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文化的多样性

2024-11-26

高中政治文化的多样性(通用9篇)

高中政治文化的多样性 篇1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教材分析】

本课作为本单元的第一课,主要讲文化的多样性以及文化传播的方式问题。文化的多样性主要指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文化的传播,使得各具特色的文化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文化的传播是在交流中进行的,传播的方式多种多样。本课是对第一单元的深化,是第四五课的基础,本课所谈到的文化传播与第四五课所谈的文化传承和创新是三位一体的。【设计意图】

以导学案为载体,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复习,巩固落实基础知识;以分析高考真题为例,明确考查的重点,提高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热点材料,提高学生学以致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生自主复习,巩固落实“文化多样性的含义、表现,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以及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手段”等知识点。

(2)提高学生调动和运用这些知识分析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复习巩固基础知识与师生合作探究典型例题、分析热点问题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树立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观念,增强做中外文化交流友好使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重点难点】

运用“文化的多样性”知识分析生活中的问题。【教学方式及手段】

1.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以激发学生兴趣、提供大量信息。2.以导学案为载体,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巩固落实考点知识。3.以高考真题为例,让学生明确考查的重点、角度和形式。【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2分钟)

播放视频“中日钓鱼岛争端”,提出问题“你如何看待美国在中日钓鱼岛争端问题上的态度?”待处理。

二、自主复习:(5分钟)

各位同学用5分钟时间朗读、巩固学案上提出的考点内容,准备展示。问题如下:

1.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是怎样表现出来? 2.各民族为什么要庆祝自己的民族节日? 3.为什么要保护文化遗产?

4.为什么说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5.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是什么?为什么? 6.承认文化多样性要坚持什么原则?怎么做? 7.文化交流的主要途径有哪些?主要手段是什么? 8.我们应怎样促进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意义?)

三、小组展示(3分钟)

按照分工,各小组安排一名同学到小组黑板进行书面展示,其他同学在座位上进行书面展示。

四、点评补充(3分钟)

学科班长先进行点评、补充,然后老师进行点评、补充。

五、合作探究(5分钟)

老师引导学生讨论、归纳下列问题:

1.最近几年,我国很多地方掀起了“申遗热”。许多地方在“申遗”的过程中对文化遗产进行了“开发”,甚至有的地方进行了“破坏性开发”。请你评析一下这些地方的做法。

2.“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这蕴含了什么哲学道理?

各小组讨论后发言,老师进行点拨:第一个问题主要应从文化对经济的反作用、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角度思考,第二个问题主要体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典例解析(12分钟)

老师和学生共同探究本考点近几年的高考真题。试题如下: 例1.(2010年安徽卷)截至2009年10月,我国已有昆曲、端午节等29个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跃居世界第一。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因为

①文化遗产是维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②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③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 ④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实现人类文明的趋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例2.(2012年天津卷)由我国著名艺术家杨丽萍领衔的《云南映象》在澳大利亚演出,引起轰动。这个蕴含现代文化观念、充满美丽安宁意境、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歌舞剧,在澳大利亚观众中产生了认同感和亲切感。该剧引发澳大利亚观众共鸣的根本原因是

A.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文化构成的

B.中华文化与澳大利亚文化具有巨大的反差 C.不同国家的人民具有共同的人文情怀

D.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作品能得到世界认可

例3.(2011年浙江卷)“竖大拇指”在北美一般被认为是“做得好”的意思,但在澳大利亚就成了无礼的肢体语言;吃面条时发出声音,日本人和韩国人觉得很正常,而英国人可能感到不舒服。这类现象表明

A.各地的文化几乎没有共同性

B.一种行为是否影响人们的交往取决于特定的文化背景 C.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同一行为的评价是不同的 D.同一行为在不同的文化中会有不同的含义

例4.(2010年江苏卷)近年来,中国民乐在欧洲的主流音乐厅多次上演,为欧洲听众带去了充满中国韵味的音乐享受,受到了较高的评价。这表明

A.不同国家的文化各具特色

B.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C.世界各国的文化具有一致性

D.文化既是通俗的又是高雅的

例5.(2012年山东卷)中国巨大的发展潜力形成了全球“汉语热’现象,而遍布世界五大洲的孔子学院,更是让中国的语言文化在全世界焕发出生机。这说明

①文化交流能够增强文化影响力

②文化对经济有积极的反作用 ③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④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例6.(2012年北京卷)随着国际和程度不断提高,北京越来越多的中餐馆开始提供英文菜单,但一些菜单的译法闹出不少笑话。近来有关部门出版了《美食译苑——中文菜单英文译法》一书,将2158道中餐菜名翻译成外国人能看懂的英文名称。此举有助于

A.丰富中华饮食文虎的内涵

B.促进中西饮食文化传播 C.展现中华饮食文化的魅力

D.减少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例7.(2010年江苏卷)高铁时代的到来,人们可以“在广州喝早茶,到长沙听笑话,再到武汉赏樱花”;“上午在西安吃泡馍,下午到嵩山看少林”。这说明科学技术的进步能够

①改变文化的存在形式

②方便人们的文化交流 ③更新文化的传播方式

④扩展人们的文化视野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例8.(2012年北京卷)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实施“走出去”战略成为对外开放阶段的重大举措。作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中要面对东道国语言、风俗习惯、价值观、宗教信仰等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

运用《文化生活》中相关知识,谈谈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应对上述挑战应有的正确态度。

六、构建知识体系(5分钟)1.引导学生构建本节课的宏观知识体系。2.引导学生写出本节课的高频考点及考查形式。3.多媒体展示本节课的知识体系及高频考点。(略)

七、热点解读(10分钟)回扣导入材料,引导学生分析:

时下最火爆的歌曲是什么?《江南style》!这首由韩国歌手朴载相(英文名PSY,绰号“鸟叔”)演唱的歌曲,7月15日在国外视频分享网站Youtube上线后,首周就创下了6500万的惊人点击量。86天,超4亿点击量,包揽了英国、美国、巴西、比利时等35个国家iTunes MV榜单排行榜冠军。而在过去一年里,还没有任何一个视频的点击数超过一亿次。而MV中独特的“骑马舞”更是风靡全球,连美国总统候选人罗姆尼之子都跳着“骑马舞”为父亲拉选票。在中国,《江南style》也成为从明星到草根追捧的对象。网络上已经出现“南京style”、“周星驰style”、“客家话style”等多个版本。甚至每个晚上中国街巷的广场舞,也抛弃了凤凰传奇改跳“骑马舞”。来自韩国的《江南style》,为何如此火爆全球?这场全球蹦蹦跳跳挥舞呐喊的狂欢,到底能给我们什么启示?

过程如下:

1.各小组进行讨论后,由代表口头展示。

2.老师进行点拨,关键是提高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分层作业】

完成下发的书面作业,A层次同学全部完成,B层次同学完成选择题外加一道主观题,C层次同学只完成选择题。(详见作业)【教后反思】

这节课学生被充分调动起来了,整堂课有活干,从典型例题的解析反馈看,对考点知识的落实比较到位,但是仍然暴露出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较差的问题,不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问题,要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锻炼。【使用说明】

我觉得这节课比较好的贯彻了我校的“三九”教学模式:提前下发学案,让学生在课前充分自主复习;课堂上师生合作探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效率较高;课后分层作业,有的放矢。但是在一些小问题上还比较粗糙,还需进一步打磨。

高中政治文化的多样性 篇2

一、从生活看文化, 增进学生与文化的情感

文化与生活息息相关。或者我们可以说, 生活就是文化的载体, 在生活中文化无处不在。即便是到了现代社会, 几千年前的文化, 依然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人是依赖文化而生存的, 民族是以文化为基石的。没有文化, 就不存在人类社会, 没有文化的民族, 很难在世界民族之林立足。因此, 文化和生活、文化和人本身就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也就意味着, 在高中政治教育中, 文化部分的教学也应该要与生活与社会保持紧密的联系, 不能把文化教育当成以此形而上的教育, 而是要将文化精神, 文化内涵从生活中挖掘出来, 让学生对文化产生更亲密的情感, 能够体会传统文化的内涵。

文化在生活中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 有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民风民俗等。只要用心观察, 用心体会, 就能体会到其中的文化精神。对高中政治教学而言, 文化部分的教育与其中政治知识不同, 这部分更多的是表现文化气息而不是浓厚的政治色彩。因此, 从生活的角度阐述文化, 拉进学生与文化的距离, 可以克服学生把文化当成政治, 进而联想到政治的严肃性, 而对文化产生距离感的不利影响。为此, 教师在《我们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等章节的教学中, 都可以把各种节日与文化链接起来, 让学生从平时生活中过的各种节日中了解传统文化, 并喜欢上传统文化。比如说“端午节”就是充满文化气息的节日, 其中蕴含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忠君的文化传统, 也蕴含着桀骜不驯、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的士大夫情怀, 这些无疑都是组成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因子。而这样的文化内涵, 都集中在屈原身上。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从屈原的《离骚》开始, 让学生体会其中那种“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人格魅力和文化精神。

二、从社会看文化, 提升学生文化保护意识

我们说文化对社会的进步, 对人类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 在现代社会, 传统文化也遭到了冷遇, 流行文化不断的冲击, 新观念、新思想不断的冲击, 使得传统文化有被“遗忘”的威胁。而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无疑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 被掉包, 成了韩国的传统文化。这足以让我们反思, 让我们思考传统文化的出路。而对高中学生而言, 担负着传统文化下一代接班人的重大使命, 如何让学生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提升文化保护意识, 至关重要。而这需要学生为传统文化的发展“寻路”。

如《走进文化生活》的教学中, 教师应该从社会生活中, 挖掘现代生活中的各种文化因子, 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 审视文化, 选择文化, 考虑如何在市场经济中继承和发展文化。为此,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让学生在“在流行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博弈中, 谁会取胜?”为主题, 开展一个文化辩论会, 让学生从自己生活的感悟开始, 谈谈自身所熟知的传统文化是否被流行文化取代。

三、多角度看文化, 丰富学生对文化的认识

政治教学中的文化教育, 不应该是单一的, 不应该是呆板的, 而是应该丰富多彩, 灵活多样的。因此政治教师在教学中, 还应该要注意不断的丰富教学的形式, 不断的丰富教学的内容, 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文化世界中, 认识文化, 了解文化, 并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品位, 增加文化内涵。

在教学内容上, 教师应该不断的丰富教学资料, 在原有教材资料的基础之上, 不断的引入新的材料, 让学生在各种文化资料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教学形式上, 教师可以采用课堂辩论、小组合作、探究教学、图画教学等等。比如说,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入一些有趣而且韵味深刻的漫画材料, 让学生自己对文化现状进行反思, 如:

这幅漫画生动的展现了当前影视市场不断翻拍中国古典名著, 呈现一片“繁荣”景象的不合理现象。通过图画的介入, 可以直观的将这一问题反映出来, 并让学生对这一现象进行思考, 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四、结语

总之, 高中政治课程中的文化教育至关重要。高中政治教学应该根据文化教育的特点, 根据教学的要求, 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 把传统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把传统文化面临的困境传达给学生, 让学生在学习中进行反思, 正确认识和对待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吉锦文;思想政治课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1年04期

[2]滕永义, 欧阳君;关于加强思想政治课实践环节的探索[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2年Z1期

高中政治文化的多样性 篇3

关键词: 教学方法 高中政治 构建方法

应试教育下的高中政治课堂一直采取的是灌输式教学模式,导致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严重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也不利于高效课堂的顺利打造。所以,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认真贯彻落实课改基本理念,结合教材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组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构建高效的政治课堂,确保学生在高效课堂中获得良好的发展。因此,新时期的政治教师要打破传统课堂的沉闷,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构建高效的政治课堂。本文以以下几种教学方法的应用为例对如何构建高效的政治课堂进行论述,确保学生在高效课堂中获得良好的发展。

1.问题探究法的应用

问题探究法的应用一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强化学生的认知,二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在确保高效政治教学顺利实施的同时,也为学生的健全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立足政治课堂,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以大幅度提高政治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教学《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也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我引导学生思考下面几个问题:①世界文化都包括哪些方面?②传统节日属于世界文化吗?③文化是民族也是世界的?④思考:民族节日蕴含民族的哪些文化因素?……组织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对上述的问题进行思考探究,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生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理解能力,而且对高效政治课堂的顺利实现有密切的联系,更有助于学生政治素质的大幅度提高。

2.案例分析法的应用

案例分析法是政治教学中常见的一种教学方式,也是政治试卷中分值较高的一部分。但是,从整体反应的情况看,学生的分析能力较弱,对案例的理解能力有待提高,严重不利于学生解题能力和案例分析能力的提高。所以,实施案例分析法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解题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而且有助于高效政治课堂的打造。

例如:教学《影响价格的因素》时,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了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我引导学生对下面几个案例进行了分析探究。

案例一:两年前,3G手机还是新鲜事物,高昂的价格对于普通市民来说尚“曲高和寡”。时过两年,3G技术日益成熟,生产成本越来越低,下线的产品越来越多,这让3G手机价格下调成为必然。运营商对3G手机的价格战正此起彼伏。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说明价值和供求关系是怎样影响价格的。

案例二:北方,冬季西瓜的价格可以达到2元/斤-3元/斤,甚至更高,夏天西瓜的价格只有几毛钱。思考:该现象说明了什么?

……

引导学生自主结合教材内容分析上述案例,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而且对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对学生综合解题能力的培养有密切的联系,同时,对学生高考成绩的提高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辩论教学法的应用

一直以来,政治课给人们留下的印象就是枯燥、沉闷,理论性强。所以,即便是教师一直采取灌输式教学模式学生认为政治课就应该是“死死板板”的。但是,事实上,政治课也是可以上出乐趣的。辩论式教学法的应用就是给“呆板”政治课注入生机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授课时,我们要选择恰当的辩论主题引导学生参与辩论活动,激烈的讨论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例如:教学时,我们可以组织学生以“钱是不是万能的”、“艰苦奋斗精神是阻碍社会发展的”、“大众传媒对文化生活的影响”、“细节决定成败”等相关主题进行辩论,这样的过程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而且能通过辩论提高素养,同时,对政治课堂的顺利实现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当然,这样的辩论活动的开展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辩论式教学模式的价值,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当然,除了上述的三种教学方法之外,还包括先学后教法、小组学习法、直观教学法等,目的是打破传统,突破束缚,给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进而为学生的健全发展做好保障工作。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认真贯彻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并用其作为指导思想选择多样化、恰当的教学方法,真正构建高效率、高效益的政治课堂。

参考文献:

高中政治文化的多样性 篇4

【计划学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了解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等世界文化的表现形式,使学生赏析不同民族文化的精粹,认识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进而能够阐明文化多样性的含义、意义,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原则。

2.能力目标:通过列举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等世界文化的表现形式,培养学生观察和理解文化现象的能力;通过理解文化遗产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培养综合归纳观点的能力;通过探讨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的了解,使学生能正确认识多元文化存在的意义,确认文化多样性的价值,树立尊重不同文化的观念,增强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感。

【学习目标】

1.1-1异彩纷呈,交相辉映;

1.1-2透视文化的多样性;

1.1-3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文化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教学方式及媒体】

教学方式:问题探究法。

媒体运用:多媒体播放设备、投影片(PPT)。

【教材知识结构】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请同学说一说你最想去的地方,为什么你想去哪里?

如果这世界只有一种文化,如果每一个城市的中心地区的建筑物都是一个模样,那么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意思?旅行要看些什么呢?正是因为世界的多姿多彩才吸引我们的目光,为我们展现了文化的多样性。

列举自己想去的地方并讲讲理由。

通过提问,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导入正题。

1.异彩纷呈

交相辉映

环节一:大家都来猜。

设问:你知道这些哪些是那些民族的吗?(见PPT)

你知道这些建筑是哪个国家的什么建筑吗?

你知道这些文字的名称吗?

环节二:晒晒节日习俗。

提问:你了解这些节日的习俗吗?(PPT)

我国的传统节日-少数民族传统节日-西方传统节日

设问:这些节日的共性是什么?

回归理论:从民族节日的形成上看,民族节日蕴涵着民族生活中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从庆祝传统节日的意义上看,庆祝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环节三:说说文化遗产

从华裔建筑设计师贝聿铭的故事说起。

贝聿铭,自小生活于苏州,1935年赴美,先后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攻读建筑学,1982年,获美国普利茨克(Pritzker)建筑设计艺术大奖。 1978年,他率美国建筑师代表团访问中国,这是他出国40多年后第一次回到母亲的怀抱。他站在景山之顶,凭栏远望,灿烂的阳光之下,故宫建筑群沿着主次轴线平面铺展,错落有致,金黄的屋顶,赭红的城墙,被湛蓝明澈的天际线勾勒得华美雄浑,显示出纵横一气,万物谐和的辉煌和安详。蓦然回首,贝聿铭微笑着对他的美国同行说:“我是中国人!”

设问:贝聿铭为什么有这样的自豪感呢?你知道其他国家的文化遗产吗?

展示世界上比较著名的文化遗产。

回归理论: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设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何重视文化遗产?

世界上许多以文物、建筑群和遗址类著称的文化遗产,如中国的故宫、埃及的金字塔等,不仅对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展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的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为了使不同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免遭破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以名录的方式确立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并予以保护。

设问:除了故宫以外,你知道我国有哪些世界文化遗产?

我国在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至今已经有40处文化和自然遗产、自然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继意大利、西班牙之后的`第三遗产大国。其中文化遗产28项,自然遗产8项,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4项,文化景观2项。

教师展示:文化遗产在中国。

讨论:有些民族文化遗产损坏严重,维护和修善的成本太高。有人认为,文化遗产没有保护的必要。你怎么看?

(1)学生分别回答。

(2)学生举例说明,可以谈谈一些熟知的节日如春节和圣诞节的由来,交流节日习俗。

(3)学生回答问题。

学生思考总结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学生讨论,肯定保护的必要性,同时认识到保护文化遗产可以采取多种方式。

引发学习兴趣,以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服装、建筑、文字体会文化的多样性。

通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

华裔建筑设计师贝聿铭的故事令人感慨,深感因我国文化遗产的壮美而带来的自豪感。

图片的形式让学生直观感受文化遗产的魅力,在交流中逐步认识到文化遗产的精髓。

通过讨论,深入理解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2.透视

文化多样性

我们观察多姿多彩的节日习俗和文化遗产,品尝到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的韵味,可以看出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教师引导学生在课本上找到文化多样性的含义。

设问:请同学说一说文化多样性有哪些表现?

环节四:回顾精彩一幕

播放视频: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表演:活字印刷

设问:如何理解“文化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总结: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1)学生阅读教材,总结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2)学生观看视频,感受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表演的精彩,思考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经过讨论得出结论。

对于概念直接给出比较清晰明了。

从直观的画面,由浅入深概括理论内容。

3.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环节五: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阅读三段资料。

思考:今天的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世界文化多样性?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态度?我们对于多样的世界文化应该遵循怎么样的原则?

理论回归:

1.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共同促进在发展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2.文化多样性的必要性

①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②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3.尊重文化多样性应遵循的原则: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共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1)学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得出如何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的知识。

提供文字素材,有助于学生静下心来梳理所学理论知识。

课堂总结

本课的知识结构。

向同学们介绍一部电视剧:美国的6集电视连续剧Into the west(译名:西部风云)从白人移民和北美本土印第安人两个视角来书写一段宏伟的史诗。表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冲突和交流、融合,是美国西部史上风情诗画与血雨腥风的历史见证。

课后活动:

了解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分组查找相关资料,制作课件并选定主要发言人,在下节课交流。

高中政治文化自信的知识点 篇5

一、永恒的民族精神。

1.中华民族之魂。

①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和精髓。

②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2.伟大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

3.高扬爱国主义旗帜。

①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的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

②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是具体的。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③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二、弘扬民族精神。

1.薪火相传,越燃越旺。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是这个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等是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

2.高擎中华民族的精神火炬。要大力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大力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3.书写中华民族精神的新 篇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凝心聚力的举国之魂、强国之魂。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精神力量。

综合探究:筑牢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高中政治什么是文化 篇6

人类传统观念认为,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由人类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人类社会与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能够被传承和传播的国家或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规范、艺术文化、科学技术等,它是人类相互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是对客观世界感性上的知识与经验的升华。

哲学定义

文化的定义: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文化是智慧群族的一切群族社会现象与群族内在精神的既有、传承、创造、发展的总和。

它涵盖智慧群族从过去到未来的历史,是群族基于自然的基础上所有活动内容。是群族所有物质表象与精神内在的整体。

具体人类文化内容指群族的历史、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宗教信仰、艺术、伦理道德,法律制度、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精神图腾等等。

二.内涵

文化大致可以表述为:

1.广泛的知识并能将之活学活用;

2.内心的精神和修养。

传统的观念认为: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 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包括交通工具、服饰、日常用品等,它是一种可见的显性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分别指生活制度、家庭制度、社会制度以及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审美情趣,它们属于不可见的隐性文化,包括文学、哲学、政治等方面的内容。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

狭义的文化就是在历史上一定的物质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了狭义文化的早期经典学说,即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文化也可以称之为社会团体共同的思维特征。不管“文化”有多少定义,但有一点还是很明确的,即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有人才能创造文化。文化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体现。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人创造不同的文化。人创造了文化,也享受文化,同时也受约束于文化,最终又要不断地改造文化。我们都是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文化的享受者和改造者。人虽然要受文化的约束,但人在文化中永远是主动的。没有人的主动创造,文化便失去了光彩,失去了活力,甚至失去了生命。我们了解和研究文化,其实主要是观察和研究人的创造思想、创造行为、创造心理、创造手段及其最后成果。

三.文化与文明

①从内容上看,文化是人类征服自然、社会及人类自身的活动、过程、成果等多方面内容的总和,而文明则主要是指文化成果中的精华部分。

②从时间上看,文化存在于人类生存的始终,人类在文明社会之前便已产生原始文化,文明则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一定阶段。

③从表现形态上看,文化是动态的渐进的不间断的发展过程,文明则是相对稳定的静态的跳跃式发展过程。

高中政治文化的多样性 篇7

一、应用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热情

很多学生对政治知识有一种错误的认知, 他们觉得自己没有生活在战争时代, 不需要特别关心政治时局;认为自己不打算从政, 没必要学习政治知识。如果学生感觉不到政治知识与自己生活的联系, 他们就不会积极地学习政治知识。为了改变学生对政治知识的错误认知, 教师可从传统文化的角度采取措施。

以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为例, 教师可引导学生从王羲之的名贴《兰亭集序》来了解生活和政治的关系。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到王羲之是晋朝著名的书法家, 那时, 晋朝的政治非常腐败, 外敌入侵, 晋朝的皇帝性格懦弱, 他不思重振朝纲, 只会一味对外求和。就在外敌即将入侵时, 王羲之邀请他的友人们来兰亭一聚, 他们一起谈文、论字, 他们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即便外敌能够入侵他们的国土, 却无法淹灭华夏的传统文化的想法。在这场聚会中, 王羲之写出传世的《兰亭序集》, 这一篇字既飘逸潇洒, 又刚劲有力。虽然《兰亭序集》的原本已经丢失, 但是一代又一代的书法家都曾临摹过这篇字帖。这些书法家们临摹的不仅是里面的文字, 还有寄托在字帖中的不屈精神和爱国情感。教师引导学生从书法的角度去思考政治知识, 学生就能了解到自己的一言一行将能反映出自己对政治的理解, 它与自己的为人处事有很大的关系, 从而他们就会积极地学习政治知识。

如果教师引导学生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学习政治知识, 学生将能理解到政治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了解到政治对生活的意义。

二、应用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政治思想

传统文化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在生活中, 虽然很多学生都会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 但是他们却很少去思考这些文化是如何形成的。在思想政治教学中, 如果高中政治教师能引导学生从政治的角度看待传统文化, 学生将会在思考中树立全新的政治思想。

以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构建和睦家庭》一课为例, 一名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要求子女必须讲孝道, 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有时毫无人性。以“郭巨埋儿”的故事为例:郭巨家贫, 不能奉养母亲, 就把自己的儿子埋了, 用儿子的口粮去奉养母亲。郭巨的行为感动上天, 上天赐了郭巨两坛黄金, 而且不许任何人擅取郭巨的黄金。这名学生质疑, 这个关于孝道的故事非但不会让现代人感动, 还会让人觉得很残忍。目前国家也提出尽孝的概念, 倡导“常回家看看”就是给老人带去希望, 可是由于种种原因, 很多子女无法尽孝。那么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看待中国的孝道文化呢?这时, 教师引导学生从中国传统孝道中尽孝的对象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学生经过思考, 会发现传统的孝道为夫妻俩一起孝敬婆家的两老, 这样, 学生就能理解到传统孝道背后蕴含着夫权文化。教师再引导学生去思考在传统的家庭中谁是权威, 谁提倡孩子必须得孝顺?学生又能理解到孝字背后的父权文化。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从“忠孝一体”的角度进行思考, 学生就能理解到父权背后的君权文化。教师引导学生从“三纲五常”的角度思考, 学生就能理解到中国的孝道是一种被政治扭曲过的文化。教师又引导学生思考, 为什么西方国家不提倡子女尽孝, 而我们国家却强调子女必须要尽孝呢?学生从横向的角度去比较, 就会了解到西方的国家强调个人的权益, 他们要求每个人都尽自己的义务, 而国家必须保障公民的权益, 在这种政治制度的框架中, 西方以特殊的福利制度赡养老人, 子女不必担心父母无人照顾;而中国的政治体系尚未成熟, 福利制度不建全, 于是国家希望子女能够去赡养老人。

教师若能用好这个案例, 让学生看到政治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在日后的学习中, 学生就能学会用政治思想去思考各种社会问题, 而这种宏观的政治思维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三、应用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政治认识

部分学生在思考政治事件的时候, 态度会特别偏激, 观点会非常狭隘, 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传统文化这个角度来认知政治问题。

以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法律保护下的婚姻》一课为例, 部分学生认为目前中国的婚姻法非常不完善, 他们认为新的婚姻法只保护男女双方婚前的财产, 却不正视婚姻中男女职责的差异性, 新婚姻法将导致女性不会轻易进入婚姻, 或者女性要求只有男性付出极大的代价后, 他们才愿意进入婚姻。这样一来, 男方就会因为缔结婚姻的代价太大而产生负面的心理。这些学生偏激地戏称目前的婚姻法是让社会底层男女相互怨恨的婚姻法。此时, 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习《孔雀东南飞》这篇课文, 让学生理解到在传统的文化中, 婚姻的男女双方均无自主性, 中国的这种婚姻制度存在了两千年左右。现在新的思潮让人们的观念发生了改变, 新的经济方式打破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 中国的婚姻制度也开始冲破传统的束缚。在新中国, 男女婚姻的自主性已被法律保障, 中国要在新的环境下摸索出一套较为完善的婚姻制度需要更多的时间。学生若从传统文化的角度了解了中国社会的变迁, 他们在认知政治问题时, 将会用发展的眼光来思考政治问题, 他们的政治观点将会更完善。

高中政治文化的多样性 篇8

关键词:文化生活 动态课程资源 开发

动态课程资源是指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等在多项活动过程中产生的课程资源。只有与学习者发生了互动,才能彰显课程资源应有的教育价值和课程开发的意义。笔者结合高中政治《文化生活》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几种开发动态课程资源的策略。

一、用情境性设计开发动态课程资源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情境的设计,要重视对学生思维的启发,不要一味地让学生去掌握知识点,而忽略了对学生情感的引导。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时,不仅要吸引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要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结合;既要使学生能驾驭这些问题,同时也要富有一定的挑战性,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此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学会用逻辑思维去思考问题,对感性的材料进行加工。

例如,在《文化与经济、政治》这一课中,一定的文化是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的,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这个知识点对于学生来说有点抽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入感性的材料,展示了五个不同时期的服饰的文化,分别是秦朝、唐朝、解放初期、改革开放初期和现今社会。这五个时期的服饰风格迥异,能够引起学生视觉上的很大冲突。在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后,我向他们简单介绍了这五个时期的背景,最后提出一个问题:在不同时期的服饰变迁过程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这样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既没有书本的框框的限制,能让学生畅所欲言,同时还能指向书本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这样做能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使他们在问题情境中通过自身的观察和他们所积累的各方面知识寻找问题的答案,对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最终解决问题。在这样的过程当中,学生被自己的好奇心和探索求知欲所包围着,动态的课程资源在不知不觉中就开发出来了。

二、在活动过程中开发动态课程资源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一定要拘泥于一种教学模式,可以采用多种教学的方式,力求让学生能够学习到知识,营造出热烈的氛围。如教师可以采用辩论、小品、表演、参观、模拟等方法,让学生作为课程资源开发的一员,参与到教学实践中去,体会到积极探索的乐趣,使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不断提升,实现隐性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例如,《科学文化素质与思想道德修养》这一课,很多教师都反映很难上,有些教师干脆直接以纯理论的方式灌输给学生。这样,学生根本就没有体味到科学文化素质与思想道德之间的关系,更不用说将这两者相结合提升自己的素养了。我在上这一课的时候是这样设计的:在导入部分,我引入了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当中的一段视频,内容主要是讲一位老大爷被撞,片中人物的不同选择。然后,我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你是这位路人的话,你会如何做呢?”接着,我让学生用上台表演的方式说出自己的想法,表演出自己的做法。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角色融入中体会做抉择的艰难,同时也用新的方式诠释新时代雷锋精神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不同做法也引起了他们的辩论之心。

对于《文化生活》而言,教师要将政治课上得有文化味儿。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上课开始的3—5分钟内进行时事活动报道。这样的一个小环节,每天虽然只有几分钟,但是能让学生与时代接轨。对于一些需要社会资料数据或者参观的知识,教师可以让学生走出校园,到一些工厂、博物馆等去亲身实践,这样比平白的讲授来得更加有效果。通过教学活动的展开,让学生在小课堂中联系大世界的氛围,让学生的文化情怀得到提升,可以使他们的情感与外部世界沟通,从而达到动态课程资源有效开发与利用的目的。

三、让有效的学习方式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

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以合适的学习方式来进行学习,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应让学生“学会学习”,使他们能够主动去培养自己的科学的、严谨的学习态度。因此,在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改革提倡主动参与、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改变了以前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的兴趣;改变了向考试看齐,以书本教材为上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多去参与课堂,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书本,创造不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例如,《文化生活》的综合探究课《建设学习型社会》,教师可以让学生去做一份调查报告——关于全民学习的调查问卷。这样,学生学会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活动中,学生亲自在周末的时候设计出问卷,然后到街头找人去填写,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在设计问卷和分析调查报告的过程中,学生就能体会到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性。这种教学方式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调动了他们的团结合作和自主学习的意识,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这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动态课程资源。

高中政治动态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在师生教与学的交往过程中实现的。从教与学的关系来说,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也是从依赖到独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断转化为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尽管教与学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然而教师的教学方式的选择终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无论是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只要能体现新课改的精神,达到培养人的最终目标都是可以开发和利用的。而教师教学方法的调整,也有助于更好地开发学生的学习方式这一重要的动态课程资源。

高中政治文化的多样性 篇9

一、考点点击

1、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影响

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3、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4、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5、教育在文化传承中作用

二、真题回顾

1、(江苏20)彩色动画影片《大闹天宫》自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影响几代中国人,其后通过录像带、VCD、电视重播使其影响更加广泛,甚至登陆法国、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如今人们还可以在网络上观看3D版的《大闹天宫》。这表明()

A.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B.科技进步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C.通俗化是文化发展的方向 D.文学艺术是传统文化的瑰宝

2、(海南18)为制作纪录片《中国古建筑》,某摄制组运用现代数码摄影技术在全国各地拍摄101处古建筑,运用三维动画技术再现已消失古建筑,借助现代传媒介绍中国各个时期的建筑文化。该纪录片的播出助推了中国建筑文化热。这表明科学技术()①推动了文化资源收集、传递、储存方式的变革②决定并改变当代建筑文化的性质③是传统建筑文化现代化的根本动力 ④是促进文化传播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江苏37)当然,重视传统节日的文化味并不是说要照搬旧时的习俗和仪式。我们要在继承传统节日的核心主题中,变革过节的方式。现在确实也出现了多样化过节方式,比如拜年用电话、短信、视频等表达问候,清明节用植树、献花、赋诗等寄托哀思。但是传统节日文化的新载体、新形式、新民俗如何才能彰显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传承节日的文化意义,让人们感受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仍然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3)端午节即将到来,请你设计一个有助于吸引中学生了解其文化内涵的主题活动,并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活动的意义。(6分)答:主题活动示例:以“重读《离骚》,追思屈原”为主题的阅读节。

活动意义:促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

4、(新课标39)(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中医药文化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从龙脑樟树中提取的龙脑具有极高药用价值和保健功能。《寿域神方》记载:“治头脑疼痛,龙脑一钱,纸卷做拈,烧烟熏鼻,吐出痰诞即愈。”唐代医药典籍称龙脑“为百药之先,万物中香无出其右者”。

不知从何时起,龙脑樟树在我国“销声匿迹”了,我国所需龙脑不得不长期依赖进口。1988年我国发现了一棵野生龙脑樟树。

科研人员以此为契机创立了专业研发中心和实验室,他们深入研究中药典籍中有关龙脑的资料,利用现当代科技成功培育了万亩龙脑樟树原料林,改变了原料生产完全依赖自然的状况;研制了我国第一套天然龙脑工业化提取成套设备,改进了创痛龙脑提取方法,来发了新产品;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龙脑樟资源基因库,积累并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数据;通过电视,网络等着力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现代科技对于光大中医药文化的作用。(12分)

三、知识梳理

1.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影响。

(1)含义:传统文化指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2)特点:①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主要包括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的继承。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传统思想对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

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有些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被赋予新的内涵。

注意:这里的“稳定”是“相对稳定”而非“永恒不变”,一定要把握传统文化其“变的绝对性”与“不变的相对性”的关系。

③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存在差异,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点。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形成本民族的性格、心理、道德等特征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维系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3)影响:传统文化的影响作用是双重的,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阻碍社会进步、妨碍人的发展,起消极作用 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1)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2)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3)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应该自觉加以改造与剔除。

(4)必须反对两种错误态度:一是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和传统虚无主义,二是全盘肯定的守旧主义和保守主义。3.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1)继承和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文化在继承中发展。(2)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文化继承对传统文化有所淘汰、有所发扬,从而使文化得到发展。同时,又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这就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3)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这就是文化传承。“取其精华、取其糟粕”侧重于对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侧重于对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是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4.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包括: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最大因素)、②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内在因素)、③思想运动催生社会,促进文化发展(助推器)、④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四、构建体系

五、巩固练习

1.传统习俗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是()A.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B.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

C.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D.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这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下列关于这段话的解释正确的是()①这里的“精华”是指一切传统文化的精华②文化的创新过程是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相结合的过程③这里的“糟粕”是指一切传统文化④文化创新也包括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①②④ 3.古代孝有“卖身葬父”“弃官寻母”等之说。国家有关部门发布的新版“24孝”不仅包括 “教父母学会上网”等行动准则,还包括“支持单身父母再婚”等观念突破和对老年人的心理 关怀。由材料我们可以感受到()①文化在发展的基础上继承②践行孝道的方式要顺应时代的变迁③传统文化是现代文 明发展的源头④“孝道”的内涵具有相对稳定性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4.2012年央视春晚的舞台上,年逾五旬的著名舞蹈家杨丽萍和杰出现代舞者王迪合作表演的舞蹈《雀之恋》“美得令人窒息”。“原生态作品展现的是一个原汁原味的民族的文化特色,而《雀之恋》会追求这背后的精神上的东西。杨丽萍之所以重视继承传统文化是因为()①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结晶 ②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③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④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传统民俗节日应考虑恢复一些对现代有积极作用的千年古俗,还应扩充其新的内涵,如在春节宣传一些振兴中华民族的内容;在清明提倡植树和缅怀亲人与先烈,在中秋节宣传和谐;在重阳节宣传敬老爱老等。这启示我们()A.传统文化都可为我所用,要全部继承 B.传统文化都不符合时代特点,要全部抛弃 C.否定旧的文化传统,代之以全新的文化形态D.对传统文化要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6.2012年广州市天河区从幼儿园到中小学都要推行国民教育,将经典教育在幼儿园和中小学全面铺开。该区这么做的原因()①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③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基础 ④经典文化教育有利于弘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7.一样的中秋,不一样的两岸月饼狂欢盛宴!今年中秋节,海峡两岸的金门、厦门、漳州等地的月饼大赛也同步启动,决出了中秋月饼状元。

中秋赏月、中秋月饼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习俗。从文化角度说明:()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其内涵不变 ②在台湾同胞的传统文化血脉中,始终涌动着对祖国的认同感 ③传统节日是民族精神的精华 ④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8.2012年7月在英国伦敦举行的奥运会期间,很多商家都适时地推出了各类展现英国传统文化的体育纪念品,深受世界各地游客的喜爱,这同时也让英国文化传播到了世界各地。英国体育纪念品的热卖说明:()

①商品交换可以推动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②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③文化促进经济的发展

④文化传承离不开一定的物质载体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9.2600年前的赵氏孤儿的故事流传至今。相关历史事件最早的记载见于《左传》、《史记》,元人纪君祥据以创作杂剧,影响深远;现今京剧、潮剧、秦腔、豫剧、越剧都保留有《赵氏孤儿》这一剧目,同一题材的小说、话剧亦不鲜见;这一故事十八世纪还曾传入欧洲,伏尔泰将之改编为话剧《中国孤儿》,上演引起轰动。这说明()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与发展不竭的源泉 ③文化传承的形式是丰富多彩的 ④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是世界文化繁荣的基础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0.2012年3月6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1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将达到4%。我国高度重视教育是因为:()

①教育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②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③教育决定文化的发展方向 ④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11.北京故宫是全国人民的故宫,世界的故宫;文化是故宫的命,也是故宫的根;不守文化之道,故宫的前进就可能走偏。这说明()

①传统建筑以文化之道为载体 ②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③文化继承要不断推陈出新 ④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2.2012 年2月,是教育部出台《关于开展京剧进中小学课堂试点工作的通知》两周年的日子,“京剧进课堂”在山东、北京等地正悄然升温。开展京剧进中小学课堂活动的依据是()

①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②传统文化是健康有益的

③传统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源泉 ④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3.下列关于传统文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传统文化渗透在现实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B.传统文化带有自己民族的色彩 C.传统文化打上了历史的烙印 D.传统文化只存在于历史中 14.“清明祭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送元宝、烧纸钱等是古人留下的传统方式。而今,一些地方出现了鲜花祭祖、植树祭祖,在祭祖扫墓、追思先辈的同时,为山野增添了一片绿色。这启示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应该()A.尊重差异,理解个性 B.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c.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D.保持内涵,改变形式 15.关于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①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②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 ③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④发展是继承的必要前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6.右图漫画启示我们()A.继承文化遗产需要弘扬文化价值 B.保护文化遗产需要提高文学修养 C.繁荣文化需要创新人际沟通方式 D.发展文化需要搁置争议博采众长

17.中国自古就有“无酒不成席”、“酒逢知己千杯少”的传统观念,然而今天众多酒驾惨案却不得不让人们反思我们的传统文化。可见()① 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② 必须反对固守传统文化的守旧主义倾向③ 推动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④ 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8.今年春节,一些城市的烟花爆竹不像往年那么“热闹”了,烟花和爆竹声变得越来越稀疏了。而新年俗不断涌现:短信、微博、视频拜年;旅游健身、学习充电等正越来越多地走进人们的春节长假……人们觉得,少放点烟花爆竹,年昧儿也不会变淡!从文化生活角度看,鞭炮声音少了年味儿却没减的原因是()①传统的“年”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不会因鞭炮声音少了年味儿变淡 ②传统的“年”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发展,出现了新的庆祝新年的方式 ③传统的“年”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因此年味儿不会减少 ④传统的“年”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9.鸦片战争后,英美等列强曾在岛上设立领事馆,同时,商人、传教士纷纷在此建公馆、教堂、洋行、医院、学校,形成了集教会、教育、医院、民间戏曲等多元文化于一身的鼓浪屿文化,至今仍有千余幢风格各异的中外建筑被保存下来,鼓浪屿因此有“万国建筑博览园”之称。你认为鼓浪屿申遗比较恰当的宣传词应是()A.凝固的艺术 文明演进的缩影 独特的人居环境 B.流动的艺术 历史发展的见证 优美的风景名胜 C.精神的火炬 文化交流的圣殿 丰富的人文资源 D.独特的魅力 世界文化的交融 多彩的异国风情

20.材料一:孔家店在五四运动时期曾被砸烂,孔老二在“文革”期间曾被批倒批臭过。但在我们的潜意识里,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却一直生生不息,像是变成了我们的血液,在我们的全身奔涌流淌……

材料二:韩国人十分重视长幼尊卑,家长在家里仍然是绝对的权威。一些韩国人每年二月和八月初一,都要按照从中国传过去的传统方式到文庙祭祀孔子。人们头戴儒冠,身穿黑色古代祭服,毕恭毕敬地向孔孟行礼。中国封建时代的县学和书院,现在都已荡然无存,而韩国还完整地保存着281所乡校和84所书院。他们在这里设立“忠孝教育馆”,开展有关儒学的学术活动。至今,韩国的社会共同道德仍然是中国宋代时期提出的“八德”:“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中国的《朱子家礼》在元代时传入朝鲜,现在仍然是韩国人家庭伦理的规范基础。

结合材料,说明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12分)

21.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政府和人民继承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中国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中国人民历来带尚“以和为贵”的理念,这种和谐文化培育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民族禀性。从5000多年文明史中走来的中国人民,继承了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又赋予这一文化新的时代内涵。

指出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并运用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分析“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政府和人民继承了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又赋予这一文化新的时代内涵”这一观点。(7分)

22.材料一:《国家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我国已“未富先老”进入老龄化社会,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近两亿,约占总人口的14%。老年人口基数大、增加快、“空巢老人”和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多,养老保障、养老服务和老年人产品的需求旺盛,但现有的养老服务机构与从业人员、养老基础设施和符合老年人需求的产品等严重不足。不同单位、行业、地区的养老差距较大,养老方式单一。养老这一系统工程,对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形成严峻挑战。材料二:“家”文化和“孝”文化是极具民族特色的中华传统文化。家族成员聚集而居,并 6 肩奋斗图存、相互扶持、休戚与共的“大家庭”生活方式,使人们对“家”有着强烈的热爱眷恋与责任。“百善孝为先” 的传统 “孝道”理念,使尊老、爱老、助老成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赡养老人为之尽孝是人生之大事,老人在家中获得家人亲情的精神慰藉。我国90%的老年人认为居家养老是自己最中意的养老方式。

(1)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分析我国老年人最中意居家养老方式的原因。(6分)

(2)有人认为养老是家庭子女的义务,请用联系的观点对此进行评析。(8分)

(3)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结合材料谈谈政府在养老问题上应如何作为?(6分)

23.综合探究 【古训新解】

(1)“古训新解”体现了《文化生活》的哪些道理?(8分)

【成才有道】

(2)请点评上述同学的观点,并运用人生价值的有关知识说明青年学生应有的成才观。(4分)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真题回顾:

1、B

2、B 4.科学技术是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科技有利于培育珍惜中医药植物,开发新产品,促进中医药文化创新;有利于建立中医药植物资源基因库,更好地传承中医药文化;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扩大中医药文化的影响。巩固练习:

1-5:CDCDD 6-10:DCCAC 11-15:DBDCA 16-19:ADAA 20.①我们要保护好文化遗产,正确对待传统文化。(3分)②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3分)。③面对传统文化,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批判是发展的必要前提,自始至终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古为今用。(3分)④在当代社会,我们要不断推动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发展,实现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3分)21.①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3分)②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走和平发展道路就是继承了中华文化“以和为贵”理念的精华,又增加了新的时代内涵,从而发展了传统文化。(4分)22.20分

(1)①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1分)对“家”的强烈热爱与责任、对父母老人尽孝“百善孝为先”的“家、孝”理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鲜明特点,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1分)

②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和相对稳定性。(2分)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中华传统“家”、“孝”文化,通过世代相传仍保留在现实生活中,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1分)家人休戚与共、子女尊老尽孝的亲情和精神慰藉、对“家”的热爱眷恋与责任,使得大多数老年人不愿意离开家庭,最中意居家养老方式。(1分)(2)①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部分影响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1分)家庭子女作为养老系统工程中关键性局部,应该发扬中华民族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承担好赡养老人的责任义务。(1分)题中观点有合理之处。(1分)

②整体统率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也会影响部分,要求树立全局观念,统筹全局,实现整体最优目标。(1分)故养老也不能只依靠家庭这一个局部,还要对全社会统筹安排。(1分)③系统的基本特征要求我们掌握系统优化方法,(1分)想问题做事情要从整体出发,把各 9 部分、各要素联系起来统筹考虑,优化组合。(这里也可答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1分)养老这一系统工程涉及家庭、社区、企业、政府等社会各方,要统筹协调各局部的作用形成合力共同应对。(1分)因此题中观点不全面。(没答上述内容,只答了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只能给2分)(指出题中观点有合理之处与不全面,合起来给1分)

(3)①政府要坚持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原则,高度重视着力解决养老这一迫切的民生问题。(2分)(答出政府宗旨原则、依法行政、科学民主决策、政府权威公信力等都只给2分)

②政府要依法履行经济职能,加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1分)通过制定合理的财税金融政策引导和扶持企业等社会力量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开发更多符合老年人需求的产品。(1分)

③政府要依法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1分)加大财政投入,加强养老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缩小养老待遇差距。(1分)(上述两个职能全没答,答的是维护长治久安职能或

23.(1)①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新的社会条件下,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需要因时而变。(2分)②对传统文化,需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2分)③对“古训”作出“新解”有利于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2分)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发展需要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2分)

(2)甲同学只看到成才需要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乙同学只看到成才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2分)

上一篇:大学英语口语课教案下一篇:初中生综合性评语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