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的生成

2024-07-25

知识的生成(共12篇)

知识的生成 篇1

开发一个实用高效的智能诊断专家系统,有多方面的技术要求,其中,诊断知识库的形成(即故障知识的获取技术)是关键技术之一[1]。本文在Matlab软件的Simulink及Sim Mechanics工具箱的基础上,对机电一体化产品建模,并结合某型导弹多功能发射车起竖机构进行了故障知识获取研究。

1 仿真建模环境

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建模指的是将机电一体化产品按照其组成部分在计算机中用适当的模型表达出来。目前支持机电产品建模和仿真的商业软件按其建模方法主要分为三种:第一种方法为基于键合图(BondGraph)的建模方法。第二种方法为基于面向对象(ObjectOriented)的建模方法。第三种方法为基于方块图(Block Diagram)的建模方法[2]。

机电一体化产品组成的多域性,决定了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仿真环境的多功能性,即不但能仿真机械系统,而且能融合控制系统的仿真。业界广泛应用的Matlab软件具有强大的数值计算能力,它的Simulink环境可以进行控制系统建模与仿真,同时其最新推出的Sim Mechanics工具箱又实现了机械构件、铰接点、约束、传感器、驱动器等组成部分的建模与仿真。Sim Mechanics还可连接Simulink环境下建立的控制系统模型,体现面向对象的建模方法和方块图建模方法的紧密结合,提供了机电一体化产品建模与仿真的有效环境[3]。

2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组成分析

文献2介绍了目前比较典型的机电一体化系统结构组成的三种划分方法,如果我们要深刻认识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内涵,必须理解对这三种结构组成的划分,这对以后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会有很大的帮助。

考察机电一体化产品所实现的功能,关键核心问题是执行动作的实现,执行动作的实现是由执行机构或者受控的执行机构来实现的。因此,理论上将机电一体化系统组成划分为广义执行机构子系统、信息处理及控制子系统、传感检测子系统的三个子系统,如图1所示。这种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组成的划分,明确了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主要功能,尤其适合于对机电一体化系统按功能进行分解,以三个子系统为类别建立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计算机模型库,通过几个步骤:方案产生、模型选择、仿真、优化最后得到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最理想的方案。

3 某装备起竖臂的结构运动特征

3.1 起竖臂结构特征

起竖臂由两个纵梁、两个横梁、举梁、两上悬挂装置,平衡梁、两个铰接接头,两上接头、托座,两上梯子,两个支臂,两个支耳组件,板组件,扶手及脚蹬,传动机构组成。除此之外,在起竖臂上还装有电器设备,液压系统元件及支承帆布蓬和伪装的构件。

3.2 起竖臂的工作原理

起竖臂的起竖、回平、锁紧是通过起竖臂、起竖臂支架、液压系统、电控系统、微动开关以及相应执行机构(油缸、活塞杆、电动机等)来完成的。

4 起竖机构单元模型的建立

多功能发射车起竖机构主要由液压系统和传感测量部分组成。如图2所示,其组成为机械传动单元、伺服驱动单元和传感器测量部分。

利用Sim Mechanics工具箱建立系统的机械单元模型(如图3所示),在参考文献[4]中可见具体的建模步骤,模型表达了系统中各构件之间的相对运动关系。图中G表示系统的支座;实体B1表示螺杆;实体B2表示套筒;实体B3表示起竖臂;转动联接模块R1用于表达丝杆B1与G间的约束关系;S1为螺旋联接模块用于表示B1与B2为螺旋运动关系;转动联接模块R2用于表示B2与B3为转动联接关系。激励体J1将外部的运动通过S1传递给螺杆,输入端输入转速的激励传给J1;传感器BS为系统的输出端,它将起竖臂的转动角度传出。对于模型中的每一个模块都要求输入相应的参数。以构件B1为例,图4为其输入参数时的对话框。要求输入该构件的质量(Mass)和相应的转动惯量(Inertia)同时还要输入它的几何属性即坐标系统(Coordinatesystem),包含重心坐标、各连接点坐标以及相应的参考系.其它构件也有类似对话框输入相应的参数。然后用Simulink中的Subsystem功能对机械单元模型进行“简装”(Encapsulated),再经“精装”(mask)处理后就可形成与通用模块一样功能的新模块,如图5中的机械单元模块(Me Subsys含有一个输入端:螺杆转速的变化量,一个起竖臂转动角度输出端)。经封装后的模块,用户只须输入相应的参数,就可进行同类系统设计,从而提高开发效率。图中的PID和DCMotor两模块也是由Simulink基本模块经封装后获得,图6和图7分别为两模块具体仿真模型。其余模块均为Simulink的标准模块。

5 控制器参数的整定

机电系统设计一般分为稳态设计和动态设计阶段,前者主要根据系统中各元件的关系建立模型;而后则在此基础上,旨在改善系统的动态品质。对于一个给定系统控制方式的系统,动态设计的核心任务是设计校正装置(本文采用最典型PID控制器),使经补偿后的系统是稳定的,且满足各项动态指标的要求。本文仅取系统的三项动态指标为例(最大超调量Mp<5%;调整时间ts<0.2s;稳态误差ess<1%)。

进行校正装置设计时,首先在Simulink中做出上述系统的开环阶跃响应图(如图8中a所示),由图可知系统的调整时间ts约为1.2s;稳态误差为90%(均大于设计所要求的动态指标),无超调量。在开环分析基础上,利用齐格勒-尼可尔斯法则(Ziegler-Nichols),结合系统开环阶跃响应图初定PID参数(Kp=12、KI=40、Kd=1),并做出系统的阶跃响应图(如图8的b所示),由图可知其动态指标中调整时间虽然减少了,但其最大超调量约为35%大于动态指标要求。在此基础上依照Kp、Ki、Kd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规律,对PID参数进一步调整,充分利用Simulink仿真直观、快速的特点,经几次调整后就可获得满足系统动态性能要求的PID参数(Kp=350;Ki=300;Kd=50),其阶跃响应如图8中c所示(无超调量、无稳态误差、调整时间ts约为0.15s),完全满足系统动态性能要求。

6 起竖机构故障诊断知识的获取

起竖机构的故障诊断知识主要是通过对起竖机构机电一体化模型的研究获取。通过对模型不同状态运行状态的检测,形成知识库系统。

下面以几种常见的故障情况为例来说明知识获取的途径。

6.1 故障设置

(1)起竖臂不动作起竖臂不动作的原因很可能是动力系统出现问题或输入信号中断。

(2)起竖臂动作过快或过慢电机工作不正常或动力不足。

(3)起竖臂起竖角大于90度传感器系统出现问题。

6.2 知识生成与获取

起竖机构的各种故障可等效为不同的输入信号。通过对模型加载等效信号来等效故障。在加载信号的同时,对输出结果进行检测,不同的等效信号将产生不同的输出。通过输出即可判断出等效信号,通过等效信号即可得出故障源,至此,就可采取相应的措施对系统进行维修。将这些结果添加在数据库中,即形成知识库,从而达到知识获取的目的。

7 结论

利用mulink及Sim Mechanics对某机电一体化设备进行仿真,是故障诊断专家系统获取知识,建立知识库的有效可行的创新方法,并在“某型导弹装备战场抢修辅助系统”项目中得到应用。

参考文献

[1]廉师友.人工智能技术导论[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

[2]田永利,等.基于Matlab-SimMechanics的机电产品组成建模与仿真技术研究[J].机械设计与研究,2003,19(5):10-12.

[3]钟麟,王峰.MATLAB仿真技术应用教程[M].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

[4]SimMechanics for use with Simulink users’guide(Ver.1)[M],TheMathwords Inc,2001.

知识的生成 篇2

语句衔接知识生成性练习教案

语句衔接知识生成性练习教案 语句衔接题属高考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考查内容,从知识上看,属于消极修辞;从能力层级上看,属较高层次的“应用”(D级)类。此类题能力性、应用性、综合性较强,是语言运用方面的考查重点,也是学生备考复习时的一个难点,做这类试题,应按照“瞻前顾后,上联下串”的基本思想,从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事理顺序和逻辑顺序等方面去分析和思考,力求做到在思想内容方面事理通达,在表达形式方面文理顺畅。具体来讲,语意连贯、衔接紧凑的语句应做到:话题一致、照应与暗示、短语类型的一致、句式的勾联 情景和谐、结构严密、语句关系 、音节和谐。 一.题型分析高考“语句衔接题”一般从哪些角度来考查?又以怎样的题型出现?这是广大考生所关注的, 内容上 1、陈述对象(话题或叙述角度)的同一 2、句间顺序的合理 3、句间关系的吻合 4、情境氛围的协调 形式上 1、词语的照应与暗示2、短语类型的一致3、句式的勾联4、音韵的和谐 二、具体例析 我们对高考“语句衔接题”的命题角度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下面作具体的阐析。 (一)、话题一致在表现一个中心意思时,要围绕一个话题来安排句子,保持陈述对象或叙述角度的一致,而任意转换话题,容易造成思维的混乱。因此在做题时,看前后语句的陈述对象(主语、话题、叙述角度)是否保持同一,是常见的解题思路。 1、填到横线与上下文衔接最佳的一项是 (1992年高考第6题) 小明爬到床底下,偷偷躲了起来,---------,从床底下拽了出来,送到幼儿园去了。 A.妈妈找了好久,最后才发现了他 B.但后来还是让妈妈给找到了 C.使妈妈找了好久,终于把他找到了 D.但妈妈毕竟发现了他 [辨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保持陈述对象的一致性,是做到语言连贯的重要因素。从给定的语境上看,这道题的陈述对象(主语)是“小明”,要找到衔接恰当的语句,必须把握这一特点。A、D两项是以妈妈为陈述对象的,与给定的语句衔接欠佳,先排掉。再比较B、C,C项后一分句“终于把他找到了”的陈述对象是“妈妈”;而B项有“但”,能连接上句构成语意本身存在的转折关系,这样全句的陈述对象是“小明”,是最佳的答案。 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上下文衔接较好的一项是(1995年高考第6题) ①远处看,山顶上明显地有座宝塔。可是,走近一看才发现,宝塔并不在山顶上。 ②远处看,宝塔明显地坐落在山顶上。可是,走近一看才发现,宝塔并不在山顶上。 ③他们在工厂里向工人学习排版、印刷、装订等技术活。他们过去不但没有干过这些活,连见也没见过。 ④他们在工厂里向工人学习排版、印刷、装订等技术活。这些活他们过去不但没有干过,连见也没见过。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分析:①②句要从话题和陈述对象上考虑,①句的着眼点是“山顶上”,后半句又以“宝塔”为陈述对象,前后不一致;②句的前后均以“宝塔”为陈述对象,前后一致,表述连贯。③④句单从陈述对象上看,③句似乎更好,但若从语意的顺畅度或上下文的紧密与否上考虑,④句中的前半句的宾语作后半句的主语,紧扣“这些活”的话题,语意表达更为流畅。答案D。 3.填入下面横线上的两句话,与上下文接最恰当的一项是(高考第6题) 泰山的南天门又叫三天门,创建于元代,至今已有六百余年, 为“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 A.元代石刻“天门铭”在门外西侧。一副石刻对联在门的两旁, B.门外西侧有元代石刻“天门铭”。门两旁有石刻对联一副, C.元代石刻“天门铭”在门外西。门两旁有石刻对联一副, D.门外西侧有元代石刻“天门铭”。一副石刻对联在门的两旁, 分析:这道题要从叙述角度一致上考虑。本段文字是以“南天门”为叙述的中心,A 、C两项说的是“石刻”,先排除;D 项的.后半句说的是“对联”,前后叙述的对象改变了,只有B项承接上文先说“门外”,然后说“门两旁”,保持叙述角度的一致。答案B。 4.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京、皖、内蒙春季高考第6题) 公安干警及时赶赴现场侦察,中午12时,------------------ 。 A.在家里犯罪嫌疑人被抓获,全部赃物和赃款也同时起获 B.在犯罪嫌疑人家里将其抓获,全部赃物和赃款也同时起获 C.犯罪嫌疑人在家里被抓获,并起获了全部赃物和赃款 D.在犯罪嫌疑人家里将其抓获,并起获了全部赃物和赃款 分析:这道题从保持陈述对象一致上考虑。原句的主语的“公安干警”,后两个分句的主语应该是“公安干警”。答案D。 (二)、词语的照应与暗示 语句的照应和暗示是语言连贯的重要条件。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通过语意的把握和关键词语的分析,能准确地找出与所提示或暗示的词句相呼应的题肢。 1.跟下面的话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1990年全国成人高考第6题) 生产衬衫的关键工序是上领子和上袖子。二厂和三厂这两家衬衫厂各有所长:----------------- A.二厂上领子的技术比三厂强,三厂上袖子的技术比二厂强。 B.三厂上领子的技术没有三厂好,上袖子的技术比二厂强。 C.三厂上领子的技术没有三厂好,二厂上袖子的技术没有二厂强。 D.二厂上领子的技术比三厂强,上袖子的技术没有二厂强。 分析:此题主要看关键词语的昭示。横线前面的句中“二厂”、“三厂”两词提示了下文的句序;而“各有所长”及后面的冒号表明,下文分述的语句应突出两厂的“长处”,B项单说“三厂”,D项则单说“二厂”,C项又谈的是两厂各有所短,只有A项谈的是两家衬衫厂“各有所长”。答案A。 2.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最恰当的文句是(1991高考第9题) 自从“五四”以来,翻译介绍先进国家的文化成果就成了中国人民的迫切要求。。 A.这些翻译作品促进了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中国的书面语言 B.翻译作品日见其增多,一方面这些作品提高了中国艺术文化的素养,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中国书面语言的发展 C.翻译作品日见其增多,这些作品促进了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中国的书面语言 D.这些翻译作品提高了中国学术文化的素养,同时也促进了中国书面语言的发展 分析:四个选项都有“这些作品”的内容,A 、D两项中的“这些翻译作品”,承前没有具体的指代,B项“一方面……另一方面”是个语病句,C项在“这些作品”前面加了“翻译作品日见其增多”,前后有了照应,“这些”指代明确。答案C 。 3.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高考第6题) 去年夏天,我在杭州一所疗养院里休养。-------------江岸后面是起伏的山峦和绵延不断的树林。 ①这儿的景色真是美极了②那儿的景色真美③六和塔静静地矗立在钱塘江边, ④六和塔在钱塘江边静静地矗立着, ⑤帆影点点的江面上碧波粼粼, ⑥江面上帆影点点,碧波粼粼, A. ②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①④⑥ 这个写景片断写的是“去年夏天”“我”在杭州所见的景物,叙述时“我”已不在杭州,很明显,景物应该为远指,那么,比较①②两句,自然应选②句。据此,排除BD两项,然后再根据结构特点选出A项。这个例子提醒我们,在写景的衔接语句中,还要注意景物的远指与近指。去年夏天,我在杭州一所疗养院里休养。江岸后面是起伏的山峦和绵延不断的树林。 3.在横线处填入短语,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北京高考第4题) 保护动物,已不是人们陌生的话题。人类的发展,也早已达到可以把其他动物玩于掌中并主宰它们的运命的程度,但当、、、的时候,人类真正考虑过动物和人在生命意义上的平等吗? ①老虎服服帖帖在舞台上表演②用于实验的动物为科学献身③兔子小鸡成为孩子们的玩物④耕作的动物在田间地头劳作 A.④①②③ B.①③④② C.①④③② D.③①②④ 分析:原文中“把其他动物玩于掌中并主宰它们的命运的程度”,在语意上有提示作用,①③两句属动物被人类玩于掌中;②④句则属于动物被人类主宰运命;另外,先说④后说②还可以体现出语意上递进。答案B。 4.下面的句子前后脱节,请添加必要的词语,使它完整连贯。(20高考第22题) 我们学校已成为一所现代化的学校,除计算机室、语音教室外,校园宽带网、多媒体教室等先进的教学设备,崭新的实验大楼也已落成。 分析:原句中有“除……外”结构,一般下文要用“还有”、“另有”等词语与它相承。答案:在“校园宽带网”前面加上关联词“还有”、“另有”或动词“新增加了”,也可以在“教学设备”之后加“也应有尽有”、“也一应俱全”等。 (三)、短语类型的一致结构相同或相近的一组短语、句子,我们可以根据其上句或下句的提示,利用结构上对称性,来选择所填的语句。 1.依次在横线上填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1987年广东高考第8题) 今天在此追悼李公朴、闻一多先生,时局极其险恶,。但是,此时此地,有何话可说?我谨以虔诚的信念,向殉难者默誓:心不死,。和平可期,,杀人者终必覆灭。 A.人民无比沉痛/斗志坚/争取民主 B.人心异常悲愤/志不绝/民主有望 C.人心异常悲痛/意志坚/民主自由 D.人民生活痛苦/斗志昂扬/民主有望 分析:此题中“时局”是偏正式的,“人民”是联合式的,“和平可期”是主谓结构,而“争取民主”是动宾结构,可排除A、D两项;“心|不死”的朗读节奏是“一二式”,而“意志|坚”是“二一式”的,B项能与上句分别构成对偶的句式。答案B。 2.下列各句括号内的两种表述分别编为四组,表述全都恰当的一组是(高考第8题

知识的生成 篇3

【关键词】自主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09)10-0046-01

新课程的思想理念强调要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那么,如何落实这些新的教学理念呢?

知识和技能是创新的基础。而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主要靠学生自主生成,并非老师把着手“教”出来的。一个人有没有创新能力,与他有没有自主学习能力有很大关系。也就是说,教师要为学生运用已 有知识去解决问题创造条件。如教学“比的意义”让学生选最美的长方形,引出“黄金比”而导入课题这部分,怎样引出黄金比?是直接告诉学生呢,还是告诉学生方法呢?结果不言而喻,这就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奠定了基础。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如果没有参与意识,没有积极的思考,很难想象他会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因此,在数学课堂中,创设宽松、生动活泼的气氛。其创设问题情境尤为重要。如教师在教学复式条形统计图这部分知识时先让学生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接着顺势引导,从这幅统计图中,你还能分析出哪 些情况?想不想考考你的同学?然后结合学校情况,“要绘制出一幅能反映出我校各年级男女生人数的统计图,你认为绘制成什么统计图比较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讨论中,即强化了知识的掌握,又调动了学生参与调查的兴趣。最后,“等你做好统计图看你能提出哪 些问题?看谁提的多?”把课堂知识延伸到课下,可想而知,学生会去调查数据,制图,提问,交流,一系列的活动。不正是教育所追求的目标吗?

好动是学生的天性,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天性,把教学中能够让学生动手操作的实验中让学生动手。皮亚杰曾说:“思维是从动作开始,切断了思维与动作之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向前发展。”如教师在教学《圆锥的认识》一课,其中测量圆锥的高是本课的重点、难点。针对这点,教学中先组织学生观察讨论什么是圆锥的高,然后提出问题:你能想办法测出圆锥的高吗?学生小组讨论合作得出多种方法,如线绳穿洞法等。有一个学生还提出这样的问题:直尺上“0”刻度并不在边缘,这样测量就不准了?“教师要先表扬他的发现,再组织探究,怎样这个问题?通过对测量方法的质疑,不仅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了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学习的兴趣并学会创新。”

知识的生成 篇4

一、及时捕捉课堂生成,引导学生进一步寻根求源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并非是要老师能够掌握一节课所有的内容,而是要随机应变”.课堂上,当学生产生疑问时应该及时地捕捉下来,并且引导学生就知识的形成与发展寻根求源.老师虽然在课堂前设计了教案,但是并不能将课堂全部情况掌控住.课堂的情形也不需要老师全部掌控,老师需要的是掌握整体课堂,细节中加入学生的教学资源,将学生真正融入课堂中,提升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有些学生由于加入辅导班等等因素,对于这些知识的了解比较早,这些学生在课堂中也希望表现自己,便会举手发言“老师我知道,是底乘高除以2.”那么教师面对这一教学生成时,应当先鼓励一下学生,能够掌握这个公式是非常好的,那么还有没有其他同学知道这一公式呢?可能班级有不少的学生都了解,如果是这样的情形,那么老师可以问问为什么面积会这样计算呢?这些会公式的学生可能大部分都不知道,那么教师可以以此为引导“我们这节课就是要探索公式的推导”,引出接下来要学习的内容.学生由已知变为未知,那么对于公式探索的兴趣也会提升,对于课堂也会增加兴趣.

二、利用有价值的错误,为学生认识新知提供方向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按照教案的大致方向进行教学,学生在此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疑惑或者是其他的课堂生成.但是,这些生成并非都是正确的.学生是按照自身的思维去思考课堂中的内容,按照自身的想法去提出问题,自然有不正确的地方.然而,这些错误的地方也是非常有价值的.老师应当将这些资源提出来进行探索,解决学生的疑惑,纠正错误,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方向,也为学生提供新知识的方向.例如,在教学“平均数”时,老师设置了这样一道题:“××中学举办了义务交班费的活动,三年级(5)班23名女生平均每个人交了6.9元,32名男生平均每人交了7.6元,那么平均一个班每个人交了多少呢?”有些“小聪明”的学生认为可以这样计算:(7.6+6.9)÷2=7.25,这样显然是不对的,正确的算式应该是(23*6.9+7.6*32)÷(23+32)≈7.31,那么之前学生的错误在哪里呢?学生可能自己在看了正确的解答过程后,还是没有发现自己的错误所在.老师可以让其他学生先观察一下错误所在,如果找不出来,教师进行解答,平均数的意义也就凸显出来,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也就完成了,由于有了明确的问题探索,课堂的气氛也会活跃很多,提升了课堂的效率.

三、灵活运用意外生成,帮助学生共同认识新知

学生的课堂生成是多种多样的,有学生的疑惑也有错误的想法.对于这些课堂生成老师要灵活面对,努力使之成为教学资源.教师在很多时候不能完全按照教案的内容来上课,因为有时候教师设置的教案会被学生的一些疑问所打断,这时候教师要灵活地面对,不能照搬教案的模式.应当结合学生的疑问,将教案进行现场改动.有时候因为学生的打断,老师重新改变教学模式,从而让课堂变得更加精彩.因为从学生的思路出发,学生更容易接受并且能融入课堂之中.例如:在教学“6的乘法口诀”时,我们一般的教学方式是利用图像教学,让学生观察插图,看图中有几个6,然后一步步地总结出6的乘法规律.然而有很多学生对于这些并不感兴趣,经过课堂的提问得知,很多学生都会背诵了,如果这时候还是按照之前的教案,显然有些不符合实际了.有些学生既然会背诵了口诀,那么教师如果继续按照之前的图像教学,就显得浪费时间了.教师不妨采取互动模式,进行同学之间的互动.让已经会背诵的同学教导不会的学生,学生成为“老师”,改善课堂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动.

四、化生成为教学资源,提炼有价值的研究主题

知识的生成 篇5

届高考文言文整体阅读--知识生成性练习学案及教案

2011届高考文言文整体阅读--知识生成性练习学案 湖南高考文言文试题 三、文言文阅读(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湖南文征》序 曾国藩 吾友湘潭罗君研生,以所编撰《湖南文征》百九十卷示余,而属为序其端。国藩陋甚,齿又益衰,奚足以语文事? 窃闻古之文,初无所谓法也。《易》、《书》、《诗》、《仪礼》。《春秋》诸经,其体势声色,曾无一字相袭。即周秦诸子,亦各自成体。持此衡彼,画然若金玉与卉木之不同类,是乌有所谓法者。后人本不能文,强取古人所造而摹拟之,于是有合有离,而法不法名焉。若其不俟摹拟,人心各具自然之文,约有二端:曰理,曰情。二者人人之所固有。就吾所知之理,而笔诸书而传诸世,称吾爱恶悲愉之情而缀辞以达之,若剖肺肝而陈简策。斯皆自然之文。性情敦厚者,类能为之。而浅深工拙,则相去十百千万而未始有极。自群经而外,百家著述,率有偏胜。以理胜者,多阐幽造极之语,而其弊或激宕失中;以情胜者,多排恻感人之言,而其弊常非缛而寡实。自东汉至隋,文人秀士,大抵义不孤行,辞多俪语。即议大政,考大礼,亦每缀以排比之句,间以婀娜之声,历唐代而不改。…… 湖南之为邦,北枕大江,南薄五岭,西接黔蜀,群苗所革,盖亦山国荒僻之亚。然周之末,屈原出于其间,《离骚》诸篇为后世言情韵者所祖。逮乎来世,周子复生于斯,作《太极图说》、《通书》,为后世言义理者所祖。两贤者,皆前无师承,创立高文。上与《诗经》、《周易》同风,下而百代逸才举莫能越其范围。而况湖湘后进,沾被流风者乎?兹编所录,精于理者盖十之六,善言情者,约十之四;而骈体亦颇有甄采,不言法而法未始或紊。惟考据之文搜集极少。前哲之倡导不定,后世之欣慕亦寡。研生之学,稽《说文》以究达诂,笺《禹贡》以晰地志,固亦深明考据家之说。而论文但崇体要,不尚繁称博引,取其长而不溺其偏,其犹君子棋于择术之道欤! (选自《曾国藩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版)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藩陋甚,齿又益衰 齿:年龄 B.若剖肺肝而陈简策 陈:陈述 C.间以婀娜之声 间:间或 D.北枕大江,南薄五岭 薄:接近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逮乎来世,周子复生于斯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B.亦每缀以排比之句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C.不言法而法未始或紊 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D.上与《诗经》、《周易》同风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11.下列各项中,不能说明“古之文,初无所谓‘法’也”的一项是 A.其体势声色,曾无一字相袭 B.周秦诸子,亦各自成体 C.若其不俟摹拟,人心各具自然之文 D.《离骚》诸篇为后世言情韵者所祖 12.下列各句中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行文的顺序看,作者先说文集,次论文法,再论文风,然后谈湖南文化源流,最后是对《湖南文征》及其编撰者的评价。 B.论及群经之外的百家著述,作者认为,无论是以理胜者,还是以情胜者,都有其自身的不足,并非尽善尽美。 C.谈到文化源流,作者认为,湖南虽属“山国荒僻之亚”,但由屈原、周子(敦颐)所开创的文化传统,泽被后世。 D.文章结尾,作者认为,《湖南文征》收录考据之文极少的客观原因是罗研生深明考据家之学,“论文但崇体要,不尚繁称博引”。 第Ⅱ卷 (114分) 四、文言文翻译、古诗词赏析和古诗文默写(21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小题3分) (1)奚足以语文事? 译文: (2)而其弊常丰缛而寡实。 译文: (3)兹编所录,精于理者盖十之六。 湖南高考文言文试题 三、文言文阅读(21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翻译题9分,简答题3分) 明主之道,如有若之应宓子也。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其观行也贤其远。故群臣士民之道言者迂弘,其行身也离世。 宓子贱治单父。有若见之曰:“子何J也?”宓子曰:“君不知贱不肖,使治单父,官事急,心忧之,故J也。”有若曰:“昔者舜鼓五弦、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今以单父之细也,治之而忧,治天下将奈何乎?故有术而御之,身坐于庙堂之上,有处女子之色,无害于治;无术而御之,身虽瘁J,犹未有益。” 楚王谓田鸠曰:“墨子者,显学也。其身体则可,其言多而不辩,何也?”曰:“昔秦伯嫁其女于晋公子,令晋为之饰装,从衣文之媵七十人。至晋,晋人爱其妾而贱公女。此可谓善嫁妾,而未可谓善嫁女也。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桂椒之椟,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今世之谈也,皆道辩说文辞之言,人主览其文而忘有用。墨子之说,传先王之道,论圣人之言,以宣告人。若辩其辞,则恐人怀其文忘其直,以文害用也。此与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类,故其言多不辩。” 宋王与齐仇也,筑武宫。讴癸倡,行者止观,筑者不倦。王闻,召而赐之。对曰:“臣师射稽之讴又贤于癸。”王召射稽使之讴,行者不止,筑者知倦。王曰:“行者不止,筑者知倦,其讴不胜如癸美,何也?”对曰:“王试度其功。”癸四板,射稽八板;`其坚,癸五寸,射稽二寸。 夫良药苦于口,而智者劝而饮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忠言拂于耳,而明主听之,知其可以致功也。 (节选自陈其猷《韩非子新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版第657-671页,略有改动) 注:①J:同“癯”。②板:筑墙的夹板,此处用作计量单位。③`:此处指用尖锐之物插入墙中以检测墙的坚实度。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处女子之色,无害于治:害:妨害 B.其身体则可 体:实践 C.讴癸倡,行者止观 倡:倡导 D.王试度其功 度:衡量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B.人主览其文而忘有用 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 C.则恐人怀其文忘其直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臣师射稽之讴又贤于癸 故燕王欲结于君 12.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非子在本文中阐述了“明主之道”,他指出,作为“明主”。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治国有“术”,而不在于事必躬亲。 B.在作者看来,“舜鼓五弦、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以及“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都是治国有“术”的表现。 C.韩非子认为,君主“听言观行”,应注重其“功”“用”,而不应被事物的种种表象迷惑,去追求不切实用的东西。 D.文中作者连用三个有关进言的事例说理,进言者有若的论“治”、田鸠的谈“文”和讴癸的说“讴”都极为生动。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小题3分) (1)身虽瘁J,犹未有益。 译文: (2)从衣文之媵七十人。 译文: (3)知其入而已己疾也。 译文: 14.原文说“此与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类”,“此”指什么?请联系上下文作答。(3分) 答: 湖南高考文言文试题 三、文言文阅读(21分,其中选择韪每小题3分,翻译题9分,简答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lO~14题。 (欧阳)公讳颍,字孝叔。成平三年,举进士中第,初任峡州军事判官,有能名,即州拜秘书省著作佐郎,知建宁县。未半岁,峡路转运使薛颜巡部至万川,逐其守之不治者,以谓继不治非尤善治者不能,因奏自建宁县往代之。以治闻。由万川相次九领州而治之,一再至日鄂川。二辞不行:初彭州,以母夫人老,不果行;最后嘉州,以老告,不行。实治七州,州大者繁广,小者俗恶而奸,皆世指为难治者。其尤甚曰歙州,民习律令,性喜讼,家家自为簿书,凡闻人之阴私毫发,坐起语言,日时皆记之,有讼则取以证。其视入狴①牢就桎梏,犹冠带偃箦②,恬如也。盗有杀其民董氏于市,三年捕不获,府君至,则得之以抵法。又富家有盗夜入启其藏者,有司百计捕之甚急,且又大购之,皆不获,有司苦之。公曰勿捕与购,独召富家二子,械付狱,鞫3之。州之吏民皆曰“是素良子也”,大怪之,更疑互谏。公坚不回,鞫愈急,二子服。然吏民犹疑其不胜而自诬,及取其所盗某物于某所,皆是,然后欢曰:“公,神明也。”其治尤难者若是,其易可知也。 公刚果有气,外严自明,不可犯,以是施于政,亦以是持其身。初,皇考侍郎为许日令,时丁晋公尚少,客其县。皇考识之,曰贵人也,使与之游,待之极厚。及公佐峡川,晋公荐之,遂拜著作。其后,晋公居大位,用事,天下之士往往因而登荣显,而公屏不与之接。故其仕也,自著作佐郎、秘书丞、太常博士、尚书屯田、都官、职方三员外郎、郎中,皆以岁月考课,次第升,知万、峡、鄂、歙、彭、岳、阆、饶、嘉州,皆所当得.及晋公败,士多不免,惟公不及。 明道二年,以老乞分司,有田荆南,遂归焉。以景佑元年正月二十六日终于家,年七十有三。 (选自《欧阳修全集》,中华书局版,有删节。) 【注】①狴(bì) :监狱.。②箦(zé):竹席:。3鞠(jū):审讯。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皆世指为难治者 指:指称,称 B州之吏民皆曰“是素良子也” 素:一

有效操作学具,促进知识生成 篇6

【关键词】学具 有效操作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按照皮亚杰的理论,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思维处在具体运演阶段,他们对概念、原理、规律等理解往往需要直观形象的支持,因此,动手操作便成为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适当让学生进行学具操作,不仅能有效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的矛盾,而且对于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数学思维发展有积极意义。

现在许多教师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设计了不少让学生参与的操作活动,力求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更有效。然而,仔细分析这些操作活动不难发现,其中许多活动都游离于学生思维之外,对于学习数学知识,训练数学思维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经常看到为操作而操作的现象,学生的操作是教师指令下的行为,使这些操作变得无效,甚至浪费了宝贵教学时间,得不偿失。因此,在教学中如何搭建有效的操作,真正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的思维,需要我们老师不断思考和实践。通过几年的教学和总结,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明确学具操作的目的

对于小学生而言,由于年龄特点,有意注意难以持久,特别是低年级,常有不少学生在摆弄学具时常被学具形状、色彩等外部特征吸引,不能在操作过程中始终保持定向的注意。要提高学具操作有效性,就要求操作活动要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决不能只停留于形式。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就需要考虑:这个学具操作的目的是什么?要通过操作预设解决什么问题?……只有深入地去想这些问题,才能使学具操作走向实质。

二、调动学生思维兴趣,把握学具操作时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具操作中,教师只有把握恰好的时机,才能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使学具操作成为引导学生开展积极思维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在操作中,如何把握好时机呢?如在二年级认识对称图形的练习中有一题判断平行四边形是不是对称图形,课堂上出现了不同的意见,有一半同学认为是对称,一半同学認为不是对称,两种意见起了争论。针对学生出现的两种意见,老师没有发表意见,而是制造并利用这些理解差异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企盼、渴知的心理状态;另一方面也由此凸现所要解决的问题,暴露学生的思维,自然地为教学的有效切入创造了最佳时机。师:“双方学生都很自信,但最终只能是一方正确。那双方来说一下观点,看谁能说服对方。”师让认为是的一方先说,生:“我认为对折后能完全重合,所以是对称图形。”师问持不同意见的同学:“你同意他的观点吗?”生:“不同意”。师对着认为是对称图形的同学说:“你还不能说服他,想想有没有其他的办法?”生:“可以动手折一折。”师:“大家愿不愿意一起帮他折一折”。生:“愿意。”全班同学操作验证,发现不能完全重合。师:“看来,有时我们的眼睛会看错,有些图形看上去是,但却不是,有些图形看上去不是,但恰恰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有你疑惑时,可以动手折一折。”在这里利用容易引起学生争论的地方制造矛盾,组织双方争论,在抽象辩论不能化解矛盾时适时引导学生用操作来验证,不仅突破了教学难点,而且有利于学生优秀学习品质的培养。

三、教师组织引导,提高操作有效性。

(一)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程序和规则进行操作活动

数学学具的操作或是观察,都应该是有意义的、有计划的活动,而不是一般的随意的动手活动。在指导学生操作之前,教师要明确操作所达成的目的。并精心设计操作的步骤,规定操作的程序和规则,还要设计学生观察和思考的问题,要引导学生积极有效地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若在进行有难度的操作时,还可以组织几个学生进行预演性操作,以便发现学生操作中可能碰到的困难,或者发现操作中有什么技巧问题,节省了一些不必要浪费的时间。如在一年级人民币单元,小红买笔要用1元3角钱,该怎么付钱?有学生回答说付1元和3角。这显然是错误的。因为没有3角的人民币这时教师便引导学生同桌合作拿出人民币学具,试着取1元3角钱,怎么取?学生便带着问题进行有意义的操作,操作过程也是井然有序。操作中,老师听到同桌轻声交流着不同的意见,并且有很多学生还知道了刚才同学为什么错。这就显得操作非常有效率和有意义,这样的操作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之终身受益。

(二)教师要加强对操作活动的过程指导

小学生学习数学,乐以直观,停以表面,弱以深入思考探究。要使学生在操作中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 和独立性,教师的继续指导和启发是至关重要的。教师除了面向全体认真组织,如注意操作的秩序、纪律,控制操作的时间等以外,还要来回巡视指导,由于学生的水平不一致,在操作中表现出来的情况也会有明显的不同。所以在操作中老师不要过分的苛求操作水平的整齐划一,而应把眼光更多地放在操作时间的掌握,怎样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的问题上。具体了解哪些学生还不会按规则操作,是否有代表性的问题要提出来引起大家的注意,特别要及时掌握操作过程的反馈信息,以便为后面的总结积累材料。在操作结束时,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根据操作中获得的知识展开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活动,形成概念、规律和方法,提升操作内涵。

总之,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内容很多,教师要认识到位,把握好实际,精心设计,科学指导,尽量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操作活动中去,动手操作探究问题,用创造性思维方法解决问题。为培养更多会学习,有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杨九俊著 小学数学课堂诊断[M] 教育科学出版出版社 2006年

论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及其生成途径 篇7

(一) 情境性

时间、空间、人物、事情、媒介等都是影响教育的重要因素, 多因素作用蕴含着复杂性, 而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可能引起教育情境的变化, 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场景性, 即此时此地此人此事。教育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 都离不开特定的情境。教育过程是不能复制的, 情境性要求教师必须以实践性知识来应对教育过程, 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也是无法照搬的。同时, 情境性也强调实践性知识是一种即时性的实践智慧。

(二) 内隐性

英国科学家波兰尼曾把知识划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类:显性知识又称明确知识、明言知识或言明知识, 是用书面文字、图标和数学公式表示的知识;隐性知识又称缄默知识、默会知识或默然知识, 是尚未被语言或其它形式表述的知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大多属于缄默性知识, 它是教师在专业活动中的直觉、灵感、洞察力、信念、价值观和心智模式, 是融会于教育活动中的非正式的、难以明确表达的技能、技巧、经验和诀窍等。

(三) 工具性

知识和语言一样, 都是人的活动与情境互动的产物。情境认知强调将知识看作工具, 在现实生活中, 人不仅仅是获取工具, 更重要的是积极使用工具, 同时, 人还要不断建构对世界和工具自身内涵的理解, 并且这种理解随着人与工具的相互作用而持续变化。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直接服务于教育实践的, 是工具性的, 而不是结论性的。如果说一般的教育理论知识主要取向在于回答和解决“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 那么教师的实践性知识的主要目的则重在回答和解决“怎样做”和“如何改进”的问题, 即教师如何通过实践性知识的运用有效地组织和管理教育情境。

(四) 超越性

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既是对教育实践的超越, 也是对教育理论的超越。它虽然渗透在教育实践中, 却包含着教育理论和内隐知识的无意识应用, 是对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反思与提升。因为实践性知识摆脱了纯理论的制约, 教师不必为书本知识所役使, 而是在教育活动和师生互动中体验实践, 迁移知识, 使得教育理论得以情境化和具体化。

二、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途径

(一) 教育叙事研究

叙事就是陈述人、动物、宇宙空间各种生命事物身上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情, 它是人们将各种经验组织成有现实意义的事件的基本方式。这种方式向我们提供了了解世界和向别人讲述我们对世界的了解的途径。从某种意义上说, 人是生活在故事中的:在讲述自己的故事中体验生活、感悟世界;在倾听他人的故事中增长见识、获得智慧。

教育叙事就是教师讲述自己的教育教学故事, 在讲故事中体现教师个人对教育教学事件的理解, 诠释教师对教育意义的体悟。教育叙事研究的基本特点是研究者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 它不直接定义教育是什么, 也不直接规定教育应该怎么做, 它只是给读者讲一个或多个教育故事, 让读者从故事中体验教育是什么或应该怎么做。

从叙事的对象看, 叙事研究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教师自身同时充当叙说者和记述者, 叙述的故事是自己的教育经历和教育实践, 这种方式追求以叙事的方式反思并改进教师的日常生活, 主要由教师自己实施, 当然也可以在教育研究者指导下进行。另一种是教师只是叙说者, 由教育研究者记述。

二教育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一般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理解:为行动而研究, 这是行动研究的目标定位;对行动研究, 这是行动研究的对象;在行动中研究, 这是行动研究的主要方式;由行动者研究, 这是行动研究的主体。教育中的行动研究就是广大教师或与科研人员一起去研究本校本班的实际情况, 解决日常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从而不断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种研究方法。

教育行动研究有两个基本的思想观念:一是从经验中学习。二是实践者是研究者。

(三) 教育见习和教育观摩

无论是教师的职前培养, 还是职后研究,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关教与学的知识和技能, 已经被人为地从它们实际运用的情境中抽象出来加以传授, 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连接, 就需要将教与学的知识和技能置于它们的实际运用的情境中教育见习和教育观摩正是实现这种结合的有效途径。

教育见习和教育观摩是以类似于学徒制的方法理解教与学的知识和技能, 形成教师实践性知识的一种重要途径。它的基本特点就是:作为学习对象的知识与技能是镶嵌在它们实际运用的情境之中的, 熟练的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始终持续地运用着这些知识和技能, 而且这些知识和技能对于学习者则是完成有意义的任务所必需的工具, 他们正是在这些知识和技能镶嵌其中的社会性和功能性的情境中进行解决真实而复杂问题来学习的。教育见习应贯穿于教师职前培养活动的始终, 而教育观摩则应成为教师职后研修的基本途径。

(三) 教育案例研究

案例是对真实事件的描写, 其中所包括的内容, 能够引起大家思考和讨论的兴趣, 且富有启发性。教育案例描述的是教育实践, 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 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故事。教育案例研究之所以有意义和价值, 就在于案例提供了一种典型的情境, 在情境中, 执教教师需要运用自己的实践性知识应对和处理面临的教育困惑, 教与学的知识与技能内蕴于情境中。从案例中, 观摩者可以观察、理解、判断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和感情, 从中得到启发。案例具有的实践特性使观摩案例、研究案例成为教师获得实践性知识的重要手段。教育案例研究的意义还在于, 优秀教师积累的丰富的“实践智慧”可以通过案例得到有效保存和传递;同样的经验可以通过案例让大家共享;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活动借助案例的交流、探讨, 将会变得充实而富有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 (1) .

[2]姜勇.论教师的个人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转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4, (6) .

知识的生成 篇8

一、及时捕捉问题,实现有效生成

为了实现学生的有效认知,教师应该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 ( 即“生成场”) ,使学生在“生成场”中积极地利用各种信息来促进新知的生成。而问题在生成性教学中,起着引发认知动力的作用。问题式学习的动力只能是、也必须是学习性问题。教师的问题如果不能进入学生的信息场域,那也只能是教师“自问自答”的独角戏。而具有认知意义并能产生思维动力的问题,首先具有良好的载体性,即问题具有一定的“生长性”,有一定的“引领”作用,通过对问题的探索和解决,能引发和抽象出将要学习的新知; 另外,问题还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有一定的思维层次和思维含量, 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的思维迅速进入愤悱状态。例如笔者组织学生进行课题学习《做尽可能大的无盖纸盒》。师( 拿起讲台上的无盖粉笔盒) : 这是什么几何体? 生: 长方体。师: 今天我们就来探究无盖长方体的盒子。若已知正方形边长为10cm,剪去的小正方形的边长为xcm,请同学们先完成计算填表。

师: 同桌两人为一小组,在准备好的正方形白纸的四个角上剪去适当的小正方形,再将四边竖起,做成一无盖的长方体盒子。做的过程中请观察正方形边长的变化,折合后长方体体积的变化。

生1: 剪去的X越大,底面积逐渐减小,所折合的长方体,其开头也发生变化。

生2: 剪去的X越大,折合成的长方体的体积先增大再逐渐减小。当X = 1. 5cm时,折合成的长方体的体积最大为73. 5cm3。师感到此时教学目标基本达到,正准备总结……

生3: 不对! 当X = 1. 8 cm时,体积V为73. 728 cm3,比生2说的大。 这完全超出了教师课前的预设,但思索片刻,他立即进行了教学调整。

师: 同学们,生3这样说一定有他的道理,我们来听听他的想法好吗? 生3: 我刚才计算时,将X = 2cm误认为X = 1. 8cm,得到了V = 73. 728 cm3。 师傻眼了,怎么办? 因为课标仅要求学生能感受到剪去小正方形边长的变化带来折合成的长方体的体积的变化即可,并没要求学生探索剪去小正方形边长为何值时,折合长方体的体积达到最大值。片刻考虑后,笔者决定还是顺着学生的思路教学。

笔者善于发挥集体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得学生的学习充满着生命的,流尚着智慧的灵感。

二、找准“生长点”,搭建“脚手架”

生长点是人的认知结构中最关键部位的知识点,最可以派生出新知识的根源性知识。学生头脑中新知的生长点一旦被激活,知识的生成便有了可能。但学生的头脑中若没有新知“生长点”时,教师就需充当“先行组织者”角色,把生长点“播种”到学生的头脑中,即搭建知识生成的“脚手架”。 “脚手架”的搭建可提供一些与新知识有关联的功能性、预备性知识,或提供一些委婉、含蓄的暗示语等,但脚手架的搭建必须适时与适量。笔者教 《二元一次方程》就是这样做的:

师: 这两个等式80x + 150y = 902880、3x + 6y = 36是方程吗?

生: 是。

师: 这两个方程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吗?

生: 不是。

师: 这位同学,请你帮我们回忆一下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

生1: 一元一次方程是两边都是整式,只有一个未知数,都是一项式, ( 改口) 都是一次式。

师: 哦,就是未知数的次数是一次,我们把具有这二个特征的方程称作一元一次方程。那么,大家对比一下一元一次方程的二个特征,你能给上面的两个方程取一个什么名字?

生: 二元一次方程。师: 这节课我们要学的主题就是二元一次方程。 大家对照一元一次方程的二个特征,你能找出二元一次方程具有哪此特征?

笔者选择了“一元一次方程”作为学习新知“二元一次方程”的“生长点”,找得准确、到位,宜于让学生在“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的基础上,类比地学习新知识“二元一次方程”。而当区别两方程的不同点时,教师又充当了 “先行组织者”角色,带领学生共同分析了方程xy + 5 = 8x为何不能归为 “二元一次方程”的缘由,从而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减轻了学生认知的负荷。

三、运用有效策略,促进新知生成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知识意义的生成即是理解的获得过程。理解,是指在两个信息块之间建立某种关系,即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关系以及新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关系。前者称为文外联系, 后者称为文内联系,而文外联系才是意义生成的标志。针对文外联系和文内联系,可采取精制策略和组织策略。精制策略,指形成新旧信息之间的附加联系,使新信息更有意义,从而促进新信息意义进行生成的策略。组织策略,是指按照新信息的特征或类别,对之进行整理、归类或编码的认知加工策略。

例如,一位老师执教的《合并同类项》。

师: 同学们回顾一下,这堂课我们主要学了哪些知识?

生: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了什么是同类项、怎样合并同类项。

师: 那么,什么是同类项? 我们来回顾一下( 电脑显示同类项的概念, 生按提示填空) 同类项有什么特征呢?

生: 所含字母相同,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

师: 嗯,两个相同,所含字母相同,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还有吗?

生: 常数项也是同类项。

师: 还有没有补充? 同类项与什么无关?

生: 和字母的顺序、字母前面的系数无关。

师: 很好,两个相同、两个无关。那么,怎么样来合并同类项呢? ( 电脑显示合并同类项的法则,生按提示填空) 。

师: 合并同类项分几步?

生: 三步。

师: 哪三步?

生: 一找、二移、三合并。

智慧应对课堂生成有效传授知识 篇9

一、巧对教师失误事件, 让课堂成为传播科学知识的殿堂

从哲学的角度来说, 任何一件事物均有其两面性, 因此, 教育难免会有疏漏, 关键是作为一名教育者, 我们如何来应对这些出错或失误。首先是认错;其次要及时改错;第三要利用好错, 化劣势为优势, 鼓励学生大胆为教师纠错、改错, 从而使学生从课堂中获得真实的、科学的知识。

案例1:

《品德与社会》二年级下学期所教授的“出行守规则”中提到, 课前可以让学生到各个场所、马路上、书本中去找一找交通标志, 并把它们画下来带到课堂上, 以游戏、竞赛的形式认识、牢记一些必须会识别的交通标志。课前我自行制作了有关交通标志的多媒体课件, 没想到在媒体中出现了差错, 某同学发现了问题, 于是, 引发了下面的一番对话:

生:老师, …你媒体上的两个交通标志标错了!

众:啊?哪个呀?

师:哦, 他说得很对, 的确是老师标错了, 你真厉害, 你怎么会知道的?

生:我爸爸是交警, 爸爸告诉我只有学会正确地认识交通标志才能遵守交通规则。

师:他说得真好, 老师也要向他学习, 那下面我们请他来做小老师, 主持这场比赛好吗?

众:好!

同学们都十分佩服这位同学在这方面的知识, 在他的带领下, 班级同学在教材的基础上又找了不少其他的交通标志进行自主学习, 还以“交通标志”为题开展了“十分钟队会”, 效果特别好。

【分析与思考】

当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每位学习者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经验背景, 他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 不同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 不存在唯一的标准。但作为教师需要具有承认错误的勇气, 改正错误的意志和毅力, 这是相当重要的心理品质, 也是非常重要的人生态度。只有具备了这种品质, 教师才能有效传授科学知识。

“塞翁失马, 焉知非福”。在本案例中, 教师教学的成功之处在于利用了生成的失误, 因势利导地组织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 使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乃至自主地开展学习、进行探究、寻求真理。在教师巧妙地引导下, 将课堂学习的内容还原于生活实际, 将学生的学习能力上升为主动探究真理的兴趣和能力, 更让人欣喜的是通过学生亲身探究获得的知识是学生自己主动建构起来的, 是真正属于学生的, 而我们的品德与社会课堂则成为传播真理的殿堂。

二、利用学生学习错误, 有效传授知识

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考虑尝试错误, 不允许学生犯错误, 就将错过最富成效的学习时刻。”可见, 错误也是一种教学资源, 对于学生的学习错误,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和启发使学生在反思中认识错误、改正错误, 使错误成为走向成功的阶梯, 让学生的犯错过程成为一种学习的过程。

案例2:

《品德与社会》四年级的“别具特色的民居”介绍了中国各具特色的居民住宅, 尤其推荐了北京的四合院、黄土高原上的“窑洞”和大草原上的“蒙古包”, 这些民居给学生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师:学了这几节课的内容之后, 你们对中国的哪些民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北京四合院、蒙古包、傣族的竹楼……

师:小Z同学一直在举手要求回答问题, 好, 请他来说说, 他最喜欢的是哪里的民居?

生:老师, 我最喜欢的是那张以蒙古包为主题的小报。

(明确要求是要说说自己喜欢的特色民居, 可他竟然说小报, 这不是在瞎搅和嘛!我心一沉。)

师:你知道我刚才在问什么?特色民居与小报有联系吗?我想知道你喜欢哪些特色民居。

生:由于我喜欢小报, 所以我是想用小报来介绍特色民居。现在, 我先介绍我喜欢的民居。

……

【分析与思考】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 经常会得到来源于学生的各种意想不到的错误答案, 教师应该如何处理呢?实践证明:置之不理与巧妙引导的效果是截然相反的。如果教师能够关注学生的错误回答, 倾听学生的心声, 在启发式对话中引导学生反思自我问题, 逐渐了解要学习的知识是什么, 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本案例带给我们的启示是, 教师面对学生的学习错误时不能简单地批评或指责, 因为这样不但不能解决问题, 反而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因此,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身心特点, 学会换位思考, 认识到学生学习错误的经历, 却是学生走向成功的阶梯。教师及时捕捉学生学习错误的教学契机, 使学生在认识错误中接受科学知识。

三、将错就错, 在师生交流中正确理解知识

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层出不穷, 然而并不都是有效的, 其中不少生成问题属于“偏离型”, 远离知识目标, 有些甚至是错误的。针对学生在课堂上出错的情况, 教师要机智应对, 有时将错就错就是一种好的方法。

案例3:

在教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满街粽香话端午”这节课时, 教师在人物上有所拓展, 她要告诉学生的是端午节不仅仅纪念屈原, 还有伍子胥、曹娥等历史人物, 于是, 教师请学生做了相关资料的收集。

生:我找到是屈原投江殉国的事……

生:我找了伍子胥不畏权势进谏以及拔剑自刎的故事……

生:老师, 我找到的是伍子胥一夜白头的故事……

当教师听这, 心想 “一夜白头”和端午节有什么联系啊?老师一下傻了眼, 急想对策。

师:你收集得很好, 老师看到大部分同学都找到了有关内容, 接下来, 老师请你交流一下伍子胥一夜白头的故事, 然后再听别人的故事。

随后, 那位学生在交流时发现, 伍子胥一夜白头与端午节没有直接联系。伍子胥拔剑自刎显忠诚, 孝女曹娥救父投江的行为是值得我们尊重和纪念的。

【分析与思考】

当学生出现意外错误时, 老师不是回避或者遮盖, 更不是轻描淡写一带而过, 而是将错就错, 放大“错误”, 引导他们在交流、对话、反思中认识错误, 内化知识。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 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 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 有的教师在学生出现错误时, 会马上制止或立即纠正, 这样做忽视了错误的价值。因此, 教师有意识地进行灵活调控, 将错就错, 变错为宝, 使课堂“转危为安”, 从而使教师认识到将错就错的教学方法有时也能成为一道亮丽的教学风景线。

摘要:有效传授知识和技能, 教师要改变以往教学机械地跟着“教案”走的做法, 开放教学过程, 充分实施生成性教学。在课堂上巧对教师失误事件, 让课堂成为传播科学知识的殿堂;合理利用学生的学习错误, 有效传授知识;针对学生的错误, 充分交流, 使学生正确理解知识, 在思想品德课中有效落实新课程的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识的生成 篇10

一、找准起点,激发需求

建构主义认为: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提出:“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找准学生学习新知的生长点,遵循最近发展区的原则,有效地激发学生内在的数学学习需求,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反思等数学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逐步完善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发展数学思维。例如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毫米的认识》一课时,教师首先复习了学生已认识的长度单位米、厘米,让学生用直尺量数学书封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接着让学生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刚量一会儿,一个学生大声喊了起来:“数学书的厚度不够1厘米。”紧接着又有一个学生喊道:“数学书的厚度确实不到1厘米,不好量。”在他们的带动下,全班沸腾起来了,你一言,我一语。待同学们安静下来后,老师微笑着说:“你们的困惑老师已经知道了,谁有办法?”第一个学生站起来说:“当测量长度不是整厘米数时,把1厘米再分一分。”第二个学生接着说:“用一个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去计量。”第三个学生说:“用毫米作单位。”……在量一量的活动中,不仅复习了已学过的长度单位,还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了学生迫切希望认识毫米的内心需求,促进了学生的知识迁移,有利于学生数学新知结构的建构。

二、充分感知,形成表象

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而数学知识的抽象性给学生的数学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为解决这一矛盾,教师要将静止的、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成动态的、直观形象的生成过程,让学生手、脑、眼等多种感官协调感知,形成表象,促使学生在探究中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从而自主建构数学知识结构。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时,先让学生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比较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接着让学生用转化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通过剪一剪、移一移、拼一拼,转化成已学过的四边形;最后让学生小组合作填写表格、观察表格,探究转化后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并推想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同学们在经历剪一剪、拼一拼、填一填、比一比等数学活动中,积累了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有了深刻的认识,充分感受到转化后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既知道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又知道了为什么这样计算,同时也学会了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自主探究,深化理解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不是教师把现成的数学知识、方法、规律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寻找知识产生的起因,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数学知识再创造的过程,自主建构数学知识结构。例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一课的教学,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获得,不是教师告诉学生的,而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在经历三次自主探究活动后自主发现的。第一次活动是让学生同桌合作用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摆长方形,在交流中自主发现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长方形,一排摆几个,长就是几厘米,摆了几排,宽就是几厘米,再根据所用的小正方形的个数确定长方形的面积。第二次活动是用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量4×3的长方形面积和5×4的长方形面积,让学生进一步感知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宽之间的关系,自主发现长方形的长几厘米,一排就摆几个小正方形,宽几厘米竖着一排就摆几个小正方形,再次感知长方形的长、宽与每排摆的个数、排数之间的关系。第三次活动是让学生根据长方形的长和宽在头脑中想象操作后推想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经历了三次动手操作活动、讨论、交流等探究活动后,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自主总结归纳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学生对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有了深刻的理解,头脑中自主建构了新的知识结构,同时自主探究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四、拓展练习,发展思维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其实就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数学教学的归宿。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的拓展练习,能使学生在巩固与深化理解数学知识的同时,发展数学思维。例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分数的认识》一课的教学,当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后,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了三次拿小棒的游戏,第一次是先在桌上摆9根小棒,再拿走小棒的1/3。学生操作后,教师提问:你拿走了几根小棒?是怎样想的?现在桌上还有几根小棒?待学生回答后,进行了第二次操作,即再拿走剩下(6根)的1/3,学生拿走2根小棒后,教师问:“同样是拿走小棒的1/3,为什么两次拿的根数却不同?”学生再次回答后,又进行了第三次操作,即拿走现在桌上小棒的1/2。教师紧接着问:“这次拿走了几根小棒?”学生回答后,教师再次追问:“为什么第二次拿小棒的1/3,第三次拿小棒的1/2,却都是2根呢?”……在操作小棒的游戏活动中,学生手脑并用,通过三次拿小棒使学生加深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引发了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

知识的生成 篇11

关键词:自主 合作 展示 提升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数学教学更具有功利性色彩,注重的是短期利益,偏重于以达到立竿见影的显性效果为目的的熟练性技能训练,严重忽略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与发展的长效性目标;这本身就是对数学作用旳一种偏差和误解,数学的相关知识是人类社会智慧旳结晶,因而对它的掌握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数学知识旳学习感悟过程,它能促进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数学,并使数学成为一种最佳的学习载体,通过它的学习来増长学生智慧,培育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分享学习过程的快乐和终身发展的幸福,这才是数学学习的本源和真谛。

“卓越教学”是一种以“人—社会—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与协调为前提,以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进步与发展为指向,以超越平庸与一般、达至卓越为追求的一种教学理念;卓越教学是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为根本的“生本课堂”。这就要求教师要在善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方面有实质性突破,转变教师角色意识,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行为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改变学生被动消极的学习状况,让学生真正动起來,让课堂活起来,培养学生善学乐学,善思乐创的习惯,使学生获得终身发展的源泉、动力和永不枯竭的发展能力,从而大大减少老师在课堂上的讲授时间,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发展并解放自已,提高师生的生命质量。

但在教师们的教学实践中,形式化、表面化、肤浅化现象仍很严重,特别是在课堂上学生重要的知识生成环节把握不够理想,从而无法实现追求课堂卓越的目标。下面就自已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实现卓越课堂知识生成四环节谈谈自已的肤浅看法。

卓越课堂知识生成环节之一——自主。该环节是学生知识生成的基础性环节。指的是教师课前(或课中)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学生通过自学弄懂一些基础知识及其简单应用,并在课堂上首先完成“预习诊测”,目的是通过学生自学解决一些简单的基础性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激发学生自学兴趣;另外,在课堂上每一个探究性问题及其解决环节都必须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独立自主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问题一经提出就匆忙讨论,话语权被优生所垄断;因此,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阶段必须要求学生独立阅读教材、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学案等。真正做到先学后教、先做后评、先思后议,把关注毎一个学生的发展、进步放在首位。只有这种关注毎个学生的课堂,才能真正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课堂上才能实现因材施教,克服课堂上表面热闹、而实质只是被少数优生所垄断的局面,实现课堂上的教育公平。

卓越课堂知识生成环节之二——合作。

该环节是学生知识生成的关键性环节。指的是学生在个体独立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充分开展生生间、师生间、小组间的合作与交流。没有自主学习的合作,没有全体学生的激情参与,没有充足的时间形成小组内广泛共识,这样的课堂就谈不上卓越;因此合作学习阶段要大力促进学生间的“相互学习” 与“同伴互助”, 重点关注在“自主学习”环节中不能解决的问题,集思广益,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机智地诱导学生围绕问题积极探索与思考,重视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堂交流,通过这样的交流、探讨与主动分享,才能够形成一个持续多元的,更加健全、更有意义的学生基本活动经验和实践智慧;切实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落实以问题贯穿、学法培养为宗旨的基本理念,巧妙有效地借助学生自身潜力实现对重点、难点知识的深入理解。

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结合教材内容,创设探究性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相互合作的意愿;力求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自身的努力,通过认真的动眼观察发现,动手操作实践,动脑思考猜想,动口表达描述以及师生间、生生间的多元化合作交流,为学生提供自由想象、自由发挥、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同时要广开言路,激发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质疑问题、解决问题,养成“有问必思”、“有疑必究”、“有究必果”的习惯,使学生在有价值的疑问中带着探索的动机去探新求异,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创新思考,在自我需求的渴望中入境探索,内化感悟,使数学学习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这样的课堂才会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他们才是学习的主体,是解决问题旳生力军。

卓越课堂知识生成节之三——展示。

该环节是学生知识生成的保障性环节。课堂上缺乏这一环节,前面兩个环节就失去了动力,因为只有提供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已才智的机会,课堂学习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因此在“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基础上学习小组成员间首先就有一个交流、展示自已学习、思维成果的过程,这个过程一定要注重全员参与,充分尊重和调动毎个成员的主动性,积极发表自已的见解。在“小组內展示”的基础上开展小组间的展示,由一名成员代表小组展示探究成果,此时教师要特别鼓励和引导小组间开展相互质疑、争辩,更加深入、开放、创意地解决问题,充分展示学生的才华,激发更多学生参与展示的激情,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探索的激情、生命的意义。

当然,要确保这一环节的有效性,必须发挥小组展示的评价导向功能,更好地调动毎个学生参与小组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必须对课堂上毎个主要探究性学习环节进行量化考评,其考评的主要依据为:小组合作组织有序;全体组员参与度高,问题探索积极、主动;敢于质疑,敢于提出、发现新问题;小组成员发言积极大胆,仪态大方,声音清晰,语言准确、规范,是否有创新意识等。

卓越课堂知识生成环节之四——提升。

该环节是学生知识生成的重要环节。在数学学习中,要使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形成创新能力,就应该让学生积累丰富而有效的数学活动经验,并将获得的经验进行内化,揭示数学知识的本质特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驾驭数学,做知识的主人。

知识的生成 篇12

生成性教学是过程和目标的连续体, 它不以某种虚无的目标为代价破坏学习的主体性。生成的过程是立足于学习自身构筑的对自身、自然、社会的理解。

生成的信念强调知识的建构性, 主张用对话的方式来构建对知识的理解, 而不仅仅把教学作为教师在课堂上的表演或者独白。具有生成信念的教师, 不再把自己定位于教材的忠实实施者, 而是不断进行课程开发的主人。

二、生成的策略

1. 弹性的教学目标

生成性教学不是取消预设, 而是强调在预设时不再束缚于某个知识点。生成性教学认为, 教学不是一种重复的技术性实践, 而是一种基于知识而进行的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反思性实践。因此, 教学需要弹性的教学目标。设计弹性的教学目标是对知识目标的挖掘和深化, 体现了教师教育智慧, 对教育场域复杂性的尊重。

弹性的教学目标, 还意味着对学生已有观念或者是前概念的尊重。学生的理解是有个性差异的, 这决定了教学目标不再是知识目标的重复, 而需要基于学生知识状况进行创造性的设计。弹性意味着追求不再是结果性目标, 也要教师考虑一些体现个性差异的目标, 意味着教师从教程设计向学程设计的转变。

2. 互动的教学过程

生成的教学不是教师个人独舞的天下, 而是师生共同演绎的舞台。从参与的角度而言, 互动意味着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 只有互动的全面展开, 教学才会成为一种智慧行为。互动的教学场, 不仅仅是言语的交流, 更为重要的是情感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

3. 发展的教学评价

上一篇:修辞格的变异特点论文下一篇:角色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