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

2024-09-29

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精选9篇)

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 篇1

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课程是建立在传播学、信息学、农村社会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行为科学等多种学科基础上的一门应用性综合学科, 是研究农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一门科学。该课程是高等院校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学位课程之一。通过该门课程的教学, 使学生系统掌握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认识农业传播过程的规律, 培养和提高在农业传播活动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 由于课程本身理论性强、内容抽象, 难以激起学生的兴趣, 在教学中还存在诸如理论深度把握不准, 实践教学薄弱等一些问题。因此, 如何在新形势下培养具有扎实的农业传播理论基础、创新的农业传播思路和较强的实践传播技能的新型人才, 是当前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课程教学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目前, 笔者依据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课程教学目标和农业推广专业硕士研究生特点, 提出了一些的教学改革措施。

1 完善教学体系

该课程应该紧密结合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实际, 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与特征等不断调整和完善课程体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充分吸收国外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 及时补充农业传播研究工作者近年来研究和教学经验, 建立和完善知识模块式教学体系, 按照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三大模块进行教学, 构建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的系统知识, 形成结构合理、布局适当、环节紧密、逻辑性和知识性较强的科学教学体系。

2 创新教学内容

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是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 以及国家“三农”政策的改变, 农业传播的概念、策略和方法随之改变, 所以, 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与时俱进。

该课程教学面向农村与区域发展、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作物、养殖、园艺、植物保护、林业、设施农业等不同专业领域的学生, 不同专业培养目标不同, 课程体系也存在较大差别, 因此, 在教学实施过程对此做出了相应安排, 教学内容与专业紧密联系形成互补效应, 课堂上举例和发挥的部分也要结合专业实际, 讲解学生熟悉的领域知识, 以适应多元化的需求。当前, 科学技术快速发展, 新兴学科和领域层出不穷, 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学科在这一环境下产生、发展与完善, 因此该学科的发展必须和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深入的交叉和融合, 不断吸收市场营销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优秀成果, 博采众长, 充实和完善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的学科基础, 扩充学科深度和广度, 把国内外的先进农业传播经验作为课程的教学案例补充到教学内容中。

3 改革教学方法

目前大学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式、启发式、提问式、案例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方法, 就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课程而言, 除了常用的理论讲授法外, 参与式和案例式教学法的效果比较理想。

3.1 参与式教学法

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 万人鼓掌声震天”。正是说明互动和群体的重要性, 课堂不是教师的“独白厅”, 仅仅依靠教师课堂讲授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 没有学生的课堂参与是不可想象的[1]。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的教学方式应该是开放的, 教师应该想办法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增加师生互动, 在师生相互交流和理解中提高教学质量。所谓的参与, 不仅仅是上课提问, 还有很多参与模式和方法;不仅仅是表现在课堂上, 还要注重课下的交流, 比如课间与学生交流课堂情况, 学生及时反馈情况以便于及时调整授课内容等。采用情景设定、课堂讨论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得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知识。

网络是高科技发展的产物, 最突出的技术是数字化和多媒体, 它们使网络传播的内容从数量到速度再到形式, 都体现着新媒体所特有的优势[2]。在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课程教学中, 可以借助新媒介, 给学生更多参与课程教学的机会。在教学中, 有目的组织学生建立学习“课程”群, 师生可以通过手机或者电脑将学习问题上传到网站, 进而展开积极讨论。在“课程”群中, 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其中, 发表自己的见解, 人人都可能被关注, 教师也可以通过“课程”群关注每一位学生, 这一过程更充分体现了教学的参与性与时效性。

3.2 案例式教学

案例教学法又称情景仿真法, 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 教师把抽象的理论形象化为一个个具体、生动的案例, 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的阅读分析、评判和讨论等形式, 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促进学生能力和素质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3]。在讲课过程中教师可针对某一理论或观点适当进行案例分析, 引导学生得出明确的结论, 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如在讲授农民行为特征时, 通过分析农民在整地、播种、施药等农业管理环节中存在的“农村活不用学, 人家咋着咱咋着”行为方式, 让同学们总结出农民的趋同性、随意性的行为特征, 从而克服了单纯理论讲解抽象、枯燥的问题。案例教学法能够使学生通过感性的、生动的真实案例来理解、验证所学的农业传播理论、方法和技能, 课堂也变得生动活跃。但这种教学方法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教师不仅要认真备教材, 还要在生产实践中寻找合适的教学案例。

4 注重实践教学

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应用性学科, 学生需要接触实践以训练自己的思维素质和基本技能。而达到这一目的首先是建立实践基地, 不仅要加强校内实践基地建设, 利用校内实践基地的研究和开发任务开展实践创新研究;还要积极拓展校外实践基地, 积极与相关的电视台、报社、农业网站、农业企业等单位合作, 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其次, 任课教师应走入实践, 参与传播活动。教师通过传播活动中, 能够及时掌握前沿的行业动态, 积累生动的教学案例, 丰富宝贵的实践阅历, 从而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实践。第三, 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传播实践,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掌握传播学内容, 带领学生到农业传媒机构进行短期实习, 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农业信息生产过程。鼓励学生积极尝试新事物, 例如在讲授网络传播中的网站发展时, 鼓励学生尝试开办一个以传播农业信息为主的网站, 做到了学以致用。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选拔和培养出更多适应新时期现代农业发展的传播学人才。

5 优化考核方式

在学生成绩考核中注重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的考核, 改变传统的以书面考试成绩为主的考核方式。重点考核所学知识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信息结构结合程度, 考核学生对农业传播现象、技术的理解和掌握是否真正有所提高, 针对传播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是否能创造性性地解决, 能否在传播活动中自觉遵循和运用相关研究方法和技能等。因此, 考核的方式应该围绕这样的考核目标来选择。所以, 在考核中应遵循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可针对一项成果要求学生对传播策略进行设计;也可以针对一项农业信息的调查, 通过数据分析, 撰写一份研究报告或调查报告等。

6 结语

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因此, 只有将理论抽象的知识转化成学生的传播实践能力, 该课程的价值才真正得以体现。为此, 教师应不断优化教学内容, 以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不断推动课程改革, 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重视参与式和案例式教育研究, 鼓励学生走出课堂, 积极投身到农业信息的传播实践中, 培养和锻炼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传播人才。

摘要:针对“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课程特点, 结合教学实践, 通过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 、实践教学、考核方式等方面的一系列改革措施, 构建了符合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 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课程体系,构建

参考文献

[1]赵洪亮, 刘恩才, 侯立白, 等.农业院校农业推广学教学改革思考[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10 (2) :207-210.

[2]杨晓茹.网络时代《传播学》课程教学方法探[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1, 30 (5) :121-123.

[3]曾庆香.案例教学法在《传播学概论》教学中的运用[J].青年记者, 2009 (5) :89-90.

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 篇2

论 文 题 目浅谈农业技术推广途径

学 生 姓 名初福梅

学号412032010

课 程 名 称技术推广理论

2012年12月17日

摘要:本文以超高茬麦田套稻技术推广的影响因素及推广途径为例,分析不同推广途径下成果转化效率。加快双业科技成果推广应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建立高效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因地制宜,选择适宜的推广模式,建立健全农业风险机制,改善行为环境,引导行为主体,改变传播方式,有效促进农户积极采用新技术。

关键词:农业科技成果推广途径影响因素

从我国目前的现实情况看,种植面积逐年减少,2000年底人均耕地面积仅为1.51亩,只占世界人均耕地45%,目前仍在下降,全国耕地每年平均减少433万亩,“科技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科学技术只是潜在的生产力,只有把它转化应用到生产实践中,才能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巨大的动力.目前我国每年有6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问世,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30%一40%,推广度仅25%,获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53.5%。这与发达国家的70%一80%既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相去甚远,这种低的农业科技进步水平一方面说明我国农业靠科技增长的空间还比较大,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还大有潜力可挖,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和现实生产力之间存在着障碍,使得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困难。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效率不高的原因除了政府缺少政策和投入之外,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实际推广工作中没有充分认识到农户在技术传播与扩散中的作用。而仅仅将农户看作是农业新技术的被动受体。有效的推广应是了解农户的需求,为农户提供适当的适用技术信息与咨询,帮助农户在既定的资源限制下做出采用农业新技术的决策。本文通过超高茬麦田套稻技术推广的影响因素和推广途径的实征研究,分析农民采用新技术过程中心理变化和行为变化的一般规律,确定影响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方向,提出促进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有效对策,为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目标的实现提供参考意见。

农业技术的扩散或传播是指一项技术或创新由最初采用者或采用地区向外扩散,扩散到更多的采用者或采用地区,使创新得以普及应用的过程,它是由众多的农户个体采用新技术所导致的结果,通常指在较大的区域内农户群体对技术应用行为的总和,是总体意义上的技术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指出:“农业技术推广,是指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把农业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活动。”我国长期以来沿用农业技术推广的概念属狭义农业推广。广义农业推广指的是通过教育过程,帮助农民改善农场经营模式和技术,提高生产效益和收入,提高乡村社会的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

1.超高茬麦田套稻技术推广途径实证分析

1.1超高茬麦田套稻技术研究推广背景

随着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作物秸秆过剩的问题日益严重,由于秸秆露天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致使机场关闭、高速公路交通受阻时有发生,产生了严重的社会和经济后果,同时作为资源的秸秆也因随着焚烧而浪费,秸秆问题已引起上至党和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百姓的高度重视。1999年科技部决定在秸秆焚烧较严重的区域实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示范工程”,通过该工程将努力使项目区在两年内基本消除秸秆焚烧问题,同时通过技术示范能为全国秸秆综合利用提供技术和产业化服务方面的经验,拟选的区域是经济发达地区、大城

市郊区及机场、高速公路、铁路周边受剩余秸秆危害较大的地区。

1.2超高茬麦田套稻推广途径与方法

农业推广途径与方法是指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者,在长期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和社会服务实践活动中,不断总结积累出来的一系列组织措施、服务方式和工作技巧,由于超高茬麦田套稻技术既具有农业科技成果的共性,又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各地农技推广人员根据本地的情况,因地制宜,创造、使用了不同形式的推广途径与方法。

1.2.1示范法

示范法是推广工作常用的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是指通过实际操作,向农民展示某一新成果在生产实际应用中所获得的结果或某一新技能实际操作过程,是一种可以用全部感官去学习的推广方法。美国推广专家南伯提出:用农民的实际成功经验去推广新技术,更能引起农民学习的兴趣,它具有较强的说服力,更容易被接受。由于农民接受信息有限,经济基础薄弱,承担风险能力低,推广工作中采取示范法行之有效,特别是像超高茬麦田套稻前期像“荒田”,与传统的水稻栽培技术相差很大,甚至是对传统技术的一种冲击和挑战,只有成功的的示范才能消除农民的困惑。示范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种示范方法.①自身示范。姜堰市姜堰镇农技站站长刘长河第一年在自己的5.2亩责任田中首先示范该项技术,当年获得成功,第二年所在的村示范面积就达200亩。②方法示范。在技术推广过程中,对某种技能的示范,通过看、听、做、讨论相结合的办法,使农民自身学会操作,达到真正掌握技术的目的。姜堰市运粮乡在超高茬麦田套稻播种期、立苗期、生产中期、成熟期组织村组干部、农技员、科技示范户共同田头考察超高茬麦田套稻的生长情况,乡镇农技员在田头讲解有关技术操作要点,发放有关技术资料,使农民掌握该技术的重点,使农民认识该技术、了解该技术的效果,并产生使用该技术的愿望.③成果示范,成果示范是在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指导下,把当地经过试验取得成功的科技成果有计划地在一定面积上进行实际应用,做出样板,示范给其他农民,引起他们使用该技术的兴趣,鼓励推动他们共同效仿,达到推广新技术的目的。

1.2.2宣传培训法

在超高茬麦田套稻技术中,根据大众传播媒介的不同特点和农民采用新技术的不同阶段,应用不同的传播媒介,传播适合农民需要的科学技术信息,而且反复传播以引起农民注意和重视,当激起了农民兴趣时,向农民提供详细的技术资料(报纸、书刊、录相、VCD片等),并结合现场示范,以确保农民试种成功。江都市塘头镇推广该技术时,首先通过有线广播向农民反复传播超高茬麦田套稻技术信息。当农民产生兴趣时及时向农民提供技术资料,提供的技术资料有超高茬 麦田套稻技术标准图、超高茬麦田套稻技术问答、超高茬麦田套稻操作光盘及超高茬麦田套稻技术规程,使农民掌握技术细节,确保试种成功。在农民采用超高茬麦田套稻技术的过程中,超高茬麦田套稻是一项水稻轻简栽培的综合技术,涉及到栽培、植保、肥料等多个学科,为了使农民便于掌握该项技术,同时培训简单明了。超高茬麦田套稻技术要靠广大农民的田间实施,因此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是推广该技术的重要手段,在宣传动员的基础上对推广区域的农民进行广泛的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技术素质,使广大农民尽快的掌握该技术。培训方式有以下四种:①举办短期培训班,对推广区域的农技推广人员进行培训,首先使广大农技推广人员熟练掌握该项技术,然后再由他们传播给农民。②田间培训,不同生育时期由农技推广人员在田间一边操作,一边讲解,群众一学就会,学了就用,效果明显。③以会代训,利用县、乡、村召开的各种会议,讲解技术,发放技术资料。④送科技下乡。利用送科技下乡的机会面对面的向农民宣传该项技术,发放有关技术资料。

1.2.3技术承包

根据农民承担风险能力有限特点,开展技术承包,推广单位或推广人员与农民在双方自愿、互惠、互利的基础上与农民签订技术承包合同,运用经济手段和合同形式推广技术,合同对双方责、权、利进行明确,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在技术承包中农技推广部门创立了技术服务“三分之二”模式。该技术服务模式的含义是:在同一生态区应用同一技术,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农户获得成功(如达协议产量或效益指标),即为成功,未成功者责任自负。这一模式也是技术承包过程中摸索出的经验,技术承包过程往往个别农民(懒者)放弃投入,不主动配合技术实施,从而导致农技服务吃了辛苦还要经济培偿。技术服务“三分之二”模式的实施过程中,并不放弃对个别农民(徽者)或典型田块的具体督促检查,相反,更多精力于传帮带。技术承包这种推广途径以服务为宗旨,技术承包是为了推广农业技术,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利益,为农民服务,为麦套稻技术推广创造条件;以技术为核心,技术服务是提高农民科学技术素质的主要途径,也是促进麦套稻技术扩散的重要保证;责权利分明,通过技术承包调动了科技人员和农民的积极性,有三个有利于,一有利于农民创造更多的效益,二有利于调动科技人员和农民的积极性,三有利于其他技术的兼顾。技术承包推广农业新技术普遍存在一个兑现难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合同的签订与兑现难以规范,测产与实产问题上纠纷多。实践证明技术承包对开始使用该项技术的农民来说还是较受欢迎的。

1.2.4综合服务法

综合服务法也叫物技配合法,是超高茬麦套稻技术示范推广过程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推广方法,示范推广过程中以农业技术为推广核心,提供配套的物质服务,以物质保证相关技术的真正落实。超高茬麦田套稻技术推广除做好技术服务外,还需要适宜的良种和专用的育秧剂、除草剂。在示范推广过程中我们发现,要使超高茬麦田套稻技术能够发挥最大的增产作用,必须抓好“两关”,一是立苗关,二是除草关。超高茬麦田套稻直接将水稻种子撒播到小麦田中,由于田表湿度、鼠害等原因,单位面积达一定的苗数是一个技术难题,而获得一定的苗数是高产的基础。超高茬麦田套稻是旱作水作并重,杂草类型既有早作又有水作,类型复杂,解决好除草问题是超高茬麦田套稻获得高产的关键。针对这一技术难题,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进行深化研究,研究出两种配套的专用药剂,一是解决立苗的“早秧保姆”种子包衣剂(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ZL96117076),二是解决除草的专用除草剂“稻谷金除”(国家实用专利,专利号:ZL95lll巧7.4)。

通过两种配套药剂的使用,很好地解决建立了超高茬麦田套稻高产、稳产问题。物技配合法实现了过去单纯服务型向有偿、无偿服务相结合的过渡,解决了技术服务与物质供给相分离的矛盾。同时,专用药剂的销售也给推广部门带来了一定的直接经济效益,壮大了推广部门的经济实力.2.加快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对策

通过分析比较了该技术推广几种途径,对影响技术推广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影响该技术的决定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作用方向和作用程度的大小,但如何排除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中的障碍因素,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特提出如下对策:

2.1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建立高效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农业科技成果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要依靠政府的力量,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四章加快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对策工作,要建立健全农技推广体系,针对目前县乡两级农技推广组织“线断网破”的局面,政府出台有效管理办法重建农技推广组织,建立一种高效的农业科技推广的体系。.推广经费要得到保证。一些公益性农业科技成果在推广中有公共物品的特性,排他使用性弱,社会效益比较明显,盈利甚微,一般农业推广组织兴趣不大,但作为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有利于生态环境和持续农业发展的项目,政府推广组织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这种推广服务,但相应的工作经费应得到保证。

.推广组织上要改革目前的推广体制,健全各级推广体系,建立以“县为中心、乡为枢纽、村为重点、户为对象”的农业推广网络。.推广技术服务上,应变目前“以技术为中心”的推广机制为“农民为中心”的推广机制。推广内容上,从单纯根据高产要求来选择推广技术转移到更多的考虑农民需求和提高农业经营效益上来,大力推广“优质、高产、高效、低成本”的综合技术。推广过程应是“推广员一农民一农业技术”而不是“推广员一农业技术一农民”。

2.2因地制宜,选择适宜的推广途径

作为一项被推广的农业科技成果,成果本身的水平、增产的幅度、产生效益的周期、直观效益的明显程度、农民需求性、适用性是限制该成果推广的主要因子,但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技术网络健全程度、自然资源状况的差异也是影响农业推广的重要因素。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因地制宜,选择适宜的推广模式。对有益生态、促进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项目可采取政府引导、行政干预的推广途径,2.3建立健全风险机制

由于广大农民拥有的信息和能力有限,加之创新和转化具有的不确定性,使风险遍历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全程,创新风险、决策风险、技术风险等等,都使成果转化的机遇和危险并存,成功与失败同在,而风险的存在,使农业科研单位和农户都容易过多地局限于自身利益,望风险而却步。加之还缺乏一个完善的风险防范体系,使农民接受新成果、新技术的积极性受到削弱。因此,化不确定因素为确定因素,增强各个体的高抗内质和担险能力显得十分必要。

2.4促进农户积极采用农业新技术

农户对农业新技术需求不足,采用不积极主动,是由行为主体和行为环境两方面亡的,而且最重要的是行为环境方面的因素,因此,改善行为环境,引导行为主体,改变改进技术类型是有效促进农户采用农业新技术的重要措施。.改善行为环境,增强农户对采用农业新技术的吸引力。行为环境是指农户采用农工内外部环境。内部环境即是农户家庭要素环境,外部环境即社会环境。农户家庭子最重要的要素是土地资源要素,必须通过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加快农业劳动二行业转移,加速农村城市化步伐,减少农业劳动力,并采取有效的土地使用权流车土地向农业能手集中,培植农业专业户,打破农户采用农业新技术的土地资源局「术采用规模效益。在社会环境方面,重点是基础环境、市场环境和农技体制环境;境方面,要致力于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农民文化、科学知识的教育和培训。至强农村职业教育,从农村中小学生抓起,添加与农业科技相关的教材,并及时组乏农业实践活动,使他们成为本世纪农村科技进步的骨干:第二,要深入开展农村教育,通过短期培训、科技讲座、自学、函授、“绿色证书”等方式提高成年农民水平。第三,充分利用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增添地方电视教学节目,反复播放农凶像带。利用农村有线广

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 篇3

1 农业传播技术的重要性

近年来, 全球的气候环境不断变化, 各种自然灾害时有发生, 为人类生命安危和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植物的生产发育是一个长期而且复杂的过程, 每一个阶段植物的内部系统都会发生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的变化, 由于一般的植物都是一部分暴露在空气中, 一部分埋藏在土壤里, 这种生长状况迫使植物要面临来自多方面因素的干扰。面临着气候变暖导致的病原微生物增多的威胁, 我们必须调整农业产业的发展结构, 建立健全的应对病虫害伤害的解决方案, 减少经济损失, 逐步实现高效农业生态发展的目标。在一些经济不是十分发达的地方, 由于受到知识、技术、资金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 农产品的产出效率较低, 技术手段不够先进, 导致农业经济收益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传统的植物保护通常采用喷洒化学农药的方式, 虽然可以控制害虫、细菌和真菌的生长和繁殖, 但是达不到完全去除的目的。而且这些化学农药在杀害病原体的同时也带来负面影响, 人们食用经过化学农药处理过的农产品, 生命安全会有所影响。

因此, 我们应该借助各种传播渠道, 加大对于农业先进理念和技术的传播, 使农业传播技术在植保工程中具有广阔的渗透空间, 让农业工作者的观念不断改进, 了解到现代科学的发展趋势, 充分发挥农业在经济建设中的潜在优势, 通过有效地沟通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步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强调绿色和环保, 农业产业也在不断做出战略调整, 弥补传统植保技术的不足, 争取尽快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的转变。为了实现这一远大的目标, 需要借助农业传播技术的力量, 加强绿色植保的理念, 通过农业信息传递, 推广病虫绿色防治技术, 结合生物技术领域关于细胞和基因工程的成功经验, 减少植保工程的成本投入, 提高农业产业的经济收益, 使植保工作能够应对更加严重的病虫灾害。

2 建设农业市场信息主体

市场信息的匮乏或失真, 往往会给生产者带来决策的盲目性。在中国, 也只有依靠政府发挥职能, 才可能建立权威性的农产品市场信息统计、分析与报告制度, 为农民提供及时、全面、精确的市场信息和参考资料, 成为农业市场信息最主要的传播主体。但是, 这些手段和相关的专业人员往往被分割在各个不同的部门, 不能形成合力, 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整合和充分的利用, 这就对体制改革提出要求, 改变职能与行为。在农业信息化起动阶段初期, 政府必须加大农业信息化的基础投入, 特别是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性投入方面, 给予应有的扶持和帮助。加入WTO后, 已经不能依靠农产品的价格补贴来保护中国农业的发展了, 而增加农业信息体系建设等基础设施投资, 应在WTO的规则范围内。国家加大对农业信息体系建设的直接投资, 可以实现对农产品的间接补贴, 以增强中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3 农业传播媒介实现多样化

3.1 报纸、杂志

优点:具有非强制性传播的特点, 读者有较大的主动性和选择权, 因而读者会愿意自觉了解所关心的信息, 可信度高, 特别是国内与党政机关有联系的报纸杂志种类, 被读者奉为权威。缺点:对读者文化、社会层次要求较高, 时效性差。

3.2 书籍、小册子

指各农技部门印制的在乡镇农民中传播农业技术、种植、养殖信息的材料。优点:成本低廉, 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覆盖面相对较小, 但面向广大农民, 符合受众需要, 传播的信息针对性强, 适应性、可操作性强能进行深度介绍讲解, 效果显著。相比其他媒体, 此种的重复阅读率及传阅率最高, 能反复传播。缺点:时效性差。

3.3 广播

优点:是一种简便快捷的信息传播手段, 能伴随生产活动同时进行的沟通方式, 不影响人的正常工作, 有较好的亲和力, 其信息不易被人抵触。广播失效性强, 内容分时段分栏目、机动灵活、有很强的针对性, 并在传播过程中能与听众实时互动交流, 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缺点:广播信息依时间线性传播、稍瞬即逝、保持性差、听众难以重复认知。

3.4 电视

优点:电视媒体能够对农业的新形式、新内容进行有深度、有内容、有说服力的报道、阐述, 引导人们更深刻地理解现代都市农业的科学内涵和社会实质。缺点:在中国农业电视节目传播过程中, 电视的传播者与农村的收视群体, 存在着巨大的不对等, 而这种不对等的现状, 则导致中国农业电视从业人员所制作的农业电视节目无法找到它的受众群体, 同时, 中国庞大的农民收视群体也无法在电视这个公共的媒体上, 看到他们喜欢的节目和获得有价值的信息。

3.5 多媒体

优点:通过计算机把文字、图形、影像、声音、动画等合成处理并组成的交互系统, 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媒体的优势。其信息存储量大、读取简便、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缺点:要求播放硬件高, 成为其传播的制约因素。

3.6 互联网

优点:互联网集中影像、声音、文本等媒体优势, 传播速度快, 复制容易。时效性强、速度快、具互动性, 实现信息发布者与受众实时交互沟通。缺点:硬件要求高。

3.7 人际传播

优点:农技员、亲友邻居和示范户经过亲自解说、示范传播所掌握的植保信息, 面对面进行信息交流, 但农户对此种传播手段较为信任。缺点:传播速度慢、扩散效率较低。

3.8 现场活动

主要包括新闻发布广场宣传与咨询以及各种农业节庆、农业成就展示等大型活动。优点:具有现场活动独具的互动性、参与感和亲历感, 具有较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是进行重大题材宣传的好方法。缺点:组织耗时, 投入大。综上所述, 以上八种农业传播媒介各具优缺点, 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沟通过程中明确各个农业发展地区的信息需要, 有的放矢地将农业传播技术应用到植保工程中, 争取利用传播效率好的媒介带动其他辅助媒介手段, 增加农业信息的传输效率和传送量, 使每一项农业传播媒介发挥最恰当的信息传递优势, 全面实现农业知识的覆盖。

结束语

由此看来, 植保工程不是一个孤立存在的事业, 需要通过良好的沟通搭建一个信心交流的平台, 使植保工作的发展前景更加清晰。农业信息技术在植保工程的作用不容忽视, 它是农业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基础环节。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需要结合不同农业发展地区的经济条件, 有目的性, 有针对性的进行农业相关信息的普及。当然, 计算机网络是农业技术传播的一种重要手段, 具有显著的渗透优势, 应该大力推广使用。

摘要:农业的发展是无法脱离技术的革新和研发信息共享的支持。因此现代农业的进步是离不开信息传播的, 因此应用于农业信息传播的信息传播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植物保护工程的顺畅运转关系着农业产业的经济收益, 农业信息的传播和沟通作为植保工程的关键环节, 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本文在探究农业传播技术在植保工程中的应用方面进行论述, 只供参考。

关键词:植保工程,农业产业,农业传播技术

参考文献

[1]董擎辉.浅析农业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0 (7) .

农业传播与沟通试题 篇4

本科为开卷考试 以下题纲仅供答题时参考 切勿与本题纲完全一致 否则不得分

1.比较网络新闻媒体和传统新闻媒体的异同点。

(1)网络新闻媒体比传统新闻媒体更具开放性

(2)网络新闻媒体采取“文责自负” 传统新闻媒体实行“编辑 审查 终审”三级负

责制

(3)网络新闻媒体更加全面真实,传统新闻媒体受人为影响因素较多

2.试以“推广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为例,阐述如何运用群体规范、意见领袖、个体自觉和参与式发展等理论来在某一地区开展技术推广工作。

(1)保证产地生态环境质量

(2)科学使用化学农药

(3)实用生活垃圾,污水沉淀污泥充当肥料

(4)选择优秀示范户

(5)使个体自觉加入

(6)形成群体规范和价值取向

3.试谈谈“对牛弹琴”的成因,试分析其对农业传播工作的启示。

(1)表示说话不看对象或对愚蠢的人讲深奥的道理

(2)在农业传播中存在沟通障碍

(3)应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采用科学方法进行传播工作

4.在农村发展实践中,如何提高人际沟通的技能水平。

(1)实现信息的准确传递

(2)人际关系之不受损害

(3)将解决问题作为过沟通的首要目的5.在现代农业推广中如何应用网络技术。

(1)建立国民经济电子化的现代化农业技术推广系统

(2)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改善技术,建立当地农业推广技术服务网络

(3)增强基层推广站的科技和经济实力

(4)建立多媒体农业知识库,让农民通俗易懂

(5)通过网络向农民提供市场信息

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 篇5

托夫勒在1980年出版的《第三次浪潮》一书中便已提出了“大数据”的概念,但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快速扩散,社会各领域的数据种类和生产规模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大数据”再次以崭新的概念出现在社会公众的面前,并在各个行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麦肯锡认为:“‘大数据’是指大小已远远超出了典型数据库软件的采集、储存、管理和分析等能力的数据集。”这一概念不仅表明大数据会随着时间推移、技术进步而增长,而且各个部门的数据大小也会呈现出一定的差异,从几TB到数千TB,规模不一。维基百科则提出:“大数据”又称为海量数据、巨量数据、大资料等,是指所涉及到的数据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通过人工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截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人类所能够理解和使用的信息。另外,我国中科院院士李国杰先生提出:“‘大数据’是指无法在可容忍的时间内采用传统IT技术和软硬件工具对其进行感知、获取、管理、处理和服务活动的一组数据集合。”

结合以上概念内容,可以将“大数据技术”界定为能根据用户要求对海量数据内容进行快速感知、获取、管理和处理的IT技术手段。从这个角度来说,大数据技术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1)源于统计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的大数据分析技术,包括A/B测试、关联规则挖掘、数据聚类、数据挖掘、数据融合与集成、自然语言处理、预测模型、统计、回归和模拟等;(2)用于整合、处理、管理和分析的大数据处理技术,包括Big Table、云计算、商业智能、数据集市、数据仓库、分布式系统、非关系型数据库、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和流处理等;(3)用于直观表现的大数据可视化技术,包括Clustergram、标签云、空间信息流、历史流和应用等。这既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大数据技术的技术体系;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大数据技术的核心功能,由此对网络电视策划与传播呈现出重要的应用价值。

2 大数据技术在网络电视策划与传播中的应用价值

2.1 实现对目标观众群的精准分析

大数据技术的出现可以通过各类网络视频平台搜集到海量的观看信息,并通过大数据分析与处理技术对已有数据内容进行系统整理,不仅使网络电视运营商清楚地了解目前网络电视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由此定位最具价值的目标观众群对象和电视节目内容;而且还能实现对目标观众群年龄、性别、文化水平、价值观念、娱乐心理与观看习惯等特征的精准分析,使网络电视策划、制作与传播更具针对性,从而大大降低了网络电视运营风险,保障其顺利实现口碑效应与经济效应。比如著名电视制作公司Nerflix在制作《纸牌屋》过程中,通过分析3000多万用户数据,来选择题材、导演和演员,使每一步都由精准的数据来引导,此档电视剧极大地迎合了目标观众的需求,一经面世便广受欢迎。

2.2 提高对视频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效率

建立在Mashup、MapReduce、HBase、R语言、非结构化数据技术基础之上的大数据技术的出现,则顺利实现了对图片和视频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活动,从而为网络电视的策划与制作活动提供有效的辅助,使其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具价值的图片或视频信息,由此提高节目创作质量与创作效率。这将成为大数据技术在网络电视策划与传播中应用趋势之一。

2.3 提高网络电视内容的形象性与直观性

大数据技术对于海量信息内容快速搜集、整理与分析之后所呈现出的数据、图形、表格结果本身便具有形象、直观性的特征,诸如新闻、体育与综艺娱乐之类的网络电视节目能将此内容纳入节目作品之中,则可以大大提高节目内容的形象性与直观性,深化目标观众对节目内容的理解和认识。

2.4 实现对网络电视营销与传播效果的精确认知

传统的统计手段很难对网络空间中来自不同平台、不同渠道的检索信息和观看信息进行精确评价,由此也就无法准确了解网络电视营销与传播效果情况。大数据技术的出现则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对不同信息检索平台和节目观看平台相关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与直观呈现任务,从而使网络电视制作方能准确了解电视节目的营销与传播效果情况,由此对节目质量有一个更加准确的认识,为将来的节目策划、制作、营销与传播活动提供必要的指导。

3 大数据技术在网络电视策划与传播中的应用策略

3.1 加强对网络电视大数据技术的开发

各个行业的数据内容需求特征、数据内容来源渠道以及数据内容搜集、整理、分析与呈现方式不一样,因此,必须是具有鲜明行业特征的大数据技术才能真正提高对此项技术的利用效率,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价值。加强对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已是我国网络电视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因此,我国网络电视运营商应结合自身对大数据技术的使用特征和数据内容需求情况,尤其是要提高对图片、视频资料搜集、整理、分析与呈现活动的重视,据此开发出行业特征鲜明、专业性极强的大数据技术,并在不断修正、不断完善过程中,逐渐建构起一套成熟的网络电视大数据技术体系,增强其对网络电视策划、制作、营销与传播活动的辅助价值。这既是网络电视运营商顺应产业趋势,提高节目策划与传播质量和效率的必然选择,也是一个重大商机,甚至可能形成一个新的网络电视服务行业。

3.2 加强与网络大数据运营机构的合作

对于部分规模小、实力较弱的网络电视运营商来说,开发出一套系统、专业的网络电视大数据技术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成本,尤其是需要较长时间的摸索和熟悉,才能真正突显出此套技术系统的现实价值,对其来说并不太现实。而在大数据商业价值越来越明显的情况下,催生了一大批诸如英特尔大数据、IBM的InsoSphere大数据分析平台、亚马逊弹性MapReduce平台、甲骨文Oracle大数据机、谷歌BigQuery技术、微软Dryad项目、EMC公司的Greenplum平台以及Teradata公司的Teradata分析生态系统等大数据运营机构。其中部分公司甚至能提供对特定行业的大数据搜集、整理、分析与呈现方面的专业服务项目。因此,部分网络电视运营商可以从这些大数据公司那里购买到系统、专业而精确的大数据资料,由此为具体的电视节目策划与制作活动提供直接的指导。这是一种最经济、最便捷的大数据应用方式。

3.3 争取网络运营商的技术与数据内容支持

我国网络电视运营机构应争取网络运营商技术与数据内容的支持,从而创设出内容定位明确、结构清晰、风格独特的网络电视节目模式,由此呈现出一个个性鲜明的网络电视节目作品。事实上,诸如中央电视台、上海东方卫视电视台以及湖南电视台等传统电视机构正进行这方面的实践探索活动,并取得了良好效果。2014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的《晚间新闻》节目利用百度公司先进的“百度天眼”技术手段以及强大的数据整合与分析能力,推出一档“‘据’说过年”节目,在大型液晶显示器上通过切切实实的数据资料、数据信息向广大电视观众直观地呈现出诸如春运人口迁徙、飞机航班起降分布、火车站人口密度程度之类的一个个新闻事件作品,由此极大地增强了观众对新闻事件内容的了解和认识情况。

摘要:本文在简要论述大数据技术基本概念与核心内涵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大数据技术对于网络电视策划与传播的重要价值,并提出了大数据技术在网络电视策划与传播过程中的应用策略、存在问题和解决措施等。这一方面帮助我们深化大数据技术在网络电视策划与传播过程中的重要价值和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也能对网络电视策划与传播活动提供必要的指导与借鉴价值。

农业节水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篇6

1 农业节水的主要措施

1.1 发展渠道衬砌与管道输水技术。

输水配水渠道的渗漏损失是农田灌溉水量损失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未衬砌的渠道输水损失达40%~50%, 开展渠道防渗是农田灌溉节水的重要环节。为了提高灌溉输水的利用率, 世界许多国家都在致力于发展渠系衬砌、管道化工程。

1.2 改进传统地面灌溉技术。

传统灌溉方式由于灌水历时长、用水量大、灌水不均匀等影响作物产量。所以, 长期以来各国都在积极致力于对传统地面灌溉技术的研究与改进, 并创造了许多全新的方法。其中波涌灌 (间歇灌) 和激光控制平地畦田灌就是2种影响较大、效果较好的方法。

1.3 推广喷灌、微灌技术。

喷灌、微灌技术可在传统的沟、畦灌等地面灌溉基础上节水30%~50%, 节省劳力20%~90%。在节水的同时改变了传统的灌溉概念, 能够把含有肥料的水一滴滴地输入作物根层的土壤中, 使土壤中的水、肥、气、热保持协调关系, 达到作物高产目的。

1.4 充分利用咸水、废水灌溉农田。

目前采用的方法能够在空间和时间上预报出灌溉后的土壤溶液成分和土壤基质, 据此判定土壤状态, 并在一定的气候条件下, 参照土壤状况选择适宜种植的作物。耕作方式通常采用轮作制, 即耐盐和不耐盐作物轮作, 咸水、废水与淡水轮灌, 以避免土壤过度积盐。

2 有效利用水资源的新技术

2.1 选育耐旱作物和节水品种。

选育耐旱作物品种, 是充分利用生物适应环境, 以生物机能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耐旱作物一般在生长关键期能避开干旱季节, 抗逆性强, 生长期能和当地的雨季相吻合, 在雨季快速生长, 以充分利用有限的降水。

2.2 改进耕作方法与栽培技术。

因地制宜, 由多耕趋向于少耕、免耕;由浅耕趋向于深耕;由耕翻趋向于深松;由单一作物连作趋向于粮草轮作或适度休闲;重视水土保持, 纳雨蓄墒, 合理施肥, 以肥调水。

2.3 推广地面覆盖技术。

地面覆盖具有抑制土壤蒸发、蓄存降水、保持土壤水分、提高土温的优点, 分为有机物覆盖、地膜覆盖和化学覆盖。有机物覆盖就是利用农作物秸秆、糠皮等材料进行地面覆盖, 有明显的保墒节水效能;地膜覆盖是一种用薄膜覆盖的农田技术, 能够提高地温, 抑制蒸发;此外, 保水剂、抗蒸腾剂等化学覆盖技术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2.4 采用调亏灌溉技术。

调亏灌溉是根据灌溉对象的生长发育规律及生产的实际需要, 有目的地不充分供给水分, 使作物经受水分胁迫, 限制其某方面或某时期的生长发育, 达到既节水又增产的效果。

3 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

3.1 膜下滴灌技术的推广。

膜下滴灌是将覆膜种植技术与滴灌技术两者互相结合的新型灌溉技术。通过生产实践, 膜下滴灌技术比常规灌溉节水30%以上, 土地利用率提高5%~7%, 单产提高20%左右, 大幅度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经济效益。由于这种先进生产方式的实施, 带来了农业体制和组织形式的创新, 出现了一大批家庭农场, 不仅有效节约了农业用水, 促进了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还为低成本高产出的农牧产品提高了市场竞争力。至2006年, 全国推广微灌总面积66.67万公顷以上。

3.2 滴灌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应用。

滴灌自动化技术把节水灌溉推上了一个新的局面, 实现了高层次决策控制, 是膜下滴灌技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4 节水技术的发展方向

4.1 灌溉工程节水技术发展方向。

输水节水技术的发展方向是:为解决混凝土衬砌延伸性差、易开裂等缺点, 试验用钢丝网等加筋混凝土替代常规混凝土衬砌。另外, 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和机械化施工技术的日益进步, 膜料衬砌在渠系衬砌中的比重逐年增大, 将有可能成为未来渠系衬砌材料发展的主方向。喷、微灌技术的发展方向是:喷、微灌相互配合共同发展, 发扬喷灌射程远、效率高等优点, 克服喷灌能耗大、喷头易堵塞等缺点;开发和研制新型灌溉设备, 提高灌溉均匀度, 克服滴灌系统易堵塞的缺点, 并向低压、节能型方向发展, 减少传动装置能耗;灌溉设备标准化、系列化。

4.2 科学管理与精准灌溉相结合。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通过地理信息技术实行灌溉管理自动化, 成为农业节水管理技术的发展方向。地理信息技术可实现在农业生产全过程中对农作物、土地、植保从宏观到微观的实时监测, 能够对作物生长发育状况、病虫害、水肥状况以及相应的环境改善进行定期信息获取和动态分析, 通过系统的诊断和决策, 制定实施计划, 使农业可持续发展。地理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农业数字化建设和自动化、智能化管理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 并逐渐成为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精准农业技术体系的核心技术。

摘要:阐述了农业节水和有效利用水资源的措施与技术, 介绍了节水技术的应用的状况, 分析了节水技术的发展方向, 指出新型灌溉技术的进步以及科学管理与精准灌溉相结合必将促进节水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农业节水技术,应用,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钱蕴壁.节水农业新技术研究[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 2002.

研究计算机技术与农业结合应用 篇7

1 计算机技术

计算机技术现如今的发展势头越来越迅猛, 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农业当中也是如此。在计算机技术的实际应用过程中, 由于其自身涉及到的方面比较广泛, 其中包含的技术种类也比较多, 在农业与其进行有效结合以及实际应用时, 要根据农业的实际生产特征以及管理特点, 选择计算机技术当中与农业管理相符和的技术。这样不仅能够保证将计算机技术自身的优势特点充分发挥出来, 而且能够为农业的生产以及管理、发展起到非常良好的影响和作用。

1.1 监控技术

当前, 在农业自身的不断发展过程中, 越来越多的温室被建造而成, 导致农业在生产过程中, 需要实时监控的数据越来越多, 如果单纯的依靠人工来进行操作的话, 不仅很有可能造成数据的记录错误, 而且还会加重人工的整体劳动力。另外, 蔬菜在生长过程中, 对于环境温度的要求比较高, 一般情况下, 要求温度生长环境的温度比较高、并且潮湿度比较良好的环境, 所以应当避免让工作人员过多的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工作。所以, 在这种形势下, 将计算机技术当中的无线传感器监控技术应用其中, 不仅能够对温度、湿度、CO2浓度、光照度等一系列数据进行切实有效的采集、分析、监督和管理, 而且能够从根本上减少人工劳动力的整体操作负担。

1.2 条形码技术

在当前科学技术的不断大力发展的形势下, 计算机的应用越来越普遍, 并且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 逐渐形成了一种自动识别技术, 不仅在各行各业当中被广泛应用, 而且其自身仍然具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这种技术称之为条形码技术。条形码技术是为了解决对信息的自动扫描而出现的一种技术, 其自身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能够依靠自身准确快速的采集技术, 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在条形码技术的实际应用过程中, 能够有效缓解由于数据输入问题导致的一系列事故问题, 从根本上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使用。另外, 条形码技术不仅能够在一些静态信息上进行应用, 包括一些生产商信息、货品名称等等, 还能够对货运单号进行及时有效的采集, 还包括一些货品的具体生产日期等等。

1.3 GPS技术

GPS技术当前在各个行业领域当中, 都已经被广泛应用, 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在卫星导航系统当中, GPS一直以来都是非常重要的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实际发展过程中, 将GPS这种技术应用其中, 不仅能够从根本上扩大信号的整体覆盖范围, 而且能够对农业生产以及实际情况进行切实有效的监督和管理。由于GPS技术的操作比较简单, 所以在农业领域当中已经逐渐被普及应用, 虽然这种技术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观测的时间, 但是并不会对其自身的精度造成任何的影响。在农业领域发展过程中, 将GPS技术应用其中, 不仅能够对货品的运输情况进行实时有效的跟踪和处理, 而且能够将货主、运输司机、第三方物流公司等等, 将各个环节的信息进行切实有效的掌握。这样不仅能够从根本上对这些环节进行切实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从根本上保证整体运输质量和产品的经营效果, 而且能够从根本上提高运输的整体效率, 提高农业产品在运输过程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 计算机技术在农业应用过程中的问题

2.1 管理者思想意识淡薄

在当前社会经济不断快速发展的形势下, 市场竞争力越来越激烈, 导致很多农业管理者为了眼前利益, 并没有给予计算机技术过多的关注和重视。农业管理者对计算机技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性并没有给予关注, 甚至对计算机技术在农业应用过程中会产生的优势、效果、作用以及价值等都了解的非常少。

2.2 缺少专业性计算操作人员

在农业领域的发展过程中, 很多员工或者是管理层员工都是从基础逐渐成长起来的, 所以这些人员对于农业知识和农业技能的掌握非常清楚和熟练, 但是对于计算机的掌握能力和水平却比较低下。最根本的原因之一就是这些员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习惯了利用传统的工作模式或者作业流程, 导致计算机的实际应用知识以及相关技术的应用水平都比较低, 并没有将计算机技术的影响和价值充分发挥出来。

2.3 资金投入不足

在农业领域发展过程中, 计算机并没有广泛推广和使用的最根本原因之一就是计算机的整体资金投入力度不够, 没有更多的资金可以供其自身的运转操作。在短时间内,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并不能够马上就起到良好的成效, 仍然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够看出其自身的应用效果, 但是这对于资金本身就不够充足的农业行业来说, 就显得更加的困难。

3 针对计算机技术在农业应用中问题的解决措施

3.1 循序渐进的利用计算机技术

在计算机与农业进行有效结合的过程中, 由于农业领域很多方面仍然不够完善, 所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如果想让计算机技术融入其中, 就需要按照最根本的原则和方式方法来进行。比如在计算机的实际应用过程中, 在对市场信息进行获取或者是其他方面信息获取的时候, 可以将电子商务的发展力度逐渐增加起来, 为信息的获取提供方便快捷的方式方法。另外, 可以利用GPS车载定位系统, 从根本上对车辆运行的情况进行监督和控制管理, 保证运输管理车辆的整体效率能够有所提升。在计算机技术的实践应用过程中, 可以根据计算机应用时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切实有效的分析和研究, 及时对其进行有效的解决, 保证计算机技术的正常使用。

3.2 建设计算机数据库

在农业管理过程中, 计算机技术的大力应用, 能够为农业生产提供非常方便快捷的方式方法, 而且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的整体经济发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可以将数据库逐渐建设完善, 及时对数据库的信息进行更新, 这样不仅能够保证数据的全面性、广泛性、时效性, 而且能够为决策者提供切实有效的依据。这些数据的应用不仅能够推动计算机系统的优化, 而且能够促使农业领域的相关运营情况得到切实有效的改善和优化, 其自身的成本就会有所降低, 促使农业经济效益的增加。

3.3 电子商务的建设和发展

农业领域在实际发展过程中, 需要通过国际互联网、在信息管理技术的共同帮助下, 促使其自身的电子商务更好的发展起来。这样不仅能够促使业务成本尽可能降低, 而且能够得到更多客户以及伙伴之间的相互合作和帮助, 从根本上保证农业领域的整体发展。比如在服务质量方面, 如果想要从根本上提高服务质量的话, 可以利用电话或者是传真、设立相对应的网页等等, 对客户的要求和需求及时的了解, 并且按照客户的整体要求为客户提供服务。这样不仅能够拉近农业与客户之间的距离, 而且能够让客户对其自身的服务工作越来越满意, 从根本上提高农业行业在市场当中的竞争力。

总体来说, 计算机技术现如今的发展速度越来越迅猛, 在这种形势下, 农业与计算机技术的有效结合应用, 不仅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存在于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而且能够提高农业的整体生产率和经济增长。虽然计算机在当前农业应用中仍然有部分问题, 但是在实践当中, 可以将这些问题进行切实有效的解决, 逐渐完善和优化计算机技术在农业领域当中的实际应用。

摘要:在社会经济不断快速发展的形势下,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不仅给各个行业带来了发展机遇, 而且带来了一定的便利条件, 对于农业发展来说, 更是如此。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能够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整体发展, 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 仍然存在一些阻碍问题, 因此, 本文对计算机技术与农业结合应用的实际状态进行详细分析和研究, 提高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质量和效果。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农业,结合,应用

参考文献

[1]焦亚力.计算机技术在农业管理中的科学应用[J].吉林农业, 2011 (06) .

[2]马彦平, 白由路, 高祥照, 等.计算机视觉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与展望[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1 (04) .

[3]李冰, 王宛平.计算机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视界, 2012 (01) .

[4]霍宏.计算机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6 (01) .

[5]郑东.计算机技术在农业机械实施精准农业中的应用[J].当代农机, 2010 (10) .

[6]焦亚力, 方焦, 张淑辉.计算机技术在农业管理中的科学应用[J].吉林农业, 2011 (06) .

[7]段家豪, 杨卓翰, 项凌威.计算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J].南方农机, 2016 (10) .

农业机械液压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篇8

近年来, 我国非常重视三农问题, 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和农业生产环境。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而液压元件则是生产制造农业机械的关键性零部件, 发展液压技术, 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对于农业的发展影响巨大。

1 液压技术

液压的传动力量大, 便于传递和配置, 被广泛应用于农机制造中。在一般的液压元件的制造过程中, 对于密封性和耐久度有着较高的技术要求, 现行的液压工业对于解决圆度、粗糙度等问题, 有着突出的效果。液压技术在农业机械上的应用, 主要是通过液压系统来完成。一个完整的液压系统包含五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分别是液压油、辅助元件、控制元件、执行元件和动力元件。农业机械的正常运行, 都离不开液压系统的正常工作, 液压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至关重要。下图为运用液压技术制造的液压缸结构图。

2 液压技术在农机领域的需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使我国行业间的竞争加剧。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出现的中小型农机制造企业, 迅速投入到农业机械的生产中, 对原有的大型农机制造厂形成冲击。在新的挑战下, 农机制造企业纷纷改良自己的技术, 提升自己的产品质量, 以此在激烈的竞争中谋得一席之地。液压元件是农业机械的核心配件, 掌握了最先进的液压元件的制造技术, 生产制造出高性能的液压元件, 也就具备了行业竞争的优势。在此背景下, 对于液压元件的制造要求也是水涨船高, 液压技术得到了更为广泛的推广。

3 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 1 资金不足

液压技术是在农机制造中普遍应用的技术, 但在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资金不足是阻碍其发展的最重要原因。由于目前的许多中小型农机制造企业是在改革开放后发展起来的, 资金能力有限, 在不断的发展中, 对于更高要求的液压技术的开发, 无法辅以相应的启动资金, 使技术开发停步不前。

3. 2 精准度不高

在不同的工作环境, 农业机械对液压元件的精准度要求均不一样。有些农业机械, 其工作过程较为严密, 需要精准度特别高的液压元件来配合。就目前农机制造企业对液压元件生产要求的具体制造情况来看, 对于精准度要求不是很高的元件, 各农机制造企业可予以满足, 但其精准度远远不能满足精密器械的要求。

4 解决办法

4. 1 加大对中小型农机制造企业的扶持力度

对中小型农机制造企业的扶持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资金的扶持。从这个层面来讲, 可以加大对中小型农机制造企业的贷款力度, 使其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到新技术的开发中, 从而引发行业的竞争, 促进液压技术的革新。另一方面就是增加优惠政策和设立奖项。增加优惠政策主要包括减税减负, 使企业的生产成本进一步降低, 可以抽出更多资金进行新技术的开发。设立奖项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鼓励企业的创新。

4. 2 促进企业的良性竞争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竞争是一种优胜劣汰的方式, 旨在淘汰不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产业。但是在目前的状况下, 部分企业为了赢得一席之地, 不惜以降价的方式来获得销量的增加。这样的竞争方式不仅导致企业的利润空间随之压缩, 而且产品的实际价值也大打折扣。为了避免这种竞争状况的出现, 同行业的企业更应该团结一致, 做到在竞争中有合作, 在合作中竞争, 共同进步, 形成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

5 发展方向

环保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与建议 篇9

1 环保技术在农作物种植业中的应用

农作物种植过程一般为:种子→土壤→施肥灌溉→除草灭虫收割→加工→农产品。农产品安全生产主要考虑2个方面:一是产地必须安全、无污染。二是生产过程应保证安全。产地的环境如土壤、灌溉水遭受污染, 农产品的安全生产就缺乏保障。如果生产中, 各种农业措施不合理, 如化学除草剂、除虫剂的使用, 均可能造成农产品污染物超标。因此, 采用现代农业生物技术, 大力开发抗逆 (抗病、抗虫、抗草、适应逆境) 新品种, 将是农业领域实施环保技术的关键。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即科学制定不同区域、不同土壤类型、不同作物的肥料施用配方, 创造粮食增产条件。盘锦市大洼县、盘山县就推广应用了此项技术, 采集土样330个, 获得数据1 600个, 发放配方施肥卡1.2万份, 覆盖面积2.67万hm2, 节约肥料量2 000 t, 降低成本750元/hm2。应用生物除草剂代替化学除草剂, 其优点是符合生态系统规律及减少农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含量。目前, 稻糠灭草技术已经在一些地区应用,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于2002—2003年开展了水田稻糠除草试验、示范, 撒施稻糠200 g/m2, 综合防效达到90%, 水稻增产8.9%。国内外在微生物除草剂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1998年黄世文分离得到一淡紫灰吸水链霉菌, 其发酵液对稗草有抑制作用, 对水稻纹枯病有显著防效;1999年黄世文等从稻田自然感病的稗草标本中, 分离得到稗草生防菌株99-10。该菌株具有开发防除稗草生物除草剂的潜力;1996年陈勇等从稗草病叶上分离得到8种病原真菌, 并筛选出对稗草致病性强、对水稻安全的尖角突脐孢菌 (Exsrohilum monoceras) , 且对该病的流行学进行了研究, 并向商品化发展;中国水稻研究所分离出一种防除稻田杂草的橙刺盘孢菌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 施用量为6.75 kg/hm2, 防效达45%。

工业受污染土地恢复耕作技术, 在具有卫生环保、自我消毁能力 (可降解) 的聚合网状覆盖物下面放置原酸性细菌、植物与植物群种组织及促进土壤改良的微生物, 快速对灰堆、采掘过的岩石及工业污染土地进行再生处理。被处理土壤下面能形成小型温室效应, 保证微生物发挥作用, 并可提高植物生长速度。其优点是缩短重新耕作期限, 对人、动物及鸟类绝对安全。适应于各种土壤、气候及地理条件。

高效综合生物肥料包括固氮细菌肥料、磷菌肥料、硅菌剂、钾菌剂、多功能吸附剂。使用时在播种前对种子进行细菌接种, 对秧苗根系进行细菌接种, 对土豆块根进行处理, 对任何栽种的植物均可进行灌浇。在液体中培养活菌种的基础上培养的试验样品———土壤细菌活性剂, 能够为土地提供肥料, 改善土壤理化性质, 提高农作物产量, 使受工业污染土地能够重新耕作。固氮细菌肥料为植物根系提供氮、氨, 分离出生物杀菌剂, 防治真菌疾病, 合成刺激植物生长的植物激素, 使其与化学制剂结合起来, 降低农作物硝酸盐含量的50%~70%。磷菌肥料在不溶解的情况下提炼出磷酸盐供植物吸收, 刺激植物根系的生长, 改善谷物麦麸面筋质量。硅菌肥料能把天然硅酸盐换成其他形式的硅提供给植物, 激活土壤微生物群, 积累细胞壁中硅的含量使作物更加茁壮。可降低矿物肥料用量的25%;使作物成熟期提前10~15 d。提高作物产量:谷类400~900 kg/hm2, 白菜4 000~8 000kg/hm2, 胡萝卜2 500~5 000 kg/hm2, 土豆3 000~8 000 kg/hm2。其具有长期效应、使用简单、价格低廉、环保卫生等优点, 对于人类、动物、鸟类及昆虫绝对安全。

农作物种植中环保技术的应用涉及农业生物资源和生物技术, 减少了农药、化肥等农用化学品的使用, 进而达到减少污染、产品优质无害以及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目的。

2 环保技术在畜牧养殖业中的应用

畜牧养殖过程中的主要污染问题之一是畜禽粪尿的不合理排放, 我国畜禽粪便每年产生量在17.3亿t, 进入环境的氮有1 600万t, 磷有360万t以上。畜禽粪中还含有大量的Cr、As等重金属。目前, 比较好的处理禽畜粪便设备有家禽粪便加工设备, 该设备保证了家禽粪便的有效利用和获取高品质有机肥以及获得热能和电能所必需的高温分解气体。设备由接收含水量85%的家禽粪便混合物的容器组成。在接收容器中, 混合物经过搅拌, 通过真空管道送到高温分解炉中。在炉中家禽粪便进行加热和缺氧翻搅等热处理。在热处理过程中会高效分解出沼气, 预处理净化掉水汽, 然后贮存在气体容器中。沼气可用作设备能源, 获取电能和热能。经过热加工后含水量15%的家禽粪便经冷却, 精选并送入存贮仓, 进行分装并贮存, 以利于进一步使用, 该设备每天可加工禽畜粪便50 m3。加工废料无需辅助能源, 安装使用方便。

喂养牛的全份额混合饲料生产技术, 用于生产适合每一群动物生产和哺乳期的混合饲料。该工艺是将日料最有价值成分的重量计量和消耗量登记;在存储槽里积累成品混合料。可提高动物生产率10%~15%;节省饲料5%~7%, 解除了动物喂料的手工劳动, 一个操作员可给400~1 000头母牛分配饲料, 可喂养5 000头。该工艺在列宁格勒州家乡内部股份公司、红色近卫军内部股份公司和布列期特州“奥期特罗梅特切沃”农业生产合作社等生产部门推广;在开发阶段曾在列宁格勒州和活洛格德州的一系列部门进行推广。

现代农场项目, 由2栋6排牛栏组成, 每栋有408个连接挤奶设备的畜位。采用无牧场喂养、自由放养、散放隔离喂养。适用于小牛群的舒适喂养, 动物给定成分全日量混合饲料宽槽规定标准额饲养, 奶牛在自动化挤奶室挤奶, 按指定程序每天打扫并运出粪便1次, 通过光线通风屋脊进行牲畜棚的排气通风。使用轻便建筑构件, 可有效利用通往农场暖房的粪便排泄沟。可获得每头牛年产奶量8~10 t, 劳动力支出 (基本人员) 每头牛每年不高于7人。降低建造价格, 保护环境不受污染。2004年该项目得到列宁格勒州农工和渔业综合体委员会主席的正式批准。

畜牧养殖业环保技术的应用是按可持续发展观, 把环保技术引入畜牧养殖业生产中, 对畜牧养殖业实行全程控制, 以减少废物和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 促进畜牧养殖业的生产、消费与环境相容, 降低整个畜牧养殖业生产活动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

3 实施农业环保技术的建议

农产品安全要从源头抓起。只有实施农业环保技术, 才能有效控制农业污染, 确保农产品安全。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制定农业环保技术的法规和政策。实施农业环保技术必须要有一定的政策保障。因此, 需要制定相关的农业环保技术条例, 明确管理部门。二是研究开发实施农业环保技术的配套技术。实施农业环保技术一定要有相应的技术保障, 国家在技术开发方面要加大投入。如开发与农业过程有关的清洁农药、清洁肥料、清洁饲料添加剂、清洁兽药、清洁种苗等, 建立农业生产的监控体系, 使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都达到环保技术要求。三是开发和推广有机资源循环利用。农业生产和加工中产生大量有机废弃物, 既是一种污染物, 影响清洁生产, 又是一种资源, 可综合利用。技术上要攻关, 政策要保证, 使这些有机资源在农业生态中循环利用, 从而减少化学品对农业生态的干扰, 使农业环保技术能稳步实施[4,5]。四是建立农业环保技术示范区。实施农业环保技术不是一句口号, 而是一项工程, 需要各部门多方面合作, 需要多学科、多种技术的组合, 要以点带面加以推广实施。因此, 建立农业环保技术示范区非常重要。

摘要:介绍了环保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与研究情况, 并提出一些实例, 以期为农业领域发展环保技术提供参考, 并为农业发展提供借鉴经验。

关键词:农业,环保技术,应用,建议

参考文献

[1]吕志轩.农业清洁生产的经济学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

[2]莫测辉, 吴启堂, 李桂荣, 等.关于我国21世纪农业清洁生产的思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0, 10 (1) :42-45.

[3]紫千.中德现代化示范农场项目深入推进[J].农机质量与监督, 2011 (8) :44.

[4]夏建平, 夏建美, 夏建红, 等.景宁县农业清洁化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06 (8) :159-160.

上一篇:快乐之旅下一篇:养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