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特征(精选9篇)
角色特征 篇1
报纸编辑角色是指在报纸生产流程中, 分布在各个环节负责报纸产品整体和产品细节的策划、把关、信息资源组合开发的行为主体, 具有确定报纸风格和规模设计、进行新闻报道的策划和组织、选择使用新闻稿件、配置版面内容等权利, 并为报纸的受众接受程度负责。
报纸编辑角色和其他社会角色一样, 在报纸生产系统工程中不是孤立存在的, 而是与负责采访写作的记者、负责广告发行的相关工作人员共同组成报纸生产主体, 可以说报纸编辑的角色定位是以社会信息需求为根本、以记者的采访写作为基础、以读者接受为主旨、以广告发行工作为依靠来通盘考虑自己的工作的。
如果说角色指的是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或群体在实现与这种地位相联的权利与义务时, 表现出符合社会期望的行为与态度的总模式, 那么角色意识则可概括为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或群体, 对自己所从事的特定工作的性质、地位、职责等的认识和理解。角色意识强, 对自己工作的性质、地位、职责认识深刻, 履行义务的效果就好。报纸编辑作为编辑角色群体的有机组成部分, 其角色意识的强弱与所编报纸质量的高低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总编与副总编要对报纸生产进行宏观和中观层面的把握, 编辑部主任和责任编辑主要负责新闻报道、稿件编辑、版面安排等微观层面的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说, 一家报社编辑整体的角色意识决定了这张报纸的质量。
既然编辑和编辑的角色意识对报纸的质量至关重要, 那么要想提高报纸的质量, 就一定不能忽视报纸编辑角色意识的强化。而强化编辑角色意识的前提, 则是对编辑角色特征的正确认识和认同。
相比较其他类型的媒体而言, 报纸编辑在操作过程中有自己的角色特点, 而且随着受众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报业的发展, 报纸编辑角色特点不断被时代充实进新的内涵。就目前报纸的发展状况, 报纸编辑角色有如下特点:
规定性与开放性并存
规定性强调的是报纸编辑角色的权利义务在总体上是很明确的, 报纸编辑们要对报纸生产过程中的相应环节负责, 对报纸的静态产品展示、动态接受效果负责, 而且这一规定不是条文式的, 而是一种“软规定”, 是潜在报纸生产规律中的“硬道理”——它是由报纸的定位、核心受众群的信息需求决定的;开放性特点大概说来就是可以将个人的风格特点、个人的意志在尊重报纸产品整体要求的框架内加以发挥, 得以实现。
以2007年10月25日对嫦娥一号发射成功的报道为例, 《华商报》、《南方都市报》的编辑在当日报纸的报道策划、内容设计上必须考虑到全国甚至全球关注热点, 选择关于嫦娥一号发射情况的新闻信息为核心内容形成版组, 但这并不意味着两家报纸的具体内容和表现方式相同, 编辑可以对“规定的”内容进行各具特色的表达。《华商报》“嫦娥探月”系列版面以《“嫦娥”飞天%陕西专家建奇功》、《“陕造相机”将拍首张月球照》、《嫦娥“耳朵”烙上陕西印》等文章及相应图片突出强调了嫦娥一号研制发射过程中陕西的“痕迹”。《南方都市报》则以长稿《中国探月%举世瞩目》为版面头条, 而在右下版以不足八分之一的版面刊载《我卖的是月球背面土地》这样一篇稿件, 与头条庄谐结合, 轻描淡写的一笔便从容地用科学击碎了妄想, 两报编辑在实际运作中都恰到好处地实现了编辑角色的“规定性与开放性并存”这一特征。
两报版面都以自己的内容与风格吸引了受众, 这就是对编辑角色的规定性与开放性的遵循——“风格虽是编辑主体的活动创造, 但风格的认定却是客观外界对编辑作品的审美评价。因此, 风格不能自封, 只能以连续不断的创造, 反复表现出特定个性的编辑成果摆在广大受众面前, 从而使受众在接受过程中形成一种公认的审美评价” (1) 。
独立性与整体性统一
在报纸生产过程中, 每个环节的编辑都具有相对独立性, 而“独立空间”越到“基层”越相对狭小。总编辑可以“随时指导编辑部人员 (包括编辑、记者、评论员、资料员等) 的工作”, 编辑部主任可以“拟定本部门报道规划并组织和调控报道”, 版面主编则“设计版面的报道内容与形式、配置版面的内容、设计版面”, 编辑“审读、初选和修改稿件、制作标题”。每个环节的编辑都有属于自己的发挥空间, 而不完全是“执行”角色。当然, 个性的发挥也有整体框架的限制, 必须在符合报纸的定位、总体风格设计之下进行。
当然, 在实际运作中, 某些报纸由于统筹工作出现失误, 版面编辑的整体意识较弱, 在各版编辑保持相对独立性时, 也出现了同期异版重稿的情况。
报纸编辑角色特征的独立性与整体性统一还体现在报纸价值的实现过程中。每一份报纸, 只有到了读者手中, 其承载的信息为读者所接受, 才能真正实现其终端价值, 而接受者越多, 其价值越大。而在报业市场环境中, 报纸所凝聚受众的数量、所凝聚受众的社会地位、消费能力等诸因素又决定该报纸是否受广告主青睐, “报纸编辑每天的共同任务, 就是用最好的新闻和专版内容, 去填满报纸版面上广告剩下来的每一个洞, 为此忙得不可开交。洞的大小和形状每天在变, 原因是每天报纸可卖出多少广告版面, 掌握在喜怒无常的商品市场手里。这样, ‘新闻洞’的变化和报纸编辑的应变, 实际上最终控制在市场经济的大气候下” (2) 。虽然这一陈述主要是针对西方报纸编辑而言的, 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所有市场经济环境中报纸编辑的角色特点——在考虑相对独立的业务操作的同时, 还要考虑事关报纸生存发展的、提升报纸的社会接触率的发行环节。
“收料”与“加工”兼做
一般来讲, 编辑是报纸编辑方针的执行者, 是报纸版面的制作者, 对版面的质量负责。编辑一般不采写稿件, 无论是各版组的负责人 (主编) , 还是版组内特定的版面负责人 (执行主编) , 或者版组内特定版面的具体操作者 (编辑) , 都不得在所主持的版面上刊发自己的稿件, 这是在采编分离制度下的通常要求, 但这并不意味着编辑仅仅是“收料者”——接收各路记者各种类型的稿件、配置各角度的新闻信息, 他们同时还是“加工者”——除了根据报纸定位、版面统筹情况及稿件质量负责修改稿件, 还要最大限度地丰富版面语言, 力争实现1+1﹥2的版面表达效果。
“指向”与“收关”共担
进入21世纪以来, “采编分离”制度逐渐为各家报社所采用, 在这一制度下, 编辑不准写稿, 记者不能编版。在业务上, 编辑有权通过各种途径指挥相关的记者, 同时对记者的稿件负责, 用或不用均要有所交代。在形式上表现为严格的采编分离, 编辑、记者分属两个不同的中心、部门, 岗位分离, 职责分离, 避免了工作的交叉;内在机制上表现为确立了编辑的业务主导地位, 突出了“版面质量”这一价值判断核心。无论是指挥还是主导, 都旨在实现与记者采访工作方向达成一致, 这是当今时代编辑必须承担的工作角色。不仅如此, 编辑确定一定的方向将记者“指”出去, 还要将记者“收”回来, 从报纸生产流程来说, 编辑既要“找绳头”, 还要“结绳扣”, 也就是既要给记者提供线索、布置采访角度, 还要负责最终的“结扣”工作——主要是“收”其稿件, 对稿件进行把关——查真假, 审行文, 辨主题, 量轻重, 校正误, 稿件合格后再入版面, 直至审核完毕的版面付印, 才算“收关”工作结束。就如《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编辑室主编周询在没有更好的选题时, 想到了“光棍节”。看起来比较八卦的选题, 分量不足, 但事实上却可以反映出大的社会问题。在操作这个选题时, 将它放到近年来年轻人相亲越来越多的背景之下去做, 它就不再是一个八卦问题, 而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因为横向的相关报道已经不少了, 编辑给记者进行“指向”, 要求记者从纵向上进行梳理, 找专家聊, 了解历史上大龄青年问题, 因为很少有人做相关方面的专门研究, 采访得比较辛苦, 最后还是编辑进行“收关”梳理, 成就了《第三次单身危机袭扰中国社会》的文章, 报道出来后转载很多, 阅读率不错。 (3)
可以看到, 在这个过程中, 编辑帮助记者确定选题方向、采访思路, 最后还为稿件的最终定稿把关, 无论是该报道迈出的第一步, 还是稿件最终的句号画出, “放”与“收”都是由编辑在对事实和相关记者的客观分析的基础上来定夺的。
报纸作为传统媒体其社会功能在逐渐多样化, 受众不断提高的综合素质对报纸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报纸的信息表达质量也就越来越受到重视, 所以对报纸生产的关键环节——编辑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呈现多面性。另外, 对于报纸生产而言, 编辑工作也是核心环节。所以, 身为报纸编辑, 无论参与报纸生产流程中哪个细节的工作, 都需要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 把握自身的角色特征, 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 才能满足不断变化的受众需求。
注释
1[1]王振铎、赵运通:《编辑学原理》,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1997年版。
2[2]赵鼎生著:《西方报纸编辑学》,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3[3]蔡雯:《新闻整合、展示与增值——〈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版的新闻配置》,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
情境教学中的教师特征与角色 篇2
关键词:情境教学 建构主义 教师特征 教师角色
建构主义倡导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教师在情境教学过程中的不同领导方式、教学风格和人格都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良好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及学习的效果。
一、情境教学中的教师特征
1.教师的领导方式影响着情境教学的使用和效果
教师的领导方式有三种:权威主义方式、民主方式和放任自流的方式。研究表明,在权威主义的领导方式下,学生伴随着较高水平的挫折,对教师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反感。教师在场,学生活动的积极性较高;教师一旦离去,学生活动效率便明显下降。在民主的领导方式下,学生比较愉快,关心集体,工作也较好,表现出较强的努力性。在放任自流的领导方式下,学生的学习效率极低,在集体内部出现较多的攻击性行为。可见,民主型的教师一般都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用民主的方式讨论问题,使课堂教学充满友好和谐的气氛,有利于学生学习。
2.教师的人格影响着情境教学的使用和效果
教师自身的人格对学生心灵的成长和人格的形成具有深刻的影响。学生正处于长身体、学知识、塑人格的重要时期,其情感、意志、行为都具有不稳定性。一般来说,学生具有“向师性”,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常常在不知不觉中被学生观察着、模仿着,教学中教师的人格形象会成为学生最直观的模仿对象。教师在情境教学中要展示自己乐观、健康、阳光的一面,使自己成为名副其实的为人师表,给学生远比教材多得多的东西。
3.教师的教学风格影响着情境教学的使用和效果
教师的教学风格是指不同的教师在课堂里的活动具有始终如一的特定差异。教师在使用奖惩的方式上,在制定教学目标承担的责任上以及决定如何取得这些目标方面,是将所有信息提供给学生,还是要求学生从自己的观察推理中得出结论,所存在的差异就是属于不同的教学风格。每位教师所具有的独特风格,影响着其对教学方式的选择,同样的教学内容,有的教师能运用情境教学,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有的教师运用起来却不见得得心应手,难以把学生带入“情境”,从而使课堂乱成一团。因此,教师在授课时要养成自己独特而正确有效的教学风格。
4.教师的教育机智影响着情境教学的使用和效果
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身心特点及个别差异等方面的情况来果断地处理在错综复杂的情况下出现的问题的能力。因为情境教学法是以学生集体为中心的教学活动,课堂氛围比较活跃,随时都有可能出现事前难以预料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准确地判断情况,迅速地作出正确的反应,及时引导,从而使教学正常进行。对于不发言或少发言的学生要针对其基础、水平和个性启发诱导,让他发言。教师在情境创设的过程中要因势利导,随机应变,能对症下药,并要掌握好教育分寸,这是情境教学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情境教学中的教师角色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是促进者,指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学生的个性和谐、健康发展。这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有时代性角色的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2)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这一方面要求教师不能仅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并且不断地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设置不同的路标,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前进。另一方面要求教师从过去作为“道德说教者”“道德偶像”的传统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
2.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在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生涯中,传统的教学活动和研究活动是彼此分离的。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研究被认为是专家们的“专利”。教师不仅鲜有从事教学研究的机会,而且即使有机会参与,也只能处在辅助的地位,配合专家、学者进行实验。这种做法存在着明显的弊端,一方面,专家、学者的研究课题及其研究成果并不一定为教学实际所需要,也不一定能转化为实践上的创新;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没有以研究为依托的提高和深化,就容易固守在重复旧经验、照搬老方法的窠穴里不能自拔。这种教学与研究的脱节,对教师的发展和教学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它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新课程所蕴含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出现和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都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难以解释和应付的,教师不能被动地等待着别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再不假思索地把这些成果应用到教学中去。
教师自己就应该是研究者,这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3.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同时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这就要求课程必须与教学相互整合,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性作用。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为此,教师要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改变以往学科本位论的观念和被动执行的做法;教师要了解和掌握各个层次的课程知识,包括国家层次、地方层次、学校层次、课堂层次和学生层次,以及这些层次之间的关系;教师要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能力,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在学校、在课堂实施中不断增值、不断丰富、不断完美;教师要锻炼并形成课程开发的能力,新课程越来越需要教师具有开发本土化、乡土化、校本化的课程的能力;教师要培养课程评价的能力,学会对各种教材进行评鉴,对课程实施的状况进行分析,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定。
动画角色肢体语言特征分析 篇3
动画角色的表现与表演是动画的核心部分, 一部动画片的感人与否, 全在主要角色的表演水平怎样。动画需要表演, 或者说动画师需要会表演。那自然而然动画制作专业需要一门动画的表演课, 也就是动画表演入门课。这门课不同于影视和舞台演员的培养, 而是针对于动作师的动作解析课。我们主要研究表演中的运动规律, 不同性格, 身份, 地位, 体态, 年龄, 情绪等等的人物他的动作特点, 教会学生用最直接明了又清晰生动的动作把人物内心准确的表达出来。让人物的表演和整部片子融为一体, 让人物的表演能完整的把故事讲述出来, 让人物的表演能充分的把片子主题和情感表达出来。
卡通形象是没有生命的, 是由设计者和编剧创造的, 如果说有也是在动画剧情中的故事情节中, 而不是在造型设计上或着说是动作表达上, 这是没有心理活动的, 它的心理活动是人为的, 卡通形象本身是没有心理活动的, 是人们通过剧情中的故事情节和故事发生发展需要, 强加给卡通形象一种故事中的心理活动。
做动画角色肢体语言研究, 通过大量阅读资料, 需要分门别类的做出分析比较, 从中寻找理论与实践依据。而动画角色生动的表演在动画片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们身边的优秀的动画作品除了有经典剧本之外, 一个动画师良好的表演素质也是动画片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如果动画片中仅仅在剧情上采用摔跤、跌倒的方式来取悦观众, 如果没有深度的表达和细腻的情感表现, 仅仅是这些动作时无法打动观众的。经典动画片《猫和老鼠》中的经典动作和夸张的肢体动作表演给观众留下那一磨灭的印象。
肢体语言 (body language) 又称身体语言, 是指经由身体的各种动作, 从而代替语言藉以达到传情达意的沟通目的。广义言之, 肢体语言也包括前述之面部表情在内;狭义言之, 肢体语言只包括身体与四肢所表达的意义。而谈到由肢体表达情绪时, 我们自然会想到很多惯用动作的含义。诸如鼓掌表示兴奋, 顿足代表生气, 搓手表示焦虑, 垂头代表沮丧, 摊手表示无奈, 捶胸代表痛苦。当事人以此等肢体活动表达情绪, 别人也可由之辩识出当事人用其肢体所表达的心境。
动画表演比电视剧、电影真人表演在难度上更强一些。动画片之所以有其市场就是基于它自身固有特点而定, 其中动物、植物、事物等都可以拟人化的来表现, 这也就是为什么它在电视电影表演难度之上的原因之一。其二, 一般说来一个优秀的演员除了有一些天分之外大多数都是靠自己不断地揣摩、临摹、找感觉刻苦地训练而才具备准确的表达。当然我们的动画师也是如此, 他除了像演员一样不断地练习以外, 因为动画片的特点决定了他在肢体动作上要更为细致准确地传达才能正确地表达给观众所要讲述的意思。
一个角色怎样从身体上保持他/她自己, 可以提供给观众大量的信息, 让他们了解事情的真相, 你的角色是谁, 他/她的感受如何。肢体语言可以支持角色正在进行的对话, 在适当的环境下, 也可能完全矛盾。当然, 在没有对话的场合里, 肢体是你和观众交流让他们知道角色的感受的唯一渠道。为何你认为新闻秀总是带来肢体语言方面的专家来分析总统竞选辩论或者记者招待会?那是因为当交流时, 真相总是在肢体上。
肢体动作往往是单一的, 比如眨眼、抿嘴、闭眼、伸懒腰等。而肢体语言则是复合的。例子:表演中要注意的地方。比如模仿一个大猩猩给小猩猩喂食时出现土狼袭击的表演, 既要表现出猩猩的笨拙体态的特征, 又要表达出母爱关怀的意思, 还要体现出在外来侵犯者来袭时她英勇保护宝宝的强悍。这些都是细节的体现, 这就需要动画师首先要抓住大猩猩体态的特点, 这个包括细微的动作, 所谓细微动作落实到每个细节上, 走路、跑、跳、拿东西、睡觉等等, 还要配上适当的面部表情动作才能综合统一地表达出剧情的含义。
而人的肢体语言包括下肢、躯干、上肢动作, 其中上肢的表现应该是最丰富的:从施力弄巧到传情达意, 手臂、手指动作控制是三维动画中仅次于面部表情控制的一个重要项目。现实人体骨架中, 锁骨既在造型上形成“骨感”, 同时也是肩部动作表现的支点。
中国古典戏剧肢体语言的基本造型、基本律动、基本构成模式, 培养戏曲舞台表演人才、普及中国古典戏剧欣赏,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古典戏剧肢体语言是一个全新的边沿学科。它包含了传统表演美学、表演、心理学、表演运动学等多门学科。认真关注和学习中国古典戏剧舞台上的肢体语言描述和构成规律等等。系统的学习各种戏曲肢体语言的表演程式, 还可以从中总结动画创作经验, 非常必要。传承古典文化, 丰富动漫肢体动作语言, 打造个性化的东方特色的人物角色动作语言特征的动画片, 任重而道远。
角色特征 篇4
关键词:法国流派动画;符号学;图形
1 动画角色的符号从何而来
动画在影像创作愈加自由的时代,逐渐被受众广泛认可。接受者即观众,在观看时往往只看到剧情、画面以及对白,这些元素是创作者表达作品的途径,并非创作语言本身。影像动画中的人物形象,往往早已形成一个符号,这个符号想要达成共鸣,是来源于创作者同样也是接收者在生活中的种种经验。符号的经验即指示性,在影像背后产生作用。动画艺术主要是以视觉形态和视觉形象作为信息载体,以画面符号和文字符号作为基本语速进行传播,其中画面视觉形象作为主导。[1]在动画作品中,动画角色占据了很大的分量,艺术家常常会根据剧本的需要,创作出一个个个性鲜明的角色形象,而从角色本身来看,其就是一个已经高度风格化的符号了。动画角色设计是根据剧本描述出的人物外形与心理特点来创作一个适合的虚拟形象,是用形象的语言,将抽象的象征意义转化为具象,并直接诉诸人的视觉的一种艺术样式。[2]要体现出角色的种种特征,就需要使用图形等符号特征来突出角色性格特点以及烘托剧情。在特定的符号表达下,观众会产生相应的心理反应,其中有必然的规律和联系。
2 法国流派动画中角色的图形符号特征
纵观世界动画流派,动画角色最具符号学特征的是法国流派动画。动画角色不同于一般影视作品中的真人演员,角色在动画中往往代表着一种性格,一个势力或是为动画的剧情发展而设置,动画角色更加纯粹和绝对。法国流派动画在表现动画角色时,往往会运用图形化的手法,通过角色的外表就可以看出其性格特征,并非单纯的增加道具和服饰的变化。
在动画中符号化造型设计风格主要可以表现在具象和抽象两方面,具象具有鲜明的形象特征,是对现实对象的浓缩与精炼、概括与简化、突出与夸张其本质因素的一种表现形式;抽象是以图形符号或几何图形的组合来表达某种含义,造型简洁,具有强烈的现代感和视觉冲击力,给观者以良好的印象和深刻的记忆。[3]所以在动画创作中,符号与动画角色造型更是有着必然的联系。符号化的造型语言在动画创作中是完全可以得到充分发挥的。
如法国动画《疯狂约会美丽都》中三姐妹在台上表演的造型,图1是图形符号化的效果,三者的造型几乎没有差别,整体外形是长条状,方形的基本型加上圆型的披肩设计,在简洁中又带有一丝欢快,椭圆的头型会给人亲和、舒缓的感觉。而在三个老太婆年老时的造型刻画时,线条更加曲折,从而显示出老态,不像年轻时那样饱满和圆滑,这都是在细微的变化中,从而符号带给人心理上的变化。艺术家为了区分三姐妹,在帽子的装饰和鼻子上做了区分,在整体造型大致相同中,找寻变化,从而显示不同的人物之间性格的差别,任这也凸显了图形符号在造型中的作用。
再来看法国动画《疯狂约会美丽都》中黑社会的角色,整体造型方形为主,棱角分明。驼背且庞大的体型给人印象深刻。如图2,是此角色的图形符号,不管是脸型还是身体的整体形状都运用方形,方形往往会带给人以刻板、严肃、规整的感觉,运用在反面角色的身上,体现出反派人物冷漠、呆板的特点。庞大方形身躯的反派,在给人压抑感的同时,也使人产生一定的同情和怜悯。
图3,是《疯狂约会美丽都》中苏莎在美丽都巴黎和街边人群的图解形象。人物大都是饱满的圆形,配以三角形加以变化,画面避免单一。而苏莎矮小的造型在一群庞大的圆形里显得格外突兀,凸显出所谓美丽都人群的臃肿、懒惰、滑稽以及肥胖的特点。这也是图形符号在大小的变化上所给人带来的视觉感受。
《凯尔经的秘密》也是极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图4,是主角布兰登家族的图解形象,可以看出六个动画角色形态各异,或圆或方或尖。六个角色图形组合各不相同。主角的头部是圆形,身体的外形是方形结合圆形。圆形给人以亲近、可爱、饱满、流畅、轻快的感觉,方形会给人稳定、严肃之感,脚步露出的三角形是在方圆之中增添一份俏皮和滑稽,也显示出角色的年纪轻。主角周围的角色宽窄,高低各不相同,丰富了画面,也表现出各个角色不同的性格和特点,生动而有力。值得一提的是,大部分动画中的主角头部造型都是圆形和椭圆形,这正是因为圆形的符号带给人的感受,圆形是一种完美的图形,在所有形状中最为祥和,且给人表达出一种轻快、流畅、饱满、亲近的感觉。动画艺术家,在创作动画角色时经常会将主角的头部运用圆形的图形符号。
很多的动画角色身上,其设计的主要图形符号来源于圆形、方形、三角形。而这些图形符号也作为了动画造型最基本的表现语言,在角色的造型中体现出了不同的符号特征,从而表达和传达出不同角色的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性格和情感。在动画中正确的运用图形符号,并有效地传达出角色的信息,也是动画片成功的要素之一。
3 动画角色创作上运用符号语言的优势
动画形象的造型充满怪诞荒唐的意味,却直接吸引着受众群体的目光。创作者通过夸张、提炼、概括等表现手法,从客观世界固有的人的形象、事物等提炼出来,并成为最终的动画角色。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家将我们的“意向符号”融入动画形象中,使纯粹的动画形象的象征性得以充分的表现。所以,在法国流派动画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对于动画角色图形的符号化,而符号化对于角色的塑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当我们看到庞大体量、方方正正的形象时,我们总会给予自己心理暗示,这可能是一个强壮的反面角色。
当艺术家们将图形符号例如方形、圆形、三角形等注入动画角色的设计中去,再将色彩符号带给人的心理暗示等因素考虑进去,那么当一个角色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的心理暗示和创作者达成一致,这样就实现了受众群体的接受过程。不管从动画创作角度,以及作品的接受过程到最终被观众所认可,动画角色的符号化与作品的成功与否有必然地联系。所以我们将符号学辩证统一的关系运用到动画角色的创作中去,能够更好地表达不同角色的个性和特征,从而设计出能够表现社会现实、表达情感、与受众沟通情感的角色。
参考文献:
[1]李宪广.动画造型元素与符号学[J].电影文学,2011(20).
[2]申晟.动画角色设计的视觉语言研究[D].江南大学硕士论文,2006.
角色特征 篇5
一、当代美国中小学校长的角色特征
当今美国中小学校校长担当的“多元化角色”, 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角色特征:
第一, 学校专业化发展:校长工作的重要使命。学校作为培育人的组织, 其最本质的目标就是促进学生成长。为了促进学生的更好成长, 学校需要不断发展。学校的发展, 有硬件的发展和软件的发展。硬件的发展主要指校园的校舍、设备、仪器等的建设和更新。软件的发展主要指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校长工作就是要促使学校发展, 特别是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美国中小学校长, 在硬件建设方面有统一的标准, 所以, 校长们的精力更多的是投入在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方面。
第二, 学生成才:校长工作的终极目标。在美国, 许多人认为“美国在20世纪获得如此巨大的社会财富, 取决于一个巨大的优势和四个关键发明。巨大优势就是美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四个关键发明是:第一个建立公立学校, 第一个实施义务教育, 第一个开办公立大学, 第一个建立大众化高等教育体系”。可见, 美国人已经充分认识到, 美国要在世界保持领先地位, 就必须重视教育。在这种大背景下, 美国中小学校长都把学生的质量放在所有工作的核心, 想尽办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生学业上不去, 家长和社区会找校长们的麻烦, 甚至有可能导致校长下台。因此, 学生成才, 也就成为了每一位中小学校长的终极目标。
第三, 学术影响:校长专业化的重要取向。美国的中小学校长一般都具有较高学历。根据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1997年对全美中学校长所受教育的调查, 发现美国中学校长拥有硕士学位者已达97%, 而且有不少都具有博士学位。在美国, 中小学校长是有任职资格标准的, 只有符合了这些标准的人才有资格任职校长
第四, 全面服务:校长工作的核心。美国中小学校长的工作中心就是为了每一个孩子都成功。其他的工作都是围绕这个目标去服务的。因此, 校长们非常重视服务职能和微观服务。在众多的校长眼里, 校长首先就是服务者, 校长的服务工作涉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
第五, 亲自教学:掌握教学最新信息。在我国, 一些中小学校长是不任课的, 有的任课也是形式上的。与我国的中小学校长不同, 美国中小学校长都是亲自任课的。校长与课堂保持亲密接触, 可以及时掌握教学的最新信息和动态, 以便在管理上及时跟上或调整。
第六, 推门听课:校长发挥教学领导力的重要形式。在美国, 校长推门听课, 有一个专门术语叫“走课”。所谓走课, 是指在日常的课堂环境中, 校长以不带有威胁性的方式观察学生学习情况的一种方法。校长走进教室, 注意力集中在学生身上, 而不是教师。并且校长不是整节课在听课, 往往只有几分钟, 边走边看。但是, 虽然是短短的几分钟, 但是却发挥了监督教学的作用, 发挥了校长的教学领导力。
二、当代美国中小学校长的价值取向
基于上述美国中小学校长的角色及角色特征, 当今美国中小学校长的使命, 即美国政府提出的“为了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成功”。在《学校领导者标准》中, 很好地贯彻了美国政府的这一政策方针。因而, “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成功”就成为了《学校领导者标准》的核心, 也就成为了美国中小学校长的价值取向和终极目标。那么, 在学校管理中, 美国中小学校长是如何体现的呢?具体来说, 校长的角色及角色特征决定了校长工作的价值取向。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 校长包容每个学生, 确立了人人可教的理念。校长在学校管理中, 所有学生一律平等, 人人都具有可开发的潜能, 校长通过树立高标准的学习愿景, 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学校文化, 打造优秀的教师团队, 使所有学生接受未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
第二, 校长要重视个性和多元文化的学习。美国的中小学校长认为, 学习是学校组织的本质特征, 学生的学习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目的。校长要确保学生的学习环境是安全的、有序的。校长要鼓励学生个性化学习, 让学生通过多途径学习, 关注自己和他人的终身学习, 认同多元思想、价值观和文化, 让学生认识到多元文化给社会带来的好处, 引领学生为未来社会做准备。
第三, 教学领导力是校长的核心领导力。美国中小学校长认为, 学校管理的核心就是教与学的过程、课程和人力资源管理。在美国, 中小学校长认为减少教学时间、不与学生和教职员工做日常交流是令他们非常羞愧的事情。美国中小学校长的教学领导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亲自授课, 自身在教师面前起示范和引领作用;其次是校长授权给其他教师或者发展教师团队和评估课程;最后是建立以提高学习效率为主的校园文化和管理风格。另外, 校长教学领导力的重要表现就是监督教学。
第四, 校长特别关注与家长及社区的合作与联系。美国中小学校长认为, 家庭和社区是学校的重要伙伴, 学校是社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 保持与家长和社区的和谐关系非常重要。在美国中小学都建立了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等, 加强与家长的合作和沟通。校长积极利用家庭和社区的各种资源服务于学生。并且, 在学校管理过程中, 校长积极吸纳与学校利益相关者参与, 重视别人的意见。另外, 美国的中小学校长也非常重视与其他校长和地方教育局以及社区中其他主要成员的联系, 目的在于建立起有利于学校发展的外部环境。
第五, 校长的职责就是服务, 要有民主法治意识和奉献精神。美国中小学校长认为, 服务是校长角色的本质。校长对学校管理的决策、计划、实施、监督和评价等, 都是以服务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因此, 美国的中小学校长在学校管理中, 校长们实践法治精神, 尊重人权法案的原则, 具有公益精神, 以伦理为取向, 个人利益服从于社区、社会利益, 坚持原则, 勇于承担后果, 千方百计地为教师、学生、家长和社区服务。
第六, 校长是学校和教育变革的代理人。在美国, 中小学校长为了履行“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成功”的使命, 他们会根据社会和学校发展需要, 进行各种各样的变革。校长们会制定一些教育方案, 满足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需要。诸如, 在美国中小学盛行的个别化教学和开放教室等, 都是校长这个“变革代理人”的杰作。
三、对我国教育家成长的启示
第一, Vision.让每位教师和学生都有愿景, 有期待, 有追求, 有动力, 从而使校园呈现出一派蓬勃向上的景象。
第二, School Culture.校长要营造良好的学校文化氛围和文化环境, 让教师处于一种宽松的、良性的、积极的文化中。
第三, Managing Resource.校长要让学校的各种资源有效地为教师服务, 就必须充分有效地管理好各种资源, 让每种资源都发挥最大效用。
第四, Learning.校长不仅自己要善于学习, 而且要在学校管理中形成全校性的学习文化, 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让所有教师都浸润在学习文化的氛围中, 结伴成长, 相携而行。
第五, Ethics.校长的管理观反映了校长的个人的道德伦理和个人的管理价值观。一个校长是否具有德行, 对学校发展, 对教师发展, 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校长要注重道德引领和道德示范。
第六, Understanding and responding.校长要善于领会和执行最新的政策方针, 特别是国家的教育方面的政策。校长在理解这些政策的基础上, 结合学校的实际, 及时向教师们宣讲、交流和沟通, 以便于教师能够正确理解和执行, 从而达到“上下一致”, 和谐稳定。校长在这个方面就是要引领教师做一名“和谐社会的促进者”、“幸福家园的稳定者”, 而不是“破坏者”、“麻烦制造者”。
浅析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角色特征 篇6
高校辅导员在高校中承担教育管理工作的专门角色, 这个角色的特殊身份以及与其相适应的行为规范要求辅导员在其角色行为上表现出与其他职业不同的特征。
1 双重性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对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定位主要是“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理想、坚定信念、培养品德、修炼情操;教育引导学生自尊、自信、自强、自立”, 明确地指出了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 寓教育于学生党建和团建、日常教育管理与服务以及指导课外活动之中。这些职责都明确地体现出了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 这些工作构成和完善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也准确地表明了高校辅导员与高校教师职责之间的异同, 更能说明辅导员应该属于教师系列。
思想政治辅导员担负着对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教育管理, 同时也是学生工作的最基层实施者, 所以, 辅导员工作的好坏也将直接影响到国家、高校相关政策的落实程度或是否落实, 也关系到高校的稳定发展, 关系到我们国家的长治久安。从这方面来说, 辅导员是管理者, 体现的是“以管理育人”。
辅导员既是教师, 又是管理者, 这就决定了辅导员的双重性特征。
2 示范性
在教学管理、班级集体的建立、班级活动的开展、课外素质拓展等许多情况下, 辅导员起着一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示范和模范作用。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对象是具有较高智力结构和知识层次的大学生, 他们有较强的求知欲望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敬仰和崇拜学识渊博、成就斐然的大师、学者[1], 这在客观上要求辅导员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和较高的人文修养。此外, 当今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 书本课堂的知识已经很难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求, 面对精力充沛、思维活跃、视野开阔的当代大学生, 辅导员必须及时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培养自学、更新、获取信息的能力, 积极参与创造性的教学科研活动, 主动扩充完备自己的知识结构, 只有这样才能在大学生面前树立起较高的威信, 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对辅导员老师肃然起敬, 把辅导员老师当作良师益友, 当成文明修身的引路人, 接受辅导员老师给予的帮助和教诲。
3 引导性
思想道德素质在人的素质结构中占重要地位, 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发挥着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辅导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是辅导员综合素质的基石, 对其他素质起统帅作用[2]。俗话说:“教师是塑造和净化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是社会道德规范的示范者。”崇高的职业道德是高校辅导员素质的灵魂[3]。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辨别能力、思想敏锐, 但自我控制力较薄弱, 思想认识较片面。大学教育过程是大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不断构建的过程, 更是人格和行为不断构建的过程。辅导员愈来愈成为一位顾问, 一位帮助学生发现矛盾、交换意见的学习伙伴。这种角色要求辅导员尊重学生、信任学生, 平等地与学生沟通, 分担学生的忧与乐, 做到在工作中是老师, 在生活中就是朋友, 成为学生在更加宽广的空间里选择职业、掌握理论、形成技能和学会生存的有力指导者, 实现对学生成长和成才全过程予以卓有成效的引导和指导。
4 复杂性
辅导员所从事的职业具有鲜明的特点, 工作性质具有技巧性、复杂性、特殊性等特点。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因此, 辅导员要结合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紧密围绕班级稳定管理, 纪律管理, 评优评先, 奖、贷、勤、补、免的管理;大学生的文明行为规范;安全保卫、奖惩管理;党团组织的建设;抓好学风、班风、学生干部队伍、精神文明、班级工作制度建设等方面, 做好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工作。除此之外, 辅导员还要承担面向学生开展的教务、后勤、院系事务管理等工作, 参与处理好涉及学校和社会安全稳定的事件, 及时化解各种矛盾, 维护校园和谐、安全与稳定。
5 育人性
辅导员的工作就是通过自己的引导、指导、帮助和支持等一系列的服务活动, 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去说服教育引导学生, 把各种外在的信息、知识、道德等需求转化为大学生自身自觉的行为, 这正是辅导员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体现[4]。同其他的任课教师一样, 辅导员也承担着培养人才的重任。“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和使命, 离开“育人”这一职业特征, 教师也就不存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 承担教书育人,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辅导员的职责就是传输长期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技能技巧, 培养各方面才能, 为国家和社会输送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
6 长效性
辅导员工作的长效性, 主要体现为工作目标的长远性和影响力的长期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长期对学生进行各种理念的灌输、定期进行教育效果评价。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 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 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 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深入进行素质教育。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特殊性, 需要长期的固定的教育手段和先进的管理方式才能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不仅要看学生在学校的成绩, 更要看毕业以后在社会中的表现, 看他们是否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同、认可。
高校辅导员的双重性、示范性、育人性、复杂性、个体性、长效性等职业角色特征, 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客观存在的, 深入而有效地研究这一课题, 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姜勇.高校教师专业影响力研究[J].高教探索, 2007, (1) .
[2]张萍.论高校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 2006, (11) .
[3]王蓓.关于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思考[J].教书育人, 2005, (11) .
皮克斯动画长片的角色特征研究 篇7
皮克斯动画工作室是史蒂夫 · 乔布斯 (Steve Jobs) 于1986年2月3日收购了 好莱坞导 演乔治 · 卢卡斯 (George Lucas) 的公司卢卡斯影业旗下的绘图团队而组建的公司, 早期主要从事广告和软件制作与贩卖, 1987年开始进行动画短片制作, 1990年开始构思创作全球第一部全电脑制作的动画长片《玩具总动员》, 该片于1995年上映并创下全球三亿六千万美元的票房纪录。之后, 皮克斯动画工作室基本平均每年推出一部动画长片和一部动画短片, 并都取得了票房口碑双丰收。从1995年到2015年的20年时间里, 皮克斯动画工作室共制作并上映了15部动画长片, 共获得了9次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的提名, 其中7次获奖, 并获得过1次特殊成就奖。皮克斯动画工作室的五位元老约翰 · 拉赛特、布拉德 · 伯徳、皮特 · 道科特、安德鲁 · 斯坦顿和李 · 安克里奇于2009年获得了威尼斯电影节终身成就奖, 这是给予皮克斯的最高肯定。15部动画长片带给观众们许多惊喜, 更把无数动画角色带入我们的生活。
二、皮克斯动画长片中的主角设置
(一) 主角的身份选择
在一个故事的讲述中, 主人公起到贯穿故事始末的核心作用, 在主角的选择上, 应尽量给观众还原一个拥有普通人特质的主人公。他稀松平常, 就像人群里的每一个你、我、他, 这样的主角身边发生的事可信度更高, 更容易拉近和观众的距离;他不够完美, 故而使得故事有转折, 有此起彼伏的桥段, 不至于过于平淡;他在小人物群体中要成长, 能使成年观众找到归属感, 对未成年观众起到价值观引导的作用。
从动画片特质出发, 主人公本身就是虚拟存在, 而不是由演员扮演的, 所以对主角的动画形象创作就有多方面的要求, 要进行多次调试。例如在皮克斯的第一部动画长片《玩具总动员》的创作中, 主角伍迪的形象就曾修改多次。“迪士尼高层非常喜欢这个样片, 但反对伍迪的布袋玩偶形象, 因为很多电影和电视节目的恐怖故事都与这个形象有关。”[1]对于主角的苛求渗透到每一个细节, 正是这种事无巨细的态度打造了皮克斯动画长片中一个又一个受欢迎的形象。
(二) 有缺陷的主角
主角的塑造一定是不完美的, 性格缺陷起到的不仅是引发人物间的矛盾、阻碍故事正常发展、搭建故事主脉络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反馈与自我修复。如《怪物电力公司》与《怪兽大学》中的主角毛怪, 是一个嚣张跋扈的富二代, 出身优越却瞧不起别人, 天资聪慧但不爱学习, 虽然最后成长为独当一面的英雄, 但前期他的种种问题反而显得更接地气。主角的性格缺陷是每个个体在以“我”为中心形成的圈子中不易发现但又确实存在的问题, 缺乏理解、沟通不当、猜疑顾虑等, 这些问题均不是严重的是非问题, 不牵涉价值观、道德观等, 由于观影者都默认自己是不完美的好人, 所以这些缺陷容易被发现并反馈到自己身上, 吸引观众, 从而起到自省的作用。
(三) 作为领导者的主角
动画长片虽作为电影形式上映与发售, 但也区别于传统的电影, 主要体现在主角的职能设置方面。电影经常关注的是小人物的命运, 甚至失败者的命运, 展现悲剧或悲喜剧的一面。而皮克斯动画长片中的主角无一例外被赋予领导和拯救世界的职能, 从最早的牛仔伍迪、 蚂蚁菲力, 到中后期的机器人瓦力、厨师老鼠小米。动画长片受众范围广泛并且涉及到儿童, 由于未成年人对于事情的接受范围相对固定, 决定了故事的结局一定是惩恶扬善和完满团圆, 所以皮克斯动画长片的主人公基本都是作为领导者和英雄出场, 通过一系列变故, 经历曲折往复, 达到最终结果。
三、皮克斯动画长片中的配角设置
(一) 群体配角中的自我呈现
“配角主要是陪衬、铺垫主要角色的, 或者是作为主要角色的对立面存在的角色。”[2]皮克斯动画长片中的角色饱满、种类丰富、数量繁多, 为了营造热闹的氛围, 丰富故事的剧情, 配角的设置显得尤为重要。在群体配角中有一些配角具有极强的独立性与自主性, 很容易从群体中脱颖而出, 成为“第二主角”, 辅佐而不仅是陪伴主角实现自我价值。例如在《海底总动员》中与小丑鱼父亲马林一同冒险的蓝色热带鱼多莉, 她最初是以一个绝对的陪伴者配角形象登场的, 存在感相对较弱, 还总给主角带来麻烦, 但随着时间的发展和剧情的推动, 多莉永不言弃、勇敢坚韧的特质反而慢慢感染了马林, 进而影响马林作出的决策。从单纯的陪衬品到主角不可或缺的左膀右臂, 这个过程不仅完成了配角的自我呈现, 也丰富了故事的剧情, 起到一箭双雕之效。
(二) 盲目崇拜与个性崛起
由于动画长片中主角的绝对领导者地位不可动摇, 故而配角起初会自然围绕靠拢在主人公的身边, 成为一个盲目崇拜的群体。例如《玩具总动员》中的弹簧狗、 小猪存钱罐、弹头先生、画板、牧羊女等所有安迪房间内的玩具都围绕在安迪最喜欢的玩具——本片主人公牛仔伍迪的四周, 他成为绝对精神领袖, 这些玩具对于伍迪无条件信任与服从;随着情节的推动发展, 慢慢开始有玩具发现伍迪的问题, 进而选择有所保留甚至完全敌对。这一过程可以称为配角的个人意识觉醒, 这一个性崛起的过程也是角色自我认知和自我选择的过程, 这在已经基本固定的动画片套路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决定了剧情的节奏快慢与起伏大小。
配角群的意识觉醒通过角色外形的巧妙设置不会显得杂乱无章, 足以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通过外形结构的设计, 配角可以更好地服务于整个动画故事的叙述。”[3]配角群体外形各有特色, 同时兼具自我意识, 这两点使得故事在人物角色上足够饱满, 也给剧情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
四、皮克斯动画长片中的反派角色设置
(一) 反派的正面出场
皮克斯动画长片中出现的反派人物大多以正面形象出场, 而后随着剧情的推动、故事的深入才渐渐露出本质, 在这一点上的巧妙设置, 使得儿童和成人恰巧有不同的理解, 完美迎合了两者的观影需求。
1.儿童理解:消解恶的表达
首先, 从角色外形来看, 无论是《玩具总动员》中的反派粉色的圆脸草莓熊、《飞屋环游记》里的反派勇敢的探险家查尔斯 · 穆兹, 还是《怪物电力公司》的反派和蔼可亲的公司老板都无一例外长相讨喜, 甚至在初期观感上是最无公害的成员。“在日常生活的经验中, 我们觉得圆脸微胖的人较单纯, 不存在尖锐、冷漠、言语中给人一种总是带着刺的感觉。”[4]皮克斯动画长片在角色形象上下足了功夫, 在儿童接受范围内刻画出不那么讨厌的反派角色, 又能用剧情的波折吸引未成年人的注意力, 达到预判效果。
其次, 从性格塑造上来说, 反派角色正面出场的良好性格往往是其原本拥有、而由于某些突发事件被抹灭掉的。例如《玩具总动员》中的反派草莓熊, 原本有一个非常喜爱他的小主人, 主人在一次外出游玩的过程中偶然将草莓熊丢失, 草莓熊误以为被遗弃, 所以开始怨恨主人并施加报复, 成为大反派。在交代草莓熊过去的片段中可以得出他当时最优秀的品质是博爱与无私陪伴, 在他成为反派, 摒弃这一品质但以正面形象初次出场时, 虽然是虚伪的, 但依旧将这样的品质传达出去, 而经过一系列波折之后, 他又恢复了这一品质。这一良好品质的拥有、丧失、复得的过程模拟了大多数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惑, 这一美好的结局可以塑造儿童对于美好的渴望与信仰。
2.成人理解:戏剧性效果
由于受年龄和阅历的影响, 成年人拥有比未成年人更多的处世经验和更透彻的洞悉力, 他们可以理解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环境下, 坏人的脸上不会自己贴标签, 也早已习惯“笑面虎”的大量存在, 故而对于正面人物突然“跳反”的行为往往是能够马上接受并且在潜意识中有“早已知晓”的心理预期。而在后续的事件升温发酵中, 观影者往往会发现这些反派或弄巧成拙, 或多此一举, 在交代人物关系和事件始末时加入这一小创意可以产生戏剧性的效果。
(二) 对反派角色的戏谑
对反派人物的戏谑处理在让反派人物完成“自己和主角团体对着干和搞破坏”的任务之外, 有了自己的戏剧特色, 并且也突出了反派人物也是普通大众之一的特质。比如《虫虫危机》中的反派角色蚱蜢, 他平时到蚁群中趾高气昂, 但是被一只小鸟吓得魂飞魄散, 其实自己也是弱小的一份子;再如《赛车总动员》里的反派老爷车, 他四处搞破坏, 为了阻碍新能源的扩散, 甚至不惜用卑鄙的手段报废掉其他无辜的赛车, 而他本身几乎都不可以称之为一辆汽车, 因为他太过老旧, 不能发动和开动, 只是一堆连零件都配不齐的破铜烂铁。这些对反派角色的设置中本就带有的戏谑成分, 让儿童不至于太厌恶或者害怕反派, 又使得成人观影者找到动画片中存在的童真和童趣。
五、小结
皮克斯动画工作室从设立之初就立愿“做适合1岁到99岁都能观看的动画片”, 它从出品第一部动画长片一直到现在, 都在证明这一可能性。国产动画长片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一直被束缚手脚, 即便是拿到很高票房的“熊出没”等系列也都难以逃脱低龄动画的桎梏, 归根结底还是由于动画角色的设置太过幼齿。近期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 制作精良、故事完整、角色讨巧、 老少皆宜, 它的成功为国产动画市场打了一剂强心剂。 但这一看似国产动画的狂欢并不是一场盛宴, 从角色来看, 孙悟空、猪八戒等都不是原创的人物, 就此而引发的故事也不够有新意。皮克斯动画中的角色设置巧妙又具有原创性, 由此展开的剧情也充满奇思妙想, 故事三观正确又充满博爱, 适合儿童与成人同时观赏。本文对于皮克斯动画成功的角色设置进行分析探讨, 希望对国产动画的发展有所启发。
摘要:随着2015年国产动画长片《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不断刷新票房纪录, 获得票房口碑双丰收, 中国三维动画电影也开始渐渐苏醒。早在2006年中国就已经掌握3D模拟引擎制作技术, 但是将近十年时间, 并没有明显发展。可见, 中国动画长片与欧美动画长片的差距, 并不主要体现在技术层面, 而在于故事搭建。而在故事结构中起到最关键作用的就是“人物”, 关于角色设置的议题研究在当今的动画发展中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对已上映的皮克斯动画长片中主角、配角、反派角色等的设置进行分析, 以求具备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皮克斯,动画长片,角色特征
参考文献
[1]大卫·A·普莱斯 (David A.Price) .皮克斯总动员[M].吴怡娜译.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116.
[2]午南明, 富澜, 崔君衍.电影艺术词典[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5.199.
[3]于昊田.美、日动画中配角创作模式的比较研究[J].江南大学学报, 2013, (06) :9.
角色特征 篇8
关键词:大学,教师角色特征
《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在全国各高校全面执行,在《纲要》的指导和要求下,高校体育教学环境、教学理念、课程设置等都有了重大的改变,高校体育面临新的任务。体育教师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表现出哪些特定的角色特征,不仅关系着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果,关系着体育教学质量的成效,而且关系着体育课程改革的成败[1]。研究山西省高校体育教师的角色扮演现状,有利于体育教师自我角色的认知,有利于管理机构制定政策法规,有利于高校体育教育改革。
角色是个体符合社会期望实现其身份的权利和义务的特殊行为模式。这里所说的社会对个体的要求即社会期望[2]。体育教师的社会角色是指人们对于一个社会群体或特定的社会地位的个人所期待的行为表现,体育教师是社会行为规范的表率,体育知识和技能的传播者。它决定了体育教师的社会义务和责任,社会义务和责任又决定了体育教师的规格与标准[3]。本文研究所指的高校体育教师角色特征是依据李秉德在《教学论》中从教师的职责入手总结出的一般教师职业角色特征——知识的传授者、学生的榜样、集体的领导者、人际关系的艺术家、心理治疗者、学者和学习者[4]。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本文以山西省高校体育教师角色特征现状的评价为研究对象,采用了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随机抽取了山西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太原师范学院、太原科技大学、山西医科大学、山西农业大学在职的体育教师和大学生作为研究样本,从教师和大学生的角度进行比较研究。依次定义1到5为很好,较好,一般,不太好,不好五级评价水平。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大学生对山西省高校体育教师角色特征的总体评价
由图可知,大学生普遍认为山西省高校体育能够很好地扮演教师的基本角色,其中对“学生的榜样”角色特征评价最高,在较好水平之上,其次就是“知识的传授者”、“人际关系的艺术家”、“集体的领导者”“学者、学习者”、“心理的治疗者”角色评价最低。体育课的教学不同于其他课,是以动作技能的习得为主要目的,学生多以模仿学习为主,所以“学生的榜样”这一角色表现的就尤为的突出,学生对此的评价也就要高一些。“知识的传授者”仍是教师最首要的一个角色,是一种核心的或中心的角色。学生通过上课,学到了体育方面的知识,学会了动作技术,因而学生认为体育教师也较好的扮演了“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大学生普遍认为高校教师没有很好地扮演“心理治疗者”的角色,说明体育课上教师多注重动作技能的学习,轻视了学生的情感。
2.2 教师对体育教师角色特征的自我评价
由图1可知,山西省高校体育教师普遍认为自己能够较好的扮演各个角色。其中 “学生的榜样”这一角色的自我评价最高,由于体育课的特殊性,使得榜样的角色凸显。其次就是“人际关系的艺术家”、“学者、学习者”,都处于较好水平之上,体育教学中存在着多种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师师关系、体育教师与社会的关系等,体育教师上好课的同时要处理好这些关系,面对有了相对独立思想的大学生,高校教师一直以来都努力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迫于评职称的压力,高校体育教师不得不继续深造、发表论文,所以对于这两个角色评价也较高;对“知识的传授者”、“集体的领导者”角色扮演的自我评价处于较好略下,知识的传授者虽然是教师最首要的一个角色,但其内涵丰富了,外延扩大了。教师从内心还没有完全转变过来。对“心理治疗工作者”角色扮演现状的自我评价在一般之下,体育教师更注重体育技能的教学,而忽视了学生心理的变化。
2.3 不同群体对高校体育教师角色特征评价的比较
由图可知:不同群体比较,除了“知识传授者”角色特征的评价,教师群体的自身的评价均高于学生群体的评价。相关研究显示:高校体育教师自我角色认知水平高于高校管理者、非体育教师、学生等相关群体对其的角色期待[5]。
由表可知:教师群体的自我评价与学生群体的评价进行比较发现,对于每一个角色的评价都存在显著性差异。相关研究显示:高校学生对高校体育教师的期待侧重在人际关系的艺术家、心理治疗者、指导者、引导者、集体的领导者。而高校教师认同度较高的是知识的传授者引导者、学者(学习者)、指导者、学生的榜样。而他们对心理治疗者、集体的领导者、反思者、人际关系的艺术家这几个角色的认识不够,认同度较低[6]。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注:﹡表示P<0.05 **表示P<0.01
总体来看,不论是体育教师还是学生都认为高校体育教师能够较好的扮演教师的各个角色。其中 “学生的榜样”这一角色的评价最高,“心理的治疗者”角色评价最低。除了“知识传授者”角色的评价学生的评价好于教师外,体育教师群体的自我评价均高于学生群体的评价,而且体育教师与学生的评价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3.2 建议
对大学生需要加强指导,“知识传授者”仍然是最主要的角色,大学体育教师应该认识到大学体育对学生终身体育的影响,认识到授人以鱼小如授人以渔。高校体育教师要针对大学生的性别和年级差异因材施教。体育教师给自身角色行为的定位应结合学生、体育课程及自身发展等多方面进行考虑,从而使自身角色能在相应的位置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许月云,林芹芳.新时期大学生对体育教师的角色期望[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11):1541-1543.
[2]梁忠义.实用教育辞典[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303.
[3]刘绍曾.关于培养新型体育教师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7,20(3):46.
[4]李秉德,等.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36.
角色特征 篇9
动画角色从视觉形象上分析造型设计:从实际中到电影中, 动画角色的塑造都是千变万化, 多种多样的。那么形象本身的特征或者令人难以置信的幻想, 从他们作为精神和情感上的载体的表达是分不开的:如何塑造更丰富的符号化造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动画角色类型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 一个成功的动画必须能够抓住观众的视线, 有能够打动观众的生动动画角色。如恶棍, 英雄, 可爱的人物和其他类型的角色, 不管有多少角色, 应该有一个代表整个动画的灵魂人物。此角色的选择是最重要的, 其主要表现了人格特质。宫崎骏动画的人物和事件已形成具体生动的形象, 所以观众可以看到他的作品“千与千寻”一个个丰富的动画人物, 比如一个象征性的人物——假面人, 他只有一个悲伤的面具, 失去声音, 依靠吞吃别人而发出的声音。这个角色是一个平坦的表面上没有性格, 没有感情, 但他们就可以使人类现实更深层的思考, 现代通信设备, 如手机和网络的广泛使用, 彼此之间的沟通, 更方便更快捷。但是从另一个角度, 人们把自己隐藏在这些工具中, 说话的程式化的话, 盲目追求和脾气极端野蛮的脾气, 并最终输掉了与人沟通的能力, 这是我们人类社会的缩影, 无数的人在每一个人的心中所有“露脸的人”即失去了交流和沟通, 这样一个象征性的寓言设置, 反照率出现这个社会的生存状态。千寻友好的与假面人相处, 甚至其最终感化假面人, 也向人们展示只要我们真诚地与对方面对面沟通, 热情能融化悲伤的面具。
二、符号化造型语言在动画创作中的趣味性
(一) 以线形符号塑造动画角色
动画角色造型以多线条为主要造型手段, 突出表现自身风格, 这样能更好的表现性能角色造型本身的变化使该形状自然地融合。线的形状是主观从客观的分离建模语言, 这种认识和行为的抽象过程, 使线造型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线条是主要的造型, 直接表达客观图像的一种手段。线条造型的演练是很关键的, 繁琐的化学物理分析, 层次不齐繁琐的线条, 使用的实际情况对比, 密度和有序的规则, 选择上比较加工不断推敲改进, 以实现简洁的语言。在迪斯尼动画中人物造型圆形和弧线是经典的造型方法, 这不仅影响了美国其他电影公司在动画造型上的表现, 如米高梅公司生产制作的“汤姆和杰瑞”的角色动画, 也同时带动了欧洲其他国家动画产业的进程。迪斯尼在创作中的绘画方法弧线形画法的作用广泛, 物理帧结构。在早期的迪斯尼动画公司里, 角色动画的塑造以圆形画法更为广泛, 尤其是在动物身上, 看起来更可爱更让观众所接受。迪斯尼动画技术不断提高和延伸, 形状也是千变万化, 在绘画过程中也使用了很多的线条来强调角色的结果, 画功坚亢有力, 使人物看起来英俊身材高大, 相比之下早期的弧线缺乏骨骼的立体感, 协调两者之间的联合作用, 它是更熟练更具有说服力的表现。
(二) 图形图画的概括与符号的变形来创造动画角色
在动画的世界里所有的角色都是自主的, 动画师怎样创作角色观众都不会有异议, 但是要将所谓的幽默创造出来, 扣锁角色的形象神态, 不管是大圆鼻子还是宽下巴, 哪怕是小嘴巴笑眼睛也全部都表现出来, 让你对这些角色哭笑不得。角色之所以变形是采用了夸张的手段, 夸张是为了让角色增加趣味性, 看起来真实又非真实。当然, 角色的变形也不是没有根据的, 这也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些积累和观察, 当你看到某一事物就会抓住一些比较突出的特征, 也可以找出与其他事物不同的地方, 这种观察的方法可能是你并没有在意过的, 也是不经意的一些表现, 是你没有在意过的某个记忆点。
当然, 动画师在给某一角色变形夸张的时候, 也是要经过观察来决定变形的方式方法, 仔细的去揣摩物体变形前后的差异和对比, 然后分析事物的主要特征, 然后动画师再根据这种改变后的效果去结合实际结果分析它的感受力, 形神兼备。变形也只是动画造型创作的手段其一, 是对这某个角色形象外观上做些喜感的修饰和改变。当然, 如果这种手段用法不当, 也会产生误其必反的效果, 是形象不但不被接受, 反而引起观众们的反感。
因此, 变形手法的运用是动画电影中的一种特殊的语言方式, 他所带来的是幽默和趣味性。
三、符号化造型在动画创作中的特殊性
在动画造型设计中, 主要目的为了让广大的观众心领神会, 使他们具有共同的意义和特点。从中还可以寻找个性化的特殊动作符号, 这是象征性的动画造型设计展现个性的共性表现动作语言。另外一个关键点, 动画师需要仔细观察, 揣摩了一个大胆的选择。将生活在正常运行提取和创造表现力的准确, 创造出又一新的动作符号。有许多漫画家在写实风格的卡通别出心裁地使用“Q版”的形象和行动来展现人物的心理状态, 这也算是对符号化设计的新型设计。这是非常巧妙地解决了心理暗示的作用比喻处理的问题, 观众是很容易解释的。“Q”版的形象是一个象征性的角色本身, 它的形状, 更加夸张的动作, 一方面和其自身的作用距离的变体, 另一方面是一种象征, 因为这种增强作用更密切地反映精神活性。这种表达拓宽了动画动作语言的表现途径。象征性的行动是没有蓝本, 每一个成功的卡通特色创造一个独特的动作语言符号, 在外形的审美价值判断上的动画形象不仅是观众, 也包括首尾的角色的故事“心脏”。它还包括各种行动, 包括设计元素的综合体现人格魅力的作用。
摘要:本文是以动画角色造型具体分析符号化造型语言在动画创作中的表现, 并且以国外的优秀动画片为案例来解析符号化造型在动画片中的作用, 来说明符号化的角色造型在动画片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它是影片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动画作品的艺术价值就是体现在内容和画面上, 也可以认为动画师都是通过特有的语言符号把信息和价值观念结合动画艺术表现出来。而符号化语言就是在动画的造型, 动作和声音体现出来的。特别是角色造型, 它所富含的情感和人物本身的性格特征都要折射出来, 使观众能够接受和认可。
【角色特征】推荐阅读:
教师的角色特征07-27
社会角色与家庭角色06-03
教师角色与家庭角色论文06-12
以角色为话题的作文600字,角色的作文06-17
浅谈小班幼儿角色游戏中角色意识的培养09-04
角色控制05-12
角色心理05-14
角色选择05-16
角色责任05-22
团队角色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