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知识点总结(精选6篇)
儿科知识点总结 篇1
序论
围生期:妊娠28周到产后1周 新生儿期:出生后脐带结扎到生后28天 婴儿期:出生后到1岁 幼儿期:1岁到3岁 学龄前期:3岁到6-7岁
学龄期:入小学起(6-7岁)到青春期(13-14岁)
青春期:从第二性征出现到生殖功能基本发育成熟,身高停止生长 的时期。女(11、12-
17、18),男(13、14-
18、20)生长发育
小儿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由上到下,由远到近,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
1、体重增长
出生后一周:生理性体重下降
前半年:600-800g/月
前3月:700-800 g/月
后3月:500-600 g/月
后半年:300-400 g/月
1-2岁:3kg/年
2-青春期:2 kg/年
公式计算
小于6月
月龄×0.7+出生体重
6-12月
月龄×0.25+6
2岁—青春期
年龄×2+8
2、身高
年龄×7+70
3、胸围:出生时胸围比头围小1-2cm,约32cm;一周岁时头围和胸围相等,46cm;以后则超过头围。
4、前囟门:12-18月闭合。
闭合过早:见于头小畸形
闭合过晚:见于佝偻病、克汀病、脑积水。
前囟饱满:见于脑膜炎、脑积水。
前囟凹陷:见于脱水或极度消瘦患儿。
后囟门:6-8周闭合。
5、腕骨骨化中心
共10个,10岁出齐。
1-9岁的数目为:岁数+1
6、牙齿
2岁以内乳牙数目=月龄-4~6
7、克氏征(+)——3-4月以前正常
巴氏征(+)——2岁以前正常。
小儿出现的第一个条件反射:吸吮反射(生后2周出现)8、2个月——抬头
6个月——独坐一会
7个月——会翻身,独坐很久,“爸爸、妈妈”
9个月——试独站,能听懂再见,不能模仿成人的动作,但看到熟人会伸手要人抱。
1-1.5岁——能说出物品和自己的名字,认识身体的部位
9、克汀病
身材矮小,智力低下,不成比例,上身大于下身。
10、身长中点
2岁——脐下
6岁——脐和耻骨联合上缘之间
12岁——耻骨联合上缘 儿童保健
卡介苗
生后2天——2月(﹥2月首次接种前需作结核菌素试验)
乙肝0、1、6月
生后2月
脊髓灰质炎
生后3、4、5月
白百破
生后8月
麻疹 营养性疾病
1、测量皮下脂肪厚度的部位——锁中线平脐处
皮下脂肪消减顺序:腹部—躯干—臀部—四肢—面颊
2、营养不良
消瘦——缺能量
水肿——缺蛋白质
皮下脂肪厚度
轻度:0.8-0.4
中度:0.4以下
重度:消失
营养不良最先出现的症状——体重不增。
重症营养不良的体液改变:总液体量增多,细胞外液呈低渗性。
3、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人体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皮肤合成的内源性D
3病因:①日光照射不足:冬春季易发病
②维生素D摄入不足
③食物中钙磷比例不当:故人工喂养者易发病。④维生素D需要量增加:生长过快。
⑤疾病或药物的影响导致1.25-(OH)2D3不足。
临床表现
初期:主要表现为神经兴奋性增高:易激惹,烦躁,睡眠不安,夜惊。枕秃。无明显骨骼改变,X线大致正常。
激期:骨骼改变 ①颅骨软化:多见于3-6月婴儿。
②方颅:多见于8-9月以上婴儿。
③前囟增大及闭合延迟
④出牙延迟
胸廓 ①肋骨串珠(好发于1岁左右,因骨样堆积所致,在肋骨和肋软骨交界处,可看到钝圆形隆起,以7-10肋最明显。)②肋膈沟
③鸡胸或漏斗胸
四肢
①腕踝畸形:手镯或脚镯
②O形腿或X形腿
生化检查:血清钙稍降低,血磷明显降低,钙磷乘积降低,碱性磷酸酶明显升高。
骨骺软骨增宽。
X线:临时钙化带模糊或消失,呈毛刷样,并有杯口状改变。恢复期:X线——临时钙化带重新出现。
治疗:口腹维生素D 早期:0.5-1万IU/d
激期:1-2万IU/d
(1个月后改预防量)
4、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抽搐症
临床表现:①惊厥
②手足抽搐:幼儿和儿童期的典型表现。
③喉痉挛
④隐性体征 面神经征、腓反射、陶瑟征。
面神经征:用叩诊锤轻叩颧弓与口角间的面颊部,出现眼睑和口
角抽动为阳性,新生儿可呈假阳性。
治疗:止惊——补钙——维生素D 止惊:苯巴比妥,水合氯醛
补钙:10%葡萄糖酸钙5-10ml,加入到生理盐水或葡萄糖稀释,缓慢静脉注射。惊厥反复发作者每日可重复使用钙剂2-3次。
小结:发病机制 佝偻病——甲状旁腺代偿功能升高。VD缺乏性佝偻病——甲状旁腺功能不足。
5、体重6kg ——每日8%糖牛奶量660ml,水240ml ﹤4岁 蛋白质 15% 脂肪 35% 糖 50%
﹥4岁 10% 30% 60% 新生儿和新生儿疾病
1、足月儿: 胎龄﹥28周,﹤42周
早产儿: 胎龄﹥28周,﹤37周 过期产儿:胎龄﹥42周
2、新生儿: 指出生后到生后28天婴儿
通过胎盘的免疫球蛋白—IgG 出生后抱至母亲给予吸吮的时间:生后半小时
足月儿 出生体重:2500g—3999g 出生后第1小时内呼吸率:60-80次/分
睡眠时平均心率:120次/分
血压:9.3/6.7kPa(70/50mmHg)
3、新生儿神经系统反射:
原始反射——觅食反射、吸吮反射、握持反射、拥抱反射。病理反射——克氏征、巴氏征均阳性。腹壁反射、提睾反射不稳定。
4、新生儿消化系统
下食管括约肌压力低
胃底发育差,呈水平位
幽门括约肌发达——溢奶
肠壁较薄,通透性高,利于吸收母乳中的免疫球蛋白
5、新生儿胎便
生后24h内排出,3-4天排完
由肠粘膜脱落上皮细胞、羊水及消化液组成,呈墨绿色
6、新生儿黄疸
生理性黄疸:生后2-5天出现,足月儿14天消退,早产儿3-4周消退 血清胆红素水平足月儿﹤205mol/l 早产儿﹤257mol/l 病理性黄疸:生后24h内出现
持续时间长,足月儿大于2周,早产儿大于4周黄疸退而复现
血清胆红素水平足月儿﹥205mol/l 早产儿﹥257mol/l 血清结核胆红素﹥25mol/l 母乳性黄疸:生后4-7天出现
胆红素在停止哺乳24-72小时后即下降
继续哺乳1-4月胆红素亦可降至正常。
不影响生长发育,患儿胃纳良好,体重增加正常。
新生儿黄疸的加重因素:饥饿、便秘、缺氧、酸中毒、颅内出血。
7、新生儿溶血病:
ABO溶血:指母亲为O型,婴儿为A或B型
临床表现:胎儿水肿
黄疸:生后24小时内出现。
贫血
胆红素脑病(核黄疸)生后2-7天出现 诊断:ABO溶血:血型抗体(游离-释放试验)阳性 Rh溶血 :患儿红细胞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 治疗:产后治疗 光照疗法常用(光照12-24小时)
第一关(生后1天内):立即用压缩红细胞换血,以改善胎儿
水肿,禁用白蛋白(清蛋白)—加重血容量,加重心衰。
第二关(2-7天):降低胆红素,防止胆红素脑病。(光照疗法)
第三关(2周-2月):纠正贫血。
**ABO溶血换血时最适合的血液:O型血细胞和AB型血浆
8、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症状:嗜睡,肌张力减退,瞳孔缩小,惊厥
轻度:出生24小时内症状最明显 中度:出生24-72小时最明显
重度:出生至72小时或以上症状最明显 治疗:控制惊厥首选——苯巴比妥钠(20mg /kg)新生儿缺氧缺血性闹病多见于足月儿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所致的颅内出血多见于早产儿
9、新生儿败血症
病原菌:葡萄球菌(我国)感染途径:产后感染最常见。早发型:生后1周尤其3天内发病 迟发型:出生7天后发病
10、新生儿窒息
新生儿Apgar评分(生后1分钟内)
呼吸 心率 皮肤颜色 肌张力 弹足底 0分 无 无 青紫or 苍白 松弛 无反应 1分 慢,不规则 ﹤100 身体红,四肢青紫 四肢略屈曲 皱眉 2分 正常,哭声响 ﹥100 全身红 四肢活动 哭,喷嚏
新生儿窒息 轻度:评分为4-7分
重度: 0-3分 治疗:新生儿窒息复苏
保暖,用温热干毛巾揩干头部及全身。
摆好体位,肩部垫高,使颈部微伸仰。
立即吸干呼吸道黏液——最重要
触觉刺激:拍打足底和摩擦后背,促使呼吸出现。
如心率小于80次/分时,可胸外心脏按压30秒。
11、新生儿常见的特殊生理状态
生理性黄疸、上皮珠和“马牙”、乳腺肿大、假月经。
遗传性疾病 1、21-三体综合征(先天愚型或Down综合征)
常染色体畸变
临床表现:智力低下,身材矮小,眼距宽,眼裂小,眼外侧上斜,鼻跟低平,舌常伸出口外,流涎多。韧带松弛,通贯手。
诊断:染色体检查
核型:标准型
47,XX(XY),+21
异位型
D/G易位
46,XX(XY),-14,+t(14q21q)
G/G易位
t(21q 21q)或
t(21q 22q)发病率:母亲D/G易位
每一胎10%风险率
父亲D/G易位
每一胎4%风险率
大多数G/G易位为散发,父母核型大多正常
21/21易位
下一代100%发病
2、苯丙酮尿症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病因
因肝脏缺乏苯丙氨酸羟化酶
临床表现
生后3-6个月初现症状。智力发育落后为主,可有行为异常、多动、肌痉挛、癫痫小发作、惊厥、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
尿有鼠尿臭。尿三氯化铁试验阳性。
治疗
低苯丙氨酸饮食
每日30-50mg/kg 7 免疫性疾病
1、T细胞免疫(细胞免疫)
胸腺
3-4岁时胸腺影在X线上消失,青春期后胸腺开始萎缩。
T细胞
细胞因子
干扰素
肿瘤坏死因子
B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骨髓和淋巴结
B细胞
免疫球蛋白
唯一能通过胎盘IgG
IgA含量增高提示宫内感染的可能。
2、免疫缺陷病
(1)抗体缺陷病
发病率最高
①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常见各种化脓性感染,如肺炎、中耳炎、疖。扁桃体和外周淋巴结发育不良。
②选择性IgA缺陷:反复呼吸道感染,伴有自身免疫性疾病(SLE、类风湿性关节炎)和过敏性疾病(哮喘、过敏性鼻炎)
体液免疫缺陷的检测
血清免疫球蛋白测定
白喉毒素试验
同族血型凝集素测定
淋巴结活检,查找浆细胞
(2)细胞免疫缺陷病
胸腺发育不全:生后不久出现不易纠正的低钙抽搐,常伴有畸形,如食道闭锁、悬雍垂裂、先心病、人中短、眼距宽、下颌发育不良、耳位低等。
细胞免疫的实验室检查
结核菌素试验(-)
植物血凝素(-)
末梢血淋巴细胞﹤1.2×109
/L
L淋巴细胞转化率﹤60%
皮肤迟发型超敏反应(—)
治疗:输血—只能输经X照射过的血,不能输新鲜血。
否则易发生移植物抗宿主反应。
(3)抗体和细胞免疫联合缺陷病
3、小儿扁桃体发育规律
2岁后扁桃体增大,6-7岁达到顶峰。
4、发病率最高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抗体缺陷病。
选择性IgA缺陷禁忌输血或学制品。
支气管哮喘
1、诊断标准
喘息发作≥3次
肺部出现哮鸣音
喘息症状突然发作
其他特异性病史 一、二级亲属中有哮喘
2、咳嗽变异性哮喘诊断标准
咳嗽持续或反复发作﹥1个月
常半夜间或清晨发作性咳嗽,痰少,运动后加重
临床无感染征象,长期抗生素治疗无效
支气管扩张剂可使咳嗽发作缓解(诊断本病的基本条件)
有个人或家庭过敏史
怀疑支气管哮喘患者——查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有助于诊断。
急性风湿热
病原菌——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 心肌炎、多发性关节炎、舞蹈病、环形红斑、皮下结节
次要表现 发热、关节痛、风湿热病史
血沉加快、CRP阳性、周围血白细胞升高 PR间期延长
(分项简述)
心肌炎
体征:心动过速,心脏增大,心音减弱,奔马律,心尖部吹风样收缩期杂音
心电图:1度房室传导阻滞,ST段下移,T波平坦或
倒置。
心包炎 体征:一般积液量少,临床很难发现,有时可听到心
包摩擦音。少有心音遥远、肝大、颈静脉怒张、奇脉等大量心包积液体征。
X线:心搏动减弱或消失,心影向两侧扩大,呈烧瓶
状,卧位则心腰部增宽,立位时阴影又变窄。
心电图:早期低电压、ST段抬高,以后ST段下降
和T波平坦或倒置
风湿性心脏炎最常受累的是——左心瓣膜 风湿热二尖瓣闭锁不全形成时间——半年 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形成时间——2年
风湿热心瓣膜已发生不可逆损害需观察——半年~2年
关节炎
游走性多发性关节炎,以膝、踝、肘、腕等大关节为主。
环形红斑
多见于躯干及四肢屈侧,呈环形或半环形,中心肤色正常,红斑出现快,数小时或1-2天内消失,消退后不留痕迹。
舞蹈病
多见于女性患者
以四肢和面部为主的不自主、无目的的快速运动
兴奋或注意力集中时加剧,入睡后消失
病程呈自限性 实验室检查
血沉增快——风湿活动的重要标志 C反应蛋白——提示风湿活动
抗链O增高——只能说明近期有过链球菌感染,20%抗O不增高。
急性风湿热抗链O:链球菌感染后2周增高,持续2月下降。
治疗
休息
风湿热——至少休息2周
风湿热+心脏炎——绝对卧床休息4周。
风湿热+心衰——心功能恢复后3-4周方能起床活动。
消除链球菌治疗
青霉素
疗程不少于2周抗风湿治疗
肾上腺皮质激素
疗程8-12周单纯风湿热——阿司匹林(疗程3-6周)
风湿性+心肌炎——肾上腺皮质激素(首选)(强的松或地米)
风湿热+心功能不全——洋地黄给1/3——1/2 风湿热+心衰——
禁用洋地黄(防止洋地黄中毒)
吸氧、利尿、低盐饮食
风湿性心肌炎查透明质酸酶有助于诊断。链球菌感染标志
近期猩红热
咽培养A组溶血性链球菌+
抗链球菌抗体滴度升高(抗O﹥500u)风湿热活动性判定:具有发热、苍白、乏力、脉搏增快等症状
以及血沉快、CRP阳性、粘蛋白增高、进行性贫血、P-R间期延长。感染性疾病 麻疹
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症、麻疹粘膜斑(Koplik斑)及全身斑丘疹为特征。
流行病学:麻疹患者为唯一的传染源。接触麻疹后7天到出疹后5天均具有传染性。病毒存在于眼结膜、鼻、口、咽和气管分泌物中,通过喷嚏、咳嗽和说话等由飞沫传播。
临表:眼结膜充血、畏光、流泪。红色斑丘疹开始于耳后、颈部、沿着发际边缘,24小时内向下发展,遍及面部、躯干和上肢,第3天到达下肢和足部。
预防:
1、控制传染源
一般病人隔离至出疹后5天,合并肺炎者延长至10天。接触麻疹易感者检疫观察3周。
2、被动免疫
接触麻疹5天内立即给予免疫球蛋白
3、主动免疫
减毒活疫苗
风疹
临床特征为上呼吸道轻度炎症、低热、皮肤红色斑丘疹及枕后、耳后、颈后淋巴结肿大伴触痛。
典型临表:枕后、耳后、颈后淋巴结肿大伴触痛,持续1月左右,散在斑丘疹,开始在面部,24小时遍及颈、躯干、手
臂,最后至足底。常是面部皮疹消退而下肢皮疹出现,一般历时3天。
预防:隔离期——出疹后5天。
幼儿急疹 发热3-5天,热退后出疹
红色斑丘疹,以躯干、颈部、上肢较多 皮疹间有正常皮肤
猩红热 病原菌:A族溶血性链球菌
临表
前驱期:发热,咽痛、咽部及扁桃体充血水肿明显,有脓性
分泌物。草莓舌,颈及和下淋巴结肿大并有压痛。
出疹期:皮疹最先于颈部、腋下和腹股沟处,通常24小时
布满全身。细小丘疹,压之苍白,帕氏线。
恢复期 治疗: 首选青霉素。
预防:隔离患者至痊愈及咽拭子培养阴性。
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
流行病学:人是唯一宿主。隐性感染和轻症患者是主要的传染源。
以粪-口途径传播。发病前3-5天至发病后1周患者鼻烟部分泌物及粪便内排出病毒。
脊髓型特点:迟缓性、不对称性瘫痪,无感觉障碍
腱反射消失,肌张力减退,下肢及大肌群比上肢及小肌群更易受累。
典型临床过程
潜伏期—前驱期—瘫痪前期—瘫痪期—恢复期—后遗症期 隔离期:至少40天。
中毒性细菌性痢疾 病原菌:痢疾杆菌
发病机制
①个体反应性
本并多见于营养状况较好、体格健壮的2-7岁小儿,故认为本病的发生与患儿特异性体质有关。
②细菌毒素的作用:痢疾杆菌释放大量内毒素进入血
液循环。
临床表现
起病急骤,高热可大于40度,反复惊厥,迅速发生呼
吸衰竭、休克活昏迷。无腹痛或腹泻。
类型
休克型
吐咖啡样物
脑型
混合型 诊断
大便常规
结核病
主要传播途径——呼吸道
主要传染源——结核菌涂片阳性病人 结核是细胞免疫,属Ⅳ型变态反应 结核菌素试验(OT试验)
小儿受结核感染4-8周后,作结核菌素试验即呈阳性反应。
方法:PPD注入左前臂掌侧面中下1/3交界处皮内,48-72小时观测结果。直径﹤5mm
-
5-9mm
+
10-20mm ++
20mm 以上或有水疱、坏死
+++ 强阳性
临床意义:+——曾接种过卡介苗,人工免疫所致
受过结核感染
1岁以下提示体内有新的结核病灶
+++——体内有活动性结核病
两年内阴性变阳性or 直径由小于10mm到大于10mm,且增加幅度大于6mm——提示新近有感染。
阴性反应:未感染过结核
结核变态反应前期
假阴性反应
技术误差或所用结核菌素已失效 预防麻疹对预防结核病有较大意义。抗结核的首选药和必选药——异烟井 结核病预防性化疗的疗程:6-12月
原发性肺结核 为小儿时期患结核病最常见的类型
典型的原发综合征:呈“双极”病变,典型哑铃“双极影” 压迫症状 淋巴结肿大压迫气管分叉处——痉挛性咳嗽
压迫支气管使其部分阻塞时——喘鸣
压迫喉返神经——声嘶
压迫静脉——颈静脉怒张
结核性脑膜炎 病理改变:脑底改变最明显
临床表现
早期(前驱期)小儿性格改变:少动、喜哭、、易怒
中期(脑膜刺激期)前囟膨隆(主要特征)。头痛、喷射性呕吐、脑膜刺激征,颈项强直,克氏征、布氏征阳性。颅神经障碍(主要为面神经)
晚期(昏迷期)
昏迷、半昏迷,嗜睡,频繁惊厥 脑脊液检查
毛玻璃样,静置后有薄膜形成 涂片检查结核菌查处率高
糖和氯化物降低同时降低(结脑典型表现)
蛋白升高。
诊断
脑脊液中有蜘蛛网薄膜形成,涂片结核杆菌+(确诊)
胸部X线
(很重要)
治疗:肾上腺皮质激素(强的松)疗程8-12周 原发综合征
首选:异烟井+利福平+链霉素
肺门淋巴结肿大
首选:异烟井+利福平
结脑强化治疗
异烟井+利福平+链霉素+乙胺丁醇
强的松作用:抑制炎症渗出,减轻脑水肿
降低颅内压,防止脑室粘连
链霉素:听神经损害,半效杀菌剂,杀死碱性结核菌
吡嗪酰胺:肝损害、关节痛,半效杀菌剂,杀死酸性结核菌 不典型结脑的首发症状——惊厥 消化系统疾病
解剖特点:小儿食管呈漏斗状,食管下段贲门括约肌发育不成熟,控制能力差,常发生胃食管反流,易发生溢奶,在加上幽门紧张度高,自主神经调节功能不成熟,也是婴幼儿时期呕吐的原因。小儿肠管相对比成人长,对消化吸收有利,但肠系膜柔软而长,粘膜下组织松弛,固定性差,易发生肠扭转和肠套叠。
小儿腹泻
病原菌 产毒性大肠杆菌——最常见,不造成肠粘膜损伤。
轮状病毒——秋冬季腹泻的最常见病原。脱水 轻度 中度 重度 失水量 50 ml/kg 50-100 100-120 前囟凹陷 稍凹 明显凹陷 深凹 皮肤弹性 稍差 较差 极差 口腔粘膜 稍干 干燥 苍白 干燥 发灰 泪 有 泪少 无泪 尿量 稍少 明显少 极少,无尿 四肢 温暖 稍凉 厥冷 腹泻轻型和重型区别——重型有水、电解质紊乱。重度腹泻的诊断依据——外周循环衰竭
小儿腹泻轻度酸中毒时,早期诊断——血气分析(症状不明显)低血钾——腹胀,肠鸣音消失,四肢肌力低下,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1、第一天补液
补液原则 高渗性脱水——1/3张含钠液(1:2)
等渗性脱水——1/2张(2:3:1)
低渗性脱水——2/3张(4:3:2)
不能测血钠时——1/2张
重度脱水或中度脱水有明显循环衰竭——2:1等张含钠液 0.9%氯化钠 5%葡萄糖 1.4%碳酸氢钠/1.97%乳酸钠 2 : 3 : 1 含钠液
补液量 轻度脱水——90-120 中度脱水——120-150 重度脱水——150-180
输液速度 前8-12小时 每小时8-10ml/kg
脱水纠正后于12-16小时补完,每小时5ml/kg
2、小儿腹泻补钾
见尿后补钾,10%氯化钾,一般每日3-4mmol/kg,缺钾明显者4-6 mmol/kg 一般持续4-6天。
3、生理性腹泻 多见于6月以内婴儿
外观虚胖、湿诊
除大便增多外无其他症状
食欲好,不影响发育
4、大便呈水样或蛋花汤样,有黏液但无脓血——考虑病毒感染
5、高渗性脱水——极度口渴
低渗性脱水——口渴轻度
6、急性坏死性肠炎
大便初蛋花汤样后呈赤豆汤血水样便,腥臭,诊断:X线—小肠局限性充气扩张,肠间隙增宽,肠壁积气。
7、酸中毒的判定 CO2CP(二氧化碳结合力)CO2CP小于18 mmol/L为酸中毒
﹤9 重度 9-13 中度
13-18 轻度 呼吸系统疾病
引起急性上呼吸道感染——90%以上是病毒 病毒性肺炎:合胞病毒居首位
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
症状:发热,咳嗽,喘憋,呼吸困难,三凹征、鼻翼煽动,呼气性喘鸣音,肺底部细湿罗音。
最易出现的并发症——心衰
早期快速的病原学检查——免疫荧光法
支气管肺炎
婴幼儿最常见的肺炎 重症往往出现混合性酸中毒 临床表现
一般表现:发热,咳嗽,气促,鼻翼煽动,重者点头式呼吸,三凹征,中、细湿罗音,肺部固定中、小水泡音
合并心衰:①心率突然﹥180次/分
②呼吸突然加快﹥60次/分
③突然极度烦躁不安,明显发绀,面色苍白,指甲微血管充盈时间延长
④心音低钝,奔马律,颈静脉怒张
⑤肝迅速增大
⑥尿少或无尿,颜面、眼睑或下肢水肿
心衰的急救措施——立即静脉给予毒毛K制剂 支气管肺炎合并呼酸原因——二氧化碳潴留
诱发心衰原因——肺A高压,中毒性心肌炎 确诊 最重要体征——双肺闻及细水泡音 治疗 氧疗:鼻前庭导管 氧流量0.5-1ml/分
氧浓度﹤40%
缺氧明显——面罩给氧 氧流量2-4L/分
氧浓度 50-60%
肾上腺皮质激素(地塞米松常用)小儿肺活量:50-70ml/kg 急性支气管炎的主要症状——咳嗽
6月内婴儿无热性支气管肺炎考虑——衣原体肺炎 小儿支气管肺炎脓胸的病原菌——葡萄球菌 疱疹性咽峡炎——柯萨奇病毒A组
小儿重症肺炎腹胀明显,肠鸣音消失——中毒性肠麻痹
支原体肺炎
刺激性干咳为突出表现,酷似百日咳样咳嗽,热型不定,确诊——冷凝集试验 治疗——首选红霉素
支原体+心衰:立即静脉给予毒毛K制剂 停用抗生素时间:体温正常后5-7天 X线:特征性改变——肺门阴影增浓
特点——肺下部呈云雾状侵润影,有游走性。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
临表:起病急,全身中毒症状重
呈驰张热,有猩红热或寻麻疹样皮疹
X线:易发生脓胸、脓气胸、肺大泡、多发性脓肿
易变性
合并脓胸——叩诊浊音
合并脓气胸——浊音和鼓音 治疗:首选——耐青霉素酶青霉素
合并脓胸——首选胸腔闭式引流
腺病毒肺炎 特点——稽留高热
最易出现并发症——心力衰竭
X线早于体征,大小不等的片状阴影或融合成大病灶
急性毛细支气管肺炎 突出特点——突发喘憋、呼吸困难 临表:咳嗽,喘,两肺闻及广泛哮鸣音
治疗: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对缓解喘憋效果好。循环系统疾病
1、胎儿血液循环
含氧量最高的部位——脐静脉
动脉导管解剖上完全闭合——1岁以内
卵圆孔解剖上闭合——生后5-7个月
出生后肺循环压力降低,体循环压力升高,流经动脉导管的血液逐渐减少,最后停止,形成功能上关闭。
2、小儿血压计算
收缩压=(年龄×2)+80mmHg 舒张压=2/3收缩压
收缩压高于或低于此标准20mmHg考虑为高血压或低血压。一般收缩压低于75-80mmHg为低血压,年龄越小血压越低。正常情况下,下肢血压比上肢血压高20mmHg。
3、生理性杂音 位于心尖区或肺动脉瓣区
性质柔和,一般为Ⅰ-Ⅱ级
杂音局限,不传导;时间较短,无震颤
卧位比坐位清楚
4、先心病
左向右分流型(潜在青紫型)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
右向左分流型(青紫型)法洛四联症、完全性大血管错位 房间隔缺损
根据解剖部位可分为卵圆孔未闭、第一孔(原发孔)和第二孔(继发孔)未闭,临床以第二孔未闭型最常见。
右心房接受上下腔静脉回流的血,又接受左心房分流的血,导致右心房、右心室舒张期负荷过重,因而使右心房及右心室增大,肺循环血量增多,而左心室、主动脉及体循环血量则减少。当右心房的压力超过左心房时,血自右向左分流出现青紫(艾森曼格综合 青紫:最早出现的症状,主要表现,常见于唇、指甲、球结膜。
出现的早晚和轻重取决于肺动脉狭窄的程度。蹲踞:原因①下蹲时下肢屈曲,使静脉回心血量减少,减轻心
脏负荷
②因下肢动脉受压,体循环阻力增加,使右向左分
流减少,缺氧症状暂时性缓解。
杵状指
征)。临床表现
胸骨左缘第2-3肋间可闻及Ⅱ—Ⅲ级收缩期杂音,呈喷射性
(是右心室排出血量增多,引起右室流出道即肺A瓣相对狭窄所致)
固定分裂 X 线 ——肺门舞蹈
心导管——右心房血氧含量高于上下腔静脉 心电图:电轴右偏,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并发症 支气管肺炎、充血性心力衰竭、肺水肿、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室间隔缺损 最常见的先心病类型
低位室间隔缺损:位于室间隔肌部
高位室间隔缺损:· ·室间隔膜部,缺损较大。
室间隔缺损引起负荷增加的部位:左、右心室,左心房。
其中左心室负荷增加最先。临床表现
反复呼吸道感染
胸骨左缘3-4肋间听到响亮粗糙的全收缩期杂音,肺动脉瓣第二音稍增强。
声音嘶哑(扩大的肺A压迫喉返神经所致)杂音最响处可触及震颤 X线——肺门血管增粗,肺野充血
心导管——右心室血氧含量高于上下腔静脉及右心房 并发症:同房间隔缺损。
动脉导管未闭 血液分流方向 主A→肺A 临床表现
胸骨左缘第2肋间闻有粗糙响亮的连续性机器样杂音,占整个收缩期和舒张期,于收缩末最响。
水冲脉、股动脉枪击音
杵状指、下半身青紫(肺A高压时,血自肺A→主A所致)X线——主动脉弓增大** 心导管——肺动脉血氧含量高于右心室
补充:动脉导管未闭,在婴儿期、肺动脉高压、合并心衰时,只能听到收缩期杂音,即胸骨左缘第2肋间收缩期杂音。
差异性青紫见于——动脉导管未闭合并肺动脉高压
法洛四联症
法四——肺动脉狭窄、室间隔缺损、主动脉骑跨、右心室肥厚 临床表现
阵发性呼吸困难或晕厥 常在用力吃奶或剧哭时出现。体征 胸骨左缘2-4肋间可闻及Ⅱ—Ⅲ级喷射性收缩期杂音 X线 ——肺有缺血性改变
并发症 脑血栓、脑脓肿、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脑缺氧发作。
大动脉错位 生后明显青紫 心脏扩大无明显杂音 泌尿系统疾病
1、急性肾小球肾炎 水肿、血尿、少尿、高血压
致病菌 A组B溶血性链球菌
前驱症状 发病前1-3周多有呼吸道或皮肤感染
临表 水肿:晨起眼睑水肿逐渐蔓延全身,非凹陷性水肿
肉眼或镜下血尿
高血压
少尿
高血压闹病 病程早期出现抽搐、惊厥
治疗:抽搐——硝普纳
惊厥——安定、苯巴比妥
病理变化 弥漫性渗出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诊断
鉴别诊断 慢性肾炎急性发作、急进性肾炎
治疗 休息 卧床至血肿消退、肉眼血尿消失、血压正常下床
血沉正常——可上学
尿Addis计数正常——可正常活动
饮食:限盐——每日供盐1-2g 抗感染 :青霉素7-10天
对症治疗:利尿、降血压 急性肾炎小儿恢复上学的指标——血沉正常
2、肾病综合征
(3高1低)
临床特点 大量蛋白尿 排泄﹥50mg/kg·d(最主要)低蛋白血症 血浆白蛋白﹤30g/L 高脂血症
明显水肿 眼睑开始,下行性,蔓延至双腿,凹
陷性水肿,可伴腹水或胸水
以大量蛋白尿和低蛋白血症为诊断的必备条件
并发症:感染、电解质紊乱、血管栓塞、低血容量休克、急性肾衰竭、肾上腺危象
分 型 尿检查红细胞超过10个/高倍视野
反复出现高血压
持续性氮质血症
总补体或C3反复降低 肾炎性肾病综合征——具备以上四项之一或多项
单纯性肾病综合征——不具备以上条件,多见于2-7岁
肾炎性肾病不同于单纯性肾病:血尿、高血压
单纯性肾病:选择性蛋白尿。病理类型:微小病变型。治疗 激素治疗 泼尼松中、长程疗法(强的松首选)
激素治疗4周无效——激素+免疫抑制剂。
激素疗效的判定
激素敏感:激素治疗后8周内尿蛋白转阴,水肿消失
激素部分敏感:治疗后8周,水肿消退,尿蛋白仍+/++
激素耐药:治疗满8周,尿蛋白仍++以上
激素依赖:对激素敏感,用药即缓解,减量或停药2周内复发,恢复用量或在次用药又可缓解,并重复2-3次
复发和反复:尿蛋白已转阴,停用激素4周以上,尿蛋白又≥++为复发;
如在激素用药过程中出现上述变化为反复
频复发和频反复:半年内复发或反复≥2次,1年内≥3次
3、病毒性肾炎
以血尿为主,C3不降低,ASO(抗链霉素O)不增高,预后好。小儿造血系统疾病
1、造血特点
胚胎期造血:首先在卵黄囊→肝→骨髓
出生2-5周后骨髓成为唯一的造血场所。
出生后造血:出要是骨髓造血。
1周岁内所有骨髓均为红骨髓,全部参与造血。
骨髓外造血:肝、脾和淋巴结肿大
血象特点:占优势细胞
中粒 4-6天
淋巴C 4-6岁
中粒
= =
2、生理性贫血 生后2-3个月时,红细胞数降至3.0×101
2/L,血红蛋白降至110g/L,出现轻度贫血,称生理性贫血。呈自限性过程,3个月后,红细胞生成素增加,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又缓慢增加。
3、小儿贫血指标 新生儿 Hb﹤145g/L 1-4个月 Hb﹤90g/L 4-6个月 Hb﹤100g/L 贫血分度 ﹥90为轻度 ﹥60为中度
﹥30为重度 ﹤30为极重度
4、缺铁性贫血
病因:6个月以后婴儿单纯母乳喂养易发生——铁摄入量不足 4个月内很少发病——从母体获得足够得贮存铁 临床表现 皮肤粘膜逐渐苍白,以唇、口腔粘膜及甲床最明显。乏力,头晕、眼前发黑,耳鸣。
髓外造血表现:肝、脾肿大 异食癖,如喜食泥土、墙皮、煤渣 精神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智力低于同龄儿 反甲
实验室检查 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血涂片:红细胞大小不等,以小细胞为主,中
央淡染区扩大
血清铁蛋白↓,红细胞游离原卟啉↑,血清铁↓ 注:血清铁蛋白(SF):反应体内贮铁情况。
游离原卟啉正常与铁结合,缺铁-游离原卟啉升高
由于铁缺乏,故总铁结合力↑,转铁蛋白饱和度↓ 诊断 早期诊断缺铁性贫血最灵敏指标——血清铁蛋白降低
铁剂治疗有效——有助于确诊
预防 早产儿、低体重儿自2月左右给予铁剂预防 治疗 原则:去处病因(根治关键),给予铁剂。
铁剂治疗:铁剂用量按元素铁计算
每次1-2mg/kg,每日2-3次
两餐间服用硫酸亚铁+维生素C(促进铁吸收)(减少胃粘膜侵害,又利于吸收)
输血——用于重度贫血,伴有感染
输血量:每次5-10ml/kg 铁剂疗效判定:给予铁剂后如有效,3-4天后网织红细胞升高,7-10天达高峰,2-3周后下降至正常。
治疗约2周后,血红蛋白增加,临产症状好转。铁剂应继续服用至血红蛋白达正常水平后2个月左右再停药。
5、巨幼细胞贫血
病因 羊奶喂养、慢性腹泻、肝脏疾病、长期服用抗癫痫药
(羊乳中叶酸含量低)
临床表现 虚胖、毛发稀疏发黄、皮肤散在出血点
面色发黄、乏力、烦躁不安,易怒,肢体、躯干、头部和全身震颤,甚至抽搐、感觉
异常、共济失调、巴宾斯基征阳性。
食欲不振、腹泻、呕吐、舌炎 实验室检查 中粒变大,分叶过多现象
血涂片:嗜多色性和嗜碱色性点彩红细胞易见。诊断依据 维生素B12缺乏性~:血清维生素B12含量降低
叶酸缺乏性~:血清叶酸含量降低 确诊——骨髓穿刺
治疗(出现精神症状主要是由于缺乏维生素B12)
出现精神、神经症状——维生素B12+镇静剂
无神经系统症状——叶酸
维生素B12治疗2-4天后精神症状好转,网织红细胞增加,6-7天达高峰,2周降至正常。
停药指征——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血象恢复正常。补充:巨幼细胞贫血对治疗最早出现发应——骨髓中巨幼红细胞恢
复正常
维生素B12缺乏性~治疗反应恢复最慢——精神神经症状
6、新生儿 血红蛋白 150-220g/L 白细胞 10-15×109
/L
7、重度缺铁性贫血典型血象:红细胞↓ ﹤血红蛋白↓↓
巨幼细胞贫血 红细胞↓↓﹥血红蛋白↓ 神经系统疾病 化脓性脑膜炎
病因:G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金葡菌、B组溶血性链球菌
主要经呼吸道分泌物或飞沫传播
新生儿——大肠杆菌
婴幼儿——肺炎双球菌、流感嗜血杆菌 临表 突起高热,易激惹、不安、双眼凝视(小儿)
头痛、喷射性呕吐,前囟饱满,颅缝增宽
惊厥发作、布氏征、克氏征阳性
最常见——颈强,神经系统检查有异常 脑脊液改变 外观混浊,甚至呈脓样。
压力明显增高
白细胞显著↑,以中粒为主
糖显著↓,﹤1.1mmol/L 蛋白含量↑,﹥1000mg /L 鉴别诊断 病毒性脑膜炎 糖、氯化物、蛋白多正常。
结核性脑膜炎 糖和氯化物同时降低,毛玻璃样外观 并发症
1、并发硬脑膜下积液
肺炎双球菌、流感嗜血杆菌 婴儿多见
特点:①长期发热,体温不退或热退数日后又上升
②进行性前囟饱满,颅缝分离,头围增大
③症状好转后又出现惊厥、呕吐、意识障碍
检查——颅骨透照检查
治疗——硬膜下穿刺放液
2、并发脑积水
由于炎性渗出物阻碍脑脊液循环所致 特点:停药后头围增大,前囟隆起,叩诊头部呈破壶音,两眼向下看似落日。
治疗 易透过血脑屏障——氯霉素最好(副作用:骨髓抑制)
大肠杆菌脑膜炎——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
肺炎球菌脑膜炎——首选青霉素
原因不明得化脑——首选头孢 内分泌疾病 先天性甲低
多见于过期产儿,大多生后6个月后症状 临表 ㈠新生儿期症状
生理性黄疸延长达2周以上
出生后即腹胀、便秘
多睡,对外界反应迟钝,哭声低,声音嘶哑 体温低,末梢循环差
㈡典型症状
面部黏液水肿,眼睑水肿,眼距宽,鼻梁宽平,舌大而宽厚,常伸出口外,腹部膨隆,常有脐疝
身材矮小,躯干长而四肢短小
检查 T3、T4、TSH -
新生儿筛查
出生后2-3天得新生儿干血滴纸法检测TSH浓度 结果大于20MU/L,再检测血清T4和TSH以确诊。治疗 甲状腺素终生治疗
治疗开始越早越好,初始剂量:5-10mg/d 维持剂量:4-8 mg/d
维持量个体差异较大
儿科知识点总结 篇2
1 课程内容的整合
根据新护士资格考试大纲的要求, 以大纲中的重点、难点以及历年护士资格考试中高频出现的考点作为儿科护理教学的重点内容, 减少或删除与护士资格考试联系较少的内容。并且将教材中前后重复的一些知识点进行整合, 比如笔者所在学校使用的是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 供护理、助产专业使用的《儿科护理学》第2版[1]。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的需要将第一章绪论中的第四节小儿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与第四章儿童保健和疾病预防中的第一节不同年龄期小儿的保健特点进行整合, 讲完小儿各年龄期的特点后立即根据这些特点提出各期的保健原则和措施, 这样可加强同学们对前后相关知识的连贯;将第九章消化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中的第三节小儿腹泻与第五章住院患儿的护理中的第五节小儿液体疗法进行整合, 这样在讲到小儿腹泻的对症治疗时根据如何纠正重型腹泻的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立即讲解小儿液体疗法, 这样使同学们可将抽象的液体疗法的有关知识立即应用到小儿腹泻的具体病例中, 从而调动了其学习的积极性, 并且也加深了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将第十章呼吸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的第四节肺炎与第十一章急症患儿的护理的第四节充血性心力衰竭进行整合, 这样在讲到重症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急救治疗和护理措施时就可前后联系起来, 这样就可将有关心力衰竭的急救要点和护理措施及时应用到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具体病例中,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加深了他们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将第十四章神经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中的第二节化脓性脑膜炎、第三节病毒性脑膜炎、第十六章结核病患儿的护理中的第四节结核性脑膜炎与第十七章急症患儿的护理的第二节急性颅内高压进行整合, 这样不仅可以通过一张表格将上述三种脑膜炎进行很好的比较和鉴别, 同时也可将三种脑膜炎的共同特点即颅内高压的急救护理措施讲解得更加完整和透彻。通过以上前后相关知识的整合, 不仅避免了有些知识点的重复讲解从而节约了有限的课堂时间, 而且将前后相关知识串起来讲解可以加深同学们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 并且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在儿科护理教学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3]。
2 教学方法的改革
目前中职学校学生学习主动性普遍较差, 且这些学生性格大多活泼好动, 对平铺直叙的传统理论学习缺乏兴趣, 而对要求自己动手的实践教学的热情却很高, 基于这些特点, 笔者所在学校在儿科护理的理论教学中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在中后期涉及到各系统疾病的护理的讲解时, 摒弃了传统的“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方法, 全部采用案例教学与情景模拟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并且将护士资格考试的重要知识点渗透到各教学环节中, 具体措施如下。
课前, 教师将一个根据下节课的内容而精心选择的临床典型病例布置给学生, 并且根据该病例特点提出相关的问题, 注意提出的问题一定要有的放矢, 这些问题一定是针对护士资格考试新大纲的重点内容以及历年护士资格考试出现的高频考点而提出来, 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先去自学教材及一些教学辅导材料的相关内容, 尽量找出这些问题的答案。比如讲到小儿肺炎时, 就在课前给同学布置一个重症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一个典型病例, 然后提出几个问题: (1) 该患儿的初步临床诊断是什么?诊断的依据是什么? (2) 该患儿当前存在的主要的护理问题是什么? (3) 应当采取哪些护理措施来解决当前存在的护理问题? (4) 在配合医生用药方面应注意什么问题? (5) 是否需要吸氧?如果需要选择那种吸氧方式?吸氧时注意什么问题? (6) 如何保持该患儿的呼吸道通畅? (7) 针对该患儿应进行的最重要的健康教育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历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高频考点。并且每次上课前都将全班分为四大组, 让各组组长组织大家课前查找相关资料或者相互讨论尽量找出问题的答案, 并且选派几个同学代表小组做好课堂上角色扮演的准备。
课堂上, 老师准备好病床、婴儿模型、听诊器、体温计等用具, 将讲台前设置成一个仿真模拟病房, 然后让四个小组的代表分别上台根据该病例进行角色扮演, 一个同学扮演家长怀抱婴儿模型, 一个同学扮演护士, 护士首先进行健康史的收集, 然后进行身体状况的检查, 最后提出该患儿存在的护理问题是什么, 再根据这些护理问题提出主要的护理措施有哪些, 并给患者家属做健康宣教等。课堂上老师就是一个引导者和记录者, 学生如果某个地方出现卡壳现象教师就可以适当加以引导, 并且记录下四组同学在角色扮演中的表现:好的地方以及不足之处, 以便课后总结时用。角色扮演后再次请出每组的代表来回答老师事先针对该病例所提出的各种问题, 并且根据学生的表演及回答问题的情况给每组同学打分并评出优胜组。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由过去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去探索、去研究、去发现, 课堂上的角色扮演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锻炼了学生的胆量, 而病例分析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为他们今后的实习和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4]。
课后教师还应做总结性发言, 指出各组学生在角色扮演和病例分析中存在的问题, 指出好的地方以及不足之处。最后教师再结合护士资格考试大纲要求并结合教材中本章节的内容将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快速地串讲一遍, 并且要求同学用红笔将这些知识点标记下来, 以便今后考试复习时容易抓住重点。课后还应将这些重要知识点涉及到有关A1、A2、A3、A4型选择题让同学在《儿科护理学笔记》 (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同步辅导丛书) 中勾画下来, 课后作为本节课的作业去完成, 各小组组长还应不定期抽查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最后布置下节课所需要的病例让同学去预习和查找资料[5]。
上述教学方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是要上网或者深入到临床第一线搜集大量的临床典型病例, 并且要选择和编写出适合学生接受能力和能突出教材重点内容一些典型病案, 这些病案应难易适中[6]。其次针对病案提出的问题一定要参考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新大纲和历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出现的高频考点, 所以教师一定要熟悉新大纲的要求和经常查阅资料分析历年护士资格考试的考试题目;最后教师还应善于从多方面、多角度归纳总结考试的知识点, 一定要做到精确、简练、细致、透彻以便于学生牢记[7]。比如讲到先天性心脏病时, 应总结出先天性心脏病的最安全有效的诊断方法是超声心动图;出现特异性紫绀的患者应考虑动脉导管未闭;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脑血栓;法洛四联症的胸部正位X线片显示心脏呈“靴型”;法洛四联症出现脑缺氧发作时最应采用的体位是膝胸卧位等, 这些知识点往往会出现在考试中, 所以在教学中应加以强化。
当然因课堂时间有限, 在课堂上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合理地安排好时间去完成角色扮演和病例的分析是保证该教学方法顺利实施的关键。笔者认为应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来辅助教学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中一些抽象的知识点利用多媒体再现可以形象、直观、生动, 如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典型案例视频, 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对病例讨论的兴趣[8]。讲到先天性心脏病时用语言无法描述的心脏杂音;讲到新生儿黄疸时小儿出现的皮肤黏膜黄疸;讲到缺铁性贫血小儿出现的面色苍白;讲到佝偻病的典型骨骼改变等, 都可以通过多媒体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 通过多媒体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感受, 也弥补了护理专业学生儿科临床见习机会有限, 临床患者接触较少的不足, 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3 教学效果评价模式的转变
过去评价一个学生的成绩都是根据期末考试的成绩来定。而儿科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现在笔者要求理论考试占总评成绩的80%, 而儿科常用护理技术的操作考核占20%, 这样就迫使学生在课余时间经常要去实验室加强儿科护理操作的训练, 为今后顺利开展临床工作打下良好基础。而理论考试中期末考试只能占60%, 平时成绩占40%。而平时每个月都实行一次月考, 几次月考的平均成绩就是该学生的主要平时成绩, 另外平时成绩还要参考课堂上是否积极参与角色扮演和病例分析, 是否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等, 此外要求无论月考还是期末考试的题型全部按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题型来出, 即A1型选择题占20%, A2型选择题占60%, A3/A4型选择题占20%。并且所有考题都紧密结合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要求的重点内容和历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出现的高频考点来出题, 为学生今后顺利通过执业资格考试打下良好基础。
综上所述, 近年笔者所在学校在儿科护理教学中通过课程内容的整合, 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评价模式的转变, 提高了护理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并且教师注重将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知识点渗透到每个教学环节中, 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笔者所在学校护理专业学生的执业考试通过率。
摘要:为适应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变化, 笔者所在学校在儿科护理教学中进行了课程内容整合, 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改革教学评价模式, 并将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出现的知识点在教学中渗透, 从而提高了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
关键词: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儿科护理,知识点
参考文献
[1]金梅, 李若琼.护士执业考试知识点在内科护理教学中的渗透[J].卫生职业教育, 2012, 30 (4) :91-92.
[2]叶春香.儿科护理[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1-5.
[3]黄丽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前内科护理学辅导的体会[J].卫生职业教育, 2013, 31 (14) :93.
[4]范生泉.病理学模块教学设计与应用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 2001, 19 (11) :77-78.
[5]张梅珍.儿科护理学笔记[M].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1:11.
[6]陈选朝.论病案导学式教学法的教学艺术[J].卫生职业教育, 2003, 21 (1) :103-104.
[7]赵丽荣.护士执业考试知识点在健康评估课程中的渗透[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 11 (6) :55-56.
儿科知识点总结 篇3
(1湖北省通城县人民医院湖北通城437400)(1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观澜街道办观澜医院广东深圳518110)(1湖北民族学院科技学院医学系湖北恩施445000)【摘要】目的:现代儿科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方面开展健康教育的作用分析与方法总结。方法:通过语言、书面、形象化等形式,对现代儿科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实施程序化的健康教育。结果:现代儿科通过开展程序化健康教育,有助于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病情好转与疾病转归。结论:程序化健康教育是现代儿科医护人员提升医护水平的重要途径,可以更好地开展程序护理,服务现代儿科发展要求。 【关键词】浅析;现代儿科;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健康教育;总结【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508-01 病毒性心肌炎(viral myocarditis),是由亲心肌病毒引起的原发性心肌炎症,常见病毒有柯萨齐B病毒、埃可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和风疹病毒等,但以柯萨奇B病毒尤甚[1~2],值得现代儿科医护人员重视。由于柯萨奇B等病毒接触人体后进入体循环后能引起毒血症,随之进入心肌细胞并增生(或毒素直接损害心肌细胞),引起心肌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障碍。因病毒性心肌炎患儿自理能力较弱,需家属照顾,其语言、生理、心理等需要大多由家属代为表达,加之本病病程长,经治疗后恢复期多在家庭度过, 家属为主要的照顾者、护理者、教育者,故程序化的健康教育(health education)在促进患儿康复中作用显著。笔者现总结如下,以期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提供临床借鉴和文献参考。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通过总结我院儿科2010年~2012年2月120例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男74例,女46例,年龄0~10岁,平均年龄5+0.5岁。引起本次120例患儿中,柯萨齐B病毒93例,埃可病毒引起14例、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10例,其他病毒引起3例。1.2临床症状 大于50%的患儿因发热、鼻塞、流涕、咽痛或腹泻等病毒感染症状入院,而极少数是因腮腺炎病毒、肝炎病毒或疱疹病毒等感染。2程序化健康教育2.1入院时 除常规入院宣教外,现代儿科医护人员应根据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疾病特点,结合患儿个体差异,选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关心体贴患儿,在祥和宽松的氛围中完成病史采集与查体。2.2住院期间:(1)心理护理 本着整体护理的要求,应当根据患儿个体差异,在心理护理中调适各种心理反应[3],尤其要重视患儿心理评估。现代儿科医护人员应鼓励患儿及其家属做好心理护理,消除患儿心理恐惧感,加强医患沟通。(2)用药 现代儿科针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常用一些改善心肌功能、减轻心肌细胞炎性反应和抗休克的药物,常见的是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而通过发挥免疫调节来减轻心肌细胞损害作用的药物,临床以丙种球蛋白较为常用。临床上还常用正性肌力药物西地兰,通过发挥其直接速效加强心肌收缩力的作用,来迅速缓解症状。而临床上根据FDP能直接被细胞糖代谢利用,不消化ATP的药理学特性,可以用来改善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缺血缺氧条件下心肌的能量代谢。生物化学中辅酶Q10作为细胞呼吸链中的一个信号传递物质,临床可以应用其促进心肌细胞生物氧化和物质代谢的机制,用于保护心肌细胞膜的完整性和维持正常生理功能[4]。当然,现代儿科医护人员在应用上述药物制剂时,应特别重视其药物副作用和毒副作用,做好科学、规范、合理用药。(3)饮食与休息 应向患儿及家属说明饮食和休息的重要性,争取其配合。告知患儿注意饮食卫生,指导其摄食"三高"无刺激易消化的食物,多饮水,视病情行低盐或无盐饮食。紧密保持同患儿及家属做好沟通,讲清休息对促进患儿心肌功能恢复,防止复发的重要性,以提高临床疗效[5]。2.3出院后 现代儿科医护人员应强调本病治愈的关键是严格遵从医嘱服药和休息及坚持复诊的重要性,注意保暖,避免上呼吸道和肠道感染,提高机体免疫力。出院后需要继续随访一段时间,直至患儿完全康复,促进其健康成长[6]。3方法总结3.1语言教育 本方法在健康教育中最常用,教育形式可以多样化,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现代儿科医护人员与患儿及家属面对面交流、沟通。在开展此法时应根据患儿心理、生理需要,完整清楚表述,以达到预期效果。3.2书面教育 本方法因不受时间限制,便于家长自由阅览,仔细领会,长时间保留,也是临床开展健康教育的重要方式。现代儿科将病毒性心肌炎防治要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编成出院指导手册,发给患儿及家属以指导其学习,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水平。3.3形象化教育 本方法的实施途径较多,现代儿科较为常用的是电视、VCD、宣传牌等。通过视频化、可视化的形象健康教育宣教,能较为被患儿及家属接受和掌握。4小结4.1正确认识疾病:由于心理、认知等因素的作用,患儿及家属对病毒性心肌炎的认识不足,不清楚本病作为慢性病,对其治疗需要一个长期过程[7]。因此,加强其对疾病的正确认识,可以让患儿端正心态,同医护人员紧密合作,通过培养规律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以利于疾病治疗。4.2 开展信心疗法:现代儿科医护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儿行为表现,分析并掌握其心理活动特点,采取个性化的方式实施信心疗法。通过健康宣教,鼓励患儿及家属战胜疾病信心,并结合当今本病的治疗进展和医学水平,适时调畅其情志,消除心理障碍。4.3 重视健康教育:现代儿科对本病的治疗,主要是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评价的健康教育活动来促进患儿及家属参入到医护中来。通过健康教育帮助其正确认识疾病,掌握疾病的基本保健知识,密切配合医护人员,保持积极向上和自信的心态,以利于疾情好转。4.4提升管理内涵:现代儿科通过实施程序化健康教育,能提升医护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密切医患沟通,和谐医患关系,树立现代儿科的管理形象,促进医疗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程序化健康教育的广泛开展,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要求,对于推动当前的医疗改革也大有裨益,值得进一步推广。参考文献[1]张阿曼,刘康虎,阎爱梅.病毒性心肌炎热45例临床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1980, (7) .[2]张治涛.心肌病的诊断与治疗[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169-171.[3]袁剑云,金乔.系统化整体护理[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6,83-87.[4]王朝晖,廖玉华,涂源淑,张金枝.病毒性心肌炎心理和药物康复治疗[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1998,7(2):30-32.[5]张建,华琦.心血管疾病的防治[M].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440.[6]張凤如.专家解答心肌心肌病心力衰竭[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46.[7]王淑玲,杨淑文.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出院健康教育[J].中国健康文摘,2008, (27):217.
中医儿科知识点辅导:年龄分期 篇4
从受孕到分娩共40周,称为胎儿期。胎儿完全依赖于母亲而生存,孕母的健康情况和卫生环境均可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在整个孕期内,尤其在受孕的前3个月,胎儿的各脏腑器官迅速发育分化,并基本形成,此时孕母若因遭受物理、药物、感染、劳累、营养缺乏、心理因素等不良因素,影响胎儿的正常生长发育,可以导致流产、死胎、先天畸形。因此要做好胎儿期保健,指导孕期卫生,预防感染,保证饮食营养,劳逸适度,避免外伤及放射线照射,减少不必要的用药。
古代医家很重视胎儿保健,称之为“护胎”、“养胎、”、“胎教”,提出许多切实可行的措施。
当前国际上将孕期28周到出生后7天止,定为围产期,此期易患硬肿症、败血症或肺炎,死亡率高,故提高接生技术,注意产后保温,及早母乳喂养,加强室内消毒,显得十分重要。
新 生 儿 期
从出生到28天,称为新生儿期。新生儿脱离了母体,体质十分稚嫩,各种生理功能尚未健全,对许多疾病的防御能力十分薄弱,因此容易发生体温不升、体重减轻等症。亦可因分娩过程中处理不当,损伤胎儿,导致产伤、窒息、硬肿、脐风等疾。因此,应特别重视新生儿喂养、保暖、消毒隔离、皮肤保护等,予以细心养护。
婴 儿 期
从生后28天到满1周岁为婴儿期。为出生后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1周岁体重为出生时的3倍,身长为1.5倍,头围、胸围的发育也以婴儿期为最快,头围周岁时已达46cm左右。脏腑功能也在继续发育和完善。保健重点为提倡母乳喂养,指导合理营养,及时增加辅食,预防疳证、佝偻病的发生,同时要按时接受计划免疫接种,注意护理和教养。此期小儿脾胃功能薄弱,如喂养不当,容易发生脾胃疾病,如泄泻、食积、呕吐、疳证等。
幼 儿 期
从1周岁到3周岁为幼儿期。这一时期小儿体格增长较婴儿期缓慢,生理功能日趋完善,乳牙开始出齐,语言、动作及思维活动发展迅速。断乳后由于食物品种转换,脾胃功能比较薄弱,容易造成吐泻、疳证等病证。随着小儿年龄增加,户外活动逐渐增多,接触传染病的机会增加,故多种小儿时行疾病如痄腮、顿咳、丹痧、水痘等发病明显增高,应做好消毒隔离等预防工作。由于识别危险、保护自己的能力尚差,幼儿期容易发生意外事故,如中毒、烫伤等。
幼 童 期
从3周岁到7周岁为幼童期,也称学龄前期,这个时期由体格的迅速发育转到神经精神的迅速发育,与成人接触更密切,理解和模仿力增强,语言逐渐丰富,并具不少抽象概念,如数字、时间等。这一时期小儿具有高度的可塑性,要注意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卫生习惯。
由于生长发育仍未完善,与外界环境接触更广,仍很容易罹患各种时行疾病,水肿及风湿热痹也好发于这个年龄,因此要继续做好预防保健工作。此期小儿活动范围增大,更须注意防止中毒、触电、跌仆等意外事故发生。
儿 童 期
儿科知识点总结 篇5
1.定义
哮喘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以发作性的哮鸣气促,呼气延长为特征的肺部疾患。哮指喉间哮鸣,喘指呼吸气促。哮必兼喘,故通称哮喘。
2.发病情况
本病四季均可发病,尤好发于春秋两季,秉承遗传或为过敏体质。遇气候骤变,寒温失常而引发。鱼腥发物、花粉、绒毛及特殊气味也可诱发。
3.小儿哮喘较之成人哮喘有其特点
本病在小儿各个年龄阶段皆可发病,婴幼儿及学龄前期最为多见。重视预防,治疗及时,年长后能够痊愈;发作频繁,长期不愈者,则可成为终身痼疾。
【病因病机】
病因
1. 内因:伏痰内蕴。与素体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
2. 外因:感受外邪,接触异气,嗜食甜、咸、腥、辣等。
病机
小儿时期,肺脾肾三脏常虚。肺虚失于气化,脾虚失于运化,肾虚失于摄纳,水液代谢失常,伏痰留饮内蓄;外邪乘虚而入,引动伏痰,痰阻气道,肺失宣肃,气逆痰动而为哮喘。
【诊 断】
1. 常突然发病,发作之前多有鼻痒、喷嚏、流涕、咳嗽等先兆症状。发时气急、
喘促,甚则不能平卧,烦躁不安。
2. 有诱发因素,如气候骤变,感凉受热或接触某些过敏物质。
3. 肺部听诊可闻及哮鸣音,呼气延长。如有继发感染可闻及湿性啰音。
4. 可有婴儿时期湿疹病史或者家族哮喘史。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辨寒热辨虚实
治疗原则 哮喘发作期以邪实为主,故以攻邪为先;缓解期以本虚为主,则以扶正为要。攻邪有散寒、清热、涤痰、降气之分;扶正有养肺、健脾、益肾之别。临证需审证择之。
分型论治
1.发作期
⑴寒性哮喘
【症状】 咳嗽气喘,喉间哮鸣,痰多白沫,形寒无汗,鼻流清涕,面色晦滞,舌淡红,苔白腻,脉浮滑。
【治法】 温肺散寒,化痰定喘。
儿科知识点总结 篇6
1.定义肺炎喘嗽是小儿疾病中常见的一种病证,临床以发热、咳嗽、气急、鼻煽、痰涎上壅,甚则涕泪闭塞,张口抬肩,摇身撷肚为主要特征。
2.发病情况
⑴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冬春季节最常见;
⑵任何年龄均可发生,但婴幼儿多见;
⑶一般预后良好。年龄较小、体质差者,患病后容易反复,迁延难愈。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的虚弱患儿及感邪重者病情多重。
3.命名及历史沿革
清朝以前无肺炎喘嗽之命名,但有类似肺炎喘嗽发病及症状的描述。清代谢玉琼著《麻科活人全书》始有肺炎喘嗽这一命名。虽然是就麻疹期中出现肺闭喘嗽症状所立的一个证候名称,但“肺炎喘嗽”这一病名延用至今。
【病因病机】
病因
1.外因:感受风邪。
2.内因:小儿形气未充,肺脏娇嫩,抵抗力差。
病机
肺炎喘嗽的形成,主要由于外邪侵犯于肺,使肺气郁阻,日久生热,肺热熏蒸,将津液变为痰浊,痰阻肺络,壅塞气道,不得宣通,因而上逆所致。其病位主要在肺,常累及脾,亦可内窜心肝。其病理机制主要是肺气郁闭之演变,痰热是主要的病理产物。在疾病的过程中,由于温邪的侵袭,容易伤阴。若正气不足,而致邪毒内陷,更可出现各种危急的证候,以致病情缠绵不愈。
【诊 断】
概括为:热、咳、喘、煽。
1.发病较急,轻证仅有发热咳嗽,喉间痰鸣;重证则呼吸急促,鼻翼煽动。
2.病情严重时,喘促不安,烦躁不宁,面色苍白,口唇青紫发绀;若高热不退,则出现神昏痉厥,狂躁不安诸症。
3.肺部听诊可闻细湿啰音,病灶融合可闻及管状呼吸音。
4.x线检查见肺纹理增多,紊乱,肺部可见小片状、斑片状阴影。
5.实验室检查,细菌感染者,白细胞总数增高,中性粒细胞增多。若由病毒引起,则白细胞总数可减少、稍增或正常。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辨风寒风热 辨痰重热重 后期辨气虚阴虚 辨常证与变证
治疗原则 初期以宣散为主,使邪从表解; 中期以涤痰开闭,清热定喘为主; 后期以益气养阴,扶正祛邪为主; 若出现变证宜清心开窍,或平肝熄风,或回阳固脱。
分型论治
1.常证
⑴ 风邪闭肺
▲风寒闭肺
【主要证候】 发热无汗,呛咳气急,不渴,痰白而稀,舌苔薄白或白腻,舌质不红,指纹青红,多在风关,脉象浮紧而数。年长儿童常诉恶寒体痛。
【治法】 辛温开肺,化痰止咳。
【儿科知识点总结】推荐阅读:
中医儿科知识点辅导:时行疾病——痄腮11-03
儿科总结07-04
儿科医师工作总结07-24
儿科护士长总结08-09
儿科进修个人学习总结10-15
中医儿科学复习总结06-27
儿科护士工作总结优选07-07
儿科医生工作总结09-03
儿科内镜室工作总结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