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优化设计(精选12篇)
课程优化设计 篇1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进步或发展。学生是否有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无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是否认真, 而是学生有没有学到或是学生学得好不好。那么,教师怎样才能使学生学有所得, 使语文教学有所成效呢?
一、有效的导入设计
古人云,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恰当的导入,最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能使他们在和谐的氛围中自然地进入学习状态, 使他们能主动建构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体系。但是,导入不能千篇一律, 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课型的不同、学习目标的不同以及学生需求的不同, 设计与课相应、与生相配、与“课”俱进的导言或情境。如,笔者在教学《第一次抱母亲》一文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式导入“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一个重要的节日, 你们知道是什么节日吗?”全班学生齐答“母亲节”。这样一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畅所欲言, 达到充满激情的状态,从而顺利地进入课文的学习。
二、有效地控制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相对来讲应该是和谐的、完整的、持续的过程,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教师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有机地处理好知识发展的顺序和学生认知递进的顺序, 要善于利用学生的“生成性”资源和学生的“错误性”资源, 不能为完成教学任务甚至为“教”而“教”, 放弃一些有极高利用价值的“蛛丝马迹”。如果教师只忠实“教案” 而放弃或逃避了这些, 那么即使教师完成了所谓的课时安排, 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百害而无一利”。所以, 教师要在“有效教学理论”的指导下, 学会正视、利用、改变非课本资源, 有效控制教学流程。如, 在教学《三打白骨精》一文时,在课的结尾处, 笔者设计了对课文中的人物进行评价这一环节, 以此来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有效地组织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 关注个体的差异性和学习需求的不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要在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转变学习方式上下工夫,应结合课文的需要和学生的学情,从多元化的学习方式中选用符合本班学生特点的学习方式, 有效组织学生学习。如,在教学《山谷中的谜底》一文时,学生通过初读感知,了解到谜就是“东坡只长雪松,西坡长满杂树”。之后,笔者让学生展开独立探究学习,找出谜底。学生通过阅读感悟, 终于体会到是因为东坡雪大,西坡雪小,东坡的雪松具有弯曲反弹的特性。紧接着,笔者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学习, 演一演雪松弯曲反弹的样子, 加深对文本的感悟。
四、有效的练习与反思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灵活思维,能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是衡量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因素。为了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在消化和良好知识体系的完善, 检测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效果,在课尾,教师可以设计相关的课时目标练习,采用问题式、作业式、小组汇报式和问卷式等等进行检测。值得注意的是, 教师设计的练习一定要紧扣学习目标,有一定的梯度,还应结合课文设计一些实践活动等, 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有最佳的发挥。当学生完成相应的练习后, 教师应给予学生一定的反馈和总结,让学生自我反思。如,在教学《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时,在课的结尾,笔者再次利用课件出示两棵樟树, 并设计了这样一个想象题:“站在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前, 你想到了什么? ”以此来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印象,升华了学生的情感,还使学生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同时,笔者让学生课后收集宋庆龄的故事,丰富教学资源,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联系,形成“大语文”教学观。
总之, 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为学生终身发展、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而要不断追求的教学理想。只要教师不断探索、实践、总结和运用,就一定能使学和教更“有效”。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教学,导入,教学流程,自主探究,练习与反思
课程优化设计 篇2
语文作业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一起构成了完整的中学语文教学体系。它不仅是检测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还能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起到一个导向作用。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其功能与价值,越来越得到教师们的关注与思考。中学语文作业设计做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教学中却存在着诸多问题:作业单调枯燥,缺乏弹性,倚重书本,脱离生活和学生实践;长期停留在读读课文、写写生字、抄抄句子、背背古诗,默默词语的陈旧僵化模式上,严重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张扬与潜能的发挥。
当前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四多四少:一是作业的数量多,学生自主创新的时间少;二是布置作业时一刀切的多,考虑学生个性差异的少;三是独立完成的书面作业多,关注合作互动生成的作业少;四是师生获得的信息失真的多,相互交流沟通的少。这些不正常的作业设计,总量过大,质量偏低,费时低效,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影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使语文教学质量长期处于一个较低水平。基于此,我们有必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统一认识,端正观点,加以改革: 1.作业功能的优化
以往中学语文作业只是为了巩固和理解知识。优化后的语文作业更重视学生兴趣和需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把作业做为学生发展的平台,赋予学生自主作业的权利,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自我反思的空间,为教师提供了解学生发展的途径。
2.作业形式的优化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过去中学语文作业重复单调,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优化后的语文作业设计力求促进学生全方位的、完整的发展,既有基础性知识的练习,也有探索性的自主实践活动。这些活动相辅相成,相互融洽,相互补充。作业内容源于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个人实际情况、能力和生活背景,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为每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针对语文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与弊端,应从提高语文作业的效能入手,着力改进语文作业的内容和形式,重构语文作业设计理念,改变作业设计的“老面孔”。在此,从以下四个方面,简要阐述优化中学语文作业设计的主要策略:
一、作业设计应多样化
传统作业设计形式单一,以书面作业为主,只注重于学生的写,比较单调、乏味。实际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善于在学生活动中捕捉时机,设计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作业内容。新的作业设计应可写、可读、可看、可操作、可玩耍,让每项活动增加目的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听、说、读、写与演、唱、画、练等多种形式相融合,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符合他们好奇、爱动、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心理特点,把语文技能的培养与活动相贯穿,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参与学习。
(1)实践性的,如:喂养小动物、种植花草盆景,观察探究,掌握规律;参观采访,搜集整理材料,制作学具模型,增强交际能力,养成动手习惯。(2)活动性的,如:成立童话、故事小组,收集、汇报故事、童话。朗读、演讲小组经常交流;“谈天说地三分钟”等形式。
(3)竞赛性的,赛诗会、速读会、语文智力有奖游艺会、成语接龙等。(4)游戏性的,如猜谜语、游戏作文、对对联等。
二、作业设计应兴趣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不用老师多讲,学生也会自觉认真地完成作业。要让学生有兴趣,教师设计的作业就应该灵活新颖,富有情趣,吸引学生。语文作业设计兴趣化,既要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又要符合语文的学科特点。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作业的功能定位于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强化上,导致作业陷入了机械重复、单调封闭的误区。为了改变现状,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经常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和特点,设计形式多样的课外作业,争取使作业富有创造性。听、说、读、写、做、玩、观等都可能成为语文作业,让学生对作业保持一种新鲜感。不妨尝试以下几种语文实践性作业,学生兴趣盎然,乐于接受。
1、续编故事。
2、观察体验。
3、想象画图。
4、演课本剧。
5、办手抄报。
6、读课外书。
三、作业设计应层次化
学生是有差异的,虽然在同一个班级学习,但由于受性格、个性、家庭、社会、认知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每个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的程度是不同的。让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势必会造成有人“吃不饱”,有人“吃不了”的现象。这样,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就会受到遏制。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是主体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教师应针对学生的不同程度分层布置作业:让学习困难的学生不觉得要求过高而产生挫败心理;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学习得更加深入与广泛;让多数学习中等的学生“跳一跳,摘到苹果”。给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与权力,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能力、喜好选择最适合他的作业,这样,学生有一个较为宽松的作业氛围,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较好得到锻炼与提高。因此,对不同水平学生的要求应有所侧重。如中年级写观察日记,对优中差三类学生要求各不相同。对好学生要求不仅能细致观察,具体描写,还要表达出一定的喜爱之情。对中等学生,要求细致观察、条理清晰、描写较具体。对后进生要求仔细观察,能比较有条理地抓住主要特点,写一段话就可以了。
但学习能力的先天差异并非一成不变。在良好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经过努力,这种差异也是可以改变的。这就要求我们因材施教,分层次设计作业,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逐步提高。
作业的设计和布置也可一改以往命令式、强制式的腔调,给学生的作业也开设一个“自助餐”,让他们有一个较为宽松的选择范围,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较好地参与作业,培养语文能力。作业,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给了学生一个选择的空间,能力强的可选择较难的做,能力弱的,可以做简单的。但是,学生又具有好强的心理,有的学生往往会知难而进,又有一部分学生会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去跳一跳,摘到“果子”。
四、作业设计应综合化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因此,作为语文教学内容重要之一的作业,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中。中学语文课本的内容虽然丰富,但是知识毕竟有限。语文学习的天地很广阔,要让学生在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学习语文,汲取营养。
1、课内外联系。中学语文课本的内容虽然丰富,但是知识毕竟有限。因此,课内必须与课外相结合,让学生在课余、课外通过丰富多彩的作业形式,巩固、应用、深化所学的语文知识,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2、学科间融合。把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淡化学科之间的界限,尽可能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尽可能综合学习并运用知识,促进儿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样在语文教学中,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使语文与各科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校内外沟通。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要用到语文,生活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文教育资源。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布置学生观察,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让学生听广播、看电视、上因特网,利用现代视听手段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让学生成立“错别字纠察队”,争当“啄木鸟医生”,到校外、到大街小巷去发现纠正错别字,规范祖国的语言文字;春节期间,让学生摘抄、搜集春联,对比赏析;布置学生从广播中、电视上、报刊里和街头上搜集广告用语,再自己尝试为某种产品拟广告;让学生到花园中、公园里、街头上去摘抄文明警示语,自己也写上几句类似的文明警示语,制作文明警示牌,插到校园的花圃中,植物园里。
新课程下如何优化历史作业设计 篇3
[关键词]新课程减负优化作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30111
前不久,江苏省召开了工作推进会,旨在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既是新课程背景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学生和家长的强烈愿望,更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面对“减负” 的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身处一线的普通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并不意味着降低教学要求和质量,而是更需要教师从深层次上严格把好作业质量关,切实提高作业的有效性,从而在根源上减轻学生的负担,真正体现新课改下素质教育的理念。
那么教师应如何使作业少而优、小而精,真正做到减轻学生负担,把新课程理念落实到实处呢?笔者就此问题谈谈自己一些粗略的看法。
一、作业设计要追寻新课程理念的内涵和精神
传统的作业设计一般只侧重于强调知识与技能目标,不利于活跃学生思维,提高其能力素质,使其在学习中处于较为僵化、被动的状态。在课改中,有些教师片面地认为:“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比较务虚,难以把握,仍将教学的重心斜向于“知识与能力”,导致学生只会死记硬背、生搬硬套。而新的课程目标明确指出:“三维目标是个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连续过程和有机整体。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既有能力的训练,也有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体验和培养。”因此,在优化作业设计过程当中,教师应依据课标,遵循学生认知情感需要和规律,重视对教学材料的深度挖掘,编写出相应题目,从而使学生从作业中获取必要的知识经验。比如可让学生收集有关伟人、名人的故事、图片、个人简介,还可以以写故事的形式“话英雄,赞名人”等等。这样的作业,不仅能使学生获取相关历史信息和知识,提高历史能力,又能使其以榜样为力量,反思和感悟历史,找到人生道路上前进的方向。
二、作业设计应体现灵活性、多样性与实践性
在布置作业的时间上,传统做法是学完新课后再进行布置,如今我们可以打破常规:课前可让学生到图书室或上网去查阅相关资料或到社会上搞调查研究,为学习新知识做好一定的准备等等。课中可以安排一些无纸化作业,如考察、表演、小实验、小制作等,学生通过讨论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教师再及时加以有针对性的分析点拨,帮助他们理清思路。除了课内活动外,亦可鼓励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和积极探索、动手实践的能力。这样从课内学习到课外学习的良性循环,不仅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而且会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培养其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自觉学习的习惯。
三、作业设计还应趋于开放性和思维性
众所周知,人才的培养和构成包括诸多因素,除知识传授以外,还包括能力培养以及潜力开发。笔者同样认为,布置作业不是为了追寻一个统一的正确答案,而是为了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理性的思维方法及其对人或事的客观评价能力。所以在作业的内容设计上应体现出开放性、探究性,这样的作业主要有:①专题搜集性作业。即围绕某一专题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等平台和渠道广泛收集、整理信息。它是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一个过程,体现课内外、校内外、学科间多方位、多层次的相互融合。②自主性作业。新课程理念一直强调要以尊重学生个性为前提,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而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强化学生的自我意识,更强调要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实现由自发学习向自主学习的有效过渡。③研究性作业。这种作业布置模式重视知识的获得过程和学生能力的发展,从而使学生处于主导地位,但在布置研究性作业的时候要讲究可行性、实践性以及趣味性,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予以高度的关注和指导,但不可越俎代庖,让学生单独或团队协作完成。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切实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重任迫在眉睫。因此,新时期下作为体现这一目标的作业设计也被赋予了崭新内容和时代内涵。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时刻遵循“有教无类”的精神,在充分了解学生个体差异的前提下,转变作业设计思路,提升设计内涵,杜绝一刀切。与此同时,作业的设计既应体现“人性化”理念又要符合“科学化”原则,方能充分体现素质教育与新课程理念的精髓。
机械设计课程教学优化分析 篇4
高等教学是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 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对于我国综合实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1]机械专业是我国工科类的重要专业, 机械专业的学生也是我国社会较为急缺人才。机械设计作为机械专业的骨干课程, 也是我国教学改革重点试点项目, 研究机械设计课程的优化也成为诸多高校关注的内容。[2]本文主要分析了机械设计课程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 并结合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新要求, 探索了机械设计课程的优化方案, 提升机械设计课程的教学有效性。
2. 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存在问题分析
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机械设计课程培养一直处于改革阶段, [3]目前, 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如下:
2.1 与社会实践脱节
高校教学与社会实践脱节是当前高等教育的突出问题, 机械设计教学中也存在这一问题。机械专业学生在工作中需要针对具体产品进行研究, 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往往以理论为主, 缺乏与社会实践的结合, 造成机械设计课程教学知识无法满足工作要求。
2.2 教学理论和方法更新较慢
机械行业在近几十年来有了较快的发展, 机械专业对机械设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 在机械设计教学过程中, 所使用的教学教材以传统、经典的教学理论为主, 缺乏对先进技术的关注, 导致机械设计教学只是基础教学, 缺乏最新设计理论和方法的教学内容。
2.3 教学方法落后
目前, 大部分高校机械设计教学水平偏低, 主要是采用传统的教师课堂讲授的方式, 学生在课堂中只是被动接受, 不能主动的参与机械设计学习, 长期就降低了机械设计学习兴趣。机械设计教学方法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方法落后就限制了机械设计教学的发展。
3. 基于学生成长的机械设计教学分析
学生专业成长是机械设计的根本目的, 以学生的专业成长为需求研究教学方法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 新时期对机械专业的机械设计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主要分析内容如下:
3.1 逻辑性要求
机械设计逻辑性要求是指导机械设计工作具体标准, 必须按照设计的流程完成工作。在机械设计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建立逻辑性思维体系, 能够在进行机械设计过程中按照流程开展工作, 从而使完成的工作满足机械设计标准要求。
3.2 创新性要求
机械设计的创新能力决定了其水平, 代表着个人对机械的理解与创作能力。现代社会对机械创新提出了更好的要求, 这就对高校机械设计教育提出了创新性要求。机械设计教学的创新能力培养就是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机械设计中能够提出新颖的设计方案。
3.3 综合性要求
机械设计是一门综合性技术, 需要以较高的视野来进行设计, 这就要求机械设计专业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设计能力。机械设计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 全面的提升学生机械设计能力, 能够在工作中从更高的层次进行设计。
4. 机械设计课程教学优化分析
机械设计课程教学要突破传统教育的束缚, 分析当前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并结合机械专业学生的发展, 进行机械设计课程优化, 具体内容包括:
4.1 课程教学目标优化分析
教学目标能够统领整个教学课程, 并能够影响机械设计课程的计划。在制定课程教学目标中不能仅限于对课程基本理论和知识的掌握, 还应结合机械专业和社会对机械人才的要求, 从长远的角度制定教学目标。
4.2 课程教学方法优化
教学方法优化是从机械设计教学过程出发, 采用新型的教学方式, 进而来提升继续教学的有效性, 具体教学方法优化包括:
第一, 小组项目教学法。该教学方法的学习模式是由教师确立项目内容, 全班分为多个学习小组, 共同完成此任务。每小组根据任务要求, 对项目进行分析并确定出设计方案。然后, 对设计进行介绍和原理说明, 并由其他小组对设计进行讨论和分析, 确定其设计的可靠性和可行性。
第二, 任务驱动学习教学方法。在课内以适当的时间, 由教师主讲变为与学生互动的方式, 使学生对接受的信息进行一次由浅入深的再加工, 对错过的信息进行重新认识, 这样更有利于优化教学效果。
第三, 多元化的教学分析。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使深奥的理论知识得到简化、直观, 使学生获得最真切的感性和理性认识, 能够比较牢固地掌握一些基本理论和概念。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能够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将固定的机械专业知识融入到多元化的教学体系, 从而保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3 教学考核优化分析
在机械设计考核中, 传统的教学考核只采用试卷考试的方法, 将考试成绩作为评定学生学习能力的唯一标准, 这就严重限制了机械设计课程考核科学性。因此, 机械设计课程考核优化需要紧密结合课程教学过程, 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模式, 包括:全过程的考核、实践能力考核、理论考核以及学习综合能力考核,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实现全方位的考核, 避免突击式准备考试现象的发生, 从而保证机械课程优化的合理性, 让教师和学校更好掌握学生学习情况。
总结
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对于机械专业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这是由于机械设计是专业的骨干课程之一。机械设计课程目前存在一定的问题, 只有结合学生的发展需求, 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考核评估三方面来优化课程教学, 从而提升机械设计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葛文杰.对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与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 2009 (10) .
[2]张和平, 张博.MOOCs教学模式对高等教育的影响[J].江汉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04) .
课程优化设计 篇5
摘 要:如何根据课改的新要求、新理念对传统作业模式进行改革,优化化学作业设计方案和评价体系值得广大教师深思。本人结合新教材科学课程的将近一年的教学,谈谈如何实施作业优化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发展学生能力。
关键词:实践 综合 创造 层次 开放
化学作业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巩固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教学反馈的重要手段。然而,由于认识上的偏差,不少教师往往把作业的功能定位在“巩固知识”和“强化技能”上,认为完成作业是为了更好地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因此,布置的化学作业在内容多是教材内容的简单重复,在形式上也显得机械呆板,这样的作业压抑了学生个性,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增加了学生负担。完成这样的作业,学生往往处于一种被动状态,应付式的完成任务。
在新课程背景下优化作业设计是教学过程中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扩大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才能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优化作业设计关系到能否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和落实课堂素质教育目标,并减少作业过程中的无效劳动及其带来的负作用。因此,优化作业设计是“减负”的关键,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学生的作业,以提高教学效果。
新课程环境下优化化学作业设计应遵循的两个基本原则,即符合新课程标准和体现新课程理念。高中新课程标准是学生学习高中化学课程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也是化学作业设计的依据所在,是化学作业设计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作业的设计要做到满足学生不同的化学学习需要,要对学生学习方式具有很好的导向性,重视对化学问题的探究。所以化学作业的设计一定要在趣味性、实践性和探究性三方面下功夫,设计出能吊起学生“胃口”的作业,让学生愿做、爱做和想做化学作业,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想“今天化学作业是什么”,在做作业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优化作业设计的基本依据是:设计意图明确清晰,陈述准确恰当,形式灵活,选材贴近学生生活,为学生喜欢;设计尊重学生的起点能力,作业前后有一定的相关性与衔接性、系统性与渐进性,并有一定的思想性和开放性,让学生有自我发挥的余地。
以下本人结合新教材化学课程的将近一年的教学,谈谈如何实行优化设计作业,提高教学效果,发展学生能力。
一、体现实践性
心理学表明,合适的学习情景能使学生全心地投入,从而挖掘其学习潜力和创造力。因此教师要树立大的学习观,注意沟通课本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增加化学实践的机会。而且实践是知识学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生学习的本领还要到实践中去检验。
化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化学素养为宗旨,通过化学实验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化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使学生初步认识化学的本质以及化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尽量设计一些体现学科特点的作业,如动手实验、探究实验等实践性优化作业。
化学又是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强的应用性。学习生活中的化学知识也是新课程所追求的目标之一。生活中的化学知识最能体现知识的实用和价值,也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作业兴趣。教师可设计再现真实情境,设计出贴近生活,注重实践的化学作业。如一些小调查、小研究等与实践结合的作业,让他们将动手动脑的过程有序的记录下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丰富学生的经历,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作业设计一:
教学内容: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化学2《化学能与电能》 作业设计目的: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动手能力。
作业设计:向学生提供几种电极材料、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溶液等实验用品,并由学生准备各种水果蔬菜,启发学生课后自己设计原电池装置并进行各种尝试,是学生初步学会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要注意该学生思考空间,不要过多的限制学生。
评析:这个实验与学生已有知识储备和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可以培养学生实验方案设计技能。特别是如何检验微弱电流的产生,有的同学用了音乐贺卡微电子芯片,有的用了发光二极管,课堂展示有声有色好不热闹。还有同学利用废耳机接上电极“听”电流声,更有同学用导线微触舌苔“品”电流,不一而足,很能检验和锻炼学生的创造才能。
从学生周围生活的环境出发,可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以致用,学有所得,评出优秀的作品在课堂展示,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鼓励,更有一种成就感。
二、体现综合性
化学课程整合的特点,一是作为自然科学的中心学科,化学在保留带有结构性的基本内容之上,超越学科界限,注意不同学科领域知识、技能之间的融通与连接;二是全面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将化学知识与技能,化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过程、方法与能力进行结合与渗透,并力求反映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与关联。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需要多学科知识,多种方法与能力的,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的情景作业。作业设计二:
教学内容: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化学2《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
作业设计目的:通过课外活动,增加对官能团概念的理解,认识乙醇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作业设计:课后阅读有关资料,在此基础上完成1、小论文:调查酗酒造成的社会不安定因素;2、课后活动编课本剧酒后驾车;3、开辩论会,公款消费与中国酒文化。
评析:教师要树立大教育的观念,指导学生多阅读相关资料,增强课外知识。这样的作业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作业完成后,在班级、级段中进行评比,有设计奖、知识奖、表演奖、竞赛奖等。这样的作业一方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融合调查、表演、设计、辩论、论文写作等多学科门类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体现创造性 创造是人类生活的源泉,在布置给学生基础知识巩固练习以外,可以让学生自主地选择灵活多样的作业,为学生提供充裕的自由时间,让学生在乐学中获取知识,提高了技能,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面,从而在作业环节上全面、深入地落实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作业设计三:
教学内容: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化学2《元素周期律》 作业设计目的: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指导学生制作元素周期表,培养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作业设计:在学习新课的基础上,从元素性质和结构的不同角度设计制作元素周期表。
评析:第二周,学生自带的成品五花八门。有直接按照通常元素周期表改造的,制成可拉伸的,拉开可以展示完整的主族副族,收缩起来只展示主族。学生利用自制的教具兴致高涨,课堂其乐融融。有的同学从网上搜索相关化学网站下载了电子元素周期表,利用班级多媒体展现拓展了学生视野。没有想象力,就没有学生的未来,诸如此类的作业,无不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造力空间。
四、体现层次性
中下学生认真听课但如果作业太难,中下生仍不会做,这会导致他们产生一种看法——虽然认真听课,作业一样不会做。既然 “投入”(认真听课)没有“产出”(不会做作业),何必“投入”(认真听课)呢?不认真听课,又导致作业更不会做,形成恶性循环。同样,布置作业太易,优生轻而易举就能完成,会使其有“吃不饱”的感觉。因此,需要分层次布置作业,使后进生通过做一些相对较易的作业,获取成功的体验和自信,从而使他们更认真地投入学习,形成良性循环,将成绩逐步提高;使高层次学生有独立思考、发散思维的空间,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作业一般分三个层次,即基础作业、提高作业和拔尖作业。后进生做基础作业,可选做提高作业;中等生做基础作业和提高作业,可选做拔尖作业;优生三类作业可都选做。作业设计四:
教学内容: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化学2《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作业设计目的:分层次作业设计,巩固硫、氮等元素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作业设计:本章小结复习之前,可分层次布置作业如下(A 组为基础作业,B 组为提高作业,C 组为拔尖作业):
A 组 1、复习教科书,小结硫、氮元素存在哪些主要化合价。
2、结合教科书本章归纳整理部分硫、氮元素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分析理解不同元素相互间转化涉及的化学反应原理。
3、会书写有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形成知识网络。
B组: 1、硫、氮元素存在哪些主要化合价?对应物质有哪些?实现不同价态元素间相互转化依据的原理是什么?
2、教师给出可提供的药品清单,由学生设计不同价态互相转化实验方案。3、学生汇报方案,师生对方案可行性进行评价,构建知识网络。
C组: 1、引导学生从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理解实现不同价态元素化合物相互转化关系的理论基础。
2、分小组实现探究:设计实验方案、讨论实验方案的可行性、明确实验方案实施的程序、归纳整理得出结论。
3、师生对方案可行性加以论证,实施实验方案,总结实验探究结论。评析:分层次教学需要层次性地设计作业,优等生通过这一系列作业的练习有效地巩固知识,并形成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并提升能力;中等生有了奋斗的目标;落后生也可以体验成功.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呢!
五、体现开放性
作业是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开放式作业的实施,变教师的统一布置为学生的自主选择,变机械重复为灵活多变,变单一的知识复习为知、能、创的综合训练,变个体学习为集体合作,变完成任务的苦涩为在探索与创新中品尝成功的喜悦,有利于学生自主精神的培养。
新课程向学生生活及社会生活等广阔时空的开放,带动学生作业天地的更为广阔。学生的作业也应由可预见的,早已生成的封闭型的学科作业,走向以师生共同建构,创新课程产生的新知识为基础的开放型的作业。作业设计五:
教学内容: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化学1《硫酸硝酸和氨》 作业设计目的:体验化学实验方案设计的开放性,渗透绿色化学理念。作业设计:通过上网(或阅读百科全书)收集绿色化学思想的有关资料,试以铜为原料制取硫酸铜,设计符合绿色化学思想的反应路线(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评析:结果学生收集的资料非常多,上课时学生都把自己收集到的不同资料向其它同学介绍。绿色化学要求综合考虑经济、技术、环保等方面来设计化学反应路线,通过对比几种不同实验方案的优劣,同学们拿出了最优的实验方案。
课程优化设计 篇6
[关键词]高中生 音乐教学 优化方案 流行元素
[中图分类号] G633.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210078
现阶段高中基础教育对音乐教学在总体目标与内容上都做了详细的规划,音乐鉴赏、歌唱、演奏、创作等多种模块的添加与完善体现出了对高中生音乐学习的全方位多角度思考,也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化选择。在总的培养目标的指引下,如何提高音乐教学魅力、优化音乐教学结构是教师普遍面临的课题。
一、高中音乐课程教学优势分析
国家大力提倡培养全方位素质人才,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不断改变学校与家长对音乐课程的看法,从而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的重视程度。从学生角度来看,虽然其对音乐的学习热情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转移与压制,但是值得肯定的是大部分学生都有学习音乐的愿望。兴趣是学习新事物的动力,高中生对音乐不同种类与形式的好奇心是教师进行音乐教学方案优化设计的重要思考领域。另外,高中生已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有一定的思维体系,也喜欢表达个人对某一事物的见解。这也是教师在教学中与学生良性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借力点。
二、高中音乐课程教学方案的优化措施
1.将“流行元素”引进课堂
针对音乐教学实际,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适当引入深受学生喜欢的流行音乐,找准流行音乐与民族音乐的契合点,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加深对民族音乐的理解,接受民族音乐的熏陶。如教师可选择陈奕迅、谭晶合唱的《龙文》,陶喆、张也合唱的《小镇姑娘·万事如意》等经典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相糅合的曲目,周杰伦、方文山合作的一系列“中国风”歌曲以及改编自世界经典钢琴曲的流行歌曲等作为教学案例。以流行音乐为切入点,在比较分析中既可以使学生对流行音乐有全新的认知,也可以逐步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加入流行音乐,弘扬民族音乐,二者并行不悖。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用联系的辩证观点看问题,将流行音乐与民族音乐相结合,形成丰富性多样化的课堂内容。这样的教学模式既满足了高中生对“流行美”的需求,又将经典民族音乐传承了下来,还有助于高中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
2.教师音乐素养与教学能力的提高
学生是音乐课程优化的受益者,而教师是末端环节的落实者。首先,在音乐教学优化的过程中,教师要从源头上,即自身音乐素养上做深入的学习与调整,使自己具备多样化的理论知识,以应对不断发展的音乐课堂和高中生的心理变化。其次,音乐教师的教育价值观、教育目标观也深深地影响着高中音乐课程的优化。音乐教师应当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严谨的教学观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逐步培养高中生的音乐兴趣与欣赏能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也要摒弃传统的“我教你学”的模式,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用情感来感染学生、带动课堂气氛。教师在课堂上要经常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敢于展示自己的歌唱才华,努力做到“启发有方、诱导得法”。这种鼓励支持的态度,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音乐的信心。最后,平等的师生关系也有助于学生对音乐的学习,教师在课堂中建立以人文情感为本的互相学习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使他们掌握音乐学习的主动权。
3.引入多样化的音乐形式
针对传统音乐课堂教学形式单一的状况,教师在优化课程教学中可将音乐剧、舞台剧、舞蹈视频等形式带入课堂,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视听结合的形式来展示音乐与其姊妹艺术的密切关系,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拓展学生的学习领域,在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探究中发掘音乐的独特光彩。为了避免学生因多种形式的引入而对音乐本身失去整体的了解,教师可在课堂中通过小组讨论、自助发言、撰写感悟等形式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索与总结。从更高层次来看,社会在不断进步,科学技术正经历着日新月異的变化,音乐教学也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引入现代化的教学技术能使音乐走出狭小的课堂。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传播媒介走进课堂,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各种音乐信息与形态,还可以拓展音乐的文化范围,把课堂延伸到更为广阔的创新空间与探索领域。这样综合的教学模式把抽象的音乐概念、复杂的音乐知识以及难以捉摸的音乐情感、音乐意境等转化成可感的具体形式而使之形象化,学生对基础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不再感到枯燥乏味,也为学生深入了解音乐创建了更深广的思维空间。
总之,高中音乐课程教学设计方案的优化有助于学生在多样化的教学体验中缓解学习压力,感受音乐魅力,提升自我修养。只要学校与教师积极应对教学中出现的挑战与不足,充分利用内外优势条件,相信高中音乐课程教学就能发挥其自身魅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课程优化设计 篇7
关键词:优化设计,自主学习,课程
好的课程设计, 造就好的课堂的生成和创造, 从而有了精彩的课堂。教员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是提高教学效率、引导学员自主学习、提升学员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要让学员积极、自主开展学习活动, 就必须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激发学员的思维, 确保每个学员能够参与并乐于参与, 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 提升学员的自主学习能力。
1 善待个性实行因材施教
在教学中必然存在差异, 这是客观的事实。问题是作为一名军校教员要面对差异、善待差异, 尊重每个飞行学员的个性特点, 发挥其个性优势, 进而实施因材施教, 为每一个学员最大程度的发展搭建平台。
教员应根据飞行学员具有特点, 拓宽教学内容和方法, 使学员用最短的时间学到更多的知识。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员掌握知识, 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还有飞行实际中的技能, 使学员成为全面发展的军事飞行指挥型人才。世界上没有最好的教育教学, 只有最适合学员发展的教育教学,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一切为了学员发展”为核心就是要求我们所有的教育教学的目标。立足于学员的发展, 承认个体之间的差异, 创造条件鼓励学员实现差异性发展。如分班教学、分组教学、评价分层等方式, 特别是对于那些成绩一般的学员来说, 评价的内容具体化, 能够让学员清楚的了解自己的进步, 更能增强学员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进而转变成学习动力。
2 优化专业课堂教学设计
2.1 任务化, 明确自主学习的目标
有目的化和任务化的教学活动, 是以“学”为中心, 有明确的目的、具体操作要求和必要辅助材料的学习活动。教员要让学员明白为什么要开展活动, 如何去开展, 要完成什么任务等。这样, 学员对每个步骤的目的和任务一清二楚, 同时也能较好地根据自己的学习接受能力最大限度地参与到飞行实践中来。
2.1.1 设计猜测性的任务
在课堂教学中设计猜测性的任务, 活跃学员的思维和课堂气氛, 给每个学员提供了展现自我、练习表达的机会。
2.1.2 设计记忆性的任务
关于飞行的概念性知识点需要记忆, 而课堂上的记忆性任务主要是瞬间记忆, 设计的任务应是学员特别感兴趣的, 结合飞行实际, 完成后他们通常能尝到成功带来的喜悦。
2.1.3 设计真实性的任务
在真实的设备演示中充分发挥飞行实践的特点, 展示学科专业的特性, 完成教员设计的各项任务, 进而达到灵活熟练运用设备使用的目的。
2.2 情境化, 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
情境化和角色化的特点是言、形、境、情融于一体, 其核心是利用“言”, 抓住“形”, 进入“境”, 激起“情”。教员在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 比如设计案例性的情境, 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 通过飞行案例让学员身临其境地理解飞行事故的发生, 自主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处置的方法等, 加深学员对理论知识的掌握, 同时也加强学员对飞行的情境认识。
2.3 多样化, 丰富自主学习的形式
课堂活动要多样化, 避免“独角戏”和“大合唱”等形式, 教员要挖掘教材, 紧密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各种活动。不单纯的是留作业、课前提问等形式, 而是通过设计案例导入、模拟飞行、事故调查讨论等多样化的教学活动, 使学员形成“爱飞行”到“懂飞行”再到“乐于飞行”的良性循环, 以便学员更有效地开展自主学习。
3 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带来的成效
3.1 学员自主学习的氛围得到营造
教员创设多种多样的情景, 不断变换教学方法和手段, 把单调枯燥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调动了学员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了学员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 快乐地学到了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
3.2 学员团队协作的能力得到加强
小组合作是同学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交流知识的过程, 也是互爱互助、相互沟通情感的过程。情感因素促进了学员的认知发展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的提高, 改进了课堂交往活动, 拓展了学习活动空间, 有利于全体学员主动参与研究性学习。
3.3 学员自主学习的思维得到拓展
教员设计拓展内容时, 应注重以学员的飞行实际为出发点,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这样, 学员能真正进行主动探究, 亲身体验,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高, 创新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拓展。
3.4 学员自主创新的能力得到提高
教员优化教学设计后, 学员对专业的学习更加喜爱, 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明显增强, 对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乐于接受, 能与学习伙伴认真合作, 互相启发, 学员的创新能力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得到了提高。
参考文献
[1]魏安邦.教学公平与因材施教[J].教学研究, 2010 (4) .
[2]吴艳军.适合的教学模式等于成功了一半[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1 (4) .
精品课程网站的优化设计策略研究 篇8
关键词:精品课程网站,优化设计策略,ASP.NET
●建设精品课程网站的意义
为了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和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让网络上的优质教学资源得到共享,自2003年教育部实施“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以来,全国各高校都相继开展了推荐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评选活动,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成为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
目前影响使用精品课程网站的主要消极因素有宣传力度不够、操作复杂不易使用、资源不够丰富等。鉴于此,笔者利用ASP.NET技术,提出了一项精品课程网站的优化设计策略,其操作简单,界面简洁友好,能充分利用网络精品课程的资源,让网站成为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平台。
●国内外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研究现状
虽然在使用精品课程网站过程中出现过各种消极现象,但总体而言目前国内外对精品课程网站建设还是很有热情的,笔者总结了以下几个有利趋势。
1. 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呈现技术多元化的局面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精品课程网站技术的发展。目前,网站的技术构成不局限于以往单一的静态网页形式,而是出现了多种新技术,开始呈现出技术多元化的局面。
2. 精品课程建设备受重视
精品课程的建设备受重视,数量不断增加,分布趋于均衡,划分趋于精细。精品课程的建设带动了各学科对课程的重新思考和建设,也为高等院校提高教学质量做出了贡献。
3.教学资源的技术形式更加多样
从教学资源来看,其技术形式更为丰富多样,大多共享了教案、课件、教材和网络课程,改变了以前以单一技术呈现教学资源的情况,开始提倡动态立体化教材,以期通过不同的技术形式呈现出更丰富的资源。
●精品课程网站的优化策略研究
1.精品课程网站的总体设计
笔者采用ASP.NET技术与Web数据库技术相结合的方式设计精品课程网站,拟设计的优化方案功能主要包括:(1)浏览网站功能。页面左侧有导航条,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点击相关的链接进行查看。(2)后台管理功能。主要包括管理员的身份验证、用户管理、论坛管理、教师信息管理、教学资源管理等功能。(3)在线交流功能。注册用户可以发表和回复帖子,可实现各用户实时的交互功能。图1为精品课程网站优化策略的总体设计逻辑图。
2. 精品课程网站的层次化设计方法
网站的总体设计采用结构化的设计方法,根据模块化的设计思想,将总体的精品课程网站系统化分为多个子模块,图2为优化后的精品课程网站的系统模块层次图。
3. 精品课程网站的安全系统设计
网站的用户信息必须有一定的安全措施保障,不同的用户分配不同的权限,各用户允许浏览的页面和允许进行的操作都应不同,这样网站的安全性才能得到保障。笔者设计的登录角色分为三种:游客、注册用户和管理员。登录后的权限管理功能工作流程为:用户登录后通过权限进行判断,游客不能浏览论坛内容,注册用户除了可以完成游客的操作外,还可以进行发帖、回帖、交流学习心得等操作。注册的用户除系统的管理员外只能对自己录入的信息进行删除和修改操作。系统管理员具有最高权限,包括审核注册用户信息、发布信息等。上页图3是精品课程网站的系统安全设计图。
用于注册的用户名名称本身,通常是安全隐患的主要来源。很多系统管理员往往习惯于采用默认的用户名称,如system、admin、root等,而这类账户一般是首先攻击的目标。因此关于注册用户名名称的建议是:如果网站允许用户自由选择用户名称,则要尽量确保禁止使用某些默认名称,尽量不要使用容易猜出的或有规律的名称。
4. 精品课程网站的上传文件功能设计
(1)ASP.NET技术实现文件上传。传统的ASP技术本身不支持上传文件这一功能,必须借助其他的组件来实现,因此要实现文件上传功能是非常繁琐的。而ASP.NET则不同,它使用VB.NET、C#等面向对象的语言代替了原有的VBScript,这样可以使它完成各种各样的以前无法实现的操作。
(2)使用Web服务技术上传文件。使用Web服务实现文件的上传需要三个步骤:一是把本地文件通过ASP.NET程序变成流文件;二是把流文件上传到Web服务中;三是通过Web服务程序把第二步上传的流文件存储到Web服务所在的主服务器上。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使用ASP.NET上传文件的方法非常简单,但是缺点是它只能把文件上传到ASP.NET程序本身所在的服务器上。如果要上传的服务器和ASP.NET应用程序不在同一个服务器上,就需要使用Web服务来实现这项功能了。
●结语
大力开展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建设,对中国现代的远程教育意义重大。在建设精品课程库的同时,提高网络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质量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因此,笔者认为,从教育技术信息化的角度出发,结合Web和ASP.NET技术,提出的这项可以优化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设计策略很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扬,李孟辉.以精品课程促进课程建设探析[J].高等农业教育,2008(02).
[2]洪帆,崔国华,付小青.信息安全概论[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3]叶倩.基于.net的精品课程动态网站设计与实现[D].西安:西北大学,2009.
[4]屈喜龙,李正庚.ASP+Dreamweaver开发动态网站实例荟萃[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课程优化设计 篇9
基于上述缘由, 中学语文教学实务课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显得尤为重要, 在实践中加深和巩固了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 同时为高校培养未来合格而优秀的中学语文教师奠定了基础。因此, 对中学语文教学实务课程的优化配置显得极其重要, 在实践课的具体设置中应遵循科学性、逻辑性、实用性以及效率性。就中学语文教学实务课程的优化设置具体总结如下:
一、教师外在形象的塑造
教师这一特殊职业要求要有规范的仪容仪表, 有研究表明, 人们在接触陌生人的时候, 第一印象很重要, 而第一印象中“外表”占了55%, “自我表现”占据38%, “所讲内容”占据7%。在中学语文教学实务课程中, 要明确规范学生的穿衣打扮, 学生在每一次站上讲台时, 都要以教师的着装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女生不披头散发、不化浓妆、不涂鲜色指甲、不染鲜色头发、不穿露透紧的服装、不穿超短裙裤装、不穿鞋跟过高的高跟鞋, 男生不留长发、不留胡子、不穿拖鞋等。教师的穿戴应该干净整洁、大方得体。
另外, 对于教师的行为举止也有严格的规范。微笑是人际交往的通行证, 教师站上讲台时, 要学会用温和的目光注视学生, 再加上甜美的微笑, 这样的神情更具亲和力, 也更易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在讲课时要注意, 不要长时间将手撑在桌面上或是身体斜靠在讲桌旁, 也不要长时间固定在讲台上的某个站位点, 或是在讲台上频繁、急速地走来走去, 尽量做到双手不叉腰、抱胸、背后或放裤兜, 擦黑板时身体站立稳住, 不能全身猛烈抖动, 讲台上的一举一动都要端庄得体、和蔼可亲。
二、教师基本技能的培养
作为一名教师, 他的基本功如同他的仪容仪表, 都是一张强有力的“明信片”。教师应该要能写一手漂亮的粉笔字, 书写工整、大小适中、下笔有力, 字如其人。在中学语文教学实务课上, 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要有一块小黑板, 在课下勤练粉笔字, 在课堂上会不定期地进行粉笔字的书写比赛。粉笔字练好了, 钢笔字也不能落下, 语文教师经常会给学生批阅作文, 所以, 不管是粉笔字还是钢笔字都要练好, 在工整的基础上也要写出自己的个性, 讲究书写的美感。
除了字以外, 学生还要有一本简笔画册, 要学着画一些简笔画, 在课堂上如果运用得当, 能够增强教学的多样性和生动性。如在实践教学中, 学生在试讲七年级下册丰子恺先生的《白鹅》时, 在黑板上画了一只形象生动的白鹅, 给她的教学环节增添了生趣;也有学生在讲授高中第二册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时, 勾画出了一幅月色中的荷塘简笔画。对简笔画的运用在实际的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动笔, 通过绘画所表达的想象空间, 可以更加细腻地感受语言文字的美。
运用多媒体进行课件制作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技能。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 在中学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已经是极为常见的方式了, 所以, 在中学语文教学实务课上, 要让学生熟练地掌握课件制作, 以及当下较为流行的慕课、微课等, 将这些新技能通过多媒体很好地融入到语文课的教学中去, 做到传统教学方式与多媒体教学方式的有机结合、相辅相成。
在教师基本技能的培养方面, 还要求学生的普通话要用语标准而规范, 除此之外, 还要去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诵课文。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发现, 学生在试讲环节朗读课文, 缺乏感情、干瘪无味。所以, 在这门课上要求学生能富有诗意地朗诵诗歌、饱含情感地讲读故事, 在课堂上也会不定期地进行诗歌朗诵比赛。三尺讲台其实就是教师人生中的大舞台, 教师在这个舞台上也充当了表演者的角色, 有时我们是激情澎湃的演说家, 有时我们是柔情似水的诗人, 有时我们又是追忆时代的说书人。教师通过朗诵将情感与故事传递给学生, 让学生感受到在语文学习中别具一格的风景。
三、板书设计的专项训练
包括黑板板书和多媒体课件制作中的板书设计方面的训练。板书的运用在语文课堂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所以在中学语文教学实务课中, 将板书的设计独立出来进行专项训练。具体操作中, 采用在课堂上快速浏览课文短时间内制作出板书的训练, 以及课下精读分析后制作精美板书的专题训练。在试讲环节中, 也会将板书的设计作为一个重点进行交流学习。通过训练, 要求学生在设计板书时做到精炼简洁、对仗工整, 避免多余重复的字出现, 以节约课堂上书写板书的时间, 也要避免长时间背对学生书写板书;板书要富有逻辑性、层次性、完整性, 板书的内容是课文内容的再现, 要让听讲的人即便没有学过这篇课文, 一看板书就能够明白课文的意思;板书的设计还要兼具美感, 语文课堂的板书设计如同一件艺术品的诞生, 一块黑板、四十五分钟,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通过黑板创造出一幅别具一格的艺术品。板书设计展示的是教师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所以, 在板书的创作上要进行大胆的设计和对传统的突破。如在教学实践中, 有学生在讲七年级上册《秋水》一文时, 在黑板上画了四幅简笔画勾勒出作者所描述的秋天的场景, 没有用文字全是画作来展示, 一边讲解课文, 一边进行绘画, 使得整篇课文的讲述变得非常生动、形象、直观。以上讲述的是传统黑板设计板书的要求, 由于多媒体的广泛运用, 在板书设计这个环节要注意协调课件制作中的内容与黑板上的内容, 不要重复书写, 要有主次之分, 如果黑板的运用是重点, 那课件制作则是辅助, 反之亦然。
四、课文讲授的专项训练
它涵盖了上述有关教师仪容仪表、教师基本技能以及板书设计等的综合考察, 是检验学生能否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学语文教师的重要环节, 因此, 这也是中学语文教学实务课程中最为重要的训练。这个版块的教学设计分为文言文、诗歌、散文等教学技能的专项训练, 以及初中、高中语文课程的分段专项训练。在训练中, 可以设定某一篇课文, 让每一个同学分别试讲, 相同的文章因个体差异其教学设计也会存在差异性, 大家可以相互学习、彼此交流、取长补短。另外, 在试讲环节中, 要设定一次不借助任何多媒体的传统教学模式, 以此训练学生不过分依赖PPT等多媒体进行教学。不过, 在当今的中学课堂教学模式中, 很多学校都已经将多媒体教学运用到了教学实践当中, 所以,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方式是一种趋势, 在中学语文教学实务课程中, 要训练学生有效地利用多媒体, 但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 从而抛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在课堂上的运用是为了完善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比如与课文相关的视频、音频、图片的运用, PPT板书的设计可以节约用黑板书写的时间, 多媒体的运用可以更好地辅助课堂教学, 给学生呈现一堂更加形象、生动、有趣的语文课。
五、作文教学环节的专项训练
包括对周记和大作文的批阅、评讲等训练。“中学生的写作是一种练习性的写作活动, 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写作尝试, 它具有基础训练的性质。”[2]因此, 要教中学生写作, 教师首先要具备一定的写作水平, 尽管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有写作必修课, 但在中学语文教学实务课上仍然会训练学生的写作技能。这种训练是针对中学作文的专项训练, 要教中学生写作文, 老师自己得先学会写中学作文, 当自己深有感触了才敢谈如何教中学生写的问题。另外, 要转变一个观念, 即教师在语文课堂上不能把分析讲解课文作为唯一的重点, 要学会在经典作品中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审美感觉和语言修辞的生动体验, 这些都能帮助并促进学生的写作能力。写文章不同于说话, 说话是时间化、线性思维, 写文章则是一种空间化、结构化的思维, 因此, 在中学语文教学实务课堂上要对学生进行作文写作的训练, 从表达方式上, 进行叙述、描写、抒情、说明、议论等训练;从写作过程上, 进行审题、立意、选材、组材、修改等训练。在训练中学习写作中学作文, 自己知道怎么写了, 慢慢地也就摸索出如何教了。
综上所述, 中学语文教学实务课程是一门实践课, 它的意义在于将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整合, 并将其有效地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去, 让学生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教学准备后再走向社会、站上讲台。
摘要:中学语文教学实务课程是针对大学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所开设的一门实践课, 这门课程是对学生在校期间所修专业必修课程的实际运用, 也是学生踏入社会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学语文教师前的教学实践, 它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由于这是一门实践课, 又决定了它的地位的特殊性, 因此, 对于中学语文教学实务课程的设置要遵循科学性、逻辑性、实用性以及效率性, 合理地配置教学资源, 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实践,教师技能
参考文献
[1]王世堪主编[M].中学语文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刘永康翟启明主编[M].中学语文教学论.成都:天地出版社, 2001.
[3]王文彦蔡明主编[M].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课程优化设计 篇10
《食品试验优化设计》是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一门选修课。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试验资料的统计描述、理论分布与抽样分布、统计假设测验与参数估计、方差分析、回归与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试验设计基础、正交试验设计、均匀试验设计以及响应面设计等。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试验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使学生能够独立设计试验和实施试验, 并能对试验结果进行正确的统计处理, 培养学生成为具有一定试验设计水平的人才。
试验优化设计是以数理统计为理论基础, 按照试验设计原理, 对科学研究中拟通过试验解决的具体问题提出科学而合理的试验方案, 指导和保证试验环节的正确实施, 力求以最经济的试验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数据信息, 然后用科学的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处理, 得出可靠的结论, 从而进一步指导生产以及科研工作。食品试验优化设计是试验优化设计在食品科学领域的具体应用, 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以及相关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学习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试验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能够独立设计试验和实施试验, 并能对试验结果进行正确的统计处理, 培养学生成为具有一定试验设计水平的高级专业人才。
本课程的教学的主要目的是, 引导学生了解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的发展历史、基本原理;熟悉食品试验优化设计课程的基本内容、关键知识点;掌握常用的试验设计方法, 能独立进行试验设计;掌握常用的试验设计方法数理统计方法, 能独立地对试验结果进行合理的统计分析;掌握常用数据处理软件Excel、DPS、Minitab的应用。知识认知方面的培养, 特别是数据资料的整理与分析;理论分布与抽样分布;统计假设检验与参数估计;方差分析;回归与相关;试验设计基础;全面试验设计;正交试验设计;均匀试验设计。能力培养方面, 包括试验结果简单统计处理分析的能力;利用统计假设检验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使用方差分析的基本知识处理实践中的差异显著性检验问题的能力;建立两个变量间的简单回归关系, 并运用统计方法进行显著性检验的能力;应用正交试验设计原理与方法处理科研与生产实际问题能力;运用常用的试验设计方法能够独立设计试验和实施试验, 对试验结果进行正确的统计处理,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严谨的科研态度;精细的治学作风;独立的自学能力。
二、《食品试验优化设计》教学的相关策略
食品试验优化设计课程有着比较深的逻辑性和数学理论, 是应用数学的应用再现。学生应充分认识食品试验优化设计课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工具课”, 不是“数学课”, 作为“工具课”, 关键应在应用中去学习, 边应用边学习边掌握。在课程学习中始终围绕“试验设计”、“数据处理”、“统计软件应用”三个方面, 贵在领会基本试验设计思想, 掌握必要的设计和统计分析方法, 最终才能灵活地运用到实践中去。可采取以下几种教学策略:
1.首先应以学生为本, 在教学中最大限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动适应学生的个性化求, 开展分类培养, 尊重学生的选择。在新型教学模式中, 教师与学生角色转变, 我们新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根本, 学生为主体。而教师主要起到一个指导的作用, 教师在教学中主要是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 让学生在自觉主动的认知活动中获取知识, 增长才干。具体的做法是, 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 让学生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让学生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与统计相关的例子或者问题, 教师和学生共同去探讨。这种方式增加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注重实践教学改革, 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实践教学逐步由从属于理论教学, 走向与理论教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并重的地位。实践引起兴趣, 兴趣带动学习, 学习提高素养, 素养促进发展。《食品试验优化设计》是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课程, 食品科学在原料、生产工艺、质量控制等方面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 科学地进行试验设计和统计分析对获得正确的结论尤为重要[1]。我们的《食品试验优化设计》是给大学三年级学生开设的, 这个时期的学生大多已经通过“科学创新”等项目加入到实验室的学习中去了, 所以此时我们可结合所学内容, 把我们的试验设计知识应用到学生正在进行的科研试验中去, 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有助于自身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同时, 结合实际的案例教学具有形象化、生动化、简单化、具体化的特点, 可以使沉闷的学习环境变得轻松愉快, 一改课堂上死气沉沉的氛围, 教师课堂中过多的理论公式推导模式会造成满堂灌的教学结果。
3.互动式教学方法的应用。为了构建合理新颖的互动课堂,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要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采用一些学生不熟悉的表现模式;形式的变化多样会极大地吸引学生的兴趣, 游戏和研讨问题都是非常好的选择。其次, 这些教师准备的学习资料应当能够让学生易于理解。尽可能让讲解与真实场景相联系, 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 也能更易于理解。同时, 课堂上不仅仅提供给学生知识, 更应当能够引导学生的学习。另外, 在课前资料的准备中要能够提出问题, 激发的学生学习动机。“互动式”教学方法是从教育理念上和教学方法上的革新。在课堂上多与老师、同学们进行激烈的讨论,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 查找相关资料, 自学备课, 制作PPT, 上讲台给老师和同学介绍自己正在进行的科研项目的试验优化设计, 其他同学提问。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既掌握了所学知识, 使自己的思维更加活跃, 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种方式, 锻炼了自己收集信息的能力, 提高了自己的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4.其他一些针对《食品试验优化设计》特点的教学方法。可采取“归纳学习法”, 分析所收集文献资料用到的“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方法”, 通过归纳思维, 形成对所学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知识的识别、理解与运用, 掌握常用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采取“问题学习法”, 结合课后习题做好上课前的预习, 找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以便在听课时集中注意力, 带着问题去学习, 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采取“软件验证法”学习, 用自己掌握的软件去分析教材或文献资料中的“试验数据”, 验证教材或文献资料的结果分析是否合理正确, 以熟悉和掌握统计软件, 结合实例正确解读分析结果。
针对该课程的特点关于软件方面, 首先可以从互联网搜集统计学资料, 根据查阅的电子资料和授课知识点制作幻灯片, 开展多媒体教学[2]。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 统计软件几乎每时每刻都在不断地推陈出新, 学生自然是对各种软件充满了好奇, 所以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介绍各种现代地统计软件, 例如Excel、SPSS、SAS、Table Curve等, 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课堂教学中利用相关软件, 例如Excel既可对调查资料进行科学的分类汇总和数值计算, 又可据此将整理后的资料编制成统计表、绘制成统计图, 加强学生对例题的理解。这些统计分析软件的语法简单、使用方便, 学生借助软件可以对数据输入后采用的分析方法、结果的识读进行独立思考, 使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方法原理运用于实验数据处理, 让数据分析结果更具说服力, 既增强了学生对统计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 加深了统计学原理与方法的理解, 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统计分析的兴趣[3]。
三、结语
以综合能力为导向, 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将综合能力培养作为主线贯穿学习的全过程, 把理论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进行改革。《试验优化设计与统计分析》教材是学生了解该课程内容的“窗口”, 老师课堂授课是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关键, 按时上课、做好课堂笔记、独立完成作业、多练习是学好本门课程的基础。在阅读教师给出的参考书目和其他教学资源的基础上, 制定学习计划, 拓展知识视野, 同时充分利用该课程最后毕业设计试验,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 以以亲身经历为案例, 让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通过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自身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使学生成为适应现代食品生产方式的创新型专业人才。
摘要:《食品试验优化设计》是一门具有很强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本文通过对课程性质与目的、教学方法等方面的介绍, 根据本门课程的特点, 着重阐述了教学中比较好的教学方法, 例如实践式教学、互动式教学、“软件验证式”教学等。
关键词:食品试验优化设计,教学方法,教学体会
参考文献
[1]李伟, 胡冬梅.食品专业“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 2013, 31 (6) :71-73.
[2]姬华, 等.对《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教学的体会[J].高教高职研究, 2013.48:172-173.
课程优化设计 篇11
上世纪60年代,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创立了PBL教学模式。具备以下特点:开放性、探究性、全员性、交互性、系统性、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形成、培养集体协作能力。近年来,将PBL法应用于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成为热点,采用PBL法在教学上互动,产生了很好了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学习基础化学的兴趣。
一基础化学优化设计
1教学过程的设计
传统的教学过程存在学生“被学习”,缺少课堂互动,师生交流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和对知识归纳总结的能力差等弊端,因此对教学过程的改进尤为重要,以下是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将PBL法运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教师只有具备高水平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交叉学科的相关知识,才能有效解决学生的问题,确定学习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方法、以及控制讨论的技巧;善于总结自己和其他人的先进的学习方法,在指导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
以问题为纽带进行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质疑精神和创新精神。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问题,充分相信学生有质疑的能力。教师应转移备课的重心,把着眼点放在使学生对新授知识产生问题,以及如何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自主解决问题上。
2教学内容的设计
(1)从宏观到微观
基础化学作为临床医学专业一年级的基础必修课程之一,结合学生刚完成高考的特点,联系学生中学所学化学知识,对化学知识进行扩充和深化,首先介绍与医学相关“稀溶液的依数性”中的渗透压,解释临床上常用注射液为什么都是特定的浓度?通过这样的教学手段,抛开一开始就枯燥乏味的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了解化学与医学紧密联系的特点。
化学反应都离不开微观原子,所以了解原子中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和原子与原子是如何成键是非常必要的。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带着问题走,以“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反应?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等问题的提出进行教学,再通过后续原子理论知识的学习,从微观的角度对知识点进行了补充和完善,达到系统学习的完整性。经过多年的教学内容改进,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2)从理论到实践
基础化学除了理论学习外,还包括相应的基础化学实验,实验内容的设计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础的化学知识,而且要结合专业特点进行实验优化设计。在实验中将理论与实验相结合,通过实验让学生巩固了理论知识,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学会如何提问题,如何解决问题。例如,在医学实习中,如果需要培养细胞等都需要在模拟人体pH条件下,必定会涉及到缓冲溶液,通过具体的实验过程,学生理解了缓冲溶液的定义以及影响缓冲溶液pH的相关因素。这样对学生后续课程,如生物化学、生理学内容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
二PBL法的应用
1网络教学平台的搭建
多媒体授课是对当代大学教师授课的基本要求,但是习惯于传统板书教学模式下学习的学生来说,这样的学习就需要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我们利用多媒体授课的优点,在授课方式上进行了改进。制作基础化学课件,其中穿插化学相关的动画,结合传统板书,多举实例;利用多媒体让学生了解当今化学学科的最新动态及发展,让学生更能适应这样的教学方法,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基础化学已获省级精品课程,制作了基础化学精品课程网页,在网页中提供了基础化学的教学录像、课件、教案等相关教学内容。并建立了师生相互交流平台,提供阶段测试题,学生可自行下载,便于学生自主学习。
2互动式教学的探索
经过前期基础化学的学习,学生已掌握化学相关的一些基本知识,通过引导学生建立适合自己的大学学习方法,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在不同的专业中建立化学学习小组,从基础化学中抽出某个章节中一节课的内容,让学生独立学习并制作ppt.,教师对其主要讲解内容、重点告知学习小组,对学生制作的课件进行修改,教会小组成员常用化学软件的使用方法等。让小组中选派一位表达能力较强的同学走上讲台,讲授本节内容。这样不仅让学生体会到共同协作的优点,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对学生来说这样的互动式教学是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而且加强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这种互动式教学方法在近几年的教学中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将不断地改进。
PBL教学法将使学生通过自己的调查研究取得结论。学生要经过提出假设,收集整理资料,检验求证等阶段,是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在课程领域的具体应用。
三教学效果
调查对象:随机选取临床专业2010级本科生;调查人数:100。
根据课程内容优化设计和PBL法运用于教学过程中的模式产生的效果,设计了7个评价项目,并发放问卷100份,回收100份,统计见附表。
附表中统计数据表明,85%以上学生通过基础化学内容优化设计及将PBL法运用于基础化学教学课程中的模式,自身得到了提高,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团队协作的精神,教学效果较好。
通过多年对基础化学与临床医学专业特点相结合的方式,对基础化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优化设计,并将PBL法运用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而且让学生不断掌握自学的能力。通过教学互动的模式,提供教师和学生相互交流的机会和平台,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席晓岚.基础化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李淑华.基础化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3]陈蓉.药用基础化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4]周先碗,胡晓倩.基础生物化学实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5]黄斌.PBL与我国的教育现实[J].现代教育科学,2005(12):7-9.
[6]刘幼平.浅谈PBL在旅游专业教学中的运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7):108-110.
[7]陈理.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PBL成人教育教学模式设计[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4):85-87.
[8]何晓阳.PBL结合LBL在我校医学信息检索教学中的应用体会[J.]医学信息,2006(2):264-266.
[9]陈明峰,丁文龙,李锋.PBL教学法在神经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11):88-89.
课程优化设计 篇12
一、当前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模块设计存在的问题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模块优化是指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 语文选修课程模块的限制性与灵活性之间的调控以及各选修模块之间最优化的组联方式。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和学生对语文教育的期待,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 (以下简称《课标》) 将高中语文课程设置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 其中选修课程设计为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运用、文化论著研读。并指出:“学校应按照各个系列的课程目标根据本校的课程资源和学生需求, 有选择地设计模块, 开设选修课。对于模块内容组合以及模块与模块之间顺序编排, 各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实施。”[1]然而, 这种理念上的初衷只是“看上去很美”。现实当中,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模块设计可谓问题丛生, 具体表现如下。
1. 选修模块多样有余而科学不足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置了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运用、文化论著研读等五个系列。围绕这五个系列, 各个学校集思广益, 结合实际开发出了各种各样的选修模块, 如“论语选读”、“中国小说欣赏”、“外国小说欣赏”、“影视名作欣赏”、“中国民俗文化”等等, 不一而足。然而纵观来看, 这些选修模块在表面的“热闹”下却掩盖不了暴露的缺陷。首先, 选修模块大多限于语文学科领域内的“自娱自乐”, 缺乏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糅合, 少有的一些交叉内容却也仅限于简单的移植。显然, 选修模块的狭窄视野必然带来学生学习视野的狭窄。其次, 选修课程模块对学生发展关照不够。我国普通高中需要完成两个层次的教育任务, “第一层次的教育任务是, 按照国家对高中学生提出的全面发展、具有个性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对全体学生进行基本的全面素质教育, 使之达到高中毕业的标准。第二层次的教育任务, 是按照高三学生对于升学和就业的不同选择而分别进行升学教育与择业就业教育”[2]。而从现实来看, 大多学校语文选修课程模块只是关照到第一层次教育任务以及第二层次教育任务的升学教育目标, 而择业就业教育的目标却极少体现。这与西方发达国家选修课程相比, 是有很大出入的。再次,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模块的地方特色、民族特色以及校本特色凸显不够。一些学校选用了某一版本的必修课教材后, 接着就选用该版本的选修模块教材, 这样, 校本、地方特色的语文选修模块开设空间就显得非常狭小了。最后,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施时间保障不足。大多数学校往往在高二学年集中实施选修课程, 以致学校无论如何加快速度, 最多只能开设三个或四个选修模块。而《课标》建议:“从五个系列的选修课程中任意选修四个模块。对于语文学习兴趣浓厚并希望进一步深造的学生, 建议在此基础上, 再从这五个系列里任意选修三个模块。”[1]显然, 时间的保障不足可能带来选修模块的“走马观花”以及学生学习的“消化不良”, 并且给学校的师资、场地条件带来巨大的压力。
2. 选修模块限制有余而自由不足
区别于必修课程, 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之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与拓展, 其主旨在于关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志向, 关照学生的个体差异, 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自由与选择是选修课程的最大特征, 这也是落实选修课程目标的关键所在。然而, 囿于传统认识、教学设施、教学任务、教师水平和时间精力等因素的限制, 许多中学在语文选修课程模块的开设上作了很多限制。这些限制可以概况为三种:一种是完全以高考为“指挥棒”, 明确要求只开设与高考内容相关的几个选修模块, 并且要求全体学生都选这几个模块, 如此导致选修课程“名存实亡”, 湮灭了选修课程的本真含义和价值。一种是由于学校师资、教学设施限制, 或没有更多的教师来开设选修课, 或没有更多的教学场地提供给学生走班、自由选课, 因此, 学生只能“看菜吃饭”, 统一时间、统一教室、统一教师指定选修课程。第三种情况是由于必修课程任务繁重, 高三升学压力较大, 许多学校干脆大量挤占和压缩选修课程的时间, 使选修课程仅仅停留在静态的课程设计层面。
3. 选修模块功利有余而功效不足
《课标》要求“选修课与必修课的教学存在一定的差距”, “不能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的补习课和应考的辅导课, 也不能照搬大学里的选修课”[1]。然而, 当前大多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实施状况却正应验了这种担心。这种情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将选修课上成必修课。教师在选修课例教学时, 照常按照惯性思维大肆训练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至于新课程要求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关注历史与现实的意识等等或无从顾及或视而不见。二是将选修课上成高考专题辅导课。如开设“诗歌与散文”模块时, 许多教师就选择古代诗歌、文言散文或诗词散文阅读专题训练;开设“小说与戏剧”甚至“文化论著研读”模块时, 也是把相关的文章作为阅读专项训练的宝贵题材。三是简单照搬大学选修课教学模式, 教师单纯从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教学喜好出发决定教学内容, 从而导致教学漫无计划, 凌乱随意, 效果甚微。
二、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模块设计的优化思路
科学设计语文选修课程模块是一项系统且复杂的工程, 涉及到诸多要素。要有机整合各种要素, 就要求学校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 围绕学生的语文基础、语文兴趣、语文能力, 在语文必修课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提高, 凸现课程的选择性, 实现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要有效优化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模块设计, 可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课程结构入手。
1. 宏观结构——探索“双轨并行+同步穿插”的选修模块实施模式
基于新课程理念而言, “走班制”应当是选修课程实施的最佳方式。然而, 考虑到高中教育需要保障相对稳定而有序的教学秩序以及学校的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等软硬条件限制, 高中选修课程实施要完全实现从传统的行政班授课制转到理想化的“走班制”, 在当前多少是不可实现的。因此, 实行“双轨并行”应当是高中选修课程实施的可行路径。所谓“双轨并行”是指把选修课程模块分为两轨, 且两轨平行进行。其中, 限定选修模块 (即每个学生必选的课程模块) 为一轨, 任意选修模块 (学生可真正自主选择的课程模块) 为一轨。限定选修模块由学校统一组织安排, 并在原有行政班基础上统一实施。而任意选修模块则由学生根据兴趣自主选择课程, 并打乱已有行政班格局真正实行“走班教学”。学校可以每周确定一个固定时间, 全部安排任意选修课程。这种开设组织形式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学生自主选课的需求, 也缓解了大规模走班上课所引发的教学秩序混乱和教学设备不配套的矛盾。
在选修课程模块开设时间安排上, 许多中学基本上是先上完必修课程后, 再集中开设选修课程。这种安排的弊端在于必修课上得太匆忙而没落到实处, 而选修课过于集中导致学生身心疲劳, 学习效率低下。因此, 选修课程的开设可以实行“同步穿插”的方式进行, 即在时间上适当同步, 在内容上必修与选修相互搭配, 交叉安排, 协调推进。具体而言, 学校可以拉长选修模块的学习时间。在高中12个学段内 (将以往的学期制改革为学段制, 一学年分为4个学段, 每个学段10周, 其中9周学习, 1周考试) , 第3~5学段开始设置趣味性的任意选修模块, 第6~8学段集中开设限定选修模块, 第9学段开设偏向文理升学方向和就业方向的选修模块。必修与选修同步穿插的课程实施模式, 会给学生从学习内容到学习方式上带来新鲜感, 有利于学生科学的学习方式养成, 有利于提高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
2. 中观结构——构建“统一集中+自主选择”的选修模块组联模式
高中阶段, “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和提高”, 必修课程是主要和核心, 选修课程只能是“锦上添花”, 这一性质决定了语文选修课是在约束性下的选择性修习。因此, 在高中12个学段的划分范畴内, 学校在第1~2学段可只开设必修课程, 原因有二:一是高中第一学期学生大多来自不同学校和地区, 语文基础参差不齐, 语文习惯各不相同, 有必要对语文常规、语文基础、学习习惯进行统一的教学;二是以行政班为单位的必修学习有利于班级凝聚力、团队意识的培养。第3~5学段可以开设趣味性的任意选修模块, 原因有二:一是这一学段学生的语文基础还不够, 不能开设具有一定难度的、专题性的选修模块, 以防挫伤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二是趣味性的任意选修模块有益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第6~8学段集中开设限定选修模块, 一是因为这一学段学生经过前面的学习, 有了一定的语文基础, 在必修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提升有了可能;二是必修任务大多已完成, 有充裕时间集中选修, 为学生的专业方向的发展和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奠定基础。最后, 学校可在第9学段开设偏向文理升学方向和就业方向的选修模块, 主要解决高三学生分流, 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以上选修课程模块组联模式, 通过兴趣选修模块进入限定选修模块, 再到专业提升和择业就业准备选修模块, 模块切换频度适中, 基本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 既注重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学习兴趣, 更注意关照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
3. 微观结构——施行“有机整合+遴选优化”的模块内容选择模式
“高中阶段的教育, 仍然是基础教育, 选修课程在整个高中课程结构中不应该占据主导地位, 适当控制选修课所占的比例是非常必要的。”[3]可见, 各个学校有必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语文选修课程的内容进行整合和遴选。
《课标》把语文选修课只确定到“系列”, 而没有直接确定到具体模块, 这为语文选修课程模块的整合提供了可能。此外, 《课标》规定:“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 有的侧重于实际运用, 有的着眼于鉴赏陶冶, 有的旨在引导探索研究。”[1]据此, 可以将《课标》所确定的五个系列再次进行优化, 即将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分为三大系列:“语言文字应用”、“作品阅读与鉴赏”和“文化论著研读”。其中, 限定选修课程部分又可以在“语言文字应用”和“作品阅读与鉴赏”系列中设置4个模块, 即“语言文字应用”、“中国古今诗歌散文欣赏”、“中外小说欣赏”、“中外戏剧名作欣赏”, 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根据自身意愿或在教师的指导下选修这4个模块。此外, 任意选修课程部分也可以设置若干模块, 学生至少选择其中一个模块, 模块内容要多样化, 可增设文史方向的“中外文学名著选读”模块, 也可以增设理工方向的“中外科普论著选读”模块、就业方向的“口语交际”、“常用应用文写作”、“网络文化”等模块。
语文选修课程模块内容的遴选是一项复杂的工作, 既要考虑与必修课的内容相联系, 又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 还要考虑现实环境等因素。语文选修课程模块内容的选择和设计应注重点面结合, 点具有专题性、面具有综合性。以“作品阅读与鉴赏”系列里的模块为例:第一, 模块教材以单元为组联方式, 每个单元以某一领域的“上位”的文化知识作为单元的学习内容。如设置“中国古今诗歌散文欣赏”这一模块, 可以设置诗歌、散文两个大类, 诗歌部分又设置诗歌意象、诗歌意境、诗歌语言、诗歌主题思想、诗歌艺术手法部分;散文部分设置散文特点、散文形象、散文艺术表现手法等部分。第二, 单元里的文章相互关联, 文章必须是难度适中的“经典文章”。如“中国古今诗歌散文欣赏”模块中的散文形象单元, 可以选择《祭十二郎文》、《项脊轩志》、《与陈伯之书》等几篇文章, 这些文章属经典范文, 理解难度不大, 散文形象丰满, 感情充盈, 是必修课文《陈情表》等系列文章的拓展和提高。第三, 单元体例设“单元提示”、“精读”、“略读”、“思考与探究”、“补充材料”。“单元提示”明确重难点、学习方法等, “精读”、“略读”、“思考与探究”是对单元内几篇文章的进一步融合, “补充材料”则是引导学生向专题纵深发展和探究。如在《论语》十则、《老子》五章、《孟子见梁惠王》、《庖丁解牛》等一组单元文章中, 精读前两篇文章, 略读后两篇, 并以“儒道互补”为主题探讨本单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廖哲勋.进一步优化普通高中的课程设置.课程·教材·教法, 2011 (2) .
【课程优化设计】推荐阅读:
充分利用网程课程资源优化高中物理教学设计11-25
优化课程教学05-16
课程内容优化11-20
大学课程结构优化07-14
优化体育课程教学07-13
优化课程资源方略12-09
课程体系优化分析模型09-28
教学方法优化课程体系11-10
对于三级课程优化组合的探索论文12-30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优化物理课堂教学论文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