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的数学语言(共12篇)
课堂上的数学语言 篇1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则哲理小故事:一位很有名的作家到一座小城市去旅游, 这座小城市里只有一家书店。这家书店的老板听说这个作家要光顾自己的书店, 为了讨好这位作家, 他就撤下了书架上其他书籍, 全部换上了这位作家的作品, 以示对该作家的重视。
这天, 这位作家来到书店, 一眼就看到了自己的书, 心里很高兴, 可是, 他看遍整个书店, 发现这个书店只有他的书, 有些迷惑不解, 就问老板:“其他作家的书呢?”店老板没想到作家会这么问, 一时不知如何回答, 支吾半天才说:“其他的书都卖光了!”
这则小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费力不讨好。不是吗?小故事中的书店老板心想讨好那位名作家, 却不想搬了块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真是费力不讨好。回顾我这几年的教学生涯, 也干了许多吃力不讨好的事。这主要归结于我在课堂上的语言表述。
课堂离不开语言, 语言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最主要的载体之一。教师的语言表述关系着整个课堂的效果以及学生的接受程度。教师如何能把课文深入浅出, 完全取决于一个老师的语言表达艺术。我在不断总结“费力不讨好”的基础上归纳出了在语文课堂上如何运用语言文字。
一、入情入境, 说情叙礼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该在上课前认真备课, 把自己置身在课文中, 深刻体会每课的作者写文章时的感情, 弄懂主人公的心态、语言。只有教师的情感完全符合文意, 课堂才会精彩。教师的感情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主导, 教师是引导着, 教师不能生搬硬套课文。这就需要老师学会巧妙的语言表达艺术。精妙的语言真正会让学生“通情达理”。
二、如丝如竹, 抑扬顿挫
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 他们要学习四声:一声平, 二声扬, 三声拐弯, 四声降。假设语言没有声调, 这个世界的语言将是多么单调啊!声调就是一件华美的衣服包裹着语言的本身。教师的语言更需要抑扬顿挫, 高低起伏。这样的语言更加具有鼓动力、感染力, 也更加能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反之, 没有声调的语言是单调的, 无味的。如果一个老师在课堂上的语言只是平平, 那么课堂效果肯定不好。学生的目光也不可能被他吸引。
三、言之有物, 切记空泛
教师是学生模仿的榜样, 可以看出, 课上得精彩的老师, 主要就是语言运用恰当, 可以妙语连珠。语言丰富多彩是语文教学中语言艺术的主要表现之一。但是, 针对不同学生、不同文体、不同内容、不同风格的文章, 要采用不同的教学语言。
四 、妙语连珠, 肢体相辅
课堂上的语文教学, 教师不仅可以靠有声语言表达和无声的书面语言外, 还可以借助肢体语言来协助。恰当的肢体动作对文本的解读大有帮助, 也可以形象地解读语言解读不了的含义。学生也可以通过肢体语言对课文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同时又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既然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 因此小学阶段必须打好语文基础,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肢体语言在教学中的作用不仅能让学生明白老师所要表达的某种含义, 而且能帮助学生迅速并牢固地记忆课堂上的新授知识。运用肢体语言进行教学, 能更加地激发学生们的课堂参与意识。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 如将双手平放胸前表示“坐正”, 一只手在胸前画一个大圈表示“一起来”, 双手在胸前交叉表示两个“互换”, 右手张开放在耳旁表示“听”等。当学生们熟悉这些肢体语言时, 思维会活跃起来, 他们已经进入了学习状态。因此他们参与课堂的情绪自然就提高了。实践证明学生的参与意识强, 学习效果就好。语文教学中模仿特殊的动作特征, 学生们耳濡目染, 学习兴趣就被激发起来, 学生的学习情绪就高涨了, 知识掌握就牢固了, 课堂就充满活力。
五、巧用方言, 化腐朽为神奇
中国地大物博, 方言种类也不计其数。在课堂上除了中规中矩的要说普通话之外, 再说上几句家乡话是再妙不过的了。以怀远为例, 就有许多特别有意思的方言, 都可以出现在课堂之上。利用学生熟知的方言解读文本, 这无疑又增加了一些胜算。它就像一股新鲜的血液被注入, 可以让学生感到很新奇。无疑又给课堂增加了不少色彩。这也是课堂联系生活的一种体现。
总之, 恰当的语言表述是课堂的催化剂, 它紧密地联系着教师、课本、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教师的课堂用语应该是生动的、规范的, 能够风趣幽默, 让学生如沐春风, 喜爱听你的课。语言是门很深的学问, 需要所有师者不断地在教学中探索, 在不断地探索中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艺术。
摘要:恰当的语言表述是课堂的催化剂, 它紧密地联系着教师、课本、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笔者从“入情入境, 说情叙礼”“如丝如竹, 抑扬顿挫”“言之有物, 切记空泛”“妙语连珠, 肢体相辅”“巧用方言, 化腐朽为神奇”展开了论述。
关键词:课堂,语言表达,情,方言
参考文献
[1]马竞.浅议语文课堂上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 2012 (11) .
[2]陈淑梅.浅谈语文课堂上的语言艺术[J].学周刊, 2013 (8) .
[3]杨旭.谈语文课语言教学的重要性[J].语文天地 (理论综合) , 2013 (12) .
[4]刘奇.语文课堂上的语言艺术[J].消费导刊, 2008 (9) .
课堂上的数学语言 篇2
1同学们,你们真肯动脑筋,智慧爷爷都伸出大拇指称赞你们呢!
2真棒!这肯定是一个“伟大”的发现。
3有创意的想法啊,同学们也想到了吧!
4这是一个十岁孩子的构想吗?太令人惊奇了!
5分析得太透彻了。换一换,你来当老师,好吗?
6从你们身上,老师看到了二十一世纪的希望。
7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老师相信,你们这些后来者一定能居上。
8你的好学令老师感动,你的博学令老师敬佩。
9这一节课,你的表现太突出了,老师代表同学们宣布“你被评为我们班的数学代言人!”
10虽然,你提的问题比较幼稚,但,老师分明看到了一颗创新的幼芽正破土而出。
11老师欣喜地感到你们不再是一张张任意涂抹的白纸,而是有独特思想和个性的当代少年。
12即使你摔倒了,老师一样为你喝彩。因为你迈出了别人不敢迈出的一步。13老师不说你多么优秀,但你是——与众不同的。
14因为你努力了,即使失败,也是美好的!
15他是勇敢的因为他一百次的失败,他又一百零一次地站了起来。
16机会的大门永远为那些作好准备的人敞开着,他——就是其中一个。
17或许,现在的他很平凡,但谁能说平凡中不孕育着伟大呢?、19同学们提的这些问题太有价值了,老师没想到同学们这么出色!
20一道题,你想出了这么多不同的解法,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
21你看,数学家总结出来的知识,我们也能总结出来,我们多棒!、、、、、、、、、、、你非常善于提问题,老师非常佩服你!
33、没关系,只要你认为有道理,就要大胆地说出来!
35、“能提出这个问题很好呀!科学家就是这样成功的,祝贺你得了一枚科技章。”
37、多有创意的想法!你真聪明!
39、同学们跟科学家想得一样,真了不起!
41、试一试,你能行。
43、你真聪明,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注意探索新方法、新思路,真了不起。
45、同学们摆小棒算出9+2得11,那9+3得多少呢?你会不会摆小棒算出来呢?(生摆)同学们不仅会摆,而且说得也很好,老师真替同学们高兴。
47、同学们,老师希望你们能像科学家一样,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动脑思考,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你们对自己有信心吗?
49、问得好!大家的问题提得很好!这些问题在我们以后的研究中逐步得到解决,同时,同学们也可以开动自己的脑筋一想,这些问题该怎样解答。
51、今天,大家学得很好,认识了人民币、角、分和它们相邻单位间得二进关系,回家后,请把学到的知识讲给爸爸妈妈听,把爸爸妈妈给你的零花钱一分一分地攒起来,比比看谁是储蓄小能手。
53、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对这节课的知识你还有什么疑问吗?看来,年、月、日这部分内容也有很多有趣的知识,课下同学之前可以利用学具玩一玩“年历卡”的游戏,看谁对这节课的知识掌握的最棒!
55、评价答题有错而引起哄堂大笑:没关系。能够站起来面对全班同学回答问题,这说明他思考了,这本身就是收获。
57、天下无难事,有志者事竟成。学问是苦根儿里长出来的甜果,只要你付出努力了,你一定会成功。
59、评价爱迟到的同学:„„同学,你为什么迟到了?我也猜想你迟到肯定是有原因的,找出迟到的原因并克服它,你便会成为一个遵守时间的孩子。
61、×××,你今天表现得真好。
63、看他能大胆发言了,虽然问题回答得不完全正确,但是他已有了很大的进步,我相信下一次他一定表现得更好。
65、同学们想的方法很好,观察都非常仔细。
67、刚才的问题,你回答得棒极了!老师非常喜欢你!
69、你比老师想得还要多,你真行!
71、同学们有强烈地合作意识和共创精神,非常好。
73、你们的发现很有新意,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75、××同学观察得非常仔细,所以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77、同学们讨论得很热烈,合作得非常好。现在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研究的成果展现给大家。
79、今天,××同学开动脑筋,认真想,细心算,顺利地解答出了问题,值得我们大家学习。81、同学们利用我们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拼成了各种各样的图案,我为同学们的聪明才智感到骄傲,希望同学们继续努力,把你们的奇思妙想展现给大家。
83、这个问题你回答得真精彩!老师也为你骄傲。
85、你这种细心解答的好习惯,同学们都应向你学习。
87、你是一个聪明爱思考的好学生,你的进步让老师高兴!
89、同学们讨论得非常热烈,看哪位同学勇敢的做小组代表,向大家汇报你们讨论的结果。
91、刚才由于时间、工具等条件的限制,虽然同学们没有得到一个十分满意的长方体物体,但可以看出,同学们对长方体的认识又加深了一步,也就是说同学们刚才的努力是非常有价值的。
语言艺术在课堂上的运用 篇3
一、有声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课堂中教师一段精辟的阐述,让人终生难忘;一个贴切生动的比喻,引得同学们开怀大笑,茅塞顿开;一句幽默的批评,让同学们既放下包袱又羞愧不已;一次富有感情的谈话,更是让学生深受感激、受益匪浅。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着在职业技能上,教师应把语言能力放在课堂教学的首位。那么在课堂上对教师的有声语言有那些要求呢?
准确。准确是教学语言的基本特征。故语言表达要确切、规范、不能含糊其词、模棱两可。如果教师表达不准确,必然不能表达出蕴含于教材中的内容和情感。甚至会引起歧义,造成学生理解的错误或产生新的疑点。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做到准确呢?
首先,教师的语言不能使用模棱两可、似是非是的词。如: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常使用“差不多”、“大概是这样”等作答,这样含糊其词的语言是不可取的,会使学生昏昏然不得要领。其次,要规范。有的教师为了显示自己的才学,讲起课来文绉绉的,满口“之乎者也”,还有的文白夹杂,似乎在说“三国” ……这都是不可取的,会使学生觉得难以理解。再者,不同学科,不同课型语言也应各具特色。如数学要求语言严谨、确切、有逻辑性:语文则要求语言生动形象,具有感染力。
生动。俗话说:“话有三说,巧说为妙。”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形象,富有感情,让学生易于理解。语言生动形象,就能将抽象的变得具体,深奥的讲得浅显,枯燥的变得风趣。如:鲁迅讲课,用农民讨媳妇不要“杏脸柳腰、弱不禁风”的“美人”,而要“腰臂圆壮、脸色红润”的劳动姑娘这个生动形象的事例,来阐明“美的阶级性”这一抽象的理论问题。
幽默。平时的授课中我力求语言幽默风趣。在讲综合性学习“寻找春天的足迹”时,我让学生描述生活中的春天。有一个学生说到春天百花盛开,有粉红的桃花,雪白的李子花,金黄的油菜花,还有满山遍野的野菊花。我笑着纠正:“我们都希望能看到你培育出来的春天开放的野菊花。”一言既出,全班欢笑,让学生意识到错误的同时又不会觉得难堪,整节课学生都是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富有感情。例如教师在讲解新课时,对关键词或术语应适当提高音量,掌握节奏,做到抑扬顿挫加深学生印象;对学生进行提问时,应充分表现疑问的语气,促使学生思考;对学生答案进行评价时,语气要平和中肯,使学生感到老师的表扬是真诚的;对学生进行批评时,语气要婉转、轻柔,学生更容易接受,不至于产生逆反心理;和学生幽默时,语调要诙谐充满喜剧色彩,在笑声中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无声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无声语言就是体态语言,是一种运用动作、姿态、表情等传递信息的教学艺术,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
有声语言有停止的时候,而体态语言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在朗读时的昂首停顿,提问中的微笑等待,预习时的来回巡视……都在用语言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而教师恰当优美的手势,和蔼可亲的面部表情,会给学生深刻的印象和感染。教师若能很好地运用好体态语言,相机诱导,必然能使课堂教学春风化雨、点石成金。
例如一个学生正在做小动作,某老师发现后并没有停下讲课批评他,而是不动声色的边讲边往他那走去。学生听到老师的声音离自己越来越近,赶紧停下手中的动作,装作认真听课的样子。这时已近身旁的老师又暗暗伸来一个大拇指,意在夸奖他改得对。学生庆幸自己的行为没有被揭露,于是兴致勃勃地听起课来,不好意思再做小动作了。
由于体态语言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因此无论哪位教师都在课堂上会不自觉地发出信息,若稍不留意就会影响教学效果。如,有的教师有看表的习惯,有的将手插进裤兜里,有的随意打哈欠,有的在学生做作业时坐在讲台旁翘起二郎腿……试想注目于老师的学生此时是何种感觉?这些不专注、不庄重、不礼貌的体态正是一些教师尚未意识到的教学效果差的自身原因。所以,优化教师的体态语言应为教学改革中必须重视的课题。每位教师都要加强体态语言的修养,努力做到举止适宜,恰倒好处。
课堂上的数学语言 篇4
根据多年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实践,针对以上几处难点进行反复讲解、体会、总结,找到了一些有效的方法,使同学们能更容易理解这几个难点知识,之后选用一系列适当的的例题进行练习,便能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推理,更熟练的掌握和运用这些知识点编写程序,同时体会到编程的奇妙之处,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1 从已知方法寻找循环体思路
C语言程序的三大结构是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循环结构,前两者思路都比较容易建立,但循环结构就会在思路上遇到阻碍,往往是循环变量容易确定,但随着循环变量的改变,循环体应该怎样表达,这些语句跟循环变量是怎样的关系,就比较难于确定。
在多年的课堂教授中,发现引导学生从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入手,寻找建立思路,对初学者来讲是一种有效而且可靠的方法。下面就以求1+2+3+…+100的值为例来进行求解方法的介绍。
第一步,要求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提出解决该问题的方法。学生一般首先会提出数学中学到的求和公式,可以写出代码,但不是运用循环结构;接着可以提问学生:“有没有别的方法?不用公式就可以解决?”来引导学生扩展思路。抛开公式,能够得到的就是最原始的累加的办法:即从1到100进行1+2=3;3+3=6;6+4=10;10+5=15;15+6=21;…;
第二步,引导学生从上面的思路里寻找规律,会发现需要将所有从1到100的数字累加,所有式子都可以写成:“前面所有数字的和”+“下一个数字”=“新的和”,而“新的和”又是下一个“前面所有数字的和”;
第三步,整理第二步得到的式子:定义“前面所有数字的和”为sum,“下一个数字”为i,“新的和”为nextsum,于是可以得到代码为:sum+i=nextsum;sum=nextsum;i++;循环是从1到100,所以整个循环可以写成:for(i=1;i<=100;){sum+i=nextsum;sum=nextsum;i++;}
这样,循环就写成了。这种建立思路的过程非常自然,容易使学生找到入手点,不至于无所适从,从而平滑过渡该难点,继续保持C语言的学习热情。
之后,可以多做几个练习加强该方法的练习,如:求n!;Jack学习钢琴,每周上一次课,学费从50元开始每次递增5元,将第1周到第10周的学费分别打印出来。
2 多媒体动画法讲解函数参数传递
函数参数的值传递和地址传递总是让初学者迷惑,使用动画法可以让大家了解它的本质。动画法是随着代码的执行过程,画出存储空间发生的改变。如int a=5;即用a 5表示,这样能更加形象,便于理解。下面以用函数实现两数交换为例,进行动画方式讲解。
写好函数定义,及该函数在主函数中的调用,代码如下:
对学生进行该代码讲解时,可制作动画过程进行演示,最终效果如图1:
其呈现过程用动画形式表现,则更加形象。如按照下列过程进行分析:假设程序开始执行后,从main开始,定义变量,赋初值,则有图2:
之后,调用函数,便运行到函数定义处,开始传递参数,第一个实参给第一个形参,第二个实参给第二个形参,因为是指针做参数,所以有图3:
接下来执行temp=*px;则有:(1)*px,(2)temp=*px;如图4:
以此类推,最终可了解其解决过程。
讲过这个过程之后,同学们往往需要再多看该动画几次,便能深刻领会其要领,效果很好。类似方法还可以很好的用于理解指针和变量相关概念和过程。
3 两点掌握函数递归
函数递归部分难点主要在于两个方面的理解:第一是递归的代码如何写;第二是递归代码如何执行。
我们先来看递归代码如何写这个问题,以用递归方式求xn(n为正整数)为例。
我们在讲授的时候给同学们分析,可以用递归解决的问题需要满足如下特点:1)原始问题可以转化为解决方法相同的新问题,即xn=x*xn-1、xn-1=x*xn-2;2)新问题更容易解决,即n的变化趋势为xn-1比xn-2易解;3)新问题可以再转化成更容易解决的问题,即xn-1=x*xn-2、xn-2=x*xn-3,…;4)直到最基本的有解情况,即xn、xn-1、…、x1;由此,总结出写递归代码需要掌握的关键点:1)函数定义中设置出口,即最基本的有解情况,即当n为1时,xn=x;2)形式参数的逐渐接近出口条件的递归公式,即新问题可以再转化成更容易解决的类似问题,写成代码为(假设函数名为xn):xn(x,n)=x*xn(x,n-1);而这两个关键点是选择关系,所以将其放进选择结构,递归的函数定义即可编辑成功:
掌握此方法,可以使初学者很快写出递归函数。
再来看如何解释递归代码的执行。大多数教科书都有执行过程的讲解,即堆栈入栈和出栈过程,但笔者发现,学生经常不知道这个递归的执行过程是在哪里发生的,需要自己做什么才可以发生那样的过程。所以笔者在讲授时会强调,该过程是C语言编译器自动完成,我们要做的,只是写出递归代码,C语言系统发现是递归,便会自已完成该过程。
4 结束语
以上是在C语言讲解过程中遇到的几个难点问题的解决方案。通过上述讲授方式,可以使学生更容易建立编程思想、理解C语言代码,给后续独立思考和深度理解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可以对已学内容的延伸和举一反三,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而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
摘要:C语言程序设计作为高校学生的第一门编程语言,其中的循环结构循环体的编写、函数参数传递、函数递归等几处的学习是同学们疑问较多的地方。针对这些问题,根据几年课堂教学的尝试,分别找到一些效果较好的讲解方式,与大家简单交流。
关键词:C语言,循环,参数传递,函数递归
参考文献
[1]马宪敏,于延.C语言中循环结构的教学设计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1(5):87-90.
[2]赵帅锋,胡绍海.从婴幼儿的语言学习看C语言的教学方法[J].计算机教育,2011(8):85-87.
数学课堂教学的语言优化 篇5
课堂教学要借助语言和实物等来传递信息,而语言又是教学信息的主要载体。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小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决定了数学课堂语言必须做到以下四性:
一、语言要有准确性
准确、简明是教学信息传递中一条最基本的要求,在准确的基础上力求精炼,使教学信息体现明了化。
1.读音要准确。作为教师要坚持并且要用尽可能准确的普通话教学,避免在传递教学信息时因使用方言而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发生误解。在教学中多音字也要读准,方言和习惯读音要改用标准音去读。如,长、正方体特征之一的“棱”,多数人都习惯把它读成“lèng”,标准读音应是“léng”。又如,“量的计量”前一个“量”应读“liang”,后一个“量”应读“liáng”。
2.用词要准确。在教学时,尤其是概念教学,少说或多说一个关键性的词语,就有可能把原意改变,给学生学习带来麻烦,造成错觉。如,“比的意义: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如果把又字丢掉了,会给学生造成概念上的混淆,因为“除法”是一种运算,而“比”是一种关系;再如,把梯形说成“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这就使概念的外延扩大了……
3.语言要精确。就是说语言要简明扼要,恰如其分。无论是思维过程的表达,解题思路的归纳,还是教学内容的总结,都要力求精炼,输出的信息无重复。如,分数乘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归纳为:先确定单位“1”的量,再看问题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然后根据“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列出算式,求出问题。再如,教学“正比例的意义”以后,怎样判断两种相关量成正比例,可以这样小结:“两种相关联的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或商一定,这两种量就成正比例”。这样的总结简单明了,学生易于掌握。
二、语言要有逻辑性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小学数学的内容虽然多数比较简单,其中不少内容是描述性的,但内容的`编排上仍体现着前后的连贯性和很强的逻辑性。因此,要想让学生学好数学,教师的语言一定要符合逻辑。如,有学生学完正方体后问老师,正方体是长方体吗?老师是这样回答的: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正方体,正方体具有长方体的全部特征,所以正方体是长方体,它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这种回答有根有据,理由充足,逻辑性强。又如,在教“圆的认识”时,有的教师阐述道:“所有的直径都相等,直径等于半径的2倍”。这句结论性的话忽略了在“同圆或等圆中”这个前提条件,这就是理由不充足,语言不严密,缺乏逻辑性。
三、语言要有形象性
教师的口头语言要与图象语言相结合,通过听觉和视觉的综合运用,使学生有效地接收信息,理解知识。如教师讲解相遇问题时,一边讲解一边做演示,如图:这是一个活动组合投影片:
甲地乙地
两辆汽车分别从两地相向而行,边说边演示,通过演示,不言而喻,学生便懂了“相向”、“相遇”,问题也便于解决。这样讲解既形象又直观,学生理解也快。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适当的表情、手势、动作来激发学生的想像,增强语言的形象
数学课堂教学语言 篇6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语言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1-089-02
一堂成功的数学课总是与成功的教学语言分不开的。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 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道:“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这句话精辟地道出了教师课堂语言的重要性。斯托利亚在《数学教育学》一书中指出:“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可见,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表达能力将制约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研究数学课堂教学语言的内在规律,增强数学课堂教学的语言感染能力,是提高数学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环节。笔者将结合自己课堂教学的切身体会,谈谈对数学课堂教学语言的认识。
一、教学语言要准确规范,严谨简洁
韩愈早在《师说》中就提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就是要求教师对概念、法则、定律、算法等方面的语言叙述要准确、规范,不应使学生产生疑惑和误解。首先,数学教学的语言应把握一个“准”字。缺乏科学性的语言,无论用词如何考究,语句怎样华美,都会显得苍白无力。数学是一门概念性很强的学科,在数学学科中,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来不得半点含糊。例如“数位”与“位数”、“切线”与“切线长”等如果混为一谈,就违背了同一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熟练数学语言的表达,做到言之成序,言之有理,科学地进行判断,逻辑地进行推理,准确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这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精神和数学思维方法也是大有益处的。
数学语言非常严谨,可以说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一字之差,意思却完全不同。如:“除”和“除以”、“数位”和“位数”、“时间”和“时刻”、“正方形”和“正方体”等等。严谨,就是严密谨慎,不能模棱两可,这是由数学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简洁,就是教学语言要干净利索,重要语句不冗长、要抓住重点,简捷概括,有的放矢;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使用他们容易接受和理解的话语;要准确无误,不绕圈子,用最短的时间传送最大的信息。数学语言简洁而精炼,不仅可以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而且可以突出重点,避免重复,可以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做到说话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言简意赅。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做到语句简洁概括,吐字清晰,读句分明,并坚持用普通话教学。
二、教学语言要具有知识性、科学性
课堂教学是知识内容和其语言形式的统一表现,知识的科学性决定了语言的科学性,所以科学性是各科教学课堂语言所具有的根本属性,而数学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又有自己独特的内涵。斯托利亚尔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的教学”,因此数学教师的语言要在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上下功夫。长期以来,由于受数学的所谓“逻辑严谨性”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偏重逻辑演绎,误以为“精确、严谨、符合逻辑要求”的语言就是唯一科学性的数学教学语言。实际上数学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应针对学生的特点,既要讲究严谨的逻辑演绎,又要适时的穿插能引导学生进行联想、想象、猜想、类比、归纳及洞察领悟等活动的非逻辑的语言,从而使学生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数学,积极主动的去发现数学和创造数学。
三、教学语言要通俗形象,具有启发性
教学语言既非书面用语,又非口头用语,要通俗明白,使学生听得有滋有味,喜闻乐见,教师应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深奥的知识明朗化,用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教给学生丰富的数学素养,通过驱动学生的数学想象,来达到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目的。要善于用形象化语言去解释抽象的数学概念。同时教师可以借助口头语言与图象语言相结合,通过听觉和视觉的综合运用,使学生有效地接收信息,理解知识。如教师讲解相遇问题时,一边讲解一边做演示,如图:这是一个活动组合投影片: 甲地乙地 ,两辆汽车分别从两地相向而行,边说边演示,通过演示,不言而喻,学生便懂了“相向”、“相遇”,问题也便于解决。这样讲解既形象又直观,学生理解也快。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适当的表情、手势、动作来激发学生的想像,增强语言的形象性,达到较快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目的。
孔子曾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悱,这里指教师有意不说出结果、答案)在教学过程中,要变学生的被动接收信息为主动地获取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启发学生通过看、想、做等认识活动来掌握。如教“圆的周长”一节时,老师拿出一个呼拉圈,问学生,你能计算出它的周长吗?学生回答能量出它的周长(因学生没学计算圆周长的方法)。用什么量?怎样量?(用皮尺绕一周)还能用什么量?(先用绳子绕一周,然后再用皮尺量绳子长度)还可以用什么方法量呢?(在地上滚圈,然后量地上滚动一圈的长度)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做法,想法很好,想像很丰富,然后接着问,如果给你们一个非常大的圆,还容易量周长吗?有没有简单方法来计算圆的周长呢?通过老师做实验得出:圆的周长和它的直径密切相关,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这个数是个固定的数,叫圆周率。现在同学们说说看,只要知道什么,就能求出圆的周长? 上例中,教师用了一系列启发性提问,不断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自主掌握知识。
四、教学语言要具有激励性:点石成金,一字一句拨心弦
激励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艺术。“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初中生在性格和心理上发育都还不健全,需要教师点点滴滴的培养和引导,教师在课堂内要善于通过激励性的数学语言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探究欲望,促使学生努力学习。如果教师的语言中含有对学生的尊重、信任、表扬、鞭策等激励因素,常常能给学生一语三春的感染力。如:提问时经常以“谁愿意试试”、“勇敢点”“谁还有更好的办法”等激励性的词语来创设思维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回答得不全面,可以说“今天你的表现真出色,只是说得还不够全面,我请其他同学帮你补充,好吗?”对回答错的同学,可以婉转地说“很佩服你的勇气,让我们再来听听其它同学的回答,好吗?”、“你的说法不太确切,如果你能换个说法,相信你一定能表达出来,愿意再试一试吗?”学生回答完毕后,说“你的想法真妙”、“你很有创新能力”等语言不失时机地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励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尊、自信和成功的体验,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的积极性。类似以上这种亲切的话语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与积极性,同时又能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及时修正自己的错误,使整个课堂显示出融洽和谐的氛围,使学生身心愉悦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五、教学语言适当融入幽默性
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兴趣的力量是巨大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而学生兴趣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一个具有幽默感的老师。比如在教学“米、分米、厘米的认识”时,我出示了“淘气的日记”请学生修改:早晨,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起来,拿起13厘米长的牙刷刷牙,然后洗脸吃饭。学校离我家很近,只有90毫米远。在上学的路上,我看见一棵3厘米高的小树倒了,我拿出5厘米长的绳子把小树绑好。到了学校,我坐在4米高的凳子上,开始读7厘米厚的语文书。学生听了,笑得前仰后合,并立刻把错误的单位改成了正确的。简单的一段话生动地体现了恰当使用单位的重要性,使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增长知识,发展智力。同样,当课堂上碰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偶发事件”时,也要能恰当地运用自己的幽默,机智地解决,以免出现“放开收不回”的尴尬场面。
六、 恰当使用无声语言
除此巧妙运用口头语言之外,教师还要灵活地运用无声语言,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沟通师生的感情,融洽师生关系,每一个期待的目光,会心的微笑,都会使学生感到温馨,从而营造出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表情语言、手势语言和体态语言等这些无声语言,来辅助有声语言实现教学目的。一名教师只有在他学会在面部、姿势和声音各方面做出不同的表情时,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教师。该笑时要微笑满面,如春风拂柳;该叹息摇头时要叹息摇头,表示惋惜和无奈;该义愤填膺时要有愤怒的表情,表明立场坚定;该激动起来时要激动起来,表明老师也是一个情感丰富的血肉之躯,使学生认识到这是一个具有亲和力的老师。亲其师,才会信其道。同时,恰当的肢体语言与抑扬顿挫、饱含激情,声情并茂的课堂语言结合起来,从而使整体态势语言具有鼓动性,把学生的激情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从而达到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作用,也能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当教师将口头语言与无声语言有机结合,才能够帮助把话说得更加明确、有力,同时帮助增加说话的形象性,强化说话的感情色彩,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更能让学生感到亲切。如教师在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学生对自己的答案感到不自信时,就马上走到他的面前,用手拍拍他的肩膀或用手抚摸他的头说:“没关系,大胆地说,你很聪明,这个问题一定难不倒你。”这样评价既充分尊重了他的意见,又保护了他的自尊心,培养了他自信的个性品质,更使他感到了老师亲切。
参考资料
[1] 斯托利亚.数学教育学.
课堂上的数学语言 篇7
关键词:数学,教师语言,精彩课堂
“如果你说, 3 乘以5 等于15, 这不是教学; 如果你问3乘以5 等于多少? 这有点教学的味道了; 如果你有胆量说3乘以5 等于14, 那么就是教学了. ” 郭思乐教授的这段话深入浅出的道出了教学的艺术所在, 让我们看到了一句话的三种表达方式将给课堂带来的超乎想象的变化. 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这样说:“教师的嘴, 就是一个源泉, 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 ”
糟糕的语言, 它会成为思维发展的枷锁. 在带着枷锁前行的路上, 我们有责任帮助我们的孩子们减轻行囊, 努力引领他们走进精彩绚丽的数学课堂.
一、语言枯燥, 不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案例1】认识6~9练习课
(1) 在数轴上写出3, 5, 6, 8, 9.
师:同学们打开练习纸, 在数轴上把这几个数填上去.
学生独立填写.
师:大家填好了吗? 谁来说说自己是怎么填的? 学生回答.
(2) 比较5 离8 近一些还是离1 近.
师:现在, 请观察数轴, 谁来说说5 离8 近一些还是离1近一些?
学生讨论交流后, 教师指名回答.
上面的短短2 个教学片段的师生对话, 是我们课堂中最常见的师生交流形式, 从教学的设计来看没有任何问题, 然而这样的教学语言, 是否与这个学段学生的年龄特征相吻合? 可否做以下尝试?
(1) 在数轴上写出3, 5, 6, 8, 9.
师:同学们, 数字宝宝和我们一样, 他们也有自己的家, 你想看看吗?
师: (出示数轴) 看! 这就是他们的家, 叫数轴. 每个数字宝宝在这个长长的房子里都有属于自己的地方. 学生填写.
师:他们都找到属于自己住的地方了吗? 谁能从左往右说出这些数字吗? 学生回答.
(2) 比较5 离8 近一些还是离1 近一些.
师:现在, 大家看看在数轴这个大家庭里, 5 住在哪儿?找到她了吗? 用手指出来. 她住得离谁最近? 学生回答. 那么, 她住的离8 近一些还是离1 近一些呢?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指名回答.
师:你是怎么想的呢? 告诉大家好吗?
钱学森先生说:“科学上的创新光靠严密的逻辑思维不行, 创新的思想往往开始于形象思维. ” 在教学语言的设计上, 将数轴形象的比作了数字宝宝的家园, 这样对于儿童的理解更形象直观, 同时隐约渗透了集合的思想. 教学语言的小小修饰带来的是课堂上学生全然一新的精彩表现.
二、语言冗长, 不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究
【案例2】简易方程
(1) 观察天平, 写出等式
出示图片:天平.师:这是一架天平, 大家看到过天平吗? 只有当两端物体的重量相等的时候, 它才能保持平衡, 大家明白吗? 现在你能根据这架天平写出一个式子吗?
师: (出示图片) 这又是一架天平, 你们看这架天平平衡了吗?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架天平, 看看和刚才那架天平有什么不同? 你能像刚才那样也写出一道式子吗? 学生逐一回答后动笔书写式子.
… …
(2) 板书式子, 引出方程
师板书:20 + 30 = 50, 20 + x = 100, 30 + x > 50, 30 + x.
师:像20 + x = 100 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就是方程. 从上面不难发现方程一定是等式, 但是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也就是说方程必须具有2 个特征, 既要是等式又要含有未知数, 同学们, 你们明白了吗?
这样冗长的教学语言, 除了徒增学生的负担以外, 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呢?
三、语言频繁, 影响了学生的长时思考
【案例3】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
(1) 出示例1:师:想一想, 根据题意, 你能找到怎样的数量关系?
学生活动.师提示:可以根据条件逐一思考.
生回答后教师板书数量关系.
(2) 寻找思路.
师:联系数量关系想一想, 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活动, 教师巡视.
师提示:大家看老师出示的图片, 一定要联系数量关系思考.
教师巡视.
师提示:同学们想一想以前解决复杂问题的时候我们都用了哪些方法? 可以试试线段图的方法, 看看能否帮助自己.
师:我们可以试试全用大杯会怎样, 全用小杯又会怎样?
师范大学校长史宁说:“我觉得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一条就是集中精力, 很多人思考不深入, 问题就出在不能集中精力. ”以上案例中, 教师频繁的语言为课堂进展争取了时间, 然而却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时间, 扰乱了学生思考的空间.
课堂上的数学语言 篇8
拥有一个语言库, 存有丰富的资料, 相信是每个教师的愿望;具有很强的语言驾驭能力, 呼之即出, 用得妥帖, 相信是每位教师的追求。怎样才能做到这些呢?下面四点可以给我们一点启示。
一、从提高数学语言的科学性入手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有许多学生不会准确地叙述概念、关系、定理、法则等, 在应用的时候也犯些不应该犯的“低级错误”。在课堂上, 尤其是新授课, 数学教师对定义、定理的叙述要准确科学, 不应使学生产生误解。如讲解“垂直与平行”这节课时, 教师要时刻注意“在同一平面内”这句话, 平行概念是在这句话的基础上建立的, 如果在上课的时候脱离了这个大前提, 说出比如“永远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这样的语句, 那么下面的课讲得再生动也是白搭了。教师在讲述概念定理时要做到如下两条:一是对概念的本质必须透彻了解。二是必须用科学的术语来授课, 不能用土话或者方言来表达概念、法则、性质等。比如, 学了约数和倍数后, 正确的表述是“如果数a能被数b整除, 那么数a叫做数b的倍数, b叫做数a的约数”, 不能说成“如果数a能被数b整除, 那么数a叫做倍数, 数b叫做约数”。因为约数和倍数是两个在整除前提下互相依存的概念, 它们之间存在着联系, 不能截然分开。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课前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 不能敷衍了事。
所以说, 教师语言只有科学准确才能确切表述数学内容。反之, 数学中用词不准确, 表述不科学, 出现似是而非、模棱两可、含混不清的现象, 就会引起歧义, 造成学生理解错误或产生新的疑点。因此, 科学准确是数学教学语言的生命。
二、从提高数学语言的生活性入手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 只有当数学问题和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 数学才是具体的、生动的、富有生命力的, 才能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例如, 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 教师选取生活中的例子来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数学语言。
师:我们在分蛋糕、折纸、分彩带的过程中认识了不少分数, 请想一想,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没有要用到分数的事情呢?举个例子说一说。
生1:每天吃早饭时, 妈妈总是把一盒牛奶平均分成三份, 倒在三个杯子里, 每杯都是一盒牛奶的三分之一。
生2:过生日的时候, 我把生日蛋糕平均分成了四份, 我吃了一份, 是这块蛋糕的四分之一, 妈妈也吃了四分之一, 爸爸吃了两份, 是这块蛋糕的四分之二。
通过引导学生举出生活中应用分数的实际例子, 使学生感受到分数与生活的联系和分数在生活中的运用, 同时也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数学是十分现实和有趣的, 它取之于生活, 又用之于生活, 从而认识到数学的价值, 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愿望。让学生从自己的经验世界出发, 构建自己的数学知识框架, 实现经验世界与数学世界的沟通。
三、从提高数学语言的逻辑性入手
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因此, 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必须合乎逻辑, 周密严谨。如在指导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过程中, 所使用的语言应当有根有据, 条理清楚, 为学生提供思维严密、思路清晰的范例。比如, “要求……必须先求……”、“因为……所以……”等。此外, 同一概念在同一语言环境中必须保持含义的同一。例如, “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如果说成“前项和后项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 则犯了逻辑错误, 因为有了“比”才有比的前项和后项。
数学语言的表达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条理性, 思维与语言是不可分割的。教师语言的系统性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有序性。如教学小数除法时引导学生总结为:一看, 看除数是几位小数。二移, 移动除数和被除数里小数点的位置 (同时扩大相同倍数使除数变整数) 。三算, 按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计算。四验, 用乘法进行验算。这样系统的总结, 使学生一清二楚, 既学得懂, 又记得快。
四、从提高数学语言的幽默性入手
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最主要的, 也是第一位助手, 就是幽默。”我们都喜欢幽默的交谈者, 喜欢幽默的言语, 具有幽默感的教师一走进学生中间, 学生就会感到快乐, 让学生乐一乐, 对活跃课堂气氛、顺畅沟通、融洽师生关系等均有好处。例如, 一位教师为了说明只有计量单位相同的两个量才能直接相加时, 诙谐地反问道:“三个人加两只狗, 你们说是五个人还是五只狗?”立刻就把原本比较枯燥的数学知识讲活了。又如, 学生计算小数加减法, 得数小数点后末尾的0常常忘记了去掉。一位老师在订正作业“3.28+4.12=7.40”时, 突然摸出一把剪刀, 问同学们老师拿剪刀要干什么?同学们都愣住了, 老师笑着说:“我要把这个得数的尾巴0剪掉!”同学们也都恍然大悟地笑了。从此, 类似的错误再也没有发生。
幽默的语言能增添讲课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扣住学生的心弦, 活跃课堂气氛。保持学生大脑的兴奋, 消除学生的疲劳和紧张, 因此, 把幽默的语言运用到课堂上, 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学习数学语言, 构建高效课堂 篇9
一、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数学语言
数学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学生的表率。因为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力, 教师的数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语言。所以教师的语言力求用词准确、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前后连贯、逻辑性强。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 因为教师的示范作用, 会对学生形成逻辑思维能力发挥良好的影响。比如:在教学四年级的乘法运算定律的简便运算时:44×25=?我教给学生一种算理:44×25=11× (4×25) 是根据三年级学过的把一个数分解为两个数的乘积, 再运用乘法结合律。我讲述后, 又请几名学生复述这种算理并且出了几题类似的题目让学生自己说。接着再问, 还有其它的解题方法吗?既让学生巩固这种算理, 又给学生提供训练语言的机会。学生讲、老师听的轻松氛围, 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用乘法分配律: (40+4) ×25的方法进行计算, 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
二、创造条件让学生有话可说, 能说爱说
课堂教学是当前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 课堂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想和讲, 教师设计适当的探究情境, 使教学内容具有新奇性, 从而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求动机和兴趣, 引起学生的“交流”欲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数学语言交流表达能力。教师设计具有内在联系和一定梯度的问题, 运用类比、归纳、猜想等方法,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在教学中, 我经常进行“说数学”练习, 从教会学生说一句完整的话开始, 规范学生的语言, 先让学生掌握最基本、最简单的数学语言。此外, 教学中也给学生创设一些易“犯错”的“机会”, 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自主发挥智慧和潜能。例如:我在平时教学时, 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和表达能力, 在教学一些学生容易理解、并且我觉得他们可以自己解决的问题时, 我经常给学生机会, 让他们当小老师, 把解题思路, 或是自己的想法讲给同学们听。在我的课堂上, 经常会听到:“我们请小李老师来给我们讲讲, 或是我们班的小王老师讲得好不好啊?”这一类的话。当学生讲得好、讲得精彩时, 下面的同学会报以热烈掌声, 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数学语言, 又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做到了让学生有话可说。
三、转变教学方式, 训练学生说话的灵活性
同样的问题,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同样的意思, 也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去表达。这就是说话的灵活性、思维的敏捷性。训练学生说话的灵活性, 教学中教师要举一反三, 同一类问题, 要启发学生多动脑筋, 看谁的问题提得多, 提得好。这样的训练, 不仅能使学生的语言表达得到锻炼, 更能使他们的发散思维得到训练, 从而有利于培养他们思维的全面性和深刻性, 提高思维质量。实践证明, 学生语言的表达过程反映的是学生的思维品质, 学生语言的发展, 必促使他们思维发展。重视学生的说话训练必将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数学教学质量。
四、持之以恒, 让学生在学中练
从一年级开始, 就抓住每一节课的每个教学环节, 结合教学内容, 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说话训练。引导学生读课文、说思路、说解题过程、说操作过程、说分析过程, 低年级可以要求学生先想后说, 用完整的句子表达。如:有男生7人, 女生比男生多2人, 女生有多少人?教学时可让学生先动手摆摆小捧后, 想想: (1) 男生、女生谁多? (2) 女生的人数可分成哪两部分? (3) 怎样算女生有多少人?最后引导学生完整口述。中年级可以要求学生先读课文, 然后有条理地、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如在应用题教学中, 可利用教具图表直接演示, 训练学生用数字语言叙述应用题的条件、问题, 等等。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又提高了解题能力, 发展了思维的灵活性。高年级可要求学生在读课文后, 逐步运用数学语言准确、简明且有根据地进行表述。如:让学生判断4589能不能被9整除?为什么?可让学生叙述为:因为4589各位数的和是26, 26不能被9整除, 所以4589不能被9整除。通过训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 而且还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准确性。
数学课堂的评价语言分析 篇10
下面是在听课中记录下来的几种颇具典型性的教师评价语言举例分析。
一、含糊回避的评价语言
片断1:苏教版实验教材第七册《认识毫升》中体会1毫升。
师:那么1毫升究竟有多少呢?
生1:很少。
生2:这么多。 (学生用手势表示多少) 。
生3:1毫升=1毫米
师:你们知道得真多。
学生3的答案显然出乎我们任课教师的意料, 这位教师对这个不正确的答案没有给予评价, 这是很多教师在公开教学中都出现的问题, 即对学生的不正确答案不置可否、视而不见, 这是不恰当的做法。我们把这种评价称为回避性评价, 这是不可取的。这位教师在第二个班上课时, 遇到了同样的情况, 这次这位教师对学生的不正确答案明确地否定了, 老师的评价语言是:“虽然都有一个“毫”, 但这是两个不同的计量单位。”我们把这样的教师评价语言称作否定性评价, 课堂上需要明确的否定性的评价语言, 关键是否定的语言和形式要教师斟酌。
二、敷衍应付的评价语言
片断2:苏教版第11册实验教材《圆的面积》
师:我们把圆转化成了长方形, 得出了圆面积公式, 你们还有什么问题?
生:能不能把圆转化成梯形, 推导出面积公式呢?
师:你的这个想法很有意思, 课后我们再研究。
学生的这个问题让教师感到措手不及, 但是, 教师既然设计了这个开放性的问题, 再回避学生的提问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已经接近下课, 这位教师对此作了这样的评价, 如果课后教师真的和学生进行研究, 得出一个结论, 那么课堂上这样的应急处理还是可以的。
但是, 我们常常看到的是教师在课后不了了之, 有的公开课是借班上课, 上课结束教师转身就走了, 那么这样的评价语言就纯粹是敷衍应付的话。从问题的提出到教师的回答, 可以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分析利弊:首先从教师教的角度讲, 这个问题的提出, 具有很大的思考空间和明确的思考方向, “我们把圆转化成为长方形 (思考方向为数学的转化思想) , 得出了圆的面积公式 (圆的面积有规律性的计算方法) ”是一个很好的启发、引导式提问。但教师应付式的回答却完全损失了这个问题的意义。这么好的一个提问, 没有把握住时机、没有预设结果, 使其成为一大败笔。其次, 从学生的角度讲, 在学习了本课内容后, 学生的热情被明显地激发了起来, 在教师提出这个问题时, 必会有思维活跃的学生进行思考并提出自己的想法。对于学生来讲, 这是一种很可贵的、有效的学习。可是教师这样的回答却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学生独立思考学习的漠视, 让学生感到一种失望。
三、激励过度的评价语言
片断3:苏教版实验教材第5册《认识含有万级和个级的数》
师出示:3400, 你能读出这个数吗?
生:读作三千四百。
师:读得对, 大家表扬他。全班响起整齐的掌声。
这是一个复习导入新课的简单问题, 学生回答正确后不必给予大张旗鼓的表扬, 这样会滋生学生自满情绪, 造成学生自我感觉良好, 对学习、工作的困难低估, 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时间, 同时使你的评价激励作用贬值。对简单的答案, 要让学生明白, 这个问题是你力所能及, 是应该答对的。
四、否定中有肯定的评价语言
片断4:苏教版实验教材第9册《小数除法》
师:出示书上习题算一算, 比一比
生1:我通过计算发现, 除数越小, 商越大。
师:你肯动脑筋, 已经有所发现了, 再想想, 肯定有更全面的发现。
生2:被除数不变的情况下, 除数越小, 商越大。
生3:被除数不变, 除数扩大几倍, 商缩小几倍。
生4:被除数不变, 除数扩大 (或缩小) A倍, 商反而缩小 (或扩大) A倍。
生1的答案显然是不全面的, 但是这位教师没有全盘否定, 而是肯定了学生肯动脑筋, 勤于思考的优点。事实上, 很多学生就是听了这位同学的发言, 得到启发, 并借此得出了科学全面的结论。这就要求我们对学生不全面甚至不正确的答案, 不能简单粗暴地全盘否定, 要肯定学生思维有价值的地方, 要肯定学生敢于思考和继续思考的勇气。
数学课堂应重视教学语言 篇11
关键词:教学语言;生动;幽默;互动
新课程改革之前,教学严重偏向于“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以往的课堂上我们常常看到,讲台上教师讲得口干舌燥,而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课堂上完全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教师就是在唱一个人的独角戏,学生只是一群看客和听众。课后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新讲的知识,于是就布置一大堆作业。学生为了完成教师的作业而整天机械性不停地写着。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虽然死记硬背地掌握了其中的一部分知识,却不知道如何灵活运用。而这种繁重的作业负担深深地损害了学生的生长发育,孩子们的天性渐渐地被消磨,被抹杀掉。这不是我们所想要的教育,教育真正的目的是既要传授知识和礼仪,又要保护好孩子们天真烂漫的天性,使孩子们在“乐中学”,在“玩中学”。
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一切教育活动都要服务和服从于主体,都应充分调动主体自觉积极地参与其过程,不要让课堂成为“一言堂”的“哑巴”课。那么,作为一名身处新课程改革浪潮中的农村数学教师,教学实践中应该如何让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增长智慧,引起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的发展,培养和训练他们有话可说,敢“说话”,喜欢“说话”,学会“说话”呢?斯托亚利尔在《数学教育学》一书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数学语言已被国际数学教育界列为21世纪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它是数学思维的工具,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如何运用数学语言进行教学,使其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语言,是教学成功的关键。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师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要真正上好一堂课,教师就必须运用好教学语言,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和教师真正互动起来,让“教”与“学”更轻松,更有效率。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这是我们要探索的话题,我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点去努力。
一、教学语言要生动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具有强烈的学习兴趣时就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数学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小学生的思维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课堂教学语言应该形象生动,这样才能化抽象为具体,有效调动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比如在教学《观察物体》(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时,要让学生认识到观察一个物体不能只从一个角度观察后就片面地下结论,于是我就引用寓言故事《盲人摸象》来说明这个道理。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讲解,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猜四五个盲人摸到的大象像什么?思考为什么他们所说的大象的样子不一样?从而让学生自己悟出道理。学生们听得兴趣盎然,气氛活跃,在这样愉快的气氛中再转入课堂学习,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观察的角度不同,所看的图像是不一样的”。这样就充分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教”与“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学语言要幽默
幽默在课堂中能起到很好的调剂作用。心理学指出,幽默在人际交往中可以起到缓解紧张关系的作用。课堂上,幽默的教学语言可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从而激活课堂气氛,调节学生的情绪,促使他们有效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我校一名教师,他的课上得很好,学生很喜欢上他的课。很大的因素就是,在课堂上他会时不时爆出一两句特别幽默的话语来调节课堂气氛。比如在讲解比较枯燥无味的数学定义时,大部分同学都无精打采,课堂气氛比较沉闷。突然他看到有一名男同学望着窗外出神。于是,他就不无幽默地对他说:“某某某,往窗外看什么呢!让我们大家都瞧一瞧啊!”一句话把大家都逗笑了,课堂气氛比先前活跃多了,走神的那位同学也回过神来认真听讲了,真的是一举两得。如果那位老师要是像一般做法那样,把那位出神的同学叫起来批评:“某某某,你干嘛呢,不认真听讲。”那就达不到先前那么好的效果了。
三、教学语言要有引导性
让学生先认真观察情境图,然后要求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有何发现。像这些都是引导性话语,要经常说。引导性的话说出来后教师还应该有足够的耐心,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观察,去发现,去思考,然后再组织语言表述出来。教师切不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匆忙地向学生抛出答案。如:我在教学《左右》时,在课堂上的情景对话如下:
师:老师想请同学们回答问题时,同学们一般会做什么?
生:举手。
师:哦,那同学们举的是哪只手呢?
生:是左手。
师:嗯,有些同学真不错,知道举的是左手。那另一只手呢?叫什么?
生:另一只手是右手。
……
接下来的对话,通过学生回答右手能做什么,左手能做什么,加深对左右手位置关系的印象。这样学生就切身地感受到左右的位置关系了。通过这样有效的引导性提问,学生在与教师的互动对答中不知不觉就掌握了知识。
让学生在“乐中学”“玩中学”,提高学习效率,使教学真正轻松快乐起来,教学语言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有效教学的基础,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语言只有做到生动、幽默、具有引导性,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数学学习热情,启发学生进行有效思维,开展有意义的数学探究,从而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课堂上的数学语言 篇12
关键词:数学语言,信息载体,课堂教学
教师准确使用数学语言进行教学, 是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数学概念, 提高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建立准确、清晰的空间想象能力不可缺少的条件, 也是使学生进一步学好数学和从事其他科学研究工作的必要条件。
一、课堂教学数学语言的运用特点
(一) 数学语言具有准确性
准确、简明是教学信息传递中的一条最基本的要求, 在准确的基础上力求精练, 使教学信息体现明了化。
在概念教学上, 少说或多说一个关键词, 就会改变数学概念的原意, 造成教与学上的认知错误。比如, 梯形的概念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而少说了一个“只”字, 就会造成概念外延, 学生也会误把长方形、正方形当作是梯形。因此, 恰当地使用简练、严密的语言表述数学概念的内涵, 才能构建准确、清晰的数学概念。
(二) 数学语言具有形象性、启发性
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但是学生的自主学习, 最缺乏的就是科学的数学语言的帮助。因此, 教师作为引导者, 其本身在教学的每个引导环节, 他的数学语言、教学语言等都应该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例如, 四年级“认识分数”一课:
师:想一想,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没有要用到分数的地方?如果有, 举个例子。
生1:每天吃早饭时妈妈总是把一盒牛奶平均分成三份, 倒在三个杯子里, 每杯都是一盒牛奶的三分之一。
生2:过生日的时候我把生日蛋糕平均分成了四份, 我和妈妈每人吃了一份, 我吃了这块蛋糕的四分之一, 妈妈也吃了四分之一;爸爸吃了两份, 爸爸吃了这块蛋糕的四分之二。
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 数学知识的传递、学生接受知识情况的反馈、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等, 都必须依靠数学语言。教师应将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思维, 通过驱动学生的数学想象, 来达到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目的。
二、课堂教学如何正确使用数学语言
正确使用数学语言是教师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的重要工具。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必要途径。数学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使用数学语言时, 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 正确使用文字语言, 明确算式的意义
数学中的算式都可以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作为数学语言之一的文字语言是记录与传达语言的书写符号。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数学语言, 如四则运算中的名称、算式的具体意义、运算顺序的表达等等, 这是十分重要的。
例如, 在教学学生学习“两步式题”中, 教师可以训练学生用准确科学的数学语言读出下列算式:
读题:从100里减去3个15的和, 差是多少?
学生用准确、科学的数学语言读出或者写出算式, 不仅可以保证四则运算顺序的正确, 而且能帮助学生在弄清楚数量关系的前提条件下为正确解答文字叙述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正确使用图像语言, 准确表达数学概念
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小学数学教材出现的概念主要通过直观演示, 观察思考, 然后由教师运用准确、科学、清晰的数学语言进行概括与表述, 进而形成数学概念。
例如, 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 对于“角”的概念, 可以通过图像语言“从一个点起, 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 就画成了一个角”的表达来描述角 (如下图) 。
(三) 正确使用符号语言, 明确数量关系
符号是代表特殊事物的记号或标记。使学生掌握数学符号是学好数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不懂数学符号就无法学好数学。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对符号语言的理解掌握数量关系。
例如, 教学“速度时间路程”一课:
师:我们知道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那么谁会把它们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呢?
生:路程=时间×速度
师: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呢?
生:s=v×t。
综上所述,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深钻教材, 精心备课, 并运用准确、科学的数学语言进行教学, 为数学最优化创造良好的条件。
数学课堂缺少数学语言, 就会丧失数学课堂的意义, 从小学数学语言的课堂优化、教学艺术以及对教师的要求上, 彰显小学数学语言的色彩;从对教师的要求上, 间接地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从而正确地表达数学概念。
参考文献
[1]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8.
【课堂上的数学语言】推荐阅读:
初中数学课堂语言艺术08-29
小学数学课堂的语言美07-11
数学课堂中的教学语言06-27
数学课堂上能力培养06-21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语言09-04
小学数学课堂上的教具05-24
数学课堂上的情感教学08-29
数学课堂上的有效提问10-01
数学课堂上的几点反思07-30
让计算的魅力在数学课堂上绽放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