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与交换

2024-05-11

共享与交换(精选8篇)

共享与交换 篇1

摘要:介绍了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的体系架构,总结分析了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中数据采集处理、消息队列和数据库操作应用等影响性能的相关问题,针对性的研究了多线程、高性能消息队列、数据库批量处理和预编译语句等提高性能的优化技术,并给出了主要技术实现。

关键词:共享交换,多线程,消息队列,数据库技术

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现有各类应用系统在应用范围、构建方式、系统结构、数据资源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为了满足相互间数据共享需求,各单位根据需要建立了统一的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从功能上看,数据共享交换平台能够解决不同系统、异构数据间的信息交换,但对于一些系统要求实时性高、数据量大的业务系统间数据共享,往往存在着数据积压,数据延迟等性能问题。本文提出的性能优化技术,从多个方面分析和研究了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的优化方法,能够指导和辅助系统设计人员进行软件的设计和优化,提高数据共享交换效率,满足对实时性要求高的业务数据交换需求。

1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体系架构

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旨在建立以各类数据交换为核心的交换与共享平台,联系横贯单位或部门间的异构系统、数据库资源等,支持不同处理业务、不同软硬平台对不同结构数据交互的共享要求,从而打破存在的“信息孤岛”,实现了应用系统之间的无缝共享和数据交换[1]。基于保持现有业务系统基本不变、建立统一的信息标准、保证数据的可靠传输和数据交换准确等要求,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的体系架构如图1所示。

数据共享交换平台采用基于消息中间件的异步同步技术,减少由于网络通信中断、数据库连接错误等造成的数据异常,从而提高数据共享交换的可靠准确性,平台组成主要包括如下三个部分:数据采集处理,部署在源端业务系统,根据数据采集任务,负责抽取、转换、分发源端数据库捕获产生的增加、更新和删除

等变化数据,将处理的结果数据存储至对应的消息队列。数据共享管理,部署在数据中心,负责对消息队列的统一配置管理、监控数据采集、数据入库等工程的运行状态,提供数据交换的日志记录和查询功能等,从多个层面保证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的稳定运行。数据解析入库,部署在目标端业务系统,负责从指定的消息队列读取数据,按照数据的操作次序,解析并加载入库到目标库。上述三个组成部分分工协作,共同完成不同业务信息系统间数据的共享交换工作。

从图1可以看出,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的体系架构和逻辑功能设计,能够较好的满足一般要求的业务数据共享交换需要,对于实时性要求高的系统数据共享,在性能设计和优化方面需要深入研究。本文基于上述体系架构和逻辑功能,从多线程技术处理、消息队列选择优化、数据库操作应用等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综合优化提升数据共享交换的性能。

2采用多线程技术的数据采集处理

2.1问题分析

数据共享交换平台1个采集处理任务通常负责N个数据表或数据文件的数据抓取和转换处理,当源端业务系统需要抽取的数据表多、业务操作造成的数据变化量大时,往往出现采集处理程序来不及处理的情况,造成记录数据变化的日志表数据增长迅速,在日志表积压大量数据。同时,由于要保证数据变化的顺序性操作,抽取时需要对数据变化记录进行排序查询,日志表记录越多,进行数据抽取时速度就会越慢,这样就形成了影响数据采集处理性能的恶性循环。

2.2数据采集处理的性能优化研究

在负责多个数据表采集处理的任务中,只要对一个数据表按照变更顺序操作,就能保证同步数据的准确性,各个表之间可以独立并行进行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变更消息发送。基于上述数据共享交换数据表的数据变更特点分析,可以采取多线程技术进行性能优化。首先,一个主线程根据采集任务抽取表配置加载要采集的数据表,然后将数据表提交到抽取数据表记录的线程池,线程池中每个线程对一个表独立的按照顺序进行批量抽取转换操作,线程池中多个线程并行运行,加快数据的抽取转换速度,提升数据采集处理效率,主要实现伪代码如下。

加载任务配置中要抽取的数据表:

3消息队列的选择和优化

3.1问题分析

现在比较流行的消息队列产品有Active MQ、Zero MQ、Open MQ等消息队列,上述产品均是基于JMS协议的开源消息软件。在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实践过程中,发现当消息队列中积压的数据量少时,软件间性能差异不大,没有发现问题。但有时由于目标端数据入库软件运行停止或网络异常,造成消息队列积压数据量超过百万数据量时,上述消息队列存取性能明显下降,存在消息服务器宕机或无法启动的情况。

3.2使用Kestrel队列实现异步数据传输

Kestrel是twitter的开发团队用scala语言写的开源消息中间件,运行在JVM上,队列是存储在内存中,但是同时在硬盘上保留了日志,支持集群、自动分发和灵活配置,目前支持memcache协议、text协议和thrift协议三种协议[2]。

由于数据共享交换平台通过消息中间件实现异步传输,采集处理和解析入库都属于平台内部软件模块,没有协议方面的限制,所以可以采用Kestrel队列memcache协议进行异步消息传输。在内存32G Cpu:Intel(R) Xeon(R) CPU ,E5645 @ 2.40GHz * 24环境下,每条数据1kb大小,服务器启动参数Xmx=1GB,性能测试结果见表1。

根据测试的Kestrel的结果来看,单线程处理大概3MB/s ,而在多线程的测试情况下达到约20MB/s ,通过服务器调优,可以进一步提升消息处理的性能,同时减少消息服务器异常等情况,所以采用Kestrel队列进行异步传输可以提升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性能。

4数据库操作优化技术的应用

4.1问题分析

本文中数据优化技术应用是指在数据共享交换平台设计方面进行的优化处理应用,并不包括对源端和目标端数据库创建索引、调整参数等常用的数据库本身优化技术手段。在数据批量抽取、逐条数据转换处理完成后,需要把处理后的数据在日志表删除,防止重复处理,如果逐条将处理后的数据删除,会造成数据批量抽取快,数据日志删除慢的现象,降低数据处理速度。此外,在目标端解析数据入库过程中,需要将XML消息转换成数据库SQL语句进行操作,运用通常的数据操作技术方法,往往存在数据入库速度慢于抽取速度,会造成消息队列积压,影响了数据共享交换的实时性。

4.2使用数据库优化技术加快数据处理

数据库操作优化的技术很多,本文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主要从批量处理和预编译语句两方面分析研究,进行数据操作性能的优化,从而提升数据共享交换效率。一是引入数据的批量处理技术,可以减少与数据库的多次连接,实现一次连接,批量数据处理,减少了数据连接的次数,降低数据库内存消耗,在数据量越大的时候越能体现批量处理的优势。采取在对日志表进行删除时,引入数据批量删除技术,批量抽取的数据实现一次批量删除,主要实现伪代码如下。

二是在数据进行插入、更新和删除等解析入库操作时使用预编译语句。在预编译语句中,变量用问号来指定,预编译语句可以包含无限数目的变量,一旦创建了预编译语句,就可以像常规语句一样来执行。预编译语句实现在执行前进行解析和编译[3],减少数据库语句的编译次数和时间,尤其当数据量大时,能够显著提升数据库入库效率。如使用预编译语句插入操作主要实现伪代码如下。

更新与删除操作与插入操作实现类似,只是SQL语句不同。

4结束语

实践和经验证明,通过对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的数据处理特点分析,使用这些方法和优化技术,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性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数据交换可靠性也得到提高,数据交换实时性更强,上述性能优化方法和技术具有较高的实践价值。性能优化是一个需要针对不同业务特点、应用场景进行分析研究的课题,需求和应用场合不同,优化方法的选择和策略也有所不同,本文只是给出了自己工作中遇到的性能问题的分析研究,未必能涉及所有方面,其他方面的性能优化需要根据业务需求进一步分析研究。

共享与交换 篇2

加快建设基于大数据的

社会信用信息体系

为充分发挥大数据作用,形成真正统一的全国信用信息平台,推动大数据征信产业发展,建议如下:

一、运用大数据技术分步建设全国统一的综合信用信息平台

我国政府各相关部门通过多年的业务积累,均获有大量企业、个人的资信信息,积累了各自成型的业务数据库,但因受到行政管理条块分割现状以及技术条件制约,形成了数据孤岛和多重技术标准,依靠传统的技术手段无法实现信用数据的跨系统整合,信用平台建设缺乏统一、全面的信用数据基础,信用体系的建设面临数据源瓶颈。建议分步骤建设全国统一的综合信用信息平台。

二、采集应用互联网数据,建设信用数据第二轨

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产生了海量的交易数据、交互数据、感知数据,形成了多元化的数据源。信用数据的来源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财务、信贷、保险、信用历史等金融领域,也不限于线下交易数据、公共事业、商业信用、社会信用等社会机构的组织内数据,更扩展到电子商务、社交数据、网络行为等领域。一方面这些数据的加以利用,大幅拓展了信用数据源,为信用评价的完整性、准确性提供了数据支撑;另一方面,海量、非结构化、动态增长的互联网数据大幅增加了数据处理的复杂性和技术难度,信用信息平台的建设带来新的挑战。大数据技术可从海量且价值密度低的互联网数据中提炼、转化高价值的互联网信用数据,并通过组织内数据和互联网数据的比对,挖掘信用信息之间的关联性,描绘信用主体信用全貌,通过更全面的数据来综合评判信用主体,实现数据的全面性和数据保真。

建议在信用信息平台建设中,运用大数据技术采集电子商务、社交数据、媒体信息、网络行为、互动评价等互联网公开信息,建设信用数据第二轨。将互联网数据纳入综合信用信息平台中,实现政务组织数据、社会组织数据和互联网数据的数据融合,建立覆盖全社会的信用信息系统。

三、政府积极培育大数据征信产业

首先,建立政府授权与市场化相结合的数据采集机制。

企业与社会组织、互联网平台掌握着大量信用信息数据,因为数据权属关系不清,国家也没有相应的制度来保障,导致大数据征信产业在数据采集中遇到障碍。要通过政府授权和市场化手段来规范数据的采集,对于纳入政府信用信息平台的数据,由政府依据有关法规、参照信用信息采集目录,授权大数据采集机构予以采集。对于超出此范围的行,由数据采集机构与数据权所有者、数据拥有者要按照市场化机制运行。

其次,要建立大数据采集机构准入机制。

数据事关国家安全、商业机密、公民隐私,国家要建立数据采集机构的准入机制,建立许可证制度,许可国资或者具有国资背景的可信机构负责数据采集。

第三,国家要支持、鼓励大数据征信技术创新,推进产业链发展。

国家要通过政府科技创新资金支持大数据征信技术发展,加快发展涵盖数据采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服务、数据交易、数据应用的产业链条。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理并答复:

积极回应代表关切 加快信用体系建设

一、关于建立全国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

全国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是连接各地区、各部门信用信息系统,开展信用信息共享、整合和服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是构建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基础。

国家发改委、人民银行会同各地区、各部门正加快推进全国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建设,建立信用信息采集和分类管理标准,研究制定统一的信用指标目录和建设规范,在实际工作中最大限度地利用各部门现有的、成型的业务数据库,降低系统新建成本,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并通过互联网数据技术打破条块分割、数据割裂,促使各部门内部、跨部门系统之间实现互联互通及数据资源的共享交换。

目前,国家发改委已批复了国家法人单位信息资源库(一期)及社会信用信息共享交换试点工程项目建议书,研究提出了《国家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建设总体方案》,委托江苏省、浙江省、辽宁省分别负责社会信用信息共享交换、信用信息分类、地方政务信用信息目录的研究工作,进一步完善了优良信用记录和不良信用记录共建共享工作机制,梳理形成了第一批信用信息共享目录,成立了专题研究和规章建设、标准化、需求协调、共享技术、联合惩戒机制协调等5个专门工作小组,分别由证监会、质检总局、环境保护部、国家信息中心和工商总局牵头。同时,先期依托电子政务外网建立了部际信用信息共享交换网站,推动实施部委间信用信息共享交换,目前已接入了36个部委,组织力量建设了“信用中国”网站,为社会各成员了解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动态、相关政策法规及信用知识,使用和查询信用信息等提供便利。

二、关于互联网数据采集

全国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数据主要来自各级行政、司法机关及经依法授权或者委托承担行政管理职能的组织在履行职能过程中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并按照有关规定向政府部门、社会公众和征信机构提供基本的信息服务。

关于将互联网数据纳入全国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的建议,国家发改委、人民银行将会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部际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认真研究,并结合实际工作考虑其可行性。

三、关于大数据征信业发展

人民银行积极履行征信业管理职责,引导具有征信经营业务资格的征信机构按照《征信业管理条例》、《征信机构管理办法》等法规规章依法采集、加工、制作、应用来自电子商务、社交、网络行为等领域的信息,支持运用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分析能力,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征信产品和服务,鼓励拥有大数据的机构进入征信业,批准阿里、腾讯、拉卡拉等互联网公司和平安等金融集团公司进行个人征信业务准备。

下一步,我们将积极推动人民银行等有关部门积极引导征信业抓住大数据所带来的机遇,推动征信业与大数据深度结合,进而丰富征信产品供给,满足大数据时代的社会需求。

四、关于国家要支持大数据征信技术创新与推进产业链发展

目前,国家发改委正会同科技部等有关部门制定大数据战略及行动纲要,推进各行业对大数据的研究和利用,充分发挥大数据的社会治理价值。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起草上报了《关于运用大数据加强对市场主体服务和监管的若干意见》,并经国务院第95次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并正式印发。这为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化手段,推进“智能”监管,探索实行“互联网+监管”模式,不断提升监管效能,提供更有效服务指明了方向。

共享与交换 篇3

随着水利信息化的日趋深入,对各类水利应用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交换要求日益提高。设计建设统一的水利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可为水利行业跨部门间的信息共享,以及跨学科的科学计算提供相应的数据支撑[1],是水利信息化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

江苏省水利数据交换的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省中心与分中心之间的数据交换;分中心与分中心之间通过省中心中转的数据交换;省中心运行正常情况下,省中心与备份中心(江苏省太湖管理处)的数据同步;省中心出现故障时,备份中心与分中心之间的数据交换,以及分中心与分中心之间通过备份中心中转的数据交换;省中心(或分中心)与其它省中心(或国家流域中心)之间的数据交换。

数据交换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数据库与应用系统之间、应用系统与应用系统之间、数据库与数据库之间、数据文件与数据文件之间、数据文件与数据库之间、应用系统与数据文件之间等的数据交换。

1 设计原则

水利数据共享交换平台设计需遵循以下原则:

1)开放性。为降低由技术本身的限制而产生的对数据共享交换系统发展带来的风险,保护水利信息化上的长期投资,有效地规避风险,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的选型应当遵循开放的技术原则,保证构架内外现有的、可能增加的不同应用模型系统容易集成。

2)可扩展性。随着各项水利应用的增加,业务量的加大,应用终端用户的增长,数据共享交换系统应能够通过服务器等硬件设备的添加实现快速、有效的扩展,无需对系统逻辑构架、系统或业务应用进行改动,使得系统能够随着业务的变化易于做出改变。

3)安全性。水利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应采用全面开放的安全体系结构,保证平台的物理和逻辑安全。物理安全指系统设备及相关设施受到物理保护,免于破坏和丢失;逻辑安全包括信息完整性、保密性和可用性,建立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

4)可管理性。水利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是一个跨部门、用户群的大型系统。对不同性质用户、系统运行状态、数据资源等应具有良好的可管理性和可维护性。系统可进行集中的监控和管理,快速发现已发生或潜在的问题并做出判断,在此基础上自动解决问题或者提出相应的建议和策略,以保障系统的可用性与稳定性。

5)先进性和成熟性。随着新技术的发展,许多新产品不断出现,为了保障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应在选用成熟产品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新开发的并已有成功经验[2]的技术。

2 平台架构

基于消息中间件的水利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整体架构如图1所示。

省中心和各分中心的应用系统、数据库、数据文件通过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实现系统间的实时数据传输。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为各应用系统提供标准的应用程序调用接口,数据交换共享系统间通过消息中间件实现数据交互。

1)数据交换共享平台。实现应用系统间的数据交换,为应用系统屏蔽传输底层。数据交换共享平台如图2所示。

DEM(Data Exchange Manager):数据交换系统核心,作为数据交换系统的控制层,提供路由、规则、日志和安全管理等功能。

消息中间件:实现数据交换共享系统间可靠的消息传输。

2)日志数据库。是整个数据交换共享系统日志记录的数据库。

3)路由管理。数据交换系统以传输队列设计为基础,通过对传输数据控制信息的配置实现消息路由的策略。

数据交换系统内部建有消息路由表,含消息的源、目的、类型及相对应传输队列名等字段;传输消息的控制信息也含有消息的源、类型等数据项,通过查询路由表消息流程明确该业务对象应该送去哪里、怎么送。

4)规则管理。数据交换系统通过管理配置设计提供数据规则管理功能。通过该功能,用户可维护交换的数据包类型、数据记录类型、数据记录各字段类型和格式,这些信息可以存放在数据库中。

5)日志管理。数据交换系统提供完善的日志管理功能,包括数据库和非数据库方式,通过该功能可以调阅数据交换共享系统上流过的每条消息,并且进行跟踪。

6)安全管理。数据交换系统提供消息的加密传输功能及相应的监控界面,以保证系统运行的可靠性。

3 数据流程

各水利业务应用系统通过数据交换共享平台提供的接口接入中心数据交换系统,并通过数据交换平台实现和其它应用系统的数据交换。完整的收发流程数据流向图如图3所示。

省中心和分中心的各应用系统可以根据是否具有数据存储功能分成有数据库和没有数据库的2类应用系统[3]。

3.1 数据库方式

若应用系统具有数据库,考虑到数据交换系统对应用系统的非侵入性及减少应用系统的实施风险,需在应用系统数据库中建立统一结构的发送和接收接口。以省中心应用系统发送数据至分中心应用系统为例,整体流程图如图4所示。

发送数据时,省中心应用系统只需将待发送的数据组织后成功插入发送接口,省中心数据交换系统就会自动取出该数据,根据该数据的配置信息送到省中心数据交换系统至分中心数据交换系统传输队列里。

接收数据时,分中心数据交换系统会自动从本地接收队列将消息提出,并成功插入分中心应用系统的接收接口,应用系统接收该数据并做相应处理。收发详细流程图如图5和6所示。

3.1.1 发送

1)DEM侦听发送接口表,提取应用系统插入的尚未发送或者发送不成功的数据。

2)每条数据都有相应的控制信息,通过该控制信息可以确定待发送数据的目标系统、数据类型及发送方式(点对点、广播和发布订阅)。

3)DEM根据数据的控制信息判断发送方式和相应传输队列名称,调用消息中间件接口将数据写入相应的传输队列,并根据发送结果修改接口表中数据的“发送状态”字段。

4)数据发送的可靠性由消息中间件的相关机制保证。

3.1.2 接收

1)DEM侦听本地接收队列。当本地接收队列有消息存在时,提取该消息,并根据该消息中的控制信息分发到本地接收子队列。

2)DEM侦听本地接收子队列。当本地接收子队列有消息存在时,DEM调用消息中间件接收接口取出该数据并插入应用系统接口表,在保证成功插入接口表时再删除本地接收队列中的相关数据。

3)应用从接收接口表提取数据,做相应的业务处理。

3.2 非数据库方式

若应用系统无数据库,或需要交换共享的水利数据以非数据库方式存放,数据交换共享系统提供了标准的接口供应用系统调用,收发详细流程如图7和8所示。

3.2.1 发送

1)数据交换系统提供发送API供应用系统调用,API接口方式如下(C语言或者Java,以下只列出C接口):int dem_send(const char*messageid,void*buffer,int length,int priority)。其中messageid表示消息号;buffer表示待发送的数据;length表示数据长度;priority表示数据发送优先级。

2)D E M根据数据的控制信息判断发送类型(点对点、广播和发布订阅)和相应传输队列名称,并调用消息中间件接口将数据写入相应的传输队列。

3.2.2 接收

1)DEM侦听本地接收队列。当本地接收队列有信息存在时,提取该信息,并根据该信息中的控制信息分发到本地接收子队列。

2)应用系统调用数据交换系统提供的接收数据API。该API完成从本地接收子队列收取消息(不关心消息的发送地址)的工作。接口声明如下:in dem_receive(char*messageid,char*systemid,void*buffer,int timeout)。其中messageid表示接收到的消息号;systemid表示接收该消息的应用系统代号;buffer表示收到的数据内容;timeout表示等待超时间,单位ms。

3)应用系统收到消息后,做相应的业务处理。

4 结语

该平台在分析各类水利数据的标准、结构、管理,以及互操作的基础上,实现了水利数据的共享交换服务,并紧密结合应用,为突破水利数据信息行业壁垒,更好地为社会公众服务提供了思路和技术参考。

目前,基于消息中间件的水利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已经在江苏省太湖自动监测系统工程中部署应用,实现了江苏省太湖地区各级水利部门各类信息资源的交换与共享,为防洪排涝、水资源管理、调水改善水环境工作提供了历史和实时信息,为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和生产单位提供了准确、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朱星明,张行南,白婧怡,等.水利科学数据共享元数据理论的应用探讨[J].水利学报,2005,36(8):56-59.

[2]司存友,高祥涛.国家防汛指挥系统江苏省水情分中心设计思路[J].江苏水利,2006(8):30-32.

共享与交换 篇4

国家新医改方案中, 明确提出要“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加快信息标准化和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中, 也明确指出了, 要“充分利用卫生信息资源, 为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社会和大众提供全方位的卫生信息服务”。

以上这些内容明确指出了, 要在卫生主管部门的引导下, 建设集成的区域医疗信息化平台, 将各种卫生信息资源进行整合, 而整合的基础就要是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的临床诊疗数据交换与共享。在这一信息化建设进程中, 如何保留原有成熟信息系统, 使其能快速实现系统接入和信息共享, 减少各单位信息化改造投资, 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

2、数据交换平台的优势

我们在本方案中, 以集中的数据中心作为支撑, 建立卫生系统信息交换平台, 通过中心服务系统提供患者历史诊疗数据的展示, 以及通过开放服务接口达到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的目的。方案的核心就是支持医疗数据标准的数据交换平台应用。

数据交换平台采用面向服务的总线式架构设计。平台支持异构系统数据交换, 实现信息稳定、可靠的传输, 屏蔽用户实际环境中的硬件层、操作系统层、网络层等复杂、烦琐的接口, 为用户提供一个统一、标准的信息通道, 保证用户的逻辑应用和这些底层平台没有任何关系, 最大限度地提高用户应用的可移植性、可扩充性和可靠性。

数据交换平台是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综合平台的核心。该平台需要建立与多种数据源的信息交换接口, 以消息队列的方式实现数据的双向传递, 按照医疗卫生数据交换的业务要求, 进行数据交换的事件定义, 并且依照不同的医疗信息交换事件, 进行数据交换格式及内容的规范要求。

通过数据交换平台的应用, 降低了数据交换的逻辑复杂度;增强了数据交换的集中控制;实现了数据交换的标准化转换功能。

数据交换平台支持多种信息标准, 尤其是专门针对医疗行业的数据标准, 包括:

(1) HL7:卫生信息交换标准 (Health Level 7) ;

(2) DICOM:数字影像和通信标准;

(3) EDI:电子数据交换 (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 ;

(4) XML:可扩展标记语言 (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 。

3、区域医疗信息共享的实现

通过对区域医疗信息共享的业务需求及流程的分析, 结合HL7及卫生部基本健康信息元数据标准, 定义患者健康诊疗信息的注册、查询、获取等接口, 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区域性信息共享和服务平台, 实现跨医院信息系统和健康档案系统的健康信息互联与资源共享。解决了患者健康信息的连续性、完整性和安全性;使医护工作者能够全面掌控人群健康信息, 做好疾病救治、预防和健康促进工作;使卫生管理者能够利用信息实现科学管理和决策。

3.1 区域医疗健康信息共享流程

区域医疗健康信息共享实现了和数字化医院信息系统 (HIS) 及健康档案信息系统的无缝集成, 临床医生在HIS系统中可随时进行区域平台共享患者数据的查阅, 可以直接进行转诊转检、会诊申请、审批等操作处理。

临床医生工作站可调阅患者健康档案, 包括基本信息、过敏史信息、遗传病史信息等;调阅患者在区域内的历次就诊记录;历次详细医嘱、诊断、用药信息;历史检验检查报告单信息。患者就诊完毕后, 本次就诊的主要电子病历信息自动归入电子健康档案, 实现以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区域医疗信息共享。

系统整体流程如图1。

功能查询页面显示效果如图2。

3.2 区域医疗信息平台的功能划分

数据中心:由个人健康诊疗信息库、医疗电子病历信息库、医疗卫生机构/人员信息库、医学文献/医学资料等知识库组成, 是系统的数据中心。

卫生服务系统 (HIS、EHR) :是中心的数据来源, 由分布在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各个独立的系统组成。这些系统之间在使用功能、管理方式、数据表达形式上不尽相同, 存在很大差异。

数据交换平台:实现各系统间的接口、数据传输格式, 是各组成部分之间信息的传递、交互的枢纽。除了满足目前系统间信息通讯外, 还易于今后系统的扩充。总线式设计体现了交换平台的封装性、松散的耦合性和高度的集成性。

主要提供的服务包括:个人的身份识别服务、健康信息索引服务、健康信息详细存储服务、数据调阅服务, 以及非标准数据的转换服务等。

另外系统采用统一认证机制提供合法性、安全性验证和管理。

3.3 数据标准的应用

目前卫生行业各应用系统之间没有统一的信息标准, 在本方案中我们参考HL7标准定义、CDA临床文档结构 (Clinical Document Architecture) 以及国家颁布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指南, 从中选择了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恰当的子集作为平台中心数据库的定义。

平台存储数据可以方便的生成可共享的临床信息文档, 示例如图3:

可否直接不用图片格式说明共享的临床信息文档, 其中身份证号码:120XXXXX151最好采用这种方式;住址:天津市XX区XX小区XX楼XX室;姓名采用:张XX。这样可以避免个人隐私问题。

方案中采用的数据交换平台, 具备丰富的预置适配器, 并可定制扩展适配器:

(1) 通讯协议适配器:T C P, H T T P, S O A P, J M S, FTP, SFTP, SMTP;

(2) 行业协议适配器:HL7, LLP, DICOM, EDI;

(3) 常用文件适配器:File, XML, PDF, RTF;

(4) 数据连接适配器:Oracle, SQLServer, My SQL, Access, JDBC, ODBC。

通过总线式平台的应用, 支持了各种现有系统的基础。目前现存的各系统以及医院与区域范围的各种平台之间, 存在着多种数据交换需求。由于各系统IT技术水平差异, 可能会出现部分系统采用行业标准的信息发布和接收渠道, 而部分系统不采用行业标准的信息发布和接收渠道, 这时点对点的交换模式就无法满足要求了, 就必需依托总线进行非标准和非标准之间、非标准和标准之间的数据转换。数据交换平台对数据标准转换的支持良好支撑了这一需求, 保证了原有系统不被推翻, 降低了用户整体投资。

4、区域医疗信息平台的效益

由于采用了先进的信息化技术, 可以为医疗服务能力带来显著提高, 使居民得到综合、连续、价廉、便捷、优质的卫生服务。提升群众对卫生工作满意度, 改善医患关系, 从而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

本方案的建设是围绕着中央对卫生系统的政策要求进行的, 系统的实现对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等方面探索了技术路线, 对贯彻《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等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通过打破各医院及公共卫生机构间的信息孤岛, 实现医疗信息、医疗经验、医疗知识的分享, 将会促进各级卫生单位医疗水平的提升。

本方案的实现, 有效整合了现有软硬件资源, 在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方面效果显著, 提升了原有系统投资的价值, 对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节约型卫生事业起到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梅立军等.基于SOA的数据交换平台研究与实现.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06.10.

[2]张喜雨.远程医学集成平台的研究.中国数字医学, 2010年05卷06期.

[3]ANSI/HL7V2.5-2003, HL7, version2, [S].

共享与交换 篇5

纵观历史,不难看出,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共享与交换文明的不断进步史,共享与交换人类文明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如,欠发达地区和国家购买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产品,共享和借鉴科技进步成果,推动地区和国家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但是应该看到,共享与交换是有条件的,如要付费购买;同时,共享与交换也是有范围的,如敌对国之间不可能期望共享与交换先进的核技术。

反观当今信息化社会,数据和信息无处不在,并且数据和信息已成为科学研究、技术进步和社会决策的重要资源。大量的可用科学数据已成为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因素,数据资源已成为极具有价值的企业资产。实现数据资源的共享与交换已成为一个行业、企业、国家甚至国家间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就全国范围来看,国家层面及各部委都把数据资源共享交换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科学数据共享与交换的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共享与交换工作的推动举步维艰,实现真正的数据共享与交换,仍面临许多问题。

某种角度上讲,资源共享与交换是合作与交流的一种具体形式。对于交流与合作,李国杰院士在2009年中国计算机大会上曾感言,“现在我国科技界的交流与合作与文革前相比有明显的退步”。这句话提醒我们,在分析科技交流与合作,特别是数据资源共享与交换的问题时,一定要密切结合“现在”和“文革前”所处的社会特征,研究提出现实的解决之策。“文革前”的时代是计划经济时代,个人及部门间的差别较小,利益之争几乎不存在,因此科技界的交流与合作比较容易;“现在”的时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站在市场经济的角度考虑分析就发现许多问题变得极其复杂,数据资源共享与交换的问题也不例外。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数据资源具有商品的特定属性,它包含了特定人群的劳动,同时对其他人具有使用价值。但数据资源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如可以进行零损耗复制与扩散,传统商品就不具备这一特性,如汽车就不能复制给别人使用而同时又不影响车主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数据资源共享与交换本质上是具有商品特性的交换形式,这种交换可分为无偿的和付费的。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这种交换无论是什么形式,一定要体现出数据资源的价值,生产数据的劳动必须得到承认,劳动者的合理利益必须得到保护,或者在数据资源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价值得到体现,或者是在数据资源的共享与交换交换过程中通过使用者付费的形式实现劳动者的价值。计划经济时代,每个人的工作都是在国家统一的计划之内,个人所得都是因岗而设定好的,不存在竞争,生产者的劳动价值由国家保证,因此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如要实现数据资源的共享与交换就不会成大问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竞争。因此,当前要实现数据资源共享与交换,总体上必须遵循经济规律,观察研究问题,建立促进和保护数据资源共享与交换的制度体系,使得数据资源生产者的利益得到保护,同时数据资源消费者的需要得到有效满足。如果违背市场经济的经济规律,无视现实的体制和制度的制约,强行推进数据资源共享与交换,收效将甚微,并且不可持久。

综上分析可知,立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在大多数情形可以将数据资源的共享与交换理解为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交换形态。因此,实现数据资源共享与交换必须要解决好以下4个方面的问题:(1)必须正视数据资源生产者的劳动价值及其利益;(2)必须设置合理的制度,使得数据生产者的劳动价值得到体现,正当利益得到保护;(3)数据需求者履行责任和义务后能够得到规定的数据;(4)要实施强有力的监督,对违反制度者要有相应的惩罚措施。数据资源共享与交换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已有数据的应用价值,为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服务。这4个方面有机联系,4位一体,任何一个方面均不可偏废。

当前实现数据资源共享与交换,技术问题已不存在,关键问题是改变认识,设计合理的制度。同时,也要清楚地看到,即使有了适宜的制度,实现数据资源的共享与交换也需要一个过程,分阶段,逐步解决,不可一蹴而就。

数据资源的共享与交换是促进信息交流,提高数据的使用效益,避免低水平重复,解决信息孤岛的唯一有效途径,是信息化发展的大势所趋。在2009全国水利信息化工作会议中,水利部确定了“加大资源整合,实现水利重要数据资源的共享与交换”是今后3~5年水利信息化发展的总体目标之一。“数字黄河”工程建设以来,黄委十分重视数据资源的共享与交换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效推动了数据共享与交换。

2 数据资源共享与交换的制度设置

2.1 数据资源及共享需求

至今,黄委已积累了大量数据,包括水文气象、防汛减灾、水量调度、水资源保护、水土保持、政务办公、室内模型试验、科研、基础空间等数据。其中,水文气象和基础空间数据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基础性数据。这些数据资源主要分布在黄委机关主要业务部门,如防办、水资源调度管理局及工程建设与管理局,以及黄委所属的8个主要单位。这些部门和单位在正常工作过程中采集存贮一部分生产数据,是整个“数字黄河”工程数据大体系的一个局部。由于现在各单位和部门的工作涉及全局性和综合性越来越高,仅自己生产的局部数据已明显不能满足需要。因此,各单位和部门之间因日常工作和项目的开发建设,对他人生产和拥有的数据资源有着强烈的共享与交换需要。如,水文局需要流域下垫面和河道查勘资料、大比例尺地形资料、河道工程数据、土地利用遥感信息等,用于水文洪水预报系统;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则需要干支流水文、水质、水土保持、水库、堤防及河道整治工程、水生态等资料。

2.2 制度设置

针对黄委的实际情况,围绕需解决的4个方面的问题,对“数字黄河”工程数据资源共享与交换的制度设置进行了系统论证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包括以下3个方面:

(1)组织与职责分工

“数字黄河”工程建设领导小组负责黄委数据存贮与共享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决策;“数字黄河”办公室负责黄委数据存贮与共享工作的统一组织、协调,组织制定相关的标准规范;委属各单位负责本单位数据存贮与共享组织协调工作;黄河数据中心负责黄委数据存贮与管理体系的日常业务管理,日常运行和维护,数据共享服务平台的运行管理等其它工作。

(2)数据资源的建设管理

数据资源建设按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的要求进行设计和建设;“数字黄河”办公室办负责组织数据资源目录的编制和审查,委属各单位数据共享主管部门负责本单位数据资源目录编制工作;黄委数据资源目录及元数据通过黄河数据交换和共享服务平台统一管理和发布;相关项目在竣工验收后,及时提交数据资源目录,并由黄河数据中心或分中心在黄河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上发布。

(3)数据共享服务和使用管理

“数字黄河”办公室负责共享数据用户权限审批工作;各单位负责制定本单位数据共享范围、方式等工作,并报“数字黄河”办公室审核;黄河数据中心负责统一安全认证、统一资源目录、统一元数据、用户注册管理等工作。对于需要授权共享访问的数据资源,用户通过共享平台进行注册,申请需要的数据,“数字黄河”办公室遵照有关规定审查用户的数据申请,授予数据共享的范围和获取共享数据的方式,而由黄河数据中心或分中心具体提供相应共享数据。同时规定用户必须在公开的正式成果中注明数据来源,并将数据使用的情况通过共享平台进行记录反馈。“数字黄河”办公室定期组织发布数据共享的提供和使用情况。

根据数据类别、提供方式和共享应用的目的,共享数据可分为无偿和有偿共享2种方式。正常生产工作或国家投资的项目生成的数据对于黄委黄河防灾减灾、水资源管理与调度、水土保持、工程管理等公益事业数据用户,实行无偿共享;对于盈利性用户采取有偿共享方式;对于一定规模之上的国家投资资助的科研性项目,可按较低的标准酌情收费,鼓励无偿共享数据。对于自筹资金或其他渠道生产的各类数据,数据用户和提供者自行商定数据共享方式、收费的标准。

3 数据资源共享与交换的实践

遵循确定的数据资源共享与交换的总体思路,结合“数字黄河”工程中不同类型数据的存贮管理技术水平和需求急迫程度,先后有针对性地实施了几种类型的数据的共享与交换工作,在推动数据资源共享与交换方面取得了以下经验和成效:

(1)水雨情数据共享方面,可通过黄河水情信息查询及会商系统实现水雨情数据浏览、查看的共享;通过黄河洪水预报系统可共享洪水预报数据;通过天眼防汛抗旱水文气象综合业务系统可共享气象数据。

(2)基础地理数据共享方面,依据颁布的《基础地理数据共享管理实施细则》等规定,对河道地形图数据DLG、DEM,黄河流域的地形图数据DLG、DEM等以电子数据方式实现数据共享。其它如规划、地质、工程设计等数据以拷贝方式提供共享服务。

(3)遥感数据共享方面,按照颁布的《遥感数据共享管理实施细则》,实现遥感数据资源的共享。遥感数据的共享服务可以是原始影像数据、加工处理影像数据,或者通过遥感影像制作的专题信息数据等。

同时,还根据特别的需要,建设开发了专门的系统,提供特定数据资源的共享服务。建成了黄河水库运行信息平台,整合了覆盖防汛调度、枢纽管理、水库电站信息资源,实现了水库优化调度、水库防洪防凌、供水调度等业务间的信息资源共享。建立了防汛应急指挥信息服务支持系统,为兰州、济南和北京3大军区提供了水情信息共享服务。

但是,从技术实现的角度看,目前“数字黄河”工程数据资源共享与交换服务的综合能力还比较薄软,整体性能不够强大。今后1~3年要以数据资源共享目录的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健全相关的制度,建设完善的“数字黄河”工程数据共享与交换综合服务平台。

4 结语

数据资源共享与交换工作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目前,有些数据资源已经具备了免费共享的条件,有些数据资源通过一定的行政或技术手段也能实现一定范围内的免费共享;有些数据资源可以通过交换的方式实现共享;而有些数据资源,即便保证了共享者的利益也因各种原因不能立即共享或不宜共享。因此,推进数据资源共享,应该分门别类地研究问题,分步实施,逐步推进。

合理的数据资源共享机制是数据资源共享的保障。如果缺乏合理的数据资源共享机制,数据资源拥有者将数据资源共享后其利益无法保障,就会导致数据资源较难共享。尤其黄委的许多数据生产部门包括水文、水土保持等是差额事业单位,必须考虑如何弥补事业费不足,保障职工的基本生活收入等问题。因此,在制定数据资源共享办法时,必须统筹考虑这些数据共享后的利益补偿机制。

统一共享平台、将数据资源共享作为年度工作考核指标是数据资源共享的保障措施。在合理的数据资源共享机制下,给大家提供一个合理的数据资源共享与交换平台,便于推进数据资源的共享。同时,将数据资源共享成效包含到年度工作考核指标之中,可有效促进数据资源的共享。

加强数据资源共享管理,可有效促进共享工作开展。数据资源共享工作涉及到数据生产、需求、共享管理等单位。要实现数据共享,需要强有力的数据共享管理部门,明确工作范围和职责,并充分调动各职能部门的积极性,统一部署、协调数据资源共享工作,才能有效促进共享工作。

共享与交换 篇6

1 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的特点

政务信息的形成以及处理过程中, 都会经过比较繁琐的程序, 依据政务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交换在集成构成中的规律及特点, 在政务部门中要具体实施有效的管理方案方法, 除了需要对政务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交换的特点以及基本属性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另一方面还必须要严格的依照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的基本原则以及要求制定有效的管理手段。

政务部门中的政务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交换一般都具有历史记录以及原始性的特点, 详尽的了解我们还会发现政务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交换可以提供专业性监管凭证以及参考价值。政务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交换具有四个比较显著的特点, 指的就是其传递性, 及时性以及独立性和规范性的特点。

政务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交换一般主要论述的是两个范围以内的内容, 其一具体指的是在公众服务性领域中所产生的显性政务信息资源, 这里面包括了关于人事, 教学, 艺术, 会计, 审计, 商标, 婚姻登记以及书稿和地名等资料;第二个方面所阐述的一般都是一些具有特殊性质, 要加以保密或是行政执行上机密工作, 这一类称之为隐性政务信息资源, 主要在政府职能部门内部进行共享交换。

2 基于J2EE框架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和交换平台设计与开发的原则以及要求

根据信息的基本属性进行剖析, 结合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具有的特点, 进行信息数据本身内容的分析, 在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上引入J2EE框架。J2EE是信息数据处理上的一组技术规范与指南, 由sun公司主导开发研究, 其中所包含的各类组件、服务架构及技术层次, 均有共通的标准及规格, 让各种依循J2EE架构在不同平台之间, 存在良好的兼容性, 解决以往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后端使用的信息产品彼此之间无法兼容, 政府信息对内或对外难以互通的窘境。J2EE可以处理一些常见的编程任务, 包括提供事务服务, 命名和目录服务, 数据库访问和连接池, 线程池, 负载均衡和容错等, 能很好的解决过去政府部门在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J2EE开发框架主要有Hibernate, Spring, Struts2, EXTJS, Json。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在作用上主要表现在其在于让群众对于政府政策信息执行和实施, 且能及时了解, 与此同时也确保了政务数据或信息上的处理工作必须谨慎, 让政府工作在效率和严谨性上得到提升。J2EE的具体框架结构是由模型, 视图, 控制器 (MVC) 组成, 是Xerox PARC在为编程语言Smalltalk-发明的一种软件设计模式, 至今已被广泛使用, 将其应用在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平台的设计上有助于政府在开展民生工作过程中的高效率与透明化, 和在保证各项专业工作在合情合理以及合法的前提条件之下进行有效的监督检查作用。将J2EE框架植入到政务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交换平台的开发设计上, 为了避免网络时代弊端所给予政府部门的恶性破坏, J2EE框架设计开发过程中要严格的遵循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的基本原则以及基本要求, 才能保证J2EE框架在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上的应用达到真正的使用目的。

2.1 基本原则

对于政务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交换工作上必须严格的遵循政务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交换在收集归纳整理等一系列过程中所形成的规律以及特点, 在保证其之间的有机联系性不被破坏的前提之下, 进行有效且是正确的划分保管年限, 以便于往后对于政务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交换的考查, 使用以及保管。

2.2 共享与交换的要求

因为政务信息资源所囊括信息种类非常多, 涉及的范围也比较广泛, 故此我们通常对于政务部门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会有以下几种要求:

(1) 依据信息资料的来源, 把同一来源的档案看成一个整体进行进一步的加以管理。

(2) 共享交换的信息材料必须要是经过清晰的办理手续。

(3) 收集归纳的信息材料必须要是齐全以及完整。

(4) 按照上级颁发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办法的相关规定, 遵循政务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交换形成过程中的规律以及特点, 对政务部门政务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交换进行管理;

(5) 确保政务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交换之间的有机联系性在管理过程中不被破坏。

(6) 按照上级关于政务信息资源的保管期限进行正确的划分以及确定合理的保管期限。

(7) 组合的政务信息资源的案卷要便于保管以及使用。

(8) 依据“方便利用”的基本原则, 对于政务信息资源加以编制必要的检索工具。

3 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平台基于J2EE框架设计开发的具体方法

J2EE框架包含了J2SE如数据库连接, 接口定义以及网络编程方面的内容, 但同时还涵盖了如EJB以及JSP等类型的开发企业级应用类。由上文得知J2EE框架的基本组成是由模型, 视图, 控制器 (MVC) 组成, 为了完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机制, 如何在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上有效的应用J2EE框架, 首先还需要进一步的了解J2EE框架结构, 其主要可分为四层, 分别为运行在客户端的机器上的客户层组件 (Client tier) 上的, 在J2EE服务器上的Web层组件 (Web tier) 上的, 在J2EE服务器上的业务逻辑层组件 (Business tier) 上的, 以及运行在EIS服务器上的企业信息系统 (Enterprise information system) 软件 (EIS tier) 上的。由此可以, J2EE服务器在实现J2EE各项技术上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而Web Logic Server是J2EE中的主要应用服务器, 能进一步实现J2EE框架中的所有属性, 如图1。

在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开发设计中的主要着手点可由服务器开始, 选用编程安全稳定的服务器程序, 服务器上的Web层组件可以是JSP页面或者Servlets, 但要注意一点, 按照J2EE的规范, 静态的HTML页面与Applets不算是Web层组件。而对于此平台中服务器业务逻辑层组件选用上, 主要是EJB (Enterprise java Bean) 。服务器中的政务信息系统应该涵盖全面的基础建设系统, 让在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上作为此应用程序上客户端的政府部门与群众, 或是政府部门与部门之间可以通过Web页面方式, 或是移动设备进行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交换。研发设计过程中注意将J2EE组件有机的部署在多个应用服务器中, 与现有的分布式应用实现集成, 实现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系统对多应用组件部署进行控制, 提高系统操作性与可靠性, 如图2。

考虑到有可能面临网络安全的问题, 在设计研发中还需要保障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使用环境的网络安全, 进一步确保J2EE框架安全集成以及运行的稳定性。J2EE框架的运行以及大量的数据传输过程中, 确保网络的安全性是保障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正常使用的一项至关重要元素。关于网络安全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设计:

(1) 开展各部门相应的网络系统以及应用设备的相关安全等级评估和定级, 并在J2EE框架基础上按需添加安全设备, 完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支撑平台CA系统建设, 加固信息安全体系;

(2) 督促外包单位强化网络安全保障措施建设, 定期对设备运行情况进行巡查系统, 自动针对新的病毒和攻击手段, 及时采取相应的安全技术手段, 按需添置设备, 调整安全配置。

除了程序上优化设计J2EE框架在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上的研发设计, J2EE框架应用在拓展及安全集成使用过程中, 人在这里起了绝对关键的作用。故此只有在不断的加强各个层面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参与者对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的认识水平与业务能力, 才能更好地推进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工作, 才能将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各项建设和运行使用任务落到实处。涵盖各个层次、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应该经常性地开展, 以提高公务人员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的认识水平与应用能力:第一层面是各级领导。重点是强化各地、各单位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意识。培训方式可以不拘一格, 如可以利用考察其他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机会, 将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建设纳入考察内容, 让他们切身感受到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带来的便利, 从而加快推动本地、本单位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建设。第二层面是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负责人和技术人员。这是培训工作的重点。培训内容既包括规划和管理方面的知识, 也包括技术与安全方面的内容;培训方式既包括相互之间的取长补短, 也包括外出考察的借脑提高。第三层面是一般机关干部。作为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的使用者, 培训的主要内容应包括计算机与网络应用、政务网络基本安全知识与相关制度等。

4 结语

基于J2EE框架下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平台设计与开发, 能实现政务信息资源复杂的事务管理, 让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平台上的信息共享交换变得更加简单快捷, 操作更具科学性与合理性, 增强了政务职能开展的透明度, 完善政府实行政务公开, 信息公开机制, 有利于群众对政府部门的监督, 提高政府各项工作的廉明清正, 从而改善政民关系。

参考文献

[1]宁家骏, 周民, 杨帆.创新模式以构建服务型政府公共网络平台——关于国家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机制建设的几点思考[J].电子政务, 2012.

[2]王勇, 吴亚非.政务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交换管理的基本要求以及遵循的基本原则[J].电子政务, 2012.

共享与交换 篇7

1 总体框架

数据交换与共享访问平台包括数据中心、数据交换与共享组件和门户等部分。该平台以黄委现有的水文、水资源、水土保持、水利工程等治黄业务基础数据资源为基础, 逐步吸纳治黄业务专业数据资源, 通过整合集成, 标准化处理, 形成一批按照统一标准, 涵盖全委业务范畴的数据集产品;深度开发和综合应用各种数据资源, 构筑以数据库/数据仓库为载体的, 结构有序化、网络化、安全可靠的服务平台, 以支持J2EE架构的应用服务器为基础, 采用EJB和Web Service的方式实现业务过程的表示与封装, 并以EJB和Web Service为基础实现业务过程的协同和数据的交换。

数据中心以建立一个集中分散、异构、可扩充、可集成、有统一数据模型、有多种角度视图的、可交换的和安全可靠的复合数据资源服务为目标, 并对各种分布、异构的数据资源进行全局、统一、高效的访问和管理, 为业务协同和决策支持提供一个良好的数据基础。同时, 数据中心数据仓库建立在各资源数据库基础之上, 为黄委及各部门实体提供信息数据资源的采集、分析、管理、挖掘和决策支持。同时还必须满足在平台上建立的个业务系统进行综合业务处理的要求。为门户系统提供各种静态和动态的数据、信息。

数据交换与共享组件是解决在黄委存在着的应用系统和数据环境不一致, 缺乏统一的数据主题、数据管理维护和共享访问机制等问题, 它实现了在信息交换和不同环境间的数据无缝继承, 能够为各应用系统的数据共享访问提供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 实现真正意义上地数据描述和数据处理的分离, 使发布信息的服务系统获得完全的信息独立, 无需再考虑客户系统对数据可能进行的处理和最终表现形式, 而只需关注信息的描述。

门户是各节点的访问的用户界面。它通过一系列规范化的服务功能, 形成一个统一的服务网。这一系列的功能服务涵盖数据共享的全部过程, 包括数据层面和应用层面以及用户的信息管理和安全控制等。

为了增强信息传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实现对不同用户和各应用系统进行资源访问安全绑定, 保证了数据操作的安全性, 避免频繁的对数据库进行操作, 从而提高了系统运行的效率。

2 黄委电子政务数据平台设计

建成标准统一、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政务信息平台, 提高信息资源共享程度, 初步形成电子政务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建立规范的数据交换与共享访问机制, 是黄委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目标。建设目的是实现各黄委及委属单位之间、以及与公众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 最终的目标是提高黄委办公效率、改变工作方式。黄委电子政务系统数据平台包括了工作流/数据流引擎、数据交换及数据中心等几个部分。

应用支撑平台是基于Software AG公司系统软件, 面向电子政务, 基于XML和Web Service技术的数据交换、工作流/数据流管理和跨部门协同工作功能的系统平台。基于工作流/数据流的数据交换器和Tamino XML Serv er, 可以方便地构建统一的数据交换平台, 该平台能够实现不同的政务应用系统之间的基于统一标准的数据交换和共享。同时, 还可以建立应用系统的数据中心, 大量的基于XML标准的实时、动态的交换数据不但可以高效地在纯XML数据服务器上构建起面向主题的操作数据库;而且还可以通过Tamino XML Server提供的强大的元数据管理功能, 可以实现对分布在其它部门的信息资源的管理、查询和数据交换, 从而实现对众多的政务应用系统中关键数据的抽取和集中。这样便为整个黄委电子政务应用系统提供了核心的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

基于平台的数据交换器所提供的工作流/数据流引擎和XML文档 (表单) 处理功能, 可以快速地构建电子政务一站式服务平台, 从而使得在同一系统中处理需要多系统业务协同的政务要求成为可能。同时, 平台提供针对不同业务应用系统的数据交换适配器, 这些数据交换适配器将成为应用系统连接到数据交换器――是实现一站式服务平台的纽带, 数据交换适配器技术使得充分利用原有的应用系统的功能成为现实。

3 结语

黄委电子政务系统数据平台提供了进行数据交换和共享的集成化的应用平台, 可以解决跨平台异构应用系统的数据共享与集成问题, 使黄委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的数据和业务集成成为可能。在电子政务应用中, 黄委各职能部门的业务系统常常需要进行数据的交换和共享, 利用数据平台, 可以使黄委部门随时获取其权限范围内的最新数据, 而无须将其存储在本部门系统中, 最大程度地保证数据的时效性、准确性和安全性, 能够更好地支持电子政务中的一站式服务。通过对数据平台工作流的配置, 可以在不改变电子政务系统的情况下改变黄委各部门的运作流程, 电子政务系统的灵活性得到提高, 也方便了后续系统的加入。电子政务系统数据平台技术使得政务系统具有很强的扩展性, 必将推动黄委电子政务系统的发展。

摘要:通过描述目前黄委存在的数据交换与共享问题, 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 无法进行数据共享等问题, 因此构建一个统一的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就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文章描述了平台的基本框架, 并以电子政务系统为例, 给出其解决问题的方案。

关键词:数据交换与共享,数据中心,电子政务

参考文献

共享与交换 篇8

怎样才能发挥知识的最大作用,使得知识产生的效益最大化?就引出了本文将要进行研究的影响知识共享的因素。知识共享为社会、团体以及个人带来的方便快捷以及商机无处不在,所以我们要更好的利用知识共享这一方式,对影响知识共享的因素进行分析,从而通过这些因素实现更顺畅的知识共享过程。

1 知识共享理论基础

知识分为两大类,分别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可以通过数字、文字或其他形式进行交流和共享,是一种可编码的明晰的知识。隐性知识是指不可编码的知识,如主观的见解,感知的经验等等。不管是显性知识还是隐性知识,都具有私有性和价值性等特点。知识只有在使用和共享中才能表现出它的力量,所以说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中的核心部分,也是众多学者研究的重点。知识共享指的就是社区中成员进行的内部或跨社区的知识传播和交换,将知识进行扩散,充分提高知识的使用价值,达到知识效益的最大化[2]。人们对知识的掌握总是不全面的,人与人、团体与团体之间应该定期沟通,交流思想,进行知识上的互补,从而高效地实现知识共享。

社会交换理论是一种研究人际间关系的理论,就社会交换理论的本质而言,知识共享属于社会交换行为。这种行为的产生会受个体动机和个体期望的影响(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赞美、信任等)或者由于责任感的驱使从而进行知识分享,并认为这种分享行为在日后会带来相应的报酬。

2 个体因素分析

本文将基于社会交换理论,分别从社会报酬、信任、利他以及自我效能感(社会认知理论下的维度)四个维度进行分析,从而探究各个因素对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由于其他文献很少研究社会报酬这个因素,所以本文会侧重研究社会报酬(图1)。

2.1 社会报酬

人与人之间不仅会发生经济交换关系,还会发生社会交换关系。社会交换理论的代表人布劳(Blau)指出[3]社会交换与经济交换的不同之处在于,经济交换对于交换对象会进行数量和价格方面的规定,而社会交换却不需要这样做。社会交换行为虽然对于交换的对象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价格和数量等方面),但对未来的回报是有期望的,它所得到的预期报酬包括以下六个方面(见表1)。

布劳指出,人们所期望得到的回报方式分为两类,即内在报酬和外在报酬。外在报酬主要表现在物质方面,即为物质报酬。物质报酬是指除了社会交往关系,额外得到的报酬,如钱财、服务、物品等。物质报酬即经济奖励,这是从交换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中概括出的概念。根据这些理论来看,个体分享知识的决策会受到经济奖励的影响。内在报酬一般表现为心理报酬,指的是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得到的报酬,如兴趣、欣赏、肯定、尊重等。心理报酬是由活动本身产生的快乐和满足所主导的,是由于固有兴趣爱好而去做某件事情(图2)。物质报酬(经济奖励)这是从交换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中概括出的概念。根据这些理论来看,个体分享知识的决策会受到经济奖励的影响。在本研究中,将团体组织中成员分为两组,一组是对照组,另一组是实验组。我们对实验组进行经济奖励来验证其分享知识的意愿、知识的质量以及知识的数量等情况。结果发现提供经济奖励只对会议满意度有明显的影响,但是不会影响共享知识的数量和质量。

本研究与Bock等人的观点[5]是一致的,他们认为,提供经济奖励没有改善用户的知识分享意愿。然而,Kankanhalli等学者[6]组织奖励可以利用电子知识存储库(EKR)增强用户的知识共享行为。这一结果的解释归因于两个因素。首先,Kankanhalli等学者[6]认为组织奖励对知识共享的影响可能受制于共享者的组织认同感。如果知识共享者与组织有更多的共同点,共享者将更有可能得到组织的其他奖励。实验组是临时组,因此在实验的时限内,团体意识是不能确立的。因此,经济奖励对于知识共享不是一个有足够影响力的动机因素。第二,Bock和Kim[7]外在奖励只能触发知识共享,但它不会改变共享者对知识共享的态度,没有建立个人责任感,经济报酬只在很短的一段时间支持知识共享。因此,从短期来看,经济奖励仅仅是一个微弱的加固行为,它在一个项目的开始可以增强成员遵守知识共享的做法,但可能会阻碍以后的知识共享[8]。先前的研究还表明,物质奖励可能在团体中实践的用处不大。因此,我们实验中不存在的组织认同感支持了Bock和Kim的调查结果,结果表明,知识分享者会因为短期的利益对分享行为感到满意。然而,物质奖励对知识共享的数量或者质量没有影响。

2.2 信任

社会交换与经济交换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授予交换双方一种在交换行为前不需要保证的权利。而且,只有社会交换能使人产生信任、感激和义务[9]在团体组织进行知识共享,个体参与者会考虑这样做会带来什么,组织中其他获得知识的成员又将会以何种方式回报。这些问题就引出了“信任”问题。而正是“信任”问题的研究,构成社会交换视角下知识分享最主要的研究内容。本研究认为信任对知识共享行为有着积极地影响。Wu和Tsang[10]通过研究证实了信任与成员分享信息的意愿相关。有“信任”做担保的知识共享行为,使团体组织中的成员愿意向对方提供个人的私有知识,从而形成交换行为。知识共享的拥有者是发布知识的来源,与知识获得者、知识共享客体之间存在知识的不对称性。知识的不对称性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知识拥有者因各种原因不愿意公开知识;另一方面,知识的可靠性会影响共享知识的质量。由此可见,信任在知识共享行为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知识共享主客体间的信任和行为协调是建立有效共享、交流互动渠道的前提。

2.3 利他

利他主义可以被看作是不图回报的无条件的友好行为,回报通常表现为帮助别人后的一种美好的感觉,例如自我满足感、心情愉悦等。由此可见,组织中崇尚利他主义的成员越多,共享知识的成员也就越多。本文还发现,利他主义无论是在知识分享的数量或质量上都没有显著的效果。可见,利他的动机可能不足以促进知识共享,这一发现与泰勒[11]的观点是一致的。由于过去的研究中有的认为这个因素会影响知识共享的数量[12],有的则认为不影响共享知识的数量,但会正向影响共享知识的质量[13]。因此,利他这个因素是本文中最难确定的。

2.4 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感是一种自我判断,即人们针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这个理论最早由班杜拉提出,随后该理论的内容就逐步得到充实和完善,也得到了大量实证研究的支持。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的形成受以下四点的影响:情绪的召唤、直接的胜负经验、顶替性经验、语言劝说[14]。Kollock则指出,影响人们知识共享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自我效能[15]。在一个组织中自我效能感低的成员往往不愿意共享自己的知识,自我效能感高的成员则更愿意进行知识的共享。

3 结语

上一篇:资本论下一篇:农业管理与企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