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交互设计

2024-05-23

课程交互设计(通用12篇)

课程交互设计 篇1

摘要:“交互”一直以来都是教育领域所关注的焦点。对于如何运用交互式微课程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这一问题,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重视。本文从交互式微课程设计的必要性及概念入手,对交互式微课程的开发设计方法展开了研究。

关键词:交互式,微课程,设计与开发

2005年清华大学开展的一项“影响网络学习效果的因素”的调查表明:“交互性”被排在影响与制约学习者学习质量诸因素的首位。针对视频类学习资源,Koehler(2005)指出视频优化效果的原因是内容、视频的呈现以及所呈现的故事的类型之间进行了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Martin·Merkt(2011)通过比较实证研究得出结论:学生是自发使用交互功能的,而在学习中微观使用视频比宏观使用视频更有效。

然而,具有短小精悍、针对性强等特点的微课程并不仅仅是微视频的呈现,它也是一门完整的课程,有一套完整的教学设计,包括学习辅助工具、支架与路径、同步与异步讨论与协作、不同层次的练习与反馈及相关的学习资源等教学支持服务。如果微视频、测试、外援辅助资源等微课程要素间时空分离或设计不当会导致学习者认知冲突和学习迷航,学习进程混乱,学习效率降低。

近年来,虽然很多专家、学者看到了引入“交互式微课程”的必要性,也进行了大量有益的尝试,但笔者结合工作实际,仍然觉得有探讨和研究的必要。

●“交互式微课程”的界定

交互式微课程是指利用微课程制作软件或网络平台,结合学习活动设计,在微视频内部嵌入“检测式交互”功能或“热区跳转”功能以实现交互活动功能的微课程。

交互式微课程是指学习者能与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进行相互作用和实行相关操作的微课程。它的特点是播放时间短、交互性强、播放形式灵活度高。同时,方便学习者控制学习进度,学习者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随时随地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拓宽视角,深化知识建构水平。

交互式微课程应该在原有资源组织方式的基础上将非线性的资源与视频的线性特征相结合,为学习者创建适时与“信手拈来”的学习资源支撑环境。对交互式微课程而言,可利用内嵌式交互功能加强微视频与其他相关资源的无缝连接。

●交互式微课程的种类

1. 可定制式

该类型微课程允许用户在观看时调整一些课程的变量元素,但是微课程本身仍然是线性的,这使得每个学习者看到的视频都一样,又都不一样。

例如,在“正手发球”微课程中(如下页图1),学习者只要轻轻拖动鼠标即可以从正面、背面、左侧或右侧等不同角度观看发球的要领,甚至进行局部放大、慢动作等复杂的操作,使学习更有针对性。

2. 会话式

该类型微课程是指用户可以采用类似会话的方式直接参与改变视频的顺序甚至结果,视频可以不再是线性的,视频的设计者准备好多个结局和段落,让学习者自行选择。

例如,在“中秋”微课程中(如图2),学习者可以根据喜好自由选择学习的进度,微课程会根据学习者的反馈智能地选择继续还是返回,使学习具有更大的挑战性与趣味性。

3.探索式

顾名思义,探索式的互动视频一般很少提示(甚至不提示),让用户在视频中自行摸索可交互的点和交互方式。这类视频一般会采用现实生活中的场景(让人更容易产生代入感与沉浸感),在用户操作前,会一直循环播放场景,直到用户发现了交互点,才会继续。

例如,在“火场逃生”微课程中(如图3),什么时候需要拿哪些物品、需要做什么样的动作,都需要学习者自己来决定。学习者并不仅仅是看客,还是微课程的参与者,需要根据已有的知识判断、探索,这就需要学习者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完成学习。

4.测试式

在微课程适当位置对学习者进行测试,然后根据测验成绩,引导学习者重新观看视频或者再次进行操作及测试,并将测试结果汇总、分析。

利用网站、移动应用等提供的社区交互功能,为学习者提供师生、生生间的实时、非实时交流,建设一个“地球村”范围的网校。并将“弹幕”技术引入微课程,这样可给学习者带来一种“实时互动”的错觉,虽然不同弹幕的发送时间有所区别,但是其只会在视频中特定的时间出现,因此在相同时刻发送的弹幕也具有相同的主题,从而学习者评论时就会有与其他学习者同时评论的错觉。

●交互式微课程实现方法

微课程作为新生事物,其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就目前来看多数微课程作品还是以“微视频”或者“微视频+资源”的形式呈现,不管用哪种方式呈现,其主要格式为视频格式(MP4、MPG、WMV等),而这些格式是无法支持交互的。要实现交互功能,我们需要借助网站服务器、应用程序或Flash播放器等技术的支持。

1.利用网站平台提供交互

(1)利用You Tube等开放网站

You Tube网站具有强大的在线视频编辑功能,设计者可以在视频中加入带有超链接的注释。例如,在视频的播放过程中,可以先根据剧情内容设计好注释出现的时间,再在观看者选择时链接到相应的视频,这样就能够实现交互功能。

(2)利用网上微课程平台

随着微课程实践的深入,国内涌现了一大批支持交互的在线学习平台,他们提供免费注册,设计者可以非常方便地建设网校,提供微课程发布、作业、评论、交流、释疑等交互功能。

2.利用移动应用提供交互

(1)移动应用原生开发

利用Android、IOS移动应用进行原生开发,能够制作出精彩的移动端微课程,但是这些开发门槛较高,大部分教师都很难实现,而能够熟练应用开发的专业人员又对教学不熟悉,而且专业开发人员与教师合作所耗费的时间、成本都比较高,因此,这种模式还无法达到普及。

(2)利用移动应用混合式开发

随着移动应用的普及,一些低门槛的移动应用平台相继出现。例如,Blue MP移动营销应用开放平台就是其中一个比较优秀的应用平台。教师只需要在计算机终端上传微课程、作业、任务单等数据,学习者就可以通过移动设备访问到微课程资源。

3. 用Flash制作生成EXE或SWF格式的交互式微课程

尽管当今“去Flash化”呼声日趋高涨,Adobe公司也放弃了Flash的升级与优化,但这款经典平台在多媒体开发以及游戏应用方面依然很优秀。我们可以利用Flash的视频功能调用微课程,用其优秀的交互功能实现流程的跳转、智能交互,最终能够生成EXE或者SWF格式以开发交互式微课程。

4. 用Camtasia studio录屏软件制作交互

Camtasia studio是一款微课程制作中使用率较高的录屏软件,借助该软件能够实现热点、测试两种交互,以及测试题与微课程的无缝连接。

(1)使用标注制作菜单或其他跳转

我们可以先在画面上添加Transparent Hots标注,然后单击“热点属性”,勾选“在结束标注暂停”,接着设置跳转帧到标记或打开网页。最后发布时,选择“自定义生成”设置中的“MP4-智能播放器(FLASH/HTML5)”,完成后用浏览器打开,就完成了所设的交互。

(2)使用测验制作交互与评测

首先单击“添加测验”,填写测验名称,再根据需要勾选“分数测验”和“是否查看”选项,然后选择“问题类型”,输入问题和答案,设置选择项,根据需要添加问题。最后生成与共享,就能够在网页模式下体验交互功能。

5. 用Adobe Captivate录屏软件完成多种交互

Adobe Captivate能够制作出多种基于HTML5的交互式。利用该软件可以轻松地创建诸如软件模拟操作、产品演示、各种测试、拖放等交互,其特点如下:(1)在新建项目时,勾选“培训”按钮,软件能够录制鼠标、键盘的全部操作;(2)能够插入SWF动画,并支持原动画中的所有交互;(3)自带数十种智能对象,设计者能够对内容、属性进行简单编辑,进而形成复杂的交互;(4)提供单项选择、多项选择、真/假、填空、连线、热点、排序等多种类型的测试,设置过程简单有效;(5)能够方便地进行流程与分支控制。

●结束语

随着技术和新媒体的不断发展,碎片化和移动学习逐渐成为人们学习方式的主流,交互式微课程必将越来越受到学习者的青睐。因此,我们应对交互式微课程的设计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学习者带来更为有效的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王觅,贺斌,祝智庭.微视频课程:演变、定位与应用领域[J].中国电化教育,2013(4):88-94.

[2]微视频[DB/OL].http://baike.baidu.com/view/566540.htm,2013-5-3.

[3]黎珊霞.教学微视频的设计与应用[J].教育信息技术,2013(6):44-46.

[4]张屹,黄欣,谢浩泉,白清玉.交互式微视频教学资源的研发与应用--以“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2013(5):48-54.

[5]董文胜,殷晓字,赵蔚.Adobe Captive 3软件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7):53-55.

课程交互设计 篇2

1、以前的”人机交互”更偏向于”机器”。

更多的是考虑”机器”能提供什么给”人”,如何提供。如,戴国忠老师一直在致力研究的”手写输入“。

2、最近两三年我们很欣喜的看到了很好的变化,我们的”人机交互”慢慢更偏向于”人”了。

“人”需要什么,”人”需要”机器”做什么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真正的瓶颈已经不在于”机器”的技术问题了。

3、其实,一直以来在人机交互领域其实都是这么两个流派。

计算机相关学术的人比较偏向于”机器”,心理学相关的都比较偏向于”人”。

我个人相对比较主张:基于人的交互研究可以相对快速的推动社会的发展,也可以更好的推动”机器”的进步。

4、其实我们现在都在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让机器更加聪明起来,如何让机器有更多的’思考’能力”。

实际上,我认为”如何更好的让人互动起来,如何更好的提炼人与人的互动信息”反倒比这一切更加的重要。

5、对于”交互设计”,现在有三种层次的认识。

第一种:视觉交互

“有一个提示窗口要弹出来,是从左边弹出来好呢,还是从右边弹出来好? 还是下边?”

我一直认为这应该是视觉设计的范畴,而非”交互设计”的主要工作。

6、第二种:流程设计

现在有”打电话”这个任务,设计一种什么样的流程和互动方式让”打电话”这个任务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并符合用户习惯的完成。包括某个按钮要放在什么地方,用按钮还是用链接。

我个人认为:这部分工作是”交互设计”的具体”执行”阶段。

7、第三种:机器应用

“有什么样的处理方式可以使机器与人的交互更加的顺畅和快捷”。

如,ajax就是一个极其有价值的人机交互创新。包括Flash, Java, VC..

8、我认为还有一种:人与人的交互

“如何更好的促进人与人的交互,有什么更多的应用方式”。

比如,设计Digg这种信息的交互方式。

9、实际上现在的搜索引擎都是很初级的很笨的搜索引擎。

我们可以有什么更多的人与人的交互方式、人与机器的交互方式可以创新呢?

我们现在很多的”交互设计师”在做着”某个窗口是从下面弹出还是从右边弹出”、”某个功能是用按钮还是用链接”的工作;也有很多”交互设计师”在做着”某个流程先让用户做什么再让用户做什么”;很少有”交互设计师”在思考着”除了ajax以后还有什么更多的技术应用呢?”。

谁在思考”如何在人与人的交互上做更多的创新……”?

做到什么程度”交互设计师”才可能像”产品设计师”一样颠覆一个产业呢?

值得所有”交互设计师”思考…

PS –

HEXIAO语:

交互设计师的关注点是什么?

决定一个Button放在页面的什么位置? 决定哪个流程的设计更合理? 还有更多吗?

事实上在应用层面的思考决定交互设计师同样可以关注架构(Architecture)和产品形态(Ecosystem), 在这个方面也可以展开.

网友评论(17)

子狼手记- 07/05/17 8:53 PM

开阔了眼界,展示了更广阔的前景。

交互设计师任重道远。

青椒土豆丝- 07/05/17 11:13 PM

有启发,三种层次。

为什么我老感觉“交互设计师”做着“产品设计”的东西呢?

yellow- 07/05/18 12:52 AM

感觉自己要学的东西太多太多

GOVO: links for -05-17- 07/05/18 6:23 AM

[…] 白鸦 » 关于“交互设计” 谁在思考”如何在人与人的交互上做更多的创新……”? 做到什么程度”交互设计师”才可能像”产品设计师”一样颠覆一个产业呢? (tags: reading) […]

dte- 07/05/18 9:36 AM

上周五在北邮听了戴国忠老师的演讲了呢 确实是围绕他那些个手写输入设备来说的

工业设计出生的确实适合做交互设计…挺赞同人与人交互这点的,是个需要突破创新的点

myspace- 07/05/18 11:18 AM

与青椒土豆丝有同感

范畴的大小,领域促就了职位名称不同

Amy- 07/05/18 11:23 AM

交互是什么,你看我一眼,然后我也看你一眼,这样就交互了,

呵呵,听一个朋友说的,感觉很有意思。

awflasher- 07/05/18 12:22 PM

对了老白,告诉你一个好消息。

你的blog是我见过为数不多的拥有Compete Rank的中文个人blog。

www.awflasher.com/blog/archives/888

Compete Rank here ^_^

千鸟- 07/05/18 1:20 PM

有点不同意见

1. “视觉交互”也应该属于交互设计师的职责,页面内的交互技术含量不比流程低,尤其是现在的ajax技术应用,“视觉设计”不应该涉及行为设计。

2. “交互设计师”从定义上就决定了不可能颠覆一个产业,如果具有了这种实力,并且能够实施,那么他做的事情一定不局限于“交互设计”。

xiaoxiao- 07/05/18 3:38 PM

同意千鸟的第一点,视觉考虑的是更好的呈现产品

第二点是我觉得是一个老总考虑的事了,呵呵。

jaryxie- 07/05/18 7:24 PM

我觉得这都是产品设计里面的角色分工问题,没必要整天在划界线和职责,合作应该是无间和高密度的,不是相互分割的关系,视觉图形设计在产品设计中承担界面的最终呈现,是相当重要和易感知的.是对交互的提炼和理解继承的过程,不是单纯的你管那,我管这,最后凑成一个产品的概念.

交互和信息呈现有很必然的联系,非要以职位来划分,是很可怜的事情.

jaryxie- 07/05/18 7:32 PM

交互设计更多处理交互对象间的关系和逻辑,以及交互的方法,是产品设计中一部分,任何一个角色和职位在产品设计中都不具备颠覆一个产品或者产业,如果非要那样认为,那只能自以为是.

noway- 07/05/18 10:40 PM

“我认为还有一种:人与人的交互

“如何更好的促进人与人的交互,有什么更多的应用方式”。

比如,设计Digg这种信息的交互方式。”

在流程里面,很自然的地,包含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交互设计中,在设计流程时,本身就很自然需要考虑到人与人之间的交互。

人为进行这种划分,没有什么意义,除了制造一些“错误”的分类。

hexiao- 07/05/21 10:31 AM

建议白老师把交互设计和交互设计师稍做区分…

mihu- 07/06/16 8:04 PM

前段时间,学校有个心理系的去cmu学习交互设计,

当我们谈到交互设计时,国外更多的计算机和心理的在做,

他们不太认同设计作的是交互设计,可能还是归在界面设计师!

现在也不清晰交互设计的定义。

课程交互设计 篇3

关键词:交互设计;产品设计;产品结构设计;现代教育技术;虚拟现实技术

0 引言

1999年历以贤教授指出:21世纪人类的社会生活将发生巨大变化,世界将迈向知识社会,教育正在出现新的变革趋势,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是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的共同要求。[1]网络教育以其信息开放程度高、信息传播速度快和交互方式灵活多样的特点,成了满足优质学习资源共享和终身学习方式的最佳选择。《产品结构设计》课程的学习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实践环节的训练,因此交互设计是该网络课程的重中之重。近年来,随着信息化技术、WEB2.0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网络课程的交互设计面临新的挑战和机会。

1 網络课程的交互设计内涵

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其中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特指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源以及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实施的教学活动。[2]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所提供的丰富多样的交互设备,如可穿戴设备、体感设备等,以课程网站为载体,实现时间和空间的再度整合,享受更加丰富、多元和立体的学习信息和学习体验。随着O2O商业模式的发展,基于微信等社交软件的网络课程可通过线上线下的教学互动使学习从知识学习转向更具有体验层次感的个性化学习。

交互作为网络课程的核心内容,是学习主体、学习资料、学习工具、学习场所和学习活动等要素之间的关系集合,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产品结构设计》网络课程的交互设计包含三方面的内容:学生与学习资源的交互设计、教师—学生和学生—学生的人际交互设计、学生与界面的操作交互设计。

2 《产品结构设计》网络课程的交互设计

2.1 学生与学习资源的交互设计

(1)以学生为中心组织多媒体学习资源。《产品结构设计》是产品设计专业的基础课,课程内容包括产品的结构及力学问题,使学生理解产品的功能、结构、材料与造型的相互关系,认识常用的材料、结构与加工工艺和可制造性的关系。据调查,目前开设产品设计专业的国内高校中,《产品结构设计》的教学多讲授结构原理,与产品造型设计相脱节,且实践环节较少,学生无法建立系统的设计概念。另外,艺术专业的学生思维方式偏重感性思维,强调造型训练与表达,对结构原理和力学知识难于理解。因此,基于艺术生的认知特点,《产品结构设计》学习资源的组织和构建不仅要注意产品结构的相关理论和概念的传授,还应该引入大量的案例,以问题解决的形式来组织学习内容和过程,充分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首先,《产品结构设计》的网络课程通过教学网站展示学习资源和展开教学活动,教学者可通过教学网站的知识库、案例库和实践练习库,基于多媒体技术整合和共享丰富的课内外的教材和辅导内容,提升教学的表现力。其次,基于Web3D的虚拟现实技术构建产品结构模型的虚拟实践平台,突破远程虚拟教学的时空限制,提供逼真的实体和场景模拟、全面的感官沉浸和实时丰富的交互体验。[3]Web3D虚拟实践平台的设计思路如下:通过3D软件Solidworks对典型产品进行三维建模,并利用VRML语言构建Web3D虚拟实践平台、虚拟展示和拆装产品结构模型,如图2所示。另外,如条件许可学生可结合数字手套和虚拟现实眼睛等可穿戴设备,直观地认识产品形态、结构设计、材质选择和虚拟装配等内容,以较低的教学成本,实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2)学生共建学习资源。WEB2.0技术的发展促使学生从传统的“读写”学习资源转变成以兴趣作为聚合点“共建”学习资源,个性化的学习信息服务可保持用户黏度。另外,基于WEB2.0技术的网络课程可提供更加友好的界面、高度聚合的学习资源、高效的协作学习以及良好的交互特性。[4]

(3)组织和开发移动学习资源。移动学习是指学生使用无线移动网络和无线设备实现交互式教学活动和信息交流,是教育社会化发展的新趋势。针对具体课程的定制化应用设计、服务设计和体验设计将是移动学习发展的关键阶段。因此,组织和开发《产品结构设计》网络课程的移动学习资源,可有效地帮助学生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进行学习,不受时空限制地与学习资源进行交互。

2.2 教师—学生和学生—学生的人际交互设计

传统课堂的人际交互是由教师控制的群体模式,以教师教学为主,完成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进度控制以及学习辅导等功能。[5]《产品结构设计》网络课程的人际交互活动是由学生控制的自主研究式群体学习模式,教师—学生的人际交互活动包括:教师发布教学任务和信息,学生学(下转第页)(上接第页)习和练习,提问与答疑、讨论、辅导、作业批改和反馈等。另外,学生易以学习内容、进度或兴趣等作为聚合点形成群组,促进交流和帮助。因此,进行教师—学生和学生—学生的人际交互设计,应把握学习地图导航,并注意实时和非实时交互工具的配合以及交互内容传达与反馈的准确性原则,如图2所示。

2.3 学生与界面的操作交互设计原则

学生与界面的交互设计的关键是对于交互界面的结构和整体框架的设计。通过对教学过程进行需求分析,指定教学网站框架、导航、图标样式等,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学生与界面的操作交互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首先,为了适应学生移动学习的目标,网络课程网站可采用扁平化设计,尽可能少的按钮和选项可使界面干净整洁,简洁明了,减少认知障碍的产生。其次,通过学习地图进行导航,学生能轻松自如地访问课程的各个模块、知识节点或学习社群,简单自如地明确学习目标、任务和状态。再次,网络课程的各级界面应做到风格美观且统一,合理排列和布局文字、图像、色彩、导航、多媒体素材等要素,符合年轻人的审美需求。

3 结束语

网络课程的学习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者与网络课程的交互水平,通过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对《产品结构设计》网络课程进行改革,即以教学网站、虚拟互动平台和社交软件为工具和媒介开展学习和交流,能有效地弥补网络教学中时空分离背景下教学交互的局限,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产品结构原理及产品结构设计应用方法。

参考文献:

[1] 厉以贤.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是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的共同要求[J].教育研究,1999(7).

[2] 贾晓燕.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的高校多媒体课件交互设计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3] 曹良亮. Web2.0支持下的远程教学系统架构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08(3).

[4] 梁智杰.远程教育综合性网络课程开发[J].中国远程教育,2013(7).

网络课程的交互设计策略 篇4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和信息化教育的发展,基于有线网络和移动互联网的学习方式日渐受到关注,与此相关的网络课程的设计和开发方兴未艾。通过网络课程,学生可以不受时空限制,自由选择合适的时间和方式,获取知识,培养技能,这为终身学习和全民教育提供了新的途径和视野。现有的网络课程,对学生与教师、学习内容以及学习者之间的交互重视不够,严重影响了网络教学的效果。

1 网络课程与交互

网络课程,是在现今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基于Web的课程,其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征。

交互“暗示了某种情境中,环境、个人与行为方式之间的相互作用”[1],网络课程中的交互,是指学习者与学习内容、学习伙伴以及指导教师等在网络课程情境中借助于某种通信和信息处理平台所进行的交流活动。

2 网络课程交互设计的原则

2.1 以学习者为中心

各种教学因素,包括教师,只是一种广义的学习环境来支持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诱发学习者的问题或确认某一问题,使学习者将该问题作为自己的问题而接纳,并利用他们刺激学习活动[2]。

2.2 整体性设计

网络课程中的交互,其中学习者与内容的交互、师生交互、学习者之间的交互并不是孤立的,在不同的时空下进行的,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因此交互活动的设计应把它们有效地融合在一起。

2.3 重视协作学习

基于网络学习的特点及其与传统课堂教学的差异,需要特别强调学习过程中通过应用各种通信技术,实现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有效的交互活动。通过科学合理的交互设计,运用技术手段,填补网络课程中交互的不足和弱势,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2.4 鼓励人际交往

良好的交互平台可以实现学习者充分有效的交流与合作,通过互纳、赞赏、共享和互助,减少学生心理上的孤独感,培养学习者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3]。

2.5 注重反馈性

网络课程中,学生在取得成绩和遇到的困难时,要及时给予鼓励和帮助。课程中通过各种方法密切跟踪学生学习情况,在及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同时,通过教学反馈信息调整教学步调。

3 网络课程交互设计的策略

在网络课程开发中交互活动的设计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核心部分,交互的策略应以原则为基础,对学习内容、教学策略和教与学的活动等方面进行设计,同时要考虑到与各个要素之间的契合问题。穆尔曾把交互分为三种类型:学习者-学习内容、学习者-教师、学习者-学习者[4],在网络课程中又包含学习者与课程界面的交互。

3.1 学习者与课程界面的交互

(1)布局协调色彩鲜明

所有的界面和内容设计都是为教学服务的,因此必须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美学设计,同时尽量做到简单美。既突出教学重点、结构简洁的栏目设计,能使学习者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又不易使学习者出现视觉疲劳。

(2)界面设计风格一致

交互界面的各部分应有相同或相似的风格,背景设计、色彩运用以及结构布局都应该保持统一的风格,便于学习者能及早熟悉操作方式并快速投入学习中去[5]。

(3)导航设计简洁明了

导航可以引导学习者对学习的进程进行有效的调整和变化,简洁明了的导航可以明确地提示学习者结束当前内容之后,后续的内容是什么。

3.2 学习者与教师的交互

按照网络教学信息交流的时效性,师生的交互活动可分为两种:实时的同步交互和非实时的异步交互。

(1)同步交互方式

在一些需要即时问答的问题或集中答疑的环节中,一般可采用同步交互的方式,如使用网络直播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等,实现师生之间实时的互动,是对网络课程中主要运用的异步交互方式的有效补充。

(2)异步交互方式

对部分学习者遇到的随机问题或个别化问题,一般采用异步交互的方式,如采用电子邮件、电子公告板等。异步交互由于响应时间不固定,如果反馈时间过长可能会影响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因而要注意交互的时效性,师生双方应及时进行交互的反馈[6]。

3.3 学生与学习内容的交互设计

(1)对教学内容合理取舍

网络课程中,学生与学习内容的交互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为了保证交互的有效进行,应该在合理的教学设计的指导下确定教学内容,对照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知识准备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地选择和舍弃,并在媒体运用方面符合学习者的认知规律。

(2)采用超文本组织内容

要对学习内容进行合理的组织,通常研究各部分学习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内部联系,采用超文本将其有机地串接在一起,通过设置热字、图片等作为超链接。对于复杂抽象难于直接讲解的内容,应借助图形、图像和视频等多媒体素材予以辅助。

(3)实验设计体现交互性

通过课程附带的实验,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内容的理解。在实验设计时,要充分体现实验的交互性,实验中涉及的变量应允许让学生进行手动调节,以此增强实验的真实感和参与性。

3.4 学习者之间的交互

(1)小组讨论

在学习过程中,由教师组织小组讨论,讨论过程中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对这些意见进行分析,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可以控制学习讨论的方向[7],以免讨论偏题。

(2)学生在讨论区进行交流提高

为学生搭建一个交流平台,创建讨论区,所有学生都可以在这个讨论区发表言论,可以是关于学习的也可以是关于生活的,大家在这里可以相互了解,访问同学的主页,了解他的信息。通过网络,交流讨论,协作学习,分享学习成果[8]。

4 结束语

交互设计是网络课程开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做好网络教学的交互设计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教育的发展,网络课程交互的方法和手段将不断推陈出新,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实现将不再遥远。

摘要:网络课程作为传统课堂教学的扩展和延伸,是网络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课程中的交互设计直接影响网络教学的效果,科学合理的交互可以让学习者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提高学习的质量。

关键词:网络课程,交互,设计

参考文献

[1]Riley R W.e-learning:putting a word-class education at the fingertips of all children[M].U.S.A:U.S.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2000.

[2]何克抗.教育技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闫寒冰.学习过程设计:信息技术以课程整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4]Heidi S.Title designing and teaching an on-line course:spinning your web classroom[M].Boston:Allyn&Bacon,1999.

[5]邹建梅,刘成新.网络课程的交互设计与控制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03,(11).

[6]宋维虎.网络教育中的教师角色及其发展[J].内江科技,2010,(10).

[7]叶海智.信息技术与情感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课程交互设计 篇5

“我们从来就不需要什么交互设计师”

小型企业(一般20人以下)根本就不会有交互设计师这个角色,有这个流程才是关键。在那里,工程师起码占据半壁江山,而视觉设计,交互设计和前端,在小型企业看来往往就是一个职位。因为那里不需要是能够画出高级的矢量图的艺术家,也不需要搞什么眼动仪研究把用户研究个底朝天。只要能够画出网站草图,做一些简单的矢量icon,熟悉用户体验的基本原则,设计出实用的功能就行。最重要的是,把页面给我做出来。

中国还很需要交互设计师

在中国能够 Multi-Tasking 的人才不多。而在相对专业的大企业中就更少了,每个人做得事情越来越单一,但也会越来越专业,每个流程就像是一条流水线一样严谨。如果连交互设计都做不好的话,还谈什么更高层次的web设计、用户体验设计呢?交互设计师并没有什么出路问题,交互设计的更高层次本来就是用户体验设计,如果编程都没怎么编过,能去做系统架构吗?设计也是一样的。从我国用户体验的发展情况来看,我们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用户体验设计,特别是在大公司,很难推进。这种情况下,培养专业的交互对大公司来说还是非常有价值的,但在将来是否能够进阶为用户体验设计师,很大程度取决于你的老板。

tony 在 “web设计师可以走得更远” 中提到的信息架构的内容,我觉得仍然在交互设计的范畴里面,而没有涉及到更大领域的用户体验设计,

想要在一家大公司做用户体验设计,技术能力还远远不够,需要权力?更准确的说,是 影响力 。

做产品?拿什么去做?

近期另一篇论述是 关于做产品还是做设计的比较 ,我不知道这奇怪的比较是谁提出来的,希望是我误解了他的意思,因为这显然不太聪明了。一个产品的成功需要有五大团队的支撑。

Design Team – 那些把各种各样需求转化为可实现产品的人

Engineer Team – 那些把产品做出来的人(他们才是做产品的…)

Business Team – 那些确保我们财务报表蒸蒸日上的人

Marketing Team – 那些知道怎么把产品卖出去的人

Management Team – 那些什么事都做的人

做产品?你拿什么去做?会提需求就是做产品了?熟悉商业模式,产品就出来了?朝电脑吹一口仙气,网站就出来了?每个 Team 都会有自己的重大挑战,但是产品不应该舍弃任何一方去迎合某一方,因为产品本身是不讲政治。更重要的是,你会发现,这五大团队必须紧密合作,产品的产出成本才能降低,产品周期才能缩短,产品才能成功。这也是为什么小团队的产品一般都比较精致好用。因为当一个人要兼顾几个团队角色时,自己跟自己的合作是最紧密的。

课程交互设计 篇6

关键词:交互性思维;高职院校;设计构成课程;教学思路

20世纪70年代左右,交互性思维方式设计构成课程的教学得到发展和普及。在这个过程中,一些高职院校发现在进行教学时,硬搬教学大纲和传统教学方法并没有取得较好的效果,并且这些教学方式并不适合,造成教学中出现各种问题。对此,高职院校进行了教学改革,将课堂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途径进行了改良。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对于学生的培养目标发生了改变,如对实际设计能力和学生专业技术能力进行重点培养,使得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后可以迅速进入工作状态,增加自身优势。

1 培养学生交互性思维的职业观

交互性的择业观可以提升学生对于设计的自主性。交互性在现代社会提及较多,主要是指通过交流与合作获得更多的设计资讯信息,并借助相应的平台将自身的观点进行表达,促进设计人员之间思想的碰撞,实现用户与用户或者是平台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交流的过程中会出现更多新的思维方式和设计理念,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通过交互性的思维方式,可以对高职学生的职业观进行培养,学生在交互性思维的影响下更加关注实际设计观念的培养,学会主动地进行技巧的学习,并在课堂活动之余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更加深入理解设计的内涵。因此,在设计构成课程的教学中,需要结合实际岗位需要增加课程的互动性,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自学能力,了解市场设计变化的各项信息。之后可以在课堂上和教师进行探讨,逐渐树立适合自己的职业观,并在日常学习中将这些观点和课程进行融合,针对性地进行学习,掌握主次。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交互性思维在设计构成课程中的重要性。

2 交互性思维在设计构成课程中的实际应用

2.1 合理分配课时

一般高职院校采用的是三年制课程教学模式,和专科院校一样,在最后一个学期学校会安排大量的实践课程,因此实际课程时间为两年半甚至更短。所以,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对课程进行合理安排是需要关注的问题。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可以将原本一些重复的素描和色彩等基础课取消,这些课程在进入高职之前学生已经有了基本了解,重复教学不仅会影响学习积极性,同时也浪费了课堂教学时间。在进行课时改革的过程中,对于不同设计专业的学生进行划分,根据现实社会的就业需要对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等课程进行规划,制定不同的课时数,并将课程教学重点放在交流方面。而对于基础课的设置宗旨是“够用”,将课时重点放在交流与实践方面。例如,在进行广告设计和动漫设计的课时安排时,广告设计专业构成课需要进行平面构成的教学,而动漫设计的构成课则需要关注空间构成的课时数,这样有侧重的进行基础教学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还有就是基础课程的设计不能过于琐碎,学生只要对基础知识有一定了解就可以,重点课程放在后期的交流方面,在交流实践中对知识进行巩固。

2.2 创新课堂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在交互性思维的影响下也在不断进行革新。首先,高职院校可以依靠不同专业进行不同教学内容的设计,这样有侧重点的管理方式可以增加各个专业的实践性,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例如,学校可以积极调查不同专业的就业要求和专业技能要求,并根据调查结果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将各个专业特点融入教学中去,构建更加明确的教学课程体系。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通过学校的平台与学生以及社会企业进行交流,在交流中更加深入了解社会对不同职位的要求,获得第一手资料,并让学生加入到交互性思维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其次,需要对学生进行分专业的课时安排。比如广告设计专业的学生,学校就需要重点培养他们的设计能力和创意性,结合专业特点,培养学生在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方面的交互性思维。而在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中,需要重视学生的空间构成课程教学,对于学生的空间交互性思维进行培养。这样结合实际就业特点进行课程教学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具有针对性,实现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统一,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升了高职院校设计构成课程的有效性。

3 学生考核创新

3.1 改进考核机制

在现阶段高职院校的课程考核中,主要分为三个组成部分:学期末笔试成绩、日常课程表现和课堂作业成绩,其中笔试成绩比重占据较大部分。这样的考核方式容易出现学生对自身实践能力关注不足的情况,因此需要对考核方式进行改革,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进行学期末成绩考核中将笔试内容替换为实践课程考核,并在考試过程中和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想法,并对学生思维进行引导,培养学生交流的能力,避免出现会设计但不会交流的情况,提高学生的自主表达能力。在日常课程教学中也要重视对学生交流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可以将自身的设计理念恰当地表达出来,这也是艺术构成课程考核中的重要部分。通过这样的考核,学生可以轻松地将自己的艺术理念进行恰当的表达,从而在今后的工作中占有更大的优势。因此,在考核中可以增加交互性思维考核方式,将学生创作理念连同作业一起考核,提升学生自身的艺术素养。

3.2 结合课程进行考核设计

在进行考核的过程中,尽量避免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可以根据不同专业进行不同的考核。这样更加具有针对性,将专业特色和行业特色进行展示,能帮助学生巩固职业素养。在进行考核设计过程中,不同专业会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比如动漫专业的学生将考试的侧重点放在空间设计和色彩构成方面,进行考试设计时也侧重在这个方面,这样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方向进行引导。

4 结语

交互性思维下的设计构成课程教学可以结合教学目标、行业特色和就业能力进行设置,并按照相应的特色设置专门的课程和教学内容。在交流中实现艺术实践和核心课程的结合,保证学生在基本知识理解的基础上,培养自身的实践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并在交互性思维的影响下养成独特的艺术素养,尽快地适应社会岗位需要,走出校门即能较好地胜任本职岗位工作。

参考文献:

[1]刘铸.在交互性思维下高职院校设计构成课程教学思路的研究[J].大众文艺,2016(06):218.

[2]高新和.高职教育经管类人才培养方案重构思路探析[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01):48-50+138.

[3]姜宏伟,葛红刚.高职院校“色彩构成”教学面临的困境及解决之道[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1(09):31-32.

课程交互设计 篇7

信息时代的到来, 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工作、学习、生活方式甚至思维方式。当今的时代是个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极度发达的时代, 计算机作为这个时代的产物, 已经逐渐运用到每个角落。尤其是对于艺术设计的领域来说, 计算机应用就更显得重要了。现在很多的专业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应用于艺术设计之中, 注重技术与艺术的完美融合。

1 计算机技术运用于设计领域的必要性

在创作过程中, 计算机技术和传统艺术技法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 计算机技术是其表现的手法, 要比传统的手绘等方法来得快而且精、美。计算机平面设计是一种艺术, 同样, 艺术就需要创造力。所以, 只有了解一定的电脑设计软件的操作, 熟练的掌握其创作技巧, 才能地进行更好的平面设计。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今, 也同样是个信息的时代, 每天都会有很多的信息甚至泛滥的广告充斥着我们的大脑。大量的烂广告也使我们的大脑逐渐变得麻木……所以, 人们现在十分希望看到不缺乏艺术欣赏价值的平面设计, 来缓冲一下紧张的大脑神经。平面设计艺术不同于纯艺术, 主要是通过画面色彩、画面构图、画面编排等形式来取悦广大受众, 然而这些效果却可以用计算机来很好的实现。用计算机取代传统的技法, 将会取得更棒的效果, 如Photoshop里的多种图像效果是很多传统技法无法企及的。

2 计算机技术对我国艺术设计课程教学的影响

我们知道, 计算机中的多媒体教学是集声、像、图于一体的一种具有听觉、视觉冲击的教学模式, 多媒体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更深的印象。如教学中讲解Photoshop里的“通道”中, 以往都是首先在课堂里讲解“通道”的大概作用, 然后再讲其使用方法, 在黑板上不厌其烦地画, 再利用路径工具对需要绘制的图形进行相关的调整和修改。第二天再上机, 在实际操作前会将上节课的内容重讲一遍, 但学生很有可能理解的依然模棱两可, 对其的使用方法也很有可能没有完全的掌握。这样, 就失去了教学的真正意义。但如果运用多媒体, 就可以通过其进行演示和讲解。把声、像、图融于一体, 再让学生跟着做一边。既方便了学生们的学习, 又能让学生在较轻松的环境中接受教学的内容, 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再比如, 在分析脉动包装时, 利用多媒体将会获得更佳的教学效果。装饰字“脉动”为立体字, 在四周的水花映衬下显眼且醒目;整体色调偏蓝, 突出了产品的自身特色。整个包装包括瓶身用蓝色作为基调, 给人一种清澈凉爽的感觉, 极具生命活力, 将水花图形融入到蓝色的画面中, 充满活力的“脉动”在蓝色基调中脱颖而出, 打破了普通的常规版面, 使版面变得更加活跃。通过这一多媒体的演示和分析, 将使学生更好地明白其中设计的内涵。

3 计算机技术对教学形式和方式的改变

与普通传统教学相比, 多媒体教学具有更多的优势,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直观性, 能突破视觉的限制, 多角度地观察对象, 并能够突出要点, 有助于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 (2) 图文声像并茂, 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 (3) 动态性, 有利于反映概念及过程, 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 (4) 交互性, 学生有更多的参与, 学习更为主动, 并通过创造反思的环境, 有利于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5) 通过多媒体实验实现了对普通实验的扩充, 并通过对真实情景的再现和模拟, 培养学生的探索、创造能力; (6) 可重复性, 有利于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和克服遗忘; (7) 针对性, 使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成为可能; (8) 大信息量、大容量性, 节约了空间和时间, 提高了教学效率。

4 技术的发展为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 应该引起我们关注的是计算机技术的持续发展在为我们的追求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之时, 也为我们不断地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着高端软件的冲击和现有软件的不断升级, 如何在林林总总的计算机图形设计软件中选择适合多层次教学的专业图形设计软件成为当前设计教学中新的课题。我们不能因为惯性把学生仅仅局限于低端或中端的范畴而错过了与世界高端技术接轨的时机。让学生掌握太多的计算机图形软件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但是让学生在掌握了一般通用软件的同时至少也掌握一种高端软件不但是可能的, 而且是提高计算机图形辅助教学层次所必需的。

其次, 应该引起我们关注的是教师队伍的培养和提高。目前, 部分专业设计教师不会使用专业计算机图形设计软件仍然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并且由于设计软件的不断更新换代, 对于软件的掌握变得愈来愈困难, 这个问题便显得愈来愈突出。计算机图形辅助教学专职教师与专业设计教师的分化在一定程度上已经造成了设计教学的脱节。事实上, 计算机辅助教学已经超越了纯辅助或纯制作的范畴, 正在成为一种重要的创作手段。对于一些专业教师来说, 他们一点也不缺少艺术的素养, 专业的理论和经验, 他们所缺少的不过是掌握专业设计软件所需要的一段时间和过程, 突破了这一瓶颈, 他们无疑将会提高艺术设计课堂教学水平, 更能调动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日常生活和中人们使用计算机技术学习知识, 利用计算机技术辅助我们工作, 利用计算机技术获得丰厚的利润, 也可以从计算机技术中品味娱乐。计算机技术早已和现代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 不断影响着各个领域的前进步伐。我们必须开始着手对于计算机设计软件自身价值的开发和研究, 拓展设计教育方向的总体性视野, 弥补在专业设置方面的空白, 促使我国的计算机技术在艺术设计课程教育水平上得到整体上的提高, 使我们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在促进我国经济, 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发挥出更为重要的作用。

摘要:信息时代的到来, 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工作、学习、生活方式甚至思维方式。当今的时代是个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极度发达的时代, 计算机作为这个时代的产物, 已经逐渐运用到每个角落。计算机技术在艺术设计领域中的运用和迅猛发展, 对我国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产生了极其强烈的影响, 同时也导致了艺术设计教育从设计教学方式、设计教学内容乃至设计教学理念全方位的变革。计算机技术与艺术设计课程教学中的交互关系, 尤其是在辅助设计方面的运用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艺术设计,课程教学,交互关系

参考文献

[1]李晓莉, 张苗, 王莉《.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新模式的探索, 郑州工程学院计算中心.

[2]郭静.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3]谭浩强.迎接计算机普及的第三次高潮[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0.

[4]翟志强.Maya4动画特效制作[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5]宋雪岩.3DS MAX4.0高级造型技巧与实用产品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

[6]郭万军.photoshop7.0图像艺术设计实例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课程交互设计 篇8

1 自主学习交互式网络平台需求分析

单片机及接口技术课程是一门面向应用、技术性和实践性极强的课程, 以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单片机硬件和编程以及开发单片机应用系统为目标。因此, 所构建的自主学习交互式网络平台不仅要求一些资源共享等必备栏目, 更重要的是, 通过使用该网络平台, 引领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促进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教学互动, 强调将无形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融入到有形的教学资源中。在这种思想引导下, 该网络平台应当注重以下几个原则:

(1) 围绕教学主题, 丰富教学资源。

该网络平台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辅助课堂教学, 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4]。因此, 应当建立详细的课程相关教学资源, 如课程简介、师资队伍、教学大纲、授课计划、电子课件、实验指导、考核方案、习题与参考文献、资料下载等教学资源, 使得学生可以通过该网络平台获取到该课程相关的教学资源。

(2) 强化辅助教学功能。

通过建立在线学习、在线自测、在线考试、新技术跟踪等功能模块, 通过多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从多角度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热情,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式学习, 把枯燥的书本知识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 将知识融会贯通。

(3) 增强网络平台的互动功能。

建立在线交流模块, 通过留言板和论坛, 便于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5];通过系统公告功能, 也能够帮助教师对课程实施过程化管理, 改变了传统教学手段单一的教学模式。

综合以上对课程及系统的分析, 该网络平台的构建应当具有良好的界面管理, 遵循简单易用性原则、实用性原则以及可靠性原则。下面, 对该自主学习交互网络平台进行详细介绍。

2 网络平台功能设计与实现

单片机及接口技术课程自主学习交互网络平台按照用户角色可以分为管理员、教师、学生3种。其中, 管理员负责系统维护、身份审核以及对所有内容进行管理等;教师负责上传教学资源、发布课程公告、解答提问等;学生是网络平台的用户主体, 主要通过网站获取自身所需的知识和资源、上交作业以及知识交流等。按照网络平台功能不同, 可以将其划分为用户管理模块、课程资源模块、在线自测及考试模块、互动交流模块以及扩展功能模块等几大功能模块, 如图1所示。下面对这几大功能模块进行详细说明。

2.1 用户管理模块

用户管理模块主要是指用户的信息管理以及用户组管理, 通过对用户设置不同的权限, 使得用户拥有不同的平台使用权限。另外, 网络平台实现了用户组管理。例如, 教师可以通过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用户组对其进行个性化管理。

2.2 课程资源模块

课程资源模块主要包括课程相关的教学资源, 能够实现对这些资源的添加、修改、删除和查询等操作, 有利于学生和教师能够高效利用该网络平台搜索到自己所需的信息。

2.3 在线自测及考试模块

该模块是该网络平台的一个特色模块, 我们实现了该门课程的网上试题库, 学生可以利用该模块进行阶段自测和课程综合测试, 以此验证对该门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也可以利用该模块对学生进行在线考试, 其成绩可以作为期末总成绩的一部分。

2.4 互动交流模块

为了充分强调互动特性, 该系统采取了多种互动方式。例如:留言版、论坛、邮件等方式, 增加了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 通过增强互动, 能够有效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知识的热情和兴趣。

2.5 扩展功能模块

为了使网络平台能够紧跟单片机发展趋势, 该平台集成了最新技术、新闻管理、友情链接等功能, 以便于学生进一步获取扩展知识, 及时掌握本领域内最新的技术、新应用等前沿信息。

3 结语

通过建立单片机及接口技术课程自主学习网络平台, 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实现学生自主学习以及教师对课程的信息化管理, 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教学手段, 改变了以教师为学习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 让学生在学习中起到主导作用, 不但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使学生可以学习到更多的专业新知识, 有助于学生了解单片机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同时为教师和学生互动交流提供了平台, 使得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情况, 以便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了教学效果。今后, 本文将继续改进该网络平台, 使得教学内容更加完善, 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摘要:文章详细介绍了单片机及接口技术课程自主学习交互式网络平台的构建过程, 该系统能够从多角度激励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该网络平台投入使用后, 能够有效辅助课堂教学,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对于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单片机及接口,自主学习,网络平台

参考文献

[1]孙墨杰, 刘海峰, 钟莉, 等.提高大学生课堂学习质量的方法与对策[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 2013 (3) :84-86.

[2]金锋赫, 华瑶, 李伟, 等.“生产运作与管理”课程体系的设计与改革[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 2013 (1) :168-171.

[3]周欣欣, 徐纯森, 雷宇凌, 等.单片机及接口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无线互联科技, 2015 (16) :106-107.

[4]于丽.基于ASP.NET的C语言精品课程网站设计与实现[J].福建电脑, 2014 (3) :140-142, 150.

军队网络课程交互性研究 篇9

一、交互性设计原则

网络课程设计中对交互性要求做到人性化、高效利用化、效率最优化, 应当对交互性设计提前制定好原则, 以使交互性设计系统化、规范化, 更加具有可操作性和可实施性, 并且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一) 以学习者为中心原则

网络教学的受益者归根结底还是在学习者本身, 因此, 在对网络课程的任何设计最终归结点都在于学习者,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交互性设计自然成为了必不可少的首要原则。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 是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目的的现实途径, 尊重学习者本身学习的参与性和主动性。网络课程本身是通过网络和多媒体来实现的, 进行网络课的设计时, 在对于媒体设计与学习者的优先考虑上, 应优先考虑学习者, 否则会造成舍本求末的错误。具体实施中, 首先考虑学习者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能力, 并将多媒体的各种特性融合起来, 以提高学习效果。

(二) 复合型交互原则

学习者进行某门网络课程的学习只是对于某门课程内容的具体学习而已, 这显然是对现实情况中对学习者作为主体的忽视。人作为网络课程的学习主体, 不仅仅是对网络课程的学习, 人是作为社会的人, 他的学习效果的受制因素是多方面的, 网络课程再好, 学习者本身在心理上不能很好地接受也是不可能学好的。因此, 要全面考虑到学习者学习内容本身以外其他因素的设计, 而这些多是由网络课交互性来实现的。网络课程交互性不仅来源于人际交往, 还包括诸如心理需求等方面的考虑。

(三) 合作共赢原则

在学习过程中, 学习者之间的讨论、协作、交流为提高学习效果服务, 并且一改传统教学中主导性在教师、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弊病。 在网络课程中, 除学生与教师交流以外, 与其他学习者的交流也占据很大一部分, 自然学生之间的合作共赢就日益显现出来了。同时, 这也是实现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协作解决问题能力的良好途径。对于这方面的交互性设计显然是必不可少的。

二、网络课程设计步骤

(一) 五段式模式

1998年, Gilbert和Moore提出了五阶段模式, 将交互开发工作总结为五个步骤:一是确立交互的模型; 二是确定交互开发的人力、物力和技术水平;三是确定教师、学生和小组的控制方式;四是利用浏览器和模板的自身功能;五是利用开放的网络工具完善编程[1]。

这种模式和步骤有其合理性所在, 指出了交互性设计所需要的各种目标、资源、实现途径以及实现的工具, 但是从需求分析的层面来讲显得思路不清晰明了, 最终的服务对象不明确。

(二) 六步式模式

2004年, Kirschner等设计了一个六步交互设计模式。

该模式较好地把交互设计各种观点结合了起来: (1) 确定学习者的经验世界, 即了解学习者实际上在做什么和想什么; (2) 确定支持保障体系, 即确定设计者能为学习者做什么, 学习者需要哪些保障; (3) 分析物理的、逻辑的、文化的制约因素; (4) 评价学习者的认知水平; (5) 了解学习者实际上是怎样运用这些保障的; (6) 评价学习者实际上学到了什么[2]。

六步式设计模型就成熟和有条理得多:指出了设计的服务对象、需求, 并伴有帮助其实现目的的对象, 辅助其实现目的, 同时列出了相关的影响因素和保障措施, 使得要实现的目标更加有操作性和可行性。

三、网络课程交互性设计重点方面

结合网络课程交互性设计的中心, 应实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 建设灵活的交互环境

归根结底, 学习者的交互性学习是建立在其本身与学习环境之间的[3]。无论怎样的交互环境始终不能脱离两个中心:活动的中心是学习者;活动的目的是学习。在网络教学当中, 出现了不少新鲜的学习环境, 如论坛、聊天室、公告板等。在建设网络课程的时候就要优先考虑最终建设完成的环境是否有利于学习者的交互性学习, 是否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灵活的交互环境可以在思维上给予学习者很大的启发和动力, 交互环境的灵活本身就是一种设计的成功。

(二) 创建友好的交互界面

友好的交互界面是学习者长期学习并乐意继续学习的基础。从心理学上讲, 友好的交互界面给人愉悦感、不抵触、主动的接受、便于知识的接纳和吸收[4]。 界面的友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使用的方便性, 具体表现是操作上的简单自主, 轻松入门, 并且各界面的操作方法基本类似, 使用起来顺心顺手, 给人在心理上感到愉悦;二是界面背景灵活多样, 并且可以轻松切换, 自动更新, 在变化中不显得凌乱, 背景的主色调可以根据学习者的偏好, 自主设置;三是提供得心应手的交互工具, 这种工具既包括对于课程内容的交互工具, 也包括与其他“人”的交互工具, 这些工具的打开和使用在每一个界面都应该有相应的设置, 便于学习者实时使用和操作。

(三) 设计实用的导航系统

导航系统本身就是一个交互性的工具。在建设每一门网络课程的时候, 都应该对课程有相应的导航、 章节的导引、课程重难点的标识、教学资源的储备、超链接的使用等方面。实用的导航系统的设计及时迅速的帮助学习者, 在有限的时间内可以了解和得到更多的资源, 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四) 利用及时的激励效应

在组织行为学中, 激励主要是指激发人心理动机的心理过程。通过激发和鼓励, 使人们产生一种内在驱动力, 使之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过程。在对网络课程交互性设计过程中可以利用这一激励效应, 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在作业和考核方面, 交互性网络教学设计时可以运用网络的特点, 在对于考试作业课堂问答等模块及时的做出反应, 进行对错的判断, 不断对学习者进行刺激和鼓励, 不但可以让学习者及时纠正错误而且可以不断激励学习者, 从而激发学习者学习兴趣, 鼓励其学习, 提高学习效果。

四、总结和展望

综合运用六步式设计, 考虑交互环境、交互界面、 导航系统和激励效应方面的因素, 设计的某门网络课程在交互性方面得到了显著提高, 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

第三代网络课程要求通过网上交谈室、电话会议、视频会议或MUDs (MOOs) 系统进行同步双向交流[5]。而在提高网络课程交互性方面, 应该注重提高界面和教学环境、增强网络课程中隐形交互性[6]、重视网络课程交互活动的教学设计和交互性评价、实现交互的系统化。

摘要:网络课程作为现代教育和终身教育的一种方式, 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和专家学者的关注。网络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已经成为衡量网络课程的标准, 而网络课程的交互性水平是评价网络课程的关键因素, 因此, 提高网络课程的交互性亟不可待。本文对网络课程的交互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并对研究结果进行了整理和提炼。

关键词:网络课程,交互性,设计

参考文献

[1]Larry Gilbert, David R.Moore, Building Interactiity into Web Coures:Tools for Social and Instructional Interaction[J].Educationgal Technology.1998, 38 (3) :30

[3]马欣妍, 现代远程教育中网络课程交互性研究[J].继续教育, 2011, (1) .

[4]郭力周, 网络课程的可交互设计探讨[J].教育信息化, 2006, (7) .

[5]宫正.我国网络课程发展初探[J].长春教育学报, 2013, 29 (1) .

课程交互设计 篇10

一、教学目标和课程特点

“人机交互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学习交互理论, 建立正确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通过设计调查 (包括用户需求调查) 、用户操作实验等, 建立用户模型, 设计具体的技术方案并加以实施等实践环节, 理解和掌握在人机交互与界面设计中各个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更好地培养实践能力。该课程的特点是内容比较宽泛而且多数理论抽象不易理解。需要先修的课程包括数据结构、操作系统、多媒体、计算机图形学、程序设计等专业课程, 此阶段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交互设计基础, 采用传统的讲授法, 往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效果甚微。因此我们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三个方面进行了改革。

二、教学内容

根据“人机交互技术”课程的目标, 教材的选用方面, 我们目前主要采用了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该教材在第1版人机交互技术———原理与应用基础上进行了改进, 注重了基础知识, 包含了丰富实例, 内容体系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难度上也便于学生接受和掌握。与此同时, 我们参考国外的一些经典教材如“交互设计:超越人机交互”, 和一些好的人机交互方面的书籍, 并取其中的部分章节内容以补充和扩展教材中的知识点, 加深理解和拓宽知识面。

根据以上教材和参考书目, 课程内容大体包括绪论、认知心理学基础、交互设备、常用交互技术、一般界面设计、界面表示模型和实现、信息结构设计、web/ 移动界面设计、可用性分析和测试。由于内容涉及知识面广、跨度大, 而且很多理论比较抽象。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我们在该课程的教学中, 灵活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 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首先, 我们把这些内容重新组织为三个模块:交互技术 (包括交互设备、常用交互技术、web/移动界面设计) 、设计理论 (认知心理学、一般界面设计、界面表示模型和实现、信息结构设计) 、可用性 (可用性分析和测试) 。根据这些内容的不同特点, 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三、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

(一) 启发式教学

对于交互技术为主的内容, 我们采用启发式教学。作为一项发展中的技术, “人机交互技术”课程内容中有一些新的技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中, 有的还没有形成一个标准, 或者由于技术的限制, 有些应用还不能大众化。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在进行这些前沿技术教学的时候, 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自己去探索和理解这些技术, 或者提出不同的见解。

例如, 在讲授交互设备这部分内容时, 对于比较前沿的设备, 就可以引导学生从人的认知和人机工程学的角度去解释这些设备是如何符合人的认知规律和体现人机工程学原理的。这样, 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完认知基础和人机工程学之后更加深入地理解所学的原理, 又提高了其利用基本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对新技术、新设备有了更深的印象, 正所谓一举多得。

同时,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学科, 新技术的出现是日新月异的, 有的尚未包括在教材中, 教师可以经常关注该领域的发展动向, 适当地向学生介绍当前一些新技术, 启发学生进行讨论。例如, 在SIGGRAPH2010展现的“香味传感器”作为一种典型的虚拟现实技术, 学生普遍感到新奇, 充满了探索的兴趣, 经过启发, 举一反三, 学生自然理解了虚拟现实的思想。

(二)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在课程交互设计理论为主的内容中应用非常普遍。因为相比其他专业课程而言, 人机交互的一些理论是比较抽象的, 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教师仅仅依赖教材上的理论讲授, 内容显得枯燥无味, 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为了避免这种情况, 在教学过程中, 结合合适的案例来实施, 能够使课堂生动, 也便于学生接受。

比如, 在界面设计理论中, 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OVID的设计过程, 教师可以围绕一个学生熟悉的案例来讲述。例如围绕“学生注册课程管理系统”, 第一步, 建立对象的模型和分析对象的关系, 根据分析的结果画出对应的分析结果图。第二步, 根据对象模型图设计抽象视图。需要先确定系统的视图可能有哪一些, 然后分析视图显示的信息包括哪些, 作为抽象视图设计的根据。第三步, 视图的粗略设计, 即是根据第二步的结果, 结合具体的系统和平台, 设计一个粗略视图。第四步, 视图的关联性设计, 进一步分析系统视图的关系, 画出系统视图关联性的网状结构。最后, 视图的全面设计, 确定基本的设计风格等。因为学生在学期末都有过选课经历, 因此对系统的运行比较了解, 对这几个关键步骤的理解不仅仅停留于文字表面, 而是掌握真正的设计过程。这样一个案例下来, 学生对该设计方法的思路有了深入的了解, 具体方法就容易掌握了。

这样的案例讲解时, 教师要采用通俗、生活化的语言。学生在接受知识点的时候, 不再是枯燥的文字, 而是一个生动的解决方案和设计过程, 效果会更好。 这样的案例可以作为课前预习的题目留给学生,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设计, 之后抛出正确的设计理论。虽然有的案例可能需要较多的课时, 但确实能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 讨论式教学

主要用于“可用性分析与评估”内容模块。这部分内容的理论知识点比较多, 但又区别于一般的专业课, 其中概念和方法的介绍比较多, 而理论和算法的推导少。因此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显得内容散而杂。 不利于学生对课程整体思路的掌握。我们本着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 进行讨论式教学。

举例来说, 对于支持可用性的设计原则, 有3个大原则, 包括14个小原则。这些条目对于学生而言, 死记硬背显然不是办法。在教学过程中, 首先抛开书本, 由学生们自行分析一些现有的系统的可用性, 由教师事先指定一些常用软件如系统软件、办公软件, 手机软件等, 然后讨论这些系统在使用中的优缺点, 再讨论这些好的方面实际是符合哪些原则的, 而不好的可用性又是违背哪些设计原则的。最后总结和评价这些原则, 这样学生对该知识点很容易就掌握了, 而且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教学效果。

这样的讨论教学, 锻炼了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巩固了相关的理论知识, 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实践能力得到很好地锻炼。

以上教学方法都极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的局面。但需要说明的是, 任何教学方法都不是孤立的, 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由于内容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教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灵活掌握。例如遵守交互理论设计的产品其可用性必然好, 因此在进行“可用性”的讨论式教学时, 对交互理论的内容起到很好的巩固作用。在利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 穿插一起讨论设备或界面的可用性设计等环节, 这些做法都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在“人机交互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 我们使用了多媒体课堂、实验室教学、调查学习等教学手段。现代教育技术和多媒体的使用, 可以更好地使课堂内容的表现形式生动和多样化, 图像、语音、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同时也是该课程涉及的交互内容, 也有助于我们在实践中学习。对于需讨论或设计型的内容, 我们强调在实验室的教学过程, 使得每个学生能够亲手实践和体会相应的过程, 从而强化理论的接受和能力的提高。对于一些前沿的技术使用、用户调查等环节, 我们则实施调查学习, 使得学生通过设计调查问卷、网上调查等手段, 获取真实可靠的资料, 从而分析或总结得出结论。

五、教学效果

通过近几年的教学改革实践发现, 通过对内容的合理组织、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多样化教学手段的使用, 在“人机交互技术”课程的教学中, 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有很大提高, 教学质量有明显提升。学生对各类设计和软件开发的兴趣有很大提高, 在设计水平上也大大提高, 表现在一些设计比赛中, 如学校组织的科技学术节、齐鲁软件设计大赛、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嵌入式开发大赛等, 参与和获奖的人次显著增多, 获奖的等级也逐年提高。

六、总结

以人为本, 深化教学改革, 充分调动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 精心组织教学内容, 灵活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 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 以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实现教学目标。唯有如此, 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摘要:“人机交互技术”课程作为软件工程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 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总结了多年的教学实践, 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改革, 实践证明, 效果良好。

关键词:人机交互,课程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参考文献

[1]孟祥旭.人机交互基础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2]孟祥旭, 李学庆.人机交互技术:原理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3]普里斯, 等.交互设计——超越人机交互[M].刘晓晖, 等, 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3.

课程交互设计 篇11

关键词:绘画 太极拳 交互课程

中图分类号:J2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6)24-0156-03

古语有云:“文武交泰,书剑一家”。绘画与太极拳,同属中华文化的瑰宝,不断被国人继承与发扬。绘画是艺术自不用多说,而太极拳被称为“东方芭蕾”,早在2006年即入选第一批国际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广义上来说也是一种典型的中国艺术。从高校的课程设置来看,一方面,绘画主要从属于艺术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及部分专业的公共选修课程,而太极拳则主要是通过体育课这一通识课程的教学内容得以传授,二者在课程性质上存在差异;另一方面,绘画与太极拳一文一武,一个动笔一个动身,在实训的形式上也存在差异。然而经过作者多年的绘画教学经验和对太极拳习练的浅显体会,认为绘画与太极拳在身体态势、运动方式、虚实关系、形意一体等方面表现出了高度的一致性。

一、身体态势

(一)立身中正

从绘画练习来看,首先最基本的一点,专业绘画要求绘画者的身体和头要正,不论是坐着画还是支画架站着画皆需要如此。身体要基本正对写生的对象,不要完全侧对或背对对象。头应该领正,正视物体,不能形成歪头或扭头观察物体的习惯。这是对于作画者身体的基本要求,而且在画画时对画板的放置也是要求一旦确立了构图后以正面方式,而不提倡为了所谓的绘画方便经常将画板翻倒着作画。

太极拳要求练习者立身中正,虚灵顶劲,下颌内收,头顶的百会穴领起,让颈椎、胸椎、脊椎在身体的背部呈一条直线。不论是做怎样的套路和动作都要做到“正”,这是太极拳最基本的要求。绘画与太极拳在“正”的要求上基本一致。

(二)保持适度距离

从绘画练习来看,身体离画板要有近乎一个手臂的距离,不能离得太近或太远。保持合适的身体距离,既是为了保护眼睛,便于完全施展手臂的作画半径,也是为了形成整体观察方法的需要。距离太近容易形成局部观察,而局部观察则是绘画初学者容易犯的毛病之一。

距离的要求对太极拳来说更是近乎苛刻。俗话说“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在行拳走架的过程中,开步的距离、两臂与腋下的距离、两臂之间的距离等处处都有严格的要求。而太极拳八法之一的“掤”劲,就是要求身体各部位能够形成一个饱满的态势,让身体舒展大方。如果在练习过程中距离控制不当,不仅会让身形局促不堪,到处受制,而且也不利于气血在身体内的微循环。

二、运动方式

(一)以圆为基

众所周知,绘画是动笔的艺术,从开始到结束的每一步都必须通过手,更直观的说是手指的运动来完成。然后,画画并不完全只是靠手,也不可能只靠手的独立运动就可以做到运笔自如。绘画者在学画初期需要明白绘画的四个运动“轴心”,分别是大臂、肘部、腕部和手指。通常笔者在给零基础的学生授课的开始阶段,都会教学生通过运用铅笔,在纸面上做拉线训练。从运动轨迹来说,不论是画直线还是画曲线,手臂的动态弯曲构成了绘画的整体态势。例如在壁画创作或是画很长线条的时候,绘画者必定需要通过手臂的整体带动,一节一节地催动肘部和腕部,通过“活手腕”来完成划线;在画一般长度的线条或是绘画之初打轮廓的时候则是保持大臂不动,通过灵活肘部和腕部来催动手指作画;在画短线或细节的时候,则只是通过活动手腕和手指来进行。由此可以发现,不论是我们画什么样的线条,长线还是短线,直线抑或是曲线,是人的生理结构所形成的绘画的四个运动轴心,本身就决定了画出的线条在理论上都是一条条的“圆弧”,而且越是轻松用笔就越是在画圆弧。反过来说,即便是通过僵硬的笔法去画直线,哪怕画的再笔直,其实肘部和大臂都是在做圆弧运动。所以说绘画中,线条只是整个手臂圆弧运动的具体表现形式和结果,绘画的本质其实就是在画圆。

太极拳的运动同样以圆为基。陈式太极拳名家陈鑫曾有诗云:“当中一击首尾动,上下四旁扣如弓。”身备五弓,所呈现的就是一种圆弧曲线,这是对太极拳行拳走架乃至推手实战的基本要求。包括陈氏太极拳特有的缠丝劲,不论是顺缠逆缠,还是上缠下缠,实际轨迹都是各种空间的曲线运动。再比如太极身法的进步和退步,都是以腰为轴的旋转带动下画弧形或半圆形,故而古语有云:“太极拳俱圆象”。

(二)节节贯穿

太极拳练习中,有一个关键字“催”,这个动词把太极拳劲路的运动方式表现得出奇巧妙。太极拳要求“劲起于脚,行于腿,主宰与腰,通过肩肘发于梢节,“以肩领肘、以肘催手”……由此可以看出,太极拳的螺旋缠丝劲正是通过这样的节节贯穿把劲催发出来,这是一个强调整体的劲,而不是空转的局部的劲。正如“青龙出水”一式中最后的定式动作就是最好的映证。

在绘画中,同样需要贯穿。例如在画素描起稿打轮廓时,那些纵横交错的轮廓线就是在研究不同形体之间的一种贯穿关系。又如绘画中有些形体看似孤立,实则构成了一个整体,而这个整体正是绘画教学中反复强调的“整体观察方法”,只是“贯穿”和“整体”这两个词,运用在绘画中是指眼睛的观察方法而最终落笔于纸上,而在太极拳练习中则是指劲路和内气通过身体的一动全动周身运行了。

三、虚实关系

(一)虛与实

不论是中国画还是西洋画派,都讲求虚实关系。西方绘画中的虚与实是构图处理中的一个空间概念。在素描关系中,虚可以简单理解成模糊,实为清晰。这里暂且不对中西方绘画中的虚实关系做更进一步的比较,但究其本质都是为了增强画面的空间感和表现力。达芬奇曾说:“绘画显示的第一个奇迹,仍是物体从墙壁或其他平坦的表面上凸出,使得精于判断者上当。”就如同初学者画石膏几何体,如果单纯是涂上一块均匀的明暗色块,那必然不会出现空间的转折和透视感,而必须要让明部往前“走”,暗部往后“退”。前面的刻画要实在一些,后面的则需要虚画过去。无论是素描关系还是色彩关系,只有具备了虚实关系,才会产生层次感和纵深感,正所谓画面应“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nlc202309091405

在太极拳中也讲求虚与实,这里的虚实主要是指身体的重心。如重心在左腿,则左腿为实腿,右腿为虚腿。在行拳走架的过程中,虚实关系也是不断在进行转化,正如同太极双鱼图的阴阳转换之理。太极拳未动之时,阴阳未分,虚实未现。一动阴阳即分,虚实立现。然而在太极拳中,也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所谓虚并不是全无力量,实也不是全然占煞。太极拳劲路的源动力就来自于两腿重心的相互倒换,重心平分则阴阳未分,自然也就不存在力之来源。这种虚实的倒换几乎与绘画中的调整虚实关系并无二致。

(二)虚实求“和”,和中有“度”

我们在绘画中要追求虚实关系,目的并不是为了突出虚与实的差异效果,恰是为了促均衡,求和谐。“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相互协调、平衡的关系,也是一种审美价值尺度。例如在绘画中强调画面中要有统一和变化,在统一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而这种变化的产生便是来源于虚实关系。如果过分强调虚实关系所带来的变化,譬如画面中大面积地运用对比色会对整体效果造成影响,不利于色调的统一。于是这里我们就要强调一个“度”,从美学上来讲,就是既要在整体氛围中有对比突出重点,又要使这样的对比服从于整体的和谐。

太极拳也非常注重和谐的含义,太极拳的拳理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五行之理极为契合,几乎体现在太极拳运动的每一个动作之中。太极拳中讲求张弛有度、倒换有度。例如两腿的重心应该是四六分,还是三七分,都有明确的程度要求。重心倒过了就容易产生跪膝,而这往往会造成膝盖的酸痛,所谓“过犹不及”就是最好的总结。因此,只有在练习中体会到和中有度,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谐。

太极拳也重视对称美,对称与均衡这两个词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画上等号。例如在太极拳中有左式的野马分鬃,也有右式的野马分鬃,有左式的搂膝拗步,也有右式的搂膝拗步等,而这种对称与均衡之美在绘画训练要求中几乎是重中之重。

四、形意一体

(一)形与意

绘画中的形主要是指点、线、面等具象造型。形对绘画来说是外在的表现形式,看画必定首先是看形,就如人的皮肤是表象,绘画及其他艺术中均讲求形式美。意主要是指绘画的立意、意识,就如同人皮肤下的经脉,是内在。以“意”作为创作主导的“意象思维”方法对绘画中的笔墨、构图、技法等影响极大,一幅画的立意如何往往决定了该绘画作品的层次和价值。其实不仅是绘画,太极拳的运动也同样包含“点、线、面”这些构成要素。例如太极拳的每个动作的起势和定势是点的静态表现,而在运动的过程中则是连绵不断,一气呵成的线,强调不能断劲,需要连贯。美学上认为点、线的扩展构成了面,在太极拳中,面主要体现为没有平面,没有直线,均是空间曲线运动。

就形式美而言,太极拳所以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就是因为它客观存在各种美的构成规律。形体动作姿态的优美,是一种外化的表现。而意则是一种内化,体现在思想意识集中,以意导气,以气运身。更有“形断意不断,意断神可连”的说法,可见意在太极拳中的重要性。

(二)重形更重“意”

绘画与太极拳均是重形更重意。这里的“意”包含意识和意境两个层面。

先说第一个层面,就绘画来说,绘画初期必然是按照形式美的法则,铺排线条,搭配色彩,灵活运用技法进行美的提升或再现。而当绘画的水平到达了某个层次,必定会探寻更深的思想境界,进入绘画创作的阶段,也只有当具备了绘画创作的能力,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会了绘画。绘画包括书法在内都应做到“意在笔前,文向思后,然后作书”。

太极拳练习也是如此,第一个阶段必然是外形的学习,一招一式有模有样的反复揣摩必不可少。太极拳讲求“形、力、劲”,具备了正确的外形才谈得上发力,走内劲。太极拳同时要求用意不用力,这里的“意”是一种有意识的支配运动。太极拳作为内外兼修的内家拳,一举一动都是在人脑意识的支配和统领下,运用手、眼、身、步法,结合导引、吐纳术的有机协调运动。

例如练习太极拳要求全身放松,不使有分毫拙劲,然后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全是用意不用力。这里的放松,一方面是通过松肩沉肘坐腕松胯等身体动作来放松,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大脑有意识地支配身体各部位来放松,相比较而言后者更加容易做到真正的放松。

二者除了在意识运动方面具有共同之处外,“意”还具有意境、心境的意思。绘画的意境既体现在作品之中,也存在于绘画者作画中的心理感受。一般绘画水平达到一定层次的人只要想要什么的效果就可以画出想要的效果,也就是“眼到手到”,并且往往在作画时会进入某一种沉迷于画中的心境,这时非常强调人的主体性。这和练习太极拳时的感受非常相似。太极拳在运气走架的过程中极为注重内静外动,强调松沉入静,要求练拳前要平心静气,神起内敛,调整呼吸。在运动过程中“身虽动,心贵静。心为令,气为旗”。尤其是独自在琢磨拳架时,通常会使人感觉松沉入静,心无旁骛,这是练拳时候的心境。又如陈式太极拳的集大成者陈王廷的名句“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中造拳一词充分体现了其闷中求乐的心态,突出了心境的主体性。可见,“境”乃绘画与太极拳的关键所在。

当然,除了以上论述的四个方面以外,绘画与太极拳的学习方法也非常相似。二者至今都几乎沿袭着传统师徒制的传授方式,绘画与太极拳艺的提高绝不是靠自己闭门造车就可以钻研出来的,都需要“名师”的悉心指点。有了名师指导,必然会明确正确的方向,少走不少弯路。尤其是练拳若是方法不对,无异于缘木求鱼,容易让人误入歧途,为了锻炼身体而练拳结果反而把身体练坏了,而绘画也是一样的道理。

文需武功,武需文帮,文武合璧,天下无双。综上所述,绘画与太极拳二者之间有如此多的异曲同工之妙,倘若能将绘画与太极拳的课程进行有机的交互和融合,那么既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绘画的要点,提高绘画技能,同时通过习练太极拳又可以增强体质修身养性,避免浮躁。二者相互反哺,相互促进,只要恒修勤练,实在会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人格塑造大有裨益,使人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蒋金玲.世界·生命·艺术意境之关系———从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谈起[J].安徽文學,2009,(04).

[2]付月婷.解读中国绘画中太极因素的融入[D].沈阳:辽宁大学,2011年.

[3]陈晓娟.意境:艺术之为艺术[D].南京:东南大学,2005年.

[4]危磊.中国艺术的尚圆精神[J].文艺理论研究,2003,(05).

[5]王冬梅.“圆”与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图式[J].国画家,2007,(06).

[6]王岗,郭华帅.太极拳:一种典型的水文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03).

[7]邱丕相,王岗.走进主流社会的中国太极拳文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12).

[8]陈正雷.陈式太极拳的刚与柔[J].中华武术,2001,(03).

[9]姜娟.太极拳健身文化的诠释——解读太极拳健身文化之“心”[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3,(04).

课程交互设计 篇12

一、微课程的教学意义

语文涉及到的知识面非常广, 想要充分掌握语文学科中、学科外的知识, 就需要让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巩固,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让学生在实践中能够合理运用所学到的知识, 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 也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文中的知识具有复杂、繁多等特点, 在学习时需要将所有的知识进行记忆, 面对这样巨大的压力, 怎样的教学方式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主动去学习, 并且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微课程来解决1。

(一)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传统的教学方法过于呆板、单调, 每天都是按部就班, 时间长了就会让学生产生一种厌倦的情绪, 对语文学习产生排斥, 这样就违背了语文教学的目的, 与语文教学目标背道而驰, 从而对学生学习语文产生巨大的影响。然而微课程就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的缺点, 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将微课程应用于语文教学中, 让多媒体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利用微课程简单、总结性高等特点将繁多的语文知识合理地综合在一起, 使学生直观了解语文教学中的知识, 更容易接受语文教学内容, 快速接受其中所学的知识。

(二) 强化教师的教学效果

传统的语文教学需要通过教师将课程内容进行讲解, 在上课前需要教师进行长时间的课堂引入, 这样就浪费了很多课堂时间, 也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 不利于语文教学。然而, 微课程教学手段应用于语文教学中, 能够与课堂中学习的知识融合在一起, 在上课时减短了课堂引入时间, 将学生注意力集中在一起, 让学生主动参与微课程语文教学, 快速接受所学知识。

例如在《看云识天气》中, 教师以“卷积云”与“积雨云”为教学内容, 利用思维导图制作“微视频”, 制定了“学习单”。在上课的过程中借助精心制作的微视频, 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了较好的自学。翻转的课堂中则颠覆了以前教师讲、学生听的常规, 此时的课堂中, 学生成了真正的主人。课堂是他们交流课前学习的舞台, 为他们打开了求疑解答的大门, 成了他们拓展思维的空间, 教学效果自然会大大提升。

二、微课程的实际应用

(一) 将PPT软件应用于语文教育教学中

这种PPT教学软件具有很强的综合功能, 这一优势可以满足繁杂、繁多的语文知识、教学。将PPT软件应用于语文教学中, 能够让学生感到一种新鲜感, 而这种新鲜感是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催化剂, 让学生持久保持学习语文的热情, 在学习语文知识的时候产生一种愉悦感。

例如, 在教学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的时候, 利用PPT将北国雪景的图片附在每一句诗歌后面, 并且将背景音乐循环进行播放, 为学生创造了情景化的教学课堂, 使其被视频中的图片、音乐所吸引, 这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 让学生迅速进入课堂教学中, 没有任何时间去开小差。

(二) 录制音频、视频进行讲课式教学

所谓讲课式教学, 顾名思义就是要在每节课前将所学知识进行录制, 以视频、音频的方式进行语文教学, 在课前将视频进行整理, 通过剪切、整合的方式完成视频后期的制作, 以微视频的方式展现在学生眼前, 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开始了解教师此节课要讲的内容, 在预先了解的情况下, 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例如, 教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时, 将主人公及其他主要角色制作成视频资料, 将图片中的人物性格特点进行解释, 并且反复播放给学生看, 加深学生对书中人物的印象。不论书中的人物、知识、语言有多复杂, 学生在了解人物特征的基础上, 迅速了解了其中的内容, 提高教学效果。

(三) 情景剧模式的交互教学

情景剧教学模式和前面的两种教学模式相比, 其教学难度更大, 学生想要完成教学任务就要团队合作, 因为独自完成的难度过大。因此, 在情景剧教学模式中教师需要以编剧、导演的身份出现在其中, 指导学生在情景剧中扮演合适的角色。在情景剧的设计中, 必须结合微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教学, 让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所学内容, 并且能够快速学习重要的知识,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因此, 将情景剧教学模式应用于语文教学中, 能够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例如, 在教学鲁迅的《孔乙己》时, 教师指导学生设计符合课本内容的情景剧。学生在了解了课本中当时文化背景的情况下, 将台词、装扮等进行设计, 设计完成后让学生再进行角色扮演, 经过几分钟的表演学生能够了解当时扮演人物的心理变化, 这样能够让学生轻松地接受其中的知识, 对书中的知识进行思考, 这样就提高了语文教学效果。

三、应用微课程需注意的事项

第一, 在选题过程中, 应该选择短小精悍、具有代表性的教学内容, 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第二, 教师参与其中的程度, 微课程教学的主体是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让学生多参与其中, 教师参与度不应该大于学生的参与度, 不然会降低学生参与其中的积极性。第三, 知识点应该精密联系在一起, 避免知识点重复出现, 这样能够提高教学内容的趣味性。第四, 语文学科微课程可开发的内容、角度很广, 易从细微的角度入手。

四、结束语

微课程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手段, 将微课程应用于语文教学中, 不仅可以利用PPT教学软件, 还能使用其他的软件进行语文教学, 它们的交互性教学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和思维能力, 进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注释

11刘新艳.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C].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论文集, 2014 (6) :62.

22 刘冬梅.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交互性使用[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3 (3) :26-27.

上一篇:物理教学文明礼仪教育下一篇:针刀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