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关系

2024-06-17

角色关系(通用12篇)

角色关系 篇1

1演员与角色的关系

1.1演员与角色的矛盾统一

影视表演和舞台剧表演所强调的“三位一体”, 就是所谓的表演者、表演工具、 表演结果是一体化的。演员要像角色生活在生活中一样生活在舞台上。演员在创作初期, 首先, 通过剧本接触到剧中的人物关系、故事发生的地点、故事背景、 冲突以及规定情境;其次, 分析人物的背景、性格、特点等, 从角色内心的世界着手, 摸索出人物的形象, 还原剧作家笔下的真实人物。从对事件冲突的剖析中, 理解作品的主体和内涵。分析剧本和角色, 就是在寻找自我和角色的异同, 从而将自我的生活和情感, 融入到角色的生活和情感中去, 让自己成为角色, 生活在舞台上或镜头前。

1.2演员自身控制角色

在表演的过程中, 演员主要分为两种类型:性格演员和本色演员。“演员” 作为创作者的“我”, 既是“第一自我”, 也是“第二自我”。比如话剧《原野》 中金子的扮演者徐帆, 她本身就是“第一自我”, 徐帆创作角色的女主角金子是“第二自我”。当徐帆拿到剧本时, 她作为一个局外人, 分析剧本、了解时代背景、人物性格, 将剧作家赋予人物的性格特点完完全全展现在舞台上的时候, 她对人物进行了再创作。当她自己就是金子时, 又回归到了“第一自我”, 这时, 她在舞台上“放弃”了本我, 把原本的自己抛在了一边, 变成了剧本中的角色生活在舞台上, 使用替代的表演方法做到了演员与剧中角色的统一。演员挖掘角色, 就是演员自身的性格特点符合剧中角色的行为习惯, 然后将之代入剧本, 通过台词和动作的方式, 将剧中的人物活生生展现在舞台上或荧幕前。 这需要演员更好地理解“规定情境”。 规定情境, 就是剧作家赋予整个剧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生活的环境。演员要在角色的规定情境中展开想象, 真实地生活在规定情境中, 完成内外部行动。很多演员都演过武则天, 范冰冰的版本尤为观众喜欢, 武则天小时候天真无邪, 长大后野心勃勃, 其性格随着规定情境的变化而变化。范冰冰自身的经历与武则天极为相似, 她从《还珠格格》中名不见经传的金锁, 到现在的一线当红女演员, 这段不寻常的经历, 给她在出演《武则天》的创作中带来了不少的刺激和灵感。当然, 现实生活中的演员不可能先去实践一个角色, 然后再去感受, 将之呈现在舞台那个不同时空的人物身上。 演员只能以自身性格对那个时空发生的事件做出的情感、语言及肢体反应, 尽可能做到演员与角色的融合。比如演员文章, 无论是《奋斗》里的向南, 还是《蜗居》里的小贝, 都是以年轻人生活在大城市的状态出现在荧幕上, 在剧中总能出现文章本身的影子, 这就是和他本身的经历路程有着很大的关系, 也就是本色表演。

2结语

演员在表演的过程中, 如果演员所扮演的角色与剧作家赋予的角色的关系只是相似而不完全吻合, 那么, 演员在镜头前的信念感就不会那么强烈。一个演员在分析剧本的时候, 作为一个局外人看待整个作品, 实际上就是把自己置身于角色之外了, 演员相对来说比较理智。但太过理智, 就会扼杀演员的想象力和信念感, 会让整个表演显得枯燥无味。但如果演员充满信念, 完全相信规定的情境, 当其站在舞台上时, 由于自己非常相信整个剧情故事, 相信自己就是角色本身, 那么, 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就会比较自如, 就像真的生活在生活中一样。所以说, 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信念是创作人物的关键, 有了这个基础, 观众在看剧时才会有真实感。因此, 使自己相信角色, 相信自己就是角色, 寻找角色与自我的融合, 应该是每个演员毕生的追求。

摘要:角色与自我的融合, 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中最高的表演境界。演员要想使自己的表演符合特定的人物性, 体现出演员独特的人格魅力, 除了要掌握扎实的基本功和表演技巧外, 还要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和文化支撑。这样才能揣摩不同角色的性格特征, 丰富人物形象。

关键词:影视剧,演员,角色塑造,情感表达

角色关系 篇2

我国有“一生为师,三生为父”“师徒如父子”的古训,把老师的地位看的高高在上,容不得学生任何的不尊和挑衅。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观念越来越受到挑战,面对当前形势,面对现代学生,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也更应该进入反思时期,新的要求,新的理念也已渐渐的深入人心,作为教师的我们,传统的观念是否落后了,是否有距离,是否还在一成不变的墨守成规?是否有被时代淘汰的危险?有被学生“下课”的可能?“我变,故我在”,这是时代的要求。

现在已进入二十一世纪,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家庭的溺爱,社会的包容,媒体的引导,使他们成为一批注重自我,张扬个性的群体,这与我们这一代人强调共性的东西较多是不同的,他们有自己的审美情趣,对事物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同时也不乏娇生惯养自私狭隘的一面。他们柔弱,敏感,易受伤害。迫切希望老师、家长能够理解、关爱他们。

因此,建立、健全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师生关系是当前一项重要的任务。我们认为现代师生关系应该包括下列四种关系。

一、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

民主、平等、相互尊重是形成融洽师生情感的前提条件,老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教师在要求学生尊重教师的人格、尊重教师的劳动的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因为同教师一样,学生也有着人所具备的一切尊严和品格。这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人的基本要求。教师要把学生视为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社会意义上的人。长期以来受“师道尊严”的影响大多数老师以居高临下的姿态面对自己的学生,甚至把学生看做容器、工具,当前,不尊重学生人格的现象相当普遍,在经济、文化、教育欠发达地区更为突出。

都说尊重是相互的,今天你尊重他,明天他尊重你。作为教师,应该给学生的成长引路,给学生的人生导向,而不是限制学生的发展空间,更不能给不服自己管教的学生或有某种缺陷的学生“判死刑”。教师应该多一些爱心,多一些学生的理解、尊重与关怀,将学生的缺点当作财富而施教,因为它可能使你成为教育家――用魏书生的话说“没有任何一个教育家不是因为对问题学生的教育获得成功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家的。”

民主、平等是现代师生关系的基础,离开了这一点,现代师生关系也就无从谈起。教师是师生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处理好师生关系的关键,因而自然在建立民主、平等新型师生关系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二、相互信赖的朋友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告诉老师,不愿意与老师开诚相见,那么谈论任何教育都总归是可笑的,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的。”

教学过程是一种多边合作过程,只有教与学“合作”默契,才可能有高的教学效率。教、学合作的必要条件之一是教师主动与学生建立一种相互信赖的朋友关系。相互信任是师生建立朋友关系的前提。其实,教育本身就是一种信任。这种信任,既包括社会、家长和学生对教师的信任,也包括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大量实践表明,成为朋友的师生之间,彼此都充满了信心。这种双向的期待和影响大大缩短了教与学之间的距离,一方面增强了教师教好学的信心,另一方面使学生更加自信。

三、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教”与“学”(的关系教与学的关系是师生关系的内涵。但现代教学中的“教”已不再单指“传道、授业与解惑”了,它包含下列几个方面的意义:第一,学高为师。教师“闻道在先,术有专攻”,掌握着教学的方向、内容、进程和质量,自然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知识的源泉。第二,身正为范。在学校生活中,教师要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学生的楷模。教师许多高尚的品质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在此基础上,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三,指导学生个性健康发展。指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特别是培养和强化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是教师“教”的重要内容。第四,强化学生人格建构意识,促进人格结构不断完善。人格是客观现实与人的心理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是具体的个人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意识倾向性,以及经常出现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运用心理学方法对学生的世界观、理想、信念、性格、气质等个性倾向性和个性特征的塑造与改造,使知、情、意、行协调统一,形成一个心理活动和谐、均衡的心理系统,是每一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以上几种关系融为一体,共同构成了现代师生基本关系。基于以上几种新型师生关系,现代教师必须转变自身的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转变自身在知识传递方面的角色态度和行为方式,重新塑造自己的教师形象。

一、由知识的权威者成为知识的组织者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共同掌握知识,寻求共同发展的过程,它涉及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过程。教育史上,教师在知识问题上的权威是不断下降的。随着知识合理性的不断修正和扩展,知识大众化了,如果教师在一味的“维护”自己的权威,结果只能遭到学生的嘲笑,其威信下降更快。因此,教师不能在以课程知识的唯一拥有者和权威自居,现代教师威信已不在依靠对某类知识的占有,而应根据一定的教育教学目的,把各种知识组织起来,从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中获得。

二、由知识的传递者成为学习的促进者

现代人类总体知识加速增长和快速更新使得学校中尽可能多的开设科学课程,并要求学生牢固的掌握。然而一定的时间内,学生掌握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要把学生从大量的知识内容中解放出来,形成一种探究知识的兴趣和习惯,以适应终身学习的要求,教师就不能在把单纯的知识传递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而应该把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方法及灵活知识迁移的能力作为学习的主要任务,扮演“学习促进者”的角色,现代教学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阐释为“培养学习者”的过程。

转变角色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篇3

一、背景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体育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也在深化。对于体育教育改革的实践者——体育教师,如何在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本?如何引导学生由“学会”到“会学”?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和情感交流,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这些问题迫切需求教师转变观念,完成角色转换,否则就成为了课改路上的绊脚石。

笔者从事体育教育工作近八年,也是课改的八年。从大学学习、实习所得到的传统教育到工作后的课改新理念,使我对教师角色转变的认识上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教学模式下的体育课,教师的思维方式束缚在条条框框之中,体育课一般采用慢跑——徒手操——教学(教师讲解示范、学生练习、教师考核)固定的模式。这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象力,抹煞了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也没能达到体育课所要求的多种教育的作用。课改后,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传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使体育教学更加科学化、理性化。

二、教学情景描述

情景㈠

课改前——

老师:今天我们将进行立定跳远学习。下面注意听讲(教师讲解动作要领、示范),大家按秩序练习,每人跳十次。

学生:有什么好跳的,我小学都会的,跳来跳去没意思。

学生:小声点,老师听到了又要被罚了,跳几次完成任务好了。

学生:我跳不好,你帮我挡着老师,我跳。算了,我还是不跳了,反正从小学到现在我都是零分。

学生:看xx,多笨,就是跳不起来,用力不就行了嘛!还好,老师没有看到,否则又要罚跳了,真幸运!

情景㈡

课改后——

老师:今天我们将进行立定跳远练习,重点解决起跳后的腾空问题。我相信大家都会跳,那么今天我们就比一比,谁跳的最合理?谁最有办法跳好它?谁跳的最远?找出原因。

学生的激情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教师走进学生中共同学习本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更加积极向上。学生自由结伴、自由组合,有了初步的交流合作意识,对于合作不均教师及时地引导、点拨,鼓励大家关心后进生,同时又要尊重他们的自尊心。

老师:大家刚刚跳的都不错,记住自己跳的远度。接下来我们利用现有的器材,想一想,怎样才能跳得又高又远?和自己的过去比一比,有什么收获?注意安全!

课堂气氛又活跃起来,自由结合的小组互相讨论,各自出谋划策。有的利用橡皮筋,有的利用海绵垫,有的利用同伴的手臂……跳不好的学生也动起来了,因为老师给他一个展示智慧的舞台。

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到学生中间,给他们一个赞许的目光、一个微笑、一次点头,使学生对自己充满自信,享受进步的快乐。

学生:真开心,我比以前跳得远多了!

学生:虽然我跳得不远,但我想的办法最好,老师都为我翘大拇指呢!

老师:今天大家跳得很好!很多学生想的办法老师都没有想到,老师从你们身上也学到了很多。我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保持“勤动脑”的好习惯,利用你们的智慧来加速身体素质的提高。

学生:老师,下次什么时间再跳?我还有好的方法。我回去准备一下,下次会更好……

三、评析

传统的体育教学是以教师为核心,学生往往是知识接受的被动体。从情景㈠可以看出,学生学习是机械的、呆板的。他们练习的目的是完成任务,至于为什么练习他们没有兴趣知道,也没有时间去考虑。对于教师他们言听计从,所想到的是教师的严厉,是完成不好之后的惩罚。教师要求的是用命令的口气,所想的是确保完成课的任务——提高测试成绩,培养学生“服从命令听指挥”的意识,增强他们课堂的组织纪律性。对于后进生,教师充满厌烦,练习除了罚他们多跳几次,就是放弃。反之,学生对教师充满恐惧。俗话说“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名根。”教师成了只管教和考,学生只管学和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则是绝对的、公式化的,也是片面的。师生之间的关系只是简单的紧张关系。整节课的任务虽已完成,但课中学生学习缺乏激情,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在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下,很大程度地限制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导致学生成为学习的“奴隶”。

新课改给我们带来了“以人为本”的新理念。教学中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在情景㈡中,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教育的参与者、引导者。师生之间的关系由传统的授与学的紧张关系转变为共同参与、共同学习的平等关系,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空间和氛围。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在师生同乐的环境中完成教学任务,也真正做到了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练习中教师引导学生创新练习方法,引导学生“动中有思、思动结合”,引导学生去思考、研究,鼓励他们在学习中学会创新。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客观化、科学化,提倡他们和自己比,使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都能享受到进步的喜悦,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不失时机地为学生展示自己的聪明智慧提供舞台,确定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同样的一节实践课,教学效果在课改前后有如此大的差异,其原因仅仅是教师摆正了自身的位置,能“理性”地对待学生、对待教学,促进了新型师生关系的形成。也正是这种融洽的师生关系,唤醒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为体育课堂教学注入了无限的活力。要转变角色,教师首先要树立宽广的服务观,不厚此薄彼,好生后进生都是学生,要做到一视同仁,为学生的成长服务。其次,要确立人才观。“天生我才必有用,有用就是才。”再次,要有“博爱”观念,爱护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主体,使他们的身心都得到健康的发展。当然,教师为人师表,要注重自身的修养,把语言“艺术”和行为的“美”带入课堂,带给每一个学生。所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呼唤教师转变角色。

精神科护士的角色行为与道德关系 篇4

精神科病人在住院期间, 其生理和心理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两者的变化相互影响, 对这些变化, 尤其是心理上的变化, 如果变应不当, 不仅有碍身心健康, 还有可能影响病情。做为精神科护士, 在和病人交往中通过各自的角色行为相互影响, 而护士角色行为是左右病人的心理状态的主导因素。因此, 使病人保持良好的心态, 促使疾病康复, 护士必须处理好职务上的角色行为。

(1) 热爱本职工作并具备丰富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精神科护士除具备有医学、护理学知识外, 还必须努力学习和掌握心理学、社会学、美学、伦理学等学科的知识。充分利用科学知识和社会知识的能力、精确的记忆力、良好的说服力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激励能力以及组织能力, 在实践中达到解释、预测和控制病人自身行为的改变, 使病人处于稳定良好的心理状态, 以利疾病康复。

(2) 自尊、自爱、自强:由于社会上的偏见以及缺乏对精神病学科知识的普及, 对大脑功能发生障碍的病人及精心为他们治疗和护理的医务人员常常另眼看待。致使一些护士不安心自己的本职工作, 从而造成长期以来精神可护士的缺编问题, 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

对此, 要求精神科护士首先应尊重自己, 尊重自己所从是的专业。爱病人、爱生命是护士最根本的心理品质。有了这种感情才会追求知识, 追求美好的事物, 树立坚定的专业思想, 以自己的情感影响病人。在工作中, 是自己的知识不断更新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从而获得病人的爱戴、赞扬以及社会地位的提高。

(3) 健康、稳定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的人积极工作, 并能把他的智慧和能力在工作中发挥出来。同时也愿意和人交往并能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并保持平稳的情绪, 敏锐的智能及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和行为。精神科护士的心理素质对护士工作的优劣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因为心里治疗与护理工作质量的高低基本关键在于治疗者本身的条件。如在临床工作中, 个别护士的不稳定情绪以及因个人或家庭问题的困扰, 而影响角色行为, 这些均不符合护理道德的要求

2 精神科护理道德的要求

精神可护理工作的对象是患有各种精神疾病的病人, 其中病情严重者, 表现思维紊乱, 行为异常, 丧失生活自理能力。不少病人不仅不承认有病, 还会造成自伤或影响社会治安。病人的症状往往与其生活经历, 躯体和精神状态及社会环境、职业、文化背景等诸因素有关, 因而形成了精神症状的复杂性, 给护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因此, 对护士在道德行为上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1) 了解和满足病人的心理需要:护士应理解病人的多种需要, 不同病种以及疾病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心理需要, 病人有共同的需要, 也有个体化的需要。特别对病人病史中的隐私和病情做到保密, 决不能作为嘲笑的话题。如神经症、反应性精神病、焦虑抑郁状态病人均存在需要被承认、被尊重, 他们往往容易强调自己的躯体不适感和各种主观要求, 反复描述自己的内心体验, 表现焦虑不安, 终日纠缠医护人员, 以此得到医生护士的注意、接纳、承认和支持。此时, 护士要关心和体贴病人的心理需要和疾病的痛苦, 耐心倾听病人的主诉并与病人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使病人对护士有亲切感和信赖。恢复阶段的病人, 由于错误的认为得了精神病不光彩, 被人瞧不起, 无社会地位、并担心今后复发、遗传等问题。此时, 病人常产生自卑和轻声的观念, 护士决不能忽视此阶段的心理状态和需要, 应及时给于正确的疏导, 使病人能正确的认识自己的疾病是可以治愈的, 消除各种顾虑, 树立正确人生观, 同时做好家属的宣教工作, 防止和杜绝意外的发生。

(2) 敏锐的观察力, 确保病人安全:审视思考, 认真负责的工作, 准确无误的行为, 是避免发生差错事故, 保证病人安全的关键, 也是护理道德和责任心得具体表现。

观察力是知识与思维的结合, 对事物具有敏锐的感觉和正确的判断并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 是精神科护士必须具备的能力, 它体现在整个护理过程中, 其中很重要的技能是观察病人的病情及心理活动。如精神科一级护理中的三防病人 (自杀自伤、冲动毁物、逃跑) , 护士必须做到坚守岗位, 定时巡回, 对重点病人心中有数, 及时发现和杜绝可能发生的的各种安全隐患。

又如高度兴奋的病人或长时间呈木僵状态病人, 其精神症状掩盖了躯体症状, 加之病人缺乏主动描述不适体验, 已造成躯体合并症而误诊或漏诊。如护士具有良好的医德素质, 精湛的业务技术水平以及敏锐德洞察力, 就能及早发现病情变化杜绝差错或事故的发生。

(3) 尊重病人的人格:精神病人由于缺乏对疾病的认识, 以及住院后出现新旧角色冲突, 常常不能配合治疗, 如拒绝服药或藏药、毁物自伤等一些怪异行为, 护士应该有高度的同情心和责任感, 绝不可能嘲笑和愚弄病人。此外, 在护理时, 除病情和治疗的特殊需要应慎用约束。并于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处理上述护理问题的态度与方法, 是尊重病人的人格及护理道德行为的具体表现。

浅谈教师在师生关系中的角色专题 篇5

——什字小学行风评议调研文章

提倡创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的素质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然而,对于怎样才是一名好教师,我们除了对其知识、能力、思想品德素质有共识外,很少从学生的角度看这个问题。这样直接导致了我们对教师看法的某些误区,它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对教师角色的传统看法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事的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教师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教师从某种意义上应该是“活字典”和“百科全书”;教师必须以知识渊博的学者的身心建立自己的知识权威和影响力;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应有一桶水;教师的作用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等等。总而言之,教师就是起着一个主导的作用,一个权威的作用。学生应该也必须听从教师的教导。

二、对教师角色的传统看法导致的弊病

1.教师的权威压制了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批判性思维,使学生缺乏创造力。

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雪化了是什么?一个学生回答是春天。结果被判为错,因为标准答案是水。教师也有许多苦衷和无奈,但一个明智的教师决不会把这么一个富有创造力的答案“枪毙”。为什么这时候我们不多想想学生的创造力?为什么我们的课堂往往缺乏学生的提问呢?为什么学生年龄越大提问反而越少了呢? 2.教师的权威使学生缺乏个性。

“肯听话,读好书,考高分。”这无疑是教师心目中的好学生标准。但我们是否考虑过学生也是有头脑、有思想的人?我们是否应该给学生一双自己的眼睛和一个自己的脑袋?

3.教师的权威剥夺了学生思想的自由。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很早就提出儿童的“六大解放”,即把儿童的头脑、眼睛、双手、嘴和空间、时间都解放出来。但大部分教师真的这样做了吗?举个简单的例子,在作文课上,美国教师会告诉学生需要哪些参考书,去哪儿找,并且强调要写出自己的特色和个性。但中国教师会对学生提出写作的格式和要求,应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甚至于拿出一篇范文。如果大家都千篇一律,我们中华民族还会有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吗?

三、在师生关系中教师应扮演的角色

1.教师和学生是两个平等的主体。

首先,教师应有“师生平等”的观念和意识。教师和学生首先是两个平等的人,其次才是他们的角色关系。教师、学生应该互相尊重,互相爱护。尊师是对的,但我们往往过分强调了尊师而忽略了对学生的尊重。一味强调尊师,把教师当成了“权威”,就把学生放到了“从”的地位。既然学生应该“从”,我们又怎么让学生去质疑,去提问去反驳呢?

其次,“师生平等”是教师和所有学生的平等。“师生平等”听起来很容易,但真正做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应树 立怎样的观念呢?(1)平等对待智力和能力不同的学生;(2)平等对待学习成绩不同的学生;(3)平等对待男学生和女学生;(4)平等对待个性特点不同的学生;(5)平等对待家庭背景不同的学生;(6)平等对待自己喜爱和不喜爱的学生。

再次,树立观念并不是一件难事,那么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应该怎样做呢?(1)公布成绩时平等;(2)在进行各种选拔时平等;(3)在上课时平等;(4)在评价学生时平等;(5)在处理学生中发生的矛盾时平等;(6)在自己心情2.教师首先应该“尊生”。

“尊师爱生”强调“尊师”和“爱生”。绝大多数教师都是爱学生的,但是如何爱学生的呢?这种爱是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之上吗?

中国有句俗语:“打是亲,骂是爱。”不可否认,在很多情况下,“打”确实有亲的意味,“骂”也的确有爱的内涵。但“打”是尊重吗?“骂”是尊重吗?一个人如果不尊重你,你会认为他爱你吗?出于爱你就可以心安理得地批评学生,甚至打骂学生吗?爱只是一个主观的动机,而尊重才是具体的行为和做法。

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做到“尊生”呢?

首先,对学生心灵的尊重是对学生的最大尊重。具体表现在:(1)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2)尊重学生的情绪和情感;(3)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4)尊重学生的抱负和志向;(5)尊重学生的选择和判断:(6)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

其次,要尊重全体学生。(1)尊重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2)尊重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3)尊重有过错的学生;(4)尊重有严重缺点和缺 陷的学生;(5)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6)尊重不尊敬自己的学生。

再次,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具体表现在:(1)不体罚学生;(2)不辱骂学生;(3)不训斥学生;(4)不羞辱、嘲笑学生;(5)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6)不随意向家长告状。

这样,我们的校园、我们的课堂才会有充分的民主,师生间才会有激烈的争论。学生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才能“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3.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权利。

试问一下教师们,你认为学生应该有哪些权利?你是否允许学生“奇思妙想”?你是否对学生的“荒谬”问题认真看待? 学生应有的权利是多方面的。留美博士黄全愈根据美国孩子的情况,将孩子应有的与教育有关的主要权利概括为如下几条:(1)孩子应有受教育的权利。(2)孩子应有发问的权利和了解的权利。(3)孩子应有说“不”的权利。(4)孩子应有不同于他人的权利。(5)孩子应有保留不同观点的权利。(6)孩子应有保有个人秘密的权利。(7)孩子应有发展自己的个性和兴趣的权利。我们都想让孩子们受到良好的教育,保护他们不受外界的侵害,健康成长,但我们是否想到他们同样有经受困难和挫折的权利,有接受挑战和失败的权利?

4.教师应该给学生思想的自由。

对于一些科学性的知识,毋庸置疑,其答案是不容改变和质疑的,但对于一些观念性的知识,我们是否应中有一连句题:瓦特 的 发明 蒸汽机 是。学生答:是瓦特发明的蒸汽机;发明蒸汽机的是瓦特。都错了!因为标准答案是:蒸汽机是瓦特发明的。我们是否想过,孩子的创造力就是这样一点一滴地被抹杀掉了呢?

有调查表明:生活在美国的中国后裔在学习竞争中往往不比美国学生差,但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在总体上不如美国人,为什么呢?一位美国心理学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他发现,如果按照鲍姆琳德(美国心理学家)的分类标准来划分,大多数中国移民家庭的教育方式是专制型的,其子女的学习成绩虽然往往超过白人和黑人,但在其他方面容易出问题,比如交往技能差,人缘不太好,经常被白人和黑人学生欺负,喜欢和亚裔学生扎堆儿等。专制型的家庭教育尽管使他们的学习成绩高一些,但他们却牺牲了对自由和自主的追求。

服装个性设计与角色表演的关系 篇6

【关键词】服装个性设计;角色表演

一台好的演出,一场成功的T台服装表演,并不仅仅是有了模特的完美的自身的走秀以及华丽的服装就行了。更是需要模特通过自身的角色表演来很好的诠释每一件衣服其不同的个性,因为每一件衣服在设计时都被设计师赋予了不同个性。模特与设计师只有很好的在演出前进行协调和沟通才能够为观众呈现出一台最华丽、最完美的表演。

1 服装的个性设计

所谓服装的个性,就是服装本身所具有的民族特点、地域特点以及通过服装所展现出的一种鲜明独特的,属于每一件服装自己的感觉。

而服装的个性设计就是设计师再设计每一件服装时都会通过其丰富的想象力以及生活的阅历和创作的灵感,赋予每一件服装独特的样式和款式,从而体现每一件服装的不同的个性。例如设计师再设计一件泳衣时,他可以将衣服设计为内敛、奔放等多种样式和颜色,从而通过这些款式的不同、颜色的不同组合最终让衣服呈现出不同的个性,让每一件衣服仿佛都拥有了自己的灵魂以及鲜明的与众不同的特点。而设计师也通过每一件服装所展示给人们的不同的个性,来表达其希望在设计时所赋予的每一件服装本身的设计理念。

2 模特的角色表演

每一件服装在经过设计师的精心设计以后,如果希望能够进一步展示给观众那么就需要模特的加入。如果我们将一场演出定义为一场电影的拍摄的话,将模特定位整场演出的主角,那么决定模特在时装表演中所要扮演的人物性格、形象、特征就不是电影中的导演了,而是服装表演的主体——服装,服装风格便是模特的角色表演需要表达的内容。每一位模特在舞台上将不再是其台下的人物,模特应该根据自己每一次走秀时所穿着的不同的衣服来决定下一各人物应该如何表演,这就是模特的角色表演。模特通过其对每一件衣服的理解或者是根据设计师对于每一件衣服的个性的不同诠释,利用自己的肢体语言来将每一件衣服的个性很好的表达给观众。通过模特儿的形象表现出来的,使观赏者对其设计意图有所领悟,从而体味到那种浓郁的独特意蕴。模特儿以表演动态的倾向性,赋予服饰动感和情感指向,以至表现出服饰的风格特色。

3 服装个性设计与角色表演的关系

每一件衣服都有其自己独特的个性,同样的每一位模特也有其独特的气质以及不同的外在形象和特点。因此,每一件衣服给人们的感受也不同,每一位模特所展现给人们的感觉也大相径庭。有人或许会说,演出的主体是服装,服装的地位应该更重要;也有人会表示质疑认為两者的关系应该是作为表演者得模特的地位更加的重要。笔者认为上述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更准确的说,两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一件衣服虽然有其独特的个性所在,但是也需要有模特通过很好的角色表演来诠释;同样的一个模特即使拥有很好的舞台表现能力但是如果没有一件合身的契合其舞台形象的衣服,那么再好的舞台表现力和完美的气质其作用也将会大大折扣。因此,每一位设计师和表演的负责人,在针对不同的模特进行表演时,应该根据不同的模特所展现出的气质以及模特自身的形象等全方位所展现给人的一种感觉来决定应该给其搭配上哪一种款式的衣服。当然,设计师也可以针对每一位模特的特性来为其量身打造相同个性的衣服。

此外,模特在进行每一次的演出前都应该仔细针对不同的服装来思考其表演时所应该采取哪些肢体语言,而非是对于每一件衣服都千篇一律的采用一种肢体语言或者是以永远一样的眼神与场下的观众交流。只有服装的个性与模特的角色表演真正的契合到了一起,才能够让整场演出达到一个完美的效果,最终给观众一次完美的享受和体验。

4 结束语

从上面所述,很显然如今的演出已经不再仅仅是强调模特其自身需要拥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和水平,同时也需要模特能够有很好的表演天赋或者是要加强每一位模特在表演方面的训练,模特需要通过自己的角色表演来很好的将设计师所设计的服装的理念和想法传达给现场的每一位观众。因此,未来的服装表演将会对模特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也要求模特与设计师在演出前要很好的沟通与交流,模特要针对不同的衣服搭配来设计不同的舞台上的肢体语言,从而能够用自己的角色表演很好的诠释出设计师的意图。所以,在每一次表演之前,表演的负责人都应该精心挑选对模特以及其所要穿着的衣服进行很好的搭配和组合,从而保证将每一件服装的个性与模特的表演很好的契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够最终达到演出的目的,同时也让观众看到一场完美的演出。

参考文献:

[1] 吴茜.当代服装设计的“中国服饰语言”探析[J].美术大观,2011(01)

[2] 王国桓.服装设计中的灵感[J].武汉纺织工学院学报,1995(01)

[3] 金晨怡.浅谈面料创意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J],江苏纺织,2004(12)

角色关系 篇7

一、教师作为师, 我认为应使学生有敬畏感

心存敬畏, 并不否认师生平等。它是使人从内心对事物产生尊敬但又不敢逾越界限的一种心理。敬畏感作为一种道德情感, 在教育活动中对于学生内心价值秩序的建立、师生间关系的重建以及学生的生命观、自然观、人际交往观等观念的树立都能起到重要作用, 进而会改变学生的人格特征, 使学生走向谦逊、谨慎、隐默、敬爱、自尊、感恩……事实上, 平等只是一种人格地位、权利上的平等, 而不是指师生间的对等。教师, 作为学生人生的指引者、学业的辅导者, 他们与学生之间必然存在着距离。学生只有正视这种距离, 认清自身与教师间的差距, 他才可能有发展的目标与空间。可见, 学生对教师存有敬畏感是学生发展的前提之一而绝不是否认师生间的平等。

要想受到学生的尊敬, 就要有扎实的教学理论与实践, 就要有大方得体的仪态举止。

1、从教师所要传授的知识而言, 必须有能力理解该课程其中

的全部内容, 而且必须是透彻的、明晰的、不是含糊的、似是而非的。试想教师如果把握不深不透, 讲课时, 干巴巴的几条, 提不起学生的胃口, 即使学生把它吞下去, 也无法消化。只有深入地把握所要传授的知识, 才能深入浅出, 条理清晰, 也才有可能兼得生动形象、情趣盎然。

2、时时刻刻都与学生打交道的教师是可能对他们产生影响的人, 是他们心中所崇拜和效仿的人。

自然、大方、无刻意的修饰是学生心目中老师的仪态, 也是与教师职业相称的仪态。因此, 作为教师, 言行举止就非同小可, 得认真对待。这可以表现在教师的待人接物, 衣着服饰, 走路姿态, 言语表达等很多地方。

3、学习有时也是一个枯燥的、长久的过程, 教师必须有一定的纪律。

俗话说,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严师出高徒”。而真正的“严教”也是一门“爱心”教育的学问。他是严而有爱, 严而有情, 严而有格, 严而有度, 严而有据, 严而有方和严而有别。所以, 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只有严得恰到好处, 才能严之有理, 严之有效。比如, 课堂纪律的遵守, 作业的完成的形式及时间, 必须严格按照教师的要求, 不能有丝毫马虎。

二、作为一位优秀的教师, 我觉得要有一定的幽默感

具有幽默感的教师说话风趣, 谈吐幽默, 无形中形成一种亲切随和的魅力, 往往更能赢得中学生的好感。作为中学老师, 培养出一点幽默感, 既能赢得学生喜爱又能改善课堂气氛。有时候, 教师一两句幽默风趣的俏皮话还能使整个枯燥无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数学课很是枯燥无味。记得有节课, 习题很常见, 讲解过几次还有不少学生不会。其实他们不太会听课。我先讲了一个点石成金的故事学生们都聚精会神的听着。最后问的问题是:在点成金的东西里面, 你选择什么?大部分学生都再喊, “我要点金棒!”, “为什么”, “因为有了它就什么都有了!”接着我又说了一句古语“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 要同学们填空。数学课上语文兴趣大增。让我最想不到的是班里最调皮捣蛋的一个学生回答对了。而且还说明了学习知识一定要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当时我极真诚的表扬了他, 而且通过这个环节, 同学们的精神振奋, 后面的课听得津津有味, 同时又明白了一个道理。

记得一位刚从学校里毕业的女老师, 当她第一次站在讲台上的时候, 一些调皮的男生就给她出了一个难题。因为刚上完体育课, 很累, 竟在课堂上喊着:“我们很累很困了, 要睡觉!这下怎么办?如果这时候女教师训斥他们, 肯定会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 “让我不睡我偏要睡”, 现在他们只是想逗逗女教师玩而已, 也不会真的就睡觉的。女教师想到了这一层, 于是就说:“那好吧。男生们就睡一会觉吧。我现在要给女同学讲一个笑话。”没想到, 一听到老师说要讲笑话, 那些男生们也来了兴致了, 他们就又大喊着说:“老师, 你讲的笑话我们也要听, 如果笑话好听, 我们就不困了。”女教师一听, 正合我意, 连忙在脑海中搜索出一个有意思的, 又特搞笑的笑话给同学们说了。笑话一脱口, 引起了满堂大笑。末了, 趁着欢笑, 女教师乘机教育同学们:“第一节课, 老师就原谅你们的捣蛋。但是以后就要强调纪律的了。”男生们还折服在老师脱口而出的笑话中, 就异口同声地说:“老师, 下次不会了!”女教师用她的笑话, 机智地征服了一帮调皮的男生, 既避免了师生出现剑拔弩张的气氛, 又赢得了他们的尊重。

幽默是一种风度, 是人生的一种境界, 它体现了真正的乐观主义精神。与幽默的教师相处, 学生会感到精神愉悦。在充满着欢乐的笑声中学习, 效果倍增, 和谐关系倍增。

总之, 教师“严而不凶”, 处事得体, 适当, 学生自然由敬而畏, 也会由敬而爱。

三、教师要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亲人、朋友

现在的初中生大多是寄宿在学校, 开始离开家人独立生活, 各个方面遇到的问题很多。但是, 他们既不能及时和父母商量, 同学、朋友那里也很难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 很容易走弯路。作为老师, 我们有义务, 也有责任帮助学生排除这些干扰, 使他们生活无忧、心理健康, 从而更专心于学业。我班有一个小儿麻痹后遗症的学生, 行动不太方便。刚开学时我就已经了解到这个情况, 于是在学校领导的帮助下, 宿舍安排在了一楼的房间, 并尽量安排了她熟悉的几个同学同宿舍。到校后看到家长高兴而满意的表情, 我也感到很欣慰。于是这个同学对我感到很亲切, 有什么事与心思都愿意与我聊一聊。还有一次, 晚上值班时, 我班有个女同学找到我说身上起了好多红疙瘩, 很痒。虽然已经很晚了, 我依然真诚的, 迅速的带她去了医务室并咨询了有关原因及注意事项, 嘱咐她一定要注意。因为这件事, 第二天我给班里开了个临时短会, 要同学们房间多注意通风, 被褥要注意刷洗, 晾晒, 衣服要刷洗干净并及时晾干, 不能穿发潮的衣服, 早起要先喝点开水等等。

教师可以在学生的业余生活中成为学生的朋友。学生时代是枯燥的, 有限的业余时间就尤其宝贵。这也是教师与学生拉近距离的最好时机。教师要怀有爱心, 不能和学生的游戏看成一种手段, 那样就没有了亲近、融合、自然地气氛, 反而让同学们感到拘谨。这时教师要放下架子, 把自己当成学生的玩伴, 甚至一起“疯狂”一会儿。记得一次活动课上, 我班的学生一个男同学 (记得他的学习成绩不太好) 独唱歌曲《一生有你》。当时, 我不是太会这首歌, 但是我情不自禁的和同学们一起唱起来, 有点忘乎所以, 有时跑掉, 学生们刚开始还偷偷笑, 看我那么投入, 就一起高歌起来。一曲完毕, 我们鼓掌, 欢笑, 那气氛感觉让人感动!我记得, 后来我还唱了两首歌, 歌名是《北京的金山上》和《我和春天有个约定》, 直到现在我对当时的情景还记忆犹新, 感慨万分。也许是我的自然随和, 平易近人, 使我和同学们的关系走的很近。还有一次, 活动课上有同学变魔术, 我也不禁变了一个, 结果却以失败告终, 但是我却能亲身感受到学生的热切和兴奋。

在学习之外, 我从不把学生的成绩和他们联系, 所以, 同学们都比较安心与我交流, 这也是我非常欣慰的, 自豪的。

用心去倾听, 观察, 理解学生;用正确的教育理念、娴熟的教学经验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 并要学会顺应时代要求, 这样才会融入学生生活;用爱来感化孩子, 温暖与滋润每一个学生的心。你就会在学校这个舞台演绎好你的每一个重要的角色。

摘要: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 针对教师角色扮演和新时代的师生关系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 以期对广大的教育工作给予些许提示和帮助。

角色关系 篇8

一、教研实录

组长:周一上午,我们每位教师对小(1)班的角色游戏进行了定点观摩。现在,请大家依次来交流一下,你所看到的游戏区中,幼儿和材料的互动情况如何?

(一)糖果店

教师A:我看的是“糖果店”。三名幼儿在糖果店,乐乐不停地吆喝:“卖糖果喽!卖糖果喽!”他把已经包好的糖果放到盒子里再盖上盖子。放了三个盒子的糖果以后,一名顾客来了。顾客说:“我要草莓味的。”乐乐就把红色的三颗糖放到了小熊形状的盒子里,然后把盒子放在一个礼品袋中,说:“给你糖果。”顾客拿着糖果袋,去娃娃家了。顾客走后,乐乐又开始将散装的糖果分别装进糖果盒中,旁边的两名幼儿也开始用糖纸包糖果。过了两分钟后,又一名顾客抱着娃娃来买糖果了。乐乐同样将糖果装进糖果盒,放进袋子。顾客拎着袋子开心地回家了。

组长:今天的“糖果店”,明显比上次活动时候热闹了许多,顾客多了。“糖果店”中的幼儿也明显忙碌了许多。其中,有两样关键性的材料丰富了游戏的情节,使幼儿有事可做,是什么?

教师B:是糖果盒和糖果袋。新投放的糖果盒、糖果袋这些材料吸引着幼儿投入到游戏中。在操作这些的过程中,幼儿不像以前那样无所事事,而是不停地分分糖果、照看生意。

组长:对。糖果盒的添置不仅使幼儿更加明确了自己的角色职责,增强了他们的角色意识,也丰富了幼儿的角色行为。礼品袋的作用也显而易见,它使各游戏区的幼儿之间有了互动的桥梁。因此流动性材料的添置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幼儿之间的互动。

(二)“点点家”

教师B:我看到“点点家”中的奶奶把锅拿到餐桌上,把菜都放在里面,开始炒。菜不时地掉到桌子上、地上,然后捡起来放进去再炒。旁边的妈妈从一个柜子中取出袜子,一直忙着叠袜子、熨烫围巾等。

组长:从教师的客观描述中,可以发现:较上次观摩,幼儿的角色意识明显增强了,奶奶、妈妈都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但是大家想想,奶奶为什么把锅拿到餐桌上炒?菜又为什么总是从锅中掉下来?(出示奶奶炒菜的照片)

教师A:可能当时有别的幼儿在用灶头。从图片上看,菜很大,锅较小,所以菜就容易掉下来。

教师B:当时厨房里就奶奶一个人,没有人用灶头。可能是由于她不知道灶头在哪里,所以才把锅放到桌子上炒。

组长:大家分析得有道理,今天教师提供的灶具上只有两个圆,幼儿不易认出灶头。建议贴上形象一点的灶具图标,暗示幼儿可以在什么地方炒菜。另外,材料的匹配性不够,炊具太小,而蔬菜、馄饨等食物又很大,放几个就装满了,不利于幼儿的翻炒。

(三)“妮妮家”

教师C:我在“妮妮家”中看到一名幼儿将一个胡萝卜、一个洋葱、一根香蕉、一个橘子洗好了以后,放在砧板上用刀切了切后放进锅中开始翻炒起来。炒了两分钟后,拿来一只碗,用铲子把“菜”盛进了碗里,端着它来到客厅,放在桌子上。接着,他以同样的方法,炒了七八盆这样的“水果蔬菜大杂烩”后喊起来:“开饭啦!”娃娃家的其他幼儿就围拢过来,坐在桌子旁吃起来了。

我还看到一名幼儿在卧室里,拿起袜子一个一个夹到网格上,大约一分钟后,夹了四五只就离开了。

组长:请大家分析一下“妮妮家”中炒菜幼儿的角色意识。

教师C:这名幼儿对于炒菜的过程、步骤已经很清晰了,先洗菜、再切菜,然后炒菜、盛菜。

教师B:他还能在炒完菜后招呼大家一起用餐,说明有“爸爸”的角色意识。

组长:但是,教师也发现了问题。他把水果也放在蔬菜里一起炒了起来。你们认为是什么原因?

教师B:这与教师材料投放的地点不适宜有关。厨房中放了水果,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只能是干扰,没有益处。

组长:是的,材料摆放的地点也会影响到幼儿的角色行为。那再想想,为什么教师认为有趣的“袜子对对碰”没有受到幼儿的欢迎?

教师C:可能是缺少情境性,小班幼儿喜欢一定具有游戏情境的材料,对于单调的袜子整理,肯定缺乏耐心和兴趣。

教师B:是的,可以增加材料的趣味性,如:增加袜子整理盒,上面贴上不同人物头像的照片,请他们为不同的娃娃整理袜子。

组长:所以“袜子现象”给我们的启示是:材料提供了,但是幼儿不感兴趣怎么办?教师要考虑材料的呈现方式,要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四)理发店

教师D:我看的是“理发店”。今天“理发店”内的幼儿比前几天多了一些。教师新添置的材料有三个新吹风机、两把剪刀和10个卷发器。幼儿A把卷发筒放到幼儿B的头上,用吹风机吹头发。过了一会儿,幼儿A说:“好了,你的头发做好了。”于是幼儿B站了起来,准备走了。幼儿A说:“欢迎下次光临!”说着就站到门口大声招呼:“谁要理发呀!谁要理发呀!”过了一分钟,同时有两名顾客来到理发店,他们说:“我们要卷头发。”“好的。”幼儿A请他们坐了下来,然后拿出卷发工具一一给他们卷头发。

总体来说,店内的几名幼儿都已经有了理发师和顾客的角色意识,理发师会招揽顾客、给顾客吹头发、做发型,会使用礼貌用语,顾客会表明自己想要做的发型。

组长:那么,为什么今天的理发店内的幼儿有较好的游戏状态?与教师提供的材料有什么关系吗?

教师A:有很大的关系。直观、形象的吹风机、梳子和剪刀等材料让幼儿明确了自己的角色职责,在使用这些材料的过程中强化了自己的角色意识。

教师D:我在观看的过程中,还发现新材料——卷发器的添置,吸引了不少幼儿的眼球,好几名理发师都愿意尝试着用它为顾客卷头发,丰富了这些幼儿的角色行为。

组长:小班幼儿比较喜欢直观、形象的材料,适时地添置新材料能够激发幼儿进一步的游戏兴趣,从而推高幼儿的游戏水平。

二、反思和启示

(一)具有情境性、趣味性的游戏材料呈现方式更能激发幼儿的角色意识

小班幼儿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他们喜欢直观、形象、生动的材料。上述研讨中,教师观察到理发店中的幼儿在游戏中角色意识较强,这与教师提供的形象、丰富的理发工具吹风机、卷发筒等材料有着直接的关系。正是这些生动的材料激发起了幼儿参与角色扮演的愿望,使他们明确自己的角色职责,产生了与自己角色相符的语言和行为。

但是在满足幼儿数量充足的材料之后,如何将它们呈现出来也是一个需要细细琢磨的问题。如小(1)班中的“袜子对对碰”的材料呈现方式就受到了幼儿的冷淡,没有幼儿主动去玩,这就需要教师思考产生这种现象背后的实质原因。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没有任何情境、缺乏一定趣味性的袜子配对版面,是没有趣味的。教师可以从满足幼儿对情境性游戏的需求入手,为幼儿创设生动、有趣的游戏环境。

(二)高结构材料与低结构材料的配合有利于丰富幼儿的角色行为

高结构材料的结构相对比较固定,它们一般形象逼真,可以直接用来代替或者模拟其他物体进行游戏。但由于高结构材料不易改变的特点影响着幼儿持续角色行为的发生:不能够促进幼儿丰富的想象力和以物代物能力的发展。因此,需要低结构材料的配合,共同促进幼儿角色游戏的发展,从而进一步丰富幼儿的角色行为。

如:糖果店中的真实糖果和糖盒是高结构材料,幼儿对于这两份材料,只能不停地装糖果,没有更多的角色行为的产生,但是提供了橡皮泥、糖纸等低结构材料后,他们有了制作糖果、变换糖果口味等相关经验的产生,角色行为因此丰富起来,与顾客互动的话题也多了。

(三)提供一定数量的流动性材料能够丰富幼儿角色游戏行为的内容

角色关系 篇9

关键词:戏剧演员,道德素养,生活修养,文化修养,角色构思

优秀的戏剧作品需要表演者对于戏剧角色有着深刻的认识与细致的构思, 而角色的刻画与构思又离不开戏剧演员自身的艺术修养。戏剧演员需要认识艺术修养与角色构思之间的联系, 了解提升自身艺术修养对于角色创造对于戏剧表演的重要性, 这样将有利于对戏剧角色人物特点的把握, 从而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作品。

一、道德素养是角色构思的前提

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 戏剧表演要求演员具有合格的道德素养, 包括职业道德和社会道德, 一个德才兼备的戏剧演员才会得到观众的喜爱和尊重, 才能创作出活灵活现、丰富多变的角色和舞台形象, 从而演绎出优秀的戏剧作品。戏剧演员的职业道德就是尊重观众, 尊重自己所表演的作品, 热爱自己的职业, 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工作。角色构思是戏剧表演不可缺少的一步, 只有认真地去对待作品, 加深对作品和剧本的理解, 才能吃透角色想要表达的东西以及对表演的要求, 如果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对于戏剧表演抱着得过且过的心理, 这样塑造出来的人物只会是干巴巴、没有任何生气的, 或是不尊重观众, 不尊重作品, 对人物角色没有足够的理解却一味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表现, 这样是很难去诠释作品要求的, 也降低了表演作品的质量;至于社会道德, 则要求戏剧演员除了进行表演, 还要怀有关心社会、热爱人民、热爱国家的情怀, 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深入去关心和了解群众的需求, 将社会经历和思考融入到作品创作和表演之中, 赋予了生活内涵的表演无疑会有更强大的生命力。戏剧演员要培养和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 争取做一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

二、生活修养是角色构思的基础

戏剧来源于生活, 丰富的生活经验与感悟才能诞生优秀的作品, 对于戏剧演员来说, 提高自身的生活修养, 才能构思出更加丰满的角色, 才能使角色更贴近生活, 受到观众的认可。戏剧角色的构思不能凭空想象, 也不能妄自揣测, 戏剧演员需要深入生活去亲身实际地体验, 生活永远是艺术文化的源泉, 戏剧人物的构思和塑造离不开演员自身的生活修养作为支撑, 生活修养是戏剧角色构思的基础, 也是戏剧演员需要锻炼提高的地方。

戏剧演员的生活修养, 也可以说是生活积累, 一般分为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的积累。直接积累就是指演员在面对一个角色时, 能够思考以往的生活经历, 并加以综合分析, 筛选出符合角色构思需要的经验, 并努力将其融入到角色的塑造表演过程之中, 这需要演员具有较高的洞察力和理解力;间接积累则是戏剧演员在平时生活中的各种生活经历和感悟, 这些经验都是构思角色时的重要来源和基础, 戏剧演员不但要主动深入生活去体验, 更要去思考, 这样在构造角色的时候才能赋予其更深刻而丰富的内涵, 过去和当代众多戏剧艺术大家们, 无一不是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与思考的, 生活给予我们思想, 提高我们的生活修养, 才能提升构思的戏剧人物角色的质量。

三、文化修养是角色构思的精髓

戏剧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 戏剧虽然是一门表演艺术, 却和诗词、音乐等很多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要想创作出更加优秀的角色, 还需要戏剧演员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这里的文化修养不是指单一的戏剧文化, 而是包括文学、音乐、舞蹈等很多方面的文化, 不求对每一门类都做到精通, 但也要形成自己的理解, 能够借助各种艺术工具去对戏剧角色进行解读, 这对于角色的构思有很重要的意义。在进行人物构思时, 戏剧演员要多请教其他艺术领域的朋友, 请他们帮忙给自己提意见, 通过向不同文化的学习, 对角色形成各个角度的理解, 这样构造成型了的人物角色才足够丰满, 才承载得了作者想要阐述的意图。戏剧演员在平时要养成不断学习的习惯, 通过学习其他各个艺术门类, 对戏剧形成自己的领悟。学习艺术文化, 其实就是在养“气”, 培养自己的文化底蕴和高雅气质, 将艺术文化融入到举手投足和谈吐之间, 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像梅兰芳这样的一代戏剧大师们, 都有着高水平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养, 而他们本人也都创作了很多优秀的戏剧作品, 为戏剧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这是值得当前很多戏剧演员学习的地方。

在当前时代, 戏剧演员的艺术修养, 并非角色构思的必要条件, 很多演员凭借着高超的表演技巧, 也能将戏演的十分精彩, 但是如果演员本身缺少了艺术修养, 那么他所表演的人物就没有了灵魂, 只能是一具可灵活行动的木偶。加强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 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 通过不断学习提升自己文化修养, 是每一名戏剧演员都需要重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杜江.戏剧演员的艺术修养与角色构思的关系[J].戏剧文学;2010, (05) :20-22.

[2]崔艺.角色创造与演员自我关系的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 2012.

角色关系 篇10

一、表演与角色塑造概述

表演主要是指当代舞台上的一种表现形式, 主要应用于戏剧、杂技和舞蹈表演中, 演员通过一系列的外部变化, 能够让观众进行感知, 是一种刻意表现的演出形式。而角色塑造主要是指演员所扮演的人物, 角色具有虚拟性, 所表现的人物不存在于现实的生活中, 会与演员自身的真实身份存在差异性。

二、戏剧演员自身和角色塑造的关系分析

(一) 戏剧演员角色塑造的不同理论观点阐释。现阶段的戏剧表演主要由两个理论派系构成, 一个是德国布莱斯特的表现派, 该派别的主要观点是演员自身应该高于角色的塑造, 强调演员需要运用真我去进行角色的塑造。二是以前苏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为主要代表的体验派, 重视对角色的塑造, 主张演员需要进行角色的真我融合。从以上两种戏剧表现形式中可以看出, “体验派”和“表现派”在戏剧表演过程中都展现出了演员和角色之间的相辅相成的关系, 以便能够利用自身的潜能塑造出真实的角色, 展现出戏剧的独特艺术魅力[1]。

(二) 对戏剧演员自身与角色塑造的共生性思考。首先表现为“真我”和“假我”的对立统一, 应该结合自身的常识去进行角色的把握, 按照相关的专业技法去塑造角色, 演员在整个的过程中, 应该对戏剧的方向进行准确的把握, 对演员的个人学识和艺术修养都有着较高的要求。其次, 要求戏剧演员自身与角色塑造之间存在着共生性的特点, 演员在进行角色塑造的过程中, 应该进行对现实生活中的事情进行认真的观察和体验, 以便能够塑造出生动的角色, 对演员的表现性予以重视。

三、现代戏剧舞台演员自身和角色塑造共生的实现

(一) 演员对角色的认知和理解。演员在进行角色塑造之前, 应该对所需要塑造的角色进行认知和理解, 以便能够对角色进行良好的把握, 从而塑造出生动的人物形象。演员在塑造人物的过程中, 主要是以人物的自身情感为主要特征, 应该将演员作为塑造的主体, 需要对剧本进行仔细的研读, 了解人物的主要形象, 能够对演员的状态和样貌进行了解。同时, 演员在对人物进行了解的过程中, 还需要结合生活经验, 演员在进行戏剧表演的过程中, 为了更好地贴近现实, 需要对生活经验有一定的认知程度, 以便能够成功地塑造角色形象[2]。

(二) 演员对角色的体验。演员要想塑造真实和成功的人物形象, 必须对剧中的角色进行提前体验, 以便能够把握剧中的人物形象, 这就要求演员在进行角色把握时要走心, 以便更好地充实自己内心的情感。同时, 演员逼真的表现力能够给演员带来较大的表演机会, 能够展现出演员的真实情感, 对演员的表现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总之, 演员在进行角色体验的过程中, 应该对真实的情感进行把握, 将言行举止充分地融入到表演中来, 作为内心的强大依靠, 以便更好地塑造角色的形象。

(三) 演员对角色的表现。演员进行角色表现的过程, 也是自我修养的过程, 在表演前应该对角色进行有效的分析, 以便能够将角色形象更好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使演员在表演过程中, 能够展现出内心的真实情感, 实现对角色的有效挖掘, 对角色的类型进行不断地整理, 实现对角色的整体把握与完美结合。另外, 形体语言能够展现出角色的真实个性, 能够展现出人物的主要性格和人物形象, 实现对整体角色的有效把握。同时, 还需要确保形体语言的真实性, 以便能够使角色更加生动地表现出来, 可以有效地促进演员对角色的有效把握, 展现出角色的内心[3]。

四、结论

角色扮演是戏剧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 演员需要对人物角色进行把握, 以便能够更好地体验角色的情感, 真实地了解人物的性格, 使演员更好地塑造出逼真的人物形象。戏剧演员不断积累生活经验, 丰富自己的修养和认知能力, 提高自身的表演能力, 以便更好地为观众塑造出良好的舞台形象。

摘要:角色是戏剧表演中的主要组成部分, 是为戏剧表演服务的。每个演员在进行戏剧表演的过程中, 都应该正确地面对自身的角色, 对需要表现的人物性格和自身需要扮演的人物进行合理的分析, 以便实现对角色的正确掌握, 塑造出更加精致和逼真的舞台形象。演员是角色的创造者, 对角色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 演员在进行角色表演的过程中, 不能运用真我去进行角色的表现, 演员通过自身的表演天赋, 能够创造出更多符合自身发展的角色。

关键词:喜剧演员,角色塑造,共生关系

参考文献

[1]郭丽娟.戏剧演员的艺术修养与角色构思的关系[J].戏剧之家, 2014, (12) :39.

[2]孙宝稳.从康托的戏剧之道论演员与角色的结合[D].上海戏剧学院, 2013.

角色关系 篇11

关键词:教学理念;主导地位;主体地位

中图分类号:C45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2.06.015

文章编号:1672-0407(2012)06-031-02收稿日期:2012-04-20

作为一名高中生物教师,及时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找对现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定位,对于适应新课程标准下的生物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摆正教与学的关系?如果教师施教中既能积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又能以人为本,充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这种实验教学是有成效的。

一、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意识,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角色”作用

“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现代教育科学理论认为,这样的课讲得再精彩,也不能算是一节好课。因为没有学生的主体参与,知识的获得是肤浅的表象,没有被学生理解,更没有转化为学生的能力,所以教学中教师必须更新观念,树立面向全体学生,“以人为本”的意识,努力营造一个师生互为主体的教学气氛,根据生物教学的特征,结合初中学生年龄、心理特点,可以倡导探究性学习的新理念,变换教学方法,如采用探索法、讨论法、自学归纳等方法,引导学生由“学会”变成“会学”,最后升华到“创新”的新境界。学生在参与教学全过程中得到自主发展,加深对教学内容的领悟,给人一种全新的感受,那是不足为奇的。

(一)抓住重点,揭示规律,导出新意

所谓重点是指教学内容的关键部分。生物实验的演示教学具有生动、鲜明、直观的特点,它能使学生处于观察—兴趣—疑问—思维的积极状态。演示前教师用简练、通俗和准确的语言,向学生讲述演示要领,适当的指导学生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导于方法、导于规律,让学生在实验中有“法”可依,有规律可循,进而有一个由表及里的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的重点。学习“开花和结果”时,“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是这节教学的重点知识,教师可以借助教具或模型附加说明,也可以利用制作演示实验的软件,使花的各部分结构动态化,由静变动,利于学生主动涉取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是在花的传粉和受精后变化而成的知识,将抽象重点的知识变成易于理解的感性认知,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体现了探究性学习的理念,显示出教师为主导的作用。

(二)设计台阶,有效导向,突破难点

一般所指的难点是对教学内容中抽象、复杂,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疑问而言。教师可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认识水平,将教学内容分层次设计知识台阶,以宏观知识为主线,以学过的基础知识为台阶,由浅入深,有效地引导学生思考和联想,沿着阶梯层层递进,辅佐学生攻破学习中的难点,从而达到强化和巩固知识的目的。如学习“种子萌发条件”时,教师先给学生搭桥铺路,不断地提出问题,并在学生思考和讨论的基础上,分步指点下列问题:①种子的结构包括哪几部分;主要部分是什么?②新生植物的幼体是哪部分?③植物种子萌发的内在因素是什么?影响种子萌发的外界原因有哪些?通过上述问题的设计,揭示知识的体系,引导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地分解疑难强度,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求知识和用于实践。诚然初一学生的思维往往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对于上述的设计内容是难以理解的,但只要教师有效的导向,以法激趣,以趣激情,降低学习难度,始终加以启发和点拨,也并非不可。就这样,学生围绕问题,自己决定探索方向,选择合适的方式、方法,终于答出种子萌发的外因主要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学法指导,贵在坚持,重在得法

学法指导是一项长期而又细致的工作,有些步骤或做法在具体操作中并无课前课后之分,只不过是各有侧重而已,学法指导的最终目的还是在于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能力,使之能更好地自主学习,掌握知识广度,理解知识深度和创造性地应用知识。因此教师要着意从学生的实际和特点出发,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意识;另外要切实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学法目标,坚持不懈地以学法定教法,以教法导学法,把学法指导贯穿于生物实验教学全过程,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学法因素,实现学法与教法的互相转化。那么实验教学的学法指导,具体表现在:以“实验设疑(设置悬念,激发兴趣,引起思考)→自学探求(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验现象,学生自主思考)→讨论质疑(依据实验观察的现象,分组共同讨论)→练习总结(通过回答疑问、改错、判断是非等方式,强化和巩固实验中所学到的知识),最后实现知识迁移。如“探究蚂蚁的通讯等”实验,教师通过上述学法指导的设计与分步引导,让学生围绕实验内容自己动手操作,使用不同式样设计实验内容,并加以验证和考究,以疑激趣,以疑促思,让学生在不断解决新、难问题中获知、练能、增信,为今后的有效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把握教材理念,摆正教与学关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角色”作用

教材是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依据,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全过程的一个重要部分,教学中教师要把握教材新理念,面向全体学生,着力营造师生互为主体的教学气氛,正确理解和处理好“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互相转化与辩证关系,方能实现教学目标。因此实验教学中既要扣紧教材,贴近学生生活继续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又要强调以学生为核心,以其参与为基础,以其获得知识信息和掌握实验操作与技能技巧为目的的“主体”作用,才能充分体现了“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这一基本观点,才能使学生学有所得,练有所获,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一)注重学生参与活动,以题型变换,实现知识迁移

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双边活动,也是学为主体的源泉。修订教材以实验观察为主线,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教师必须充分引导学生人人参与实验活动全过程,首先由教师拟出方式多样的题型和探究方法,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分析、推理判断得出结论。如“绿叶在光照下制造淀粉”这一实验,教师事先编出不同实验题型的纲要,引导学生人人参与活动,亲自选择题型观察,然后教师用实验演示情境诱导、分步点拨学生去观察,发现为什么绿叶片遇碘会变蓝?而遮光的绿叶部分因何遇碘却不变蓝色?同一绿叶的不遮光部分遇碘则变为蓝色?经过学生一番的思考、对比、探索,从中分析结果、推论得出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和光合作用离不开光这个重要条件的结论,这时培养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动手操作、探索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都是有益的。

(二)教师设疑与学生质疑相统一,激发学生参与求知欲活动

教师的设疑主要指把教材中的重要和关键部分提炼成有一定深度,但又适合学生实际认识水平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鼓励学生去探索,并向学生演示切入有关问题。学生的质疑是指鼓励并引导学生多问“为什么”,并要求做到质疑要注重前提,解决应注重方法,以此促进学生做到“学思结合”。如“了解叶脉的类型”一节教学实践课,事先让学生出示采集的桉树、椰树等几种植物的叶子,详尽地观察这几种植物外部形态、特征,然后把叶片对着光照观察叶脉分布状况如何?对比各叶片叶脉有何异同点?教师设疑引导、点拨,学生看一看、想一想、比一比的活动,以疑促思,以思促学,使实验教学目标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活动中完成。

(三) 分组实验,共同释疑,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

分组实验是教师指导下学生独立操作的实验。教学中对不同层次学生要进行搭配编组,在教与学活动中,使学生集操作、观察、记录、分析、归纳为一体,展开各抒已见,互相讲评释疑。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来回巡视,及时纠正错误,利于在博采众长和谐的基础上得出正确结论。这样一来,使每个学生在参与活动中都能学有所获,共同提高。体现了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探究性学习的新理念,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

上述实践证明,教师在实验教学全过程中,应注重以人为本,变“教”为“导”,在“少而精”的原则下,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把教师单边教学活动变成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实践活动,尽量做到给学生导以思维、导以方法、导以系统、导以规律;对重难点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适当举例、类比来启发,诱导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理解难点,记忆重点,另外还要通过题型的变换,知识的迁移去拓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生物实验教学的现状就会摆脱以“教”为中心的束缚,迎来一个“变教为导”的新局面。

角色关系 篇12

关键词:高校师生关系,教师双重角色冲突,和谐师生关系构建

高校扩招已使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发展到大众教育, 在此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新问题, 如师生关系冷漠疏远、机械呆板、功利色彩浓厚等。关于师生关系的概念目前学术界尚未有统一认识, 其中《中国大百科全书》认为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学者余会春认为: “所谓师生关系, 一方面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彼此所处的地位, 并由此构成的师生之间的角色关系; 另一方面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相互交往, 并由此构成师生之间的心理关系。”[1]由此可知, 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包含师生、社会与学校方面, 笔者将从社会学角度审视高校师生关系, 以教师的双重角色作为研究突破口, 探讨教师双重角色冲突下的高校师生关系。

一、教师的双重角色冲突与高校师生关系的特点

( 一) 教师双重角色冲突

吴康宁教授曾对教师在校扮演的两种基本角色, 即“社会代表者”角色和“同事”角色进行了透彻分析。“社会代表者”角色体现教师作为社会群体之一的“社会规范性”, 从社会构成结构来看, 教师因其自身具有不同于其他社会群体的特质, 突出表现为: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诲人不倦、知书达理等, 使自己被赋予成为社会代言人的资格。“同事”角色则体现教师作为社会个体成员之一的“个人独立性”, “它要求教师时刻牢记此时的交往对象是与自己承担同一的社会责任、享有同样的社会权利并具有同等的社会地位的其他教师”[2]。

教师的上述两重角色显然具有难以调和的冲突, “没有任何其他社会成员在群体中兼有的不同角色像教师在学校群体中兼有的这两种角色这样形成鲜明对照, 而且, 也没有任何其他社会成员在群体中的角色转换像教师在学校中的这两种角色的转换这样频繁”[2]。身为社会规范的代表, 教师要求学生听话服从, 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像有行政色彩的上下级关系; 同时为满足个体利益的诉求, 教师对待其他教师则是平等互尊, 同行之间的关系追求的是和睦平等。

( 二) 教师双重角色冲突下的高校师生关系之特点

通过查阅近年文献, 并从教师双重角色冲突的视角审视我国当前的高校师生关系, 总结出以下特点:

1. 师生关系冷漠疏远。高校教师与大学生接触甚少, 贯彻着“上课即来, 下课就走”的原则, 师生之间处在一种冷冰冰的知识传授过程。部分教师忙于科研, 宁愿花费更多的时间与同事交流合作, 也不愿与学生进行效率低下的学术沟通, 教师不关注学生而对学生缺乏了解, 学生因教师的疏远而淡漠教师。

2. 师生关系机械呆板。高校师生之间的关系缺乏活力的支撑。课堂上, 教师“满堂灌”, 学生“全盘接”, 师生之间缺少必要的互动, 教师照本宣科将所学知识引入课堂, 学生懒于思考最终一无所获。学生提出质疑, 教师因学艺不精而“掩饰自我”, 自圆其说, 坚持传统的权威观, 学生因畏惧教师权威而止于发问。

3. 师生关系功利色彩浓厚。“高校教育产业化的推行改变了部分学生对教师的认识, 师生之间缺少产生更深层次感情的基础”[3]。“我消费, 你服务”的观念入住大学生头脑, 被长期认可的教师权威受到学生的无情挑战。此外, 教师接受学生“拜访”, 利用职务之便以权谋私, 随意行使重要事宜的决定权, 更有甚者, 怂恿学生施贿, 师生之间的关系逐渐以利益为根本[4]。

二、教师的双重角色冲突对高校师生关系的影响分析

“高校师生间的关系, 本质上是由于高校教师和大学生间文化差异而引起的高校教师文化与大学生文化相互冲突、相互理解、相互整合的动态发展过程。”[5]高校教师与大学生之间的文化差异加剧了教师双重角色的不平衡, 影响了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正是由于高校教师秉持着传统的固有观念, 认为自己对知识始终拥有最高的解释权, 这种师生之间固然存在的文化差异使其抵触学生提出的学术质疑。

高校教师与大学生之间生活的隔绝使得师生之间缺少共同话语, 拉大了双方之间的地位差距。高校教师保持“高高在上”的姿态, 加之科研与教学任务的双重压力, 无暇顾及学生的生活。高考扩招实施至今, 师生比严重失调, 多数教师认为自己对学生关心不够情有可原。学校后勤管理的社会化, 更是人为地割裂了教师与学生的联系。

教师拥权在高处, 学生需权在低处, 这种高低的差异恰好符合教师追求权威的心理需求, 除此之外, 利益的满足加剧了教师对权力的渴望和对权威的崇拜, 表现在现实生活中则是, 教师堂而皇之地接受了学生的“示好”行为, 在利欲均实现之后, 仍不拒绝学生下一次为“改善”关系而做出的“努力”。这与当今的拜金思潮有极大关系, 正如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所批判的那样, 在这一时期, “人们一向认为不能出让的东西这时都成了交换和买卖的对象, 都能出让了。甚至像德行、爱情、信仰、知识和良心等最后也成了买卖的对象, 在以前, 这些东西只传授不交换, 只赠送不出卖, 只取得不收买的……这是一切精神或物质的东西都变成交换价值并到市场上去寻找最符合它真正价值的评价的时期”[2]。

教师因素并非是影响高校师生关系的唯一决定性因素, 学生学习态度的不端正和尊师观念的缺失使教师常常处于尴尬的境地; 高校单纯地追求教育质量的改善而忽视了高校师生关系, 未能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建立起制度保障; 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师生关系极具社会化色彩, 失去原有的纯洁性。

三、教师双重角色冲突下的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策略

( 一) 培养新型教育教学理念, 缓和教师双重角色冲突

教师的社会规范性角色“迫使”其自身不仅必须向学生示明何谓符合社会要求的文化, 而且其自身首先就必须成为这些特定文化的范型, 以保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文化引导与文化熏陶[2]。因此, 高校教师应培养新型教育观, 树立先进教学理念,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教育宗旨,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承认并接受教师双重角色存在的冲突, 科学客观地认清师生关系的本质。教师要坚持终身学习, 利用闲暇时间掌握教学所需的各种技术与技能, 提供给学生最新的前沿性知识; 同时丰富科学文化知识, 博览群书, 虚心好学, 为学生树立典范; 协调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不可偏废, 采用多种教学艺术实施有效教学, 认真学习心理学知识, 了解学生需求, 急学生之所急, 应学生之所需。

( 二) 加强思想道德修养, 减少教师双重角色冲突

“作为社会的代言人、真理的拥有者, 教师认为自己比学生优越, 对学生必须耳提面命; 作为传授者, 他们扮演的是语言与思想权威的角色; 作为学生行为的评价者和惩戒者, 他们常常以标准持有者扮演法官、警察的角色, 让学生言听计从。”[6]身为社会的代表者, 教师必须具有代表的资格与能力, 不断加强道德修养, 修正教师固有的偏见。高校教师应通过学习有益的知识成果, 激发内心的积极情感, 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增强抵制社会不良诱惑的能力, 恪守师德, 对学生的不良行为及时指出并纠正,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 三) 端正学习态度, 形成并坚持尊师观念

教师群体与生俱来的双重角色给教师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诸多困惑, 如教师身为社会代言人时需符合社会规范, 当处于同行群体中时要体现个体利益的诉求, 因此, 大学生应尝试换位思考, 端正学习态度, 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尊师的传统美德, 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修养与文化科学知识修养, 使其行为举止符合“大学生”的身份。

( 四) 组织师生互动活动, 保障师生关系的连续性

学校要重视高校师生关系的建设, 经常组织师生共同参与活动, 如学术交流会、辩论赛等, 为师生和谐相处提供适宜的环境和必要条件。同时, 学校要建立健全对师生权利的保障机制, 尽量避免外在因素阻碍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

( 五) 形成尊师社会风气, 支持师生关系和谐发展

师生关系的不和谐源于不良社会风气的毒害, 为师生关系创造一个纯净、温馨的环境十分必要。可利用大众传媒, 向社会民众展现高校和谐师生关系之重要性, 获得社会的认可与支持, 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一种意识自觉, 尊师重教能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 提升全民族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坚持社会舆论的正面导向, 营造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社会环境, 让师生关系在爱的温暖中发展成长。

参考文献

[1]余会春.当前高校师生关系的现状、反思与重构[J].云梦学刊, 2008, 29 (6) :110-112.

[2]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203-206.

[3]郭小英, 许若兰, 王芳.近十年来高校师生关系现状研究综述[J].今日南国, 2009, (115) .

[4]郑敏.高校师生关系的文化学思考[J].交通高教研究, 2004, (6) :80-82.

[5]任东景.后威权时代高校师生关系困境的哲学透视及其重构[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0, (6) :62-64.

上一篇:幼儿教育新观念下一篇:现代中小企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