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与对话

2024-10-04

交流与对话(精选12篇)

交流与对话 篇1

文明具有多样性,不同文明的交流、碰撞、融合,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文化交流是增进相互了解、促进心灵沟通的纽带;不同文明在多样中求统一,在差异中求和谐,在交流中求发展;文化多样性归根是“万紫千红总是春”。总而言之,深化不同文明间对话是公共外交的核心内容。

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今时代,国际问题国内化,国内问题国际化。全民关注外交,并以不同形式参与对外交往。外交已不仅是政府之间的事,公共外交空前活跃,内容广泛。而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和文化交流成为人与人心灵和情感沟通的桥梁,成为国与国加深理解和信任的纽带,也是对国家外交政策的生动体现,并可以提升一个国家的整体形象,因而在公共外交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为人们重视。

如同自然界物种具有多样性一样,文明同样具有多样性。当今世界有世界上有22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0多个民族、6000多种语言,各种文明都包含着人类发展进步积淀的共同理念和共同追求。一部世界文明史告诉我们,各种文明在其基本内涵中有许多共同之处,碰撞、融合,汇成人类文明奔流不息的长河,朝气蓬勃、奔腾不息。在多样中求统一,在差异中求和谐,在交流中求发展,深化不同文明间对话成为公共外交的核心内容。

中阿文明间的交融,为中阿关系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我曾长期在阿拉伯国家工作。这些国家长期与我国友好,是我国外交的基础,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相互支持,再加上源远流长的文化交往,中阿友好关系历久弥坚。中国与中东地区国家作为文明的主要发源地,对人类文明进步都做出了巨大贡献。人类今天所拥有的哲学、科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丰富知识,都能在他们的古典文明中找到源头。古代中国、古埃及曾涌出现众多伟大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分别奠定了不同文明思想体系的基石,既特点鲜明,又开放包容,如提倡和平、仁爱、宽容。但由于地域、历史、风俗习惯以及发展情况的不同,各种文明也自然存在着差异。

中华文化、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在新的历史阶段同样面临如何与时俱进,如何在与不同的文明交流中更好地和谐发展,这是新时期我们面临的现实问题。阿拉伯国家处于伊斯兰世界的核心位置,伊斯兰文化在这些国家占主导地位。根据我本人的经历和观察,即便国家关系非常良好,基础深厚,不同文明和文化传统之间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有差异就会有矛盾,及时的沟通与交流可以在相互借鉴和互补中促进关系的发展。如缺乏交流和沟通,互不了解,则易产生误解,甚至被误导以致对国家关系造成负面影响。比如在伊斯兰国家方面,穆斯林皆兄弟是普遍情感,而他们中不少人容易认为穆斯林在中国是少数,而执政党又是无神论者,心理上容易认为多数会欺负少数,一旦在多民族集聚地区发生一些事件就容易不辨是非一边倒。2009年“7·5”事件后,西方媒体颠倒黑白的报道就在一些伊斯兰国家造成不少民众认识的偏差和误解,对我国不满,经我国同友好国家做工作,说明真相后才慢慢消除误解。在我国,也有一些人对伊斯兰教缺乏了解,对伊斯兰教有封闭、偏激的印象,甚至怕与穆斯林人群打交道,这就会影响我们同伊斯兰世界的友好交流。在“911”事件后,还有些人受外界舆论的影响,错误地把恐怖主义与伊斯兰教相联系,这很大程度上是对不同文明缺乏了解所致。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是何等重要。

中华文明和伊斯兰文明都是人类文明的瑰宝,伊斯兰教也倡导和平和宽容,《古兰经》中就有100多处提到“和平”。近些年伊斯兰世界在探讨弘扬“中道”,反对极端主义。我认为这符合时代潮流,与中国具有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的“和谐”、“仁爱”、“自然”的文化理念和主张“和平”、“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有共通之处。人们经常讲“普世价值”,我认为这些都是有普世价值的,值得相互借鉴,也是中阿文明对话的重要内容。

文化交流是心灵沟通的纽带。要对一种文明进行深入研究才能了解其真谛,不被一些表面现象蒙住眼睛。我在埃及工作期间曾多次聆听伊斯兰世界最高学府爱资哈尔大学教长对伊斯兰教义的宣讲,他既引经据典,又深入浅出,不论你是否信奉伊斯兰教,都能从中领悟做人的道理。比如“杰哈德”即“圣战”一词,他就从词的原意说起,说杰哈德是动词“勤奋”“努力”一词的词根,在不同时境有不同含义。“杰哈德”的意思是:当国家受到外来入侵时,就要奋力抗击,不怕牺牲;在和平时期,每个人都要勤奋做好本职工作,公务人员更要廉洁奉公。通过对话和交流更深入地了解伊斯兰文明的内涵,不仅有利于促进同伊斯兰世界的友好交往,对我们这样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国家的和谐稳定也是有利的。而中国坚定不移地奉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在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有10个民族,2000多万人口,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宗教信仰和传统习俗得到充分尊重。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同其他各个民族和睦相处,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我们也要在对外交往中,特别是公共外交活动中广泛介绍我们的民族和宗教政策,让外界了解中国的真实情况。

中阿文明的交流借鉴,为双方合作开辟了广阔天地

2010年1月我随全国政协外委会代表团访问约旦期间,约旦参议院议长塔希尔·米斯里在会见代表团的时候,就特别提出了同中国加强文明对话的构思。米斯里议长说:“21世纪不同文明之间到底是相互冲突,还是文明对话交流?这是两种不同的思想。我们是主张文明对话的。阿拉伯世界和中国都有古老的文明,同时我们都主张不同文明之间进行对话,而不是冲突。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中国,就是我们进行文明对话的首选目标。”2010年6月我访问沙特时有幸会见了阿卜杜拉国王,除就地区形势和双边关系深入交谈外,加强中华文明和伊斯兰文明的对话问题也是重要话题。中庸、大同与和谐的理念,塑造了中华民族富于理想、坚忍不拔、宽厚仁爱的性格特质与民族精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国政府的民族宗教政策是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的。伊斯兰文明也蕴涵着崇尚和平、倡导宽容的理念。在多样中求同一,在差异中求和谐,在交流中求发展,有着十分丰富的和平思想。这些都是弥足珍贵的精神文化资源,属于全人类,是人类社会应有的文明观。

中阿文化交流源远流长。近年来,在埃及等国家的中国文化中心也受到了众多穆斯林朋友的青睐。这些文化和心灵上的沟通增进了中阿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为中阿关系注入了勃勃生机。加强中华文明和伊斯兰文明的对话,既需要双方官方间的,同时也需要民间的交流,非政府组织、新闻媒体等在这方面也承担着重要使命,形成官民并进,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交流局面,这对促进相互了解与合作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以战略的眼光和开放的胸怀看待中阿文化交往,更加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中阿间思想文化界的交流,推动文化机构间的互动,鼓励文化产业和产品服务领域的合作。我真诚希望通过直接的接触和直观的感受,让更多的中阿民众,特别是青年一代更多地了解对方的国情与文化,从而更好地促进中阿关系稳定健康发展。

开放兼容的中华文化,将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本质特征。不同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相互促进,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也丰富了人类的生活。尊重不同文化的独立与发展,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前提。在全球化的时代,人类面临着许多共同的问题,都需要通过广泛的文化沟通与合作来寻求答案。试看暮春三月,鹅柳淡烟的嫩黄,映阶碧草的翠绿,颜色各不相同,但这又有何妨?春日里欣然生长,不同的是表象,和谐才是本质。“万紫千红总是春”,包容才是和谐之真谛。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实现对中国文化核心价值理念的传承与弘扬,必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所走过的历程,我们总体上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不断提升,但外界对我的误解、歪曲乃至抹黑总是不断,从中国“威胁论”、“崩溃论”,到“傲慢论”,甚至把“国强必霸”的标签往中国身上贴。这里自然有政治的原因。有些人以意识形态画线,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逢中必反”。但我相信这些只是少数人,可他们能造成那么大的影响,使许多人扭曲地看中国,我认为主要还是缺乏沟通和了解,尤其是对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观不了解,包括以近代西方列强的扩张兴衰轨迹诠释中国。为此,为了创造我国和平发展的外部环境,推进建立和谐世界,在我们的外交工作尤其是公共外交中,文化交往是一项重要内容。

先贤们对中国文化的体会和运用,不乏真知灼见。老子《道德经》有言:“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论述阐释了以“至弱”支撑“至坚”可以驰骋天下的哲理,要让世界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的内涵,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外交政策,了解真实的中国。传播具有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的“和谐”、“仁爱”“自然”的中华文化理念,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沟通,不光在国家政府之间十分必要,各种民间机构乃至民众的对外交往,也都担负着义不容辞的义务,深化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是公共外交的核心内容。

一个音符无法表达出优美的旋律,一种颜色难以描绘出多彩的画卷。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中外文化发展和交流的历史证明,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是人类长期生产实践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中国提倡充分尊重各国的文化传统、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倡导开放兼容的文明观,随着世界的发展,东方文明、中华文明一定会对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交流与对话 篇2

编辑:徐阳萍

日期:2012-03-18

“语体句式类”语用题诊断练习(教师版)

姓名_______ 班级____ 学号_____ 成绩________

1、下面是一则借条,试将文中的数字和符号用规范、得体的形式写出来。(4分)

本人由于准备金不足,特欠某某货款人民币20748.19元。≤30天必归还。欠款人:某某某 年月日(1)“20748.19元”应写成: 贰万零柒佰肆拾捌元壹角玖分

(2)“≤30天”应写成: 叁拾天内

2、调整下列语段中划线部分的语序,并调整短语结构,使句式协调、匀整对称。(5分)

人类的智慧要靠书籍来交流,传播历史和文明也要靠书籍。书是人类知识的结晶,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部好书,能帮助人养成优美的品德和情操,给人以知识;然而,也毋庸讳言,一些内容不健康甚至反动的书读了只能使人精神颓废,受到毒害,因此,读书必须有所选择。书是人类知识的结晶,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类的智慧要靠书籍来交流,历史和文明也要靠书籍来传播。一部好书,既可以给人以知识,也可以帮助人养成优美的品德和情操;)(语序2分,句式3分)

3、下面是一则美国“物神”香水广告的广告词:

物神16号:多洒一些在您的脖子上,当您对他摇头说“不”时,他可以闻到这芳香。

该广告一出,立刻引起不少女性消费者的投诉,最后,广告商不得不撤除。请分析该广告引起投诉的原因。(4分)

(广告语言不得体(2分),表达信息含糊,容易引起误解(2分)。

4、下面是某同学创编的《鸿门宴》课本剧中的部分对白,试修改相关语句。(5分)

范增

(急步入中军帐,对项羽)大王,根据前沿侦察兵报告①,刘邦率一帮身边亲近的人员②正向我们迫近,„„

项羽

(未等范增说完,得意地大笑)知道了,他是向我打招呼认错③来的了。

范增

大王,这可是自投罗网④,我们不必客气了,我去安排吧。

(1)转换词语,使①②③更近古白话。①换为 据探报知

②换为 亲信

③换为

谢罪

(每个1分)

(2)④换为比喻

送上门的兔子(2分)

5、把下面的这个长句改写成几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全国大纲卷)

总结是一个组织或个人在工作、学习告一段落后,进行回顾、检查、分析和评价,从中找出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悟出个中的道理、得出规律性的认识,并用以指导今后的工作而形成的书面材料。

答案:①总结是为指导今后工作而形成的书面材料。②它是一个组织或个人在工作、学习告一段落后进行的。③目的是进行回顾,检查,分析,从中找出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悟出个中道理,并得出规律性的认识。

6、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

曹甸高中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语言运用)

编辑:徐阳萍

日期:2012-03-18 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全国新课标卷)平凡是泥土,孕育着收获,只要你肯耕耘;平凡是苗圃,孕育着烂漫,只要你肯浇灌;平凡是细流,孕育着浩瀚,只要你肯积聚。

示例:理想是明灯,指引着方向,只要你不断前进;

理想是种子,蕴藏着希望,只要你不断追求;

理想是翅膀,承载着抱负,只要你不断飞翔。

7、提取处列材料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为“遗传”下定义。(4分)①遗传是一种生物自身繁殖过程。

②这种繁殖将按照亲代所经历的同一发育途径和方式进行。

③在这一过程中,生物将摄取环境中的物质建造自身

④这种繁殖过过程所产生的结果是与亲代相似的复本。

生物按照亲代所经历的同一发育途径和方式,摄取环境中的物质建造自身产生与亲代相似的复本的一种自身繁殖过程叫遗传。

8、以“关爱”为开头,仿写两个句子。要求:两句都要与例句句式一致、字数相等,第二句还要跟后一例句的修辞方法相同。(4分)

〔例句〕 关爱是一个眼神,给人无声的幸福。

关爱是一缕春风,给人身心的舒畅。例句:关爱是一句问候,给人春天的温暖。

交流与对话 篇3

【关键词】对话教学 非言语交流 缺失 建构

一、对话教学中的非言语交流的内涵

从对话教学发展过程中发现,对话教学是以对话为原则的教学。而交流与合作是对话教学的生态条件,在师生、生生双方的交流与合作中,对话的精神才得以体现,因而对话教学应强调他们之间的非言语交流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对话教学中师生非言语交流指在对话教学中教师运用辅助语言和类语言、空间和动作语言等非言语手段与学生进行交流,以达到教学对话的最理想化状态。生生的非言语交流是生生对话过程中彼此运用非言语手段进行的有效交流和沟通,从而优化课堂交流,提高对话教学的效率。

二、对话教学中非言语交流的缺失

(一)师生对话中非言语交流的缺失

1.辅助语言和类语言的缺失。“研究发现,教师运用辅助语言和类语言的有效性平均值为3.09。”尤其是提问过程中缺乏等待时间,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如果没有反馈,他们就自己回答问题。此外,说话的语调以微妙的方式揭示出教师隐藏在言语背后强烈的情绪和信念。

2.空间和动作语言的缺失。“研究发现,教师教学中运用走动、空间距离的有效性平均值为3.17。”索莫尔的研究表明,学生对于课堂讨论的参与直接受到座位的影响。互动过程中,教师的走动能帮助或妨碍交流的过程。然而对话教学中,教师常作为倾听者却没有充分利用这一非言语交流方式。

3.手势和身体姿势的缺失。对话教学中,教师常忘记了恰当手势的使用,或频繁使用手势,而忽视了说话的内容或让学生很难判断出哪些是重要的信息。直接面对学生表示喜欢学生,并且在交流中很舒服。教学实践中,尤其面对低年级学生,教师常随性站立。

4.面部表情和眼神的缺失。米勒研究指出面部表情能够强化、修正或抵消你说话的内容。师生对话时,教师需用某些不经意的表情影响着师生对话的有效性。但以对话为目的的教学中无论教师和学生在对话中可能只在乎自己思维活跃性和发言的积极性,这容易把教学的效果引向相反的方向。通过目光接触,师生就能开始、延长或中断交流。可教师却没有在对话过程中给学生以暗示的眼神来控制教学过程。另外,凝视能有效地引起捣乱学生的注意,这也没得到有效的实施。

(二)生生对话中的非言语交流的缺失

1.动作语言的缺失。对话教学中,学生在大点的空间范围内进行讨论时便出现扭扭捏捏等不好的习惯。究其原因是没有掌握动作语言的使用。

2.面部语言缺失。作为学生,他们的表情都是随性而发。随性的表情是可以训练的,靠教师言传身教的影响。在对话教学中教师非言语缺失的背景下,学生的非言语交流同样欠缺。表现为:面部表情有时过于活跃;面部表情不得体。

三、对话教学中非言语交流的建构

(一)教师方面的非言语行为的建构

1.选择最优搭配。“信息沟通理论认为,言语沟通和非言语沟通是同一系统的组成部分。”对话教学中,教师主要用语言讲授,非言语行为配合它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情感,使教师与学生产生共鸣,获取最佳对话效果。教师的非言语与言语信息应合理搭配,要对各种言语表达与非言语行为深入研究。

2.表达适度恰当。对话教学中,师生处在较传统教学更为放松的教学氛围下,教师的非言语行为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更大,所以表达的更得科学精确。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应是自然的,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教师运用非言语交流的基本标准是简洁、明了、及时和坚定。

(二)学生方面非言语行为的建构

1.善于观察、内化。“人际沟通理论:沟通者之间的任何信息交流,只有在共同性符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3]这要求师生一起制定出一套双方都能理解的非言语符号系统,使教与学双方达成默契,这样学生就能在对话教学课堂上正确理解且自觉执行教师的非言语行为符号。这便要求学生善于观察老师的非言语行为,理解内化为自己的课堂非言语行为。

2. “放”“收”结合。作为在教室学习的学生,不能把与学习无关的个人情绪和表情随意带入教室,以免破坏学习的心境。这就要求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表露,做到能“放”能“收”。这对于心理发展尚不成熟的低年级学生来说略显困难,需要日积月累的培养与训练。

【参考文献】

[1]孙凯.对话教学的基本内涵[J].当代教育科学,2006(23).

[2][美]肯尼斯·莫尔.课堂教学技巧[M].刘静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147-150.

[3]谭晓玉.非言语交流与课堂教学[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5(2).

[4]鲁道夫·海德尔曼.课堂形态语言的魅力[M]. 刘运阁译.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64-91.

构建阅读教学对话与交流的平台 篇4

一、软件建设——平等的学生观和民主的教学氛围

学生观往往决定着一个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阅读教学要构建对话和交流的平台, 在软件建设上, 关键要有一个平等的学生观和民主的教学氛围。平等的学生观是来自教师内心对学生的尊重, 没有来自内心对学生的尊重和热爱, 真诚、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难以形成。没有平等的学生观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民主的教学氛围。因此, 教师要从传统的高高在上的权威地位上走下来, 尊重学生人格, 重视学生主体地位, 尊重学生的差异, 发掘学生的潜能, 特别要归还学生的话语权。学生不仅应该有机会说, 而且要与教师共同决定对话的形式和内容。教学就是对话主体在平等的基础上, 在民主的氛围中, 双方自由言说, 互相倾听, 在对话中分享、领略课文精神的愉悦。平等的学生观和民主的教学氛围是学生主动发展的基础, 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实现对话教学的前提。特级教师魏书生教书育人的成功内核就在于他“平等的学生观”和“民主的教学氛围”。

平等的学生观和民主的教学氛围在具体的课堂阅读教学中表现如下。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留给学生读、思、议、练的主动活动时间远多于教师“独占”时间。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启发、探究式教学, 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积极参与讨论。

在课堂教学中民主评价每一个学生, 特别是尊重差异, 尊重落后生, 要通过积极性评价给学生以成功的情感体验, 增强学生主动参与的自信心, 促使学生以愉快、高涨的情绪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

加强课堂教学活动外的师生交流和沟通。

二、硬件建设——师生共享的学习资源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对每一位语文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老师和学生不再仅是“一桶水”和“一杯水”的注入关系。网络时代科技的飞速发展, 信息资源的不断丰富, 对每一个老师的知识结构和知识视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标准要求老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要不断更新观念, 继续学习, 丰富知识, 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在与学生的平等对话和合作互动中, 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 实现教学相长。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 要真正实现对话和交流, 在硬件建设上, 笔者认为首先要解决一个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教师掌握了相当多的“教参”资源, 带着自身对文本的解读参与对话;而学生虽有个性化阅读, 却没有解决阅读中产生问题的途径, 他们无法拥有更多的学习资源, 不能对等地参与对话和交流, 这样的课堂阅读教学势必会回到“教师中心”的课堂模式中去, 谈不上真正的对话和交流。因此, 要构建阅读教学理想的对话平台, 就一定要让学生也拥有同样丰富的学习资源, 将教学参考书给学生作学习参考, 将图书馆和网络全部开放, 作为师生共享的学习资源, 这样既促进了教师深入的学习和思考, 也提高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和思考探索的能力。在这个基础上的对话和交流才会激发出生命的活力, 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这样的阅读教学过程才是师生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三、驱动程序——问题解决策略和价值观引领

阅读教学构建对话和交流的平台, 如何进行程序驱动?笔者认为, 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是对话交流的起点和中心。现代思维科学研究认为,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 问题是学习的起点, 问题是创造的前提。从发现问题 (生疑) , 提出问题 (质疑) , 讨论问题 (议疑) , 分析问题 (析疑) , 直至解决问题 (解疑) , 是学生个体或群体积极主动进行思维活动的过程, 也是学生个体对文本阅读的多样性、独特性、主体性的体现过程。所以, 问题解决策略应是阅读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培养其创新精神的重要策略。在阅读教学中, 老师要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使他们勤于思索, 敢于质疑。要营造真实的问题情境, 以问题构建对话和交流的中心,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会分析问题。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又产生新问题走出课堂, 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全面性。

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需要学生自主地合作探究, 但自主不是“放羊式”的自由自在, 问题解决也不是自由论坛和无原则的容忍和放纵。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作为“平等中的首席”, 教师不可忘记自己教书育人的职责。教育的方向和目标是教育活动的核心, 教师对学生的成长负有道义上的责任, 强调对话交流中的平等尊重并不是舍弃教师在教学活动的教育职责。相反, 教师要努力寻找各种契机,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理想的社会?什么是美好的人生?什么是幸福的生活?什么是理想人格?什么是人生的价值等问题, 促进学生精神世界的“自主建构”。

程序编制——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模式构建

1. 学生自主阅读文本 (自主阅读课)

教师要求学生独立地阅读文本 (一篇或一单元) , 并把自学的感受和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 这种阅读是学生个体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它既是对文本的“还原性解读”, 又是以读者为中心的鉴赏性阅读。教师要让学生多向文本提出“为什么”, 敢于向文本说“我不同意”, 善于对文本说“我认为”, 乐于向文本说“这儿说得真好”。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生疑、学会欣赏。

2. 共享开放式学习资源 (搜索探究课)

教师提供教学参考书, 明确相关学习目标, 同时开放图书馆和网络, 让学生围绕学习目标和自己碰到的问题去搜寻信息, 寻找论据,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3. 组内讨论和问题解决阶段 (研讨交流课)

以学习小组 (可自由组合) 为单位交流、研讨学习中碰到的问题, 同时对存疑问题进行筛选, 提交课堂 (全班) 讨论, 教师作为交流和对话的一个成员, 要参与问题的讨论与解决, 调控对话的方向和中心, 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知识建构和价值建构。

4. 问题带出课堂和目标达成训练 (拓展训练课)

办公室同事交流口语对话 篇5

Did you remember to bring back that software I lent to you?

你有没有记得把我借给你的那个软件带回来?

Oh, I’m sorry. It completely slipped my mind.

噢,很抱歉。我完全忘了。

That’s ok. If you could just bring it in tomorrow, I would appreciate it.

没关系。如果你明天能带过来,我会很感激的。

Definitely, I’m really sorry.

一定,真的很抱歉。

You definitely deserve it 这是你应得的

I was really glad to hear about your award, congratulations!

听到你得奖了,我真的很高兴,恭喜你!

Thanks. Actually, I was really surprised. I mean there were a lot of qualified people out there.

谢谢。实际上,我真的感到很惊讶。我是指那里有很多有资格的人。

You’ve been working there for so long with so much sacrifice. You definitely deserve it.

你已经在那里工作这么久了,牺牲了这么多。这是你应得的。

Thanks a lot. I expect to see your name nominated pretty soon too. You’ve been doing some great work.

平等交流平等对话 篇6

如《浙江教育报》上有一篇名为《我是家长,我怕老师》的文章,写的就是一位非常苦恼的母亲向记者讲述最近发生在10岁儿子身上的一件事:孩子偶尔犯了个小错误,老师就罚他值勤并且歧视他。这位母亲最后说,“孩子的确会有毛病,但老师对‘不听话’的孩子怎么能歧视和惩罚呢?可是,我不敢与老师就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怕的是老师误解,给孩子‘穿小鞋’。”其实,这位母亲的心态是很具代表性的,表现出来就是家长对教师的害怕。据了解,家长怕老师的这种现象并不在少数。一个学生在学校被老师揪耳朵,孩子回家不敢告诉父母,后来被妈妈发现。夫妻俩想了一个晚上,决定还是不与老师理论此事,怕的是现在看来还是小事,一理论反而将事情闹大。还有一个孩子,被老师罚抄作业,心理受了很大刺激,不想去上学。尽管如此,这位学生的家长还是没有去找老师,而是自己通过关系让孩子转学了事。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即使孩子表现优秀的家长也表示,害怕教师在他们面前较多地提及孩子的不足。我在跟许多家长沟通交流时,也有家长流露出这种心态。出现这样的现象,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实在是一件遗憾的事情。

作为学校教育的两个重要方面,教师与家长之间存在许多共同的心理因素,但是双方又有许多不同之处,所以在教师与家长之间产生一些矛盾也不足为奇。我们仔细推究一下产生矛盾和冲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双方缺乏经常性的联系。我们有的教师对自己的教育能力过分自信,认为双方没有建立经常联系的必要,不

相信家长是教育工作的助手,或者认为家长不懂教育。而有的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教育不热心,或者对班主任工作抱冷漠态度。这样,就致使双方不能及时地互通情况,缺少必要的心理沟通,这必然会造成双方对学生的情况和评价各执一端,形成“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局面。

二、双方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上的分歧。由于教师和学生家长所处的角色地位不同,文化修养、教育理论素养、个性特点不同,故而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也不尽一致,具体的教育目标、情感、合作愿望上就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使双方经常产生心理分歧。如有的家长对孩子的缺点听之任之,甚至掩饰和辩护。有的教师因而对家长失去

耐心,不愿倾听他们的意见,不愿主动消除隔阂。

三、彼此不尊重,相互推卸责任。有的教师与学生家长关系不友好,彼此不满意,不尊重,相互埋怨指责,因此伤了感情,造成交往障碍。如有的班主任由于学生表现出任性、散漫、满不在乎,就指责家长对孩子娇惯、放纵。而家长由于学生的诉苦,就指责班主任对自己的孩子不热心、不负责。

但是最主要的是我们不少教师不把家长、学生放在等高的平台,平等交流的意识和言语都不到位。在平时对学生及家长的关系上只抱有公务式的态度,认为只要完成了教学任务就完成了本职工作,其他都是可以忽略的小事情,逐渐形成了一种态度定势,而这种态度定势就容易同学生家长对孩子富有人情味的态度发生冲突。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及时地改变自己的角色定位,从家长的角度出发,设身处地为学生和家长考虑。家长对孩子的关心、期望,是骨肉之情,亲子之爱。他们日夜为孩子的命运操心、担忧,因而对教师寄予厚望。家长对孩子常常情感重于理智,而我们教师对学生却常常是理智重于情感,因此,我们应该理解并尊重家长对孩子的这种情感。

简言之,教师在平常与学生家长的交往中,一定要有友好、平等、积极的态度。

(作者单位:浙江省上虞市百官街道叶家埭小学)

交流与对话 篇7

我园的家长大多都是高学历的大学老师, 由于科研教务繁忙大多数孩子都由爷爷奶奶来带, 而家长本人偶尔的接送也都是匆匆忙忙, 很少和老师有深入的交流, 所以每月的幼儿成长记录手册是这些家长了解孩子在园生活的最重要的方式。但是他们又不仅仅满足于看到成长记录手册中孩子在园的照片以及绘画、手工作品, 他们更在意老师对自己孩子生活、学习细节的文字观察描述以及客观的分析评价。

口头交流虽能及时地反应孩子在园的表现, 但是针对我们家长的现状他们没有时间进行面谈, 有时我们教师就和家长进行电话交流, 但是反馈不是特别明显, 很多家长一忙转身也就忘了, 而幼儿成长记录手册就给教师和家长提供给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手写的文字对于家园双方心灵的交流与沟通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其一, 从习惯上说, 人们对文字信息的重视程度要高于言语信息, 作为大学老师的家长也是一样。同样的信息, 文字对人的刺激作用要大于言语, 更容易被家长重视和接受。

其二, 谈话受情景制约。我们在与家长进行谈话时, 如果家长此时心有所系, 那么肯定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而文字突破了口语所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家长可以随时随地拿起来阅读, 从而引起家长的重视。

其三, 书面语言可以反复修改, 教师更容易精确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同样家长可以反复阅读才能充分地理解教师的真正意图, 这更是言语表达方式无能为力的事情。

2 幼儿成长记录手册中教师与家长文字交流的现状

幼儿成长记录手册每月在家园之间交流反馈一次, 由老师先描述幼儿在园的情况, 然后再由家长写反馈以及反映孩子在家的情况。然而就目前现状而言, 往往流于这样一些形式。

2.1 否定型的交流

教师对幼儿的负面评价较多。如“您的孩子教学活动时总是要离开位置, 点心、午餐总是边吃边玩, 午睡时还常常影响旁边的小朋友, 希望家里配合努力改正。”这样否定性的评价会伤害家长自尊心, 一方面会引起一些易怒心急型的家长会焦虑甚至采取暴力手段对待孩子, 另一方面也容易引起家长的对立情绪, 这些家长眼里孩子是最棒的, 老师的评价让他们认为老师不喜欢自己的孩子, 从而对老师持怀疑态度, 与老师产生隔阂。

2.2 笼统型的交流

教师对孩子的评价笼而统之, 空泛无物。如“您的孩子在生活中能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在游戏中能遵守规则, 在学习中积极、主动, 表现认真。”用总结性的语言概况幼儿的表现, 缺乏真实的情景记录, 让家长难以准确深刻的了解孩子在园表现, 难以建立起孩子鲜活的形象, 从而使家长感觉幼儿成长手册只是一种表面形式, 没有实质意义。

2.3 片面型的交流

教师反馈给家长的都是学习方面的内容。如“您的孩子上课能积极举手发言, 会在同伴面前大胆的念儿歌、唱歌表演, 绘画手工能独立完成, 希望继续努力变的更优秀。”这种只重视学习信息的反馈会诱发家长观念的偏颇, 造成家长一味重视孩子知识技能方面的培养, 而忽视孩子情感的培养, , 产生重智商轻情商的不良后果。

2.4 建议型的交流

教师对孩子描述的建议粗糙空泛, 无的放失。如“希望宝宝能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午睡习惯, 希望在活动中能遵守规则, 积极主动参与集体活动。这样的建议缺乏可操作性, 家长对这些很茫然, 孩子怎样才算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孩子应遵守哪方面的规则?怎样的进餐习惯才算良好?家长不知道具体在哪些方面配合老师教育孩子。因此, 这样的交流不是有效的沟通。

3 探索适合本园教师与家长文字交流的策略

针对以上成长记录手册中出现的问题, 我们教师要做到且行且思, 践思践行。让表面文字的交流成为家园双方心灵的对话。

3.1 真实性的交流

作为家长, 最关心的还是孩子的一切细节, 是否吃饱, 大小便是否顺畅, 是否开心, 与小伙伴相处是否友好, 这就需要教师用最直接的自然观察法将孩子自然表露的行为进行原始、真实的记录。如“您的孩子吃饭的时候能够一手拿勺子、一手扶着碗, 一口菜一口饭的吃, 桌面上保持的干干净净;上厕所时能够遵守秩序排好队上厕所, 能自己提拉裤子, 做好便后洗手;集中活动时能安静地坐在位置上倾听, 有问题积极举手回答, 注意力能保持15分钟”这样细致的描写能让家长勾勒出孩子栩栩如生的生活情境, 能引起家长的情感共鸣, 对老师敬业工作的敬重。作为老师如果对每一个孩子都这样面面俱到, 这样并不现实, 因此我们提倡班内老师分工合作, 如本月一位老师观察班内男孩子并做记录, 另一位老师则观察女孩子做好记录, 下月就交换观察。总之我们老师一定要做到心系孩子、留心观察、用心捕捉, 才能正确传达孩子的言行细节。

3.2 针对性的交流

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个性特点, 有些乖巧懂事, 有些调皮捣蛋, 我们在与家长交流时要遵循孩子的个性特点, 有针对性的进行沟通, 才能让家长感受到教师的关心与诚意, 从而让双方的沟通能坦诚有效。《指南》中也讲到“要充分尊重幼儿发展连续性进程上的个别差异, 支持和引导每个幼儿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但是在手写手册时, 也要考虑家长的个性倾向、育儿观念, 语言也要讲究艺术。如有的孩子调皮捣蛋, 家长又是娇纵溺爱, 那么可以采用欲扬先抑的方式, 在充分肯定孩子优点的基础上再提建议。“您的孩子非常有礼貌, 早上入园傍晚离园总是笑咪咪的和老师打招呼, 您的孩子也特别热心, 保育员老师在收拾餐具时总会帮助整理, 户外游戏的时候玩的特别开心, 可是有时在户外活动时会带动几个孩子躲避老师的视线, 离开群体进行模拟的打斗游戏, 好几个孩子都被打哭了向老师告状, 如果在家也有这样的行为, 希望家园一致教育孩子哪些事情可以做, 哪些事情不可以做”。这样改变告状为主的交流方式, 能够让家长真切的感受到老师对孩子的赏识和关注, 从而让家长在手册上的留言更加的积极。

3.3 全面性的交流

全面性的交流首先需要教师做到观察孩子。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专家蒙台梭利曾提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 应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教师不仅要观察孩子的知识积累和技能的发展水平, 同时还要关注幼儿的情感、态度;不仅要捕捉孩子偶发、典型的行为表现, 更要关注幼儿稳定的行为特征;不仅要关注幼儿的弱势项目, 更要关注幼儿的优势项目。如“您的孩子在生活中能自己吃饭、能自己大小便、能自己穿脱衣裤与鞋袜;在学习中能认真倾听老师的讲述, 能大胆举手表达自己的想法, 能独立完成自己的美术手工作品, 能自己收拾整理自己的学习用品;在与同伴交往中, 能和小伙伴友好相处, 不吵架、不打人, 懂得分享好吃的东西给小伙伴们吃”。这样让家长对孩子从生活能力、学习习惯、社会交往方面对自己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有个全面的认识, 拓宽家长的视野, 让家长不局限于对孩子学习认知的关注, 让家长明白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3.4 可操作性的交流

《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幼儿教师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 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 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老师可以针对孩子出现的一些问题向家长提出配合的具体建议。如“在倾听故事时, 调皮的宝宝会东张张西望望, 区域活动时, 好动的宝宝从来都没有选择过阅读区, 建议爸爸妈妈每天晚上抽出半小时时间给孩子讲讲故事, 并问问孩子对故事的理解, 陪孩子看看书, 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倾听、阅读习惯”这种对症下药式的交流提高了家长的教育能力, 有助于落实家长的行动, 孩子家长在反馈时就写到“我们工作繁忙, 给孩子买了很多玩具, 却忽略了孩子的阅读习惯的培养, 周末我们带孩子去书店买了孩子感兴趣的绘本, 每天不管多累都坚持和孩子一起阅读, 坚持了两个多星期了, 这几天我们惊奇的发现时间没到孩子自己从书架上拿书看, 认真的小模样真讨人喜爱, 谢谢老师给我们的建议, 今后望老师多多指教”。诚恳的建议促使家园双方形成了良好的教育合力。

《幼儿成长手册》家园之间的文字交流具有针对性和纪念性, 能够就每个幼儿不同的情况作好家园之间及时地沟通和商讨, 是教师和家长相互了解幼儿在不同环境中表现的窗口;是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的有效载体。这种交流不但可以明显地看到家园双方的沟通轨迹以及孩子的成长变化, 还可以提升家园双方的信任感, 使家园联系透明亲情化。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

[2]曲新陵, 章丽.以《成长记录册》为载体, 探索过程性评价的实践与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 2005 (09) .

[3]王春燕.对幼儿成长记录袋评价的审思[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 2006 (12) .

[4]蔡丽萍.让每个幼儿都富有个性的发展:实施幼儿成长记录手册的一些体会[J].家庭与家教·现代幼教, 2007 (06) .

[5]张艳.幼儿园小班成长记录册的探索与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 2011 (05) .

交流与对话 篇8

关键词:英语课堂,倾听对话,有效交流

在课堂上, 我时常要求学生认真倾听。听, 其实是一种能力, 是一种素养, 更是一种学习方式。但当我们要求学生倾听的时候, 自己是否做到了呢?曾读过一篇文章, 其中有这么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倾听花开的声音, 我们能读懂花儿的心思;倾听溪水的歌声, 我们能读懂山林的呼吸;倾听孩子的心声, 我们能走进孩子的心灵。”由此, 我想到我们的工作, 有时我们缺乏耐心而未能认真倾听, 没有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在当前各级各类公开课、观摩课中常常可以见到教师不断提问、学生对答如流的场景, 看似师生间的交流非常流畅、自然, 但如果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 师生间并非真正的交流。事实上, 目前很多小学英语课堂上师生之间都缺乏真正的交流。教师只在意自己如何用英语组织教学, 完成教学任务, 对学生回答了什么并没用心倾听。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及听过的评优课、看过的录像课, 举案说法, 谈谈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师生应如何有效交流。

一、用心发现, 认真倾听,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激发学生对话的积极性

课堂上学生不能灵活运用所学语言, 师生不能开展有效交流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教师经常创设一些虚拟的、脱离实际生活的情境, 没有让学生在接近真实生活的情境中学习语言, 也没有促成学生运用所学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案例1】这个片段是我执教闽教小学英语第二册Unit3第一课时的内容。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会听、说、认读单词:fish, grapes, bananas, melons, carrots, cake, eggs和会听、说、认读句子I like…并能在和同学交流时运用句子。而第二课时的重点:Do you like…?Yes, I do.和No, I don’t.在第一课时的执教过程中, 为了让学生有浓厚的兴趣参与到学习中, 我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在课中的巩固环节, 我运用图片和头饰创设了一个虚拟的情境进行教学。随着一幅幅美味的水果、食物图片的出现, 我让学生边设想图片里的场景边表演。学生的情绪不断高涨, 纷纷抢着戴上头饰来表演:“I like…”特别是平时一些爱表现的学生, 更是站立起来, 大叫着“Let me try!”恨不得冲到讲台上来当“小老师”。

看着学生一个个兴奋的表情, 我真是得意于我的预设是如此成功。正当我示意学生安静下来准备进入下一环节时, 只见有一只手仍然固执地举在那里。我一看原来是林范葳:“Lin Fanwei, any questions?”得到允许的他很快地站了起来, 说:“Mr.Lin, 我一点都不喜欢carrots, 您为什么一定要我说I like carrots呢?您能不能先问一下我们是否喜欢, 喜欢的话再叫我们这样说, 顺便也教一下我们不喜欢时该怎么说。Thank you!”一说完, 他如释重负地松了一口气便坐了下来。这下可好, 全班学生听了他的一番话, 纷纷自由发言起来, “是啊, 我也一点不喜欢carrots……”“对啊, 老师, 您应该先问一下我们是不是喜欢啊……”“老师, 您教我们不喜欢怎么说吧……”“林范葳说得对……”此时此刻我犹豫了, 如果顺着他们的意思进行下去的话, 那就和自己备的教案大相径庭了。那是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呀!但我转念一想, 与其让他们不情愿地被我牵着鼻子走, 不如尊重他们的意愿。在强烈的求知欲的影响下, 或许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呢!再者下一堂课要学的正是这个句型, 如果他们今天学会了不也是一举两得吗?

T:Oh, Lin Fanwei, You are an honest boy.You don’t like carrots.Yes?

S1:Yes.

T:So you can say“I don’t like carrots.”

S1:I don’t like carrots.

T:I like all kinds of food.They’re good for our body.So look, I’m tall.I like fish.Do you like fish, Lin Fanwei?

S1:Yes. (引导学生用Yes.I do.来回答)

T:I like carrots.Do you like carrots, Nancy?

S2:No. (引导学生用No, I don’t.来回答)

S3:I like grapes.Do you like grapes, Mr.Lin?

T:Yes.I do.

S4:I like bananas.Do you like bananas, Mr.Lin?

S5:I like eggs.Do you like eggs, Mr.Lin?

一个个孩子越越欲试, 像小记者“采访”起我来了。随着对话的进行, 我把下堂课的重点句型Do you like…?Yes, I do./No, I don’t.写在了黑板上。我当时还想暂时中断一下师生的对话来领读一下这个重点句型, 没想到学生在听了几遍我和学生交流之后竟然都掌握了这个句型。他们纷纷转向老师和自己的好朋友, 你问我答热闹了起来, 学生完全投入到了热烈的对话中。原本的“坏事”变成好事, 学生爱说、乐说, 真正的生成就在这真实的对话中达成了。

二、全面关注, 客观评价, 让课堂对话更真实有效

最近在听课过程中, 我发现了一个值得思考的课堂现象:一些老师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步骤, 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 总是匆忙地穿梭在学生中间, 寻找与自己思维一致的答案, 或许是为了下一个环节能够顺利进行, 而忽视了学生的回答。

【案例2】在一次评优课中, 一位老师上闽教四年级上册《Numbers》一课, 在巩固拓展环节中, 教师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跳绳。一个女生被选中进行跳绳展示, 其他学生数数。她在规定的时间里跳了32下, 还气喘吁吁。但老师夸奖道:“You are a good player.”这时我听到了学生中有唏嘘声……在一所重视体育运动的学校, 一个四年级的学生30秒内跳绳32下, 就被夸赞是好的运动员, 值得商榷。我喜欢体育运动, 同时兼职体育教学十几年, 比较了解小学体育达标要求与标准, 这评价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 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显然不能信服。而教师或许是没听见, 或许是不知如何处理, 未作出任何反应, 就匆忙地进入了下一个环节。

对于如何及时有效地处理这种情况, 我有以下几点与大家共同探讨。我们知道, 课堂是师生、生生交流的主阵地, 教师需要做的是以生为本, 全面关注、全程关注。首先, 要肯定说“No”的学生的倾听能力, 说明他在认真听、认真看, 肯定他在课堂上认真听课的好习惯。其次, 教师可以进行具体、客观的评价。如:You are right.She is not the best one, but she tried her best.Shall we give her a big hand?这样一来, 参与的学生也不会感到失落。相反, 听到教师的肯定, 她会更认真、尽力地去做其他事情。而说“No”的学生也能理解或尊重他人。更重要的是, 当那么多真诚的眼睛在看着你的时候, 你的公正客观的评价比说教更有效, 你的认真倾听的态度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三、认真倾听, 真诚回应, 让彼此的心靠得更近

在课堂上, 学生并不是无知被动的接受体, 而是充满活力的生命体, 他们有着真切的情感, 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谈话方式。也许课堂上丰富多彩的活动能吸引孩子们的眼球, 但那只是一种短暂热情的激发, 还不足以使其形成长久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是在教师真诚的交流中体现的。教师应努力成为一个真心真意的倾听者和交往者。面对学生时, 教师的语言、表情和姿态等各方面都应该充满关注和期待, 这对于学生来说是无比重要的精神力量。对于这一点, 我们也许可以从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沈峰老师身上得到一些启发。

【案例3】沈峰老师与学生在课堂Free talk环节中的交流片段。

S1:What food do you like?

T:What food do I like? (全班学生的积极性被沈老师调动起来, 纷纷举手发言) Can you guess?

S2:You like rice.

T:No, I don’t.

S3:Do you like fish?

T: (面对这位学生摇头) No, I don’t.I don’t like fish.Can you guess?Have a try, please.

S4:You like vegetables.

T:Sorry, you’re wrong.I don’t like vegetables.Please look at me and guess. (沈老师的体态略显富态)

S1:I think you like meat.

T:Yes.I like meat very much.And I like hamburgers.I also like ice-cream and chocolates. (手指着自己, 作夸张、自嘲状) So, look.

沈老师教态自然、亲切, 流露出对学生的真诚和期待。她的课堂教学让我印象尤其深刻的是她善于利用自身的激情感染学生, 在学生有限词汇量的基础上进行有效引导, 富有幽默感, 达成了师生间的“深度交流”。

对话交流法的妙用 篇9

一、教师与文本

近年来, 在对语文教学的批评中, 矛头直指教师过分依赖教材和教参, 照本宣科, 枯燥乏味, 教学中缺乏自己的真知灼见和真情实感。教师只是教材内容的传声筒, 文本只是冷冰冰的、僵化的客观知识, 两者之间是生硬的传达与被传达的关系, 教师教得乏味, 学生学得无趣, 教学陷入尴尬的境地。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传统的知识传授观在作祟, “唯书”的知识权威论使教师和文本之间缺乏主动的、个性化的交流和互动。

教师处理文本的过程是教师与文本对话交流、共同构建的过程。教师对文本的处理, 不是把文本当作单纯的知识客体来进行理性分析, 而是将自己融入文本中、与文本进行的一种对话交流。在深层结构上, 这种对话实际上是主体间的对话。通过对话, 教师的情感和文本的情感互相呼应, 教师的视界与文本的视界彼此融合, 教师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深入到了本质。教师从本质上把握住了文本, 就可以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 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感受, 结合自己对学生的认识, 对文本进行阐释和重组。这种阐释和重组是教师体验和创造的结晶, 映射出文本的意义, 承载着教师的生命意识, 并以适合学生需要、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形式表现出来。

二、学生与文本

语文教学不是文本信息向学生单向输出, 学生被动地全盘接受的过程, 而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前理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文本中去, 有选择地知觉文本信息, 建构当前文本意义的过程。学生是独立自主的文化活动主体, 文本是某种独立的精神主体, 二者之间是一种主动的、平等的、积极的双向建构关系。

文本中的语文教学主要指教材文本, 在本文中又特指苏教版必修与选修教材。教学大多是围绕教材展开的, 因此, 可以说语文教学中处处存在着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交流。以读为例, 意义并不是客观地先在于文本之中, 而是读者读出来的, 是在读者和文本之间的提问、回答、质疑、反驳、肯定、赞许、否定、批评、补充、延伸中生成的。读的过程是读者和文本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对话双方彼此平等, 态度坦诚, 视界融合, 双方共同建构了一个“现在的意义”。经过这一过程, 文本和学生都得到了发展和提升, 已不再是原本意义上的文本和学生了。学生对文本的创造性解读和阐释, 使文本意义得到了当前建构和展现。学生也在对文本的创造性建构中, 受到文本的激发, 使自己的经验得到全面的调动, 自己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在新视界的达成中, 学生极大地丰富了自己的知识经验, 深化了自己的生命情感, 实现了自主建构和个体生成。

以上两点有一个共同之处, 即师生与文本对话时, 都是作为读者来进行的。在分别与文本对话的时候, 首先要区别文本的性质。文学语言的表层意义和深层意蕴有很大差别, 需要读者利用自己的先在经验, 在作者创造的艺术空间里进行想象和生发, 以突出理解和体验的个性色彩。阅读这两种文本, 都需要与文本对话, 但这两种对话的目的、过程、方法和结果截然不同, 因此, 文本意义就具有了不定性。此外, 文本意义的不定性还来自阅读交流的不对称性。与文本对话、与作者交流, 就需要一种起调节作用的中介, 以便有效地进入文本的天地和作者的内心世界, 从而比较准确地解释和重建文本的意义。这种起调节作用的中介, 就是恰当而灵活的对话—交流法。对话—交流法往往以读者的询问、联想、想象、比较、反思等心理过程为形态, 以生成现实的、个性化的意义为目的。作为一种阅读经验, 对话方法也是不可穷尽的。

三、教师与学生

教师和学生都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他们之间是平等、理解、双向的关系。教师一改过去的权威形象, 通过创造积极的师生关系, 使学生获得人际关系的积极体验, 使学生从中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和关爱, 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 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作为学生, 应当乐于接受来自教师的合理帮助和指导, 但不是迷信教师的权威;尊敬老师, 但不是唯命是从。在与教师的交往中, 学生应坚持“吾爱吾师, 吾更爱真理”的原则, 以一种平等对话的方式与教师进行学业、人生等方面的咨询和探讨, 在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洞悉真理、增长学识、体验情感、感悟人生。同时, 这种关系又是双向的, 师生双方的内心世界都是向对方敞开的, 彼此能够真诚倾听、相互接纳, 产生精神上的遇合和情感上的共振。那么, 新课改背景下, 教师采取怎样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与作品 (教材) 产生交流与对话呢?

1.知识指导。

教师可给学生一些关于如何阅读的知识指导。这种指导不仅仅是通常意义上的阅读方法、阅读技能、阅读习惯的指导, 而是有关文学理论创作、作品叙述视角、艺术留白、文学阐释知识等可以帮助学生进入阅读对话的知识指导。这些知识不一定深, 但要实用。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应该能够掌握, 并运用于阅读实践。

2.随课文举例, 教会学生提问, 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问题意识。

在教学课文时, 教师随课文举例子, 让学生明白怎样在阅读时与作者对话、与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对话, 会收到比较好的效果。一个比较好的策略是教会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提问。初始提问是阅读深入的切入, 不断追问是阅读深入的表现, 从问题中走出则是一轮对话的结束。

3.帮助学生清除阅读过程中存在的障碍。

在阅读对话中, 常常会出现一些对话障碍, 比如词语障碍、术语障碍等。教学中教师可采取一些措施帮助学生清除这些障碍。一是借助资料。阅读障碍的出现也可能由于学生缺乏相关的背景知识, 或者所依托的知识不够。这种情况下, 可以指导学生借助课外资料进入阅读。二是变换角度。当阅读对话不能进行时, 可以尝试变换理解的角度, 寻找新的切入口, 使对话得以继续。当然, 还有一些障碍可能是学生暂时无法越过的, 不过随着人生阅历的丰富, 他们最终会理解的。

四、学生与学生

语文活动教学与以往的教学相比, 给学生和学生之间提供了更多的交流机会和更好的交流氛围。青少年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交流动机和成就动机, 如果给他们提供在同伴面前施展才能、表现自我和与之交流的天地, 那么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受到激发, 从而能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需要抓住这个有效途径, 强化学生间的交流。

教学中学生间的交流关系可分为两种, 即合作关系和竞争关系。在活动教学中, 学生经常分成小组, 不仅每个小组有自己的任务, 而且每个学生在小组中都要负责完成一定的任务, 组员任务的完成情况直接影响着整个小组任务的完成质量。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 组员们必须一起攻克活动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形成一种相互合作的关系。同时, 小组之间、组员之间在共同活动的过程中又会形成相互的竞争, 由于竞争双方整体水平相当, 所以更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和上进心, 使其在活动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潜能。而这更是学生在走入我们这个讲求创新、竞争激烈的社会前必修的一课。

参考文献

[1].李冲锋、许芳《对话:后现代课程的主题词》, 《全球教育展望》2003年第2期。

[2].崔录、李玢《现代教育思想精粹》, 光明日报出版社。

[3].丁钢《文化的传递与嬗变》, 上海教育出版社。

[4].金元浦《接受反应文论》, 山东教育出版社。

[5].刘亚玲等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鉴赏辞典》, 中国民间文学出版社。

例谈数学课堂对话交流的艺术 篇10

一、创设对话情境, 激发对话兴趣

[案例]特级教师黄爱华在教“分数的基本性质”时, 编了一个“猴王分饼”的故事:有一天, 猴王做了三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小猴们吃。它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切成4块, 分给猴1一块, 猴2见到说:“太少了, 我要两块。”猴王就把第二块饼平均切成8块, 分给猴2两块。猴3更贪, 它抢着说“我要三块。”于是, 猴王就把第三块饼平均切成12块, 分给猴3三块。黄老师问:“你知道哪只猴子分得多吗?”通过观察分饼、验证后得出结论:三只猴子分得的一样多。这时, 教师说:“聪明的猴王是用什么办法来满足小猴子们的要求, 又分得那么公平呢?同学们想知道吗?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就清楚了。”然后, 黄老师又引导学生讨论:猴王是运用什么规律来分饼的?如果小猴子要四块, 猴王怎么分?如果要五块呢?学生饶有兴趣, 踊跃回答老师的问题……

[思考]从心理学的角度看, 一个人在愉快的心境下, 接受的信息多, 学习效率也高, 对于小学生而言, 也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通过老师创设的情境, 学生学习兴趣被激发, 学生饶有兴趣, 踊跃参与对话, 一节好课已初见端倪。

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对话情境, 有时也可以活用教材提供的情境图, 只要我们肯钻研、灵活用, 就能够创设良好的对话情境, 激发学生的对话兴趣。

二、挖掘教学资源, 促进生本对话

[案例]在“圆的认识”一课中, 教师让学生自学材料, 初步认识了圆心、半径、直径后, 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圆进一步探索圆的秘密。这时, 有学生提出圆内的半径都相等, 教师没有直接给予肯定, 而是让学生想办法验证一下这个发现。验证后学生是这样汇报的:

生1:我是用量的方法验证的, 我在圆上画了5条半径, 然后用尺量, 发现它们都相等。

生2:我是用折的方法验证的。我先将圆对折, 再对折, 这样就发现有两条半径完全重合。如果再对折, 还会有更多条半径重合。

生3:我也是用折的方法来验证的。我先在圆上画了一条直径, 然后通过圆心将这条直径对折, 发现两条半径完全重合, 我又画了几条直径试了试, 结果都一样, 所以我还知道了一条直径相当于两条半径。

……

教师接着问:你们都认为所有的半径都相等吗?学生点头称是。这时教师拿出大小不等的两个圆, 学生忽然醒悟, 教室里一下子举起了许多只手。

[思考]在上述案例中, 教师合理使用教学材料, 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究圆的秘密, 在学生发现圆内的半径都相等时, 又放手让学生想办法验证。这个动态的、开放的思维空间, 给学生搭建了对话平台, 在对话中, 知识得以增值, 思维得以碰撞。

教材、生活、学生的经验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资源, 教师的任务是积极地利用和开发, 唤起学生的智慧和热情, 从而形成热烈而富有思考性的对话场面。

三、引发生生讨论, 点燃交流火花

[案例]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在教“圆锥体体积计算”时, 首先为学生创设了实际探究的背景, 并提供了探究的材料。学生开始了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探究, 提出猜想, 动手实践, 验证结论。小组里个个有分工, 人人有责任, 大家充分利用实验材料把每次实验的结果记录下来。

多次的实验中, 学生发现了圆锥体与圆柱体在“等高不等底”或“等底不等高”的情况下, 它们之间的体积关系是不确定的;当它们存在着“等底等高关系时, 总是1份与3份固定不变的关系。学生并没有因得出结论而满足, 而是进行了更为深入的讨论……

[思考]吴老师的课上, 学生在讨论解决问题的进程中, 体验着科学的探究方法, 感受着成功的喜悦与合作学习的快乐。同时, 教师放权给学生, 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 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 围绕“圆锥体体积计算”展开讨论。在这种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的思维点燃起智慧的火花, 个体也得到了发展。

小组活动不仅符合学生追求交往、自由表达的需要, 更利于学生全员参与, 在课堂上交流, 互相启发, 分享经验, 使他们在活动中学会交往与帮助, 学会竞争与合作。

四、师生对话交流, 深入探寻问题

[案例]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一课中, 教师在小结时说:“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话音刚落, 马上有学生说:“老师, 你说错了, 应该是有四条边围成的图形, 他们都有四条边。”这时, 另一个学生发言:“应该是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每条线段都叫做边。”“它们还都有四个角, 而且都是直角。”教师一直微笑地听着, 最后说:“嗯, 这几位同学说得很好, 老师希望每个同学都能积极思考, 踊跃发言, 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大家互相促进。”那一段时间这几位学生学习兴趣非常浓, 而其他的学生受其影响, 上课发言也非常积极。

开展对话交流 活跃数学课堂 篇11

所谓“以问题促互动”是指教师以问题为主线,以互动为载体开展教学活动。

所谓“对话交流”是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平等交往、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基础上,通过对话与倾听而进行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过程。教学时,我们教师要提供问题的情境,提供对话交流的平台,通过对话,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引起师生情感共鸣,并把课堂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交流的舞台。

一、对“对话交流”的认识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而数学对话交流是人们就与数学相关的内容,以数学语言的形式发表自己的意见与看法,展示思考过程,促进学生之间相互理解、共同探究,也是传播数学文化的一种交流活动。让对话交流走进数学课堂,让学生从精彩的对话交流中学习新知、理解新知、掌握方法,同时又让学生体验到原来看似枯燥无味的数字和文字也可以是这么有趣、这么生动、这么激情,从而让学生体验对话交流的魅力,也使数学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二、开展“对话交流”的策略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过程,教师的作用仅仅在于给学生提供有效的活动机会,在讨论交流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为此,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提供互动交流机会,让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思想,发表自己的见解,促使学生主动地去构建。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能够对话交流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学生怀着亲切感,自然进入学习和交往情境。其目的是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受到某种刺激,激发其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需求的欲望,进而形成学习的动机。在熟悉喜爱的生活情境中,学生不断发现生活情境中的数学问题,从而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有效对话成为可能。如有一位教师在学生认识了各种币值的人民币后,创设了这样一个生活情境(出示多媒体画面)。

豆豆:阿姨,我买一支圆珠笔。

营业员:一支圆珠笔的价钱是9角。

豆豆:在人民币中,有1角、2角、5角、1元,就是没有9角呀,这怎么办呢?

师:是啊,怎么付9角呢?小组内进行交流。

生(1):我拿9张1角来付。

生(2):用4张2角、1张1角来付。

生(3):用3张2角、3张1角来付。

生(4):用2张2角、5张1角来付。

生(5):用1张5角、2张2角来付。

生(6):用1张5角、4张1角来付。

……

生:我付1元,让阿姨找给我1角。

这样的情境既让学生产生了一种愉悦的情绪体验,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可以是生动有趣的,它就在你的身边,也提供给学生对话交流的机会,让学生有话可交流。

(二)营造氛围,让学生乐于对话交流

营造一种平等、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这是进行对话交流的非常重要的保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相当重要,它可以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教师要始终以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快乐的气氛,使学生体验到民主、信任、关爱、宽容与理解,受到激励、鼓舞、指导与建议,让学生去交流、去探究、去体验,从而获取新知。为此,课堂上思路畅通,热情高涨,充满生机和活力,让教学过程真正成为一个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对话过程。

教师要营造一种良好的交流氛围。在这样一个氛围里学生就会把自己想说的心里话都说出来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能说出理由,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能主动研究……针对对话过程中传递的信息,师生、生生之间展开平等而充分的多向交流,接受多方面的知识信息,既可以接受来自教师的信息,又能够接受来自同学的信息,这样,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又能进一步调动学生对话交流的主动性。

(三)把握时机,让学生善于对话交流

把对话交流贯穿于数学课堂教学的始终,但教学中我们组织学生进行对话交流时一定要把握好时机,捕捉对话交流的最佳时机,发挥有效对话交流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引起师生情感共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真正把课堂变成师生与生生之间对话交流的平台。

1.在关键之处交流。在关键之处展开交流,可使学生在相互质疑、相互辩驳中深化对新知识的理解,从而更利于他们知识结构的构建和学习方法的掌握。因此,要在关键处引导学生对话交流,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叉开大小有关,与角边的长短无关”这一知识点时,教师为每组学生提供四个不同的活动角,分别是:角的两边很短;角的一条边长,一条边短;角的两条边都较长;角的两条边更长。教师让学生自由地转动角边,比较角的大小,观察思考后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并出示导向性问题:(1)怎样才能把角变大?怎样才能把角变小?(2)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学生通过摆弄活动角,先在小组内进行对话交流,再指名汇报。让学生感悟到了“角的大小只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角的边画得长短无关”。

2.在重难点处交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引导学生去探究,去交流。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圆的面积计算”一课时,由于圆是一种曲线图形,与以前学的直线图形在性质上有很大的不同,但在研究方法上,联系又很紧密;那么,如何将圆转化成以前学过的直线图形来研究是学生运用转化方法进行自主探究的难点,引导学生通过猜测、观察、思考、尝试,帮助学生学会用“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方法突破转化的第一关。教学时,教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寻找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从而自主推导出圆面积计算的公式。学生经历了完整地运用转化方法自主探究圆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从而再一次深刻认识和理解了转化策略。

3.在疑惑之处交流。教师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却又看上去难以理解的题目,不要做过多、过细的铺垫,而要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研究、交流,去发现问题的实质,寻找出正确的解法。如有一位教师教学《24时计时法》一课时,当学生给计时法起名之后,老师故意问:“日常生活中多用12时计时法,为什么电视上要标19:00,而不是标晚上7:00呢?”从而创设交流的机会,让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抢着回答:“其实标晚上7:00也可以。” “不好,假如是外国人,看不懂中文怎么办?”“那就中文、英文都标上。”“这样就太长了,在画面上占了很大的位置。”在交流互动过程中,使学生感觉到“用24时计时法好,标上19:00,中国人、外国人都看得懂,而且也很简明” 。

4.在应用时交流。在教学时,应尽量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富有情趣的带有探索性和应用性的问题,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藏着大量的数学信息,体会到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广泛的使用。如有两盒每盒长30厘米,宽15厘米,高25厘米礼品,设计合适的包装方式,把两盒装在一起,有几种包装方式?哪种方式更节省包装纸?引导进行对话交流,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数学问题,又获得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从而使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价值。

总之,有效对话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前提,教学中教师要多给学生提供对话交流的机会,多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空间,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的。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清市岑兜中心小学)

交流与对话 篇12

“机械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机械类专业一门主要的基础课,该课程与其他专业基础课共同搭建起一个机械类专业理论基础平台。同时该课程具有涵盖面广、知识量大、章节联系松散、与生产实际结合紧密、理解和记忆的内容多等特点。学生在学习中容易出现对工作原理理解不清、对应用特点产生混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等现象。另外,该课程与后续课程衔接紧密,是“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是实训、生产实习、毕业设计教学环节中必须依托的基础性课程。因此,教好和学好“机械基础”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

虽然提高教学质量的环节很多,其中课堂教学仍是一种极有成效的方式。因此,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就成了提高“机械基础”课程教学质量中关键的一环。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方法极为重要。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呢?

首先,我们应该从转变师生在课堂上的关系入手。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从单纯的讲听的关系转变为注重交流沟通的教学模式,也就是师生双方对话交流的教学模式。在对话教学中,教材成为一种媒介,教学以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为目的,真正成为教育的基本途径。

2 以人为目的的对话教学的特色

对话教学建立在民主的、平等的教学上,是沟通的、合作的教学,是互动的、交往的教学,是创造的教学,而这些最终都是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目的的教学。

2.1 体现了民主和平等,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每个人都有可能行动跟不上愿望,学生也一样,在他想做和能做之间恰恰需要我们用耐心、理解、鼓励、支持甚至宽容,为他们架起一座桥。无论学生处于何种境地,教师都要对他怀有信心和耐心。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能使真心“修行”的人早成“正果”,这个领进门的师傅至关重要。在“修行”的过程中,资料、参考等条件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引导”与“自觉的参与”。

如笔者在讲授平面四杆机构及其应用这节内容时,先向同学们讲清楚组成四杆机构的各杆件的名称及平面四杆机构的类型,然后引导同学们举出在实际生活中看到的和四杆机构有关的一些运动现象。同学们纷纷踊跃发言,提出了许多日常生活中见到的运动类型。如公共汽车车门的启闭;雨伞的开、合;起重机的吊装机构;电扇的摇头装置;汽车雨刷器的运动等。在此基础上,笔者结合四杆机构的类型,对他们提出的每一种运动形式进行分析,把抽象的运动原理融入实际的运动形式中,让学生真正掌握机构运动的原理并能加以变化运用,在他们参与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在这种交流活动中获取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对话和交流的欲望。这样的做法,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思想集中,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这就是潜移默化,是一种不知不觉的引导。这种引导能在默默之中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自学的能力,深受学生的欢迎。

2.2 谈话与对话具有互动与交往的特色,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所在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互动过程中还实现着多种视角的对话、沟通、汇聚、融合。根据教育心理学,在平等对话、交流中,学生处于轻松愉快的状态时,视觉、味觉、嗅觉、听觉和触觉都更加灵敏,记忆力会大大增强,联想也会更加丰富。在这样的状态下,学习兴趣会大大提高,学习潜能可以得到更大发挥。通过对话,师生共同营造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课堂效率的提高成为可能。也就是说,将课堂时间腾出一些让给学生,大家针对具体问题一起讨论,师生共同总结,让课堂变成师生思维碰撞的空间。学生们敏捷的思维和发问可以诱发出教师的经验与智慧,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力和思维的能动性;教师可以不失时机地将学生中出现的模糊认识给予纠正,引向正道。同时教师又可以根据现场情况向纵深引导,进行理论的深入分析和总结。这样可以使学生头脑里的知识产生新的升华。

如在学习轮系这一章时,为了使学生熟练掌握各种定轴轮系传动比的计算,会判别轮系的转向,表示方法及周转轮系和混合轮系传动比计算,进行一次自学加讨论的思维引导和实践,以调动学生的主导参与意识。做法是给学生提出自学要求和自学讨论提纲。然后让学生按提纲先进行一般性粗读,以便了解内容厘清思路,找出重点、难点,并提出问题。接着进行重点精读,掌握提纲要点、重点,突破难点,解答问题。最后教师进行汇总,重点提示讲解和引申,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作业,以加强巩固。这样的做法,可以使人人开动脑筋,并能使课堂学习生动活泼,不枯燥呆板,进而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3 对话注重交流,充分体现出以人的发展为目的

3.1 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会被取消

在对话教学中,如果没有教师参与,对话将不会存在,教学的目的将不会达到,显而易见,对话教学对教师素质要求提高了,它不赋予教师法定的威严,但并不排斥教师因可爱、可敬而自然赢得的爱戴与尊敬。例如,经常以“很好!”“很有新意!”“你真会动脑筋!”“你的想法真令人惊奇!”等语气赞扬学生的新观点。学生即使不成功,也不轻易否定,以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尤其当学生对教师和书本的观点有异议时,教师不要马上给予价值判断,而要与学生互相切磋,共同探讨,求得正确的结论,并尽量消除学生怕答错的思想负担。

3.2 学生的个性得到重视,激发了主动探讨知识的欲望

对话教学能把学生从被动的学习中解放出来,通过对话形成个性,的确具有深远的意义。学生在对话教学中,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和听话者,而成为与教师完全平等、相互尊重具有民主合作精神的对话者。

3.3 教学的中心变化了

“当学习充满乐趣时,才更为有效”。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教”教科书,学生“学”教科书,在规定的时间内教完教科书,教师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学完教科书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教材实际上充当了连接教师和学生的桥梁。如果没有教材,教学活动几乎无法想象,教材显然是教学的中心。而在对话教学中,教材成为一种媒介,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成为目的,教学真正成为教育的基本途径。这一模式能够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的习惯,在生活中不断地去观察、体会、挖掘、收集。

另外,对话教学,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师生课堂上感情交融,有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强教学效果。有时可用形象的绘画;有时可用生动的语言。如在平面机构运动简图一章中,小结平面机构简图绘制,简要归纳为:“明确简图三要素,数清构件认准副,副间距离按比例,运用符号画简图。”用这样的形式有助于启发学生对这些问题的深刻认识。

上一篇:建国初期下一篇:新概念湿拌砂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