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荷叶母亲教学反思

2024-08-05

七年级荷叶母亲教学反思(共12篇)

七年级荷叶母亲教学反思 篇1

七年级上册荷叶母亲的教学反思

《荷叶母亲》选自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本单元的几篇文章都以亲情为主题,写出亲情的真挚。《荷叶母亲》,这是一篇借景写人,托荷赞母的散文。文题之所以用“荷叶母亲”,是因为文中作者借雨中荷叶为红莲遮风挡雨的情景书写心中的感触,抒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之情。文章语言清新自然,隽永淡雅,显示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本堂课的教学设计基本符合散文诗的文体特点,以品析为主,以对学生的语言训练为基础,教学目标完成情况较好,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现总结如下:

一、上课之前准备不够充分,认真制作课件,这样细致的备课过程使自己对教材足够熟悉,教学环节也流畅。但是,录音的播放却出现了疏漏。应该在课前检查一下。

二、对学生的诵读指导不够充分。在听读的时候,应该提示学生有意识地模仿录音语速、语调,再结合对课文的初步理解朗读一遍,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走进文本。其次,课堂上应反复诵读,由于担心拖堂,影响课堂效果,于是把学生读书的时间缩短了。这一做法,我觉得违背了学生的学习意愿,应该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自己悟,这不仅把读的时间还给了学生,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我发现能力。

三、课堂容量过大,对于少数名族的.学生来说从字词识记到文章的理解把握整堂课的容量还是比较大的,所以留给孩子们自己品读感悟,思考深化的时间是不够充足的。

四、本文借红莲的际遇,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但为什么作者会想到母亲,我并没有在课题上做拓展,如果这里插入冰心母亲在病中的事情,学生就更容易理解中心了。

五、我们课堂上学过的东西,就是希望学生学以致用。这一课没能让他们在课堂上去仿写最后一段,也是一个遗憾。这段借用比喻表达对母亲的热爱之情,是很好的仿写段落。

此外,教参上写的祖父说家中开了三蒂莲的时候正好大家庭里面添了三个姊妹是“花瑞人祥”,这样的过于书面甚至带文言色彩的词汇实在难于让学生理解,我应该寻找资料,对有关三蒂莲的新闻和相应的图片,择优使用。向同学们说明三蒂莲的出现概率竟然是百万分之一,物以稀为贵,由此向学生说明这样的稀罕物儿出现了,在老人的眼里肯定是非常吉祥的事情,怪不得他过了多少年都记得,也就很容易说通了。

七年级荷叶母亲教学反思 篇2

一.《荷叶母亲》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散文诗两首”一课, 编排了泰戈尔的《金色花》和《荷叶母亲》两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诗, 文字简约意蕴丰富。散文诗这种文学体裁, 最大特点是运用比较自由的形式抒写心灵或者情绪及其波动, 《荷叶母亲》冰心用质朴的文字把敏感多思的情绪表现得摇曳生姿, 对于初一的学生而言, 理解把握其思路有一定的难度, 但好在前有《金色花》的教学铺垫, 学生已对散文诗略有了解, 对母爱的主题在生活中也有丰富的体验, 因而我将教学重点定位为通过丰富的学生活动让学生充分地走入文本、理解文本, 从而理解散文诗的思维过程和情感表达特点, 激发学生的生命感悟, 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并在拓展延伸的仿写语文活动中丰富生命体验, 以写促读, 激发学生生活中去理解母爱、感恩母爱的情感, 在读写一体的语文活动中达到情感体验的高潮。正如教育家卢梭所言:“教育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散文诗的教学更应该以课堂教学为轴心, 努力让学生收获美的文学艺术、情感体验, 并向学生生活领域拓展, 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家庭、社会有机结合起来。

二.“活动化教学”阐述及其在《荷叶母亲》教学设计中的运用

何为活动化教学?这是一个新提法。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化的提出与实践源于我国语文教育界对杜威的“活动课程理论”等先进教育思想的创造性借鉴。杜威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主张“从做中学”, 他认为儿童不从活动而由听课和读书所获得的知识是虚无漂渺的。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这样提出:“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 学习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课外活动”学科化、目标化、序列化的表达首先出现在九年义务制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新课标又提出了“综合性学习”这一语文教学活动化新观念, 并将它和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相提并论, 同时还对活动所达成的目标作了明确的规定;广州市教研室组织的《学业质量评价标准》中也力求对义务课程阶段的读写活动做出各学段的明确要求和达标评价标准。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 我们一线教师积极学习新课标、落实新课程理念, 近些年我们大力开展多种语文活动, 在教材体系中集中体现在“综合性学习”单元读写、口语交际等活动的开展, 但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 教师只能有侧重地安排各单元的综合性学习的活动内容, 这些活动拓展了语文教学的深度、广度, 尤其是在活动中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提高了学生语文能力, 笔者也曾就自己的体会进行了相关的策略研究。

语文专家在阐述“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化”的内涵时, 这样表述“活动化课堂教学在教师、教材、学生三者关系上, 摒弃以‘教师为中心, 教材为中心’的思路, 强调课堂教学必须切切实实地以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为主, 学生是实实在在的‘学’‘做’而非单纯的‘受教’;在活动内容上, 是紧扣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 设计学生喜爱的听说读写看活动;在课堂教学方法上, 教师是以组织、指导、调控学生活动为主;在活动方式上, 能根据目标力求丰富多彩;在活动范围上, 是以全体学生的活动取代一问一答或少数尖子生的活动;在教学效果上, 不仅要看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 还要注重学生是否主动、积极而有兴趣的参与以及活动质量的高低。”秉承这一理念, 我设计《荷叶母亲》教案, 紧扣散文诗内容设定了“多种方式朗读品味本文朴实、清丽的语言, 体验诗歌思想感情”“体验人间至深至爱亲情, 受到美的熏陶, 在生活中学会感恩”的教学目标, 设计了学生喜爱的朗读竞赛、句式仿写、欣赏名家朗读等听说读写看活动;在课堂教学方法上, 教师以组织者的身份, 在课堂上指导、调控学生活动。下面我结合教学过程加以说明:

1、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荷叶母亲》教学, 根据教学进程, 导入阶段我设计了“歌曲背景导入活动” (课前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 、“猜谜活动 (让我们猜猜她是谁?) ”, 谜面是“七百万字作品, 八十多年创作, 九十九载岁月, 冰雪聪明, 蕙质兰心”, 通过听歌曲和猜谜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检查了课前预习, 在知人论世中为散文诗的阅读打下基础。

2、初读课文, 感知荷之情。

在这一环节中, 我以“推选朗读比赛选手”的理由串起学生自由朗读和听读名家朗读两个活动。自由朗读环节, 请学生找出生字注音并尝试运用朗诵技巧 (节奏、声调、速度、重音) , 初步感知散文诗的内容;读后通过问题“你读出了什么样的情感”引导学生感知文意, 又通过听读名家朗读, 在音乐背景中名家温婉的语调将学生引入课文的情感再体验, 听读后学生通过比较, 明白自身朗读的不足之处, 也跃跃欲试, 为下一环节的再读做好了铺垫。

3、再读课文, 品味荷之爱。

本文主题及情感感知的目标达到了, 但如何体会作者的情感思路却是重点, 这也是散文诗教学的难点, 作者何以由荷花、荷叶产生颂扬的母爱的情感体验?在散文诗教学中如何感悟物象的特质, 感悟物象和本体感情之间的连接点, 是散文诗阅读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突破这一重点难点, 我设计了两项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学习小组选段配乐竞读”和“小组合作, 探究质疑”。第一项活动是对美文的再感知体悟, 落实朗读活动, 第二项活动小组讨论分为两个层次, 四人小组组内提出问题的交流和解决、未能小组内解决问题全班交流。小组讨论得非常热烈, 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 已解决了一些疑难问题, 对课文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小组就未解决问题进行汇报全班讨论”的环节是我课前备课时最为担心的, 因为这一部分完全不知道孩子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还有可能孩子会提不出有助于课文理解的关键问题, 因此我在备课时预设了问题:“有人认为《荷叶母亲》这个标题不是冰心自己取的是编者加的, 不好, 应该改为红莲, 请问你们看法是怎样?”, 以便引发学生讨论“荷叶”“红莲”这两种物象和“母亲”之间的关联, 从而真正理解散文诗的内在情感思路。

担心归担心, 我还是放手将课堂交给学生们。孩子们交流的疑难问题在全班基本得到了解答, 我特别记得两个最有价值的问题:一个是对课文对“菡萏”的解释提出了疑问, 课文的注释为“荷花”, 放在课文中句子就成了“那一朵红莲, 昨夜还是荷花的, 今晨却开满了, 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不通顺!我按照前后文理解, 指出“菡萏”一词应该是含苞未放之意。但学生称查词典, 《现代汉语词典》简单释义为:荷花的别称。当时因时间所限, 就提出课后再就该问题进行商榷。课后我广查资料, 才落实了这一问题:其实, “菡萏”的本义乃指未开放的荷花, 即荷花之花苞。《说文解字》《古代汉语词典》即释义为“荷花骨朵”。且看一个例子:迨至菡萏成花 (明·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可见, 此菡萏即指未开之荷花;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课文的题目为什么不是《莲花母亲》或《红莲母亲》, 因为课文多部分文字描写的是红莲, 而不是荷叶啊”, 这个问题的提出令我喜出望外, 这不正是我预设的问题吗, 孩子的眼睛还是很尖锐的啊, 多重朗读激发了学生的思考, 也令学生的思维有了深度。通过这个问题的探讨, 教学突破了难点:写雨中红莲, 是为了渲染铺垫写荷叶护莲, 这些生动的场景让作者联想到母亲对自己的呵护与关爱, 借荷喻人, 颂扬母爱。

4、三读课文, 点评荷之美。

为了突破美文美品的难点, 我设计了两个学生自主活动“寻美句, 作点评”“集美句, 配乐读”的鉴赏品读活动。“寻美句, 作点评”启发学生表达对景物、人物、修辞、写法的评价;“集美句”活动学习了教育专家余映潮的做法, 学生们的周末摘抄就是类似的工作, 对待好文章可以用这种方法学习。在精华语句的再次朗读中荷叶之美、人情之美完美呈现。

5、拓展延伸, 体验情之美。

拓展延伸环节, 我设计了仿写活动“书写给母亲/父亲的元旦贺辞”提供仿写句式“母亲啊!您是_____________, 我是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课后制作贺卡在节日时送给家人。这种仿写活动, 以写促读, 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同时激发学生生活中去理解母爱、感恩母爱的情感, 学生在读写一体的语文活动中达到情感体验的高潮, 写出了许多精彩语段。散文诗的仿写有许多种形式, 可根据学习课文的难度, 选择语段、或全文进行, 《金色花》的仿写活动就是全文仿写。

《荷叶母亲》教学例谈 篇3

一.《荷叶母亲》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散文诗两首”一课,编排了泰戈尔的《金色花》和《荷叶母亲》两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诗,文字简约意蕴丰富。散文诗这种文学体裁,最大特点是运用比较自由的形式抒写心灵或者情绪及其波动,《荷叶母亲》冰心用质朴的文字把敏感多思的情绪表现得摇曳生姿,对于初一的学生而言,理解把握其思路有一定的难度,但好在前有《金色花》的教学铺垫,学生已对散文诗略有了解,对母爱的主题在生活中也有丰富的体验,因而我将教学重点定位为通过丰富的学生活动让学生充分地走入文本、理解文本,从而理解散文诗的思维过程和情感表达特点,激发学生的生命感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并在拓展延伸的仿写语文活动中丰富生命体验,以写促读,激发学生生活中去理解母爱、感恩母爱的情感,在读写一体的语文活动中达到情感体验的高潮。正如教育家卢梭所言:“教育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散文诗的教学更应该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努力让学生收获美的文学艺术、情感体验,并向学生生活领域拓展,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家庭、社会有机结合起来。

二.“活动化教学”阐述及其在《荷叶母亲》教学设计中的运用

何为活动化教学?这是一个新提法。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化的提出与实践源于我国语文教育界对杜威的“活动课程理论”等先进教育思想的创造性借鉴。杜威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主张“从做中学”,他认为儿童不从活动而由听课和读书所获得的知识是虚无漂渺的。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这样提出:“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课外活动”学科化、目标化、序列化的表达首先出现在九年义务制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新课标又提出了“综合性学习”这一语文教学活动化新观念,并将它和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相提并论,同时还对活动所达成的目标作了明确的规定;广州市教研室组织的《学业质量评价标准》中也力求对义务课程阶段的读写活动做出各学段的明确要求和达标评价标准。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一线教师积极学习新课标、落实新课程理念,近些年我们大力开展多种语文活动,在教材体系中集中体现在“综合性学习”单元读写、口语交际等活动的开展,但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教师只能有侧重地安排各单元的综合性学习的活动内容,这些活动拓展了语文教学的深度、广度,尤其是在活动中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提高了学生语文能力,笔者也曾就自己的体会进行了相关的策略研究。

语文专家在阐述“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化”的内涵时,这样表述“活动化课堂教学在教师、教材、学生三者关系上,摒弃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的思路,强调课堂教学必须切切实实地以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为主,学生是实实在在的‘学’‘做’而非单纯的‘受教’;在活动内容上,是紧扣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设计学生喜爱的听说读写看活动;在课堂教学方法上,教师是以组织、指导、调控学生活动为主;在活动方式上,能根据目标力求丰富多彩;在活动范围上,是以全体学生的活动取代一问一答或少数尖子生的活动;在教学效果上,不仅要看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还要注重学生是否主动、积极而有兴趣的参与以及活动质量的高低。”秉承这一理念,我设计《荷叶母亲》教案,紧扣散文诗内容设定了“多种方式朗读品味本文朴实、清丽的语言,体验诗歌思想感情”“体验人间至深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在生活中学会感恩”的教学目标,设计了学生喜爱的朗读竞赛、句式仿写、欣赏名家朗读等听说读写看活动;在课堂教学方法上,教师以组织者的身份,在课堂上指导、调控学生活动。下面我结合教学过程加以说明: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荷叶母亲》教学,根据教学进程,导入阶段我设计了“歌曲背景导入活动”(课前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猜谜活动(让我们猜猜她是谁?)”,谜面是“七百万字作品,八十多年创作,九十九载岁月,冰雪聪明,蕙质兰心”,通过听歌曲和猜谜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检查了课前预习,在知人论世中为散文诗的阅读打下基础。

2、初读课文,感知荷之情。

在这一环节中,我以“推选朗读比赛选手”的理由串起学生自由朗读和听读名家朗读两个活动。自由朗读环节,请学生找出生字注音并尝试运用朗诵技巧(节奏、声调、速度、重音),初步感知散文诗的内容;读后通过问题“你读出了什么样的情感”引导学生感知文意,又通过听读名家朗读,在音乐背景中名家温婉的语调将学生引入课文的情感再体验,听读后学生通过比较,明白自身朗读的不足之处,也跃跃欲试,为下一环节的再读做好了铺垫。

3、再读课文,品味荷之爱。

本文主题及情感感知的目标达到了,但如何体会作者的情感思路却是重点,这也是散文诗教学的难点,作者何以由荷花、荷叶产生颂扬的母爱的情感体验?在散文诗教学中如何感悟物象的特质,感悟物象和本体感情之间的连接点,是散文诗阅读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突破这一重点难点,我设计了两项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学习小组选段配乐竞读”和“小组合作,探究质疑”。第一项活动是对美文的再感知体悟,落实朗读活动,第二项活动小组讨论分为两个层次,四人小组组内提出问题的交流和解决、未能小组内解决问题全班交流。小组讨论得非常热烈,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已解决了一些疑难问题,对课文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小组就未解决问题进行汇报全班讨论”的环节是我课前备课时最为担心的,因为这一部分完全不知道孩子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还有可能孩子会提不出有助于课文理解的关键问题,因此我在备课时预设了问题:“有人认为《荷叶母亲》这个标题不是冰心自己取的是编者加的,不好,应该改为红莲,请问你们看法是怎样?”,以便引发学生讨论“荷叶”“红莲”这两种物象和“母亲”之间的关联,从而真正理解散文诗的内在情感思路。

担心归担心,我还是放手将课堂交给学生们。孩子们交流的疑难问题在全班基本得到了解答,我特别记得两个最有价值的问题:一个是对课文对“菡萏”的解释提出了疑问,课文的注释为“荷花”,放在课文中句子就成了“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荷花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不通顺!我按照前后文理解,指出“菡萏”一词应该是含苞未放之意。但学生称查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简单释义为:荷花的别称。当时因时间所限,就提出课后再就该问题进行商榷。课后我广查资料,才落实了这一问题:其实,“菡萏”的本义乃指未开放的荷花,即荷花之花苞。《说文解字》《古代汉语词典》即释义为“荷花骨朵”。且看一个例子:迨至菡萏成花(明·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可见,此菡萏即指未开之荷花;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课文的题目为什么不是《莲花母亲》或《红莲母亲》,因为课文多部分文字描写的是红莲,而不是荷叶啊”,这个问题的提出令我喜出望外,这不正是我预设的问题吗,孩子的眼睛还是很尖锐的啊,多重朗读激发了学生的思考,也令学生的思维有了深度。通过这个问题的探讨,教学突破了难点:写雨中红莲,是为了渲染铺垫写荷叶护莲,这些生动的场景让作者联想到母亲对自己的呵护与关爱,借荷喻人,颂扬母爱。

4、三读课文,点评荷之美。

为了突破美文美品的难点,我设计了两个学生自主活动“寻美句,作点评”“集美句,配乐读”的鉴赏品读活动。“寻美句,作点评”启发学生表达对景物、人物、修辞、写法的评价;“集美句”活动学习了教育专家余映潮的做法,学生们的周末摘抄就是类似的工作,对待好文章可以用这种方法学习。在精华语句的再次朗读中荷叶之美、人情之美完美呈现。

5、拓展延伸,体验情之美。

拓展延伸环节,我设计了仿写活动“书写给母亲/父亲的元旦贺辞”提供仿写句式“母亲啊!您是 _____________,我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课后制作贺卡在节日时送给家人。这种仿写活动,以写促读,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同时激发学生生活中去理解母爱、感恩母爱的情感,学生在读写一体的语文活动中达到情感体验的高潮,写出了许多精彩语段。散文诗的仿写有许多种形式,可根据学习课文的难度,选择语段、或全文进行,《金色花》的仿写活动就是全文仿写。

总之,散文诗《荷叶母亲》的教学设计贯穿“活动化”一条主线,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落实新课程理念,以众多的听、说、读、写活动激扬课堂教学的生命主体,将学习者和典雅美文距离拉近,使散文诗在学生的解读活动中激扬第二次生命活力。这是活动化教学释放的无限创造力,也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值得在课堂教学这块阵地去实践、去探索。

七年级语文上册荷叶母亲教案 篇4

七年级语文上册荷叶母亲教案怎么设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语文上册荷叶母亲教案,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

七年级语文上册荷叶母亲教案

1、指导学生把握诗文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诗的思想内容,体验诗歌中饱含的温馨的浓浓的母爱。

3、体验人间至深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在生活中学会感恩。

体味诗歌思想感情,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联系生活,细致深入地体味亲情之爱,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一)导入新课----走进母爱:

《烛光里的妈妈》音乐导入。

歌唱家用优美的歌声赞美母爱,作为现代文学家的冰心老奶奶又用怎样的语言来传递这份浓浓的母爱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她的文章《荷叶母亲》。

(引入作者简介)

(二)初步阅读-----感受母爱

1、自由阅读,了解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读的通顺流畅,然后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文章内容。用“本文写了_______(事件),抒发______”的句式表达。

(2)文中写了荷叶、红莲、母亲,重点是在写什么呢?(母亲)

(3)文中的红莲、荷叶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雨打红莲----------荷叶护莲)

(荷叶----母亲 红莲----我)

2、指导朗读,把握情感

本文抒发了对母爱的赞美,你从诗中哪些词句读出来的?怎样朗读才能表达出这种感情?

形式:教师泛读一部分,请学生朗读,进行点评。

通过比较明确朗读标准(感情、声音、停顿、语速,重音)

(阅读她的文章,一股暖暖的爱总会萦绕在我们的身边,舒缓温馨)

(三)品读赏析-----感悟母爱

1、配乐听读,感知细节

(1)你能找出文中表达作者心灵感悟、点明题旨的句子吗?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的天空下的荫蔽?)怎样理解这句话?“心中的雨点”指什么?

(2)找出本文作者情感变化的关键词。

(烦闷→不适意→散尽→感动)

2、集体诵读,合作探究

(1)思考:作者的情感变化是在怎样的环境中产生的?在风雨中几看红莲, 红莲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四看红莲。(找出关键语句读出并填表)

(2)指出写作手法--------(借景抒情)

(四)拓展延伸-----感恩母爱

(1)在读中积累,展示动人画面,阅读冰心另一首母爱诗。

(2)在读中迁移,感恩母爱:献给母亲的一句话:仿写最后一段。

(五)结束语。

同学们:世上有一部书是永远也读不完、写不完的,那就是母爱!

荷叶母亲教学反思 篇5

以前教课,我都是采用解题、了解作者、梳理情节、划分段落、归纳中心等传统教学模式,讲得多,分析细,结果往往是老师累、学生烦、效果很差。

在讲授《荷叶母亲》这节课时,我决心把课堂交给学生,按照“朗读——探究——发现”这样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去感受这篇课文的文质之美,探究诗文的构思美,使学生对诗歌的赏析上升到一定的审美层次。

新课程强调学生要“读”,朗读、诵读、默读、精读……总之要多读。在课堂上,我加强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运用多种朗读方式,让学生借助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使诗文中所抒发的情感叩击学生的心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感受到语言文字表达情意的表现力,又提高审美情趣。

在探究过程中,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感悟出荷叶对红莲的荫蔽也就是母亲对儿女的庇护,从而清楚地认识借物抒情的写法。在课堂上学生动脑还动手,运用同类写法发表个性化的见解,抒发对母亲的爱。

《荷叶母亲》教学反思 篇6

备课过程中几易其稿,聚焦课堂教学环节中的导入、衔接与过渡、板书设计。自认为借班上课,也必然是庖丁解牛,游刃有余。10月29日上午第二节上课完毕,才发觉有待完善与改进的地方很多。结合上课过程中自己第一时间发现的问题,回到办公室我仔细回放课堂情景,反思如下:

一、不足之处1、入题过缓。导入的时间在三分钟左右,时间有点偏长。我在授课过程中为了创设情景,不惜言语铺陈,忽略了语文教学的重心——快速进入文本,让学生在读中品、在读中悟!有时观课类似的问题一眼就能发现,当时就默默告诫自己,这样的缺点不要在自己的课堂上出现。但一旦进了课堂,不敢割舍自己精心预设的华丽辞藻,忽略了学生、忽略了课堂、忽略了有效教学。正如余映潮老师精彩评点中所言:缓入早出。

2、问题指令发布之后,应留给孩子充裕的思考时空。本节课共有如下四个问题:

《荷叶母亲》中,“我”的情绪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下来,遮盖住红莲,为其遮风挡雨,这是一幅荷叶护莲图。作者由眼前的图景想到了什么?文章第9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这篇散文诗抒写和歌颂的对象是母亲。作者是借助具体形象荷叶来歌颂的。那么这种写法叫什么?

上述四个问题是步步推动、环环相扣的,我在授课过程中没有做到“闲庭信步”、“水到渠成”,有点操之过急,毕竟是一篇散文诗,没有给七年级的.孩子充裕的思考时空,应让孩子深思熟虑,在语文课堂上一展风采!

二、成功之处1、衔接过渡自然

授课过程中,为了不让新内容的出现给人突兀之感,我就特别注重每个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与过渡。所以精心架设桥梁,四架桥梁的有效构建,让每个教学环节无痕的跨越。

过渡一: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先来听名家范读,在听读的过程中圈点勾画,注意两点(扫除字词障碍。注意节奏、情感。)

过渡二:在听读的过程中,同学们时而屏气,时而凝神,时而默叹。我想大家定是透过清丽典雅的文字,心里漾起阵阵暖意。就让我们带着这阵阵暖意自读文本,并在读的过程中思考:《荷叶母亲》中,“我”的情绪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过渡三:我心中深深受了感动,其原因是什么。文中一幅插图告诉了我们答案。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下来,遮盖住红莲,为其遮风挡雨。这是一幅荷叶护莲图,同学们能从文中找到对应的段落吗?

过渡四:各位同学,我们师生一道借助“听读、自读、研读”这三座桥梁,明确了这篇散文诗抒写和歌颂的对象是母亲。作者是借助具体形象荷叶来歌颂的。那么这种写法叫什么?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完成。

2、应变、调控得当

短短的四十分钟,我精心准备的拓展阅读——《那片竹》,因为时间的关系选择了放弃,用一段富有情感的语言结束了本文的学习。

3、精心设计板书

板书内容只有九个字,但浓缩了文本的核心内容——荷叶护红莲,母亲爱我。在板书课题的时候就埋下了伏笔,荷叶与母亲没有出现在一个水平线上。当第四个环节——研读文本的时候,学生回答作者由荷叶护红莲想到了母亲爱我,板书内容的后半部分很自然地出现在黑板上,与教学内容同步,无画蛇添足之嫌。而且用红色的粉笔把

九个汉字包围在“心字型”之内,与文本主题吻合。本节课就这样恰到好处地完成了板书。

一年级下册荷叶圆圆教学反思 篇7

1、情境创设,激发学习兴趣,是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基础: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首先要唤起学习的兴趣,要引导学生在有趣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和感受语文的魅力;更需要教师创造一个师生、生生与文本互相对话的交互情境,让学生走进文本,让文本走进学生心里,从而进行直接的语言交流、情感交流、思想交流,让阅读教学成为一个双向的对话交互过程。

2、演演读读,加强朗读感悟,是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关键:

教学这课时,我将这课以和老师一样到大荷叶上来表演呈现在学生面前,为了演好,学生主动地投入朗读。在表演中,共同活动,一起谈感受,一起互相倾听心声……语文学习不再是枯燥的上课,而是一次有趣的活动,在愉悦的活动中文本内容就悄无声息地走入了学生的心田。

3、丰富想像,培养创新能力,是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保证:

爱因斯坦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挖掘教材,发菜学生的想像力,培养创新能力。在本课设计中,设计的拓展练习:还有哪些小伙伴来,他们会说什么?你们会说什么?使学生积极思维,展开了想像的翅膀,与文本进行了深层次的对话。

我想,阅读教学中要实现对话,就要求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一种平等对话的氛围,让学生在一个充分开放和民主的空间中自由吐纳和涵泳,使学生心灵的泉水无拘无束的奔涌。引导学生在领悟作品内涵的丰富性和多元性中,真正用自己的眼睛,用自己的心灵去解读作品。当然课堂中还存在不足,比如:

1、因为主要以表演的方式学习感悟,可能对有些不喜欢表演的而喜欢其他方式学习的同学来说,没发挥他们个人学习上的优势,而且难免会有单薄之感。

2、有些环节预设得不错,但课堂生成却不理想,如指名学生扮演荷叶和蜻蜓进行对话时,两个孩子较为拘谨,在语言表达上也不够理想,还有,到台上表演的同学不够多,参与面上还有待加强。

3、对于学生的朗读指导在一些地方尚且火候不够,激励性的语言还可以多一些。本教学设计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建议在今后的教学中予以改进。

七年级荷叶母亲教学反思 篇8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学前,我先让学生欣赏一幅美丽的荷叶图,问:“你们瞧,这是什么?”(荷叶)“那你们能说说这是一张怎样的荷叶吗?”(绿绿的、圆圆的)。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荷叶圆圆的,绿绿的。”这样一开始就吸引住了孩子们的眼球,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兴趣,创设了乐学的氛围,让学生一开始就有了一个兴趣较浓的学习状态。

二、多种形式识记生字。

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语文教学应培养他们喜欢阅读、敢于阅读、乐于阅读的愿望,进入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一遍课文,注意把课文的字音读准。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一段来读,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特别来劲,也特别喜欢。一年级学生识字的一个特点就是“认得快,忘得快。”因此,在识字教学中,对生字的识记我采用多种方式,反复识记。出示词语和生字时,首先是让学生带拼音自由读生词,后是去拼音读生词,再到理解词语识记,然后让学生交流识字方法,再后又回到课文中整体感知。通过多种形式地反复训练,使学生对生字的识记得到了巩固。

三、学生自主写字

在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将要写的两个生字“机”和“朵”进行仔细的观察,发现“机”和“朵”有相似的部件,但是组成这两个字后部件又有不同的变化。“机”和“朵”都是由“木”和“几”两个部件组成的,“机”字是左右结构,“朵”字是上下结构,学生在讲发现的时候还注意到“木”字在“机”字中,捺变成了点,而在“朵”字里却没有变。“几”在“机”字里没有变,而在“朵”字里变成了无钩几。而且“机”字是左右结构,要写得瘦长,“朵”字是上下结构,要写得方正。学生边发现,老师边强调,这样师生共同完成写字教学的任务,给了学生一个展示的空间,榜样示范的空间,一个自主书写的空间。

四、不足之处

因为本人是第一年教一年级,在课堂上显示了比较明显的不足之处:

其一,学生某些细微的地方老师没有及时的纠正。例如课堂上出现拖读现象,老师对学生的回答处理得不够深入。

其二,时间分配不够科学。因为前段时间学习字词时花的时间较多,到后来写字的时间就不够。

其三,没有范写。由于经验不足,而且是第一次到多媒体课室上课,课前没有在黑板上画好田字格,所以就没有范写。

其四,在课堂上没有及时地对本课学习的生字进行知识的迁移。这个问题也是因为时间不够,本来备课时已经在课件上做好了课外的句子,但是由于时间问题,只好将这一环节删除了。

荷叶母亲 教学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① 知识与能力:指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 过程和方法: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理解诗句中写作手法以及表达作用。③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诗歌浓情,感受母爱的博大。

二、教学重点

体味诗歌思想感情,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三、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细致深入地体味亲情之爱,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四、教学方法

朗读教学法。借朗读传情,活现作品情感。朗读形式多样,个体大声朗读,学生示范朗读、教师示范朗读等。

探究合作法。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前奏板—课前一讲《伊索寓言》

二、启动板:创境激趣,预学导学。

1、了解作者:

冰心(1900-1999),原名(),福建长乐人,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家。代表作有: 散文集《 》 诗集《 》、《 》创作内容大致包括:()、()、()三个方面。以宣扬“爱的哲学”著称,而母爱,就是“爱的哲学”的根本出发点。

2、预习检测:给下列字词注音。

姊妹

花瑞 梗 菡萏 徘徊 斜 蔽荫 并蒂 三、核心板:自主探究,课堂助学

(一)、术语点评:

尝试一下“术语点评”的学习方法。所谓“术语”,在咱们的课堂上,就是语文的话语。比如说,这个结尾是全篇文章的高潮,“高潮”两个字就是术语。比如说老师常常给你们讲的“开门见山”、“篇末点题”、“过渡”、“照应”、“描写”、“抒情”,都是语文的“术语”。举一个例子,在《荷叶母亲》这篇课文里面,二三

两段从全文的脉络来讲,从全文的构思来讲,是“插叙”,这个“插叙”就是术语。再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父亲的朋友送给我们两缸莲花,一缸是红的,一缸是白的,都摆在院子里。”因为莲花,所以作者展开了联想,“八年之前”、“九年之前”就是“联想”,“联想”二字也是“术语”。

(二)、课文集美:

从课文的4、5、6、7段里面精.选.句子,而且要组合起来,放在8、9两段话的前面,形成一篇很短很短的美文,就是“课文集美”。就是把课文里面最好的句子集中起来,便于我们仿效,便于我们学习。

四、拓展板:展示汇报

妙点揣摩:

“妙点揣摩”的方法,就是,欣赏的的方法。把我们的视点集中在最后一句话,或者最后一段话上,也就是“母亲啊!”这一句话上,说一说它好在哪里?妙在何处?

五、升华板:实践创新

延伸仿写:

示例: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仿句:母亲啊!你是----------,我是--------,------------------------------------------------。作业:

1、积累词句

2、背诵这首诗

《荷叶母亲》教学设计 篇10

1、课堂教学最重要的,就是要解决课堂该解决的问题。而所谓该解决的问题应该就是结合了学段特征与单元特征的体系知识。这篇文章是人教版七年级(上)的课文,作为初中的起始年级,应该在朗读上多下功夫。朗读是我们感受课文的最好方法,本设计重以朗读带动起整堂课的学习理解。通过组织多次朗读(感读—思读—悟读),每次朗读都有具体要求,每次要求均各不相同,力求步步深入。

2、侧重于整体感知课文内涵,力求从文本走向能力、走向生活。

3、语文教育是情感教育,要想学生生情是件不容易的事。教师要善于捕捉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浓浓情意,并且不拘泥于课文本身,把目光投注于学生自身,让学生在感受母爱的阳光中懂得珍惜亲情,懂得感谢父母,懂得感恩父母。

【学习目标】

1、读准字音,读畅文句,领会课文大意。

2、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细致深入地体味和感受亲情之爱,学会感恩从感谢母亲开始,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感恩母亲的心声表达出来。

【学习重点】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难点】细致深入地体味亲情之爱,感恩从感谢母亲开始,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感恩母亲的心声表达出来。

【课前准备】

1、预习作业(传统做法):

(1)字词音义的标注;

(2)查找作者冰心材料;

(3)查找文体“散文诗”材料;

(4)初步熟悉课文,并参考有关资料作“旁注”。

2、下发背景材料《母爱是一部书》

材料作业题:冰心的母亲让冰心感动,你的母亲让你感动了吗?把你母亲最让你感动的点滴写下来,当作献给你母亲的礼物吧!

(设计意图:每一个人的母亲都是一部书,让学生在了解冰心母亲的同时盘点自己的母亲令己感动的点点滴滴,也为阅读冰心的其它作品作情感铺垫。)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读)

1、导入

师设问:会背《游子吟》这首诗吗?

生背:“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寸草:比喻非常微小。三春晖:三春,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阳光。整句翻译:谁能说象小草的那点孝心,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导语:孟郊的这首《游子吟》可以说是古人对母爱赞美的千古绝唱了。从古至今,歌咏母爱的作品实在太多,因为,我们都生活在母亲用“爱”作支架撑起的翅膀下。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荷叶母亲》,是又一曲儿女发自肺腑的心声。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作家冰心对母亲的深情倾诉吧……

2、出示学习目标(传统做法)(把三大目标分解为三大任务)。

二、读与感

设计意图:

初读全文——上课之初就让学生读起来,让学生感受“荷叶母亲”的形象,感受课文中的情感,感受作者的表达意图。教师提出一些要求,并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初步朗读,粗略地领会课文大意,读准字音,文句读得比较流畅。采用学生自由朗读的形式,教师观察,掌握、分析朗读情况。

进程预设:

1、检查预习(传统做法/小组长课前检查):

(1)字词积累(生字词音义的标注);

(2)冰心材料;

(3)“散文诗”知识;

(4)初步熟悉课文内容(尝试把“旁析”附于文本中,目的是为学生感知课文内容提供方便)。

2、教师提示问题和要求:

(1)问题(用开放性问题):

读后,我觉得这是一篇_____的散文诗。

(2)要求:带着问题初步朗读,粗略地领会课文大意,读准字音,读畅文句。

3、学生自由朗读并思考问题;

4、学生说初读感受;

5、齐读。

三、读与思

设计意图:

品读“风雨中四看红莲”部分——读读思思,理解作者的用笔之妙和构思之巧,加深对“荷叶母亲”的形象、课文中的情感和作者的表达意图的理解,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提出一些要求,并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深情地朗读,抓住表明作者情绪的词,体会作者逐渐上扬的感情,较深刻地理解课文大意。采用分组朗读、让读得优美的学生作朗诵表演等形式。

进程预设:

1、教师提示问题和要求:

(1)问题:用圈点勾画法圈出“风雨中几看红莲”部分表示当时环境、红莲表现和作者心境变化的词句;

(2)要求:带着问题深情地朗读,体会作者逐渐上扬的感情,较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涵。

2、老师范读,学生圈点勾画。一写看红莲(示例)二写看红莲(学生圈点勾画)三写看红莲(师生共同圈点勾画)四写看红莲(学生圈点勾画)。

3、提问题后让学生分小组朗读(设计意图:分小组朗读,可用四小组,每小组分别读一部分。通过分小组朗读,力求体现作者不同的心绪并抓住表明作者情绪的词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内涵)。

4、思考问题

(1)“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我”为什么感动?找出使你感动的句子读一读(学生代表作朗诵表演)。

示例1:“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斜过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

示例2:“雨点不住地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明确:因为荷叶倾侧过来覆盖红莲正如母亲为自己遮风挡雨,无畏地为红莲遮蔽.作者被感动了。感叹母亲为自己的付出,意思是,自己困难的时候,只有母亲无私的帮助自己。

(2)冰心的母亲让冰心感动,你的母亲让你感动了吗?(结合材料《母爱是一部书》)说一说你的母亲让你感动的点点滴滴并深情地读一读。

5、学生回答问题。(是啊,连荷叶都会自觉地保护荷花,更何况母亲爱护自己的子女呢?)

四、读与悟

设计意图:

悟读最后自然段——教师不讲析,让学生多讲,巧妙设计问题和活动,引导学生细致深入地体味亲情之爱,学会感恩从感谢母亲开始,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感恩母亲的心声表达出来。并在朗读和活动中达到对课文内涵的深刻理解。

进程预设:

1、教师提示问题和要求:

(1)问题:“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心中的雨点”指什么,你是如何理解这一句话的?(可提示从情感、修辞、句式和作用等角度进行理解)

明确:“心中的雨”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只有母亲是保护自己度过人生路上坎坷与磨难的人。母爱是伟大的,可以使我在痛苦的时候得到安慰,在孤独中的得到欢乐,在失望中得到希望,在冷落时得到幸福。(但是你有没有想过报答母亲的恩情呢?)

(2)要求:带着问题饱含激情地读,体会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深刻地理解文章的主题。

2、教师范读学生思考。

3、学生回答问题。

4、学生代表作朗诵表演(这也可以说是女儿冰心向母亲许下感恩的诺言)。

5、小活动:

(1)在心中默默写一段感恩母亲的话(报恩母亲,我们现在只能做一些让母亲安慰的事和说一些让母亲安慰的话。我们还没有真正的能力报恩母亲,但我们可以向母亲许下感恩的诺言)。

(2)在《感恩的心》乐曲中“许愿”。

五、作业:

1、拿起你的笔,把你对母亲的“许愿”写到纸上,然后装进信封密封好。等你长大后再启封,那时就是你报恩母亲的时候了。

2、仿课文写法(借助具体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写一篇随笔。

3、课外阅读冰心的《繁星》和《春水》,吟诵其中表现母爱的诗篇。

六、赠语:

亲情无私,亲情无价,亲情无怨无悔。

父母总是为我们默默付出,不求回报。

为此,他们奔波忙碌;为此,他们鬓生白发。

也为此,我们从懂事起就心生感动之情,心存感恩之义。

冰心的荷叶母亲教学设计 篇11

知识与能力

学生掌握识记本文的生字及作者冰心的简况。

过程与方法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浓浓的亲情感,学会理解母亲,孝敬母亲,感恩母亲。

教学重点

有感情流畅地读熟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主旨的含义。

教法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师导生主

教具准备

五个教学板块的纸块录音李玲玉-妈妈的吻

出示知识点:生字、文学常识、表达方式、节奏、主旨、写法、名言、故事、拓展、阅读等。

课时: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新课

母亲是烦恼中的一曲古筝,当你义气消沉时,优雅的旋律一响

起,眼前立即一片青翠;母亲是挫折中的阵阵清风,当你惊惶伤心时,为你找去焦躁的汗水,梳理好零乱的思绪;母亲是困顿中的一股甘泉,当你精疲力竭时,为你送去能量。母亲的力量是伟大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著名的女作家冰心的散文诗《荷叶母亲》。

二、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准备:如让你做老师的话,你将讲授本文中的哪些方面的

内容呢?(两人代表在讲桌前试说)

你们讲述的内容老师相信你们在小组内会做的更好,在此老师也有要授课的内容,看哪一组合作的最好,与老师配合的最默契,把你们最精彩的地方展示出来。

三、在黑板上出示五个板块的内容。(学生活动完成)

(一)“自主”块:相信自己,我能行。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1.我来解决生字。

2.我来走近作者──冰心。介绍认识作者。

3.我来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4.我来理清本文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5.我能找出本文的主旨句,读一读。

6.我能掌握本文的写法。

(二)“探究讨论合作交流”块。(老师适当参与,与学生一起交流)

1.本文重点描写的是什么?

2.为什么要写九年前与祖父的赏莲?

3.“心中的雨指”的是什么?

(三)“合作积累材料”块。(学生交流展示)

积累有关母亲的名言、故事。

(四)“互动”块

学生有何疑问提出来共同解决。

(五)“真情流露交流展示”块。

作为农民的子女,妈妈含辛茹苦地把你们养大,此时此刻,你想对你的妈妈说点什么,写点什么呢?

四、结束语

是的,同学们,你们的母亲为你们付出了很多很多,作为子女的你们,应该理解母亲,孝敬母亲,感恩母亲。纯洁的母爱,总在我们遇到风雨时悄然而至,给我们慰藉和力量;无私的母爱,将永远保护我们,伴我们一生。母爱是现实社会生活中一个久盛不衰的永恒的话题。荷叶──母亲!

静听李玲玉-妈妈的吻

板书设计

荷叶──母亲

爱──主旨

七年级教学反思 篇12

胡鹏

身为一名刚参加工作一年的英语教师,我深感我的教学有很大的不足,所以导致了我教的三个班成绩不太理想。一年来,我担任184, ,190班的英语教师,人数将近200个。对于这样的大班级,有时候觉得自己在教学上却是很吃力。三个班上个学期的期末成绩都有所下滑。我认为我可能需要从一下几个方面入手。

对于新教材要吃透,面临新课程改革.新课改倡导全人教育,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新课改提倡交流与合作、自主创新学习,课程改革的成败要害在于教师,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因此我要积极做到一下几个方面。

一、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1、创设各种情景,鼓励学生大胆地说英语,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犯的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2、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听、说、读、写综合能力,鼓励他们大胆的说并运用到实际中去.3、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发现他们自己的一些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

二、创造宽松、和谐的气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学生沟通,让学生消除对英语学习的惧怕感,只有对英语感爱好,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好成绩.刻板的学习,不仅会影响英语学习的效果,适得其反让他们厌恶学习英语.因此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英语学习.1、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大胆的尝试.2、鼓励学生大声的朗读课文并背诵,使自己听的见自己的声音,渐渐做到流利,顺畅.促进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成就感.3、对于底子薄的或性格内向的同学,降低他们的学习标准,当他们取得一点小小的进步,都要鼓励他们,让他们感到有成就感.4、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并加以改正.三.记忆方法

1、根据发音脱口而出单词,多朗读,重复多次,背会的东西轻易忘,应隔三插五的再巩固.2、背诵一个小对话,背会了用自己的话把它复述出来,这样增加学习英语的自信心.3.把记不住的单词写在小纸片上,随时都可以拿出来看看,长期坚持,一定有成效.四、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评价。

上一篇:农业工作总结个人下一篇:文化生活第三课《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