够根据自主学习任务单开展高效的自主学习为宗旨,依次设计了四个学习任务:任务一,通过观看视频,写出五种常见的地形;任务二,能够描述出常见五种地形的特点;任务三,结合微课视频中的连线题,画出常见地形的简单示意图(这是一种更加直观有效的表达方式);任务四,思考如何将不同的地形在地图上表示出来,为后面的地形图相关知识的学习进行铺垫。
●制作
本节微视频时长为6分23秒,采用Camtasia Studio 6.0录制处理,PPT设计采用黑板为背景,全程使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学生,让他们产生一对一的亲切感。在微课中笔者特别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营造想学、要学的氛围,并力争实现会学、乐学的效果。
微视频中,首先,介绍了平原、丘陵、山地、盆地、高原五种常见地形的特点、分布以及相互之间的区别;其次,通过图片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展示了几种地形的特点和当地的风土人情;再次,通过连线题的方式进行总结回顾;接着,介绍了我国的地形分布和地势特点;最后,提出问题“如何在地图上表示不同的地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实践
本课中,学生通过观看微视频,学习自主学习任务单,可以达成本课的“常见的地形”的学习目标。而地形图这个知识点是对学生既有地图印象的一个颠覆,他们印象中的地图是字典后面的那种行政地图,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省份、不同国家,而地形图中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海拔高度,笔者认为这个知识点的难度较大,需要给学生更多的实践、练习时间,以期达到学生能够看懂地形图的目标。
因此,课堂中笔者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环节一:教师组织学生汇报自主任务学习单,尤其是任务四,学生会有一些关于如何在地图上表示地形的想法,甚至会有学生提出接近于地形图的方法,教师要多多启发为之后知识的学习作铺垫;环节二:观察地形图;环节三:组织小组活动“观察地形图”。
笔者给每个小组(4人)发一张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彩色地形图,请小组合作观察,并思考以下三个问题:(1)你观察的是哪个国家(或地区)的地形图?(2)这个国家(或地区)的地势哪面高,哪面低?(3)这个国家(或地区)主要有哪几种地形?
观察时间为6~8分钟。之后,笔者选择各小组代表讲解他们看到的地形图,并回答以上问题。这样每位学生都看过至少4张地形图,他们的读图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反思
1.使用微课提高学习效果
小学科学课的周课时较少,因此在没有教师及时敦促的情况下,该课的学习就需要依靠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制力,以及学生之间的互相督促。因此,笔者将6~8人分为一个学习小组,小组成员分别在课后通过观看教师分发的视频、阅读教科书、查阅资料、共享书籍、网络浏览等方式对课题内容进行学习。教师鼓励小组成员利用课后时间进行讨论和共享,分工合作。
除了以上形式,笔者还通过视频指导学生在课后独立完成一些验证性的小实验,与该课的知识点相得益彰。完成实验后,学生可以对知识点有更感性的认识和更深入的理解,也为课堂进一步的实验探究奠定基础。
除了课后学习的形式,教师还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在课堂上,教师采取各小组代表轮流汇报的形式展开评价,小组成员要分工明确(选取1人为汇报者;2~3人制作PPT;2~3人整理学习资料、撰写发言稿),这样不仅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综合能力得到了提高,还锻炼了他们的小组协作能力。
2.微课的灵活使用
翻转课堂的核心思想是翻转,是一种灵活运用时间的观念,因此不必拘泥形式。例如,在前期阶段,学生可能无法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上的学习任务,因此笔者把微视频在上课前再播放一次,并将知识内核和实验探究用两种不同的形式展现。
翻转课堂的理念用于小学科学课,有很大的可行性。而这毕竟是对传统课堂形式的挑战,需要教师不断去探索,学生不断去适应。这是一个打破与重建的过程,需要教师更多的思考和尝试,需要更精心的设计并用心去实践。
附:自主学习任务单
评委印象
代老师设计的小学科学《地球表面的地形》微课程立足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其设计主要有四方面的亮点。
(1)内容选择精练。代老师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设计、制作成微课程,让学生在课前进行自主学习,符合微课程制作内容选取原则,即要求兼顾教学重点、难点和一般知识点的覆盖面及考虑知识点之间的权重,体现重点问题重点解决的思想原则。
(2)任务设计合理。微课程最鲜明的特点是“三大模块”“导学一体”。任务单设计的质量决定着自主学习的质量与效率,规定着微视频设计的方向与课堂教学方式的创新策略与方法。从任务单的结构组成来审视代老师的微课程设计,感触良多:(1)达成目标明确。代老师充分理解了自主学习任务单中“达成目标”的内涵,即达成目标是学的目标,实施主体是学生,其设计、表述都做到了立足学生的自主学习,使原本难以下手的自主学习变得易于操作。(2)学习任务明确。代老师设计的四个学习任务分别从概念、特点、示意图等维度设计,一方面让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图形建立概念,另一方面通过相关联的问题深化学生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建构新知识。学习任务配套学习目标设计,引导学生从解决问题入手,发现知识、感悟方法,通过完成学习任务使达成目标落到实处,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有效支撑。(3)学生主体意识明确。从自主学习任务单中达成目标和学习任务的设计表述可以看出,课堂活动中“汇报课前学习”“观察地形图”“讲解地形图”等环节充分把课堂交给了学生,教师只需适时点拨。
(3)微课传达有效。代老师录制的微课语言简洁准确、画面简练清晰、逻辑条理严谨、播放流畅,无冗余信息,最大限度地做到了“微课最优化”。
(4)课堂活动到位。通过课堂学习形式预告不难发现,代老师设计的课堂活动正是微课程教学法中检测、作业、协作、展示“四步法”的剪影。“学习形式预告”中的内容不仅示意了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也揭示了代老师的课堂已进入了课堂教学方式创新的初级程序。
结合本节微课程的设计,有下列几个问题与代雯乐老师商榷。
(1)“学习方法建议”规范。“配合查阅相关资料,丰富知识,增强对地形、地形图,乃至地球的感性认识”,其中“观看视频、查阅资料”都属于学习途径,而“丰富知识,增强……的感性认识”则是通过学习所达到的效果。
(2)“课堂形式”设计。虽然四个环节的设置逻辑性很强,但在实际教学中让学生从陌生的地形图中找出并汇报某个国家的地势特点、主要有哪几种地形,首先要解决的是在地形图中找出此国家的轮廓,其辨识是否有难度。
(3)“学习任务”设置。学习任务“(1)通过观看视频,写出五种常见的地形”的答案在达成目标“(2)通过观看教学视频,知道常见的地形有平原、丘陵、山地、盆地、高原,及其特点、形貌、风土人情”中已经明确给出,这无疑降低了学生完成此任务的难度。
微课程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发展,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学生体验并坚持才能养成。相信随着对微课程的不断实践,代老师会对微课程有更深入的理解,也会制作出更优秀的微课程。
浅议小学语文微课程设计 篇9
一、微课程的优势
(一) 培养小学生的独立性和合作精神
运用微课程进行教学, 小学生可以获得更大的自由空间。在过程中, 可以培养他们系统、独立的思维方式。独立的学习能够有效减少他们对父母和老师的依赖性, 提高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甚至是生活能力。
同时微课程注重构建小组学习的平台, 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探讨可以帮助他们形成互帮互助以及相互竞争的学习氛围, 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性强, 克服了传统语文教学方式中反馈滞后、以及沟通不良的缺点。信息化的教学特征可以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 从而增强他们的语文课程学习能力。
(二) 提高学习效率
微课程注重的是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吸收知识的过程, 对课程中出现的重点进行反复强调、难点进行深层的剖析, 让学生快速的掌握到课本中的精髓, 减少学生在不重要的课程部分所花的时间, 增加他们对重点知识的消化时间和休息时间, 极大的提高学习效率。
(三) 有针对性的教学
微课程的教学注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水平的不同采取多样化的措施进行教学, 多样的教学条件更人性化。使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轻松。
二、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微课程设计
(一) 教学活动前的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课前导入活动对于教师来说非常重要, 虽然没有直接对学生成绩产生影响, 但是通过对整体课堂氛围的改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某次课堂教学活动中, 学习课文是《月光曲》。语文教师将微课程与教学活动设计相结合, 通过对作者和贝多芬进行简短的介绍, 播放音乐和文字配图让学生走进那个洒满月光、静谧祥和的夜晚, 学生很快对《月光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初步了解作者和主人公之后可以促进对于文本表达内涵的理解。微课程在课前导入环节中起到重要的铺垫作用, 创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 学生的领悟能力得到相应的提高。再如学习《晏子使楚》课文时, 可以利用微课程, 从著名的外交家开始导入。如周恩来总理在其外交生涯中的优秀表现, 然后再向学生介绍晏子的故事, 正式开始课程的教学。
(二) 剖析重点和难点
微课程的设计利用构建主义的方式, 实现知识体块的分解, 为学生提供更为简洁可行的学习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对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感到非常头疼。他们经常性的出现很多低级错误, 而这些错误并不是学生不能控制的, 却一直到教师的桌案上才被发现。究其原因就是同学之间的交流和互助性不强, 学生的作文不愿意交由同学进行修改, 自身也不乐意为同学修改。此时, 小学语文微课程设计可以发挥出相应的作用。教师通过教学图片与视频引导学生准备颜色不同的三支笔, 在写作文的时候使用固定的颜色, 写完之后进行修改使用另一种颜色, 交由同学修改使用第三种颜色, 在检查完毕后交由老师用红笔修改。各种颜色的交相辉映, 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相互之间比较谁出现的错误少, 增强学生的互动和竞争, 逐渐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自我审查意识会随着三方的修改不断提高。
(三) 课外延伸
语文课本以及语文课堂上讲解的知识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学生只有不断拓展自己的学习范围, 进行延伸阅读才能提高语文水平。课内知识起到让学生意犹未尽的作用, 教师适时的向他们推荐相关的课外读物。如在学习完《女娲补天》之后, 学生对中国民间故事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师可以再给学生讲《牛郎织女》以及《梁祝》等经典民间故事, 开拓学生的视野。布置相关的任务, 如女娲补天之后还有什么样的故事, 之后要学习的《夸父追日》和女娲补天有没有关系等问题, 并推荐相关的读物, 激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三、结语
总而言之, 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微课程设计应用十分广泛。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微课程的各个环节并不是独立存在的, 更不是一定要将他们联系在一起。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文本的难易、教学环境的差异进行适当的调整。尤其是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评价优化接下的教学活动, 不断进行微调以修正和改善微课程在语文课堂中的设计, 提高语文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高翔.小学语文微课程设计探讨[J].读写算 (教研版) , 2014 (17) .
微课程设计 篇10
随着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高校尝试在教育教学中应用微课程。《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对学习程序设计、逻辑思维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构建高校程序设计基础微课程可以实现课程教学的灵活性,启发学生对程序设计知识和技能的主动探索,推动课堂教学模式变革。
1微课程
微课程(Microlecture)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手段,具有完整的课程设计、开发、实施、评价等教学设计环节的课程教学模式。微课程概念于2008年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师戴维彭罗斯于提出,是针对某专题的系列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总和,课程教学载体是时长约10分钟的教学视频。微课程的“微”体现在时间、内容、资源的容量上,对抽象知识点、需要复杂设备的实验操作和疑难问题等教学内容具有重要作用。微课程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关注,成为一种课程建设新趋势[1]。
1.1微课与微课程
微课是微型教学视频课例的简称,而微课程是微课的高级阶段或发展趋势[2-3]。
1.2翻转课堂与微课程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的一种教学模式。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更专注于“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学习,师生共同研究解决课程任务,课程涉及的知识和技能在课前完成。学生可随时随地学习,学习途径有:观看课程视频、听播客、阅读电子参考书、与别的同学在网络上进行学习讨论、在网上查阅课程参考材料等,学生自主规划学习内容、学习节奏; 教师采用实操演示法、讨论协作法来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学习,课堂教学演变为师生交流、生生互动的学习。翻转课堂是一种大教育运动模式,在本质上与探究性学习、混合式学习等教学方法在内涵上有相似之处,是为了实现 “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使学生学习更加主动灵活[4-5]。
翻转课堂是一种基于微课程资源的新型教学模式,将微课程与翻转课堂有机结合,课前学生利用微课程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课堂上教师解答学生疑问、测试自学效果、指导学习实践,课后利用微课程资源进行复习巩固、作业练习。
1.3微课程特点
微课程有6项特点:1视频时间较短:一个微课教学视频时长控制在5~15分钟左右,不宜超过15分钟;2教学内容较少:微课的教学内容知识点单一、主题突出、问题聚焦,主要是针对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内容)的教学,或是课堂中某教学环节的教与学活动;3资源容量小:一个微课视频及配套资源的总容量一般在几十兆内,视频格式一般支持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如rm、wmv、flv等);4资源组成情景化:微课程以微课视频为主线进行课程教学设计,微课视频、多媒体素材、课件、教师课后教学反思等相关教学资源构成完整的微课资源包;5微课程内容具体:微课研究的问题来源于教育教学中的具体问题,或是教学反思,或是重点强调,或是难点突破,或是学习策略、教学方法、教育教学观点等,呈现具体性、真实性等特点;6传播方式多样:可使用手机传播、网上下载传播、微博讨论等多种形式。
2 《程序设计基础》微课程开发意义
《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是一门重要的计算机基础课程, 是培养学生程序设计逻辑思维的入门课程。通过本课程学习,培养学生程序设计理念,促使学生使用计算机程序解决现实世界中业务逻辑问题,学会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该门课程是一门理实一体化课程,课程在第1学期开设,其前导课程没有特别要求,后续课程是:《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基础》,包括C#和Java两种语言方向任选其一, 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2.1对教师的意义
高校教师进行《程序设计基础》微课程建设,按照先进的微课程理念进行总体设计,应用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进行微课视频制作,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革新传统的课程教学教研方式,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及课程建设能力,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2.2对学生的意义
高校学生在进入大学学习初期,通过《程序设计基础》 微课程应用,学习由以教师为主改变为以学生为主,课程教学由教师单方向的讲授改变为师生共同探索和实践,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程序设计和程序开发能力, 为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3 《程序设计基础》微课程设计
《程序设计基础》微课程设计过程为:微课程架构设计、微课程教学设计、微课程制作、微课程存储、微课程发布、微课程评价[6-8]。
3.1微课程设计原则
(1)微课程总体设计原则。微课程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师生角色,实现以学生为主的学习,这需要对课程教学时间重新规划,教师细分教学知识点和实操技能,围绕知识点和实操技能进行微教案设计、微练习设计及微课件制作,设计微教学活动和完成微视频的拍摄和制作,在课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后教师进行微教学反思,整理形成微课程资源并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
(2)微课程选题设计原则。首先对课程知识点和实操技能目标进行分解,分解的最小单元应该满足每节微课需具备的容量和学习时间,微课教学单元的教学目的要明确。然后选取教学环节中某一知识点、专题、实验活动作为选题,针对教学中常见、典型、有代表性的问题或内容进行设计。选题尽量小而精,具备独立性、示范性、代表性。
(3)教学内容设计原则。微课程是日常教学内容的提炼,与传统课堂相比,微课的时间要精简。每次微课的教学内容应严谨充实,无科学性、政策性错误,能理论联系实际,反映社会和学科发展。
(4)教学组织设计原则。教学组织与编排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过程主线清晰、重点突出、逻辑性强,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以及教与学活动有机结合。教学组织应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设计。 一是吸引学生进入课题内容,可采取提出问题的形式进入课题,或以一个故事引入主题,切入方法要新颖、具吸引力,能够让学生马上产生浓厚的兴趣。需要注意的是课程导入要与微课的教学内容关联紧凑、和谐统一;二是课程内容讲授思路要清晰。在微课程的讲授过程中,突出重点内容,展现核心知识点,围绕一条知识或实操技能主线展开讲解;三是课后总结要高度提炼,课后小结是一节微课的精髓所在,要总结一节课的核心内容、重点、难点,使学生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内容。
(5)技术规范设计原则。1微课视频:时长5~15分钟,力争简明易懂、短小精悍,视频图像清晰稳定、构图合理、声音清楚,主要教学内容有字幕提示;视频片头应显示微课标题、作者、单位;2多媒体教学课件:主要教学课件为PPT格式;3教学方案设计表内应注明微课讲课内容所属学科、专业、课程及适用对象等信息。
3.2微课程架构设计
微课程学习架构按照总分关系,依次有:微课群、微课模块、微课、微课素材,程序设计基础课程设计了5个微课群:程序语言的集成环境、程序的基本数据结构、程序语言的控制结构、程序的复杂数据结构、程序的算法。其中,程序语言的控制结构微课群设计了4个微课模块: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循环结构、函数应用;程序的复杂数据结构微课群设计了4个微课模块:数组应用、结构体、指针应用、文件应用;循环结构微课模块设计了5个微课:1 while循环:打印抽奖号码、微课;2do-while循环:模拟抽奖、微课;3for循环:韩信点兵、微课;4循环嵌套:打印吉祥图案、微课;5循环综合应用:猜牌游戏拓展;每个微课都包括若干微课素材:微视频、微课件、微反思等。即课程由多个微课程群组成(一个微课程群可看作一个学习情景),每个微课程由多个微课模块组成(一个微课模块可看作一个学习单元),每个微课模块包含若干微课,每个微课包含若干微课素材。每个微课一般不可再分,称为微课程元,《程序设计基础》微课程设计架构如图2所示。
3.3微课教学方案设计
微课教学方案包括7方面内容:教学目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导入环节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思考问题和素材准备。例如,For循环微课的教学方案设计如表1所示。
4微课制作
微课的拍摄与录制是微课程制作的重要环节,包括微课情景的拍摄或微课实操演示过程录制。制作步骤如下: 1微课设计:进行详细的微课教学设计;2拍摄和录制:用两台摄像机从前后两个方向拍摄课程的教学过程,用录屏软件录制电脑屏幕的实操演示过程。课程内容讲解要语音清晰,有必要的黑板板书,邀请学生参与,完成部分教学情景再现,课堂教学拍摄要保证画面清晰、准确、稳定;3视频文件和录制文件后期处理:如增加片头、片尾和字幕, 用视频编辑软件对录制视频进行适当的后期编辑和美化, 对视频文件和录制文件、实操演示操作与讲解同步处理等。
拍摄视频的设备有:2个带三角架的数码摄像机、1个麦克风;录制电脑屏幕的设备配置:1台多媒体电脑、录屏软件Camtasia Studio(或者屏幕录像专家)、PPT课件。
微课程视频制作技术标准:视频制作使用标清制式, 视频压缩推荐采用H.264编码方式,码流率为1Mbps,封装格式使用MP4,录制操作演示的电脑屏幕分辨率为1024×768,视频时间控制在15分钟以内。
5结语
积极吸收国内外微课程的优点,构建高校《程序设计基础》微课程,探索适合具有区域特色的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满足社会对高层次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程序设计基础微课程的构建,对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有重大意义,将有力推动高校师资团队建设和专业建设,提高高校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谈微课程的内涵及其设计原则 篇11
一 微课程的由来
早在1960年美国依华大学附属学校和斯坦福大学为推动学校资源建设,提高教师教学技能和学生学习兴趣,分别推出了微型课程(又被称为短期课程或课程单元);进入90年代,美国北爱荷华大学的勒鲁瓦·A·梅格鲁(LeRoy A. MeGrew)教授提出“60秒有机化学课程”,目的是在诸如舞会、搭乘电梯等非正式场合情况下向非有机化学专业的人士传播化学知识。1998年,新加坡教育部实施了微型课程(Micro Lessons)的项目,其课程时间一般在30~60分钟,教学目标单纯而集中,且较为重视课程资源的完善和学生学习情境与活动的创设。这种课程既为学生提供了有效的学习支架,又为教师提供了一系列教学支架。之后,英国纳皮尔大学的T·P·Kee提出的一分钟演讲。2004年7月,英国又启动了时长为15分钟的教师电视频道,并积累了长达35万分钟的微课视频节目;2006年哈佛大学推出“8分钟教学视频”;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戴维·彭罗斯提出“一分钟课程”,正式提出“微课程”概念,并对微课程的设计提出要求。
二 微课程的内涵
(一)对于微课程的基本理解
近年来,随着翻转课堂和可汗学院在全世界迅速走红,特别是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的颁布,以及《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的落实,我国欣起了微课程研究的热潮。那么,什么是微课程呢?不同学者有不同解释。有的学者认为,微课程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课”,所谓“课”是指“有计划的分段教学”或“教学的时间单位”,因此,从“课”的角度解释微课程,其内涵即指短时间的教学活动全过程。持这一观点的如华南师大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副院长焦建利,他认为微课程即“阐释某个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这个在线教学视频是指30秒到20分钟不等,内容包括小电影、纪录短片、DV短片、视频剪辑等,可通过PC、摄像头、手机、DV、MP4等多种视频终端摄录或播放的短视频。[1]
也有学者认为微课程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课程”,所谓“课程”是指全部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环节的总和,[2]因此,从“课程”的角度定义微课程,其外延应该包括微视频、学习单和学生学习活动流程。持这一观点的如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他认为微课程即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教学目标,内容短小,且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这个小课程的媒体格式有微视频、音频、PPT、文本等,但不管什么媒体格式的微课程,都要与学习单元、学生的学习活动等结合起来,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微课程。[3]中小学微课程研究专家胡铁生也指出,课程是指以5~10分钟微视频为核心资源,包括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和微反思在内的情境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网络视频课程。[4]
不管从哪个角度定义微课程,我们可以归纳出微课程的核心元素:(1)一段短时间的教学视频或音频;(2)教学内容是围绕某个特定的知识点的,这个知识点一般是重难点;(3)完备的教学设计;(4)具有流畅的网上学习平台和良好的教学支持服务;(5)允许不断进行修改和完善;(6)适合于移动学习。
(二)微课程概念理解中的误区
基于微课程本质的不同理解,在微课程设计与制作实践过程中会存在一些误区和偏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把微课制作视为一个技术开发过程
微课制作只有教育技术人员才能做。微课确实需要技术支持,特别是教育技术的支持,但微课从根本上来说,它是一种课程资源类型,因此,微课的制作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开发过程,更是一个在先进教育理念支持下的精细创意的教育设计的产物,是一项创造性极强的工作,制作微课最关键的因素是人,这个人就是教师。
2 把微课视为课堂教学的截选,传统一整节课例中截取一段课例片段
其实,微课,从本质上来说,它是一种课程,其初衷是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资源,其内容是高度浓缩又相对完整和系统化的。中小学微课研究专家胡铁生指出,微课的设计制作理念是“让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运用最恰当教学方法和策略讲清讲透一个知识点,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自己完全掌握和理解一个有价值的知识点”。一个完整的微课资源包括一段精彩的5~10分钟的教学视频,以及与视频相配套的教学辅助资源,包括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和微反思(胡铁生)。而一段截取的微型视频,从完整性来说,它缺少了微课必备的配套教学辅助资源,即便是作为微课中的核心成份——教学视频,不管它是课例片断、微型视频还是微型讲座,如果它时间虽短,但内容不集中,不考虑学生认知和学习规律,就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微视频。
3 把微课制作的重心放在微课制作技术上,特别是拍摄和后期编辑上
比如购买价格昂贵的拍摄仪器,过于追求画面的清晰,导致在微课制作中后期编辑的时间和精力投入过多。其实,真正制作微课过程中,微课内容的主题选择、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活动的实施等才是核心环节,忽视了这些核心环节,微课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都将不佳。
4 把微课程制作与设计视为教师个人的事
胡铁生指出,微课程资源除作为核心部分的微视频外,还包括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思、微点评、微反馈6个方面的配套资源,微课程资源只有融入区域性和全国性的微课平台或系统中才可能被广泛利用,否则是发挥不了作用的。因此,开发连贯性、完整性、系列化微课和学科化微课将是未来微课的发展方向,而系列化、学科化微课的开发与设计更需要团队协作,教师个人单打独斗、闭门造车、各自为政式的开发只能使微课程建设处于低水平状态。
三 微课程的制作与设计原则
目前关于微课程制作与设计原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且主要从谈移动学习的角度谈其设计原则。如Ally提出移动学习的三条设计原则:(1)内容呈现的有限性和有意义性,即适应短时记忆的有限性,移动学习的内容呈现应以5~9个有意义的模块内容为主;(2)尽量以视频的形式呈现概念图或知识网络,而不是以文本的形式呈现;(3)采用始前教学策略,即提供课程的总体框架,以便学习者在每个片断化的学习中能把新知识与现有知识相联。克拉克(Clark) 和梅尔(Mayer)提出六条设计原则:(1)多媒体原则:使用较小的文本块和弹出式窗口呈现图片;(2)音频原则:以音频代替文本,且尽量减短解说;(3)接近原则:把相关性的内容以链接形式联系在一起;(4)精简原则:避免出现重复的信息(包括语言的重复);(5)精确性原则:不要使用任何与学习内容或情境不相关的信息,包括插图、音乐或环境噪音等;(6)对话性原则:在屏幕上设置小图标以引导学习者,使用第一或第二人称的旁白或文字与用户进行对话。
国内学者顾凤佳提出五项微型移动学习课程设计的原则:(1)最小模块原则:每门课程应由5~9个有意义的、连贯的内容组块组成,以便学习者利用零碎学习时间进行学习。(2)多样化原则:包括版本多样化和内容多样化。版本多样化即同一内容设计成不同格式,适用于不同终端设备,既可能在功能型、智能型、触摸屏式手机上应用,又能在笔记本电脑、音频设备上使用。内容多样化是指要设计多种学科的微课程。(3)互动性原则:在微课程设计中应设计互动性、协作性、交互性的学习环境,以利于学习者批判性、创造性、协作性地完成知识应用过程。(4)快乐体验原则:在移动学习过程中应让学习者伴随一种更自由、开放、快乐、愉悦的体验,要求一是所设计的活动要适合学习者的需要并能引起其兴趣;二是采用文字、声音、音乐、图片、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形式;三是界面设计从用户的角度考虑,使之更简单、便捷、高效化。(5)个性化原则:移动学习为教师个性化指导提供了条件。[5]
笔者认为,微课程的设计与制作原则应包括:
(一)知识性原则
微课程要传授某一学科的知识点,知识性是其内在属性,也是评价微课程质量的标准之一。知识性原则首先要求所选择的主题要有意义,并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适合于制作成微课程,只有某学科的重点、难点、易错点才适合于制作成微课程,一些课程中的概念,在现今“知识离我们的距离只有一根鼠标多”的网络时代,知识大多可通过网络查找获得,因此这部分知识如果制作成微课就没多大意义。另外,知识性原则要求微视频中教师授课要有完整的结构,如要有引题、内容讲解、小结,及体现主题要求的练习。引题是为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引入主题学习,内容讲解是核心,小结是为强化所学内容的知识性,练习为巩固所学知识,几个环节缺一不可。
(二)兴趣性原则
微课程最主要功能是服从和服务于学生自主学习,但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过程中会受多种因素干扰——如网络游戏的诱惑、网上购物的冲动、浏览各大新闻网页的习惯等。微课程要内在驱动学生者自觉排除外在干扰因素,专心于微课主题的学习,兴趣的调动和维持显得很重要。因此,微课程设计与制作从主题选择到内容呈现形式及配套资源的建设等,都应该有助于调动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所选择的主题要具体、实用,并用幽默、精练、点睛式的语言呈现出来,以便立刻吸引学生注意力。 如“××工程中突发性事件的处理”“《春江花月夜:为什么月亮能够代表我的心?》”“十句话谈论天气”等都是较好的微课主题 [6] ;内容呈现形式上,要从学生视角出发,考虑微课使用对象的特点,采用多样化的内容呈现形式。国外较成功的微课程资源建设与应用,都非常重视学生学习的兴趣因素,如TED-Ed提供的微课程内容呈现形式除真人讲解演示外,还采用了电子黑板、卡通动画等,呈现的界面生动多彩,内容简短精练,非常符合中小学生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水平。可汗学院为更好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实效,在配套资源建设中为学生提供了知识地图和自定学习计划,知识地图把零散的知识点用网络地图的形式串联起来,为学生的学习指明了路径。学生自定学习计划,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添加用户作为自己的教师,系统自动记录学生学习及测试情况并进行数据分析,学生根据数据分析知道自己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改进学习计划。在学习和测试结束时,网站还制定了一套“成就”制度,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其颁发“勋章”,以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7]
(三)微型化原则
不管把微课程视为一种资源类型,还是视为一种教学活动,微课程与其它类型的教学资源或学科课程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一个“微”字,有学者指出,微课程的核心价值在于“微”:微故事、微内容、微问题、微研究,一事一议,一事一课,内容直指具体问题(黄建军等),因此,课程设计与制作中必须突出“微”的特点。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时间“微”,即微课程的时间短,一般不超过20分钟,目前我国微课大多在5~10分钟之间。这符合心理学上人的短时记忆的特点。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有效学习时间是10分钟左右,超过这个时间,注意力开始分散,知识的遗忘速度变快,因此微课程制作和设计中要把握好“微”的时长特点;二是内容“微”,内容“微”体现在所选的主题小而具体,内容设计最小模块化。在主题选择时要注意,所选的主题应该小而具体,如“PPT字体的选择”“网分搜索的技巧”“英语单词记忆秘籍”“电大学员如何进行时间管理”等小而具体的主题比较适合制作成微视频。相反,一些需要持续进行课堂讨论的内容、需要深入学习知识的课程、比较复杂的知识等都不太适合制作成微课。当然,这里强调微课程的“微”并不是简单的知识点少,而是指内容精简凝练,是精简和浓缩。
(四)移动性原则
微课程提出的初衷就是为了方便移动学习,使学习激动更为便捷化和随时随地都能发生,因此,移动性原则也是微课程设计和制作的原则之一。移动性原则体现在微课程资源——包括微视频和辅助资源,既可以通过PC进行学习,又适合于微型嵌入式系统的学习。通过PC进行学习即通过远程网络下台式机或笔记本电脑进行学习;微型嵌入式系统的学习是指基于智能手机、PDA、超小型上网本等设备的学习。移动性原则要求微课程建设中的资源格式,特别是微视频格式应该适合利用这些移动终端来学习。
参考文献
[1]唐军,李金钊.中小学微课程研究综述[J].上海教育科研,2013(9).
[2]何克抗.现代教育技术和优质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中国教育,2004(4).
[3]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生信息技术,2013(4).
[4]胡铁生.微课的内涵理解与教学设计方法[J].广东教育,2014(4).
[5]顾凤佳.终身学习视野下的微型课程设计原则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3(4).
[6]曾春妹.试论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1).
《DNA分子的结构》微课程设计 篇12
《DNA分子的结构》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3章第3节的内容。学生掌握DNA分子的结构将为后续进一步探究学习《DNA的复制》《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及《基因的表达》等课奠定重要基础。
设计
由于个体差异,不同的学生达成同样的学习目标所需的时间、采取的方法步骤是不同的。为此,笔者依据国家课程标准,设计了自主学习任务单,使学生明确本节课应达成的学习目标、认知程度和认知水平,并在任务单的指导下按照自己的方式和节奏自主学习,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
1.自主学习任务单的设计
(1)学习指南
达成目标是重中之重。在任务单中展示达成目标的目的是使学生明确必须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完成哪些任务才能达成目标,激励他们进行后续任务的学习。
同时,笔者在学习指南中对课堂学习形式进行了简单的预告,并给出了相应的学习方法指导。这样学生才能对课上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知道必须完成自主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才能进一步进行课堂学习。这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的积极性,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为课堂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2)学习任务
本节课将重点、难点、其他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为学生搭建有效的学习支架,让他们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生通过问题引导和任务驱动,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去学习,并且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认知,真正达成学习目标,举一反三,同时,还能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困惑与建议
学生记录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问题以及对微视频的一些建议,以便课堂学习时与教师和同学交流、互动、质疑。
2.微视频的设计
学生对教材的掌握是通过任务单来完成的。但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可能会碰到一些困难,教师需要在学生可能感到困难的地方,制作视频予以支持,也就是说,视频主题的确定是以学生学习可能会遇到困难的内容为依据。
结合本节课涉及的知识相对抽象、微观,学生对高一学过的《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相关内容存在一定程度遗忘的实际情况,笔者设计了“《两类核苷酸的比较》+《脱氧核苷酸长链的生成》=《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这一微视频。学生通过观看微视频充分认识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核苷酸的种类、结构及模式图;认识两种五碳糖及五种含N碱基;知道磷酸、脱氧核糖和含N碱基的连接方式,明确两类核苷酸的不同点;循序渐进地了解了两个脱氧核苷酸之间是怎样脱水的。学生观看视频中磷酸二酯键逐步连接成脱氧核苷酸长链的过程,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为完成学习任务五——利用教师提供的模型材料构建“脱氧核苷酸长链”物理模型奠定基础。
学生通过问题引导,任务驱动,并借助微视频的帮助就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学习,基本上都能达成学习目标,为课堂深度学习扫清障碍。
制作过程
视频录制涉及的软件主要有Photoshop、Power Point、Camtasia Studio等。笔者首先利用Photoshop进行图片的处理;然后利用PPT的集成、切换和动画功能完成视觉传达,并生成简单的动画;最后用Camtasia Studio进行录屏、配音等后期加工处理,以MP4的格式发布,总时长为4分33秒。
教学应用过程
1.第一环节:课始检测
上课后,笔者首先利用2~3分钟进行课始检测,然后小组协作评价,并通过“对一对、议一议、改一改”统一答案。“课始检测”与“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给出的学习任务相关联,它不是为了寻找知识漏洞而设计,而是为了对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内容进行检测、回顾,学生基本上都能过关。这样,在充分调动学生课前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让他们体验学习的成就感,并对下一环节的学习充满期待。
2.第二环节:进阶作业
对再次过关的渴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探究热情。在学生高涨的情绪下,笔者依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利用“进阶作业”增加难度,使学生接受挑战。但难度应当控制在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就能完成的基础上,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和内化,为下一环节的探究和展示活动奠定基础。
3.第三环节:协作探究
完成进阶作业之后,学生本课教学活动的认知目标基本上达成了。随后,进入高难度的培养综合素养的协作探究活动和展示活动之中,两者构成微项目学习,是紧密配套的内化知识、拓展能力的活动。本节课主要有四个协作探究问题。
协作探究一:依据教材相关内容分析:(1)沃森和克里克利用了他人的哪些经验和科学成果?(2)他们在构建模型的过程中出现过哪些错误?他们是如何对待和纠正这些错误的?
协作探究二:根据模式图分析:(1)碱基配对时,为什么嘌呤碱不与嘌呤碱或嘧啶碱不与嘧啶碱配对呢(如图1)?(2)为什么A与T配对,G与C配对,使DNA的结构更加稳定(如图2)?总结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主要内容。
协作探究三:利用自制脱氧核苷酸长链完成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依据模型,协作探究DNA分子的主要特点及蕴含的生物学奥秘,做好展示准备。
协作探究四:设DNA一条链为1链,互补链为2链。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证明:在双链DNA分子中,互补碱基之和所占比例在任意一条链及整个DNA分子中都相等,即双链DNA分子中的一条链上A1+T1=n%,则另一条链上A2+T2=n%、双链中A+T=n%。
学生通过协作探究再现科学史,被科学家的理性精神与求真意识、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以及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所感动,逐渐领悟到科学的本质、科学的方法及科学精神。学生根据模型对原型的未知属性、事实进行推测,发现问题,从而认知事物中所蕴含的规律,使教学活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达成对DNA空间结构的深度认知,进而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并学会用数学方法探究生物规律。
4.第四环节:展示评价
对协作探究成果的评价是通过展示活动实现的。展示、质疑、阐释本身既是协作探究成果的内化提升,又是协作探究成果的评价方式,使学生在不断的质疑—探究—阐释中收获成功的喜悦,充满激情地学习,争先恐后地表达。同时,教师通过课堂观察要对各个小组的探究做出相应的评价,肯定优点,提出希望。
评价与反思
翻转课堂使学生能够在任务单的指导下,借助微视频的帮助在课外学习知识,不受传统课堂45分钟的限制,同时课始检测和进阶作业能使知识进一步巩固和内化。这样几乎所有的学生在完成进阶作业之后,都达成了本课教学活动中的认知目标。而课堂教学更侧重于利用探究活动,通过互动,质疑内化知识,拓展能力,是在学生完成基本认知的基础上的深度学习。因此,学生的综合素养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学习成绩也有所提高。翻转课堂让教师成为点化学生智慧的导师!
附:自主学习任务单
评委印象
周苑老师的原文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微课程设计》。《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是人教版必修一第2章第3节的内容,掌握核酸的结构将为后续进一步探究学习《DNA的结构》《DNA的复制》《基因的表达》等多个章节奠定基础。
在原来的文章中,周苑老师首先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任务单呈现给学生,然后让学生探究《DNA分子的结构》作为进阶,最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推导出相关的数学公式。
而苏州市的生物学科教学安排是高一教必修一和必修三,高二教必修二,今年我承担着3个高一和1个高二生物选修班的生物学科教学任务。由于我自己一直也在进行着生物翻转课堂教学的研究,而且这段时间正好要讲授这部分内容。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所以我就按照周苑老师的教学设计和我自己的教学设计在不同的班级进行了教学尝试。在我自己的课程设计中,我是把DNA、RNA的分布和一些基本概念作为自主学习任务单呈现给学生,然后让学生通过教具组装去探究核苷酸的种类,最后让他们归纳DNA和RNA的异同。
在教学尝试中,我发现,因为高一学生还没有学习过有机化学的知识,所以他们理解核酸的结构已属不易,而在学生没有理解核酸的情况下,让学生去探究DNA的结构,他们更是无从下手。所以,我把我的困惑和周苑老师进行了交流。在交流中,我们觉得这样的教学设计放在《DNA分子的结构》一课的教学中,可能效果更好。
周苑老师采纳了我的建议,把文章修改为《〈DNA分子的结构〉微课程设计》。《DNA分子的结构》是人教版必修二第3章第3节的内容,掌握DNA分子的结构将为后续进一步探究学习《DNA的复制》《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及《基因的表达》等多个章节奠定基础。
根据周苑老师新的教学设计,我在高二年级进行了教学尝试,教学效果非常好。我首先把核酸的内容作为自主学习任务单呈现给学生,既让学生回忆了以往的学习内容,又为探究DNA的结构提供了知识基础;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探究DNA的结构;最后让学生在掌握了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基础上,归纳相关的数学公式,这样,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就一步步达成了。
写一篇微课程设计的文章很容易,从写文章的角度出发,你只要把任务单、课堂流程设计好就可以了。但作为一线的教师,作为一线的研究者,我们不能为了写文章而写文章。我们写文章的目的,是要把自己真实的教学实践总结出来,提供给其他的研究者参考,让他们从我们的文章中获益,从而推动整个翻转课堂学科教学的发展。
(周祥NOC活动评委/江苏省苏州实验中学)
【微课程设计】推荐阅读:
微课程的设计08-08
微课程设计论文07-17
AutoCAD微课程设计05-25
微课程教学设计07-28
《我爸爸》微课程教学设计05-26
翻转课堂中微课程设计09-12
课程设计中机械设计06-16
陈设设计课程设计总结06-05
教案设计到课程设计12-01
课程设计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