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教学设计(精选8篇)
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教学设计 篇1
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基础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2009年6月13日是我国第四个“文化遗产日”,2009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的主题是:“弘扬民族文化,延续中华文脉”。弘扬民族文化,延续中华文脉()A.是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之名 B.是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C.有助于保护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D.能够展示世界文化的魅力
2.国家之所以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因为()①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②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是为了经济效益③非物质文化遗产能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④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2009年11月28日,法国驻上海领事馆有关官员一行来到黄山与徽州文化遗产专就中外遗产文化进行了交流。我们重视保护文化遗产()①有利于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②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繁荣世界文化的必然要求③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④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4.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极其丰富的文化,留下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形成了许许多多的风俗习惯,透过这些
民
族的传
统
节
日
及
习
俗
()①可以探索到我们民族文化的渊源 ②可以领略到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 ③可以感受到千百年来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④可以预测各民族未来的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5.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外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话题越来越热。假如以此为话题,围绕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意义写一篇政
/ 8 治小论文,你认为下列最合适的理论视角是
A.文化交流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B.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起决定性作用
C.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促进 D.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文化的一元化 6.鲁迅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展望中国现代艺术的走向时指出:“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一令人警醒的著名论断体现了()A.文化可以分为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两部分 B.民族文化都具有自己的个性特征
C.民族文化都值得发扬光大
D.正是不同民族各具特色的文化,才构成了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
2009年11月26日,一列悬挂中国国徽和“文化交流号”字样的红色列车,从广西南宁开出。这列承载中华文化“走出去”使命的火车,搭载着中国出版代表团一行119人和上万册中国图书,驶往越南首都河内。本次专列在越南、柬埔寨举行了为期10天的2009年“中国图书展销会”。据此回答7~8题。
7.()A.各民族文化之间差异在缩小 B.中国与这些国家的政府和人民的价值观趋同
C.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D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8.各国文化交流应提倡“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说明
A.认同本民族文化就是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B.消除各民族间的文化差异是文化交流的终极目标 C.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D.发展民族间文化交流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大同社会” 中国与
其他
国
家
文
化
交
流
体
现
了
9.中华文化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民族文化是相通的,这是因为()A.文化具有多样性 B.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征
/ 8 C.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D.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其共性和普遍规律
10.我国城市建设中“南方北方一个样,大城小城一个样,城里城外一个样”,这种“千城一面”现象()A.体现了当代世界建筑文化的发展趋势 B.是批判继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结果
C.不符合人们对城市建筑文化多样化的需求D.符合城市建设统一规划的需要
11.看图画,中国人过春节要吃团圆饭、放爆竹,西方人过圣诞节要唱圣诞歌、送圣诞
卡、迎圣诞老人。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文化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②民族文化具有多样性的特点③民族文化表现了不同的民族情结④各民族的文化是不会相互交融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2.中国的京剧、书法、武术为世界独有,俄罗斯的芭蕾舞、意大利的歌剧等享誉天下,这一切形成了世界文化大观园。这主要表明()①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主要体现为民族文化的多样性②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是有差异的③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④文化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地位是不同的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2009年6月13日,是中国第四个“文化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的主题是“弘扬民族文化,延续中华文脉”。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A.精神的火炬 B.情感的集中表达
C.消除文化差异的重要载体 D.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14.(2010·苏州模拟)历届奥运会吉祥物在设计时都遵循了“越是民族的,3 / 8 越是世界的”的理念,将最耀眼的本土文化呈现给世人。这一设计理念体现了()A.文化可以分为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两部分 B.民族文化都具有自己的个性特征
C.民族文化有精华和糟粕之分
D.正是不同民族各具特色的文化,才构成了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
尊重民族文化多样性,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据此回答5~6题。
15.尊重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原因()①民族文化高于世界文化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③本民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根本不同④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6.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就是要求在文化交流中做到()①尊重差异 ②理解个性 ③和睦相处 ④不分你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7.2009年10月16日晚,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在济南市隆重开幕。由于现代广播、电视、卫星、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开幕式盛会传送到世界各地,传到千家万户,人们了解山东文化的速度更快了。这说明()①文化在生活中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手段进行传播②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③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④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 18.就文化而言,“世界因不同而精彩,交流因不同而必要,创新因交流而迸发”。这句话所体现的关于文化的正确观点是()①尊重各民族的文明成果,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②世界上林林总总的文化,都值得我们弘扬③文化交流促进各个民族的文化创新④各国应在文化上相互
/ 8 借鉴,共同繁荣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9.2009年10月13日,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高校志愿者工作动员大会在上海举行,213名大学生成为上海市高校首批世博会志愿成员。假如你是一名世博会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你会()A.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B.做各国文化的弘扬者、建设者 C.积极创造条件满足服务对象的一切要求 D.积极主动地将每位服务对象都发展成志愿者
20.(2010·东莞模拟)传达中国人民对亚洲各国人民、各国文化的尊重,促进亚洲各国跨文化的对话、沟通和交流,是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价值追求之一。这说明()A.认同本民族文化就是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B.消除各民族间的文化差异是文化交流的终极目标
C.不同民族文化既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又有自己的个性和特征 D.发展民族间文化交流的目的是建立“大同社会”
二、非选择题
21.各国之间无论社会制度、价值观念、发展道路还是历史传统、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都存在着差异,各有自己的特性和优点,应彼此尊重,和睦相处,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共同创造一个不同文化和谐共处的多姿多彩的世界。
结合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认识。
22.2009年6月,第3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了中国申
/ 8 报的五 台山项目,决定将其作为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已有38处世界遗产。但正如漫画所示,中国对世界遗产的保护仍然任重而道远。看漫画,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漫画中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
(2)对此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并简要说明理由。
23.下面是近几届夏季奥运会造型各异的吉祥物:
(1)从这些造型各异的奥运会吉祥物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2)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坚持不同文明和文化和睦相处的必要性。
/ 8 参考答案:
1C、2D、3A、4A、5A、6D、7D、8C、9D、10C、11A、12B、13D、14D、15D、16A、17C、18C、19A、20C 21.答:(1)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文化具有多样性,各种文化之间,应当相互尊重、相互交流。
(2)由于世界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这样就使得民族文化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3)对待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我们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4)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22.答:(1)①一定的经济决定一定的文化,文化对经济有反作用。当今世界,经济和文化相互交融。②但一些地方政府把世界遗产当作“摇钱树”,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片面追求商业利润,忽略了保护文化的重要性。
(2)态度:①要发展。世界遗产的申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文化的传
播。发展文化产业是经济和文化现代化的需要,是维护国家民族文化的需要。
②要保护。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对文化遗产的保护
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23、答案:(1)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
(2)①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各民族文化具有人类文化的共性和普遍规律,又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征,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②文化是民族的。没有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会有世界文化百花园争妍斗艳、五彩缤纷的景象。只有保持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民族文化才会更具有生命力。
/ 8 ③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由于文化的不同,才使世界文化显得更具多样性。
/ 8
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教学设计 篇2
关键词:民俗体育文化,民俗,民俗体育,原生态
文化多样性是以文化的差异性为生存条件, 以差异性为基础的多样性才是有机的主体。 民俗体育文化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 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根基, 是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体育不仅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在独特的历史背景及文化传统中产生、发展及运行的。民俗体育与人们的日常生活, 密不可分。但是, 近代以来, 我国民俗体育的发展在历史的洪流中跌宕起伏, 时而命悬一线, 时而阔步向前。
1、民俗体育文化的内涵
我国民俗体育文化凝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时代性与民族活力。民俗体育源于民众、又被一定民众所传承;它依附于一定的民俗文化母体而存在, 并且是这个民俗文化母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融入民众日常生活中, 反映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而它既是一种体育文化, 也是一种生活文化。
我们不能把民俗体育看成一个纯粹的体育项目使其从该文化母体中剥离出来, 民俗体育文化内涵在于其所反映的民俗本质属性的总和。 以钟敬文先生和乌丙安先生为代表的许多国内学者都认为民俗的本体属性在于其“集体性、类型性、继承性和扩布性 (传统性) ”。而民俗体育集中体现了其本质属性。
2、民俗文化的特征
2.1、民族民风性
民俗体育有其自身特有的魅力, 不同于现代体育运动形式。民俗传统体育的发展受到民族文化、民族风格的影响, 在其运动规则和形式方法上, 有其自身的特点和风格,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2.2、群众参与性
我国民俗体育文化有着广厚的群众基因, 其运动方式简单易学, 老少皆宜, 健身效果显著, 并且还是“土生土长”的运动形式, 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并广泛参与, 与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相适应, 因而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2.3、全民健身性
民俗体育的参与对象不分男女老少, 适宜人群面广, 人们可以在其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 并在民俗体育中享受运动带来的愉悦, 同时也促进了体能与体质的增强。因此, 民俗体育已经成为广大群众增强体质的重要手段, 也是我国实施全民健身活动的重要途径之一。
2.4、娱乐趣味性
民俗体育文化中许多项目具有娱乐和趣味的效果, 如武术、舞狮等体育项目, 均具有较强的娱乐性和趣味性。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在闲暇时间里能够更多地参与各具特色的趣味民俗传统体育运动并从中获取愉悦, 已成为广大群众生活中的重要部分, 它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更多的健康、幸福与和谐。
3、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面临的困境
3.1、民俗体育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被挤压
全球化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趋势西方体育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进入中国西方体育文化由于其新颖性、竞技性、欣赏性和规范性等优势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欢迎尤其是年轻人的青睐。 目前西方体育活动渗透到我国不同区域和不同层次。 这使本来脆弱的民间民俗体育受到了前所唯有的冲击。 从社会体育文化氛围来看规在国内的电视、媒体、报纸每天都运用大量时间和篇幅来报道和宣传西方体育赛事很少宣传民间民俗体育赛事。 从学校体育教育来看我国大中小学都开设体育课开设的课程多是西方体育项目加篮球、足球、网球、健美操、排舞等。从青少年的体育兴趣来看规在的年轻人不愿意接受传统的民间民俗体育活动而是喜欢西方现代体育项目。因此, 民间民俗体育生存和发展空间被挤压。
3.2、不合理的资源配置给民间民俗体育文化带来的危机
由于我国实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在资源配置过程中政府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城市, 对农村的投入严重不足, 而对民间民俗体育的投入则更少。地方政府为了完成上级的考核目标, 把主要资金投入到高投入高产出的项目上, 他们认为民间民俗体育是高投入而低产出项目, 因此, 长期以来没有给予关注。同时, 由于西方体育文化的冲击, 民间民俗体育的生存空间被挤压, 民众对民间民俗体育的热情也越来越低, 民间民俗体育脱落了群众基础, 社会资金投入减少是必然趋势。
3.3、需大力开发民俗体育项目
国民俗体育种类丰富、项目繁多, 不亚于西方国家, 大致可分为技击类, 像武术、射箭等;娱乐节庆类, 像舞龙舞狮、龙舟等;养生类, 像导引术、气功、五禽戏等。民俗体育的研究整理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 还需进一步深入和加强, 虽然我国有部分高等院校开设了民族传统体育专业, 但大部分是以教育、研究武术为主, 只有在广西、湖南、云南等地有几所少数民族院校开展了一些本地的民俗体育项目。总体来说, 投入的人力、物力还远远不够。由于很多项目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 并受气候、环境等客观条件影响, 开展起来有一定困难。对此, 应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 每个地区找到适合本地区开展的项目, 集中力量, 打造本地的民俗传统体育品牌。
3.4、错误的“一劳永逸”观念
随着国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 人们开始关注文化资源的保护, 对于大部分文化继承者与从事者来说, 以为将自己的文化资源申遗成功就“一劳永逸”了。民俗体育不应该是阁间里的“活化石”, 文化的保护不能以申遗为万事大吉。
保护应该是多维度多面的, 从民俗体育项目、 民俗体育传承人、政策法律三维立体的进行完善性保护与可持续性发展。对于民俗体育来说, 非遗只是保护的一种基本形式, 其长远的发展需要结合时代的地域文化、法律法规的扶持、完善的监督体系, 与时俱进地发扬民俗体育文化, 做到传承与开发相和谐。不正视民俗体育文化的保护形式, 只会造成文化不可逆的损失。
3.5、民俗体育的环境危机
我国地大物博, 文化资源丰富多彩, 自然的地理环境为淳朴的民俗文化设立了天然的保护伞。但随着公路、高铁、机场的建设, 原来相隔胜远的地域文化开始出现交融, 现代化的冲击也使得民俗体育的环境发生变化, 传统观念与现代观念开始冲突。民俗体育源于乡村居民日常的生活方式, 骑马、爬山打猎、犁田、拜神等原始的生活方式塑造了独有的民俗体育项目。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 以往靠田而生的生活已经不在, 民俗文化的土壤开始消失。
4、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路径
4.1、对原生态民俗体育加以改造利用, 以丰富农村体育资源
虽然社会的进步使村民的生产劳动效率提高, 农民拥有了更多的余暇时间, 但是村落的健身娱乐资源却严重的匮乏, 农民的余暇休闲生活单调。 村落健身娱乐设施和现代体育资源发展滞后于村民的生活节奏的发展, 难以达到和满足农民渴求的健康的文化生活的需求, 而村落本身也缺乏自觉产生有益的、适合农民的娱乐活动。因此更多的农民选择在余暇时间在家围绕着电视, 或者打麻将、扑克等, 年青人则是沉迷于网吧、游戏厅等。因此, 原生态民俗体育就成为丰富村落体育资源最为直接的方法和手段。 在保持民俗体育项目的完整性和原生态性的基础上, 把其固有的文化内涵融入贯穿其中, 对原生态民俗体育项目进行改编创新, 只有这样才能将丰富村落体育资源, 变成村民健身娱乐休闲的方式, 提高农民的身心健康水平。
4.2、政府在资源配置过程中要加大对民间民俗体育的资金投入
政府要站在历史的角度考虑问题, 担负起历史的使命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因为我国多于一半人口是农民, 他们多居住在农村, 全民健身工程的实施和完成只有把重点放在农村和农民身上, 才可能实现既定的目标, 否则都是空谈。因此, 各级政府要把民间民俗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纳入到全民健身工程体系中, 不仅从政策上进行扶持, 而且从资金上加强民间民俗体育的投入。
4.3、加强申遗后的审核制度
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文化的保护, 往往给予更多的是记录性保护。大多数文化遗产申遗后就停滞不前, 其原因更多的是依赖心理, 指望国家给予更多的保护是不够的。文化的保护是需要文化主体的人去保护, 而不是一个名录。非遗审核的相关部门在审核通过后还应加强对于民俗体育项目的后续跟踪调查与监督, 促进民俗体育文化健康发展。 提升相关工作人员的文化意识与责任, 效仿《 舌尖上的中国 》 等节目, 以唯美的风景与文化为着手点开创地方民俗文化节目, 推广民俗体育文化, 提升国民的民俗体育情节。
4.4、根据地域环境针对性发展
民俗体育文化正在经历现代化到后现代化的过程, 是其发展必经阶段, 在城镇化进程中, 古朴的民俗体育土壤正在减少, 发展需要现代化也需要后现代化, 我们既要发展原生态的民俗体育, 也要发展顺应时代的民俗体育。文化需要多元发展, 差异性正是文化多样性的展现, 发展不同地域独特性的民俗体育文化其实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与发扬。文化的传承需要从多方面着手, 政府是重要的扶持与行业监督机构。效仿中国屈原杯龙舟节、潍坊国际风筝节的发展模式,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地发展民俗体育文化, 让民俗体育能在当今盛行的竞技体育与现代体育中拥有其一席之地, 推动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发展地域文化特色, 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5、结语
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转型, 许多民俗体育活动已退化消亡, 虽然近些年, 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下, 许多沉寂已久的民俗体育开始复苏, 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但在以目的理性化为实质的现代化社会中, 民俗体育的生存危机是值得担忧的。随着现代化的推进, 回归自己固有的文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要摆脱消极的保护状态, 开拓积极、创新与发展的局面, 任重而道远。民俗体育饱含着中国深厚文化底蕴的风俗民情, 是中国先进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蕴藏着丰富的价值理念, 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为此, 要保护和开发民俗体育的文化价值, 使其能够在世界文化的大花园中争奇斗艳、芳香四海。
参考文献
[1]罗湘林.村落体育研究——以一个自然村落为个案[D].博士论文, 2005, 5.
[2]邱丕相.民族传统体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3]杨领航.对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保护的思考——基于民间庙会视角[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2, (9) .
[4]刘旻航.民俗体育文化价值演进规律研究[J].体育科学, 2012, 3 (6) .
[5]陈青.跨文化融合的城市体育文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8, (5) .
[6]孙鹏.我国民俗体育文化产业化理性审视[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3, (2) .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篇3
【关键词】案例教学 电子白板 兴趣 突出重点和难点 讲练结合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1-0058-01
【设计理念】
1.运用分组探究问题的教学法。使用电子白板展示材料,通过教师引导,让同学自己思考找到本教学任务和问题,然后再通过探讨自己解决问题。
2.通过分析“第十三届亚洲艺术节”,引导学生思考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以及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培养学生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自豪感,树立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以“第十三届亚洲艺术节”为材料,结合课本探讨,了解文化的多样性的意义和正确的态度,以及文化的交流与传播的途径、手段、意义和态度。
能力目标:学会透过社会现象认识文化的作用和力量。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清文化在中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感悟中国“文化强国”的治国方略,树立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理念,增强爱国意识和民族情感。
【教学重难点】
文化的多样性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学生活动:分组,查阅关于本课的考试要求及标准,通过信息技术了解“第十三届亚洲艺术节”。
2.教师活动:搜集“第十三届亚洲艺术节”的图片、文字及视频材料,制作电子白板教案。教案中精心设计留给学生展示探究成果的电子白板页面。准备学生人手一份学案。
二、导入复习课
问题探讨导入:
教师问题一:同学们在下面都了解了“第十三届亚洲艺术节”的哪些情况?
学生回答略。
观点总结:通过电子白板展示“第十三届亚洲艺术节”海报,及相关介绍。2013昆明亚洲艺术节是经国务院批准的我国唯一的区域性国际艺术节,主题是,“魅力亚洲、文化中国、七彩云南、美丽春城”。
教师问题二:通过这些了解同学们对“第十三届亚洲艺术节”有了初步的感受,那么你们能用一个词来描绘艺术节吗?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依次上讲台在电子白板上写下词语。教师根据同学们写出的词语,总结出今天课程的主题,以及引导同学们回答出本课要点。
观点总结: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第一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1.异彩纷呈交相辉映;2.透视文化多样性;3.尊重文化多样性。第二框文化在交流中传播,1.生活中的文化传播;2.大众传媒,现代文化传播手段;3.文化交流,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教师问题三:2014年云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中要求我们主要掌握其中的哪些知识呢?
学生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上讲台在电子白板上书写考试要求。
观点总结:考点要求有“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文化的传播”“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
探究问题一: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教师使用电子白板展示材料:展示“第十三届亚洲艺术节”上朝鲜的《长鼓舞》、印尼的《星星索》等11个国家各具特色的艺术作品图片。
结合材料,请你运用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的知识,分析以上材料体现了什么现象?我们该用什么态度对待这一现象,为什么?
学生分组探究,回答略。
观点总结:(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2)态度是—尊重文化多样性。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3)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在文化交流中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探究问题二: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
教师使用电子白板展示材料:展示“第十三届亚洲艺术节”开幕式视频。视频简介了亚洲的柬埔寨、尼泊尔等11个国家组派了艺术团出席本届亚州艺术节活动。活动各具特色,异彩纷呈。
结合材料,联系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知识,思考为什么文化有“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说明了什么?
学生分组探讨,回答略。
观点总结:(1)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间经济的、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不同,导致了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2)文化是世界的。世界文化有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因为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所以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探究问题三:文化的传播
教师使用电子白板展示材料:展示“第十三届亚洲艺术节”开幕式视频。视频回顾了为期5天的艺术节活动。
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文化的传播知识的理解。
学生分组探讨,回答略。
观点总结:(1)文化传播的途径,有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等。(2)文化传播的手段,有口语、文字等,当今的主要手段是现代传媒。(3)文化交流的意义。既有利于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也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4)文化交流的态度。要更加热情地环游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探究问题四:课外拓展,实战演练,课后作业。
教师使用电子白板展示材料:展示昆明市呈贡新区低碳规划理念的整体城市设计规划图,十八大三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结合材料思考,在昆明市呈贡新区的建设中,我们家乡能利用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做什么?
观点总结:该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教师要鼓励每一个同学认真观察,积极思考,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教学后记】
本节课有四个特点:其一,是尝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自我解决问题,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二,是尝试摆正教师主导的地位。教师备课做了大量的工作,基本实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其三,是尝试引导学生用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其四,是尝试电子白板在复习课中的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有助于教师多种方法展示材料。
本节课在探究环节,存在几个问题需要改进:1.材料欠借鉴性。搜集的材料主要是“第十三届亚洲艺术节”,该事件有时效性,不适宜长期使用;2.设问方式需要更科学,符合高考设问习惯; 3.答案需进一步规范。
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教学设计 篇4
一、选择题
一: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1.(2011·日照模拟)中秋、清明、端午等中国传统节日被确定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这样做有利于()①继承传统文化,复兴优秀传统民俗 ②给现代社会的人们带来新的乐趣
③加强国民的民族认同,表达中华民族的民族情感 ④使人们深切感受到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传统民俗中的优秀内容,对人们的生活会产生持久的影响,应大力继承和发展,故①正确;②强调了传统节日作为一种文化具有丰富人们精神世界的作用,也正确;③强调了这样做有利于增强文化的民族性,也应选;④不符合题意。因此,应选C项。
答案:C 2.(2011·苏州模拟)随着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宣纸传统制作技艺、侗族大歌、中国书法、中国篆刻、中国剪纸、端午节等22个项目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国成为世界上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项目最多的国家。对此,下列认识错误的是()A.文化遗产对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有重要意义 B.文化遗产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 C.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D.保护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解析:本题是反向选择题。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是实现民族文化繁荣的内在动力,D观点错误,当选。A、B、C都是正确观点。
答案:D 二: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3.(2011·镇江模拟)入乡随俗表明了()A.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B.优秀文化取代落后文化 C.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D.不同的文化具有共通性
解析:入乡随俗是指在交往中要尊重交往对象所特有的风俗习惯,体现了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故答案选C项。尊重其他地方的风俗不一定是继承,A与题意不符。不能笼统地说其他地方的文化是优秀或落后文化,B项错误。入乡随俗是随他乡独特的风俗习惯,是文化的多样性和特殊性,不是文化的共通性,D项与材料不符。
答案:C 4.(2011·烟台模拟)清代学者叶燮曾说:“孤芳独美,不如集众芳以为美。”从文化角度来看,这强调了()A.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创新 B.优秀文化必然代替落后文化 C.文化发展需要博采众长 D.优秀文化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
解析:回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题干中引语的意思。题中词句告诉我们要善于在文化学习和交往中借鉴世界各国文化的长处,要博采众长。故选C项。
答案:C 三:尊重文化多样性
5.(2011·青岛模拟)国家主席胡锦涛在2009年10月召开的世界媒体峰会开幕式上致辞指出,世界各种形态媒体,应该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平等相处、求同存异、交流互鉴。这一观点的依据是()A.文化融合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B.大众传媒已经取代旧传媒 C.大众传媒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D.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
解析:题目要求回答题中观点的理论依据,由此可以直接选D。A、C不是题中观点的依据;B观点错误。
答案:D 6.(2011·汕头模拟)很多文字专家指出,欧洲各国媒体发出的报道不夹带他国文字,因为他们认为使用本国文字就能够把要说的话表达清楚。中国的媒体却出现很多的诸如悄然入校的TQC现象,还有“CCTV”这样的现象,这不好。这种观点是在呼吁国内媒体()A.需要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B.需要做传播中国文化的使者 C.需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
D.需要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解析:本题考查尊重文化的多样性的要求这一知识点。回答本题的关键是提取材料中的有用信息。材料中所述中国媒体出现的夹带他国文字的现象,正是在呼吁国内媒体应尊重自己的民族文化,故C项符合题意。
B.微博依托网络技术,能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 C.微博具有传播同网、全球同时、受众主动、双向互动的特点,是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媒体
D.微博原创性、便捷性日益凸显
解析: 本题考查大众传媒的相关知识点。A项表述绝对化;C项的后半部分是口语的特点;D项是微博的两大特性,与题干无关。
答案: B 六:加强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
11.(2011·哈尔滨模拟)美国时间2010年1月1日上午,近百名中国中小学师生组成的舞蹈队和旱冰队方阵引领着“上海世博花车”出现在有着120年历史的美国帕萨迪玫瑰花车巡游活动中。1月2日《洛杉矶时报》在头版头条位置用大幅照片报道了上海世博花车。上海世博花车从造型到表演都注重中国元素、上海特色,体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表达建设和谐城市的理念。《纽约时报》的报道说:“展现上海风貌的花车前,有一群穿蝴蝶翅膀、溜着旱冰的小朋友,他们赢得了观众的一阵阵掌声。”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上海世博花车巡游活动,体现了()①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应该通过文化交流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③文化交流对促进中国和世界的相互理解、提升中国形象大有帮助 ④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注重中国元素、上海特色”的世博会花车到美国巡游,体现了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①②③正确,故选A。本题体现的是通过文化活动传播文化,而不是商业贸易,故排除④。
答案:A 12.(2011·杭州模拟)长期以来,尽管西方消费者通过印有“中国制造”标签的商品而不断地接触中国,但是中国的文化形象在他们眼中始终模糊不清。绝大多数西方人通过媒体感知的中国形象与事实之间的距离可谓天差地别。这启示人们要进行()A.文化创新 B.文化继承与发展 C.文化交流与传播 D.文化要与经济相交融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交流的意义。回答本题的关键是弄清题干材料反映的问题。“绝大多数西方人通过媒体感知的中国形象与事实之间的距离可谓天差地别”,说明缺乏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因此启示我们要进行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故C项符合题意。
文化生活第三课教案[范文] 篇5
课 题
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第一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及世界文化的多样性。2.阐述文化多样性的含义及表现,分析文化多样性存在的意义 3.理解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2、能力目标 1.通过介绍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2.通过分析文化多样性的含义及其表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观念
重点
世界文化多样性;尊重文化多样性
难点
世界文化多样性;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活动,多媒体教学
导入新课
前几节课我们了解了文化与经济与政治,文化对人的影响,这节课我们进一步了解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教 学 过 程
(一)、异彩纷呈,交相辉映
◇课堂探究: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建筑艺术、语言文字,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涵。请举一两个例子加以说明。
◇探究提示:(1)就建筑艺术方面举例加以证明。北京故宫是明清24代帝王的宫殿,充分体现了帝王的尊严感和君临天下的气势。印度的建筑艺术光彩夺目,其基本特点是与宗教密切相关。而佛教的佛塔、佛寺、石柱、石窟、古代印度建筑艺术的精华所在。
结论:世界上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
1、民族节日:
(1)民族节日,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2)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举例:在传统节日中,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被合称为“中华民族的四大传统节日”。(3)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习俗,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 ◇课堂探究:圣诞节、春节
◇探究提示:展示圣诞树、春联等欢度节日的不同方式,加强探究活动趣味性。引导学生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内涵和韵味,“展现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确立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老师还可引导学生进行其他节日的对比,比如中国的七夕节和西方的情人节,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中西民族文化的差异。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搜集《世界民族节日集锦》,办好《世界民族节日集锦》板报展示活动。
2、文化遗产
(1)地位和意义: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2)保护文化遗产: 由于岁月侵蚀、环境污染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许多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正面临被毁坏的危险,这些为历史创造的遗产无法再造,因而成为不容替代的珍品。为了使不同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免遭破坏,联合国教育、科学与文化组织决定以名录的方式有计划地实施保护措施。
◇课堂探究:(1)丽江古城、复活节岛巨石人像、努比亚遗址这些世界文化遗产分别体现了什么样的文化遗产?
(2)你还能说出哪些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 ◇探究提示:(1)丽江古城,真实完美地保存和再现了古朴的风貌,展现了悠久、淳朴的纳西族文化。
复活节岛是为了纪念他们的祖先或酋长而建,他们把石像当成了自己精神上的守护神。然而这些守护在石海边的巨人脸上带着忧郁的神情,似乎见证了小岛曾经接踵而至的灾难。复活节岛上有一种奇怪的象形文字,称为郎格郎格,意思是“会说话的木头”。但认识这种符号的人早已死亡殆尽。准确破译这些符号,是打开复活节岛秘密的一把钥匙。金字塔和神庙是古代埃及建筑艺术的典范。
(2)如中国的长城、故宫、莫高窟、秦始皇陵与兵马俑、埃及金字塔。
(二)、透视文化多样性
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1.文化多样性及表现
◇课堂探究:各国民歌演唱,让学生欣赏。备选曲目:俄罗斯、非洲民歌◇探究提示:(1)民歌中的文化多样性,不仅仅表现为内容、曲调方面的差异,而且还表现为地理环境、风土人情、民族性格的多样化。2.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1)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即文化的世界性。
(2)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的差异,即文化的民族性。
(3)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文化的世界性是各种文化普遍具有的属性,即世界各种文化的共性。文化的民族性是各种文化的个体性、独特性,它使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化互相区别开来。
(三)、尊重文化多样性 1.正确对待文化多样性(1)正确态度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2)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我们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共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反对盲目自大、贬低、排斥异文化(如西方殖民者对非洲文明的怀疑,阿富汗塔利班政权炸毁举世闻名的巴米扬大佛);或者妄自菲薄、盲目崇拜异文化的错误倾向(如中国新文化运动时期,激进民主主义者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盲目崇拜西方文明)。
意义:只有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世界各国人民才能相互尊重、共同发展。各民族人民都对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2.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1)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举例:中国儒家的修养理论影响最为深远。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思想,孟子主张“舍生取义”。在儒家道德的熏陶下,中华民族的无数志士仁人躬身践行,以仁爱为核心,不断衍生出许多道性的规范,如宽恕、节俭、礼让等。这些传统美德,已经和整个中华民族血脉相连,成为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民族文化。◇课堂探究:出示17、27、28届奥运会会徽
要点提示:(1)比较第17届、第27届、第28届奥运会会徽的异同,你能理解它们的文化印记吗?
(2)用文化的眼光看,奥林匹克运动为什么会从希腊走向世界?
(3)从奥运会会徽的设计上,你能否感悟到文化多样性的价值? ◇探究提示:(1)会徽,是每一届奥运会的图腾。它向全世界展示了主办国家及城市对于奥林匹克精神的理解。
(2)1896年4月6日,第一届现代奥运会在希腊首都雅典举行。这说明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
(3)伴随着现代奥运一个多世纪的历史,奥运会会徽也经历了100多年的发展与进化。城市与民族的痕迹都深深地烙印在每一届奥运会会徽的上面,让人感悟到了文化多样性的价值。文化的多样性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2)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也属于整个世界。中国人民的四大发明,古希腊人的哲学与艺术成就,古代印度人民在宗教和数学方面的成就等,都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
◇课堂探究:(1)对那些面临失传的古老民族文化,有人反对进行抢救和保护,认为应当顺其自然地让它们被历史淘汰。你同意这种看法吗?(2)我们还有哪些独特的文化形式可以申报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 ◇探究提示:(1)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从文化意义上标识出一个民族的个性和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体现着一个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价值,既属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具有不可再生性的特点,所以对那些面临失传的古老民族文化,我们不能坐视不管,要进行及时有效地抢救和保护。
(2)如原生态民歌、古藏戏、长阳土家哭嫁歌,西安鼓乐、川戏中的变脸等。
课堂总结
文化的多样性,使世界文化多姿多彩,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发展中华民族文化的需要,也是世界文化繁荣的要求。
实例探究
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就是要求在文化交流中做到()①尊重差异②理解个性③和平相处④不分你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反 思
课 题
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第二框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文化传播的途径,大众传媒的作用
2.列举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说说他们各自的特点。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熟练使用大众传媒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增强做中外文化交流友好使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重点
文化交流、传播的必要性
难点
文化交流、传播的必要性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导入 新课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应该尊重各民族的文化特点,互相交流、共同发展。这一节我们进一步探究文化是如何交流、传播的问题。
教 学 过 程
(一)、生活中的文化传播
◇课堂探究:(1)这些现象具有哪些共同特点?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属于文化传播?
(2)你能归纳出文化传播主要有哪几种方式吗? ◇探究提示:(1)这些现象都属于文化传播,通过这些活动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等。生活中朋友聚会、参加娱乐活动、在家上网看电视等,都属于文化传播。
(2)文化传播主要方式有:商业活动、人口迁徙、教育、文化娱乐活动等。1.文化传播的含义
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2.文化传播的途径(1)商业活动
商人进行贸易活动时,不仅通过商品交换将商品中蕴涵的丰富文化加以交流,而且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交流文化。例:丝绸之路
◇课堂探究:当今世界经济贸易往来频繁,商业活动是否依然具有文化传播的功能? ◇探究提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经济贸易往来频繁,商业活动不但保留了原有的文化传播功能,而且在文化传播方面增添了新的内容,有利于推动当今社会文化交流与传播。例:广告(2)人口迁徙
◇课堂探究:我同历史上出现过几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清你根据学过的历史知识,指出它们对文化变迁产生的影响。
◇探究提示:两晋之际,永嘉之乱后的人口流动,唐朝的安史之乱以后,大批北方人涌入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两宋之际,靖康之乱引起北方人口的第三次南迁高潮
随着大批北人南迁,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经济重心的南移也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以风俗习惯为例,南迁的北人给南方带去了很多新的风俗习惯,促进了南北风俗的融合,如南宋都城·临安,即使是南方本地人开的酒馆也往往仿效汴京旧俗,在门前张挂炉子灯;茶馆则学北方张挂名人画像。更有趣的是,北方人吃蒸饼的时候习惯于先去掉皮,原本是因为北方风尘较大,但南方人也跟着学,去了皮才吃,总之,人口的迁徙,对文化的融合和文化的变迁起了重要作用。(3)教育
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人们通过学习各种文化课程,能够获得不同的文化知识。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牛和访问学者,则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外留学生更是对传播各自民族的文化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大众传媒: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 1.传媒及其发展
所谓传媒,就是传播媒介。
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2.大众传媒: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
(1)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称为大众传媒。
(2)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三)、文化交流: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1.文化交流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
◇课堂探究:根据学过的历史知识,你还能提供哪些历史上中外文化交流的佳话? ◇探究提示: 7世纪初,日本遣使与隋通好。唐朝时,日本共派来遣唐使近20次,最大规模时一次派遣约650人,最少时也有120人。赴日本的唐朝僧人鉴真和尚几经波折,终抵日本,带去了佛教、建筑、雕刻、绘画、医药及文学方面的知识。
元朝时,马可波罗在中国生活达20年,回国后写出了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成为有史以来西方人撰写的详细介绍中国的第一部著作。2.做传播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1)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2)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课堂总结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和手段,知道了文化在各种交往活动中传承、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文化的传承有重大作用,要推进全球文化合作与交流,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昌盛。
实例探究
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教学设计 篇6
一、选择题
1.习近平主席2018年的新年贺词,“我为中国人民进发出来的创造伟力喝彩”“千千万万普通人最伟大”“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不驰于空想、不鹜于虚声“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突出体现了中 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
①自强不息②爱好和平③开拓进取④勤劳勇敢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2.()发展为我们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A.祖国B.个人C.社会D.家庭
3.学完“祖国发展我成长”后,几位学生进行讨论。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小明:我的发展靠的是我爸爸妈妈的养育,祖国没有付出什么
B.小红:我的发展靠的是老师的栽培,与祖国关系不大 C.小伟:我的发展是靠我自己的刻苦努力,与祖国没有关系 D.小强:你们说的只是一部分,有国才有家,国富才民强,我们生活在祖国的怀抱里
4.在“美丽厦门共同维造”的主题班会中,小丽同学提供了两则素材: 素材一:思明区“雨花斋素食”餐厅给老人拾荒者、学生等提供免费午餐
素材二:海沧区举办首届“学习宪法、遵守法律”暨新厦门人法律知识竞赛
这两则素材分别体现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 A.公平正义 充满活力 B.诚信友爱 民主法治 C.民主法治 诚信友爱 D.充满活力 公平正义
5.2017年的春天是传统文化盛行的春天,无论是中国诗词大会》还是《朗读者》节目,都让我们对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了新的思考与认识。我们在灿若星河的名篇佳作中,可以找到自己的来路,探寻未来的方向。该观点告诉我们 ①要全面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②要增强人们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③中华文化优于其他各民族的文化
④要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强国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6.湖北29岁小伙郑松为了捐献骨髓救人,耽误了公司报到时间被解聘。他说,工作可以再找,孩子的生命只有一次。对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承担责任必须付出沉重的代价
B.郑松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C.郑松以损害自身利益去成全其他人的利益,有悖于和谐社会的要求,不值得提倡
D.公司解聘郑松的做法不合法,毕竟郑松弘扬了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
二、非选择题
7.某校围绕“我爱我的祖国”这一主题开展诗歌朗诵比赛,同学们进行了精心的准备,下面是同学们精彩的演讲片段。片段一:文明的星空,群星闪烁,许多文明似流星一样从人类的视野中一闪而过。历史的长河波涛汹涌,无数的民族如浪花般随着波峰激荡匆匆滑落。在人类文明的星空中,有一颗闪亮的恒星,这就是古老而不朽的中华文明;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有一个随着波峰流转而始终闪耀的绮丽的浪花,这就是伟大而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它有一种精神穿越千古,流传至今。片段二: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四川人叶浪在自己创作的诗歌中深情地吟道“地动天不塌,大灾有大爱,这一刻,我们都感到自己有一个强大的祖国!”面对我国航天科技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海外华人自豪地呐喊“我们中国的飞船飞得多高我们海外华人的头就会抬多高!”由此,我们怎能不爱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果你想在演讲词中介绍赞美自已的祖国,你会从哪些方面进行介绍?(2)片段一中提到的民族精神,请你谈谈它的内涵。它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有着怎样的影响? 3)片段二启示我们祖国发展对个人有何作用? 8.材料一《经典咏流传》是中央电视台2018年推出的一档大型文化类节目,节目“和诗以歌”将古诗词和部分近代诗词配以现代流行音乐,让流传千年的诗词歌赋在音乐旋律中焕发新的生命。《经典咏流传》第一辑中一首沉寂了300多年清代小诗《苔》在《经典咏流传》播出后,一夜之间被亿万国人认识,仅仅在微信客户端,《苔》引发3000万阅读量,官方微信推文单篇阅读高达280万。
材料二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认为,诗词与流行的结合是一种非常好的国民教育模式。他说:“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恒久魅力,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也成为人生价值、人生取向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了这样的创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定能在青少年中生根、开花、结果。”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相关知识,思考下列问题
(1)(经典味流传》节目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分别是什么?(2)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中生根、开花、结果,你有什么好的建议?(两个方面即可)(3)请你列举一句能够引发国人强烈的情感共鸣的古诗词。答案:
一、选择题 DADBCB
二、非选择题
7.(1)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江山如画。生活在祖国的大地上会感到骄傲和自豪;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是人类最早发样地之一,是世界上著名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包括:文字典籍、艺术创造和科技发明。
(2)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也成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灵魂与传统;今天,机遇与挑战并存,更需要我们不断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才能重振雄风,为人类文明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3)①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②祖国发展为我们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③祖国发展为我们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④祖国发展为我们的人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出彩的机会。8.(1)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2)国家:实施文化强国战略;加大文化投资力度,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对做出突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予以表彰和奖励;在各级各类教材中增加国学内容。
社会:加大宣传力度,多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让人们认识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学校:营造传统文化教育的良好校园环境;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开展多种形式的传统文化宣传活动;落实好传统文化教育的相关教材和课程。
家庭:言传身教,形成良好家风,营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庭教育氛围。
青少年:学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参加各种传统文化的活动。学习毛笔书法、学唱京剧、学习剪纸等,让中华文化发扬光大等。
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教学设计 篇7
关键词:街津口,赫哲族,文化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保护
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峰会通过了《生物多样性公约》, 反映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迫切性。而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 表达了文化多样性保护的紧迫性。虽然人们已经意识到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的有机联系, 但是在对生物和文化长期的保护中, 并没有充分利用两者关系, 仅仅从单一角度进行单一保护。本文以赫哲族典型的聚落——黑龙江省街津口为例, 试探究利用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的有机联系, 进行双重保护的发展模式。
一、街津口生物多样性现状及分析
街津口民族自治乡是赫哲族聚居区。位于黑龙江省同江市东北部46公里处, 黑龙江南岸, 与俄罗斯隔江相望, 地理坐标为东经132°43′30"~132°59′20", 北纬47°51′20"~47°57′40"。1936年建制, 居民由汉、满、朝鲜、赫哲族构成。
1.物种丰富度。
街津口属完达山植物区系, 种类繁多, 其中有高等植物59种23科34属。该区总面积15235hm2, 森林总蓄积1134830m3。森林覆被率93.7%。 在森林资源中, 天然林面积12652 hm2 , 占森林面积97.7%。主要林木类型有椴树、柞木、白桦、山杨等。该区有12种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 禽鸟、脊椎动物68种。主要动物有马鹿、黑熊、野猪、狍子、水獭、黄鼬、猞猁、狐狸、獾子等;珍禽有飞龙、天鹅、丹顶鹤、鸳鸯等, 以及多种小型候鸟。江河沼泡中盛产冷水鱼类, 如名贵的鲟鱼、鳇鱼、鲑鱼和“三花五罗”。
2.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性。
该区生态系统类型主要是森林生态系统和内陆湿地生态系统, 主要是保护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及珍稀动物 (包括特种鱼类如鲟、鳇、大马哈鱼;丹顶鹤、天鹅等水禽) 。
3.现状分析。
(1) 生物的栖息分布范围在萎缩。黑龙江我国一侧与俄罗斯一侧界限分明, 我国一侧较之另一侧浑浊。这是两岸环境质量好坏的直接体现。以渔业资源为例, 据了解, 近年来, 黑龙江流域污染严重, 水质不断恶化, 环境污染严重, 加上过度捕捞, 我国这侧的渔业资源远少于另一侧。 (2) 种群数量在急剧下降。笔者在2007年10月初到街津口调查, 那时正是禁渔期。即便这样, 部分渔民仍然在捕鱼。据了解, 自然保护区动物的种类和数量锐减。保护区的管理不善, 人为干预严重, 造成生态的退化。而且发现有蚕食保护区的行为。在保护区边缘, 笔者发现了一块玉米地深入保护区。 (3) 种群个体变小, 趋于低龄化。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 有渔民打到千斤左右的鳇鱼, 但现在根本不可能。由于江鱼的价格远高于人工养殖鱼的价格, 导致因为少而贵、因为贵所以要捞, 越捞越少、越少越贵的恶性循环。
二、街津口赫哲族文化多样性现状及分析
赫哲族是一个历史悠久, 居住于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江流域的古老民族之一, 曾长期以渔猎为生, 创造出富于特色的渔猎文化。赫哲族日常生活是其渔猎文化的重要表征, 见证了赫哲文化的发展历程, 并在其文化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 它成为文化发展最为直接和快速的体现;另一方面, 它引导着文化发展的取向。”[1]
1.语言与服饰。
笔者去街津口乡调查时发现, 除了60岁以上的老人外, 中青年一代根本不会使用本民族语言。在街津口平时几乎看不到当地人着民族服饰, 更多的是现代服饰。但是由于旅游的兴起, 赫哲族的鱼皮衣服等制品已经让人们知道它是该民族最大的特色。
2.饮食方面。
保留了浓郁的民族特色, 体现了弱小民族在极端条件下对环境的精巧的适应。因为地处高寒地带, 尤其是在冬季, 很难吃到蔬菜和水果。而生鱼中保留了人体所需的维生素C, 避免了因其缺乏而引起疾病。
3.生产方式。
由于渔业资源锐减, 传统生产方式的改变, 渔业生产减少成为必然。如“东方红林业局以完达山为中心, 大规模进行林业生产。致使猎产品资源大幅度减少, 加上国家实施野生动物保护措施, 赫哲族各生产队逐渐放弃了狩猎生产, 而全力转向渔业生产。作为赫哲族传统之一的狩猎, 变成了少数人工作和劳动之余的副业。”[2]“文化只存在于其生产与再生产的过程中, 只存在于日常生活的实践中。”[3]“由于贫困, 把物质作为最终的追求目标和衡量标准来进行道路的选择。”[4] 由渔猎向农耕生产方式的转变, 使文化依托的基础改变, 从而使文化发生变化。而文化的变迁反作用于生产方式, 导致生产方式继续变化。
4.宗教。
萨满教文化是赫哲族的传统, 其主要特点是“自然崇拜”和“万物有灵”。这在一定程度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产生积极作用。“萨满教有自己的社会功能——主要是调节人与自然界的关系。”[5]但是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大部分赫哲人尤其是中青年一代抛弃了这一传统信仰。
5.现状分析。
赫哲族民族文化的变迁是现代化的过程与全球化共同作用的结果。用发展的观点看, 文化的变迁是必然的。同理, 对文化的保护内容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并不是主张把当地人的生活生产调整到先前的原始状态。这样也会使文化本身濒临窒息。只有不断调整民族文化对现代化的适应能力, 才能使民族文化在接受现代化的同时, 又不失去本民族固有的文化要素, 并不断获得新的发展。这样, 民族文化不仅没有成为民族经济发展的障碍, 而且促使民族经济得到发展, 真正达到保护民族文化的目的。按照文化多元论 (Cultural Pluralism) 的思想, 少数民族群体在完全参与主流社会时, 应仍然保留自己的文化模式。所以说赫哲族一定要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自己的特色文化。
三、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协同保护的对策
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流失, 主要原因是来自于产业与发展部门一般持有的发展观念与当地人民观念的巨大差异, 以及对边远地区文化、传统知识和智慧的淡漠, 还有外部强势驱动的经济发展的冲击。当传统家园被彻底改变、传统的生计无法维持的时候, 社会组织和文化纽带必然出现断裂, 最终导致民族文化的衰落、消亡和文化多样性的丧失。所以, 应当有机结合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的联系, 进行双重保护, 使两者共同发展。
1.保护好文化的物质基础——生物多样性。
文化多样性依托于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文化多样性的物质基础, 生态环境的变化必然导致文化的变化。赫哲族的生产方式最初是渔猎, 在近代生态环境破坏, 转变为单一的渔业生产;现代环境更加恶化, 生产方式中又有了农业的成分。所以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前提是保护好利用好生物多样性。
2.发展社区经济。
要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 改善卫生教育条件, 优先提高人口的综合素质。为了增加渔民收入, 针对黑龙江渔业资源日益减少的实际, 要积极引导赫哲渔民变捕为养, 在政府的支持引导下, 建立养殖示范基地。针对街津山柞木多, 民族乡水草资源丰富, 养殖木耳、肉牛和家禽条件得天独厚, 政府可以组织为养殖户提供木耳椴和基础母牛, 聘请技术人员进行现场科学指导。发挥资源优势和民族优势, 把民族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用民族旅游带动促进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如整合旅游资源, 对景区景点进行统一规划;举办赫哲族旅游节, 为民族旅游搭建更广阔的舞台;聘请有关专家, 帮助赫哲族群众开发旅游产品。过去渔民居住的“木刻楞”、“地窨子”、“撮罗子”完全可以成为当地的独特一景;赫哲人爱吃的“塔拉哈”、“刹生鱼”可以成为赫哲酒家的金字招牌。
3.保护区与社区共管模式, 就地保护、合理利用。
把当地人的利益与保护区管护结合起来, 在不破坏生物的前提下, 可以允许当地居民非经济目的的采摘活动, 这样可以提高人们保护的自觉性, 弥补保护区管理工作的不足。社区的参与也起到社区内部相互的宣传作用。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自然保护区建设, 加强管理, 有效保护。
4.充分发掘民族文化的有价值部分进行保护。
在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里,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对自然的保护或养护本来就是生活的应有之义。不应把人置于生态系统之外, 人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 虽然由于存在高度发展的城市等聚落, 但不能人为地割裂人与自然的联系、聚落与生态之间的关系, 硬是把人与城市置于生态系统之外。要坚持科学发展观, 并结合当地特点, 利用好和发展好保护区与社区共管的模式。只有积极发掘民族文化的有价值部分进行继承、保护和发展, 才能有效地进行生态保护。
参考文献
[1]许明, 花建.文化发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2]舒景祥.中国赫哲族[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99.
[3][美]费思克 (J.Fiske) .理解大众文化[M].王晓, 王玉, 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1.
[4]YU CHANGJIANG.Enlightenment from a Small Ethic Group to World[J].Man and Biosphere, 2007 (5) :54.
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教学设计 篇8
【知识与技能】掌握设置背景色和笔的颜色的两种方法;学会给封闭的图形填充颜色的命令(Fill);会利用本节课所学内容绘制多彩的图形。
【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完成绘制彩色的Logo图形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每节课绘制多彩的图形,让学生感受到Logo语言的魅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Logo语言的兴趣,培养他们的信息技术素养以及运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设置背景色和笔的颜色(setbg setpc 命令)。
三、教学难点
给封闭的图形填充颜色(fill命令)。
四、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练习制作黑白的小旗子、用笔记下表现比较好的同学。
师:同学们请将电脑返回桌面,打开Logo程序。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两幅用Logo绘制的图形,请同学们对比一下有什么不同?
(出示图形)
生:回答。
师:怎样绘制小红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三课Logo命令训练营(二),学习之后我们就可以绘制小红旗了,你们可要认真学习呀!
板书:三 Logo命令训练营(二)
(二)探究实践
师:“请同学们和同桌交流,找一找设置画笔颜色和背景色的方法。”
1.设置背景色和笔的颜色
生交流。
师:你发现了几种设置画笔颜色和背景色的方法?
学生演示。
(1)利用工具栏中的背景色和画笔色按钮。
(2)Setbg 设置背景颜色 Setpc 设置画笔颜色”
师:板书。
师:请同学们将背景色设为黄色,画笔的颜色设为红色。
师:接下来,同学们按照12页的要求画出一面小旗。画得快的同学,一定要主动帮助一下慢的同学。
2.画小旗
生练习绘制彩色的旗子。
师巡视辅导。
师:完成的同学可以帮帮你的同桌。(体现小组合作)
学生演示:(老师提出明确要求,第一步输入什么命令,第二步输入什么命令。)
师:接下来,同学们画出一面小旗。
师:接下来,同学们给小旗填上红色。
3.给旗子填充颜色
学生动手操作。
师巡视辅导。
学生演示。
师:板书FILL命令。
师:老师发现很多同学都给旗子填充上了颜色,在使用填色命令时,你遇到什么问题了吗?
生:无法填充颜色,颜色填充了整个屏幕。……
师:哪位同学能解决这个问题?
生:填色时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填色时位于图形内部;必须落笔;填充的颜色必须是图形边框的颜色。
师:下面哪位同学愿意当小老师,给大家演示演示。
生讲解(演示)
师总结。
师:我们已经给小旗涂上颜色了,想不想画一些其他图形,那我们先来清屏吧。
师:(学生跟着输入)CLEAN CS DRAW CT (逐个输入,强调功能。)
(三)大显身手
练习:
指挥小海龟绘制红色的正方形并涂色。
指挥小海龟绘制一个背景色为黄色的蓝色三角形并涂色。
(学生作品展示)
师:请同学们展示一下自己的彩色作品。
(学生作品展示)
师:谁来说说这幅作品好在哪里,还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呢?
(学生互评)
教师鼓励:你真是个优秀的海龟指挥家!
(四)总结。
师:总结。
师:同学们马上就要下课了,同学们在课下能将16页的彩色的小房子画好之后发给我.
出示邮箱。
师:下课。
【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文化多样性与民族融合10-09
高中政治文化的多样性11-26
文化多样性12-12
文化内部多样性06-06
社会文化多样性09-10
新疆塔吉克族宗教信仰生活的文化多样性10-06
文化生活第三课《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教案08-27
文化生活第三课练习07-01
高二思想政治(文化生活)第三课教案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