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转型(共9篇)
功能转型 篇1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保持经济平衡较快发展, 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加强和谐社会建设, 对社会科学类社会团体提出了发挥更大作用的要求。分析研究我国社会科学类社会团体的内涵、组织特征和功能, 有助于明确社会科学类社会团体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经济中的作用。
一、社会团体发展的动力机制
社会团体又称社团组织、非政府组织、社会中介组织等等。根据我国1998年10月25日发布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第2条的规定, 社会团体“是指中国公民自愿组成, 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 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国家机关以外的组织可以作为单位会员加入社会团体。”尽管学界对社会团体的内涵尚未达成共识, 但大致上均认为社会团体具有四性, 即组织性、非营利性、民间性和自治性。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与社会结构的双重转型时期。在此转型过程中, 包括政府、企业和弱小的第二部门在内的整个传统社会体制都在向现代体制转变, 而其中社会团体的现代转型及其功能再定位是一个引人注目的进程。在制度的演进过程中, 制度需求和制度供给是一种对应关系。有了制度需求, 就必然会产生制度供给。市场经济是一种建立在经济人假说上的制度设计。个人权利是市场经济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追求个人利益是市场经济的天性之所在。为了充分满足个人的利益, 伸张个人的权利与自由, 发展壮大社会团体就成为与市场体制相互支撑的必然的制度需求, 并由此催生了社会团体的有效制度供给。这是社团发展的根本的动力机制。
二、经济转型时期我国社会团体的特点
随着国家放权让利的力度日益加深, 在原有的计划行政体制之外, 新出现了许多体制外力量, 如三资企业、自由职业者、民营企业家等, 体制外的社会自由流动资源的数量在增加, 社会自由活动空间在加大。这些体制外力量与体制内力量相结合, 产生了结成合法社会团体的理性诉求。因而, 从1988年开始, 我国的民政部门恢复对民间组织稳步发展。纵观这16年来我国社会团体的发展历程, 可以发现在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过程中, 社会团体在功能与性质上开始出现大规模的转型。社会团体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本质是区别于企业组织的重要标志其主旨是致力于社会服务和社会公益事业。开展经营活动作为社团的合法经费来源是为了增强社团自身的活力更好地发挥社会团体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积极作用。因此社会团体不能因为开展经营活动影响自身作用的发挥。如果处理不好二者的关系, 不仅会影响到社团正常业务活动的开展而且会使社团的发展方向出现偏离损害社团应有的社会形象。正确处理社团主旨与经营活动的关系还应使社会团体办的实体掌握在适度的规模上一般以满足团体事业经费预算计划为标准。避免形成”大实体、小社团“的格局。中国转型时期的社会团体发生复杂的变化, 产生具有支持功能的社会团体、具有合作功能的社会团体、具有辅助功能的社会团体、具有分化功能的社会团体、具有抵触功能的社会团体等类型。转型时期的社会团体管理具有政治领导的重要性、利益协调的复杂性、潜能开发的迫切性、资源整合的效益性。社会团体管理应该注意人治与法治、灵活与原则、激励与自律、发展与管理的关系。
三、市场经济中社团的内在制度功能
中国处于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 一方面原有的社会组织、社会机构调整或分化;另一方面不断产生新的社会团体。目前, 管理部门对于新兴的社会团体、民间组织缺乏指导和协调的经验, 往往是对团体的初期发展持谨慎观望的态度, 一旦出现问题就从严限制, 使政府部门的管理处于被动应付的状祝。这是经济转型时期的特点所决定的。在中国制度变迁的路径选择中, 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导致政府职能的重大转变, 在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留下了广阔的制度空间, 此类空间对社会团体产生了强烈的需求。社会团体由于其非官方性、独立性和自愿性的特点, 在社会管理工作中以其独特的优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在完成微利或无利可图的任务, 需要有同情心和对个人关心的任务, 以及牵涉到贯彻道德准则和个人行为职责的任务方面, 更胜一筹。“市民社会对制约市场的政府的权力而言带有根本性。没有公民社会联系的教化, 市场经济和民主国家都不能有效运转。而且, “最重要的是, 他们推动社会资本积累的良性循环”。由此开成的稠密的信任网络“为稳定和成功的经济增长提供了一个平台”。
社会团体大多具备一定的经济力, 是市场经济中一支重要的经济力量。固然, 社会团体在维护市场秩序、提供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的作用, 与政府部门的不同, 往往是通过自我约束、志愿服务等机制实现的。它们以基层社区为依托, 广泛动员社会, 进行自我服务, 自我管理, 自我约束。而且, 社会团体在公共部门自身建设中, 可促进增加透明性和社会公开度, 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有利于增进公共利益。因此, 社会团体的发展与壮大, 能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使之相应地形成教育、信息、文化等产业, 并由此成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基层社会组织研究课题组, “社团理论及其组织和管理”, 《社会学》2000年第3期
[2]、Lester M.Salamon, “The rise Of the non-profit sector”, Foreign Affairs, 73 (1994) , 109.
[3]、中国科协学会管理处:《学术性社团的功能与设立标准调研报告》2005年1月19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网站
[4]、柯武钢, 史漫飞, 制度经济学〔M].韩朝华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0.
关于商业银行网点功能转型的思考 篇2
关键词:商业银行;网点功能;转型
中图分类号:830.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1428(2009)04-0089-03
一、商业银行网点功能比较
(一)网点功能的历史比较
直到20世纪末,我国商业银行网点的业务范围仍以传统的存、贷、汇等为主,利差收益占银行全部收益的90%以上。虽然也有少量的中间业务,但主要集中于代收代付、代理保险、汇兑业务、外币兑换、信息咨询、信用卡等低附加值的收费业务,而对同时期国际银行业普遍开展的金融衍生产品、代客理财、基金托管、收购兼并等可能产生负债或有负债的表外业务以及高附加值的投资银行业务较少涉足,而后者往往是构成国外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主要来源。
进入21世纪后,我国商业银行网点业务仍以存贷款业务为主,净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仍高达80%以上,但网点业务重心已有意识地从资产负债表“表内业务”向“表外业务”倾斜,开始强调非利息收入与利息收入并重的盈利模式,加大了中间业务和混业经营的发展,并积极发展个人银行业务,开办个人理财业务,与国际接轨。在传统银行业务方面也积极创新,开办多种类型的存、贷款,以适应社会各类客户需要,形成品种齐全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服务体系。
(二)网点功能的城乡比较
商业银行的农村网点由于受区域经济、设备投入、人员素质等因素制约。普遍存在服务功能单一、营销能力弱化、客户层次较低、风险隐患较多等突出问题。农村网点虽然也能办理多种金融业务,但金融业务品种单一,收入水平较低。目前多数网点还主要停留在传统的存款业务上,没有把中间业务、资产业务放在应有的位置上。虽然随着理财业务的开展,网点的中间业务份额有了较大的提升,但大多是把中间业务作为吸收存款和占领市场份额的手段,并仅局限于结算、代发工资、代收电话费、水电费等,而委托业务、证券买卖等科技含量高、收益性好的新兴中间业务基本未涉足。资产业务更是进展缓慢,许多网点并没有设信贷业务。同时,各家商业银行对农村网点的资源投入有限,普遍在城市中广泛使用的自助设备如ATM机、POS机等,在相当部分的农村市场还没有投入使用,致使离柜业务占比很低。同时电话银行、网银等电子银行产品营销不到位,使得银行卡强大的自助功能和理财功能还没有被广大农村客户所接受。
商业银行的城市网点功能相对于农村网点而言显得全面而丰富。城市网点包括储蓄所、储蓄专柜和办事处、分理处等。分理处一级的网点经营的业务除了办理普通的人民币存款、结算业务以及代理收付款项、代理保险业务之外,还可办理外汇存款、外汇汇款、外币兑换等业务。而二级支行一级的网点同时经营大量的中间业务与资产业务,包括贷款、票据贴现:代理发行金融债券;买卖政府债券;外汇贷款、国际结算等等。此外,ATM、自助银行等也都充当着网点的角色。与此同时,电话银行、网银等电子银行产品在城市里都普遍为人们所接受并得到较为广泛的使用,网点功能较大程度得到发挥,大大提高了网点的使用效率。
(三)网点功能的国际比较
在国外经济发达国家,大部分银行的网点分支机构都有自己的市场定位,进行差别化服务、差异化发展,并在不同业务、不同地域、不同客户群之间进行竞争与合作。在处理常规性的交易之外,国外商业银行网点机构成为了帮助银行加强与客户关系的有利渠道。包括就金融服务需求与客户进行沟通,向客户解释包括投资类和保险类等复杂产品,进行金融产品的交叉营销,它们正准备将它们的网点分支机构塑造成客户信托顾问的角色。
而在我国,虽然大型商业银行近年来加强了对网点的撤并整合,注重发展综合型的网点,但网点的主要功能仍停留在传统低附加值的核算交易处理上,从而造成了网点整体运营效率相对低下的局面。据统计,国内商业银行网点的全部工作用于创造价值的销售相关活动时间不足20%。而交易、后台处理与行政管理等低附加值业务却占了80%以上的有效工作时间。同时由于受传统观念、新产品开发滞后等诸多因素影响,国内银行网点的中间业务、新业务等发展缓慢,增加存款仍是营业网点存在价值的主要因素,服务功能较为单一。
由此可见。国外银行网点与国内银行网点存在很大的不同。一是国外银行网点是多功能类型的网点,包括自助服务、专业化服务等多种服务。二是国外银行注重于电子手段的运用,包括电话银行、网上银行、接通理财专家的视频技术应用等。三是网点的客户定位,国外银行网点主要定位于客户关系的维护、产品交叉行销等。
二、对商业银行网点未来功能的预见
(一)网络银行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建立在物理网点、人员数量上的传统银行,其信息规模优势正在被网络银行无限延伸的信息扩展效应所侵蚀。在网络银行发展较快的国家里,银行削减传统分支机构的趋势已十分明显,他们的网上银行业务几乎包括了所有的传统银行业务,并且有许多创新业务品种是传统银行网点所没有或是传统网点无法运作的。而在国内,虽然各家商业银行也相继推出了自己的网上银行业务,但也仅提供了比较简单的如账户查询、转账、支付、网上证券以及网上商场等品种,而对其他如信贷、按揭等传统银行业务却没有涉及。
当前,在WTO框架下,国内银行抵御境外同行的最大优势在于网点。然而网络银行业务正逐步取代这一优势。建立一套网上银行系统,所需投资远比新建若干个传统的营业网点少,但其获得的收益远大于建立一个传统的营业所。网络银行具有传统银行无法比拟的优势,它改变了银行传统业务的处理模式,能为银行客户提供全方位、全天候的便捷服务。由此可见,不管是应对境外同行的竞争还是从网络银行自身的运行特点与竞争优势来看,我国发展网络银行都是大势所趋。
(二)服务营销型网点
商业银行基层网点开展服务营销是网点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商业银行整体营销战略的有机组成,营销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了其竞争能力和生存能力。
长期以来我国各商业银行主要靠利差来获得盈利,网点定位仍停留在以结算和吸收存款为主,网点功能基本上是以交易为中心,并不重视银行的营销行为。更未能形成一套完整的营销运行体系,银行网点营销业务增长缓慢,直接影响了商业银行的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随着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完善,这样的网点定位必然要让位于开展多种业务并举、满足不同层次客户需要、以服务为中心的全新定位。建立以服务
为中心的营业网点经营模式。可以进一步拓展潜在市场空间。
(三)零售银行业务
在西方发达国家,银行零售业务已经完善并且成熟,成为国外各商业银行利润的支撑力量,单单经营零售业务的零售银行比比皆是,零售业务不仅为银行带来丰厚的利润,而且以其低风险的特性成为欧美银行业摆脱经济衰退威胁的法宝。与国外相比,尽管我国的零售业务发展速度惊人,但与西方发达国家银行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主要突出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零售业务对商业银行的利润贡献率非常低;二是就整个商业银行零售业务而言,零售业务的发展仍处于盲目的市场扩张而忽视了价值创造,银行间缺乏实质性合作,重复建设相当严重,高成本投入下零售业务的服务质量仍不尽人意。但同时,我国商业银行目前也具备了继续发展扩张零售业务的现实条件:房地产、汽车等成为近几年中国百姓的消费热点,信用卡市场飞速发展,个人理财业务的积极推进以及我国商业银行在营业网点上的优势便于零售业务的开展。
此外,商业银行网点通过与当地资源的紧密结合。可发展成为不同类别的营业网点。一是全功能网点,根据经营资源和地理位置经营所有银行业务,为客户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网点要成为能为客户提供对公对私、本币外币、存款贷款、中间业务及以电子化为载体的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各类服务的金融“超市”。二是专业性网点,这些网点与全功能网点的不同在于,主要专注于服务某一类客户群,或某一产品系列,或只服务于某一特定范围的银行市场。三是社区网点,这些网点是开展零售银行业务的主体,市场定位是以本地的市场和客户为主。
三、对商业银行网点功能转型的战略思考
(一)促进有形网点与无形网点的配合建设
随着信息技术在银行业的广泛应用,虚拟银行正在部分地取代传统的物理网点。与传统银行网点相比,它克服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更方便地实现业务,达到减少交易成本增加利润的作用,因而虚拟银行是银行未来建设的方向。但同时虚拟银行并不能完全代替传统的物理网点。随着金融产品的增加,复杂的交易程序使得“面对面”的要求越来越强。而且虚拟银行业务发展的基础不够稳定,使得许多客户对它的安全性存在疑虑,同时现金交易在整个社会经济运作中的作用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无法被取代。
要加快推进高等级物理网点向优质客户理财中心转变的进程。银行与较少的优质客户保持一种较好的关系比通过一种产品与更多的一般客户保持关系能带来更多的利润。因而商业银行在其高级网点内开辟空间来服务于这些优质客户是必要的,同时要推进这些高级网点向完全金融产品销售中心和客户理财中心的转变。要加快推进ATM机、POS机、自助银行来替代低等级物理网点。通过引导和培养客户使用银行自助和电子渠道的消费习惯,尽量将能调整到虚拟网点上办的业务全部调整过去,减轻网点人工操作处理一般性业务的压力。充分发挥虚拟网点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使自助设备、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网上银行以及各种智能终端等具有不同特色的系统和设备,与物理网点共同构建一种全新的银行产品及服务的营销模式。为客户提供涵盖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服务领域全方位的营销服务网络。
(二)改造营业网点柜台设置,推行功能分区服务
我国商业银行的传统网点以交易处理为主功能,是单一的封闭式柜台服务模式,不利于与客户沟通交流。针对封闭式柜台存在的缺陷,按照不同客户群体对金融服务的不同需求,结合柜面业务流程再造,全面改造营业柜台设置,大力推行开放式低柜和功能分区服务。设置开放式的低柜有利于银行柜员与客户进行沟通和交流,特别在处理一些较为复杂的业务时,有利于改善营业网点的服务环境和形象,增强以客户为中心和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同时,将营业厅以客户为中心进行网点功能分区,围绕有利于差异化服务和交叉销售开展服务,对前来网点办理业务的客户提供全方位、差异化、个性化的服务。
建议将营业厅主要划分为三个功能区,各功能区域组合方式应适应客户办理业务的合理流程,突出网点作为销售渠道的定位。第一个分区是自助服务区,其次是开放式柜台服务区,再次是封闭式柜台服务区。通过这种分区设置使前后台服务相分离,使各种自助渠道得到充分利用,开放式柜台作用也得到充分发挥,也使网点的产品与服务销售最大化。
(三)合理调配人力资源,培养复合型服务营销人员
网点功能的转型,首先是网点人员的转型,网点员工的素质必须与网点功能相匹配。首先,网点人员结构配置要从偏重交易处理转向有利于网点服务营销的扁平化配置。其次,要加快推动柜员思想观念、销售理念和工作方式的转变。在依托自助渠道建设进一步降低柜员交易处理型劳动负荷的同时,推动柜员队伍向服务营销型转型。员工在能力转型的同时也要从思想与理念上转轨,转变等客上门的观念,增强服务和营销意识,从被动转向主动。
(四)转变前后台业务流程,创新柜面服务模式
功能转型 篇3
1 电视编辑的角色转型
在新媒体语境中电视编辑的角色转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电视编辑角色已经不再像以往那样负责单一的工作内容,而要向“全能化”转变。在新媒体语境下,电视编辑不仅仅要负责电视节目的制作,更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电视传播中发挥全能作用。例如,传统的新闻报道节目一般是将电视编辑和记者分开的,但是在新媒体语境下,如果继续保持这种模式,电视节目的竞争力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关键原因就在于效率上,电视编辑和记者分开的模式决定了新闻报道节目的制作必须在双方的沟通合作下才能够完成,但微信、QQ和微博等新媒体的出现使各类新闻都能够实现即时报道,与其相比,电视编辑和记者分开毫无疑问是没有竞争力的。因此,在新媒体语境下,电视编辑的角色正在朝着“多元化”“全能化”的方向发展,电视编辑不仅要负责节目图像和文字编辑,还要负责节目的编排和节目的定位,必要时还要承担记者的任务等。
其次,新媒体语境下电视编辑理念也出现了较大的变化,有力地推动了电视编辑的角色转型。电视编辑理念对于电视编辑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电视编辑理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外在因素的影响下,电视编辑理念总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则极大推动了电视编辑理念的变化。例如,在新媒体语境下,电视编辑首先要学会定位电视内容和电视受众,在对电视内容进行定位的石化电视编辑也必须将电视节目的风格和潜在的受众开了进去,这一点和传统电视编辑理念是有着很大的区别的。此外,新媒体语境下的电视编辑理念也包括了整合理念,即为了不同的媒体整合同一节目资源。
2 电视编辑功能拓展
2.1 编辑内容
电视编辑内容主要指的就是电视编辑工作区间,一般来说,电视编辑工作主要包括电视节目、栏目、频道及媒体等层面,其中电视节目是基础。但是在新媒体语境下,这些工作层面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明显改变,其中媒体编辑成为当前电视编辑的主要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利用当前多种类型的新媒体来扩大电视媒体的受众范围。因此,电视媒体和新媒体之间既是互相竞争的关系也是相互合作学习的关系,这种复杂的关系决定了电视编辑内容必须紧跟新媒体语境的特点进行改变,将新媒体编辑内容纳入到全新的电视编辑内容范畴中。
2.2 编辑平台
如果说电视编辑内容的拓展对于电视编辑这一角色的影响不大,那么编辑平台的变化则对电视编辑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在传统媒体时代,受众只能通过电视机来观看电视节目,但是新媒体语境下,手机、电脑和平板等都成为收看电视节目的终端。这种变化导致了电视编辑平台不仅包括传统电视媒体平台,更包括互联网网络电视平台、移动电视平台等,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因此,电视编辑工作人员应当时刻根据编辑平台的不同对播出内容进行针对性的选择。
2.3 编辑话语
编辑话语是编辑活动的产物,是电视编辑工作人员在工作中所使用的一种语言。因此,当电视编辑在新媒体语境下出现了拓展的倾向时,编辑话语也不可避免地随之出现变化,主要体现在编辑话语选择和构建上。根本原因就在于新媒体时代本身也是信息化时代,而信息数据的无序化则是信息化时代的一个重要特点,这种情况下电视编辑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从散乱的信息中挖掘有价值信息并对其重新的组合,然后将其播出。毫无疑问,这一过程与传统编辑话语相比是存在很大的差别的。
参考文献
[1]张霞.全媒体语境下电视编辑的角色转型与功能拓展[J].西部广播电视,2015(18).
[2]任忠.新媒体语境下电视编辑的转变与突围[J].新闻窗,2015(3).
功能转型 篇4
摘要: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而,文学艺术的发展是根植于具体的社会生活的,这也是文学艺术的意识形态属性之所在。同时,文学艺术的发展又不可避免的受到其他意识形态的制约,例如,宗教、文化政策等等。因而,文学艺术在保持自身独特的审美属性的同时,其根本还在于广泛的社会生活,在于实践。本文将从实践的角度出发,连接广泛的社会生活来探讨,实践的转化功能与文学类型的发展演变。
关键词:实践转化功能;文学;艺术转型
要探讨实践的功能转化与文学艺术的转型就不得不谈到欧洲文学的演进。欧洲文学从神话、史诗到中世纪文学再到古典主义文学、启蒙时代文学、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象征主义文学等,文学类型的变化发展与时代的发展、实践的变化总是密切相关的。艺术生产虽然具有不平衡的关系,但是当我们把目光投向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就会发现文学的发展与时代实践的发展大体是平衡的。下面,笔者将从欧洲文学发展历程来探讨实践的转化功能与文学艺术转型之间的密切关系,亦即实践与文学艺术的关系。
一、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学
古希腊文学是欧洲文学的滥觞,主要的文学形式或者说是类型(严格说此时的文学还谈不上类型)主要是神话和史诗。比较有代表性的《荷马史诗》以及古希腊的悲剧,索福克勒斯的《俄底浦斯王》等等。这时的文学,无论是神话还是史诗亦或是戏剧,其典型的特征就是想象力的极大丰富,并且充满着神性和人性的光辉,其中既有对于神性的崇拜,也有对于神性的抗争并且有着悲剧命运意识。在古希腊人的意识之中,“命运”是人摆脱不了的巨大魔爪,无论人如何的挣扎也无法摆脱命运所设下的一个个圈套,最终走向灭亡。但同时,也表达古希腊人对于人的赞美与抗争意识。产生这一思想意识的主要原因就是当时生产力极为低下,人们只能通过想象和幻想来解释自然界中发生的现象,人们有时无法抗拒大自然的灾害,就归咎于神的惩罚。神话与史诗与戏剧的产生就是这种实践水平的结果,这样的文学形式也进一步刺激了人们对大自然的抗争,对命运的抗争。
二、中世纪文学
欧洲中世纪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这使得封建地主阶级与农奴之间的矛盾激化并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欧洲的中世纪文学是欧洲多种文明相互融合的结果。此时代表的文学类型是教会文学、骑士文学、城市市民文学。其中教会文学在这一时期长期处于统治地位,教会文学具有非常明显的社会功能:宣传教义、鼓吹禁欲主义和来世思想。其根本的目的就是愚民,以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英雄史诗也在这一时期出现,主要是在民间创造的基础上形成的,主人公大都是封建社会的英雄,歌颂他们的忠君爱国,很显然也是维护封建统治的。骑士文学代表了这一时期文学的主要成就,它是欧洲骑士制度的产物,包括骑士抒情诗、骑士传奇等。城市文学是这一时期的世俗文学的代表,它是随着工商业城市的兴起而产生的。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
此时的文学又称为“人文主义学”,“人”在这一时期突出了出来。文学作品无不在歌颂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地位。具有这一特征文学作品的出现自然是与文艺复兴运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文艺复兴运动就是新兴的资产阶级思想家打着恢复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在思想文化领域所进行的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相应的其文学作品必然就是反封建的,反教会的。例如,塞万提斯的《堂吉柯德》里面就有对于迷恋于旧有的骑士小说的人物的讽刺。最为典型的就是莎士比亚,他的悲剧和喜剧都充满了温婉的讽刺和对人的赞誉。在文艺复兴晚期,面对“上帝失落了”,人欲横流的现实,莎士比亚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哈姆雷特》就是在这种思想中诞生的。
四、古典主义文学
古典主义文学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对封建势力妥协的产物。古典主义文学产生于法国,随后扩展到了欧洲其他国家。文艺复兴时代的动荡和纷争过去了,代之的是相对统一安定的生活。人心思定,遵循统一的创作规律成为人们的共识。于是出现了“三一律”的文学创作主张,思想内容上也多是歌颂英明的君主等等,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团结。例如:莫里哀《伪君子》。
五、启蒙文学
启蒙运动是在文艺复兴运动之后的又一场重大的思想文化革新运动。18世纪的欧洲处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期,这一时期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激化,于是铲除封建残余,推动资本主义发展就提上日程。此时的文学作品充满“理性”色彩,例如哲理小说(《爱弥儿》、《天真汉》),还有文体形式的创新等等。
六、19世纪文学
19世纪文学在欧洲文学当中是一个收获颇丰的阶段。浪漫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先后蓬勃发展,创造了许多具有很高文学价值的作品,直至今日仍然是众多文学家吸取不尽的珍宝。19世纪的欧洲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急剧过渡,社会矛盾尖锐,社会运动频繁发生。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制度震撼了欧洲,相继很多国家都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19世纪40年代,各国的无产阶级斗争也如火如荼的开展着。浪漫主义文学就是在这样背景下产生的。浪漫主义文学反对古典主义文学的清规戒律,提出文学创作自由的口号并站在人民民主的立场上来抨击封建统治的罪恶。例如,拜伦《唐璜》、雨果《悲惨世界》、大仲马《基督山伯爵》等。现实主义文学则是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发展时期的产物。这里不再赘述。
七、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上文对各个时期文学艺术转型的阐述,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文艺的发展与变化,包括文学的类型、风格、思想等等都与时代的发展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的实践催生出不同的文学类型,这种文学类型同时也有或减弱或增强实践的功能。
【参考文献】
[1]张玉能.践的转化功能与文学艺术的转型[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0)
[2]张弓.实践的后现代转向与美学的逻辑力量[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可科学版),2013(05)
[3]张玉能.实践的转化功能与文学艺术—实践的转化功能与准自由的文学艺术[J].甘肃社会科学,2013(20)
功能转型 篇5
一、图书馆服务社会功能的拓展
目前,我国正在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在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满足广大社会公众对信息资源的需求是一项基本要求。就目前我国图书馆现状来说,图书馆服务社会的程度还远远不够。为了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图书馆作为传播信息资源的一个重要场所,需要不断拓展服务社会的功能。具体来讲, 图书馆服务社会功能拓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图书馆的社会文化导向功能。社会文化传播是图书馆的基本功能之一。在新时期,人们的价值取向逐渐呈现多元化趋势,我们要借助于这个文化传播窗口,通过加强图书馆的社会导向功能, 充分利用图书馆来引导社会公众形成正确的思想体系和价值观念。 鉴于此,图书馆确定明确的文化发展方向和目标十分必要。在过去, 很多图书馆都没有清楚的文化发展定位,他们只是单纯地认为图书馆就是一个为广大读者提供信息资源的地方。在图书馆中,各种各样的书籍都同时存在,而那些低级庸俗的文化也是其中的一部分。 这样,读者,尤其是那些世界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的青少年, 如果他们看到这些庸俗的垃圾文化难免会受其影响,不利于其健康成长。所以,新时期的图书馆发展要制定明确的发展方向,加强图书馆服务社会读者的质量,发挥图书馆的社会文化导向功能,从而帮助广大读者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比如,在图书馆图书的采购上,采购相关人员要增强为先进文化服务意识,坚决抵制那些庸俗书籍流入到图书馆;在图书馆网站管理上,图书馆要提高管理水平,在更大程度上避免读者进入不良网站浏览信息;另外,图书馆还可以通过展览一些具有先进文化代表性的绘画、书法,从而向读者展示一些先进文化理念,通过开展文化教育活动,向读者灌输正确的思想文化,及时地纠正其错误的思想观念等。
2.提高图书馆的享受性和消费性功能。图书馆的享受性功能主要是指提高图书馆服务社会的质量,而消费性功能则主要是指增强图书馆资源的利用效率。在图书的阅读过程中,读者不仅可以掌握一定的知识,而且还可以通过“精神的盛宴”,吸收“心灵的鸡汤”,从而获得精神和心灵上的满足。在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信息资源需求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所以,有的读者把图书馆形象地比喻为“第二起居室”“,维生素的营养宝库”等。因此,在新时期, 为了满足广大社会读者群体的知识需求,我们要改善图书管理,提高图书馆的服务功能,从而拓展读者对图书的享受性和消费性功能。具体来讲,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第一,增强图书馆的有效供给性。为了能够在更大程度上为社会读者服务,扩大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供给是首要条件。比如,增加图书馆图书的数量和种类,加大图书馆电子设备的数量,加强图书馆数据库建设等,从而保障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全面,更好地为社会读者服务。第二,加强图书馆的管理。图书馆的管理也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加强对图书馆的管理不仅可以使图书馆内部运行井然有序,而且也可以提高图书馆为读者服务的效率和质量等。比如,图书馆可以建立一个系统的工作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图书都分门别类地进行管理,通过图书检索导航系统,读者可以很快地搜索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又如,在图书馆的网站上,一方面图书馆可以开展网上咨询服务,能够更加及时、 方便地解决读者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图书馆也可以建立一些热点图书推荐、图书论坛等功能区,从而使读者更好地了解图书馆和有效利用图书馆信息资源等。
二、实现图书馆的转型升级
目前,在新时期,为了使图书馆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广大读者的信息需求,实现图书馆的转型升级已经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在图书馆转型的过程中,我国建设创新和学习型社会为其提供了社会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其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其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条件。在这种形势下,实现图书馆转型的各种条件十分有利,那么,具体如何做呢?下面,我们就对实现图书馆转型的具体方法进行介绍和说明。
1.创新和服务相结合,实现图书馆发展理念的转型。图书馆是为了传播知识?是为了促进社会发展?还是为社会大众服务?关于图书馆的发展理念,历来说法不一。在过去,大多数图书馆都认为, 图书馆是一个存储知识,为读者提供知识服务的场所,可见这种发展理念主要把图书馆定位在知识传播的方向上。在新时期,这种发展理念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当前,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科学技术等知识发挥着重要作用,21世纪的竞争更多的是人才的竞争、知识的竞争。图书馆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知识宝库,要充分发挥其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大众服务的作用。现在,我国正在建设学习型社会和创新型国家,所以,图书馆要转变过去的发展理念,把创新和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新时期图书馆转型的发展理念和方向。在创新和服务的发展理念中,通过创新增强图书馆服务,发展服务为图书馆的创新提供条件,创新和服务有机统一,促使我国图书馆知识不断增值、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2.借鉴企业模式,实现图书馆管理方式的转型。管理在图书馆的发展过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所以,要实现图书馆的转型升级,管理方式的转型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在过去传统的图书馆管理中,大多数都是采用行政化的封闭式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模式过于死板和单调,管理中存在很多不规范的方面,导致图书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低下,不能很好地为社会和读者提供服务。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这种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代的需要。图书馆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压力。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运用开放式的管理模式,实现图书馆管理模式的转型升级。比如,图书馆可以借鉴企业的一些管理模式,让相关的部门和人员共同参与管理活动。理事会制度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图书馆实行理事会管理模式以后,可以让学校领导、专家等参加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为图书馆提供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指导,这样就避免了严重的行政化色彩,有利于提高图书馆管理的效率和社会适应性。
3.综合多样化服务,实现图书馆服务模式的转型。服务是图书馆的一大特色,提供良好的服务可以满足读者的需求,也可以增加图书馆的社会发展中的影响力。在过去,在大多数情况下,图书馆的服务特点是封闭性、常规性以及无偿性。这种服务模式过于单一、呆滞,不利于图书馆的发展。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我们要促使图书馆服务的转型,使封闭式服务向开放性服务转变,使无偿服务向无偿与有偿结合的服务等,通过这种转变,从而实现图书馆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具体来讲,第一,推行开放式服务。图书馆开放式服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引入公共关系理念,使读者与专家学者形成一个良性的互动,通过多种方式加强他们之间关于思想文化的沟通和交流;其二,拓展服务范围,使图书馆与周围社区的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周边社区的文化发展;其三,加强图书馆相关设施建设,把图书馆建设成一个集学习、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场所,为读者营造更好的学习环境。第二,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相统一。一般来说,图书馆主要为读者提供无偿服务。但是,随着图书馆功能的不断拓展和延伸,图书馆的服务已经超出了其公益服务范围,对于这类的服务,是可以适当有偿的。因此,在图书馆的服务过程中,一方面, 我们要防止一些图书馆对一切服务实行有偿化,尤其是一些公共图书馆;另一方面,我们还要鼓励图书馆中的某些服务推行有偿化,从而把图书馆发展纳入到我国社会文化产业体系之中。
当代的竞争更多的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拓展图书馆服务社会的功能和实现图书馆的转型升级势在必行。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和满足广大读者对信息资源的现实需求,图书馆要拓展文化导向功能和享受性、消费性功能,并通过发展理念、管理模式以及服务水平等方面的转型,从而使图书馆更好地服务读者、服务社会。
摘要: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和满足广大社会读者的现实需求,图书馆需要拓展服务社会的功能,实现图书馆发展的转型升级。文章在分析图书馆拓展服务社会功能的基础上,对实现图书馆转型的具体方法进行了简要介绍和说明。
关键词:图书馆,功能拓展,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张春媛.构建和谐社会中图书馆职能作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4).
[2]黄泽敏.创新服务理念,为和谐社会提供优质服务[J].贵图学刊,2010(4).
[3]赵志天.公共图书馆社会功能与角色定位[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3).
功能转型 篇6
县市报自办发行网络, 仅仅局限于本地, 围绕着本报这个小圈子“单兵作战”, 网络资源利用率相对偏低, 发行成本相对偏高。乐清日报发行量为3万多份, 近70名发行员散布在全市31个乡镇, 发行员的人均投递总量仅为400多份。一些山老区的订户分布更散, 报纸投递密度更小, 投递效率更低。“麻雀虽小, 五脏俱全”, 县市报自办发行的投递量虽少, 但辅助性设施、管理等一应俱全, 运输车、投递车等一样都不能少。要想降低发行成本, 有效的途径是扩大发行规模, 以实现规模经济效益。
何谓规模经济效益?它是指适度的规模所产生的最佳经济效益, 在微观经济学理论中它是指由于生产规模扩大而导致的长期平均成本下降的现象。当经营规模较大时, 经营成本因可分摊于较大规模的业务量而使单位成本降低。在报纸发行活动中, 随着报纸发行量的增加, 报社的长期平均发行成本呈下降趋势, 即报社的发行量扩大一倍, 而发行增加的成本则低于一倍。一家报社的发行规模过小, 报纸发行的单位成本就会相对偏高。
针对各报自办发行“各自为战”成本偏高的弊端, 温州日报报业集团从2004年起, 将旗下的四报一刊的发行网络陆续合并, 成立了温州报业发行有限公司。公司整合发行网络后, 共享集团的辅助性生产、共同的基础设施与服务、劳动力供给与培训带来的成本节约, 不但大幅度减少了发行费用, 而且拓展了发行网络的增值空间。宁波日报报业集团也将麾下的三份主报和四份县市报的发行资源进行整合, 使发行员人均报纸投递总量达到1200份。同时, 在征订工作中, 一人可订三种以上报纸, 同时可代理发布三份主报的分类广告, 从而使整个集团发行资源得到了效益最大化, 发行成本降至最低。
乐清日报与其他8家县市报自加盟浙报集团以来, 自办发行仍停滞在“各自为战”阶段。集团所属报刊在各县市发行的还有《浙江日报》、《钱江晚报》、《今日早报》等, 这几份报纸“各自为战”委托发行, 造成了集团发行资源的极大浪费, 总体发行成本偏高。笔者认为, 集团须依托各县市报在当地现有的发行网络, 对所属的几家报纸的发行资源进行整合, 优化结构、统筹管理, 不仅可以有效地降低发行成本, 还可以对投递线路进行整合、缩短, 使投递时间更早, 投递质量更好, 发行人员的劳动效率更高。
集团各报在县市区发行网络的整合, 是一项全程全网的系统工程, 打破“各自为战”的小圈子, 整合发行网络资源, 形成网络规模, 不但能降低发行成本, 而且可以形成省报和县市报之间的优势互补, 增加县市报自办发行的核心竞争实力。
二、拓展营销领域, 提升经济实力
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 就是报社现有的自办发行模式先天不足。自办发行从一开始的目标, 就是完成报社下达的发行指标, 是报社的一个附属部门, 专为报社的报纸征订、投递服务, 因此在发行经营理念上始终以报纸的征订、投递为核心。虽然我们也夹带了一些DM广告纸业务, 但在经营业务范围上一直无法进一步拓展, 更谈不上进入物流领域。单一的发行模式以及网络资源利用率低下, 使报社无法规避发行收入单一、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等弊端。
2008年, 《劳动合同法》、《企业所得税法》等两部法规的实施, 使发行费用激增, 由于发行部门自身造血功能较弱, 这些费用只能伸手向报社要——要求提高发行费率。为维持发行稳定, 报社只能向发行部门输血。而发行模式的单一也造成发行人员劳动效率不高, 经济收入偏低, 从而导致发行队伍不稳定, 发行员怠工、跳槽现象不断, 这不仅影响了投递质量, 而且容易造成发行量减少、经济收入降低的恶性循环状态。报纸发行是一种劳动密集和时间密集型产业, 发行是一支庞大的队伍, 而每天作业时间又集中在早晨、上午, 余下的大块剩余时间无法得到合理利用。
改善经营效益, 一个办法是节流, 另一个办法就是开源, 延伸发行产业链。所谓开源, 就是提高发行网络的生产效率, 就是要在市场活动中优化组合各种渠道。开拓经营是发行队伍稳定的基础, 没有一定的经济收入支撑, 再好的思想政治工作都显得苍白无力。在国内, 一些报社的自办发行模式已导入现代营销和物流理念, 即利用完善的发行渠道优势, 借助现代化、信息化、网络化的经营管理开展多元化经营。
国内率先引入先进的营销和物流理念的是《北京青年报》组建的小红帽发行公司, 他们在自身报刊发行的基础上, 代理其他报刊在该地区的发行业务;除发行报纸外, “小红帽”还充分利用发行网络和客户资源优势, 拓展服务范围, 开发代购图书及票卡、订送牛奶、订送桶装水、商品速递、回收旧报刊等多项业务;同时还建立信息平台, 将几十万读者的信息存入计算机, 开发了“小红帽配送体系综合信息管理系统”, 可提供大量电话订购、服务咨询等业务。据记载, 早在2003年“小红帽”在日常用品物流方面的营业额就达到5000多万元。
县市报自办发行网络遍布乡镇、社区, 发行人员对自己的乡镇、社区了如指掌, 可以凭借遍布各乡镇的发行网络进社区创建“服务驿站”, 开展社区服务。要把发行队伍作为重要的渠道资源来运作, 在完成报刊征订和投递的前提下, 充分发挥已经形成的渠道资源作用, 延伸发行产业链。发行产业链的一次延伸是报纸相关业务, 包括广告收集、DM夹页广告投递等;二次延伸是向商务配送领域进军, 不仅送报, 还送书、送水、送奶、送票等;三次延伸是向废报回收、家政、快递等社会化服务业务拓展, 使发行渠道本身保值增值, 达到以渠道养渠道, 增加渠道收入, 提升经济实力。
三、转换企业机制, 增强造血功能
自办发行一开始的定位, 就是为了满足报社自身发行的需要, 其立足点是报社利益最大化, 中心工作是抓好本报的投递和征订。乐清日报自办发行采取的是两年一包的承包责任制, 这种在80年代企业改革时见效的“一包就灵”的做法, 在一段时期里为报纸发行量的递增、投递质量的提高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承包制运行到今天, 已无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两年一包使承包经营者只注重短期效应, 而缺乏长期的营销规划, 在经营业务的开发上固守着传统经营, 无法创新和拓展。承包经营者的终极目标是完成报社下达的任务, 确保自己的收入, 至于自办发行的发展、员工的前途, 不是他们的考核目标。承包经营者做一年是一年, 有点杀鸡取卵的做法, 这使得自办发行发展的后劲不足, 直接影响着发行自身的积累。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改革自办发行的体制和机制, 引进现代企业管理机制, 是适应市场竞争、实现快速发展的根本。从自办发行现有的情况来看, 我们有两条路可以选择:要么安于现状, 继续实行承包制, 依然走低成本、低劳动效率、低附加值的路;要么重新审视报纸的核心竞争力, 组建股份有限公司, 实现发行产业转型升级, 渡过这样的转型期, 最终浴火而重生。
国内自办发行成功者大有报社在, 《北京青年报》联合几家公司组建小红帽报刊发行服务有限责任公司, 《西安日报》则将发行部门改制为报社控股的报业发行有限责任公司, 他们对发行工作进行公司化运作, 实行公司化管理。他们按照现代服务业的标准对发行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 将现代服务业的“两新四高” (新服务领域、新服务模式、高文化品位和技术含量, 高新值服务, 高素质和高智力的人力资源) 的特征体现在发行服务网络上。他们导入市场营销理念, 以品牌为先导, 以组合营销为策略, 以报纸营销为主业, 建立了一个专业而又畅通、密集而又完善的发行网络。
自办发行的“造血功能”应涵盖两方面内容:一是通过自办发行的自身优势, 发展多种经营, 壮大经济实力, 增强抗风险能力, 二是不断提升自办发行的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机制创新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自我培养造血细胞, 才能全面增强造血功能。发行股份有限公司产权明晰, 自主经营, 自主发展, 自负盈亏, 最重要的是一以贯之的长效机制, 稳定的组织结构和人员, 有利于发行的长效发展和长远规划。开展员工培训, 以提高战斗力;规范内部管理, 以提高执行力;应用信息技术, 以打造竞争力;坚持和谐发展, 以提升凝聚力。报纸自办发行本来就是市场竞争的产物, 其市场化程度愈高, 就愈具有内在活力, 自身的造血功能就愈强大, 网络的跨跃式发展也才能真正实现。
摘要:乐清日报于1997年10月1日开始自办发行。比起传统的邮局发行, 自办发行降低了发行成本, 提高了投递质量, 大大增加了报纸的发行量, 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随着新传媒技术的发展、出版物发行市场的开放、邮发系统的企业化运营、发行行业用工成本激增等内外因素的影响, 县市报自办发行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和考验。县市报自办发行网络仅局限于本报社, 规模小, 发行单一, 缺乏长效机制, 致使自办发行自身造血功能较弱, 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自办发行的市场抗风险能力。从全国各地报业发行成功经验来看, 整合资源, 转型升级, 是增强县市报自办发行造血功能的有效途径。
功能转型 篇7
一、转型期高校思政教育主阵地的转移及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基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大导引,党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和导向性文件,不断推动大学生思政工作走向深入。这些文件在给高校思政工作提供了政策支持的同时,也不断指导和规范高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创造性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但是,网络与物流技术在高校的无死角覆盖,依托移动智能终端的新技术、新装备、新业态的普及,学生“宅”在社区即可便捷获取需要的信息、知识、社交和物资等,社区由以休息为主的单一功能向学习、生活及社交等综合化功能转换,并且这一趋势使学生驻留在社区的时间越来越多[1]。加之,转型期开放的社会使学生必然受到多元文化与价值观的影响,社区取代课堂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主阵地成为必然。在转型期的社会文化和价值环境中,社区虽然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转移主阵地,但其在高校对学生思政教育方面却鲜有突破性和创新性成绩现状下,与以课堂为主阵地所面临的新问题却是一致的、共性的。
(一)高校对思政教育主阵地转移反映呆滞
转型期社会经济和技术环境的日新月异,因学习和生活等方式及综合环境的发展变迁引致的高校思政教育主阵地由课堂转移向社区,并且受多元外部环境熏陶的学生在接受思政教育的方式、途径也发生了变化。但很多高校并没意识到这一变化趋势,亦或是不愿面对这一趋势,以至在对应保障措施、适应变化的教育方式与环境构建上显得极为呆滞,严重脱节于社区思政教育功能转换的实际需要。
(二)高校思政教育仍被边缘化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党和政府一直把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放在首位,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等文件的陆续出台,为各级各类教育部门的思政工作进行规范和指导。各高校对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也较重视,但由于缺乏有效落实和监控反馈机制等种种原因,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仍然边缘化了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不自觉的地削减了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时间、精力投入和经费、物资保障,而把更多的精力与资源放在了教学、科研上,导致部分专职思政教职工队伍在数量配备、素质修养、专业性等方面要求不高,同时,在学生思政教育内容、方法、手段和创新等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和成果获取。
(三)传统思政课教育模式失效
传统思政课是高校学生接受思政培养和引导的最主要方式。但在转型期,很多高校很难突破思政课的传统思维,多数高校仍延续多年的课堂教学、讲座等单一的传统教学方式,且教学内容继续偏重枯燥的思政理论知识宣讲。这与转型期的大学生思想特征和思维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分歧,造成了学生无学习的意识、兴趣和主动性,甚至反感和愤恨。传统的高校思政课教育模式已落后于时代要求,内容被教与学双方视为“鸡肋”,甚至被划定为阻碍高校思政教育创新的惯性阻力。
(四)思政师资队伍锻造力度欠缺
各类高校思政师资队伍基本大同,其涵盖辅导员、班主任、思政理论课教师和党团员干部。他们身处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的前沿阵地,是担负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责任主体。该校师资队伍建设是否科学合理、配备上是否配好配齐配强、机制是否合理、认识和素养是否符合要求等都关系着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成果。但目前很多高校因对思政师资队伍锻造力度欠缺而存在思政教育师资队伍政治素养不高、专业性不强、业务能力不全面、人员配备达不到国家标准等诸多问题,造成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在基层就落实不彻底,直接影响大学生思政教育成效。
(五)思政教育信息载体建设不足
网络信息载体因其普及性、时代性特征,符合转型期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已经成为大学生认知世界的主要途径,极大影响了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但是,目前很多高校还没有意识到网络信息平台建设对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亦或根本没有意愿投入相应人力和物力来进行网络思政教育资源整合、配套技术研发,造成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缺少时代特征,相对落后。
(六)社会实践的思政教育功能被弱化
高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指在校大学生依靠学校和社会力量,根据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以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完成个体社会化为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和有目的地走出校门、走进社会,深入实际来学习和掌握新知识,认识和了解社会,从而获得自身全面协调发展的教育形式[2]。社会实践是强化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环节和途径,对于高校学生思想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导向作用。但目前很多高校将主要精力放在特色或品牌的大型社会实践活动上,而整体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则缺乏普遍性、广泛性和创新性。另外,很多高校的实践活动重形式、轻实效,也造成社会实践资源和教学资源浪费等问题。这都直接导致高校学生思政在实践环节被弱化,影响着其有效性的提升。
二、转型期高校思政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转型期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的问题原因其实也就是高校社区思政教育的问题原因。忽视或轻视导向下的思政教育内容升级、模式改革、环境构建及机制完善,没有权变性地跟随教育主阵地转移、教育对象诉求变化、综合环境发展变迁,是高校思政教育问题存在的最主要原因。
(一)功利化发展倾向下思政教育的消极懈怠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国家对高校教育教学水平和标准要求渐高,加上高校生源逐年呈递减趋势等,转型期的高校生存和竞争压力很大。为了宣传和包装自身的教育品牌,各高校都不断增加经费投入,以优美的校园、舒适的生活与学习环境、完善的娱乐与休闲设施等显性的硬件建设和传统的专业特色、就业率等方面来吸引和招揽生源。相对来说,高校的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则显得不是那么有吸引力,这样势必促使高校因功利因素而削减在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上的经费和精力投入,对其可持续发展或适宜客观需求的变革消极懈怠。结果是,面对党和国家对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要求和检查,往往应付了事,检查前临时抱佛脚,检查后一切又回到原点,整个工作原地打转、不思进取。
(二)综合环境变化下缺乏与时俱进的权变
人离不开环境,人和环境的作用是交互的,生活在一定环境中的人,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环境的熏陶,使自己的思想发生变化。环境是影响人们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外在因素,人的正确思想或错误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都与环境发生密切的联系[3]。转型期的社会飞速发展、市场经济不断深化、国家与民族之间文化深度渗透和交融,加上西方思潮和价值观念影响以及市场经济追求利润的实用特征,对于价值观尚未定型的大学生群体来说,因其很难理智判断和分析综合的社会环境,将很大程度上影响其思想和行为,甚至造成部分大学生价值观扭曲、道德缺失,以及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等不良思想倾向。这些经济与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给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和挑战,而高校却没有权变性应对办法与措施,更别说配套保障资源的有效配置、教育经费模式的主动性变革与教育环境的与时俱进重构。
(三)思政教育的主客观价值诉求没对接顺畅
虽说高校也和经济社会一样处于转型期,但高校思政教育从教育方式仍然延续传统“单向填鸭式”的传授方法,从理论上继续空洞不贴合实际且无创新性和时代特征,从内容上主要强调党、国家和社会的客观需要等。基本没有或很少去研究分析转型期综合环境动态变化下大学生自身的需要和个人价值的实现诉求的变化,以及思政教育主阵地由课堂转向社区趋势下的主客观诉求顺畅对接的应对方法和措施。这样,思政教育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甚至出现反感和厌烦情绪,何来参与和配合并目标一致的相互促进。
(四)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管理机制尚待完善
这是个老话题,但它确实仍是影响转型期高校思政教育有效性的重要且持续的原因。转型期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更是一项系统工程,更需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包括决策、制度、评估、反馈等,并给予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但是,目前多数高校没有花精力和时间去对学生思政教育进行最基本的探索、研究和创新,更谈不上思政教育工作的系统化管理,以至造成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缺乏指导、激励和约束,随意性强,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三、转型期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对策研究
据调查和检索,围绕转型期高校学生驻留时间平均占其一天时间的2/4的社区来研究高校思政教育主阵地转移所引起的社区思政教育功能转换的问题分析和措施,尚属于首创性观点。面对新的思政教育主阵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形势、新环境及新教育对象,高校应采取怎样的对策和措施来应对并取得适宜的效果呢?
(一)把握趋势,厘清认识,从高校发展战略上谋划与建设社区思政教育新环境
高校自身应转变思想、提高认识、担起社会责任,真正认识到学生思政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品牌树立的根本性保障,是高校之所以存在和发展的首要任务,着力打造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良好教育环境。
首先,高校决策层要深刻认识到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时代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甚至对学校的利益性,把握经济与社会环境发展和变迁趋势、学生的个人意识形态需求,把社区建设及社区思政教育环境建设纳入到学校中长期发展战略,进行综合、系统和全面谋划和布局。
其次,根据学校发展及育人目标的战略布局,及时、有效、足额地配置资源,做好社区硬件建设和社区学生思政教育硬件环境构建,将社区原来的住宿单一功能扩展转换为住宿、自学、教育、社交、文娱、体训等综合功能,保证社区作为学生思政教育新阵地的综合功能实现。
再次,全方位地加强社区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包括社区软硬件环境管理、安全管理、运营流程、师生日常行为规范、学生综合测评体系等规章制度,打造规范有序的学生思政教育软环境体系。
(二)认准需求,掌握痛点,从专业化与规范化角度打造立体型学生思政教育工作队伍
据调查研究,虽然高校思政教育主阵地已转移到社区,但学生面临的充斥着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等外部环境却依旧;虽然学生崇尚个人价值,但对未来自身个人价值实现的不确定预期使学生迷茫甚至焦虑;虽然学生抵触甚至排斥传统思政教育和价值观塑造的内容和模式,但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学生不需要思政教育和价值观树立导引。因为学生也清晰地认识到:个人价值的有效实现必须尊从或顺应自身所处的大中小经济与社会环境的发展和变迁趋势。他们迫切希望接纳适应时代潮流、符合所处环境特点、尊重他们多元意愿和差异性的正能量、多形式、动态发展的思政教育内容与形式、价值观塑造养成环境和导师,这既是学生的需求点,也是学生意识形态建构需求的痛点。
对此,打造素质与能力上专业与规范、结构与成分上立体与综合的思政教育、价值观引导师资队伍才是最根本的基础和保障。高校应顺应时代发展需求,把思政教育及学生价值观引导工作的重心转入到社区主阵地,并结合社区特点、学生需求及其痛点等,依据全校“一盘棋”理念、“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专兼结合”原则及系统思维来把对应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党政队伍、辅导员队伍、班主任队伍、优秀学生组成的榜样志愿者队伍、心理咨询师队伍、社会意识形态导师甚至专业教师队伍进行分层整合、统筹协调,建构一支知识、年龄、性别、职称和职业擅长等合理,以及全覆盖学生需求、各自准确定位学生痛点的思政教育与价值观引导的稳定队伍。
(三)充实内容,丰富形式,以思政课的内容变革及教育方式丰富来提升学生思政教育的时效性与实效性
思政课是高校落实教育方针政策、落实立德树人的主渠道,是大学生接受理想信念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所以,高校思政课的时效性与实效性如何直接关系学生的成长成才及其群体意识形态是否良性的大局。要保证思政课时效性和实效性,首先,现行的传统思政课教材不仅具有过度理论性和滞后性特点,而且其缺乏针对性和时代性,不能贴近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自然就不能激起新时代大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所以,高校要充实体现时代特征的思政课内容,从以课堂教授为主转换为以社区为中心的教育引导;其次,高校要更新和丰富思政教学方法和手段。鼓励教师利用现代化媒体和网络手段及便捷多样性传播工具,以MOOC或网络互动课等形式,并引入动漫、虚拟视觉等将空洞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快乐化和生动化,贴近学生的现实生理、心理、行为、价值导引特点,来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再次,建立健全相关配套制度,如教学制度、监督机制等,给予相关制度保证;最后,加强经费投入,支持硬件建设,给予思政教育在社区开展必要的场地、场馆、仪器、资料等,满足实际需求。
(四)紧跟时尚,开发路径,利用新技术、新工具和新媒体构筑学生思政教育助力平台
在移动网络、手持智能终端时代,网络信息媒体由于其自身特点和优势,成为高校学生认识社会和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对于学生的学习、生活都有重要的影响。我们对多所高校调查和文献查阅显示,高校学生多媒体智能手机全天候随身,非睡眠时间几乎都难离开网络信息的氛围,电脑与手机成了学生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社交互动等的最主要工具和途径。所以,高校要充分意识到信息媒体及传播与获取工具在思政教育中的优势,建立和完善校内媒体和官方信息交互平台为依托的社区新媒体教育和宣传平台,并利用在社区可能的空间、人流路径上武装基于网络的流媒体和内容定期更新的静媒体装备,有效配合学生自由计算机和智能手机等,构筑起社区思政教育立体环境和助力平台。
这样,符合时代特点并具有新媒体业务能力的思政队伍培养起来了,新媒体网络平台建立起来了,监督及运行机制明确了,就形成了“人、平台、机制”立体的社区新媒体网络信息思政阵地。这些都必然形成具有强烈吸引力和感染力并具有知识、思想和趣味特征的综合信息载体,并有针对性的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养成进行干预和影响,以获得预计的思政教育效果。
(五)以人为本,学用结合,让学生社区社会实践真正成为学生思政教育的新功能场
以社区为主阵地的高校学生思政教育,无论是以立体构成型思政师资队伍建设和引导、综合软硬件养成环境的建构和耳濡目染,还是各种配套保障与支持体系、高效运营机制的设立和协调助力,都必须立足于教育影响对象及其参与者,体现出对其人、人性及合理诉求的尊重和满足[4]:隐形与对话教育,建构起学生的的信念目标、提升施教育者的人文素养等。“以人为本”,具体而言,一是高校要以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善待施教者为出发点,始终不忘育人和培养学生成长成才初心,创造性、变革性地采取多种渠道和途径开展学生思政教育和建立养成环境;二是想方设法提高学生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吸引力和参与度,真正把学生思政教育做到贴合实际、贴近生活切合学生价值观树立需求和高校育人目标;三是要关注家庭困难、生理缺陷、心理问题等学生特殊群体,建立有效的双向和隐形沟通、交流和疏导渠道,并健全奖、勤、助、贷等保障机制,关心学生的切身利益,维护学生的权益,增强其归属感、认同感等。
基于现代理念、国际化视野建构学生社区在我国高校已是一种趋势,新型学生社区已逐步由以休息为主的单一功能向学习、生活及社交等综合化功能转换,处处存在着给学生提供学用结合与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项目、内容、场所和机会。高校要高度重视社会实践活动的教育引导功能,既要注重校外的校企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又要构建合理的校内社区社会实践系统。高校社区通过明确其社会实践组织机构、探索和设计转型期社会实践活动、完善社会实践激励和保障体系、促使社会实践育人效果的扩大化等方式保障社会实践活动确具实效。同时,高校社区要树立正确的实践观念,认识到学生的社会实践既不是走过场、摆样子,也不是简单的假期短暂的、临时的突击行动,更不是个别学生的“特殊待遇”。而是需要面对全体学生进行策划和组织,并根据其心理、年龄特征与当地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在专业指导师资队伍指导下有规范、有秩序、有计划和有针对性地实践活动,以及赋予实践活动以思政教育的意义。
结语
经济和社会转型期的高校学生思政教育,是一件具有时代特征和阶级使命的复杂而系统性人才培养任务。虽然其教育主阵地因新技术的发展推动而转入学生社区,但并不能说高校社区外的思政教育就成为“鸡肋”而不予重视或者予以忽略。对此,高校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事物的相辅相成性和共同作用的共振性,有且只有这样才能不忘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初心,尽心尽力、踏踏实实地办学和办好学。同时,把握思政教育趋势,与时俱进地不断升级或变革师资队伍、教育内容和教育环境。鉴于其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定要等同于高校的师资队伍、教学和科研建设,并纳入高校战略谋划及成为核心内容之一。本研究虽然创新性地清晰分析了转型期高校学生思政教育面临的问题和产生原因,且创造性地提出了对应的综合对策与措施。但是,客观环境越来越复杂、变化速度越来越快,处于价值观形成的高校学生因外在多元价值与文化影响的内在个性或共性需求也多样化与复杂化,从而显出本研究上述已提出研究内容的“捉襟见肘”,也使得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研究课题仍有许多继续延伸的内容和空间。
参考文献
[1]陈祥敏、宗和静,高校社区化管理模式应用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4,(6):61-64.
[2]王丹,浅谈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J].课程教育研究,2014,(6):298.
[3]冯程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影响[J].中国电力教育,2010,(15):140-141.
功能转型 篇8
关键词:档案馆,社会服务,功能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均GDP已经突破7000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科学技术的进步、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文化的需求也日趋增加。现如今,到电影院看电影,到大剧院欣赏歌剧,到博物馆、美术馆参观游览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时任国家档案局局长杨冬权在2009年的全国档案局长馆长会议上曾提出,“广大人民群众在解决温饱以后的文化、休闲、维权等活动更需要档案服务”。鉴于此,作为我国文化机构的各级档案馆也应积极转型,和博物馆、美术馆一道为社会公众提供高质量的文化服务,满足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一、当前我国档案馆社会服务功能现状
本文选取部分省级档案馆和部分市、县级档案馆作为考察对象并对其进行网络调研(作为考察样本的档案馆选取标准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各选取两个省级档案馆和两个市、县级档案馆),通过访问这些档案馆的档案网站以及查阅相关资料,来对其社会服务功能进行分析,下图是对各档案馆服务情况的简要说明。
基于上图可以看出,我国的档案馆社会服务功能与档案馆的级别以及档案馆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级别、不同地区的档案馆在社会服务功能方面差异较大。
对于省级档案馆来说,绝大多数省级档案馆建设水平较高,这些档案馆的面积普遍都在几万平方米,阅览区环境幽雅,内设电子阅览室以及计算机等现代化档案查询及检索设备,并设有档案展厅,对馆内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档案进行展出,供人们参观。在馆藏方面,省级档案馆馆藏量普遍达到百万卷,馆藏档案内容丰富,数字化程度高。在信息化方面,省级档案馆均已建立档案网站,网站内容丰富、更新速度快,注重网上互动,访问量较大,普遍超过百万人次。沿海发达地区的档案馆网站甚至开设了手机版和多种语言的版面,方便手机用户和国外用户及时了解相关信息。这说明了省级档案馆作为我国级别较高的档案馆,综合实力较强,社会影响力大,对我国的档案工作起到了示范及引领作用。以广东省档案馆为例,广东省档案馆新馆于2004年建成并投入使用,总建筑面积44385平方米,共25层。新馆建筑设计匠心独具,将岭南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凸显了广州历史与现代相交融的城市风格,馆外绿地、雕塑、喷泉交相辉映,彰显了现代化公共档案馆的人文关怀。广东省档案馆设有一千多平方米的中央大厅,大厅内布置了大型浮雕《岭南春秋》,并且设计了富有创意的“开放空间”,给人以开放、包容之感①。一至三层为馆内的档案展厅,展厅内定期举办档案展览等活动,展出极具历史文化价值和地方特色的档案,吸引了大量群众前来参观。档案馆阅览室设施齐全,配备各种现代化设备,方便来访者查询档案,并安排志愿者提供咨询服务,在档案网站建设方面,广东省档案馆不仅注重网页设计、信息更新等基础方面,并且还开通了网上查档、网上咨询以及手机上网查阅等服务,使人们能够随时随地享受档案馆带来的便利服务。
对于市、县级档案馆来说,虽然数量众多,分布广泛,但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地域差异尤其明显。东部发达地区如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市、县级档案馆大多有着一流的建设水平和服务质量,其综合实力可与省档案馆相媲美。中西部部分欠发达地区的档案馆情况则不容乐观,这些档案馆不仅在建筑品质上无法与东部发达地区的档案馆比较,在地理位置上也大多处于政府机关大院的角落或城市的偏僻地段,社会关注程度较低。部分贫困县档案馆馆内设备老旧、落后,甚至还停留在人工查找、整理的阶段。此外,部分欠发达地区档案馆档案网站页面制作较为简单,样式传统,内容更新慢,甚至有些链接打开后没有显示相应内容。档案馆与社会交流过少,互动性较差,对社会公众缺乏吸引力。
二、我国档案馆在社会服务功能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档案馆相关配套设施不足。
就目前我国档案馆建筑水平来说,欠发达地区的档案馆大多由老旧建筑简单改造而成,感观较差,文化韵味不高,内部的建筑格局也不符合档案馆的建筑标准。档案馆内部阅览室空间狭小,光线昏暗,甚至没有单独的阅览区域供人们查阅档案;阅览室缺少计算机等现代化的档案检索设备,检索工具原始简陋,缺少维护,甚至让人无法长时间停留查档。
(二)部分档案馆开放程度和服务能力仍有待提高。
提高档案馆的开放程度和服务能力是档案馆增强自身实力,获得社会认可和提高知名度的有效途径,就目前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的国家级和省级档案馆开放程度和服务能力较强,基本上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但部分基层档案馆的开放程度和服务能力仍有待提高。这些档案馆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部分档案馆馆库面积偏小,馆藏资源数量较少,结构单一,信息资源体系不健全,服务面小,无法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无法为广大档案利用者提供较为完整、准确的档案信息;部分档案馆档案整理鉴定工作滞后,开放档案数量少,很多理应到期开放的档案仍不及时开放,档案统计和整理工作不系统、不到位,对于有重要价值的档案缺少复制品;档案查询档案难度较大,查全率、查准率不高,有用信息少,信息价值低,降低了人们利用档案的积极性;部分档案馆只重视档案收集,不重视档案借阅工作,借阅服务工作不完善;部分档案馆缺乏网络技术人才,网站服务能力较低,信息更新不及时,甚至无法实现网上查询档案信息②。
(三)部分档案馆服务意识缺失,缺乏人性化服务。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查询档案、利用档案的人群逐渐增多,档案馆的服务态度和工作人员的行为举止也越来越受到档案利用者的关注。目前,我国很多综合档案馆都在转变服务理念上下了功夫,很多档案馆都在创新服务手段,使档案服务工作更具有新意。但也有部分档案馆服务工作做得不到位,比如,有些档案馆内的档案阅览室缺少人性化设计,对档案利用者缺乏人文关怀;部分档案馆陈旧的档案服务理念尚未完全改变,依然采用“等客上门”的工作方式,缺少网上预约查档、电话预约查档等便民服务项目;部分档案馆在接待来访者时,依然存在被动服务现象,并且提供的档案信息缺乏深度,缺乏系统性。
三、档案馆在社会服务功能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档案馆自身因素。
档案馆自身因素是导致目前部分档案馆在社会服务功能方面存在欠缺的主要原因,也是当前部分档案馆亟须解决的主要矛盾。档案馆的自身因素主要包括档案馆的工作机制、档案馆的馆藏资源、档案馆的技术和人才因素。
就档案馆的工作机制来说,由于目前档案馆实行的是“局馆合一”的行政管理体制,使得档案馆无论在管理或者服务上都难以去除行政的色彩,这就形成了国家档案主管部门下达什么样的政策,各级档案馆就执行什么样政策的被动工作方式。在这种管理模式之下,档案馆很难在社会服务方面有自己的创新。而且,有些档案馆自身的服务意识并不是很强,不能够主动去和社会进行交流互动,造成档案馆收集社会意见和建议的渠道较少,无法及时获知社会公众对档案信息的需求,由此导致了档案馆自身很难纠正自己在社会服务功能上的缺陷,长此以往,必然不能不能良好的服务效果,自然也不能赢得社会的认同。
就档案馆的馆藏资源来说,由于目前档案馆行政管理色彩依然很浓重,很多档案馆过于注重收集政府机关及企事业单位的有关日常工作方面的档案,而轻视有关社会生活方面档案的收集,造成档案馆馆藏档案体系不完整、内容单一、载体类型单一、档案重复率高。此外,有些档案馆为单纯增加馆藏量而盲目收集档案,大量收集内容重复的档案,且很少对馆藏档案进行鉴定和销毁,造成了档案馆“只进不出”的局面。这些问题的存在,造成了档案馆显得不够“亲民”,和普通群众产生距离感,缺乏对社会公众吸引力。
就档案馆的技术和人才的角度来说,目前,部分档案馆存在新技术应用缺乏、专业人才数量不足、缺乏复合型人才、人才严重流失等情况。对其进行深层次的原因分析可以看出,长期以来档案馆对于人才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人力资源开发意识比较淡薄,习惯于传统的人事管理方法,只重视人员编制管理,轻视人才的培养和发展,人员管理方式陈旧、僵化,缺乏切实有效的档案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没能建立起一支专业技术过硬的人才队伍;档案馆工作人员缺少创新意识,满足于传统经验,墨守成规,不能主动利用网络通信、物联网等新技术,缺少超前意识,对当前档案界的发展动态及前沿成果了解甚少。并且,由于目前档案馆在社会认知程度、创新及发展机会等方面不如一些著名的公司企业,使得专业技术人才在档案馆无法充分展示自身的才华,很少能体会到工作的成就感,造成了很多有能力的人才心里失衡,出现了人才流失的情况。这些原因,直接导致了部分档案馆在技术和人才方面存在缺陷,影响了档案馆社会服务功能的发挥,成了当前部分档案馆发展前进中的包袱。
(二)社会因素。
社会环境因素影响着档案馆自身,从而影响到档案馆的社会服务水平。社会因素主要包括国家和社会对档案馆的资金投入和社会公众对档案馆的认知程度。
就国家和社会对档案馆的资金投入来说,虽然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对档案馆的投入不断增加,但实际的资金投入并不能够完全支持档案馆各项功能的充分发挥,档案馆很多服务创新的设想由于资金的制约而被迫减缓甚至停滞。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由于当地的档案馆本身基础差,再加之当地的经济条件不能支持档案馆的改造和设备更新,部分档案馆房屋老旧、设备简陋,有些甚至连基本的维护花费、员工工资支出都难以为继。此外,由于档案工作的效益具有隐蔽性和滞后性,投入后在短期内难以看到直接的回报,因而难以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对档案馆的资金投入不足影响了档案工作,制约了档案馆社会服务功能的进一步发挥,不利于档案馆的长远发展。
就社会公众对档案馆的认知程度来说,目前,社会对档案馆的认知程度并不高,社会档案意识即人们对档案和档案工作的总体认识也不很深入,档案也没能普遍走近群众生活,其价值和用途也没能被社会充分认识。这造成了人们对档案工作不重视,在经济建设和科研方面遇到了难题也意识不到可以通过查询相关档案来解决。社会上存在的这种对档案工作不冷不热的态度,反过来影响了档案工作的质量和水平,限制了档案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四、提升我国档案馆社会服务功能的建议
(一)改善档案馆软硬件条件,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在信息时代,档案馆应成为知识的宝库和信息交流传播的中心,这就要求我国各级各类档案馆要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积极改进自身存在的不足,以此增强自身的实力。
1. 改善档案馆的硬件条件。
从硬件方面来说,创建高质量的档案馆应主要从档案馆的建筑水平和档案馆内部的阅览环境这两个方面进行提升改造,使其更具艺术感和人性化。
一是档案馆的建筑水平。档案馆作为承载一个地区记忆的场所,是一个地区历史和人文的积淀,所以档案部门一定要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力求档案馆与当地的历史和文化相融合。在建设新馆或对原有档案馆进行提升改造的过程中,尤其要注重档案馆建筑的外形,要使其富有艺术气息,让人过目不忘,同时,档案馆的建筑外形还要充分考虑周围建筑的形态,使之既能突出档案馆的亮点,又能与周围的环境协调统一。对于新规划建设的档案馆可以聘请有能力的设计团队来对档案馆建筑进行综合设计,力求建设成为精品工程,对于已经建成且尚在使用中的档案馆可以采用修改建筑外立面的方法进行补救,以提升其视觉效果③。
二是档案馆内部的阅览环境。对于档案馆内部阅览区域环境的设计要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要体现出档案馆的“开放型”和“服务型”,即阅览区域的设计应符合人性化的设计理念,符合社会广大用户的需求。在设施配备方面要更加全面,要考虑档案利用者的需要。在不违背档案馆建筑规范的情况下,档案馆阅览区域的内部装修和整体布置上应更具有文化艺术的氛围。此外,档案馆还应在馆内设置档案展厅,用于定期展出馆内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档案,这样做既能吸引社会公众的关注,又能提升档案馆的文化品位。
2. 改善档案馆的软件条件。
从软件方面来说,“软件”就是指档案馆的软实力,主要涉及档案馆人才队伍建设和管理方式这两个方面。
一是档案馆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是档案馆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档案馆的工作方式也在不断地变化,档案馆对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强烈。因此,推进档案馆人才队伍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第一,档案馆要能够吸引人才,档案馆作为社会信息资源的集散地,要通过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树立起自身的品牌,显示其自身应有的社会价值,从而提升自身对人才的吸引力。第二,档案馆要能够培养人才,作为档案馆,要想建立一支专业技术过硬的人才队伍,仅仅依靠外界的人才输入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自己拥有“造血”的能力,能够培养一批为自身开展档案工作所用的专业人才。第三,档案馆要能够留住人才,档案馆要以人性化的管理体制凝聚人,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能够激励人才,尊重创新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同时,还要根据工作中的实际情况,因人制宜,合理利用人才,让人才处于相应的职位,获得相应的待遇。要因岗择人,人尽其才,将人才放在能使他们发挥最大作用的岗位上,让其更多地从事有关科研和创新方面的工作,发挥其创造性的积极性,实现其自身的价值④。通过这些做法,可以使档案馆产生凝聚力,使档案专业人才找到归属感,使其愿意为档案馆贡献自己的智慧,愿意为创建高水平的公共档案馆出谋划策。
二是档案馆管理方式的转变。当前档案馆内部传统的管理方式已能不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转变管理方式就成了各级各类档案馆工作的重点,而这其中针对档案工作的评价正是其内部管理的核心环节。对档案馆档案工作的评价既要包括对其功能和作用发挥方面的直观评价,又要包括对其工作性质和工作能力的抽象评价;既要包括对档案馆馆藏数量和馆内设施等硬件水平方面的评价,又要包括对档案馆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方面的评价,此外,还应通过社会公众的反馈意见对档案馆进行综合评价,收集社会公众对档案馆设施人性化程度、档案馆整体运行状况等方面意见和建议,以此对档案馆进行综合考评。这样,通过改进档案馆的评价体系来促进其管理方式的转变,提升档案馆的服务能力,创建真正的服务型档案馆。
(二)提高档案馆开放程度,转变社会服务理念。
提高档案馆的开放程度,一要树立开放的思维,二要树立主动服务的意识。树立开放思维,要求档案馆在工作中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以及《档案法实施办法》的规定,定期向社会公众开放档案,在开放档案的过程中要做到该开放的必须开放,绝不不刻意拖延,力求使社会公众享受到档案开放的便利。在档案提供利用过程中,档案馆工作人员要以热情的态度接待来访者,时时刻刻为来访者提供便利。树立主动服务的意识,要求档案馆明确自身定位,树立服务观念。在服务态度上,档案馆工作人员在接待来访者时态度要热情,“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把来访者需要解决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来办,力求使来访者满意而归。在人员考核上,档案馆要确立服务型管理机制,对档案馆工作人员的服务水平进行量化考核,唤起档案工作人员主动服务的意识,此外,档案馆还要加强与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团体建立密切的联系,对其工作要积极协助,以此来树立档案馆自身的服务形象,为创建具有较高社会服务水平的档案馆奠定基础。
(三)创新档案馆服务方式,提高社会服务质量。
作为档案馆,要想赢得社会的认可,只具备优雅整洁的阅览环境和高端的设施设备还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通过独具特色的、具有创新性的服务使来访者留下美好的印象。当前,我国许多大型档案馆均在服务方式上有所创新,推出了各类反应自身特色的服务,不同程度地满足了社会的需求。就目前来说,档案馆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措施实现服务创新,提高服务质量。
1. 主动向社会公布联系方式,开展电话及网上预约查档服务。
档案馆可以将档案馆相关服务窗口的联系方式向社会公布,并开展电话预约查档和网上预约查档服务,将档案服务工作和人们的日常通信相结合,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让人们在享受便捷的同时享受高质量的档案服务。
2. 积极开展档案编研活动,向社会传播档案编研成果。
档案馆作为国家和社会的文化事业机构,理应承担起传承历史文化的责任。为此,档案馆应根据本馆的馆藏数量和馆藏结构等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档案编研活动,并积极向社会传播档案编研成果。档案馆可以将档案编研成果借助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的大众传媒在社会上进行广泛宣传,此外,档案馆还可以联系电视台,针对有重大社会影响力和重要历史价值的档案编研成果拍摄专题片或纪录片,并在黄金时间进行播出,以提高收视率。
3. 建立档案网站,利用档案网站设置网上展厅。
档案馆要想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就要学会利用网络来宣传自己,要在档案网站的建设上下功夫。对于档案网站的建设,要用心对待,要从社会公众的需求出发,注重档案网站的页面设计和实用功能。档案网站的主页应活泼大方,具有吸引力,要体现出本档案馆的特色,让人过目不忘。主页上设置的各种链接要全面而有条理,使访问该网站的人能够及时找到想要查询的信息。档案网站在设计时还要注重其互动性,可以设置网上展厅,将展览搬到网上,进行同步展览,并利用三维动画制作技术,还原展览现场的效果,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这样,人们不用特意出门奔波到档案馆,在家就可以看到原汁原味的档案展览,不仅不会受档案馆作息时间的限制,而且会更具有趣味性。此外,档案网站上还应设置群众反馈的功能,如“公众咨询”“网上留言”等互动平台,及时收集来自社会公众的意见建议,以便更好地改进自身工作。
4. 设置档案馆活动空间,定期举办富有特色的档案活动。
当前,档案馆需要打破自身长期以来形成的“低调”和“默默无闻”的形象,改变“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思维方式。档案馆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丰富多彩的具有创新性的活动,来吸引社会公众的注意力,如,利用馆藏档案资源定期举办艺术展览、利用档案人员的专业知识,现场展示档案保护和修复技术等等。这样,充分调动馆内一切有利因素,提升公共档案馆的社会服务水平。
5. 举办家庭档案展览,吸引社会公众积极参与。
档案馆要想赢得人们的青睐,就要与社会紧密联系起来,关注群众的日常生活。具体说来,档案馆可以定期举办家庭档案展览,鼓励社会公众提供家庭老照片、书信、日记等能记录家庭生活变迁的物证,为提供档案的家庭免费进行档案整理、保养及修复等工作,积极与社会互动,吸引群众广泛参与,这样既能勾起人们对过去生活的回忆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使群众产生共鸣,又能在与群众的互动交流中展现档案馆开放、亲民的良好形象。
五、结束语
提升档案馆社会服务功能,创建高水平高质量的案馆,是推进新时期档案工作快速发展、提升档案馆综合实力、树立档案馆良好社会形象的必由之路,也是目前档案馆和档案学界共同努力的方向。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档案学研究也同样充满着机遇和挑战。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档案馆的社会服务水平一定会有质的飞跃,档案馆的明天将更加灿烂辉煌!
注释
1曹国昌,车晓明,王东育.大堂浮雕壁画《岭南春秋》[J].广东档案,2004(3).
2陈辉.改创新阶段档案公共服务转型策略探析[J].档案学研究,2015(2).
3杨剑云.公共档案馆人性化服务的构建[J].档案天地,2014(3).
功能转型 篇9
1 转型期党的社会整合功能所面临的机遇
1.1 社会分化为党的社会整合功能所带来的机遇。
社会分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它包含了社会因素不断分解、重组的过程。根据彼得·布劳的观点, 社会分化有两种表现形式:不平等和异质性。“异质性被界定为两个被随机选出的人不属于同一个群体的可能性。不平等被界定为相对于中等地位而言的平均地位距离”。[1]适度的不平等和异质性对社会发展能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彼得·布劳对社会分化的正向作用进行了这样的描述:“异质性的不断增强会提高群际交往的可能性”[2], “那些增加社会接触可能性的条件, 会增加和谐的社会交往的可能性”[3], “社会的分化越深入地渗入社会结构组成部分的相继单位, 那么它则通过增加群体和阶层的成员之间的社会交往, 来更多地促进这些群体和阶层的整合”[4], “异质性的增加会给来自不同群体的人们带来更多的偶然接触的机会。它也意味着地位多样化的不断增多, 会增大处在不同地位的人们发生交往的可能性”。彼得·布劳有关社会分化的正向作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推进也不断被激发出来, 群体、阶层和个人之间交往和接触的可能性大量增加, 社会各种因素之间的流动更加频繁;异质性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在社会分工中所处的位置, 从而激发他们向上迈进;不同群体的人的接触可以减少同类群体因为共同目标产生竞争而引起的不良后果, 增加群体之间合作的愉快感。
1.2 人的价值理念和行为选择的变化为党的社会整合功能所带来的机遇。
“改革开放的实践是积极思想的孵化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国的经济体制正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我国社会出现了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的多元化, 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 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 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人们思想更趋于解放, 在强调集体利益的同时也注重个人利益的实现, 大大激发了人们积极向上、开拓创新的精神, 并且人们的职业选择也更加多样化, 以前被称为“下九流”的职业地位也在不断提升, 不再有高低贵贱之分, 人们可以通过各种合理合法的方式追求自己的合法权益, 视野也更加开阔。
市场经济所表达的自主、自由、平等、竞争、信用、法制等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加之全球化带来的世界文化之间交流的密切进行, 极大地繁荣了人们的价值理念和行为选择。这些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和价值理念能够引导人们做出理性的价值选择和行为选择, 从而起到整合社会的作用。
2 社会转型对党的社会整合功能提出的挑战
目前社会转型时期, 社会多样性的存在, 使得传统社会整合方式显得脆弱无力, 面临严峻的挑战。
2.1 利益多元化对党的社会整合功能提出的挑战
目前随着我国利益分化的加剧, 利益主体日趋多元化, 贫富差距也日益严重。
这种利益主体多元化的趋势是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进程相联系的, 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要求, 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同时, 这种必然现象的背后又存在着一些不合理因素, 由于“由过渡体制弊端和法治漏洞造成的公有资产流失和不公平竞争;历史地形成并继续扩大的城乡差距和工农差距;由市场竞争造成的企业和个人在经济上的分化;由某些倾斜政策和行政性垄断造成的地区差别和行业差别;由自然地理因素造成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差别;财政转移支付功能缺乏和社会保障制度缺陷”, 一些人通过各种不合理的途径获得非法非正常收入, 致使我国的贫富差距悬殊越来越大。据统计, 2005年, 中国10%最富裕的家庭与10%最贫困家庭的可支配收入差距达8倍以上, 60%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不到平均水平。
利益主体多元化和贫富悬殊增加了社会整合的广度, 单一的利益整合方式已满足不了多元利益主体的需要, 多元的利益主体的存在呼唤多元社会整合方式的出现, 社会整合的难度日渐加大。
2.2 社会阶层分化对党的社会整合功能提出的挑战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 我国的社会分层也趋于开放, 不再局限于改革开放前仅有的几个社会阶层, 目前中国已分化为十大社会阶层, 包括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和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合理的社会分层, 对于社会个体而言, 可以让社会成员明确自己的分层层次, 有激励其向上流动的作用;对于整个社会而言, 保证了社会良性有序的运转, 提高了社会的整合程度。但同时应当注意到由于存在的不公平现象而造成的民族凝聚力的下降。
如果说社会分化从横向上增加了社会的存在因素, 那么社会分层则从纵向上对社会加以细分, 纵横之间的交错使社会呈现出一种多维的网状结构。社会构成要素大量涌现, 要素之间的联系更加复杂。这种复杂局面是单一的政治整合方式所无法应对的。
2.3 价值观念多元化对党的社会整合功能提出的挑战
人的价值观念大都来源于他所生活的社会, 特别是来源于他所属的群体, 是社会环境、文化传统等因素积淀的结果。价值观念有它的惰性或稳定性, 一旦形成, 就会成为主体头脑中一种相对稳定的观念模式, 左右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但它的稳定性是相对的, 一旦它所依赖的社会环境发生较大的变化, 或者生产力出现大幅度的增长, 它也会随之而发生变化。
改革开放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社会面貌, 人们的思想观念日趋多元化, 这从根本上否定了计划经济时期的价值观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不计个人私利, 甘做“铺路石”、甘当“螺丝钉”都是过去的主流价值意识, 甚至一些核心价值观也几乎为人们所漠视。人们以自我为中心的实用主义价值观不断成长起来。它有促进人类自我发展的一面, 但追求过度也会给社会带来的一定的危害, 这是所不能忽视的。一些人或团体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时, 由于自我观念太强, 结果损害了他人或其他社会团体的利益, 在这种状况下, 两者之间不是一种双赢的关系, 而是抵消的关系, 从大局来说, 一方所获取的利益被另外一方所抵消, 这种“抵消剩余理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可以用来证明为什么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引入会引起贫富的悬殊, 社会稳定问题为什么会如此之多。
参考文献
[1]彼得·布劳.不平等和异质性[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1:360.
[2]王泽应.改革开放与思想观念的理性剖析──读撞击与升华:改革实践过程对人们思想的影响[J].湖南大学学报, 2006 (1) .
[3]陈文通.当前中国贫富差距扩大原因探析[J].中国乡镇企业, 2003 (12) :28.
【功能转型】推荐阅读:
主持人功能转型09-30
特教学校功能转型实践与反思论文09-20
以产业转型促城区转型07-15
合时代:金融转型助推经济转型的着力点10-02
行业转型07-15
创新转型07-19
培育转型07-19
会计转型10-16
职能转型10-18
转型目标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