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与总结

2024-09-20

交流与总结(精选9篇)

交流与总结 篇1

0 引言

随着国家电网公司放眼全球的国际化发展战略不断推进,公司国际交流与合作业务随之增多,这对处理国际合作业务的应用系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采用先进的管理模式和信息技术,为日常国际合作业务的办理提供有力的平台支撑和技术保障。

国家电网公司国际部原有的国际合作信息系统建设于2003年,该系统采用IBM Domino平台,以总部为中心,通过分布式模式部署到下属各网省公司。原国际合作信息系统中,网省公司具有出国(境)任务、出国(境)计划、函件往来、来访接待、出国报告、项目信息、合同管理、对外投资等功能模块,系统数据由网省公司向总部单向传递,网省公司无法接收总部批复的信息。并且各网省公司在管理模式上存在较大差异,导致该系统使用效果不尽相同,存在部分网省公司同时使用其他辅助系统来处理内部业务的情况。

随着国际合作业务的不断深入,以及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化SG186工程建设的开展,为了更好地满足未来国际合作业务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为了符合公司“十一五”信息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公司于2006年11月,由国际合作部和信息化工作部联合启动了国际合作业务应用建设项目。

1 系统概述

1.1 系统功能

国际合作业务应用系统功能按照公司具体开展国际合作业务为主线进行设计,系统核心模块围绕整个出国事件办理流程设置,对出国计划、出国任务、出国团组、出国人员证照办理、出国经费、领导出访、出国总结这一闭环全流程进行统一管理,做到所有出国相关信息的可查、办理过程可控;再配以邀请来华、外事会见、国际会议、境外机构、境外项目、信息管理等功能模块,管理国际交流、境外工作开展、境外信息收集等工作,使总部国际部领导通过该系统便可以了解整个国家电网公司国际业务的开展情况;最后为了在国家电网公司系统内部打造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系统内出国总结和国际信息模块定期发布优秀出国总结和国际信息专刊,共享出国团队学习成果和各网省公司收集到的有价值的国际信息。系统还开发了领导讲话、规章制度、工作简报、通知公告、工作表单、协议管理、宣传材料等众多辅助业务功能模块,便于系统内各单位的国际合作业务专责管理和查阅国际合作业务的相关资料。国际合作业务应用的业务架构如图1所示。

1.2 架构设计

1.2.1 系统软件架构

国际合作业务应用系统在逻辑上划分为表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持久层3层。

1)表示层。主要用来控制输出在最终用户端的内容,输出内容根据所采用的不同协议可输出HTML、XML等表现形式。整个体系结构的表示层采用Web方式,在这种方式下客户端通过浏览器来访问系统的功能,服务器端响应客户端的请求并动态生成用户界面返回给客户端。

2)业务逻辑层。负责整个系统的业务实现,通过业务规则对业务信息进行处理,并将处理结果通过表示层展现给用户。业务逻辑层需要处理大量复杂的数据,既有常规的数据操作,也有复杂的业务处理逻辑。业务逻辑层重点考虑并发性、事务、接口等问题。为了降低程序的复杂度,系统在业务逻辑层建立针对不同业务视图的控制器,从而业务逻辑处理可以分解为可灵活拼装和组合的简单部件,单个部件可靠性更高、性能更好。

3)数据持久层。把数据库相关的操作封装在业务基础组件架构中,业务逻辑层以对象的方式操作数据,业务层所需要持久化的数据也可以由数据持久层映射到数据库。

这种3层体系结构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可升级性、可维护性和灵活性。

整个系统基于SoTower快速开发平台进行建设,该平台为国际合作业务应用系统提供一系列底层基础功能支持,包括工作流、报表、权限、安全管理等。在快速开发平台的有力支持下,有效地缩短开发周期,并且使国际合作业务应用系统与其他系统在流程、权限等方面统一标准、统一接口,在结构上也更为清晰,同时降低了整个系统的耦合程度,为后期同其他业务系统的横向集成提供先决条件。

1.2.2 系统部署架构

一期建成的国际合作业务应用系统,总体部署采用两级部署、三级应用模式,即在物理上只在公司总部和各网省公司二级部署国际合作业务应用,在地市级及以下不再部署,在应用上通过系统的灵活定制和个性化功能满足各级单位业务应用上的个性化需求。地市公司直接通过信息内网访问其所在的网省公司的业务应用进行业务信息的上报工作,直属单位直接登录总部系统进行信息上报。国际合作业务应用系统功能覆盖范围如图2所示。

国家电网公司总部和各网省公司拥有相互独立的业务系统,总部系统与各网省公司系统之间可实现纵向信息交互,各网省公司系统之间没有横向信息交互。

2010年,为了响应国家电网公司建设“三集五大”体系的号召,按照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化工作部的统一要求,国际合作业务应用系统进行一级部署改造工作。改造后的一级部署系统部署在公司总部,整合了原有的31套独立系统,完成了原有31个数据库的合并和大量历史数据迁移工作;通过一级部署系统的建设,对原有的业务流程和数据结构重新进行梳理和设计,提高系统功能配置的灵活性,使一套系统能够满足不同网省用户的个性需求;在一级部署系统建设过程中,大量地优化了系统性能,提高程序执行效率,在原有硬件设备不变的情况下,满足大量用户并发使用系统的要求。改造后的国际合作业务应用系统部署情况如图3所示。

2 建设历程

2006年11月20日,国家电网公司国际合作部、信息化工作部联合组织召开项目建设启动会,确定研发队伍,由国网信息通信有限公司与天津市普迅电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组成项目组,启动项目建设工作。2007年1月编制完成国家电网公司国际合作业务需求规范;4月系统业务需求规范及系统原型设计通过公司国际部确认,项目组在近5个月的时间内先后完成系统设计、开发、模块测试、集成测试等工作,圆满完成了项目开发任务;8月系统顺利通过第三方测试、信息安全实验室的软件安全评测及用户测试;9月底顺利完成了4家试点网省公司的系统实施工作。公司国际部于2007年11月6日至8日在北京举办了国际合作业务应用推广集中培训班,培训取得良好的效果,为系统的全面应用做好了铺垫。经过1个多月的数据移植、测试、联调及完善工作,系统具备了全面推广的条件,并于2007年11月28日分5个批次全面展开在30家网省公司、直属单位的推广实施工作。

2008年4月21日,系统在国家电网公司总部和30家网省公司实现全面上线试运行,2008年5月正式投入运行。

2009年1月项目通过信息化工作部组织的工程验收,正式移交运维,成为第一个实现由项目建设阶段转为系统运维阶段的业务系统。3月项目顺利通过公司科技部组织的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项目验收,5月启动国际合作业务应用二期建设,7月项目获得国家电网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12月项目通过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化SG186工程整体验收。

2010年,按照公司推进“三集五大”工作的总体要求以及加快实现SG-ERP工程建设的宏伟目标,提出开展部分业务应用由两级部署向总部一级部署的试点工作,由于国际合作业务应用具有业务成熟、系统运行稳定、实用化程度较高等特点,成为首批试点项目。

2010年4月一级部署建设工作正式启动,5月信息化工作部完成对项目建设方案的审核,成立一级部署联合工作组,正式进入集中建设阶段。项目组在经过3个月的紧张工作后,于2010年8月圆满地完成了系统架构设计、程序开发以及第三方测试等各项工作。分批次对总部、华北、浙江、外服公司开展专家评审及用户测试,并于2010年8月30日至9月2日成功举办了一级部署上线启动培训会,会议达到了预期深化应用的效果。在总结各单位专家意见后,项目组对一级部署系统进行了修改完善,项目于2010年9月25日正式上线运行。

2011年1月7日项目二期顺利通过公司科技部组织的科技项目验收。

3 收获成果

国际合作业务应用自2006年项目启动以来,先后经历《国家电网国际合作业务应用开发与使用》、《国家电网公司国际合作业务应用二期建设》、《产业类直属单位信息化建设研究与实施》、《国际合作业务应用一级部署建设》等4个科技项目,在30家网省公司及国网新源控股有限公司等共计31家单位进行推广实施,实现了公司总部、网省/直属、地市公司3级业务应用。系统的32个功能模块,全面覆盖了公司主要国际合作业务。

截止到2010年12月,国际合作业务应用共审批完成出国任务约6 000件,办理出国团组近7 000个,办理护照近5万本,处理国际信息近9 000条,收集整理出国总结近千件。从业务受理量和信息系统数据量2方面综合分析,国际合作业务应用使用效果明显、应用充分,达到了实用化要求。

纵向上国家电网公司系统内各单位通过系统进行网上办公,实现了国家电网公司国际合作业务标准化管理以及资源共享。横向上国际合作业务应用完成了与国家电网公司一体化平台集成:实现企业门户单点登录、待办提醒功能;实现与门户目录数据同步功能,系统内所有人员和组织结构信息均来自国家电网公司目录系统,从根源上保证了数据的规范和统一;完成与IMS监控系统、数据中心等应用系统的接入,多方面多角度展现系统运行和使用情况。

国际合作业务应用是公司信息化SG186工程建设中较早启动的项目之一,是第一个完全遵循信息化SG186工程总体技术框架和建设要求的业务应用建设项目,第一个完成全面推广实施工作,第一批通过公司总部建设转运维工程验收。项目先后顺利通过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化工作部组织的工程验收,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部组织的科技项目验收,以及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化SG186工程整体验收。项目在建设过程中,进行了大量尝试摸索工作,许多做法为后续其他业务应用建设所借鉴。2008年,在信息化工作部组织的面向网省公司的推广实施满意度调查中,国际合作应用建设项目排在第1位。2009年项目获得国家电网公司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4 经验总结

通过本项目的建设,进一步梳理了国际合作业务架构,统一了数据标准和业务流程,加强了全过程管理和动态管理,用计算机手段设计实现了各个业务功能模块,满足了国际合作业务部门的各项工作需求。系统的建成,对规范公司国际合作业务管理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考虑到统一标准和个性化需求2方面因素,国际合作业务应用管理系统具备良好的扩展性、灵活性和可配置性,能够根据业务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更新进行平滑过渡。系统建设中的经验和成果为国家电网公司国际合作业务进一步深化应用提供了充分借鉴和共享资源,为公司国际合作业务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通过梳理和总结整个项目的建设历程,在项目流程控制、各阶段工作内容掌握、进度控制、里程碑节点建立、项目组织、人员管理、文档管理、经费管理、成果总结等多项工作中得到学习和提升。通过完成一个项目的建设工作,达到建成一个系统、梳理一类流程、锻炼一个队伍、培养一批人才、积累一套文档的“五个一”目标。

5 展望

国家电网公司在持续发展,国家电网公司的信息化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伴随着SG186工程的全面竣工,迎接我们的将是SG-ERP工程的全面启动。国际合作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团队也将设立长远目标,将系统建设规划与公司发展方向相结合,分3个阶段逐步完成公司提出的信息化建设任务。

第1阶段:进一步完善国际合作业务应用系统功能,使之成为专业领域业务功能较为完备的信息系统。首先在系统内建立出国事件跟踪机制、实现电子印章认证、完善系统查询统计等业务功能。通过与公司其他业务系统进行横向集成,实现出国人员、外事费用预算、境外项目业务的全面管理,将国际合作业务应用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第2阶段:强化总部对网省公司、直属单位以及地市公司业务部门的综合管理,加大管控力度,建立标准业务体系,通过深化应用提高公司外经贸、能源合作等国际合作业务管理水平。配合外交部证照管理机构,研究二维码信息录入、电子相片、电子护照相关新技术,开发实现系统新功能。

第3阶段:业务标准化和管理集中化模式的形成,为国际合作业务应用系统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对系统功能的长期深化应用,积累和沉淀下来大量有价值的业务数据,利用专业的数据库技术对业务数据进行深度挖掘,通过对不同维度、不同类别数据的分析,总结出相关数据规律,发掘有价值信息,为公司领导决策提供更有价值的数据支持。系统将逐步建设成为具备智能分析、辅助决策能力的综合国际交流合作办公平台。

交流与总结 篇2

交流与表达课程总结 800 际关系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人与人之间既有相互依存、互相吸引的一面,也有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一面.当相互依存占支配地位时,就表现为人际吸引,当相互分离占支配地位时,就表现为人际排斥.人际排斥对人际关系是有害的,有时甚至会对人际交往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如何搞好人际交往呢?首先应排除妨碍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各种不良因素.影响人际交往的不良因素主要有:

(1)相处距离,首先是空间距离.在同一办公室、同一场合、同一活动圈内,都容易因经常相遇、接触、沟通、互相帮助而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即友谊关系.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在于交往双方相互吸引产生的相互接纳,发现对方的思想、态度、兴趣、为人处事等有自己喜欢和感兴趣的地方,于是继续交往与沟通,在继续交往与沟通中达到进一步的相知,从而结为知交.(2)一个人的品格、能力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建立.人们都羡慕优良、能力出众的人.真诚、坦率、乐于助人、谦虚、谨慎、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人,对人有吸引力;能力较强的人,容易引起他人的敬佩感,自愿与他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一般来说,人们更倾向于喜欢精明又有小缺点的人,心理学上称此现象为“仰巴脚效应”.意思是指精明的人不经心犯

点小错误,不仅不影响他的优点,反而使人觉得他也和常人一样,会犯错误,有平凡的一面,使人感到好接受,产生安全感.(3)由交往而建立密切的人际关系,重要的条件是交往双方的相互吸引.如果一方对另一方热情、羡慕,而另一方却表现冷漠、蔑视,就不可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引起交往双方相互吸引的因素是双方的相似与互补.除了相似与互补能够导致交往双方相互吸引外,还有仪表也是一个因素.一个相貌举止端庄大方、谈吐优雅不俗的人,给人形成的第一印象总是良好的,这本身就是一种吸引力量,使人愿意与之继续交往,并对其言行多从好的方面设想、解释.这就有助于双方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4)人际知觉是指对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认知.它包括一个人对自己与他人之间关系的识知和对他人与他人之间关系的认知.人际知觉所认知的对象是人际关系.人际知觉的良好印象会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维持和发展;相反,人际知觉印象的不良,则对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持起阻碍破坏作用.交流与表达课程总结 800 沟通是一门艺术,商务沟通更是一门高级艺术。“只有具备高超的沟通技巧,才能增强职场竞争力,提升自身职业素养,在错综复杂的商务活动中游刃有余。”《商务沟通》这门课就从沟通的基本含义讲起,浅

显易懂,层层深入,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广阔的“高级艺术”领域,其中的智慧闪着幽默,幽默包含技术,技术服务智慧,含盖职场沟通的各个方面,不仅如此,也对平时生活中的人际交往有莫大帮助,是门十分科学有用的课程。以下为我的一点点学习心得感想。

商务沟通可分为“有声沟通和“无声沟通”两大类。电话沟通、演讲、面谈等都为有声沟通,而倾听、文书、身体语言等为无声沟通。我们平时的沟通都是“有声沟通”为主,“无声沟通”为辅进行的。

有声沟通中,有效的口头表达是很重要的。它包含准确、清晰两个要素,最终表现为说服力的效果。这就要求表达者在确定好谈话目的后展开技巧性的、吸引人的谈话,动之以情、讲之以理、诱之以力等都是常用的方法。适当地可三十六计全面贯彻到谈话中。个人经验之谈,在口头表达时自身的文化涵养和人格魅力是很重要的。语言艺术需要文化涵养支持,文化涵养能从人格魅力展现,人格魅力装点语言艺术。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丰富自身知识,提高道德修养,培养人格魅力,并把它们转化为沟通中的有效工具,能运用自如。

口头表达中还要注意语气、语速、含蓄程度。这就要求我们得事先把沟通的基本内容 6W(why、who、where、when、what、how)搞清楚,不然你对着一个农民说孔子,那也是无济于事的,反而会落下故意运用知识抬高自己贬低他人的嫌

疑。

6W 是有声沟通和无声沟通的基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是万万不能不准备的。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6W 也利于更加顺利地达到沟通目的。这应该是大家都掌握的,在此就不多展开了。

无声沟通中倾听是有效沟通的武器,它和身体语言、礼仪等作为口头表达的助手能使沟通目的更好地实现。要做一个好的谈话主导者,倾听是很关键的一点,倾听能使人更好地掌握对方的思想及目的,及时根据倾听到的信息调整谈话方式或方法,使沟通顺利进行。而在身体语言、礼仪,如手势、站姿、着装等方面,更强调的是细节。所谓细节决定成败,若与人沟通时着西装穿白袜子,主动与人碰杯时高过别人的杯子,讲话时翘着二郎腿且手势过多幅度又大等等行为都是令人反感的。要创造轻松自由的谈话气氛,不仅需照顾到对方的习惯,而且自己也要充满自信而非自傲,不卑不亢。商务沟通作为职场沟通与生活中的沟通毕竟是不同的,不能太随便。

商务文书的写作、求职信以及其它书面材料也属于无声沟通,除了要注意格式、排版、纸张等硬件,内容的专业性、条理性、逻辑性更是不能忽视。这类无声沟通对文字功底有一定要求,平时得多锻炼,实在文字功底差的,可实行“外包”,但涉及一些商务吉姆的还是需慎重考虑此举。说到文

书写作也并不难,最简单的无非中心思想+格式+条理,掌握了自然很多地方都会十分方便。

现代大学生都倡导一笔字、一口话、一手文章,一笔字电脑可帮我们完善,但一口话、一手文章是马虎不得的。商务沟通就包含了一口话和一手文章,侧重前者,是一门很实用的学科。它与实际联系紧密,我们将来踏入社会职场沟通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基础,应大力推广。不仅是营销系,会计系有同学见到这门课程也希望能学,其它的系更不在话下。

就像普通话人人都要学 要说 一样,在校大学生人人都是要跨入职场的,希望学校能考虑在全校范围内开这门课程,这也是大大利于学校“成功素质教育”的发展的。

交流与表达课程总结 800 在现代社会,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真得十分重要。但是一直以来,我都不太擅长与他人交流。在中学时代,大家基本上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因此,当时人际沟通能力并非显得那么重要。但是到了大学就变得完全不一样了,我发现自己并不能很好地融入到社团活动中去,在学院的组织部门里也不像其他的干事那么地活跃。于是就更加意识到自己身上缺乏这种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虽然我知道这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培养出来的,但还是抱着学习和获得帮助的心态选了这门课。

抛开这门课的内容不讲,我想我学到了两个字:尊重。说实话,以前上通识课都是抱着拿学分的心态,上课不是在刷手机,就是在完成专业课的作业。偶尔,老师讲到什么搞笑的话题,全班便哄然大笑,片刻之后,大家又成为了低头族。然而,第一次上这门通识课的时候,老师独特的排座和点名方式令我大吃一惊。由于被安排在了第一排正对讲台桌的位置,当时心中还有点暗暗叫苦。不过后来老师后来大概说了这么一番话:既然学生都情愿做低头族,不愿抬头听老师上课,那么老师也可以马马虎虎地备课,随便搪塞学生。因为,学生对老师最起码的尊重都没有了。从那时起,我突然决定,要认真对待这门课,一整个学期也就自然而然坚持下来了。现在想想人际沟通不也是这样的吗?如果连尊重他人这个基本前提都做不到,对方也不会尊重你,更别提诚心的交流了,人际关系也无从谈起。所以,我认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尊重这一点不容忽视。

在整个学期的学习过程中,自己感触颇深的有以下几点。首先,在一堂课中,提到这么一句话:做人的道理+知识=文化。其实在大多数人眼里,文化就简单地等于知识,学历,受教育程度,我自己也一直这么认为。由于老一辈的人常常会教育孩子多读书,做一个有文化的人,所以就理所当让把文化和读书挂钩了。

像我自己平常书读得并非很多,简单直白地说,就是肚子里没什么墨水。每当看到那些满腹经纶,又或者看上去很高雅,很有品味的所谓的文化人,我都会悄悄地避而远之。

感觉自己和别人之间有巨大的差距,总想着人家说的话自己根本插不上嘴,又生怕说错了什么惹人笑话。现在想想还是挺可笑的,总是把交流局限于自己身边的人,这样永远只能在一个小小的角落蜷曲着。看一下这个等式,等式的左边,不管哪一个增加了,等式的右边都自然会增加。虽然我的知识并没有那些人那么渊博,在某些专业领域没有评头论足的一席之地,但我至少可以学好做人的道理。如果更好地掌握它,想必当遇到那些真正有“文化”的人,自己也能够从容不迫地应对,自信地交流了吧。

第二点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老师提及的关于胡雪岩的案例。胡雪岩通过四次机会,完成了自己华丽的转身,从一名家境贫穷的农村小孩成为了受人尊敬的大银行家。一个善于抓住机会的人才是一个懂得实现自我的人。胡雪岩就是这样,不轻易放弃每一个提升自己的机会。然而,反观现在,很多人为自己的失败找了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没有机会。其实,只不过是为了安慰自己,给自己找一个台阶下罢了,又或者是为接下来的碌碌无为做一个铺垫。拿我自己来说,不知不觉,现在已经接近大二的尾巴了。刚进入大学的时候,感觉满腔热忱,充满热血,一口气报了好几个组织部门,最后进入了自己心仪的外联部。当初就是抱着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扩宽自己的交际网这样的想法,才一直心心念念着要进这个部门。进部门初,一些杂活自然就落到了我们

这些小干事头上了。

学院里举办各种演讲活动时需要我们出去拉赞助,部长便让我们单独活动。忙活了整整两个星期,部门会议上,只有我一个人什么赞助都没有拉到。当时看到大家兴高采烈地讨论着,我心里很不是滋味。不过,我很自然地就这么安慰自己了:肯定就是我运气不好,没碰上什么好机会,她们去的地理位置比较好,遇上的赞助商都很大方。不过,后来在类似的几次活动当中,我都处于劣势,以至于最后在进一步考核中被踢出了部门。现在回忆起来,完全和机会无关。仅仅是自己的沟通能力比较差,并且又没有及时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导致了惨败的结果。关于他的案例中,另外提到的令我最有感触的一句话是,通过提升自我,把自己想要变成别人主动让你要。这也应了一句老话,是金子总会发光。努力把自己变成优秀的人,我想这才是一个人最大的人格魅力所在吧。

此刻想到了一个再也简单不过的丑小鸭的故事。平庸的人,就像当初的丑小鸭,无论再怎么努力地在天鹅群中表现,只会被嫌弃和鄙视。而此刻,我们就需要像丑小鸭一样,提升自己,十年磨一剑,完成蜕变。当成为天鹅的那一刻,一切便会不一样了,不需要费劲心思地去祈求和讨好,只需在那儿轻轻一站,就会有一大堆人向你投来赞赏的目光。所以,我想在今后的大学生活,包括接下来要走得路当中,我一定要记得这六个字:时刻充实自己。我要做的就是

少抱怨,多学习,因为我知道,在成为别人主动让你要这条道路上,我还要走很远。

第三点是关于倾听。何为沟通,何为交流,字面意思上理解,不就是“说”吗。其实并非这样,倾听也是交流的一部分,而且还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我看来,倾听更加接近心灵,需要以诚相待。课堂当中提到了空杯心理,我把它理解为抛空杂念,放低姿态。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人们真得很难做到这一点,总是急于想表现自己,也不管自己在他人眼里是否真得像个小丑一般可笑。其实生活中,往往是那些有能力的人,越是懂得倾听,因为他们懂得在什么样的场合适合做“满杯”,什么样的场合适合做“空杯”。另外,老师提到的非语言信息,我感觉到十分有趣。通过主人是否真心想留客人吃饭这个例子,我觉得好像真是那么回事,有时非语言信息也能为我们的交流提供很大的线索,要不怎么说察言观色呢?往往一个人的肢体动作具有很丰富的信息量,如果能够很好地读懂它,我想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自己应该会少犯许多不必要的错误吧。

第四点,就是关于敬语了。我本身是学日语的,所以对这方面还是了解一点。在学习日语的过程当中,让我挺苦恼的一点是敬语的学习。老师经常说很多日本本土的人也不能很好地掌握这一点。自谦语和尊敬语各种形式的变化,在不同场合,对不同身份的人,说话都很有讲究。相比之下,对

汉语中的敬语,我好像就没有什么特别深刻的印象了。无非就是作文课上练习写信的时候,会用到您,您好之类的,然而像令尊,令堂这些词语可以说是完全没有用过,记忆中,只在小学的语文基础知识考试中做过一两次而已。在日语中,辈分相同,甚至地位比你低,只要是不熟悉的人都必须使用敬语。然后如果在中国,我真得不敢想象。同学之间,说您好,您吃饭了吗之类的话,估计不熟的人会白你一眼,心想有必要这样吗。熟的人会对你说:你今天没问题吧。现实状况的确是这样的,我也问了身边的同学,大家基本上都说如果被别人称呼您,会感觉很怪异,不自在,觉得没必要。

不过,我感触最深的还不是敬语这一点。现在的大学生,不要说敬语了,脏话的确是经常放在嘴边。记得老师在课堂中说过,现在的许多年轻人,讲了脏话,甚至还不知道是脏话。我突然一震,像我上大学后,就老是把“我去”放在嘴边,后来回去一查,这竟然也是脏话。为此,我们寝室还开了一个卧谈会。其中有一个室友认为,特别亢奋或激动或愤怒的时候,只能用脏话表示自己的心情,这是最好的发泄的方式。也有一个室友附和着说:对啊,不说脏话,人生多没有意思,想要表达自己的时候就说出来,没必要藏着掖着。不过最后大家得出的一致结论还是,熟的人之间说说完全没关系,公共场所还是要尽量控制一下。由此可以看出,我们中国大学生在敬语这方面的意识的确是很薄弱。在很多交流中,这势

必也是一个障碍,无形之中拉低了自己,又给他人带来了不好的印象。以后,我还是要慢慢地去扭转自己的一些不好的观念,在交流中做到敬人重己。

交流与总结 篇3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冲突,融合

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跨文化交际学就是专门研究跨文化交际中的矛盾与问题, 并探索如何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学科。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宗教思想、价值观念、社会形态、风俗习惯、政治制度等对跨文化交际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1《刮痧》故事梗概

《刮痧》是当代作家王小平的一部走红小说, 是一部关于人类文化学的专著。后来经著名导演郑晓龙改编成为一部移民题材的电影, 并曾一度刮起了一股文化热潮。

故事的情节并不复杂:北京青年许大同和妻子简宁移民美国八年, 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美国梦:有了一个幸福的家庭, 一个可爱的儿子, 令人羡慕的社会地位和丰厚的收入。然而, 从北京到美国和儿孙团聚的父亲许毅祥,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 为孙子丹尼斯用中国民间刮痧疗法治病而留下淤青, 被儿童医院的医生发现, 许大同顶替父亲被美国医院以虐待儿童罪告上法庭。于是, 这个家庭的灾难来临了:丹尼斯被儿童福利院收养, 法院宣布许大同为危险人物, 遭到警方逮捕, 父亲也无奈回国。职业被辞、朋友背弃、父子分离、夫妻分居……灾难接踵而来。圣诞之夜, 许大同想见一见儿子, 只好扮成圣诞老人, 他顺着楼外下水管道爬向八楼的家时, 再次引来呼啸而的警车……不过最后两种文化在碰撞交流后终于还是走向融合, 故事以大团圆结局。

2 故事主要矛盾冲突

毫无疑问, 故事中的种种矛盾冲突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造成的。首先就是中西医的差异, 刮痧是故事中冲突引发的导火索, 刮痧疗法在中国民间很常见, 是中医传统疗法。确实能够治愈中暑、急性肠炎、食物中毒等一些常见病。但是, 这种疗法到了美国, 却成了施以暴力的罪证。还有就是中国人的“面子观”, 在故事开头, 许大同因为自己的儿子没有向老板的儿子道歉, 便动手打了自己儿子一下, 老板看了觉得不可思议, 许大同对约翰解释这一举动说:“我为什么打我儿子, 那是出于我对你的尊重, 那是我给你面子。”这样的解释让这个西方人困惑不已, 他并不能理解这个东方人的奇怪逻辑。他只知道, 打人是违法的, 这是对人权的不尊重。法律观念的不同在故事中也表现明显, 在西方社会, 事事靠法律, 事事讲证据。而中国人则比较看重人情。如美国的法庭及儿童福利院虽被大同真挚而忘情的诉说所震慑, 却仍要求有“爱的证据”, 以供法庭判决。许大同对此就深为不解:父亲爱儿子天经地义, 还需要证据吗?还有就是不同的家庭观。这也是《刮痧》中冲突的本质所在。许大同对付美国社会的生活和工作都游刃有余, 这并不意味着他在成长中耳濡目染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就已经烟消云散。在许大同心中, 家庭才是他的精神支柱。三世同堂, 其乐融融, 是他奋斗的动力和意义所在。为了父亲能顺利拿到美国绿卡, 他替父“顶罪”;为了儿子能回家, 他和妻子分居;为了父亲能看一眼孙子, 把儿子从福利院偷了出来;在法庭上, 许大同爱子心切, 甚至和对方辩护打了起来;为了给孩子送圣诞礼物, 不顾危险爬到八楼, 完全有可能“坠楼而亡”……这种爱超越了自尊、自由、平等甚至人权。而在西方人眼里这些都完全是不可思议的。可以说, 我们在这个故事中看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是如此巨大!

3 产生矛盾的文化根源

3.1 中西哲学思维差异

中国哲学的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天与人, 或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的关系问题。中国人信奉“天人合一”, 即人与自然是整体、协调、有机的联系。“天人合一”的思想使中国文化强调人对自然的顺应、协调和感恩, 以人与自然的亲和为其文化的价值基础。它包括对家人的关怀与责任、对乡土的眷恋与归依, 也有一团和气与息事宁人的柔顺。而长期的中央集权和大一统思想的统治也使中国人具有保守、求稳、求统一的观念。这在中国人对待家庭的态度上有非常明显的表现。相对于中国而言, 西方各国四面临海, 生存条件十分恶劣。他们必须与这种恶劣条件做斗争, 进而去征服大海、征服自然。因此, 他们一定要产生哥伦布式的冒险人物, 向远方开拓。那种斗天斗地的思想是一定会产生的, 这些都与他们的生存条件息息相关。因此, 自然和他们的关系是对立的, 不是战胜自然就是成为自然的奴隶。所以西方人容易产生“天人两分”的思想。所以, 西方文化主要是理性文化, 西方哲学是实证论, 而西方医学也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因此中医传统刮痧就被认为显然是“非理性”的。

3.2 中西方价值观念差异

价值观念是社会或文化中的人们所回避不了的指令。人们的行为规则、思维方式、认知准绳、处世哲学、演绎推理模式、评价事物的规范、道德标准等都被深深地打上了各自不同的价值观烙印。

中国的伦理主张“礼”, 认为人对人之尊敬, 其目的是使人际关系和谐。家庭在中国社会居于中心地位。家庭不仅是基本的社会团体, 同时还是一切社会组织的模型。因此, 要孝顺父母、爱护子女。亲情价值观在一个中国人的心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当这种价值观与其他价值观, 如法制观发生冲突时, 它总是处于上风。与中国传统文化不同, 西方社会看重的是法制。西方的人权宣言, 明确政府有责任保护个人的权利。在强调个人权利为基准的社会里, 人与人之间的情义道德常常受到冷落, 而法律受到重视。他们深信, 在法律条文中可以找到解决一切问题的办法。

3.3 中西方宗教差异

宗教是人类历史上一种古老而又普遍的现象, 要深刻认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就不得不涉及这一领域。

在宗教方面, 中国的宗教精神是重今生轻来世。人们相信天命, 以现世的幸福为目的。而西方宗教精神则是轻今世重来世, 基督教弘扬顺从服从乞求来世的精神。这种精神使他们缺乏反抗精神, 但却也更多地表现出了自由平等的意识。《圣经》认为:世上的一切人, 不论老幼, 都是上帝的儿女, 人人平等。这对于西方人的人权意识有很大的影响。

4 冲突在交流中融合

随着科技日益发展, 世界变得越来越小, 不同民族人们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不同民族、不同国度间的语言文化不同, 人们的看法、行为和表现必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跨文化之间的主要障碍不是语言, 而是思想观念和社会文化。要完完全全地适应一种新的文化极其困难, 但是文化鸿沟也并不是不可逾越的。不同的文化之间需要有理解精神和博大的胸怀。回避交流、放弃自我、相互对立都不是解决文化冲突的途径。就像《刮痧》故事中的美好结局一样, 只要交际双方理解尊重对方的文化习俗、消除民族偏见、克服民族中心主义, 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就能够被克服。

《刮痧》无疑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很好的跨文化交际的成功范例。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 全世界各民族之间的交流空前频繁, 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冲突在所难免, 而中西方文化的融合才是世界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跨文化交际研究应顺应时代变化, 突破惯有的思维模式, 培养全球意识, 克服民族中心主义, 避免自我文化的优越感, 尽量理解对方文化, 努力消除对异质文化的隔膜。随着交际双方不断熟悉对方的文化, 因为文化差异而引起的困惑就会逐渐减少, 交际质量也会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小平.刮痧[M].北京:现代出版社, 2001.

[2]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6.

[3]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版社, 1997.

[4]邓艳.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影片《刮痧》的文化解读[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1) .

考研与就业交流会总结 篇4

考研与就业

一、主办单位:政治与管理科学学院 验 交 流 会 活 动 总 结政治与管理科学学院思政专业班委会 2012年5月22日

二、承办单位:思政专业班委会

三、活动时间:2012年5月20日晚

四、活动地点:阶梯楼103

五、参加对象:政管院10级思政专业全体学生

六、活动内容及总结

1、活动流程为由协会的主持人对到场的毕业生作简短介绍,并主持活动的开始;

2、毕业生就个人的大学生活、经历做简单的介绍,重点在讲述自己的成功求职就业经历;

3、交流互动:再就同学们提出的疑问现场给予解答,就一些比较关心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活动实施情况:本活动面向思政专业全体学生,活动程序基本按照计划进行顺利,已基本达到让同学们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倾听优秀学长学姐的学习、生活经验并从中吸取有价值的经验与建议的目的。

交流会上,来自07届的以优异成绩被新乡市重点中学录取的范凯学长、09届郭勇学长对他们的大学生活进行介绍,并就业方面详细地谈了心得体会。之后,对本科毕业后的选择,就自身情况给予了同学们中肯的建议。考到南开大学研究生的李盼学姐主要就选择上研究生、怎样协调工作与学习及关于考研准备方面做了详细介绍。

潘倩学姐现任中国黄金集团河南中金集团理财经理,她通过对大学四年的回顾,就如何把兴趣与就业结合提出建议。

交流环节,同学们就考研,就业等各方面问题与各位嘉宾进行了交流。从现场反应看,同学们通过交流环节获得了更具针对性的解答与帮助。此次经验交流会举办的非常成功。交流会现场气氛活跃,掌声不断,收到了显著的效果。毕业生嘉宾不仅为大家的人生规划提出了很多具有现实意义的建设性意见,而且坚定了同学们报考及求职的信念,同时也为有志于考研和求职的同学搭建了一个信息交流平台。

通过现场与嘉宾的交流可知,本次活动在前期宣传,现场组织等方面都获得了好评,深受与会同学的欢迎,为广大同学们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帮助。同时,工作中不可避免出现一些问题,由于教室临时更换、多媒体设备不能使用,给师哥师姐带来了不便。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一定会吸取教训,杜绝此类现象发生。我们有信心在今后的工作中会做的更好。

啸声与中西美术交流 篇5

说啸声,就想到蔡元培先生在他将届古稀之龄,应《大众画报》之约为“假如我的年纪回到二十岁”专栏撰文时,怀着深情讲的这句话。而啸声不正是将他的大半生贡献给了这样的事业吗?啸声是幸福的,尽管他也吃过不少苦——能有这样的幸运,这样成就的人实在屈指可数。翻看他借助自己所熟悉的异族语言,又是不远万里奔波在欧亚大陆另一端的朝圣路上完成的这三大卷《西班牙绘画》,当在他的自序中读到“介绍其他民族的文化艺术……是从人类最高精神活动的艺术创作上帮助我们深入到他们的心灵世界……以便大家更和睦融洽地共同生活在这个似乎越来越狭小的星球上”,我更感觉到美和艺术在他心中无比崇高的地位。

全面改革开放的国策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封闭状态,也使五六十年代向俄苏一面倒的状况真正划上句号,而使国人面对了一个如此广阔的世界。啸声恰在此时从外文局调进中央美术学院创刊不久的《世界美术》编辑部。介绍外国美术的工作,激活了他自孩提时代对艺术的追逐与梦想。从此以后,不论在顺境还是逆境,他义无反顾地为沟通中西、传播美好而驰骋其天纵才华,不辞艰辛,从而作出前所未有的贡献。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啸声就成为美术界十分熟悉的名字;因为这是一片得天独厚的领地。如果可以将对美术的热爱与钻研比作神经中枢,那么,以法、西为主的多种语言优势便是他的发动引擎,正是凭借自己的综合实力,啸声以一种一往无前的奋发精神,将属于法兰西、西班牙语种的另一个美术世界大面积地介绍到这伟大的开放国度中来。不光有大量译著不断见诸专业刊物,他更以不为常人所知的苦行僧般的艰难跋涉罄其所能地将自己的所见所得呈献给中国读者。可以不夸张地说,啸声的工作不仅弥们对西方美术格局的认识。

1999年夏天,在巴黎与旅法中国艺术家司徒立的一次邂逅中,谈到我们都熟悉的啸声,司徒先生对我说:“啸声的一大贡献是他完整地翻译了法国著名社会学派艺术史家弗朗卡斯泰尔的《法国绘画史》。”因其时我已有啸声送我的这部书,自是倍觉亲切,而这样的佳评出自一位生活在法国且亦颇有建树的艺术家之口,就不能不感到它的特殊价值了。啸声是一位异常勤奋却并不居功的诚实学者,当我在过了许多年之后,在不经意中将这一反馈告知啸声后,啸声则认真地对我说:“其实我的《基督教神圣谱》是花费了更多心血的。”是啊,我知道这后一部书问世后,很快成为许多人的收藏,如果我们使用过楚图南或戈宝权先生编译的关于希腊罗马神话传说,再来看这部涉及英、法、西、德、意、中六国语言文字,提出了长期困扰中西文化交流的局面极端混乱的“人同名异”现象,有史以来首次解决这一难题、且搜集大量艺术经典名作、囊括整个基督教文化的中文词典,想必对它的份量就会有更切实的了解。从这里可以见出啸声不避艰辛、严谨治学精神之一斑。

如所周知,啸声曾以他与西方艺术家广泛深入的交往为中西美术交流、尤其是许多重要艺术家,如罗丹、米罗、塔皮埃斯、巴尔蒂斯等的来华展出作出突出贡献。而在这些活动的后面,则首先是对其艺术精华的鉴别与发现。他为1993年罗丹作品破纪录来华展出撰写的激情洋溢的文章还保留在《美术》杂志的特刊上,而罗丹一生中唯一的一部文字著作《法国大教堂》的译出,则可说是他对这位法国雕塑大师最堪欣慰的纪念了。“大教堂,这便是法兰西”,“有了哥特艺术,法国精神充分发挥出它的力量”,从中不仅令我们出其不意地聆听并窥见罗丹对“法国精神”的理解和对欧洲中世纪传统的珍视,而且也隐然可以感觉到在对“黑暗的一千年”的颠覆性认识中从啸声胸中涌起的益发强烈的深入探讨欧洲中世纪艺术的冲动——如啸声所说,他原来就是把中世纪艺术作为赴欧考察的第一重点的。

啸声更令我感动和具有开创意义的工作是他对西班牙和拉丁美洲这两大板块展开的考察和研究。他以惊人的胆魄经年累月地数度往返于欧美大陆之间,如今他在这个领域的收获已经并且陆续以如同《西班牙雕刻》、《西班牙绘画》、《五彩缤纷的西班牙》以及各艺术家专集或艺术家群体的形式结集出版。我想,在通贯各时代、足够丰富多彩和无与伦比的大量作品面前,我们是不能不怀疑以往的美术史构架是否过于片面单调而带有太多人为的意识形态的成分了。

啸声在这两大板块的研究中特别提出一个“民族气质”、“民族画派”、“民族风格”或“民族精神”的问题,他十分称赞“西班牙画派独立不群”的民族性格和“西班牙艺术家的民族自觉意识”;尤其是,他深感于“曾有过极端辉煌古文明的一些民族,如今他们通过艺术传达出的声音,微弱到几乎令人难以听见的地步”,而特别标举以墨西哥为表率的当今拉丁美洲人,说“二十世纪的拉美艺术作为史所罕见的一个伟大群体”,竟是在欧洲殖民者将自己的语言、文化、宗教乃至生活方式强加给他们数百年之后觉醒过来,“终于创造出不同于欧洲和北美的杰出艺术”。这个认同自己民族身份的问题,在今天这样日益全球化的后殖民文化语境中,对于一切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严峻抉择,无疑都具有巨大启示意义。

在啸声的研究工作中,自始至终贯穿着“洋为中用”的原则和鲜明的主体意识,而在方法论上,则是突出地体现着比较研究的特色。如在对欧洲中世纪美术的研究中,他列举西班牙罗曼绘画与敦煌壁画作品,提出“罗曼绘画作为西方绘画演变中一个完全独立的体系与在世界绘画领域中完全独立的中国绘画体系”的“异同之趣”与渊源关系问题,而为进一步深入探讨提供了重要线索,又如对米罗、塔皮埃斯、巴尔蒂斯以及莫兰迪等这些产生世界影响的现当代艺术家研究中,他更是从其自身创作特点出发,对不同民族和艺术传统、尤其是东西方艺术之间的跨文化影响关系给予特别关注,从而为文化艺术交流提供有益鉴借。

啸声与欧洲、拉美的许多著名艺术家建立了令人感动的亲密友谊,这要归因于他的热诚、尤其是他的语言能力。蔡元培先生把“多学几种外国语”作为文化艺术交流的前提,是因为他充分意识到语言能力不仅决定着我们能在怎样的程度上了解、容纳世界,而且它还承载着我们能否和在多大程度上向世界自由敞开我们的胸怀。关于这一点,我以为至今还缺少国人甚至艺术圈内朋友充分的理解,就如同我们已是水中的鱼儿,却不理会那江河湖海于我有何意义。而随着交往的扩大,对这样问题的认识,就更显迫切。我在想,为什么啸声和基美博物馆中国部主任雅克·吉埃斯、法国驻华公使郁白、大使毛磊甚至前总统希拉克都能成为好朋友呢——更不要说譬如他与巴尔蒂斯的亲如兄弟的友谊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至少是在中法文化交往中担负要职的人士,首先就都是对中国文化有深入研究的学者——就如希拉克,他对商周青铜器的爱好与知识就决不逊色于我们不少艺术家对希腊罗马雕刻的了解。

还可以讲一个小故事。法比恩女士是曾在中国四川美术学院从黄源先生学习过中国书画的法国艺术家,她按西方人的观念在很考究的香芸纱上绘制糅入中国元素的书画作品,对中国魏晋文学颇有研究的汉学家郁白(Nicolas Chapuis,80年代在法使馆任文化参赞,后任上海总领事,现为法驻华公使)以法文为其撰文介绍,又请啸声将之译为中文,啸声是以文言文体译出的,郁白又向钱锺书先生请教——钱先生则称赞说,能将法语译成这样流畅而雅驯的汉语,实在是很难得的。

包括希拉克在内的法国文化要人对啸声在组织罗丹和巴尔蒂斯两个大展中所起的主导作用和对促进中法文化对话上作出的杰出贡献都给予高度评价。而巴黎索邦大学为啸声举办中国艺术史讲座则是开启并推动着在古老的西方艺术之都阐扬优秀东方艺术的历史。细细想来,所谓东西方对话,我们究竟还有多少事要做?如果说数百年来,我们更多看到听到的还只是“西学东渐”,如同啸声与许多外国朋友的自如交往,他在推动东西方艺术相互间真正意义的对话方面所起到的桥梁作用,自然也给我们颇多启示。

啸声关于西方美术的研究,还有一部由著名油画家和美术教育家艾中信教授为之作序的内容新颖而独特的结集——《<神曲>插图集》。艾先生说,啸声纂辑完成的这部世界文学名著插图集“是目前中外书坛上难于见到的集大成的画册”。但丁的《神曲》是开欧洲文艺复兴先河的文学巨著,它不但在文学上,而且在艺术上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因而七百年来大师巨匠每以《神曲》的素材进行再创作。读一读啸声自序《我与但丁》和相关研究文字就会明白,他对这部著作怀有如此强烈兴趣,不仅是从文学与视觉艺术关系的独特视角与典型表现展开系统的图像学研究,也因为它还衔系着作者从在南开中学求学时代的少年意气与文学爱好,尤其是踏进社会后在精神上与但丁发出更深刻的共鸣。啸声说:“我最喜爱和崇敬的两位大诗人就是屈原与但丁。”他还在插图集的新版序言末尾写道:“回首往事,我与但丁结缘,已然有半个世纪了。如今,我敢以一生清白之身,怀一片至诚之心,谨以此书,奉献给伟大的但丁,奉献给所有进取向上的人。”可说性格具见,其中包含了多少人生的感喟。

啸声因此在意大利享有但丁学者的殊荣。此外,他还于2000年当选为西班牙圣费尔南多王家美术院通讯院士。这也可算“花红墙外”的一例吧。

其实,啸声在介研西方艺术领域的历史性作用与功绩,是有目共睹的。然而,他无暇顾及荣辱,而是继续走他自己的路。我知道,他已经着手编撰《墨西哥艺术》了。他曾两赴该国,盘桓九个月,足迹遍四方。如今,他一边伏案工作,一边神游故地……我突然提起他当年游黄山后夜宿山下写的那首小诗:

竹楼傍石泉,泉声催我眠。

一夜清梦好,依旧游黄山。

于是,依稀看见这位两鬓斑白的“游方僧”,又在他的白日梦中奋力攀爬热带雨林里的一座座金字塔了。

啸声兄七十华诞,谨以此陋文为祝。

两岸交流与国学教育 篇6

国学, 简而言之, 就是中国的学术, 或者说中国的文化。国学的概念始于清末, 光绪三十三年 (1907) , 刘师培、章太炎、邓实等创办《国粹学报》, 其后邓实发表《国学精论》一文, 首倡此说。在此前后, 还有其他类似的说法, 如张之洞称为“中学”, 章太炎称为“国故”等。文化是人类的生存方式, 不同地域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 因而产生出不同的文化, 所以, 文化只有适合与否的问题, 难说有价值的高下之分, 为何要偏偏打出“国学”的旗号呢?许宁微说:“国粹者, 一国精神之所寄也。其谓学, 本之历史, 因乎政俗, 齐乎人心之所同, 而实为立国之根本源泉也。” (《国粹学报·国学真论》) , 而当时的状况, 却如蒋梅笙所说:“第处此寰球大通、文化糅合之世, 学科灿列, 泰半来自欧美。青年学子, 震其新奇, 探其奥赜, 动辄目眩心醉, 谓天下之美, 尽在于斯, 而忘其国内之自有瑰宝。” (《国学入门》) 所以, 一百年前提出“国学”, 是出于保国保种的目的。当时西方列强依仗着船坚炮利, 以绝对的强势侵凌中国, 中国人两千年来引以为豪的文化传统, 也遭到西方文化的藐视和排挤。这使得部分中国人感受到了灭国灭种的威胁, 他们认为有必要再次确认自己的立足之处, 有必要重新激发起民族的自信心, 这才高举起“国学”的大旗。所以, 彼时的国学运动, 完全是民族自存、自救之道。

今天, “国学”在大陆再度活跃, 却有着完全不同的情境。一是针对风雨百年的历史反思, 尤其是随着中国迅速跨入经济社会, 走向国际化, 各种社会矛盾突出, 文化价值焦虑增强, 人们认识到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基所在。习近平说:“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 如果丢掉了, 就割断了精神命脉。” (《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二是国家实力不断增强, 民族意识、民族自尊心凸显, 中华民族面临着伟大复兴, 而民族复兴则离不开文化复兴。习近平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需要充分发挥全党各族人民今天所具有的伟大智慧, 也需要充分运用中华民族5 000 多年来积累的伟大智慧。中华民族的历史智慧是中国人民世世代代形成和累积的, 我们要总结发扬, 使之服务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事业。”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当代发展“国学”的呼声, 是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联系在一起的, 是一种历史的反省, 是自我选择的结果, 更有自信, 也更从容。

在过去一百多年里, 国学数度沉浮, 与政治、经济、文化风雨激荡, 在两岸也有着不同的发展路径和现状。两岸学者对所有这些过程都有过较为深切的研讨, 对国学的性质、功用、效果, 也有着各种各样的看法, 也不乏完全否定国学者。但是, 人类所有的发展与进步都是基于自己以往所秉持的文化传统, 在反省或展望我们自身的存在时, 我们要诚恳、公正地看待自己所拥有的可能性, 这应该成为国学学者的一个共识, 也正是在此基础上, 我们才能探讨国学和国学教育。

由于历史的原因, 两岸在复兴国学的目的、手段、年代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别。大体说来, 台湾地区历史上开化较晚, 文化底子较薄, 中间经过一段日据时期, 虽然如此, 在台湾没有出现过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 尤其是自蒋氏政权退守孤岛之后, 为保持文化正宗地位, 也为了整肃社会秩序, 将文化复兴视作重要的社会政治策略。因此, 传统文化成为台湾地区各阶层的正统、当然之学, 至今未衰。大陆则人为隔断了文化脉络达数十年之久, 重提振兴国学, 则是近二十年间的事, 两岸在国学现状和国学发展所面临的问题等方面, 有着很大的差别。

1949 年之后, 大陆致力于发展新型的社会主义文化, 为此, 必须开展一场革故鼎新的文化革命, 因此, 在其早期, 对传统文化持全面否定的态度;近年来, 新型的社会主义文化形态已经站稳了脚跟, 它所面临的是自我完善并充分中国化的问题, 于是, 人们回首传统文化, 希望从国学中找回自己的根基, 或是汲取积极的因素, 或是期待它能纠偏补缺, 这都是一种文化借鉴。无论是批判还是借鉴, 都是基于建立新型文化的目的, 所以, 对传统文化多持审视、探索、利用之态度, 其好处在于, 可以充分审查、考验传统文化, 它有可能在一个变化了的时代、一个复杂的社会环境下, 对传统文化进行选择和调整。所以, 在大陆学者中, 对传统文化持激进态度的, 远比台湾地区更多。其不利之处也非常明显, 就是有可能以主观、功利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台湾地区情况则不同, 政府和社会一直有意识地延续着文化传统, 因此有坚守和发扬的精神, 但这一传统没有经过严厉、苛刻的反思, 文化危机意识不明显。目前, 台湾地区面临着世界风云变化, 面临着两岸关系的考验, 面临着岛内政治生态的复杂化, 政府和民众对传统文化的热情不似当年, 国学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就国学教育来说, 大陆还处在新的起步阶段, 而台湾地区一直强调国学教育, 可以成为大陆学习和借鉴的一个样板。所以, 了解和研究台湾地区的青少年国学教育, 对大陆教育工作者来说, 是十分有益也是十分重要的工作。

台湾地区的《语文课程纲要》明确地将“体认中华文化的精髓”作为其语文教育的基本理念。中小学生“国文”课程学习的时间长, 明显超过大陆学生的“语文”课程学习时间。“国文”课程中文言文的教学分量重, 如初一上学期文言文占课文的20%, 以后每学期递增10%, 到初三下学期占到60%, 且要求高中生具备写作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此外, 书法也是必修的内容。高中的相关课程有三套教材:《高中国文》《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和《国学概要》, 《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其实是“四书”的分类重编本。由此可知, 台湾地区的教育体系给中国的经典文化以极大的关注, 所以, 在台湾地区中小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明显高于大陆学生。

相比较而言, 大陆中小学语文教学, 除了教授必要的语文知识和技能外, 还承担了意识形态教育的责任。小学几乎没有文言文的内容, 初中开始陆续增加, 但比重较小。虽然有过不少增加文言文比例的呼声, 也有过不少的尝试, 但一直反复, 篇章仍然偏少。进入大学后, 由于分科的原因, 除文史哲专业以外, 其余专业的大学生不再学习语文—这基本上意味着绝大部分大学生从此将永远与传统文化绝缘了。这一培养过程, 导致了青少年轻视传统, 国学知识和传统文化体验较薄弱。

随着近年两岸交流的日益畅通, 两岸国学界的交流也显著增加。

改革开放以来, 大陆的国学成就主要集中在学术研究方面, 尤其是在政府提倡文献整理之后, 经史子集四部均有很好的成果问世, 如《十三经》《二十四史》与《清史稿》都出版了质量很高的整理本;各朝代的文学总集, 如《全宋词》《全元文》《全明诗》等, 更不用说个人别集, 可以说是遍加整理。近数年来, 大陆更是大规模增加了文献研究的投入, 规模更加巨大, 包括海外汉籍的整理。这些成果, 水平高, 规模大, 不但有助于大陆的国学研究, 也为台湾地区学术界所倚重。台湾地区对大陆的学术影响也是存在的, 但其发展势头则不如大陆。

台湾地区对大陆的贡献, 则集中在基础国学教育方面, 这又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 台湾学者的言传身教, 大力推广。如台湾学者王财贵自21世纪以来, 在大陆多次巡回演讲, 推广儿童读经, 足迹遍布大陆三十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对大陆国学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再如辅仁大学中文系教授孙永忠, 在大陆传播古典诗词吟唱, 至今已有数十所高校和中学成立吟唱社团, 此项活动已引起大陆学术界和地方教育管理部门的重视, 更大规模的推广正在酝酿之中。此外, 蔡志忠以传统经典为题材的漫画, 南怀瑾、傅佩荣等人的著作和演讲, 都很受大陆读者和观众的欢迎, 有功于大众对国学的认识和接受。二, 台湾地区国学教材的输入。2008年, 大陆新华出版社引进了在台湾风行半个世纪之久的高中国学课本《中国文化基本教材》, 改名为《国学基本教材》出版, 当时引起极大的震动。2013年, 大陆中华书局再次引进此书, 出版《中华文化基本教材》, 并且在全国各地数十所条件较好的中学进行教学试点。台湾地区的《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对大陆地区的国学教材的编写有着示范作用, 目前大陆国学教材基本采取围绕经典选文和围绕主题选文的方式。

两岸国学,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 是一根主脉, 各自发展, 但在近二十年来, 形成了交集;双方在相互交流中, 各有优势, 各取所需。而在面向青少年的国学教育上, 尤其是中小学所开展的国学教育, 台湾方面积累了较多的经验, 值得大陆教育界学习和借鉴。

多年来, 大陆各社会阶层一直有着重振国学的愿望, 并有着各种形式的尝试。尤其是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下, 号召大力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极大地鼓舞了社会的国学热情, 为国学发展指明了方向。

目前, 大陆地区的国学教育可以说是在各个层面上展开着, 从幼儿园、中小学生、大学生、社会大众、政府高级官员等, 都在提倡学习国学, 提倡者既有政府、社会名流、专家学者, 也有新闻媒体、企业家等。就中小学来说, 国学教育早有尝试, 如2002年深圳凤光小学推出“‘新六艺’国学启蒙教育行动方案”, 从诗、礼、书、画、武、乐六方面, 对全校学生进行初步的启蒙教育, 此后, 这项活动普及到深圳的数百所中小学。2005年, 沈阳皇姑区就在全区中小学正式开启国学启蒙教育活动, 试行《皇姑区中小学国学教育指导纲要》。此后有多个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出台了“国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指令。到2010年, 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关于在学校开展“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的试点工作, 试点学校将在语文、历史、德育等课程中强化经典讲解、诵读内容, 参与的学校数以千计。2014 年4 月, 教育部发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文件, 确定国学成为中小学教学的重要内容。由此看来, 中小学的传统文化教育的趋势已经形成, 但自发行为多, 指导性意见多, 总体上还处在一个准备性的阶段。

由于存在着巨大的需求, 大陆出版了大量面向中小学生的国学教材。厦门地区组织“海峡两岸高中语文教学比较”课题组, 借鉴台湾教材, 编了一套《国学》系列校本教材, 即《中国孝文化》《中国士文化》《中国义文化》《中国廉文化》《中国仁文化》等, 目前已经在福建全省推广。各种校本教材或地方性教材, 数量也很多。这些国学教材, 大多是文章选读。也有两种编发, 一是模仿台湾《中国文化基本教材》, 通过主题选文, 形成教材;二是选定经典, 逐年诵读, 基本遵照这样的顺序:1.蒙学读物, 如《三字经》《弟子规》《笠翁对韵》、古诗词等;2.四书;3.五经;4.诸子等。这是中国传统国学教育的路子。此外,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教师节在北京师范大学关于不赞成在中小学教材中删减古诗文的讲话被报道后, 各种版本的中小学语文教材都增加了古典诗文的分量。

教育部称将适时调整课标, 修订教材, 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 但就目前而言, 传统文化如何进入中小学课程, 还没有具体方案, 影响了师生学习的积极性。国学教材的编写不少是出于自发, 没有经过审慎选择, 一些与当代社会价值不符的内容, 没有剔除。如二十四孝中的郭巨埋儿等。此外, 也是最为重要的, 是学校缺乏足够的国学师资。在大多数学校里, 国学都是由语文教师教授的, 而国学经典中的语言知识、思想内涵等, 语文教师往往力有所不逮。这些困难也说明, 开展国学教育, 要立足现实, 光是拿来主义是不行的。

在国学推广热潮中, 社会教育机构发展非常迅速, 非常值得重视。国学教育机构往往以“书院”命名, 不下万家。这些书院中, 除少部分以学术研究、高端传播为主, 如尼山圣源书院外, 大多数是以青少年或社会人士的国学教育为目的, 是国学推广的重要力量。书院最常见的活动首先是读经, 其次经典讲读, 再次是古代文化、礼仪、才艺等的学习。这些书院往往按照《弟子规》要求制定学生行为规范, 要求师生身着汉服, 向孔子像行礼等, 营造出较学校更为真切的国学环境, 容易引起学员的兴趣。有些书院还提供进一步的修身实践的机会, 如江西豫章书院规范了春秋释典、朔望之仪、星期会讲、晨昏之令、开笔辞山等教学礼仪;北京杏林通慧书院设有宽广的农耕区, 学生在进行国学培训的同时还要进行农耕体验, 等等。

成功的书院则得力于自由发展的精神, 以及对国学传统的精深理解, 得力于有识之士和国学教育专家的支持。但更多的书院却处在较为艰难的状况, 因为没有被社会认可的学历和文凭, 学习内容也不能满足当代社会下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缺乏稳定的经济来源, 这些都会影响书院自身的发展。如何利用好书院的特点, 保证书院学术资源和影响力, 使其可持续发展, 以及在什么层次上、什么程度上发展, 都是需要调查、研究的问题。

两岸交流为国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也为应对两岸当下面临的问题, 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双方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 取长补短, 就可以为国学教育创建一个坚实的基础, 使得国学教育能够得到充分的、多样化的发展。

我们必须优先考虑如下这些问题:首先, 在当代社会背景下, 究竟什么才是有意义的“国学”?它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显然, 不能说古典的东西就是国学, 作为继承传统、面对时代的“国学”, 应有其自身的标准和范围。其次, 在当前学科教学的背景下, “国学”应该有个基本的标准, 有个较为明确的内容和领域, 这才能决定中小学国学应该学习什么, 以及怎样学。再次, “国学”是一项集知识性和实践性一体的学科, 在当代社会里, 学生缺少体验国学和使国学生活化的社会环境, 可如何重建这样的环境, 鼓励学生进行国学实践呢?书院里的长袍、行礼、吟诵, 是否真的就是所谓的国学体验呢?这也是很重要的议题。

如何与学生进行个别交流 篇7

一、通过“交心本”, 定期与学生进行个别交流

班主任一般通过召开班委会和小组长会等形式, 来了解班内情况。学生面对着老师, 常常不敢说实话、心里话, 这样得到的情况往往缺乏真实性和全面性, 导致不能有的放矢、更加有效地进行班级管理。经过反思, 我让每一个学生建立了“交心本”, 一周一次上交, 作为师生之间沟通的媒介。学生把自己一周内的情况进行总结, 包括思想和心理的变化、学习上的困惑及进步、生活中的烦恼及喜悦、对班内一些问题的看法及建议、想对老师说的悄悄话等都可以写在“交心本”上。翻看着一页一页的“交心本”, 仿佛就是在和学生进行一次次心与心的交流。我仔细阅读每一位学生的“交心本”, 之后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和特点写下“评语”, 对学生近一段时间来的情况予以中肯的评价, 给予鼓励;还针对学生提出的各方面的问题进行解答, 帮助他们分析, 提出建议。另外, 我还有一个专门的本子, 用来记录学生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批阅完毕后, 我会及时把“交心本”发到学生手中, 让学生在第一时间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和鼓励。对学生在“交心本”中反映的普遍性问题, 我会在班会上进行集中教育和处理, 个别性问题我就单独与学生交流解决。这样做, 虽然会花费自己不少的时间, 但是通过“交心本”, 学生敢和我说心里话了, 把我看作他们的知心朋友, 我也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状况和班内情况。

二、“学生个别谈心记录表”———注重与每一个学生的交流

与学生谈心, 是班主任工作不可缺少的一环。但个别谈心的随意性和不均衡性通常是班主任与学生个别交流中易出现的问题。为杜绝这种现象的发生, 我特意设计了“学生个别谈心记录表”, 每月保证和每一个学生进行至少一次的个别谈心。表中涉及到学生的姓名、生日、家庭电话, 以及学生父母的工作情况等个人信息, 另外还包括一个主要的内容, 就是与学生个别谈心的时间、谈心的内容、谈心的次数, 等等。

与学生进行个别谈心时, 我特别注意“四重”。1.重情。注意情感的交流, 营造一种充满人情味的谈心氛围, 以爱换爱, 以信任换信任, 使师生处于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的境界。2.重理。与学生谈心时注意讲道理, 与理服人, 不能强迫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通过明理教育, 可以使学生明辨是非, 启迪心灵,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3.重心。在谈心中做到将心比心、以心换心, 尽可能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4.重导。运用疏导和引导的方法, 帮助学生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进而改变某些行为, 达到谈心的目的。

每次谈心结束时, 我会和学生一起完成最后一个环节:通过谈心, 学生写出自己的心得感悟和收获;我为学生写出寄语, 包括对学生的鼓励、建议和希望等内容。通过“学生个别谈心记录表”, 保证了每位学生都有与班主任进行个别交流的机会, 较好地防止了谈心的不均衡性, 让学生心中感到老师把关注平等地洒向每一位学生。同时, 通过认真填写“学生个别谈心记录表”, 有效地防止了谈心流于形式, 谈心效果明显加强了。

三、周末“QQ聊天”———学生喜欢的个别交流方式

现在的学生大都喜欢上网, 而且都有自己的QQ。于是我就充分利用这一先进的手段, 在周末时间和学生进行个别交流, 在QQ聊天中, 没有了面对面的拘谨和顾忌, 学生更易敞开心扉。谈话的内容更是涉及方方面面:心事困惑、心得感悟、班级管理、学习、生活、时尚……在其他场合不便于直说的心里话, QQ聊天可以轻松地表达和流露。特别是一些敏感的话题, 如早恋、网恋等, 学生把他们心中的小秘密通过QQ聊天向我诉说, 我耐心地与其交流, 并针对具体情况, 对青少年应具备的人生观、价值观、交友观等进行指导, 做学生人生路的领航人。

一次, 班里一名性格开朗的女生在QQ聊天中, 向我倾诉了她的内心烦恼, 她说最近一段时间, 有个男生常给她写信, 想和她交朋友, 可她并没有这样的想法。现在她的头脑中整天想着这件事, 既不好意思告诉父母, 又不好意思当面告诉朋友。为此她很是苦恼, 不知道该怎么办, 想听听我的意见。我深知这是她对我的信任。因此对这件事, 我不但不能敷衍塞责, 而且要尽力帮助她解开心中的这个结, 我首先肯定地告诉她, 每个人都有爱与被爱的权利。有人喜欢她, 正说明她身上有值得别人去爱的地方, 应为此而感到高兴。其次我肯定了她近一段时间来的进步, 说明她是一个有理想、肯吃苦、有上进心的学生, 一定要妥善处理好此事, 否则, 就会前功尽弃。然后给她分析了早恋和学习的利害关系, 最后以一个朋友的身份给她提出一些建议, 以供她选择和参考。经过几次QQ聊天后, 她的情绪渐渐趋于稳定, 脸上又露出了往日的笑容, 学习也更加专心了, 后来还通过QQ送给我一张感恩贺卡, 真诚地向我表示感谢。通过QQ聊天, 我多次帮助学生解决了各种烦恼和困惑, 师生之间的距离感消失了, 心也贴得更近了。

教师如何与家长交流互动 篇8

学生所受的教育, 主要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尤其是中小学生, 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 家长对自己子女的身心特点比较了解, 因此要做好学生工作, 与家长沟通就成了必不可少的环节。本文结合笔者实践谈谈教师应如何处理好与学生家长的关系。

一、尊重家长, 做一位耐心的倾听者

家长最熟悉、最了解自己的子女, 对子女的教育问题最有发言权, 教师为了教好学生, 应该尽可能地抽出时间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有些家长在和老师交谈时免不了要唠唠叨叨说好多, 自己在家里是怎样为孩子操心, 给买什么吃的, 给多少零花钱, 怎样看孩子学习。这时教师一定要耐心倾听, 这样做首先使家长从心理上觉得教师尊重自己, 自然就产生配合的倾向;其次, 在听家长说的过程中充分了解了学生在家中的表现, 便于教师对症下药进行管理。我班的董平同学因父母离异一直由奶奶看护, 性格内向, 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经常独自坐着流泪, 老师问话他也不说。当我看到这种情形, 便及时去家访, 了解他在家里的表现。老人伤心地诉说着有关孙子的每一件事, 我了解到他的情况后, 我就经常主动和学生交谈, 安排他参与班级管理, 不断地鼓励他, 让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渐渐地这位同学性格开朗了, 学习上进了, 对自己也有了信心。

二、尊重学生, 与家长真诚沟通

对于教师与家长交往, 如开家长会、家访等, 学生和家长都比较担心, 他们往往将教师作为一位“告状者”来看待, 学生怕老师家访, 家长怕被老师请到学校。存在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教师与家长缺乏沟通;二是教师不注重与家长的交谈方式。上海著名教师黄静华老师说:“一个有爱心的教师也是一个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的教师。”心理学家也曾用两组智力相同的学生做实验, 一组经常给予鼓励、夸奖, 而另一组经常是批评指责, 结果经过一段时间后, 爱夸奖的一组的学习效果明显好于受批评的一组。既然夸奖有如此好的效果, 我们又何不把它用于我们的教学中呢。家长是孩子的直接监护人, 家长对孩子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与其让家长以失望的心态对待孩子, 还不如满怀希望助孩子成长。因此在与家长的交往中我总是坚持先说优点, 使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抱有信心, 其次才是指出缺点与不足, 引起家长的重视。我总是对家长说:“你想让你的孩子做得更好吗?只要你能坚持发现他的优点, 坚持鼓励他, 相信他会做得更好。”这话说起来容易, 可要坚持做到的确也很难, 但是为了孩子, 为了我们的教育, 我相信每位教师都能做得很好。

三、与家长建立团结协作的合作关系

家长把自己的子女交给学校, 教师把自己的爱无私地奉献给学生。为了这共同的爱, 教师与家长应该团结协作共同教育好学生。教师在与学生家长的交往过程中, 应平等地与学生家长共同商讨对学生的教育方法和措施。有些教师为了省时间、图方便, 不注意交谈方式, 对家长开口就是命令的口气, 让家长感到很不舒服。有些家长文化水平有限, 教育中不注意方式方法, 自己高兴的时候, 孩子干什么都行, 自己不高兴的时候, 对孩子就横挑鼻子竖挑眼, 甚至体罚, 也有些家长平时不管孩子, 出了问题之后再教训。其实父母的爱应该是感性加理性的爱。一味地迁就、忍让只会造成孩子的惰性思想。做为一名教育者不仅有教育学生的责任, 也有引导家长改变不当教育方式的责任。家长素质提高了, 也会对孩子形成榜样作用, 从而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二年级时我班有一名从农村转来的学生, 也许由于环境的变化使孩子感到好奇, 放学路上就这儿转转, 那儿望望。有一天中午竟在一个商店看了一中午电视, 下午一到校, 家长就气呼呼地来到办公室, 说要把孩子领回家好好收拾一顿。我劝住了家长, 叫来学生耐心地寻问他不回家的原因, 结果他说家里没人和他玩。我对学生进行了教育, 又和家长进行了交谈。原来这个孩子平时写作业特别慢, 孩子一回到家, 家长就让写作业去, 这使孩子觉得家就像个牢笼, 觉得还是在外面自由。我和家长一起分析之后, 认为他们平时在家里把孩子管教太严。玩是孩子的天性, 只要我们注意观察, 发现孩子的兴趣之所在, 根据他的活动特点, 合理安排, 总会有转变的。在学校我也加强了对该生的管理, 只要他能按时完成作业就提出表扬, 路队上专门有人护送。经过一学期的努力, 该生有了明显的进步, 写作业速度快了, 还有了爱阅读的好习惯, 家长也对孩子越来越有信心了。

交流与总结 篇9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我们这里所说的文化主要是指某一人群活动圈内形成的一套约定俗成的意义体系。由于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发展过程以及其他因素的不同, 各个民族都有其特性, 其文化也各有特色。在不可抗逆的文化方式影响下, 人们形成了价值取向、思维模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有鲜明特征的不同文化身份。比如, 中国人的顺从自然、注重过去、追求宁静、隐含个性的价值取向, 与西方人的天人相分、着重未来、个性张扬、追求创新的价值取向形成了很大的反差。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文化在语言交际上表现为:汉语注重人际关系, 以情为出发点, 英语注重客观事实, 以事实为出发点;汉语不受形式逻辑的限制, 可以进行丰富联想的直观表述, 而英语是一种理性语言, 有很强的逻辑层次。如不了解中西方思维文化的差异, 对语义的理解就只能停留在语法意义的层面上。

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任何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 一靠自身创新更新的能力, 二靠外来文化的不断补充。这二者有着内在的有机联系, 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没有各种不同文化的互相交流、融合、创新, 文化的进步与发展就无从谈起。美国作家爱默生在《美国学者》这篇文章里说道:“从遥远的古代流传下来一个寓言:从一开始神就将人塑造成各种不同的人, 这样人就能更有益于自身, 就像手被分成五个手指头以更好地互相协作一样。这个寓言揭示了一个永恒的真理:只有一个完整的人——世上各个具体的人只是部分展现人的特征, 你必须在整个社会中才能发现这个完整的人。”由此, 我们可以作进一步引申, 即不同民族所创造的文化在反映人性的完整丰富性方面也是具有互动互补性的。

跨文化交流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实现信息传递, 获取信息, 促进物质文明的发展;二是吸纳对方文化、价值观念中的积极成分, 促进社会文化的进步。

二、文化态度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作用

在跨文化交际中, 仅有对异文化的感知是不够的, 还要有正确的文化态度。英国语言学家Littlewood认为:“当我们采用一种新的语言模式时, 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就放弃了原先的文化身份。”同时我们应该知道一个民族的存在, 也是以民族文化记忆为标志的。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生活同质化趋势的日益明显, 人们传统文化意识发生了质的变化。那种因不能共享同一文化环境而产生的文化冲突, 在逐步被文化移情所缓解。但是坚持本民族文化身份和优秀的文化传统既是每一个“世界公民”的心理需求, 也是多元文化的客观必然。21世纪人类的经济文化交流进入全球化的时代, 语言与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进行交际时表现得更为明显。跨文化交流不仅需要人们具备语言应用能力, 还需要人们具备文化理解能力。在与异文化的碰撞中, 我们应该既为本国文化而骄傲, 又要欣赏、尊重、学习、宽容其他不同文化;既不能放弃对异文化的感知, 也不能完全丧失母语文化身份。总之, 理想的跨文化交际是一种对话式的交际, 是任何一方都不被忽视而双方又有互相尊重、互相肯定的动态交流方式。

目前全球化浪潮高涨, 由此引发了人们对文化是否会“一体化”的担忧。语言是交际的工具, 而英语无疑已成为世界的共同语言。2000年末, 英国政府宣布以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人数已经超过以英语作为母语的人数;而美式英语则相当于网络世界的普通话。到2000年止, 全球互联网有60%以上的内容来自美国。有学者担心, 随着美国文化产品大量涌入世界各国, 可能会使一些国家民族原有的文化受到压抑, 失去“活性”, 最后重新成为文化霸权的牺牲品。人们应该清楚,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素质的标志, 是其精神和灵魂所凝聚的神圣寄托。要保持民族独立, 首先就应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立。因此, 在跨文化交流中应坚持如下原则:一要树立文化平等观、语言平等观。二要克服文化的自我中心论。不克服文化的自我中心论, 就无法实现跨文化交流与合作。

三、如何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当今世界跨文化交际变得越来越普遍, 可是在跨文化交流方面存在的最严重的问题, 就是东西方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不平衡。西方文化在交流中逐渐取得优势, 而东方文化则有失去自我特色而被同化的危险。实际上, 跨文化交际是一个双向交流过程, 交流双方都了解对方的文化特征并彼此尊重对方的文化习惯, 是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必备条件。

目前, 在跨文化交际领域确实存在着文化迁就主义的倾向, 即苛刻要求我们的外语学习者宽容外国人。如, 为论证“文化差异”所举的例子都发生在中国。人们总是责难中国学生因为不懂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而讲话不得体, 这是不公平的。跨文化交际不仅是交际双方语言的交流, 更是社会文化的交流, 双方应该相互体谅以促进交流。中国学生确实应该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提高跨文化交流的敏感性, 但是外籍教师也应适应中国的文化。我国在英语学习方面存在着严重问题, 学习者所接触的材料中对英语语言文化介绍、研究的比例较大, 而对本国文化从外语学习的角度进行研究的比例很小, 结果很多外语学习者不懂得如何用外语表达中华民族的文化, 不懂得如何表达那些汉语所特有的对联、成语、典故、歇后语等等。我们通过外语了解西方文化, 同时也期望西方通过该语言了解和吸收中国文化。如果我们无法准确地用英语表达我们的传统文化, 那么世界何以了解中国呢?因此我们应加强跨文化平等交流意识, 研究如何用外语谈论中国, 让世界了解中国。

学习西方语言并不意味着要盲目地屈从于西方文化, 而是要在了解的基础上吸收其营养。而且, 我们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时还必须要求西方人逐渐熟悉中国文化, 了解中国的风俗习惯。中国与英语国家只有本着彼此尊重的原则, 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对话、交流, 才能跨越因文化差异造成的障碍,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向跨文化交流。

解决中国与西方文化交际不平等的问题, 首先在意识上要遵循跨文化交际的伦理指导原则——平等交流意识, 树立文化平等观与语言平等观。放弃民族特点与文化身份去学习外语, 是绝对不可取的。在跨文化交际中, 应从目前对西方文化的迁就与从属转变为东西文化相互传播、相互借鉴, 这样才有助于不同文化人群之间的交往达到更高境界。其次, 在思想上应相互理解。要达到平等的跨文化交际, 相互理解显得尤为重要。东西方文化不同, 语言也不同, 文化差异显而易见地体现在各自的语言表达之中。在跨文化交际中, 应该承认差异并允许差异共存。要使交际顺利进行, 就应以对方的价值来看待和评价对方的行为, 容忍、尊重并理解别人和自己的不同, 不能拿自己的语用规约做标准来衡量和评判对方的语言运用。要提高跨文化平等交际的功效, 就应使交际双方能充分发出属于自己文化的声音, 最大限度地相互接近和理解, 以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沟通。

要成功地实现跨文化交流, 一方面要摆脱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 同时又要放弃以东方普遍性替代西方普遍性的整体置换术。东方与西方在全球化中将形成汇合、交融和互渗的关系。

强势文化社团对弱势文化社团实施控制的问题, 以及弱势文化社团对自己文化身份加以捍卫的必要性自然成为不可或缺的话题。我们不能因为看到强势文化社团和弱势文化社团之间的不平等, 就对弱势文化社团向外来文化开放学习持保留态度。如果强势文化社团因走向封闭而激化文化冲突, 对它自身来说这是步入衰落的警示, 对于弱势文化社团而言, 必须勇于回应挑战, 而不能视其为自我封闭的理由。人类学家波阿斯 (Franz Boaz) 曾对欧亚文化在全球的主导地位作过这样的评论:“文化的进步取决于某一社会是否有机会向相邻社会的经验进行学习, 人类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一个社会的种种发现向其他社会传播, 其间的接触愈广泛, 学习的机会愈大。总的来看, 文化最简单的部落封闭的时间最长, 因而未能从相邻社会的文化成就中获益。”

结束语

在跨文化交流中, 人们会遇到不同的文化。面对不同的文化, 我们应采取“求同存异”的态度。两种文化都面对着许多需要共同解决的问题。在发展高科技和与高科技直接相关的教育方面, 求同占据主导地位。大家都在考虑充分利用科技和教育来促进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存异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这是因为一种文化最富有魅力的地方在于它的个性, 而不是它的共性, 在于它的特殊而不在于它的一般。因此, 求同和存异这两个方面不可或缺。既要注意到同中有异, 也应注意到异中有同, 对这个方面应该给予同等的重视。在中西交流中, 我们不要有自大情绪, 也不要有自卑情绪, 而应正视中、西文化的差异并尊重西方文化, 学其长, 避其短。只有持这种态度, 才能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文化中吸取对自己有益的东西。

摘要:文化交流的目的是人类互相学习、共同享受各民族创造的精神财富, 所以文化建设中无论从世界角度还是从民族角度来看, 保护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与吸收外来先进文化都同等重要。各国家民族之间只有本着彼此尊重的原则, 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对话、交流, 才能跨越因文化差异造成的障碍,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向跨文化交流。

关键词:多元文化,文化交流,全球化,同质化趋势,平等交流

参考文献

[1]张哲.强化文化平等交流意识, 改革外语教学和教材内容[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1, (1) .

[2]许力生.跨文化的交际能力问题探讨[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0, (7) .

[3]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7.

[4]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

[5]张德明.多元文化杂交时代的民族记忆问题[J].外国文学评论, 2001, (3) :11-16.

上一篇:网络管理与监控下一篇:同音同形异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