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交流与共享

2024-06-26

知识交流与共享(精选8篇)

知识交流与共享 篇1

摘要:本文以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五所高校的英语专业研究生为对象进行问卷调查, 并对回收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发现英语专业研究生交流与共享隐性知识的意识十分薄弱, 且缺乏解决该问题的途径。最后, 本文针对该研究结论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英语专业研究生,隐性知识,交流与共享

一背景

自从20世纪50年代末英国的物理学家、哲学家波兰尼提出了隐性知识的定义以来, 隐性知识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我们也发现随着全球经济进入一体化, 世界范围内的竞争日益集中于知识的竞争。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 英语专业的研究生如何才能更加突出, 不仅取决于英语专业的人才是否具有最基本的、过硬的学科知识, 同时还要具有学科知识以外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英语专业的研究生经过了数十年的英语学习, 基本的学科知识都具有。而如何培养个人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就存在于个人是否能管理好除了学科以外的知识, 也就是波兰尼所说的隐性知识。研究生教育在强调获取知识的同时, 更注重的是创造知识。仅仅凭借个人“闭门造车”是不现实的, 因此, 英语专业研究生应充分挖掘自身及身边的隐性知识, 通过与他人进行隐性知识的交流与共享, 提升个人的创造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隐性知识的概述

1. 隐性知识的定义

1958年, 英国物理学家和哲学家Michael Polanyi在《个人知识》中首次提出了隐性知识的术语。他认为:“人有两种类型的知识。通常称作知识的是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达的知识, 只是其中的一种类型。没有被表达的知识是另一种知识, 如我们在做某件事的行动中所掌握的知识。”他把前者称为显性知识, 将后者称为隐性知识。他认为隐性知识是沉默的、心照不宣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 来源于个体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和理解, 所有理解都是基于人们的内心留住, 即个人的心智模式。

美国心理学家Robert J.Sternberg定义隐性知识, 认为它是以行动为导向的知识, 是程序性的, 它的获得不需要他人帮助, 它能促使个人实现自己所追求的价值目标。同时隐性知识反映了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以及在追求和实现个人价值目标时所运用知识的能力。

美国管理学家Peter F.Drucker认为:“隐性知识, 如某种技能是不可能用语言来解释的, 它只能被演示证明它的存在, 学习这种技能的唯一方法是领悟和练习。”

日本的知识学教授Ikujiro Nonaka在《论知识创造的动态过程》一文中指出:“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 它深深地植根于行为本身, 植根于个体所处环境的约束, 如某种工艺或专长、某种专门的技术或产品市场、工作小组或团队的业务活动, 有其自身的特殊含义, 因此很难规范化, 也不易传递给他人。”他还认为隐性知识不仅隐含在个人经验中, 同时也涉及个人信念、世界观、价值体系等因素。

郁义鸿把隐性知识定义为, 如果某种知识很难被表达出来, 即使表达了也很难被学习者直接通过表述来获得的话, 这种知识就属于隐性知识的范畴。

王德禄认为, 所谓隐性知识, 或称为“隐含经验类知识”, 往往是个人或组织经过长期积累而拥有的知识, 通常不易用语言表达, 也不能传播给别人或者传播起来非常困难。

尽管以上学者从各个角度对隐性知识进行了定义, 但概括起来都是在波兰尼定义的基础上, 对隐性知识的进一步阐释与理解。总的来说, 隐性知识可以理解为我们通常所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

2. 隐性知识的分类

不同的学者对隐性知识有着不同的理解, 以下例举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分类方法。

哈佛大学体育学院的David Perkins教授和学生们在探究:隐性知识和直觉课程中, 提出隐性知识有如下几种类型:情感方面的隐性知识、言语理解方面的隐性知识、身体方面的隐性知识、社会习俗方面的隐性知识、专家拥有的大量隐性知识。

野中郁次郎把隐性知识分为两个维度: (1) 技能维度, 包括那些非正式的、难以掌握的所谓“诀窍”的技能。 (2) 认知维度, 包括信仰、观点、思维模式, 它们如此根深蒂固, 以至于人们习以为常, 不自觉地接受它们的存在, 尽管它们不容易被明确表述, 但是这类隐性知识对人们所认识的世界有着巨大的影响。

卢比特认为企业中有以下几种隐性知识:难以表达的技术诀窍—心智模式—企业惯例等。

王芳华从技能和认识角度, 将企业隐性知识划分为两类:一类是技能方面的隐性知识;另一类是认识方面的隐性知识, 包括洞察力、直觉、感悟、价值观、心智模式、团队的默契和组织文化等。

对于隐性知识分类的把握, 有助于加深对隐性知识特性的了解, 也是将隐性知识进行显性化所做的基础工作之一。

三研究情况

1. 研究目的和对象

目的:通过调查英语专业研究生隐性知识的交流与共享的情况, 了解目前该情况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对象:为保证调查的可行性, 随机抽取了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天津科技大学五所大学共103名英语专业研一和研二的学生进行现状调查, 对选入样本的学校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并从每所学校选取英语专业的硕士导师进行个别访谈。

2. 研究问题

本研究主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 英语专业研究生隐性知识的交流与共享的现状是什么? (2) 英语专业研究生进行隐性知识的交流与共享的过程中存在哪些空白? (3) 如何去填补交流与共享过程中所出现的空白?

3. 研究方式

问卷:学生和教师的问卷采用自编的莱克特五级量表 (1=完全符合;2=基本符合;3=说不准;4=不太符合;5=不符合) 和开放问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问卷, 对英语专业研究生隐性知识现状、存在的空缺及问题等进行了调查。

访谈:为进一步弄清问卷答案背后的内在原因与相关因素, 本研究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五所学校的导师进行了个别访谈。

四研究结果讨论与分析

1. 被试者的基本情况

对回收的数据进行分析, 发现男女生差异比例相对较大, 男生占22%, 女生占78%。其中, 大部分被试者处于23~25岁之间, 有小部分被试者年级较于此年龄段偏小或者偏大。有70%的研一英语专业研究生, 剩余的30%学生来自研二的英语专业研究生。97%的学生已经通过英语专业八级的测试, 只有3%的学生没有通过, 仍具有英语专业四级的水平。总样本为103份, 其中3份为无效样本, 总计有效样本为100份, 百分比为100%。具体结果见下表。

2. 英语知识交流与共享的总分情况

本研究要求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问卷中的项目进行选择。1~19题为选择题, 其中选“1”得5分, 选“2”得4分, 选“3”得3分, 选“4”得2分, 选“5”得1分。此次问卷调查满分为100分, 在100份有效样本中最高分为82分, 最低分为41分, 平均分为64.72, 标准方差为7.93。数据表明, 英语专业研究生不太注重对隐性知识的交流与共享, 且在交流与共享的程度上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

3. 英语专业研究生在隐性知识交流与共享的不同维度上的比较

此次调查将隐性知识的共享与交流分为三个维度, 对英语专业研究生在各个维度上的得分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英语专业研究生十分欠缺对隐性知识交流与共享的意识。具体情况见图1、图2、图3。

五培养和提高英语专业研究生隐性知识交流与发展

人是知识的载体, 同时是知识的执行者。在交流与发展隐性知识的过程中, 应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基于隐性知识的视角, 英语专业研究生培养和提高此方面的能力, 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 提高个人的显性知识

显性知识是隐性知识的重要表现, 但显性知识的水平并不能完全反映个人隐性知识的全部, 因此, 英语专业研究生应注重专业知识的强化, 与他人多进行交流与分享, 更重要的是不断创新, 激发个人潜在的隐性力量。

2. 建立日常学习小组

大部分英语专业研究生的显性知识表现相似, 建立学习小组, 通过彼此的头脑风暴, 可以挖掘出个人的差异性, 即隐性知识。同时通过小组之间的互助学习, 可以提高英语专业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3. 英语专业研究生可充分利用发达的互联网来提升自己潜在的隐性知识

在众多的计算机软件中, 网络日志博客、E-mail、QQ群、微信群等都是有效的交流与共享的方式。在网络的交流与共享中, 我们能获得所用的、最有价值的、最相关的知识资源, 同时也使更多英语专业研究生传播和共享这些个性化的知识和思想。

参考文献

[1]叶海智、丁楠.基于默会知识论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 2008 (1) :25~26

[2]杨文娇、周治金.研究生科研隐性知识的实证研究——基于六所高校的问卷调查[J].高教探索, 2011 (6) :61~66

知识交流与共享 篇2

朱昊楠

(长安大学,陕西 西安 710021)

摘要: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空间的扩张,网络资源共享已成为如今的潮流,许多涉及知识产权的著论、文章等亦会通过网络空间实现共享,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知识产权,成为近来法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围绕已有知识产权法律条文和网络空间的共享特性,对网络知识产权侵权现象展开剖析,并探索有效的网络知识产权保护措施。

关键词: 法学

知识产权

网络

网络的普及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越来越多的人类创造性智力成果将通过网络提供的平台实现共享,然而有关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却依然未将网络空间完全置于其管辖范围内,网络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亟待解决,这正是本文的选题背景。笔者通过国内外专家对知识产权的现有研究,综合考虑知识产权法利益平衡机制、立法现状、发展趋势及法律体系重构的可能性,说明当前存在的典型侵权现象,试图探索解决措施,为知识产权法立法提供事实依据。本文采用查阅相关文献的方法进行研究。

一、知识产权法律概况

知识产权,又称智力成果权,指自然人、法人以及非法人团体依法对其脑力劳动所产生的创造性智力成果所享有的权利,主要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商业秘密权、发现权、发明权及其他科技成果权等。[1] 知识产权是一种无体财产权,具有对世性、法定性、专有性(排他性)、地域性。

知识产权法属于民商法范畴,是指因调整知识产权的归属、行使、管理和保护等活动中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从中国目前的立法现状看,知识产权法仅是一个学科概念,并不是一部具体的制定法。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主要由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若干法律行政法规或规章、司法解释、相关国际条约等共同构成。知识产权法的归责原则具有双重性,诸多法学 研究表明,知识产权侵权既侵犯了知识产权人的物权,也同时侵犯了知识产权人的债权;既有对独立物权(著作人身权)的侵犯,也有对单一债权(商业秘密权)

注释:[1]张文显.法学通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第170页.的侵犯;既有故意侵犯的有过错侵权行为,也有善意无过错侵权行为(邻接权);既有行为发生即侵权,也有行为结果为侵权。可以说,知识产权侵权是一种特殊的民事侵权行为,而知识产权法律也成为民法中特殊的一类。

二、网络空间的共享特性

网络空间是一个共享的平台,凡是上传至网络的内容只要不受特殊限制,一般均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检索到,并可以提供下载服务,这一特性无疑加速了信息的传递,扩大了信息内容和覆盖范围,有利于知识财富的社会共享,促进同行业各单位共同发展。但是,网络的共享特性从法学角度上看,却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产权构成侵犯。

首先,知识产权所有者因不同动机将自己的创造性智力成果上传至网络,该情况可分为两类:其一,成果已发表或在相关部门登记,例如部分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是受法律保护的成果;其二,未进行登记或发表,仅上传至网络,例如部分网络小说作品和未在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此类情况在法律上有较大漏洞,成果极容易被非法盗用。

再者,其他人(非知识产权所有者)也有可能将他人的创造性智力成果上传至网络空间,这种情况也可分为两类:其一,经知识产权所有者许可,上传者的行为合法;其二,未经许可擅自上传,是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行为。然而当前的许多网站,包括“文库”、“下载平台”等专用著论下载平台为不合法上传提供了契机,部分网民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擅自将他人成果上传至网络,侵犯了他人的知识产权。

三、网络知识产权侵权现象

(一)未经许可擅自上传

部分网民为获得虚拟货币或出于其他目的在未经知识产权所有者同意的情况下擅自将其成果上传至网络空间,部分以营利为目的的公司,在未支付报酬的情况下通过网络销售知识产权所有者的成果。目前,由于我国法律对网络的调控 不够具体和完善,知识产权所有者不容易查到侵权人,有时不愿意追究责任,难于捍卫自己的合法利益。

(二)直接盗用

由于许多存在于网络空间的著论未经纸质媒介发表或在相关部门备案,导致部分在网上传播的创造性智力成果不完全受法律保护,一些人抢在知识产权所有者之前进行注册或发表,直接盗用他人成果,将他人成果归自己所有。这依然是现有法律的漏洞。

(三)引用时不注明

许多人在网络提供的共享平台上获取资源是为了丰富自己的成果,这会不可避免地引用他人的成果,网络环境中的参考文献是共享的,所有网民均可检索并引用,关键在于网络参考文献的使用权限不明确,而多数网民未形成自觉的意识,在引用时不注明出处及作者,显然这属于对知识产权的侵犯。然而,知识产权所有者的成果一旦出现在网络上即成为共享资源,著作权人很难掌握引用者的信息,而引用者往往只意识到网上的创造性智力成果是公共资源,不与标注。这些均为当前法律的空白。

四、网络知识产权保护措施探究

(一)完善知识产权法

扩展知识产权法的管辖范围,将网络空间完全纳入其调控范围内,对知识产权法律条文加以完善,明确知识产权所有者、成果使用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对网络知识产权侵权行为进行界定,重构知识产权法体系,增强网络环境中知识产权法的法律效力。将网络上未经登记或发表的创造性智力成果作为完全受法律保护的成果,知识产权所有者对其创造性智力成果的所有权从其成果主动公布于网络之日算起,而不仅仅限于纸质媒介的登记和发表,杜绝不法分子利用法律的漏洞盗用他人成果及其它对知识产权的侵犯。应引导知识产权法向专门化发展。知识产权正在逐步从原有的财产权体系中走出来,向专门化发展,并且这种特定财产的专门化必将导致其法律地位的确立和法律形式的完善,最终结果必然为一种独立的财产权利被统一的知识产权法典所调整和规范。[2]

(二)知识产权所有者设置权限 知识产权法律应将现实世界与网络空间结合起来,明文规定知识产权所有者应在创造性智力成果诞生之日起为其设置权限,可设置为无条件共享、有条件共

注释:[2]傅运华.知识产权立法现状及发展趋势[Z].吉安.江西省永丰县人民法院.2011.第1页.享、不允许共享等,没有声明权限设置的默认为允许网络共享和无条件引用,但必须在引用时注明以尊重知识产权。未经许可擅自上传视为侵权,可追究其法律责任,直接盗用或引用时不注明可遵照现实法律规定对当事人进行处罚。

(三)在合法使用的前提下允许网络共享

当前,网络空间发展迅速,未来人类的创造性智力成果趋于社会共享,我们不能因部分人对知识产权的侵犯而取缔网络共享。但是我们更应当重视网络时代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必须将网络共享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网民通过合法的方式引用他人成果,同时让知识产权所有者获得知识产权的身份权和财产权。

结语

通过研究分析发现,如今网络知识产权侵权现象十分严重,而法律的干预依然不足。当前,应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法体系,考虑要求知识产权所有者设置权限,在合法使用的前提下允许创造性智力成果的网络共享。我们必须清楚地意识到,只有完全将知识产权法渗透到网络中,才可以切实保护知识产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营造和谐有序的网络环境和尊重知识产权的社会风气。

参考文献

[1]张文显.法学通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2]冯晓青.知识产权法的价值构造:知识产权法利益平衡机制[Z].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9.[3]何鹏.知识产权法律体系重构初探[Z].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11.[4]傅运华.知识产权立法现状及发展趋势[Z].吉安.江西省永丰县人民法院.2011.郑重声明

本文已在相关期刊上发表,知识产权归作者所有。请您在引用时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谢谢合作!

ZNET©2012copyright ZNET-Baidu name:zhn5000000

作者

共享型教学交流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篇3

关键词:共享型教学交流平台,Java EE,MYSQL

引言

自我国正式接入互联网以来, 短短的几年时间, 互联网在我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目前, 它已经成为全球性信息传输的重要途径之一, 并被喻为信息高速公路。这不仅表现在互联网的基础设施方面, 也表现在互联网的用户人数、互联网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等各个方面。面对如今市场的需求, 社会的广泛关注, 大学生的作用日趋下降, 但是大学生同样有更大的机会, 因为知识的理性发展是领导市场的局势, 而大学生BBS论坛共享型教学交流平台的建立更迫切有一个完善的系统的出现, 这不仅仅是社会的需要, 也是发展的需要。建立大学生共享型教学交流平台系统, 提供一个老师和学生, 学生和学生一个沟通的桥梁, 让老师更加了解学生, 让老师可以因材施教;让学生能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提高学习效率。

1. 开发环境和主要技术

用B/S模式来开发系统已经成为现在的开发趋势。本系统服务器端我们采用MYSQL数据库系统和JSP组件来构成考试的应用服务系统;客户端采用浏览器来完成交流的全过程, 同时可进行远程系统维护和管理。本系统采用JSP作为开发环境, MYSQL作为数据库服务器, Tomcat6.0作为测试服务器。

2. 系统分析和设计

为了实现大学生BBS论坛共享型教学交流平台的及时更新和维护, 而开发的基于web浏览器的web应用程序。它能够实现论坛MYSQL数据库及时维护, 网站内容信息的远程监控和实时发布。

论坛大致分为两个既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模板:前台管理和后台管理系统。

其中前台讨论为注册用户进入论坛系统的入口, 实现提问发贴子和回答问题。在这里不仅可以充分体验到论坛的乐趣与便捷, 同时更重要的是使用户能对网上论坛有一个全面的认识。集中体现了信息流的流动过程。

后台管理子系统提供管理论坛的各项功能, 实现论坛管理员角色的模拟。该子系统通过简而明晰的WEB页面, 提示管理员进行各项管理工作。例如:对注册用户的管理, 对论坛各讨论区的管理, 对用户提问的管理以及用户解答的管理等等, 所有这些管理工作都被智能化, 管理员完全不需要任何背景知识, 只需要按照WEB页面上的提示, 便可轻松完成操作。

学生用户登录该系统, 进行注册, 加入成为论坛会员, 可以在论坛上发表信息, 帖子, 也可以回复他人的论坛的信息, 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 更改自己的相关信息, 比如:个人资料:可以更改密码, 更改个人资料, 更改大头贴等。系统将自带一个系统管理员admin用户, 系统管理员可以查看用户, 管理论坛, 例如:增加论坛类别, 新增论坛, 用户管理, 增加新会员等。

3. 系统实现

MVC (Model-View-Controller, 模型—视图—控制器模式) 是软件工程中的一种软件架构模式。它把软件系统分为三个基本部分:模型 (Model, 视图 (View) 和控制器 (Controller) 。MVC的优点是 (1) 可以为一个模型在运行时同时建立和使用多个视图。 (2) 视图与控制器的可接插性, 允许更换视图和控制器对象, 而且可以根据需求动态的打开或关闭、甚至在运行期间进行对象替换。 (3) 模型的可移植性。因为模型是独立于视图的, 所以可以把一个模型独立地移植到新的平台工作。需要做的只是在新平台上对视图和控制器进行新的修改。在共享型教学交流平台采用MVC模式开发。下下面将按照MVC模式分层介绍:

3.1 模型层

模型就是业务流程/状态的处理以及业务规则的制定。业务流程的处理过程对其它层来说是黑箱操作, 模型接受视图请求的数据, 并返回最终的处理结果。业务模型的设计可以说是MVC最主要的核心。该层处理的是与业务相关的逻辑请求, 由于本系统业务逻辑不是很复杂, 所以模型层主要包含实体类和数据库操作部分。

实体类是对数据库某张表的映射, 数据库的每一张表都有对应的实体类。

数据库操作主要由Spring和Hibernate集成的持久层来完成。

3.2 控制层

控制 (Controller) 可以理解为从用户接收请求, 将模型与视图匹配在一起, 共同完成用户的请求。划分控制层的作用也很明显, 它清楚地告诉你, 它就是一个分发器, 选择什么样的模型, 选择什么样的视图, 可以完成什么样的用户请求。控制层并不做任何的数据处理。例如, 用户点击一个连接, 控制层接受请求后, 并不处理业务信息, 它只把用户的信息传递给模型, 告诉模型做什么, 选择符合要求的视图返回给用户。

3.3 表示层

视图 (View) 代表用户交互界面, 对于Web应用来说, 可以概括为HTML界面, 但有可能为XHTML、XML和Applet。随着应用的复杂性和规模性, 界面的处理也变得具有挑战性。一个应用可能有很多不同的视图, MVC设计模式对于视图的处理仅限于视图上数据的采集和处理, 以及用户的请求, 而不包括在视图上的业务流程的处理。

4. 总结

本文详细论述了共享型教学交流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该系统基本实现了需求分析中的功能, 其中浏览者要注册成功后, 登陆验证后便可以写留言、回复留言, 一般浏览者只能查看留言、查看信息、不能回复留言, 系统到数据库中核对正确后进入留言界面, 关键实现了浏览者查看信息, 回复、添加留言, 当管理员登陆成功后, 管理员有一定的权限, 能修改、删除、回复、添加留言, 并对论坛帖子进行添加, 修改, 删除, 可以上传图片等等。

参考文献

[1]Ryan Asleson.Foundations of Ajax.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M], 2006, 247-250.

[2]赵晓峰.利用AJAX构建动态WEB应用.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 2006 (4) :47-50.

知识交流与共享 篇4

一、新闻资源交流与共享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 社会人群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对信息资源的需求量也大量增加。电视媒介在传播新闻资源的过程中, 受自身局限性因素的影响, 无法从根本上满足人们对信息的需求, 由此推动了电视新闻资源交流与共享的发展。换而言之, 电视新闻资源交流与共享的出现, 既是社会发展的根本需要, 也是传媒行业迅速发展的根本标志。在实现电视新闻资源交流与共享的过程中, 网络多媒体、计算机、报纸、通讯等各个方面都有参与, 这些渠道的融入, 在扩大电视新闻资源传播面的同时, 还能取得好的传播效果, 避免因渠道单一而出现新闻滞留的现象发生。针对电视新闻资源交流与共享的重要性, 说到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电视新闻资源交流与共享的实现, 在推动新闻行业发展的同时, 使其在原有的基础上跟上了社会的发展趋势, 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要, 在扩大新闻资源传播的基础上, 增加了新闻的传播途径, 从而实现为更多人服务的传播理念。其次, 电视新闻资源交流与共享的实现, 打破了传统单一的电视传播模式, 在帮助人们摆脱对电视的依赖时, 还能得到同样的新闻接收效果, 在扩大新闻资源传播影响力的同时, 还满足了人们对新闻信息的实际需求。

二、媒介融合下新闻资源的特点

在以往电视新闻的传播中, 人们仅仅通过电视屏幕来了解新闻的实际内容, 在很大程度上对电视有着一定的依赖性。电视传播的手段基本上也仅仅保持在“我播你看”的单向传输模式, 观众没有选择和参与的可能性, 而在新时期媒介融合的背景下, 电视新闻资源在传播发展中, 体现出了以下几个新的特点:

(一) 互动性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应用, 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 还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在网络媒体的影响下, 电视新闻资源已经由单一的视频传播转变为视频、文字、信息、互动等多个方面相融合的传播模式, 这一模式在满足人们对新闻资源需求的同时, 还能在网络平台的支持下, 发表自身对新闻事件的看法与观点, 形成相应的互动讨论。由此不难看出, 在当前媒介融合的环境下, 电视新闻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具备一定的互动性, 在标志着信息时代迅速发展的同时, 还推动了新闻媒体的发展。

(二) 传播性

在以往的电视新闻资源传播时, 人们只能在电视机旁才能了解新闻的实际内容, 一旦错过, 只能等到下一次重播或寻求其他途径进行了解。而这些, 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新闻资源的传播范围及传播效果。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 电视新闻资源能够在很大的基础上得到交流与共享。通过网络媒体, 人们能够随意查阅自己感兴趣的视频新闻, 除了涉及范围较广外, 还能对该新闻发表自己的看法。由此扩大了新闻的传播范围。与此同时, 电视新闻资源交流与共享的传播性还在很大程度上与网络媒体的覆盖率有关。面对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 网络传递已成为当前电视新闻传播的重要途径, 这些, 都在很大程度上对电视新闻资源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三) 时效性

电视媒介在传播新闻的过程中, 需要一定的时间对新闻画面进行处理, 且在处理完之后才能对该新闻进行播放, 受各个地区电视台的影响, 同样的新闻无法在同一时间内进行播放, 由此导致了不同地区的人们在接收新闻信息时, 有着一定的时间差距。网络媒体则不同, 新闻内容会在第一时间发布在网络上, 人们只需在相应的操作下, 就能在第一时间得到最新的新闻内容。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其根本原因在于网络资源的统一性, 在不受地区新闻媒介影响的同时, 还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新闻资源的同步, 这些, 都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新闻资源的传播速度。

三、媒介融合对电视新闻资源的影响

在当前大的信息背景下, 媒介融合作为社会发展中的最终产物, 在很大程度上标志着适合信息的迅速发展。媒介融合在实际应用中, 能够凭借自身的优势弥补电视新闻资源传播中存在的不足, 在推动电视新闻资源传播的同时, 还给其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针对媒介融合对电视新闻资源的影响,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随着网络计算机的迅速发展, 人们对电视的依赖性越来越低, 尤其是青少年, 在选择新闻传播媒介时, 多数人会倾向于网络媒介。由此导致电视新闻资源的传播效率不如之前, 从而直接影响着电视新闻的经济效益。其次, 受多种媒介的影响, 电视新闻不得不在原有的基础上打破传统的新闻传播模式, 力求新的创新模式,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从而在满足自身传播需求的同时,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最后, 媒介融合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电视新闻的传播面, 由此导致电视新闻在发展传播时, 必须寻找新的新闻信息来引起人们的注意, 只有这样, 才能避免被时代淘汰的厄运。

四、媒介融合下电视新闻资源交流与共享的发展趋势

针对媒介融合下电视新闻资源交流与共享的发展趋势,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在新闻资源交流和共享的内容上应该有新的拓展。传统电视台之间的电视新闻交换共享。各电视台之间新闻素材的交换, 其关键点就是时效性。一些交换网的模式主要是由协作台提供本台某几条新闻视频素材, 经交换网审核后, 供其他协作台下载使用, 各协作台多数处于被动。目前, 福建省内以厦门广电集团为支撑的九地市协作网基本采取这种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 如果新闻提供方提供的新闻较多, 在目前的互联网环境下势必造成新闻提供方以及交换网两端的网络压力, 以及交换网的存储压力。如果新闻提供方提供的新闻较少, 减少了新闻消费方的选择面, 势必会降低协作台使用交换网的兴趣, 最终影响交换网存在的价值。笔者认为, 可以通过对台际间新闻业务合作模式分析, 建立以新闻串联单发布为主的业务交流模型新闻协作内容交换系统, 将传统技术与独具特色的新闻协作业务流模式相结合, 提高台际业务工作效率。

其次, 在新闻资源交换共享的技术上应该有新的保障。面对当前网络和计算机的迅速发展, 互联网的安全性及可靠性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在很大程度上为文件的安全传输提供了保障。当前各个地区电视台之间节目的时效性及异地性, 都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音视频媒体的发展。目前, 由于受信息技术的影响, 国内的新闻节目及素材交流在传输时, 多以人工、卫星传输为主, 除了无法及时进行预览外, 其传输成本比较昂贵。随着网络交换模式的广泛应用, 在传统电视台之间、电视台和网络媒体之间, 越来越多的多媒体开始使用自行设计开发文件传输组件来进行视频文件传播, 避免互联网传输中遇到的文件盗取、丢失等现象。

最后, 在新闻资源交换共享的形式上应该有新的突破。随着媒介融合的迅速发展, 电视新闻的制作和发布单位之间逐渐形成了以新闻交换为基础, 大型活动为突破的发展趋势。在以往电视新闻采制中, 常常以记者采访为主, 一些采访活动经常受到地域、环境、成本及名额的限制, 一些电视台由此失去了参与报道的基础。而在网络和计算机的影响下, 各个电视台之间能够形成以网络系统为平台的新闻交换系统, 在有效解决新闻资源共享间存在的问题时, 还能成为各个电视台之间业务交流的主要平台, 甚至在条件允许的状况下, 各个电视台之间还能实现跨地区的项目交流与合作。2010年, 福建莆田广播电视台和广东潮州广播电视台联合开展了《千年情缘莆潮情》活动, 两台记者异地采访, 通过网络实现共享播出, 就是这种交流与融合的一种有益尝试。

总结:

综上所述, 针对当前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 电视新闻资源交流与共享的实现, 在顺应媒体发展潮流的同时, 还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新闻行业的发展趋势, 将电视与信息技术充分地融合在一起, 在扩大新闻传播面的同时, 还进一步提高了新闻的经济价值。但在实际运作中, 基于电视新闻的区域性, 要想从根本上实现电视新闻资源的交流与共享, 仍需相关部门作出积极的努力, 使传统电视台在保障自身经济利益的基础上, 以网络和计算机为纽带, 构建成统一、规范的新闻交流共享平台, 在实现新闻传播价值的同时, 还能从根本上体现出新闻的服务本质。

参考文献

[1]陆晔.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全新闻频道的理念与策略——兼议央视新闻频道改版[J].新闻记者, 2010, (10) .

[2]梁智勇.媒介融合背景下传媒集团新媒体战略比较——以CCTV、SMG、凤凰卫视与新华社为例的研究[J].新闻大学, 2011, (01) .

[3]孟建.媒介融合理论在中国电视界的实践——作为研究个案的IPTV (交互式网络电视) [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02) .

[4]黄建友.论媒介融合的内涵及其演进路径[J].当代传播, 2009, (05) .

[5]汤砺锋.新闻织网:媒介融合下的电视新闻资源交流与共享[J].传媒, 2011, (10) .

[6]秦瑜明, 舒权斌.媒介融合视野中的广播电视学科体系建设——中国广播电视学研究分会2009年会暨媒介融合与广播电视学学科体系建设学术研讨会综述[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09, (04) .

[7]王虎.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电视与新媒体的整合营销策略[J].视听界, 2010, (01) .

知识交流与共享 篇5

1 教学信息资源共享的必要性

近年来, 教育部积极推进高等教育信息化, 教学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流平台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将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解决各高等院校由于“扩招”带来的众多问题, 对推进高等院校的教学改革, 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水平和质量, 加快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有着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

高校教学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流平台旨在收集整合高校内部已有的和将来出现的教学信息资源, 在保护教学资源知识产权的原则下最大程度地把各种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实现最大范围的整合与共享, 使得教学资源呈现开放性和可扩展性, 从而达到高效利用和广泛共享。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高等院校都不约而同地认识到整合网络教学资源的重要性, 充分、合理、有效地整合教学资源, 是形成我国高等教育特色和优势的重要方法和手段。通过网络技术和信息共享推进教育技术进步和知识传播, 是我国乃至整个世界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 因而网络环境下教学资源共享是必然的。

2 教学信息资源现状

2.1“信息孤岛”现象严重

教学信息资源是人类宝贵的知识信息财富。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中的应用, 各高校囤积了大量的数字教学资源, 如教师制作的优秀课件、教案、教学改革成果等, 它们分散在教师的个人电脑中, 资源利用率非常低。教师间缺乏交流、协作和资源互补, 并且不能将自己的教学成果及时与人交流和分享, 产生“信息孤岛”现象, 导致资源重复浪费与优质教育资源匮乏并存, 无法充分有效利用优质资源, 阻碍了教师有效地利用网络进行教学工作, 难以优化教学资源和促进教学效果。

2.2 缺乏有效的资源共享平台

教学资源享有知识产权的特点, 网络上教学资源匮乏, 优秀资源罕见。即使查找到往往受到商业利益保护, 需要加入会员注册, 付费才能使用。制成光盘的少则几千元, 多则上万元, 价格昂贵。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是教学信息化的基础, 也是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质量与效率提升的必要条件。但目前各类教学资源征集困难, 征集渠道过少, 缺乏有效的资源共享平台, 成为制约教学资源交流的瓶颈。

3 教学信息资源共享和交流的建议

为有效利用高校内部教学信息资源, 避免资源重复建设, 开发一个面向高校所有教师方便易用的、开放的、共享的教学信息交流平台, 采取有效的运行机制, 多渠道和多途径地充分收集和挖掘优秀的教学信息资源, 对其进行整合和深加工, 并进行统一的集成式管理, 并通过授权向用户服务, 达到教学资源的交流、协作、资源互补及信息共享的目的。高校教学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流平台可以在现有校园网和广域网的基础上加以完善。通过校园网防火墙将校园网服务器连接到Internet网, 使得网络服务对象从校园内扩展到校园外, 方便教师在校外浏览管理教学信息和资料。具体包括:

3.1 建立优质教学研究和改革资源共享的交流平台

网络信息的最大特点是及时性与交互性, 信息可以得到及时传播与反馈。建立优秀教学文件共享和交流平台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沟通的优势, 实现跨地域跨时间的教学交流与沟通。各类高校各类专业近年来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课题、文件、公开发表的相关论文、研究和改革成果、获奖的优秀教学文件等为高校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和交流平台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充分调动广大教师, 特别是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一线教师的积极性, 参与资源建设, 丰富、细化各类资源, 能够促进教学内容的快速更新。优质教学研究和改革资源共享, 并进行经验交流, 将有效解决优质教学资源匮乏、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的问题。教师可以从中捕捉教改前沿信息, 感悟优秀教师的教学艺术, 吸收最新的教学成果, 参与更多的讨论, 从而碰撞出智慧的教学火花。

3.2 建立多媒体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依托网络资源建设多媒体教学环境逐渐成为现代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方式之一。在现有校园网和Internet网的基础上, 通过网络数据库技术将各种多媒体教学信息组织起来, 通过网络教学管理软件实现这些信息的上传、浏览以及下载, 从而构建起高校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具体包括多媒体教学资料库、教案库、精品课库、实验课库、学术论坛、专家讲台、视频等, 它们是教学课件的基本组成元素。这些元素要体现创造性、先进性、实用性、科学性和教育适用性。建设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可以将教学软件还原成可以再独立使用的素材, 实现教学资源最大范围的整合与共享, 教师可以方便地从多媒体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中查找、调用各类素材进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教学资料的编制等, 促进老师间相互学习和借鉴, 共同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水平。高校多媒体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是一个开放的互动的平台, 为高校教学活动提供了网络空间, 突破了时间、地域的限制, 拓展了传统教学方式。

3.3 开发课程群教学平台

由于各高校的办学基础和特色的不同, 学科建设不可能齐头并进, 必将有强有弱, 开发课程群教学平台有利于实现优势互补, 强强联合, 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利用高校教育信息共享资源, 开发一个课程群教学平台。该平台可支持多个教师对同一课程或相关课程在网络上联合开发教学课件, 相互交流、切磋, 协作完成教学工作, 最大程度地发挥某一课程知识点的共性及每个教师教学的特性, 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促进教学改革。信息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展示了教学信息交流平台的强大优势。

3.4 确保教学信息资源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在实现共享的同时, 应确保资源安全性, 既要考虑对用户提供高效便捷的教学资源访问服务, 保证优质的教学资源在高校资源服务数据中心的归档存储, 又要考虑到尊重教学资源劳动成果和保护数字知识产权的因素。因此, 系统的安全性实现可以通过数据加密、用户管理、身份验证、授权和权限限制等网络安全监控和安全管理措施来实现。此外, 教学信息资源的可靠性对整个系统来讲也是至关重要的。教学信息资源数量庞大, 系统必须采用性能优越的大型数据库系统, 有利于缩短大批量数据的处理时间, 使教学信息资源实现有效组织、整理、存储、加工。必须考虑到故障 (如计算机病毒入侵等) 发生后数据库的及时恢复能力, 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4 结语

建设高校教学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流平台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将信息技术和教学实践有效结合, 将各学科宝贵的教学资源有效组织、利用、扩展, 提高教学资源的信息化程度和共享性, 可以将有限的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地提供给使用者, 从而大大提高资源利用率。不仅能够促进高校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 加快高校教学改革和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而且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降低办学成本。

摘要:本文针对教学信息资源匮乏问题, 探讨如何利用网络技术解决教学资源共享和交流的问题, 建议建设高校教学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流平台, 实现教学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广泛共享, 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推进高校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 加快高校教学改革和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关键词:教学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参考文献

[1]汪波, 谢水华.高校“三网”教学资源整合刍议[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08, 28 (1) :104.

[2]赵辉, 陈湘军.基于XML-WebServices的开放型教学资源管理模型的设计与实现[J].现代教育技术, 2006, 16 (6) :77.

知识交流与共享 篇6

一、图书馆隐性知识的概念、特征及重要性

图书馆的隐性知识是指存在于馆员个体和图书馆内各级组织中难以规范化、难以言明和模仿、不易交流和共享, 也不易被复制和窃取、尚未编码和显性化的各种馆员独具的隐性知识, 同时还包括通过流动与共享等方式从图书馆外部获得的隐性知识, 它具有难以交流性、规范性、独占性、隐藏性、指数增长性和分享性六大特征。

图书馆隐性知识是馆员个人和图书馆组织经过长期积累而拥有的高度个性化的难以形成统一格式的、不易用语言表达、不易被复制的内在化的知识。在实际工作中, 隐性知识往往比显性知识更完善、更具有创造价值, 这些隐性知识如果不能及时地显性化或者传递给别人, 将会是一种不可挽回的无形的损失。图书馆隐性知识是图书馆潜在的智力资本, 是图书馆创新和发展的源动力。注重图书馆隐性知识的开发是增强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在知识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图书馆隐性知识挖掘与共享的程度直接影响着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笔者在长期的探索与实践中, 认为“构建知识地图”不失为图书馆隐性知识挖掘与共享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知识地图”的提出

知识地图的概念来源于地理学概念上的地图, 它是一张充满知识资源的地图。Davenport和Prusak认为:知识地图只是一种知识的指南, 告诉人们知识的所在位置, 显示哪些资源可以利用。知识地图的作用是:当人们需要某项专业知识时, 可以透过分布图的指引, 找到所需的知识。因此, 知识地图具有索引的功能, 能标示出组织知识的位置, 但是无法直接取得知识的内容[2]。李德琼在《图书馆常用隐性知识管理技术研究探析》一文中指出:知识地图 (K-map) 是用于帮助人们知道在哪能够找到知识的知识管理工具, 可以说是图书馆知识资源的导航系统。知识地图的作用在于帮助用户在短时间内找到所需的知识资源, 它显示整个图书馆知识资源的分布情况, 不管是分类还是查找, 知识地图都可以为用户提供满意的结果。它的最终目标是指向人、地点或者时间, 告诉用户在何时、何地能够找到所需的知识。其实质就是目录的总览。谢婷认为“知识地图”的基本理念是:让需要吸收别人的隐性知识的个人、团队能方便及时地找到拥有所需隐性知识的专家, 进行交流。

由此可见, “知识地图”是一种与地理上的行政规划地图、山川风貌地图、河流分布地图、军事地图等有同等效能的专业地图, 是一张充满知识资源的知识导航图。依据查阅方式可分为纸质版与电子版两种, 具有隐含性与索引性两大功能, 主要是显示本系统内专业知识的分布情况, 以供业内人士急需时在短时间内进行知识查阅或连线专家进行知识咨询。

三、“知识地图”构建步骤

在图书馆隐性知识挖掘与共享的过程中, 构建“知识地图”作为一种高效、便捷的方式, 大致要经过以下几个环节来完成。

1. 成立信息调研部。

图书馆领导可在积极商议、反复探讨、多方论证其可行性的基础上, 依据馆员职称、学历、专业等情况, 组建一支综合实力较强的调研梯队, 成立一个信息调研部。该部门的主要职责便是关注国内外图书馆学前沿信息, 研究国内外图书馆学发展动态以及各馆专家概况, 多渠道搜索知识资源, 尤其是隐性知识资源, 总结本馆工作概况、成果报告、经验体会等, 进行概括、归纳、总结、编辑, 使之高度概括化、系统化, 并以纸质或网络形式展示给一般工作人员, 以便工作人员能够随时向系统内专家进行咨询, 以指导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 进而达到隐性知识的共享。

2. 多渠道获取隐性知识源。

(1) 通过Internet网络资源查询隐性知识源。信息调研部人员可通过Internet网络资源搜索国内外图书馆概况、特色资源以及知名专家情况等, 进行下载、编辑、组合, 使分散于多个图书馆的人力资源集中起来, 以备需要该方面知识的工作人员查询。

(2) 有针对性地联系、走访同类图书馆, 调研取经。图书馆可针对馆内一些疑难问题, 结合实际, 打电话咨询同类图书馆, 必要时可派信息调研部人员出外考察调研, 回来后及时总结, 形成调研报告, 使之成为知识地图的知识源之一。

(3) 采集馆内隐性知识。图书馆可采取多种措施, 鼓励馆员奉献自己的隐性知识, 学习他人的隐性知识, 进而增加自己的隐性知识。想方设法为职工提供一个相对宽松的工作氛围及学术交流的平台, 使馆员在奉献隐性知识时无后顾之忧。比如:可不定期地举办诸如“研讨会”、“经验交流会”、“本月概况小结会”、“阶段总结大会”、“我为图书馆建言献策”、“图书馆专题有奖征文”等一类活动, 鼓励职工将多年来的工作经验总结出来与大家交流, 之后分类、归纳、整理, 构建“知识地图”, 以备工作人员需要时查询, 从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少走弯路, 提高工作效率, 从而避免因人员退休或工作变更而造成的隐性知识的流失。也可以定期聘请一些国内外知名图书馆学专家来馆讲学, 做专题报告, 信息调研部人员负责将报告内容录制下来, 必要时可进行回放, 让馆员从中学习到新的隐性知识, 激发自身的隐性知识, 提高工作创新力度。

3. 绘制“知识地图”。

“知识地图”因查阅方式不同可分为纸质版与电子版两种;因内容与作用不同可分为专家档案区、馆员档案区、工作技能经验区、专题报告区、我为图书馆建言献策区等分区, 以提供更便捷的检索手段, 供不同层次的工作人员查询。信息调研部人员在广泛查阅Internet网上资源、联系走访同类图书馆、本馆举办多种活动后, 要积极主动地将有益的知识进行归纳、分类、整理和编排, 绘制纸质版和电子版的“知识地图”。纸质版以缩略图的形式放在隐性知识档案库内, 缩略图上不显示内容, 只显示大的结构与分区, 具体内容查询库内应有明确标识。电子版以知识导航的形式挂到图书馆网页上, 以备工作人员随时查询, 便捷点击, 获取知识资源。

4. 回访调查, 补充完善“知识地图”。

学习他人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和完善自己。同样, 工作人员在查询、吸收、借鉴别人的知识经验后, 往往可激活创新自己久藏在大脑内不为自己所知的隐性知识, 继而运用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中, 形成一套新的经验。信息调研部人员要及时回访调查, 将工作人员的新经验、新隐性知识补充完善到“知识地图”中。此外, 信息调研部人员还要继续从Internet网上资源中搜索, 将各图书馆的新动态、新知识不断补充到“知识地图”中, 从而使“知识地图”日臻完善, 以发挥其最大效能, 达到隐性知识的增值。

隐性知识既是图书馆宝贵的智力资源, 又是图书馆的特色资源, 渗透到图书馆工作的各个环节。图书馆员的流动性很大, 任何一个拥有丰富知识的馆员的离开, 无疑都是图书馆的一大损失。构建“知识地图”, 可以把人和知识联系起来, 帮助人们在需要时迅速、快捷地获取知识资源, 这样既可以避免图书馆因人员流动而造成的不可估量的损失, 又可以推动图书馆的日常工作乃至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有明.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 (19) .

[2]Darenport TH, Prusak L.Working knowledge:How organizations manage What theyknow[M].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998.

[3]李德琼.图书馆常用隐性知识管理技术研究[J].黑龙江史志, 2008 (18) .

浅谈微博与知识共享 篇7

一、微博

微博, 即所谓“微型博客”, 它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其最大的特点便在于简洁便利和迅速, 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在门户网站、通讯软件或SNS社区等平台注册一个账号之后任意发表博客。微博实现了身份等级的零限制和简单方便的操作, 使广大网民能够很快的接受它。而且微博传播信息的速度非常的快, 使得它同时成为人们进行交流的一个有力平台。

二、知识共享

知识共享初始定义是指组织内部员工之间相互交流知识, 使知识由个人的经验扩散到组织的层面, 这样员工就可以通过查询组织知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工具。若员工有好的解决问题的知识也可以反馈到组织中去, 从而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 那么就全社会这样一个大的组织而言的话, 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分享自身的知识, 并从组织中得到补充、完善后, 再将其反馈给组织, 使得其他人得以共享, 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发展, 这是我们每天都在进行的一种知识共享行为。

三、微博与知识共享

1. 微博对知识共享的促进。

(1) 微博大大增加了知识共享的个体数量。由于微博具有“低门槛”和“草根性”的特点, 使得微博成为了一种十分火热的新媒体。《2012~2013年微博发展研究报告》指出, 当前, 国内的微博用户总量接近饱和或将面临停滞, 移动终端成为微博应用主流。据《报告》调查研究表明, 2013年上半年, 新浪微博注册用户达到5.36亿, 2012年第三季度腾讯微博注册用户达到5.07亿, 微博成为中国网民上网的主要活动之一。从数量这一变化上, 我们可以看出, 微博已经越来越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之中。随着微博用户数量的不断增加, 当某一部分人在发表微博时, 他们的受众群体就越来越大, 使得信息量传递的范围越来越大。所以, 我认为, 微博拥有如此庞大的用户群体, 为知识共享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令越来越多的微博用户加入到知识共享的行列中。 (2) 微博使知识共享即时性、随意性。现代生活, 手机已成为了人们的必需品, 据通信世界网讯 (CWW) 全球技术研究和咨询公司Gartner最新调查报告显示, 中国手机用户总数在2013年首次超过10亿, 而且3G网的出现使得手机上网变成了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在生活中和工作中广泛利用手机随时随地的上网发微博更新状态、发布信息, 将发生在身边的最新的事情第一时间发布在微博, 能够让用户以最快的速度了解详细情况。由于微博的传播过程非常的快, 让消息的“流通”变得极为迅速, 从而使得微博在时效性方面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尤其是对于一些突发性事件的报道, 即使是新闻网站也无法与其媲美, 因而微博也变成了一些重要消息的第一发布平台。那么当其他的微博用户看到微博上发布的消息的同时实现了知识共享, 同时知识共享也具有了即时性。“手机微博”也使得微博用户的空间具有了更大的随意性, 用户不必局限在电脑前来浏览微博, 在任何地方都可以通过手机登录微博来了解自己想获取的信息。而且由于微博对于所要发布的内容没有明确的规定, 微博用户在发布信息时, 可以随意的发布自己所感兴趣的任何信息, 甚至有可能会是对于感情的宣泄, 如“烦!”、“太过分啦!”, 也有可能是对自己生活起居的发表, 如:我在剪头发、我在吃饭、我在喝咖啡、我在等飞机等这样的一些内容。这就使得知识共享具有了随意性。

2. 微博对知识共享的阻碍。

(1) 信息准确性不定。微博的随意性虽然带给了我们很多的好处, 但它同时也伴随着很多的隐患。我们无法对微博上的信息进行自如的控制, “把关人”的缺失, 使得微博信息的真实性无法得到足够的保证, 这样就有可能导致一些虚假信息的出现, 对大众造成一定的迷惑, 这是会对社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的。 (2) “信息爆炸”使有价值的信息被淹没。与博客、论坛等相比, 微博显得更加的随意、即兴, 内容也并一定是一个完整的内容, 碎片化现象比较严重。用户在一天之内会发好多条微博, 这样就造成了信息量的繁多, 并且所发的微博主题并不具有统一性, 只是针对身边发生的感兴趣的事情, 所以微博包含了大量的没有主题, 价值低的信息。这些信息内容却占据了大量的微博版面, 这侵吞了用户的阅读时间。而每个人的阅读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 从这样浩如烟海的信息海洋中找寻对自己而言最需要的、有价值的信息, 就变成了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本文论述了微博与知识共享的联系。任何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 微博对于知识共享式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这仍然需要我们的探索。但是我认为微博的影响越来越深入网民的生活, 住进网民的内心, 它不再只是作为某一部分人的平台, 而是所有人都可以发表个人观点的一个平台。这是言论自由的表现也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当然一些不正确的言论也会存在, 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对网络监管做到合理, 那么对于知识共享来说微博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淼, 赵婷“.围脖”漫卷互联网[N].中国新闻出版报, 2010-03-18.

[2]彭胜君.2010年上半年中国微博用户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向[J].互联网天地, 2010, (8) .

[3]2012~2013年微博发展研究报告[R].互联网实验室&浙江传媒学院互联网与社会研究中心, 2013-06.

[4]樊斌, 鞠晓峰.企业知识共享的正负效应分析[J].学术交流, 2008, (4) .

知识交流与共享 篇8

关键词:知识型团队,社会资本,知识共享

随着全球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知识已经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性资源。根据资源创造的交换与整合两阶段理论,知识分享是知识创造的前提。在知识管理领域,信息系统学派主张从构建IT网络、知识库等角度拓展知识共享途径,经济学派则从经济激励角度解决知识共享困境,但由于知识形态的无形性与价值的不确定性,知识共享的显性经济激励机制难以为继,知识共享网络虽然创建了优良的基础设施,却可能由于激励不足而陷入瘫痪状态。社会资本理论成功地解释了很多合作行为,逐渐受到知识管理学者的重视。其中,知识型团队是组织管理知识型员工的一项伟大变革,它是组织进行知识创造、知识分享、知识学习、知识整合的重要单元。因此,本文以知识型团队为背景探讨员工社会资本与知识共享之间的关系,从而从社会资本的角度为组织管理知识提供一些建议。

一、知识共享的障碍因素分析

在分析知识共享的障碍因素时,应充分考虑知识共享的主体带来的主观因素以及不依附于人本身的客观因素的影响。员工参与知识共享的主要问题是: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相冲突,知识共享的一个典型特征是对接受者带有明显的收益,对发出者则意味着高成本,因此知识拥有者缺少与他人分享知识的意愿。同时,知识搜寻的难易度和渠道的丰富性也会影响个体间知识共享行为的可能性,是知识共享有效运转的前提。此外,知识共享还依赖于知识发出方具备以知识接收者容易理解和吸收的方式将知识传递出去的能力,以及知识的接收方具备辨别知识价值、获取外部信息、消化吸收并加以开发利用的能力。因此,可以将知识共享的障碍因素归纳为:知识共享机会、知识共享意愿和知识共享能力,其中,知识共享的机会是基础,知识共享的意愿是关键,知识共享的能力是保障。

二、知识型团队社会资本对知识共享的影响机制

(一)团队社会资本的概念及维度

学术界对社会资本的概念没有统一的界定,不同的学者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和研究对象出发,给予了不同的界定,Adler&Kwon对这些不同的概念进行了梳理,认为社会资本概念错乱表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内、外部视角差异造成的。无论采用何种视角,社会资本都有两个关键特征:一是促进其他资源转移的资源或能力,二是转移资源的能力是嵌入在社会关系中的。而嵌入在社会关系中的资源转移能力就属于社会资本。鉴于社会资本的这两个关键特征以及团队成员合作的关键作用,将团队社会资本定义为:嵌入在团队成员内部社会关系网络中的、有助于成员进行资源交换的一种有价值的资源或能力。

Nahapiet和Ghoshal在研究社会资本如何促进智力资本的建立时,将社会资本分为结构、关系与认知三个维度,建立了清晰的研究框架。本文研究采用Nahapie和Ghoshal对社会资本维度的划分,研究社会资本与知识共享的关系。

(二)社会资本与知识共享匹配关系研究

如前所述,知识共享受到知识共享机会、知识共享意愿和知识共享能力三方面的影响,Adler和Kwon将Nahapie和Ghoshal所提的社会资本三个维度与机会、意愿和能力相对应,其中结构性社会资本刻画了个体间的连结模式也就决定了知识共享机会,关系性社会资本中的信任等是社会交换的基础,会改变知识发出者的知识共享意愿,认知性社会资本决定了知识接受者的知识共享能力,因此社会资本与知识共享具有良好的匹配性。

(三)结构性社会资本对知识共享机会的影响

社会资本的结构维度反映了成员所处的社会关系网络的非人格化特征,主要揭示的是社会关系网络中成员与谁链接、链接方式、链接丰富程度、链接中权力配置以及连接频率等。我们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中的互动强度、网络密度来衡量员工的结构性社会资本。

互动强度是组织成员通过正式或非正式活动在一起的平均接触时间,反映了纵向接触机会。Gamovettel指出,个体间互动强度的差异导致信息交流的差异。强互动导致频繁的知识交流,提供了知识共享的机会,促使交流双方产生强烈的情感依附,促进信任的形成,减少知识搜寻成本。网络密度则反映了横向接触机会,指组织成员彼此之间接触的范围。紧密型网络为知识共享提供了广泛接触的机会与意愿,高密度的紧密型网络增加了大家彼此之间的了解,使大家有机会接触到彼此专有的知识,从而提高了整体的知识共享量。

(四)关系性社会资本对知识共享意愿的影响

社会资本关系维度是指影响人们行为方式和满足人们社会动机的人际关系,如尊重、友谊、信任等。信任作为社会资本关系维度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一直以来被众多学者所重视。本文以团队中个体成员之间的信任关系作为衡量关系维度的指标。

在信任维度的划分上,我们采用McAllister观点,将信任划分为认知信任和情感信任。认知信任是建立在对方能力、人品等方面的信息基础上的信任,是基于被信者可靠性、言行一致和能力的信任;情感信任指由于双方之间建立了密切的情感联系,相信对方不会伤害自己的利益从而给予的信任。团队成员的信任水平越高,越能表现出与其他成员合作的愿望,表现出更高的团队承诺,从而更愿意与他人分享个人知识。信任还可以减少团队成员在获取他人知识、表露个人知识欠缺时的顾虑,减少防范心理,促使双方沟通更深入。

(五)认知性社会资本对知识共享能力的影响

社会资本认知维度考察的是共同的编码和语言,共享的价值观与共同愿景等对个体间知识共享的影响。Alder认为社会资本必须考虑认知,认知性社会资本在知识分享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本研究采用共同愿景与共同语言考察社会资本认知维度对知识共享能力的影响。

共同语言是沟通的基础,当对他人专业知识有所了解时,就很容易对其知识发生兴趣并能很快理解与吸收。这有利于成员之间进行快速的、大量的显性知识共享,但共享系统化、抽象化的隐性知识时,则需要共同愿景。它为个体提供了一个“顶层概念”,有助于成员从团队目标角度理解知识结构,从而有能力识别特定知识对团队的价值。

(六)知识型团队社会资本与知识共享的关系

根据以上理论分析,我们得出了知识型团队社会资本与知识共享关系的整体模型框架,如图1所示。社会资本的三个维度,结构性社会资本、关系性社会资本与认知性社会资本通过中介变量:知识共享的机会、意愿和能力,影响个体成员间的知识共享。个体成员间拥有高度的信任水平,包括认知信任和情感信任,加强员工间知识共享的意愿,通过互动程度、网络密度为知识共享创造的机会,加之团队成员间的共同愿景和共同语言带来的知识共享的能力,可以极大的促进团队成员Á知识共享的效率。

三、促进知识型团队成员知识共享的启示

根据以上研究,我们认为企业可以利用社会资本的中介作用,分别从增加知识共享的机会,增强知识共享主体的意愿,提高知识共享双方的能力三个方面着手,从而提高知识型团队成员知识共享的效果。

(一)在团队内部建立紧密网络

根据以上分析在个体间建立紧密网络可以提供更多的知识共享机会,因此,组织必须为个体提供一些必要的物质基础条件,为员工增强联系,促进感情提供基础。如设置开放式的办公室,为员工就工作问题的沟通提供便利机会;开辟一些专门的休息室、免费的咖啡间,让员工在休息的同时能增进相互沟通;举办一些集体活动,如球赛、集体旅游,既提高了员工的“快乐指数”,又能提高整体凝聚力。

(二)营造信任的文化氛围

要提高知识型团队成员知识共享的绩效,首先要使他们具有进行知识共享的意愿。而知识共享意愿的形成关键在于成员间信任的人际关系。因而企业应该致力于营造一种知识共享的氛围,建立相互信任、尊重知识、鼓励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由文化驱动知识的共享。通过信任文化的建立来弱化知识共享双方对知识共享收益与代价的预期,提高双方知识共享的意愿。

(三)提高员工的知识共享能力

要提高组织中个体的知识共享能力。首先,加大培训投入。招募知识水平与经验丰富的员工对其他员工进行相关基础知识方面的培训,尤其要进行跨部门学习,促进知识在组织内的扩散,增加个体先验知识的存量和广度,缩短个体间知识共享的知识距离。其次,建设学习型组织,发展重视学习的企业文化,鼓励员工参与知识社群,将知识取得、扩散、整合、创新做紧密的结合。

四、结论

团队是组织进行知识创造的理想场所,团队成员有效的知识共享是知识创造的关键,然而知识拥有者通常不愿意与他人共享知识,因为激励扭曲问题,传统的经济机制无法促进员工的知识共享。而社会资本可以很好地解释员工知识共享行为。本文从社会学、组织行为学、心理学等研究角度出发,关注个体间的结构关联、关系信任等与社会资本有关的因素,提出了在社会资本视角和理论框架下的研究团队知识共享的构思,更加重视对人的管理,这是目前知识管理研究的热点和未来研究的趋势。

参考文献

[1]、Reagans R, B McEvily.Network Structure and Knowledge Transfer:The Effects of Cohesion and Range[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003 (48) .

[2]、Adler, P.S, Kwon, S.-W.Social capital:Prospects for a new concept[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2 (27) .

[3]、Nahapiet J, Ghoshal S.Social capital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the organizational advantage[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8 (2) .

[4]、Garnovetter M.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J].American of Sociology, 1985 (91) .

[5]、McAllister, D.J..Affect-based and Cognition-based Trust as Foundations for Interpersonal Cooperation in Organization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5 (38) .

[6]、周密, 司训练, 赵文红.团队内社会网络质量、工作竞争对团队成员知识转移的影响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 2009 (6) .

上一篇:防渗工程技术下一篇:征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