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行调整分析

2024-07-01

运行调整分析(共10篇)

运行调整分析 篇1

1 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发展及现状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济南锅炉厂生产的第一台35T/H循环流化床锅炉在山东济南明水电厂投运以来, 就以燃烧效率较高、煤种适应性广, 运行调整简单, 负荷调整范围广、环保、灰渣综合利用率高、脱硫效果明显等优势在电力、化工等行业得到大力的推广, 通过我们的实践证明, 循环流化床锅炉是可以通过运行人员精心调整来确保锅炉安全经济稳定运行的。

2 运行床温、风量的调整对经济性的影响

锅炉既是一个蒸发设备又是一个燃烧设备, 燃料在炉内燃烧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化学反应过程, 如何搞好完全燃烧这种化学反应, 不但是研究人员、设计人员、制造、安装、调试, 监督检验单位的责任, 也是使用者的责任。在理论上煤中的炭原子、氢原子、可燃硫原子能和空气中的氧原子发生完全的化合反应, 但在实际运行中很难做到。就运行设备而言, 在现有的设备基础上通过精心调整, 摸索出比较合适的运行工况, 按完全燃烧的四个条件 (温度、时间、均匀的混合、充分的氧量) 来达到最佳的燃烧工况。循环流化床锅炉采用的是低温燃烧技术, 燃烧稳定, 相对煤粉炉来说温度偏低, 而温度是燃料燃烧中最重要的条件, 温度越高, 反应的速度就越快, 燃烧所需要的时间就相对缩短, 一般来讲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燃烧效率要低于常规煤粉炉, 但在循环流化床锅炉实际运行中, 大中型锅炉都接近了常规煤粉炉, 大型的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燃烧效率都能达到90%左右。所以说在一个比较低的温度场内能获得一个较高的燃烧效率且减少了污物的排放, 是循环流化床锅炉能得到大力发展的前提条件;循环流化床锅炉对燃料的品质要求相对较低是其优于常规煤粉炉。

循环流化床锅炉刚入炉的煤和其它炉型一样, 先预热逐渐蒸发出内为在水分, 而后析出挥发分在炉内密相区进行燃烧。较小的颗粒的煤被强烈的气流送到稀相区继续燃烧, 未燃尽的炭粒子被旋风分离器分离出来, 通过返料器返回炉膛继续在炉内燃烧。大颗粒的煤在炉膛内被流化风吹到一定高度, 靠自由落体从炉膛四周回到床上, 这样燃料煤在炉膛内进行多次循环, 直至燃尽。这是因为在整个循环过程中, 炉内温度场变化很小, 有利于可燃物与氧原子的混合而充分燃尽, 使得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燃烧效率保持在很高的状态 (大型流化床锅炉的燃烧效率>98%) 锅炉运行人员在运行调整中, 只要将一、二次风量、风压、给煤量、床温、床压和氧量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就可以保证循环流化床锅炉正常的运行。根据近年来的理论研究和各电厂运行的经验, 一、二次风量比为燃烧烟煤、褐煤等挥发分较高的煤种时为6:4左右比较合适, 燃用挥发分低的煤种时, 根据挥发分的含量一、二次风比例为5:5到6:4之间较为合适, 这种风量比例下锅炉燃烧效率就比较高。锅炉负荷在50%以下时可停用二次风机以减少锅炉厂用电。为减少锅炉排烟热损失, 烟气中的氧量应控制在3~6%之间, 燃烧挥发分高的烟煤、褐煤时烟气中的氧量应控制在下线3~5%, 挥发分低与10%的燃料氧量尽量提高到5~6%。料层差压根据锅炉设计进行控制, 挥发分高的煤种由于燃尽时间短可小些;挥发分低的煤种燃烧较为困难燃尽时间要多些, 料层差压可采取高位运行, 以增加其在炉内的燃烧时间。炉膛差压控制在1000~1500Kpa较为合适, 正常运行时炉膛保持正压运行, 炉膛温度尽量控制在950℃以下, 尽量不要低于900℃, 这样燃烧效率比较高, 负荷控制容易, 脱硫效率较好, Nox化合物也能符合国家控制标准, 锅炉的各项参数就比较正常, 锅炉的循环倍率也能和设计值相吻合。相反, 锅炉燃烧效率低, 锅炉负荷难带外, 对锅炉的安全运行带来很大的影响, 也对炉内脱硫脱硝效率影响很大, 给企业的外在形象和经济效益带来影响。

3 燃料粒比度的调整对经济性的影响

循环流化床锅炉负荷的调整, 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说对循环物料的调整即:煤、床料、返料量。锅炉点火后需要相对长的时间锅炉才能带满负荷, 其根本原因就是锅炉点火后, 炉内料层较薄, 蓄热量小和炉内内衬材料的制约, 使循环物料少, 循环倍率低物料难以建立有效的循环。当循环物料达到一定的浓度、床温比较稳定时, 锅炉内物料建立正常的循环后, 锅炉负荷就比较好控制。研究和实践证明, 进入炉内物料颗粒度比较均匀且颗粒度较小时, 锅炉内物料循环就好, 燃烧效率就高, 飞灰和炉底渣的可燃物就越少, 锅炉运行就经济。这就需要我们生产运行人员控制合适的入炉煤粒度, 经科技人员研究和在循环流化床锅炉上多次实践给出如下表:

燃烧褐煤时由于褐煤煤中灰分较少、热爆性强, 成灰密度较小, 灰质软易磨损飞失等特性, 在排渣允许的情况下, 为保住床压维持炉内平衡, 可适当提高入炉煤的粒度, 对褐煤的级配比可适当的放宽。因此无论燃烧哪种煤种都要积极的探索, 摸索出适合自己锅炉的燃料的级配比和颗粒度, 来保证我们的循环流化床锅炉能安全稳定经济运行。每个锅炉房燃烧的煤种都不可能相同, 建议各个单位要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 尽量燃烧可磨性系数较大或成灰性较好的煤, 这对锅炉的安全经济稳定运行是有好处的。进入炉膛的煤粒度偏大且不均匀, 原煤的可磨性系数偏小, 成灰性差, 不但造成炉膛料压高, 炉内流化不好, 灰渣可燃物上升, 循环倍率偏离设计值, 还造成锅炉燃烧效率降低, 热效率降低。强化送风量、风压还易造成炉内磨损加大, 连续运行时间缩短, 就难以达到循环流化床锅炉安全、稳定、经济运行。因此煤的粒度、粒比度、一、二次风量的比例、送引风量、原煤的可磨性系数、循环倍率、炉内气固两种物质运行的速度、烟气中的含氧量、炉内温度等参数的优化是保证循环流化床锅炉安全、经济、稳定运行的基础。

结束语

循环流化床锅炉运行调整相对常规煤粉炉来说较为简单, 但要调整好, 以达到最安全、最经济稳定的工况却较为困难。安全和经济有时是很矛盾的。我们生产管理人员一定要充分认识这种矛盾, 决不能回避矛盾, 这样才能去解决这种矛盾, 安全和经济矛盾的相对解决就能保证循环流化床机组的安全经济运行。生产管理人员的职责就是知道和解决生产中存在的各种矛盾, 生产运行人员的职责和工作就是要做到精心操作调整好处理好安全和经济的矛盾。也就是说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保证机组在最经济的工况下运行。让燃料的可燃元素在炉内的燃烧反应过程中与空气中的氧原子有一个最佳的混合和配比, 使其充分的燃烧, 就是根据蒸汽的压力、温度、负荷、炉内燃烧各部温度、煤质情况、循环倍率物料浓度、料层差压和返料温度, 返料量等工况, 调整好一、二次风的比例和引风量。

摘要:循环流化床锅炉在我公司的区域锅炉房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由于在循环流化床锅炉运行中存在较多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循环流化床锅炉连续经济运行受到限制, 锅炉效率相对较低, 笔者通过在本单位的循环流化床锅炉运行中总结了一些心得, 提出了对锅炉床温、一、二次风量的比例、送引风量、煤的粒度、粒比度等参数精心进行调整, 来提高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燃烧效率, 降低飞灰可燃物来确保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安全、稳定、经济运行。

关键词:循环流化床锅炉,运行调整,燃料级配,安全经济

参考文献

[1]岑可法等.循环流化床锅炉原理设计及运行[M].中国电力出版社, 1998.

[2]刘德昌.流化床燃烧技术的工业应用[M].中国电力出版社, 1999.

市场仍在调整格局中运行 篇2

①结构分析显示,1541点上升以来,第一浪共上升了379,点(1541点至2006年11月10日的1920点),延长第三浪走了1153点(2006年11月13日1841点至2007年1月24日的2994点),三浪共走了一浪的约330%。幅度上基本满足了主升段的空间要求。并在结构上圆满完成了所有三浪的孙子、儿子、老子辈的完整五浪结构。按照经典的艾略特波浪理论,所有行情均需完整完成所有结构的组合才能进入下一结构。

结构提示,2994点开始的调整是1541,最开始的上升行情的第四浪调整。现在的问题是,该处开始的调整至2月6日的2541点是否正式结束?对此,可以展开一些讨论。

1541点至2994,最上升了1153点,运行了115天,如此大的上升幅度,如此长的运行时间,仅靠9天回撤455点,充分吗?似乎不够!这也是笔者2月8日的“调整并未结束”一文的主要理由之一。

②每波行情都有其主要“依靠”均线。即在运行阶段每次依靠该均线反身向原趋势方向挺进的那条均线。“依靠”均线不破,此波行情不结束。

1541点上升以来的“依靠”均线为20日均线。君不见,该线已两次被收盘点位打破。20日均线为市场中短期成本交汇之处,尽管目前市场仍竭尽全力再次站上20日均线,但市场显然已疲惫不堪。况且20日均线已走平。一旦市场再次掉头向下,20日均线随之就会拐头向下,甚至向下制约行情的发展。均线显示,市场并非毫无忧虑。

③从1541点至2006年11月14日画一根原始上升趋势线(即1541点开始的行情的一、二浪的连线),目前在2230点附近。经典的行情走势,通常四浪调整会对一、二浪的连线进行考验。而2541点显然离这条原始上升趋势线尚远。这也是笔者认为该次调整在空间上或时间上尚不充分的主要理由。

④筆者独特的能量监视指标显示,周线指标开始背离,日线指标已多次产生背离,市场能量已严重缺乏。好比一个运动员已在带病进行比赛,能跑得快、走得远吗?

综上四维空间分析,我们从结构、趋势、成本、能量等不同方向分析,得出如下可能结论。

一是自2994点开始的调整行情并未结束。尽管市场创出了3049点的新高,也仅可能是穿头(破不破脚尚不知道)的不规则型调整。目前,可能处于一个大的调整C浪。

二是2994点作为1541点开始的行情的第四浪已简单调整至2541点结束。目前自3049点开始的调整,是对1238点开始的上升行情的调整,现在正处于一个复杂调整结构的第一阶段。那么,由于前一次调整是简单型调整,则此次调整在概率上应该是复杂型调整。

笔者认为第一种可能性更大。

明白了以上两种结论,对现在行情的理解就深入了一步。我们已经知道,无论是哪个结论,其调整幅度或时间都未到位。市场仍处于一个大的调整格局中。

运行调整分析 篇3

1 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原理

循环流化锅炉的原料来源广泛, 但是大多数电厂都采用煤炭作为燃料。对于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燃烧装置, 投入燃料在布风装置的上部一定高度上, 通过三个给煤装置加入到床内。空气由风道送入炉底的风室, 再经过布风板上的风帽向上吹到床内。当锅炉内床料高度达到一定时, 空气通过床料之间的空隙向上流动, 由于刚开始风速较小, 此时固体颗粒之间无法做相对运动, 伴随着风量的逐渐增加, 床压也随着风速的增加而逐渐增大,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固定床。如果通过固定床的气体流量增加, 相应的气体压降就会连续地上升, 直到悬浮气速达到一个临界值, 也就是最小流化速度。此时作用在物料颗粒上的重力与气流的拽力达到相互平衡的状态, 颗粒处于一种类似悬浮状态, 而颗粒转变为类似于流体的一种运行状态, 这种状态具体表现为:a.静压值的平衡状态, 即在任何一个高度的静压近似都等于在此高度上单位床截面积内固体颗粒的重量。b.在此状态下粗颗粒由于密度高于床层表面密度, 所以会在床内会产生沉积, 而相对密度较小的颗粒则会浮在床面上。c.在高温以及风速的影响下, 床内固体颗粒通常以液体的状态从底部的放渣管中排出。d.在运行中无论床层如何倾斜, 床的表面积总是保持水平, 床层的形状也保持容器的形状。e.在此状态下床内颗粒混合状态良好, 当加热床层时整个床层的温度基本均匀。

随着温度的上升, 风速流动的相对运动速度大幅增加时, 由物料组成的床层高度就会急剧的膨胀, 颗粒在气体的作用下上下翻腾, 类似于液体在沸腾时状态一样, 但此时床层具有一个明显的界面, 通常所说的密相区与稀相区的分界面, 这就是通常定义的鼓泡沸腾炉。

2 影响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稳定性的因素及调整方式

经过大量的实践表明以及理论证明, 影响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稳定性的几个因素, 主要是床层温度、流化风量、料层差压、燃煤种类的变化以及负荷的变化。接下来就分别分析这几个因素运行调整方式。

2.1 床层温度的调整。

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燃烧在稀相区和密相区各自不同的流体动力特性下表现的也是不相同的。在稀相区的特殊流体动力特性下, 固体物料被速度大于单颗粒物料的终端速度的气流所流化, 物料以颗粒团的形式做上下运动, 颗粒团不断地在以下形态转换:“形成-解体-重新形成”, 由此产生高度返混, 并伴有贴壁下降流, 并不象在气力输送系统中立即被气流夹带, 对炉内的燃烧和传热有重要的影响。而在密相区, 高速运动的烟气与流化的湍流扰动极强的固体颗粒密切接触, 进行流态化燃烧反应过程。由于燃烧反应控制在动力燃烧区内, 燃烧速率主要取决于化学反应速率, 也就是决定于温度水平, 因此床层温度的高低就是燃烧能否持续稳定进行的关键。

2.2 流化风量的调整。

流化风量的调整可以有效的控制床层的温度, 一般循环流化床内沿高度方向被划分为密相床层和稀相空间, 床内的床料绝大部分是惰性的灼热灰渣, 其中可燃物含量只是占了很小的一部分。密相床层煤粒燃烧释放出热量, 而流化风的加热吸收热量, 床层与水冷壁的传热散发热量, 从而使床层保持一定的温度水平。在稳定工况下燃烧区的床层密度是改变床层对壁面传热系数的直接因素, 因此在锅炉燃料量和锅炉蒸发量基本平衡的前提下, 调整流化风量是保证过路燃烧稳定性的有效手段。

2.3 料层差压调整方式。

料层压差这一参数体现一段高度区域的差压变化, 具体表现特征就是是物料静止状态下的堆积厚度, 在运行状态中代表的是该段区域空隙率或床料的密度变化, 如果床层差压过低, 那么床料密度就会下降, 运行表现为床层温度不易控制, 锅炉出力不足, 有时可能无法点燃新进入的燃料导致锅炉灭火。与此相对, 床层差压升高, 则床料密度就会上升, 这样虽然提高了对流传热能力, 但是却无谓增加一次风机出力, 结果造成浪费, 而且可调范围过窄, 运行表现为风机压头提升。流化风量控制困难。从风机的运行曲线可知, 系统阻力的上升会导致风机风量的下降, 所以料层差压过高将造成一次风机不能在合理的稳定区间工作, 风量急剧下降, 流化风量丧失, 不但床温无法控制, 而且床面不能流化, 只能被迫停炉。料层差压的调整方式同样是影响循环流化床锅炉稳定运行的一个重要因素。

2.4 煤种变化。

对于循环流化锅炉的燃料的使用, 绝大部门电厂都是采用煤炭作为燃料, 也有一些生物电厂采用生物燃料, 生物燃料作为一种新能源在环保可持续发展中有重要意义, 在这里我们暂且不做探讨, 我们先从最广泛使用的燃料-煤, 做分析讨论。

循环流化床锅炉与其他种类锅炉相比, 其最突出的优点是对煤种的适应性强, 但这并不是说循环床锅炉能燃用任何煤种, 而是要根据需要采用不同的种类, 针对不同的种类又有着不同的操作规范。当煤种变化后, 要依然保证还能建立正常的物料平衡和热平衡, 即煤质特性、循环物料的浓度和粒度分布、烟气流速、旋风分离器的分离效率、床温床压等都还在匹配的范围内, 锅炉各项蒸汽参数能通过现有的调节手段来调节, 并保证锅炉各个受热面不超温、不结渣, 同时锅炉所有辅助设备如:煤的破碎和输送、锅炉所有风机的容量、锅炉除灰出渣设备等都能安全稳定运行, 才能说该锅炉对变动的煤种是适应的。

2.5 负荷的变化。

由于供需关系对电网产生的影响, 电厂的负荷调整较频繁, 通过给煤量调整来适应负荷变化有一定的滞后性, 对于大型流化床来说短期内反应很慢, 为了适应电网要求, 满足负荷调整速度要求, 在燃烧调整上我们基本上是通过调整风量为主, 合理利用风煤配合调节来保证负荷和蒸汽温度和力压的稳定。根据不同的负荷保持不同的风室床压, 负荷高时保持较高的床压, 负荷低时保持较低的床压。通过改变给煤量、送风量和循环物料量来实现的负荷调节称为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变负荷调节。这种调节可以保证在变负荷过程中, 维持床温基本稳定。在负荷上升时, 投煤量和风量都要相应增加, 如总的过量空气系数及一、二次风比不变, 则预期密相区和炉膛出口温度将稍有变化, 但变化量最大的是各段烟速及床层内颗粒浓度。在保证流化的前提下, 做好节能降耗工作, 同时大大加快了升降负荷的调整速度。

综上所述, 床层温度、流化风量、料层差压、煤种变化以及负荷的变化等参数是决定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它们之间又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只有综合的分析, 利用上述运行调整方法才能取得积极地效果。

3 结论

对于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稳定性影响因素主要是床层温度、流化风量、料层差压、燃煤种类的变化以及负荷的变化。这几个因素都不是单独起作用, 而是互相制约, 互相影响的, 需要我们在工作中综合的分析、运用以上的调整方式使循环流化床锅炉发挥最大的效能, 保证电厂输入更大的电力,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杨征.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磨损与对策[J].中国特种设备安全, 2007, 1.

[2]赵明全.燃无烟煤低倍率循环流化床锅炉[J].工业锅炉, 2000, 4.

运行调整分析 篇4

关键词:亚临界锅炉;运行;汽温控制;燃烧调整

中图分类号:TK2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2)03-0046-02

某发电厂2×600 MW亚临界锅炉为一次中间再热、亚临界压力变压运行带内置式再循环泵启动系统的本生锅炉,单炉膛、平衡通风、固态排渣、全钢架、全悬吊结构、Ⅱ型布置。30只低N0x轴向旋流燃烧器采用前后墙布置、对冲燃烧,6台HP1003中速磨煤机配正压直吹制粉系统,除渣采用机械式除渣方式即风冷式排渣机系统。

1 锅炉容量及主要参数

1.1 过热蒸汽

最大连续蒸发量(BMCR)2 000 t/h,额定蒸发量(BRL)1 863.6 t/h,额定蒸汽压力(BMCR/BRL)25.4 MPa•g/25.23 MPa•g,额定蒸汽温度571 ℃。

1.2 再热蒸汽

蒸汽流量(BMCR/BRL)1 635.2/1 522.5 t/h,BMCR工况的进口/出口蒸汽压力4.633 MPa•g/4.443 MPa•g,BRL工况的进口/出口蒸汽压力4.312 MPa•g/4.135 MPa•g,BMCR工况的进口/出口蒸汽温度321.3 ℃/569.0 ℃,BRL工况的进口/出口蒸汽温度313.7 ℃/569.0 ℃,BMCR工况的给水温度289.3 ℃,BRL工况的给水温度284.4 ℃。

2 600 MW亚临界机组汽温控制

汽温控制是锅炉调整的主要任务之一,不仅影响机组的经济性,且影响锅炉管壁的安全。近年来,各火电机组的非停锅炉方面所占比重较大,其中,炉管泄漏更是重点。所以,运行人员对汽温的调整,重点是避免汽温超限,控制锅炉管壁温度不超温。

影响锅炉汽温控制的主要因素(烟气侧、蒸汽侧)有:①煤质变化,主要指发热量、含水量的变化;②制粉层次的调整,主要指启停上下层制粉系统,改变上下层制粉系统出力;③锅炉总风量的变化,包括二次风档板开度调整,二次风箱与炉膛差压大小;④锅炉烟气档板开度的调整;⑤锅炉受热面积灰、结焦,吹灰器投运方式;⑥机组负荷变化;⑦锅炉减温水量变化;⑧给水温度变化;⑨锅炉水煤比控制失调等。

根据锅炉汽温变化的这些因素,运行中可针对性地进行调节。对于直流炉来说,水煤比是影响锅炉过热汽温的根本因素,其主要受煤质变化影响,煤质好该参数就大,煤质差就小。水煤比控制是要确保锅炉燃料与给水量对应关系在正常范围内,否则就造成低汽温或高汽温,两者都会影响锅炉管材寿命,还可能造成汽机应力变大。水煤比数据起到参照作用,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它的变化趋势反映着锅炉的运行状况,很直观。实际上控制水煤比的原则就是保证锅炉中间点温度在正常范围。由于不论是煤量变化还是水量变化反映在中间点温度变化上是需要一定时间的,所以水煤比数据是参照,是提前反映量,中间点温度是目标、被控量。

在调整上主要还是看汽水分离器出口温度的变化,即控制汽水分离器出口中间点温度,保持5~30 ℃的过热度,具体数值需要根据锅炉汽温、管壁温度进行修正。

锅炉减温水的使用。过热器系统设置两级喷水减温器,一般一级减温水作为粗调,二级减温水作为细调,确保过热器各级温度在正常范围内,每级减温器均为2只,喷水水源取自给水母管。喷水减温器采用笛型管结构,筒身内设置套筒,减温器总长度为5 m。在BMCR工况下,过热器减温水的设计流量约为6%BMCR,过热器减温水管路的最大设计通流量可达12%BMCR。为保证喷水减温后的汽温高于饱和温度、低负荷下,一、二级喷水电动截止阀一般闭锁开,不能投用减温水。

考虑机组在启动工况时间较长时控制汽温使用,电厂二期600 MW超临界机组实际没有这个联锁,在低负荷时使用减温水须谨慎,不能造成过热汽温低于饱和温度。另外,过热器进、出口集箱之间的所有连接管道均为两端引入、引出,并进行左右交叉(两级交叉),确保蒸汽流量在各级受热面均匀分配,避免热偏差的发生。

在2根再热器冷段管道上各布置1只事故喷水减温器,喷水水源取自锅炉给水泵中间抽头。再热器减温水管路的最大设计通流量为BMCR工况下再热汽流量的4.5%。再热器温度正常主要靠布置在锅炉尾部烟道的再热器侧档板进行调节,应急情况下才采用喷水减温。

影响汽温的其他因素均为干扰,运行中可根据干扰性质进行提前调整或应急调整。一般正常情况下,机组负荷稳定,煤质稳定,锅炉汽温变化不大,在上述影响因素下,汽温发生变化,一方面,要提高减温水自动调节水平,及时正确响应,另一方面,监盘人员及时预知、发现是关键,在减温水自动调节不正常时,及时切除自动进行手动调节,必要时进行制粉出力、锅炉风量、二次风档板、烟气档板等联合调节,在温度变化趋势变缓后,逐渐恢复正常方式,调整时应控制好调节幅度。

需注意的是,正常监视汽温时,锅炉管壁温度也是监视重点,控制锅炉管壁不能超限运行,调整无效情况下要降汽温运行,必要时降负荷运行。尤其是机组启动时速度过快,易造成管壁温度超限。所以,对于运行,结果很重要,过程也很重要,要引起重视。

3 600 MW亚临界机组燃烧调整

3.1 注意优化制粉系统运行方式

(1)尽量保持制粉系统前后墙对冲均衡方式运行,低负荷时同侧制粉系统不应断层运行,保证锅炉燃烧中心集中。

(2)低负荷或燃烧不稳定时尽量避免制粉系统启停操作,减少扰动,必须进行制粉系统启停时,应在锅炉工况稳定时或投油助燃后进行。

(3)根据机组负荷、总煤量适时启停制粉系统,尽量保持运行磨煤机出力不低于40 t/h,以保证单个燃烧器的燃烧强度。

(4)制粉系统启停时,磨煤机风量应压低限控制,特别是中、下层给煤机跳闸或停运后应及时减小风量或将磨煤机及时停运,避免对运行燃烧器燃烧产生扰动。

(5)机组低负荷时发生制粉系统跳闸,应立即投油、调整,首先确保运行制粉系统稳定,还要监视一次风机运行工况,防止一次风机喘振跳闸。

(6)制粉系统运行中要重点加强对锅炉火检信号的监视,出现火检信号闪动、不稳时要及时投入相应油枪助燃,待燃烧稳定后方可逐个退出油枪运行。

3.2 锅炉总风量控制要注意风煤比

可参照氧量进行调整,一般烟气含氧量保持在4%左右,低负荷可控制高点到6%左右,避免风煤比过大。

3.3 对锅炉本体吹灰的控制

鍋炉本体吹灰应尽量选在锅炉燃烧稳定时进行。若煤质较差又必须吹灰时,可在高负荷下采用单吹方式,吹灰期间若燃烧出现异常,应紧急退出吹灰器。

3.4 低负荷的降负荷调整

机组负荷低于400 MW以下时降负荷操作应缓慢,若机组在CCS(或AGC)控制方式下,可与调度协商减缓降负荷速度及降幅,将负荷变化率、压力变化率适当下调,避免煤量向下过调,引起炉膛燃烧不稳。

3.5 投油助燃调整

锅炉燃烧发生波动、火检不稳,不能根据负荷投油(一般要求正常情况下,接近锅炉稳燃负荷才投油,280 MW以下),应根据当时煤质、炉内燃烧情况,及时投油助燃。

3.6 加强对锅炉燃烧工况的监视和调整

要实时监视负荷和煤量对应关系,当发现煤量和负荷严重偏离时,要加强对锅炉燃烧工况的监视和调整。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电厂600 MW亚临界锅炉运行中,汽温控制和燃烧调整是超临界锅炉运行中的两大控制难点,也是运行中易发生的问题,甚至导致机组跳闸。在生产运行中总结经验,采取可靠易行的措施,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保障锅炉的安全稳定、经济运行。

参考文献:

[1]郭飞,郝青哲,王堃.600 MW亚临界机组锅炉效率分析[J].东北电力技术,2011(02).

[2]关志峰,杜学慧.浅析600 MW亚临界机组锅炉的燃烧优化[J].科技资讯,2011(05).

(编辑:尤俊丽)

On the 600 MW Sub-critical Boiler Operation and Combustion Adjustment

Zhang Bo

Abstract: The articler starts from the operation adjustment method of 600 MW subcritical boiler, an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boiler capacity, steam temperature control, combustion adjustment, provides the conditions for the later sub-critical unit commissioning and operation for the unit transferred to save time for the safe, economical and stable operation of unit to provide a guarantee.

Key words: sub-critical boiler; operation; steam temperature control; combustion adjustment

运行调整分析 篇5

1.1 从房地产市场供给看, 施工面积增速放缓、新建面积持续负增长、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创2009年以来新低。

1.1.1 施工规模增速趋缓

2012年, 宁波市房屋施工面积6080.5万平方米, 同比增长16.7%, 增速比上半年和上年同期分别放缓1.7和19.7个百分点。其中, 住宅3362.1万平方米, 同比增长13.2%, 增速同比回落16.3个百分点;办公楼512.5万平方米, 同比增长8.3%, 增速回落33.3个百分点;商业营业用房738.7万平方米, 同比增长19.3%, 增速回落29个百分点;其他用房1467.2万平方米, 同比增长19.9%, 增速回落27个百分点。

1.1.2 新开工面积持续负增长

2012年, 宁波市共有新开工房地产项目162个, 比上年减少41个;新开工面积1470.5万平方米, 同比下降22.6%, 降幅同比扩大57.7个百分点。下半年在一批大项目开工带动下, 全年新开工面积降幅比上半年收窄10.9个百分点。其中, 余姚市的翡翠珑湾、时代广场等大型房地产项目新开工面积均超过30万平方米, 海曙区的青林湾8期等新开工面积也超过20万平米。

1.1.3 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呈现倒“U”字型, 创2009年以来新低

2012年, 宁波市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884.4亿元, 同比增长17.1%, 增速比上年同期、上半年分别放缓18.4和12.2个百分点。

从构成来看, 建安工程仍为房地产开发投资的主力, 本年累计完成537.1亿元, 同比增长17.5%, 增速比上半年放缓14.7个百分点, 但占房地产开发投资额的比重仍有60.7%, 拉动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10.6个百分点, 增长贡献率为61.7%。

从投向看, 住宅、办公楼和商业用房同比均大幅下滑。住宅投资完成515.6亿元, 同比增长23.7%;办公楼投资完成66.7亿元, 同比下降10.7%;商业营业用房投资完成110.0亿元, 同比增长9.2%;其他用房完成投资192.0亿元, 同比增长18.0%。住宅、办公楼、商业营业用房、其他用房占房地产开发投资比重分别为:58.3%、7.6%、12.4%和21.7%。

1.2 从房地产市场需求看, 住宅销售市场呈现回暖迹象、但办公楼和商业用房仍持续低迷

在国家继续保持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影响下, 2012年上半年, 全市房地产销售始终处于低迷状态。随着降息、降准等利好消息的刺激, 加上开发商优惠促销的拉动, 房地产销售特别是住宅销售逐步回暖。全年宁波市商品房销售面积590.2万平方米, 同比增长12.1%, 增速比上半年加快29.1个百分点。其中, 住宅销售面积458.7万平方米, 同比增长33.9%;办公楼销售面积45.5万平方米, 同比下降31.7%;商业营业用房销售面积55.3万平方米, 同比下降35%;其他用房销售面积30.6万平方米, 同比下降4.6%。

总体看, 楼市调控政策已经基本筑底, 国家先后多次采用货币政策手段刺激经济, 购房者对楼市的心里预期开始发生变化。虽然降息对楼市直接效果有限, 但会加强市场回暖预期。同时买涨不买跌的心态也成为商品房销售回暖的间接推动力。

2 目前房地产市场值得关注的问题

2.1 土地购置面积持续下降, 一定程度上影响后续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

2012年, 土地购置面积以负增长47.6%开局, 此后一直呈快速下滑趋势。一直到11月, 在东部新城、洪塘, 陈婆渡、庙堰、下应, 以及古林、高桥等被业内人士视作“黄金宝地”低价推出的拉动下, 土地购置面积降幅才略有收窄。从全年情况来看, 土地购置面积累计57.3万平方米, 同比下降74%。房地产开发企业购置土地面积呈持续下降趋势, 表明房地产开发企业对目前房地产开发市场仍存在观望情绪, 对宏观调控政策是否长期持续仍在进一步判断, 对下阶段拿地和开发的策略仍在进一步谋划。

2.2 商品房销售地区差异明显

2012年住宅销售逐步回暖, 既有开发商“以价换量”的拉动, 也受到一些调控放松的传言影响。从地区来看, 鄞州、余姚、慈溪、北仑销售情况火爆, 2012年四地商品房销售面积351.6万平方米, 占全市销售面积比重为59.6%。其中, 鄞州区销售总量居全市第一位, 占全市销售面积的比重为17.3%。江东、江北、象山等地区则因为无新盘推出或促销力度不大, 销售情况惨淡, 降幅均在20%以上。

2.3 企业资金压力仍然较大

2012年, 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主要来自自筹资金, 在860.1亿元资金来源合计中, 企业自筹资金393.8亿元, 占比达45.8%, 但同比增幅仅为1.9%。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一方面对房地产市场资金链直接产生影响。另一方面, 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后, 银行对个人消费贷款也会有新的态度, 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房贷市场。从银行贷款和个人按揭贷款情况来看, 银行贷款212.9亿元, 占比为24.7%;个人按揭贷款仅72.3亿元, 占比为8.4%。资金回笼力度不大, 房地产开发企业压力将进一步增加, 资金链紧张程度将进一步增加。

2.4 商品房库存去化压力仍然较大

2012年, 全市商品房待售面积达239.9万平方米, 同比增长49.6%, 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36.6个百分点。其中, 住宅待售面积为77.5万平方米, 同比增长1.0倍, 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61.8个百分点。商业营业用房待售面积比上年增长62.2%, 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67个百分点。全市商品房待售量和增速均高于上年, 库存去化压力仍然较大。

3 房地产市场的工作建议

3.1 继续落实调控政策不放松, 保持房价平稳, 促成企业和购房者进一步稳定市场预期, 推动房地产市场进入以刚需带动的健康发展环境

在当前房市总体胶着、逐步回暖向好的形势下, 要继续认真贯彻和落实好中央对房地产调控的各项政策, 继续坚决遏制投机性需求, 巩固和扩大调控成果, 保持房价总体稳定, 从而稳定市场预期, 引导开发企业进一步认清和把握当前房地产市场形势, 继续以合理价格促进销售, 保持当前市场来之不易的良好势头。同时要结合区域发展规划, 科学合理的推出房地产开发土地, 适度扩大土地出让规模、保持土地有序供应。强化服务, 为企业排忧解难, 切实为企业生产经营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增强企业投资信心和意愿。

3.2 继续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 吸引房地产开发企业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

近年来, 我市保障住房推进速度加快, 但保障性住房通常建在比较偏僻地段的保障房, 无疑会增加居住者的交通成本, 使得原本具备优惠性质的租金也失去意义。因此, 建议盘活存量房作为保障性住房, 或者吸引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商品房中配建保障房, 起到一举两得的作用。

3.3 密切关注房地产市场动态, 适时适度采取预调、微调措施

针对我市呈现出逐步向刚需驱动为主的市场运行转变的趋势, 要密切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监控。高度关注部分地区、部分楼盘出现房价回升、区域间销售市场差异明显等特点。进一步完善和细化各种调控措施, 增强调控的针对性、有效性。同时, 为进一步推动形成以刚需为主的房地产市场环境, 研究并适时推出提高公积金贷款额度、降低贷款利率、首套房税费减免等微调政策。

摘要: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运行, 对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2012年面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 宁波房地产市场从深度调整到逐步回暖, 呈现出向更多依靠刚需驱动转变的趋势。如何继续完善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 保持土地合理供应, 推动形成以刚需驱动为主的房地产市场良性运行机制是下阶段工作需要关注和把握的重点。

运行调整分析 篇6

一、个人账户做调整, 统筹基金有保障。三明市参保人员中退休人员比例逐年上升、赡养比例逐年下降、医疗费用逐年增长, 职工医保基金运行的安全隐患逐渐显现。2011年7月, 三明市对医保个人账户划入比例进行调整。本次调整后, 全市参保职工个人账户每月划入金额平均减少约14元, 而全市职工医保统筹基金年可增加6600万元, 确保医保基金可持续运行。统筹基金数量增加, 提高了参保人员大病重病住院、门诊特殊病种治疗费用的支付能力, 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统筹基金的社会共济作用。

二、省市检查两结合, 全面监督抓落实。为进一步促进医疗保险基金健康发展, 确保基金合法、合规、高效使用, 三明市医保中心着力健全监督体系, 实行全方位监督。一是开展定期自查。对基金运行情况进行定期监督检查, 严肃纪律, 加强管理。二是深入基层开展专项检查。积极参与并配合三明市人社局、财政局、审计局于9月16日至9月30日开展的基金专项联合检查, 对下辖各县 (市、区) 的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审计局的基金管理情况进行严格把关。三是配合省医保中心对三明市所辖各县 (市、区) 的基金检查。通过对检查中发现的薄弱环节予以及时纠正, 进一步提高了医保基金的安全性。

浅谈朔黄铁路列车运行调整 篇7

朔黄铁路 (神黄铁路组成部分) 承担国家第二条西煤东运大通道的煤炭运输任务, 西起山西省神池县神池南站, 与神朔铁路相联, 东至河北省黄骅市黄骅港口货场。正线总长近600 公里, 设计为国家I级干线、双线电气化铁路, 重载路基, 设计年运输能力为近期3.5 亿吨 (2013) , 远期4.5 亿吨。

重载铁路的运输组织方案是大量开行万吨、两万吨重载列车, 运输密度大, 车站的技术作业比较复杂。

重载铁路调度集中系统是将一定数量或全部列车的调度指挥, 集中在若干个甚至一个指挥中心统一指挥。在指挥中心, 工作人员可以根据货物的不同流向, 科学地安排列车计划, 根据列车的实际运行情况, 统一指挥和及时调整列车的运行, 在保证运输安全的前提下使运输生产效率达到最大化。

2 背景

在现有技术中, 重载铁路列车调度方法, 编制列车计划所采用的基本要素 (初始条件, 如区间运行时分、到发站作业时分) 主要采用依靠人工查定行车记录数据或人工跟车记录, 这种做法简单原始, 而计划所采用的基本要素 (初始条件) 不准确, 计划的合理性将无立足之本, 计划符合率难以提高, 因此建立一个合理的运行调度方案是铁路行车调度指挥工作的基础和核心。对于调度方案的确定, 则需要一个合理的最优的初始模型来给调度人员提供参考。

重载铁路运行调整的实质是处理运行列车与车站, 区间的关系, 规定各次列车占用区间和站线的时刻。列车是以区间为单位从始发站运行至终到站, 在正常的情况下列车不允许在区间停车, 列车与列车之间的一切交会、越行和相关技术作业都必须在车站办理。而且列车占用区间和车站到发线必须要满足规定的间隔时间要求。

列车运行调整问题的约束条件众多。进行列车运行调整时, 要满足列车与车站, 列车与区间, 列车与列车等多方面的约束条件。

列车运行调整问题的优化目标较多。问题的最终的优化目标是使调整后的列车运行图尽量逼近计划运行图。在具体评价一个调整方案时我们可选用的优化指标有:总晚点列车数目最少, 总发车晚点时分最小, 总到达晚点时分最小, 列车旅行速度最高等。按编组计划接续车流, 系统调度机车, 控制乘务员不超劳、降低运用车保有量、提高装车数量和卸车数量这几方面的问题在运行调整问题中是衡量调度质量的几项指标, 在这里可以通过限制指定列车的到达时刻来实现。

列车运行调整问题属于典型的组合优化问题, 在特定时刻, 列车数量、车站数量都是固定的, 因此如果将他们一一组合, 就一定能找到最优解。但组合是以大量的时间消耗为代价的。找到一种能较好的处理列车运行调整的组合优化特性的运行调整方法一直是国内外有关学者的目标。

3 列车运行调整的原则及方法

为了能够提出列车运行调整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法, 得到最符合实际需求的列车运行方案, 我们有必要归纳出列车运行调整的一般原则和方法。

列车运行调整的总原则是维护阶段计划运行图的稳定性, 晚点列车恢复正点并减少或者消除其带来的影响。其遵循的一般原则是:

坚持按图行车, 提高列车正点率。列车正点率是衡量铁路运输产品质量的重要技术指标, 也是运输质量和组织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因此在列车运行调整中, 必须要加强调度指挥和运行调整, 严格按图行车, 提高列车正点率, 确保列车正点运行。

按列车等级进行调整的原则。朔黄铁路全线为货运列车, 开行少量工务、工程列车, 调度员在进行列车运行调整时, 对处于正常状态下运行的各次列车, 应按照列车运行图办理。对不能按照列车运行图运行的列车, 除遇有特殊情况外, 均应按事先确定的列车等级顺序进行调整。

单一指挥原则和下级调度服从上级调度指挥的原则。在列车运行调整工作中, 行车有关部门的职工必须服从所在区段列车调度员的集中统一指挥, 各级领导对列车运行的指示, 必须要通过区段列车调度员去实现而且必须严肃调度纪律, 下级调度必须服从上级调度的指挥。

安全生产原则。列车运行调度指挥必须坚持安全生产, 正确及时地指挥列车运行。

在编制列车运行调整计划时, 一定要从全局观点出发, 既要保证重点, 又要做好全面排。对正点列车要按列车运行图做出运行计划, 对晚点列车与早点列车则按相关要求做好调整计划。制定调整计划所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根据机车技术状态, 司机技术水平, 列车载重, 线路允许速度以及气候条件, 组织列车加速运行, 压缩区间运行时间, 使晚点列车恢复正点运行。

变更列车会让地点和会让方式, 以减少列车晚点, 停运或加开其他列车所带来的影响。

根据车站具体作业条件以及列车的作业情况, 组织车站快速作业, 压缩列车停站时间, 例如适当减少肃宁北站司机换班时间。

变更列车越行地点, 通常当前运行列车在各区间连续运行缓慢影响后续列车正点运行或者速度较快的列车追上较慢的列车时应该变更越行地点。

编制列车运行调整计划时, 对直达、直通列车应该尽量加速放行。遇到必要时, 应该优先安排限制区间的列车运行计划, 即首先解决列车运行调整上的主要矛盾, 采取有力的会让方式, 充分利用其通过能力。

结束语

朔黄铁路列车运行调整是提高运量、提高能效的关键途径, 对于优化列车运行、保证行车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者用。

参考文献

[1]孙永生, 张友鹏, 赵宇坤.移动闭塞列车自动防护系统仿真平台研究[J].北京:计算机仿真, 2012, 29 (9) , 371-374.

[2]孙永生.基于移动闭塞理论的城市轨道交通ATP系统研究与仿真[D].兰州:兰州交通大学, 2012.

[3]列车调度指挥系统 (TDCS) 数据通信规程 (V2.0) .

运行调整分析 篇8

其制粉系统采用正压直吹式,配6台北方重工集团的MGS4360型双进双出磨煤机,磨制晋中贫煤,五台运行,一台备用。锅炉采用墙式切圆燃烧器,主燃烧器共24组,布置于四面墙上,形成一个大切圆。主燃烧器上方设置了SOFA燃烧器,采用角式反向切圆布置,以减少炉膛出口烟温偏差。燃烧器采用水平浓淡煤粉燃烧技术,以提高锅炉低负荷运行的能力,燃烧器出口处设有带波纹形的稳燃钝体。这种布置方式为国内600MW电站锅炉所广泛采用,本文针对该炉型配置进行阐述。

1 锅炉管壁超温的重点部位

直流锅炉的受热面主要包括省煤器、水冷壁、分隔屏过热器、高低温过热器、高低温再热器等几部分,各受热面以不同的金属材料和工艺制造,锅炉受热面各部都有严格的运行温度限制规定。其中,螺旋水冷壁从设计上较好地解决了热偏差问题,出现管壁超温的现象相对较少。给水在垂直水冷壁中一次加热、蒸发、过热,没有固定的汽水分界点;分隔屏过热器、高温过热器、再热器处于复杂的温度场内,较易出现管壁超温现象。有关资料显示,大多数超温集中在垂直水冷壁、分隔屏过热器、高温过热器等受热面。(表1是某电站锅炉在试生产期间1个月内部分受热面的温度超限情况)

2 管壁超温对锅炉机组的影响

锅炉管壁超温使受热面金属材料强度下降、承压能力降低,危及电站运行的安全性,锅炉厂家对管壁温度有着严格的规定(哈电集团HG-2141/25.4-PM15型直流锅炉各主要受热面温度限制规定见表2)。超过限值,其危害不可小觑:

(1)当温度570℃以上,炉管内水蒸气与纯铁发生氧化反应,生成的氧化皮由三氧化二铁、四氧化三铁和氧化铁组成(图1),最内层的氧化铁致密性差,其结构不稳定。当表面氧化皮不锈钢超过0.1mm、铁素体钢超过0.2mm时易脱落;同时,高温受热面长期超温会导致氧化皮生成速率加剧,并由双层结构变成多层结构,造成结构组成更加不稳定。

(2)锅炉受热面的超温使材料蠕变、老化速度加快;高温氧化腐蚀导致管壁减薄,材料持久强度下降,产生爆管现象。有数据显示,12Cr1Mo V钢在585℃时约有10万小时的持久强度,而在593℃时到3万小时就将丧失其应有强度。

(3)过热汽温过高,使调节级内热降增加,在负荷不变的情况下,调节级的动叶片有可能发生过负荷现象。

(4)过热汽温过高,使汽轮机的汽缸、主汽门、调节汽门、前几级喷嘴和叶片等部件的机械强度降低,部件温差热应力、热变形增大,若膨胀受阻则有可能引起汽机差胀的变化,将导致设备的损坏或使用寿命的缩短,危及机组的安全运行。

基于上述危害,《防止电力生产重大事故的二十五项重点要求》中关于“防止超压超温”的内容中明确规定:对直流锅炉的蒸发段、分离器、过热器、再热器出口导气管等应有完整的管壁温度测点,以便监视导气管间的的温度偏差,防止高温爆管。

3 直流锅炉管壁超温的根本原因

由上式可见,在一定负荷变化范围内,如锅炉效率ηgl、燃料发热量Qar,net、给水热焓hgs保持不变,则过热蒸汽温度(热焓)hgr”取决于燃料量和给水量的比值B/G,即比值B/G变化,则是造成过热蒸汽温度变化的基本原因。

(2)结构方面,直流锅炉无汽包、蓄热小、高参数、管内工质流速高等特点,要求炉管直径更小、管壁更薄,造成直流锅炉热惯性小、管壁热敏感性高,容易出现热偏差及超温现象。

当机组出现超温现象,总体上是风煤水失调的表现。锅炉燃烧是一个连续变化的过程,扰动的因素较多。锅炉负荷的变化、给水温度、燃料品质、炉膛过量空气系数以及受热面结渣、设备性能等因素的变化,对炉膛管壁温度均有影响。

4 造成直流锅炉管壁超温的主要因素

4.1 煤粉品质

一般情况下,燃煤的挥发分含量低、水分过大、发热量低和细度大时,会造成煤粉气流着火或燃尽所需要的时间要长些、火焰中心上移,容易造成结渣、排烟温度高、过热器超温爆管等故障。有经验数据表明,一定条件下燃煤水分每增加1%,过热汽温可升高1.5度。

另外,燃用不同煤质,合适的煤水比会有较大差异;因某种原因使燃料量过大,导致煤水比变大,也会造成锅炉管壁超温。

4.2 一次风的影响

一次风输送煤粉,同时加热来煤、并为煤粉燃烧初期挥发分的析出及燃尽提供氧量。一次风率取决于煤质情况,过大危及后部受热面的安全运行。(一次风率推荐值见表3)

一次风量愈大,进入炉膛的燃料量随之增多,燃烧器出口一次风速提高,煤粉气流所需的着火热增多、着火速度慢,火焰距离燃烧器出口的着火位置延长,使燃料在炉内的有效燃烧时间减少,且容易产生煤粒离析现象,导致部分煤粉来不及混入二次风,使大量未燃尽的煤粉进入下游烟气流程,造成煤粉沉积在过热器、再热器、尾部烟道,造成管壁超温、尾部烟道再燃烧;而且当一次风压或锅炉炉膛负压不正常增大使一次风箱压差变大时,会使得各台磨煤机出力加大,锅炉燃烧加强导致燃烧不完全。这时炉膛出口烟温也会升高,不但可能使炉膛出口的受热面结渣,也会引起过热器或再热器超温等一系列问题。

机组运行制粉系统启停过程中,操作幅度大,对一次风压干扰大,或随着需启停的磨煤机分离器出口一次风速的变化,其携粉浓度快速变化,造成燃料量突增或波动。

锅炉正常运行中,炉内热负荷是均匀地按照燃烧器高度分布,如锅炉调整失误,燃烧器出力过大,炉内热负荷不均匀,热负荷过度集中,使某燃烧区域热量大幅集中。

4.3 二次风的影响

二次风为煤粉中后期的燃尽提供氧量,它是在煤粉气流着火后混入的。通过分级燃烧,实现分散高温区域、使锅炉炉内热负荷动力场均匀,控制NOX浓度的作用。

对于投运的锅炉,由于燃烧器喷口结构未变,故二次风速仅随二次风量而变化。二次风必须以很高的速度才能穿透火焰,以增强空气与焦碳粒子表面的接触和混合,通常二次风速比一次风速提高一倍以上。配风方式不仅影响燃烧稳定性和燃烧效率,还关系到结渣、火焰中心高度的变化、炉膛出口烟温的控制,从而,进一步影响过热汽温与再热汽温。二次风量(风速)过大容易造成火焰贴壁,造成炉膛结焦、水冷壁超温。随着负荷的变大,各台磨煤机出力增加,其对应的燃烧器出力加大,若二次风调节未跟上,使得未燃尽的煤粉随烟气流程进入后一级,易导致超温的发生。

燃尽风由送风机提供,设置于主燃烧器上方,其提供的氧可将未燃尽的煤粉在这一区域燃尽,使后部受热面安全、减少煤粉的不完全燃烧热损失;它采用反向切圆布置,以减少炉膛出口烟温偏差。当燃尽风过小,未燃尽的煤粉进入后面的烟气流程、炉膛烟温出现偏差,也易导致超温的发生。

4.4 给水的变化

直流锅炉的主给水流量小、温度高,造成加热段、蒸发段的长度变短、过热段延长,虽然锅炉管壁金属有一定的蓄热能力,对汽温变化速度有一定的减缓作用,但管壁吸收的热量不能及时被蒸汽带走,造成管壁超温。

直流锅炉水冷壁的流动阻力约占全部阻力的25%~30%,所需的给水泵压头高;同时,越来越多的机组为了减轻给水泵消耗电力使用了小汽轮机驱动,给水调整反应慢、调节滞后;当主汽压力与负荷不匹配,主汽压力较高时,使得给水困难,由此引起各管屏出口工质参数产生较大偏差,进而导致工质流动不稳定或管子超温、以致炉管破裂、泄露。

4.5 结焦

水冷壁结焦时,因为灰渣的热阻大,影响水冷壁的吸热,使辐射吸热量比例减少,炉膛出口烟温升高,过、再热器吸热比例增大,造成部分受热面高温腐蚀、管壁超温。

4.6 热负荷的影响

直流锅炉汽温特性偏于对流,负荷增加时汽温上升。增大燃料,炉内温度水平提高,总的辐射传热量增加,但平均到单位燃料的辐射吸热量将减小,炉膛出口烟温升高,而对流吸热相对增加,使所有对流受热面,包括过热器、再热器、省煤器、空预器等的吸热量都相对增加。

5 防止锅炉管壁超温的措施

锅炉燃烧是一个复杂的反应过程,管壁超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制定相应防控对策。

5.1 开机过程中

(1)锅炉启动过程中严格按启动曲线进行升温、升压,当蒸汽流量≤10%BMCR时,严格控制炉膛出口烟温≯540℃,防止再热器受热面干烧。

(2)锅炉水压试验或化学清洗后,由于过、再热器积水,启动初期受热管内形成水塞,阻碍了蒸汽畅流,在积水蒸干以前应严格控制锅炉燃烧率及炉膛出口烟温。

(3)锅炉点火前,按要求进行凝结水、给水及锅炉冷态循环清洗;点火后,保持锅炉厂家要求的炉水温度进行热态清洗;严格执行直流锅炉汽、水品质要求,当汽、水品质不合格时,严禁锅炉转入干态运行,以防止受热面内壁结垢,引起受热面金属传热恶化而超温。

(4)开机过程中,严格按旁路曲线控制高、低压旁路的开度;当前屏过热器及再热器壁温偏高时,应适当开大高、低压旁路的开度,降低主汽压力,同时适当降低给水流量、尽量通过提高辅汽联箱压力,随机投运高、低加运行来提高给水温度,增加锅炉产汽量,从而产生更多的蒸汽对屏过及再热器管壁进行冷却。

(5)为防止启动过程中各管壁之间流量不均引起水冷壁超温,锅炉点火前必须满足锅炉最小启动流量要求。

(6)汽机切缸时为防止压力波动大造成贮水箱满水及省煤器入口流量大幅减小,将给水旁路调节阀切至手动控制,当进行给水“主路”与“旁路”切换时,要注意给水流量稳定,保持给水流量稳定。

(7)锅炉干、湿态转换应平稳进行,垂直管和后墙悬吊管可能产生两相流,引起水力不均而造成管壁超温,此时应防止燃烧或给水大幅度波动,适当增加过量空气系数以改善管壁温度,尽量减少锅炉在干、湿态转换过程中停留时间。

5.2 正常运行中

(1)煤水比是控制主汽温的主要手段、烟气挡板调节是控制再热器温度的主要手段;减温水尽量少投,如需要干预应保证减温后蒸汽有20℃以上过热度。控制主、再热蒸汽温度两侧偏差分别不高于5℃和10℃,且最高温度在其额定值+5℃以下,保证45%~100%负荷范围内启动分离器内蒸汽过热度保持在10~40℃左右,使锅炉管壁温度不超规定值。

(2)中间点温度的变化能快速反应煤水比变化,维持该点温度稳定才能保证主蒸汽温度的稳定。中间点温度和机组负荷均偏高时,优先降低燃料量;中间点温度偏高、机组负荷低于目标负荷时,优先增加给水量;当汽压高、温度高,需要降低燃料量,汽压低、温度高时应增加给水量,汽压变化较大时,及时修正煤水比、检查协调是否正常,将汽压维持在正常范围。

(3)了解入炉煤质着火指标,随时掌握燃烧工况,特别在进行加减负荷、启停制粉系统、吹灰除焦等扰动工作前,对制粉系统的出力、细度等有清晰的把握,适时对燃烧器的出力进行干预、二次配风进行相应调整,保持合适的火焰中心,使炉膛内热负荷沿炉膛高度方向均匀分布,实现主燃烧区域缺氧燃烧、燃尽区域完全燃尽。

(4)合理组织制粉系统运行方式,掌握各层磨煤机的一次风携粉特性,断煤、尤其在磨煤机启动初期料位不正常时,操作应平稳,既要减小同一层燃烧器一次风粉的浓度及速度偏差,防止锅炉火焰偏斜或贴墙,又要保持一次风母管压力与热负荷匹配,防止大幅度操作造成燃烧工况的波动。

(5)锅炉升负荷前受热面沿程温度较高,可先适当加水后加风、加煤,在减负荷前如果受热面沿程温度较低,可先适当减水后减煤、减风。在调整负荷的过程中要加强启动分离器过热度的监视和分析,并以此作为煤水比调节的超前信号。

(6)对锅炉进行周期性吹扫,使各受热面保持在合适的清洁状态,防止高温过热器、再热器及屏式过热器等受热面大量积灰、结焦,以提高运行的安全经济性。

(7)机组运行中主汽压力应与负荷匹配,投入机组协调控制方式时做到平稳切换,防止设定压力高于目标值过多,造成给水困难、导致水冷壁热量不能及时带走而超温。

(8)适当调整反切辅助风的开度,减小切圆燃烧锅炉炉膛出口两侧烟温及两侧主、再热汽温的偏差。

(9)当燃烧工况受到较大扰动、投停高加、并泵退泵、给水自动失灵、机组协调工作不正常时,及时将给水切至手动方式调整,防止煤水比失调;当发生炉底漏风异常工况,及时降低火焰中心高度,控制分离器出口蒸汽的过热度和主、再热汽温的设定值。

(10)因直流锅炉汽水没有固定的分界点,要求自动系统更加灵敏。当发现减温水等自动装置异常时,要及时解除自动、进行调整。在手动调节减温水时要考虑到受热面存在较大的热容量,汽温调节存在一定的惯性和延迟,注意不要猛增、猛减,要根据汽温偏离的大小及减温器后温度变化情况平稳地对蒸汽温度进行调节。

6 结束语

锅炉燃烧是复杂的物理与化学反应过程,造成直流锅炉管壁超温的原因较多;加之直流锅炉因其工艺特点有结构上的特殊性;同时采用高参数设置,使得超温原因更具有多样性,因此防控管壁超温需要从多方面着手。积极探索一些更科学的技术、采用一些更成熟的手段,相信经过进一步努力,人们能够更有效地防控管壁超温现象的产生。

摘要:直流锅炉具有适合变压、投资小、效率高等优点,逐步取代利用汽水密度差作为循环动力的汽包锅炉,成为现代锅炉的主流。直流锅炉无汽包、蓄热小、参数高、管内工质流速大等特点,要求锅炉受热面的炉管管壁更薄、直径更小,这也使直流锅炉热惯性小、管壁热敏感性高,更容易出现热偏差及超温现象;而管壁超温将严重威胁电站的运行安全,轻则影响机组寿命,重则出现炉管爆裂等事故。加强直流炉参数调整、防止管壁超温尤为重要。

关键词:直流炉,管壁,超温,原因,防控措施

参考文献

运行调整分析 篇9

一、纺织经济运行稳定增长,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

从调研企业情况看,纺织行业整体经济运行平稳,特别是棉纺、毛纺、化纤、服装等行业中龙头企业的经济效益稳定增长。但与此同时,也应密切注意人民币持续升值,国家降低出口退税率以及原材料上涨压力等不利因素。这些不利因素将使我国纺织行业整体经济效益面临较大的影响。

(一)棉纺织类企业

今年棉纺类企业主要受到来自两方面的因素影响:一是由于受到国家节能减排相关政策实施,部分地区政府对印染企业排水量加以限制,造成印染企业减产,致使上游棉纺织市场需求受到影响;二是针织产品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也使棉织类企业效益略有回调,尤其是色织类企业受到影响较大。以上海某企业为例,2007年以来,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以及流行品种的变动,牛仔布行情波动较大,企业生产受到一定影响。该企业今年1—5月同比减产12—15%,预计全年企业净利润率同比去年的5%有所下降,河南某棉纺企业也同样存在这一情况。预计今年利润率比去年的1.3%进一步降低。

虽然,今年棉纺织类企业整体效益略有回调,但对行业龙头企业,如华茂集团、鲁泰集团等企业仍是例外。这些企业由于坚持科技进步、塑造品牌、产品质量第一的经营管理模式,保持较好的经营业绩。安徽华茂集团2006年主营业务收入12.68亿元,利润总额1.2亿元,利润率达到9.4%,是全行业平均水平的2.6倍。预计今年企业的经济效益将比去年还有进一步提高。

(二)化纤类企业

今年,由于化纤市场需求状况好转,以及原油价格的稳定,化纤类企业总体生产状况普遍有所改善。以江苏三房巷集团有限公司为例,该集团的主营产品包括聚酯、短纤、瓶片三类。由于化纤行业产能过剩,自2004年以来短纤处于下滑阶段。于是新项目开工在近两年减少,但市场需求却一直维持在8%的增速,直到今年供需矛盾才有所缓解,短纤企业的经济效益也相应好转。近几年,由于国际市场需求的带动,瓶级切片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仍是三房巷集团企业的盈利品种。受此影响,三房巷集团经营状况有很大改善,今年该集团1—5月份实现销售收入94亿元,自营出口3.1亿美元。预计全年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自营出口超过7亿美元。

(三)服装类企业

虽然服装类出口企业受到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率下调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但由于议价能力的存在,企业经济效益基本上能够维持在原有水平。其中,以加工贸易为主营业务的杭州爱梦妮亚服饰有限公司仍能够维持5—10%的净利润率。以内销为主的服装类企业由于城乡居民收入的迅速提高,服装类市场销售价格普遍有所上涨,企业整体盈利状况较好。另外,从服装交易市场来看,丝绸、服装等交易价格有所上升;特别是国际品牌服装的价格明显高于国内服装品牌价格。

(四)纺机类企业

近年来,我国纺机行业经过快速发展,企业已有相当的进步,但产品竞争非常激烈。目前,在市场竞争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第一,国内企业间竞争主要表现在产品的价格战。虽然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生产成本提高,但纺机产品价格却有所下降;第二,国内企业为争夺客户资源,允许下游企业赊账;第三,国内纺织企业对国产纺机产品具有抵触情绪。在这种情况下,预计纺机行业2007年上半年企业毛利率水平低于上年同期水平。其中,上海某机电集团的毛利率也比去年的10%有所下降。

二、企业重视创新能力,研发投入有所增加

企业普遍认识到科技创新对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有一定实力的企业每年均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改进工艺和研发新产品。而加大科技研发投入也确实为企业带来了竞争优势,赢得市场和利润。

以安徽华茂纺织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该企业生产的精梳纱约占纱线总产量70%,其中紧密纺占20%。纱线无结头率和无梭布比重均达到100%。企业每年可开发500个品种的新产品,新产品产量约占全年总产量的40%,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6.45%。依靠先进技术、创新能力,该企业产品以品种新、质量好、档次高享誉国内外市场。

很多中小企业也认识到,企业要发展壮大必须重视创新。杭州吉成化纤有限公司规模并不大,但企业坚持认为,重复投资一般化产品进入低价竞争,并不能为企业带来利润,企业求发展根本上需要在产品和技术上有所突破,开发出差别化纤维,以赢得市场。在项目验证上,投入一定资金调研市场。

尽管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仍是现阶段纺织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但客观上,行业内的骨干企业和一些在行业内寻求长远发展的企业已充分意识到这一问题,并开始在自主创新方面做出应有的努力。但从行业整体来看,由于纺织服装企业普遍利润偏低,缺乏研发投入所必需的资金还是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企业重视提高技术装备水平,但国产设备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企业对于技术装备问题都比较重视,每年都投入一定量资金购买新设备和对旧设备进行技术改造,以保证产品品种和质量始终处于领先地位,同时通过提高设备自动化程度,减少用工,提高运行效率,节约成本,提升利润。

在装备国产化方面,安徽华茂现有设备中80%为国产设备。华茂认为,国产设备在价格和售后服务方面有明显的优势。一些技术差距不大的设备,如纺纱设备,企业倾向于使用国产。但很多国产设备在技术方面尚有欠缺,比如织布设备尚不能用国产替代进口。上海太平洋机电集团所属的上海一纺机和中纺机也认为,纺机企业的竞争以技术为核心。随着纺织产品结构调整,对中高端纺机的需求将增加,“高速、节能、减负、环保”将成为纺机行业的发展方向。但主要的问题在于部分国内纺机企业利润较低,研发投入不具备应有的资金,新产品开发比较缓慢。

四、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通过了解企业的市场情况,可以明显感受到,市场竞争正在日趋激烈。而竞争不仅来自同行业国内企业之间,也来自不同行业之间,来自不同国家的企业之间。杭州星盛纺织提出,由于针织品在市场中的比例不断扩大,梭织市场正在相对萎缩,纺织企业的利润受到影响。上海申南纺织表示,今年牛仔布的出口行情不好,影响了企业利润。南京纺织品进出口公司对于牛仔布出口减少所做的解释是,过去印度、巴基斯坦等国无法生产档次高、质量好的牛仔布,因此大量订单停留在中国。而随着这些国家纺织工业的迅速发展,其生产的面料品种、质量与中国产品的差距逐步缩小,加之这些国家的产品价格更低,很多订单开始向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流失。

电网运行中电压的调整问题研究 篇10

关键词:电压调整,电力系统

1 电力电压调整简介

电压调整, 调节电力系统的电压, 使其变化不超过规定的允许范围, 以保证电力系统的稳定水平及各种电力设备和电器的安全、经济运行。电压是衡量电能质量的基本指标之一, 是反映电力系统无功功率平衡和合理分布的标志。

2 电力系统电压调整的原因

电压调整, 调节电力系统的电压, 使其变化不超过规定的允许范围, 以保证电力系统的稳定水平及各种电力设备和电器的安全、经济运行。电压如果偏移过大, 将会对电网造成严重的影响。文章将就电压偏低和偏高原因和影响进行介绍。

2.1 电网电压偏低的原因和造成的影响

我国的电网是经过多年的建设才达到今天的规模的, 而早期建设的电网由于当时设计的结构不合理, 导致一些线路供电范围过大, 同时由于当时电力电缆直径过小, 造成电压消耗从而是电压偏低, 或者是由于电网补偿的无功功率电源不足或是设备因维护不当造成无法使用。电网电压偏低时将会造成发电机的出力的降低, 异步电动机中定子绕组中电流增大并且寿命降低, 还会造成照明系统中电灯功率下降, 亮度的降低等等危害, 更严重的是电压偏低还有可能造成电网的崩溃造成人民生活的不便。

2.2 电网电压偏高的原因和造成的影响

近些年来我国大力加快推进现代电网的建设, 各种大装机容量的发电站持续落成, 这些大容量的发电机组直接并入电网, 向外输送500k V的超高压, 由于这些超高压的并入造成电网线路充电功率较大, 从而造成220k V~500k V超高压电网内无功过剩, 进而造成电网电压偏高。当电网电压偏高时, 将会造成用电设备绝缘保护层加速老化, 从而使设备的使用年限大幅降低, 同时电压的偏高还会使变压器电动机等的寿命降低, 照明设备的损耗率大幅上升, 从而对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

3 对电压进行调整的方式与措施

造成电网电压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下面将就电网电压调整的方式与措施进行介绍。

电网电压可以通过逆调压、恒调压、顺调压三种方式进行调压。逆调压是指电网高峰负荷时升高配电变压器二次侧母线的电压, 低谷负荷时降低配电变压器二次侧母线的电压一种调压方式。顺调压是指在最大负荷时允许中枢点电压低一些, 在小负荷时允许中枢点电压高一些的调压方式。恒调压调压方式是指不必随负荷变化来调整中枢点电压仍可保证负荷点的电压质量, 这种方式被称为恒调压方式。对电力系统的电压调整可以有多种方法:

3.1从发电机端进行调整, 这种方法是最方便也是最实惠的, 发电机调压主要是为了满足就近调压的要求, 在最大负荷时, 发电机端电压提高5%, 最小负荷时保持额定。通过这种方法, 不需要再添加其他的设备, 这种调整方式是通过调节励磁来实现的, 在现今所采用的同步发电机中可以进行在额定功率上下5%的范围内进行调节。在发电机将发出的电力直同用户使用的电路中且并未通过变压器升压的情况下, 当从发电地点到用户处经过的长距离的输送从而造成电网电压的降低。发电机调压的优缺点, 发电机端电压有上限, 因此可能无法满足负荷侧电压不变的要求, 调压能力有限, 并且线损和负荷间近似呈二次曲线关系, 负荷增大会使线损迅速增大, 而发电价无功出力增大很快, 可能超过发电机的允许容量。

3.2可以采用调整变压器变比的方法来进行调整, 通过调整变压器分接头来改变变压比来改变负荷节点电压, 实质上是改变了无功功率的分布。变压器调压的优缺点: (1) 变压器本身不是无功功率电源, 因此从系统角度来看, 通过控制变压器变比来改变负荷节点电压, 实质上是改变了无功功率的分布; (2) 变压器调压是以电力系统无功功率电源充足为基本条件的, 在系统无功功率电源不足的情况下, 仅靠改变变比调压是达不到控制电压低的效果。

3.3可以采用并联电容补偿调压的方式, 并联电容补偿调压的原理是通过改变功率因数, 减少通过输电线路上无功功率来达到调压目的的。并联电容补偿调压的优缺点如下, 并联补偿是系统中非常有效的无功补偿手段, 这些设备一般都是静止元件, 具有有功损耗小, 适合于分散安装等优点。普通并联电容器只能对无功功率实施有级调节, SVC等新型补偿设备可以实现对无功的平滑调节, 并联补偿设备的主要问题在于同步调相机外, 均为负调压特性, 补偿容量与其装设地点端电压平方成正比, 在电压较低时补偿容量下降, 不利于电压的恢复。还可以采用并联电抗器调压, 电抗器所起的作用, 减轻空载或轻载线路上的电容效应, 以降低工频暂态过电压, 用以改善长距离输电线路上的电压分布, 可以使轻负荷时线路中的无功功率尽可能就地平衡, 防止无功功率不合理流动, 同时也减轻了线路上的功率损失, 当在大机组与系统并列时, 降低高压母线上工频稳态电压, 便于发电机同期并列, 还可以防止发电机带长线路可能出现的自励磁谐振现象。当采用电抗器中性点经小电抗接地装置时, 还可用小电抗器补偿线路相间及相地电容, 以加速潜供电流自动熄灭, 便于采用单相快速重合闸。

3.4可以采用适当减小系统的阻抗的方式。以前建设的电网由于当时电缆制造工艺的问题导致当时采用的都是小直径的电缆, 这些小直径的电缆造成电压损耗过大, 因此, 对于城网内电网的改造要加快进行。

3.5还可以采用组合调压的方式, 组合调压是指采用多种调压方式相结合, 从而达到调压的目的, 由于各种调压方式各有优缺点, 采用综合调压的方式可以将各个调压方式优缺点结合。

3.6可以采用改变网络参数进行调压, 如串联电容器、投停并列运行变压器, 投停空载或轻载高压线路调压, 特殊情况下有时采用调整用电负荷或限电的方法来调整电压。

4 在不同的时段根据情况灵活调整电压

4.1 工作日时对电压的调整

在平日工作日的时间里, 电压变化曲线大多会遵循一定的规律, 这种变化据统计主要是由用户负荷和输送线上功率的变化引起的。由于这种变化总是会遵循一定的规律, 因此应对起来相对容易, 但是电压调整一定要及时到位。

4.2 节假日时对电压调整

工作日时电压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只要把握好就可以相对容易的解决电压调整问题, 与工作日需要调高电压不同, 在节假日则表现为整个电网的电压普遍高, 当然也不排除其中某些地区的电压下降严重。造成电网电压升高的原因是节假日全电网的用电负荷下降从而导致了电网电压的升高。在对节假日电压的调节上需要时刻关注, 随时进行调压, 保证供电网络的正常进行。

5 结束语

电压调整, 调节电力系统的电压, 使其变化不超过规定的允许范围, 以保证电力系统的稳定水平及各种电力设备和电器的安全、经济运行。电压是衡量电能质量的基本指标之一, 保障符合规范的电网电压对居民的生产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因此工作人员需要对电网电压变化规律进行归纳, 采用多种方式, 切实做好电压调整保障工作。

参考文献

[1]刘俊科.浅谈电力系统的电压调整[J].中国电力教育, 2011 (6) .

上一篇:课堂角色下一篇:企业纳税筹划及其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