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传播技术应用研究

2024-10-02

农业传播技术应用研究(共9篇)

农业传播技术应用研究 篇1

农业技术的传播受诸多因素的制约, 只有完全的掌握了这些不同的因素的特点, 才能做出准确的应对策略。比如, 全面提高农业技术人员的素质, 可以扩展技术的传播渠道;制定可以让农民普遍接受的农业技术, 可以促进农业技术的传播速度;加大政府方面的宣传力度, 可以更有保障的进行农业技术的宣传。

1 农业技术传播的探究分析

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断进步的灵魂, 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决定了这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对于农业技术的传播来说, 应该有一个合理的制度作为保障。通过制定并实行市场机制, 用这项机制去检验农业技术的成果是否具有可行性。更好的实现农业技术的成果转化机制, 让具有高成熟度的农业技术得到更快的有效率的发展和传播。同时还应该设定评价制度, 将传播的效果与科研的成果进行系统的分析, 最后统一的进行综合效益的评估, 减小农业技术在传播时候带来的风险。

2 推广农业技术的意义和理论基础

2.1 农业技术传播的意义

农业技术的传播具有直观的效应。农业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基, 其发展的程度和现代化水平直接影响到综合国力的竞争, 关系到国家的兴衰阶段。如果将农业中注入进现代的科技和先进的农业技术手段方法发展农业, 就会将农业产量大幅增长, 增加农民的收入, 推动我国现代化农业的产业发展, 具有极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2 农业技术的传播理论

从现代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来看, 应该注重其对于世界农业技术方面的影响力。在不同的时期传播和交流农业技术, 具有重要的现实需求的意义, 和重要的研究价值。其中, 政府无疑是这项工作的最大的推动者, 起到的作用也是有影响力的。在这一过程中不但能够促使我国的政府提高了对农业知识理论的认识, 而且还能够更进一步的推动了我国传播农业技术的体系, 加快了中国农业技术在世界领域的发展的重要作用。

3 农业技术的传播措施

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是, 用现代技术的发展水平改进农业技术, 以现有的物质条件对农业进行装备, 提高农业的综合能力。以江苏省大丰市为例, 作为中国经济百强县的地区, 大丰市的农业发展水平和技术具有一定的先进程度, 对于大丰市的农业传播技术进行分析, 有利于我国农业技术推进新模式和进一步的预测。

3.1 大丰市的农业推广分析

现在我国农业的推广形式主要是政府直接领导的形式, 以国家的农业推广机构为主, 下属各相关部门进行配合推广工作。在组织管理上面, 农业推广机构既受到领导于同级的部门, 又受上级部门的业务指导, 能够有效率的进行农业技术的传播与推广。现在以政府领导为主, 各大农业院校共同参与的农业推广传播体系成为一种新的推广技术的方式和力量。例如, 大丰职教中心成立了一个具有高素质的农业技术管理和推广的队伍, 以农林的实践基地为主, 教师作为辅助的力量, 构成了充满活力的积极向上的多方位的农业技术的传播体系。学校还建立了农业推广顾问, 农业讲师以及推广副教授等职务进行农业技术的推广, 把推广工作落实到实处, 且有质量的建设推广队伍。建立管理机构, 对科研成果、信息技术的培训和项目的管理进行合理的规划实施。并定期的进行技术培训工作, 加强人才的储备。

3.2 大丰市的农业传播技术的人员素质水平

大丰市的农业设施条件, 以及经济条件都处于国内的先进水平地位, 尤其是在从事农业的生产人员来看, 也是具有高素质、知识广阔的人员。对于传统的农业推广认为农业推广技术主要是农民的作用, 但对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而言, 这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农业技术的传播与推广, 必须加入具有先进管理思想和经验的优秀人员, 利用他们的知识储备进入农业推广的工作。大丰市能够与时俱进的发展农业技术, 并在国内能达到一定的先进水平, 与农业技术推广的高素质人才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3.3 大丰市农业技术的传播模式

首先, 以原固有的农业技术推广体制为主, 在发展产业园和农业技术中心模式的先进性。获得农业技术的推广, 要由政府部门的参与工作。发展产业园和农业技术中心模式通常是有农村推广中心先申请技术项目, 然后再对农户进行统一的技术培训工作。建立起信息咨询站, 形成通畅的信息服务网络, 把开发出来的新技术成果大规模的推广下去。在大丰市, 各乡镇都设有技术推广中心, 例如蔬菜水产推广站等, 可以进行优质的服务工作。对于这些推广站, 主要的工作就是推广培植农作物技术, 防治病虫害技术, 对农田环境检测技术。在做好相关的服务工作的同时, 再实施具体的技术试验。

3.4 推广主体多元化

实施推广主体多元化, 组建非政府形式领导的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在现代经济体制的发展进程下, 大丰市普遍的农业推广主体已由纯粹的政府机构迈向农业高校和企业, 以及涉及到的农户。其中, 成为被广泛运用的推广模式是农村合作社与专业协会的模式。研究实践表明, 私营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 能够对农业技术的科技创新水平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企业创新水平高, 能够带动科研成果的进步与提高。

4 结语

加快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 是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的生产力的保障和前提。同时也是增加农户的收入, 建设全面的小康社会的要求。在这一进程中, 研究出一条适合我国农业技术的推广模式是关键所在。通过大丰市的农业推广措施的实践分析, 可以作为一个研究的方向, 并不断的总结出新的值得推广的农业技术传播模式。

参考文献

[1]王佳楠, 冯开文.明清农业技术传播渠道及其效果探析[J].安徽史学, 2013, (5) :16-22.

[2]谢文龙.上海郊县农业技术推广的传播模式研究[J].上海农业科技, 2013, (6) :3-4.

[3]陈田贵.影响农业技术传播的多因素分析[J].农业与技术, 2014, (8) :225-226.

农业传播技术应用研究 篇2

1新媒介在农业科技传播中起到的作用以及其存在的一些问题

1.1新媒介在农业科技传播中起到的作用

与传统的媒体比较起来,网络为主的新媒体具有高效高速、容量大、互动性强以及可以跨越时间、距离界限等等的优势。而这些优势可以使得农业科技的成果在传播的过程中更加效率,可以达到的效果对比于传统媒体更为强大。

1.2开拓农民接收以及发布信息的范围

在获取国内外农业方面的信息上,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已经越来越方便。通过网络、电子传媒等等传播媒介的传播,可以将农民在接受以及发布信息的范围和速度扩宽起来,在农业的生产成本上可以得到相对应的减少,从而使得农民在农业生产中所获得的经济效益收入增加。在这其中可以让农民认识到新媒介的强大作用,使得农民能够将新媒体利用起来,让农民在生产上慢慢改变,并且让生活逐步得到改善。这对于农业科技的传播来说,提供了一个契机。

1.3新媒介本生的缺陷

虽然新媒介对比于传统媒体有着巨大无比的优势,但是新媒介本生也存在着许多缺陷,比如说在对于信息的采集能力上,网络新媒介比较乏力;网络上存在着大量的信息资源,但是有的资源是有用的,有的资源是有害的,有的资源会误导农民在农业科技的选择,新媒介在传播农业科技中没有一只具有高水平、非常专业化的采编队伍来对于收集的信息进行采编处理。大部分的农民的文化程度并不高,对于新媒介传播的大量信息资源并不会甄别信息来源的可靠,因此这就容易使得农民在新媒介信息的获取后,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诱惑,导致其受到网络犯罪分子的欺骗,从而遭受到财产的损失。并且,网络新媒介中的大部分信息,其来源是源自于传统媒体,虽然其传播速度快,但是在这一点上就无法与传统媒体竞争。

1.4在介入不发达的农村地区上存在困难

在目前阶段中,我国的农村经济相较于大城市,都是处于劣势的状态,农村的交通不便利,传播信息的途径有限,对于信息的获取速度较慢,并且经济并不发达,现在传媒想要介入其中,有着一定困难。众所周知,农民在文化教育层次上比较低,没有受到过过多的文化熏陶,素质相对比较底下,在社会交际中,除了亲缘与地缘的交际,其他的正常社交几乎没有。也是因为这样就决定了,新媒介在传播的背景比较弱,在传播各类信息上存在着局限性。就现在而言,在农村地区中,新媒介想要传播农业科技方面上的信息存在着一些困难。

2积极传播新媒介,促进我国农业发展

在当前时代下,各种新媒介技术对于我国的农业科技传播上所产生的影响是非常长远积极的。虽然说在目前的阶段中,我国的农村相对比较落后,各种科技设施不够完善,存在着各方面的困难。但是,我们看问题要从长远的目光来看,从发展的角度来说,我国农业在发展的.道路中重要的一个方向就是将网络新媒体利用起来,进行传播。对于受众的农民来说,某项科学技能的成果能够满足其需要的时候,受众农民才会去主动考虑该项科技对其带来的效益。因此,新媒介在传播农业科技之前,应该从各种渠道中,收集多数农民对于科技产品的需求。比如说,根据调查的结果显示,在一些不发达地区的农村,农民对于环保节能这类型的科技技术比较钟爱,这可以反映出了科技技术在成本以及材料上的这些因素,影响着农民对于科技技术的需求。而这中间,最为主要的因素就是费用方面。

3结论

农业传播技术应用研究 篇3

关键词:农业传播技术;植保工程;应用

中图分类号:S157.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136(2009)17-0158-0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和气候变暖带来的农业生态环境变化,农业有害生物突变频率和危害趋势不断加重,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危害的风险增大,作为农业生产基础保障的植物保护事业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树立“公共植保”和“绿色植保”新理念,以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围绕绿色农业转型,突出农业生产安全、农业生态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主题,及时准确发布农作物病虫情报,积极开展电视预报工作;实施“绿色植保”战略,推广病虫绿色防治技术,经济有效地控制农作物重大病虫灾害;强化植物检疫,严防外来有害生物的传播蔓延,加强农药监管,严格限制高毒农药的使用;充分发挥植保公益职能,努力构建新型植保体系。在这种情况下,新型农业需要掌握和应用最新的信息资源,发挥它的最大优势,农业传播与沟通显得尤为重要,如何认识并利用好农业传播信息与技术,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现就农业传播技术在植保工作中的应用情况分析如下:

1建设农业市场信息主体

市场信息的匮乏或失真,往往会给生产者带来决策的盲目性。在中国,也只有依靠政府发挥职能,才可能建立权威性的农产品市场信息统计、分析与报告制度,为农民提供及时、全面、精确的市场信息和参考资料,成为农业市场信息最主要的传播主体。但是,这些手段和相关的专业人员往往被分割在各个不同的部门,不能形成合力,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整合和充分的利用,这就对体制改革提出要求,改变职能与行为。

在农业信息化起动阶段初期,政府必须加大农业信息化的基础投入,特别是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性投入方面,给予应有的扶持和帮助。加入WTO后,已经不能依靠农产品的价格补贴来保护中国农业的发展了,而增加农业信息体系建设等基础设施投资,应在WTO的规则范围内。国家加大对农业信息体系建设的直接投资,可以实现对农产品的间接补贴,以增强中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2农业传播媒介实现多样化

2.1报纸、杂志

优点:具有非强制性传播的特点,读者有较大的主动性和选择权,因而读者会愿意自觉了解所关心的信息,可信度高,特别是国内与党政机关有联系的报纸杂志种类,被读者奉为权威。

缺点:对读者文化、社会层次要求较高,时效性差。

应用情况:太原市植保植检站每年发布的“粮菜果重大病虫情报”均在《太原日报》和《太原市农业信息》上发布,向读者及时介绍当时病虫发生情况、发生原因、防治方法。但由于“粮菜果重大病虫情报”主要针对粮、菜、果农,实际《太原日报》在农区个体农户中的普及率不高,报纸由乡镇村级传递到农户手中,造成信息的时效性较差。

2.2书籍、小册子

指各农技部门印制的在乡镇农民中传播农业技术、种植、养殖信息的材料。

优点:成本低廉,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覆盖面相对较小,但面向广大农民,符合受众需要,传播的信息针对性强,适应性、可操作性强能进行深度介绍讲解,效果显著。相比其他媒体,此种的重复阅读率及传阅率最高,能反复传播。

缺点:时效性差。

应用情况:近年来,国家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印制《农业技术推广信息利用手册》、《中国植保手册》系列(苹果、水稻、玉米病虫防治分册)、《全国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手册》等,山西省印制《植物保护实用指南》、《植物检疫技术手册》、《农药监督管理手册》、《山西蝗虫》、《无农药残毒放心菜生产技术手册》、《无农药残毒放心果生产技术手册》等实用农业技术书籍,供广大农民和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参考。山西省太原市植保站印制《农业行政许可法疑难问题解答》、《毒鼠强专项整治工作宣传材料》、《农药使用注意》、《购买农药技术》、《溴敌隆使用技术》、《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等宣传单,内容精炼、方便实用,印刷成本低,但发放效果快。

2.3广播

优点:是一种简便快捷的信息传播手段,能伴随生产活动同时进行的沟通方式,不影响人的正常工作,有较好的亲和力,其信息不易被人抵触。广播失效性强,内容分时段分栏目、机动灵活、有很强的针对性,并在传播过程中能与听众实时互动交流,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

缺点:广播信息依时间线性传播、稍瞬即逝、保持性差、听众难以重复认知。

应用情况:现阶段,主要是农业生产资料产品(种子、化肥、农药、药械)在广播中的介绍以宣传为主。

2.4电视

优点:电视媒体能够对农业的新形式、新内容进行有深度、有内容、有说服力的报道、阐述,引导人们更深刻地理解现代都市农业的科学内涵和社会实质。

缺点:在中国农业电视节目传播过程中,电视的传播者与农村的收视群体,存在着巨大的不对等,而这种不对等的现状,则导致中国农业电视从业人员所制作的农业电视节目无法找到它的受众群体,同时,中国庞大的农民收视群体也无法在电视这个公共的媒体上,看到他们喜欢的节目和获得有价值的信息。

应用情况:太原市农作物病虫电视预报每日固定栏目、固定时间、固定模式、固定结构在山西省太原市电视台新闻频道试开播,节目针对当前全市农业生产和农作物病虫发生情况,每日播放5次,首播在当日18时54分,重播在当日22时47分,次日6时48分、7时59分、12时29分,每次播出时间30 s。据统计,2007年7月23日至年底成功播放161天、46期、805次。内容包括:番茄病毒病、番茄早疫病、番茄晚疫病、高粱蚜、红蜘蛛、茄子黄萎病、小菜蛾、白粉病、大白菜病虫(趋势预报、白菜霜霉病、软腐病、黑腐病、病毒病、蚜虫、小菜蛾、菜青虫、甘蓝夜蛾)、小麦秋播病虫防治、秋季温室病虫(趋势预报、绿叶蔬菜根结线虫病、软腐病、芹菜斑枯病、叶菜类霜霉病、野蛞蝓),农作物病虫绿色防治技术(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农林害虫、捕虫板诱杀微小害虫、性诱剂诱杀害虫、防虫网阻止外界成虫进入温室大棚)等。此项工作的开展,标志着山西省太原市农作物病虫电视预报工作上升到一个新台阶,固定栏目信息传播快、覆盖广、容量大,其播出提升了太原市植保植检站的影响力,生动有效地向群众传播了植保信息。

2.5 多媒体

优点:通过计算机把文字、图形、影像、声音、动画等合成处理并组成的交互系统,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媒体的优势。其信息存储量大、读取简便、通俗易懂、形象生动。

缺点:要求播放硬件高,成为其传播的制约因素。

应用情况:在各类植保技术培训班授课时应用较多,能够全面生动的介绍培训内容。

2.6互联网

优点:互联网集中影像、声音、文本等媒体优势,传播速度快,复制容易。时效性强、速度快、具互动性,实现信息发布者与受众实时交互沟通。

缺点:硬件要求高。

应用情况:各级农业网站第一时间快速传播农业信息、农业专家系统实现专家与农民的面对面植保信息交流。

2.7人际传播

优点:农技员、亲友邻居和示范户经过亲自解说、示范传播所掌握的植保信息,但农户对此种传播手段较为信任。

缺点:传播速度慢、扩散效率较低。

应用情况:山西省太原市植保站晋源植物医院在当地有较高的声望,农民对其中的农技员极为信任。太原市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清徐大常村、小武村、晋源五府营村、小店示范区等)的示范作用非常突出,其带动周围村镇,植物技术应用辐射范围广。

2.8现场活动

主要包括新闻发布广场宣传与咨询以及各种农业节庆、农业成就展示等大型活动。

优点:具有现场活动独具的互动性、参与感和亲历感,具有较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是进行重大题材宣传的好方法。

缺点:组织耗时,投入大。

应用情况:每年参加山西省太原市3·15南宫大型宣传活动,向广大市民介绍植保工程内容。2008年4月25日在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召开“山西省春季农区统一灭鼠(太原)现场会”。

2.9村喇叭

优点:村委会组织,负责播送各种农业政策信息、科技信息、市场信息、教育培训信息,弥补电视、报纸等信息传播不到位的不足,报纸与农民切身利益相关的信息及时入户。

缺点:应用范围仅限村级类小单位。

3结束语

农业植保信息化发展应当是多元化,不能是一个模式、一刀切,应有针对性地选择传播手段,对于经济发达地区,农村植保信息建设应以网络为主,着重拓宽信息提供的范围与提高信息的质量等方面。经济欠发达地区以有线广播、小册子、村喇叭等渠道将植保信息送到农户,应用不同方式传播植保信息,促进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及成果的推广和普及。

Application of Agricultural Dissemination

Technology in Plant Protection Project

Liu Qiong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agriculture industry restructure, the agricultur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hange which the highly effective ecological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and the climate warming bring, is facing the enormous challenge as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foundation safeguard's plant protection enterprise.

农业传播技术应用研究 篇4

1 完善教学体系

该课程应该紧密结合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实际, 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与特征等不断调整和完善课程体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充分吸收国外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 及时补充农业传播研究工作者近年来研究和教学经验, 建立和完善知识模块式教学体系, 按照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三大模块进行教学, 构建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的系统知识, 形成结构合理、布局适当、环节紧密、逻辑性和知识性较强的科学教学体系。

2 创新教学内容

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是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 以及国家“三农”政策的改变, 农业传播的概念、策略和方法随之改变, 所以, 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与时俱进。

该课程教学面向农村与区域发展、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作物、养殖、园艺、植物保护、林业、设施农业等不同专业领域的学生, 不同专业培养目标不同, 课程体系也存在较大差别, 因此, 在教学实施过程对此做出了相应安排, 教学内容与专业紧密联系形成互补效应, 课堂上举例和发挥的部分也要结合专业实际, 讲解学生熟悉的领域知识, 以适应多元化的需求。当前, 科学技术快速发展, 新兴学科和领域层出不穷, 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学科在这一环境下产生、发展与完善, 因此该学科的发展必须和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深入的交叉和融合, 不断吸收市场营销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优秀成果, 博采众长, 充实和完善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的学科基础, 扩充学科深度和广度, 把国内外的先进农业传播经验作为课程的教学案例补充到教学内容中。

3 改革教学方法

目前大学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式、启发式、提问式、案例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方法, 就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课程而言, 除了常用的理论讲授法外, 参与式和案例式教学法的效果比较理想。

3.1 参与式教学法

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 万人鼓掌声震天”。正是说明互动和群体的重要性, 课堂不是教师的“独白厅”, 仅仅依靠教师课堂讲授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 没有学生的课堂参与是不可想象的[1]。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的教学方式应该是开放的, 教师应该想办法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增加师生互动, 在师生相互交流和理解中提高教学质量。所谓的参与, 不仅仅是上课提问, 还有很多参与模式和方法;不仅仅是表现在课堂上, 还要注重课下的交流, 比如课间与学生交流课堂情况, 学生及时反馈情况以便于及时调整授课内容等。采用情景设定、课堂讨论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得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知识。

网络是高科技发展的产物, 最突出的技术是数字化和多媒体, 它们使网络传播的内容从数量到速度再到形式, 都体现着新媒体所特有的优势[2]。在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课程教学中, 可以借助新媒介, 给学生更多参与课程教学的机会。在教学中, 有目的组织学生建立学习“课程”群, 师生可以通过手机或者电脑将学习问题上传到网站, 进而展开积极讨论。在“课程”群中, 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其中, 发表自己的见解, 人人都可能被关注, 教师也可以通过“课程”群关注每一位学生, 这一过程更充分体现了教学的参与性与时效性。

3.2 案例式教学

案例教学法又称情景仿真法, 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 教师把抽象的理论形象化为一个个具体、生动的案例, 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的阅读分析、评判和讨论等形式, 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促进学生能力和素质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3]。在讲课过程中教师可针对某一理论或观点适当进行案例分析, 引导学生得出明确的结论, 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如在讲授农民行为特征时, 通过分析农民在整地、播种、施药等农业管理环节中存在的“农村活不用学, 人家咋着咱咋着”行为方式, 让同学们总结出农民的趋同性、随意性的行为特征, 从而克服了单纯理论讲解抽象、枯燥的问题。案例教学法能够使学生通过感性的、生动的真实案例来理解、验证所学的农业传播理论、方法和技能, 课堂也变得生动活跃。但这种教学方法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教师不仅要认真备教材, 还要在生产实践中寻找合适的教学案例。

4 注重实践教学

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应用性学科, 学生需要接触实践以训练自己的思维素质和基本技能。而达到这一目的首先是建立实践基地, 不仅要加强校内实践基地建设, 利用校内实践基地的研究和开发任务开展实践创新研究;还要积极拓展校外实践基地, 积极与相关的电视台、报社、农业网站、农业企业等单位合作, 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其次, 任课教师应走入实践, 参与传播活动。教师通过传播活动中, 能够及时掌握前沿的行业动态, 积累生动的教学案例, 丰富宝贵的实践阅历, 从而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实践。第三, 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传播实践,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掌握传播学内容, 带领学生到农业传媒机构进行短期实习, 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农业信息生产过程。鼓励学生积极尝试新事物, 例如在讲授网络传播中的网站发展时, 鼓励学生尝试开办一个以传播农业信息为主的网站, 做到了学以致用。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选拔和培养出更多适应新时期现代农业发展的传播学人才。

5 优化考核方式

在学生成绩考核中注重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的考核, 改变传统的以书面考试成绩为主的考核方式。重点考核所学知识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信息结构结合程度, 考核学生对农业传播现象、技术的理解和掌握是否真正有所提高, 针对传播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是否能创造性性地解决, 能否在传播活动中自觉遵循和运用相关研究方法和技能等。因此, 考核的方式应该围绕这样的考核目标来选择。所以, 在考核中应遵循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可针对一项成果要求学生对传播策略进行设计;也可以针对一项农业信息的调查, 通过数据分析, 撰写一份研究报告或调查报告等。

6 结语

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因此, 只有将理论抽象的知识转化成学生的传播实践能力, 该课程的价值才真正得以体现。为此, 教师应不断优化教学内容, 以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不断推动课程改革, 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重视参与式和案例式教育研究, 鼓励学生走出课堂, 积极投身到农业信息的传播实践中, 培养和锻炼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传播人才。

摘要:针对“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课程特点, 结合教学实践, 通过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 、实践教学、考核方式等方面的一系列改革措施, 构建了符合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 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课程体系,构建

参考文献

[1]赵洪亮, 刘恩才, 侯立白, 等.农业院校农业推广学教学改革思考[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10 (2) :207-210.

[2]杨晓茹.网络时代《传播学》课程教学方法探[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1, 30 (5) :121-123.

农业传播技术应用研究 篇5

【摘要】文章以中国知网开发的中国学术期刊统计分析平台统计数据为基础,综合评价分析《东北农业大学学报》在“十二五”期间(-)的网络传播情况,由结果可知,统计区间内的网络访问量呈“升—降—升”的波动式变化趋势。访问用户主要来源于高等院校。其中,农业科技的网络传播优势明显,访问学科以农作物最为突出。总体上读者对《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网络传播的关注度呈增长趋势,在农业科技研究领域有一定的影响力。

【关键词】《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以下简称《学报》)创刊于1957年,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农业自然科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刊登农业基础理论与实验研究学术论文,及时反映学科领域前沿以及具有理论及实践意义的农业科技研究成果。《学报》现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中国科技核心、农业核心期刊,先后被CSCD、CABI等国内外权威文献检索机构收录[1]。网络传播以其高效、快捷、易获取、不受时空限制等优点对纸质传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之对应的是高校学术期刊生存发展模式也要发生根本性的改变[2],在世界媒体大融合的大环境下,网络获取文献材料已日渐成为科研工作者及其他需求者获取学术资料、了解最新科研动态的主要方式,带动期刊网络阅读率保持高速增长[3]。因此高校学报急要借助网络传播这一强大媒介,促进纸质版杂志的传播,达到双线丰收的目的,才能使自身在高校学报残酷的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才能发展得更快,更好[4]。本文通过对《学报》在“十二五”期间网络传播情况的统计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为提升《学报》自身影响力,明确发展定位,提供理论依据。

一、数据来源与分析

根据中国知网(CNKI)《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统计分析平台》提供的基础数据[5],主要选取以下五个方面作为《学报》网络传播趋势明细情况的统计内容,即传播趋势、读者地域、读者所属单位、被访文献所属学科、文献访问量区段划分等等。上述内容以201月-月的统计数据为基数,数据更新时间为,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及Excel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及计算,来源地域通过追踪读者IP所属地域实现。检索时间为1月19日。

二、网络传播情况统计与分析

2.1传播趋势分析

传播趋势分析主要反映的是网络传播趋势变化情况。下载量和浏览量是反映网络传播范围的主要指标。下载量是指在统计时间内期刊上传到网络平台上的原文在网络上被下载的次数;浏览量是指在统计时间内期刊上传到网络平台上的文章在网络上被浏览的次数[6]。这两项之和即为同期的网络访问量。《学报》年-年累计网络下载量为530621次,累计网络浏览量为533561次;其中,下载量最高,达115717次,2011年浏览量最高,达137942次;3月网络下载量最高,达12878次,2015年3月网络浏览量最高,达15994次,分别为历史月最高下载量和浏览量。“十二五”期间,《学报》传播趋势变化呈“升—降—升”的波动式变化趋势,总体上读者对《学报》网络传播关注度呈增长趋势。

2.2读者来源区域分布分析

该指标主要反映下载和浏览该期刊的读者在其所属地区上的分布情况,有助于了解文献在哪些区域读者较多,传播较为充分;哪些区域读者较少,传播比较落后的地.12NewsDissemination新闻传播博士论谈区,以及文献在国外传播的情况。“十二五”期间(2011年-2015年),《学报》网络访问用户主要集中在亚洲,但是南美洲、北美洲、欧洲、大洋洲和非洲也有少量的读者分布,其中还包括一些未划分的地区,用户浏览所属地区遍布31个国家和地区。以亚洲来源的用户为主,下载量为477218次,占用户下载总量的89.87%;浏览量为478043次,占用户浏览总量的89.65%。其次是未划分地区,用户下载量为50800次,占用户下载总量的9.57%;浏览量为52905次,占用户浏览总量的9.92%。国内用户访问量排在第一位的是黑龙江,第二位是北京,紧随其后的是江苏、广东、山东。《学报》网络用户来源地区比较集中,其中北京市、江苏省、广东省和山东省等五个省份的访问量占《学报》读者的50%以上,发现这些地区也是《学报》作者的主要来源地。

2.3读者所属单位分析

该指标主要反映下载和浏览文章的读者所属单位分布情况。通过该指标可以了解期刊主要读者的单位情况,以及潜在读者分布情况。网络访问用户的主要来源集中在各高等院校图书馆。以下载频次计,2011年-2015年期间《学报》网络访问机构用户除排名第2的是“未分配”机构用户外,排名前8名的其余网络访问机构用户均是各高等院校图书馆。其中排名第一的为东北农业大学图书馆,其他6个单位均是与农业相关的院校,且地域分布较广。可见,《学报》的网络用户虽然来源地区相对集中,但是所在单位分散,读者分布范围广泛,影响力波及的区域比较大,没有形成特别集中的单位优势。

2.4被访文献所属学科分析

该指标主要反映文献按学科归类后的各学科被读者下载和浏览的情况。有助于了解刊物在传播方面的优势学科。依托这些学科,创办高水平刊物。在被访文献所属学科分布方面,网络用户对《学报》的访问以农业科技及基础科学为主,下载量分别占总量的`58.15%和15.94%;浏览量分别占总量的59.48%和15.59%。可见,《学报》作为一份综合性农业科学期刊,农业科技占主导地位。农业科技的访问又以农作物最为突出,其次是园艺和畜牧与动物医学,这三类学科合计访问量占总访问量的一半以上。充分表明这三类学科是受读者关注度高的学科,是优势学科,具有较强的出版价值,应重点关注。《学报》应大力加强这几方面的稿件质量把关,发展更多的学科关注点。

2.5文献访问量区段划分分布分析

该指标主要反映文献按被访问次数归类后的文献分布情况。有助于了解刊物所发表文献中最受用户关注的文献情况,此类文献具有较强的出版价值,较高的被引用可能。“十二五”期间,学报累计发表文献量为5762篇,在国内没有被下载和浏览的论文均为74篇,只占到发文总量的1.28%。论文下载量介于10-50次之间的论文最多,为1995篇,占总发文量的34.62%;浏览量介于10-50次的论文最多,达到2150篇,占发文总量的37.31%。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传统模式下的纸质出版,与媒体融合时代背景下的网络传播相比,已无任何优势,对传统纸质媒体的冲击极大,所以学术期刊在进行科学传播、扩大期刊影响力的同时,也应当借助网络传播这一强大的新型媒介,形成纸介质期刊传播与网络期刊传播共同发展的态势[7]。质量和影响力是《学报》生存的关键因素,而作为学术期刊的编辑,更应顺应时代潮流,时刻关注期刊的网络传播情况,如期刊的选题策划、影响因子、刊期、出版时滞等,密切关注热点前沿话题,积极组稿,同时不断缩短刊期,充分利用优先出版,丰富内容,吸引读者的眼球,从而获得高下载量和浏览量,为期刊的高被引量奠定基础,使《东北农业大学学报》在期刊市场竞争中能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洪瑞.“十一五”期间《东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计量指标统计分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5(1):150-153.

[2]张志转,朱永和,张尚君,等.我国农业大学学报的网络传播情况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37(28):2,563.

[3]张志转,胡剑胜,朱永和.我国20种省级农业科学期刊的网络传播情况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6):2,531.

[4]王强,许建礼,吴霄.基于中国知网的《西安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的网络传播统计分析[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09,29(3):374-378.

[5]清华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统计分析平台[2013-01-21].

[6]吴晓红,何学华.《安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0网络传播情况分析[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3):93-98.

农业传播技术应用研究 篇6

摘 要 作为中国第一产业的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其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总值的增长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农业信息化是农业建设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而农业信息的传播途径决定着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水平。基于此,从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特点出发,研究分析媒介融合在农业信息传播上的应用。

关键词 传统媒体;新媒体;融合;农业信息传播

中图分类号:F323.3;G20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24--02

近年来,随着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农业信息化的水平已经逐日提升,作为我国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以互联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出现为进一步增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传统媒体向新媒体的融合,已成为科技进步的必然产物,因此在农业信息的传播中,应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相互融合,将是发展农业信息化的有利途径。

1 传统媒体与农业信息传播

1.1 传统媒体的特点

传统媒体主要包括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在运行模式上拥有强大的人力及物力资源,但较之新媒体,传统媒体的一些不足之处也就随之突显。

1.1.1 版面有限

在传统媒体中,以文字为主要传播形式的报纸,由于版面的容量有限,只能选取最有价值的新闻信息进行刊登,导致报纸内容因缺乏个性化而无法满足不同读者需求的现象。

1.1.2 不易保存

广播被称为是有声语言,然而对于稍纵即逝的声音,相对于其它媒体而言,不便于保存和记忆。另外,广播没有影音图像做支撑,在视觉效果上缺少即视觉感,不便于人们的理解。

1.1.3 时间固定

与广播相同,电视传播的记忆性和存储性差。同时,电视节目的播出有固定的时间段,相对于更加自由的网络媒体而言,缺少时间上的可塑性,给受众接受信息的时间上造成了限制,影响传播效果。

1.2 传统媒体在农业信息传播上的应用

一直以来,作为传统媒体的报刊、杂志、广播与电视在农业信息传播上保持着自己的特点。长期以来,农业期刊是人们了解农业相关知识、进行农业技术研究的主要途径之一。据统计,我国目前各类的农业期刊有近9 000多种,如《中国农业信息》《中国农机化学报》等这类的国家级农业期刊在研究深度上比较透彻,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成为许多人学习与应用农业技术的首选对象。在广播和电视方面,也有相关农业类的节目播出,但数量较少,形式单一,受关注程度并没有杂志期刊高。

2 新媒体与农业信息传播

2.1 新媒体的特点

互联网的产生被视为是继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之后新兴媒体的开端,在这之后,手机电视、网络广播和数字报纸等种类的新媒体形式也相继产生。至此,新媒体相较传统媒体而言,显现出来的特点也尤为明显。

2.1.1 即时性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可以实现信息的即时传播。受众可以将自己的所见、所感随时传播到网络上[1]。同时,受众可以掌握传播信息的时间、地点、主题、内容,并且,可以与网络后台进行反馈与交流。

2.1.2 交互性

新媒体使受众从简单的单向接受者转向了多向的互动传播者,在新媒体中,受众不再只是信息的接受者,而是可以在网络中发布信息和言论,这为“无权发言”的受众提供了交互式的网络平台。

2.1.3 分众性

在网络信息的传播平台中,受众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通过手机、电脑等各类形式选择不同的互动平台与不同的人群进行共同的话题讨论。这种分众化的特点抓住了特定群体的消费心理,以丰富的网络内容,满足受众不同的消费需求。

2.2 新媒体在农业信息传播上的应用

新媒体的出现使广大受众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样,在农业信息传播领域,因新媒体而发生的改变也受到更多人的关注。随着手机与互联网的大范围普及,一些偏远山区也可以接收到外界传来的信息,尤其在农业上,对他们产生的影响更加深远。

QQ群、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帐号等新媒体形式为农民朋友提供了随时交流农业心得的平台,尤其是QQ群的建立,使更多农民用户参与其中,除了可以聊天交友外,还可以进行农业信息的交流与沟通,QQ的在线客服功能也为广大受众提供农业相关的帮助。

官方微博与微信平台集合了博客、社交网络以及手机通讯等社交形式的多种特征,使受众能够采用文字、图片、视音频等形式进行信息交流。同时,可以通过此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平台了解在农业方面的最新动态和研究成果,为用户提供最快速且直接的帮助。至此,新媒体的优势在农业信息传播上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3 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融合与农业信息传播

3.1 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融合

多年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都在进行着发展与改革。传统媒体较新媒体而言,其在实际发展中的优势已不及新媒体明显[2]。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已不再适合目前社会中各个领域的生产方式,网络的产生与快续发展已经改变了许多人的生产及生活方式,新媒体的迅猛发展致使了传统媒体的市场在逐渐萎缩,因此,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融合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

3.2 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融合在农业信息传播上的应用

作为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融合在农业信息传播方面将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2.1 新旧媒体相结合,做一体化网络杂志

在媒介融合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应保持自身优势,取长补短,相互结合,打造成合二为一的媒体形式。在农业信息传播上,传统的农业类期刊应继续刊登优秀的文章,做有深度、有水平的科学研究,广播、电视节目也应进行创新与改革,打造内容丰富、具有传播价值的农业类节目。同时,农业网站应更加注重信息的更新换代,第一时间将传统媒体中的先进技术与有建设性的观点在网络上发布,做到新旧媒体的信息实时互动一体化,打造一个农业期刊与网络平台相融一体化的网络杂志,为广大受众提供更加全面、及时的农业信息[3]。

3.2.2 建立农业公益性网上服务平台

在以往的传播媒介中,与农业信息咨询相关的服务比较少见,仅有的栏目也因为版面、时间、资费等多种因素的限制而不能很好地为受众服务。在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建立农业公益性的服务平台,具备一定的有利条件和可操作性。

采用新旧媒体相融合,建立农业公益性的网上服务平台,为受众提供完全免费的知识普及和技术支持,采取政府扶持、市场运作、专业管理的运行办法,使广大用户受到最实惠、可靠的服务。

4 结语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大力发展农业产业是一条长久的奋斗之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在农业信息传播中的应用,为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起到了引导和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白玉宝.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融合在农业信息服务上的应用[J].农业网络信息,2014(11).

[2]任雪萍.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融合中在农业信息传播上的应用[J].新闻研究导刊,2015(8).

[3]王序勉.关于新媒体视域下农业信息的传播[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3.

农业传播技术应用研究 篇7

1 农业传播技术的重要性

近年来, 全球的气候环境不断变化, 各种自然灾害时有发生, 为人类生命安危和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植物的生产发育是一个长期而且复杂的过程, 每一个阶段植物的内部系统都会发生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的变化, 由于一般的植物都是一部分暴露在空气中, 一部分埋藏在土壤里, 这种生长状况迫使植物要面临来自多方面因素的干扰。面临着气候变暖导致的病原微生物增多的威胁, 我们必须调整农业产业的发展结构, 建立健全的应对病虫害伤害的解决方案, 减少经济损失, 逐步实现高效农业生态发展的目标。在一些经济不是十分发达的地方, 由于受到知识、技术、资金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 农产品的产出效率较低, 技术手段不够先进, 导致农业经济收益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传统的植物保护通常采用喷洒化学农药的方式, 虽然可以控制害虫、细菌和真菌的生长和繁殖, 但是达不到完全去除的目的。而且这些化学农药在杀害病原体的同时也带来负面影响, 人们食用经过化学农药处理过的农产品, 生命安全会有所影响。

因此, 我们应该借助各种传播渠道, 加大对于农业先进理念和技术的传播, 使农业传播技术在植保工程中具有广阔的渗透空间, 让农业工作者的观念不断改进, 了解到现代科学的发展趋势, 充分发挥农业在经济建设中的潜在优势, 通过有效地沟通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步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强调绿色和环保, 农业产业也在不断做出战略调整, 弥补传统植保技术的不足, 争取尽快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的转变。为了实现这一远大的目标, 需要借助农业传播技术的力量, 加强绿色植保的理念, 通过农业信息传递, 推广病虫绿色防治技术, 结合生物技术领域关于细胞和基因工程的成功经验, 减少植保工程的成本投入, 提高农业产业的经济收益, 使植保工作能够应对更加严重的病虫灾害。

2 建设农业市场信息主体

市场信息的匮乏或失真, 往往会给生产者带来决策的盲目性。在中国, 也只有依靠政府发挥职能, 才可能建立权威性的农产品市场信息统计、分析与报告制度, 为农民提供及时、全面、精确的市场信息和参考资料, 成为农业市场信息最主要的传播主体。但是, 这些手段和相关的专业人员往往被分割在各个不同的部门, 不能形成合力, 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整合和充分的利用, 这就对体制改革提出要求, 改变职能与行为。在农业信息化起动阶段初期, 政府必须加大农业信息化的基础投入, 特别是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性投入方面, 给予应有的扶持和帮助。加入WTO后, 已经不能依靠农产品的价格补贴来保护中国农业的发展了, 而增加农业信息体系建设等基础设施投资, 应在WTO的规则范围内。国家加大对农业信息体系建设的直接投资, 可以实现对农产品的间接补贴, 以增强中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3 农业传播媒介实现多样化

3.1 报纸、杂志

优点:具有非强制性传播的特点, 读者有较大的主动性和选择权, 因而读者会愿意自觉了解所关心的信息, 可信度高, 特别是国内与党政机关有联系的报纸杂志种类, 被读者奉为权威。缺点:对读者文化、社会层次要求较高, 时效性差。

3.2 书籍、小册子

指各农技部门印制的在乡镇农民中传播农业技术、种植、养殖信息的材料。优点:成本低廉, 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覆盖面相对较小, 但面向广大农民, 符合受众需要, 传播的信息针对性强, 适应性、可操作性强能进行深度介绍讲解, 效果显著。相比其他媒体, 此种的重复阅读率及传阅率最高, 能反复传播。缺点:时效性差。

3.3 广播

优点:是一种简便快捷的信息传播手段, 能伴随生产活动同时进行的沟通方式, 不影响人的正常工作, 有较好的亲和力, 其信息不易被人抵触。广播失效性强, 内容分时段分栏目、机动灵活、有很强的针对性, 并在传播过程中能与听众实时互动交流, 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缺点:广播信息依时间线性传播、稍瞬即逝、保持性差、听众难以重复认知。

3.4 电视

优点:电视媒体能够对农业的新形式、新内容进行有深度、有内容、有说服力的报道、阐述, 引导人们更深刻地理解现代都市农业的科学内涵和社会实质。缺点:在中国农业电视节目传播过程中, 电视的传播者与农村的收视群体, 存在着巨大的不对等, 而这种不对等的现状, 则导致中国农业电视从业人员所制作的农业电视节目无法找到它的受众群体, 同时, 中国庞大的农民收视群体也无法在电视这个公共的媒体上, 看到他们喜欢的节目和获得有价值的信息。

3.5 多媒体

优点:通过计算机把文字、图形、影像、声音、动画等合成处理并组成的交互系统, 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媒体的优势。其信息存储量大、读取简便、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缺点:要求播放硬件高, 成为其传播的制约因素。

3.6 互联网

优点:互联网集中影像、声音、文本等媒体优势, 传播速度快, 复制容易。时效性强、速度快、具互动性, 实现信息发布者与受众实时交互沟通。缺点:硬件要求高。

3.7 人际传播

优点:农技员、亲友邻居和示范户经过亲自解说、示范传播所掌握的植保信息, 面对面进行信息交流, 但农户对此种传播手段较为信任。缺点:传播速度慢、扩散效率较低。

3.8 现场活动

主要包括新闻发布广场宣传与咨询以及各种农业节庆、农业成就展示等大型活动。优点:具有现场活动独具的互动性、参与感和亲历感, 具有较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是进行重大题材宣传的好方法。缺点:组织耗时, 投入大。综上所述, 以上八种农业传播媒介各具优缺点, 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沟通过程中明确各个农业发展地区的信息需要, 有的放矢地将农业传播技术应用到植保工程中, 争取利用传播效率好的媒介带动其他辅助媒介手段, 增加农业信息的传输效率和传送量, 使每一项农业传播媒介发挥最恰当的信息传递优势, 全面实现农业知识的覆盖。

结束语

由此看来, 植保工程不是一个孤立存在的事业, 需要通过良好的沟通搭建一个信心交流的平台, 使植保工作的发展前景更加清晰。农业信息技术在植保工程的作用不容忽视, 它是农业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基础环节。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需要结合不同农业发展地区的经济条件, 有目的性, 有针对性的进行农业相关信息的普及。当然, 计算机网络是农业技术传播的一种重要手段, 具有显著的渗透优势, 应该大力推广使用。

摘要:农业的发展是无法脱离技术的革新和研发信息共享的支持。因此现代农业的进步是离不开信息传播的, 因此应用于农业信息传播的信息传播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植物保护工程的顺畅运转关系着农业产业的经济收益, 农业信息的传播和沟通作为植保工程的关键环节, 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本文在探究农业传播技术在植保工程中的应用方面进行论述, 只供参考。

关键词:植保工程,农业产业,农业传播技术

参考文献

[1]董擎辉.浅析农业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0 (7) .

农业传播技术应用研究 篇8

1. 1 语言障碍。语言障碍包括语言差异造成的隔阂、语义不明造成的歧义、结构不当造成的费解。语音上的隔阂会引起沟通的失败, 但有时推广人员针对当地语言说方言会促进沟通成功。所以推广人员要尽力学会地方话、普通话, 注意沟通时的语调艺术。为克服语义方面的障碍, 作为推广人员要注意词语本身的研究, 要做到自己首先不使用语义不明的词语从事沟通, 更要避免凭主观臆断来理解别人的话, 造成可能的沟通差错。另外农业推广人员应熟知语文, 避免错字、病句等出现在农业推广沟通的工具上, 而造成农业推广工作的难以开展。

1. 2 习俗障碍。习俗即风俗习惯, 是在一定文化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具有固定特点的调整人际关系的社会因素。例如习惯, 传统的作物撒播种植技术就是世代相传下来的一种习惯技术。由于习俗是经长期重复出现而约定俗成的习惯法, 虽然不具有法一般的强制力, 但通过家庭、邻居、亲朋好友的舆论监督, 往往迫使人们入乡随俗, 任何人也不能例外。

1. 3 观念障碍。观念属于思想范畴, 由一定的经验和知识积累而成, 是一定社会条件下人们接受、信奉并用以指导自己行动的理论和观点。观念本身是沟通的内容之一, 同时又对沟通有巨大的影响作用。有的观念是促进沟通的动力, 有的观念则是阻塞沟通的绊脚石。因此, 在消除语言和习俗的障碍后, 有必要进一步注意观念障碍。

1. 4 角色障碍。在社会学中, 角色是指每个人作为社会一分子, 在社会大舞台上都扮演着角色, 都得按照社会对这些角色的期待和要求, 服从社会行为规范。担当不同的社会角色, 如果缺乏明智性或陷入盲目性, 则会因缺少共同语言而引起沟通困难。

1. 5 心理障碍。现实的沟通活动还常被人的认知、情感、态度等心理因素所左右, 有些心理状态常对农业推广沟通造成障碍。包括认知不当导致沟通障碍、情感失控导致沟通障碍、态度欠佳导致沟通障碍。

1. 6 组织障碍。组织是由若干 “系统” 所组成的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衡量一个组织的优劣, 很重要的一个标准是看其能否有效地进行组织内外的沟通, 不合理的组织结构会束缚沟通。由于组织结构造成的沟通障碍包括层次过多造成信息失真、渠道单一造成信息不足、条块分割造成沟通 “断路”。

1. 7 现有推广体系的障碍。现有的推广体系不适应市场的需要。行政命令仍是农技推广的主要形式之一。目前我国的许多农技推广活动, 仍以行政命令形式进行, 推广活动是带任务、带指标进行的, 带有一定程度的强制性。

2 农业推广沟通存在障碍的应对措施

农业推广目标的实现需要进行农业推广, 而农业推广必须有一个工作过程。农业推广人员根据农民的需要和要求, 通过适当的农业推广方法向农民传授、推广科学技术; 农民接受后运用于实践, 同时将对此项目推广的意见以及提出的新的需要和要求反馈给农业推广人员, 农业推广人员又根据农民的意见和新的需要、新的要求进行下一项的推广。这样周而复始的过程就是农业推广全过程, 沟通就渗透于这全过程之中。通过沟通, 农业推广人员和农民相互交流各自的信息, 推动农业推广工作的进行, 从而实现共同的目标, 促使科学技术知识型的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2. 1 农业推广人员与农民要建立的是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要使关系和谐、感情融洽, 更多的是要求农业推广人员有奉献精神, 精心地为农民服务, 以提高沟通的有效性。在农业信息沟通过程中存在着不等价性和平等互尊性, 农业推广人员和农民互相提供的信息在数量和作用上不能等量齐观, 农业推广沟通是农业推广人员为推广科学技术这个最终目的来与农民沟通的, 农业推广人员常常以沟通主体的面貌出现, 而农民则以受体出现, 互相之间提供的信息的种类和数量是不相等的。农民通过农业推广沟通得到的是潜在的知识型产品, 经过自己劳动成为物化产品, 而农业推广人员得到的或许是一定的劳动报酬, 而更多的是心理的满足。农业推广沟通中, 不存在等价交换, 沟通深层蕴含农业推广人员的无私奉献精神。农业推广沟通中, 农业推广人员和农民都是沟通的参与者, 两者又是平等的关系, 无论缺少哪一方, 沟通都不能进行的。

2. 2 选择适宜的沟通方式和方法。农业推广沟通具有开放性和选择性。农业推广沟通的开放性有两个方面的意思: 农业推广人员与农民不是一对一的沟通, 更多的是农业推广人员单个与农民群体的沟通, 特别目前在我国农业推广人员缺少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农业推广沟通的开放性的另一层含义是农业推广人员与农民沟通的讯道, 是多种多样的, 并且还是畅通的, 但农业推广沟通的开放性不是无方向的, 而应是农业推广人员和农民从一定的需要出发, 各自对对方有选择。例如, 农业推广人员推广某个项目, 不是所有的农民都会采用的。沟通的选择性是指农业推广人员有选择地将某些农民作为推广对象, 如果农业推广人员让那些素质差, 对技术兴趣不大、又缺乏推广条件的农民作为对象, 推广必然失败。为了达到好的农业推广沟通效果, 应该从众多的沟通方法和路途中选择高效率的适应此沟通内容的沟通方法和路途。农业推广沟通还具有多层次性和侧重性。这就要求农业推广人员应根据自然资源条件的不同, 社会、经济因素的差异, 农民的生产经营环节复杂多样, 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高低不一, 需要的层次不一样, 而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技巧进行沟通。

参考文献

[1]高启杰.农业推广投资现状与制度改革研究[J].农业经济导刊, 2013

农业传播技术应用研究 篇9

关键词:信息传递,农业网站信息,有效传播

一、国内外信息理论的文献综述

1. 国内农业信息的研究

国内学者针对相关农业网站信息的研究主要对构建的必要性论证与构建流程的关键问题展开论述。

国内学者温继文认为我国农业信息体系的建设需要一个过程, 所以在传播上目前还需要将传统媒介与现代通讯相结合, 以进行整体系统性的构建。胡笑梅则从另一角度考虑, 认为根据我国目前农村与农民的情况, 还需要政府的引导与帮助, 特别是针对农民和农村信息化的相关建设。具有同样观点的还有霍韵婷, 她主要根据国外经验认为实现中国农业信息化需要加强政府领导, 落实资金扶持;整合信息资源, 提高信息化水平;强化服务主体, 丰富服务形式;普及信息技术, 培养专业人才。张宁重点强调了建设农业网站需要注意网页的具体信息及初期建设的步骤。刘瑞则从信息构建的角度研究了我国农业网站, 认为为了提高农业网站的实用性及整体质量, 用信息构建的指导思想帮助农业网站的构建必不可少。

2. 国外信息化建设的研究

国外信息化程度较高, 对信息化的研究比较分散, 观点较多, 而且思维辩证性、逻辑性较强。当然这个主要是由不同的发展阶段和整体外部环境差异造成的。

国外学者Sharon L Caudle提出需要对信息资源进行管理并重点强调了在信息方面的服务绩效。同样Na Lshaat Sayed主要关注信息利用率和网站使用效率, 认为可以利用信息构建的相关理论来指导网站的建设, 即站在整体的思维上重点关注网站在构建过程中信息搭建的具体方法与步骤。Rose则从信息服务组织的角度着手, 认为这个组织是一个能够收集并可以进行管理信息, 从而实现消费者愿望的一个操作性系统。同样具有相同观点还有Ryan Womack, 通过对信息服务组织功能的进一步分析, 他同样指出了这个组织对信息建设的重要性。有类似观点的Moyo, O.T等其他学者则是强调了信息建设的重要性本身, 特别是农村建设可以传播信息的途径非常重要。其中值得一提的是Victor Glass等人的观点, 他们主要站在公司经济效益的角度进行研究, 进行了在乡村提供互联网的成本与效益的相关论证。

二、农业网站信息传播的背景、现状及问题

1. 农业网站信息传播的背景

由于我国政府对农村一直进行大力扶持, 所以对信息化建设问题也给予了十分优惠的政策。在这个背景下, 现在我国绝大部分乡镇建立了网络信息传播系统, “县有信息服务机构、乡有信息站、村有信息点”的格局基本形成。当然对于相关企业而言, 在政策资金优惠的鼓励下, 许多企业也纷纷通过建立相关农业企业的网站来帮助农民。但是,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 虽然农民懂得上网, 但是没有很强的意识上农业网站, 更别提很好地利用农业网站的信息。同样, 这些农业网站信息定位不明确等问题也使农业网站的信息传播没有到达效果。

2. 农业网站信息传播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农业网站数量已达3.1万多家, 其中政府建立的有4000多家。全国100%的省级农业部门设立了信息化职能机构, 当地农业部门则有97%、乡镇县级别的农业部门也到达了80%, 这些信息服务和管理机构下的“信息传递者”达18万人之多。在政府的指导下, 我国的农村信息收集的途径已经非常成熟, 我国农业网站体系趋向完善, 由以前主要是政府性网站转向现在政府性网站和企业性网站、各地方具体农务等相关网站并存。

3. 农业网站信息传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主要的综合农业网站进行网上调查及观察我们发现, 尽管农业网站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与帮助下稳步提升, 但是在农业信息传播的重要细节上仍然有许多问题, 主要的问题如下: (1) 大部分农业网站存在着信息内容重复的问题。单从价格行情这一版块来说, 大部分的农业网站都提供了此类服务, 而且信息对象缺乏针对性和准确性。 (2) 许多农业网站信息资源比较分散, 缺少信息的组织和管理。许多过期的信息没有进行处理, 网站中提供的信息更新不及时, 滞后现象严重。 (3) 针对农民的农业信息门户网站, 因农民访问网站的时间十分有限且对网站的实际操作较少, 所以总体而言农民对农业网站信息的利用程度较低, 利用率不高。 (4) 有些农业网站在服务方面缺乏实际操作, 让农民下载手机客户端、扫描二维码, 互动形式比较复杂, 并没有考虑农民的实际状况。

三、完善农业网站信息传播的建议

以传播学的信息传播模型对影响农民信息有效传播的因素进行分析, 其中的每一个因素都有可能影响农业网站信息的传播, 使农民不能很好地获取信息。

1. 从农业相关组织分析

现在越来越多上网的农民在获取相关农业信息时偏向登录政府官方农业部网站, 因为其关注的人本身较多, 而且其信息更新较快, 发表具有权威性并提供许多免费服务。所以, 企业型、综合型农业网站要定位明确, 在服务上除了要提供更多方便的服务, 更要站在农民的立场“别具一格”;还可以和当地的农务渠道商进行合作, 在各个销售点进行网站信息的传播活动, 进行农民需求及行为的相关信息调查, 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企业型农业网站进行正确定位, 制定符合农民情况的策略, 真正地帮助农民获取农业网站的有用信息。

2. 从农业网站的编码分析

应该针对不同类型的农民需求对网站的信息进行规划 (特别针对综合类网站而言) , 在网站模块的设计上应该对地区农作物种类或其他相关事项进行分类, 而且尽量避免与其他农业网站的信息重复, 尽量使农民一目了然, 让信息更容易、更有效的传播。

3. 从农业网站本身分析

农业网站的访问量、易寻找程度、网站风格、网站内容等都会影响其信息传播的效果。这就要求农业相关组织在建设农业网站时进行相关方面的调查并在后期通过各种途径对农业网站进行宣传。

4. 从信息传递与农民接收的角度分析

为了让农民更好地接收信息, 可以利用打电话、播放CD光碟、发宣传单等方式对网站信息进行补充说明, 或者通过线下传统方式对网上信息进行订购服务, 除了发送短信、邮寄刊物的方式, 还可以对农技站附近的农民进行“发财致富”、“农业知识”等各种内容的免费培训, 引导他们登录相关的农业网站, 对农业网站的资源进行利用。

改进整体传播过程、提高传播效率, 对农业网站自身完善有着重要意义, 不但可以提高农业网站的信息利用率, 还能更好地为农民服务。农业网站的推进除了起到服务广大农民的作用, 对我国农业现代、信息化建设更有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温继文.我国与美国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比较研究[J].农业现代化, 2006 (01) .

[2]胡笑梅.政府主导型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 (17) .

[3]霍韵婷.从国外经验谈如何实现中国农业信息化[D].吉林大学, 2012.

[4]张宁.基于信息构建理论的农业门户网站建设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8 (25) .

[5]刘锐.浅析农业网站信息构建的现状及意义[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2 (05) .

[6]Sharon L Caudle.Strategic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Fundamental Practices[J].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 1996, 13 (01) .

[7]Nahant Sayed.Information Architecture—the Concept[J].Mississippi Libraries, 2002 (O4) .

[8]Frank Rose.The economics, concept, and design of information intermediaries:A theoretic approach[M].Physica-Verlag GmbH&Co, 1999.

[9]Ryan Womack.Information intermediaries and optimal information distribution[J].Library&Information Science, 2002 (02) .

[10]Moyo, O.T.Grassroots activities and case studies in information provision to rural communities[D].In:Proceedings of the seminar on information provision to rural communities in Africa, Gaborone, Botswana, 1994.

[11]Victor Glass, Salvatore Talluto, Chris Babb.Technological breakthroughs lower thecost of broadband service to isolated consumers[J].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 2003 (20) .

上一篇:功能转型下一篇:生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