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技术

2024-09-28

传播技术(共8篇)

传播技术 篇1

青 岛 农 业 大 学研 究 生 课 程 论 文

论 文 题 目浅谈农业技术推广途径

学 生 姓 名初福梅

学号412032010

课 程 名 称技术推广理论

2012年12月17日

摘要:本文以超高茬麦田套稻技术推广的影响因素及推广途径为例,分析不同推广途径下成果转化效率。加快双业科技成果推广应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建立高效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因地制宜,选择适宜的推广模式,建立健全农业风险机制,改善行为环境,引导行为主体,改变传播方式,有效促进农户积极采用新技术。

关键词:农业科技成果推广途径影响因素

从我国目前的现实情况看,种植面积逐年减少,2000年底人均耕地面积仅为1.51亩,只占世界人均耕地45%,目前仍在下降,全国耕地每年平均减少433万亩,“科技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科学技术只是潜在的生产力,只有把它转化应用到生产实践中,才能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巨大的动力.目前我国每年有6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问世,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30%一40%,推广度仅25%,获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53.5%。这与发达国家的70%一80%既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相去甚远,这种低的农业科技进步水平一方面说明我国农业靠科技增长的空间还比较大,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还大有潜力可挖,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和现实生产力之间存在着障碍,使得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困难。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效率不高的原因除了政府缺少政策和投入之外,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实际推广工作中没有充分认识到农户在技术传播与扩散中的作用。而仅仅将农户看作是农业新技术的被动受体。有效的推广应是了解农户的需求,为农户提供适当的适用技术信息与咨询,帮助农户在既定的资源限制下做出采用农业新技术的决策。本文通过超高茬麦田套稻技术推广的影响因素和推广途径的实征研究,分析农民采用新技术过程中心理变化和行为变化的一般规律,确定影响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方向,提出促进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有效对策,为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目标的实现提供参考意见。

农业技术的扩散或传播是指一项技术或创新由最初采用者或采用地区向外扩散,扩散到更多的采用者或采用地区,使创新得以普及应用的过程,它是由众多的农户个体采用新技术所导致的结果,通常指在较大的区域内农户群体对技术应用行为的总和,是总体意义上的技术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指出:“农业技术推广,是指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把农业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活动。”我国长期以来沿用农业技术推广的概念属狭义农业推广。广义农业推广指的是通过教育过程,帮助农民改善农场经营模式和技术,提高生产效益和收入,提高乡村社会的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

1.超高茬麦田套稻技术推广途径实证分析

1.1超高茬麦田套稻技术研究推广背景

随着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作物秸秆过剩的问题日益严重,由于秸秆露天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致使机场关闭、高速公路交通受阻时有发生,产生了严重的社会和经济后果,同时作为资源的秸秆也因随着焚烧而浪费,秸秆问题已引起上至党和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百姓的高度重视。1999年科技部决定在秸秆焚烧较严重的区域实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示范工程”,通过该工程将努力使项目区在两年内基本消除秸秆焚烧问题,同时通过技术示范能为全国秸秆综合利用提供技术和产业化服务方面的经验,拟选的区域是经济发达地区、大城

市郊区及机场、高速公路、铁路周边受剩余秸秆危害较大的地区。

1.2超高茬麦田套稻推广途径与方法

农业推广途径与方法是指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者,在长期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和社会服务实践活动中,不断总结积累出来的一系列组织措施、服务方式和工作技巧,由于超高茬麦田套稻技术既具有农业科技成果的共性,又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各地农技推广人员根据本地的情况,因地制宜,创造、使用了不同形式的推广途径与方法。

1.2.1示范法

示范法是推广工作常用的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是指通过实际操作,向农民展示某一新成果在生产实际应用中所获得的结果或某一新技能实际操作过程,是一种可以用全部感官去学习的推广方法。美国推广专家南伯提出:用农民的实际成功经验去推广新技术,更能引起农民学习的兴趣,它具有较强的说服力,更容易被接受。由于农民接受信息有限,经济基础薄弱,承担风险能力低,推广工作中采取示范法行之有效,特别是像超高茬麦田套稻前期像“荒田”,与传统的水稻栽培技术相差很大,甚至是对传统技术的一种冲击和挑战,只有成功的的示范才能消除农民的困惑。示范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种示范方法.①自身示范。姜堰市姜堰镇农技站站长刘长河第一年在自己的5.2亩责任田中首先示范该项技术,当年获得成功,第二年所在的村示范面积就达200亩。②方法示范。在技术推广过程中,对某种技能的示范,通过看、听、做、讨论相结合的办法,使农民自身学会操作,达到真正掌握技术的目的。姜堰市运粮乡在超高茬麦田套稻播种期、立苗期、生产中期、成熟期组织村组干部、农技员、科技示范户共同田头考察超高茬麦田套稻的生长情况,乡镇农技员在田头讲解有关技术操作要点,发放有关技术资料,使农民掌握该技术的重点,使农民认识该技术、了解该技术的效果,并产生使用该技术的愿望.③成果示范,成果示范是在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指导下,把当地经过试验取得成功的科技成果有计划地在一定面积上进行实际应用,做出样板,示范给其他农民,引起他们使用该技术的兴趣,鼓励推动他们共同效仿,达到推广新技术的目的。

1.2.2宣传培训法

在超高茬麦田套稻技术中,根据大众传播媒介的不同特点和农民采用新技术的不同阶段,应用不同的传播媒介,传播适合农民需要的科学技术信息,而且反复传播以引起农民注意和重视,当激起了农民兴趣时,向农民提供详细的技术资料(报纸、书刊、录相、VCD片等),并结合现场示范,以确保农民试种成功。江都市塘头镇推广该技术时,首先通过有线广播向农民反复传播超高茬麦田套稻技术信息。当农民产生兴趣时及时向农民提供技术资料,提供的技术资料有超高茬 麦田套稻技术标准图、超高茬麦田套稻技术问答、超高茬麦田套稻操作光盘及超高茬麦田套稻技术规程,使农民掌握技术细节,确保试种成功。在农民采用超高茬麦田套稻技术的过程中,超高茬麦田套稻是一项水稻轻简栽培的综合技术,涉及到栽培、植保、肥料等多个学科,为了使农民便于掌握该项技术,同时培训简单明了。超高茬麦田套稻技术要靠广大农民的田间实施,因此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是推广该技术的重要手段,在宣传动员的基础上对推广区域的农民进行广泛的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技术素质,使广大农民尽快的掌握该技术。培训方式有以下四种:①举办短期培训班,对推广区域的农技推广人员进行培训,首先使广大农技推广人员熟练掌握该项技术,然后再由他们传播给农民。②田间培训,不同生育时期由农技推广人员在田间一边操作,一边讲解,群众一学就会,学了就用,效果明显。③以会代训,利用县、乡、村召开的各种会议,讲解技术,发放技术资料。④送科技下乡。利用送科技下乡的机会面对面的向农民宣传该项技术,发放有关技术资料。

1.2.3技术承包

根据农民承担风险能力有限特点,开展技术承包,推广单位或推广人员与农民在双方自愿、互惠、互利的基础上与农民签订技术承包合同,运用经济手段和合同形式推广技术,合同对双方责、权、利进行明确,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在技术承包中农技推广部门创立了技术服务“三分之二”模式。该技术服务模式的含义是:在同一生态区应用同一技术,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农户获得成功(如达协议产量或效益指标),即为成功,未成功者责任自负。这一模式也是技术承包过程中摸索出的经验,技术承包过程往往个别农民(懒者)放弃投入,不主动配合技术实施,从而导致农技服务吃了辛苦还要经济培偿。技术服务“三分之二”模式的实施过程中,并不放弃对个别农民(徽者)或典型田块的具体督促检查,相反,更多精力于传帮带。技术承包这种推广途径以服务为宗旨,技术承包是为了推广农业技术,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利益,为农民服务,为麦套稻技术推广创造条件;以技术为核心,技术服务是提高农民科学技术素质的主要途径,也是促进麦套稻技术扩散的重要保证;责权利分明,通过技术承包调动了科技人员和农民的积极性,有三个有利于,一有利于农民创造更多的效益,二有利于调动科技人员和农民的积极性,三有利于其他技术的兼顾。技术承包推广农业新技术普遍存在一个兑现难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合同的签订与兑现难以规范,测产与实产问题上纠纷多。实践证明技术承包对开始使用该项技术的农民来说还是较受欢迎的。

1.2.4综合服务法

综合服务法也叫物技配合法,是超高茬麦套稻技术示范推广过程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推广方法,示范推广过程中以农业技术为推广核心,提供配套的物质服务,以物质保证相关技术的真正落实。超高茬麦田套稻技术推广除做好技术服务外,还需要适宜的良种和专用的育秧剂、除草剂。在示范推广过程中我们发现,要使超高茬麦田套稻技术能够发挥最大的增产作用,必须抓好“两关”,一是立苗关,二是除草关。超高茬麦田套稻直接将水稻种子撒播到小麦田中,由于田表湿度、鼠害等原因,单位面积达一定的苗数是一个技术难题,而获得一定的苗数是高产的基础。超高茬麦田套稻是旱作水作并重,杂草类型既有早作又有水作,类型复杂,解决好除草问题是超高茬麦田套稻获得高产的关键。针对这一技术难题,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进行深化研究,研究出两种配套的专用药剂,一是解决立苗的“早秧保姆”种子包衣剂(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ZL96117076),二是解决除草的专用除草剂“稻谷金除”(国家实用专利,专利号:ZL95lll巧7.4)。

通过两种配套药剂的使用,很好地解决建立了超高茬麦田套稻高产、稳产问题。物技配合法实现了过去单纯服务型向有偿、无偿服务相结合的过渡,解决了技术服务与物质供给相分离的矛盾。同时,专用药剂的销售也给推广部门带来了一定的直接经济效益,壮大了推广部门的经济实力.2.加快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对策

通过分析比较了该技术推广几种途径,对影响技术推广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影响该技术的决定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作用方向和作用程度的大小,但如何排除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中的障碍因素,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特提出如下对策:

2.1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建立高效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农业科技成果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要依靠政府的力量,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四章加快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对策工作,要建立健全农技推广体系,针对目前县乡两级农技推广组织“线断网破”的局面,政府出台有效管理办法重建农技推广组织,建立一种高效的农业科技推广的体系。.推广经费要得到保证。一些公益性农业科技成果在推广中有公共物品的特性,排他使用性弱,社会效益比较明显,盈利甚微,一般农业推广组织兴趣不大,但作为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有利于生态环境和持续农业发展的项目,政府推广组织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这种推广服务,但相应的工作经费应得到保证。

.推广组织上要改革目前的推广体制,健全各级推广体系,建立以“县为中心、乡为枢纽、村为重点、户为对象”的农业推广网络。.推广技术服务上,应变目前“以技术为中心”的推广机制为“农民为中心”的推广机制。推广内容上,从单纯根据高产要求来选择推广技术转移到更多的考虑农民需求和提高农业经营效益上来,大力推广“优质、高产、高效、低成本”的综合技术。推广过程应是“推广员一农民一农业技术”而不是“推广员一农业技术一农民”。

2.2因地制宜,选择适宜的推广途径

作为一项被推广的农业科技成果,成果本身的水平、增产的幅度、产生效益的周期、直观效益的明显程度、农民需求性、适用性是限制该成果推广的主要因子,但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技术网络健全程度、自然资源状况的差异也是影响农业推广的重要因素。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因地制宜,选择适宜的推广模式。对有益生态、促进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项目可采取政府引导、行政干预的推广途径,2.3建立健全风险机制

由于广大农民拥有的信息和能力有限,加之创新和转化具有的不确定性,使风险遍历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全程,创新风险、决策风险、技术风险等等,都使成果转化的机遇和危险并存,成功与失败同在,而风险的存在,使农业科研单位和农户都容易过多地局限于自身利益,望风险而却步。加之还缺乏一个完善的风险防范体系,使农民接受新成果、新技术的积极性受到削弱。因此,化不确定因素为确定因素,增强各个体的高抗内质和担险能力显得十分必要。

2.4促进农户积极采用农业新技术

农户对农业新技术需求不足,采用不积极主动,是由行为主体和行为环境两方面亡的,而且最重要的是行为环境方面的因素,因此,改善行为环境,引导行为主体,改变改进技术类型是有效促进农户采用农业新技术的重要措施。.改善行为环境,增强农户对采用农业新技术的吸引力。行为环境是指农户采用农工内外部环境。内部环境即是农户家庭要素环境,外部环境即社会环境。农户家庭子最重要的要素是土地资源要素,必须通过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加快农业劳动二行业转移,加速农村城市化步伐,减少农业劳动力,并采取有效的土地使用权流车土地向农业能手集中,培植农业专业户,打破农户采用农业新技术的土地资源局「术采用规模效益。在社会环境方面,重点是基础环境、市场环境和农技体制环境;境方面,要致力于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农民文化、科学知识的教育和培训。至强农村职业教育,从农村中小学生抓起,添加与农业科技相关的教材,并及时组乏农业实践活动,使他们成为本世纪农村科技进步的骨干:第二,要深入开展农村教育,通过短期培训、科技讲座、自学、函授、“绿色证书”等方式提高成年农民水平。第三,充分利用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增添地方电视教学节目,反复播放农凶像带。利用农村有线广

播,技术关键期进行技术指导,印发有产新技术的科普资寻接受大量农业技术信息源。第四,要定期组织学校、科研单位举办科技集市、科挂这种具有一定权威性的集大众传播与面对面传播于一体的传播方式比单一传播方式.改进技术传播行为,加强技术传播者与农户的联系。

传播技术 篇2

人类原初时期的非言语传播———形体媒介传播

人类自从动物状态中走出, 开始进行创造性劳动的那一刻起, 在改造外部世界的同时, 也就开始了原初时期的非言语传播。在语言 (口语) 产生前的漫长早期社会, 人们传递信息, 往往借助特定的肢体、文身、饰物、舞蹈、结绳之类的“物态”语言, 以人体自身或其借代物为媒介 (载体) 诉诸视觉来实现, 从而满足同大自然斗争和生存生活的需要。这种因原初时期的低下生产力和人类生存环境所决定的信息传播活动, 长期存在于语言 (口语) 诞生前的漫长过程中, 或在其后的文明历史进程中被延续保留下来, 抑或经过演进、改造成为诉诸视觉的物化类广告传播形式。

以人类自身为媒介的形体类语言传播。在口头语言使用之前, “拟态与手势语”是一方将包含特定意义的信息传递给另一方的最实用、最有效的原始符号方式。原始人狩猎喜欢结伴合作, 当猎手们发现兽迹时, 需要隐蔽行进, 就相互用手势语交换情况。通过一些约定俗成的拟态递信息的重要符号和手段。附着于人类身体的“绘身、文身和饰物”等标识符号也是重要的传播方式。绘身是在身体上涂色彩或画图形的装饰, 文身是在人体表面皮肤上刺花的装饰, 而在人体上加装饰品则为饰物, 这些附着于人体的各类标识符号, 对于原始社会氏族部落之间的交往及原始人的群体活动具有较强的识别作用, 反映了原始人的喜怒哀乐, 可以视为一种能够传达生活及社会信息的原始广告媒介, 具有明显的原始广告传播功能。

以借代实物为媒介的特定意义符号传播。原始人传递信息除了使用形体类语言外, 还依靠现实世界的借代物来实现广告信息的传递。一是利用“特定借代物”作为媒介实现信息传播与交流需要。如结绳, 结绳记事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应用广泛且年代久远。进入阶级社会, 结绳的传统为商人所继承采纳, 并在形制和用途上加以变化。在店铺、酒肆、茶楼及买卖的摊位上, 各种各样的幌子或招牌, 往往饰以各种饰片, 用绳串缀, 下缀幌绸、五彩条状织物、各种料珠或排穗, 也有许多造型独特的幌子由粗麻绳打结编织而成。此时, 绳节已发展成传递广告信息的媒介。再如刻木, 刻木的做法被后来发展的商品生产和交换所借鉴, 逐渐演变为官工的铭刻或名人商品的标记, 即在所售产品上打上官工的名字或名人的名字, 可以视为商品商标和标记广告的滥觞。二是利用“生活借代物”作为媒介实现信息传播与交流。如草标, 本是自然生长的草芥, 当其插在待售或所售物品上时, 便有了标识意义。宋代使用草标较为流行, 书籍资料载:“地上摊着十数个膏药;一盘子盛着, 插把纸标儿在上面, 却原来是江湖上使枪棒卖药的。” (2) 这里的草标便具备了广告媒介的告知功能。在古代社会的不同历史时期, 小到日常生活用品, 大到贫困人家因饥寒出卖儿女, 使用草芥作为交易媒介的现象被保留下来。再如谷穗、笊篱、柳条, 多出现在乡村郊野的食店门前, 随意挂在门前或栅栏上, 起到标识作用, 成为一种制作成本低

语言诞生为标志的声音类媒介传播

语言 (口语) 的产生是人类发展史上的破天荒大事, 也是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一次革命, 约发生在10万年前。口语使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由单一的视觉功能扩充至自身的听觉功能, 实现了“物态”显意和“声态”传意的并行传播, 进一步丰富了信息传播的途径和方式。除了口语传声外, 还有作用于听觉的音响传播工具, 如鼓号、竹号等。进入阶级社会, 随着行商坐贾的分化, 行商走街串巷, 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吹、拉、弹、唱等声响传播工具, 举凡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碗、盏、盆等, 与娱乐相关的箫、琴、瑟、鼓、锣等, 都可用作广告信息传递的音响媒介。如屈原《天问》载:“师望在肆, 昌何识?鼓刀扬声, 后何喜?”所谓“鼓刀扬声”即一边用刀拍打肉案、一边扬声而歌, 以招徕顾客, 可谓口头唱卖与音响器具并用。再如汉代卖麦芽糖的小商贩“箫管备举” (3) , 以吹箫或吹管的乐声招徕顾客。这些都是借助音响工具作媒介吸引买家, 实现传播交易活动。随着物品流通和交易的扩大, 应广告宣传的需要, 许多商人还专门制作了表现行业特征的响器物, 较为典型的如货郎的拨浪鼓、剃头理发者所用的镊叉、磨刀匠所使用的铜制链板, 等等。

文字发明为标志的手写媒介传播

文字的发明是人类的一大创举, 最早出现于公元前3500年左右。文字的使用第一次实现了跨越时间和空间的信息传播, 传播年代和范围得以延续和扩大。因为, 以往的言语传播, 是人与人之间的口耳相传、心记脑存, 难以完全保证信息在传播中不被扭曲、变形和丢失, 包括此前的形体类、借代物及声响器具等传播媒介和方式, 很大程度上也是后人从文字记载中获悉的。印刷术发明前的手工书写媒介传播大致分为:

以实体物为载体的手写文字传播。纸张产生之前的图画、文字, 主要以墙体、石材、动物皮质、龟甲、牛骨、竹木板、铜铁器、漆器、布帛等介质为载体, 来表述有关内容。早在公元前4000年后期, 苏美尔人图画符号和线行记号, 后来形成“楔形文字”并被巴比伦人继承下来, 这种文字刻在泥板上成为泥板文书, 商人之间用泥板文书来通信洽谈贸易。还有古埃及的“纸莎草”, 在上面书写文字, 被人们作为原始广告媒介加以使用, 据载, 一张寻找逃奴的“纸莎草”广告传单曾在公元前1000多年的古埃及首都孟斐斯被散发过。我国古代, 文字、图画往往与手工制作的各种形态实物相结合, 形成种类繁多、风格各异的广告媒介, 成为广告信息传递的行业标识。如旗帜广告, 用文字或图案绣于长条青色布上, 并缀以白边, 悬于店外, 招引过客;招牌广告, 一般以文字表明其经营业务, 如当铺前的“当”字。幌子、招牌等店铺广告形态, 常常用于饭店、酒肆、茶楼、当铺、旅店门面及周边环境。文字与实体物的结合运用, 扩展了广告媒体的种类和形式, 使广告传播的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以纸张为载体的手写文字传播。纸张的发明最早诞生于我国汉代, 与之前的其他介质相比, 其具有书写便易、成本低廉、携带轻便、利于传播等优势。书写媒介由沉重的硬石、泥土到较轻的龟甲、兽骨、木板、竹简, 再到软绵、便携的羊皮、绢帛直至轻便的纸张, 书写工具也由划字的树枝、棍尖到刻字的石刀、铁刀发展至写字的毛笔, 这些变化体现了人类特别是中国人高度的科技水平和文明传播艺术。运用到广告传播方面, 如宋代的“彩楼欢门”, 大店铺经营者和商家在节日或重要活动时临时搭建的门面装饰, 常用彩色纸、帛装饰, 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明显的标识作用。再如灯笼广告, 一般将灯笼悬挂在酒肆茶楼门首的显著位置, 上书“酒”、“茶”、“客栈”等字, 表明其商号招牌和营业性质, 十分醒目, 其形状也因行业特点不同而有较大差别, 比如酒楼灯笼似酒瓮, 还有圆形、椭圆形、宫灯形等形状, 药铺则形似葫芦。

以印刷术发明为标志的早期印刷媒介传播

印刷术是继文字、纸张之后的又一大发明, 并与文字、纸张结合, 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在报刊普及大众化之前和报刊媒体成为主流广告媒体的相当一段时期, 各类印刷媒介已经在传播广告信息方面开始发挥巨大作用, 如1473年英国出版商威廉·凯克斯顿为宣传宗教书籍在教堂门口张贴了第一张印刷就我国古代社会而言, 其商家应用印刷技术进行经营活动的媒介形式和表现内容日益丰富, 具代表性的广告传播形态有:

铜版印刷物。雕版印刷术的成熟, 使得一种新型的广告媒介———广告铜版在北宋时出现。最为典型的是现存于历史博物馆的“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广告铜版实物。铜板宽12.5厘米、高13厘米, 正面雕刻有“济南刘家功夫针铺”标题, 画面中央雕刻有“玉兔抱杵捣药”图案, 图案两侧分列标注“认门前白兔儿为记”八字, 图案下方则刻有说明商品质地和销售办法的宣传文字。这种集商标和广告信息于一体的雕版印刷物, 被视为印刷广告中的典型代表, 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印刷广告实物。

广告招贴画。我国最早的广告画至少在南宋时期就已出现, 采用纸质印刷。据史料记载, 南宋时出现《眼药酸》杂剧印刷广告, 画面正中是两个穿戏装的演员, 一人用手指着右眼, 示意有眼病, 另一人则手拿眼药酸请他使用, 广告表现形象生动、情趣盎然, 类似今天的广告招贴。

包装纸广告。史料记载, 我国宋代已出现称作“裹贴”的包装纸, 但这类具有广告宣传作用的宋代包装纸实物没有见到, 后世却发现了元代的包装纸实物。1985年8月在湖南省沅陵县发掘的一座1306年前的元代墓葬中, 出土了两张印有销售油漆产品的包装纸, 系质地较好的黄毛边纸, 一尺见方, 正面和背面均印有清晰的图案、花边和文字, 既可用作广告宣传, 又可用作包装, 可谓一举两得。

书籍类广告。明代雕版印刷术有了进一步发展, 书坊刻书和印书渐成风气。为了宣传所印或所刻图书质量, 书商开始在图书的前言或后记, 甚至封面上做广告宣传, 书籍本身除成为文化信息载体外, 也成为新型的广告媒介。如明弘治年间的《奇妙全相西厢记》书尾就刊印了出版说明, 广告词为:“本坊谨依经书重新绘图, 参订编大字本, 唱与图合, 使寓于客邸, 行于舟中, 闲游坐客, 得此一览, 歌唱了然, 爽人心意。”清代的雕版刻印技术及木版印刷、铜版印刷、石版印刷基本成熟, 印刷广告包含面更广, 内容更丰富, 除书籍广告外, 还有海报、招贴画、传单、说明书、目录、小册子, 以及放在香烟包装中的小画片等, 无论内容形式还是表现手法, 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广告传播方式和范围进一步扩大。

年画铺遍及全国各地, 广告年画被广泛使用, 其题材多取自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故事、传说和戏文内容, 表现方法简洁、明快, 具有浓厚的装饰趣味和民间艺术特色, 既用于公共场所张贴、居家厅堂装饰, 还常做食品、礼品等包装装潢, 独具一格, 用于广告宣传效果好、传播广。如苏州桃花坞出土的“四时名点”广告年画中, 绘有《失街亭》的戏文和插图, 这种年画又充当“四时名点”的包装装潢, 具有鲜明的广告宣传功效。

以上就“前大众传播时代”的媒介技术发展与广告传播形态按演进过程予以梳理, 大致经历了形体媒介传播、口语媒介传播、手工文字媒介传播、早期印刷媒介传播, 其发展不是依次替代而是呈螺旋上升式的叠加形制。这一漫长的信息传播过程与人类发展历程一脉相承, 其语言 (口头) 、文字和印刷术及作为载体的纸张是引发媒介传播革命的关键因素, 正是这些符号、工具、载体的结合使信息得以传播。作为信息范畴之一的古代广告, 其内涵构成基本由社会广告和商品广告两种主要形式, 只是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所占的比重不同, 广告发展水平与当时社会的经济基础及信息传播手段、途径密切相关, 特别是商品广告又受市场发育程度的制约, 更多地体现了自发性和自足性特征。古代广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的不同内容和形态, 恰是媒介对不同时期社会特点的反映, 这也是媒介本身所传递出来的信息。[本文为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媒介技术与广告传播形态的关系研究” (立项号:2009113) 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杨海军:《中外广告史新编》,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年版。

[2].赵琛:《中国广告史》,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版。

[3].汪涛:《广告学通论》,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传播技术演进简史 篇3

用极简的办法归纳,人类大规模传播的基本技术,迄今为止只有两个:印刷,无线电。

基于印刷技术所形成的大众传播媒介有书、报、刊,基于无线电技术的有广播和电视。

电影呢?还有今天我们正在使用的基于互联网平台上的种种新媒体呢?

电影源于照相。电影不过是“静照”加速后的产物——快速的机械运动所形成的连续照片,利用人的视觉滞留生理特征,实现了对动态的记录。这是无声电影。有声电影稍微复杂一些,要在记录影像的胶片上嵌入声音,但已经是能够解决的问题,因为人类在记录动态之前已能记录声音。

照相术是某种意义上的印刷术——胶片即纸,感光的过程相当于印刷的工艺流程,所应用的物理质料和化学元素不同,但工作思路是一致的。

如果把能够大规模传播动态影音作为一种技术发展的高级阶段,那么也可以说,印刷技术发展的高级阶段是电影——印刷技术出现不久,就能够复制图像,后来的发展,比如照相制版以至激光照排,也恰好说明了印刷与视觉的天然关系——读字母或象形文字与读图,都是读。从本意上,“读”,是要出声的,所以,“有声读物”的出现或说法也是势所必然。

再说无线电技术。其催生出广播和电视这两大传播媒介,已不用多说。更重要的是,今天我们正在使用的基于互联网平台上的种种新媒体,均未逃出基本的无线电技术。相较于传统的传播媒介,今天的互联网媒体无非从单向变成了双向,从点对面变到多点对多点。而如果从头说起,无线电技术一开始就在进行双向互动的沟通,点对点更是无线电技术与生俱来的。或许可以再加一句,互联网也把印刷技术的雕刻字、铅字和纸张或电影的胶片和银幕变成了种种电子输入法和电子显示屏。

以上所云,可能读者会叫,烦也!但是作为一个长年讲授大众传播媒介的教师,这点儿道理,却是我的立身之本,而且在今天特别有意义——人们总爱问,互联网难道不能“一网打尽”所有传媒么?正如曾經有过的“电视出来广播还能生存么”之类的问题。

“一网打尽”,这个互联网开始普及时的憧憬,如今被“媒介融合”替代。不过,说话主体发生了逆转——“一网打尽”是毛头小伙子展望未来的狂放之语;“媒介融合”则是耄耋老者应对已成大器的新媒体所能展开的行动之一。

广播电视电波传播技术思考论文 篇4

1广播电视电波传播技术发展

我国广播电视已经进入到了数字化时代,为了保证电波传输质量,必须对覆盖网汇进行严密的规划。因为广播电视的独特性,即使应用多种技术,都无法提高其价值,经过长期的发展与尝试,GIS技术在广播电视发展中发挥了价值。GIS技术能够对台站数据进行整理,同时对数据进行查询。

GIS技术能够随时随地的采集地图信息,并且使用三维技术,将其与虚拟技术有效结合,这样台站工作人员对有关信息进行完全的了解,这不仅减少了考察时间,同时也提高了工作效率。另外,使用GIS技术,能够将所有的地理信息提供给工作人员,并且能够对地理信息进行存储,这样工作人员在对电波绕射进行分析时,能够有足够的信息数据做支持。

GIS最为一种计算平台,其为广播电视台站的正确规划、频率的正确指配提供保证,利用该技术,能够对场强进行非常深刻的分析,由此工作效率大为提高,也降低了计算误差。目前我国的广播电视电波传播技术中已经充分的利用了GIS技术,这对我国广播电视安防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但是此技术还需要完善,还有一些缺陷性问题。

目前我国应用的广播电波传播技术,主要是电波绕射模型,但是此种模型过于理想,现实生活中,地形十分复杂,障碍物也非常多,因此电场强度预测会显著提高,这就需要在计算绕射的同时,还应该对植被产生的绕射进行计算,以此减少计算误差。总之,我国广播电视已经进入到飞速发展阶段,要想获得进一步发展,先进技术的应用不可或缺。GIS技术在电波传播技术中的应用,不仅对我国广播电视覆盖网规划效率的提高有所帮助,对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也有积极的作用。未来,我国的广播电视会全面实现数字化,CIS技术在电波传播技术中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2广播电视电波传播

如果通信距离、覆盖范围都已经确定,则对于无线电波来说,传播损耗是首要考虑的问题。广播电视相关人员为了保证无线电波能够发射到指定的区域,同时能够保证电波传播过程中不会损失过大,影响某些区域的接收效果,这就需要相关人员对接收、发射天线两者之间可能出现的电波损耗进行严格的计算。单纯的从理论性的角度来说,电波在均匀介质中传播,其传播方向不会发生任何的偏折,只会沿着直线,也不会在传输过程中被吸收,但是现实并非如此,电波传播经过的空间异常复杂,传播途中会产生很多不确定性因素,这些因素都会使电波传播发生偏折,这对广播电视信号的正常接收带来了非常大的困扰。按照我国频率资源划分所作出的相应的规定,我国的广播电视频段主要处于高频以及超高频,其中某些频段能够与其他资源共同使用。高频无线电波也可以将其称之为超短波,其主要负责视线传播以及散射传播,超高频也可以被称之为分米波,其主要负责视线传播以及流层散射传播,现如今已经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

3电波绕射计算方法

由于我国地域比较广阔,如果在电波的传播过程中在地球表面出现凸起或者遇到障碍物时,电波就会发生绕射的现象,在影响较大的情况下,接收点就不能收到电波的信号。在传播的过程中接收天线与发射天线之间的距离成为视距传播。这种传播主要受到地面的反射波动额影响,如果电波的传播路径达到一定的界限时,在地面上就属于平线传播,所以就要考虑地球曲率对传播的影响。下面介绍一个或者多个障碍物计算的方法。在遇到多个障碍物时就要引入地球半径的概念,所以适用于视距传播或者海、陆的传播等。

在无线电波的传播路径上都是有很多间隔点的海拔高度组成的。所有的点都是有秩序的排列组合,其中第一个点和最后一个点是发射机和接收机的海拔高度,在每一个高度上都会成为一个剖面的形状,在点与点之间的距离要尽量保持一致,这样才能方便计算,所以先要找到剖面数据的最大绕射参数V,然后看在整个路径上是否有中间点,如果a+1=b,就可以证明路径上是没有中间点,这时候电波的损耗就可以忽略不计。如果不是上面这种情况,就要将中间点逐个的算出来,然后在将最大的绕射参数V选出来。可以根据上面的式子看出来,如果在同样路径的传播上使用不同的地球半径进行计算时,首先要对确定地球的有效半径并对两边的辅助峰进行计算,然后才能用其他的有效半径进行绕射损失的计算,这样就可以避免使用不同地球半径引起的计算机过的误差。

4结语

传播技术 篇5

一、品牌建设与营销传播

1、任务和挑战

1-1 问题:产品大国与品牌小国

1-2 挑战:从哪儿着手——品牌塑造与营销突破

1-3 全面认识市场营销

生产观念、产品观念、推销观念、市场营销观念

案例分享:娃哈哈、百事可乐、苹果

4、产品组合策略

1)产品组合的深度和宽度 2)4PS与4CS

3)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营销策略: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老期

2、品牌认知:

2-1 品牌内涵

2-2 品牌价值与品牌价值曲线模型

2-3 产品的价值

2-4 品牌利益:从理性到感性的品牌之路

3、整合营销传播

3-1 整合营销传播的终极追求:品牌关系

3-2 整合营销传播工具:从接触点到促销

二、消费者导向

1、消费者变迁

1-1 消费能力和消费心态变化:手机、家电

1-2 主流文化变化中的主流消费观:消费新贵80后

1-3 消费区域差异:城市和农村市场、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

案例分享:

2、沉默的促销员:包装

2-1 包装内涵

2-2 包装表现

案例分析:

3、消费者行为和心理分析

案例分析:

三、竞争策略

1、市场与竞争

1、升级市场、不饱和市场和饱和市场

2、竞争者分析

1)通常竞争者 2)形式竞争者 3)行业竞争者 4)品牌竞争者

3、竞争战的类型及原则

1)防御战 2)进攻战 3)侧击战 4)游击战

4、新品类创新——产品竞争的蓝海

2、竞争阶段

案例分享:茶饮料的成败

3、竞争体现:广告

四、整合营销传播

1、精准营销:整合营销传播

1-1 营销传播发展的4个阶段

1-2 为什么要IMC

1)整合营销方案的“战役连续性”和战略导向

2)“多重整合”的意义

1-3 整合营销传播的层次

1-4 整合营销之低成本传播模式

2、低成本营销传播——公关与炒作

2-1 炒作定义与种类:正向、反向炒作

2-2 炒作的火候控制

3、低成本营销传播——借力借势推广

4、低成本营销传播——事件营销

4-1 事件营销定义

4-2事件营销经典案例

4-3公共关系:让媒体免费为你打前锋

4-4 事件营销之资源整合五、终端营销与创新

1、营销模式:品牌蜕变提升的关键之路

1-1 盈利模式与营销模式

1-2 盈利模式的产生:自发与自觉

1-3 盈利模式的竞争:差异化竞争

2、商业模式与商业计划

2-1 传统商业模式

2-2 新经济商业模式

2-3 风险投资项目

3、终端营销

3-1 终端与媒介的关系

3-2终端的价值

3-3终端的机会

3-4终端的管理

4、综合案例分享:

传播技术 篇6

【关键词】广播电视;干扰因素;抗干扰技术

1前言

广播信号的传播一般是通过太空的卫星作为中继站来向地球发射一对多点的传输,卫星信号在传输的过程中具备较稳定长距离传播的能力,并且能完成高质量、大面积的信号同时传播等优点,所以,这种卫星信号传播方式成为人类广播电视信号传输需要。不过,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还是存在不少的缺点,在雷雨天气和太阳的电磁干涉下会造成传输信号的干扰,严重的时候还会造成信号源的中断。还有卫星信号作为一种公开性的通道,没有强大的抗扰功能,容易遭受有意性破坏,造成信号传输的瘫痪,目前,针对广播电视的信号传播安全已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也成立了相关的研究机构进行研究探讨。

2广播电视信号在传播中的干扰

2.1自然因素干扰

广播电视信号在传播中难免会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自然因素主要包括了太阳粒子和雨雪天的干扰。众所周知地球围绕着太阳做圆周运动,当地球和太阳的距离变得足够接近时,此时太阳发出的电磁波较强,会对卫星通信信号造成影响,对于这种烦扰现象,目前似乎还没有研究出一项有效的避免方法,只能提前预测信号是否会在某个时间段受干扰,然后提前通知到各个用户,另一方面可以加大地球接受站的天线口径和提高其灵敏程度,尽可能的降低太阳粒子对通信信号的干扰;广播电视信号传播在雨雪天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不过这个干扰的过程是个渐变的过程,可以在上行进行补偿或者是下行做好余量的准备,提前做好防范的准备,有助于降低传播途中的干扰。

2.2信号设备造成的干扰

信号设备造成的干扰主要有两大类型,一个是地面接收设备引起的信号干扰,另一个则是卫星发射设备引起的信号干扰。对于卫星发射设备引起的信号干扰可以通过切换备用的器件进行解决,如果设备损坏较为严重时,以上方式无法解决问题,应当及时更换转发器或者是转星解决;若是因为地面的接收设备而造成的信号干扰,则可以由相关部门进行干扰源的及时排查,确认是否因为受某种因素影响而导致的信号屏蔽,尽可能的降低其他因素对信号的干扰。

2.3电磁干扰

电磁干扰指的是受到干扰后造成设备性能降低和对设备产生干扰的干扰。广播信号传播所受到的电磁干扰主要是雷达信号和微波中信号的干扰,为了降低这类干扰,要实时对电磁信号进行监控,出现波动时可以对频率进行合适的调整改善或是对电磁信号屏蔽的方式来解决。

2.4太空信号干扰

卫星向地球发射信号源时可能会受到附近临星的信号干扰,这类干扰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上行信号干扰,另一种是下行信号干扰,一般的处理是对于上行的信号干扰可以和运营商进行协商调节,另一种下行的信号干扰则要降低其他信号的上行功率,可以通过对天线的调整或者是万向图的性能进行相应的改善。

2.5人为干扰

广播信号的人为干扰可分为因人为处理出现失误而造成的干扰,还有恶意干扰和同极、反极化等。人为的不正当处理造成的干扰一般是可以避免的,要根据具体情况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和操作手法,并且制定一套全面的预警处理,与此同时,不断的加强设备系统的智能化,可以有效降低人为因素造成信号干扰;对于信号的恶意干扰,一方面要加大上行功率对非法信号进行压制,另一方面要不断研究新的抗干扰技术,从技术层面杜绝这类干扰的发生;同极信号的干扰要及时制约用户的使用超频和超功率使用,反极信号干扰则可以对用户进行合理的极化调整来控制信号的影响。

3目前抗干扰技术的分析

随着我国的技术发展,广播电视的普及,对广播信号的抗干扰工作就越要可靠,对于目前广播电视信号的干扰主要是一些非法信号影响,针对这些不同非法信号的干扰,需要相关人员及时对干扰信号源的识别,然后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抗干扰技术的合理筛选使用,以下我们就对目前一些较为重要的抗干扰技术进行分析探讨。

3.1信号压制抗干扰技术

我国信号压制抗干扰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通过高强度上行信号的使用,使得信号源大幅度的增强,以降低非法信号对信号传输的影响;二是通过使用低增益转发器,将转发器设置为低增益档的变化范围工作来增强信号的抗干扰能力。三是使用MCPC上行信号,减少单路单载波信号使用,为防止转发器进行多载波输出过程中处在输入补偿的状态,与此同时,要适时降低用户的射频信号的强度。用户的选择使用上应尽可能的采用多路单载波信号,以最大程度上增强射频信号的功率。

3.2空间隔离抗干扰技术

在我国的空间隔离抗干扰技术有多种,比如有在上行是通过固足赋行波束进行接收,在接收信号上可以对合法的信号进行有效的覆盖,对于可能存在干扰的地区不设有信号的覆盖。另外,这项技术在临界地区的信号强度要做到足够高,否则可能会受到临近的高强度信号的影响,造成信号干扰的产生。还有可以对上行信号采用可变赋行波束进行接收,提前设定接收的频率,降低其他信号源对其影响,可以通过设计不用波束的天线,在传输过程中波束受到干扰的时候可以将天线对可变形波束进行变更,转变为另一种波束进行传播工作,从而实现抗干扰的效果。

3.3频率隔离抗干扰技术

这种隔离抗干扰技术主要是对上行信号频率进行相应的改变达到实现看干扰的目的,当星上转发器收到干扰信号时,会及时改变接收的频率,从而降低信号的干扰。与此同时,在地面发射信号频率也要做相应的转变,从而达到合理的信号传输对接。

3.4信号处理隔离抗干扰技术

这类的抗干扰技术有多种实现方法,对地球站进行直接序列扩频装置,在星上也配备相应的对应设备,对于直接序列扩频的性能而言就能屏蔽掉其他信号的影响;还可以对上行信号施与加密处理,在接收器上设计相对应的解密装置,即可实现信号的安全传输,从而有效的防止了信号的干扰。

4结语

在目前的社会中,卫星广播电视使用较为广泛。如果卫星在受到恶意的干扰或是破坏时就要严重影响到卫星广播电视信号的正常传输,造成广播电视节目的正常播出。所以,如何确保卫星装置在受到攻击时还是稳定的传输信号是当今急需解决的问题;在受到恶意干扰时,要及时准确的选择相应的抗干扰技术,保证广播电视节目的正常播出的同时尽可能的减低播出成本,不仅是提升了节目的播出效率,也是广播电视节目的未来发展前提。

参考文献:

[1]焦永旗.广播电视信号传播中抗干扰技术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1(21):2.

媒介技术发展与广告传播形态 篇7

印刷媒介技术与广告传播形态

印刷技术起源于我国古代的印章及拓印技术, 只不过拓印获得的是黑纸白字的复本, 而印刷得到的则是白纸黑字的复本。早期的石经拓印术启发了唐朝初年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北宋的毕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 元代的科学家王桢又制成了木活字印刷。15世纪, 活字印刷术传到欧洲。1450年前后, 德国的约翰·古登堡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和手压印制设备并印成《圣经》, 金属活字印刷术随之在欧美国家扩散开来。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后期, 相继发生在英、法、美等国的工业革命, 为信息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支持, 1805年发明浇铸铅版工序, 1814年蒸汽机用于印刷并发明滚筒式印刷机, 1847年又发明轮转印刷机, 1853年发明木浆造纸, 1886年发明自动排版机。与此同时, 火车、铁路、轮船、摄影术、电报相继产生。工业革命带来的造纸、印刷、交通、通信等一系列变革, 极大地降低了信息传播的成本, 报纸和杂志扩大了发行范围, 提高了发行速度, 为报刊的大众化奠定了基础。从19世纪30年代起, 美、英、法等国相继进入以“便士报”、“廉价报”为代表的大众传播时代, 报纸被传播学者称为“第一种真正的大众传播媒介” (1) 。

报刊一经成为大众传播媒体, 即吸引了公众的眼球, 众多广告主纷纷在报纸和杂志上刊登广告, 作为宣传企业和产品的利器, 广告公司也随之登上历史舞台, 正式承担起广告主和媒体中介的角色, 广告业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一方面, 广告宣传了企业和产品, 影响和促进了消费;另一方面, 广告收入成为报刊社的主要经济来源, 广告也以其特殊的方式参与了报刊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在电子媒体诞生前的很长一段时期, 纸质印刷广告风光无限, 这时期的主要广告传播形态有报纸广告、杂志广告、邮寄印刷广告、传单印刷广告、户外印刷广告等, 其中的报刊广告是各类印刷广告的主力军。20世纪70年代, 电子计算机技术运用于出版印刷业, 报刊发展日新月异, 尽管近年来的数字新媒体挤压了印刷媒体的发展空间, 但报刊依然是重要的大众媒体, 报刊广告仍有巨大的市场。

电子媒介技术与广告传播形态

诞生最早的电子大众媒体当数广播。广播同电的发现、声音控制技术和电报电话的发明密切相关。电的属性最早为古希腊哲学家所发现, 1831年法拉第试制出世界上第一台发电机, 为人类利用电能作出了重大贡献。1837年塞缪尔·莫尔斯发明有线电报, 1857年第一条横跨大西洋的海底电缆建成, 1864年马克斯韦尔提出了电磁波理论, 1887年德国人赫兹验证了电磁波的发生和接收, 为无线电的发明奠定了基础。1876年贝尔发明电话机, 1877年爱迪生发明留声机, 使人类的声音得以记录和控制。1895年, 俄国的波波夫和意大利的马可尼先后发明了无线电通信技术;1904年, 加拿大人尼金纳德·费森登发明了无线电发射机, 成功地运用无线电波传播人声和音乐。1906年, 美国物理学家弗莱斯特发明“三极真空管”, 为后来的口语广播奠定了基础。1910年, 费森登和弗莱斯特合作, 通过电台转播纽约市大都会歌剧院的演出实况, 是世界上实验广播的创举。1920年11月2日, 美国匹兹堡KDKA电台开始播音, 标志着世界上第一家广播电台正式诞生。与此同时, 收音机发明并推广, 促进了广播的普及。作为建立在无线电技术基础上的广播, 超越了以往印刷媒介的空间限制, 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的信息传播行为和方式, 很快被运用到商业领域。1922年8月28日, 美国电报电话公司AT&T旗下的WEAF广播电台播出第一条商业广告。在电视广告出现前, 广播广告以其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声情并茂、伴随收听等特点, 一直是广告主重视的主要电子媒介。广播也历经调幅、调频到数字的发展过程, 仍是不可或缺的大众媒体。

电视是最早集视、听手段于一体的大众媒体。早在1817年瑞典人布尔兹列斯就发现了硒元素;1873年英国人约瑟夫·梅发现硒元素的“光电效应”。1874年德国人尼布克发明了将图像转换成电流的新方法, 成功地解决了图像迅速传送的问题。1884年德国人尼普科夫发明了机械扫描系统。1897年德国人布劳恩发明了电子显像管。1923年, 美籍俄国人左瑞金研制成功电子扫描装置, 奠定了现代电视摄像的基础。1926年, 英国的贝尔德用无线电发射电视画面成功。1933年, 世界上出现了第一个可以使用的光电换能器件——摄像管。1936年, 英国广播公司在伦敦建成世界上第一座电视台。自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介诞生以来, 历经黑白到彩色、地上波传输到卫星传输、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的发展过程。电视通过影像、画面、声音、字幕以及特技等多种手段传递信息, 给受众以强烈的现场感、目击感和冲击力。自1941年7月1日NBC旗下的WNBC电视台播出第一条电视广告以来, 电视迅速成为现代广告的主角。溯往延今, 电视广告作为电子广告的形态之一, 也是最早兼有视听效果并综合运用语言、声音、文字、形象、动作、表演等手段进行信息传播的广告形态。

网络媒介技术与广告传播形态

网络媒介技术即指计算机网络技术, 是计算机、网络与通信高度融合的结果。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数字计算机ENIAC在美国研制成功, 1969年美国军方建立了APPANET网络。1971年英特尔公司制成单片式的中央处理器 (CPU) , 辅以其他部件组成微型计算机, 为计算机的普及奠定了物质基础。1983年互联网络正式诞生, 1993年美国政府提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 随后各发达国家纷纷推出自己的建设计划, 中国随之跟进。如今, 计算机经过多次更新换代已进入普通百姓家庭。计算机与通信技术以及网络、多媒体技术的高度融合, 形成集书信、电话、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电影、光盘于一体的综合性媒介体系, 既能承载大众传播, 又能承载组织传播、人际传播, 其发展已突破了传统大众传播的框架, 1998年联合国新闻委员会正式提出“第四媒体”的概念, 计算机网络媒介获得世界公认。

1994年10月4日, 美国著名的《热线杂志》、《Hotwired》开网络广告先河, 网络广告随之席卷欧美大陆, 并迅速扩展到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网络广告的迅猛发展得益于网络媒介技术提供的传播平台, 以其强烈的互动性、鲜明的创意感官性、精准的传播统计性及可直达产品核心消费群等特征而备受青睐。网络广告所具备的先进多媒体技术, 展示了灵活多样的广告投放形式, 其中以横幅式广告出现较多。

与此同时, 手机的诞生及发展使其迅速成为一种炙手可热的媒体, 由最初的通信工具成为新媒体中的一员, 手机与互联网相结合, 可以通话、上网、看新闻、收发邮件、玩游戏、订购商品与服务等, 自然也成为广告发布与传播的平台。可以说, 手机媒体是现代通信业与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相融合的产物, 其“迷你型电脑”的便携性与互动性, 是网络媒体的扩展延伸与组成部分。手机广告作为移动广告, 是基于手机媒体所提供的商业广告, 实质上是网络广告的进一步延伸, 但对于终端用户而言, 其便携性与实时性又是一般网络媒体所不具备的, 因此, 随着3G技术的普及, 手机广告的发展前景无限光明。

从印刷术发明以来的报刊普及, 到广播电视的诞生, 以至互联网及手机的兴起, 每一个媒体的出现都是科技革新的结果。科学技术等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媒介的演进, 决定了媒介的传播手段和基本运作方式, 也决定了媒介的传播特点和广告表现形态。“任何媒介 (亦即人的任何延伸) 对个人和社会产生的影响, 都是由新的尺度引起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 (或曰任何一种新的技术) , 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 (2) 按照麦克卢汉的观点, 媒介本身的意义远大于媒介内容的意义, 广告传播形态并非媒介所承载的信息内容造成的, 而是媒介形式本身带来的。由大众报刊为主导的印刷传播到广播电视为主导的电子传播, 是人们被动地阅读、收听和观看的单向传播, 而互联网及手机则是主动参与可操作的互动传播, 这背后正是媒介技术缩短着时间和空间, 不断改变人类的思维和行动, 也改变和丰富着广告传播形态。 (本文为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媒介技术与广告传播形态的关系研究”成果之一, 项目编号:2009113)

注释

1[1]梅尔文·德弗勒等著, 杜力平等译:《大众传播学诸论》, 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0年版。

传播技术 篇8

关键词:3D动画;VR(虚拟现实);丝路文化

1 丝路文化简介

丝绸之路并不是现实意义上的一条道路或者路线,而是用于描述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国和地域之间的贯通古今的陆上(广阔的欧亚大陆)和海上(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的经济以及文明交流的一片区域。除了经过陆上线路中国古代的丝绸、茶叶、陶瓷器等大量名贵物品和造纸术、火药、经典著书等科学文化知识传到非洲和欧洲等地,也经过海上区域传播到美洲等世界各个地方。所以,学术界习惯于将这些陆上与海上的交通区域合并称之为“丝绸之路”。陆上的称“陆上丝绸之路”。海上的称“海上丝绸之路”然后将沿这些丝路区域所流传和衍生的文化以及周边产物称为“丝路文化”。“丝绸之路”这个名称表达了世界各地的人民对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认可以及对人类未来“地球村”的希望。赫尔曼在1910年所著的《中国和叙利亚之间的古代丝路》进一步确立了这一概念。这个概念告诉我们:古代中国与西方世界是以丝绸为媒介获得接触与沟通的。

2 3D虚拟动画技术简介

3D动画技术,是新时代下信息化技术部分的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蓬勃发展而兴起的一种新型的传媒技术手段。该技术主要通过3D动画软件来实现,3D动画软件的功能就是可以使用计算机等硬件设施来建造一个类似与真实或者完全虚拟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3D动画设计师可以按照需求来建立场景以及模型,然后采用虚拟摄像机对于模型的运动轨迹进行记录,最后按需求为模型设定规定的各种动画参数以及模型的材质,并打上灯光。当所有的步骤完成以后就可以让计算机上的软硬件结合进行自动运算,生成最后的动画画面。在这种技术越来越成熟的今天,三维动画的精确性、真实性、无限制的可操作性以及趣味性可以达到各种需要的效果,所以医学、教育、军事、娱乐等诸多领域都有采用这种传媒技术。例如在影视广告制作方面,3D动画技术可以制作出爆炸、下雨以及虚拟场景等各种各样的近乎真实场景的效果,这项新技术可以满足导演很多大胆的想法,有时也可以节约成本,而且可以给予观众全新的视觉体验,因此受到了众多制作人和观众的欢迎。同样,3D动画在建筑领域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运用,从起初的电影电视中的3D场景到现实中房地产对于该技术的应用,恢复真实场景的技术已经越来越成熟,还原的场景也越来越真实。这种技术的发展和成熟可以给为通过3D动画技术还原丝绸之路原貌的展现形式带来便捷技术手段,也可以为宣扬丝路文化的媒介方式提供一种全新的方向。

3 VR技术简介

VirtualReality的简称VR技术,中文是虚拟现实的意思,也称之为人工环境或者灵境技术。随着3D动画技术的发展以及软硬件的升级,广泛应用于房地产、观光了旅游、酒店餐饮、博物馆展览展示,地铁、车站等各行各业的项目展示以及宣传领域。用户可以与虚拟环境进行人机交互就是VR技术最大的优势,将传统的被动式观看变成更真切地体验互动,“售楼宝”就是应用在房地产领域的一个电影的案例。我们的VR技术要结合3D动画技术来完成整个展示形式。我们可以结合VR技术给予人们对于丝路文化更加直观、有效的认识方式和切身体验。

4 丝路文化与3D动画技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14年将丝绸之路整体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从这一点中可以得出丝绸之路的重要文化意义及其影响。中国的丝路文化作为丝路文化整体中极其重要的一大部分,而且中国作为丝路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参与者和发源地,我们每一个文化工作者都应该利用好这个文化标签,对我们的文化遗产的研究、整理、和保护的同时,也应该做好文化“走出去”战略,将丝路文化推向更大的平台,让更多的人更加深刻地理解丝路文化的内涵。

毋庸置疑,无论是经济的发展还是文化的建设都离不开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著名传播学大师格雷厄姆.莫多克说过,“传播系统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在所谓的数码资本主义代替了工业资本主义以后显得尤为突出”。可见现在时代背景下传媒技术的发展对于經济发展来说有多么重要的作用。例如报纸,广播,电视电脑等大众传媒手段在文化传播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不可或缺的巨大作用力。随着科技手段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在迅速传播信息,发布社会舆论和促进经济文化交流以及发展方面独领风骚。3D动画技术也随着新媒体传播的兴盛而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观众享受3D动画视频给他们带来的视觉盛宴,3D动画师也根据观众的需求制作出越来越好的动画作品,技术手段也越来越成熟。

在这个新时代,新媒体技术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也欣欣向荣,而且迅速并且深刻的融入人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清华大学的教授熊澄宇认为:新媒体是个相对的概念,在媒体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有新媒体涌现出来,报纸相对于图书来说是新媒体,广播对于报纸来说是新媒体。新媒体又是个时间概念。在一个具体的时间段内,总有一种代表这个时代的新媒体。新媒体还是个发展的概念,当前期发展的基本趋势是整合媒体,主要表现为数字化,互动化,宽频化,移动化和人性化。从他的观点可以看出,新媒体在当前时代下仍是一个有很大发展空间的概念,我们可以从各个点去丰富它,让它更加成熟和丰满。而3D动画技术正是丰富新媒体的一种技术手段,可以通过这种先进的科学技术让新媒体传播手段更加迎合大众口味。3D动画技术给予观众的真实的体验以及效果是其他技术手段所满足不了的,我们应该大力发展3D动画技术和VR技术来对我们的丝路文化进行视觉还原和展示,尽最大努力给予大众最真实,最深刻,最有趣味性的视觉的感官上的体验。

5 3D动画以及VR技术与丝路文化传播的优势

随着全世界各地电视电脑,手机移动终端以及互联网等技术的普及,新媒体技术已经无处不在,无时不显。我们的VR虚拟现实体验馆也随着3D动画技术的发展逐渐在一些大中型城市建立起来,并且受到了青少年群体甚至中老年人的青睐。

第一,3D动画和VR技术相结合丰富了丝路文化传播方式。3D动画技术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渠道和形式展示丝路文化,加之VR体验馆的虚拟还原丝绸之路场景,可以让受众群体接收到丰富的资源和全面的信息。它在传播丝路文化的同时,也在创造这新的新媒体形式。以丝路文化成功申遗为例,相比较传统的文字介绍,图片展示以及录像记录手段,3D动画技术和VR技术可以更加直观,真实的让大众感受到丝路文化的魅力和内涵。而且3D动画还在可以在微博,微信等網络平台中迅速传播,我们可以借此来增强公众对于丝路文化的再关注和再传播以及提高丝路文化的影响力。

第二,3D动画和VR技术使丝路文化传播更具互动性。3D动画这种新媒体的传播媒介的发展,相比传统的媒体传播媒介的单向流动,3D动画的双向流动使得受众拥有更多的主动权以及更高的互动体验。例如,大众可以根据自己对于丝路文化的认识和兴趣点,通过3D动画技术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创作和发表自己的作品,也可以让大众来对于我们的动画作品来进行赏析和点评。

第三,3D动画和VR技术使丝路文化传播更具高效性。3D动画的交互性和界面的趣味性,VR技术的真实性和科技感。不仅会给大众带来一场美丽的视觉盛宴,提高大众对于丝路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也会以最快的速度给予大众最直观的信息,这样大众可以通过有趣而有效的动画视频和VR体验来最便捷,有效的了解丝路文化。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好3D动画技术和VR技术,以此来提升丝路文化的影响力,达到最大效果的传播力度。

当然,文化传播中“速食化”“分众化”“零碎化”等消费特征在新时代传播媒介中也不断凸显。这就要求我们在突破传统以及做好传播文化手段的同时,也需要加强对于丝路文化内涵的认识和着重介绍,让丝路文化作品以最好的状态呈现给大众。

6 3D动画技术对于丝路文化传播的载体和方法

6.1 3D动画技术对于丝路文化的传播需要现实的载体

从技术层面来讲,3D动画依托于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形式,VR技术依托于VR虚拟现实体验馆等形式。下面从互联网,手机媒体以及VR虚拟现实体验馆来作些阐述。

第一,微博以及微信。2009年微博作为一种信息网络平台诞生,因为它迅速的信息传播方式以及强大的信息来源受到大众追捧。在微博里,大众可以自由的在信息的发布者和接收者二者之间切换角色。利用微博来传播丝路文化是一种高效率而且具有巨大影响力的方式。微信APP是2011年腾讯公司推出的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跨操作系统平台通过网络快速发送免费(需消耗少量网络流量)语音信息、视频等,并且支持跨通信运营商。经过几年的发展,中国 90% 以上的智能手机都安装了微信APP,它的月活跃用户达到 5亿,用户也覆盖 200 多个国家。由此可见,微信客户端的使用范围是极其广泛的,我们的3D动画小视频也是在微信上面广泛流传,通过这些互联网平台,我们可以将我们的丝路文化3D动画作品快速的推向更广阔的范围。

第二,手机媒体。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手机的普及性以及信息传播的快捷,使得手机具备了成为大众传媒的一种理想的工具。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之后,手机成为“第五媒体”。它的便捷是其他媒体手段所达不到的,他的使用群体也是所有方式中最大的。手机电视的出现使手机有了浏览视频的功能;这样我们的3D动画就可以在手机上播放以及传播。手机媒体还拥有信息传播的即时性、互动性,最重要的是高度快捷的移动性,使其受众资源极其丰富,而且手机多媒体传播的私密性和同步性的结合,以及信息发布和接收的高度融合等优势。从传播角度看,手机媒体拥有的这些独特优势足以使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完美结合。所以我们的3D动画通过这种载体来展现和传播也是一种极好的方式。

第三,VR虚拟现实体验馆。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仿真系统,体验馆是它的一种现实载体。它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模拟的虚拟环境,是一种多源信息融合的交互式的三维动态视景和实体行为的系统仿真通过一些硬件设备使用户沉浸到该环境中。

6.2 3D动画技术对于丝路文化传播的方法

首先我们要在实践中运用好3D动画技术在丝路文化的传播和扩展。目前,我们的丝路文化已经借助各种新媒体的传播形式在传播环境上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应该与时俱进,使用大众接受的3D动画作为一种新型的传媒媒介和手段,通过新的包装和整合,让丝路文化以新的形式出现在新媒体中,这样更能够促进丝路文化的传播以及发展。例如,我们可以在大众使用的微信平台公众号来展示我们的丝路文化。具体来讲,我们可以根据丝路文化的重要意义进行简单的概括,然后可以根据大众的反馈信息来进行详细的讲述,也可以根据大众的建议加以完善各种丝路文化的保护及传播途径等。

我们要借助VR技术做好丝路文化的信息交流平台。在之前的传统大众传媒中,信息接收者很难参与到信息发布或者近距离感受信息的环节,就缺少了一个信息交流平台。我们的3D动画以及VR技术正好可以弥补这一部分空缺,我们通过动画画面自身的趣味性和VR现场的真实性,大大提高丝路文化传播的多样性,和互动性,极大地调动大众参与到信息的了解和传播中,这样对于我们的丝路文化传播具有强大的效率。

7 3D动画对于丝路文化展示的重要意义

7.1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丝绸之路以及丝路文化越来越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相关文物单位的充分关注与重视

丝路沿途多为世界文明发源地,也是世界文化、文物遗产集中地,地上地下之文化遗产丰富且珍贵。但是由于历史因素以及自然因素,很多丝绸之路上的现实场景已经退化甚至消亡,很多历史资料只能从史书或者遗迹着手考察,大众也只能从一些图片和书籍资料来了解丝路文化。运用3D动画技术以及VR技术可以再现丝绸之路场景,既可以让科研工作者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展示出来,也可以让大众感受比较形象生动的丝绸之路,还可以将丝绸之路场景转移到每一个需要的地方,这是一种对于文化遗址的保护方式,也是一种便捷有效的文化普及方式。

7.2 受当今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时代潮流的推动,欧亚大陆“新丝绸之路”的畅通与否收到世界各国的关注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丝路沿途成为了世界资源争夺的焦点地区。保证丝路畅通,无论对沿线国家和地区,还是对整个世界的经济,都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我们要加大对与丝路文化的认知程度和开发程度,只有我们真正了解了丝路文化,才可以利用丝绸之路来为我们的经济交流提供真实有效的便捷路线。三丝路沿途为多民族聚居区,对中国民族大融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受到中国各界关注和重视。 丝路文化的展示和传播,从一定意义上讲,可以说是中国民族融合在文物展览领域的象征。古代丝路,不仅是商路,同时也是体现人类文明的一种文化系统。我们运用3D动画技术来展示丝路文化也可以表现出我们对于丝路文化的重视以及对于民族融合建设的重视。四大众传媒,比如报纸,电视,广播等在文化传播,发展社会经济方面起到了不可或缺的巨大作用。3D动画作为一种新的传媒媒介,我们应该利用好这种新型的科技手段,增强我们在文化传播方面的实力。但是,随着科技发展和进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在快速传播信息,编织舆论导向,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独领风骚。五3d动画技术在新媒体传播手段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因为它可以实现很多常规媒介实现不了的效果。

8 结语

上一篇:儿科知识点总结下一篇:爱画画的我三年级作文5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