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文化风俗中(共7篇)
行走在文化风俗中 篇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 高校应当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就业指导是辅导员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规划纲要》要求, 高校应该积极创新, 提高就业指导的工作效率。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各个高校根据实际情况也在不断的创新和改革中, 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中增加了对中国主要发达地区风俗的简介, 对帮助学生更好地就业, 以及就业后尽快适应工作和生活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 通过增加此方面的知识, 可以帮助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提高认识, 增加成功几率, 另一方面, 可以在帮助学生尽快融入当地生活, 顺利度过适应期。
一、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工作中增加中国主要发达地区文化风俗简介的必要性
我国的经济发展, 目前主要集中在京津地区、沪杭地区、
我国地域辽阔, 民族众多, 各地区思想、风俗、文化、饮食都有很大的差别。在京津地区、沪杭地区、珠三角等经济较为发达地区, 就业的毕业生大部分并非这些地区的生源, 甚至就读学校也非这些地区, 对该地区的人文环境、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等一无所知。由于生长环境不同, 从各个地方来到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工作的大学生, 生活习惯会有较大差别。尤其应届毕业生, 到这些地区求职, 由于不了解当地文化, 在面试过程中对出现的一些细节无法很好把握;工作后不能够很快适应当地文化风俗。刚参加工作最初的一年, 是需要毕业生磨练和适应的一年, 对各个方面的要求特别高, 如果在这个时期没有很快适应生活, 就势必影响对工作的适应。
为了让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 尽快适应当地文化, 高校有必要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中加入对中国发达地区文化风俗的介绍。
二、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中增加中国主要发达地区文化风俗简介的可行性
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相对来说较为集中。我国多年来的风俗传统和思想观念的特点, 导致现在大学毕业生选择工作时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或者各自生源地附近。
对于在自己生源地工作的大学毕业生, 由于自身生长的环境与之较为类似, 对当地的风俗文化已经适应, 或者可以很快适应, 故而可以很快就做到把所有精力集中工作上, 环境因素对其影响不大。
另外一部分大学毕业生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由于这些地区数目不是很多, 教师会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把相应的风俗文化的介绍增加到《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中来。
三、如何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中增加中国主要发达地区文化风俗简介
1. 方式上以课堂教学改革为主, 教育实习和鼓励学生自学为辅。
在教学方面, 首先通过修订教学大纲, 将发达地区文化风俗纳入常规的教学内容;其次, 各高校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特点, 安排教学课时量;再次, 各高校可根据本校往年学生就业去向的特点来自行安排和修正具体偏重介绍哪些地区的风俗文化, 例如广东、湖南的高校可以将珠三角地区的风俗作为课程内容的重点;最后,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 安排必修与选修课程之间的关系。
实践和实习是大学课程的一种延伸, 所涉及的课程包括大学期间的所有科目, 当然也包括《大学生就业指导》。经济非发达地区高校, 一方面可以在经济发达地区建立长期的实习基地或学生活动基地, 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除了接触本专业的知识, 还可以了解该地区的现实文化, 鼓励学生在寒暑假期间自行到经济发达地区参加勤工俭学或者社会实践, 这样不仅可以使他们获得工作经验, 而且可以解决一些家庭经济困难, 使他们增长见识, 也提前给学生一种适应工作的模拟训练机会;此外还可以增加与经济发达地区高校的联系和交流, 促进不同高校学生之间的交流, 使非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学生及在经济发达地区的非当地大学生, 都能对这些发达地区的文化风俗有一定了解。
在鼓励学生自学方面, 要为学生提供较为优越的自学条件, 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 增加关于此方面的书籍以供学生平时借阅。学校图书馆可以购进关于经济发达地区的风俗、语言等方面的书籍。如粤语入门教程, 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而且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校园网视频部分增加各地风俗、文化、饮食等方面的视频介绍, 帮助学生在比较轻松的环境下获取知识。
2. 内容上注重饮食和语言等方面的介绍。
对于大学生需要了解经济发达地区的文化风俗习惯的现状, 可以主要介绍以下几个方面: (1) 风俗。各个地区都有自己不同的风俗, 了解了该地区的风俗才可以尽快地融入。不过,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现在中国的发达地区已经非常现代化了, 一些比较传统的习俗已经逐渐被淡忘, 所以此方面并不是重点。 (2) 习惯。中国区域面积大, 南北方差异也很大。虽然经济发达城市没有那么多的传统风俗了, 但是各种生活习惯还在保持。要了解这些习惯, 了解当地人的忌讳, 防止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给别人留下差的印象。例如在广州, 吃饭点菜非常忌讳七盘菜, 因为是在办理丧事的时候才是吃七菜;在和渔家、船员、司机一起进餐吃鱼的时候, 不能够把鱼翻过来;和上海人在一起, 无论多么亲密, 都不要有身体的接触, 等等。注意了这些问题, 可以为别人留下好的印象, 也为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打好了基础。 (3) 饮食。由于各地气候差异, 物产不同, 饮食习惯也相差很多。饮食无法适应, 身体必将受到影响。身体受到影响, 对应聘面试和工作后对新工作新生活的适应就会受到较大的影响。例如京菜由地方菜、清真菜、宫廷菜、官府菜等融合而成, 口味浓厚清鳟, 质感多样, 菜品繁多, 四季分明。喜欢清淡的可能就比较难适应。 (4) 语言。虽然普通话推行已久, 但是各个地方还保留着地方特色的方言, 比如广州的粤语, 上海的上海话, 等等。了解一些地方方言, 对自身将来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总之, 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中, 加入中国主要发达地区风俗简介对大学生就业和今后的工作适应是有很大帮助的。各个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本校学生就业的去向安排具体的内容和宣传力度。广东地区的高校肯定以广州的为主, 江苏高校应当以上海为主。加入这些内容, 可以帮助大学生尽快适应工作和生活, 对其今后的发展有不可估量的帮助。
参考文献
[1]田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08.6 (2) :42-43, 48.
[2]李燕冰等.大学生职业选择倾向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创新对策, 教育与职业, 2010.5 (15) :136-138.
[3]古爱琼.关于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考.科技信息, 2008, (14) :481, 517.
[4]巩丽华, 王晓群.从提高就业率的角度谈高校如何开设就业指导课.财经学院学报, 2007, (4) :75-77.
[5]步珏良.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7, (20) :46-47.
如何让教育科研在学校文化里行走 篇2
首先, 必须弄懂为什么要搞教育科研?教育科研与教学或教学成绩究竟有多大关联?要解决这两个问题, 我认为必须弄清教育科研的重要性。
教育要迅速、高效地发展, 有赖于教育科研的引领。教育科研的目的是通过教育科研探究教育活动中潜在的或出现的问题, 研究新现象, 探索新规律, 寻求新办法, 解决新问题。教育科研的范围非常广泛, 作为一线教师而言, 比单纯从事教育理论研究的工作者有着更大的优势, 既有通俗易懂的教学理论, 又有切身体会的实践体验, 其现实性、可操作性远远超过教育理论工作者。
教学是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 提高教学质量是教育的永恒主题, 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质量的提高必须依赖于科研的引领, 教无定法但要得法, 方法不当势必误人子弟。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 作为教师首先必须面对深刻变革的形势, 面对社会和家长对教育的要求与时俱进, 勇于接受挑战, 激流勇进, 投身于教育改革的浪潮, 否则, 必将被社会淘汰和遗弃。
解决了教育科研的认识问题, 明白了科研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性, 就为其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其次, 教育科研的引领必须是校长身体力行, 实践必须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
增强校长的校本教研意识, 明确学校是校本教研的基地, 校长是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第一责任人。一个好的校长就是一所好的学校,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育教学, 因此, 校长必须是中心工作的引领, 是示范。作为校长, 应积极营造一种敬业奉献, 教学出成绩、管理出业绩、科研出亮点的良好氛围;引导教师树立起“科研兴教”“向科研要质量”“教育要改革, 科研需先行”“教师是教育科研的主力军”等新观念, 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科研活动, 使学校的学术研究持之以恒, 有声有色, 孤掌难鸣。一出好戏必须要有好的台柱子, 只有大家的参与, 方显其共鸣的效果。教师作为参与者、行动者、研究者, 就应在课堂这个校本教研的实验室里, 把日常教学工作中遇到的真实问题与教学研究融为一体, 用研究的眼光去分析、解决、审视教学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难题。如何才能有效的融会贯通呢?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投身实践、自觉实践。一是要多读书、读好书, 把读书当做人生最大的快事、幸事、乐事;二是将所学、所做、所思、所想表述其中, 从而得到精神与气质的熏陶, 得到思想与理念的提升。
再次, 建立科学的教研制度, 保障活动的顺利开展。
要想教育科研在学校文化里行走, 还必须要有制度做保障。俗语说得好: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学校教育科研工作必须有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 用制度来引导和规范教育科研活动。在新课程背景下, 提倡学术对话, 鼓励和支持不同观点和思想的碰撞, 百家争鸣, 百花齐放。因此, 学校应在组建以校长为组长的学校校本教研领导小组的前提下, 建立相关的管理制度, 如教研组活动制度、课堂教学评价制度、教研论文奖励制度、集体协作备课、作业批改、考试评价制度、经费保障制度、科研奖励制度等。
最后, 以课题为支撑, 建设学习型科研团队。
作为学校要努力的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以课题研究为龙头, 以校本研究为中心, 以课例研究为载体, 建立新的教育观念, 发挥每个教师的特长, 集中各方面的优势, 使一部分教师在自身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得以理性成长, 成为学校教研的先头兵。最大限度地帮助教师将课程理念体现在教学行为上, 作用于学生。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交流平台, 外引内联, 以他山之石, 攻克教学中的各种难关。如参加公开观摩课、赛课活动, 加入科研课题研究, 撰写论文等。“天下难事, 必作于易;天下大事, 必作于细。”教师们只有参与到这些科研活动中, 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进而利用教学一线的平台, 将自身研究的成果付诸实施。学校在具体的教育科研文化管理中, 应分层树立标杆, 鼓励用随笔、案例等形式进行研究, 让全体教师都能够参与其中。
总之, 随着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 学校的发展越来越走上内涵发展的轨道, 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作用将会日益凸显, 越来越成为学校发展的引擎和助力器, 成为学校发展的灵魂和根本。只有大力开展教育科研, 学校文化才会生机盎然。
摘要:本文探讨了如何让教育科研在学校文化里行走这一论题, 从教育科研的认识、校长的引领与教师的参与研究、制度的保障和课题的支撑四个方面予以论述, 凸显了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引擎和助力作用, 预示了教育科研必将成为学校发展的灵魂和根本。
行走在感悟中 篇3
我走向草原, 看到了天苍苍、野茫茫的博大, 看到了天地相连的神奇, 看到了雨后彩虹的绚美。懂得了“天外有天, 人外有人”的道理, 我学会了尊重。
我走向高山, 看到了山的巍峨、雄奇, 看到了绝壁孤松, 看到了它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 我学会了坚持。
我走向大海, 看到了海的波澜壮阔, 看到了海纳百川的气魄, 看到了千帆竞发的恢宏。我学会了包容。
我走向田野, 看到了“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的辛劳, 看到了“一分耕耘, 一分收获”的艰辛, 我学会了珍惜。
笑看云卷云舒, 淡看花开花落。
我继续行走在观察、思考、感悟中:
一只雄鹰直冲霄汉, 它告诉我什么是执着,
一支雪梅独立寒冬, 它告诉我什么是无畏。
一株百合长在麦田, 它告诉我什么是选择不当,
一颗沙粒流进蚌体, 它告诉我什么是找准位置。
……
我从大自然中一次又一次有了感悟, 有了智慧。
行走在文化风俗中 篇4
翻译是两种语言间的转换,更是文化(包括文学)之间的交流,这是翻译的基本性质。因为语言既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符号,其使用方式与表达内容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
二、文化缺省
“文化缺省”意指交际双方在交际过程中对双方共有的文化背景知识的省略。如果不懂得如何恰当地处理这种文化缺省,译作就会出现欠额翻译、超额翻译等问题。
1976年彼得·纽马克在“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The Theoryand Craft of Translation)一文中分析“意义走失”现象时,认为翻译中的意义走失是多方面的,而其中最主要是由于“超额翻译”(“过于细化”)和“欠额翻译”(“过于泛化”)造成的。
原文: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 (《红楼梦》第五十三回)
译文:Ning-guo House sacrifices to the ancestors on New Year’s Eve And Rong-guo House entertains the whole family on Fifteenth Night.(霍克斯译)
元宵节是中国的一大传统节日。元宵节的起源与灯火祭神有关。而Hawkes只用Fifteenteh Night来翻译这个盛大的元宵节,明显是认为西方读者不知道这个节日,所以他完全放弃了“元宵”这两个字所包含的中国文化,只是告诉译语读者一个时间概念,属于欠额翻译。
原文:摆上合欢宴来,男东女西归坐,献屠苏酒,合欢汤,吉祥果,如意糕毕。(《红楼梦》第五十三回)
译文:Tables on the east side of the hall for men and boys, tables on the west side for girls and women. There was herb-flavored New Year’s Eve wine and love-feast soup, there were lucky-cakes and wish-puddings.(霍克斯译)
“合欢汤”用合欢花煮制成,在除夕合家团圆时饮用。而霍克斯用了“love-feast”来翻译“合欢汤”。“love-feast”以前用于早期基督教的具有宗教性的圣餐,现在用于基督教的仪式餐。在《红楼梦》中,“合欢”即合家欢乐,团圆幸福。但霍克斯却给“合欢汤”增添了一种宗教色彩,这在原作中是没有的,所以译作属于超额翻译。
三、节日风俗文化缺省的补偿策略
分析了文化缺省对节日翻译带来的障碍,就必须对传统节日风俗的文化缺省做出补偿。
1、直译加文外注
Eg1: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红楼梦》第五回)
Through tears she watches the stream, On the Clear and Bright Day;A thousand lithe east wind blows, But her home in her dreams is far away.(杨宪益译)
Footnote: “ The festival, usually on the 5th of April, when the Chinese visit the family graves.”
此例采用了直译加文外注的方法。译者将“清明”直译为“Clear and Bright Day”,又怕对译语读者在理解上构成困难,所以给“Clear and Bright Day”在文外加了脚注。
2、文内注
Eg1:这时,母亲忽然想起一件什么事,说:“哎呀,包个大钱饺子吧,谁吃了谁就有福!”
Just then an idea dawned on my mother, and she suggested, “I say,let’s put in a coin and make a good-luck dumpling. Whoever eats it will be blessed.”(夏乙琥译)
例1中的“大钱饺子”是中国的特色文化。译者巧妙地运用了文内注的方法对其进行了解释说明,使译语读者很好地了解这些特色文化。
3、替代
Eg1: 林黛玉笑道:“大节下怎么好好的哭起来?难道是为争粽子吃争恼了不成?”(《红楼梦》第三十一回)
“What’s all this crying during the festival? ”asked Daiyu mockingly. “Are you fighting for sticky rice dumplings?”(杨宪益译)
Dai-yu beamed at the weeping pair:“Crying on a holiday?What’s all this about?Have you been quarrelling over the rice-cakes?” (霍克斯译)
众所周之,端午节要吃粽子。粽子是中国特有的文化。杨宪益用含有中国特色文化的“dumplings”将其译为“sticky rice dumplings”,而霍克斯用西方对应的词“cake”将其译为“ricecakes”。这也是一种用西方人熟悉的对应词替代含有中国特色文化的词,拉近译作与读者的距离。
这五种方法都可以用来补偿节日风俗翻译中的文化缺省。直译、文内注和文外注属于异化补偿策略,而替代属于归化补偿策略。
四、总结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译者常常会采用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补偿文化缺省。翻译是一个抉择的过程,译者在抉择时必然会因为自己的文化价值而影响翻译的抉择。而每个译者翻译时都有不同的翻译目的。那么,由于翻译目的和文化价值观的差异,不同的译者会选择不同的翻译补偿策略。如上所说,好的译本一定是将归化和异化策略辩证的对待,综合使用,这样才能有效的补偿文化缺省。
摘要:翻译节日风俗时,不同的译者针对文化缺省会采用不同的补偿策略:“异化”和“归化”。
行走在文化风俗中 篇5
用心感悟,不断超越
热爱生活的唐玉莲是68届初中毕业生,如今已经年过花甲,可是穿着依然时尚,充满着活力。她曾作为上海知青远赴黑龙江北安尾山农场,凭借一股不屈不挠的韧劲,唐玉莲在每一个曾经的工作岗位上专注、投入、忘我、真诚,成为了那个年代标杆式的人物。
正是由于她热爱生活的精神,虽历经岁月的磨洗,还是那么富有活力。花甲之年的她,以对文艺事业的一腔热诚,仍在追寻她人生永不褪色的梦想。
虽是没有严格经过文艺专业课程教育的老知青,仅凭着一腔热情和真诚,她创了中国风民乐队(中国风文化艺术团的前身),并逐步发展成包括民乐、管弦乐、打击乐、曲艺、魔术、舞蹈、时装在内、成员达到260余人的文艺团队,积聚了一批艺术爱好者,其中大部分成员是从国家和上海市各专业文艺团体退休的专业艺术工作者,其中包括国家一、二级演奏员,并在闵行区2000多个民间团队中脱颖而出,成为50个特色文艺团队之一。多次参加“上海之春”音乐会、上海国际旅游节、上海国际艺术节、特奥会、金秋闵行等大型演出节会活动,在上海历年的民乐演奏比赛活动中屡获团体和个人金奖.
身怀爱善执着前行
为了坚持中国风艺术团的成长和发展,唐玉莲把购买儿子婚房的钱款用于购置乐器、道具、服装、借场所、支付演员路费,即使在外界质疑、亲友不满情况下也毫不动摇。
一个没有靠山、没有背景、没有多少资金、蜗居在莘庄镇绿梅社区里的唐玉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的活跃理事,成为中共中央党校报刊社理事会的理事,成为中国教育发展联盟常务理事,成为中国部长将军书画协会副会长、“中国知名专家”等,而且做出了实实在在的成绩。
努力没有白费,虽然比别人付出了更多的心血和汗水,但唐玉莲执着13年的梦想还是实现了。2013年3月3日,经闵行区文广局与民政局审批,上海闵行区春申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注册成功,经13年黑土地的坚韧磨练,经13年文化梦的忘我追求,唐玉莲追求的文化梦渐次成真。启动仪式于2013年5月2日在闵行区群众艺术馆星艺剧场隆重举行。上海后世博研究中心秘书长漆启泰、意大利中国文化促进会上海联络处首席执行官于德丽先后致辞,对活动的成功与唐董事长的献身精神表示祝贺与敬意。启动仪式的成功举办,吸引了新闻媒体的关注和报道。
我与语文:行走在诗情画意中 篇6
我心目中理想的语文是———“文化味、语文味、儿童味、智慧味”俱全的“诗画语文”。“诗”乃文字, “画”乃视像, “诗”与“画”的互现, 或者说文字与视像的互现, 是诗画语文的理想和信念。
这种语文“文化味”很浓。语文是文化的, 语文人生是文化的人生。沿着文化的血脉引导学生去解读文本、阐释文本、升华文本是“诗画语文”的重要职责。教师面对文本, 首先要找到文化的感觉, 解读文本要在文字中“出生入死” (王尧语) , 教师要把文本当作水, 宛如一个游泳者在水中畅游, “徜徉在语文之途” (海德格尔语) , 潜入文字的深处, “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 (王尚文语) , 去触摸文字肌理的温度。找到文化的感觉往往使得语文课高屋建瓴, 内蕴深沉。
这种语文“语文味”地道。“诗画语文”是在关注诗情中对语文教学基本属性、基本特点的把握, 是为学生获得语文素养而服务的。“诗画语文”期待着这样一种工具语文的理想境界:当学生在看到语言文字的时候, 他的头脑能再现一种视像;当学生眼前出现某一个视像的时候, 他头脑当中能显出相应的文字。文字和视像的互现, 应该是语文教学感悟语言的理想追求。于是, “诗画语文”在实践中想方设法丰富语言文字在学生头脑中的视像———在解词的巧妙组合中, 在语意的浓缩膨胀中, 在节奏的舒缓张弛中, 在语境的叠加扩张中……
这种语文“儿童味”十足。“诗画语文”要面向儿童, 走近儿童, 倾听儿童, 引导儿童。在“诗画语文”的课堂上, 教师要全身心应对学生的学习状态, 小心翼翼地保护孩子的发言, 巧妙地把课堂和教学引向深入。教师和学生要进入“场”中, 教师欣赏着孩子的发言, 呵护着孩子的发言, 理解着孩子的发言, 感觉着孩子的发言, 俨然自己就是一个长大的孩子, 和儿童们一起欢笑, 一起惆怅, 一起感动, 一起游历……在“诗画语文”的课堂上, 教师是一个长大的儿童, 和教室里的儿童、文本中的儿童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三个“儿童”在课堂上的对话, “儿童味”十足。
这种语文“智慧味”透彻。“诗画语文”中智慧的生成, 依托师生在“教学细节”的敲打中进行。我们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酣畅淋漓的细节敲打, 对文本进行深度的文化解读, 对文本进行跌宕起伏的重锤敲击……这种基于“文化层面”上的细节开发, 有时落脚在文本的直述胸臆、一吐为快处;有时落脚在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处;有时落脚在文字引路、直达心灵处;有时落脚在提纲挈领、脉管滴血处……在细节的咀嚼中, 文本的“中间地带”显露出来, 人性中的良善、友好、真诚、智慧沉淀于学生生命的土壤中。
让思维在教学对话中“行走” 篇7
因此, 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 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使学生在思考中发现真理, 在思考中获取知识, 在思考中发展能力, 努力生成真正的师生、生生之间的“思维对话”, 从而使学生品味“思维对话”的愉悦, 享受真正有价值的数学。
一、精心点拨, 让思维在对话中更广阔
课堂上, 教师巧妙地点拨引导, 点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可以促使学生的思维在对话过程中不断深入, 智慧的火花在对话过程中不断闪现和碰撞。从而体会到自己在这个集体中的价值, 产生归属感, 洋溢出生命的气息, 绽放出勃勃的生机。
例如, 在教学“圆的面积”时, 教师让学生小组合作, 动手剪一剪、拼一拼, 把圆转化成学过的平面图形。几分钟之后, 一只只小手高高举起。
生:我们小组把圆转化成了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思考, 如果我们让圆平均分的份数越来越多, 那拼成的图形会是怎样的呢?
生:那可能拼成的图形就会越来越接近长方形。
师:你能具体地给大家讲讲吗? (生边演示边讲解推导思路)
师:同学们, 除了把圆转化成长方形可以推导出面积公式以外, 有没有其他的办法了呢?
生:我们把圆转化成了一个近似的三角形。 (思路略)
生:我们小组把圆转化成了一个近似的梯形。 (思路略)
师:大家真了不起!把圆转化成了这么多近似的图形, 推导出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生:老师, 我觉得其实不用剪不用拼也能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
师:真的吗?很想听听你的想法。
生:我把圆对折了四次, 平均分成了16份, 每一份看成一个三角形算出它的面积, 再乘16就是圆的面积了。
生:不行的。将圆平均分成16份后, 每一份是扇形, 怎么能当成三角形来计算呢?
生:如果把圆继续不断地平均分, 分得再多些, 曲线就变直了呀, 它就是三角形的底, 而半径就是三角形的高。 (全班同学热烈鼓掌)
师:真是不简单啊, 大家竟然想出了那么多的好办法。学习就应该这样, 要敢于向我们的书本挑战, 要善于主动地去探究。
在这里, 教师并没有局限于书本上现成的圆面积公式推导方法, 而是通过巧妙点拨, 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学生每找到一种不同的方法, 教师都给予热情的表扬, 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积极性, 同时, 也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对话, 让不同的学生展示了自己不同的思维过程;对话, 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思维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二、多元互动, 让思维在对话中更明晰
课堂对话的过程也是学生互相借鉴、互相补充、互相激发的过程。在教师的点拨下, 在同学的启发下, 学生突有所感, 忽有所悟。这样的教学, 有利于培养学生在求异中拓展思维, 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这样的课堂, 才有望成为学生表演的舞台、发展的舞台, 才有望成为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
例如, 在“数的整除”复习课上, 教师出示了一道判断题:“除2以外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此时, 学生发出了两种不同的声音, 而教师并没有立即做出评判, 只是让双方各推选出两名代表, 说明自己的理由。
正方:请问什么叫合数?
反方: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 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正方:那2是不是合数?
反方:2是素数, 不是合数。因为它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
正方:其他的偶数是不是合数?你自己举些例子看呢?
反方 (挠挠头) :4的因数除了1和它本身, 还有2, 它是合数。6也是合数, 8也是合数。
正方:那除了2以外, 其他偶数不都是合数吗?
反方 (仍有些不服) :刚才我只举了几个数, 不能代表全部。
正方 (据理力争) :你举任何一个偶数, 它的因数除了1和它本身, 都至少还有一个2。肯定是合数。
反方 (似乎又想起了什么) :2不是合数啊!
正方:没错啊!所以说除了2以外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呀!
反方 (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我错了, 谢谢你的帮助。
当学生出现不同的声音时, 教师并没有简单地指出谁对谁错, 揭示正确的答案, 而是创设了辩论这一对话形式, 使学生在合作中与同伴进行交流、反思并逐步修正自己的思维方式、认知策略、对问题的解释, 并为自己的策略进行辩解。让学生全面地思考问题, 明白真理, 从模糊走向清晰, 也使学生提高了自我认识水平, 提高了对事物的分析理解能力。
三、关注倾听, 让思维在对话中更缜密
在对话教学中, 学生光有表达是不够的, 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技能, 也是学生综合素养的体现。学生如果在课堂上能认真倾听, 就能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 开启思维的火花, 获取知识, 培养能力, 才能保证课堂活动有效地进行。因此, 教师要使每一个学生学会倾听, 在倾听中进行思考, 在思考中汲取营养, 弥补自身不足, 引起共鸣、萌发灵感、触类旁通。这样, 思考问题时才更富有逻辑性, 思维才更缜密, 对话才更有效。
例如, 潘小明老师执教的“数学广角——重叠问题”, 下面是课开始时的一个小片段。
师:同学们, 等会老师问你们问题, 你们愿意说真话吗?
生 (异口同声) :愿意。
师:那平时老师也经常让同学们回答问题, 你们觉得你们回答问题是说给谁听的呢?
生:说给老师听的。
生:是说给同学听的。
生:是说给老师听的, 也是说给同学听的。
师:是的, 所以等会你们回答问题的时候如果觉得自己说完了, 你就问其他同学“我说清楚了吗”“你有意见吗”。
“我说清楚了吗”“你有意见吗”看似平常和简单的两句话, 却贯穿了整节课的始终, 时刻提醒着所有学生要认真倾听, 缜密思考。整节课由学生的“回答—提问—质疑—辩论”串联而成, 教师也脱去了“权威”的外衣, 放弃了“指令”的权杖, “混杂”其中, 与学生一起倾听, 相互对话, 创造了一种“精心组织却无痕, 激情对话显和谐”的课堂文化。整个一堂课, 与其说潘老师教给了学生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 不如说他教给了学生一种勤于思考、勇于质疑、乐于交流的习惯, 而这一切都源于教师和学生的倾听。在对话中, 学生有疑问、有猜想、有惊讶、有沉思, 有经历探究的刺激, 有茅塞顿开的喜悦, 整个精神世界都得到了发展与提升。
【行走在文化风俗中】推荐阅读:
“在……中行走”话题作文:在书中行走01-09
文化边缘的行走09-11
引领学生在发展中行走11-27
在比赛中行走的日子06-11
在诚信中行走话题作文06-14
行走在雨中作文10-12
在行走中感受历史明十三陵09-11
牵着手,在黑暗中行走——白夜行读后感07-06
在行走中遇见最美的自己初中优秀作文01-12
行走在雨季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