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与交流

2024-10-19

传播与交流(通用9篇)

传播与交流 篇1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今天, 为引领河北文化艺术新潮流, 打造艺术品行业新形象, 做大、做强、做优河北艺术品市场, 2015年9月19日, 河北省艺术品交流与传播协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理事会议在宝尊艺术馆隆重召开。

河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局长李晓明、河北省政协原秘书长解玉琦、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原副秘书长李长青、河北省民政厅民间组织管理局副局长任天良、河北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赵贵德、河北省书法家协会原副主席陶佛锡、中国毛泽东书法研究院院长张军虎、河北画院院长张国君等领导以及艺术界、企业界、营销收藏界的会员代表和行业精英100多人参加了这次盛会。

上午十时整, 河北省艺术品交流与传播协会暨第一届理事会议开幕。按照会议议程, 大会一致通过了《河北省艺术品交流与传播协会章程》, 推选出了新一届理事会和协会领导机构。河北画院院长张国君当选协会会长, 中国内画大师王习三,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河北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赵贵德,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吴守明, 河北省书法家协会原副主席陶佛锡当选协会名誉会长, 《公关世界》杂志社执行总编路世鹏当选为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宝尊艺术馆馆长马会谦等十二人当选为副会长。

随后, 协会发起人代表路世鹏向大会作《筹备工作报告》。《报告》中表示, 随着中国经济的繁荣和文化艺术的复兴, 艺术品市场进入了一个快速成长期。我省是一个艺术品资源大省, 有些艺术品在全国乃至世界也是一枝独秀, 宝贵的人才和产品优势, 以及广泛的人脉资源, 催生艺术品行业有了一个较快发展, 但有些弊端不容我们乐观。首先是艺术品产销渠道不畅通;其次是艺术家展示自我的空间小;三是艺术品市场需要规范。他说, 为加强河北艺术品行业的形象建设, 确保艺术品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 在河北成立一个艺术品行业协会, 恰逢其时, 十分必要。它不仅是拓宽艺术品与市场对接渠道, 创新营销模式的需要, 更是提升河北艺术家形象、加快行业发展步伐, 推动河北文化产业大发展的需要。

张国君院长在作首任会长履职发言时认为, 在“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和“京津冀一体化”新形势下, 河北省艺术品交流与传播协会应运而生, 这是河北艺术品行业及艺术家、收藏家朋友的大喜事。他承诺, 在今后工作中一定做到:想会员所想, 急会员所急, 办会员之所需, 进一步解放思想, 创新工作, 勇于担当, 敢于挑战, 工作上不懈怠, 运作上高标准, 行动上快节奏, 让所有会员单位和个人需求, 都能得到极大满足, 享受到最大实惠和红利。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河北省美协名誉主席、河北省艺术品交流与传播协会名誉会长赵贵德、中国毛泽东书法研究院院长张军虎先后在大会上致辞。

河北省政协原秘书长解玉琦也向河北省艺术品交流与传播协会的成立表示了热烈祝贺。解玉琦在讲话时表示, 协会的成立, 标志着河北艺术品行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兴盛期, 具有里程碑意义。他希望河北省艺术品交流与传播协会充分发挥社团的传播与纽带作用, 会员互助交流的平台作用, 以及排忧解难的服务作用, 最广泛地把河北艺术品行业的精英和有志之士聚集起来, 带领大家向着互惠、互利、共赢的目标奋进。他要求协会领导班子一定要有主动作为的奉献精神, 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扎实工作的进取精神, 多学习、勤思考、有担当, 把会员的所思、所想、所需、所盼, 变成自己实实在在的行动。通过协会的辛勤工作, 凝会员之心, 聚会员之力, 帮会员所需, 解会员之难, 为做大、做强、做优河北的艺术品市场, 为河北的文化昌盛, 作出新的贡献。

传播与交流 篇2

一、课标分析

本框内容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政治《文化生活》必修3第二单元第三课第二框题,它在第二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框题共有三目构成:第一目主要讲述了什么是文化传播,商人进行贸易活动、人口迁徙和教育在文化传播中的独特作用;第二目说明传媒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大成众传媒已经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第三目又是在第一、二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到历史上中华文化在为世界文化发展方面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从而使学生油然而生产生民族自豪感。同时外域文化不断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进步。我们要自觉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二、学生分析

文化传播就在身边,学生能够直观地体验到。但是由于学生分析归纳综合能力较弱,很难将获得文化传播的感性知识上升到理论认知水平。因此,在施教中教师要坚持“三贴近”原则,立足学生生活实际,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让学生发现、感悟与理解文化传播的方式和手段,提炼上升到理论层次,并践行传播中华文化的使命。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文化传播途径有哪些;文化传播的传播媒介的过程及作用。

理解:现代传媒的产生是否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中外文化交流的作用;分析通过所学内容,分析传媒的演变过程。

2、能力目标:

能例举史实说明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事件和人物;结合实际,运用知识分析中外文化交流的必要性;通过合作探究,观看不同图片、不同视频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并能准确寻找信息的能力;同时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探索同一问题的不同答案。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了解文化传播的作用,提高对加强中外文化交流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自觉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自觉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通过图片、视频的展示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并由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大众传媒及其特点;文化交流、传播的必要性。

2、教学难点: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五、教学方法:

探究分析法:教师引导,层层剖析,淡化结论,注重参与,强调过程。

实例引导法:用具有本土特色的事例,以及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事例来论证。

讨论法: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来解决教材中的疑难点、同时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六、授课时间:一节课(45分钟)

七、教学手段:多媒体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通过对话导入新课)老师;同学们,你们当中有人到过井冈山? 学生甲:到过两次 学生乙:到过一次

教师点评:大家讲的很多,也讲得很好,佩服!从刚才大家讲的我们给它定位就是什么呢?学生5:步行街以经营商品买卖为主的地方,因此该街就是一条商业街。

教师:正确。文山步行街就是商业气息很浓的商业街。因而这条街的功能定位以商业为主,故也可称商业街、通过对商业街了解,我们知道这街的商业活动、商业贸易非常活跃。通过这条街的商业贸易活动,我们了解到来自全国乃至世界不同地方的文化:如服装文化、小吃文化、风土人情等。请问这些文化传播是通过什么途径来实现的? 学生6:商业活动是文化传播交流的重要途径

教师:归纳的非常到位。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交流的重要途径。那同学们学过历史,能否举 出一个有关通过商业贸易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例子来。学生:四海闻名的丝绸之路便是一个最好的例子。通过这条有名的路,使中国的瓷器、丝织 品传到欧洲、非洲;通过这条商业贸易之路,使西方的音乐、葡萄等传入中国。因此商业活动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教师:不错。历史知识学得不错。归纳:(1)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过渡:除此途径外,还有哪些途径可以促进文化传播?请同学看下面两幅图片(多媒体展示)

(三峡移民工程)

中国90年代的民工潮

合作探究:三峡移民,90年代的民工潮对促进中国文化的交流传播产生了什么影响? 一组代表:山峡移民对中国文化交流意义很大。三峡工程的修建,需要大量移民迁移、安置。当迁移而来需安置的移民与当地居民融合时,移民与当地居民可以在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相互交流,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

二组代表:90年代的民工潮,是中国城镇一体化进程中的产物。历经风雨的“打工仔”、“打 工妹”从外地打工回到农村时,不仅带回了打工的收入,更带回了先进的文化和 城市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引导农民更加关注信息社会的动态,更加注重科技文化知识学习、子女教育培养、少生优育等,推动了中国农村社会由封闭型 向开放型转变,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政治文明的跃迁。

教师归纳点拨:从这两组同学代表发言说明同学们对老师布置的作业认真查阅了资料并思 考,学习态度好,答得也出色。三峡移民与民工潮对于文化交流传播起到重要作用。因此我们从中得出一个结论:人口迁徙对文化交流产生重要影响。

(2)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

教师:同学们,请你们根据学过的历史知识,想想看我国历史上出现过几次大规模的人口迁 徙?并说说出它们对文化变迁产生的影响。(请几个同学来说说)学生1:永嘉之乱时期,北方地区连年战乱造成这期间造成大量汉人南迁,同时也使北方的汉文化和南方的少数民族融合。学生2:安史之乱时期,北方的连年征战,北方为各少数民族政权所控制,汉人不堪忍受,又 纷纷南逃,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人口大迁徙.这次人口大迁徙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地里分布的格局,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过了北方地区,中国人口地理分区的中 心首次由黄河流域移到了长江流域。

学生3:靖康之难时,北方广大沦陷区的人民不堪忍受金朝贵族的统治和民族压迫,被迫举 族迁移,南方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和大量尚未垦种的可耕地吸引了渴望安居乐业的各地人民,大批王族、官员、士民涌向南方,是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三次人口大迁徙。

学生4:这几次人口迁徙历史就是一部汉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的冲突史,就是一部农耕文明 和游牧文明的交替史,历史上每当中原出现一个相对统一强大的政权,北方异族必然也会出现一个相对统一的政权来与之抗衡。总体上来说,基本上都是以北方异族的胜利告终,但是,因为他们在文化上处于弱势,所以每一次军事上的胜利最终也会被强大的汉文明融化,并被逐一汉化,最终完成民族大融合。

教师总结:这几位同学讲得很到位。其实历史上每次人口大迁徙对各民族文化交流、相互借 鉴,相互融合起了不可估量作用。所以说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重要途径。过渡:文化交流传播还有其他途径吗?

教师:请同学看下面材料(多媒体展示)

对于中国学生来说,法国仍然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目的地。赴法留学的中国学生日增。统计数据显示,在2010年有1.07万名中国学生到法国留学。截止到现在,在法国留学 的中国学生总数有30 000名左右。

问题探究:(1)中国学生到法国学习,其实就是到国外受教育。通过受教育,能学到 学到些什么?(具体谈谈)

学生1:到法国学习,可以学到法文,了解异国风情。学生2:可以学到法国先进技术,思维方式。教师:还有吗?

学生:也可学到法国的巴黎的舞蹈,了解法国的历史等

教师:很好。因此到外国去接受教育,也可以达到文化的交流,因此,这种文化交流传播的 方式是什么? 学生:受教育

教师归纳总结:教育不仅对于个人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而且教育是文化交流的一条重要途径

(3)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

教师;除了上述三种途径外,还有文化传播途径吗?

学生:亲朋聚会、中外文化交流活动也是文化传播的途径

教师:不错。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是文化传播的途径。

过渡:文化传播现象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大家每天都在体验着,参与着。那么,我们一般通过哪些具体的手段(工具)传递信息、情感呢?

(二)、大众传媒: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 教师:请看多媒体展示:

(1)中秋话祝福:你是怎么样表达中秋祝福的,祝福手段是什么? 学生:一声问候,一张贺卡

学生:一条短信,一个电话,一封电邮

教师归纳:文化传播总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才能实现。传播媒介,简称传媒。1.传媒的含义:

文化传播总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才能实现。传播媒介,简称传媒。教师:古人传播信息或文化又是通过什么手段来实现的? 学生:口语、文字

学生:烽火狼烟、鸿雁传书等

教师:回答很好。还有晨钟暮鼓、驿寄梅花也是古代传播信息或文化的重要手段。那现代传播文化的手段又是什么呢?

学生:印刷、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

教师:这些手段开始向大众传播信息的传媒称作大众传媒。

2.大众传媒含义:以印刷媒体为标志向大众传播信息文化的传播手段称为大众传媒 教师:从同学们讲的我们知道: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

3、大众传媒的标志及方式

标志: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方式: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形式。

教师:同学们能否比较一下现代传媒同古代传媒比较,现代传媒有什么优势或优点? 学生:能够最大突破时空的局限,具有强大功能 教师:回答不错。请看下面画面(多媒体展示)

合作探究:我们学校里有不少同学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破坏环境的现象。

请说说有哪些办法可以在青少年中传播环保意识?(提示:借助一定的媒介实施一定的做法或传递环保意识的方式和媒介)学生讨论发言:

(1)及时提醒和制止身边的青少年破坏环境(口语)(2)学校增加环保课程,对学生实施环保教育(文字)(3)销售绿色产品并在上面标注倡导环保的图文(商品)(4)在电视上播出关于环保的公益广告(电视)(5)开设关于环保的综合网站或论坛(网络)

(6)在报刊中开辟环保专栏(印刷、报刊)

„„

教师点评:大家回答到位,非常了不起。

(过渡)中国是世界文明四大发祥地之一。我们的祖辈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一方面是因为我们祖先辛勤劳作的结果,另一方面就是因为我们的文化不断与外来文化相互交流借鉴,为我国文化的辉煌创造条件。因此,我们要使中国文化再创辉煌,必须做文化传播的使者。

(三)、文化交流: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教师:文化交流有什么作用?

1、文化交流的作用

合作探究:(多媒体播放视频)2010年 “中法文化年”活动 教师:中国与法国开展文化年活动有什么作用

学生1: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学生2: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教师:很好,那我们中学生能为传播中华文化做些什么呢?

学生:热情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学生:吸收外国优秀文明成果。

教师:回答不错。下面我们听一曲歌曲再次感受一下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作为学习课程内容的结束。

欣赏视频:《中华文化传播的美丽使者----邓丽君》

(四)本框知识框架

1、生活中的文化传播

(1)文化传播的含义(2)文化传播的途径

——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

2、大众传媒: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

——传媒的含义

——大众传媒含义

——大众传媒的标志及方式

3、文化交流: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文化交流的作用 ——做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五)课堂练习单项选择题:

1.培根说:“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本身价值的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传播的深度和广度。”这句话强调的是()A.知识的重要作用

B.文化传播的重要性 C.文化交流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D.知识的力量是巨大的2.目前,世界上有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学校都开设了汉语课程,一些国家还聘请华文教育的志愿者负责汉语的教学。从文化的角度看,这样做的益处在于()①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②有利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③有利于把其他国家的文化融合到中国文化之中④有利于取长补短,实现文化的创新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④

D.①③

3.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文字的出现、印刷术的产生,是文化发展中的两个重要里程碑,推动了人类文化的传播。而现在,网络传播是人类文化传播史上的一次空前革命。这说明()

A.各种文化传播方式各有其特点

B.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大众传媒是当前文化传播的唯一手段

C.新的传媒出现,旧的传媒消失

D.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大众传媒是当前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4.美国前总统里根曾直言不讳地说:“政府要大力推动美国电影走向世界,因为好莱坞的电影走到哪里,就把美国的价值观念和商业利益带到哪里。”这表明()A.文化产品贸易就是为了进行文化传B.文化产品贸易具有文化传播的功能

C.只有文化产品贸易才能进行文化的传播D.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是我们的使命 非选择题

1.利用网络你可以用以往难以想象的速度查阅到你希望得到的资料;你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世界上发生的事情;你可以和远在异国他乡的朋友或陌生人进行交流、抒发情感、娱乐游戏„„

你能说明“网络传播”具有哪些特点吗?

(六)、教学反思

1、《文化在交流中传播》一课的教学尽量立足学生实际,坚持 “三贴近”原则,使课堂教学气氛浓烈,教学效果不错。

2、教学方法上,重视把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与教师的引导探究教学融合为一体,既要注重教师在教学中有效的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又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落实合作的方式、探究的过程,达到收获知识,内化为自我的目的。这符合新一轮课改提出高效教学的必然趋势。

3、在教学中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 在教学中发现课堂时间太紧,有时感觉课上得很仓促,无完美感,有时甚至上不完课。 本节课的合作探究要求学生在课余完成,尤其是有关历史的探究题,教师无法更多的 把握学生课余的合作探究情况,因而课堂合作探究仅成为部分学生的合作探究,不能很好的落实全体学生的合作探究。

传统文化

(2)请你就如何将古龙而深厚的宣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发挥光大提出合理化建议。(6分)

⑵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考生只要答出“保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即指导思想”、“立足社会实践”、“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发挥群众主体作用”五个方面中的三个方面即可给满分。其它角度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8、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家,他的诗句流传至今几千年,影响了几十代中国人。为了纪念他,形成了端午节划龙舟、吃粽子、点雄黄、对诗歌等风俗,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多地体现了民族文化的传承。同时,屈原一身正气,宁折不阿,是中华民族气节的象征。过端午节应着重对民族精神的弘扬,然而,现在除了吃粽子,其他的风俗已被风蚀殆尽。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传统文化。(lO分)(1)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今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中华文化正在续写更加壮丽的篇章。(2分)

(2)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类似端午节这样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涵着的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3分)(3)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得益于它的包容性。“求同存异”,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兼收并蓄”,能够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我们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既要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文明成果,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

(4)我们年轻一代,应该肩负起中华民族强基固本的文化使命,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化、分化的图谋。

请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说明将三个传统节日设为法定假日的理由。(9分)

答案: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文化塑造人生。(3分)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来源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将传统节日设为法定假日,有利于弘扬我们民族的传统节日文化,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3分)③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根植于优秀文化传统之中。传统节日设为法定假日,有利于继承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 简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文化对一定的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2分)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28、近来,重新诵读“四书五经”等传统文化经典的活动在全国掀起高潮,全国已有近千万的儿童加入其中,有的地方还准备将“四书五经”等篇目列入学生的必修课程。对此,有人表示赞赏,有人认为这是开历史的倒车。

请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角度谈谈你对开展学生诵读“四书五经”活动的看法。(9分)

(1)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粹,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四书五经”等中华传统名篇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必要继承和发扬。(3分)

(2)传统文化作为特定历史发展的产物有其局限性,我们要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清其精华和糟粕,不可全盘吸收。(2分)

(3)发展传统文化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用科学的观点发掘和继承传统文化的合理部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还要博采众长,广泛学习和借鉴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4分)

2文化与综合国力

3、材料一:20世纪中叶,面对超级大国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我国在技术基础薄弱而又得不到外部支持的情况下,相继制造出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材料二: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腾空而起;我国成为独立自主地完整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

(1)谈谈你对文化与综合国力之间的关系的理解?

(2)结合当前国际竞争的形势,谈谈材料对我国的文化建设有什么启示。(14分)①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6分)

②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文化,大力弘扬民族精神, 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不断开发我们的传统文化,充分利用我国文化资源,不断提升我国民族文化的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8分)

(1)联系当前国际竞争的形势,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加强文化建设。(9分)

(2)面对这种形势,我们应如何加强文化建设。(6分)

[答案](1)①当今世界,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②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③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文化是其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自身经济安全不可缺少的精神武器。(每个要点3分)

(2)我国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5分)

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提高江苏文化消费水平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案:①文化作为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提高江苏文化消费水平对江苏社会发展能够产生深刻的影响。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提高文化消费水平有利于促进江苏科技、教育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文化生产力水平。③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提高文化消费水平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文化素养,更好地参与政治生活,促进江苏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④文化塑造人生。提高文化消费水平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答出任意三点得6分)

简要从文化的作用说明世界各国要高度重视增强在国际交往中的文化的重要性。

(1)文化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文化在国家间综合国力对比中的分量越来越突出,当今国际间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是文化的竞争。(4分)

(2)文化与经济、政治:在经济的基础上相互影响;在时代发展中,相互交融。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自身经济安全必不可少的精神武器。(4分)

(3)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要努力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竞争力。(1分)

综合探究 聚焦文化竞争力

3文化竞争力

⑴含义:就是各种文化因素在推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中所产生的凝聚力、导向力、鼓舞力和推动力。

⑵表现:文化创新能力、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高素质人才

⑶重要性:①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文化潜移默化、深远持久地影响着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优秀文化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②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因素,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③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在文化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文化是发展中国家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自身安全不可缺少的精神武器。

●发展文化产业的意义

⑴从物质生活来看:文化产业的发展,增加了经济收入,改善了人们的消费结构,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⑵从精神生活来看: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精神产品,有利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如何提升文化竞争力? ⑴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⑵培育市场主体,增强微观活力 ⑶转变政府职能

⑷以数字化、信息化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⑸“人才兴文”战略

⑹大力推进文化创新,精心打造中华民族文化品牌

4学习型社会的内涵

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是“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学习型社会的特点

(1)人人是学习之人,时时是学习之时,处处是学习之所,事事是学习之机。(2)只有终身学习,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3)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为学习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人们需要学会利用现代传播技术进行学习。

●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必要性

(1)建立学习型社会,已被确立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

(1)建立学习型社会,是科技进步的必然要求和结果,也意味着文化传承方式的新变革。

①一方面人类知识的总量激增,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知识爆炸”使人们不能不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

②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为学习方式的改进,提供了物质条件和手段。●建立学习型社会的要求

1.社会: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 2.个人: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建立学习型社会的目的建立学习型社会就是要使每个人都能通过学习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才智得到充分展示,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5文华多样性

材料二:我国著名人文学家费孝通曾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融。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应怎样理解和对待文化的多样性.(1)①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今天,人们对待文化多样性首先必须有正确的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4分)②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只有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世界各国人民才能相互尊重、共同发展;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4分)(2)①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对人类社会来说,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作用是必不可少的。(4分)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又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11、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针对文化多样性指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一观点体现了什么道理?

①这说明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 ② “各美其美”说明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的文化。因为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在一具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这一段可回答为什么要做到“各美其美”?)③“美人之美”就是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承认文化的多样性。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这一段可回答怎么样做到“美人之美”?)④“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说明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繁荣世界文化的确良必然要求。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共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能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

4、第十一届亚洲艺术节于2009年8月18日至8月26日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举办。据了解,第十一届亚洲艺术节以“吉祥草原,祝福亚洲”为主题,目的是向世界展示出全新的、整体的亚洲文化形象,为亚洲各国的不同艺术形式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并促进中国和亚洲各国的文化交流和合作。

有人认为,文化唯有交流才能创新,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答:(1)这个说法是片面的。(2分)

(2)文化的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文化创新的基础。因此,文化要创新就必须加强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这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4分)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需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而且在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化成果时必须注意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深深植根于自己民族文化的土壤.(3分)

(3)传统文化中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文化创新必须着眼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4分)

(4)文化要创新,还必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这是文化创新的根本。(3分);

(5)文化创新必须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联系,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4分)

各国为什么应该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8分)(1)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态度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2)各国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有利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取长补短”。

(3)各国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承认文化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只有这样世界才会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文化的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所以,各国应该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8分)

3、2008年夏季奥运会将在中国北京举行。像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中国也设计了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奥运会会徽。在奥运会期间,北京将向世界各国来宾展现中华文化的优秀成果,让他们切身了解中国,感受中国文化。

(1)各国在举办奥运会时,为什么设计具有本国民族文化特色的奥运会会徽? ①文化具有多样性,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②尊重发展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③这是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原则的体现。(6分)

2)在处理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时,如何做到“和而不同”?

①在处理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时坚持“和而不同”的原则,必须做到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

②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传播与交流 篇3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教师课堂用语;师生课堂交流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4-0090-02

1 引言

英语课堂教师用语(English Teacher Talk)是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英语课堂上师生之间开展有效的交际活动,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以及改善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吴春秀,2009)。语言交际是复杂的,好多词汇既有表面意思又有深层含义,词语还有抽象和具体之分。简练、清晰、形象、生动、文雅并且有适当风趣的英语课堂教师用语,以及随着教学内容抑扬顿挫、高低快慢起伏变化的语音语调,可以吸引并感染学生,使英语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兴趣盎然。也即教师有意无意使用的课堂用语,有些会引起学生对教师讲授内容的注意,有些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有些甚至会导致学生的反感,但无论哪类用语都会或多或少的影响学生的情绪。卡尔·韦克曾用“模棱两可性”来指不确定性,复杂情况,多义性或缺乏可预测性。在他看来,所有外部环境中接收到的信息都是模棱两可的-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组织行为正是为了降低这种不确定性而设计的。诚然,不是所有的互动行为都能降低不确定性,但每一次的努力都会起到一定的作用。在不同环境下,我们所体验到的模棱两可性的程度会有所不同。但是,这种模棱两可性的程度通常都比较高,因此,设法降低它对组织而言往往具有重要的意义。课堂教师的授课即是一种组织传播行为。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用语言传授教学内容而且要用语言组织课堂教学。课堂组织用语即是教师用来组织课堂教学这一传播活动的,对课堂传播的效果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在大学英语课堂中展开,通过调查问卷分析出习惯用语后,找出影响课堂正常交流的习惯用语,将这些分析结果反馈给教师使用。再次以调查问卷的形式收集学生对教师课堂习惯用语的反应材料,调查修整后的课堂习惯用语是否对课堂有效交流产生积极影响。

2 研究过程

2.1 研究对象:本研究的被试来自广西师范大学非英语专业的在校本科生。本次调查分两次进行。第一次发放问卷100份,收回问卷90份,有效问卷69份;第二次发放问卷80份,收回76份,有效问卷72份。

2.2 研究方法:在总结归纳分析习惯用语并将分析结果反馈给教师的基础上,经过后期观察发放问卷,对回收问卷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得出结论。

2.3 调查方式:学生卷后测在争得教师同意后课前发放,下课时收回问卷。数据输入电脑后用spss19.0分析软件进行分析。

3 研究结果

运用SPSS19.0分析软件对两次发放的141份问卷进行了两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结果表明:

表1 Test Statistics

从上表可以看出,样本来自的两独立总体的均值有显著差异,即两次测试中,学生对课堂组织用语、提问用语和反馈用语的使用看法有明显的不同。问卷中考察课堂组织用语、提问用语和反馈用语均有8个题项,对其分别统计得到组织统计、提问统计和反馈统计的数据。经两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的结果,组织统计、提问统计和反馈统计的P值都为0.000小于0.05,因此样本来自两个独立的總体,学生对课堂用语的前后看法有显著差异。

4 结论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认为:课堂不应是教师表演的专用舞台,而应是师生互动交往的场所;教师不应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教练,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导师;教室不应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基地,而应该是师生共同探究知识的研究室。教师与学生应成为“学习的共同体”,一起学习,一起研究,一起进步,共同享受学习的乐趣,共同享受学习的成果。

教与学是不可分割的双方,教师在课堂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但学生才是学的主体。作为学生应该积极配合老师讲课,增强自己适应课堂环境的能力;教师需要反思我们习惯性的用词,以真正使课堂成为学生的课堂,成为学生愿意学习的地方,从而真正地落实好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最终希望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能够配合默契,高效率的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 Steven A. Beebe, Susan J. Beebe and Dianna K. Ivy, Communication: principles for a lifetime [M].United States: Massachusetts, 2001

[2] 岑运强 言语交际语言学(21世纪中国语言文学系列教材)[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 科恩(美)课堂语言能力评价——圣智英语教师丛书[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4] 黄晓钟等.传播学关键术语释读[M].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5] 茅海燕,罗立新.教师言语表达学[M].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6

[6] 斯蒂芬·李特约翰,凯伦·福斯.Theories of Human Communication[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7] 魏丽杰,魏丽华.教师言语艺术[M]. 山东:济南出版社,2004

[8] 沃纳·赛佛林,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第5版21世纪新闻传播学基础教材)[M].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9] 吴春秀.英语课堂教师用语研究[J]. 教学与管理,2009(8):127-128

[10] 赵毅,钱为钢.言语行为学作[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

传播与交流 篇4

一、中西图书交流中的《海国图志》的编撰

鸦片战争时期, 西方列强一方面用鸦片和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在商品输出的同时, 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以图书为主要载体的文化输出;另一方面, 他们为了了解中国, 也大量掠夺和引进中国图书。西方列强的侵略严重威胁着中华民族的生存, 林则徐、魏源等有识之士以“开眼看世界”的眼光, 跨越中西方文化障碍, 倡导向西方学习。鸦片战争之后兴起了一股研究域外地志之学———“开眼看世界”的进步活动, 林则徐、魏源等进步的知识分子突破了传统“实学”界限, 把“经世”的眼光投射到“筹海”御夷的事务上。1836年, 英国人慕瑞所著的《地理大全》 (Cyclopaedin of Geography) 出版, 该书连同列强的鸦片来到中国, 林则徐在广州禁烟期间发现此书, 并且组织专门的翻译人员把它翻译出来, 成书为《四洲志》。1841年酷暑, 魏源与林则徐两老友相见于长江边上的京口, 当年的情景已是“可怜精卫空流血, 可怜百鸟憔悴无颜色”的境况, 林则徐凭着办理中外交涉和领导反侵略战争的经验和警觉, 向老友倾吐了“患无巳时, 且他国效尤”的远虑, 他把在广州搜集、翻译的外国资料和《四洲志》手稿交给了魏源, 郑重地托付给老友一项重任:进一步搜集资料, 研究外国情况[1]。此后一年多的时间里, 魏源不忘好友重托, 旁征博引, 整理加工, 在1842年底, 魏源50卷本《海国图志》编撰完成, 1843年阴历五月, 在扬州发行。1847年阴历五月, 60卷本出版。1853年, 百卷本《海国图志》刊行。在《海国图志》的“叙”中, 魏源指出《海国图志》 (五十卷本) 的来源和依据:“一据前两广总督林尚书所译西夷之《四洲志》, 再据历代史志及明以来岛志及近日夷图、夷语。”[2]因而, “开阔的视野”和“图文并茂的版式”成为《海国图志》在内容和文本上的两大特色。魏源主要采取“辑”、“补”、“撰”三种方式来编撰《海国图志》。“辑”的方式是指欧罗巴人原撰, 侯官林则徐译, 魏源再进行重新编辑;“补”是指原本没有, 魏源进行补充辑录;“撰”是指魏源本人的叙述。

近代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外图书交流是一种不对等的图书交流, 西方列强用鸦片和大炮带来了图书等文化产品的强势输入, 而中国珍贵的图书等文化产品被无情地掠夺。这种不对等的中外图书交流对《海国图志》的编撰产生着一股强大的推动力, 这种强大的推动力促使人文知识分子进行艰苦而卓越的文化选择和文化探索。不对等的中外文化交流激励着林则徐和魏源, 魏源经历了艰难的文化选择和文化过滤, 坚持正确的文化利用原则和多种编撰方法, 编撰成功《海国图志》这部巨著。

二、中日图书交流中的《海国图志》的传播

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总是伴随着图书等文化产品的交流和传播, 不同民族和国家的图书记载着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 通过图书的传播可以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友谊。《海国图志》成书以后, 很快在国内外流传。《海国图志》的传播继承了古代中外图书交流中的近邻性、单向性特点, 主要向东传播于日本和朝鲜半岛。

西书汉译促成了《海国图志》的编撰成书, 而《海国图志》东传日本铭刻了中日图书交流史上一段独特的历史记忆。中日图书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 在很长的一段时期之内, 日本的入华僧人充当了中日图书交流的传播主体[3], 而《海国图志》的入日传播是由中国商船来完成的。1851年, 《海国图志》首次由中国商船亥二号带入日本, 是三部1847年版的六十卷本。由于该书有介绍基督教的文字, 在1854年前被日本幕府政权视为禁书, 很少有人能读到《海国图志》[4]。1854年前后的日本与清末的中国一样, 社会矛盾重重且面临着西洋列强的炮舰政策, 处在“内忧外患”之下。日本政府在1854年批准《海国图志》公开发售, 很明显和当时的背景有关, 《海国图志》在日本的知识人士中风行一时, 在日本人中产生了如沐春风之感。《海国图志》的出现, 为国难当头时期的日本维新变革人士找到了思想观念的突破口。

当时著名的维新思想家佐久间象山和横井小楠, 在读了《海国图志》后得到了启发, 共同提出了日本“开国论”的思想。此后, 日本又直接出版《海国图志》的翻刻本, 到1856年, 翻刻本有23种, 价格也狂翻三倍, 真正成为当时日本的畅销书。在国内, 以倡导“师夷长技以制夷”为惊世骇俗主张出版的《海国图志》在遭到守旧势力一片喊“烧”之声, 仅仅印刷了千册左右[5]。透过同一图书在不同国度迥然相异的传播景况, 不仅可以直观的了解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对图书的接受习惯不同, 也能折射出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思想、政治等文化差异性, 这正是考察国际图书交流过程的魅力和内涵所在, 毕竟, 图书不仅仅是单纯的物质商品形态, 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载体。因而, 国际图书交流不单纯是一种物品的接受和传播, 更是观念和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日本人从《海国图志》所追求的, 除了有关西洋的新奇知识外, 最重要的是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变革思想。在一定程度上, 《海国图志》在日本的传播促进了明治维新运动的开展。因而, 《海国图志》的“墙内开花墙外香”的传播景况成就了中日图书交流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在中日图书交流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海国图志》的编撰和传播对中外图书交流的启示

首先, 中外图书交流过程中图书的接受和引进要坚持文化利用原则。在鸦片战争前后的“内忧外患”之时, 魏源和林则徐都认识到了打破闭关锁国局面学习西方先进军事技术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魏源《海国图志》的编撰以《四洲志》为蓝本, 他虽然没有直接的引进西方的图书, 但是他也是间接地引入, 而且是明显的为我所用。魏源对《四洲志》的运用, 很显然在于引入“世界”这个地理概念以表达“开眼看世界”的目的。在编撰《海国图志》的过程中, 魏源始终自觉或不自觉地坚持着“经世致用”的文化利用原则。魏源编撰《海国图志》的目的也非常明确, 正如他在《海国图志》的“叙”中所言:“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 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6]在具体的编撰过程, 魏源为了充分表达他“师夷”和“制夷”的编撰目的, 还提出了“变古”和“势变”的观念, 提醒统治阶级要看清形势, 变革弊政。同时, 他还突破了琐碎而无聊的“实学”, 主张“以实事程实功”。这说明魏源在参考外来图书过程中坚持文化利用原则, 充分表现了魏源的一系列思想观念和文化精神。在有关文化交流的理论中, 文化引进的目的和原则是文化利用, 那么, 图书作为文化的主要载体, 它的引进也在应该坚持文化利用原则, 立足于引进方的本土文化, 有利于观念改造或者文化更新。

其次, 中外图书交流过程中图书的编撰和加工要坚持文化改造原则。在《海国图志》具体的编撰过程中, 魏源虽然以《四洲志》的内容、结构为基本框架, 但魏源坚持文化改造原则, 他参照了明代以来的一些岛志和地图以及明清之际来华传教士的许多地理著作, 如利玛窦的《地图说》、艾儒略的《职方外纪》等。同时, 还大量地引用了“今日的夷图夷语”以及同时代人士所撰述的有关于外的史志, 如叶钟进的《英吉利夷情纪略》、陈伦炯的《海国见闻录》、姚莹的《英吉利地图说》以及魏源本人的《圣武记》、《英吉利小记》等内容[7]。并且在编撰的过程中采取了“辑”、“补”、“撰”的方式来加以增补和评述。可以说, 在《海国图志》中基本上看不到《四洲志》的原形。而且在篇幅上, 《四洲志》有近九万字, 而百卷版的《海国图志》的篇幅是《四洲志》的好几倍。而且由《四洲志》的地理体例改为《海国图志》的综合化史地体例。

最后, 中外图书交流过程中图书的传播和输出要坚持市场调查和文化调查相结合的原则。虽然《海国图志》传播和输出到日本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和曲折性, 但它在日本受到追捧却是日本历史和文化发展的必然, 《海国图志》在日本的传播完全符合当时日本的历史文化语境, 为日本知识分子所需求。在国内受冷落, 在国外成为畅销书, 《海国图志》的传播和输出景况确实让人深思, 给中外图书交流中的市场开拓带来的深刻启示。一般来说, 中外图书交流过程包含着商业化的图书交流和礼节性的图书交流, 近代以来, 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观念逐渐地深入人心, 图书的传播和输出在很大程度上由市场来决定。从常规的商品视角来看图书的传播和输出, 必须坚持市场调查。同时, 图书也是一种特殊的商品, 作为精神文化产品, 它的传播和输出, 必须进行文化调查, 精神文化的需求是推动图书需求的强大动力。在中外图书的传播交流中, 在强调市场调查的同时, 文化调查也必不可少。

图书是文化的主要载体, 中外图书交流是中外文化交流过程中重要环节之一。在中外图书交流中考察《海国图志》的编撰和传播, 它的意义和价值非同小可。《海国图志》的编撰和传播, 不仅为中外图书交流提供成熟的图书引入和输出模式, 为图书的加工改造以及图书市场的拓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这一过程也集中铭记了特定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珍贵的历史记忆。

摘要:魏源在林则徐主持翻译的《四洲志》的基础上编撰了《海国图志》。《海国图志》的编撰与传播, 为中外图书交流过程中的图书的接受和引进、编撰和加工、传播和输出等环节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文化交流,图书交流,魏源,海国图志,编撰,传播

参考文献

[1]卢伯炜.论《海国图志》对中外文化交流的影响[J].苏州大学学报, 1994 (3) .

[2]魏源.魏源全集:海国图志·叙[M].长沙:岳麓书社, 2004.

[3]杨帆, 吴永贵.日本入华僧人与中日图书交流[J].图书情报知识, 1995 (9) .

[4][日]容应萸《.海国图志》与日本明治维新[J].船山学刊, 1994 (12) .

[5]李存朴.魏源的《海国图志》和日本的《海国图志》时代[J].安徽史学, 2002 (2) .

[6]魏源.魏源全集:海国图志·叙[M].长沙:岳麓书社, 2004.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政治备课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和途径;知道大众传媒的作用;列举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说出它们各自的特点;理解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熟练使用大众传媒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做中外文化交流友好使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大众传媒及其作用

2、难点:如何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教学过程

(一)、生活中的文化传播

◇课堂探究:(1)旅游归来,介绍异国他乡的风俗人情、奇闻趣事;阖家团聚,高谈阔论各 自的所见所闻;独居一室,打开收音机收听节目……这些现象具有哪些共同特点?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属于文化传播?

(2)你能归纳出文化传播主要有哪几种方式吗?

◇ 探究提示:(1)这些现象都属于文化传播,通过这些活动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等。生活中朋友聚会、参加娱乐活动、在家上 网看电视等,都属于文化传播。

(2)文化传播主要方式有:商 业活动、人口迁徙、教育、文化娱乐活动等。

1.文化传播的含义

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那么何为文化传播?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

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2.文化传播的途径

(1)商业活动

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甚至非洲的文化联结在一起。中国的四大发 明、养蚕丝织技术以及丝绸织品、茶叶、瓷器等,通过丝绸之路传送到亚洲、欧洲和非洲的一些国家。同时,中外商人通过丝绸之路,将中亚的骏马、葡萄,印度的佛教、音乐、熬糖法、医药,西亚的乐器、金银器制作技术、天文学、数学等输入中国。

◇课堂探究:当今世界经济贸易往来频繁,商业活动是否依然具有文化传播的功能?

◇探究提示:(1)商业活动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具有多种功能,其中文化传播就是其重要的功能。

(2)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经济贸易往来频繁,商业活动不但保留了原有的文化传播功能,而且在文化传播方面增添了新的内容,有利于推动当今社会文化交流与传播。

(3)我们以广告为例说明当今世界商业活动具有的重要文化传播功能。广告是什么,顾名恩义,就是广而告之。广告是文化,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在介绍商品知识的同时,向人们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广告是桥梁,它连接生产和消费,辅佐企业开拓市场,又引导人们适时消费;广告是信息,它像潮水般向人们涌来。电视连续不断在播映,报刊连篇累牍在刊登,广播络绎不绝在放送,网络铺天盖地在显示……假如,现实生活中没有广告,人们也是很难受的。因为生产的发展,社会的时尚,生活的消费,临时的急需,等等,统统失去了向导。况且,没有广告和言语的赞助商,就会没有出色的新闻,没有感人的连续剧,没有精彩的体育竞赛,生活就显得没有色彩。广告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中央电视台黄金段位的广告标版,成为国内商家的必争之地,就可想而知了。须知,广告是一种导向,它以瞬息万变的节奏和无所不包的信息引导人们感受现代气息,拓宽人们的生活视野;广告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传统观念,使人们不断创新生活文化观。

(2)人口迁徙

自有人类以来,人类的迁徙活动就没有停止过。每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都意味着大规模的文化传播,都会对当时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极大的影响。

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如伊斯兰教的传播,移民就是一个重要的途径。

7~11 世纪,大批阿拉们半岛居民移居到阿拉们帝国各个地区,其中,移民最多的是两河流域和埃及,随着移民对伊斯兰教的传播,伊斯鼍教迅速成为当地主要的宗教。

传播与交流 篇6

首先要非常感谢曹省长和徐厅长的大力支持,也要感谢方书记还有徐馆长的大力推动。2012年10月18号,在方书记还有徐馆长的支持之下,我们带来了馆藏二十三种玄览堂丛书底本,参加当时由南京图书馆规划的海峡两岸玄览堂珍籍合璧展,另外北京中国国家图书馆也热忱参与那一次的活动,最终展览非常顺利成功,搭起了三馆合作交流的一个桥梁。去年本来依照原定计划,本馆邀请南京图书馆还有重庆图书馆到台湾要续办玄览堂珍籍联展跟玄览论坛,后来因为有一些因素,并没有获得成行。不过今年6月,当南京图书馆以缪荃孙先生诞辰一百七十周年纪念邀约本馆来参加首届的玄览论坛,希望能够完成我们未竟的计划,而且能够进一步增进两馆的情谊。所以我们就再度共襄盛举,而且邀请了台湾绩效优良的馆长们一起来造访南京图书馆,希望能够为海峡两岸图书馆界的合作交流立下里程碑。对台湾的公共图书馆界来讲,应该是首次有这么多的馆长组团来到南京参加这样一个论坛。也希望透过论坛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对相关古籍资源的保存能够有更进一步的认识,达到之后推动的一个效果。

我想大家都知道,中华民族的历史千百年来屡经战乱、水火之灾,书籍的存亡就像云烟的聚散一样,1940年抗战之际在沦陷区的藏书家生活日渐艰困,无力誓守所藏的珍本古籍,所以就纷纷出售流入市肆。在中英庚款还有教育部的经费支持之下,蒋复璁还有郑振铎等文献保存同志会成员们无私的戮力抢救,大规模的在沦陷区收购古书,取得非常珍贵、辉煌的成果。那这些所抢救到的善本古籍不但数量非常的丰富,而且具备极大的文献价值。而同志会的成员们呢,也随时把所收购到的这些善本书摄制、影印、印行,希望能够化身千百来广为流传。而玄览堂丛书初辑、续辑还有三辑先后的选印,之后战火再起,这些丛书刊印的底本也因此分藏三馆。所幸透过两岸再起的密切交流,2012年的合璧展以及今年的論坛,让我们可以一起再度诉说那段精彩而感动人心的玄览堂故事、凝聚起两岸合作交流的契机。今天海峡两岸图书馆界齐效当年知识分子保护古籍的热情,共同探讨如何借由数位化的典藏技术还有营运模式让中华文化价值重现并且能够传播。

今天参加本次研讨会发表论文的台湾代表团的团员,无论在学术背景,在实际工作及馆务经营上都有非常丰富的经验,包括政治大学、图书馆暨档案学研究所的薛理桂教授,他将介绍台湾图书数位化还有档案数位化实现的一个成果。另外台湾图书馆的陈雪玉馆长也要以如何运用馆藏,设计开发文创加值的产品来做分享。公共资讯图书馆的吕春娇馆长将就她们馆的典藏、珍贵的这些典藏内容结合各县市的地方文献、典藏的建构、数位的典藏服务来做她们的经验分享。另外我们汉学研究中心的副主任俞小明也会报告馆藏玄览堂丛书的内容跟特色,还有在保存史料、分藏、合作跟文化传承方面的经验。我想透过这次的论坛,除了实务上彼此能够密切沟通跟合作之外,也提供彼此观摩还有相互切磋交流的机会,促进两岸古籍研究资源的分享还有增进对两岸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了解,尤其能够在传承中华历史和弘扬中华文化上面尽一份心力。

我相信这一次的论坛可以说是相当重要的两岸文化交流的一个标志,也将能够成为图书馆史上非常重要的里程碑。再次谢谢南京图书馆的盛情邀约还有江苏省的大力支持。敬祝各位女士、各位先生、各位贵宾身体健康,万事如意,也预祝这次的论坛能够顺利成功。谢谢大家!

曾淑贤 台湾汉学研究中心主任。台湾台北,10001。

(收稿日期:2014-10-13 编校:邹婉芬)

传播与交流 篇7

(一)西方传教士与基督教音乐

从历史上看,基督教在中国有一个漫长的传播过程,最早记录的有关基督教的传播是在唐代,当时称为“景教。明朝时,基督教又一次进入中国。鸦片战争后,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进入一个高峰。传教士不断进入,在华南、华东和华北地区,展开编译和出版圣诗工作。

(二)近、现代基督教音乐教育发展状况

首先基督教会及其学校将西方现代音乐引入中国。据考,明时葡萄牙天主教神父江沙维已开始在澳门的修道院教授音乐。1839年,美国传教士布朗与温施蒂在澳门创办“马礼逊学堂”,这是中国最早开音乐课的西式学堂。数十年后,全国的教会学堂已发展到两千余所,学生四万人以上,音乐教学也从以唱歌为主向合唱、器乐演奏等多种形式发展。我国老一辈音乐家有很多曾受其影响,如赵梅伯、孙家馨,马革顺、马可等。

二、建国以后基督教音乐的传播

解放后,中国基督教开展三自爱国运动,创作了许多爱国赞美诗,如许地山先生按德国赞美诗原谱写了一首“神佑中华歌”。

1954年,我国音乐家马革顺创作了第一部大型宗教音乐作品一一《受膏者》,具有明显的中国风格。

1982年,中国基督教圣诗委员会成立。1983年3月,《赞美诗(新编)》出版。

三、本土化基督教音乐与中国文化的融合

(一)中国基督教圣诗音乐本土化的过程

基督教音乐在中国的传播也是中西音乐融合的过程。基督教音乐的中国本土化可以分为以下阶段:

1、圣诗音乐歌词的本色化

基督教赞美诗是诗文配乐的。首要问题就是翻译。杨荫浏提出要注意“接近原文”、“文致自然与美丽”、“用字的浅显简易”等,并总结出了译配词、曲的一般规律,如强声地位不可用虚字,不可将词句的句逗与旋律的句逗错开等等,是当时中国音乐学重要的学术成果。

2. 圣诗曲调的本色化。

1883年,席胜魔创作的《我们这次聚会有个缘故》以五声音阶的徵调式构成,有明显山西民歌韵味,可说是中国赞美诗曲调创作的开端。

20世纪20年代后,编著的《普天颂赞》赞美诗原创曲调具有浓厚的中国民族风味。如,杨荫浏的《中华美地歌》采用F宫调式;马革顺的《婴孩周岁歌》采用G宫调式。“均分为节歌结构,旋律大多流畅、平稳而较简明,节奏亦规整,统一而不复杂”。

3、圣诗音乐和声中国本色化

在圣诗音乐和声的本色化中,一些赞美诗开始探索使用将西方大小调功能体系为中国风格的曲调配置和声的尝试。解放后,陈泽民的《神工妙笔歌》,曲调以古琴曲“平沙落雁”为基础改编。

(二)从文化交流的角度看基督教圣诗音乐的本土化

中西方音乐体系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基督教圣乐的传播过程,也是中西音乐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过程。这种交流与触合的意义要比单强调基督教音乐的本土化更重要。当然,要实现这种交融,也要先学习西方音乐优点与长处,才能将二者更好地结合。因此,西方基督教音乐在中国的传播以及与中国音乐文化的交融对于音乐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冯文慈.中外音乐交流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8:389.

[2]陶亚兵.清间的中西音乐交流[M]东方出版社,2001:232.

[3]金世余.国近代教会学校音乐教育影响管窥[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8(3)

田青:《杨荫浏与中国宗教音乐》,《音乐研究》,2000年第1期

传播与交流 篇8

此次论坛主题为:公关创新与艺术品发展, 重点研讨新常态下公共关系的创新发展, 特别是在品牌建设与传播方面, 深入挖掘企业品牌建设的国际化之路, 帮助企业提高营销效果;其次, 为满足一些企业家对艺术品的热衷与收藏需求, 我们特邀请河北省艺术品交流与传播协会加盟, 共同探寻艺术品发展与品牌传播之路。论坛还增加了艺术品市场发展趋势、企业艺术品投资等热点议题, 进行点对点心与心的碰撞与交流。总之, 这次论坛与往届相比, 可以说是亮点纷呈, 我们将以主旨演讲、主题对话、颁奖典礼、艺术品拍卖、企业项目对接、文化艺术之旅等内容贯穿于此次活动。届时, 我们将邀请有关领导、知名专家以及为公关作出贡献的企业家和公关界同仁等各界精英共聚一堂, 博采众长, 共谋发展。

时间安排

报到时间:2016年1月11日全天 (晚餐由大会统一安排)

会议时间:2016年1月12日至13日 (两天)

1月12日新常态下公关创新与艺术品发展论坛及颁奖盛典

1月13日上午艺术品拍卖

1 月13 日下午分别召开协会会长工作交流及2016 年工作研讨会、参会企业项目 (产品) 对接交流会

文化游览:2016 年1 月14 日 (一天) , 大会统一安排。

(路线:衡水内画厂→衡水老白干酒厂→武强年画博物馆→闾里汉文化小镇)

会议地址

石家庄世贸广场酒店 (石家庄市中山东路303 号)

参会办法

1、如果您的企业是各地公关协会的会员单位, 请直接联系当地协会进行报名和材料递交。

2、如果您以个人名义参会, 请直接联系会务组。

传播与交流 篇9

2015中国国际节能低碳创新技术与装备博览会(以下简称“节博会”),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宗旨,以绿色生产、绿色生活为主题,在2万平方米的空间内,展览展示了国内外高效工业锅炉窑炉、节能电机及传动、低温余热利用、楼宇智能控制、能耗在线监测、绿色照明、智能电网、分布式能源等节能低碳重点领域近1000项创新技术与装备。博览会期间,围绕节能与生态文明建设等主题,将举办10多场分论坛和交流推广会,深入开展政策解读、技术交流、经验推广、项目对接和金融服务等。

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顾秀莲、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张勇、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第十届全国人大财经委主任委员傅志寰、中国节能环保集团董事长王小康等同志出席了本次活动。在博览会展馆现场,领导和嘉宾参观了来自德国、日本、丹麦、美国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团组展示的节能高新科技成果,以及国内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节能低碳技术产品、绿色新能源技术产品等,听取了企业的介绍,并同企业负责人就有关技术问题进行了交流。

在节能与生态文明建设高峰论坛上,顾秀莲指出,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十八届五中全会将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对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绿色化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志,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必须大力推进发展方式绿色化、生存空间绿色化、生活方式绿色化、制度体系绿色化、加强国际绿色化合作。大力推进绿色化,节能工作大有可为。举办节博会是推动节能低碳先进技术普及推广、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顾秀莲希望,及时总结举办节博会的经验,坚持下去、不断提升,努力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为助推生态文明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

张勇在节能与生态文明建设高峰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他指出,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面提升空间布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绿色化程度。其中节约能源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又与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各个领域和方面的主要工作有着内在必然的联系。“十三五”时期必须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遵循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尊重生态发展、生活富裕、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张勇要求,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围绕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能源资源、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应当突出抓好以下工作:第一,实施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型;第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生产方式绿色化;第三,实施全民节能行动计划;第四,创新节能管理体系;第五,大力倡导和培育绿色生活方式。

上一篇:森林安全下一篇:泪道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