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角色

2024-07-01

课堂角色(精选12篇)

课堂角色 篇1

2007年张家港市进行了生态课堂展示活动, 课堂中教师精心组织、巧妙点拨, 学生人人参与、畅所欲言, 学生的学习天性自由释放。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感染着教室里的每一个人, 教师和学生一起融入到了学习生活实践中。

感受着学生的灵动与热情, 体味着教学的神圣和精彩, 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无法拒绝生态课堂生活对我们的“诱惑”!我们应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一扫往日沉闷的阴霾, 教师不能再充当课堂的主宰, 学生也不能再是无休止被填压的知识“容器”, 让课堂教学生态化进行, 让课堂成为学生最依恋的地方, 成为师生共生、共振、共赢的满意生活的地方。

一、以学生为主体打造生态课堂

课堂教学是为学生服务的, 生态课堂更应张显学生这一主体, 把全部的教育价值归结到学生身上, 这是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根本目标。在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就是真心实意地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保证有时间、有空间让学生进行自我学习、小组探究。

1. 学生是生态课堂亲历者与感悟者。

生态课堂的首要任务, 是要让学生学会搜集、获取、整理和吸收相关信息, 让他们成为“自我导向”的学习者。生态课堂教学过程必须尽量减少对学生学习时间的占领, 把学习的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他们自己选择信息、判断信息, 反复地进行思维加工, 自己“生产”知识, 逐步达到对所获信息详细、深入地理解。

2. 学生是生态课堂的展示者与合作者。

生态课堂提供了安静的学习环境, 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会思考, 学会控制。同时生态课堂也提供了学生仿效、习得、内化、锻炼的舞台, 为学生个体充分展示自己、实现自我提供了机会, 也为生生合作提供了平台。

二、以老师为主导打造生态课堂

生态课堂注重学生在和谐宽松的氛围中进行学习, 人人参与活动, 在实践中、娱乐中主动体验、合作、探究、获取、展示、分享。教师走进学生之中, 成为真正的参与者、合作者。

1. 教师是生态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生态课堂是在教师精心组织下的有目的的学习活动。生态课堂首先要求教师组织丰富的信息与资源, 尽量让学生多吸收, 多掌握, 多积累, 丰富内蕴, 为外化展示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又要求教师的“精选知识”, 由于生态课堂教学的价值的核心是指向生态课堂的主体———学生, 因而教学的内容选择既要适合社会规范的要求, 更要尊重知识生成规律和青少年学习的特点。

生态课堂的中心是学生, 这毋庸置疑, 但教师也不能一切唯学生是从、教师围着学生团团转。由于受自身经验与知识水平的限制, 学生在生态课堂中, 时常会出现冷场、卡壳、脱轨讨论、时间失控等情况, 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设计主题;点拨学生学习中遇到的确实需要帮助的困难;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 明确想要学习什么和表现什么;为学生提供有效的表现内容和恰当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挖掘课程资源;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良好的心理心态。

2. 教师是生态课堂的评价者和激励者。

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 期盼着对其课堂表现的肯定, 因此恰当的评价具有激励作用, 可以促进学生发展、提高生态课堂的效能。教师在课堂中积极创造条件, 提供展示平台, 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充分展示个体或小组学习中获得的知识、技能、方法、情感, 使学生个体创新意愿得到展示, 满足学生表现自我的需要。不失时宜地点拨, 通过师生、生生多向多途径的评价, 最大限度地肯定学生的表现。教师对学生的激励, 能促进学生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 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使其兴致盎然地进入探求新知的心理状态。

生态的课堂是建立一种动态的课堂的平衡关系, 一种师生、生生、生与知识之间构建动态的平衡关系。因此, 我们要调整课堂角色、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充分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让生态之花长驻课堂!

关键词:生态课堂,学生,教师,角色

课堂角色 篇2

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数学教师一直在积极摸索、改革,自己应定位在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怎样进行角色转化,一直是数学教学工作中的一个聚焦话题.本文从四个方面:注重学生转换、注重教师转换、注重发展转化、注重过程转化,对注重角色转化构建新颖课堂进行探究.

作 者:宋红标  作者单位:启东市长江中学,江苏,启东,226200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 “”(7) 分类号:G63 关键词:数学教学   学生转换   教师转换   发展转化   过程转化  

课堂角色 篇3

(小博士)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提倡以同学们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变革,但在以同学们为主体的课堂中,师生的地位和角色应该怎样转换呢?我认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可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改变“教”与“学”的方式,使同学们在学习语文的实践中掌握学习的方法。下而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自主学习,培养能力

在课堂上,我有意识地创造氛围,促使同学们积极开展思维和情感活动,采取多种方式主动读书,在读的同时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体验,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同学们在我的指导下自读自悟,大胆地试着讲述文章描述的内容,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例如,我在教《穷人》这篇课文时,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经过筛选,选出两个主要问题:1.桑娜明明知道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丈夫受的了,为什么还要把邻居的孩子抱过来?2.渔夫又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两个问题覆盖面大,我以这两个问题为凭借,指导同学们研读课文内容,让大家有充足的时间读书。通过读、图、画、批注等不同方式,同学们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他们的自学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都有所提高。在同学们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我又想到一个办法,组织同学们合作学习,交流讨论,然后,再扣住重点难点进行点拨,引导同学们细读深究,进一步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大家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快乐,同时也掌握了有效的学习方法。

二、合作交流,共同探究

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我把握好交流讨论的时机,积极有序、有效地组织同学们合作交流。我鼓励每个同学抓住并利用有价值的信息,参与各组的交流讨论。在交流中,我巧设悬念,适时点拨,激活每个同学的思维,使合作交流活动收到了最佳的效果。

例如,我在教《渔歌子》这首诗时,先让同学们自主学习,熟读诗句。接着让大家欣赏插图,联系注释理解诗意。在大家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器础上,再让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讨论,并让大家根据各自的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角色——翻译家、朗诵家等,然后每个同学以各自特有的方武描绘诗意:当翻译家的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句所描绘的意境;当朗诵家的以朗诵的形式朗读诗句……最后,每个小组推荐一个成员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活动情况,每个小组再推荐一个同学当小评委,与汇报的同学进行交流,我在关键处进行点拨。通过开展这样的活动,同学们不仅各展所长,在民主的氛围中学懂了古诗,而且在课堂中构建了“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等形式的交流网络,使每个同学的个性得到淋漓尽致的张扬,课堂精彩纷呈。

三、发现问题,深入探究

在课堂教学中,我常常鼓励同学们要敢于从教材中发现问题,主动大胆地围绕课文题目、课文文句、课文插图等内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进行讨论。这样既能培养同学们的自主能力,又能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同时又能锻炼大家的独立思考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

例如,在教《小白兔和小灰兔》这篇课文时,我让同学们就“你喜欢小白兔还是小灰兔”这个问题开展辩论,喜欢小白兔的同学占大多数,他们列举了小白兔的种种优点:爱劳动、懂礼貌、聪明。可少数喜欢小灰兔的同学也不示弱,他们也找到了小灰兔的许多“闪光点”:他也有礼貌,帮老山羊收白菜,说明他也爱劳动,他知道“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菜”这个道理后一定会种白菜的。同学们通过深入探究,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加深了。这种课堂教学形式很好地激发了同学们的探究欲望,使大家得到了多方面的锻炼。

课堂角色 篇4

对此,新课标对学生和教师、教学内容与方法均做出了相关论述。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反映,“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这就体现了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作为教师就应摈弃原有的传统的教育,改变自身是教育权威角色的观念,树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的角色。

教育学家崔允漷先生在《有效教学》一书中这样表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在有教师在场的情况下,教师为了让学生想学、会学与学好,会做出种种尝试与努力,教师通过这些尝试与努力,使不想学的学生想学,使想学的学生持续地学,能让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好,我们教师的这些尝试与努力称之为教学。”因此,我们可以把“教学”理解为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这种行为的发生前提,既有教师应具备的良好素质能力, 也有对学生学习全面了解的基础,更有教师对自己在教学中所扮演角色的深刻理解与准确把握。那么,基于儿童主动参与的教学过程,教师究竟是以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出现,进而演绎精彩课堂呢?本文就以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中“我是小小安全员”一课的教学为例,从学习前提、学习情境和学习落脚点三个方面来诠释教师引导者角色的定位与实施。

一、引发兴趣—引导者 角色的前提性把握

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然而并不是所有《品德与社会》的内容都能让学生感兴趣。如“我是小小安全员”“小心‘电老虎’” 等内容,就不如“校园里的一天”“欢天喜地过新年”这类课受孩子的喜爱。但是类似“我是小小安全员”等教学内容可以采用情景模拟,师生参与,寓教于乐,这样形式多样、放飞童思、愉悦童心、充满童趣的课堂教学,能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中全身心地投入和感受,在自然和谐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安全意识、防范能力以及学生的道德认识。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能很好地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 巧用游戏,活跃气氛

本课时中的一个教学目标是:通过情景模拟活动,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能力。面对这个目标,对象(五年级的学生)却是一群正处于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的“小大人”,在课堂中我着重想培养学生防溺水方面的知识。于是我要求每个学生自带道具(一个装满水的脸盆)。对于这些“小大人”,我提出了“你会游泳吗?你游泳时感觉自己的水性好吗?这一脸盆的水会危及你的生命吗?你会敬畏自己的生命吗?”等几个问题。学生个个跃跃欲试,王楠军说“我会游泳”“我水性很好”,王明轩又叫道,“这点水也能淹死人?”班上出了名的“开心果”周毅高声嚷着……教室里气氛非常活跃。于是我设计了一个“戏水的游戏”:全班分成四组,每组推荐水性最好的同学同时上讲台演示。我开始宣布游戏规则, 四位同学听到口令,把脸同时沉入脸盆的水中,第一个感觉憋不住了而离开水的同学为失败者,第二个次之,依次类推。当我宣布开始,1秒,2秒……第40秒王楠军第一个败下阵来,第44秒陈泽新妥协了,第46秒“开心果”周毅宣布投降,几乎同时冠军王明轩也站了起来。让这四位同学发表感言时,个个都气喘吁吁,几乎都说“我以为自己水性不错,这么一下子就受不了了”。我于是因势利导:“水利用得好,会造福百姓;利用不好,会祸害一方。”“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万万不可独自一人下河游泳,水性没有最好,刚才四个同学在1分钟不到的时间里用‘戏水的游戏’告诉我们,人人都应该敬畏生命, 珍爱生命,谨防溺水。”

教室里呈现出一片“紧张”的气氛。这种游戏寓教于乐,寓教于学,使学生既学到了安全知识,又提高了安全防范能力。

2. 精心设计,展现自我

在游戏开始后,学生有了参与的兴趣,如果直接按照教材的安排让学生进行自我展示,说出自己的想法,要想达到畅所欲言,这还是有难度的。因为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对交通安全、防溺水等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但要想让学生很“随性”地跟着兴趣参与到课堂 中来,那就要对课堂教学进行设计,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兴趣真正地成为他们参与课堂的“带路老师”。

在本堂课中,我对教材进行了提取、利用和创新。对于“冠军”王明轩同学的获奖感言,我把它录音后作为一个五年级学生的“真情告白”,让学生先谈谈他的表现,再顺势创新说:“王明轩最大的优点是勇于面对困难,做事敢于坚持到底,同学们猜猜他这样做的原因。”学生就很大胆地在别人的思维上加上许多自己主观的想法,如:他是想告诉自己他水性好;他想让大家都能看见他勇于战胜困难;他想告诉我们生命很可贵,要好好珍惜自己的生命……这一句句铿锵有力的话语表明,他们此时已经对防溺水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此时,让学生在手形卡纸上写出自己的内心想法,在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十分积极,完全是兴趣所至。

除了这两种形式以外,还可以采用讨论、调查、情景模拟、参观访问、欣赏、讲故事、讲授等教学方式。要使教学活动形式不拘一格,可根据具体教学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的不同,因人制宜、因校制宜地选择各种不同的类型, 精心设计。

二、情境创设—引导者 角色的过程性把握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明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作为教师,只需要扮演一个情境创设的设计者就可以了,把发现、研究和探究者的角色都还给学生吧!

如在“我是小小安全员”这堂课的教学中,我设置的另一个教学目标是: 学生能够在老师、同学、家长等的帮助下,全面提高安全防范能力。为了让学生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教师创设一个情境:如以防溺水现场演练的形式, 把全班同学分成五组,戏水组、打捞组、施救组、善后事故处理组以及特殊群体——溺水学生的家长组,让学生都参与到现场演练中去,当然课堂现场还有上课和听课老师,但教师绝不能“抢走”学生的主动权,硬生生地把学生拉入自己创设的情境中。此时,教师就需要精心设计来源于学生生活体验而又自然的真心话语,把课堂上发现、研究、探究的主动权悄然无声地还给学生。

“同学们,刚才每一组同学的表现都很投入都很精彩,戏水组的同学悠然自得、打捞组同学奋不顾身、施救组和善后事故处理组的同学全力以赴、特殊群体——溺水学生的家长组的同学万 分焦急,此情此景,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想说的同学请自告奋勇地站起来!”这样一段简短的话语,让学生大胆地评论自己和组员的表现,评论防溺水现场演练活动,甚至有为数不少的同学设身处地谈了家长的感受。课堂上顿时一片沸腾,有邀请自己的好伙伴评价刚才自己的表现,有邀请老师评价本组的表现,还有邀请不相识的听课老师评价自己的现场表现,甚至有请求电话连线父母,发表自己防溺水的想法和决心……这种情境设计让学生从原来教学预设中的“被动者”变成了课堂情境中“主动者”,并满足了学生精神世界中成为“课堂”甚至“社会”主人的强烈需要。

三、步入社会—引导者 角色的结果性把握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目标。“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这就告诉我们,作为有效的教育,教师最终还要扮演学生步入社会的引路者这一角色,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样可以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提供有力保障。

如在“我是小小安全员”这堂课的教学中,学生要求教师评价现场演练中的自己及走出校门面对这类事情该如何处置,就是学生的小脚有走出课堂步入社会的冲动,此时如果教师扮演引路者的角色,就是顺其自然的事,学生也十分乐意参与到社会当中去。如教师可以这样顺势把学生推入社会生活中去: “‘六一’儿童节前后,学校准备筹划一台安全专题晚会,并邀请了许多家长、领导观看,如果请你们小组参加这次晚会,你们会怎么安排每个人的分工,要发挥组内每个人的优点。”

虽然这个设计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要面临许多社会关系的处理,如:人员组成、组员分工、节目安排、晚会效果等。在我的种种担心下,学生却出乎意料地完成了任务。他们既能发挥组员的个人优点,还能发挥团队精神,分工时舍弃了许多个人利益,考虑更多的是集体荣誉。

这一意外的收获,让我惊喜地发现: 我们教师只要演好引路者这一角色,学生的“品德课堂”一下子就可融入“社会课堂”。什么刻意的安排,什么额外的担心,全部荡然无存了!

总之,教师的角色变化与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有效性是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的,正如一名教育家说过的:“衡量课堂教学效率的唯一标准是学生的参与程度。”没有学生参与的品德与社会课堂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课堂,这样的教育也是空洞的说教,学生的能力不可能得到提升。而我们面对的学生是活生生的,要实现这一点,教师要真正从多维度把握好自己的角色,真正理解角色演绎的主要侧重点,想方设法让学生“动”起来,接受“活”的教育,闪烁“活”的思维。在“灵动”中去感悟,在体验中获得真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和个性,从而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摘要:新课程教学要求教师完成知识传授者向学习的引导者角色的转变。教学中教师应在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等方面有所作为。教师的角色变化无疑与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有效性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引导者角色有着各种不同理解,从而导致各种教学行为的演绎。如何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正确理解引导者角色并演绎和生成正确教学行为,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试结合相关课堂教学案例,从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教学情境创设及提供学生步入社会必备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三个层面进行探讨。这三个方面涉及学生学习前提准备,教学过程及最终归宿的理解和把握。

初中语文课堂分角色朗读教学 篇5

文昌市蓬莱中学詹达刚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读是最常用也是最为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分角色朗读更是促进学生融入角色情感、体会文章内涵的一种重要方式。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充分选择合适的文本进行分角色朗读教学,同时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在学生分角色朗读的过程中给予正确的指导,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分角色朗读的作用,以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初中语文 分角色朗读 合适文本 正确指导

引言

初中语文的新课程标准明确了阅读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对于阅读教学的重要性进行了再次强调,阅读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通过阅读,可以更好地体会文本内容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阅读教学包含很多具体的实施方式,比如朗读和默读,这两种阅读教学方式同时也是两种重要的阅读方法或者说技巧,此外还有诵读这种阅读方式。分角色朗读是朗读教学的重要方式,通过分角色朗读可以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融入到文本角色当中,体会作者所描写的角色情感,这种朗读方式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角色的理解,而且能迅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合作能力。

一、分角色朗读对于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对于初中语文教学而言,分角色朗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分角色朗读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通过角色分配可以调动学生参与阅读教学的积极性。通过笔者的实践教学经验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于个人朗读不太感兴趣甚至有点难为情,而一当提到分角色朗读让学生自行选择角色时,学生们的热情瞬间高涨,对于角色的挑选兴高采烈,有的同学说这种感觉犹如明星挑选剧本角色。通常这种情况下,课堂气氛最为热烈,同学们总是权衡自身特点琢磨自己更适合哪个角色,角色选中后都迫不及待地念念有词,以备集体朗读时一显身手,而暂时还没轮到的同学也是心急如焚、跃跃欲试,大家的表现 1 欲望空前高涨,积极性大为提高,课堂气氛也更加活跃。

其次,分角色朗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分角色朗读不同于个人朗读,这是一项需要集体参与才能完成的活动。参加分角色朗读的学生在朗读时必须具备集体主义观念,无论是声音、语速还是语气都要注意与其它角色之间进行衔接。朗读过程中,学生的思想精神必须做到高度集中,不能抢读,更不能出现错读现象,否则会影响到其它学生的角色朗读。通过这种分角色朗读方式,学生们学会了与他人合作,而且集体荣誉感也得到了增强。

最后,分角色朗读更容易使学生集中精力,对于文中情感能够更加深刻地领悟。分角色朗读不同于个人朗读,要求学生必须全身心投入到各个场景对话当中,准确把握所扮演角色的性格特点和说话习惯,同时还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语速、语气以及重音和停顿等朗读技巧,在朗读过程中赋予角色应有的情感,从而将角色的喜怒哀乐通过朗读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将作品内容生动地再现出来。通过分角色朗读,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这对于提高语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将有非常大的帮助。

二、分角色朗读教学的具体实施

分角色朗读虽然对语文教学的开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并不是所有语文课程 都适合采用分角色朗读这种教学方式,在实施分角色朗读教学时需要注意很多事项,笔者通过对实践教学活动中分角色教学经验的总结,将这方面的注意事项总结为如下三点,以供同仁参考和借鉴。

(一)选择合适的文本

不同的教学文本其特点是完全不同的,有的教学文本只适合用来个人朗读,而有的则适合用来分角色朗读。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进行教学的文本有三类,第一类是描写了很多不同性格的角色,这些人物具有不同的性格特点,个性比较鲜明,而且内心冲突较为激烈。比如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中的《我的叔叔于勒》,文中的菲利普夫妇个性非常鲜明,神态描写惟妙惟肖。作为于勒的哥哥,菲利普一方面充满同情,一方面又迫于生活压力,因此在面对于勒的到来时内心充满挣扎,个性扭曲的过程描写都非常真实,这样的文章就非常适合分角色朗读。

第二类是描写的故事情节比较曲折,对于角色之间的激烈矛盾和冲突进行了 2 详细描写与刻画,结构非常紧凑,人物线索和情节线索集中交叉在几个点上。这类文本通过分角色朗读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品味故事中的纠葛和冲突,通过这种直接体验的方式,让学生走进角色的内心世界,从而品读出文中的内涵,深刻领悟作者这样描写的深意。这既是加深学生对文本理解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学生学习语言、掌握表达技巧和描写方式的绝好良机。

第三类是角色语言比较富有个性或者文中对话充满艺术色彩,这类文本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语文学习归根到底就是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对于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应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比如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中的《威尼斯商人》,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冲突紧张激烈,而结局又大大令人出乎意料,整篇文章的语言都极具表现力和艺术性,通过分角色朗读可以让学生体会中国语言的魅力,这本身也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教学目标。

(二)做好充分的朗读准备

分角色朗读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充分领会人物性格和作者表达的情感思想,以便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在分角色朗读之前,教师要让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因为对于一篇陌生的文章,就连老师都没有把握拿来就能读或者说能读得很流畅,因此朗读陌生文章对于学生来说是有很大难度的,就算有的学生提前预习了课文,但是也无法做到准确抓住人物性格和情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阅读技巧更是无从谈起。当然,也有个别属于阅读天才型学生,这种情况非常罕见,也就另当别论了。

通过我本人的观察,现实教学中很少有学生会主动预习和阅读课文,因此为了顺利开展分角色朗读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充分感知课文。在感知时可以让学生挑选适合自己的方式,比如默读,通过默读方式扫清阅读障碍,遇到不认识或者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字典来帮助其进行理解,或者通过与其它学生进行探讨的方式来理解文中内容。在字词理解正确的基础上再深入分析人物性格、心理、情感倾向和故事情节及其发展脉络,尝试把握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通过这些准备工作,再让学生挑选适合自己的角色,这样在分角色朗读的过程中才能更加细腻准确地揣摩出人物情感,从人物立场来分析整个故事,这样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十分有利。

(三)给予正确的指导

在初中语文教材的“研讨与练习”部分,明确提到分角色朗读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充分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教师在对学生分角色朗读时,要进行适当的指导,这个指导不仅仅是针对学生的“读”,更要落实在学生的“听”上面,也就是说通过对朗读者和听读者进行分别指导,让他们通过分角色朗读学会合作学习,提高合作探究能力。

首先,对于朗读者的指导。胡明道老师在针对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羚羊木雕》这篇文章进行了教学设计,因为这篇文章属于阅读型文章,且非常适合用来分角色朗读,因此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胡老师对分角色朗读的指导方法进行了总结与归纳。他指出分角色朗读最关键的就是要置身于其中,做到“眼中有对象、心中有独白、突出关键语、注意表神态”这可以说是对朗读者最好的指导。作为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时,要让学生在熟悉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引领他们走入故事情境当中,走进人物内心,体会他们的真情实感,并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调动丰富的想象力和记忆仓库中的表象积累,将文中的历史对话生动地再现出来。

其次,对于听读者的指导。在其他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时,作为听读者的学生,不能随意地“听”,不仅要听整个故事的发展脉络,而且还要在听的过程中仔细揣摩人物性格和内心情感,同时还要观察每个分角色朗读者,在下一环节中对他们进行公正评价。分角色朗读并不仅仅是对朗读者阅读能力的培养,对于听读者同样是一个重要的锻炼机会,通过“听”可以培养学生的专注力,提高学生对整体的把握能力。

最后,分角色朗读环节结束后,还需要让学生进行分组探讨,这是分角色朗读教学的最后环节,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环。通过小组探讨的形式,让学生们针对故事人物和发展情节以及思想情感进行分析,然后让他们自己分角色进行成果展示。朗读小组可以先对自己的朗读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其他听读的小组进行点评,通过这种自评和互评的方式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从更多角度来理解文中内容。在各小组的探讨结果展示完毕之后,教师要对表现出色的小组进行表扬,同时对其他小组予以鼓励,在自评互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并予以赞许,增强学生的阅读和理解信心。另外,通过最后探讨和展示环节,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而且还能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其实与 4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是相辅相成的。

三、小结

新课标中强调初中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对文章整体的把握能力,分角色朗读正是基于这一教学目标而形成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合理选择文本进行分角色朗读教学,在朗读之前引导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在阅读过程中和阅读之后的分组探讨中给予正确的指导和恰当的点拨,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分角色朗读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文中人物性格和内心情感的理解,而且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增强其把握整体的能力。无论是朗读者还是听读者,在分角色朗读过程中精神高度专注,更能注意到文中对人物神态、心理和动作的描写,通过对这些描写的揣摩,能够准确把握住人物的思想灵魂,并且掌握到塑造人物的方法,从中可以习得一些写作技巧。

总之,分角色朗读这种教学方式如果应用得当,对于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将大有帮助,是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是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小帮手。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适合自己和学生的分角色朗读方法,这也将是我未来工作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

[1]胡明道.《<羚羊木雕>教学设计》.《名师同步教学设计 语文 七年级上 人教版》裴海安主编.2010年版.第196-198页

创设课堂情境 转变教师角色 篇6

在传统的课堂中,教材文章较长,很多课堂上老师问题一个带一个,很紧凑,学生没有自主思考问题的时间,被老师带着一个一个问题的去找答案,较少去思考这样的问题出现的深层意义。问完问题,讲完知识重点,一堂课就结束了。而学生在紧张的回答与摘笔记中结束了一堂课。这样的课堂形式感觉较传统,一问一答带出语言点。在教学中,老师占主导地位,主要负责教,学生主体地位没有体现出来,他们只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课堂上一切活动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围绕教材、教师转,先教后学的教学机制,使得学生只能跟着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这种传统教育造就的学生在很大程度下丧失了学习的独立性和独立品格,自学能力低下。而外语学习的首要任务是“学”而,主动的“学”,不是“教”。科德(Corder,1981)曾经说过,有效的语言教学应适应自然过程而不应违背自然过程;应有助于学习并促进学习,而不应阻碍学习;应让教师和教材去适应学生而不能令学生去适应教师和教材。作为外语教师,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性决定了我们的教学效果。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鉴于以上理念我在认真学习研究了新课程理论知识后,我认为在课常上应重新认识课堂教学的性质与任务,注重去调整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并重新调整课堂教学的活动模式:

一、创设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环境

教师应创设轻松的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自主学习。教师要尽可能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群体中去,让学生敢说、敢问、敢辩、敢写,使他们在无拘束无压力的课堂上自由地学习。 在课堂上,教师精讲少讲,腾出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时间,让每个学生主动学习,思考,操作和讨论,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个别学习,小组学习、大组讨论、学生执教和情景表演等几种教学组织形式。此外还根据具体的实际需要选择和组合运用多种形式,从而扩大学生在单位时间内有主动活动的空间。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充分发挥出教学效益。

二、以互动合作为手段尝试自主学习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发挥师生互动合作,生生互动合作和生师之间的互动合作。它是学生学习过程自主性发挥的独特表现,正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多向互动合作策略正是在这种新教学观指导下产生,发展的。

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提的问题成为教师的资源,从而实现多向互动合作。教师不仅是教者,也是学者,思者和听者,从而为多向互动合作教学策略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如在老师提问前可先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If you were the teacher, what questions will you think out?”进行多向互动时还应提倡生生之间两两互动或小组合作学习互动,包括组内小组合作学习和组间的小组合作学习,合作的内容可以是互相检查对方活动,互相表达自己的看法,互相讨论问题解决等。

三、培养求异思维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

现在的英语教材与现实生活有着丰富的联系。我们要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进行思维,要鼓励学生启迪智慧,换角度,多方面去探究,去追导与众不同但又合情合理的答案,除此之外,对教师的讲解欢迎提出不同意见甚至反驳意见。如:在教关于古代奥林匹克比赛的一篇报导的阅读课时就可以提出这么一个问题:“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old Olympic Games and modern Olympic Games?”学生可以有很多方面可以说,充分让他们发挥了他们的思考能力与辨析能力。然后老师还可以再问:“What will be future Olympic Games different from modern Olympic Games?”這样学生就会有更多的空间发挥他们的想像力。而不是回答一些只拒泥于课本的问题。学生的答案角度不同,可能是幼稚的、片面的,但这是他们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智慧力量探究到的不同结果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不能一锤定音,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只要言之有理,我们教师都应予以肯定。

老师如何转换角色进入课堂 篇7

为什么有很多学生能坐在电视机前面一整天而坐不住课堂的四十五分钟?为什么学生会对电视节目的台词倒背如流却记不住简单的几个英语单词?为什么学生对电视教学中的内容耳熟会道却对真人课堂实况中的内容充耳不闻?究其原因, 这是因为四十五分钟课堂太单一枯燥, 课堂没有新奇感。而电视节目内容丰富, 更新快, 有新鲜感, 所以学生得到了感官上的享受, 也就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当然我们也并非是要在英语的课堂教学中全盘运用电视节目形式, 但我们根据教材的实际情况, 可取其精华并把它运用于英语课堂教学中。

现在的知识性兼娱乐性的电视节目如“开心辞典”、“三星智力快车”、“幸运52”等倍受学生的欢迎, 我们也对此类节目甚是喜爱, 因为这类节目不但能传递知识, 而且具有娱乐性。我尝试将电视节目搬上讲台, 运用于教学, 收到了相当好的效果。

笔者以初二英语教材8 (B) Unit 5“International Charities”为例, 说明操作步奏。

(1) 巧用“智力快车”, 让学生愉快进入浩瀚的英语词海。

“三星智力快车”中有一个愉快的猜词环节。每堂课的前五分钟进行猜词。把全班的四大组学生分成四个方阵, 每组底分是100分, 以知识竞赛的方式贯穿, 并且都以举手抢答的方式进行, 回答正确的为本组加十分, 为了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回答错误的不扣分。上台就本课用到的关键词并运用自己的语言把这篇课文的大概意思描述出来, 同时老师把学生的描述写在卡片上, 下面各组学生进行抢答。全班同学抢答非常激烈, 一下子就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这样的教学方式能使学生对词汇的印象很深刻, 并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表达能力和说英语的胆识。每个学生都有描述词汇的机会, 所以课前都要做很多准备, 他们学习英语的自主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2) 妙用“开心词典”的形式让学生进入热身。

在这个环节里, 给学生几分钟默读课文, 呈现事先准备好的阅读理解题, 并且在最后增加了两道活跃学生联系实际和激发学生积极开通思维的题目。这样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人公精神, 培养了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 1.How many people are affected by blindness?

A.45 billion

B.45 million

( ) 2.Where do ORBIS doctors perform operations on the patients?

A.in the hospital

B.on the plane

( ) 3.How do ORBIS doctors help local doctors to help more people?

A.teach them new skills and share their knowledge

B.give them money

( ) 4.How many operations did Dr.Ma do?

A.two or three

B.one hundred and fifty

Crazy questions:

5.Can you say other kinds of disabled people besides the blind?

6.What can we do to support ORBIS doctors?

7.Can you tell us if you have dong something meaningful to help the people in need?

(3) 用“幸运52”激励学生, 训练学生听力。

本堂课的听力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听力完成写在黑板上的表格信息, 这就类似于“幸运52”节目里的形式, 让学生注意力充分地集中, 无论哪组哪个学生知道答案随时可以把答案写在黑板的表格里。并根据添加的信息找学生抢着复述跟该词组有关的课文所呈现出的信息。在重放磁带时, 随时停下来让学生复述前面刚听到的一句话。这很类似于正大综艺里放影片片段停下来让观众复述一样。当然, 针对初中学生来说, 为了减少听力上的困难。我们在操练前预先给学生熟悉一些描述事物的句子, 以降低听力材料的难度, 提高准确率。

(4) 让学生在“梦想剧场”里走上星光大道。

在这个环节中说 (speaking) 占的比重最大。这个单元讲的是一个慈善机构如何帮助眼睛失眠的话题, 以及为了帮助更多的人我们需要做些什么的话题。首先让学生跟读有关的有用的词组 (useful expression) , 然后利用“梦想剧场”的形式要求, 让各个小组分角色上台发表自己的对慈善机构的看法和自己该做些哪些有意义的事的想法。强调使用所给词组, 而且参加人数多的那组得分也会多, 最后由教师根据学生的语音语调、句子的流利程度、语法的正确率来给分, 这就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量, 各组表演得有声有色, 这完全超过了我们的预期效果。

(5) 尽情让学生在“希望英语”的田野上奔驰。

经过了以上几个环节的训练, 一节课已快接近尾声, 但是学生还意犹未尽。老师可以模仿“希望英语杂志”中的即兴演讲, 由于时间的限制, 每组可派一名代表, 就说 (speaking) 的话题即兴一分钟演讲, 题目自定。讲完全班同学给每组的代表打分。这部分难度较大, 却加强了学生集体参与的主人公意识, 调动了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上述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英语的主人”的思想。整个教学过程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 生动活泼地发展。群体性主体参与率高, 创造性思维活跃, 使学生真正获得了自主学习的成功乐趣。整个教学过程的突出特点是精心创设情境, 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当然好的教学形式固然重要, 但更重要的还是教学的内容, 以及学生从这堂课上所真正掌握的学习内容。把电视节目形式搬上讲台是一种教学尝试。我们今后还要根据教改的要求不断改进教学形式, 增加教学的手段, 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能力, 适应社会的发展。

总之, 《英语课程标准》给英语教师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教师即研究者”这一要求在新课程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英语教师要适应英语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就必须正确认识自己在新课程实施中的角色定位问题, 找到自身与新课程要求之间的不足, 切实转换以往形成的传统角色观念, 把自己塑造成为具有多种角色的综合型教师, 以此推动英语教学工作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新课程理念英语课程改革.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转变角色,成就高效数学课堂 篇8

一、从传道者变身布景者———创景激学

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 这就必须教师摆脱传统的传道者的角色, 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激励者.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 激励学生积极投入学习, 我让自己从一位传道者变身为布景者.

布景师在电影、戏剧等演出中根据剧情要求进行构思设计, 塑造一种适宜的意境和氛围, 为演员的精彩表演提供良好的舞台效果支撑. 数学课堂犹如舞台, 数学教学好似一台演出, 学生就是演出中的主角, 为了学生的出色表演, 教师要当好布景师, 用心布设趣味性的学习情景, 借助声、光、电等辅助媒体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乐学. 例如, 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小数的意义》时, 为了让枯燥乏味的小数的意义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 让学生在趣味性的情境中轻松理解小数的意义, 我创设了如下情景:王老师想要将一根长15 分米长的彩带平均分给小敏、 小丽和小东三位小朋友, 老师说:“先给小敏5 分米, 再给小丽十分之五米, 最后给小东0.5 米. ”三位小朋友听后都不高兴, 觉得老师不公平, 分给他们三人的不一样多. 同学们, 请你们评评理, 老师这样做公平吗? 我边介绍边利用多媒体展示了这根彩带, 给学生思考提供支撑, 我稍后给每个小组提供了一根彩带、一把米尺和一把剪刀, 让他们通过小组合作来共同探讨这一问题. 将小数意义的学习融入了形象有趣的问题情景, 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激励着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无需教者去喋喋不休地传授布道, 同时还降低了学习难度, 使得理性的学习变得感性丰满.

二、从管控者变身引领者———引导自学

布鲁纳认为:“教学不是对学生心灵灌输固定的知识, 而是启发学生主动去求取知识. ” 高效地数学课堂应是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活动, 传统课堂中教师是学生的管理者与控制者, 对学生管得太多, 控制得太死, 以致阻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我从管控者变身引领者,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引领者只需交给学生学习任务, 为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 唤醒学生的潜能, 激活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自己去探寻问题解决的路径, 在学生成功时适时给予赞赏鼓励, 在遇到困难时适度地予以指点迷津, 为学生的学习推波助澜, 胜利到达理想的彼岸. 例如, 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三角形的面积》一课时, 我考虑到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 而且通过前面的学习, 学生已经积累了相应的学习方法和经验, 于是, 我直接导入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三角形的面积, 先请同学们反思一下上一课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回顾一下我们是怎样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 ”在学生讨论交流后, 我说道:“同学们说得很好, 接下来就请你们运用上节课的方法自主探究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比一比谁能最先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接着, 孩子们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方法迁移到三角形面积的推导, 孩子们通过亲手操作、测量、计算, 都纷纷探究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从管控者到引领者的转变, 没有老师的管控, 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人, 学生在学习中少了牵绊, 放开手脚的自主探究更真实有效.

三、从为师者变身为学者———合作共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是教学相长的过程, 是师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生命得以共同成长.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与传授者, 而是与学生一样的身份, 从拥有特权的知识传播者转变为学习者. 笔者在教学中经常放下身段, 走下高高的六尺讲台, 融入到学生中间, 从为师者变身为学者, 和学生结成学习共同体, 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合作共学.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校园绿地面积》是一节数学综合实践活动, 其教学目的是综合应用多边形面积公式计算稍复杂图形面积, 让学生在亲自测量和计量中提高应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虽然课前已经从学校领导处了解获悉我校的绿地总面积和人均面积, 但是我并没有省却研究实践这一重要环节而直接将这个结果告知学生. 教学时我对学生说:“我们学校绿树成荫、花草茂盛, 给我们的学习生活提供了幽美、舒适的环境, 这么大的校园内一共有多少绿地面积呢? 我们人均绿地面积又有多少呢? 老师也非常想知道这两个问题, 就让我们共同来探讨吧. ”我直接提出研究问题后, 就将学生分成六个研究小组, 我也加入其中一个小组, 接着, 我就像名学生一样, 和小组成员一起制定测量和统计方案, 一同到教室外面去测量、记录, 共同汇总分析数据, 在我的参与、组织、协助中, 孩子们轻松愉快地完成了学习目标.

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者, 师生成为学习伙伴, 课堂中气氛融洽, 师生平等对话, 自由互动交流, 使得教师在课堂中同样获得提升, 充分彰显了教学相长、合作共进.

翻转课堂:从淡化教师角色开始 篇9

翻转课堂盛行于西方,其基本教学模式是学生通过网络在家里观看学习教师上传到网上的知识讲解视频,到校后将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疑惑在课堂上交流,教师点拨解惑。受条件和国情的制约,网络学习的形式我们还不能全部实现,但这种先学后教的方式非常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实践, 它提供给学生一个对自己学习负责的环境, 实现了师生平等对话,变“授之以渔”为 “从实践中得渔”。对小学生来说,写作的方法最难掌握,三、四年级是学习写作的关键学段,充分利用课堂有限时间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方法尤为重要,翻转课堂让我们从“淡化角色”开始。

一、淡化角色,和学生一起观察 生活

众所周知,只有观察,作文的材料才能源源不断;只有学会观察,才能让学生的习作写得有条理、描写具体;培养学生在观察中体验,才能写出真情实感。

以“记一次买书(借书)的经历”为例,我鼓励学生自己去借阅或购买一本自己喜欢的书,条件允许的话,把过程录下来,上课时与大家分享。课堂上我借助学生的小视频再现买书的经过,指导学生观察。

1. 引导学生有序、有选择地观察

我们先观看了学生买书的视频,学生描述书店的环境时,说道:“我走进宽敞明亮的图书大厦,看到的是一个个高大的书架整齐地排列着。书架上分类别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籍,等着顾客去挑选。”我顺势评价:“听了你的话,我一下明白了书店的样子,这是因为你的观察是有序的,所以你的习作就是有条理的”。进而写下副板书“观察有顺序”。当学生说道:“我发现了一本书,叫作《最脏的科学书》,便急忙拿下来,只见封面上画满了各种奇形怪状的细菌,让我忍不住想知道里面到底写了什么。”我接着强调:“观察也要有重点, 不是所有看到的都要写下来,吸引你的就要仔细看看。”进而写下副板书“观察有选择”。

2. 让学生明确观察的内容是什么

从学生的预作中我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学生还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很少有透过动作、语言、心理活动来表现自己愉悦、满足,或是沮丧、伤心的心情的。这种心情不仅是用词语来说说,就像 “我很开心,我买到了自己喜欢的书。”当然更多的孩子做到了这一点,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不错了。那么,在此之上,我们应该如何突破?我认为,更好的表达应该是心理的波动引起行动的变化, 比如:我终于找到了那本《浪漫鼠德佩罗》,我小心地把它捧在手里,迫不及待地翻看了起来。这里“终于”一词表达了 “我”盼望已久的急切心情,动作“小心地捧”和“迫不及待地翻看”都表达了“我” 对这本书的喜爱之情。如果孩子们能做到这一点,是不是就在原有的基础上又提高了呢?因此,在教学中我有意引导学生观察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神态变化,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比如:观看视频,注意观察买书的同学挑书时做了什么、神态又有什么变化。学生有了明确的方向,观察得很认真,交流的时候,大家再借助视频畅所欲言,做到了言之有物。

二、淡化角色,和学生平等对话, 从而渗透写作方法

教师往往会因为担心扰乱正常的课堂秩序而不愿放低高高在上的权威,事实上, 在一个轻松的环境里,学生更容易碰撞出新奇的火花。在课堂中,我尝试着向学生请教,竟收到了奇妙的效果。

我们一起欣赏一位同学的习作片段: 我走到一个书架前,小心翼翼地从二层拿下一本《让女孩优秀的101个童话》翻看, 首先映入我的眼睛的是封面上一个漂亮的小姑娘,她穿着粉红色的公主裙坐在花丛中。接着,我又看了看里面的内容,讲的是一个又一个生动的小故事,字迹很清楚, 还配有精美的插图。我想:这本书里面的故事会让我明白很多的道理,让我变成优雅的女孩儿,就买它了!想到这,我情不自禁地笑起来。

我让学生们分析这段话好在哪里,有的同学这样评价道:“她写出自己的动作是‘小心翼翼地拿’,我就联想到她担心弄坏或者弄脏那本书,我买东西的时候也是这样,所以,我觉得很真实。”有的同学这样说:“她描写封面上的小姑娘,穿着粉色的公主裙,我也有,我也喜欢这样穿,我猜想那个画面肯定很好看,要是我也会买那本书。”还有同学抢着说:“她有心理描写!她的想法告诉我们,看这本书有意义, 应该买有意义的书!”我笑着总结说:“你们说的让我很受启发,我们可不可以这样理解:像这样的描写,能引发我们的联想, 想象出当时的画面,引起我们的共鸣,就是具体、生动的描写?”学生们都点头表示认同,描写的方法也悄悄地住进了学生的心里。

三、淡化角色,和学生一起在阅 读中领悟习作方法

肖川在一次讲座中说:“最好的教育方法是启发,最好的启发是‘示范’。”优秀书籍对我们来说,就是习作最好的示范, 因此,读书交流应该是习作课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我把读书活动融进了每一个学期的教学活动中,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制订读书计划,向学生推荐有益的书目,每周完成阅读目标并认真完成一次读书记录卡,我们称之为“快乐阅读卡”。

好奇是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所以我帮学生制定的读书主题是“奇妙的世界”,并向他们推荐儿童阅读绘本系列和《十万个为什么》系列。“快乐阅读卡”的呈现也很有趣,学生是通过绘画的形式把自己读懂的内容或者想象出来的画面画出来。课堂上,我们一起分享每位同学眼中的世界, 分享的过程就是对学生语言运用的训练。

到了中年级,学生最喜欢阅读的是童话类小说,我向学生推荐了获国际大奖的儿童小说系列和沈石溪的动物小说系列, 我每周单拿出一节语文课作为读书交流活动课,也和学生一起阅读并分享自己读书的感悟。学生在介绍图书的时候,有时会像我一样开始融进自己对该书的评价,把感动自己的内容复述给大家,还会设定一个悬念,吸引大家借阅自己的书。即使这样做,我还觉得不够,便把“快乐阅读卡” 之前的以绘画为主升级为以文字为主,指导学生摘抄描写精彩的语段,再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

渐渐地,班里的读书氛围越来越浓, 读书交流活动课成了学生每周的节日,没有人认为这是一种负担,向同学介绍起书来也是滔滔不绝。最有意思的是,上星期的读书会上,有一位同学向大家介绍的竟是自己写的书,小伙伴们都惊呆了。此时, 再多的习作方法指导都变得多余。

记得有一句歌词这样唱“爱到最后是陪伴”,我认为一个好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是学生学习路上的伙伴,不是传教士,而是和学生一样的实践者。“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在真正的实践中,才会获得启发,才会有创造。所以, 请记住我们的身份在别人眼里是“教书匠”,而在自己心中应该永远是一个乐于实践的“学生”。

职业学校教师的课堂角色 篇10

一、导演角色

首先,精心设计课堂。课堂设计包括宏观设计和微观设计,宏观设计是指课堂教学总体构架、教学流程和知识逻辑关系等;微观设计是指对课堂教学各个环节连贯性、时间分配、难点和重点的把握等。构建和谐高效的课堂,需要教师从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备学法上下工夫,做到精心备课到位、准确讲解到位、能力训练到位、学法指导到位等。其次,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思维方式、知识水准、家庭情况、成长经历;关注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如自控力、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近期情绪、思想状况、不良习惯(讲小话、玩手机、走神、看课外书籍)等,这便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角色的分配,做到有针对性的管理。职业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是技能教育,教师必须对每个学生负责,只有充分掌握学生的情况,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前,教师像导演一样设计教学程序,在课中,又像导演一样控制教学过程和指导学生,以确保课堂教学达到预期效果。在这个阶段教师担当的是导演角色。

二、记者角色

教师应在课堂引导中担任记者角色。高效课堂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必须在重视学生个体的基础上,在不违背教学要求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设计有意义的问题,让学生充当课堂的主角,通过向学生提问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首先,教师扮演记者角色的目的是要给学生营造一种能发现问题的环境。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提供大量案例,最好选择正反案例,以便学生发现问题。其次,在发问过程中,教师应将问题的着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上。例如,在选择案例时,教师应注意案例的材料要充裕、选材要精当并具有时代特征,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对学生的认识能力起导向作用。在技能操作训练课中,教师可以从正确的操作提问,还可以从错误的操作发问。再次,即使学生的答案错误,教师不要立刻反驳,仔细分析后再予以纠正;对于回答正确者,教师应予以鼓励。教师可以就教学内容的某一知识点让学生讨论,提问时要注意语速语调,提问难易要适中。这时教师的角色就是记者,依据话题有目的性地进行现场采访。

三、侦探、律师角色

教师要像律师一样善于引导问题,像侦探一样发现问题。在学习时,遇到难点,学生会心存疑惑。教师面对全体学生,有时难以掌握全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且青春期学生具有幻想、焦虑、难聚神和难自控等特性,中、高职学生在这方面表现尤为突出。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像律师、侦探一样密切注视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情绪的表现。这就要求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如果“侦察”到学生有开小差的情况,在维护对方尊严的情况下,教师可以灵活应变,及时提醒。

四、师傅角色

教师要担当师傅的角色,发挥传、帮、带的作用,特别在技能课上起到显著的作用。在我国古代技艺的传授都是师傅传,大徒弟带,徒弟相互学,再由师傅指导、纠偏、考核。职业教育教师要继承和发挥这一角色的功能。在职业学校,班级学生人数多,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如果仅凭课堂教学的45分钟很难让每个学生真正掌握能力点。教师可以将全班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以4~5人为宜,选出操作能力较强者为组长。课前,教师分别对组长培训操作技能,让组长掌握要领。授课时,教师讲述、演示、操作,由组长分组指导操作,教师指导要领,然后分组总结。课堂上要求人人动手、人人参与,做好记录和总结。

转变教师角色 实现高效课堂 篇11

在新课标的指引下,为适应新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教”与“学”的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师作为教学的参与者、组织者、及观察者,应当更注重践行以人为本、个性化、差异化、和谐化的教育理念。能否适应这些转变,关键要看教师在教学中能否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音乐教师角色应当由“送水人”向“挖泉人”、“设计型”向“引导型”“培养欣赏能力”向“提升音乐素养”转变。只有完成角色转变,才能适应新的教学要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实现高效课堂。

一、音乐教师要由“送水人”转变“为“挖泉人”,挖掘学生音乐鉴赏的源动力。

教师的教学任务要从“教会知识”转移到“教会学习”、进而到“共同学习”上来。音乐教学中普遍存在重“教”轻“学”,重“传授”轻“发现”,简单灌输音乐知识的做法。学校教育只是人生学习的一个阶段,对于已经进入终身学习时代的当今学生来说,从某种意义上看,掌握学习方法比掌握内容更为重要,音乐学习的过程也比学习结果更为重要。学会音乐,不如会学音乐,变学会音乐为会学音乐,更需要挖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由被动接受音乐变为主动探索音乐。

例如,在学习《弥渡山歌》音乐课后,有几位同学想进一步了解弥渡的相关知识和我国民族通俗类型音乐作品,希望在老师这里寻求答案,当时我并没有简单的直接把答案告诉他,而是不失时机地向他们推荐了相关的音乐网站,鼓励他们回去从弥渡历史、风俗、代表山歌及民族通俗类型音乐特点方面搜集相关的资料,并宣布下一节课我们开一个“情迷弥渡”的辩论会,在辩论会上同学们针对弥渡山歌的特点及相关知识勇跃发言,各抒己见、极大丰富拓展了对我国民族通俗类型音乐的了解和掌握。由此可见,音乐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音乐知识,更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索音乐世界的意识,把学生当作“一眼泉”,“一眼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泉”,而音乐老师就是“引导发掘音乐泉水的人,使音乐泉水喷涌而出,永不停息,为具有不同音乐个性的学生的终身发展出一镐之力。

二、音乐教师要由“设计型”转变为“引导型”,充当学生音乐学习的引导者。

教师由课堂的“设计者”转变为“引导者”,是指引导学生去自我预习、自我探讨、自我质疑,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由学生去归纳、总结知识规律,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创造真正有生命力的课堂。

在许多音乐公开课上,我们常常看到在音乐教师的引导下,学们生踊跃提问,说弹唱跳,样样俱全,游戏、律动、表演等都无一欠缺,整堂课气氛热烈,有条不紊,堪称“典范”。表面上看老师引导学生,教学很成功,但实事是,这些课是老师课前设计好“剧本”,事先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务必按照“剧本”的安排一步一步做,甚至还在课前按照“剧本”要求进行过数次排练,结果唱歌一起唱,舞蹈跳得一模一样,连拍掌也像受过军训训练一样整整齐齐的,可见我们所看到的教学成果完全是经过精心设计的,由学生表演而成的,不是真正由老师引导学生主动完成的。实际上这种音乐教学还是以老师为中心,教师真正起到的是“设计者”的作用,音乐教师全部一手包办,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这种课堂效果如何不言而喻。“引导型”教师教学带有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的特点。音乐教师是学生走入音乐课堂的桥梁、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指路人。在学生学习音乐时,音乐教师多用鼓励性语言,对学生进行有效地点拨、启发,才能真正起到引导者的作用。

我在介绍朝鲜音乐《阿里朗》时就曾经遇到这样的问题:由于学生对朝鲜音乐接触少,对朝鲜乐曲兴趣也不大。我就引导学生关注热播中的《大长今》、《医道》等电视连续剧,里面有很多朝鲜族乐曲、服装,生活习惯介绍,我就以学生喜爱的《大长今》连续剧故事作为导入,用里面的乐曲启发学生、结果学生很感兴趣,争先恐后地收集资料,加入到热烈的讨论当中,主动探讨朝鲜族服装、朝鲜族人们的精神世界,欣赏朝鲜族音乐,结果学生对音乐《阿里朗》的乐曲特点和所表达的内容都有较深的理解。

三、教师课堂教学要由“培养欣赏能力”转变为“提升音乐素养”,充当学生个人素养提高的助推器。

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作为加强高中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高中教学体系和健全人格、挖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认知因素的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就给高中音乐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就不能只停留在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而应转变为“提升学生音乐素养”。

从本质上讲,音乐就是情感教育, 所以音乐教师的教学就应当以教敦情,以情寓教。情感是音乐教学的灵魂,是信息传递的催化剂。作为健全人格的重要手段,人类生活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情感教育在促进学生的个体全面发展和整个人类历史的长河之中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在音乐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注重对学生潜能的挖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促进学生认知因素的发展、健全人格、提高审美情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还要以艺育德,以德促学。音乐教育是形成思想品德素质的关键,在教学中把德育教育引入中学音乐课堂,结合中学音乐教育和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及学习方式,在音乐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在培养和发展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良好的道德情操方面有着重要的、不可忽视的作用。

注意角色转换优化小学数学课堂 篇12

一、课堂角色的转变

由领导者转变成为组织者, 在以前的教学模式下, 一直都在提倡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才是课堂的核心, 但是实际情况常常是本末倒置, 在教师面前, 学生总是在被动的去学习。如果学生想要真正的成为学习的领导者, 教师必须要改变课堂的地位。由原来的领导者变为课堂的组织者, 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课堂的气氛对课堂教学也是尤为重要的, 苏霍姆林斯基在《献给教育工作者的几句话》中这样说道:“在学校里的学习不可以是把一个人脑中的知识转移到另一个头脑里, 而应该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灵魂与灵魂中的交流”。教师要努力创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多多参与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去, 缩短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与隔阂。例如在教学“50以内加减法”时, 要赢得学生们的眼球, 教师可以引入学生感兴趣的“五子棋”游戏, 当教师用五子棋摆出不同形状的图案时, 学生们都睁大了好奇心的眼睛, 教师立即对学生明确用五子棋学习口算的要求时, 一定会赢得学生们的一致好评。这种课堂角色的转变使学生们的活跃度大大提升了, 没有了传统数学课的指令性操作。他们用五子棋摆出不同的图案, 又得出了不同的结果, 获得了自己的经验, 又想到了多种算法, 受到了良好的启发式教学。

二、师生之间角色互动, 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望

在课堂上开展教学活动, 使课堂高效率并顺利的进行, 学生与教师要积极沟通交流, 相互了解, 了解学生们的学习动态, 教师对教学任务要有针对性的改进, 双方相互积极的开展课堂教学, 要启发学生们数学思维能力使其能深入的学习数学规律, 在思维碰撞的时候分析出数学的规律性, 才能使学生充分理解这一方面的综合知识, 通过学习获得知识是学生学习的助力器, 激发出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在学生与老师互动的时候, 可以在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把知识层次深化, 使学生有一条明确清晰的知识线路, 教师与学生还可以采用互动的方式进行讨论, 在一步步教师的启发下进行高效轻松地学习。例如在三年级数学教学的课程当中的“整理与复习”, 可以利用学生在生活中的遇到的场景, 在课堂教学中展现, 学生一般都喜欢观看电视节目, 我们可以把电视节目“一站到底”运用到课堂上进行教学, 要把整学期的知识穿线整理出让学生抢答的知识点, 学生学习情绪高涨, 也激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这种师生之间的互动, 也是角色转换的另一种形式。

三、小组角色的演变, 提升学生合作能力

在数学教学的道路上, 老师要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 通过仔细思考和严谨的分析, 提高他们的数学创造能力。当遇到较难的数学问题时, 老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探讨, 集合全组成员的智慧, 能够对知识点进行全面综合的认识, 让小组成员的每一个人都在小组合作中获得知识, 促进他们数学思维知识的综合发展。在小组联合学习中, 老师要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 其中之一就是老师合理的为学生选择自学任务, 并在小组讨论之后进行综合点评小组的学习成果与数学学习思路, 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体会到自己在课堂上的地位, 就会积极的参与发表自己的观点, 也学会了倾听别人的意见。另外一点是完善对学生的学习评价, 老师应该做到及时对每节课做出综合评价, 把小组中作业完成最棒的进行班级展示, 当堂评选出最佳发言人, 最佳发言人可以获得老师的奖励。完善学习评价可以带动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互相激励互相进步。这种小组角色的演变, 正是优化了传统数学课中的不足。

四、结语

总之, 在小学数学实践创新的道路上, 不仅要求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会自学的能力。老师在角色转变的过程中还应该深入理解教学课程中的知识, 只有一个集体的领导人不断地进步, 他们的集体才会进步, 所以数学老师应该发挥模范楷模的作用, 把有效的教学方法带入课堂, 只有高效课堂的进步才会实现高效的小学数学教学。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 有其内在的变化与规律, 课堂教学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提高教学的质量。所以说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 应该提升教学经验优化课堂教学, 优化课堂教学是适应学生的特点, 培养高素质人才, 这是顺利实现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大幅度提升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 是教育发展改革的必要前提。那么, 我们应该如何去优化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下面本文给读者提出几点建议与要求。

关键词:小学数学,优化课堂,角色转换,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兰英.小学数学课堂师生对话的特征性分析--上海市小学的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 2015 (6) .

[2]魏雪峰.基于认知过程分析的小学数学的探讨问题的设计与应用实践, 中国教育, 2015 (5) .

上一篇:电—化学脱水下一篇:运行调整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