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选择

2024-05-16

角色选择(共7篇)

角色选择 篇1

教师角色是教师在学校教育中, 为实现与其身份、地位相对应的权利和义务时, 所表现出来的符合社会期待的态度和行为模式的总和。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教师所承担的社会角色不同, 从不同的视角分析教师角色得出的结论不同, 相应的教师所应该履行的职责就存在较大差异。社会进入21世纪, 多元化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如果我们依然抱残守缺从一元文化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势必会导致偏颇, 多元文化视角则成为有效的补缺。

多元文化指的是人类群体之间价值规范、思想观念乃至行为方式上的差异。“多元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也是人类对自身所创造的文化深入研究的成果。“多元文化论”的提出最早是在20世纪初叶的美国, 其主要目的在于对“同化论”的批判。但是到了20世纪中叶, “多元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思潮走出了书斋, 在西方备受推崇。“多元文化”的含义从最初的只关心种族、民族差异等宏观层面的问题, 逐渐开始关注价值观念等微观方面的不同。多元文化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研究视角在教育研究、历史探索、文化批评和社会改革等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多元文化主义者承认文化的差异性、平等性、交往性和整合性。

尽管从历史的角度看, 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由来已久, 但那仅仅是实然的存在, 并没有成为分析问题的视角。而今, 多元文化不单单是一种存在, 更是一种被前人验证过的一个独特而有效的范式。

一、多元文化视域中教师角色的应然选择

1. 教师应该成为多元文化的理解者

理解就是弄明白, 认识清楚某一事物的本质, 不但知其然, 还知其所以然。理解可以是对人们语言行为的理解, 也可以是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理解。但无论被理解的对象是什么, 理解的目的是为了准确把握其本质, 了解其意义, 掌握其规律。身处多元文化环境中的教师, 必须摒弃文化本位主义, 树立多元文化观念, 学会理解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种族、不同国度的文化, 平等对待各种文化, 倾听各种文化的声音, 了解各种文化群体的需求, 才能认识各种文化的特点、本质和规律, 才能把握多元文化的真谛。如此, 在实际教学中才能了解不同学生的行为特征、心理特点, 才能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 才能采取灵活多样而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从而消除部分学生的文化心理自卑, 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 发展他们的文化自觉, 促进多种文化和平相处, 推动多元文化的融合, 促进教育的和谐发展。

2. 教师应该成为本土文化的传承者

本土文化主要指根植于本土、经世代传承、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本土文化既是历史传统的沉淀, 也是立足于现实生活的变化和发展。但是, 随着社会发展, 地域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 本土文化已经不再是纯粹的、绝对的本土文化, 已经融入其他文化的因素。每一种本土文化互相影响、融合, 构成了色彩斑斓的多元文化。每一种本土文化都是多元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必要组成部分, 特色鲜明的本土文化才让文化更具丰富性、多样性, 让多元文化充满了魅力。因此, 继承本土文化, 传播本土文化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在培养学生国际意识和多元文化视野的同时, 更要注重强化他们的本土文化意识;引导学生在睁眼看世界的同时, 教育他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 引领他们理解本土文化、接纳本土文化、继承并传扬本土文化。这就要求教师要成为本土文化的专家, 熟知本民族文化的历史发展、地理环境、文化遗产、风俗习惯、核心价值等多方面的知识, 更重视对本土文化的理解、学习、保护。只有这样, 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出色地履行本土文化传承者的角色。

3. 教师应该成为多元文化的研究者

没有科学研究的教师是不称职的教师。没有研究作为基础的教学是无根的教学, 没有研究的教育是没有灵魂的教育。因此, 研究者的身份是教师的必然选择, 身处多元文化语境中的教师应该研究多元文化。多元文化包罗万象、内容丰富、层次多样、差异较大, 教师应该养成多元文化意识, 主动探究各种文化的历史、现状, 理清各式文化的脉络, 把握各种文化的差异性, 了解各样文化的本质, 熟知多样文化的发展路向, 预知多重文化的未来趋势。如此, 教师才会更受学生欢迎, 教学内容更有利于学生接受, 教师的脚跟才能站得更稳, 教学才会有根基, 从而真正把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落到实处, 切实做到因材施教, 真正的教育公平才会得以实现。

4. 教师应该成为教育公平的实施者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提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全社会要共同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学校教育重要力量的教师应该成为教育公平的实施者。诚如英国学者林奇 (Lynch, J.) 所言:“身处多元文化社会, 教师应该对多元文化有深刻的认识和警觉, 执着教育机会均等的信念, 以正面和积极的态度接纳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 主动抵制文化的偏见与歧视。”由于各种文化具有较大的差异性, 易于造成受教育者在学校场域中受到不公平的对待, 这就要求教师充分理解多元文化, 尊重不同民族和区域的文化, 关怀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学生, 倾听学生心声, 了解学生需要, 审视自己秉承的教育理念, 反思自身教学实践, 树立人人平等的教育思想。无论学生出身何阶层, 来自哪个地域, 源自何种民族, 继承何种风俗, 作为教师都应该一视同仁, 消除学生心中的障碍, 激发学生主动性, 促其融入学校文化, 确保他们获得学业成功的同等机会。

5. 教师应该成为文化的创造者

文化是由人类创造的, 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方式。而教育传承了文化, 促进了文化不断发展。教育的过程其实就是文化发展和创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处于文化创新的主体地位, 扮演着文化创造者的角色。《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下称《决定》) 中倡导“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广泛开展时代精神教育, 引导干部群众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 永不自满、永不僵化、永不停滞, 以思想不断解放推动事业持续发展。”因此, 掌握着高深文化知识的教师肩负着创新文化的历史重任, 身处于多元文化教育的境遇中不能抱残守缺, 而是要吸纳异域文化, 不存偏见地理解各种文化, 深入研究各类文化的本质和规律, 融汇多种文化, 创造新文化。此外, 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在多元文化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为此教师应激发各类学生的首创精神和创造力量, 鼓励学生发挥各自文化特长, 密切注意每位学生的独特性, 创造性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为文化发展培养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

二、多元文化视域中教师角色完善的必然选择

多元文化社会无可回避, 多元文化视域已经成为必然选择。如何完善教师角色成为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任务。这不仅是政府的职责, 还需要学校的努力, 更要求教师个人不懈的追求。

1. 政府的职责

政府作为主流文化的倡导者、文化建设的主导力量, 加强文化建设, 推动文化事业发展成为政府的不二职责。面对文化多元化趋势, 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 制定相应政策, 在发展主流文化的同时承认文化的差异性, 不歧视异域文化、民族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等, 构建理解和信任的文化氛围, 采取宽容、平等和对话的方式促进文化事业发展。通过政策的推动, 方能培养出具有多元文化视野的肩负着传承、研究和创造文化使命的教师。教师也只有在政策的保障下提升素质, 提高专业化水平, 切实履行职责。为此, 世界各国非常重视文化建设, 各自依据国情制定出相应的文化政策。

推动文化发展历来是我国政府矢志不渝的追求, 特别是党十六大以来我们“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 最近又出台《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加大文化建设力度。《决定》指出, 我们的目标之一是“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 同时要“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 而且要求“全面贯彻‘双百’方针”。充分承认多元文化的存在和意义, 并通过平等开放的心态鼓励“百家争鸣”志在融入世界多样文化之中。追求“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 文化繁荣发展的人才保障更加有力的”目标, 强调“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队伍是基础, 人才是关键”, 而且要“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和“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足见政府对文化队伍建设的重视。这为教师在多元文化教育中的角色完善提供了政策和制度保障, 为其践行角色职责创造了有利空间, 为其发挥角色职能搭建了强有力的平台。

2. 学校的努力

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的, 以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的教育活动。教师是学校教育的第一资源, 离开教师或者缺乏优秀教师的学校难以肩负起培养人才的重任。为了培养高素质的教师, 更新观念、营造氛围、完善制度是学校应当作出的不懈努力。

学校要不断更新观念, 树立教师是第一资源的理念。虽则教师历来被认为是学校教育基本三要素之一, 但是长期以来许多学校决策者深受工具理性主义思想的影响, 把教师当成实现教育目的的工具, 功利性地一味追求教育效率和成果, 不理会教师的情感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漠视教师的精神追求。如此便导致教师陷入盲目竞争之中, 疲于应付各项指标任务, 淡化了教师应有的角色职责, 最终消弭了教育应有之义。改变功力观念, 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把教师当作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 关心教师成长, 满足其精神需求, 是促进教师角色完善的第一步。

学校文化氛围于无形间影响教师意识, 潜移默化成教师的行为, 其力量虽难以量化描述, 却极其强大。但是, 部分学校忽视校园文化建设, 以应试为导向, 让学校成为一个偏执的竞争场所, 教师职责难以有效履行, 致使教育失去其本真。为改变此种状况, 学校重视文化建设, 积极营造平等、和谐、民主的文化氛围, 让日日身处其间的教师得到平等的对待, 受到应有的尊重, 享有自由表达的权利, 促其逐步完善其应有之角色。

制度是要求学校内部人员必须共同遵守的规章或准则。制度具有指导性、程序性、规范性、约束性, 同时具有鞭策性和激励性。学校制度规定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指导教师履行职责, 规范和约束教师行为, 激励教师发展。可见, 制度建设是完善角色的重要保障。学校必须完善各项制度, 特别是教师培训制度、评价制度、奖励制度。而且要加强制度的执行, 让教师有章可循, 有法可依, 权益得到保护。

3. 教师的追求

教师角色完善的最终落脚在教师个体身上。作为个体, 每位教师要追求卓越, 树立角色意识, 充分理解多元文化中教师角色的多样性, 加强学习, 主动实践提升素质。

教师角色意识是指教师对自身角色地位、角色行为规范及角色扮演的认识、理解与体验, 不仅包括动态的教师对角色进行认识、理解的过程, 也包括静态的教师对角色认识、理解的结果。树立角色意识是自觉完善角色的先导, 角色意识影响着教师的教育行为, 对教师角色成熟具有重要价值。明白角色地位和相应的角色行为规范, 可以引导教师理解多元文化中教师角色多样性的自觉, 使其主动在多元文化的语境中审视自身, 要求自己, 规范行为, 同时养成自觉学习和主动实践的习惯。

学习是教师提升专业化水平和走向角色成熟的必由之路。教师学习主要指在一定人为努力或外部干预下的教师专业知识、能力的生长变化。因此, 教师应该在政府、学校政策和制度的保障下, 加强学科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知识、人文知识的学习。不单单向书本学习, 还要向同行学习, 更要在实践中学习;不但学习书本知识, 更要学习实践性知识, 积累经验, 提升专业能力。

教学实践是教师角色实现的途径, 同时又是教师成长的途径。在实践中教师的理论知识才能发挥作用, 得到检验。教师的实践知识、个人知识通过教学实践才能获得, 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在实践中得到发展, 教师的智慧在实践中得以养成。可见, 实践既是目的, 也是手段。多元文化境遇中的教师要敢于实践, 善于实践, 勤于实践, 在实践中完善角色, 在实践中增长智慧。

无论政府、学校还是教师个人在完善多元文化教师角色的使命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三者缺一不可。政府是大政方针的制定者, 是有力的保障;学校是政策的实施者, 是具体制度的保障者;教师是角色完善的具体体现者。三者形成合力, 承认多元文化, 理解多元文化, 吸纳多元文化, 发展多元文化, 实施多元文化教育, 才能使教师真正成为多元文化的理解者、本土文化的传承者、多元文化的研究者、创造者和教育公平的实施者。

参考文献

[1]王卫东.教师专业发展探新———若干理论的阐释与辨析.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7.

[2]郑金洲.多元文化教育.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4.

[3]李纯.多元文化视域中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西南大学, 2009 (4) .

[4]沈银珍.论多元文化视野下的课程模式与教师角色.宁波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6 (5) .

[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DB/O]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8/201008/93704.html201-07-29.

[6][英]林奇 (Lynch, J.) .多元文化课程.黄政杰, 译.台北:台北师大书苑, 1997.

[7]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光明日报, 2011-10-26.

[8]梁玉华, 庞丽娟.论教师角色意识:内涵、结构与价值的思考.教育科学, 2005 (4) .

[9]刘学惠, 申继亮.教师学习的分析维度与研究现状.全球教育展望, 2006 (8) .

角色选择 篇2

一、角色游戏的区域要求

1、区域内容要丰富,多为幼儿提供选择的内容、材料。

2、区域设置要符合现阶段幼儿年龄特征,不宜过深或过浅。

3、区域内容要有利于幼儿创造力,想象力,动手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4、要有健全的幼儿活动观察记录,以便教师总结、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和提高。

二、角色游戏的环境材料选择

(一)游戏空间的一般要求 1.应该有相应的区域划分。

2.应根据便于交往的原则划分区域。3.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间。4.尝试让儿童自己安排游戏空间。

环境的设计和安排对吸引幼儿参加角色游戏起着重要的作用。活动室可分成几个区域进行不同的角色游戏。为了方便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游戏,减少活动中的相互干扰,需要把不同区域稍微隔开。从天花板上悬垂下 的纸板门窗、画着花草和卡通人物的纸围墙、有序摆放的包装箱、桌椅等,都能巧妙地将各个游戏区隔开。

每个游戏区的空间要足够大,游戏区内不同作用的空间要明确分开。例如,在“医院”里,为“护士”准 备的小桌椅和几把椅子摆出了一个“候诊室”,旁边的几张大桌子和放着“器械”和“用具”的架子、用纸箱 制成的“狗窝”、“鸟笼”以及几个动物标本,说明这是一间“诊疗室”。这样的安排能使孩子们很快理解每个区域的游戏主题,能很快参加进来并承担起角色。

(二)游戏材料的一般要求: 1.游戏材料应该是常见的、安全的。

2.游戏材料的收集应该有老师幼儿和家长共同完成。3.游戏材料应满足儿童多方面发展的需要。

4.游戏材料应适合各年龄儿童的发展水平。给小班儿童提供的一般是能引起其对熟悉的周围(家

庭)生活回忆的、比较逼真的玩具材料;中班儿童随兴趣、能力的发展,对玩具种类要求增加。应多提供数量充足、内容丰富的玩具材料,以满足幼儿不断增长的游戏需要;大班儿童已经能有目的地选择所需的玩具材料,对玩具细节特征有了较高的要求。如他们会用精致的材料打扮娃娃或自己,我们要多为孩子的这种需要提供更丰富的半成品材料,以满足其不断增长的认知和审美的需要。

5.游戏材料要符合一定大小比例。

6.提供的成品材料,应该是儿童熟悉的,能引发孩子的游戏欲望。

游戏材料可以帮助幼儿进入角色,把现实生活和想象中的角色联系到一起。一只听诊器能使他们承担起“ 医生”和“病人”的不同角色;一条围裙和一把勺子能把另一组孩子变成了“冰淇淋售货员”和“顾客”。

游戏材料不求价格昂贵,应当是简单的、尽量真实和耐用的。用泡沫橡胶的下脚料制成的“蛋糕”,厚纸 板和透明塑料片制成的“饼干”,染上不同颜色的棉纱制成的各种“冰淇淋”等,都很受幼儿的欢迎和喜爱。

游戏材料要便于拆装和保存。用过的游戏材料应放在纸箱里以备下次再用。尽可能地多收集和存放,诸如 玩具、图书、服装、电话机、打字机、炊具、汽车方向盘、纸板、胶水、颜料等游戏材料和制作材料,以备各种形式和内容的游戏活动之所用。

在游戏活动中,不要一开始就把所有的材料都提供出来,应该在游戏发展过程中,给幼儿一定的时间去寻 找、发现和获取新的游戏材料,以保持他们对游戏的兴趣。角色游戏往往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教师应有足够 的耐心,不要急于求成。

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想象和表演,常受到电影、电视节目、木偶戏、读过或听过的图书、故事、诗歌等的影响。教师应在这些方面多加注意,及时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图片、画册、绘画和游戏材料。

教师要为孩子创设良好的游戏条件,尽可能为孩子提供充足、丰富、可变、多功能的材料,保证足够的时间、创设宽敞的空间、营造宽松而富有吸引力的游戏氛围,只有这样,孩子们才可以自主考虑可以玩什么,在哪儿玩,和谁一起玩。这为孩子选择玩具材料,寻找游戏伙伴,选择场所,分配角色,商量玩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三、角色游戏的指导策略

一、允许幼儿自由选择

只有出自自己内在的需要和兴趣而选择的游戏才是真正快乐的游戏。教师在组织幼儿开展角色游戏前,可以观察孩子日常活动的情况,如孩子喜欢什么样的游戏主题、内容和玩具材料,孩子近来感兴趣的是什么,孩子通常和谁一起玩等。教师根据自己的细心观察和了解,鼓励孩子们自由地去选择自己需要和感兴趣的游戏,从而获得自由选择的快乐。在鼓励孩子自己选择时,教师应让每个孩子都享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并且明确表明自己的支持态度,使孩子们在轻松自如的氛围中学会选择,敢于选择,由此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

另外,教师要为孩子创设良好的游戏条件,尽可能为孩子提供充足、丰富、可塑性强、多功能性的材料,保证足够的时间、创设宽敞的空间、营造宽松而富有吸引力的游戏氛围,只有这样,孩子们才可以自主考虑可以玩什么,在哪儿玩,和谁一起玩。这为孩子选择玩具材料,寻找游戏伙伴,选择场所,分配角色,商量玩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二、坚持分层次指导

不同的年龄阶段,幼儿游戏发展的层次水平各不相同。如小班孩子的角色游戏以模仿为主,大班孩子的角色游戏则以创造为主。教师应针对不同的年龄段,选择不同的侧重点进行指导,以达到开展角色游戏的目的。

三、适时给予随机指导

有些教师认为,游戏的目的就是让孩子玩,随孩子怎样玩都没关系,成人不要随便进行干预和指导,因为成人的指导会影响孩子游戏的正常开展。其实,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游戏作为幼儿的一种自由自主的活动,教师少干预是正确的,但少干预并非说就不要教师的适当指导,教师观察了解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对幼儿进行随机指导,不但不会影响孩子游戏的开展,而且更能激发孩子参与游戏的兴趣。比如教师以角色的形式参与到幼儿的游戏中,就可丰富幼儿角色游戏的内容和情节;教师参与到年龄小、能力弱、胆子小幼儿的角色游戏中,能帮助这些幼儿增强角色意识,他们在游戏中更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和游戏的乐趣。这里要说明的是,教师的介入和指导应把握好时机和分寸,以不干扰幼儿游戏为前提。

四、及时调整游戏角色

由于幼儿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差,他们在角色游戏时往往长时间地充当同一个角色。如:当“运输工人”的幼儿老是重复装运玩具的活动,累得满头大汗也不知休息。教师发现这种情况,应及时调整角色,如可建议幼儿去当“医生”,坐在医院里为病人看病开药。

由于幼儿的年龄小,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差,因此,教师为幼儿提供可供选择的游戏内容应是健康的,有益于幼儿身心的发展。因为内容不好的游戏会从消极方面影响幼儿。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有时会出现一些不文明、不健康的内容,如模仿吵嘴、打架、打麻将、酗酒等行为,这会强化他们对生活中一些不良现象的印象。发现此类情况,教师必须马上制止,及时介入,帮助幼儿树立是非观念。

论多元文化视域中教师角色的选择 篇3

多元文化指的是人类群体之间价值规范、思想观念乃至行为方式上的差异。“多元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人类对自身所创造的文化深入研究的成果。“多元文化论”的提出最早是在20世纪初叶的美国,其主要目的在于对“同化论”的批判。但是到了20世纪中叶,“多元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思潮走出了书斋,在西方备受推崇。“多元文化”的含义从最初的只关心种族、民族差异等宏观层面的问题,逐渐开始关注价值观念等微观方面的不同。多元文化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研究视角在教育研究、历史探索、文化批评和社会改革等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多元文化主义者承认文化的差异性、平等性、交往性和整合性。

尽管从历史的角度看,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由来已久,但那仅仅是实然的存在,并没有成为分析问题的视角。而今,多元文化不单单是一种存在,更是一种被前人验证过的一个独特而有效的范式。

一、多元文化视域中教师角色的应然选择

1.教师应该成为多元文化的理解者

理解就是弄明白,认识清楚某一事物的本质,不但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理解可以是对人们语言行为的理解,也可以是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理解。但无论被理解的对象是什么,理解的目的是为了准确把握其本质,了解其意义,掌握其规律。身处多元文化环境中的教师,必须摒弃文化本位主义,树立多元文化观念,学会理解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种族、不同国度的文化,平等对待各种文化,倾听各种文化的声音,了解各种文化群体的需求,才能认识各种文化的特点、本质和规律,才能把握多元文化的真谛。如此,在实际教学中才能了解不同学生的行为特征、心理特点,才能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才能采取灵活多样而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从而消除部分学生的文化心理自卑,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发展他们的文化自觉,促进多种文化和平相处,推动多元文化的融合,促进教育的和谐发展。

2.教师应该成为本土文化的传承者

本土文化主要指根植于本土、经世代传承、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本土文化既是历史传统的沉淀,也是立足于现实生活的变化和发展。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地域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本土文化已经不再是纯粹的、绝对的本土文化,已经融入其他文化的因素。每一种本土文化互相影响、融合,构成了色彩斑斓的多元文化。每一种本土文化都是多元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必要组成部分,特色鲜明的本土文化才让文化更具丰富性、多样性,让多元文化充满了魅力。因此,继承本土文化,传播本土文化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培养学生国际意识和多元文化视野的同时,更要注重强化他们的本土文化意识;引导学生在睁眼看世界的同时,教育他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引领他们理解本土文化、接纳本土文化、继承并传扬本土文化。这就要求教师要成为本土文化的专家,熟知本民族文化的历史发展、地理环境、文化遗产、风俗习惯、核心价值等多方面的知识,更重视对本土文化的理解、学习、保护。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出色地履行本土文化传承者的角色。

3.教师应该成为多元文化的研究者

没有科学研究的教师是不称职的教师。没有研究作为基础的教学是无根的教学,没有研究的教育是没有灵魂的教育。因此,研究者的身份是教师的必然选择,身处多元文化语境中的教师应该研究多元文化。多元文化包罗万象、内容丰富、层次多样、差异较大,教师应该养成多元文化意识,主动探究各种文化的历史、现状,理清各式文化的脉络,把握各种文化的差异性,了解各样文化的本质,熟知多样文化的发展路向,预知多重文化的未来趋势。如此,教师才会更受学生欢迎,教学内容更有利于学生接受,教师的脚跟才能站得更稳,教学才会有根基,从而真正把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落到实处,切实做到因材施教,真正的教育公平才会得以实现。

4.教师应该成为教育公平的实施者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全社会要共同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学校教育重要力量的教师应该成为教育公平的实施者。诚如英国学者林奇(Lynch,J.)所言:“身处多元文化社会,教师应该对多元文化有深刻的认识和警觉,执着教育机会均等的信念,以正面和积极的态度接纳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主动抵制文化的偏见与歧视。”由于各种文化具有较大的差异性,易于造成受教育者在学校场域中受到不公平的对待,这就要求教师充分理解多元文化,尊重不同民族和区域的文化,关怀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学生,倾听学生心声,了解学生需要,审视自己秉承的教育理念,反思自身教学实践,树立人人平等的教育思想。无论学生出身何阶层,来自哪个地域,源自何种民族,继承何种风俗,作为教师都应该一视同仁,消除学生心中的障碍,激发学生主动性,促其融入学校文化,确保他们获得学业成功的同等机会。

5.教师应该成为文化的创造者

文化是由人类创造的,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方式。而教育传承了文化,促进了文化不断发展。教育的过程其实就是文化发展和创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处于文化创新的主体地位,扮演着文化创造者的角色。《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称《决定》)中倡导“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广泛开展时代精神教育,引导干部群众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永不自满、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以思想不断解放推动事业持续发展。”因此,掌握着高深文化知识的教师肩负着创新文化的历史重任,身处于多元文化教育的境遇中不能抱残守缺,而是要吸纳异域文化,不存偏见地理解各种文化,深入研究各类文化的本质和规律,融汇多种文化,创造新文化。此外,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在多元文化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为此教师应激发各类学生的首创精神和创造力量,鼓励学生发挥各自文化特长,密切注意每位学生的独特性,创造性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文化发展培养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

二、多元文化视域中教师角色完善的必然选择

多元文化社会无可回避,多元文化视域已经成为必然选择。如何完善教师角色成为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任务。这不仅是政府的职责,还需要学校的努力,更要求教师个人不懈的追求。

1.政府的职责

政府作为主流文化的倡导者、文化建设的主导力量,加强文化建设,推动文化事业发展成为政府的不二职责。面对文化多元化趋势,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制定相应政策,在发展主流文化的同时承认文化的差异性,不歧视异域文化、民族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等,构建理解和信任的文化氛围,采取宽容、平等和对话的方式促进文化事业发展。通过政策的推动,方能培养出具有多元文化视野的肩负着传承、研究和创造文化使命的教师。教师也只有在政策的保障下提升素质,提高专业化水平,切实履行职责。为此,世界各国非常重视文化建设,各自依据国情制定出相应的文化政策。

推动文化发展历来是我国政府矢志不渝的追求,特别是党十六大以来我们“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最近又出台《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加大文化建设力度。《决定》指出,我们的目标之一是“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同时要“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而且要求“全面贯彻‘双百方针”。充分承认多元文化的存在和意义,并通过平等开放的心态鼓励“百家争鸣”志在融入世界多样文化之中。追求“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文化繁荣发展的人才保障更加有力的”目标,强调“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而且要“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和“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足见政府对文化队伍建设的重视。这为教师在多元文化教育中的角色完善提供了政策和制度保障,为其践行角色职责创造了有利空间,为其发挥角色职能搭建了强有力的平台。

2.学校的努力

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的,以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的教育活动。教师是学校教育的第一资源,离开教师或者缺乏优秀教师的学校难以肩负起培养人才的重任。为了培养高素质的教师,更新观念、营造氛围、完善制度是学校应当作出的不懈努力。

学校要不断更新观念,树立教师是第一资源的理念。虽则教师历来被认为是学校教育基本三要素之一,但是长期以来许多学校决策者深受工具理性主义思想的影响,把教师当成实现教育目的的工具,功利性地一味追求教育效率和成果,不理会教师的情感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漠视教师的精神追求。如此便导致教师陷入盲目竞争之中,疲于应付各项指标任务,淡化了教师应有的角色职责,最终消弭了教育应有之义。改变功力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把教师当作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关心教师成长,满足其精神需求,是促进教师角色完善的第一步。

学校文化氛围于无形间影响教师意识,潜移默化成教师的行为,其力量虽难以量化描述,却极其强大。但是,部分学校忽视校园文化建设,以应试为导向,让学校成为一个偏执的竞争场所,教师职责难以有效履行,致使教育失去其本真。为改变此种状况,学校重视文化建设,积极营造平等、和谐、民主的文化氛围,让日日身处其间的教师得到平等的对待,受到应有的尊重,享有自由表达的权利,促其逐步完善其应有之角色。

制度是要求学校内部人员必须共同遵守的规章或准则。制度具有指导性、程序性、规范性、约束性,同时具有鞭策性和激励性。学校制度规定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指导教师履行职责,规范和约束教师行为,激励教师发展。可见,制度建设是完善角色的重要保障。学校必须完善各项制度,特别是教师培训制度、评价制度、奖励制度。而且要加强制度的执行,让教师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权益得到保护。

3.教师的追求

教师角色完善的最终落脚在教师个体身上。作为个体,每位教师要追求卓越,树立角色意识,充分理解多元文化中教师角色的多样性,加强学习,主动实践,提升素质。

教师角色意识是指教师对自身角色地位、角色行为规范及角色扮演的认识、理解与体验,不仅包括动态的教师对角色进行认识、理解的过程,也包括静态的教师对角色认识、理解的结果。树立角色意识是自觉完善角色的先导,角色意识影响着教师的教育行为,对教师角色成熟具有重要价值。明白角色地位和相应的角色行为规范,可以引导教师理解多元文化中教师角色多样性的自觉,使其主动在多元文化的语境中审视自身,要求自己,规范行为,同时养成自觉学习和主动实践的习惯。

学习是教师提升专业化水平和走向角色成熟的必由之路。教师学习主要指在一定人为努力或外部干预下的教师专业知识、能力的生长变化。因此,教师应该在政府、学校政策和制度的保障下,加强学科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知识、人文知识的学习。不单单向书本学习,还要向同行学习,更要在实践中学习;不但学习书本知识,更要学习实践性知识,积累经验,提升专业能力。

教学实践是教师角色实现的途径,同时又是教师成长的途径。在实践中教师的理论知识才能发挥作用,得到检验。教师的实践知识、个人知识通过教学实践才能获得,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在实践中得到发展,教师的智慧在实践中得以养成。可见,实践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多元文化境遇中的教师要敢于实践,善于实践,勤于实践,在实践中完善角色,在实践中增长智慧。

无论政府、学校还是教师个人在完善多元文化教师角色的使命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三者缺一不可。政府是大政方针的制定者,是有力的保障;学校是政策的实施者,是具体制度的保障者;教师是角色完善的具体体现者。三者形成合力,承认多元文化,理解多元文化,吸纳多元文化,发展多元文化,实施多元文化教育,才能使教师真正成为多元文化的理解者、本土文化的传承者、多元文化的研究者、创造者和教育公平的实施者。

参考文献

[1] 王卫东.教师专业发展探新——若干理论的阐释与辨析.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

[2] 郑金洲.多元文化教育.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

[3] 李纯.多元文化视域中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西南大学,2009(4).

[4] 沈银珍.论多元文化视野下的课程模式与教师角色.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5).

[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DB/O]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8/201008/93704.html201-07-29.

[6] [英]林奇(Lynch,J.).多元文化课程.黄政杰,译.台北:台北师大书苑,1997.

[7]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光明日报,2011-10-26.

[8] 梁玉华,庞丽娟.论教师角色意识:内涵、结构与价值的思考.教育科学,2005(4).

[9] 刘学惠,申继亮.教师学习的分析维度与研究现状.全球教育展望,2006(8).

角色选择 篇4

如何把老师讲解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发现?首先,要转变教师的角色。新课程学习的理念中重要的一条就是,教师要由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与其把真理告诉学生,不如引导学生去发现真理。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到知识,学生自然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那么,如何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发现呢?

第一步,就是引导学生走向生活,教会他们去读社会生活这本“无字书”。

传统教法的一个明显的弊端就是把学生的眼光局限在课本,要学生“死读书,读死书”,而对社会生活这本内容无比丰富无字书却置之不理。而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要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于是我想办法把学生的眼光引到社会生活这本“无字书”上。

上课前,我先让学生先预习一下这一章节,然后把全班学生分为采访摄影组、问卷调查组,资料准备组等几个小组。以“你了解几种投资方式?如果你有20万,你会采取哪种投资方式?”为题,让他们对校园师生和自己的父母进行随机采访。在采访调查的过程中,学生既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又充分认识到《投资的选择》这一章节和社会生活中的紧密结合。经过调查,他们发现了公民投资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还发现了相当一批人对投资的认识还比较片面。

接下来,我让他们精选几个镜头录成视频,并让他们自己配上总结陈词。为了拟定采访提纲,他们已经把课本内容翻了一个遍;为了写这个总结,他们又到处翻查资料。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就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不少东西。

上课时,我就把这个视频片断作为本课的导入。这一招很见效。精彩的视频一下子吸引了所有学生的目光,激发了他们浓厚的兴趣。所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由他们亲身实践所得来的知识,比起以前他们听到的东西,让他们感受更真切、记得更牢固。

学生的兴趣虽然被调动起来了,但他们所获得的知识还属于感知的层次,如何把他们的认识导向更深的层次?

第二步,就是组织活动教学,精心创建问题情境,让学生充分参与讨论与争辩。

首先,学生观看他们自己制作的视频时,气氛已经轻松下来,不时听到他们阵阵的笑声。这时,我适时地抛出问题: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选择的投资方式是各种各样的,你自己觉得哪种投资方式最好呢?接下来就把学生引入生活情境中:假如廖老师现在因购买彩票得了20万元人民币,你会建议她进行哪种投资?

为了更好地营造争辩的气氛,我联想到电视节目中用颜色来划分阵营的做法。于是我用红、黄、蓝、绿四种颜色的卡片为标记,把全班分为四个阵营,分别扮演债券经纪人、保险推销人员、储蓄顾问、资深股民。学生渐渐融入到这个角色扮演的游戏中,他们思维逐渐变得活跃起来:站在各自的立场,他们既要大力宣扬本方的优势,又要想方设法来批驳别人。他们的表演也可谓精彩纷呈:有的妙语连珠,有的咄咄逼人,有的幽默风趣,有的一针见血……在这期间,学生充分合作,发挥敏锐的口才和多向的思维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竞标行动。比如在问到资深股民炒哪些股时,一个个竞相发言,提到了长江实业、深圳A股等许多赫赫有名的绩优股。还对炒股心得娓娓道来。如股票价格等于银行利息率除以预期股息。作为股东可以获得股息和红利。对待盈亏要有科学的心态等等。真的令在座师生们大开眼界。

在这期间,教师在其中忠实地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不时抛出了一些带有思考意义的问题。比如:“自三月份以来,在银行利率持续下调的同时,物价出现了上涨,这是否会打击人们储蓄的积极性?”“银行的股份制改革会不会导致私有化”等等。这一个个问题穿插其中,并不显得突兀,反而恰到好处地把把讨论导向深化。

课堂上不时响起了掌声,听课的老师也被感染,不时点头表示赞赏。

在活动教学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不断去质疑、探究、发现,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生进行的是一种自我教育,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课本的知识。

接下来,就是趁热打铁,由教师对这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以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本课的知识。

第三步:教师对全课内容进行总结。

我先是充分肯定了学生今天的精彩表演,并以“保守型投资”、“稳重型投资”、“激进型投资”三种投资计划书的形式对学生的分析进行了总结,又以多张幻灯片的形式对相关重点知识进行了系统复习,再进行简单的课堂测试。由于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都能很快地答出问题。这表明这节课的效果是不错的。学生们意犹未尽,都说以后还想再上这样的课。

角色选择 篇5

信息流 教师角色 信息沟 网络 学习效果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及扮演的角色,历来是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论题。特别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人类进入了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新信息和新知识层出不穷,教师“闻道在先”的优势逐渐减弱,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是今天的教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另外,从信息传递的角度来看,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学生的知识不再仅仅通过教师的传授而获得。因此,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新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用信息流的视角来分析教学系统和教学过程,以此来探讨教师角色的转变,有着非常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一、教学系统中信息流的变化

“信息”一词,源自拉丁文,原意是指解释、陈述。控制论的创立者、美国数学家诺伯特·维纳认为:“信息是我们在适应外部世界和控制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同外部世界进行交换的内容的名称”。教学本身就是一个信息交流、传递的过程,在教学系统中必然存在着信息流。作为一个系统,是信息流把教学中的各个组成部分联系成一个整体,调节和控制着整个系统的功能。教师作为教育传播者,是教育信息的发送者,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传播什么、通过什么渠道传播,要受到当时的社会条件和社会要求的制约。而且,随着教学系统的构成要素逐渐丰富,教学系统中的信息流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教学系统二要素时的信息流

在教学初期,即社会发展缓慢的农业社会,生产力落后,生产工具简单,教学内容更新也非常缓慢,可以说,教师和学生就构成了教学系统的全部要素,教师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来源。此时的信息流动方向单一,由教师指向学生,如图1所示。信息流就是教师解释、陈述知识给学生,这也是“信息”的最初含义,教师担当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

图1 教学系统二要素时的信息流

2.教学系统三要素时的信息流

印刷术的出现为班级授课制奠定了基础。再加上工业社会的到来,需要教育培养大批人才,使得受教育的规模扩大。这时,对教学内容渐渐有了比较强的规定性,逐渐地出现了课程,一般由教材承担。教学系统的组成变成了三要素:教师、学生和教材,信息在教学系统三个要素之间互相流动,如图2所示。教师的备课主要有三个方面: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即在了解学生情况和研究教材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来传递教学信息。对于学生,除了通过教师授课获取信息,也可以通过教材获取信息。教师因为“闻道在先”,明确教育目的和要求,掌握教育内容和方法,要选择性地对学生施加影响,充当着“把关者”的角色。

图3 教学系统三要素时的信息流向

3.教学系统四要素时的信息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出现了很多新的媒体,当这些媒体用于教学时,就成了教学媒体,如幻灯、投影、计算机等。教学媒体除了传递信息,还承载着教学内容和信息。此时,整个教学系统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信息在四个要素之间流动,如图3所示。教学媒体除了可以辅助教师的教,还可以辅助学生的学,既可以传播教学内容,又可以部分代替教师的知识传递功能。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人们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学生的知识不再仅仅通过教师的传授而获得,教师的角色由“把关者”向“引导者”转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的作用不再局限于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

图3 教学系统四要素时的信息流

二、信息流视角下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因素分析

1.信息沟

所谓信息沟,指信息隔离、断裂状态,通常由于人们之间缺乏信息沟通,尤其在不同年龄层、不同阶层或政治派别、文化群体之间缺乏交流而造成信息隔阂。通俗地说,信息沟是指人们在掌握信息方面存在的差距。一般认为从事双向信息沟通任务的学习者相互之间有强烈的交际需要,而从事单向信息沟通任务的学习者相对来说交际需要较小。下面两种情况加大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沟。

(1)教师和学生的文化差异

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按照文化传承的方式将人类社会划分了三个时代:前喻时代、并喻时代和后喻时代。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人类社会逐步进入后喻时代,即年长一代要学习新知识还需要向年轻一代学习。随着社会的发展加剧,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文化差距也越来越大。根据施拉姆的传播效果理论,教师和学生只有在共同经验基础上才能收到更好的传播,文化差距的加大无疑会影响信息传播的效果。

(2)教师的工作方式跟不上时代的变化

长期以来,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控制者,从事的是单向信息沟通任务,教师的职责更多的是让学生听懂、让学生学会,所以教师的交际需要较小。今天,“师道尊严”虽然在信息时代受到了挑战,但长期以来形成的教学风格和固守的教学理念给他们的工作以“安全感”,熟悉的教学程序和工作方式可以让他们“经济高效”工作,从“把关者”到“引导者”的角色转变并非一件容易的事。

2.精品学习资源欠缺

众所周知,网络虽然是一个巨大的知识宝库,但有的知识只是对某一问题的观点罗列,有的带有片面性甚至是错误的认识。没有高质量的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就无法有效利用,学生也无法进行网络自主学习。因此,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各级各类学校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也在不断推进精品课程、精品学习资源的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适合教师教学应用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精品学习资源仍然欠缺。endprint

以高校为例,从2003年起我国就陆续展开了国家、省市、学校三个层次的一系列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并形成电子网络教学资源,国家级精品课程在教育网内免费开放,供全国高校师生学习借鉴。然而,精品课程建设中问题多多,特别是“重申报轻建设,重评估轻应用”的取向严重影响到优质资源的教学效用,离“高质、共享”的建设初衷尚有较大距离,其教学应用有效性也差强人意。

3.网络信息良莠不齐

作为继印刷、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之后的网络,被人称为是第四大媒介,由于受政府的管制相对较小,网络上的信息也五花八门,良莠不齐。再加上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人都可以方便快捷地网上发布信息,使得网络信息扑朔迷离,让人眼花缭乱。由于学生的是非观念还比较淡薄,辨别力、自控力都还不够成熟,很容易在这些信息面前迷失自我。网络上的诱惑形形色色,很多学生一旦接触网络,发现这个虚拟的世界似乎是他们宣泄感情的最佳途径,原来的奋斗方向和学习目标便丢到脑后,于是沉迷于网络游戏和娱乐等,再也无法自拔。

4.缺乏搜索技巧

虽然新课程改革进行了一轮又一轮,但高考仍然是我国教育体制中有显赫地位的指挥棒。于是,在中小学阶段,重分数轻能力,教育模式以灌输为主,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目标是考上大学。为了一层层的选拔考试,学生几乎是被动学习,自主学习能力无从培养。虽然网络上资源丰富,但因为缺乏自主学习能力,搜索技巧不足,从而造成网络资源丰富和个人信息闭塞的鲜明对比,信息在流通过程中存在着巨大的障碍。

三、教师提高教学效果的路径选择

1.教师应转变观念,转变教学方式,努力缩小信息沟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要保证教学信息畅通,需要教师合理地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准确了解、估计学生的学习起点是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前提。学生的学习起点除了包括学生的知识准备,还应该包括他们这个年龄阶段的兴趣、爱好、思维特点及所处的文化氛围。用学生的语言与之对话,是教师与学生有效沟通、提高教学效果的必要措施,教师应努力缩小与学生之间的信息沟。

此外,在信息对称环境下,教师要优化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必须重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积极地吸纳新知识,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终身学习社会,教师和学生的显性差别会越来越小,而内隐的差别则主要表现在意识、观念和创新能力上。

2.应加快“高质、共享”的精品学习资源建设

精品课程网络资源是进行信息化教学革新与学生实现深度有效学习的重要支架,建设丰富的“高质、共享”的学习资源,促进教师有效地“教”和学生自主地“学”,是当前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一环。一方面,依托原有的国家精品课程和精品教育网站建设,建立以评估导向的建设机制,重点考量其教学应用及有效性;另一方面,重视教师培训,提升“软件”资源,提高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尤其是信息获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

3.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上网观

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开设网络文化课程,使学生客观、全面地认识网络文化,学会用辩证的观点分析网络上的各种信息,明辨是非。同时建立思想政治新平台,占领网络教育阵地。网上教育平台贴近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实效性。此外,还要对学生的上网行为进行引导,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和诚信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法律意识和自律意识,倡导文明上网,自觉远离“垃圾文化”,做一个文明的网民。

4.教师要授以学生学习方法和技巧

网上教育资源很多,而且很多都是学习过程中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教师可以采用混合式教学,除了面对面的授课,还可以对学生网络学习作出详细指导,比如,给学生提供好的学习网站,或者有针对性地布置一些作业,要求学生通过网络广泛查阅资料完成。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搜索引擎,授以学生进行搜索课件或精品学习资源的基本技巧,例如用百度来搜索不同课件类型的方法、用层回获取更多的相关资源的方法等等。

此外,图书馆或学校相关部门应广泛开展讲座或活动进行教育,把优质的资源及查询、使用方法告诉学生,让学生更加了解网络的学习功能,并掌握具体的操作技能,从而提高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的方法和水平,让网络为学习服务。

————————

参考文献

[1] 南国农,李运林.教育传播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 刘美凤.对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再认识——教师的素质和角色转变是未来教育的关键.电化教育研究,2001(12).

[4] 叶海智,张旭华,宋新鹏.信息对称环境下教师知识体系的耗散结构特征.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8).

[5] 王若梅.课程改革的法制诉求与路径选择——信息流理论的视角.当代教育科学,2012(5).

[6] 王佑镁.高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教学有效性的缺失与对策.中国电化教育,2010(8).

[7] 刘金芳,王蔚.网络对高校学风建设的影响及对策.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7(6).

[作者:梁玉珍(1979-),女,河南新乡人,河南洛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教育学硕士。]

【责任编辑 王 颖】endprint

以高校为例,从2003年起我国就陆续展开了国家、省市、学校三个层次的一系列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并形成电子网络教学资源,国家级精品课程在教育网内免费开放,供全国高校师生学习借鉴。然而,精品课程建设中问题多多,特别是“重申报轻建设,重评估轻应用”的取向严重影响到优质资源的教学效用,离“高质、共享”的建设初衷尚有较大距离,其教学应用有效性也差强人意。

3.网络信息良莠不齐

作为继印刷、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之后的网络,被人称为是第四大媒介,由于受政府的管制相对较小,网络上的信息也五花八门,良莠不齐。再加上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人都可以方便快捷地网上发布信息,使得网络信息扑朔迷离,让人眼花缭乱。由于学生的是非观念还比较淡薄,辨别力、自控力都还不够成熟,很容易在这些信息面前迷失自我。网络上的诱惑形形色色,很多学生一旦接触网络,发现这个虚拟的世界似乎是他们宣泄感情的最佳途径,原来的奋斗方向和学习目标便丢到脑后,于是沉迷于网络游戏和娱乐等,再也无法自拔。

4.缺乏搜索技巧

虽然新课程改革进行了一轮又一轮,但高考仍然是我国教育体制中有显赫地位的指挥棒。于是,在中小学阶段,重分数轻能力,教育模式以灌输为主,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目标是考上大学。为了一层层的选拔考试,学生几乎是被动学习,自主学习能力无从培养。虽然网络上资源丰富,但因为缺乏自主学习能力,搜索技巧不足,从而造成网络资源丰富和个人信息闭塞的鲜明对比,信息在流通过程中存在着巨大的障碍。

三、教师提高教学效果的路径选择

1.教师应转变观念,转变教学方式,努力缩小信息沟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要保证教学信息畅通,需要教师合理地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准确了解、估计学生的学习起点是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前提。学生的学习起点除了包括学生的知识准备,还应该包括他们这个年龄阶段的兴趣、爱好、思维特点及所处的文化氛围。用学生的语言与之对话,是教师与学生有效沟通、提高教学效果的必要措施,教师应努力缩小与学生之间的信息沟。

此外,在信息对称环境下,教师要优化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必须重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积极地吸纳新知识,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终身学习社会,教师和学生的显性差别会越来越小,而内隐的差别则主要表现在意识、观念和创新能力上。

2.应加快“高质、共享”的精品学习资源建设

精品课程网络资源是进行信息化教学革新与学生实现深度有效学习的重要支架,建设丰富的“高质、共享”的学习资源,促进教师有效地“教”和学生自主地“学”,是当前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一环。一方面,依托原有的国家精品课程和精品教育网站建设,建立以评估导向的建设机制,重点考量其教学应用及有效性;另一方面,重视教师培训,提升“软件”资源,提高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尤其是信息获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

3.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上网观

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开设网络文化课程,使学生客观、全面地认识网络文化,学会用辩证的观点分析网络上的各种信息,明辨是非。同时建立思想政治新平台,占领网络教育阵地。网上教育平台贴近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实效性。此外,还要对学生的上网行为进行引导,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和诚信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法律意识和自律意识,倡导文明上网,自觉远离“垃圾文化”,做一个文明的网民。

4.教师要授以学生学习方法和技巧

网上教育资源很多,而且很多都是学习过程中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教师可以采用混合式教学,除了面对面的授课,还可以对学生网络学习作出详细指导,比如,给学生提供好的学习网站,或者有针对性地布置一些作业,要求学生通过网络广泛查阅资料完成。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搜索引擎,授以学生进行搜索课件或精品学习资源的基本技巧,例如用百度来搜索不同课件类型的方法、用层回获取更多的相关资源的方法等等。

此外,图书馆或学校相关部门应广泛开展讲座或活动进行教育,把优质的资源及查询、使用方法告诉学生,让学生更加了解网络的学习功能,并掌握具体的操作技能,从而提高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的方法和水平,让网络为学习服务。

————————

参考文献

[1] 南国农,李运林.教育传播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 刘美凤.对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再认识——教师的素质和角色转变是未来教育的关键.电化教育研究,2001(12).

[4] 叶海智,张旭华,宋新鹏.信息对称环境下教师知识体系的耗散结构特征.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8).

[5] 王若梅.课程改革的法制诉求与路径选择——信息流理论的视角.当代教育科学,2012(5).

[6] 王佑镁.高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教学有效性的缺失与对策.中国电化教育,2010(8).

[7] 刘金芳,王蔚.网络对高校学风建设的影响及对策.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7(6).

[作者:梁玉珍(1979-),女,河南新乡人,河南洛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教育学硕士。]

【责任编辑 王 颖】endprint

以高校为例,从2003年起我国就陆续展开了国家、省市、学校三个层次的一系列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并形成电子网络教学资源,国家级精品课程在教育网内免费开放,供全国高校师生学习借鉴。然而,精品课程建设中问题多多,特别是“重申报轻建设,重评估轻应用”的取向严重影响到优质资源的教学效用,离“高质、共享”的建设初衷尚有较大距离,其教学应用有效性也差强人意。

3.网络信息良莠不齐

作为继印刷、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之后的网络,被人称为是第四大媒介,由于受政府的管制相对较小,网络上的信息也五花八门,良莠不齐。再加上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人都可以方便快捷地网上发布信息,使得网络信息扑朔迷离,让人眼花缭乱。由于学生的是非观念还比较淡薄,辨别力、自控力都还不够成熟,很容易在这些信息面前迷失自我。网络上的诱惑形形色色,很多学生一旦接触网络,发现这个虚拟的世界似乎是他们宣泄感情的最佳途径,原来的奋斗方向和学习目标便丢到脑后,于是沉迷于网络游戏和娱乐等,再也无法自拔。

4.缺乏搜索技巧

虽然新课程改革进行了一轮又一轮,但高考仍然是我国教育体制中有显赫地位的指挥棒。于是,在中小学阶段,重分数轻能力,教育模式以灌输为主,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目标是考上大学。为了一层层的选拔考试,学生几乎是被动学习,自主学习能力无从培养。虽然网络上资源丰富,但因为缺乏自主学习能力,搜索技巧不足,从而造成网络资源丰富和个人信息闭塞的鲜明对比,信息在流通过程中存在着巨大的障碍。

三、教师提高教学效果的路径选择

1.教师应转变观念,转变教学方式,努力缩小信息沟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要保证教学信息畅通,需要教师合理地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准确了解、估计学生的学习起点是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前提。学生的学习起点除了包括学生的知识准备,还应该包括他们这个年龄阶段的兴趣、爱好、思维特点及所处的文化氛围。用学生的语言与之对话,是教师与学生有效沟通、提高教学效果的必要措施,教师应努力缩小与学生之间的信息沟。

此外,在信息对称环境下,教师要优化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必须重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积极地吸纳新知识,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终身学习社会,教师和学生的显性差别会越来越小,而内隐的差别则主要表现在意识、观念和创新能力上。

2.应加快“高质、共享”的精品学习资源建设

精品课程网络资源是进行信息化教学革新与学生实现深度有效学习的重要支架,建设丰富的“高质、共享”的学习资源,促进教师有效地“教”和学生自主地“学”,是当前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一环。一方面,依托原有的国家精品课程和精品教育网站建设,建立以评估导向的建设机制,重点考量其教学应用及有效性;另一方面,重视教师培训,提升“软件”资源,提高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尤其是信息获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

3.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上网观

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开设网络文化课程,使学生客观、全面地认识网络文化,学会用辩证的观点分析网络上的各种信息,明辨是非。同时建立思想政治新平台,占领网络教育阵地。网上教育平台贴近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实效性。此外,还要对学生的上网行为进行引导,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和诚信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法律意识和自律意识,倡导文明上网,自觉远离“垃圾文化”,做一个文明的网民。

4.教师要授以学生学习方法和技巧

网上教育资源很多,而且很多都是学习过程中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教师可以采用混合式教学,除了面对面的授课,还可以对学生网络学习作出详细指导,比如,给学生提供好的学习网站,或者有针对性地布置一些作业,要求学生通过网络广泛查阅资料完成。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搜索引擎,授以学生进行搜索课件或精品学习资源的基本技巧,例如用百度来搜索不同课件类型的方法、用层回获取更多的相关资源的方法等等。

此外,图书馆或学校相关部门应广泛开展讲座或活动进行教育,把优质的资源及查询、使用方法告诉学生,让学生更加了解网络的学习功能,并掌握具体的操作技能,从而提高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的方法和水平,让网络为学习服务。

————————

参考文献

[1] 南国农,李运林.教育传播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 刘美凤.对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再认识——教师的素质和角色转变是未来教育的关键.电化教育研究,2001(12).

[4] 叶海智,张旭华,宋新鹏.信息对称环境下教师知识体系的耗散结构特征.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8).

[5] 王若梅.课程改革的法制诉求与路径选择——信息流理论的视角.当代教育科学,2012(5).

[6] 王佑镁.高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教学有效性的缺失与对策.中国电化教育,2010(8).

[7] 刘金芳,王蔚.网络对高校学风建设的影响及对策.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7(6).

[作者:梁玉珍(1979-),女,河南新乡人,河南洛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教育学硕士。]

角色选择 篇6

尽管已有研究从不同角度对资源型城市如何转型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但是多从宏观政策视角对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体制机制等问题加以讨论,而联系中西部资源型城市实际,结合城市发展实际案例,分析产业转型影响因素,提出具体实施步骤的较少。针对现有研究不足,笔者在对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技术选择影响因素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以资源型城市太原的产业转型发展为典型案例,深入探讨太原市在创新型城市建设背景下,如何选择产业转型发展技术路径,促进区域经济创新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期望能对全国同等类型城市的转型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技术选择在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发展中的定位与作用

资源型城市以资源初级工为主,技术含量低,竞争力差,产业结构整体层次水平较低。根据产业调整的一般规律和资源型城市日益严峻的资源枯竭的形势,产业结构由第二产业为主导转向第三产业为主导是必然趋势,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由传统型服务业—多元化服务业—现代服务业—信息产业—知识产业的方向发展是必然趋势。发展接替产业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根本出路和现实选择,接替产业发展,壮大并成为主导产业的过程就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过程。接替产业主要包括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接续产业是老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延伸。替代产业是新产业的更新和替代。如何发展这些产业首先面对的是技术问题,因为技术关联是产业关联的核心要素[4],因此,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的技术选择问题十分重要。合理的产业结构对技术选择有相应的要求,衡量的标准是综合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先进的技术固然是重要的因素,但是必须结合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在促进国家整体技术进步的前提下,对技术的合理性作出评价,选择适宜的技术。一个产业可采用的技术可能有多种选择,但绝不是最先进的技术等于最佳的选择方案,因为技术最终是手段,而效益是目的[5]。

资源型城市政府在推动技术选择、加快产业转型发展中的角色分析:基于对山西省太原市的案例研究

太原市加快产业转型发展的背景分析

太原作为山西的省会,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交通、信息中心,是以冶金、机械、化工、煤炭为支柱,以输出能源、原材料、矿山机械产品为主要特征的全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城市。2005年以后,太原市大力推动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2010年科技部批准太原市成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城市,太原市政府制定了《太原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方案》,为此全面启动和有序推进太原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686”(6大目标、8大任务、6大措施)工程,创新体制机制,聚集创新资源,优化创新环境,提高创新能力,推动全市经济社会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在全省率先实现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目标,为全国资源型老工业城市建设创新型城市提供示范。2010年山西申报“综改区”已经获得国务院的批准。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国家为推动全国资源型经济转型、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在山西省实施的重大政策试点。作为山西省的省会,太原理应是资源型经济转型的排头兵,因此,以太原作为案例研究资源型经济产业转型中关键技术的选择具有非常重要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太原市在推动技术选择、加快产业转型发展方面的主要做法与经验

在自主开发与引进创新相结合上有突破。作为资源型地区,山西作为煤炭大省却不是煤机强省,全省140多家煤机企业,2011年的总产值仅为80多亿元,仅占到全国煤机市场1 000亿元的8%左右,这与山西煤炭占全国30%~40%的地位极不相符。煤机产业是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产业,对技术的需求迫切,太原市充分发挥驻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高级专业人才团队作用,在新兴产业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等领域进行深层次的产学研合作,组建技术创新联盟,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着眼于新兴产业链高端,积极搭建与国内及世界先进技术沟通交流的平台,积极支持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发展有自主知识产权优势的新兴产业群。组织实施100项以上的技术创新产业化和技术创新能力建设项目。

目前,太原已聚集了太重煤机有限公司、煤炭科学院总院山西煤机装备有限公司、山西煤矿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国内外知名煤机装备制造企业和一流研发机构,已形成国内规模最大、国际一流的煤矿机械成套设备制造与研发基地。太重煤机有限公司以制造煤矿井下综采、综掘成套装备为主,是全国最大的采煤机制造基地、全国井下最大功率的无轨铲运机生产厂家和全国润滑液压最大排量泵的生产厂家,其主产品电牵引采煤机在国内居领先水平,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国家科技部支撑项目———国家“十一五”大型现代化矿井千万吨级综采设备研发项目已建成投产,我国第一套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千万吨级矿井综采成套设备已在太重煤机有限公司成功下线。煤炭科学院总院太原研究院是我国煤炭行业专门从事煤矿采掘、运支机电设备研制的综合性科研机构,拥有煤矿采掘装备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国家煤矿掘进机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其掘进机产业拥有国内最强的研发队伍、世界一流的检测装置,煤矿无轨胶轮车基地拥有国内外最强的研发队伍和世界一流的检测装置,是国内最大的无轨胶轮车生产基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短臂机械化高产高效装备研发生产基地,已经研制成功短壁关键装备10种,所研究装备全部替代进口。山西煤矿机械制造公司主要产品为各型刮板输送机、带式运输机,是国内规模较大、综合实力较强的专业煤矿运输设备制造公司,全国刮板机制造业前三强。同时,还有山西维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向明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弘科机电设备制造公司等一大批中小企业生产煤机装备或提供产业配套。此外,还有太重煤机有限公司高端洗选煤设备项目、三一集团工程机械及煤机设备大型生产基地项目正准备入区建设。所有这些企业未来5年将形成国内规模最大、集聚效应最突出的煤机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静脉产业暨环保再利用产业也是太原市未来发展的接续产业。目前太原市的相关环保产业对于传统产业依附太强,引进的山西新天地静脉产业园对于环保产业的发展将发挥很大的推动作用,下一步应加大项目引进力度,同时在研发区域特色核心技术实现突破,延伸环保产业链,做大做强环保产业。

在技术创新服务能力上有突破。坚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服务网络向企业拓展、支持政策向企业倾斜,推动企业成为研发投入、创新活动、成果应用的主体。进一步提升“一个产业集群、一组专家队伍、一个协作机制”的服务能力,努力为企业营造良好的技术创新外部环境。要积极通过各种方式各种渠道吸引外部人才,培养内部人才,努力提高企业创新人才的比重,培育和引进一批重点行业、核心技术的技术带头人。太原市大力扶持技术转移、技术咨询等技术服务机构的发展。目前,太原市已建成“一网两库”数据国家级技术转移促进中心、国家级生产力促进中心、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在服务于城市转型跨越发展的总体目标上瞄准重点。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国家为推动全国资源型经济转型、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在山西省实施的重大政策试点。太原作为山西省省会,是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排头兵”,理应充分利用实验区在政策、体制、机制方面可以先行先试的优势,抓住机遇,实现城市的转型跨越发展。资源型经济转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各个领域。重点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大力发展现代装备制造、现代煤化工、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以及现代服务业等接续替代产业,实现支柱产业由单一向多元转变、产品由低端向高端转变。同时,要统筹推动区域良性互动,特别是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增强发展的均衡性;统筹城乡发展,拓宽资源型产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途径,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按照不欠新账、渐还旧账的原则,建立健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补偿机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此,在产业升级中技术选择应从这些需求出发,大力发展以绿色产品设计、产品拆卸与回收、生态工厂清洁生产工艺等绿色制造技术;推广和应用智能制造技术、“两甩”工程技术等现代设计制造技术;大力发展信息获取处理为核心,实现面向全过程的高效联动应急管理技术和以信息资源共享、绩效提升为核心的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大力发展大气污染和过程控制技术、以防沙尘暴为核心的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控制技术,城市生态承载力研究、监测与管理能力建设、绿地管理技术,以及CO2捕获及地质封存技术;煤炭生产及工业固体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工业生产和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工业及建筑节能降耗技术等。建立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保护评价体系、循环农业设施和产品标准、技术规范等循环农业规划及标准技术体系。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发展的政策建议

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产业转型技术选择要先行。尽管资源型城市个体条件各不相同,但是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移、区域发展定位、国家政策导向是影响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技术选择的主要因素,在产业关键技术选择中,政府的政策导向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提高相关方面的投入,加强关键技术选择的研究和对外合作,对于资源型城市产业升级关键技术选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笔者以太原为例,分析了资源型城市转型技术选择的需求,并对资源型城市技术选择提出以下建议。

加大对产业转型升级关键技术的投入力度。政府要瞄准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发展的实际,组织产业经济学、产业技术领域、政府相关管理部门的专家开展重大关键技术发展的路线图,贯彻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更加突出服务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目标,重点解决新型产业、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例如太原市人民政府应将科技投入集中到煤化工、煤制油、煤层气和焦炉煤气的综合利用以及新材料、装备制造和煤炭、钢铁、铝、镁等资源深加工、精加工、延长产业链等事关全市经济发展大局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研发上,同时重点保障少数核心科研院所、高校的基础性研究、高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性研究需要。

大力推进技术引进、技术转移、技术咨询等技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积极发展技术咨询业,构建技术咨询服务联盟。鼓励社会力量兴办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良性发展的民营技术咨询机构,促进咨询成果商品化、咨询服务市场化、咨询企业产业化发展。整合人才资源,通过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建立一批技术咨询服务战略联盟。鼓励技术咨询机构和战略联盟面向市场、面向企业,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开展专题调研、战略研究、可行性分析和决策论证。围绕结构调整、转型发展、企业可持续发展开展技术发展预测、技术评估、企业诊断等咨询服务,为中小企业提供企业发展战略方案和产品技术路线图,不断拓展业务范围和服务种类,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建设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推进关键的技术的研发。中小企业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推动力,在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城市转型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在技术研发方面面临资金投入不足等现实问题,政府应以产学研合作方式,在产业升级转型发展等重要产业领域,选择在资金技术、设备场地、人才资源等方面具有一定基础的中小企业建设一批工程实验室,开展产业核心技术攻关和关键工艺试验、重大装备样机及其关键部件研制、战略性前瞻性技术研发,培养工程技术创新人才,促进企业重大科技成果应用。

建设中小企业产业集群技术创新联盟,促进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营造创新环境,培育创新集群,着力打造专业化的产业集群技术联盟,推进中小企业技术开发、产品分析测试等专业化服务平台建设,降低研发成本和市场风险,增强企业间研发的协同性、关联性和组合性,加速新技术、新产品的迅速扩散,提高集群中小企业创新效率。

加快建设企业工程实验室和中试基地(车间),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鼓励企业创造条件,积极建设企业工程实验室,配置先进的技术研发试验设施,加大研发投入,培养引进人才,开展新兴产业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研发攻关和关键工艺的试验研究、重大装备样机及关键部件的研制等,使之成为研究成果向工程技术转化的有效渠道、产业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支撑平台。

鼓励企业创造条件,建设中试基地(车间),通过必要的资金、装备条件与技术支持,对科技成果进行成熟化处理和工业化试验,对实验室的小试结果继续放大,取得最佳工艺路线,完成工程综合设计定型,为大批量商品化生产提供可靠的成套技术。

参考文献

[1]刘力刚,罗元文.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2]李秋斌.区域产业升级中的关键技术选择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黄茂兴,冯潮华.技术选择与产业结构升级——基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实证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4]凌日平.资源型区域高新产业特色选择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24(10):61-63.

角色选择 篇7

关键词:题元角色 论元选择 谓项 动态变化

一、引言

汉语句子中经常会出现语义结构与语法结构的复杂映射关系,比如以下一组句子:

(1)他一把火烧了仓库。

(2)他烧了仓库。

(3)火烧了仓库。

(4)仓库烧了。

本文尝试以上述句组为对象,从题元、论元和谓项的互动角度入手,考察题元隐显、论元选择和谓项含义变化的关联规律。

二、关于题元和论元

(一)题元角色

题元角色的概念最初由Gruber,Jackendoff,Fillmore和Chomsky等人提出并发扬光大。Gruber首先提出了题元关系,Fillmore格语法中的“深层格”就是指题元角色,Jackendoff进一步研究了题元层级,Chomsky将题元关系引入了生成语法来揭示语义与句法结构的关系。通常来说,题元角色表达谓项(predicate)的语义内容所关涉的主体(Agent),客体(Theme),目标(Goal),来源(Source),工具(Instrument),场所(Location)等内容。以上学者对题元角色的研究有共同的缺陷:题元角色的数量和命名难以确定;题元角色鉴别角度不统一;题元角色之间界线模糊。针对前人研究的不足,Dowty(1991)认为题元角色并不是界线清晰的,而是边界模糊的丛集概念,从而提出了“题元原型角色”概念,将众多的题元角色二元切分为原型施事(Agent Proto-role)和原型受事(Patient Proto-role),它们分别由若干特征组成。

1.原型施事的特征

①在事件或状态中有自主性(volitional involvement in the event or state)

②能够感知或者觉察(sentence(and/or perception))

③致使一个事件或者导致另一个参与者发生变化(causing an event or change of state in another participant)

④相对另一个参与者发生位移(movement relative to the position of another participant)

⑤独立于动词所指的事件(exsiting independently of the event named by the verb)

2.原型受事的特征

①经受状态的变化(undergoes change of state)

②渐变的客体(incremental theme)

③受另一个事件参与者的影响(causally affected by another participant)

④相对于另一个参与者位置固定(stationary relative to movement of another participant)

⑤不独立于事件(does not exsit independently of the event,or not at all)

根据以上标准,一个题元施事或题元受事必定包含其中的一个或几个特征。原型施事和原型受事就是整个题元系统的两极,随着蕴含的特征的增减和变化,形成一个非离散的题元连续统。

(二)论元及论元选择

论元是带有题元角色的名词性成分,具有句法属性。研究个体题元的学者按照题元的显著度建立了题元层级,实现题元角色向句法论元的映射。在题元原型角色特征的基础上,Dowty提出了论元选择的原则:对于含有主语、宾语的谓项来说,拥有最大数目的原型施事特征的论元将被词汇化(lexicalized)为主语,拥有最大数目的原型受事特征的论元将被词汇化为直接宾语。Dowty还附加了两个推论(corollary):①如果两个论元所含的施事特征或受事特征大致相等,其中一个或者两个都可以作主语或宾语;②如果某个谓项涉及三个论元,其中含受事特征较多的作直接宾语,含受事特征较少的作间接宾语。若数目大致相等,那么二者均可作直接宾语或间接宾语。

三、对“他”“火”“仓库”的题元角色分析

现将原型施事的五个特征简化为:[自主]、[感知]、[致使]、[移动]、[独立];将原型受事的五个特称简化为:[变化]、[渐变]、[受影响]、[静止]、[不独立]。

在例(1)中,“他”作为题元角色,在“烧”的事件中拥有自主能力,对外界有感知觉察能力。“他”点“火”致使“仓库”被烧,在事件中,“他”作为有灵者发生了位移,并且无论“烧”这个事件存在与否,“他”都独立存在;“火”的存在使得“仓库”被烧,“火”的燃烧呈现动态变化;“仓库”因为被“他”放“火”所以自身发生了状态的改变,并且这种变化是逐渐且有终的,“仓库”相对于“他”和“火”在物理上呈现静止状态。

例(2)相较于例(1)句,隐去了题元角色“火”,但句子仍然成立,因为即使没有“火”,“他”与“仓库”通过谓项“烧”仍能构成一组题元关系,即“他”通过“烧”致使“仓库”受到影响,发生状态的改变。

例(3)相较于例(1),隐去了题元角色“他”,句子也成立,原因在于“火”与“仓库”通过谓项“烧”仍可以构成一组题元关系,“火”的存在使得“仓库”受到影响,发生状态的变化。

例(1)、(2)、(3)的题元角色情况如下所示:

表1:

“他”[自主+感知+致使+移动+独立]“火”[致使+移动+独立]“仓库”

[变化+渐变+受影响+静止]

例(1)+++

例(2)+ +

例(3) ++

可以看出,题元角色“他”包含了原型施事的所有5个特征,“火”包含了原型施事的3个特征,“仓库”包含了原型受事的4个特征。根据Dowty的论元选择规则,将题元角色“他”“火”“仓库”一一映射到句法结构中分别成为主语和宾语,呈现为例(2)和例(3)。而题元映射论元规定,动词的每一个论元只能被指派一个题元角色,所以例(1)中“他”和“火”只能有一个充当主语,因“他”所包含的原型施事特征数目多于“火”所包含的特征数,“他”充当主语,“火”与“一把”构成数量短语,在句法结构中充当状语。

例(4)与例(1)、(2)、(3)相比,只有一个题元角色“仓库”,如果有着前三句做前提,那么“仓库”理所应当地具备原型受事的特征,应当在句法结构中充当宾语,这又与事实情况相冲突,因为从形式主义角度分析,例(4)中的“仓库”充当主语。有研究将这种现象称作受事主语,即认为“仓库”这一类前置的主语具备受事特性。但是单独考察例(4),因为只有“仓库”一个题元角色,并没有“他”或者“火”形成对比,“仓库”的受事特性相比前三句有很大的减弱,相应的,“烧”谓项的性质也发生了改变。De Swar(1999)把一个词汇所描述的事项(eventuality)分为三类,即状态(STATE)、过程(PROCESS)、事件(EVENT)。

例(1)、(2)、(3)均描述了火烧仓库的事件(EVENT),此时的谓项“烧”为及物动词,以“烧”为核心,“他”/“火”和“仓库”形成了彼此依存的施受题元关系。例(4)只有一个题元角色“仓库”和谓项“烧”,描述的是仓库遭受到火烧的状态(STATE),“烧”成为了不及物动词。“烧”在及物与不及物之间的转换叫作“作格化”(ergativization)。

例(4)不是凭空产生的,是由例(1)、(2)、(3)逐渐过渡而来的。刚开始出现“他”/“火”施事的隐藏,“仓库”仍然保持着受事的特性。但随着施事的长久消失,受事由于失去了施事施加的影响,受事特性逐步减弱;相应的,“烧”由于动作施事者的缺失,对动作接受者的影响也降低,逐步由及物转化为不及物,动作性减弱,状态性增强。最后,由于原本的受事宾语受事特性逐步减弱,受事宾语前置代替了施事主语,占据了主语的论元位置。

四、结语

通过上面的一组句子,可以明显看出,题元角色与句法论元的映射是动态的,一组题元关系内部的题元角色之间也是互动的,施事题元的缺失往往会造成施事题元的施事特性减弱,从而改变原本的论元映射格局,并进一步影响谓项的语法性质和语义内涵。而这种现象也证明了Dowty题元原型理论不同于传统题元学说的解释力,题元角色是非离散的,所有的题元角色都融合在以原型施事和原型受事为两极的题元连续统中,具有很大的流动性与互相影响力。

参考文献:

[1]David Dowty.Thematic Proto-roles and Argument Selection[J].Language,1991,(3):547-619.

[2]De Swart.Aspect Shift and Coercion[J].Natural Language & Linguistic Theory,1998,(2):347-385.

上一篇:旋转下一篇:有效构建幼儿园资源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