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运行分析

2025-01-14

试运行分析(共12篇)

试运行分析 篇1

0 引言

真空打闸即通过破坏真空来实现使汽机机组转速下降的目的, 最终实现机组快速停机, 从而避免机组事故的发生。汽机打闸可以通过电磁阀失电打开, 迅速使安全油压达到合适的压力状态, 并促使负荷卸载阀迅速打开, 实现油动机的下腔室油很快泄去, 并在弹性力的作用下促使阀门得以迅速关闭, 从而阻断进汽源头。一种情况是电磁阀失电真空打闸, 如润滑油压力降低、EH油压力降低、汽机轴振动、真空系数降低、汽机轴向位移偏大、膨胀差大等都会使电磁阀失电, 完成真空打闸, 还可通过中控室的远程操作启停按钮, 使电磁阀失电打闸;另一种情况是常规的隔膜阀泄压促使阀门闭合, 完成真空打闸, 即通过处理低压安全油, 完成隔膜阀的失压, 促使泄油管路通道打开。隔膜阀泄压通过就地的手柄打闸, 完成拉动滑阀使油压降低, 或是锤击碰钩链接带动蝶阀卸油, 使得油压降低。

汽机启动试运行中, 在某些机组异常情况下, 需要破坏真空打闸, 实现汽机紧急停止, 而在其他一些机组异常情况下, 应避免破坏真空打闸。本文将通过对真空打闸具体情况的分析, 提出防止汽机机轴弯曲、汽机进水、汽机超速、油系统着火、轴承断油和烧瓦等异常情况的解决方案, 希望本文总结的调试启动汽机反事故措施, 能对判断汽机启动试运行中是否需要破坏真空打闸起到前期知识普及的作用。

1 调试中机组异常的真空打闸处理

1.1 需要破坏真空打闸, 实现汽机紧急停止情形

汽机的启动试运行过程中, 若发生如下10种情况, 需要破坏真空打闸, 实现汽机紧急停止:

(1) 汽机转速迅速上升并达到阈值, 但应急保安装置仍停留在整定的转速值拒绝动作;

(2) 汽机突发异常振动, 但汽机保护联锁装置拒绝动作;

(3) 汽机壳体发生轴金属的摩擦;

(4) 汽机遭遇水流冲击;

(5) 轴封部件发生摩擦起火;

(6) 机组轴瓦温度或回油温度超出限值;

(7) 轴承油压低至阈值, 但保护联锁装置拒动;

(8) 轴移超阈值, 保护拒动;

(9) 推力瓦温度超出阈值;

(10) 汽机系统油着火, 不能控制, 危及机组运行。

1.2 避免破坏真空打闸, 阻止汽机紧急停止情形

汽机的启动试运行过程中, 若发生如下7种情况, 应避免破坏真空打闸, 阻止汽机紧急停止:

(1) 汽机的主蒸汽管道参数出现异常, 超过出厂限值;

(2) 油系统发生严重漏油, 可能导致运行无法维持;

(3) 汽机凝汽器真空下降, 并达到阈值, 但恢复速度缓慢;

(4) 机组膨胀超出限值;

(5) 炉、电跳机的联锁保护发生拒动;

(6) 二次系统故障;

(7) 管道破裂。

2 反事故措施

2.1 防止汽机机轴弯曲解决方案

(1) 汽机启动应满足如下条件, 否则禁止启动:

1) 轴向位移、大轴晃动、低油压、振动保护以及胀差等相关计量表计正确显示, 且为正常投入状态;

2) 汽机汽缸温差、内/外壁温在厂家规定阈值范围;

3) 厂家规定阈值≥主汽温度≥汽缸金属温度阈值+50 ℃, 蒸汽过热度>56 ℃。

(2) 汽机启停操作过程中预防措施包括如下9项:

1) 在汽机启动前, 应确保盘车时间在厂家阈值范围内, 其中第一次冷启动前盘车时间应≥24 h;

2) 在提速或降速中, 避免动、静摩擦, 远程监控振动转速, 避免临界停机, 在轴振大于跳机阈值或机组出现撞击、摩擦时, 应真空打闸停机;

3) 出现振动停机情形时, 需返回盘车状态, 待消除故障后方可重新启动机组;

4) 汽机停机即时启动盘车, 盘车出现异常摆动和噪声, 且电流超出阈值, 应及时排查隐患, 汽封磨损严重时, 应将转子的高点布置在最高位, 再采取关缸疏水措施, 确保上、下缸温差, 要随时监视汽机转子的弯曲度, 在转子弯曲度正常的情况下, 手动盘车180°, 若盘车无法操作, 应避免吊车强行操作;

5) 对于盘车故障造成的停止盘车, 应随时监视转子弯曲程度, 弯曲程度偏大, 需手动盘车180°, 盘车修复后则应及时投入继续盘车;

6) 检查停机记录后方可热态启动机组, 一旦发现比较曲线异常, 则应采取相应措施;

7) 轴封供汽应与汽缸温度匹配, 在盘车状态, 轴封供汽抽真空后进行机组热态启动, 轴封供汽至真空才是停机充分条件;

8) 暖管期间, 除保持盘车持续运行外, 还应监视缸温并打开疏水门, 避免水汽影响造成轴损坏;

9) 启停汽机操作应符合各状态的典型启、停机曲线。

2.2 防止汽机进水解决方案

针对汽机进水, 应采取如下措施:

(1) 在启动机组时应确保汽缸疏水门为开, 且疏水、暖管充分, 温、压都应符合规范要求;

(2) 热工系统监视报警反馈应完备, 出现报警异常则远程操作阀门动作;

(3) 在机组启、停过程中, 应监视疏水阀的联锁完整性;

(4) 严密监视蒸汽温度, 出现降温异常, 则停止降温措施;

(5) 汽机机组有水冲击现象, 则应紧急停机, 并及时核查和关注汽机本体异常情况, 及时准备投入盘车。

2.3 防止汽机超速解决方案

针对避免汽机超速, 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启动机组前, 保安系统试验应合格, 确保主汽门以及调节汽门关合无卡阻, 汽门关闭时延合格;

(2) 汽机超速保护系统正常投入, 严禁不能正常投入超速保护系统情况下启停汽机;

(3) 严禁计量表计失效或显示错误情况下启停汽机;

(4) 严禁油质及清洁度不合格情况下启停汽机;

(5) 汽机调节系统维持额定转速运行, 出现机组甩负荷情况, 旁路系统联锁响应并动作, 调节系统控制机组在允许转速下运行;

(6) 出现负荷陡降或空载运行造成的不正常异响, 出现转速急剧上升且振动急剧增大, 即可判定汽机超速, 若转速超出阈值并未跳闸, 应及时真空打闸停机, 关闭各主汽门、调节门;

(7) 在联机试运行期间, 应对阀门进行活动试验, 避免出现阀门卡阻现象。

2.4 防止油系统着火解决方案

防止汽机油系统着火可采取如下6种措施:

(1) 消防设备应齐全并定期检查, 火灾报警系统应经过当地部门审核并处于备机状态, 准备随时强行切入;

(2) 一旦发生灾情, 应按照《电厂安全操作规程》进行专业灭火, 并定期进行应急火灾演练;

(3) 遇汽机本体威胁, 应由急停实现火灾保护;

(4) 严格管控厂区明火源头, 对热力管道等热体进行保温紧固;

(5) 加固油系统密封, 一旦泄漏应及时处理, 遇漏油渗漏保温层, 应及时更换;

(6) 试运行调试时禁止明火作业。

2.5 防止轴承断油、烧瓦解决方案

避免汽机轴承断油以及烧瓦现象发生, 应采取如下相应措施:

(1) 在机组启动之前, 需对油质进行合格检查, 并确保油泵联锁处于试验正常位置且油系统、油泵可靠运行;

(2) 厂区柴油机组备用可靠性高, 联调逻辑正确;

(3) 进、出油门悬挂操作警告牌, 在油系统作业前, 需得到汽机值长许可, 并在专业人员监护下按操作票操作, 同时严密监视油压变化;

(4) 检修或作业时, 油泵的主备用应自动切换工作;

(5) 进行油位检查, 并及时给油箱补油;

(6) 应对油温进行远程控制, 避免轴承油膜破坏, 并控制稳定于45 ℃;

(7) 远程监控机组轴瓦、推力瓦温度以及回油温度, 异常情况报警输出并按规程进行相关操作处理;

(8) 油压、瓦温、油温超出阈值, 应迅速真空打闸停机;

(9) 确保轴系振动正常, 机组运行;

(10) 定期检查直流电源系统正常工作, 确保负荷容量、断路器级联配置合理, 杜绝直流油泵无电源状态;

(11) 在油压低的情况下, 应正确联动事故油泵或交流油泵, 严禁联动瞬间断油。

3 结语

本文通过对真空打闸概念的分析, 总结了在某些机组异常情况下, 需要破坏真空打闸, 实现汽机紧急停止, 而在其他一些机组异常情况下, 应避免破坏真空打闸。然后结合对打闸停机的分析, 进一步提出了防止汽机机轴弯曲、汽机进水、汽机超速、油系统着火、轴承断油和烧瓦等异常情况的反事故措施。正确处理汽机启动试运行中的真空打闸是保证调试人员的人身安全以及汽机设备安全的前提, 本文系统地总结了调试启动汽机的反事故注意事项, 希望能对普及汽机启动试运行过程中是否需要破坏真空打闸的相关知识, 避免恶性工程事故的发生有所帮助。

摘要:正确处理汽机启动试运行中的真空打闸是保证调试人员的人身安全及汽机设备安全的前提, 能避免恶性工程事故发生。汽机启动试运行中, 在某些机组异常情况下, 需要破坏真空打闸, 实现汽机紧急停止, 而在其他一些机组异常情况下, 应避免破坏真空打闸。通过对真空打闸具体情况的分析, 提出了防止汽机机轴弯曲、汽机进水、汽机超速、油系统着火、轴承断油和烧瓦等异常情况的解决方案, 希望能对判断汽机启动试运行中是否需要破坏真空打闸起到前期知识普及的作用。

关键词:真空打闸,汽机,机轴弯曲,烧瓦,反事故措施

参考文献

[1]汪玉林.汽轮机设备运行及事故处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9.

[2]李竹.陡河发电厂汽泵打闸电磁阀组块改造[J].科技创新导报, 2012 (24) :91-92.

[3]赵为民, 耿杰, 常永超.汽轮机远方打闸主汽门关闭缓慢原因及处理[J].设备管理与维修, 2013 (2) :16-18.

[4]缪龙华.广西荔浦供电分公司开展电力抢修反事故演练[J].广西电业, 2015 (6) :72.

试运行分析 篇2

a)为掌握设备运行规律,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安全、经济运 行、变电所要建立运行分析制度。

b)运行分析的主要内容:

1分析设备运行。异常现象,如放电、发热、异音、温度、油○

位、仪表指示异常、铅丝熔断、开关、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误动、转动设备震动等,特别要注意现象不明显的隐形异常。2分析设备绝缘降低。绝缘油变化或色谱分析等发现的问题。○ 3分析设备运行方式和保护方式存在的问题,○以及设备健康情况。

4分析安全生产、执行规程制度情况和存在问题。○

5分析检修、试验各种技术记录的有关情况。○

6分析安措、反措执行情况,维修与季节性事故预防情况。○

7分析无功补偿设备的运行和电压质量情况。○

8分析所用电系统的经济运行情况。○

c)分析方法和时间:

运行分析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定期分析、专题分析和设备分析会等方法进行。

1系统和设备发生异常现象,由班(所)长、技术员负责及时 ○

召开专题分析会。

2参照前述分析内容,结合本所具体情况,进行定期分析。由 ○

班(所)长或技术员主持,全班(所)人员参加,每月至少进行一次,可在安全活动时间进行。由所长或专责工程师(技术员)主持,运行和检修有关人员参加,每半年至少召开一次。

3结合设备评级,每年度对每个设备进行一次综合分析,由班 ○

(所)长或技术员主持,值班和设备专责人参加。重点分析设备的试验、检修、运行、缺陷处理情况并对设备进行定级。4运行分析中的重大问题要向上级部门汇报。○

变电运行管理及电网安全运行分析 篇3

关键词:变电运行;电网安全;运行管理

变电运行可靠性关系着整个电力行业的稳定,为做好变电运行安全管理,应对运行中存在的故障进行全面分析,采取相应的技术进行解决,从技术与管理两个方面着手,争取不断提高电网运行的可靠性与安全性。

1.变电运行管理的必要性

变电站是电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运行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电网整体运行的效果。变电系统由多项设备与线路组成,本身具有很强的复杂性,如果其中任何一项出现问题都会对整个系统运行效果造成影响,对运行管理工作要求比较高。在对变电运行进行管理时,需要由多人共同来完成,完成对设备的管理与维护,对于运行过程中经常出现故障的部位做好预防,并制定相应管理方案,争取在故障发生时能够在第一时间确定发生部位并进行解决。因为变电运行管理系统性与复杂性比价高,工作量比较大并且枯燥,容易使得管理人员警惕性降低,这样就增大事故发生的概率,而一旦发生运行事故,不但会对电网运行安全造成影响,严重的甚至会造成人身伤亡[1]。做好变电运行的管理,降低运行事故的发生,对提高电网运行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2.变电运行管理所存问题分析

2.1 安全管理不足

很多变电运行故障都是因管理不当引起的,为满足社会发展更高要求,电网逐渐实现智能化、自动化,变电系统复杂性更高,对管理工作要求也更为严谨与全面。就变电运行管理现状来看,缺乏规范性以及科学性,管理工作没有条理性,即便是存在管理制度,但是落实度比较低,不能及时发现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而不能对其进行解决,增加了变电运行的安全威胁。造成安全管理不当的主要因素,主要就是管理人员意识地低下,没有意识到安全管理的必要性,不能及时对管理制度以及行为进行更新,导致整个管理工作成为一句空话。

2.2 工作人员专业程度低

变电工作人员是管理工作的组织者也是执行者,其专业能力程度在根本上影響了管理效果。就变电运行管理现状来看,很多现存的人员专业能力比较低,无论是业务水平还是责任心都不足以满足管理工作需求。在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因为安全意识淡薄,不能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操作,或者是对各项规章制度视而不见,经常以自身经验作为依据来开展工作,经常会因为操作失误而产生变电事故。另外,还存在很多工作人员因自身文化程度影响,对一些新型设备操作要求、功能以及原理不熟悉,操作时也没采取任何安全防范,一旦触发危险点,很容易造成误操作,不但会影响电网运行安全性,严重的甚至会造成人身伤亡[2]。

2.3 设备管理不当

变电站中有众多类型设备,并且变电系统含有众多线路,每个环节之间紧密相连,对设备管理要求比较高。为保证电网的正常运行,要求有专业队伍定期对设备进行检修,但是在实际管理中,很少有管理人员能够按照规定定期对设备进行检修以及更新,设备运行中存在的故障不能及时发现,往往就会造成安全事故。另外,部分变电站在建设时,对设备的设计不符合规定,变电共组人员没有对其进行质量验收而投入使用,再加上后期管理不到位,往往就会因为某些故障而影响到整个电网的运行安全。

3.变电运行安全管理措施分析

3.1 制定完善管理体系

对于变电运行的安全管理,必须要制定完善管理体系,即结合变电站运行实际情况,以以往管理经验为依据,针对容易发生的故障制定各项管理制度,对各项故障提前进行预测,争取不断提高管理效率。管理体系的建立,首先包括变电运行规程。安全运行规程、设备操作规程以及事故处理过程等,要求能够包含运行管理的各个细节,重要的是要保证各项规章制度能够落实到位。其次,结合所有工作人员行为习惯来完善规章制度,保证各个岗位、各个阶层工作人员都能熟练掌握每一项规定,同时还需要将责任管理制度落实到位,以此来提高工作人员责任心,能够主动按照各项规程来执行管理工作,减少违规操作等行为的发生。最后,变电工作人员操作时应以规范流程来进行,并且要定期组织技术交流会议,对于一阶段内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确定出预防措施,减少问题的发生,提高管理效率。

3.2 加强变电设备管理

对于变电设备的管理,应从人员、制度以及环境等方面来着手。首先,保证设备管理人员专业技能满足管理要求,定期对所有人员进行培训,帮助其不断更新专业知识结构,可以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尤其是要加强对维护管理人员对新型设备原理的培训,使其能够熟练掌握各种类型设备的运行模式以及原理,这样在发生故障时才能及时解决。其次,应制定定期维护检修制度,并落实责任制度,将设备检修效果与绩效考核挂钩,以此来激发维修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最后,做好环境还礼,变电设备运行环境相对特殊,其运行状态受环境影响比较大,尤其是温度的变化,以免温度过高加速设备的老化。另外,对于老化以及陈旧的设备应及时进行更换,以免其故障对整个运行效果造成影响。

3.3 加强运行故障管理

在变电运行过程中经常会因素各种因素而产生故障,在进行管理时,除了要做好对人员以及设备等方面的管理,还应加强对各项故障的重视,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管理,减少故障发生的概率,即便是故障发生也应及时定位并解决,减少其造成的影响。例如常见的线路引起的跳闸故障,故障发生后需要进行全面检查,如果没有发现异常情况,应重点检查跳闸开关使用情况是否良好,以及消弧线圈是否正常等,其中消弧线圈因为位置比较特殊,经常会被工作人员忽略,应加强此方面管理[3]。同时还应做好弹簧运行状态的检查,如果弹簧运行状态不正常会影响联动处线路开关反应,进而会造成线路故障而出现跳闸现象。如果线路使用的为电磁类开关,则应重点检查与保险接触的动力是否正常,在变电运行过程中,会受到电磁影响而出现异常情况。

4.结语

变电运行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电网运行的安全,为提高电网运行安全性与稳定性,必选要做好变电运行管理工作,促进电力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刚.浅谈变电运行的安全管理与事故的防范[J].价值工程,2011,(26):32-33

[2]林永新.变电运行的安全管理及电气故障排除[J].科技促进发展(应用版),2010,(08):15-16

试运行分析 篇4

1 电动机的检测

1.1 启动电动机前的检测:

(1) 新安装的电动机, 或者说电动机长达3个月没有投入使用, 那么在检测前, 应该及时将外部接线全部拆除。当电动机的电压不高于500V的时候, 那么则应该选用500V的兆欧表对其进行检测;当电动机的电压为500-3000V的时候, 那么则应该选用1000V兆欧表对其进行检测。 (2) 及时对电动机的内部进行检查, 查看是否有杂物存在。之后, 再用干燥清洁的压缩空气对立面进行吹拂 (吹风机即可)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必须严格注意, 不能将绕组弄坏。 (3) 及时对螺栓进行检查, 看起是否存在松动的现象;及时查看轴承部位是否存在干燥现象;及时查看定子和转子之间是否存在着适当的空隙, 查看其空隙位置是否有杂物存在。

1.2 启动电动机时的检测:

(1) 在电动机已经安装完毕, 并且投入到试运行的时候, 应该严格确保周围无他人存在, 同时也要确保电动机的两侧无他人存在, 这样可以避免伤害事故发生。 (旋转物切向飞出) 。 (2) 在准备接通电源时, 工作人员还要准备完善切断电源的前提准备, 这样一来, 当有问题出现时能够及时切断电源加以处理 (比如声音异常、无法启动等) 。 (3) 同一台电动机, 当对其进行试运行的时候, 不得将启动次数延伸至3次, 不然会导致机器过热而损坏。

1.3 电动机运行时的检测:

(1) 及时对运行中的电动机进行检测, 特别是机器运转的声音、旋转方向, 以及灵活程度都要严格地检查; (2) 及时对电压进行检测, 看起幅度是否正常。通常来讲, 大明湖电动机的电压为380V的时候, 电源的电压应该确保在360V-400V之间; (3) 确保电动机与设备间的功能传动的正常; (4) 随时用电笔进行外壳检测, 看其是否存在漏电的现象, 以免造成事故发生; (5) 检测其震动的数值与滑动轴承的转速是否超过相关规定, 如表1和表2。

2 故障出现的原因

2.1 外因:

电压不稳;启动设备和控制设备有异常存在;电动机工作时间或承载程度过高;电动机周边温度和湿度偏高, 而且存在大量的粉尘颗粒, 这些都会对电动机造成非常严重的危害。

2.2 内因:

部分零部件出现损坏, 比如轴承、轴颈等, 有时转轴断裂, 或者是弯曲也会造成电动机的损坏;假如电动机在转动的时候有摩擦等现象出现, 那么将会造成电动机持续发热。特别是当电动机的转动因为一些零部件等原因而发生卡转, 那么将会使电动机飞速升温, 进而造成电动机的损坏。

3 常见故障及解决对策

故障分类:在对电动机的故障发生原因和解决对策进行分析的时候, 首先要对其常见故障进行合理科学的分类。其中, 其主要故障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 分别是:机械故障和电气故障。

机械故障:轴承、机座、风叶, 或者是转轴等出现问题。这种故障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发现。

电气故障:电动机内部定子绕组和电刷等内部构件发生问题, 从而延伸出的故障。

综上所述, 因为不同款式的电动机, 它的内部结构、质量, 以及运行方法和护理方式都不相同, 所以常常会发生一些故障相同外观差异和外观相同故障差异的事情。所以, 在对待电动机故障的问题上, 首先要做到严格且准确的判断、细致认真的观察, 以及充分全面的分析等, 从而将故障找出来, 并及时进行相应的处理和排除。

3.1 调查:

在展开调查的时候, 调查人员要对电动机的型号、规格, 以及使用寿命和条件等进行相应的了解。同时, 对于电动机出现故障之前时所呈现的状况, 比如温度高低、是否存在异常声音等。对于这些, 操作人员要及时且准确地反映给调查人员。

3.2 观察故障现象:

在对故障进行严格地检查的时候, 检测人员要根据其故障的表现形式, 以及其灵活度来入手。有时候, 还可以将电动机短时运转, 以便对故障进行直观的检查, 然后再根据特别情况展开分析, 从而找到故障发生的原因。

3.3 运行中的电动机的监视和维护:

在对运行中的电动机进行监视的时候, 检查人员要及时运用听、看等方式来完成, 从而确保在电动机出现异常现象的时侯, 工作人员能够及时将电源切断, 进而避免故障的发生。其中, 监视与解决的对策如下:

在电动机正常工作运行的时候, 听是否存在异常声音。因为在电动机正常工作运转的时候, 里面所发出的声音相对平稳且均匀, 而且伴随着节奏感。但是假如有尖利和撞击等异常声音出现时, 那么则说明有异常问题存在, 需要及时将电动机关闭;观察电动机是否存在异常气味和振动等。其中, 假如有振动出现, 那么将会使电动机的负载幅度提高, 进而造成超负荷的结果, 这样会对电动机带来严重的损害。检测三相电流功率数值的平衡程度。其中, 不论是哪一相的电流, 其与另外两相电流间所存在的数值差距均不能高于10%。质量三相电流平衡, 电动机才能够以安全的方式运行下去。其中, 假如出现失衡状况, 那么必须及时关闭主机, 然后对失衡的一项进行检查, 做到问题早驱除的目的。定期对绝缘电阻进行检测, 尤其是电动机长期处在一种湿度较大的环境中时, 这种检测便显得尤为重要。其中, 假如在检测的过程中发现绝缘电阻的承载量过低, 那么工作人员必须对其展开烘干处理。

总而言之, 随着电动机这类机电设设备的日益发展, 使得电动机这类机电设备的技术性变得更加优越、更加完善。其中, 由于电动机的保护装置与电动机的控制设备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所以, 在运行电动机的时候, 常常会将其与启动器串联在同一回路中。而这个时候, 当有启动电流需要被承载的时候, 那么则可以用接触器来完成。至于其他的电器, 当有过载电流出现的时候, 则可以用这些电器进行分断的考核。至于保护机制, 这一点则交由相关的保护装置来实现

摘要:本文着重对机电设备的安装与试运行进行系统地分析, 分析其运行异常时可能出现的一些现象, 同时还对导致这些异常问题发生的原因及解决对策进行探讨。

关键词:机电设备,安装运行,异常现象,原因对策

参考文献

[1]陈远栋.机电设备安装试运行检查与维护[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9 (21) .

[2]田地, 崔学雨.机电设备安装试运行异常现象分析与对策[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 (10) .

[3]王宪章.对机电设备安装调试过程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 2009 (15) .

[4]付江华.大型机电设备安装调试过程中的问题分析及处理措施探讨[J].中外建筑, 2008 (07) .

经济运行分析 篇5

一、经济运行基本特征

前三季度,全县经济运行总体形势较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工业经济稳步回升,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商贸旅游繁荣活跃,财政收入较快增长,人民生活质量稳步提高。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较上年同期增长12.6%,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7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亿元,增长9%;第二产业增加值6亿元,增长13.6%;第三产业增加值9.4亿元,增长12.8%。

(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前三季度,全县共完成农作物播面99.5万亩,较上年增长4.9%,其中:粮食作物播面60万亩,同比增长0.9%;蔬菜播面30万亩,增长16.6%。全年粮食总产量达12.6万吨,较上年增长3.8%。共推广种植全膜玉米10.7万亩、优质洋芋26.2万亩、优质豆类和中药材5.4万亩,新建果园2万亩、养殖小区6个、规模养殖场9个。输转劳务

9.3万人(次),创收8.5亿元。交通道路、节水改造、梯田建设、安全饮水、农村沼气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顺利推进。扶贫开发、新农村和城乡一体化建设进展良好。

(二)工业经济增速稳步回升。受天水祁连山水泥有限公司生产、销售好转的带动,全县工业经济增速继续回升。1-3季度全县7家规模企业预计实现工业增加值1.89亿元,同比增长17.8%,较1-8月份提升1.2个百分点。实现工业总产值6.1亿元,增长24.5%,实现销售产值6亿元,增长21.6%,利税总额4836万元,下降26.3%。工业主要产品水泥产量70万吨,下降25.5%。规模企业生产用电量累计达到8689万度,同比下降9.1%。

(三)项目工作成效显著。前三季度,全县共组织实施各类在建项目137项,总投资23亿元。争取到国家投资项目69项,总投资6.9亿元,其中国家投资4.7亿元。在项目建设的强力带动下,全县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了快速增长。全县预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4.3亿元,同比增长43.7%,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83%。其中500万元以上城镇投资26.6亿元,增长1.2倍;房地产投资3亿元,增长23.1%;500万元以上农村非农户投资2.8亿元,增长21.7%;农户投资2亿元,增长16.9%。

(四)消费市场活跃旺盛。前三季度,共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3亿元,增长26.6%,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70%。其中限额以上批发业商品销售额2280万元,同比增长43%;限额以上零售业商品销售额4007万元,增长47.9%;限上住宿业实现营业额923万元,增长46.5%;限上餐饮业实现营业额509万元,增长54.2%。

(五)财政金融运行平稳。前三季度,全县实现大口径财政收入1.47亿元,同比增长30.5%,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95.5%。财政支出达9.2亿元,同比增长39.9%。1-8月份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7亿元, 同比增长24.7%,其中个人储蓄存款余额24.2亿元,同比增长18%。贷款余额为19.6亿元, 同比增长57.6%,存贷比首次达到53.2%,较1-7月份提升1.2个百分点,金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六)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前三季度,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完成9154元,同比增长24%,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83%;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完成2940元,增长21.4%,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91%。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前三季度,全县经济在面临诸多困难的形势下,仍然保持了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但是,受内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式科学发展的压力仍然很大,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农村发展基础脆弱,自然灾害对农业发展造成较大影响,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难度仍然较大。二是工业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对重点企业的依赖程度较高,前三季度工业增加值仅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2%,占第二产业增加值的50%。三是保持固

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困难较大。因统计方法制度改革,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只统计500万元以上城镇、农村非农户项目和农户投资,将500万元以下城镇、农村非农户投资项目不再纳入统计范围,保持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存在较多困难。四是第三产业对经济发展支撑不够。另外,在财源培植、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民生问题改善等方面还有不少欠账。

三、做好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建议

(一)认真学习贯彻县第十三次党代会和县第十六届人代会第一次会议精神。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贯彻落实县第十三次党代会和县第十六届人代会第一次会议精神,正视当前及今后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充分认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优势和机遇,明确今后全县工作的目标任务和重点,以及县委、县政府对今后五年工作的总体安排部署,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推动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二)全面完成今年重点工作重点项目任务。县委、县政府年初确定的65项重点工作重点项目,是今年全县的中心工作。要充分利用剩余时间,查漏补缺,加快进度,严格按照要求,保证按期完成任务。一要抓好农业和农村工作。抓好蔬菜主导产业发展,集中力量搞好国家级渭河川道10万亩设施蔬菜生产示范区渠路配套、科技示范园土地流转和洛门蔬菜批发市场改扩建三项工作。抓好秋季造林,完成1.5万亩果园建设。抓好全膜玉米地块预留,力争完成3万亩秋季覆膜任务。加快农村安全饮水、农村沼气和梯田建设进度,确保全面完成当年建设任务。继续搞好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和城乡一体化试点等农业农村重点工作。二要抓好城镇经济发展。继续支持重点企业加快发展,保证企业生产经营顺利开展。加强联系与洽谈,全力争取祁连山水泥异地迁建项目早日启动。加快县工业园区建设进度,力争10月底前园内道路和部分项目开工建设。加快发展商贸旅游经济,搞好商贸市场建设,积极落实各项刺激消费政策,进一步扩大全县消费规模。打好“五色旅游”品牌,加快发展旅游经济,重点抓好景区景点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和宣传推介。抓好财政金融工作,力争全面完成今年财政收入任务,保持全县金融平稳运行。三要全力抓好项目工作。要抓好已上报项目的争取工作,加强与省、市的沟通衔接,力争项目尽快下达投资计划。要加快在建项目建设进度,力争项目尽快建成并发挥效益。对已下达投资计划还未开工建设的项目,要加快前期项目工作进度,抓紧办理各项手续,积极落实各项开工条件,力争项目尽快开工建设,并形成较多的实物工程量。四要抓好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完成大城区总体规划修编,做好区域建设详细规划。加快武山大道、红峪河桥改造、污水处理厂等重点工程进度,启动建设火车站新区和渭河人行桥。加快公安、司法、人社等15个单位业务用房建设步伐。抓好供热点延伸、配套设施建设和设备检修,确保今冬按期高质量供热。认真搞好小城镇二轮开发改造。五要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加大工作力度,强化工作措施,全面完成教育、卫生、计生、社保、就业、文化文物和广播电视等各项建设任务。

(三)抓好省市目标管理责任书任务和民生实事落实。全面完成经济社会发展、依法行政、节能工作、计划生育、国土资源、环境保护、生产安全、产品药品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机构编制等市上与我县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精心准备好年底省市的验收,确保验收取得较好名次。同时,要全面完成城乡就业、扶贫贴息贷款、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性住房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城区供热增容改造、交通道路建设、教育项目、堤防建设、整村推进和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群众文化活动中心设施配套、社会福利、提高干部职工住房公积金比例等今年县政府承诺的十二件实事办理,向人民群众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配电线路运行技术分析 篇6

关键词:配电线路;电力系统;线路故障;环境因素

中图分类号:U6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11-0134-02

1 影响配电线路安全、稳定运行的因素分析

随着我国电网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配电线路暴露在外界环境中,必然会受到气候、环境、人为等因素的影响,致使其在运行中存在诸多问题隐患,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1 雷击造成配电线路跳闸事故频发

雷击雷电是威胁配电线路安全运行的重要自然灾害,能够引发强烈的热效应、机械力和电效应,极具破坏力。雷击会导致配电线路闪络,在我国跳闸率较高的地区,因雷击引起的跳闸次数约占高压线路运行总跳闸次数的50%~70%。尤其在地形复杂、土壤电阻率高、多雷的地区,雷击引起的配电线路运行事故率更高。当雷击中配电线路后,产生的雷电过电压直接导致配电设备介电强度下降,严重时会造成设备中电子器件的不可修复性损坏。同时,侵入波经配电线路传送到变电站后,会威胁电力设备的安全运行,所以,配电线路防雷已经成为确保电网稳定运行的必要措施。

1.2 覆冰、舞动造成配电线路断线、跳闸、倒杆

在低温雨雪天气中,因天气寒冷、湿度过高,在配电线路上容易聚集大量水气形成覆冰,造成严重的冰冻伤害。电力系统运行时,由于塔杆两侧受覆冰影响产生不平衡张力,致使导线在断落的情况下引发的冲击荷载会造成倒杆;配电线路结冰时产生收缩,在风力的作用下引起震荡,若电线难以承受震荡以及自身产生的重荷,必然会出现断裂。即使风的持续作用时间较短,也会使绝缘子、杆塔、导线和金具受到疲劳损伤。因此,线路舞动、覆冰是造成配电线路断线、倒杆、跳闸等事故的重要原因,不仅威胁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还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1.3 外力破坏造成配电线路运行事故

配电线路直接暴露在环境中,面临着各种线路交跨、建筑物阻挡、线路通道情况复杂等难题,一旦障碍物较多,便会增大配电线路事故的发生几率。因此,对于配电线路而言,外力破坏是影响其安全运行的重要因素之一,主要分为以下三种类型:其一,由于树木生长繁茂、过高,与架空线路之间的安全距离不足,使架空线易受树木的干扰;其二,工程建设施工中机械设备操作失误,损坏配电线路。车辆违规驾驶,对杆塔造成碰撞。尤其近些年来,市政工程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对配电线路的安全运行造成了严重影响;其三,铁塔金具被盗导致杆塔倾斜或风筝等腾空物体碰触配电线路造成线路损伤,均会导致运行事故的发生。

1.4 用户出门故障原因

引起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其一,用户设备陈旧老化,绝缘水平大幅度降低。这是因为用户缺乏应有的设备维护意识,他们一般都不愿将大量资金花费在用电设备的改造和维护上,这也是引起出门故障问题的主要原因;其二,用户用电管理比较混乱。由于严重缺少对电工技术的培训,从而导致了经常出现误操作的情况。同时,配电房的建设也不够规范,造成一些小动物经常会爬入配电房内,野蛮施工和违章作业等情况也非常容易引起电缆损坏。此外,用户的继电保护系统在投入运行后,因为疏于管理,使得继电保护的机械动作部分失灵,这种种情况都是引起用户出门故障的原因。

综上所述,为了有效降低和消除各种因素对配电线路安全运行的影响,必须加强对配电线路的技术管理。

2 确保配电线路正常运行技术的有效措施

2.1 确保配电线路正常运行的技术措施

2.1.1 配电线路运行维护技术措施。配电线路的运行维护管理要以电力行业标准架空送电线路运行规程和电业安全工作规程为执行依据,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将巡视、检修、反事故工作落实到位。为了调动起运行维护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单位还应当健全岗位责任制,确保每条线路的维护管理工作均由专人负责。当一条线路分属于不同运行单位负责管理时,应当准确界定分管范围,不能出现管理空白区。此外,为了确保配电线路实时处于监控状态,还应当落实交接班制度和定期巡视制度,要求值班人员认真完成交接程序,不得出现擅自离岗巡视。

2.1.2 配电线路设备检修技术措施。强化设备检修管理,为配电线路正常运行奠定良好基础。首先,在设备运行中若发现设备缺陷,要及时根据缺陷特点针对性地制定处理措施。如果设备缺陷在短期内难以对线路运行造成重要影响,则可将其列入到季度检修和年度检修计划中。如果设备缺陷能够在短期内对线路运行造成重大影响或已经造成影响,则必须采取安全技术措施尽快消除事故隐患;其次,在线路设备检修中,力求通过停电作业与带电作业相结合的方式减少停电检修的次数,并且使用先进的检修机具和工艺方法缩短检修时间,提高设备检修效率;最后,运行单位要根据巡视检测情况、设备检修周期、设备运行情况等,确定线路设备检修项目,科学编制下一年度检修计划,待年度检修计划报经上级主管部门审批合格后,再编制季度和月度检修计划,确保各项计划落实

到位。

2.1.3 加大运行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运行管理人员的业务技能高低直接影响着配电线路运行维护质量和效率,所以运行单位必须重视运行管理队伍建设,通过技术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在技术培训中,可采取多样化的形式,如现场考问讲评、技术问答、专题技术讲座、短期培训、实际演练、反事故演习等形式,调动起运行管理人员参与培训的积极性,确保培训成效,使运行管理人员达到“三熟三能”的要求。此外,供电企业要将《国家电网公司生产技能人员职业能力培训规范》作为人员培训的标准,对人员培训的成果进行客观评价,确保远期培训目标的逐步实现。

2.1.4 提高用户侧的技术途径。首先,应当进一步加强对用户的技术监督和法律法规宣传,并充分利用当前现有的网络资源,如果有必要可以定期组织配电管理技术培训班,对用户电工进行培训;其次,应当明确用户出门故障造成的损失需要由其自行承担,借此来督促用户加强对设备的改造和维护检修,并提高运行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加强对用户设备的运行管理;再次,把好用户配电设备安装质量验收关,尤其是避雷器、熔断器和绝缘子,应确保产品和安装质量合格。此外,还应加强对配电变压器高低压侧熔断器的管理,严禁使用不合格的保险丝,并防止用户随意降低保护的配置标准;最后,应要求用户做好配电设备区域内小动物的防范工作,可采取的方法有投放鼠药、加装挡板等等。

2.2 提高配电线路安全、稳定、可靠运行的技术措施

由于配电线路本身的结构较为复杂,加之线路上的设备较多,从而给运行维护管理工作增添了一定的难度。为了能够确保配电线路安全、稳定运行,应当采取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加以维护。

2.2.1 巡视检查。随着大量新用户的增加和老用户的拆除,配电线路无可避免地会发生路径调整、设备变化以及接户线增减等情况,为保证线路能够始终正常运行,就必须做好巡视检查工作。在进行巡视检查的过程中,应当特别注意配变、杆塔、接户线等有无增减变动以及线路沿线的建筑有无拆迁或改建,若是线路路径、配变位置、接户线数量、杆塔号等发生了改变,就必须对线路设备资料、图纸进行相应的调整,以免这些技术资料失去应有的作用。此外,在巡视检查时一旦发现线路沿线既有建筑拆迁或是改建导致接户线增减,应及时通知有关部门拆回电能表,并结清电费,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2.2.2 积极采用无需检修的设备。由于配电线路上的绝缘子和接头数量较多,并且大部分绝缘子都是轮式或针式的,致使无法对其进行带电测试,所以一般都不进行预试。以往基本上每年都需要对配变进行一次预试,现如今随着配变的制造工艺和质量都进一步提高,几乎不需要每年都进行预试。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配电线路中都采用了大量不需要检修的设备,如无油枕密封外壳、内置避雷器的配变等等,这些设备的应用有效提高了配电线路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2.3 建立配电线路故障预警系统。由于配电线路分布范围较广,仅仅凭借工作人员的日常巡视检查很难有效确保面面俱到,为了进一步确保线路运行的可靠性,应当建立配电线路故障预警系统。该系统不但能够检测线路周围大气环境的污染值,而且还能检测绝缘子表面的严密值,同时还可以采集到杆塔上的风速风向等数据,然后通过系统分析,并在其处于临界状态时发出报警信号,这样工作人员便可以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有助于确保配电线路的安全、可靠运行。

2.2.4 加装避雷器。雷电是影响配电线路安全运行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有效防范雷击对配电线路造成的影响,应当在线路上加装避雷器,这是线路防雷击最为经济和实用的途径,对于较长的配电线路可在容易遭受雷击的部位上加装避雷装置。除此之外,还应定期对接地网进行检测,确保其接地阻止始终保持在允许的范围内。同时,应当加强与当地气象部门的联系,收集相关的资料,这样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取到气象灾害预报,提前做好防范工作,使灾害对配电线路的影响降至最低。

参考文献

[1]冯学兴,冯超,刘维辉,刘江涛.浅议在输配电线路管理中开展状态检修的重要性及可行性[J].管理观察,2012,(10).

[2]陆鹏.基于Map Info的地理信息系统在配电线路管理系统中的应用[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08,(9).

[3]年江明.讨论加强10kV配电线路管理技术措施方案[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27).

作者简介:周毅华(1978—),男,广东东莞人,广东电网公司东莞常平供电分局工程师,工程硕士,研究方向:配网运行维护。

试运行分析 篇7

1 电力调控运行系统应用现状

1.1 专业的技术人员比较缺乏。

通过调查发现, 我国在电力行业中, 虽然已经构建并且运行了电力调控系统, 但是还是缺乏一定的技术人员, 无法满足运行维护的要求。这样就无法有效保证系统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影响到系统效能的发挥, 没有较高的工作效率。针对这种情况, 就需要配置足够的工作技术人员, 对电力调度相关的知识和应用技术进行熟练掌握, 以便对系统的运行进行维护。

1.2 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目前出现了诸多的电力调控系统新运行方法, 因为只有较短的运行时间, 运营管理经验比较缺乏, 没有办法对相关的管理制度进行科学制定。这样就没有相应的制度来约束电力调控系统的运行, 影响到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1.3 没有充分重视系统管理工作。

通过研究发现, 电力调度运行系统有着较强的实用性, 在系统运行过程中, 将整套系统的应用作为考虑重点, 没有科学的管理系统。在人员配置方面, 没有大力培训相关的技术人员, 如果运行过程中有问题出现, 向生产厂家推卸责任, 出现诸多的问题。

2 电力调控运行系统的优化方法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社会的用电需求越来越大, 电网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那么就对电力调度的控制、保护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不断提高电力系统调度运行和监控运行水平, 向各级调度中心及时发送相关信息, 这样才可以对电网和变电站的运行情况及时掌握。具体优化方法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2.1 电力调度运行系统的优化方法。

研究发现, 电力调度运行系统有着诸多的功能, 如数据采集功能、信息处理功能、远程控制功能、历史趋势功能以及画面编辑和显示功能等等。要想促使这些功能得以实现, 就需要优化设计目标。

一是优化电力调度运行系统的设计目标。具体的设计目标是这样的, 不需要大规模改变电力调度运行系统, 在整个电力调度网络中平滑过渡小规模改进以后的应用系统, 促使系统的可扩展性和可扩充性得到提高。在网络方面, 需要对相关软件进行设计。在系统主站方面, 需要保证在正常运行过程中, 系统可以将主接线图和监视设备的状态给显示出来, 并且可以对系统运行过程中的数据进行采集, 能够及时自动存档这些数据, 对遥测量的运行曲线图进行绘制。

二是电力调度运行系统的优化原则。保证优化后的系统具有足够的开放性, 开放电力调度运行系统之后, 能够和其他机构共享信息, 避免信息冗杂情况出现于系统中, 最大限度地降低信息冲突问题发生的几率。开放性的实现, 可以促使企业内部更加方便地进行交流, 促使系统的兼容性得到提高, 能够有效连接外界的各种异种机。

要保证优化后的系统具有实用性, 在优化系统的过程中, 不能够损坏原来的设备和投资, 将计算机等现有的网络设备充分利用起来, 促使企业资源和资金得到节约。另外, 还需要将安全可靠的原则贯彻落实到系统优化过程中, 优先优化那些管理和维护起来比较便捷的系统。要保证优化后的系统具备可扩充性, 在优化电力调度运行系统时, 需要将电力系统的可扩充性充分体现出来, 使之能够有效适应以后的新技术。

2.2 电力监控运行系统的优化方法。

通过监控运行系统的应用, 可以实时监控调节电网设备, 录入相关数据, 促使电厂的自动化进程得到加快, 促使电力系统的无人值守运行得以实现。监控系统综合了多项技术和设备, 如控制仪表、PLC技术以及数据采集装置等。这样即使无人值班, 电力系统正常运行也可以得到保证。比如, 通过应用电话报警系统, 有报警信号发出于监控系统, 这些报警通知信号可以被调度部门及时接收, 然后结合报警信号等级, 进行智能处理, 促使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得到有效保证。同时, 还需要优化PLC和电能监控系统。过去在采集电度量数据时, 需要有电压脉冲进入监控系统, 那么就需要重新设置电度量的初始值, 这样监控系统的工作量就会大大加大。同时, 也无法有效保证电度量监测值的正确性。因此, 就需要优化监控运行系统, 有效应用智能电度表, 使监控系统在实现独立性的基础上, 满足通信需求, 并且监控运行系统中可以共享相关信息, 促使监控系统更加安全稳定地运行。

3 结语

通过上文的叙述分析我们可以得知, 随着时代的发展, 我国电力系统规模越来越大, 对电力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和经济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这种情况, 就需要应用相应的优化措施, 促使电力调控系统的运行水平得到提升, 充分发挥电力调度的监控功能。本文从几个方面阐述了电力调控运行系统的安全运行, 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1]刘彦蔚.电力调控运行系统的优化方法[J].电子世界, 2013, 24 (13) :192-193.

[2]黄卓斌.浅谈电力调控运行系统的优化方法[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3, 21 (16) :104-106.

试运行分析 篇8

炼化企业的生产环境较为特殊, 对机电设备的运行要求也较高, 机电设备的正常运行也是炼化企业安全生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除此之外, 炼化企业的生产特点也要求机电设备能够长时间的连续正常运转。因此, 在炼化企业的机电设备安装完成之后, 在正常工作之前, 首先要对电动机部分以及其相关的部分做简单的启动调试, 这就是所谓的安装试运行。安装试运行的目的就是为了充分的考验设备的设计是否科学、制造是否合理、质量是否达标, 以检验设备的连续工作的可靠性, 对设备的整体质量做出评价。然而, 在实际的安装试运行过程中, 我们可能经常会发现一些异常情况, 导致机电设备因为启动失败而导致跳闸, 这种情况往往常见于容量较大的电动机。本文将分析异常现象出现的原因,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对策。

2、炼化企业机电设备出现异常现象的原因

炼化企业机电设备出现异常现象的原因答题可以分为内因和外因两类, 详情见表2-1:

3、炼化企业机电设备出现异常现象原因分析与对策

机电设备在安装试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常见的异常现象大体可以分为如下表所示的两类。

由于机电设备的制造工艺不同, 结构存在差别, 使用和维护的环境不一致, 因此即使是出自同一原因, 也可能导致不同的现象, 或者虽然是同一现象, 但出现该异常现象的原因也可能完全不同。因此, 要解决机电设备安装试运行过程中的异常现象, 首先就需要对其进行认真的调查和研究, 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并提出解决方法。

3.1 调查

首先, 要对机电设备的具体型号和规格进行了解, 然后对机电设备在异常现象出线钱的基本运行状况如负荷大小、声音、操作情况和温度升高情况进行了解。

3.2 察看异常现象

在进行调查之后, 可以根据调查的结果, 结合自己的观察, 查看机电设备出现的异常现象, 一般我们可以通过让机电设备短时间运转或者仪表测量的方式来察看。电动机端电压不足, 不能拖动相关的机泵运转, 相当于堵转状态, 时间一长, 热保护便动作跳闸。长延时跳闸更容易发生在电动机容量大。供电线路长, 双采取了降压起动的场合。有些制造商根据电动机容量较大的状况, 出厂时配置了降压起动装置, 使用者误以为降压起动设备有比无好, 也就用上去了。其结果是电动机端电压更低, 问题更突出。当电动机与其电动机控制中心相距较远, 例如大于200m时, 其线路本身也能限制起动电流值, 那时就不一定需要降压起动了。当然这是要经过计算下结论的。

3.3 机电设备安装试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异常现象的解决对策

在调查和查看异常现象之后, 可以依据表3-2所示的方法对异常现象进行处理。

4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机电设备的运用范围越来越广, 而由于机电设备的设计、制造以及其他方面存在的差异, 在不同的环境或者不同的负载条件下使用机电设备都有可能造成机电设备出现异常, 我们在安装试运行的过程中就要发现这些异常现象, 并对问题加以解决。通过对炼化企业的机电设备的运行进行研究我们发现, 机电设备安装试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基本上也是正常的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 在试运行过程中把这些问题都加以解决无疑能够有效地减少生产过程中机电设备出现各种问题的频率, 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

参考文献

[1]赵璟妮.机电一体化集成装配装置安全性分析与措施[J].硅谷, 2009, (20) .

[2]张炜.浅谈大型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1, (03) .

[3]梁德强.小议机电设备安装试运行异常现象分析与对策[J].科技资讯, 2008, (15)

试运行分析 篇9

信息网络流量监测与分析系统上线前, 网络设备和监控系统一旦发生故障, 管理人员只能逐一排查, 最快也需要30 min的时间才能定位故障点。随着黑龙江电力公司信息网络规模日益庞大, 各类应用系统不断增加, 在网络应用性能实时监控方面的需求日益迫切, 需要一套完整、有效、易于使用的网络性能监控和网络行为分析系统。为切实解决信息网络规模庞大、新增应用系统繁多导致网络运行分析和故障排除困难等现状, 黑龙江电力公司部署应用了信息网络流量监测与分析系统, 在常规的应用系统纵向监控模式基础上, 应用先进的网络及应用性能分析与Cascade可视化模型, 实现了各服务器之间、各应用系统之间以及与终端机之间的横向监控, 形成立体式监控管理模式。

黑龙江电力公司研发的信息网络流量监测与分析系统提供了供电企业范围内的应用性能、服务器数据及应用相关性分析, 能评估、调整及加速其网络性能, 实现实时、主动监测终端用户的应用响应体验。针对全网段的服务器进行精确定位, 有利于资产管理及一些非关键业务的整合,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在节省成本的前提下, 提高整体的服务响应效率。一旦发生病毒入侵、数据传送异常等情况, 该系统可瞬间锁定关联的服务器、业务应用系统及终端机, 并提供故障排除分析报告。这种“分秒级”故障锁定能力, 颠覆了传统的人工排查方式。

电网运行技术分析 篇10

关键词:配电,保护,技术

1 馈线保护的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电力用户用电的依靠性越来越强, 供电可靠性和供电电能质量成为配电网的工作重点, 而配电网馈线保护的主要作用也成为提高供电可靠性和提高电能质量, 具体包括馈线故障切除、故障隔离和恢复供电。具体实现方式有以下几种:

1.1 传统的电流保护

过电流保护是最基本的继电保护之一。考虑到经济原因, 配电网馈线保护广泛采用电流保护。配电线路一般很短, 由于配电网不存在稳定问题, 为了确保电流保护动作的选择性, 采用时间配合的方式实现全线路的保护。常用的方式有反时限电流保护和三段电流保护, 其中反时限电流保护的时间配合特性又分为标准反时限、非常反时限、极端反时限和超反时限。这类保护整定方便、配合灵活、价格便宜, 同时可以包含低电压闭锁或方向闭锁, 以提高可靠性;增加重合闸功能、低周减载功能和小电流接地选线功能。

1.2 基于馈线自动化保护

配电自动化包括馈线自动化和配电治理系统, 其中馈线自动化实现对馈线信息的采集和控制, 同时也实现了馈线保护。馈线自动化的核心是通信, 以通信为基础可以实现配电网全局性的数据采集与控制, 从而实现配电SCADA、配电高级应用 (PAS) 。同时以地理信息系统 (GIS) 为平台实现了配电网的设备治理、图资治理, 而SCADA、GIS和PAS的一体化则促使配电自动化成为提供配电网保护与监控、配电网治理的全方位自动化运行治理系统。这种馈线自动化的基本原理如下:当在开关S1和开关S2之间发生故障 (非单相接地) , 线路出口保护使断路器B1动作, 将故障线路切除, 装设在S1处的FTU检测到故障电流而装设在开关S2处的FTU没有故障电流流过, 此时自动化系统将确认该故障发生在S1与S2之间, 遥控跳开S1和S2实现故障隔离并遥控合上线路出口的断路器, 最后合上联络开关S3完成向非故障区域的恢复供电。

2 现代馈线保护

配电自动化中的馈线自动化较好地实现了馈线保护功能。但是随着配电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及实践, 对配电网保护的目的也要悄然发生变化。最初的配电网保护是以低成本的电流保护切除馈线故障, 随着对供电可靠性要求的提高, 又出现以低成本的重合器方式实现故障隔离、恢复供电, 随着配电自动化的实施, 馈线保护体现为基于远方通信的集中控制式的馈线自动化方式。在配电自动化的基础上, 配电网通信得到充分重视, 成本自动化的核心。目前国内的主流通信方式是光纤通信, 具体分为光纤环网和光纤以太网。建立在光纤通信基础上的馈线保护的实现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1) 电流保护切除故障; (2) 集中式的配电主站或子站遥控FTU实现故障隔离; (3) 集中式的配电主站或子站遥控FTU实现向非故障区域的恢复供电。

这种实现方式实质上是在自动装置无选择性动作后的恢复供电。假如能够解决馈线故障时保护动作的选择性, 就可以大大提高馈线保护的性能, 从而一次性地实现故障切除与故障隔离。这需要馈线上的多个保护装置利用快速通信协同动作, 共同实现有选择性的故障隔离, 这就是馈线系统保护的基本思想。

3 馈线系统保护技术

3.1 基本原理

馈线系统保护实现的前提条件如下: (1) 快速通信; (2) 控制对象是断路器; (3) 终端是保护装置, 而非TTU。

在高压线路保护中, 高频保护、电流差动保护都是依靠快速通信实现的主保护, 馈线系统保护是在多于两个装置之间通信的基础上实现的区域性保护。基本原理如下:该系统采用断路器作为分段开关, A、B、C、D、E、F.对于变电站M, 手拉手的线路为A至D之间的部分。变电站N则对应于C至F之间的部分。N侧的馈线系统保护则控制开关A、B、C、D的保护单元UR1至UR7组成。

当线路故障F1发生在BC区段, 开关A、B处将流过故障电流, 开关C处无故障电流。但出现低电压。

3.2 故障区段信息

定义故障区段信息如下:

逻辑1:表示保护单元测量到故障电流,

逻辑0:表示保护单元未测量到故障电流, 但测量到低电压。

当故障发生后, 系统保护各单元向相邻保护单元交换故障区段, 对于一个保护单元, 当本身的故障区段信息与收到的故障区段信息的异或为1时, 出口跳闸。

为了确保故障区段信息识别的正确性, 在进行逻辑1的判定时, 可以增加低压闭锁及功率方向闭锁。

3.3 系统保护动作速度及其后备保护为了确保馈线保护的可靠性, 在馈线的首端UR1处设限时电流保护, 建议整定时间内0.2秒, 即要求馈线系统保护在200ms内完成故障隔离。

在保护动作时间上, 系统保护能够在20ms内识别出故障区段信息, 并起动通信。光纤通信速度很快, 考虑到重发多帧信息, 相邻保护单元之间的通信应在30ms内完成。断路器动作时间为40ms~100ms.这样, 只要通信环节理想即可实现快速保护。

3.4 馈线系统保护的应用前景

馈线系统保护在很大程度上沿续了高压线路纵联保护的基本原则。由于配电网的通信条件很可能十分理想。在此基础之上实现的馈线保护功能的性能大大提高。馈线系统保护利用通信实现了保护的选择性, 将故障识别、故障隔离、重合闸、恢复故障一次性完成, 具有以下优点: (1) 快速处理故障, 不需多次重合; (2) 快速切除故障, 提高了电动机类负荷的电能质量; (3) 直接将故障隔离在故障区段, 不影响非故障区段; (4) 功能完成下放到馈线保护装置, 无需配电主站、子站配合。

4 未来保护技术

继电保护的发展经历了电磁型、晶体管型、集成电路型和微机型。微机保护在拥有很强的计算能力的同时, 也具有很强的通信能力。通信技术, 尤其是快速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普及, 也推动了继电保护的发展。系统保护就是基于快速通信的由多个位于不同位置的保护装置共同构成的区域行广义保护。

电流保护、距离保护及主设备保护都是采集就地信息, 利用局部电气量完成故障的就地切除。线路纵联保护则是利用通信完成两点之间的故障信息交换, 进行处于异地的两个装置协同动作。近年来出现的分布式母差保护则是利用快速的通信网络实现多个装置之间的快速协同动作假如由位于广域电网的不同变电站的保护装置共同构成协同保护则很可能将继电保护的应用范围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这种协同保护不仅可以改进保护间的配合, 共同实现性能更理想的保护, 而且可以演生于基于继电保护相角测量的稳定监控协系统, 基于继电保护的高精度多端故障测距以及基于继电保护的电力系统动态模型及动态过程分析等应用领域。目前, 在输电网中已经出现了基于GPS的动态稳定系统和分散式行波测距系统。在配电网, 伴随贼配电自动化的开展。配电网馈线系统保护有可能率先得到应用。

5 结语

建立在快速通信基础上的系统保护是继电保护的发展方向之一。随着配电网改造的深入及配电网自动化技术的发展, 系统保护技术可能在配电网中率先得以应用。本文讨论了配电网馈线保护的发展过程, 提出了建立在配电自动化和光纤通信基础之上的馈线系统保护新原理。这种新原理能够进一步提高供电可靠性。同时, 系统保护分布式的功能也将提高配电自动化的主站及子站的性能, 是一种极具前途的馈线自动化新原理。

参考文献

10月能源运行形势分析 篇11

(一)煤炭供应情况

1、煤炭投资变化情况

北方地区逐步进入供暖季节,煤炭需求改善不大,价格仍有回落,煤炭投资同比继续下降。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15年1—10月,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投资3301亿元,同比下降16.5%,降幅与上月持平。

2、原煤产量变化情况

进入10月后,冬季用煤需求预期继续推动煤企生产积极性,原煤产量环比小幅回升,已是连续3月环比回升。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15年10月我国原煤产量3.17亿吨,同比下降1.2%;环比增加427万吨,增长1.37%;1-10月,原煤产量30.45亿吨,同比下降3.6%。

3、煤炭进出口变化情况

煤炭进口量同比大幅下降,降幅进一步扩大。沿海地区火电需求持续低迷、国内煤价大幅回落及汇率波动导致贸易商操作风险增加等因素叠加,成为进口煤大幅回落的主要原因。10月,我国硬煤及褐煤进口量为1396万吨,同比减少617万吨,下降30.7%。

10月,我国出口硬煤及褐煤52万吨,同比增长6.12%,增速比上月回落59.8个百分点;环比减少21万吨,下降28.77%。1—10月,累计出口454万吨,比去年同期减少32万吨,下降6.58%。

(二)煤炭运输形势及运价

1、全国铁路煤炭及电煤发运量情况

主要运煤通道煤炭发运量较去年同期继续大幅下降。市场低迷之下,铁路大秦线面临着货源短缺、需求不旺的困境,煤炭发运量大减。今年1—10月,铁路大秦线发运煤炭33482万吨,同比减少3931万吨,日均发运量仅为109万吨。预计今年能够完成煤炭运量40500万吨,同比减少4500万吨。

2、沿海煤炭运价变化情况

沿海煤炭运价先抑后扬。大秦线秋季检修前,电厂并未如以往出现阶段性补库;反而充足的库存使得电厂不断压低采购计划,沿海运输市场需求清淡;进入中下旬,大型煤企相继降价促销,市场需求得以释放,沿海运输价格逐步反弹。

11月13日,上海航运交易所发布的煤炭货种运价指数报收796.96点,较上周下跌1.1%。

二、油气

(一)石油供应情况

1、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投资增长情况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投资增速下滑。1—10月,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投资2558亿元,同比增长1.7%,增速比上月回落3.8个百分点。

2、天然原油产量增长情况

天然原油产量微幅增长。10月天然原油产量1809万吨,同比增长0.2%,增速比上月回落2.5个百分点。1—10月,天然原油产量17893万吨,同比增长2.3%。

3、原油、成品油进出口情况

10月原油进口量同比增长、环比下降。10月我国原油进口量2635万吨,同比增长9.38%;环比下降5.7%。1—10月,我国累计进口原油27497万吨,同比增长8.86%;进口均价为每吨2564.2元,下跌45.8%。

10月成品油进口量同比、环比“双降”。10月我国成品油进口203万吨,同比下降11%,环比下降24.8%;出口328万吨,同比增长4.46%,环比下降7.6%;成品油净出口125万吨。1—10月,成品油累计进口2518万吨,同比增长3.1%;进口均价为每吨2999.7元,下跌39.8%。累计出口2773万吨,同比增长13.65%;累计净出口255万吨。

(二)天然气供应情况

天然气产量小幅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0月,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天然气产量104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4%,增速比上月加快0.3个百分点。1—10月,天然气产量1035亿立方米,同比增长2.7%。

三、电力

(一)1—10月用电量变化情况

受宏观经济继续下行、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同比下降影响,10月全社会用电量连续2月负增长。10月,全社会用电量4491亿千瓦时,同比下降0.2%,降幅较上月扩大0.1百分点,较去年同期回落3.3个百分点。1—10月,我国全社会用电量4583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0.7%,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3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用电量增长依然不振,第三产业、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增速均有所回落。10月第一产业用电量7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6%,增速比上月提高1.5个百分点。受钢铁、建材等高耗能行业用电量大幅下降影响,第二产业用电量继续负增长。10月第二产业用电3298亿千瓦时,同比下降1.9%,降幅比上月收窄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增速有所回落。10月第三产业用电量55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6%,增速较上月回落1.6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回落4.45个百分点。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56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7%,增速比上月回落2.2个百分点。

1—10月,第一产业用电量87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0%;第二产业用电量32858亿千瓦时,同比下降1.1%;第三产业用电量595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1%;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614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6%。

(二)全国发电量变化情况

由于工业生产增速继续减缓、用电需求回落,10月全国规模以上电厂发电量4454亿千瓦时,同比下降3.2%,增速较上年同期回落5.1个百分点,较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1—10月发电量46511亿千瓦时,同比下降0.06%,累计用电量增速继今年3月份之后再次出现负增长,增速比去年同期下降4.27个百分点。

10月,全国规模以上发电厂水力发电量为995亿千瓦时,约占全部发电量的22.3%,较上年同期增加0.58个百分点;火力发电量为3107亿千瓦时,占全部发电量的69.77%,较上年同期降低2.34个百分点;核能发电量为142亿千瓦时,占全部发电量的3.19%,较上年同期增加0.53个百分点;风力发电量为170亿千瓦时,占全部发电量的3.81%,较上年同期增加0.64个百分点。

(三)全国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变化情况

由于发电装机容量增长较快,而需求增长疲软,全国发电设备利用小时同比继续降低,火电利用小时降幅较大。1—10月,全国发电设备累计平均利用小时为3279小时,比上年同期下降268小时。其中,水电2989小时,比上年同期下降114小时;火电3563小时,比上年同期下降304小时;核电5853小时,比上年同期下降318小时;并网风电1473小时,比上年同期下降33小时。

全国发电设备利用小时同比、环比均降。10月全国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307小时,比去年同期减少36小时,比上月减少7小时。

水电设备利用小时同比、环比均降。10月全国水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350小时,比去年同期降低30小时,比上月降低15小时。

火电设备利用小时同比、环比均降。由于火力发电量同比继续下降,10月全国火电设备利用小时316小时,比上月降低6小时,比去年同期降低39小时。

四、新能源

(一)风电投资和新增装机容量

1—10月,风电投资完成额775亿元,同比增长21.8%,增速比上月加快0.9个百分点;风电投资占全国总投资的29.8%,比去年同期提高3.9个百分点。

1—10月,全国新增风电装机1384万千瓦,比去年同期多投产648万千瓦,同比增长87.98%。其中,山西、甘肃、宁夏、新疆、内蒙古、云南等省新增风电装机较多,分别为187、169、145、128、110和104万千瓦,均超100万千瓦。

(二)太阳能发电投资和新增装机容量

1—10月,太阳能发电投资约112亿元,占总投资比重4.3%,比去年同期提高1.45个百分点。

新增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同比继续高速增长。1—10月,全国新增太阳能装机731万千瓦,较上年多投产534万千瓦,同比增长达2.7倍。新疆、甘肃、宁夏、河北等省新增太阳能装机较多,均多于50万千瓦。

五、结论与展望

10月我国煤炭进口量同比大幅下降,出口量同比增速大幅回落;沿海煤炭运价先抑后扬;动力煤价继续下滑;重点电厂煤炭库存较上月快速回升,库存可用天数增加,日耗煤量回落。石油、天然气投资同比增速减缓,原油产量微幅增长,进口量环比下降,成品油进口量同比、环比均降。10月天然气产量小幅增长。新能源方面,1—10月风电投资保持快速增长,新投产太阳能发电装机增长迅猛。

10月全社会用电量持续负增长。由于经济弱势下行,用电量延续下降趋势,同比下降0.2%,其中第三产业、城乡居民生活用电保持较快增长,第二产业用电量同比继续下降,制造业用电量降幅扩大。1—10月轻工业用电比重上升、重工业用电比重下降较大,显示工业用电内部结构逐渐改善。

10月全国发电量连续2个月负增长。其中水电受来水好转影响增速由负转正;火电同比继续下降,降幅略有扩大;核能发电量保持快速增长;风力发电量较快增长。

1—10月全国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同比下降268小时。其中10月当月全国发电设备利用小时同比、环比均降,水电、火电设备利用小时同比、环比均降。

试运行分析 篇12

关键词:微网,经济运行,运行调度模式,调度策略,遗传算法,热电联产,网架结构,模型

0 引言

微网[1,2,3]将各种分布式电源、负荷、储能单元及控制装置等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单一可控的单元,向用户同时提供电能和热能,实现热电联产CHP(Combined Heat and Power)。微网已经成为智能电网中管理分布式能源的一种有效技术手段,针对微网的运行控制等方面已开展了广泛的研究[4,5,6,7]。

目前对微网系统的经济运行与优化调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分布式电源、负荷及储能装置等都集中接于同一母线的简化微网结构。文献[8]针对由风、光、储、燃料电池、余热锅炉及热/电负荷等构成的热电联产型微网系统,在微网可以与外网自由双向交换功率的调度模式下,建立了经济运行优化模型;文献[9]给出了供电、供热、供气一体化的微网结构,在考虑温室气体、污染物排放约束以及微网与外网可以自由双向交换功率的基础上,实现热、电、气各种能源的综合优化;国内学者刘小平、丁明等针对微网运行中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在微网不可以向外网倒送功率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机会约束规划的微网系统动态经济调度模型[10];文献[11]在微网可以从外网吸收功率、但不可以向外网输出功率的运行调度模式下,讨论了不同电力市场方案对经济调度的影响。但是,这些研究很少针对具体的网架进行经济调度,一般只考虑系统的有功平衡,较少考虑无功的影响,也并未考虑同时优化调度微源的有功和无功出力;另一方面,相应的约束条件过于简化,对微网联络线交换功率、旋转备用、储能元件充放电等指标与约束条件很少考虑。

本文以一个包含光伏PV(Photo Voltaic)、风机WT(Wind Turbine)、微型燃气轮机MT(Micro Turbine)、燃料电池FC(Fuel Cell)、蓄电池SB(Storage Battery)及热电负荷的微网为对象,建立热电联供型微网经济运行模型,在考虑FC、SB的同时输出有功和无功,并在满足能量供需平衡、电能质量和SB充放电深度等约束条件的基础上,运用改进遗传算法优化了考虑实时电价的并网运行方式下各微源的有功、无功出力,并对比分析了微网与外网交互功率的约束及不同运行调度模式对经济调度的影响。

1 微网系统运行优化模型

在单位时间间隔Δt内,本文作如下假设:微源的有功和无功出力恒定;热、电负荷需求恒定;微网与主网间的交互功率恒定且交互电价维持恒定。对于Δt选取不同的值,以下所建立的优化模型都适用,本文取Δt为1 h来分析。

1.1 微源建模

1.1.1 MT模型

含MT的热电联产系统的数学模型:

其中,QMT(t)为t时刻MT排气余热量;ηe(t)为t时刻MT的发电效率;η1为MT散热损失系数;Pe(t)为t时刻MT输出的电功率;Qhe(t)为t时刻MT烟气余热提供的制热量;Khe为溴冷机的制热系数;VMT为MT消耗的天然气量;Δt为MT的运行时间;L为天然气低热热值,取9.7 k W·h/m3。

MT的燃料成本计算式为:

其中,Cn1为天然气价格,本文取为2.5元/m3。

本文算例基于Capstone公司的C65型MT,其ηe(t)与Pe(t)的函数参见文献[12]。

1.1.2 FC模型

FC发电过程中的燃料消耗费用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PFC(t)、ηFC(t)分别为t时刻FC的输出功率与总效率。

本文算例基于质子交换膜FC(40 k W IFC PC-29),其ηFC(t)与PFC(t)的函数参见文献[12]。

1.1.3 SB模型

SB[13]在t时刻的剩余电量与SB在t-1时刻的剩余电量、t-1时刻到t时刻SB的充放电量和电量衰减量有关。

设SB在t时刻的充放电功率为PSB(t),放电时,PSB(t)≥0,t时刻的剩余容量为:

SB充电时,PSB(t)≤0,t时刻的剩余容量为:

其中,SOC(t)为t时刻SB的剩余容量;ηC、ηD分别为充、放电效率;DB为SB单位时间间隔的自放电比例;QBS为SB的总容量。

PV的出力模型参见文献[14-15],WT的出力模型参见文献[16]。

1.2 目标函数

本文未考虑微源的运行状态变化快等特点,仍采用常规的日前调度模型[17],目标函数为微网一天内由发电成本(包括燃料成本、投资折旧成本、运行维护成本)、污染排放物对环境的影响成本、微网与外网的交互成本以及热电联产系统的制热收益所构成的综合成本[18,19,20,21]最低。

其中,Cf(t)、CDP(t)、COM(t)、Ce(t)分别为t时刻各微源的燃料成本、投资折旧成本、运行维护成本、环境成本总和;Cgrid为微网与外网的交互成本;Csh为热电联产系统的制热收益;Fi为第i个微源的燃料成本函数;Pi(t)为第i个微源t时刻的有功出力;n为微源的个数;Caz,i为第i个微源的单位容量安装成本;ki为第i个微源的容量因数,ki=第i个微源的年发电量/(8760×该微源的额定功率);r为年利率;ni为第i个微源的投资偿还期;KOM,i为第i个微源的单位电量运行维护成本系数;Ve j为第j项污染物的环境价值;Vj为第j项污染物所受罚款;Qij为第i个微电源单位电量的第j项污染物排放量;m为污染物的种类;CP(t)、CS(t)分别为t时刻微网向外网的购电电价和售电电价;CGP(t)、CSP(t)分别为t时刻微网向外网的购电量和售电量;Qhe为热电联产系统的制热量;Kph为单位制热量的售价。

1.3 约束条件

a.潮流约束。

其中,Pfs、Qfs分别为节点f(f=1,2,…,h)给定的有功和无功功率值,h为系统节点数;Gfg、Bfg、θfg分别为节点f和节点g之间的导纳和相角差;gf表示与节点f相连的节点。

b.运行电压约束。

其中,Uf,min、Uf,max分别为节点f上运行电压的最小、最大值。

c.PV、WT和MT的有功出力约束。

其中,Pi,min、Pi,max分别为第i个微源有功功率的最小、最大值。

d.MT爬坡率约束[22]。

增负荷时:

减负荷时:

其中,Rup,MT、Rdown,MT分别为MT增加和降低有功功率的限值。

e.微网与外网允许交互的传输功率约束。

其中,PGrid,min、PGrid,max、QGrid,min、QGrid,max分别为微网与外网允许交互传输的最小、最大有功功率和最小、最大无功功率;cosφ为联络线传输功率的功率因数;c为联络线传输功率的功率因数限值。

式(19)—(21)表明将微网作为外部电网的一个“可控负荷”,保证联络线与微网交互传输的功率保持在一定的范围,且具有较高的功率因数,确保了联络线传输功率的安全性且更符合供电公司对接入微网的要求。

f.SB运行约束。

其中,PSB,max、PSB,min分别为SB的最大和最小有功功率;Sinv,SB为SB逆变器的容量;PSB(t)、QSB(t)分别为t时刻SB交流侧的充放电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SOCmin、SOCmax分别为SB的最小和最大剩余容量。

从式(24)可以看出,SB的无功出力仅受逆变器容量的限制,与设备本身的容量无关[23]。

g.FC运行约束。

其中,PFC,min、PFC,max分别为FC有功功率的最小、最大值;PFC(t)、QFC(t)分别为t时刻FC交流侧的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Sinv,FC为FC逆变器的容量。

式(23)、(24)及(27)、(28)表明SB和FC逆变器的容量优先分配给有功出力。

h.旋转备用约束。

其中,PD(t)、Ploss(t)、RD(t)分别为t时刻微网系统的总负荷、总网损和所需备用容量。

微源和外网的无功出力影响系统的网损,而网损与系统总有功负荷之和与微源和外网的总有功出力相等,从而无功出力影响了微源和外网的有功出力,进而影响各项成本。从式(24)、(28)可看出,微源的有功出力又影响其无功出力的变化范围,故本文模型是在有功与无功相互影响的基础上优化求解的。

1.4 系统运行调度模式

微网经济调度模型需要基于一种确定的运行调度模式进行优化,本文根据微网与外网间的能量交互方式及微网内分布式电源是否享受优先调度权,将微网与外网间的交互运行分为以下3种典型的调度模式[24]。

(1)模式1:优先利用微源来满足微网内的负荷需求,若存在功率缺额,可以从外网吸收功率,但不可以向外网输出功率。调度策略为:

a.由于PV和WT发电具有不可控性,且作为可再生能源不直接消耗燃料,不污染环境,故优先利用其出力,跟踪控制最大功率输出;

b.为使热电联产系统运行效率最高,其采用“以热定电”的方式,由热负荷确定MT的有功出力;

c.当WT、PV和MT的有功出力超过微网电负荷和网损时,超出的部分给SB充电,同时监视SB的充放电状态,当SB充满时依次切除部分发电成本较高的PV或WT;

d.当WT、PV和MT的有功出力无法满足微网电负荷和网损时,首先令SB输出有功,同时检测SB的充放电状态;

e.若SB在出力范围内无法确保微网安全可靠运行(在不切负荷的基础上,微网能在满足所有约束条件下运行),则优先调用FC的有功出力,若在FC出力范围内仍无法满足微网安全可靠运行,则再从外网购电。

(2)模式2:微源与外网共同参与系统的运行优化,但仍只可以从外网吸收功率,不可以倒送功率。调度策略为:

a.前4条调度策略同模式1;

b.若SB在出力范围内无法确保微网安全可靠运行,则比较FC的发电成本与购电成本,若FC的发电成本高于电价,则FC不发有功,微网从外网购电,此时若在联络线交换功率范围内仍无法满足微网安全可靠运行,则再调度FC发有功来满足微网安全可靠运行需求;

c.反之,若FC的发电成本低于电价,微网优先调用FC的有功出力,若在FC出力范围内仍无法满足微网安全可靠运行,则再从外网购电。

(3)模式3:微网可与外网自由双向交换功率,谷时电价较低不向外网售电,峰时电价较高,微网在安全可靠运行的基础上,可向外网售电。调度策略为:

a.前2条调度策略同模式1;

b.当WT、PV和MT的有功出力超过微网电负荷和网损时,超出的部分在峰时向外网出售,在谷时向SB充电(峰时电价高,谷时电价低,而SB的储能有限,采用此运行策略能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若SB充满则向外网售电,此时若FC发电成本低于电价,可在容量范围内增加出力向外网售电来获益;

c.当WT、PV和MT的有功出力无法满足微网电负荷和网损时,首先令SB输出有功,同时监视SB的充放电状态;

d.若SB在出力范围内可满足微网安全可靠运行,若在峰时可考虑增加SB的有功功率向外网售电,否则维持原出力;

e.若SB在出力范围内无法确保微网安全可靠运行,则再比较FC的发电成本与购电成本,若FC的发电成本高于电价,则FC不发有功,微网从外网购电,此时若在联络线交换功率范围内仍无法满足微网安全可靠运行,则再调度FC发有功来满足微网安全可靠运行需求;

f.反之,若FC的发电成本低于电价,微网优先调用FC的有功出力,若FC在出力范围内能满足微网安全可靠运行,可继续增加FC的有功出力向外网售电来获取收益,此时若在FC出力范围内仍无法满足微网安全可靠运行,则再从外网购电。

本文所提的经济调度策略与国家节能减排的政策相符,在满足节能环保调度的基础上,实现微网的经济效益最好。本文利用经济调度策略确定各微源的出力以及外网和微网之间传输功率的运行状态(即确定有功出力的状态变量),与下述改进遗传算法相结合,共同对模型进行优化求解。

2 模型求解算法

遗传算法是一种基于自然选择和基因遗传学原理的随机并行搜索算法,是一种寻求全局最优解而不需要任何初始化信息的高效优化算法。遗传算法的参数中交叉概率Pc和变异概率Pm的选择是影响遗传算法性能的关键,Pc越大,新个体产生的速度越快,然而Pc过大时遗传模式被破坏的可能性越大,Pc过小,会使得搜索过程缓慢。对于变异概率Pm,Pm过小,不容易产生新的个体结构,而Pm过大,遗传算法变成了纯粹的随机搜索算法。M.Srinvivas等提出了一种自适应算法,Pc和Pm能随适应度自动改变,但此算法对个体适应度接近或等于最大适应度时,Pc和Pm接近或等于0,这对进化初期是不利的,使得进化初期的优良个体处在一种不发生变化的状态,导致进化走向局部最优解的可能性增加[25]。本文对Pc和Pm做如下改进:

其中,fmax、fmin和favg分别为种群中的最大、最小和平均适应度;f′为要交叉的两个体中较大的适应度。取Pc1=0.85、Pc2=0.5、Pc3=0.2、Pm1=0.09、Pm2=0.05、Pm3=0.01。

改进算法使群体中最大适应度个体的Pc和Pm不为0,分别提高到Pc3和Pm3,使优良个体不处于一种停滞状态,从而使算法跳出局部最优解。而当个体的适应度小于平均适应度时,适应度值比较集中,容易陷入局部最优解,此时改进算法增大了Pc和Pm,从而增加了种群的多样性。

本文运用改进自适应遗传算法并采取轮盘赌选择、多点交叉和多点变异来求解以下算例。群体规模为30,迭代次数为300。由于遗传算法属于启发式优化算法,本身具有随机性,每次优化会有不同的结果,故下文结果均是重复计算20次得到的平均值。

3 算例分析

3.1 微网系统结构

本文在文献[26]中微网结构图的基础上进行了相应的改动,如图1所示。

图1中,电负荷1为居民负荷,最大有功功率为15 k W;电负荷2为商业负荷,最大有功功率为30 k W;电负荷3为工业负荷,最大有功功率为2×15 k W,属于可中断负荷;电负荷4为工业负荷,最大有功功率为40 k W。3种负荷的功率因数都取0.85。考虑到配网辐射状的网络结构与低压线路参数的特点,取线路电阻R=0.64Ω/km,X=0.1Ω/km。

3.2 基础数据

本文中制热收益取为0.1元/(k W·h)[12];电压允许偏差为-5%~+5%;微网与外网传输的有功和无功功率上、下限分别为50 k W、-50 k W和30.987 kvar、-30.987 kvar(外网向微网注入功率为正,反之为负),联络线传输功率的功率因数限值为0.85;SB逆变器的容量为60 k V·A,SB的最大、最小剩余容量和初始容量分别为100%、30%、70%的额定容量,其额定容量为900 k W·h;FC逆变器的容量为40 k V·A;峰时为09:00—24:00,谷时为01:00—08:00。各微源的相关信息如表1所示,WT出力、PV出力、热负荷、由热负荷求出的MT有功出力曲线以及3种性质电负荷的日负荷曲线(与该日最大电负荷百分比)如图2所示。实时电价参见文献[24],各微源污染物排放数据、污染物价值标准、罚款等级参见文献[21]。

3.3 优化结果

本文假设各时段微网不能仅与外网交互传输无功功率,且MT不提供无功出力。

3.3.1 考虑/不考虑联络线功率的功率因数限制对比

并网运行时,由于节点1连接配网,潮流计算时将其看成平衡节点,同时取它的电压作为微网的参考电压,MT、FC和SB都采用功率(PQ)控制。微网运行调度采用模式2时,不考虑联络线传输功率的功率因数限制(即式(21))的有功优化结果如图3所示,无功优化结果如图4所示;考虑联络线传输功率的功率因数限制的有功优化结果如图5所示,无功优化结果如图6所示,其中有功缺额=总有功负荷-PV有功出力-WT有功出力-MT有功出力,无功缺额=总无功负荷。

从图3可以看出,采用调度模式2时,能量只能由外网系统向微网系统传输,微网内部的电源与外网共同参与系统的优化运行。17:00之前微网的有功缺额主要由SB提供,当17:00时SB剩余电量到达下限后,系统的有功缺额主要由外网来提供,联络线传输功率主要起到了调峰的作用,FC仅在发电成本低于购电电价时才提供有功出力。

从图4可以看出,SB和FC在优先满足有功需求基础上所提供的无功,配合联络线无功来满足微网的无功需求。微网负荷较轻的时段(01:00—07:00和23:00—24:00),微网系统的无功需求主要由SB来提供,而其他时段主要由FC和外网来提供。

微网运行调度采用模式2且不考虑式(21)的约束时,一天内SB只需充电2次、放电1次,延长了SB的使用寿命。一天内联络线传输功率的最低功率因数为0.000377,综合成本为1323.7元。

微网运行调度采用模式2时,考虑式(21)约束与不考虑式(21)约束时,各微源的有功出力及外网提供的有功出力具有相似的规律。

从图6可以看出,在微网负荷较轻时段(01:00—07:00和23:00—24:00),系统的无功需求主要由SB来提供,而其他时段主要由SB和FC共同提供,微网只从外网吸收较少的无功,且外网向微网传输功率的功率因数较高,与微网作为一个可控负荷接入配网,配网对负荷电能质量的要求相符。

微网在采用模式2且考虑式(21)约束时,一天内SB需充电2次、放电1次,各时段联络线传输功率的功率因数都不低于0.85,综合成本为1344.1元。

微网运行调度采用模式2时,不考虑式(21)相比于考虑式(21)更有经济优势,但联络线传输功率的功率因数较差,与微网作为一个可控负荷接入配网,配网对负荷电能质量的要求不符。

3.3.2 系统运行时采用不同调度模式对比

在考虑式(21)的约束下,微网运行调度采用模式1时有功优化结果如图7所示,无功优化结果如图8所示;微网运行调度采用模式3时有功优化结果如图9所示,无功优化结果如图10所示。

从图7可以看出,采用调度模式1时,能量只能由外网向微网系统传输,当微网中存在有功缺额时,优先调用微源的出力,当所有微源的出力范围内仍无法满足微网安全可靠运行时才向外网购电。17:00之前微网的有功缺额主要由SB提供,当17:00时SB剩余电量到达下限后,有功缺额主要由FC来提供,FC在这里主要起到了调峰的作用,微网只在仅由内部电源无法满足微网安全可靠运行的时段(13:00—14:00)才向外网购电。

从图8可以看出,在微网负荷较轻时段(01:00—07:00和23:00—24:00),系统的无功需求主要由SB来提供,而其他时段主要由SB和FC共同提供,微网只在仅由内部电源无法满足微网安全可靠运行的时段(13:00—14:00)才向外网吸取少量的无功,且外网向微网传输功率的功率因数较高。

从图9可以看出,采用调度模式3时,能量在微网系统与外网系统间可双向自由交互,峰时微源在满足微网安全可靠运行的基础上,在出力范围内可增加出力向外网售电来获益。17:00之前微网系统的有功缺额主要由SB来提供,当17:00时SB剩余电量到达下限后,有功缺额主要由外网来提供,FC只在发电成本低于电价的时段(14:00)才提供有功出力。

从图10可看出,在微网负荷较轻时段(01:00—07:00),系统的无功需求主要由SB来提供,而其他时段主要由SB和FC共同提供,微网仅在峰时段才向外网吸取少量的无功,且外网向微网传输功率的功率因数较高。

对比负荷需求全部由外网系统提供的模式,在满足微网与外网交互功率约束的基础上,采用上述3种调度模式所需费用对比情况如下:外网供电、调度模式1、调度模式2、调度模式3所需费用分别为995.889、1 404、1 344.1、1 317.8元。可以看出,微网系统相比于外网供电模式在经济上不占优势,但微网提高了用户的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质量,有效利用了可再生能源,提高了环境效益。对比微网运行调度分别采用模式1、2、3,可知:采用模式3时,在满足微网安全可靠运行的基础上,微网在峰时利用成本较低的分布式电源可向外网售电来获取收益,较之采用模式1和模式2,使微网系统的经济效益有所提高;采用模式2时,在电价低于微源发电成本的时段,可优先从外网购电来满足微网功率缺额,较之采用模式1,使微网更具有经济优势。

4 结论

本文建立了考虑微源同时提供有功和无功出力并计及制热收益的热电联产型微网系统经济调度模型,以一个包含WT、PV、SB、MT、FC以及热/电负荷的具体微网为例,提出了不同运行调度模式下的经济调度策略,运用改进遗传算法优化了考虑实时电价的并网运行方式下各微源的有功、无功出力,并对比分析了微网与外网交互功率的约束以及不同运行调度模式对微网经济调度的影响,验证了所提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

上一篇:消除差异下一篇:现代会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