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知识在课堂上的动态生成论文(精选8篇)
数学知识在课堂上的动态生成论文 篇1
让数学课堂走向动态生成论文
摘要:倡导数学课堂的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动态生成强调课堂教学不只是知识的传授、学习过程。追求的是师生在课堂中精彩的互动过程,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师生的思维不断碰撞,创造火花不断迸发,新的学习需求、方向不断产生,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体验不断加深,师生都焕发出学习的智慧和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动态生成 预设 感悟
倡导数学课堂的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动态是指事物变化发展的情况。生成是对教学过程生动可变性的概念,是对以往强调过程预设性、计划性、规定性的补充和修正。动态生成强调课堂教学不只是知识的传授、学习过程。追求的是师生在课堂中精彩的互动过程,教学不是完全按照教师事先预设的按部就班进行,而需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师生的思维不断碰撞,创造火花不断迸发,新的学习需求、方向不断产生,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体验不断加深,师生都焕发出学习的智慧和生命的活力。正如叶澜教授所说:“课堂,应该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课堂是师生生命经历的重要场所,教师要树立动态生成的正确态度,把握有利时机,运用有效策略,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因此,动态生成的数学课堂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同和关注。然而,在实际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去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展示课堂的真实性,实现有效的动态生成,本人谈几点看法和体会。
一、欣赏学生,是形成动态生成的基础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他们是带着自己的经验、知识、思考和兴趣来参与课堂学习的。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把学生真正当做学习的主人。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怀、爱护、肯定和赞赏。给学生一个信任的目光,一个善意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都会让学生如沐春风。只有教师欣赏学生、信任学生,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有了每一个学生的主动参与,一个个动态生成,相信就会不断的涌现。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我想:假如能给学生一个机会,就一定会还你一个惊喜的。
有一个教师在教学《分数的意义》一课时。原先的打算是让学生运用提供的材料,表示出它的1/2,进而感知分数的意义。可是在实际的汇报中,竟然有一个学生折出他的1/3。这时,老师并没有批评这位学生的答非所问,而是说:“你真聪明1/3都能折出来。”于是,全班同学又一次纷纷动手,折出了1/4、1 /5、1/6……等许多的分数,老师因地制宜,引导学生对所折分数进行比较,进一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以上教学片断,是教师用真诚和信任,保住了这位学生的`自尊,心理学研究表明:“赞赏一个人的作品比赞赏一个人本身更有效”。老师对学生折出的1/3给予充分的肯定,打开了全班同学思维的闸门,各种答案层出不穷,高潮迭起。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欣赏,欣赏学生的独到见解、异想天开,或者别出心裁,甚至是错误见解。总之,教师要去欣赏学生在课堂上的所思、所想、所做。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敢想、敢说、敢疑、敢批,为课堂的动态生成奠定基础。
二、精心预设,是优质动态生成的保证
预设就是紧紧围绕目标、任务、预先对课堂环节,教学过程等作一系列展望性的设计。非常明显,预设带有教师个人的主观色彩。“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长期以来,我们对教师工作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要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这就使我们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形成了“以本为本”,一份死的教案支配和限制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学活动失去了应有的复杂性,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变得波澜不惊。当前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有的教师提高了对课堂动态生成的认识,从而忽视了课前的预设,对学生的了解少了,对教材钻研也少了,似乎教学设计越简单越好。这显然,又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其定,预定和生成是精彩的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缺乏必要的开放和不断的生成,课堂教学就会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机和活力,使师生的生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而单纯依靠开放生成,缺乏精心、准备和必要的预设,课堂会变得无序、失控和自由化,缺乏目标和计划,使师生的生命力也得不到高效的发挥,因此,教师必须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在精心预设的前提下,针对教学的实际进行灵活调度,追求动态生成,让课堂在预设与生存的融合中放出异彩。因此,可以这样说,精心预设是数学课堂优质动态生成的重要保证。
如在学习了乘法运算定律后的简便运算一课时,教师在预设教案时,考虑让学生选取老师提供的一些数,组成可以利用学过的运算定律去进行简便运算的式题。课前,老师经过了精心预设。在课堂上,学生独立尝试编题,汇报时,除了课前预设的以外,学生还编出了不少预设以外的试题,这些题目涉及了简便运算的各种情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性很高,课堂上洋溢着勃勃生机和无限的活力。从上述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要使数学课堂动态生成,精心预设必不可少,如果预设空间过于狭窄,答案唯一,必然无法动态生成。反之,如果预设空间太大,答案漫无边际,生成太杂,也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看来,精心预设也要建立在研究学生情况的基础之上,把好一个度字。
三、适时调整,是决定动态生成成效的关键
传统的数学课堂,其主要弊端是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知识的呈现——灌输——接受的教学模式依然在很大程度上存在。教师心中想着教案,却没有装着学生。他们对学生的即兴发挥、当堂灵感无动于衷、置之不理。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要求我们老师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推动教学过程在具体情境中的动态生成。原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的在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课堂上的不可测因素很多,预设在实施中难免会遇到意外。或者预设超越了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力不从心,或者预设未曾顾及学生的认识特点,学生不感兴趣,或者预设滞后于学生的实际水平,课堂教学缺少张力。在课堂上,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需要教师对预设进行适时调整,使它更加切合实际,切合课堂,切合学生。促进数学课堂的有效生成。
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时,教师在教学三个面积单位时,教师预设是让学生先认识平方厘米,然后用面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纸片去量一些平面图形的面积,在量的过程中,产生认知矛盾,进而学习习近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可是,在实际学习中,由于受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影响,大多数学生对平方厘米知之甚少,反而对平方米这个概念有一定的认识了解。教师根据这一情况,适时调整教学预设,改为先学平方米,再学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由于这一教学过程的设计更加地适合学生已有认知规律,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上述教学过程,教师不唯教案,而唯学生,对教学设计果断、适时地进行调整,是数学课堂走向动态生成的重要起点。
四、善待意外,促使动态生成更加精彩
学生是活生生、有思想的人。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经说过:“学生的尝试越是五花八门,探究活动越是新颖灵活,那么,他们也就是越有可能得到异乎寻常的结果”。当前,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向深入,数学课堂的面貌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教学过程成了师生平等相处、真诚交往、共同探究、获取知识的过程。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的思维不断得到涌现,正是在这种师生、生生之间的互相碰撞中,随时会发生一些教师事先没有预料到的事情,打乱教师的教学思路。那么,我们教师应该如何去面对这些教学中意外呢?有的教师担心出现这样的小插曲,生怕自己处理不好,下不了台,也担心它会使整个教学流程失去应有的严谨和流畅。于是,就对学生的“意外”,轻则视而不见,不予理睬,重则冷嘲热讽、批评指责。这是违背新课程理念的不明智的做法。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之间相互沟通,共同合作学习的过程。我们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意识,善待课堂教学中的意外,耐心等待仔细倾听学生的每一次思维颤动,也许,它会让动态生成更加精彩。
我在教学《时分秒的认识》一课后,出现了这么一道题,爸爸上午8时上班,下午5时下班,请问:爸爸一天工作几个小时?面对这道题,我让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再进行汇报。出现了以下几种情况。①学生用扳手指的方法数出来的。②学生把爸爸上班的时间以12时为界线,分成了上午和下午,上午有4小时,下午有5 小时,一共有9个小时。③学生把下午5时转化为24时计时法的17时,再用17-8=9(小时)。然后,我组织全班同学讨论,三种方法哪一种你认为最容易接受。经过大家的讨论,大多数同学都比较认同于方法③。这时,有一个平时不大爱发言的学生站起来说:“8-5=3”。这时,教室里一片哗然,“怎么可以用 8减5呢”,同学们的讨论声一下子把教室淹没了。这时,我示意大家安静,并鼓励这位学生慢慢地把话说完。这位学生接下去说:“上午8时到下午8时经过12 小时,下午8时和下午5时相差3小时,再用12-3=9(小时)”。这时全班同学纷纷认同了这种做法。原来让人感到“头疼”的意外,在老师和同学的耐心倾听和真诚等待中,竟然带来了“意外的惊喜”。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我们广大教师要善待这些“意外”,用敏锐的眼光去捕捉学生学习过程的“意外”,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和表达的机会。要知道,源自学生的精彩才是真正的精彩。
五、张扬个性——走向动态生成的归宿
动态生成的数学课堂的最终归宿是什么?难道是让学生学会用书本上的知识去解答书本上的习题吗?让每个学生“整齐、一致”地学习数学吗?上述观点很显然是非常片面的。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生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并达到最终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境界,这就是动态生成教学归宿。因此,数学课堂要注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个性化理解,让学生在学到数学知识的同时,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个性得以张扬。
例如,著名特级教师刘永宽在执教《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一课时,先出示八个图形,让学生给它们取个名字。然后再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图形,指出它的周长,再互相讨论,理解了周长的定义。这一教学片断,教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观意愿和选择,学生通过个性化学习形成对周长的理解是各不相同的,但又是非常深刻,难以磨灭的。在学生理解周长的定义后,老师又组织了全班同学去探究自己喜欢图形的周长。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充分激发。当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困难时,由于教师事先做了精心预设,教师总能像变魔术似的出示各种测量工具,比如:细线、尺子、剪刀等。让学生的整个探究过程有声有色、有滋有味。让每一个学生对周长的概念有了进一步更加深刻的体验。整个课堂学生学习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思维不时旁逸斜出。教师并没有按照统一的要求去进行教学,而是以一个非常广阔的问题空间作为背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体验和感悟。这样,尽管书本上的周长定义是规定统一的,但在学生的心目中却是丰富多彩的。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就是动态生成的数学课堂的真实写照。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只要我们广大教师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努力营造动态生成的数学课堂。相信我们的数学课堂必定能够走进更加灿烂的明天。
参考书目:
1、《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7
2、吴效锋主编《新课程怎样教》,沈阳出版社.1
3、黄桂林《预设与生成的融合》,教学月刊(小学版).2
数学知识在课堂上的动态生成论文 篇2
一、广敛信息——学习内容的动态生成
正如生成学习模式所指出的, 人脑不是被动地学习和记录信息的“白板”, 在学习任何一种新知识之前, 每个学生头脑中都具备了自己所特有的认知基础、知识经验与社会阅历等。尤其是现代社会的学生接触面广、获取信息渠道宽, 有许多是我们教师都无法企及的。同时, 在学习活动中动态生成的学习内容, 对学习者个体而主, 也正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广敛信息促使学习内容在动态中生成, 是很值得研讨的课题。
1. 活用生活资源。
我曾听过“调查与统计”一课, 执教者就地取材, 切入教学, 可谓一创举。如教者一开始就学生置身情境发问:下面这么多客人老师听课, 你们想认识他们吗?你们想了解他们的什么情况呢?学生倍感亲切, 在学生各述己愿的基础上, 引入课题:由于时间关系, 我们今天就来了解其中一个内容—客人老师来自哪些地方?每个地方来了多少客人老师?进而启思:怎样才能又快又准地统计出这些情况呢?利用学生已学的或未学却已有的有关统计经验, 让学生在小组分工合作的基础上跑下座位对客人老师进行现场的调查统计。
2. 捕捉过程资源。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多维度动态过程。由于学生的差异, 过程中会出现学生疑惑, 会产生认识的误区, 也会出现创新的思想火花……这过程之中生成的种种信息又为教者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如若教者不会利用, 这些资源将会白白流失。因此, 教师要学会观察、学会倾听, 随时抓取新的信息, 鼓励质疑创新。教者机敏把握, 为教学所用, 及时拓宽学生的学习内容与思维空间, 体现学生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二、以“做”促思———认知结构的动态生成
学习方式的转变, 最根本的是要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问题让学生去发现, 结论让学生去获得, 实验让学生去发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参与到学习活动的全过程。
1. 课前做, 活化生成。
要将教学场所变成学生学习的乐园, 把教的过程变为学的过程, 把教的角色转为导的角色, 教师就要为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创设条件。有很多数学内容的学习, 除了课前应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 更应提倡让学生在课前去“做”数学, 不断积累感性生活经验。如一年级学习人民币的认识时, 教师在课前一、两周就布置学生主动跟父母上市场买东西, 观察人民币的面值情况, 并试着帮父母算账。有了课前“做”的体验, 有关人民币的知识已潜伏于脑际, 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已成“有源之活水”。
2. 课中做, 多维生成。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获得发展的场所。学生的“做”中思、“做”中学便由此展开。在此通过学生自主“做”中的反思探究 (动中思、思中动) , 动态地多维度地理解并自主建构了长方体面、棱的特征。学生通过观察、搭建、比较与想象推理等活动主动生成认知结构, 促进认知体系由平面图形过渡于立体图形, 实现思维质的飞跃。
3. 课后做, 持续生成。
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 要求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 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也即“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理念的体现。如果我们每一节课的教学能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主动用之于生活, 将探究实践的兴趣延伸于课后, 这何尝不是我们教学的成功所在?
三、开放教学———创新素养的动态生成
现代数学教学中, 课堂教学方式已趋多样性、灵活性、创新性等特点, 在这诸多学习活动方式之中, 合作探究可以说是始终融合其中的。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 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 学习者的合作可以使理解更丰富全面。因此, 教学要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思辨创新。学生的智慧有很多是潜在的, 在课堂创设开放的、民主的、和谐的学习环境, 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 更有利于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互相启迪, 思辨创新, 资源共享。教者要不断为学生构建开放合作的学习, 促使学生创新素养在动态情境中生成。
四、强化内功———善待课堂中的非预设生成
在现实的数学课堂学习中, 非预设生成给课堂带来的结果往往具有两极性—尴尬或精彩。对教师个人来说, 心里都有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念头, 担心非预设生成让自己在课堂上下不了台, 于是就不期望非预设生成给课堂带来的精彩了。因此, 在实践中, 老师要正确处理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总之, 数学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就必须转变教学观念, 创造性地运用教材, 创造性地设计学习活动, 从而有效促使基于学生的生活实践, 教学内容的动态生成, 让学生主体的认知结构、创新素养动态地生成于开放合作, 积极互动的课堂学习环境中, 让我们的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摘要: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呈现出变化、动态、开放的特点,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略谈构建“动态生成”的数学课堂所需关注的四个问题, 旨在提升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让我们的课堂学习富有生命活力。
关键词:动态生成,数学课堂,生命活力,教师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6.
[2]戚业国.课堂设计与教学策略[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9.
让数学课堂在动态生成中减负 篇3
关键词:数学课堂;减负;教学工作
课堂上,会有许多超出教师预设的意外情况出现,即课堂动态生成资源,一些小插曲不时上演,教师该如何把握并利用好这些随机发生的课程资源,让数学课堂更加精彩,教学效果更加显著,并在动态生成中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呢?
一、创设情境,让动态生成更加自然
要促使课堂生成,需要一定的情境,创设的情境要能够引起学生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热情,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很自然地参与到教学中去,成为课堂的主人,要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尤其是学生的实际来创设教学。
我在苏教版第六册的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第一教时教学时,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景: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到书店购书,书店里的书琳琅满目,让我们目不暇接,老师和同学们需要购买两种书,一种是趣味数学,还有一种是优秀作文,请同学们注意观察这两种书的书价。
二、充分预设,让动态生成找到基點
生成性教学的预设,需要的是立足于学生,能遵循学生认识规律,体现学生的学习特点,反映学生从旧知到新知,从已知到未知,从生活到科学,从经验到理论的有意义学习过程的精心预设。这是实现生成有效性的前提。
我们倡导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不是不要预设,而是要改进预设。不仅要思考教师的“教”,更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不仅要摸清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还要充分预设学生的身心状况和情感状态;不仅要考虑到正常的情况,还要筹谋非正常的状况……从而使课堂动态生成更具有方向感,更富有成效性。
三、预留空间,让动态生成更加精彩
预设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适当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探究尝试、验证学法的时空,让学生去遐想,去深思,才能使得预设促进生成。因为预设归根结底是为课堂的精彩生成服务,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给学生一个思维的空间,给学生创新的机会,给学生自圆其说的时间,允许学生标新立异,敢于发表个人意见。通过上表的提供,帮助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学生学会了探索,学会了分析与归纳,实现了知识的再创造。
12×12的笔算竖式竟出现了老师意想不到的多种方法:
我又请同学们来说说每种笔算竖式的计算过程:
第一种:
学生是把个位上的两个2相乘得4,然后把2和十位上的1相乘得20,他用小2写在横线上,再把十位上的1和个位的2相乘得20,加上横线上的小2得40,最后把十位上的两个1相乘得100,在百位上写1。
第二种:12×12=12×2×6=24×6=144
第三、四、五种:2个12是24,10个12是120,120+24=144
这个过程实际是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也就是给学生一个大胆地思考、推理、想象和创新的过程。
尽管教师在课前对教学过程已有充分的预设,备了周全方案,但动态的教学过程常常“节外生枝”。教师不能因为有了既定教案而压制学生的思维生成,应该灵活运用教案,适时调整方案,使整堂课能行云流水。
四、即时评价,让动态生成更有实效
教师应懂得灵活运用即时评价,以此来唤起学生自信、启迪学生思维,从而增强动态生成的实效。
评价时,教师对学生的做法不能简单地肯定或否定,而是要从他们的经验背景出发来进行分析,对于有标新立异思想的解决方法要及时予以指导鼓励,培育学生良好的解决问题的数学意识,教学的中心应是通过学生自己创造性的活动,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进行训练以及提高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丰富和发展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尤其是第一种方法,在学生头脑中没有固定的笔算竖式模式,运用口算和笔算结合,很快地计算出结果,在今天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第一教时时,老师应当鼓励这组同学的标新立异,通过以后一段时间的学习,学到三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笔算时,学生通过自己的多次实践,会找到自己这种方法的不足,容易和进位混淆,做题正确率不高时,也会通过自己的实践和多种方法的对比,不断地调整,最终找到更好的解题方法。第二种方法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一位数原有的知识基础,把12拆成2×6这也是在以后学习中的简便算法。
随着学生主体意识及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他们往往不顺着教师的思路走,经常曲解个性感受,冲击价值趋向。教师要善于把握住那些易被我们简单否定或“立马枪决”的“错误动态生成资源”,及时调整教学航向,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深入地交流讨论、探究。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偶发事件。教师如果把它作为资源加以利用,即能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之功效。
数学知识在课堂上的动态生成论文 篇4
灌云县下车中心小学 戴志鹏
【摘要】:叶澜教授指出:“课堂应是向未来方向提进的旅程,随时都可能出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成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作为教师应该独具慧眼,及时捕捉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来演绎课堂上“节外生枝”的精彩。要从正视师生关系,实现平等对话;师生双边活动;因学而教,设计弹性方案;打破传统教学,追求真实自然这几个方面,来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凸显其生命活力。
【关键词】:动态生成 生命活力 课堂
布卢姆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课堂教学是动态变化的过程,我们不能过分注重教学过程的预设与控制,而要充分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作为课程研发者和设计者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珍视学生的行为,充分利用在课堂情境中,学生创生的系列“事件”,变通思考,师生互动,共同建立新教学内容,调整预设的教学目标,变革原有的教学过程,寻求富有艺术性的教学创意,灵活运用新型的教学方法,并无拘无束地与学生平等对话,不要一心想着让学生服从教师原已预设的教学轨道。要在和谐的对话中,实现对学生的引导、激励和帮助。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一是“动态生成”,它要求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不只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而且是师生生命中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它必须是真实的,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
那么,我们怎样来建构生命的课堂,促进教学的动态生成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正视师生关系,实现平等对话
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氛围上是和谐的。它的核心是师生的心理相容,心灵的互相接纳,形
第 1 页
成师生至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由此就决定了教师在新型师生关系中的角色--不是“工头”,不是领导,不是严父,不是法官,而应当是导师、朋友、助手和楷模。
1.导师。教师应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既关心学生吸取知识,更注重丰富学生情感,健全学生的身心,完善学生的人格,教学生学会做人。教师应是学生自我发展的促进者,理想探求的指路者,心理困扰的排除者。应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改变单纯灌输的落后方法,让学生变被动接受和管理为主动参与,实行导向、导航、导演、引导、指导、辅导,领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领着知识走向学生。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而不是单纯品尝前人创造的成果。
2.朋友。要关心热爱每个学生,用爱心去理解、去尊重、去温暖、去感化;教师不仅能教书,而且是师德高尚、热爱生活、兴趣广泛、才华横溢、乐于并善于与学生打交道的朋友,和学生有共同语言,互敞心扉,是学生决策的参谋者,是他们苦恼的倾听者,是学生依靠的良师益友。
3.助手。教师应放下架子,淡化权威的角色,与学生共同探究、教学相长。帮助他们克服在人生道路上的沟沟坎坎,帮助他们战胜学习知识中的种种困难,相信他们、鼓励他们做自己能做的事,支持他们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教师要为学生服务,成为他们的合作者、支持者、助手。
4.楷模。在新型师生关系中,学生的“向师性”依然存在,教师任应言传身教,以人格的魅力,潜移默化去影响、感召、激励学生成才。
教师要转变角色,由课堂的“主宰者”转变成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过程要由单向的“灌输”转为双向的“对话”和“互动”,师生在“对话”和“互动”中要形成思想与情感的交流,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变成一种动态的、生动的、发展的、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如有经验的教师经常在教学中采用与学生聊天、游戏、讲故事、猜谜等活动来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以此放松学生绷紧的神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动态生成成为可能。
二、师生双边活动
在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中,师生都是以平等生命体的形式出现,平等地交流着自己的感受与意见,相互理解、相互欣赏,共同推进课堂教学进行。
第 2 页
(一)生生互动,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营造动态的课堂
操作是儿童思维的体操,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获得所期望的一切,也从中锻炼与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观念与创新精神。如我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时,我让四个同学为一组通过摸一摸、看一看、说一说长方体有几个面。在分组汇报时一个男同学发现了一种新颖的数法,他用手捧着长方体相对的面(左右、上下、前后)说:“2、4、6六个面”真聪明的孩子!这种数长方体面的方法,不仅简洁,而且能清楚地明白“相对面”,这样富有个性的学习才是我们所提倡的。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的:“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才使我们的数学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二)师生互动,促进动态课堂的生成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作为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灵感兴致勃勃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在听一位教师上《认数8》这一课就体现了这一点。铃声一响,小同学们鱼贯而入,他们分别代表1-8的自然数,按号入座,一开始就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上,教师组织安排全员活动。教师指导:胸牌是3的同学站着说,我是3(假设),比我大的数请起立。每个人都动脑筋,做出起立、坐着中的一种决定,谁反应快,谁就是聪明的好孩子。从第一个学生开始,一个个接下去,不断地循环往复。活动中,学生不仅自己为自己作判断,还为别人作判断,既紧张又活泼有趣,使每个学生都达到了复习巩固知识的目的。他们在活动中喜笑颜开,个性得到了发展。在群体活动作用下,某些学生变羞怯为开朗,变颓丧为乐观,变消极为积极,使独立型代替了依赖型,竞争型代替了回避型,这正是群体活动使他们超脱自我。活动为每个孩子提供了发挥的机会,利于师生互动知识的形成,促进了动态课堂的生成。
三、因学而教,设计弹性方案
追求教学的动态生成,并不是不要预设,并不是主张师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缰式的展开活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没有预设方案的准备,我们的追求必然变成空中楼阁,可
第 3 页
望而不可及。
(一)学生为本,预设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即教学应达到的程度,他可以克服教学上的盲目性,是顺利进行教育活动的基本保证和首要环节。我们用发展的眼光审视教学目标,坚持面向未来,立足课堂,确定好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落实“三个转移”,一是从重视教师的教向注重学生的学转移;二是从重视知识传授向注重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转移;三是从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向注重培养学生的精神力量转移。例如有老师在设计《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一课时,提出了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组织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
2.使学生学会用较准确的语言表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其中目标“1”是“知识目标”和“师生定位目标”;目标“2”是“认知能力目标”;目标“3”是“精神力量目标”。
(二)跳出模式,弹性设计
1.立“问题”观。精心提炼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问题”,要求“问 题”富有挑战性、包容性和针对性,有效的激励和导向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
2.简化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授。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坚持学生能 讲的让学生自己讲,学生能做的让学生自己做,学生能想的教师不代替学生想的原则。在教学设计中做到“四让”:例题让学生讨论,规律让学生发现,学法让学生总结,结果让学生评价。充分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教师借机冷静倾听,进行有的放矢的点拨和调控,实现资源有效配置,促进共同发展。
(三)突破教材,重组内容
当前,教学中使用的是专家根据前人的实践经验浓缩而成的教材,这种教材存在着主观划
一、过于分散、远离学生的直接经验和生活世界的问题。因此,在第 4 页
教学设计时采用了“调”“联”“扩”“删”等方法进行结构重组,使“活”的教学内容成为发展学生认知能力的载体。
华师大叶澜教授指出:“内容调整的原则是使其呈结构状态,改变过去主要按知识点组织每堂课教学内容的状态。”在设计时,我们可根据需要,有时把分散编排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结合。
(四)学会倾听,捕捉信息 1.捕捉亮点资源,让智慧闪耀光芒
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亮点。这些亮点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稍纵即逝。我们必须用心倾听、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让智慧闪耀光芒。
一次,我在上五年级的一节练习课“鸡兔同笼”问题时,当我讲到“鸡兔共有16个头,44只脚,问鸡兔各有多少只?”时,我就按照教材上的方法进行讲解,正当学生听的认真时,忽然听到最后一排一个“调皮鬼”在小声嘀咕着:“这样想太繁了,把每只兔子都砍掉两只脚,每只鸡都斩掉一只脚不就得了。”我听了开始一楞,马上心一动,立即让他走上讲台进行讲解:“鸡和兔共有44只脚,每只兔子砍去两只脚,每只鸡砍去一只脚,44只脚就少了一半即22只脚。这22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16,另一部分是兔子的只数:22—16=6(只)。”
“多么有创意的见解呀!”我情不自禁地为他鼓掌,这样一来,其他学生也兴趣盎然。我顺水推舟,干脆来个小组讨论。随着讨论的进行,不时有同学举手,不时有新的想法产生。直至下课,共有三种方法在大家的赞叹声中被公认为“奇思妙想”。由于我捕捉到的信息“价值不菲”,从而激活了其他学生的思维,迸发了智慧的火花。
2.捕捉错误信息,点拨偏差,重拾信心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手握的是已知的教材,面对的永远是学生未知的答案。我们不仅要学会发现学生动态生成的亮点资源,也要及时捕捉学生出现尴尬的问题所在。巧妙地挖掘其中的“问题”资源,通过分析、比较,学生自我探索、自我体验等方式,把尴尬化为一次新的学习。
3.充分把持,及时评价
课堂教学面对的是有丰富情感和个性的人,是情感、经验的交流、合作和碰
第 5 页
撞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学生的认知、能力在动态变化和发展,而情感的交互作用更具有偶发性和动态性,恰恰这些动态生成因素对课堂效果的影响更大。比如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的回答可能大大超出教师的预想,甚至比教师预想的更多更深刻更丰富,这就要求教师及时把握和利用这些动态生成因素,给予适度的引导和恰如其分的评价,时刻把握每一个发展学生的契机。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后又产生新的问题,这就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做到了教学相长,因学而教,树立了随时捕捉教学信息的意识,使课堂教学更加活泼有趣,更加充满生机,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也展示了老师的无穷魅力。
四、打破传统教学,追求真实自然
“开放对应于封闭,生成对应于预设;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统一体。”但传统教学过分地强调预设与封闭,过分追求精细的提问、预定的标准答案、精心设计每一句话、准确计算每一环节的时间分配等造成课堂教学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生命色彩,师生的生命力就在这样的预设中被人为地白白耗费了。
华东师大的吴刚平教授说“真实的教学情景是具体的、动态生成的和不确定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呈现出来,不是为了观赏”。动态生成的课堂应该面对学生真实的认知起点,展现真实的学习过程,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动态生成的课堂不能无视学生的学习基础,不能把学生当作白纸和容器,随意刻画和灌输;动态生成的课堂不能死抱着教案,一问一答,牵着学生鼻子走,不敢越雷池半步;动态生成的课堂更不能课前操练,课中表演,少数参与,多数旁观。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倡导知识是在活动中由学生自主探究得到的,通过语言表达自主“内化”的,教师的作用就是设计了这样的一条发展通道,把教转化为学。在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中,教学的流程可以在生成中“变奏”,在研究的主题可以在生成中适度“更换”,预设的目标可以在生成中随机“升降”,环节的推进可以在生成中相应“删除”,从而使课堂教学的既定目标能够更加有教地生成。真正让课堂教学呈现出灵动的主动和跳跃的活力。
第 6 页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S].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黄龙腾.用动态生成构建有生命活力的课堂[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3】王国斌.生成成就精彩的数学课堂[J].小学时代(教师),2012(04):9-10 【4】夏绍能.课堂教学“零”思考[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06(03):20-21 【5】吴琳.《 梅林对话小语名师 》,上海教育出版社
数学知识在课堂上的动态生成论文 篇5
新课程标准强调:预设固然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然而教学是人的活动,它不应只是按部就班地执行“电脑程序”,而应该是师生共创奇迹、互相激发、唤醒各自沉睡潜能的手段;它不是由教师事先编织好的精美“鸟笼”,而应该是一片平等、民主、开放、愉悦的广阔天空。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么就是: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不断地创造美、生成美的课堂才是新课程所追求的课堂。
一、多元解读,生成清新自然的美
现代的学生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七彩的经验世界,他们即多样化又很个性化。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营造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平台,让语文课凸现个性化的色彩,让语文课折射个性的光芒,培养学生多层次地感悟语境,多角度解读文本的能力。
听《蒲公英》一课中的片段:老师问:“你们想和这两颗蒲公英种子说些什么吗?”学生讨论后回答,有的说:“沙漠的金光闪闪、湖泊的银花朵朵是太阳光的缘故。你们被自己的眼睛骗了。”另一位学生急忙补充:“被表面看上去很美的东西所蒙骗了。” 老师肯定地点点头,继续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见解,学生一下子议论开了。教室里充满了学生的热烈讨论声,他们个个兴趣盎然,说得头头是道。这种教学氛围是师生在平等对话的课堂上生成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根据教学情景和学生实际不断调整预设目标,深挖藏于学生本身的教学资料,允许、鼓励学生进行多元解读;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差异,珍视每一个学生的内心感受,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的所悟所得,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进行思想的碰撞,让清新自然的美在充满生气和乐趣的氛围中逐渐生成。
二、激发质疑,生成活力无限的美
语文课堂要抓住“质疑”点,积极创设平台,让学生明白如何质疑,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营造气氛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基础;示范启发是帮助学生开启质疑之门的金钥匙;积极评价是提高学生质疑能力的催化剂;定范围找问题是提高质疑效率的有效途径。精巧地质疑后还要组织学生探究释疑,让学生从疑团顿生到恍然大悟来个质的飞跃,才是更密切地与作者和文本对话,达到“物我回响”的境地,同时,也能使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指导读《劈山救母》的第二段时,让学生把自己当作沉香,感受沉香一路的艰辛,学生读得有声有色,当读到“饿了就采几个野果,渴了就捧几口泉水喝喝”时,突然有学生质疑“这沉香真笨,他为什么不回家再多带些水和干粮?”引得大家哄堂大笑。我马上想到这是一次深入探究文本的好机会,反问学生“沉香会不会回家?”让学生展开讨论,几分钟后一双双迫切的小手高高举起,有的说“第一小节中说沉香救母心切,所以不会回家。”有的说“沉香翻过了很多高山,跨过了很多深涧,再回家就太浪费时间了”…… 我们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他们与自己争论,肯定他们勇敢精神的前提下,与其一起讨论来加以引导,并纠正其错误的观点,在质疑、释疑的过程中不断生成活力无限的美。
三、延伸时空,生成探究体验的美
优秀的教学设计不是对课堂要出现的情况进行面面俱到的预设,它要给课堂中出现的许多不确定性留下足够的空间,供学生自己去揣摩,并把这些不可预测的事件作为课堂进一步展开的契机。
在教学《东方明珠》最后一段时,我问孩子们为什么把塔叫东方明珠呢,学生说 “因为明珠是闪闪发光的.。东方明珠塔在晚上闪闪发光,就像是一颗夜明珠”。有的说“因为它在上海,上海是在中国的东边,中国是在世界的东方”。我问“你怎么知道的”,他说“爸爸是教地理的,上次去上海跟我说的。”有的说“东方明珠是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人们看到它就会想到上海,看到它就会想到中国。”这时有孩子联想到《艾菲尔铁塔》(校本课程)里刚学到的知识,并马上提问,“老师,是不是像法国的艾菲尔铁塔……”我说“在世界上有许多的地方都有一些标志性建筑,它们不仅世界闻名,而且代表着一个地方,一个国家。想知道更多的吗?我们可以看看这方面的资料。”在布置学生回家查阅相关资料后,学生的热情空前高涨。这时的学习已不单单是对知识地理解和目标的达成,而是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严谨、科学的思维态度和方法。
四、开放教材,生成隽永细致的美
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你能想象在教学过“狐假虎威”之后,教师推荐阅读的《中华成语故事》立刻就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首选吗?教材开放以后,学生的思维拓宽了,他们见识到了和以前不一样的文化,更激起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探索的热情。
数学知识在课堂上的动态生成论文 篇6
一、动态课堂, 始于精心的预设
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 缺一不可.精心的预设才会有动态生成, 但是过于“精心”的预设又难以寻觅生成的火花, 难以与动态课堂美丽邂逅.
1. 正确把握教材
教材, 顾名思义教之素材, 凡是有利于学习者增长知识或发展技能的材料都可称之为教材.作为教师一定要“读懂”教材, “用好”教材, “跳出”教材, 时刻不忘我们的教材是为学生服务的, 在使用的过程中进行不断地调整, 使它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2. 全面了解学生
所谓全面了解学生, 就是要了解每一名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个性特点、兴趣爱好以及他们每个人的不足只有全面了解了学生, 师生才能建立深厚的感情, 教育才能共鸣, 课堂上才能彼此用心沟通, 才会有思维的碰撞, 才会生成动态的课堂.
3. 有效开发资源
课程资源不仅是指教材, 学生的生活经验, 教师的教学经验也是课程资源, 学生的学习差异, 师生的交流、启发也是有效的课程资源.不管是静态课程资源还是动态课程资源, 都可以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中去, 同时我们还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自主开发有效的课程资源, 把它们用好、用活, 使我们的课堂灵动起来, 智慧起来.
二、动态课堂, 生成意想不到的精彩
一节精彩的数学课应该是一节“真实”的数学课, 它让学生的学习像呼吸一样自然, 在课堂上学生能用心去聆听, 真诚的对话, 和“错误”美丽的邂逅……
1. 善于倾听, 激发生成
教师仔细倾听每名学生的发言后再加以引导远比让学生多发言来得重要, 我们不单单倾听学生发言的内容, 而要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的心理、想法.在倾听与交流中, 有了情与智的深层感悟, 提升了学生的思辨智慧.
教学案例 (一)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教学片段
例题已知⊙O的半径为5厘米, 点P是⊙O外一点, OP=8厘米, 以P为圆心作⊙P与⊙O相切, 则⊙P的半径是多少?
学生甲:因为⊙P与⊙O相切, 所以⊙P的半径与⊙O的半径之和等于圆心距.若设⊙P的半径为x, 则有5+x=8厘米, 即x=3 (厘米) .
学生乙:我认为他的算法不全面, 题中说相切, 应分为内切与外切, 当两圆外切时, 跟上面的算法一样, 当两圆内切时, 应为x-5=8, 即x=13 (厘米) .
学生丙:他回答的不对, 因为点P是⊙O外一点, 所以不可能是内切.
在这些同学回答问题的时候, 我始终面带微笑地认真倾听, 把课堂交给学生, 让他们充分地交流.
倾听是一个心灵对应另一个心灵的思维碰撞, 它是有效回答的前提.
师:你 (学生丙) 的意思是说, 当内切时, 大圆的圆心必须在小圆内, 是吗?
大家感觉有些困惑, 纷纷拿出尺规进行作图求解……
很快, 同学相互议论起来:“两圆内切时, 大圆的圆心不在小圆的内部, 此题的答案为3厘米或13厘米.”
这时有一名学生低声说道:当两圆半径相等时, 它们会内切吗?
此时我顺水推舟问道:你们认为若两圆的半径相等, 它们的位置关系有哪几种?
学生们又积极思考开了……
老师学会倾听才能了解学生最真实的学习状态, 学生学会倾听才能与老师产生共鸣.师生彼此用心倾听, 就能达成情感的交融, 就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倾听, 让我们的课堂灵动起来, 让我们的课堂智慧起来.
2. 真诚对话, 构建生成
“你有一个苹果, 我有一个苹果, 互相交换, 各自得到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 我有一种思想, 互相交换, 各自都得到两种思想”.数学课要善于为学生创设与教材、与同学、与老师交流对话的情景, 让情趣和智慧在对话交流的过程中闪光, 动态生成的数学课堂需要真诚的对话.
教学案例 (二) “单项式乘多项式法则的再认识———因式分解 (一) ”
1.把多项式6y2-9xy-3y分解因式, 提出公因式是_____, 另一个因式是_____.
2.将多项式-5a2+3ab提出公因式-a后, 另一个因式是_____.
3.把多项式4 (a+b) -2a (a+b) 分解因式, 提出公因式后_____, 另一个因式是_____.
学生很快得到了第1题的答案:3y和2y-3x-1.
老师:当提出公因式3y后另一个因式2y-3x-1最后一项变成了1, 为了便于记忆我们可以说“全家都提走留1把家‘守’”.
学生听到这个结论朗朗上口, 形象生动, 都非常兴奋, 也纷纷仿照我的方法, 来给第2、第3题进行归纳总结.
“老师, 第2题这样总结:负号被提走, 留守都变号!”
“老师, 第3题这样总结:公因式被提走, 系数‘2’跟着一块走!”
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数学课堂的对话包括师生、生生间的对话以及老师和文本、学生和文本间的“对话”, 无论是哪种形式的对话都承载着智慧, 在这种动态的交流中我们传递着知识, 传递着思想, 传递着快乐.正因为有了对话, 我们才可以和学生一起在动态的课堂中快乐地成长, 追寻智慧的旅途才不再是“茫茫荒野上的艰辛跋涉”.
3.“放大”错误, 诱导生成
我们常常听一些公开课、录像课、评优课, 老师和学生总是那么“心有灵犀”, 有时甚至可以做到“不点自通”, 一节课下来老师讲得精彩, 学生回答得精准.45分钟的课堂, 就在师生的“精彩”互动中“完美”谢幕了.而我们更希望看到一节真实的课堂教学, 更想看到一节“出错”的课堂, 无论是老师出现的“小状况”还是学生出现的“小错误”.
“错误”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 它更能促使我们师生的共同成长.知识的获取是一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既要放大学生的亮点, 也应该凸显他们的“错误”, 改正错误的过程更能使学生自我提升, 更能充分发挥每名学生的智慧潜能.老师要抓住时机推动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活起来, 使我们的数学教学美起来.
4. 凸显灵性, 呈现生成
学生是活生生的人, 他们有生命, 有活力, 有发展的潜能, 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兴趣和需求、思考和灵感参与课堂活动, 从而使课堂异彩纷呈.当课堂上学生的个性思维如潮水般汹涌而出时, 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生成, 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作为教师, 应善于捕捉课堂教学中生成和变动着的各种有价值的信息, 作为活的教育资源, 应努力创造条件去扶植它, 栽培它, 构建动态的课堂教学, 让教学涌动生命的灵性, 让课堂智慧起来.
教学案例 (三) “求一个五边形的内角和”
在实施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我采用的方法是从五边形的任意一个顶点引出它的两条对角线, 将五边形转化为三个三角形, 由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乘以3得五边形的内角和是540°, 进而推导出多边形内角和公式 (n-2) ×180°.
“老师, 我还有一种求法!我只画出一条对角线, 把它分割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 五边形的内角和为180°+360°=540°.”
“还可以这样求解:在五边形内部任意取一点, 将这一点与五边形的五个顶点分别连接成五个三角形, 用五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减去以这个点为顶点的一个周角的度数就可得到五边形的内角和5×180°-360°=540°.”
在学生们的积极发言中, 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每个人都在寻找新的解题方法……
“老师, 任意点O能不能取在五边形的边上?”
讨论还在进行……
虽然, 这节课没有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 但是对于教师、学生而言都收获颇多.没有学生的深入探究、大胆发言, 那么课堂上的精彩纷呈就无从谈起, 没有学生在教学中的灵光凸显, 那么智慧课堂的生成就无从谈起!
面对教学中那些不期而遇的生成, 我们一定要像摄影师一样快速地按下快门, 去捕捉这精彩的瞬间, 把握这精彩的瞬间, 让它成为我们新的生长点, 让它在动态的课堂中生长、开花, 让它在智慧的课堂中美丽绽放.
5. 走进生活, 升华生成
教学中要让学生带着数学走进生活, 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 去体会数学的价值.如在“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教学中, 从学生的座位、电影院等引入平面直角坐标系, 学生接受的亲切自然.在学习了几何的“平面镶嵌”后, 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用平面图形镶嵌的实例, 看谁收集的多.为了鼓励节约用电, 江苏省从2012年7月1日开始实施阶梯式电价方案, 将居民月用电量分为三个档次, 第一档为230千瓦时以内, 维持现行的电价标准 (每千瓦时0.52元) ;第二档为231千瓦时至400千瓦时, 在第一档电价的基础上, 每千瓦时加价0.05元;第三档为高于400千瓦时部分, 每千瓦时加价0.3元.
(1) 5月份, 小明家用电200千瓦时, 需交电费多少元?
(2) 6月份, 小明家交电费148.1元, 问:这个月用电多少度?
(3) 7月份, 小明家用电450千瓦时, 需交电费多少元?
我认为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力求把枯燥抽象的知识尽量以生活化的设计引进课堂, 正如陶行知老先生所提到的:“生活即教育.”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生活本身又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 要让学生在生活化的题目中感受数学的实用之美.
数学课堂的动态生成 篇7
创设情境,激活生成空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这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情境。这样的情境,不仅是生活化的,而且富有挑战性,情境要紧紧环绕教学的知识点,同时又适合学生思维与心理状态,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从而使学生主动投入到探索学习活动中来。例如,《圆的周长》导入环节的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新的龟兔赛跑开始了,请看。(媒体演示乌龟沿着边长20米的正方形的边爬,兔子沿着直径20米的圆的边跑)大家走一圈,看看谁先到呢?对这样的比赛你有什么想法?
生:这样比赛不公平,它们比赛的路程不相同。
师:是呀,龟兔比赛的路程,其实就是正方形和圆的周长。正方形的周长我们已经会做了,怎样求圆的周长,同学们有什么设想呢?
问题情境的预设,趋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学生们从自己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出发,迅速投入实际情境中,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就会达到“生成”,就会使教学过程始终在动态不平衡——平衡——不平衡中前进,就能使学习变得更有效。
动手操作,展示精彩生成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数学是做出来的,学生只有亲历知识的发现过程,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这一过程中,教师把探究权交给了学生,引导学生自己“再发现”“再创造”,让课堂“悟而有序,扶而有度,生成共享”。例如,《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对比课堂。
改进前的教学 让学生准备了正方形的纸,然后教师说:“请你把正方形的纸对折后再对折,再用彩笔涂出其中的一份,说一说涂色部分是这张正方形纸的几分之几?”学生就按照教师的要求很快操作完了,也很快说出了涂色部分是这张正方形纸的四分之一,而学生涂色得到的四分之一几乎是完全一致的。
改进后的教学 教师提问:“你能通过动手操作,把这张正方形的纸平均分成四份吗?并把其中的一份涂上颜色,说一说涂色部分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也很快得出了正确的结论,但答案却是多样的。
同一种教具,同样是教学活动,教师不一样的引导,课堂效果却大不相同。学生从“操作者”转换成了“探究者”,正方形纸也变成学生手中的“金箍棒”,可以变换出不同的花样,在操作中学生的思维也得以拓展。
互动交流,捕捉生成资源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准确地洞察学生的心思,敏捷地捕捉学生在课堂上稍纵即逝的变化;不断捕捉、判断、重组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见机而作,对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应及时纳入课堂临场设计的范畴之中,适时调控,充分利用,激活课堂教学,促进课堂有效生成。
例如,小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平均分》一课的“试一试”:“12根小棒,每2根一份,可以分成几份?每3根、4根一份呢?先分一分,再说一说。”学生通过分小棒,交流,很快得出:每2根一份,可以分成6份;每3根一份,可以分成4份;每4根一份,可以分成3份。随后,教师提出:“除了每2根、3根、4根一份,还可以怎么平均分?”
生1:我是每1根一份,分成12份。
(师相机完成板书:
每1根一份,可以分成12份
每2根一份,可以分成6份
每3根一份,可以分成4份
每4根一份,可以分成3份)
生2:我发现了,接下去可以每5根一份,每6根一份。
(这时,一部分学生赞同生2的说法,一部分学生反对生2的说法)
师:生2通过自己的观察,提出了自己的猜想,那么,每5根、每6根一份是不是平均分呢,你有什么好办法来验证?
生:动手分一分。
生3:每5根一份,每份分得不是同样多,不是平均分;每6根一份,可以分成2份,每份同样多,是平均分。
(师增添板书:每6根一份,可以分成2份)
师:对呀,如果按照生2的观察方法,大家来看看这几种分法,你发现了什么?
在这个例子中,学生2的抢答是通过观察按照数字的顺序得出的,这也反映了部分学生的直觉思维,但教师面对学生的错误并没有简单地对其进行对与错的评判,而是巧妙地借用了这一生成性的资源,让学生想办法验证,通过正反两例进一步加深对平均分的认识,同时,还肯定了学生2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继续探究,从而发现:这些操作都是按每份多少进行的平均分,每份的根数越多,分成的份数越少。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错误不可能单纯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练习得以纠正,而必须是一个“自我否定”过程。课堂生活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偏差”“失误”也必然是其中的一部分,有时数学中一些“旁逸斜出”的不顺反而会给课堂注入新的生命力。
练习拓展,鼓励思维生成
练习题的设计,应该有弹性、有层次、有开放性,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可以使课堂中学生积极的思维得以延续。教师既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中会产生什么样的变化、什么样的新问题。但是,可以看到学生探索空间带来成功的喜悦,以及学生自主探究生成的宝贵财富。endprint
例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复习课中,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将一张长16厘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硬纸板做成一个无盖的纸盒,求做成的纸盒的长、宽、高都是整厘米数,请学生设计一下,并计算出所做纸盒的容积。
(要做一个小小设计师,课堂很快就活跃了)
生1:我把长方形硬纸板的四个角切掉了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做成的纸盒长是14厘米,宽是6厘米,高是1厘米,容积是84立方厘米。(图1)
生2:我也是这样做的。不过,我把四个角切掉的是边长为2厘米的正方形,做成的纸盒长是12厘米,宽是4厘米,高是2厘米,容积是96立方厘米。
生3:我把四个角切掉的是边长为3厘米的正方形,做成的纸盒长是10厘米,宽是2厘米,高是3厘米,容积是60立方厘米。
师:很好。谁还有自己的设计?
生4:我发现这三种设计都有浪费,能不能设计一种没有浪费的方案?
师:这位同学的想法有新意,同学们想一想,有没有这样的设计?你们能不能设计出来?
(学生们以小组形式聚在一起,认真地讨论、研究)
生5:我们有方案了。这个长方形正好可以分成两个正方形,再将其中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个小长方形,拼起来另一个正方形的周边就成了一个无盖的纸盒了。(图2)
师:真是一个伟大的设计!
生5:做成的纸盒长是8厘米,宽是8厘米,高是2厘米,容积是128立方厘米。
生6:老师,我们也有一种设计。将长方形左面的宽平均分成4份,每份长2厘米,再在两个角上剪下边长为2厘米的正方形,拼到右边去(图3)。这样也可以做成一个纸盒。纸盒长是14厘米,宽是4厘米,高是2厘米,容积是112立方厘米。
师:这又是一个巧妙的设计!
生7:按照学生6的做法,沿着长来平均分,(图4)……
学生通过练习,既可以激发求知欲望,调动学习积极性,又可以开阔视野,提高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意识。
反思回顾,促进抽象生成
现代教学认为,学生要想牢固地掌握数学知识,就必须用心的体验与创造学习。反思是一种内省行为,必须由学生亲身的体验才能进行。因此,让学生学会反思,不仅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感悟基本数学思想,积累基本的活动经验,这是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重要举措。
例如,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通过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获得问题的答案,还要继续提炼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课上安排了两次回顾反思。第一次:回顾列举过程,反思相关活动。例题结束后,教师要求学生说说自己的体会,引导他们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与做法。这里的回顾与反思,起先是相当具体的,包括如何想、如何计算,采用了什么形式,进行了哪些活动,小棒是怎样有条理地摆,表格是如何有序的填……然后揭示这样的活动是一一列举,这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深刻体会“有序”“不重复”“不遗漏”都是一一列举的要领。如此,让学生经历这个环节,反省自己的学习活动,就能促进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二次:回忆曾经进行过的列举,丰富列举活动的感受。对个体来说,策略不是无本之木,更不是天降之物,总要在已有的经验上萌发。可以说,已有的经验越是丰富,形成的策略越是厚实。一一列举策略虽然是在五年级教学中出现,但学生早就进行过许多类似的活动,尽管那时他们还不知道“列举”这个词语,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在一一列举。教学中,可组织学生回顾曾经运用列举策略解决过的问题,如10的分与合是一年级学过的,3张数字卡片排出三位数是二年级学过的,12个相同的正方形拼成长方形是三年级学过的……让学生说出更多应用列举方法解决问题的实例,从中体会列举解决数学问题的作用,理解它是解决问题的常用策略,使学生对列举策略有更多的体验,有更深的感情。
结束语
动态生成的数学课堂更有活力。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获得了更多的知识,学生因为平等、安全而敢动,因为贴近生活经验、有丰富交流的基础而能动,因为有教师精心的组织、精彩的点拨而会动,从而使数学课堂成为师生互动、互促教学相长的过程,成为激发师生智慧潜力的过程,使课堂焕发出活力。
动态生成 彰显活力数学课堂 篇8
【关键词】数学教学;动态生成;效益
学生是灵动的生命体,在丰富而动态生成是现代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有效利用小学数学课堂生成性资源是小学数学课程资源建设的需要,它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也有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有效利用小学数学课堂生成性资源,教师必须关注教学过程及时捕捉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势利导,合理运用生成性资源;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促成生成性资源的产生。面对这些生成性的教学资源,如何选择利用,让它成为教育教学的契机,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一些肤浅的认识。
一、捕捉动态生成性资源,激发学生积极性
动态资源包括学生的兴致、注意力、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合作能力、表达能力等。无论是言语、动作还是表情、情绪,都是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性资源。而这一切的发现依靠教师的慧眼。案例1:《10以内的数》的教学片段:教师问:小于5的数有几个?大部分同学回答:“5个。”有一只小手举起来,说:“是无数个!”这个答案出乎同学和教师的意外,甚至有同学开始嘲笑。看着脸都憋红的他,教师追问:“为什么呢?”小男同学弱弱地说:“因为还有-1,-2……”教师立即反应过来,问:“其他同学,在生活中见过这样的数吗?”有同学说:“电梯中地下停车场是-1层。”教师露出欣慰的笑容说:“非常棒,在数的世界,还有比0小的数,如-1,-2……我们称为负数。”课堂上,有时学生呈现的生成性资源是随机而不成熟的,教师不要急于打断、否定,要乐于倾听,再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及时补充知识,适度发展,成为教学资源的主动生成者,并及时给予学生肯定、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信心。
二、设计合理教学预案,促成资源生成
生成性教学资源的生成,是教师围绕着教学目标通过组织多样化的数学活动所得。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学设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有些教学资源的生成是可预见性的,是老师本来期望在设计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所要达成的。而好的教学设计总是尽所有可能去促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能发展自己思维,生成属于自己的想法。如在一年级《连加》这节课中,主要是掌握两种形式的竖式进行连加的运算,一种是分步的,还有一种是三个数一起加后进行计算。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掌握了用竖式去正确计算连加算式的方法。最后老师提供了一组计算题:33+15+21=?49+16+27=?要求用你喜欢的竖式计算这些题。在教学设计时,老师就根据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编了这两道题目。在学生的练习过程中,虽然大多数小朋友都用了一种他们比较熟悉的方法去做。但也有一部分小朋友根据数的特点,选用了不同的方法去做。学生这样的表现真正达到了教学设计者的目的,也提供了很好的素材让这些学生不但对两种形式的竖式进行了巩固练习,而且对算法多样化的优化过程有了很好的体验,真正让学生体会到了各种算法的特点与优势。
三、让学生个性张扬,让动态生成彰显效益
动态生成的数学课堂的最终归宿是什么?难道是让学生学会用书本上的知识去解答书本上的习题吗?让每个学生“整齐、一致”地学习数学吗?上述观点很显然是非常片面的。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生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并达到最终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境界,这就是动态生成教学归宿。因此,数学课堂要注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个性化理解,让学生在学到数学知识的同时,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个性得以张扬。例如,著名特级教师刘永宽在执教《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一课时,先出示八个图形,让学生给它们取个名字。然后再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图形,指出它的周长,再互相讨论,理解了周长的定义。这一教学片断,教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观意愿和选择,学生通过个性化学习形成对周长的理解是各不相同的,但又是非常深刻,难以磨灭的。在学生理解周长的定义后,老师又组织了全班同学去探究自己喜欢图形的周长。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充分激发。当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困难时,由于教师事先做了精心预设,教师总能像变魔术似的出示各种测量工具,比如:细线、尺子、剪刀等。让学生的整个探究过程有声有色、有滋有味。让每一个学生对周长的概念有了进一步更加深刻的体验。整个课堂学生学习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思维不时旁逸斜出。教师并没有按照统一的要求去进行教学,而是以一个非常广阔的问题空间作为背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体验和感悟。这样,尽管书本上的周长定义是规定统一的,但在学生的心目中却是丰富多彩的。
总之,作为一线教师,应该正视课堂教学中突发的每一个细节,善于发现、捕捉课堂中“即时生成”的动态性教学资源,珍惜这瞬间的“出彩”,使课堂教学因“出彩”而更精彩!
【参考文献】
[1]李向阳.论教育实效性的提升与教育智慧的开发利用[J].考试周刊,2010.23(19):88-91
【数学知识在课堂上的动态生成论文】推荐阅读:
数学课堂的动态生成08-03
数学课堂在动态中生成05-23
数学知识门槛过程论文06-25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律知识08-09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知识的延伸与拓展06-02
化归法在小学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中的运用06-06
极限思想在数学课堂中的渗透论文10-14
数学思想要在课堂教学中充分的体现论文08-10
课堂上的数学语言06-18
在知识竞赛上的领导讲话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