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上能力培养

2024-06-21

数学课堂上能力培养(共11篇)

数学课堂上能力培养 篇1

在人们的固有印象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属于语文这类人文学科的管辖范畴。殊不知,数学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之外,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要知道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身体发育和品行还没有形成一个定式,所以在这期间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各种能力的养成将受到他们人生经历的深刻影响,从这里可以看出学生在学校所受到的数学教育也将会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育中应当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以求为学生未来的生活和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笔者接下来将会阐述自己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些看法。

一、巩固学生的主导地位

在传统的数学模式中,小学数学课堂上占主导地位的一直是数学教师,小学生主要在课堂上扮演着“听众”的角色,这种数学教学模式会让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变得十分被动。让他们在数学课堂上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一直秉持数学教师说什么是什么的学习状态,这将会极大地抑制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让他们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对教师产生习惯性的依赖感,使学生无法养成自己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这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极其不利。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增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数学教师应当成为他们学习数学知识道路上的引导者,教师在数学课上引导学生对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先产生疑问。再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得出最后的结果,通过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积极引导让学生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为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动力

我们不可否认,兴趣是小学生学习数学和培养他们创新能力的一大推动力,那么数学教师该如何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呢?数学教师应该根据小学生的个性特点设计数学课程,在数学课堂上引入一些跟本节课教学相关的小游戏和进行一些实践活动,增强小学数学课堂的趣味性,让小学生逐步对数学产生兴趣,可以积极主动地跟着教师的引导进行思考,牢牢地掌握数学知识。让数学兴趣促使他们独立思考,促进他们创新能力的培养。

比如,我在教授人教版“认识千米”这节课时,为了让学生对千米的概念能够有一个具象的认识,我就将学生带到学校的操场上,并把他们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自己去寻找测量的工具,通过小组成员的协同合作测量出操场跑道的长度,并且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讨论计算出一千米的距离是几个跑道的长度,这样就让学生对一千米的长度有了具象的认识。通过这样的数学测量活动,可以使数学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起来,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而通过学生自己努力得到的知识将会在学生的脑海里深深地扎根,让学生在学习数学时觉得实际上学好数学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从而使学生喜欢上数学。

三、营造开放的数学课堂

数学课堂的氛围将会影响到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与教师的交流情况,也会影响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参与度,使学生可以在数学课堂上积极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数学课堂上,要营造出一个轻松开放的教学气氛,就要从课堂教学的细节之处入手,逐步消除小学生对老师教学权威的敬畏感,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要打造轻松的课堂学习氛围,教师首先就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勇于提出自己的疑问。在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发言,并且用一种平等的交流和探讨,给学生正面的回应。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让小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并且对学生的想法进行积极的肯定,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四、改变评价机制

目前的评价机制过于侧重数学考试的成绩,没有把学生的创新能力列入学生成绩的考评范围,这会造成学生不会重视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要对目前教育评价机制进行改革,将考查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项目纳入其中,促使学生开始注重自身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随着评级机制的改变,会让学生更加客观公正地认识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能力。

小学阶段是小学生培养学习习惯、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阶段,因此我们身为学生学习上的导师要注意在小学数学课上灵活运用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数学教师应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在数学课堂上为学生打下良好的数学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进一步提升。

摘要:在鼓励创新的当代社会,一个人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和财富。培养人的创新思维并且把它发展成一种能力是不容易做到的,而且最好是从小就开始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学校的教育在学生成长成才之路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教育界越发重视在日常的教学课程中对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数学课程贯穿着小学教育课程体系的始终,所以小学数学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能力,评价机制

参考文献

[1]吴思明.论小学数学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现代交际,2014(4).

[2]邹景贵.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1).

数学课堂上能力培养 篇2

江苏省通州区十总中学徐小汉

一个学生的素养影响着目前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动力,影响着学生的日后的生活与工作态度及能力。因此良好素养的培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兴趣与学习欲望,能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如何在课堂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素养,这我们作为教师的值得深思与探讨,个人认为: 知识素养的培养

数学知识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在目前的大打生源战的今天,为了让学生考分上更好、在录取名校人数以让社会及家长获得更多的认可,尤其在农村初中生源不足的情况下,我们不得不以考纲为基础,更多的训练只在中考中考的一部分内容而削弱了数学的其它知识的学习。事实上知识层面的狭窄往往制约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制约了学生学习的动力,枯燥的题海战术往往让学生感到生畏,以至于让很多同学学无动力而厌学。故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到知识的全面性及学生的参与性。在讲解勾股定理时,我没有按照以往的教学方式通过知识点的给定让学生练习获取做题的正确性,而是一让学生自己去查找勾股定理的起源、发展及应用,事实证明通过这种改变学生不仅很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还知道勾股定理的十几种证明方法,知识的层面与梯度上明显高于了目前初中所需掌握的知识同时在很大程度了提高了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增强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能力素养的培养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教师的我们,如果只是才教会学生一些知识,如何去应付考试,或如何做题,那只能说是一个不合格的教师,我们只有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如何去学,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课堂上采用组织引导,设置各种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去体悟。通过小

组互动学习、参与讨论,形成以学生为主的学习环境与氛围,让他们在交流中掌握知识,在讨论中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尽可能地在教学过程中留有一些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这些问题,让他们自身解决这些问题,在这过程中给予一定的帮助与点拔,从而激迸他们学习的信心。在教尝过程中,我们不妨预留一点时间让学生去思考,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讨论,让学生积极思考、热烈讨论、亲自动手操作而不将问题全由老师完成。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也不是放羊式的教学,我们要观察学生的情绪的变化,要掌控整个课堂的秩序,观察学生所遇到的困难与困惑,在适当的时候给予一定的帮助,否则学生很可能进入一个孤助无助的状态,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造成学生学习焦虑,反而促使学生不愿学习或恐惧学习。在讲授新课时,常在一种题型或一个知识点完成之后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让学生提出类似问题并由他们给出解决的方法与方案,并加发归类、归纳、总结,以完成知识与学习能力的积累。从而在一定的程度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人翁感,从被到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没有任何的思想负担,让他们感受到这是他们要学的、想学的、能学的,从而体验学习的快感与学习的自豪。

心智成长的培养

数学的学习其实不仅仅表现在对数学这一门功课知识层面与技能层面上的学生,更多的我们要学会如何学好为社会的发展和建设做更好的、更有用的运用。在目前的学习状态下,许多家长、老师以学生的成绩为唯一目标,认为只要学生学习成绩好了就是好的,却忘却了作为学生成长的第一关键是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对社会对家庭有责任感的人,如何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在学习的过程中有部分学生只知道去学习、去考试、去获取较高的分数得到社会与家庭的任可。以至于出现了大学上学不知怎么去报名、不知如何洗衣服、要

家人陪读的高分低能儿,也有许多学生不记得爸爸、妈妈生日送去一声祝福却只、知道没钱用了就打个电话问爸爸妈妈要,不知道好好读书只知道在游戏间遨游人生。也有不少学生自私、孤傲、自我为中心,在家是小皇帝,不顾他人感受,另有部分学生不能正视自己的缺点,不能受到任何的挫折与打击,以至于自暴自弃、伤害自己、伤害他人生命来宣泄对生活、对世界的不满,甚至有的用自己所到的知识出卖国家利益。而这些都是在学习过程中心智没有健康成长的表现,初中阶段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尤其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独生子女越来越娇宠、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欠缺、单亲家庭教育的不健全造就孩子的心智成熟越来越晚、越来越不成熟。作为教师我们只有在课堂上多对孩子进行责任教育、感恩教育、从孩子的点滴关心起,从孩子日常的冷暖温饱问题、到学生的亲情问题、孩子在青春期所遇到的一些生理问题、与同学的相处问题。用一个老师的细心耐心恒心去观察他们、帮助他们。平时我与学生处成一片、与他们象朋友一们交流,把自己置身于他们之中,聆听他们的烦恼、担忧、帮助他们分析、与他们共同面对想方设法解除他们一切的后顾之忧。曾遇到过一个学生整天无所事是,上课不是睡觉就是讲话,甚至逃课。曾是教师眼中的不良典型,通过多次了侧面了解,原来孩子爸爸妈妈因感情不合而离异属于双不管,他认为连爸爸妈妈都不要他了而产生了各种负面影响,在了解这一情况后,着手从他的生活方面着手,经常给他送一些吃的、穿的、带他到家中洗澡,他感受到家的温暖,并多次找他谈心,同时经常打电话给他爸爸妈妈让他们从生活上、精神上给予关心,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个活泼开朗、积极向上、乐于助人的好学生也出现在大家的面前。

学生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但我们只有从点点滴滴做起,从小事做起,改变原有的应试教育的作法,把时间还给学生、把主动权还给学生,给学

数学课堂上能力培养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能力;评价机制

在人们的固有印象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属于语文这类人文学科的管辖范畴。殊不知,数学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之外,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要知道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身体发育和品行还没有形成一个定式,所以在这期间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各种能力的养成将受到他们人生经历的深刻影响,从这里可以看出学生在学校所受到的数学教育也将会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育中应当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以求为学生未来的生活和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笔者接下来将会阐述自己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些看法。

一、巩固学生的主导地位

在传统的数学模式中,小学数学课堂上占主导地位的一直是数学教师,小学生主要在课堂上扮演着“听众”的角色,这种数学教学模式会让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变得十分被动。让他们在数学课堂上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一直秉持数学教师说什么是什么的学习状态,这将会极大地抑制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让他们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对教师产生习惯性的依赖感,使学生无法养成自己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这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极其不利。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增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数学教师应当成为他们学习数学知识道路上的引导者,教师在数学课上引导学生对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先产生疑问。再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得出最后的结果,通过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积极引导让学生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为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动力

我们不可否认,兴趣是小学生学习数学和培养他们创新能力的一大推动力,那么数学教师该如何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呢?数学教师应该根据小学生的个性特点设计数学课程,在数学课堂上引入一些跟本节课教学相关的小游戏和进行一些实践活动,增强小学数学课堂的趣味性,让小学生逐步对数学产生兴趣,可以积极主动地跟着教师的引导进行思考,牢牢地掌握数学知

识。让数学兴趣促使他们独立思考,促进他们创新能力的培养。

比如,我在教授人教版“认识千米”这节课时,为了让学生对千米的概念能够有一个具象的认识,我就将学生带到学校的操场上,并把他们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自己去寻找测量的工具,通过小组成员的协同合作测量出操场跑道的长度,并且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讨论计算出一千米的距离是几个跑道的长度,这样就让学生对一千米的长度有了具象的认识。通过这样的数学测量活动,可以使数学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起来,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

趣,而通过学生自己努力得到的知识将会在学生的脑海里深深地扎根,让学生在学习数学时觉得实际上学好数学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从而使学生喜欢上数学。

三、营造开放的数学课堂

数学课堂的氛围将会影响到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与教师的交流情况,也会影响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参与度,使学生可以在数学课堂上积极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数学课堂上,要营造出一个轻松开放的教学气氛,就要从课堂教学的细节之处入手,逐步消除小学生对老师教学权威的敬畏感,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勇于发

表自己的见解。要打造轻松的课堂学习氛围,教师首先就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勇

于提出自己的疑问。在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发言,并且用一种平等的交流和探讨,给学生正面的回应。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让小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并且对学生的想法进行积极的肯定,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四、改变评价机制

目前的评价机制过于侧重数学考试的成绩,没有把学生的创新能力列入学生成绩的考评范围,这会造成学生不会重视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要对目前教育评价机制进行改革,将考查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项目纳入其中,促使学生开始注重自身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随着评级机制的改变,会让学生更加客观公正地认识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能力。

小学阶段是小学生培养学习习惯、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阶段,因此我们身为学生学习上的导师要注意在小学数学课上灵活运用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数学教师应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在数学课堂上为学生打下良好的数学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吴思明.论小学数学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现代交际,2014(4).

[2]邹景贵.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1).

数学课堂上能力培养 篇4

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表现需要有一定的激发条件,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置问题, 营造出一种情境, 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困惑, 从而激发他们进行创新性的探索, 开放性的课堂教学就是通过提出大量开放性的问题来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及创新能力。在数学教学中, 只要把封闭式练习题加以改良, 就会变成有趣且富于挑战的开放式练习。练习的开放性能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和成功的机会, 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讲完“行程问题”后, 将一道封闭式练习题“甲乙两人从相距70千米的AB两地同时相向而行。已知甲的速度是每小时行30千米, 乙每小时行20千米, 3小时后两人相距多远”改为“甲乙两人从相距70千米的AB两地同时出发, 甲的速度是每小时30千米, 乙的速度是每小时20千米, 3小时后两人相距多远”, 显然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 学生们思考的角度不同, 因而会有各自不同的解决方法。问题一提出, 同学们兴致勃勃地在练习本上做起来, 大部分同学得到两种答案 (相向而行和背向而行) 。我及时表扬了这些同学, 肯定了其思维的灵活性, 接着进行诱导启发, 并画出线段图帮助理解。在教师的点拨下, 学生的创新意识极大地调动起来了, 终于又得出同向而行时的两种情况:

(1) 甲在前, 乙在后:70+ (30-20) ×3=100 (千米)

(2) 乙在前, 甲在后:70- (30-20) ×3=40 (千米)

这类开放性问题的设计, 一方面能激起学生积极参与的浓厚兴趣, 另一方面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提高了学生灵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强化创新意识

我们应把“创新”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 在教学中强化创新意识, 营造求异氛围。我在平时教学中, 常把学生“发现”的一些细小的运算规律称之为“发明”, 并以他 (她) 们的名字命名, 鼓励学生多多“发明”。例如, 我曾经出了这样一道题测试学生的解题策略:6+6+6+3=?我把学生的算式都板书出来, 并给予评价。 (1) 6×3+3 (按乘法的意义算, 一般) ; (2) 6×4-3 (把3看作6-3, 已含有创造成分) ; (3) 7×3 (把3分成3个1, 分别配对给3个6) ; (4) 3×7 (把每个6看作2个3, 即含有7个3) 。 (3) (4) 两种方法对信息进行重新加工、改造, 创造性思维成分大。在肯定持 (1) (2) 两种算法的同学的同时, 我特别表扬了持第 (3) (4) 种算法的同学, 并把这种算法, 以他们的名字命名。这是一种导向, 在全班学生中引发追求创新的心理需求, 形成一个互相竞争、你追我赶的良好创新氛围。对此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通过这些小“发明”, 能让学生充分认识到, 创新并不是高不可攀, 只要认真学习, 刻苦钻研, 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 多想一想“怎么办”, 多动手“试一试”, 不一味依赖老师和课本, 这样就能有所创新, 有所创造。

三、优化结构模式

美国数学教育家迪尼斯认为:应把数学的教转移到数学的学上面去,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现代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多年来构建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 从不同角度体现了这种教学思想。素质教育能不能实施的关键, 取决于在教育的过程中是否真正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我在教学中, 就很注重调动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积极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教学“圆锥体的体积的计算”时, 我让学生自己去做实验:每个小组有一对同底等高的空心圆柱和圆锥, 还放有沙子若干。首先, 让每组同学比一比这一对圆柱和圆锥, 看一看它们的高和底面的圆怎么样。大家比较认识后, 再让其取出圆锥, 要求他们用圆锥装满沙子倒进圆柱里, 连倒3次, 看会出现什么情况。通过实验学生自己得出了结论: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如果用字母V表示圆锥体积, 用S表示底面积, h表示高, 则圆锥体积公式就是V=13sh。由于公式是学生自己推导出来的, 因而掌握得牢固, 理解得透彻。更重要的是把学生摆在主体地位, 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为学生的创新意识的萌发创造了条件。

四、鼓励质疑问难

古人云:“学启于思, 思源于疑。”小学生学习数学, 往往只满足于“知其然”, 而不追求“知其所以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引导他们学会观察, 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洞察能力, 从而使学生敢于质疑, 善于解疑。例如, 在教学“圆的认识”时, 我介绍用圆规画圆的操作方法后, 引发学生质疑问难, 其中有一位学生说:“如果不用圆规, 有没有办法画圆呢?”这个富有探讨性的问题提出, 活跃了学生的思维。通过激烈讨论, 他们终于发现了用“绳子画圆”、“木条画圆”的方法。而这种种画圆的方法, 都源于对“同一个圆里半径处处相等”的认识。可见, 学生质疑, 激发了自己探索的欲望和自主学习的乐趣, 创新意识也得到提高。

总之, 教师在数学活动中, 要引导学生勤于思考, 大胆提出新的设想, 还要敢于标新立异。鼓励学生创造性的学习, 主动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 使所有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探索成功的快乐。只有这样, 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和发展。教师在完成教学的同时, 应致力于造就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摘要: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为价值取向的新型教育。创新是人类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动力。培养创新人才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而数学是人类思维能力的体操, 思维能力又是智力的核心。因此, 抓好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对培养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谈谈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数学课堂上能力培养 篇5

一、创设情境,形成问题,使学生愿学

情境的创设关键在于情,以情激境,以最好的境、最浓的情导入新课,形成问题。问题可由教师在情境中提出,也可以由学生提出。通过情境的巧妙刺激,学生学习热情被激发起来,学习兴趣大大增强。如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时,我采用讲故事法引导学生提问题:孙悟空分西瓜。悟空说:“我分给八戒1/3个西瓜,分给沙师弟2/6个西瓜……”悟空的话还未说完,八戒就大叫起来:“猴哥这样分不公平!”听完这个故事后,请同学们来评评理:孙悟空分得公平吗?这个故事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八戒分得多还是少呢?” “两个分数该怎么比较呢?”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学生心里想提的问题就多了。这样,学生就能主动地探索新知识,学习的积极性自然就高了。

二、引而不发,诱思导学,让学生乐学

课堂教学时,教师可用适当手段对学生的思路进行引导,但为了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更充分发挥,教师不宜把知识点直接加以解说,而是应该诱导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自学。利用“诱思导学”为后面的教学过程做好铺垫,这样,学生的整个认知系统就会被激活,并高速运转起来。例如:教学“圆的面积”时,是通过“化圆为方”实验让学生探索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可提出“怎样计算圆的面积”这一问题,让学生思维集中在面积上,再利用小组探讨、观察等教学手段,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在“形变而面积不变”上,注意圆的周长与半径和拼成的近似于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关系上,从而自主发现圆的面积的计算方式。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处于引导地位,学生处于主动学习地位,体现了教育教学价值。

三、评价分析,内化新知,变学会为会学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教学评价不应由教师垄断,要让学生对学习上的优点和缺点作自我评价,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经过以上步骤后,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全班性或小组性的讨论,使学生们的思维形成互相交流的局面,使学生不仅会释放出自己的心理能量,而且会使自己的思维进一步激发。教师要根据学生讨论交流情况不失时机、准确又简练地就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这样,学生对知识理解就会更深入,就能成功接纳新知识,并起到内化知识的作用。例如:在教学加法算式:5+5+5+5+4相加时,要求把它改写乘法算式,结果大部分学生作出5×4+4或5×5-1,然而有一个同学却是作6×4。我高兴地表扬他的大胆创新,有的同学却提出异议,于是同学们就在不知不觉中参与辩论。此时全班同学学习热情高涨,课堂气氛热烈活跃。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心理压力得到释放,自尊心得到充分尊重,还能灵活应用已学的知识进行解题,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

四、分层指导,灵活训练,使学生善学

在学生获取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思维进行加工,才能将认识由具体、简单上升为抽象、复杂。教师应对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指导:对学困生,指导他们进一步理解与巩固所学新知识;对中等生,指导他们巩固所学的新知识以后,尝试思考与探究稍深的学习问题;对优等生,指导他们在掌握新知识的基础上,尝试进行一些提升性的训练。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各自练习,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对知识进行不同层次的概括,各自获得不同层次上的平衡,增强学习信心,从而进入一个新的良性心理循环过程。

综上所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要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和运用数学的能力,养成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从而推进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

数学课堂上能力培养 篇6

一、教师首先应该改变观念, 这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前提

教师要改变自己是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这一传统的“教师本位”的教育观, 树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教师只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一新的教学观, 变重视知识的传授和教学生记忆现成结论为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师可以不如生, 生不必不如师”。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充分重视学生所拥有的巨大的潜能, 进而发挥学生的这种潜能。师生关系是平等、双向交流与合作的关系。教师需要“蹲下来与学生交流”, 采取平等、宽容的态度。小学生是知识的学习者, 要允许学生说错、做错, 错了教师绝不能挖苦、讽刺他们;要允许学生随时改变自己的说法和想法。教师积极引导, 努力营造生动、活泼、主动探索的课堂氛围, 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引导下,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主动探索、敢于提出与课本不同的看法, 敢于怀疑权威的结论, 敢于向教师挑战。教师要将传统的教学模式变为开放式、研究式。要留给学生自由思考、探究发挥的空间。要想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贯彻《新课程标准》精神, 一个教师的观念如果不更新, 那么一切将是纸上谈兵。

二、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启动探究活动, 培养探究能力

心理学表明:兴趣可以直接转化为内在的动机, 成为推动、引导、维持和调节人们进行活动的内在力量, 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格外关注, 观察格外细致, 思考格外活跃, 记忆格外牢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所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应先创设情境, 由兴趣开始。例如, 教学“克和千克的认识”时, 教师让三个学生互相背一背相关知识, 让学生随意掂量一下自己或老师给准备的物体, 然后谈感受。如让同学们认识到物体是有重量的, 有的物体轻些, 有的物体重些。然后借用“小猴子搬家”的故事出示4个大小不同的包袱, 结果学生事先估计的包袱重量与实际重量不一致, 发现大的包袱反而轻, 小的包袱反而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实际情况之间产生了矛盾, 学生感到困惑不解时, 会产生探究的欲望。

三、质疑解疑是贯彻《数学课程标准》、培养自立探究的根本

实践表明,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质疑并让学生解疑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从而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使学生乐学、爱学, 并能从依赖教师到能够独立自主地学习, 成为教学活动中自主探索和自我发展的主体, 发生质的变化。因而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 培养他们质疑问难的品质, 开启创新思维, 使学生在探索学习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 敢于提出问题, 精于分析问题, 巧于解决问题, 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在操作与合作中,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心理学表明:儿童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 他们需要有可感知的具体实物来支持, 思维才能进行。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特别重视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操作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启迪思维, 使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例如在教学“7的认识”时,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熟练掌握7的分解与组成方式。首先, 让学生把5根小棒分成2堆, 看看有几种分法。学生通过操作, 很快就学会了6的组成。教师于是趁热打铁, “你们能把5根小棒分成三堆吗?试试看!”学生经过操作研究, 很快发现7可以分成1+1+5, 1+2+4, 1+3+3, 2+2+3四种组合方式, 于是学生感到很兴奋, 俨然他们是发现者、探索者。接着, 教师又提出7根小棒还可以分成几堆的问题, 学生的情绪再一次高涨。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自己探究学知识、动手操作, 不仅有助于儿童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而且通过学生自己探索的形式能将抽象概念形象化, 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总体目标要求小学生“学会与人合作, 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一般来说, 儿童独立探索有些数学问题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须进行合作学习, 在合作中互助、取长补短, 完成探究活动, 从而增强学生探究的信心, 获得成功的体验。使学生动手操作的同时采取小组讨论合作的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

数学课堂上能力培养 篇7

一、当前农村教学信息技术应用现状

1. 教学上过于依赖教师, 学生缺乏自主运用的能力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 我国广大农村小学已经开展了信息技术与各个小学学科有效结合的教学改革, 很多小学都配置了多媒体教学硬件设备和相关器材, 虽然在教学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数学作为学生学习各科的基础学科、工具学科, 由于其严谨的知识系统性、结构性, 从而使其成为与众不同的一门重点学科。所以将数学的学习与信息技术的应用紧密结合, 探索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中的运用方法与形式, 是农村小学数学教师的重要任务。[1]数学是逻辑性较强的学科, 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必须保证自身对实际教学工具的充分运用, 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掌握一些基本的数学公式。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很多教师直接根据课件内容进行讲解, 省略掉过去在黑板上详细列公式进行推导这一过程, 也不引导学生通过亲自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导致学生的自主运用能力无法得到提升。

2. 教学观念相对落后, 缺乏对信息技术进行整合应用的认识

虽然我国在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已经开展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活动, 但一些教师对技术与课程整合工作缺乏认识, 仅仅将其当作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 对教师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的转换不成熟。如尽管结合了先进的多媒体设备对数学知识进行演示, 但依然以传授知识为主, 忽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

3. 教师信息技术素养不高, 教学形式单一

我国农村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要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是当前社会与科技的需要。但当前农村教师整体素养不够高, 信息资源在课堂的教学中无法得到更大价值的发挥。具体到小学数学教学, 教学大纲的四大模块都与图形有关, 一些教师在进行资源整合时由于信息应用技术掌握不全面, 无形中增加了教学负担, 无法发挥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此外, 还有一些教师教学方式单一, 只应用技术软件中的设置计划安排教学, 教学能动性较弱, 也就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二、有效利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的措施

1. 运用信息技术, 化抽象为形象[2]

小学生由于年龄和生活阅历的原因, 他们对新鲜事物的认识都比较感性;再加上一些小学生处在农村的环境中, 各种客观因素限制了他们对新事物的认知。因此, 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作用, 化抽象为形象, 让学生能从观察事物的过程中快捷领悟数学知识。比如, 在学习“线段、射线、直线”的相关内容时,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作图功能将抽象的图象直观地展示出来, 借助具体的图象, 使学生对直线、线段和射线产生初步的认识, 同时观察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又如, 在学习“圆的画法”时, 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利用多媒体技术画圆, 学生通过了解圆的定义, 就会明白圆是怎样形成的, 借助多媒体手段, 数学课本中很多抽象的知识就会化抽象为具体,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

2. 利用信息技术, 突破学习难点

小学数学课本中有很多抽象数学概念是教学的重点, 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 加之一些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利用较少,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操作起来就比较费力。尽管教师在课堂上会对重要的知识点多次进行详细讲解, 但学生在课后的练习和考试中经常会出现问题。究其原因, 就是因为学生并没有将知识真正掌握, 学习过于被动, 没有亲身参与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学习。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 学习数学要联系实际, 因为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3]因此,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观察能力和自我创新能力, 并尽可能地把数学知识沿用于生活当中。比如, 在学习“圆的认识”一课时, 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进行相关教学之前要准备好与圆相关的教学素材, 学习知识前引导学生自主观察生活中哪些物体与圆相关。回到教学课堂上, 教师提出生活中与圆相关的物体的举例问题, 这时候学生会回答圆桌、杯子、足球、篮球等, 但由于农村学生的见识受限, 阅历不足, 所以课堂上必须主动搜索出更多之前没见过的圆形物体, 在搜索、观看的过程中, 学生才能逐渐掌握圆的基本特性, 课堂气氛很容易活跃起来, 有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3. 利用信息技术, 创设学习情境

要想改变过去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枯燥无味的模式, 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就要创设多种学习情境,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充分挖掘自我学习能力。小学生正处于具有强烈好奇心的年龄阶段, 如果课堂上教师采用陈旧的教学模式, 那么很容易引起学生出现厌学情绪, 甚至会失去学习数学的信心。因此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 让其自主开启自学模式非常重要。比如, 在学习三角形的相关内容时, 教师要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去感受三角形的性质以及三条边之间的关系。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现各种自行车的车架, 即便自行车的车型不同, 但每一个车架都是三角形, 这就是三角形的稳定性原理的运用。那么除了自行车车架, 还有什么也能证明三角形的稳定性呢?为了解答这个问题, 学生要通过多媒体亲自查阅资料, 如照相机的三脚架、埃及金字塔、一些三角形梯子等。有的学生会在查找资料的同时对埃及金字塔等产生浓厚兴趣, 随即了解生活中更多接触不到的新鲜事物, 这样的生活情境创设无疑又衍生出了更多的情境, 不但让学生消除了关于知识点的疑虑, 还能拓宽视野, 增长见识, 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4]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我国农村小学进行运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有效整合, 并不是单纯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数学教程之中, 而是要教师引导学生学会整合信息技术资源, 鼓励学生通过亲自动手, 深入学习信息技术的运用, 牢固掌握数学重点难点知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辅助手段, 的确为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我们在充分肯定其作用的前提下, 也必须进行认真思考, 如如何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和技能, 使其充分与数学教学真正融合, 为数学课堂教学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刘文芳.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问题导向式教学策略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015.

[2]刘晨旭.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 2013.

[3]马丽萍, 杨海茹.信息技术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现状分析[J].软件导刊, 2014, (4) :171-172.

在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篇8

一、从问题情境创设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自然合理、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好胜心,使学生自觉去探究新的知识,有效推动数学认知的良性循环的形成。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征,创设一些有趣的问题设置疑问,布下迷局,引起同学的关注,让学生在对问题的探索中,再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一个人对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创设问题情境这一教学策略的实质就是通过这一手段揭露事物的内在矛盾,从而引起学生内心的认知矛盾,打破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尽快进入思考、探索状态。

例如在教学“求代数式的值”时,我设置了一个猜猜你出生在几月的数学游戏情境,对学生提出:将你的出生月份乘以6后加上12,再把结果乘以2减去?24,将最后的结果告诉我,我会在1秒钟内说出你的出生的月份。由于学生刚接触到代数式,并不知道其中的奥妙,对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引起了迫切想知道其中奥妙的欲望。对此学生提出了种种猜想,思维空前活跃,教师趁热打铁引出代数式(6a+12)×2-24化简得?到12a时,学生恍然大悟,纷纷动手验证,并提出了其它代数式,使问题进一步拓展。这样的数学问题情境,因情境本身以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形式出现,其趣味性不言而喻,更重要的是包含了丰富的问题性,具有较高的数学思维含量,能起到较好的引疑、激疑作用。这样做不仅能使学生弄懂问题,而且能在愉快中学得知识,同时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二、一题多解,举一反三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题多解是学生思维灵活性的最明显表现。如果学生具备较为灵活的思维,那在初中数学的学习中,就会扩大解题思路,在数学问题的解决中一路直捣问题的核心,最终快速的实现解题。而当前我们初中学生在很多时候,思维较为僵化,在处理问题时,只是将思维局限于教材范例看,或者自己常用的某一种解题思路,而我们知道,数学问题是千变万化的,不同的信息和问题方式,都可以引起解题方式的改变。因此,学生如果要想扩大数学知识面,在解题中掌握多种方法,那就应该要掌握灵活的思维,掌握一题多解的方法。而一题多解方法的实现,也是教师对学生思维灵活性进行锻炼的实现。

数学问题的答案的确是唯一的,但是其解题方法却是多样的。初中数学教师可以根据这样特点,对学生进行思维锻炼,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善于思考,在掌握一种解题方法的前提下,可以考虑从其他角度进行解题,这不仅是锻炼个人的思维,也为自己在未来学习数学问题时,碰到各种提问方式和解题信息时,可以快速的决定解题方式,形成解题思路。

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拓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教材章节的安排呈专题的形式,并增加了许多活动课内容,十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如新教材中安排的“读一读”、“想一想”、“试一试”、“做一做”等内容。

“读一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感受到数学虽抽象但也实在,感觉到学习数学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利用“做一做”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能够由简单的实物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利用“想一想”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利用“试一试”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并辅以一些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识,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研究、合作交流等能力。学生思维变得活跃,讨论交流时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甚至争论激烈,不仅透彻理解了当前的问题,思维还能由一个知识点发散到另一个,知识间的相互关联也清晰了。数学课堂不再是过去教师的“一言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主动参与,积极引导,耐心辅助学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把学生解放出来,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参与意识 篇9

一、作为数学教师要明确自己扮演的角色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 是组织者、点拨者, 因此学生的参与意识与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和对学生的培养有着直接的关系。现在的教师应是一个明智的辅导员, 在不同的情况下, 扮演不同的角色, 可以是示范者、评论者、欣赏者, 也可以是顾问和朋友。

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程度, 让他们主动、自由、快乐、有效地学习

首先, 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使学生勤于动脑, 善于发言。

心理学家指出:人在情绪低落的时候, 想象力只有平时的二分之一甚至更少。因此, 只有在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中,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这就需要教师能以宽容友好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在数学课堂上, 师生之间应该建立亲和的对话平台, 教师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可以聆听学生的见解, 并能适时地给以赞同表扬或指正他们的观点。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积极参与到一个新知识的思维过程中, 学会独立思考。爱因斯坦说过: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 思考, 再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地给予启发, 教学生如何去动脑, 如何去思考, 但不是在教师的思维圈子中顺着教师的思路走。如不这样, 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就会妨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削弱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说出计算的原理, 说出概念的形成, 说出公式的推导, 说出解题的思路。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对学生独特的想法不要轻易否定, 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这样学生才能深刻理解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

其次, 养成良好的课堂习惯, 使学生在讨论交流的氛围中学习。

在数学课堂上,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学生就会以主动的态度去探究知识, 会以主人的身份在师生、生生之间进行民主、有序的交流。在课前, 教师应先设计对哪些应作必要的启发指导, 哪些应由学生自由充分地讨论。由于每个学生都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 不同的学生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 若能组织学生集体合作分组讨论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学生之间相互启发, 相互讨论、学习, 教师应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间的交流活动, 对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不轻易表态或下结论;对学生中出现的错误不压抑, 而是在群体交流与讨论中让学生自我发现;对于小组讨论的结果及思维过程应鼓励学生及时展现, 不要怕出错, 通过交流和讨论知道自己思维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以及自己在理解、认识问题时的缺陷。最后, 要鼓励学生善于动手实验。

数学实验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中科院院士张景中认为数学实验就是动手算一算、画一画、量一量。一个题目光想不动手, 往往不得其门而入, 动手做做常会有启发。代数问题把字母化成数试一试, 几何问题多画几个图看一看, 这比你冥思苦想效果显著得多。例如, 上“轴对称图形”时, 组织学生进行折纸实验, 学生能折出多种多样的美丽的轴对称图形, 看着自己的作品, 学生往往会产生一种喜悦的心情, 富有成就感, 进而产生一种求知欲, 从而起到激发兴趣的作用;在上“勾股定理”时, 组织学生用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进行拼图实验, 学生常常能拼出如课本的两个图形, 而这些图形提示了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因此, 学生通过数学实验, 手脑并用, 获得了直接的感性认识, 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有利于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摘要: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主要途径。现在教育理论摒弃“在教学中只注重结论不注重过程”的观点, 要求在数学教学中把得到结论的全部思维过程展现出来, 并在这全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使学生不但学到知识而且提高能力。课堂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学生的参与情况, 让学生的个性表露出来, 思维活跃起来, 手脚解放出来, 这将会极大地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

数学课堂上能力培养 篇10

一、听

1.“认真”听老师讲课

课堂上听课时,有的学生看上去“认真”听了,而脑中没有留下任何印象。所以在课堂上,学生要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不放过任何一个问题。如果学生在听课前能够进行预习,听课的效率会更高。数学课上不但要让学生养成“认真听讲”的好习惯,还要教给学生听课的方法,反复强调的是重点,放慢速度的是难点,重、难点更需认真听。

2.“耐心”听同学发言

低年级小学生急于表现自己,经常会打断同学的发言。不仅扰乱课堂秩序,还让发言者不知所措。耐心听同学讲,认真倾听同桌、小组同学的发言很有必要,虽然小学生的语言不会很贴切,很完善,但是有我们可以借鉴的东西,就是错误也要听,这样找到错误的根源,可以纠正那些怀有错误思路的同学,为寻求正确答案做好铺垫,大家互相取长补短,交流思想,团结合作。这样才能锻炼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掌握解题的多样性,提高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说

1.计算问题说算理算法

加、减、乘、除计算是数学计算教学的基石,在数学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例,理解算理是计算教学的重中之重。只有理解了算理,才能真正明白计算的方法。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应用数学课本上的情境图,让学生大胆地说,从实际经验中对知识进行提升,形成正确的计算理论,为学生的计算学习寻得依据,提高学习效率。

2.解决问题说思路方法

解决问题的教学一直是数学教学的难点。学生要想有个正确的解答,首先得分析清楚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一般情况下,我们为了直观、形象,经常运用数形结合法,将问题转化成图形进行解决,或者运用转化、假设、替换、倒推等方法,但不论借助哪种方式,都得先明确问题与条件之间的关系,这就需要加强说理训练,让学生在不断表述自己思路的过程中逐渐清晰,达到明确思路,正确解题。因此,老师不能为了节省时间,随便打断或和盘托出,以致学生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思路,稀里糊涂地完成新课的学习。所以,老师一定要给足学生说的时间,因为他们才是真正的学习的主人。

3.课堂结束说体会收获

一节课在良好的氛围中结束了,为了总结内容,再一次突出重点,教师要让学生回顾一下本节课内容,然后说说自己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这样能激发学生回顾思考,培养锻炼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三、读

1.科学严谨的读

由于小学数学语言的特性——符号化、逻辑化及严谨性和抽象性,特别是数学中的一些概念、定律、计算法则也都是科学而又严谨的,不能有半点马虎,如果学生读得不严谨就会抓不住关键,一字之差而得到相反的结论是常有的事。读,不是有感情地读,而是科学严谨地读。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后加强读的练习,甚至要求熟读成诵,从而牢固地掌握概念、定理与法则。这就为后继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思前想后的读

读不是目的,读懂内容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在老师的经验中,语文是数学学习的基础,语文学得好的学生,数学才会学得更好,而实际上,偏科的学生却大有人在。究其原因,是他们没能够用数学语言来读,以致不能正确理解。数学需要的是理性的思维。所以,数学上的读,要前后联系,思前想后地读,因此,我们教师从一年级开始,就必须要求学生一定要先认真读题,有时一遍不够可以多读几遍,边读边想,再仔细解题。

四、写

1.写的要严格要规范

良好的书写习惯是从坐姿开始的,这是我们课堂中应常抓不懈的东西。数学上的书写,我们还要要求学生规范书写数字,规范解题,画图时一定要借助工具,从而养成良好的数学书写习惯。数学上的书写,还有其特殊性,比如竖式的书写:加减法要求的是相同数位对齐,乘法要求的是末尾不为零的数对齐,除法更是全然变样,让学生煞是费了工夫。其中乘除法中还有一些简写,真是变化多端。有些时候,我们就应严格要求学生按规范写,先记住格式规范,再逐渐养成习惯,从而正确规范地书写,以求数学的严谨与美观。

2.写的有内容有思想

学生接触了一定的数学知识后,我们可以引导他们写数学日记,制作数学手抄报,编写数学小故事以及对数学知识进行反思,这样不仅能拓宽知识面,巩固数学知识的理解,还能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有的学生会积累数学家的故事、数字的起源、经典解题、图形知识、趣味数学等,那学生的数学学习将会是更高层次的学习。

老师要求学生集中精力,眼、耳、口、手紧密配合。那么,“听、说、读、写”就是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一个有机整体,密不可分。教师要适时进行引导和点拨,其中最重要的是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只有教师和学生默契的配合,才会取得教与学的崇高境界。

参考文献:

数学课堂上能力培养 篇11

一、教师不仅是一个教育者, 还是组织者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 是组织者、点拨者, 因此, 学生的参与意识与我们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和对学生的培养有着直接的关系。现在的教师不能仅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者, 因严守“师道尊严”的观念而无法摆脱“教”为中心的思想, 与学生在心理上有一定的距离。相反, 应是一个明智的辅导员, 在不同的情况下, 扮演不同的角色, 可以是示范者、评论者、欣赏者, 也可以是顾问和朋友。

二、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 使学生主动、自由、快乐、有效学习

1. 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使学生勤于动脑, 善于发言

心理学家指出:人在情绪低落的时候, 想象力只有平时的二分之一甚至更少。因此, 只有在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中,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 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能以宽容友好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在数学课堂上, 师生之间应该建立亲和的对话平台, 沟通对话渠道, 让学生觉得老师不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垄断者, 更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学生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不应该仅仅是学习活动的接受者, 而应该充分体现主体地位的作用, 积极参与到一个新知识的思维过程中, 学会独立思考。

2. 养成良好的课堂习惯, 使学生在讨论交流的氛围中学习

在数学课堂上,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学生就会以主动的态度和自己的方式去探究知识。在课前, 教师应先设计哪些作必要的启发指导, 哪些应由学生自由充分地讨论。教学中的重难点处, 由于每个学生都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 不同的学生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若能组织学生集体分组讨论, 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学生之间相互启发, 相互讨论、学习, 思维由集中而发散, 又由发散而集中, 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 这样同学之间相互弥补、借鉴和启发, 形成交互的思维网络, 对问题的解决有很大的帮助。而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动脑, 更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教师应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间的交流活动, 对学生中出现的错误不压抑, 而是在群体交流与讨论中让学生自我发现;对小组讨论的结果及思维过程, 应鼓励学生及时展现, 不要怕出错, 要敢于面对问题、挫折和失败, 关键是通过交流和讨论发言, 知道自己思维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以及自己在理解、认识问题上的缺陷。同时, 让每个学生亲历过程, 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这种良好的课堂习惯, 对学生而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地位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 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与学生分享理解, 是生命的活动、自我实现的过程, 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成就自己。

3. 鼓励学生勇于实践、善于实验

数学是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 但在它形成的过程中又是一门实验性的归纳科学。数学实验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中科院院士张景中认为, 数学实验就是动手算一算、画一画、量一量。一个题目光想不动手, 往往不得其门而入, 动手做做常会有启发。代数问题把字母化成数试一试, 几何问题多画几个图看一看, 这比你冥思苦想效果显著得多。比如上“轴对称图形”时, 组织学生进行折纸实验, 学生能折出多种多样的美丽的轴对称图形。看着自己的作品, 学生往往会产生一种喜悦的心情, 富有成就感, 进而产生一种求知欲, 从而起到激发兴趣的作用。在上“勾股定理”时, 组织学生用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进行拼图实验, 学生常常能拼出如课本的两个图形, 而这些图形提示了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在上“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 组织学生运用两个圆作相对运动的实验, 通过实验学生能很自然地归纳总结出两个圆的位置关系及其判定, 同时对相应知识的形成过程也有了较深的了解。学生通过数学实验, 手脑并用, 获得了直接的感性认识, 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这有利于右脑的开发并能因此引发奇思妙想, 产生大胆的猜想和创新, 使得所学的知识真正地转化为自身的知识结构, 有利于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一篇:软件功能论文下一篇:阑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