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精选12篇)
课程设计 篇1
摘要:项目课程训练是当下高职院校新的教学模式。项目课程练习是企业实际的工作项目的类型。文章论述了版式设计训练的课程设计与企业项目结合的应用。
关键词:版式设计训练,项目课程训练,应用
对于项目课程训练是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要求在课堂内的训练的模式,是模仿现场的接手的实际项目运行模式。如某个企业的产品项目说明书的版式制作,已有版式已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对其项目书的版式进行再创作,需要对其进行排版,要求新颖大方,有时尚感。
不同时期版式要求不同,有很大的差异,极富有个性的要求,是现代客户的必须的要求,版式也要求量身定位。
以广告设计专业中各个实训项目案例进分解讲述,掌握方法运用到实际中去,VI是以标志,标准字,标准色为核心进行展开的完整系统的视觉表达体系,标志中的文字组合及文字排版决定了视觉风格取向;报纸版式以刊载新闻的时事评论为主的定时向公众发行印刷刊物,采用新闻纸印刷,具有轻便、便宜的特点,版面通过矩形网格分栏处理,以左向右的对角线为流程安排文章。审美水平提高可趋于杂志化,标题醒目,视觉冲击力强,彩色印刷黑白,吸引现代时尚的版式特点,更加自由、时尚、新颖、生动;杂志版式多以网为主,穿插自由版式,版面设计,在统一中寻找变化,又以新奇的方式展示内容;平面广告版式,以创意和编排组成,图形占视觉的大部分,文字由两方面组成,图形和文字要密切配合;书籍版式特别是其中的封面设计俗话说:看报看题,看书看皮,因此封面的版式是承载信息的主体视觉冲击尤为重要。
与版式类型相似是我们在设计中任何视觉形式,关于任何视觉主题其中的图形、文字、色彩以及它们在人们视觉中形式出现给人们的感受,我们常常很难用语言描述清楚,只能说这是一种深度,富于动感的视觉形象,我们视觉语言告诉我们,所有视觉元素都在同一个平面上,同一个表面上,不同视点稍有微妙的差别,视觉冲击也有不同的体现。
人们很重视每个项目版式给人们呈现的效果,因此版式设计训练课程的设计应用有一定的深度空间。设计信息最佳承载时代出现了,版式不再死板,不同类型广告公司项目的版式给人的感觉是不同的,自由,时尚,最快传达信息已成为现代版式的火箭式的追求,因此版式项目课程训练是高职院校的必须品,针对性项目版式训练大大拓展了信息快迅承载视觉元素的领域,提供了丰富的可能。
项目版式设计课程特点:
有位著名的设计家说过:等待设计师进行创作的一个平面—一张招贴广告,一个包装的立面或样本广告的封面。都是有生命的,会呼吸的。项目型的版式课程设计更是根据具体项目的类型进行要求,训练,这个被设计的项目的平面会呐喊,会喧嚣,会抓住人的视线,会打动人的情感,会将特定的信息。“清晰、快速、有力”地传递给每一个用眼睛接触过它的人。项目版式训练完美体现给人以美的享受,可以使设计在效果与功能上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项目版式中要遵循版式的形式美的法则,项目版式训练通过形式传递客户的信息美感。其一:平衡特点,元素的安排有一定的趋势,可以通过形式的设计构成膨胀和缩减的概念,使客户和读者感受到下一时刻的平衡。视觉元素如:文字的大小,文字的多少,色彩,肌理,动势等。同时平衡点两边分量与人的心理联想有关。平衡的功能才能发挥出来,平衡中有对称,对称有点对称、线对称;有力场的平衡,在项目中不同的元素以不同的位置放置所产生的力的感受,在形式表现中,需要在项目训练中对抽象的字图,空间有符合逻辑的心理判断。有均衡的平衡指在中心线或支点的两侧,形象各异而量感等同。其二:秩序特点,古人云:“人以类聚物以群分。“项目训练中把设计元素进行整体化一,秩序排列后,能够给人一种畅通愉悦的心理感受。在不同实训项目中要表达的信息内容多少不一,这就需要视觉化的处理,进行有目的传递。如:重复,渐变,方向,对齐,间隔,分割(其中有审美,功能性)。统一等表现形式整齐又有秩序感。
根据版式项目的类型多样性,版式的变化越来越丰富了。不同主题的内容版式的风格是不同的,给人的形式美感也是不同的。
项目型版式设计训练的设计应用
与以前版式教学相比,现代设计显然有了更充足的施展创造力的空间,但对于一种新的高职教学模式在改变,由理论到实践,由传统教学到企业广告公司的项目类型的教学是很大的提升,如何应用和发挥其项目类型的最大潜力是非常重要的。图与文的版式设计在以前的教学设计只是照形式按部就班的模仿性的临摹版式,但是现在教学改革了以项目类型完成教学任务大大的超出以前的教学效果,在国外早已有了项目类型的教学形式,学生参与项目的角色提高了自身的积极性,从下面学习案例我们可以看到高职院校已把企业的具体项目拿到了教学中来,学生一目了然,学生也知道如何掌握与控制有的放矢,环环相扣十分扎实无一疏漏。
学习情境名称:
学习情境1:报刊广告版式训练
学时:
理论4学时、实训6学时
学习目标:
1. 熟悉报刊广告版式的各种尺寸、位置;
2.掌握报刊广告版式的设计、选择与布位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能够根据项目要求完成项目的版式设计、表达与选位;
4.能够按照要求设计版式方案,并制作完成方案最终效果。
学习内容:
项目单元名称:
报刊中缝广告版式训练;报刊通栏广告版式训练;报刊半版广告版式训练;报刊正版广告版式训练
主要学习内容:
中缝、通栏、半版、正版广告的页面尺寸、基本要素、内容;根据广告主的要求完成中缝广告的版式编排设计与电脑稿制作,完成样稿打印。
教学方法设计:
1. 在数字媒体实训室或图文工作室收集资料、进行报刊广告功能分析、分组讨论、教师启发,采取案例教学和问题导向学习;
2. 在数字媒体实训室或图文工作室进行临摹、查阅资料、方案分析、教师启发,采取项目教学;
3.在数字媒体实训室或图文工作室进行设计、查阅资料、方案分析、教师启发,采取项目教学,完成方案的电脑制作稿,教师辅导、监督;
4.成果评价,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析。
教学条件:
1.教学媒体:
教学课件、项目案例、报纸、杂志、图书资料、实例、多媒体教学设备、网络教学资源、工作任务单等;
2. 教学场景:
数字媒体实训室、图文工作室;
3. 工具设备:
多媒体设备、设计绘图设备、打印输出设备;
4.教师配备:
专业教师1人。
成果考核与评价:
1.成果形式:
项目设计方案草图、实施方案、项目完成成品。
2.评价方式:
按五级记分制(优、良、中、及格、不及格),学生自评、教师评价的方式,以过程考核为主;
3.考核标准:
设计方案的创新性和风格、尺度的把握,实施方案的可行性和执行的准确性,传播信息的准确性。
并对每个学习情境进行项目式的教学设计,课程思路设计如下:
1.培养学生以版式设计的不同应用媒体为该课程内容设计依据,确定工作任务;
2.将课程的内容具化为学习情境,以版式设计的组织工作流程编排课程内容;
3. 以实际版式设计制作的项目为载体设计教学过程;
4. 具有综合性、可扩展性,给学生足够的发挥空间。
教学项目教学设计深度的提高加强了学生在学习版式设计中的认知度。更好与市场专业需求挂钩。应用型项目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得到原有版式训练的深度学习,学校与企业无缝对接减少很多的实习适用的时间,提高了高职培养应用的人才的特色。大大提高了图文编排的创新和提高的力度,版式项目得到加深,空间得到了延伸,项目教学是高职专业实践课程的必要环节,是市场的需求和专业的发展,由项目型的表格设计我们看到企业针对专业的不同,项目分工细密,这样的项目实训也满足了市场的技术和设计要求。
现代的设计与编排设计的联系紧密,尽可能充分的了解版式的类型和要求。才能完美的有效的表现版式项目实践设计理念。版式设计训练项目型的改革和深度空间更好地淋漓尽致发挥版式设计训练在专业的重大的作用,美在这里启航,又在这里满载而归。
参考文献
[1].《包装与设计》广州包装与设计杂志社出版社2000
[2].《版式设计原理》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3].《版式设计》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
课程设计 篇2
课程名称:模具设计课程设计
课程代码:MPRC3006 英文名称:Course Design For Die Design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程
学分/学时:2学分/2周 开课学期:第7学期
适用专业: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
先修课程:机械制图、金工实习、工程材料、模具设计基础及模具CAD 后续课程:无
开课单位:机电工程学院 大纲执笔人:朱伟珍
课程负责人:朱伟珍 大纲审核人:杨宏兵
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性质及主要内容,指明学生需掌握知识与能力及其应达到的水平)
课程性质:模具设计课程设计是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针对塑料模具设计的特点,以单分型面注射模、多分型面注射模为例,着重介绍了一般模具设计的内容、方法和步骤,以实际应用为导向,培养学生运用模具设计技术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本课程是模具设计课程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完成模具设计工作而进行的一次基本训练。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概述、塑料模具设计的内容、模具装配图的设计、零件工作图的设计、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设计总结及答辩。通过相关功能模块的指导和实验训练,使学生掌握具体塑件模具结构设计的能力。培养学生能够设计针对模具结构设计的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
本课程的具体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模具设计及其他相关课程的基本知识来解决工程实际中的具体设计问题,以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所学课程的知识。
2.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初步掌握塑料模具设计的内容、步骤和基本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结构设计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
3.通过课程设计,提高学生查阅技术资料和手册的能力,熟悉并正确应用有关的技术标准。
4.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认真负责、踏实细致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含课程教学、自学、作业、讨论等内容和要求,指明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重点内容:;难点内容:∆)
1、概述(0.5天)(支撑教学目标2)1.1 塑料模具课程设计的目的 1.2塑料模课程设计的内容 1.3 塑料模课程设计的步骤 1.4 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目标及要求:
1)掌握塑料模具课程设计的目的; 2)熟悉塑料模课程设计的内容; 3)掌握塑料模课程设计的步骤; 4)了解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2、塑料模具设计的内容(3天)(支撑教学目标1、2、3)2.1 模具结构型式及注射机的初步确定 2.2 分型面及浇注系统的设计 2.3成型零件的设计 2.4脱模推出机构的设计 2.5侧向分型与抽芯机构设计 2.6
模架的确定和标准件的选用 2.7
合模导向机构的设计 2.8
排气系统的设计 2.9
温度调节系统的设计 目标及要求:
1)掌握塑件成型特性的分析、塑件的结构工艺性分析、明确生产批量、计算塑件的体积、确定型腔数量、确定注射成型工艺的方法,初选注射机; 2)掌握分型面及浇注系统的设计原则,合理选择分型面及浇注系统结构; 3)根据注塑件的结构特点,合理设计成型零件的结构及其固定方式、脱模推出机构、侧向分型与抽芯机构∆; 4)合理选择模架和标准件;
5)合理设计模具的排气系统和温度调节系统。
3、模具装配图的设计(2.5天)(支撑教学目标1、2、3、4)3.1 简单模具装配图的设计步骤和方法 3.2 多分型面模具装配图的设计特点 3.3带有侧抽芯模具装配图的设计特点 目标及要求:
1)掌握简单模具装配图的设计步骤和方法∆;
2)熟悉多分型面模具装配图及带有侧抽芯模具装配图的设计特点; 3)合理绘制具体塑件模具装配图∆。
4、零件工作图的设计(2天)(支撑教学目标1、2、3、4)4.1 型芯(凸模)类零件工作图 4.2 型腔(凹模)类零件工作图 4.3模板类零件工作图 4.4模具零件材料的选择 目标及要求: 1)掌握型芯(凸模)、型腔(凹模)、模板类零件工作图的设计方法; 2)
掌握模具零件材料的选择原则; 3)合理绘制零件工作图∆。
5、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设计总结及答辩(2天)(支撑教学目标1、2、3、4)5.1 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 5.2课程设计总结 5.3课程设计的答辩 目标及要求:
1)掌握编写的规范化、计算的正确性、内容的完整性等要求; 2)
从课程设计学习到的知识及能力;
3)充分理解模具结构的工作原理及各零部件在模具中所起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式上,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综合运用讲授法、任务驱动法、讨论法、启发法和自学指导法,通过引入问题和启发式教学,使学生更加明确教学内容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内在学习动机,提高课堂的积极性。在目前的实验教学条件基础上,及时采用实验练习法,强化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以单分型面注射模、多分型面注射模为主要内容,分概述、塑料模具设计的内容、模具装配图的设计、零件工作图的设计、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设计总结及答辩等5个模块,各知识模块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根据学生所设计的具体模具,给学生提供相关参考资料,引导学生自学拓展,强化对学生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能力、工程问题分析能力的培养。
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本课程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说明如下:
1.概述、塑料模具设计的内容。教学内容涉及具体的模具设计内容。在教学中采用讲授法、任务驱动法和讨论法相结合。设置明确的模具设计目标,训练学生完成模具设计的主要内容,予以适当指导,及时强化教学内容。
2.模具装配图的设计、零件工作图的设计。教学内容涉及模具装配图、零件工作图的设计步骤及方法。在教学中采用讲授法、自学指导法和讨论法相结合,强化对学生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能力、工程问题分析能力的培养。
3.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设计总结及答辩。教学内容涉编写的规范化、计算的正确性、内容的完整性等要求。在教学中采用讲授法和自学指导法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按要求完成设计计算说明书的编写,顺利完成答辩。
在教学方法的实际执行过程中,每个教学环节都应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同时,以上教学方法需要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效果、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应用情况不断改进。教学效果不好、学生对知识点理解程度不高时,应适当调整教学方法,适当增加演示法或现场教学法,或在讲授后续教学内容时,引导学生前后联系,结合前置难点内容进行讨论,强化知识掌握。在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较好,系统性较好的情况下,适当提高教学内容的难度,或增加发现学习法和自学指导法,设置具体应用问题,引导学生探索解决方案。
四、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
考核方式:平时测验及作业,设计计算说明书及图纸,答辩
成绩评定方式:平时成绩15%,设计计算说明书及图纸70%,答辩15%
五、教材及参考书目
教材:
伍先明.塑料模具设计指导[M].3版.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2. 参考书目: [1]
宋玉恒.塑料注射模具设计实用手册[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4. [2]
李德群.塑料成形工艺及模具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4. [3]
申开智.塑料成型模具[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4]
李建军,李德群.模具设计基础及模具CAD[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5]
课程设计 篇3
关键词:课程设计;质量保障;过程监控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2-0229-02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是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质量目标是:通过综合运用多门课程的知识解决机械系统方案设计、零件结构和工作能力设计的基本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拓宽机械系统及零部件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相关的方法,获得相关的技能,提升独立进行机械设计的能力。本文介绍作者在课程设计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方面的经验,包括细化课程质量目标,创新教学模式,师资和教材质量保障,建立过程监控和反馈平台,采用创新的学生评价方法等方面。[1]
一、研究课程性质并细化质量目标
针对具体的教学过程,建立详细明确的、操作性强的教学质量目标子集是实行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的重要举措。经过全体教师的研究讨论,并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我们把本课程教学质量的目标具体细化为:①针对具体的项目实例,经历从方案设计到零件设计的全过程,综合运用先修课程的知识,引导学生自主扩充教材上没有的、解决机械设计问题必须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在获取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自我发展能力等方面得到提高。②通过设计计算、绘图以及运用技术标准、规范、设计手册等有关资料,进行全面的机械设计基本技能训练,进一步巩固、加深和拓宽所获得的知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机械设计问题的能力。③通过编写设计说明书和参加答辩,提高学生对工程设计问题进行系统表达、分析求解和论证的能力。④通过设计实践,掌握机械设计的一般规律,引导学生思考工程实践中存在的社会、经济、环境等问题,从而认识工程师的社会责任,培养初步的现代工程意识。⑤通过组成设计小组等方式,创造工程设计项目中的人文环境,模拟设计团队分工协作的运作方式,使学生的人际交流和团队协作能力得到发展。
二、相关课程采用以项目为线索的教学方式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属于实践性教学环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深度决定了本课程的教学质量。由于本课程设计与几乎所有的前期课程相关,质量保障必然要求上溯到这些课程。我们选取其中相关度最大的三门课程《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设计基础》进行研究,发现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方面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上述相关课程以前沿用多年的的教学方法,教材注重知识的系统性,虽然在能力培养方面也起到一定作用,但教学实践表明这样培养的能力往往是局部的孤立的。当学生学完了这些相关课程,进入课程设计阶段,面对一个具体的设计项目时仍然感觉无从下手。这暴露出学生综合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具体问题能力的训练不足。近年我們开始试行了以项目案例为线索组织教学内容的改革,并落实到《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设计基础》这三门课程中,选择典型机器设计为课程项目,理论课以项目任务下达的方式引入,从客户的原始诉求出发,全部知识点按照项目展开的过程顺序来呈现,用项目事例取代常规例题,用设计实践取代常规作业。这种做法使得机械设计的全局更加清晰,有如下几方面的好处:第一、理论教学的内容有了明确的目标,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有利于得到完整和深刻的认识;第二、有利于从工程视角组织教学,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第三、为以后课程设计阶段做好充分的准备,有效提高课程设计的质量;第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践表明,这些相关课程及课程设计的教学质量因此得到明显提高。
三、师资质量保障
鉴于本课程设计的工程性质,以及理论与实践结合密切的特点,有必要对教师的指导资格设立门槛。为此,我们建立了“课程设计指导教师资格审查制度”,具体做法是:无论学历、职称高低,第一次承担本课程设计教学任务的教师,必须提前按照本课程最高要求的教学内容完整地完成规定学生必须完成的所有工作,再经课程负责教师组织答辩小组,召开答辩会,学校教学督导员参与监督,对该教师完成的图纸和计算说明书进行审查和答辩,有经验的教师还对指导学生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详加解释。要求取得优良成绩的教师才可以承担本课程设计的教学任务,并且规定第一次不能独立承担,而是与有经验教师一起,积累一定教学经验后才能独立承担课程设计的教学任务。“课程设计指导教师资格审查制度”严格执行多年,目前教学团队中包含多名具有企业机械设计相关工作经验的教师、多名长期参与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设计大赛并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多名主持或参加过各级科研项目并积累了丰富工程经验的教师。由于有良好的师资作保障,课程教学质量获得了教学管理部门和学生的一致好评。
四、教材质量保障
大部分现有教材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以提供相关知识为主要目标,很少综合考虑学生能力培养的需求,表现在:对机械设计一般规律的描述只停留在空泛的条文上,并没有作为指导思想落实在各章节的分析中;主要提供设计相关知识,较少论及设计方法,或者仅介绍与设计相关的规则,很少对思维方法展开讨论;所提供的对象知识之间缺少有机联系。有鉴于此,我们专门组织了本课程教学团队成员,编写了《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指导书》,该教材在使用中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普遍欢迎,也得到其他院校选用,因使用效果好在初版半年之后即重印[2]。本教材从培养学生能力的角度出发,以设计逻辑组织知识素材,把机械设计主要规律以及相关方法的运用贯穿其中,明确揭示机械设计主要要素之间的关联,体现了机械设计能力培养的需求。
五、建立课程设计过程监控和反馈环境
为保证课程设计能够正常进行,我们建立了课程设计过程监控的一整套方法,对学生和教师都规定了严格的教学纪律。为了及时研究课程设计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共享先进的教学经验,除了执行学校要求的常规静态教学质量控制制度外(如听课制度,举行不定期教学研讨会等),我们还在互联网上设立了内部教学论坛,教学中的问题当天就可以反映到论坛中,大家共同讨论及时解决,这种方式能有效地对教学过程进行监控。
六、创新评价方法
由于师生比例悬殊,一个教师往往需要指导一百名左右的学生,如何监控教学过程,客观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成为教学质量保障的重要问题。我们采用“过程定量评价表”的方法。按照不同专业的要求设计了细分为4到7个部分的评价表,对每个学生的出勤、进度、学习态度、学习成果(如设计草图、装配图、零件图、说明书)规定了细化的评分标准。这种方法自2006年使用至今,起到很好的作用。教师为填写每个学生的情况,必须认真对待每一个细节。而每个学生在课程设计期间的表现被如实记录,结合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两个方面进行细致的公正的评价。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规范了教师的教学活动,也以定量方式保障了教学质量。
七、实施效果
以上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从2006年开始,已经在约120个班的教学中实施,本课程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在学校各类教学检查中获得好评。很多学生撰写的设计说明书正文结束之后,在总结里留下了对本课程设计的感受。大致归纳为五类:本课程使他们第一次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得到如何获取和综合运用知识的有效训练;本课程使他们认识了工程的社会、经济、人文的要求,明确了成为一名合格工程师的努力方向;本课程将对他们今后的人生产生深刻的影响,明确了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本课程锻炼了他们的人际交流和协作能力,同学之间加深了感情,提高了班级凝聚力;本课程指导教师的敬业精神使他们深深感动,教师的言传身教令他们终身难忘。
参考文献:
[1]林怡青,谢宋良.以项目为线索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10(增):174-176,182.
[2]林怡青,谢宋良,王文涛.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指导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50.
基金项目:2010年度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BKZZ2011022);2010年广东省实验教学研究(改革)基金项目(2010003);广东工业大学高教研究基金项目(20102076)
课程设计 篇4
当前我国的艺术设计教学在教学方式上总体而言还是“灌输”式、“填鸭”式的, 在这种教学方式下, 学生被动地学习“确定的知识”“制度化了的知识”“早已被证明了的既成事实的知识”, 不利于学生探求精神、批判态度、选择与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 必须在课程建设与改革中寻求新的教学内容及学习方式。
本文所指的“研究性课程”是指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 它是指学生在主动选择的前提下, 以课题研究或项目设计为载体, 通过教师的指导与帮助, 主动地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研究性课程在高等艺术设计教育所具有的形式, 是在独特的极具实验价值的课题设计中包含诸多的知识点并进行学科的重构, 学生对作业进行深化设计, 并在资源、方法、程序、媒介、形式等方面展开实验。因此, 研究性课程在这里更多地体现为一种课题价值的设计。1
二、研究性课程的建构方法——从课题设计进入研究性学习
对任何一门课程而言, 都存在着两类不同形态的知识, 即概念性的知识与过程性的知识, 前者表达某种研究的结果, 后者反映知识获得与验证的方法。而过程性知识正是以课题设计——作业编制的方式实现的。而如何将课程内容的原理、规则、方法等知识要素转化为可操作的课题, 或怎样将讲义演绎为可供实施的作业, 可以认为是使课程获得研究性的意义所在, 也是课程活动中最具戏剧性的技术游戏。
在课程的具体实施方面, 我们可以以《图形设计》课程为例, 《图形设计》是艺术设计专业视觉传达方向学生必修课和其他方向的选修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和训练可使学生掌握创造图形新形式和有效传达信息的视觉语言的基本技能, 促进创新思维, 培养现代设计的艺术观和审美观。
笔者有机会完整地听取过四次由不同教师讲授的《图形设计》课程, 在听课的过程中笔者对授课过程作了详细的笔记, 并完整地参与了其课后作业的实施。笔者通过对以上授课过程的比较和分析, 大致总结出以下特点:
一、教学方法方面, 教师虽和学生作了有益的互动, 但基本上还是以灌输式讲授为主。
二、教学内容方面, 授课内容大同小异, 其内容基本按照以下教学单元来进行: (1) 讲授图形设计的概念; (2) 讲授图形设计的发展史; (3) 讲授图形设计的方式方法; (4) 讲授图形设计的表现手段及技巧; (5) 布置作业 (作业前教师大量让学生观看相关作品) ; (6) 教师讲解作业。
三、课题设计方面, 大部分老师都采用了让学生看图, 看
相关内容的视频以打开思路的方法, 作业的主题基本为环境保护类, 诸如“水是生命”“保护物种多样性”“反对全球气候变暖等”课题。
诚然, 这样的授课方式具有一定的功能性, 通过让学生对既成作品的分析和模仿而获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技能, 通过相关理论的“灌输”让学生有了一定的“识记”目的, 也让学生获得了图形设计这门课程“系统”“完整”性的知识。
然而, 这样的授课方式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一、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思维方式和方法带有很强的定势, 建立在模仿之上, 习惯于从各个学科的特定角度出发提出问题并分析问题;
二、课程的教学情景呈现为一种简单化的、技术性的、统一式的格局。缺乏实验、概念、真正的过程, 使学习活动缺少获得原创性的空间, 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兴趣;
三、既定课题往往是多年沿续下来的程式继承, 既缺乏理性的逻辑结构, 也不能体现多学科理论的借鉴及交叉会, 没有吸引学生的意趣而单调乏味, 作业样式更显八股化。
笔者在给江苏晓庄师范学院的大三学生上《图形设计》这门课程的过程中以音乐作为资源, 以多学科的理论、方法来进行课程设计, 力求改变上述现状, 具体课程设计如下:
一、课程目的
1. 为视觉形式的创造寻找新的源泉与切入点, 丰富对视觉形式的表现与表达。
2. 发现音乐形式与视觉形式的联系与共性, 进行音乐形式与艺术设计的互动。
二、教学内容
1.了解音乐的要素、结构与风格, 认识音乐、解析音乐。
2.以音乐作为资源, 以一系列练习与步骤实现从音乐形式到视觉形式的转换。
课题一:音乐形式的视觉转换
要求:
1.思维:感性 (情绪的表现) , 理性 (明晰的结构、层次与秩序)
2.形式与色彩美观, 新颖, 具有音乐性。
3. 每人完成一幅整开, 底色不限, 材料不限, 手法不限, 工具不限。
5. 作品要求有150字左右的说明, 在展览中作为作品说明:
介绍音乐, 视觉作品的构思、切入点、作品结构、色彩设计、材料肌理、总体效果。语言清晰、精炼、通顺。
作业实施过程说明:
(通过了解音乐) 解题—— (以作业) 答题。10:50每日一曲。
步骤 (1) :结合课堂讲解与聆听, 了解音乐的基本要素与结构, 并在此基础上边听边画, 以一个本子记录对音乐的片段式的视觉转换, 在认识音乐的过程中寻找视觉创作的切入点, 为之后的创作与设计做准备。
步骤 (2) :搜集各种带有音乐感的视觉形式, 将其贴于本子中。
步骤 (3) :从给定的曲目中选择一首某种风格的乐曲, 结合步骤1中对音乐要素与结构的理解以及步骤2的视觉形式资料来编织画面, 对一首完整的乐曲或片段进行视觉转换与表现。创作1幅根据音乐的形式设计的画面。
课题二:音乐形式的综合设计
根据课题1发展出的音乐形式进行版式、书籍、服装、首饰、摄影、装置、雕塑、室内、建筑的设计。将学生分组, 每组3~5人, 创作系列作品, 单件作品单独完成。
要求与步骤同课题一, 尺寸根据需要确定。
实践证明:通过上述课题设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图形设计》这门课程的兴趣, 通过精心的课题设计把不可靠的感觉变为科学的理性的视觉法则, 把课程从技巧的模仿转变为对艺术规律的感性与理性的体验与认识, 变为学生潜能的发现与发掘。学生在实施作业的过程中能主动地去了解音乐, 挖掘音乐和设计的相关关联点, 教师与学生满怀游戏般的乐趣中将无限的实验材料和自由的实验手段放入开放的空间, 将思想与愉悦融为一体, 体现了探索性、实验性、概念性的课程景观。
摘要:本文从我国基础教育中开设“研究性课程”的举措及成效得到启示, 以艺术设计学科中的《图形设计》课程为例, 结合作者本人的教学经验及课程实验, 论述了以课题设计作为切入点建构研究性学习方式的价值, 并进而分析了从研究性学习发展为研究性课程的可能性。
关键词:基础教育,图形设计,课题设计,研究性学习,研究性课程
参考文献
[1]邬烈炎.走向研究型课程——以设计基础教学为例[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4, 2.
课程设计 篇5
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 《数字电路与单片机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在此输入项目设计题目)
姓名:学号:专业/班级:指导老师:
小组成员、分工及签名:
年
说明
组织形式
每个小组3-5人,每组选择一个题目,每人独立承担一部分设计内容,分工合作,共同完成课程设计任务。设计任务
每个小组完成电路设计与制作、程序设计、软硬件调试及演示工作。答辩及演示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程设计答辩。要求介绍设计原理,分析计算过程,并
演示设计成果。 各小组答辩时间共计15分钟,其中,演讲8分钟,演示2分钟,回答问
题5分钟。成果提交
实物及打印材料(答辩时提交)
每个小组需提交一份电路板实物;每人需提交一份独立完成的课程设计报告(A4纸打印,以软件开发为主要设计任务的学生需要提交完整的程序清单)。 电子版材料(以小组为单位打包压缩后,答辩时提交)
每个小组完成并提交一份答辩材料(PPT文档)、实物照片、演示视频(并配音)。每人独立完成的课程设计报告(word文档,以软件开发为主要设计任务的还需提交程序清单电子版)。
注意事项
由于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没有安装Protel等软件,为方便答辩时讲解,请将电路原理图粘贴到PPT文档和Word文档中,重点部分局部放大后再粘贴,确保电路图及标注清晰。 为节省答辩时间,每个小组提前准备好电子文档并考入U盘的同一个文
件夹中(以“班级+小组编号”为文件夹名)。文件夹中包括:小组每个成员提交的课程设计Word报告(以学生姓名作为文件名)、小组答辩PPT电子文档、程序、演示视频。
(在此输入项目设计题目)
(专业、班级、学号、姓名)
摘要:(100-200字)
(以下为课程设计说明书参考结构,请每人根据具体完成的课程设计任务进行适当的增减、修改。)
1.课程设计任务概述
1.1 课程设计任务描述(或定义)1.2拟达到的设计目标
1.3拟采用的技术手段、方法
2.系统功能、技术指标分析
2.1系统功能划分与定义 2.2主要技术指标分析
3.系统方案设计与主要参数计算
3.1系统总体方案设计、系统原理框图
3.2系统主要模块工作原理、各模块间的关系 3.3主要参数计算
3.4主要器件选型及其主要参数
图1 H-桥驱动电路原理图
4.算法及软件开发
4.1算法分析与选择 4.2软件框图
5.系统调试、实验及结果分析 5.结束语
课程设计总结、感言、思考、建议等
参考文献
1.胡乾斌等编,单片微型计算机原理与应用(第二版),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年。
2.槐创锋、李振军、张克涛编著,Protel 99 SE电路设计基础与典型范例,北京,电子
工业出版社, 2008
课程设计 篇6
关键词: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减速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42-02
《机械设计基础》是近机类专业必修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程,它主要介绍常用机构和通用机械零部件设计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及设计方法等内容,为学生学习后续的专业课程奠定一定的基础,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是《机械设计基础》课程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一般安排在课程结束之后,大约占用两周时间,是学生在大学里第一次较为全面的工程设计与实践训练。课程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综合运用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和生产实际知识,起到深化拓展有关机械设计方面知识的作用,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顺利完成毕业设计任务、提高就业率等打下一定的基础。
一、课程设计质量的提高办法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通常选择一般用途的机械传动装置或者简单机械作为设计内容。目前采用较广的是将以齿轮减速器或蜗杆减速器为主体的机械传动装置作为设计课题。因为减速器能够较全面地反映本课程所学的内容,主要包括电机、带传动、齿轮传动、轴、轴承、联轴器、螺栓、键、销、润滑、密封、减速器附件及箱体等,偏重零件方面的设计。课程设计的工作量为减速器总装配图(0#图纸)1张,齿轮和轴类零件工作图(3#图纸)各一张,设计计算说明书一份(16k纸25页左右)。内容较多而且设计过程比较复杂,需要把设计出的参数变为具体的结构,要求学生在两周内完成确实有一定的难度。那么,如何帮助学生顺利完成课程设计,如何提高课程设计的质量呢?本文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进行简单介绍。
1.要求学生重视课程设计。学生往往认为课程设计是一门考查课,比开卷考试还容易应付,无非就是把课程的内容按照一定的顺序抄写一遍,因而敷衍了事,把更多的精力都用在了复习其他课程上,对课程设计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部分学生还以查阅资料为幌子逃课、迟到、早退等,甚至同学之间相互抄袭,瞎编乱造,忽略了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结果当然是课程设计质量不令人满意,故而必须要求学生从思想上重视课程设计。
2.要求教师严格管理课程设计过程。教师对课程设计的管理不够严格,不关心学生的出勤率以及迟到早退现象,或者把考勤任务直接交给班干部,而班干部又碍于班级同学的情面,不向指导老师如实汇报出勤率,这就给部分同学提供了钻空子的机会。课程设计占用两周时间,教师应该严格卡住时间点,比如:第1周,完成执行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完成减速器箱体、润滑以及附件的设计,完成总装图的手绘图,并及时进行检查,及时改正存在的错误,防止学生走弯路;第2周,绘制零件图,完成设计计算说明书,要求学生按时完成给定的任务,提高他们的独立工作能力,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防止个别同学平时不努力做,专搞最后突击、抄袭。两周的课程设计结束,要组织学生进行答辩,对于那些回答问题模糊不清,说话支支吾吾、语无伦次,图纸上漏洞百出的同学要严厉批评,要求其认真整改,问题严重的同学要重新进行课程设计。
3.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拆装减速器。减速器在现代机械中应用非常广泛,但是大部分学生从来都没有接触过,对其详细结构当然也缺乏感性认识。只有通过实物装拆,才能使学生对减速器的结构有更加直观的认识,才能进一步分析减速器中力和运动的传递途径。装拆的重点是轴系零部件的结构及装配关系,使学生能够在设计中结合实际,选择合适的结构和尺寸,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组织学生去减速器生产厂家参观或者观看陈列室。此外,对于箱体的设计也非常重要,箱体结构复杂,其各个尺寸,如箱体壁厚、箱座凸缘厚、箱体深度、轴承端盖外径、凸台高度、外箱壁至轴承座端面的距离等,单凭想象或查资料很难设计,有了实物才容易理解,方便学生绘制总装图和零件图。
4.要求学生重视传动方案的选择。传动装置用于将原动机的运动和动力传给工作机构,并协调二者的转速和转矩,以满足工作机对运动和动力的要求。传动方案的拟定主要包括传动装置的选择、总传动比的确定、各级传动比的分配、传动装置的运动和动力参数的计算等。传动方案拟定是机器总体设计的主要组成部分,方案设计的优劣对机器的工作性能、工作可靠性、外廓尺寸等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确定一个较优的传动方案至关重要,需要对各种方案进行仔细分析比较,还要考虑工作环境、载荷平稳性、生产条件等多个方面。当采用几种传动形式组成的多级传动时,需要考虑各级传动机构的布置顺序,各级机构所适应的速度范围等,还需要考虑各种传动形式的优点和缺点,如:带传动工作平稳,具有缓冲吸振、过载保护等优点,适宜放在高速级,但是它的承载能力较低,结构尺寸比较大;链传动因多边形效应而存在运动不均匀、有一定的冲击振动,适宜放在低速级;斜齿轮传动的平稳性比直齿轮好,承载能力也较强,适宜放在高速级,但是在传动中会有附加轴向力产生;锥齿轮加工比较困难,一般放在高速级,并限制其传动比大小,以减小其直径和模数;蜗杆传动的传动比大,传动平稳,但是效率低,适宜放在高速级,以减小传递的转矩,获得较小的结构尺寸从而提高效率。
5.重点检查图纸中存在的问题。课程设计的两周结束后,要求学生把设计结果以图纸和说明书的方式上交,并在答辩时正确完整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这样一来,学生就需要完全清楚整个设计过程,并在图纸上正确表达出来,在说明书中提供有关参数的合理选择。关于画图部分,用到了机械制图课程中所学的知识,如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尺寸标注、公差配合、表面粗糙度等内容,学生必须严格按照制图的有关标准去执行。此外还应注意一些容易出错儿的细节问题,如两个齿轮啮合处、螺纹联接处、滚动轴承处、油标及油塞的位置、轴承端盖上螺钉的位置、三个视图的投影关系等。还需提醒学生注意,总装图中的尺寸标注主要包括特性尺寸、配合尺寸、安装尺寸和外形尺寸,其他的尺寸都标在零件图上;轴承与孔的配合,只标轴的配合性质;齿轮与孔的配合,标轴和孔的配合性质;零件序号的编写、明细表、标题栏的填写一定要遵守国标规定;图中的数字、字母、汉字、符号等也要按照要求书写。
6.重视答辩与成绩评定。答辩是课程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对学生工作成果的一次全面检查,通过提问题的方式引发学生思考,帮助他们提高对机械设计过程的理解和认识水平,因此务必组织学生进行答辩。在答辩过程中,可以发现学生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要求学生进行改正,提高设计质量。成绩评定要采用以答辩为主,参照平时表现(包括出勤情况、学习态度、钻研精神、遵守纪律情况等),设计计算说明书及图纸质量综合评定的方法。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是教学实践环节中很重要的一环,是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开拓学生创新潜能的重要手段,只有这些工作都做好了,才能保证课程设计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朱龙英.机械设计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1.
[2]周海.机械设计课程设计[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8.
课程设计 篇7
1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VF课程中不但包括数据库的管理应用, 还包含数据库应用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内容, 学习起来稍有难度。在我校的VF实际教学过程中, 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课程开设的专业主要是会计、国际贸易、财务管理等一些非计算机类的专业。这些专业的学生没有学习过计算机语言类基础课程, 所以对于VF这样综合的数据库和程序设计兼而有之的课程, 学习起来会有一定难度。二是学生的学习能力、上机实际操作能力各不相同。不同层次学生对VF课程的学习与理解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通常会采用相同的教材、相同的课件、相同的授课形式方法, 这样不利于一些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学习。三是课程的学时偏少。由于开设VF课程的专业一般为非计算机专业, 总课时量相对少, 实践课时的设置也相对降低很多。基于以上问题, 为了适应在教学过程中的种种问题,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是势在必行的, 甚至是迫在眉睫的。
2 VF教学改革的具体方案
在当今社会高等教育已经把提升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作为教学重点, 所以本门课程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 可以通过学生在平时的上机练习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
2.1 优化课程编排、改善教学手段
在VF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任课教师可以优化课程内容的编排, 采用学生感兴趣的实际案例作为编程举例的题目。通过真实有趣的情境案例选为教学题材, 激励学生主动与教师的任课过程中进行更好的互动。教材上的例题多半都是以数学知识为编程的例题, 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觉得晦涩难懂些。所以在案例的选取应挑选学生更容易接受的实际案例为讲解的对象。
在本次课程改革中, 我们在课程的内容编排采用一个《图书馆管理系统》的综合程序作为讲解的案例。在开课之初就告诉学生本学期我们的课程会围绕着如何完成制作这样一个管理系统而展开的。这个案例结合VF课程中所讲解的数据库的设计、表的设计与操作、报表、查询、表单设计等知识。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看到我们所制作的综合管理系统, 可以比较直观的了解该课程所涉及的各知识点, 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的过程中, 学生可以看到所学的知识点如何在该管理系统中进行实际应用, 起到弱化课程难度的作用。
2.2 上机实践课的改革
过去该课程的上机多半采用统一印制的实验报告, 通过几道练习题让学生进行上机的练习, 由于学生缺少必要的预习及有效的实验指导, 真正的实验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为了改善这种上机实践课的缺陷, 我们采用针对机考软件进行每章节的练习。学生可以通过每次理论课的学习了解知识的应用, 在上机中进行实际编程练习。通过软件练习题对每章的知识点进行考核, 可以让学生通过对重点、难点进行针对性的做题练习。学生可以根据软件评分情况了解自己的掌握水平。及时的评分系统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化被动为主动。而且通过软件的视频讲解还可以做到知识点的时时同步讲解, 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的学习内容。
2.3 考试形式的改革
传统的VF课程考试都采用纸制理论考试为主, 针对于这种计算机操作性比较强的课程, 笔试只能考查学生的理论基础。容易造成学生死记硬背理论知识, 而不注重课程的实效性。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动手操作能力, VF课程可以采用机考的形式进行考核。考试的内容可以把理论部分以选择题形式进行考核, 而考试内容通过操作题进行更加全面的知识点细化的考查。因为上机考试难度比较大, 而且考试形式相对客观, 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计算机操作水平, 而且能够更好的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水平。
3 VF课程的考核办法
实际教学表明, 一门课程如果单纯以期末考试作为学生的考核, 容易让学生在期末复习的时候通过突击式复习应付考试。为了督促学生更好的学习, 需要设计一个比较全面、科学、完善的课程考核体系, 这样不但可以公正反映每位学生的学习和上机情况, 还可以更加准确地检验实践教学质量与效果。针对VF这门课程既有理论课程, 又有上机实验课程, 我们研究出一套比较科学严谨的考核体系, 能够比较全面、客观地评定学生的学习情况, 这样更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起到了一定积极的作用。具体课程考核方法例如表1 所示。
本文提出的VF教学改革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但在教学及实践教学过程中, 还有很多内容值得我们做出进一步研究使得高校VF课程授课形式更加完善科学。
参考文献
[1]程金林, 吴良斌.高校实验教学考核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8, 24 (4) :76-78
课程设计 篇8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 社会对技术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数量在日益增大, 而这类人才主要是由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负责培养, 因此职业教育的地位被提升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然而在今天的职业教育课堂上, 到处都可以看到不适当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从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馈可以看出。从学校发给学生的调查问卷表中我们可以看到, 许多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内容的评价是“无聊”“无趣”“没用”, 但为了得到毕业证书, 学生不得不勉强应付。学生的态度又引起老师的反感, 老师觉得自己的工作没有得到相应的尊重和回报, 由此抱怨“生源”的质量太差, 许多高职学生根本不具备上大学的基础, 没法教。于是师生之间形成恶性互动。这种现象在高职院校中比比皆是。
所幸许多职业院校已经意识到了这种恶性互动, 并以评优、创示范为契机, 开始编制一系列针对自己学校特点的教学改革方案。课程设计的改革就是方案之一, 因为课程设计是否合理是教学能否生动的基础, 是能否得到学生普遍认同的前提。
二、传统课程设计与先进课程设计的比较
(一) 传统的课程设计以知识系统为导向、突出知识培养目标, 而先进的课程设计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突出能力培养目标
在传统的课程设计中, 教师无视学生的入学水平, 无视职业教育的职责和定位, 把传统高校的一套做法直接搬到职业教育课堂中, 总是希望在学校里把尽可能完整的知识系统灌输给学生。而实际上, 许多学生在入学之初就不具备上普通大学所需要的计算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推理能力。在欠缺基本能力的情况下被盲目灌输系统知识带来的后果是:学生学习知识有困难, 能力也依旧得不到培养。而先进的课程设计由于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 课程的实例、实训和主要课堂活动都紧紧围绕职业目标的实现在进行, 因此不必拘泥于知识系统框架, 讲授可以更加务实, 容易激发学生兴趣。此外, 先进的课程设计突出了能力培养目标, 这就弥补了学生在入学之初各项基础能力的欠缺, 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吸收。
以《外贸跟单实务》这门课为例, 如果按传统的课程设计理念, 教师应该完整地讲述从审查外销合同到审核信用证再到验厂等一系列跟单流程的九大步骤, 每个步骤都从概念、基础知识讲起。例如讲审查外销合同这一步骤时, 必然先介绍合同的形式、合同的内容等相关基础知识, 再讲如何审查, 唯恐学生没学到与合同有关的任何一个知识点。但是按照先进的课程设计理念, 教师可以不在乎知识的系统性, 而重在强调能力的培养。所以在这一环节的讲述中只需举案例让学生自己总结合同审查中应该注意的事项即可。同时这也不影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因为学生完全可以通过案例自己总结合同的形式等相关基础知识。很显然, 这种课程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 总结问题的能力, 培养他们对细微错误的敏感性。
(二) 传统的课程设计以教材为载体, 而先进的课程设计以项目为载体
传统的课程设计紧紧围绕教材展开, 而教材对于每个知识体系的叙述往往是以抽象的知识概念引入。于是依据教材, 教师先讲解新概念、定义、定理, 进行逻辑推导与证明, 然后学生用实验对知识理论进行验证。知识讲解完毕, 验证完毕, 最后才是老师介绍知识应用的实例。“先学后用”在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知识的掌握和巩固手段是问答、习题与练习, 所以用大量题目巩固知识, 练习解题技巧, 归纳解题方法。这种课的特点是, 给学生讲书:围绕通用知识体系、知识点、重点、难点讲书。理论课与实践课通常是分离的。
先进的课程设计紧紧围绕项目展开。教师先归纳出该门课程要求学生具备哪些能力, 然后依据不同的能力培养目标将知识体系划分为若干项目。这些项目不要求涵盖知识体系中的所有知识点, 但要求学生必须每学完一个项目掌握一种能力。在开始每个项目的学习时, 教师可以从案例引出实际问题, 激发学生思考并回答。在操作性较强的课程中, 学生可以先模仿, 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更多的是行动引导。
以《外贸跟单实务》这门课为例, 传统的课程设计理念是依据教材对于跟单流程编写顺序一步步讲, 先讲托运, 把关于托运的所有知识点都讲完后再讲办理保险。因此对于托运和办理保险中涉及的计算问题自然也是分开讲。但依据先进的课程设计理念, 我们完全可以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为目标单独设计一个项目, 将这门课程知识体系中涉及的所有计算问题合起来一起讲。再有就是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训环节的结合问题。一般情况下, 教师对于此类操作性较强的课程都会设置专门的实训课时, 但往往是在理论教学完成之后进行。这种划分依据是上课方式的不同, 实际上就是印证了传统教学的老观念:前者以教师讲授为主, 后者以学生练习为主。其实两者完全可以相结合, 因为在先进的课程设计理念中没有上课方式的划分, 一切皆以能力培养为目标。这门课程的实训环节——在机房用外贸实训软件对外贸业务流程进行操作, 很显然是在锻炼学生对业务流程的熟悉和掌控能力, 因此可以归入这一项目的课堂学习中。
三、《外贸跟单实务》课程的总体设计
(一) 课程目标
1.把课程从知识讲授型为主, 变成知识应用型为主。与传统教学中先讲授理论再用理论分析实务相反, 本课程教学将从分析外贸跟单业务操作中的常见案例入手, 从案例分析中引导学生提炼总结理论性基础知识, 再鼓励他们运用这些基础知识自主分析其他相关案例。
2.把课程从以理论思维为主, 变为以能力训练为主。本课程将采用引导式教学法, 要求学生对每个知识模块的理解都从分析案例和课堂讨论入手, 从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新知识, 总结新知识的能力。本课程还将设置外贸跟单实训环节, 让学生在外贸虚拟平台上扮演不同的角色, 合作完成整个外贸业务流程的操作, 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实际业务操作能力。
3.把课程内容从以教师讲授课本知识为载体, 变成以完成项目任务为载体。本课程将设置三个项目:跟单流程、单证审核和外贸英语。三个项目的知识内涵与教材有一定的联系又不完全依附于教材, 各自有不同的侧重点。每个项目学完后都要进行考核, 考核合格后才能进入下一个项目的学习。
(二) 课程内容的选择和依据
本课程三个项目的设置是根据专业能力培养目标拟定的。其中跟单流程项目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跟单基础知识及跟单流程, 相关费用的计算。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业务流程的熟悉和掌控能力;单证审核项目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信用证的审核, 单证不符时的处理方法及部分主要单据的缮制。目的是培养学生对单证的敏锐观察能力;外贸英语项目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跟单员常用口语, 看得懂专业英语及熟悉外贸函电的写作。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专业英语的熟练运用能力。
(三) 课程实施的主要教学策略
1.启发式教学法
此法又称暗示教学法, 它是通过暗示手段激发学生心理潜力, 加速学习进程, 提高学习效果的教学方法。教学实践证明, 这种教学方法在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中的使用效果十分显著。
2.研讨式教学法
即为学生提供提出问题和探讨问题的机会, 讨论并解决其他教学形式无法解决的问题。具体做法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特定题目各抒己见, 然后展开讨论, 互相切磋。最后由教师对主题进行归纳性的小结。这种教学法在跟单课中尤其重要, 因为每讲一个知识模块都要从案例讨论入手。
总之, 当代职业院校要培养的是面向市场的高技能的企业人, 而不是面向考场的博学的读书人。因此课程设计改革应以职业活动为导向, 以素质教育为基础, 突出能力目标, 以学生为主体, 以项目为载体, 以实训为手段, 设计出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必须把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与“自我学习能力”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以保证学生走上社会之后的持续发展能力。
摘要:课程设计改革是许多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重点。从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的困难出发, 以《外贸跟单实务》课为例, 阐述了先进课程设计的理论思路。
关键词:外贸跟单实务,课程设计,改革
参考文献
[1]吴宏.国际贸易专业创新型人才教学培养模式探索[J].科教文汇 (上旬刊) , 2007, (10) .
[2]陈丽能.高职能力本位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与方法[J].中国高等教育, 2006, (18) .
试谈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改革 篇9
1 设计动员、接触实物, 激发学生设计兴趣
向学生阐明本课程设计的意义和重要地位, 使学生对设计充满期待, 趁热打铁, 带领学生去实验室做减速器拆装试验, 让学生对减速器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了解减速器的原理、各零件的作用和结构, 尽量创造更多的条件使学生接触各种不同的减速器及其工作过程, 使学生能够把书本上静态的图片和理论与实际工程中的动态的实物和工作过程联系起来, 启发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思考问题, 探讨问题的学习过程。
2 为保证课程设计质量, 要求学生必须手绘图纸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 计算机辅助设计已经成为了一个热点, 而且很多高校早已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中取消了手绘图纸的要求, 但是笔者认为对于学机械的学生-未来的工程师, 除了要熟练应用计算机软件完成计算机绘图外, 还要必须掌握一定的本专业的基本功即具有手绘机械图纸的能力。这也可以让那些想投机取巧的学生望而却步, 因为不管设不设计都必须手绘图纸, 还不如就自己设计, 从而使学生能够真正的感受机械设计的过程、体会到工程设计的特点、学会工程设计的基本方法。
3 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
第一, 应利用好网络。网络是当前最发达的信息传播渠道之一, 保证网络的畅通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必要条件。但糟糕的是, 有的学生直到做毕业设计时还不会使用校园网上的电子期刊资源。因此教师除了要教授学生如何使用图书馆资源查阅电子期刊资料外, 学校还应顺应大学生个人计算机空前普及的情况, 在寝室、图书馆以及研究室等场所向学生开通校园网, 最大程度的发挥网络资源的利用率。第二, 搞课程设计的过程中, 应给学生提供固定教室、定时考勤, 随时掌握学生的设计情况, 以便随时能采取相应的措施及时改善教学效果。第三, 教师的定时不定时指导和答疑。特别是答疑环节很重要。通常课程设计都安排在本门课结束后的几周之内, 由于学生在做课程设计之前都刚刚学完理论课程, 所以在设计过程中难免会有/疑难问题, 因此答疑环节也是学生设计能力得到实质性提高的环节。
4 严格考核制度
课程设计必须以答辩的形式进行考核, 并且要有不及格率。答辩表面上是一个检查学生设计结果的形式或者是一个给出学生成绩的过程, 但实际上答辩有这样几个优点:第一, 因为有答辩和不及格率的制度, 学生会有一定的压力, 从而会一定程度的端正设计态度, 同时在思想上也会形成难以投机取巧、抄袭或蒙混过关的概念, 这样会达到一种相对良好的设计状态和结果;第二, 学生在完成课程设计时, 会因为有答辩, 而去刻意地为答辩做准备, 比如说仔细读图检查错误、检查设计计算过程、检查设计说明书等, 只要有不懂的地方学生都可以去抠, 去讨论, 这样准备答辩的过程也是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过程, 不但能使学生对知识掌握得相对扎实, 而且还会使学生有一定的成就感, 从而对这门课的学习甚至对本专业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即提高了教学效果的同时,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 通过答辩会给学生一个相对更公平的成绩, 能够一定程度地调动学生的课程设计的积极性。总之, 严格考核制度, 给学生以一定的压力, 使学生具有忧患意识, 并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变压力为动力, 能够提高教学质量。
5 设计题目的分配
笔者认为对于设计题目的分配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方面, 设计题目应具有多样性。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 生产实践中出现了许多新装置、新设备, 因而“机械设计”的课程设计题目也应作相应的调整。除了传统的减速器设计题目之外, 还可增加行星齿轮传动设计、谐波齿轮传动设计、带式无级变速器设计等题目, 通过这些新课题的设计, 除了可激发学生的设计兴趣之外, 还可切实提高学生的设计工作能力。另一方面, 设计题目的分配应因人而异。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工程设计, 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工程设计的基本设计思路和基本设计方法, 而据了解, 当前大多数高校的课程设计基本都是一人一题, 这可以使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设计任务的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但由于每位学生存在着学习能力上的个体差异, 因此笔者认为设计题目的分配不一定非要一人一题。对于能力一般或者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以组为单位来选择一组内容相同但参数不同的设计题目, 这样可以使这个层次的学生避免走过场而毫无收获, 同时他们在设计的过程中还可以相互交流, 相互学习, 并且还可以十足的锻炼学生的团队精神。总之, 通过这种设计题目分配方式, 可以使各种层次的学生通过课程设计都能学到本领, 具备应具有的能力。
6 展望
课程设计 篇10
一、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设计环节是液压与气压课程讲授完成后的一次综合训练, 锻炼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并且对学生绘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查阅手册的能力及团队精神等都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未进行改革前为在校制图室进行设计, 学时2周。因校内实验室及实训中心的仪器设备有限, 教师想要给学生布置任务时除了有一两个题目学生能看到实物外, 其余只能靠图片、视频、和反复的讲解。学生完成课程设计也多是从书到本、从图到图的过程。随着校应用型本科转型的步伐, 校企合作的深入, 应运而生了校企合作实验班, 在该班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设计改为在校1周, 在企业1周, 在企业的一周突显了校企合作的作用。
1.实例多样, 开阔眼界
学生在工厂见到了压力机、电火花机、加工中心、平面磨床, 还有液压夹具等, 虽然在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的第一次课——绪论中就用大量的图片和视频短片给学生们介绍了液压与气压传动的应用, 并且在讲解回路时也配有应用的图片, 但都不及实物给学生带来的视觉冲击大。
2.实例具体, 利于理解
在工厂学生根据兴趣自愿分组, 有些学生详细分析压力机的每个动作过程;有些学生分析平面磨床的换向运动是如何实现的;有些学生则在研究加工中心用液压系统的具体工作状况;还有一些学生在看液压夹具的安装和调试的过程。
3.有的放矢, 目标明确
根据学生的意愿选择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设计的具体题目, 教师下发给每一个学生不同工作条件的具体数据, 学生开始通过数据计算来选择基本回路, 组成总回路, 及进行元器件选型等课程工作有序展开。
4.感受企业氛围, 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本次合作的企业有着“只有站得更高, 才能砍得更远”的企业文化, 学生们看着忙碌的每一个企业员工, 感受着他们拼搏进取的精神, 一改校园中轻松的氛围, 自身的懒散也随之消散。
二、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上诉四点作用对人才培养、高校转型都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但若要达到良好的效果, 以下四个方面的支持、努力和配合也是必不可少的。
1.学生主观学习意识
首先, 人才本位制是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企业、政府为人才服务, 所以, 学生的主观学习意识至关重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艰苦奋斗的意识在一部分学生的头脑里只是个剧中的名词。但是机械类的加工制造业的加工现场, 与学校和家庭的环境比起来, 也是可以用艰苦奋斗这一词语来表达的。甚至有的学生进了一次工厂就说不会做这个, 要转行。
其次, 好多学生不是因为喜欢制造才选择的工科专业, 往往是因为听说机械好找工作而已。可是, 找个一个不喜欢的工作又能干多久啊。没有充分了解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必然存在转行的可能。虽说青春无悔, 但青春有限, 那么怎样避免学生少走弯路呢?个人觉得, 在初期教育阶段, 地方政府若能有计划、有步骤的组织学生参观各行各业的具体工作过程, 不但能帮助学生尽快找到自己的喜好, 还可以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尊重劳动的精神。
2.教师专业素养和奉献精神
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 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责, 若要完成好教师的任务, 必要的专业素质是必不可少的, 但也是要有些奉献精神的。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若没有足够的物质基础, 只是靠精神方面, 甚至道德绑架来规范教师的行为, 也不是长久之计。
3.企业的无私配合与指导
首先, 优先选择无粉尘、气味等工作环境较好的工厂进行学生实习。其次, 企业技术人员要给予相应的指导和足够的配合。但因工厂大多生产任务繁重, 无法实现实时指导和设备的慢动作, 若能实现则对学生的帮助是非常巨大的。并且, 现在联合的企业多是由各位教师和院校领导依靠个人关系联系的企业, 企业主动联系学校的较少。
4.有关管理部门加大支持力度
国家、地方各级政府若能出台一些关于企业接受学生实习可减免税收等相关有利人才培养的政策, 必定会吸引大量的企业主动加入校企合作的阵营, 为国家人才培养提供广大场所。
以人才本位制, 应用型本科转型中校企合作体现出突出的作用, 并且要想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到企业中去是必由之路。本文从液压与气压课程设计的这一个点展开, 叙述了如何能够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才。
摘要:本文从课程设计这一点上阐述校企合作的作用, 同时提出了校企合作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条件, 对同样进行应用本科转型的工科普通高校具有参考意义。
课程设计 篇11
一、对课程概念的阐释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纲要中首次明确提出了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赋予课程以新的灵魂和核心,并提出了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涉及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六个课程领域和范围,因此我们应积极重建我们的课程概念,这是整个基础教育的重大变革。
课程概念应是一种以培养目标为灵魂和核心的课程概念。我们需要一种将课程设计与课程实施、教学过程与学习过程统一起来的大课程概念;需要一种一元与多元、同一与多样、集中与分享相结合的课程认识;需要一种将课程的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共性与个性统一起来的活生生、动态变化的课程概念。
总之,我们应建立一种广义的课程概念,一种权利分享的课程概念,一种非预设的动态生成的课程概念。只有在这样的课程概念的指导下,我们才能全面深刻地认识和理解新课程的理念与策略,更好地实施和推进新课程。
二、新课程下不断数学的发展对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课堂学习的组织者。而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体会自主交流的乐趣。另外,教师还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学习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地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畏惧登山时,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点燃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地向上攀登。
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这样,老师在教学中也会学到许多知识,同时缩短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把老师当成了他们学习的伙伴,愿意与老师进行探讨、互相交流。
三、教学中教师要“活用”教材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自主学习。
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应大于教材。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教师“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活用”教材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
充分利用教材开创自由空间。传统教学中的教和学都以掌握知识为主,教师很难创造性地理解、开发教材。教材中编入了一些让学生猜测和想象的内容,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各种不同的思维取向。教材中将提供大量供学生自由阅读的栏目以及课题学习。对于这些知识要把它们改成学生课外学习研究材料,让学生通过询问、调查、阅读有关书籍和上网查阅等多种渠道搜集有关这些知识资料并通过书面形式打印出来供全班同学阅读。这样做既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知识。
数学研究的对象是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基础数学的对象是数、空间、函数,相应的是代数、几何、分析等学科,它们是各成体系但又密切联系的。应用数学近年来蓬勃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分支和领域,应用范围也在日益扩大,这种形势在中学数学课程中有所反映。因而数学课程内容中陆续增加了概率统计和计算机的初步知识。基础数学,包括代数、几何、分析都相继奠定了严格的逻辑基础。任何一个数学系统都可以归结为代数结构、序结构和拓扑结构这三种母结构的复合,使数学成为一个逻辑严密、系统的整体结构。因此,作为符合数学知识结构要求的中学数学课程就必须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逻辑严密性。。
四、教育、心理学发展对数学课程提出的新要求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使得教学者对教学规律和学生的心理规律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因此,数学课程的设计要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
课程设计 篇12
一、理论教学与课程设计紧密结合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是在机械设计课程理论和实验教学完成后进行的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其设计题目所要求的设计内容涵盖了机械设计课程中大部分内容,所以在机械设计课程理论教学中,教师应该把理论教学与课程设计紧密结合起来。教师可根据以往指导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教学经验,把课程设计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作为实际例子,比如理论计算、结构设计、润滑等问题,在理论教学中涉及到这些问题时,具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剖析,指出往届学生在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中常犯的错误,当遇到的是结构性问题时,可实时让学生在课堂中做相关内容的结构设计作业题,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在机械设计课理论教学中,根据课程内容的进展情况和需要,把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题目和主要任务不同程度地介绍给学生。这样既理论联系了实际,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又使学生对课程设计有一些初步认识和兴趣,为高质量完成课程设计教学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是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动力。现代企业产品和技术的不断进化发展,需要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去推动。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是机械工程类专业学生第一次进行的较全面的机械设计,充分利用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机。
首先要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适当教育,使学生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克服胆怯和自卑的心理,从而产生积极参与创造的意识和动力。在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下达规定设计题目的同时,允许并鼓励学生根据经验和兴趣自己拟题,经指导教师和自拟题目的学生共同研究整理后,使其达到课程设计基本要求,即可实行。此外,先组织学生(包括规定设计题目和自拟题目的)对要设计的产品进行缺点列举,并广泛和“异想天开”地提出改进的方法和措施。这需要指导教师提供所设计产品的实物和收集到的图片资料。然后学生就可用掌握的知识和经验进行设计和改进,指导教师一定要帮助和引导学生在所列举的缺点中寻找有意义的和可行的进行改进。这样不仅能够提升设计产品的价值,使设计更具现实意义,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舒适、高效地进行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教学过程与理论教学过程有着很大的不同。为使学生尽快投入到课程设计工作中,适应新的学习环境,确保课程设计按时完成,在开始设计的前一天,课程设计指导教师要组织班干部和部分学生到设计教室打扫卫生,并根据做课程设计的学生人数,精心布置和分配桌椅,营造出良好的设计环境,使学生在设计的开始就能有一个好心情,愿意到设计教室来学习和设计。这是为使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系统中人(学生与教师)—设计—教室各单元达到最佳匹配,以达到舒适、高效目的所做的一个方面。
课程设计是一个学习和应用的过程,当设计在高效中进行,学生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认真仔细地查阅资料、手册,深入地学习与课程设计相关学科的知识。同时,学生也有时间和机会到实验室做一些与课程设计有直接关系的实验。虽然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已经做过这些实验,但这时去做的效果会更加显著,而且是带着问题去做,这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此项工作需要实验室的紧密配合,在实验室工作计划中要先考虑到这个需求,通过开放式实验和开放式实验室来完成。而实验室的人员也可以指导少量的学生进行课程设计。
四、分阶段进行协作设计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题目不宜过多。学生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可以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题目可以一样,但每个小组成员的原始数据不应相同,最好是每个学生一组原始数据。分成小组的目的是便于学生之间的研究讨论,形成协作设计氛围,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但对于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而言,协作设计应在课程设计的不同阶段进行。在传动零件设计计算阶段,应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设计计算任务,这就是小组成员每人一组原始数据的原因。在其他阶段可以进行协作设计。在协作设计阶段,由小组成员选出一名组长,领导小组成员进行集思广益,作好记录,并将记录交给指导教师进行分析、评价、综合,由教师把结果反馈给学生组长,并大力提倡和鼓励学生大胆进行创新,要求每人至少有一处创新设计。
五、严格控制课程设计进度计划
严格控制课程设计进度计划是提高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学生集中花费二周或三周的时间做课程设计,只有掌握好设计进度,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才能保质、保量和按时完成课程设计任务。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是一项较复杂的工作,不仅要进行大量的计算工作,还要绘图,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查阅有关设计手册和资料。若设计进度快了,就会出现不求甚解的问题,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其结果可能是只解决问题了,却不知为什么,或知道为什么了,但知道的不深刻。学生不仅要按时完成课程设计任务,而且要完成得好。设计进度快了,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就不能花费足够时间去认真分析设计的合理性和最优性,设计质量难以保证;若设计进度慢了,就会出现前松后紧现象。表现为在设计的开始阶段,学生并不着急,总认为时间充裕,却并不了解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当感到时间紧迫了,来不及了,就加班加点进行突击设计,不仅难以按时完成课程设计任务,课程设计质量也无法保证。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进度计划应由教师提出,要明确设计过程中各阶段所用时间和完成日期,要求学生基本上按着该进度计划进行设计。同时也允许有的学生稍快一些,有的学生稍慢些,但决不应和制订出的进度计划相差太多。
为保证学生能按进度计划做课程设计,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严格把关,及时检查督促。首先要求学生除查阅资料外,还要在指定的设计教室做课程设计,不允许到其他地方设计。只有在仪器图完成经指导教师检查合格后,方可到其他地方进行计算机绘图。其次是在每天点名的同时,还要检查学生设计进度,要逐一进行检查,每检查一次,教师都要在学生所做设计材料上签字,并作好相应的记载。当发现问题时要及时指出:设计进度慢的,要求其在指定时间内赶上;设计进度快的,教师要严格、认真仔细地进行检查,指出存在的问题,同时相对多提一些问题让学生解答,在心理上施加压力,使其主动减缓设计速度。
最后制定出相应的评分办法,把课程设计进度快慢程度作为考核成绩的一部分。课程设计成绩总分为5分(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课程设计过程一般包括总体设计、传动零件设计计算、装配图绘制、典型零件图绘制、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和答辩六个阶段。在前五个阶段进行当中,根据检查记录,由教师掌握学生的快慢程度,对每一个阶段评分一次。在进度要求范围内的,不扣分,超出范围的扣除0.4分。第六阶段为答辩,成绩为5分,则总成绩计算方法为:先计算得分=答辩成绩-阶段扣分,然后按着下面给出的范围确定总成绩,5分为优,(5,4]为良,(4,3]为中,(3,2]为及格,(2,1]为不及格。例如:某个学生答辩成绩为5分,若阶段扣0分,得5分,则总成绩为优,若阶段扣0.4分,得4.6分,则总成绩为良,若阶段扣0.4×3=1.2分,得3.8分,则总成绩为中。其中要求答辩成绩必须及格。这里所举例子中并没有考虑到其他成绩评定因素所占比例。
从机械工程类专业的学生的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材料中,很大程度上能反映出机械设计课程及其他相关先修课程的教学水平,所以提高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质量是机械设计课程教学的需要,需要其他先修课程来保证。在不断探索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改革的同时,认真执行理论教学与课程设计紧密结合,抓住时机培养创新能力,舒适、高效地进行课程设计,严格控制课程设计进度计划,这些措施对提高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唐锐.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教改探索[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4,(12).
[2]安琦.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改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9,(1).
[3]郭玲.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改革与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2004,(6).
【课程设计】推荐阅读:
机械设计课程课程简介01-04
课程设计中机械设计06-16
陈设设计课程设计总结06-05
教案设计到课程设计12-01
机械设计专业课程设计05-08
课程设计五子棋设计09-26
网页设计课程设计报告09-29
包装装潢设计课程设计10-09
动态网页设计课程设计11-03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ii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