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第三课《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教案

2024-08-05|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文化生活第三课《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教案(精选5篇)

文化生活第三课《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教案 篇1

第三课

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二课时)

第二框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文化传播的途径,大众传媒的作用

2、理解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教育学生说明文化交流、传播的必要性,做文化传播的使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明确在保持自己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共同构筑新世纪的多元文化。★教学重点、难点

文化交流、传播的必要性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应该尊重各民族的文化特点,互相交流、共同发展。这一节我们进一步探究文化是如何交流、传播的问题。

(二)进行新课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4页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这些材料表现了文化在人的交流中,通过多种途径传播。

一、生活中的文化传播

1、文化传播的涵义

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34-35页内容,并思考: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2、文化传播的途径

(1)商业活动。商人进行贸易活动时,不仅通过商品交换将商品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加以交流,而且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交流文化。从世界文化交流史看,印度文化传播到东南亚,在很大程度上靠印度商人,古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古希腊商人功不可没。

(2)人口迁徙。自有人类以来,人类的迁徙活动就没有停止过。每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都意味着大规模的文化传播,都会对当时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极大的影响。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

(3)教育。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人们通过学习各种文化课程,能够获得不同的文化知识。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则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总之,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文化传播,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二、大众传媒: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36-37页内容,并思考文化传播手段是如何变化发展的?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烽火狼烟,晨钟暮鼓,驿寄梅花,鸿雁传书。从这些古语中我们看到,文化传播总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才能实现。

传播媒介简称为传媒。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称为大众传媒。

意义:依托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三、文化交流: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中国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古代中华文化曾源源不断地向外辐射和传播。从汉代张差事出使西域到晋朝法显的南亚之行,从唐朝玄类西行到明代郑和下西洋,历代志士仁人、学者高僧、工役商贾不远万里、不避艰险的文化之旅,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而外域文化也不断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38页“相关连接”内容,并思考这些文化传播活动的启示?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全球范围的联系和交往日益紧密、便捷。

启示(做法):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2)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与世界民族之林。2)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和手段,知道了文化在各种交往活动中传承、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文化的传承有重大作用,要推进全球文化合作与交流,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昌盛。★ 课余作业

分组收集材料,探究、讨论加强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

文化生活第三课《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教案 篇2

一、通过知识的纵向疏理, 使知识按上下位的关系层层勾联, 构建起逻辑体系

教材分单元、课、框、目, 其阐述是围绕一个个知识点展开, 新教材又注重生活逻辑, 淡化学科逻辑, 容易让学生获得的知识彼此分割, 不成体系。这就需要教师在复习中引导学生从纵向对知识进行疏理, 通过上下位的定位与沟通和知识内在联系的揭示, 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使学生能将知识放到整个体系中去理解, 能在揭示知识的内在关联中深化认识, 提高加工与整合知识的能力。

复习第三课, 我们首先引导学生把握课与课之间的联系。通过回忆第一、第二课复习的“哲学的内涵”“哲学的基本问题”等内容, 使学生明确第一课和第二课的第一框题主要是从静态的角度, 围绕哲学阐述“是什么”;第二课的第二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和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则从动态的角度, 阐述“哲学的发展” (怎么样) 。然后针对第三课的两个框题, 要求学生先抓“题”, 因为课题、框题、目题通常是具有概括性和统领性的主题句, 从抓“题”入手, 有利于学生从一般到个别清理知识层次, 从纵向对知识的上下位关系进行疏理与定位, 揭示其逻辑关联, 把握主干, 构建框架体系。

如复习第一框, 先引导学生抓住课题《时代精神的精华》和第一框的框题“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明确本课阐述的主题是“真正的哲学”, 而不是所有的哲学, 由教材中判断“真正的哲学”的三个依据, 使学生划清真正的哲学与其他哲学的界限, 并围绕真正的哲学, 从内涵、作用两个方面构建其第一层次。第二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基本特征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为引导学生揭示本框内容与上一框的内在联系, 先问学生:“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是真正的哲学?”学生回答:“是真正的哲学。”再问:“你是根据什么来判断?有何依据?”这一下把学生问住了。于是启发学生, “判断是否是真正的哲学, 一是看是否反映了时代的任务与要求, 二是看是否把握了时代的脉搏, 三是看是否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与认识成果。依据这三个标准, 能否判断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真正的哲学?”由于问题难度较大, 学生一时也难以作答, 我们就将问题分解:“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条件看, 它是否反映了时代的任务与要求?”教师的铺垫和学生自己的思考终于使其明白, 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走上历史舞台后, 开展的工人运动因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都失败了, 因而迫切需要科学理论来指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正说明了它反映了时代的任务与要求。然后又问学生:“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把握了时代的脉搏, 总结了时代的实践经验与认识成果?”有了前一个问题的突破, 学生通过思考与讨论很快就作出了正确的回答。这一连串的质疑与追问, 加以教师的铺垫和学生的思考, 使学生不仅真正理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是真正的哲学, 也使学生把握了框与框的内在关联, 对知识的上位与下位有了准确的定位。第一框围绕“真正的哲学”, 阐述它与时代的关系、判断依据和作用属于知识的第一层次;第二框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相关知识, 是对“真正的哲学”的展开或具体化, “真正的哲学”是一般, 处于上位, 马克思主义哲学属于个别, 处于下位, 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阐述的相关知识就属于第二层次。学生掌握了这种利用知识间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进行层次疏理的方法后, 就很容易地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与“真正的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 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都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 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进一步展开, 处于知识的第三层次, 它们除了体现“真正的哲学”的一般属性, 具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共性, 又有自己的个性与特点, 即都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不同时期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有不同的主题、内涵与指导意义。这种从抓题入手, 通过纵向疏理知识上下位的关系, 不仅有利于学生打破教材课、框、目分割的限制, 自主地依据知识上下位的关系, 理清知识层次, 疏理知识脉络, 通过线条勾连, 构建知识板块或框架体系, 而且也有利于学生通过知识内在联系的揭示, 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及中国化成果与真正的哲学的内在关系的认识。

二、通过知识的横向沟通, 使知识向关联点辐射, 丰富拓展知识

知识拓展主要是通过横向的知识沟通或围绕某一点向四周辐射, 使教材原有的知识得到补充与延伸, 使学生的认识深化, 视野扩大。由于新授课时是分框题教学, 这就使师生的视野容易狭窄, 关注的只是一个个知识点, 而忽视面的扩充和横向沟通, 这不利于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 利用前后知识综合理解所学内容, 尤其在学生还未学完全部教材, 对知识还未从整体把握时, 这种缺陷表现得更加突出。如学习第二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学生往往有这样的疑惑:十九世纪, 在“三大基础”都已具备的条件下, 为什么其他哲学就不能实现“三个统一”?而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实现“三个统一”呢?显然, 用本框内容是难以让学生透彻理解这一问题的, 要使学生能真正理解, 需要补充“实践”“意识能动性”“历史唯物主义”等知识, 但此时学生还未学习这些内容, 就只能让学生“吃夹生饭”, 一知半解,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复习时, 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横向联系, 补充相关知识来帮助学生理解。

在复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时, 我们先问学生, “教材中说,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 是不是真正的哲学都是科学的哲学呢?”学生回答:“不是”, 再反问:“为什么不是,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真正的哲学有什么区别?”学生回答:“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 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和科学性与革命性‘三个统一’。”又追问:“为什么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实现‘三个统一’, 其他哲学就不行呢?”由于新授课时这一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教师的质疑让学生陷入困惑之中。于是我们为学生提供铺垫:“教材中告诉我们, 实现这‘三个统一’有一个什么前提条件?”学生回答:“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于是趁热打铁, 要求学生先抓住教材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 坚持从实际出发认识周围的世界, 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这一说法进行分析, 学生恍然大悟, 唯心主义否认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无法实现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旧唯物主义虽然在根本观点上坚持了唯物主义, 但是由于没有确立科学的实践观, 看不到实践的能动性, 就会否认意识的能动性, 就只看到周围世界对人的制约, 看不到人对周围世界的影响, 也就无法实现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在此基础上, 我们再引导学生分析第二个方面———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实现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学生通过第一个方面的分析, 第二个方面就容易了, 通过讨论, 他们明确了实践的观点也是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相统一的基础, 坚持实践的观点, 才能看到实践以及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物质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看到实践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从而坚持唯物史观, 反对唯心史观。分析第三个方面———马克思主义实现了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我们除了引导学生理解教材说的“就在于它正确反映了物质世界的本质与规律, 就在于它的全部理论都来自实践, 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等表述外, 还引导学生由它第一次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前两个统一来说明其科学性。针对“革命性”, 还补充了一些知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改变世界’的科学”, 而改造世界的最终目的是要推翻旧制度;同时, 马克思主义创立的目的就是为无产阶级提供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指导, 无产阶级是最先进, 革命最坚决、最彻底的阶级,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为无产阶级服务, 指导无产阶级推翻旧制度, 解放全人类, 正说明它实现了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三个特征的分析, 通过知识的补充与横向延伸, 引导学生利用“实践”“意识能动性”“历史唯物主义”等知识理解本课内容, 学生才真正明白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是真正的哲学, 还是科学的哲学, 为什么只有它才能实现“三个统一”。这种延伸与补充就起到了化难为易的作用, 既使学生的疑惑迎刃而解, 又促使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念, 培养学生迁移知识, 运用相关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抓住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将知识加以类化, 疏理体系或形成新的板块

加工整合知识还需要运用比较的方法将知识归类, 将一些看似毫不相干的知识整合到一起, 疏理体系或形成新的板块。

在第三课的复习中, 我们既围绕“真正的哲学”疏理知识层次, 构建知识体系 (体系图略) , 也通过比较、归纳等方式, 将知识类化。前者着眼于粗线条地构建知识框架与体系, 后者侧重于通过分析比较, 让学生更准确、更具体地把握知识的共性与个性。如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在理清层次后, 就采用比较法, 引导学生归纳其共同点:都是真正的哲学———正确反映了时代的任务与要求, 牢牢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 正确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与认识成果;都是科学的哲学———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或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与经验总结, 都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都坚持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等原则。但它们又有不同点, 即反映了中国革命或建设在不同时期的任务与要求, 有不同的主题和内容, 回答的问题与侧重点也有所不同。通过这种比较, 使学生在把握知识层次的基础上, 能更具体、更准确、更深入地把握它们的共性与细微差异, 而且这种共性与个性的分析比较, 也有利于学生将教材中零散的相关知识疏理归类, 形成新的板块。这也是对教材知识进行加工与整合的重要表现。

四、依托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通过共性与个性的转换, 实现知识的灵活运用与变通

学习是为了运用, 在复习中, 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通过知识的疏理与整合, 理清知识层次, 构建知识体系, 还要引导学生抓住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促进知识的迁移和灵活运用。

文化生活第三课《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教案 篇3

1.知识方面:知道文化传播及其途径;明确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理解传媒技术的进步,教育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对文化传承的影响;认识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

2.能力方面: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知识,感受文化,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通过设计课堂活动,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升展示、交流和分享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通过校园资源的充分利用,让学生在知识学习中感受学校取得的变化,深入了解和热爱学校,感受生活处处有文化的真实,增强学生做传播中华文化使者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让学生明确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2.教学难点:增强学生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三、教材知识结构

四、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一设计背景播放20xx武警十四中队表演江南style和五师分校教师20xx元旦晚会表演小苹果视频导入新课后,设置“流行音乐和舞蹈迅速扩散和普及是一种什么现象”一问,从学生的回答中引申出文化传播的含义。然后根据对文化传播含义的理解,设置环节一活动内容1.寻觅校园中文化传播的“踪影”,并说明这些文化是通过何种途径来到我们身边的?2.讲解过程中穿插课堂调查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环节,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文化和文化传播,同时从中感悟文化传播的具体途径,感受文化和文化传播就在我们的生活中这一道理。环节二设计背景五师分校是自治区级示范高中,近些年学校发展取得辉煌成就,黄冈送教培训讲学团一行的领导和专家很希望了解我校的发展情况。活动内容黄冈送教培训讲学团一行的领导和专家来到我校,作为学校的主人,请你制定一个展示方案,使黄冈送教培训讲学团的领导和专家能较好地了解我们五师分校的风采。

提示:1.选择好展示的角度(办学历史、美丽校园、取得成绩、学生活动);2.确定合适的展示内容及展示形式(手段)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活动中把握传媒的手段及特点;引领学生自主展示的责任,展示校园中的真、善、美,展示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精彩,让学生体验美好、享受成功、主动发展。环节三设计背景在学习了传媒的发展阶段的基础上,播放《未来教室》视频,结合五师分校每年都有援疆教师来校任教的背景,设计了这个环节。活动内容1.播放《未来教室》视频后,设置辩论情境:有人说,“大众传媒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内地援疆教师将成为历史,五师分校的教室终将被未来教室所取代”。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2.提出辩题:五师分校的教室终将被未来教室所取代?3.分组准备;4.展开辩论设计意图通过关于未来教室的辩论,给学生以较大的辩论空间发现问题,引领学生自主思辨,全面认识大众传媒虽然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但其他传媒也都有各自的特点。环节四设计背景“一带一路”的优先领域和早期收获项目可以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也可以是贸易投资便利化和产业合作,当然也少不了人文交流和人员往来,带来对高层次人才的大量需求。

五师分校有一个“民族语言部”,各年级除汉语班外还有民族班,设有民族语言、汉语、英语等语言类课程活动内容甲同学认为,我没打算出国,没有必要学外语;乙同学认为,我将来是要到国外去,没有必要学国内的语言课程。请你从文化传播的角度,劝劝甲或者乙同学,帮助他转变不正确的认识设计意图通过劝导活动,让学生认识到既要学习外国优秀文化,又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引导学生开展自我教育,要重视外语学习和重视民族语言学习,劝导活动既是在劝导别人,也是在劝导自己。最后通过出示著名学者、教授崔卫平的名言,激发学生做传播中华文化使者的使命感。

文化生活第三课《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教案 篇4

一、课程标准

1.列举文化传播的一些途径,了解历史上不同区域之间文化交流的结果。

2.列举事例,说明历史上交通和通信手段的不断进步,使区域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3.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举例说明特定历史时期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突出贡献。

二、教学目标

2.过程与方法:通过“影片欣赏”“小组合作”“鉴古评今”等活动形式,分析宋元时期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繁盛,理解开放与文化交流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阅读文字和图片,积极参加课堂讨论,描述和体验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领悟相关的历史观点和价值情感,能从具体史实和案例中提炼出宋元时期的时代特色,通过对开放与文化交流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的强调,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元朝时开放与交流的表现。教学难点:元朝时开放与交流的原因。

四、教学设计:出示马可·波罗像,猜猜他是谁?(学生答),你能说说他的情况吗?(学生答)

现在,让我们与马可·波罗一起远行吧!<马可·波罗中国游> 出示丝绸之路图,请学生结合地图,说一说马可·波罗来到中国的路线。提示:路线应为“从哪里出发经过哪里到达哪里。”(学生讲述路线)

师:这就是丝绸之路,它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出示视频与问题,问:马可·波罗到达大都后看到了什么?从中感受到元帝国是怎样一个王朝?请同学们带着问题看视频,等一下交流彼此的收获。

提示:为了节约时间,提高效率,如果前面的同学所回答的与你相同,且你有新的补充,请你以下面的方式来回答:“我同意以上同学的说法,此外,我还认为………”(生:元朝是个开放与交流、繁荣的朝代)

不久马可·波罗以其精明能干、年轻有为备受元世祖器重。于是他多次奉元世祖之命出使各地,并在扬州做官3年。

后来马可·波罗又游历到东南沿海的一个港口城市,在那里他看到了遍地的刺桐树和刺桐花,于是就问这是哪儿?(泉州)马可·波罗在泉州一住就是好几年,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下面我们一起通过一组图片来揭开谜底吧!出示泉州的图片进行简介。现在请同学们结合课文P119-121与这组图片资料展开同桌合作学习,从而解决心中的困惑!(资料与问题见合作单)提示:同桌合作完成问题,然后推荐一人汇报交流。(生:…………)师:泉州是元代社会开放,中外文化交流繁盛的一个缩影。一晃17年过去了,落叶归根,马可·波罗就要回家了。〈马可·波罗回乡记〉

问:在泉州的他会选择哪一路径回家呢?(海路)出示陶瓷之路图,请学生结合地图,说一说马可·波罗离开中国的路线。(学生讲述路线)问:这条海路叫什么?又名什么?(海上丝绸之路,又名陶瓷之路)问:为什么他选择走“陶瓷之路”?(学生讲述理由:造船技术的提高,指南针的应用,泉州临海,季风的影响,陶瓷易碎,海运成本低……)

问:猜猜看,马可·波罗带回家的会是什么物品?(书籍、火药、指南针、造船技术、丝绸、瓷器、茶叶……)以相关图片来印证学生的猜想。

问:猜猜看商船送马可·波罗回家后带什么物品回国?(生:铜器、玻璃器、阿拉伯文化等)亦以相关图片来印证学生的猜想。问:从来回的物品中可以反映出什么?(交流是双向的,陶瓷之路也是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是沟通中西方之间友谊的桥梁,从此在西方,中国陶瓷开始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而外国人也开始把我们中国叫做China)。

〈游后感〉

从刚才跟随马可·波罗游历中我们感受到:元朝是一个对外开放的朝代,通过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元朝与世界加强了交流,而这种交流是双向的。这一开放与交流促进了当时中国与世界的繁荣,反过来,这样的繁荣又影响到元朝的对外开放与交流。(边述边出示板书)(板书)

问:元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个空前开放和交流的局面?下面请同学们以四人为一小组的形式,展开合作学习,帮助老师解决这一难题(资料见合作单并结合课文内容)

提示:首先独立自主思考问题,然后组内交流,归纳意见;最后推荐代表,汇报成果。(生:……)师总结,出示答案。(元帝国的统治区域空前广大,扫除了诸多割据政权,交通的发达和畅通为中外交流提供了保障,创造了便利;朝廷容许和鼓励各国商人来华经商,对各种宗教采取兼容并蓄政策……)

元朝的空前开放与交流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的中国也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时期。问:元朝的开放与交流对今天中国的改革开放有什么借鉴意义?(互相讨论一二分钟)生:……

师:巩固统一,发展经济,完善各项制度,引进人才与资金,发展交通,兼容并蓄,善用人才,民族平等,求同存异,共同繁荣,人民齐心协力,艰苦创业……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教学反思 篇5

反思一: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教学反思

这一节课在备课过程中我发现了自己也不会的一个知识,于是赶紧上网查阅。

这是关于人口迁徙的。书上有一个探究题:我国历史上出现过几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请根据学过的历史知识,指出它们对文化变迁产生的影响。

那么历史上出现过几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呢?

中国古代,由于天灾人祸不断,人口的流动始终没有停止过。所以,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往往和战乱联系在一起。

两晋之际,由于汉族统治阶级内乱和少数民族内迁,山东、山西沦为主战场。永嘉之乱后的人口流动,是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

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二高潮发生在唐朝的安史之乱以后,大批北方人涌入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

两宋之际,靖康之乱引起北方人口的第三次南迁高潮。随着大批北人南迁,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经济重心的南移也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

以风俗习惯为例,南迁的北人给南方带去了很多新的风俗习惯,促进了南北风俗的融合。

安史之乱和靖康之乱我相对还比较熟悉,可是永嘉之乱就有些陌生了,只知道哪个朝代,可是事情是什么样子的一点也不清楚。只好查查了。

怀帝永嘉二年(308),匈奴刘渊自立于平阳,建立汉国。两年后,其子刘聪继立,派刘曜率兵四万攻洛阳;时怀帝以荀晞讨东海王越,越病死,王衍率兵还东海国,为石勒所破,晋军力大削。永嘉五年,刘聪再派王弥、刘曜、石勒攻洛阳,城陷,杀王公士民三万馀,并掳怀帝北去,杀士兵百姓三万余,中国西部和北部周边的各少数民族开始不断地向内地迁徙,史称「永嘉之乱」。自永嘉乱后,开启北方五胡(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的游牧部落联盟)乱华的局面,中原陷入胡人分裂混战近130年,影响深远。

想想老百姓真是可怜。于是又给学生强调了一下和平的重要性,自己要珍惜目前非常幸福的和平环境,好好学习。

反思二: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教学反思

文化传播产生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人们社会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本框题学生通过对文化传播的途径、手段和意义的感悟和理解,旨在让学生领悟“生活中的文化传播”,理解“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培养学生“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上完课后,我仔细回味,通过回忆课堂上学生的表现,认为这节课是比较成功的。这节课之所以成功的原因是遵循了新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教育教学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重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重视教学内容活动化,关注学生生活体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做到了教师愉快教学,学生快乐学习。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展示踊跃,参与意识强,师生关系融洽。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教学设计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的教学理念,三维目标设计合理,操作性强,关注学生生活体验,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以教师指导为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充分挖掘课程资源,整合政治、历史和地理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意义的教学需要,引用了大量的历史素材,用史实来说明文化交流的途径以及文化交流的意义。多数材料是在我的引导下,由学生交流讨论回答,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通过对历史、地理等学科知识的联系,有利于学生联系地看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搜集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建立了民主平等、尊师爱生的师生关系,营造了和谐共进的互动氛围。根据建构主义教学观,教师是学生知识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学生是知识建构的主体,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被填灌的对象。在教学中,我实现了角色的转换,不是以“权威”者自居,而是与学生共同交流,共同学习。尊重、理解、宽容、赏识、激励学生,适时给学生以积极的评价,增强学生的成就感,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课堂上积极主动参与探究,积极向上追求进步,在活动中,在快乐中不知不觉的完成学习任务。

恰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其形象直观,提供的信息量大的优势,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在教学中我运用上海世博会的视频和中意文化交流的图片资料,让学生感到真实可信,迅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机和愿望,积极主动地融入学习活动之中,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

教学中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采用不同>学习方法。案例分析的方法。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和途径有商人的贸易活动、人口迁徙和教育等,可以引导学生用具体事例加以说明。比较的方法。现代社会中的大众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可以鼓励学生结合相关材料进行对比,看看不同传媒各有什么样的特点。

反思三: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教学反思

文化传播产生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人们社会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本框题学生通过对文化传播的途径、手段和意义的感悟和理解,旨在让学生领悟“生活中的文化传播”,理解“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培养学生“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上完课后,我仔细回味,通过回忆课堂上学生的表现,认为这节课是比较成功的。这节课之所以成功的原因是遵循了新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教育教学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重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重视教学内容活动化,关注学生生活体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做到了教师愉快教学,学生快乐学习。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展示踊跃,参与意识强,师生关系融洽。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学设计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的教学理念,三维目标设计合理,操作性强,关注学生生活体验,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以教师指导为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二、充分挖掘课程资源,整合政治、历史和地理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意义的教学需要,引用了大量的历史素材,用史实来说明文化交流的途径以及文化交流的意义。多数材料是在我的引导下,由学生交流讨论回答,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通过对历史、地理等学科知识的联系,有利于学生联系地看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搜集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第三、建立了民主平等、尊师爱生的师生关系,营造了和谐共进的互动氛围。根据建构主义教学观,教师是学生知识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学生是知识建构的主体,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被填灌的对象。在教学中,我实现了角色的转换,不是以“权威”者自居,而是与学生共同交流,共同学习。尊重、理解、宽容、赏识、激励学生,适时给学生以积极的评价,增强学生的成就感,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课堂上积极主动参与探究,积极向上追求进步,在活动中,在快乐中不知不觉的完成学习任务。

第四、恰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其形象直观,提供的信息量大的优势,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在教学中我运用上海世博会的视频和中意文化交流的图片资料,让学生感到真实可信,迅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机和愿望,积极主动地融入学习活动之中,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

第五、教学中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采用不同学习方法。如案例分析的方法。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和途径有商人的贸易活动、人口迁徙和教育等,可以引导学生用具体事例加以说明。如比较的方法。现代社会中的大众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可以鼓励学生结合相关材料进行对比,看看不同传媒各有什么样的特点。如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方法,都是把教学内容和学生发展特点结合起来综合思考后确定的,绝不是为了课堂的好看而随意确定的。

第六、注意联系现实,在教学中始终贯穿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认同中华文化,传播中华文化的意识。在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的教学中引入了近百年来从海外学成归来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科学家的照片,让学生体验他们身上所表现出的爱国主义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在人口迁徙教学中,引入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让学生体会移民“舍小家,为大家”的情怀,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七年级荷叶母亲教学反思下一篇:中学生操行评定班主任评语(129首诗句)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