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审题能力培养

2024-06-22

数学审题能力培养(共12篇)

数学审题能力培养 篇1

摘要:农村孩子由于父母亲多数在外打工, 家庭教育缺失, 学习习惯较差, 学习能力较薄弱, 教师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不够, 学生做题时粗枝大叶, 没有正确的读题、审题方法, 数学成绩不理想, 所以,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大力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关键词:农村,小学数学,审题,能力

农村孩子, 由于生在农村长在农村, 学习资源不丰富, 成长环境不优越, 加上近年来家长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 家庭教育缺失等, 使学生未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新的数学课程标准, 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将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进而获得对数学的理解的同时, 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这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 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 可以使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小学, 使学生学好数学, 培养起学习兴趣,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于提高全民素质,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小学数学审题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一, 农村学生学习能力薄弱。最直接的反映是缺乏审题的习惯, 看错题、抄错题、计算错等现象频发, 家庭作业正确率低, 理解题意能力薄弱, 缺乏自主学习的欲望。

第二, 教师的教学观念跟不上时代。教师往往单一追求高分的教学目标, 大量进行练习的训练, 追求题目的结果, 对学生审题习惯、审题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 包办代替学生读题、审题、分析, 使学生产生依赖性。

第三, 家庭教育缺位或缺失。农村学校学生家长对教育普遍不重视, 没有浓厚的文化氛围, 尤其是对孩子小学阶段的学习不重视, 到了初中、高中面临升学才来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 而意识不到小学阶段学习习惯的培养是孩子成长至关重要的阶段。

所以, 要大力改变当前农村学生数学知识面窄、学习习惯差、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弱等状况, 分析出学生审题能力薄弱的原因, 并通过师生的共同协作, 在学习中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 使学生学会运用不同的方法分析问题, 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提高农村小学学生审题能力的策略和方法。激活、诱导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促进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与学习心态的形成。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教会和引导孩子学会“看题”

在日常教学中, 发现经常有学生没有把题目看完, 或看完了不加思索, 就按“老印象”办事。产生这类错误的原因, 主要是“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如应用题:停车场一共停了37辆车, 开走了6辆, 还剩下几辆?学生一看到“一共”两字, 就断定这道题是用“加法”, 题目不再认真往下读。看题不仔细, 盲目提笔做题, 就会导致白辛苦。

三采用多种途径培养审题能力

第一, 培养学生认真读题。如有一次练习课, 有一道应用题:一瓶墨水4元, 妈妈带的钱刚好买了9瓶墨水, 妈妈带了几元?有一个孩子很随便扫视了题目就说:老师, 这道题我不会做!我说你再读两遍题, 用心用脑认真地读, 最终他还是做了出来。

第二, 长期指导和训练, 培养学生仔细审题的习惯。每次做练习或考试, 要学生自己读题目, 要他们自己说出题目意思, 并训练他们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的意义。

第三, 联系实际, 教给方法, 培养学生认真读题、审题的习惯。

第四, 循循善诱, 培养学生独立做作业的习惯。很多学生依赖性很强, 等待老师或同学的答案, 甚至等待家长的辅导。学生平时学习中, 要杜绝过多的辅导, 培养他们自己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第五, 热情鼓励, 培养学生勤学善思、质疑问难的习惯, 多加引导, 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如有一道数学题画了10个三角, 要学生从左数给第5个三角涂上颜色, 又让学生从左数给前面的5个圈起来。一定要让学生认真读题, 分清“左”和“右”, 还要分清“5个”和“第5个”。

四重视培养学生认真检查和反思的习惯

反思是对解题过程的重新审视, 对解题结果的再次确认, 是解题的终结。对审题和反思习惯的培养, 可从“看细”、“想通”、“查全”等方面着手, 通过长期、反复的培养, 最终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学习品质。在学生审题过程中, 我们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1) 看数量单位是否前后统一。如长方形长用的是米, 宽用厘米。 (2) 看计算是否符合预算顺序。即是否先做乘除法, 后做加减法。 (3) 看结果是否符合实际生活。如爸爸6岁, 儿子36岁是否合理。 (4) 看答案是否符合题意。把答案代入题目的条件看看是否符合题意。 (5) 看计算结果是否化简, 计算步骤是否完毕。

总之, 审题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数学能力。抓好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可有效提高数学的解题能力。因此, 长期训练莫看轻, 高度重视审题技, 方能百战百胜。

数学审题能力培养 篇2

摘 要:审题是做好数学题的基础和先导,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关键环节。笔者认为,在培养审题能力的方面,强化审题意识是前提,掌握审题方法是核心,加强技巧指导,养成审题习惯是保证。

关键词:小学数学;审题能力;培养策略;探索

审题能力是一种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审题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解题过程和结果的正确与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因其审题不清而导致解题错误的现象普遍存在,学生“看题会做,做起来就错”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如:计算题数字抄错,运算符号抄错;应用题看不懂题意,看到题目后不知如何下手;过于依赖老师和家长的帮助,自己不善于读题等等。分析学生解题错误的原因,除了粗心、马虎外,主要是因为审题能力的缺失,缺少审题的技能和审题的习惯。因此,我们数学教师应高度关注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审题意识是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审题水平的前提。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积极地、主动地分析学生审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采取较为有效措施,引导学生克服困难,走出困惑,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解题的速度和效率。

一、找准失误的因素,强化审题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强化审题意识是培养审题能力的前提,培养审题能力首先应关注学生的审题情感,找出出错的原因。

学生审题失误的因素有三:一是缺乏细心和耐心;二是审题抓不住关键;三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关注学生的审题情感,强化审题意识的方法有:

1.提高学生对审题重要性的认识。我们可通过设计具体的相关专项训练、对比分析,潜移默化,逐步渗透,让学生自觉体验到题目中每句话都隐藏着重要的数学信息,感悟到审题的重要性,从而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2.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努力培养学生的专注力。专注是认真审题的关键。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我们就要引领学生专注听题,集中注意力,坚持做到眼到、耳到、心到(口到);我们还可设计“限时训练”来培养学生的专注力。

3.惩罚与激励并行。在教育教学中,适当的惩罚与激励是必要的,当个别学生马马乎乎、还未看清题就草草完成了事导致错误的,要进行合适的批评或惩罚,比如,给予罚抄三遍或打扫卫生一次,从而加深学生对审题错误的反思和体验。当某些学生能认真、准确地完成作业时,我们应及时表扬激励,在班内树立为学习标兵,号召同学们学习其一丝不苟的态度,学习其认真审题、谨慎作业的习惯。

二、掌握审题方法,明确解题步骤。

掌握审题方法是培养审题能力的核心。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审题的方法也不尽相同。本人根据小学数学不同的课型,总结、整理出了与课型相适应的方法和策略。

1、计算题的审题方法:一看、二想、三算、四查。

一看:指看清数字和运算符号,避免思维定势,克服粗心大意;二想:指想清楚计算顺序、是否估算验算,合理选择算法,落实规律法则;三算:养成专注仔细的计算习惯,培养严谨学风;四查:鼓励反复计算,养成认真检查习惯。

2、应用题的审题方法:一读、二想、三述、四记、五思。

一读。就是认真读题,了解题意。我们可对读题形式和要求做出明确规定,养成认真、仔细、全面、边读边想的读题习惯,快速准确收集、提取数学信息。

二想。就是要善于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词或句,一边圈圈画画一边思考,做到手、眼、脑同步,从而准确理解题意,化解障碍。

三述。就是复述题意。抓主干句,抓题目骨架,抓关键词,提炼题意,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题意。

四记。就是在草稿纸上用简明、快捷的方式,记录题目中关键性的信息。

五思。就是回过头来,理清思路,联系实际认真想一想,确认自己的理解与题意有无偏差,是否符合实际情况。

此外,应用题一直是小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拦路虎”,对待应用题,我们要加大学生的思维训练力度。做到通过一题多解,训练思维的广阔性;通过一题多变,训练思维的灵活性;通过对比训练,训练思维的深刻性;通过填空补白,训练思维的独特性;我们还要拒绝题海战术,注重方法指导,多做经典题目。帮助学生分清数量关系,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步骤。

3、统计与概率方面的审题方法:明确操作常规、审清操作要求、仔细检查。

操作之前先认真读题,后圈点出关于“要求”的关键词,弄清操作要求,联想操作图形的形状和特征,明确操作工具步骤,避免操作误区。操作完后要认真仔细检查,看是否符合题意规范作图。

4、实践活动(综合应用)方面的审题策略:“阅读理解、应用建构”。阅读是理解的前提,教会学生抓重点字词理解概念的含义,认真推敲概念结论成立的条件,切实领悟概念中的数学阅读方法和技巧。

三、加强技巧指导,养成审题习惯。

养成审题习惯是培养审题能力的保证。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贵在坚持,需要我们不断地坚持训练,加强技巧的指导;需要我们注重细节,及时引导;需要我们评价引导,奖励鼓励。另外还要学生养成检验、书写和订正错误的习惯。

1、养成检验习惯。①.认真检查结果与实际情况是否吻合;②.认真检查列式是否正确、合理;③.认真验算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2、书写和订正错误的习惯。好的书写习惯,不仅反映学生的加识、技能的水平,表现学的效果,而且也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表现教学的结果。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书写作业和订正错误的习惯,对学生作业的书写要加强指导,严格要求,作业的书写格式要符含规范的要求,数字、符号要写的准确、清楚。

数学审题能力培养三策略 篇3

一、重视读题,融入题境

学生如果只是就题读题,而置身于题外,就很有可能无法正确地解答问题。因此,要让学生全身心地进行读题,强调严谨、抓准关键。

1.强调严谨。数学语言的表述具有两个特点,第一是“精确”,第二是表达特定的意义。因此,“严谨”是读数学题目的最重要策略,要引导学生在读题时看清题目的每一个字、词、陈述词、关系句,搞清整个题目的要表达的意思。

例1:已知a、b、c分别为△ABC中∠A、∠B、∠C的对边,并且方程2ax2+2bx

+c=0有实根。

①若△ABC中,∠B=90°,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根,试进一步判断△ABC的形状;

②若△ABC中,∠A =∠C,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x1、x2,且|x1-x2|=l,求△ABC中∠B的度数。

这一道题的条件比较复杂,因此引导学生在读题时分清结构关系是很重要的。本题中是在给出总条件“方程2ax2+2bx+c=0

有实根”后,再分两路分别进一步给出子条件,并提出相应的问题的,这两个小题之间没有关系,两个独立的问题可以分别处理。学生只有这样严谨读题了,才能进行正确解答。

2.抓准关键。“严谨”是读题的基础,读题除了要“严谨”外,还要抓住题目的关键,就是抓准“题眼”展开思路,这样能使问题迎刃而解。

例2:把100元钱按照1年定期储蓄存入银行,如果到期可以得到本息共111.34元,那么这种储蓄的年息是存款的百分之几?月息是存款的百分之几?

这一道题一共有三个已知条件,第一个是本金100元;第二个是定期1年;第三个是到期本息共111.34元。什么是这一道题的关键,也就是说这一道题的“题眼”是什么?那就是“如果到期可以得到本息共111.34元。”这一句是关键句,因为这句中包含的关系多,把它搞清楚了,这个题目也就易于解决。

二、转化挖掘,寻找隐含

有一些“综合型”题目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这些题目的已知条件较复杂、不明显,需要学生求融会贯通,灵活运用知识技能来解决。对于这些题指导学生审题时就要善于对已知、未知进行转化挖掘,找出其隐含条件,使问题柳暗花明。

1.巧妙转化。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题,要引导学生采取转化的方法,把题目化繁为简单。

例3:已知抛物线的对称轴是直线x=1,在x轴上截得的线段长是4,且与过点(1,-2)的直线有一个交点是(2,-3)。

①求直线与抛物线的解析式;

②设抛物线与二轴的两个交点为A、B(A在B的左边),点P在直线上,若△ABP是直角三角形,求点P的坐标。

③若(2)∠B是锐角,试确定点P的横坐标的取值范围。

例3题干中的条件用文字表述,看不出其与结论的联系,但将其公式化后,可以得到下面一组关系式,(先设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 ax2+bx+c),对称轴为x=1→-

=1,线段AB长为4→ =4,抛物线过点(1,-2)→4a+2b+c=-1,经过这样的转化后,这一道题就很容易解了。

2.深入挖掘。对于一些应用题,要引导学生在审题时要深入挖掘,使问题明了化。

例4:一份试卷共有25道题,每道题都给出4个答案,其中只有一个答案正确。要求学生把正确答案选出来,每道题选对得4分,不选或选错倒扣1分。如果一个学生得90分,那么他做对多少道?

在这一道题中,“每道题选对得4分,不选或选错倒扣1分”是关键句。因为得分情况是就每道题而言的,故“每道题都给出4个答案”虽然是事实,但从本题的数学意义上讲,却是无用信息。又“不选或选错倒扣1分”,故可把不选和选错看成—不对。那么本题的信息为

结合关键句,本题可设他做对x道,则他(25-x)道不对。因此根据原题可以挖掘出以下方程:4x+(-1)×(25-x)=90。

显然,经过这样的挖掘,原题转化为对应的方程,解答时就明朗多了。

三、数形结合,逆向思维

一般的应用问题都是以文字叙述加一定数据组合而成的。这时首先要抓住关键词句,把它(们)译成数学图形语言或符号语言,这对打开思路是很有必要的。借助图形以后,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图形进行反向思考,这样就能正确审题。

例5:A、B两地相距400 m甲、乙两人同时同向分别由A、B两地出发.甲骑自行车,平均每分490 m;乙跑步,平均每分250 m。经过多少时间两人相遇?

这一道题应该如何下手呢?

1.借助图形。这一道题可以画出以下线段图。

画了这个线段图以下,整个题目的题意就大致能反应出来了,能为正确解答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石。

2.逆向思考。在指导学生审题时,也应该指导学生进行逆向思考。对于这一道题,如果两人所用的时间知道,设为x分,那么,因为两人的速度已知,就可以知道两人各自的行程,分别为490x、250x。两人的行程之差实际上就是A、B两地的距离400m。这样逆行完毕,可列出方程:490x-250x=400。

数学审题能力培养 篇4

新课程改革之后,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小学数学教学的特点之一就是要能够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富有情趣的图形认识中理解知识和题目的要求。让学生在观看数学课本中的一些有趣图形以及一些简单的文字题目来搜集和分析相关的数学信息, 以此来帮助学生弄清楚题目的要求, 帮助学生正确的理解小学数学中的一些概念和知识点。因此对于小学生来说, 审题和读图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对于数学的有效学习就显得十分重要。本人认为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也要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来快速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审题和读图能力, 以确保数学教学的顺利进行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简单的分析下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题及读图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数学教学中, 要充分利用图形教学对学生进行审题的情感培养

学生在幼儿园期间, 不论对于简单图画的画法还是对于给出图片的观察和分析都有相应的能力。但是等到上小学之后面对教材中更加广泛、丰富和繁杂的图案, 学生已有的能力就显得有些吃力, 学生对于这样一幅完整的数学画面并不能够十分准确地进行数学思维分析, 也就相应的得不到准确的数学知识。面对这样的教学问题, 我们在数学课堂中要有意识地对学生的读图能力, 以及通过图画得到数学知识的能力进行培养和提高。

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这种读图能力的提高就迫在眉睫, 因为他们知识的呈现, 大部分是通过图画的形式完成的。如《大数的学习》, 教学大纲中就简单地要求学生能够写数和读数, 而在学生做题的过程中数的读和写并不是只是简单的通过看和听来练习, 大部分题型是通过计数器的图画来呈现或是让学生在图形中数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东西来进行数的读和写;还有学习《分类》时, 要求学生能够从给出的图中准确地找到与之性质和类别不同的事物, 这就需要学生要有足够的图画观察和辨别能力, 以便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这些都需要学生有足够强的读图能力, 能够从给出的图形中找出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这时教师用多媒体技术将这些图片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眼前, 引导学生更加直观地去观察和探索,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帮助学生寻找和归纳读图的方法和技巧, 并从中体会到观察图形的趣味性, 从中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 以便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准确快速地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和答案。

二、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通过观察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而言, 观察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基本能力之一。对于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完善, 想象能力也还比较薄弱的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最好方法就是要通过自己的眼睛观察, 从而学到和总结到新的数学知识。但是面对刚刚进入小学的小学生来说, 他们在看图或是在读简单的文字说明方面都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他们似乎只是在“看热闹”, 没有目的性漫无目的浏览, 这样学生就不会在反复的观察和审题中得到数学知识和相关的信息。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针对这种情况, 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有目的、有顺序的进行读图和审题, 通过一定时间的练习让学生能够改变以前不好的阅读和审题习惯, 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让学生拥有一双慧眼, 能够从文字题目或是图片中洞察出信息和要求。

我在从事小学低年级的教学中, 发现很多孩子都存在审题不清楚的问题。记得我教小学一年级那时, 很多学生在面对新题型时, 不管知识掌握的多么牢固还是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针对这种情况刚开始我非常着急, 以为是学生的数学知识没有正确的理解和牢固的掌握的原因, 于是总是抓紧课堂中的每一分每一秒争取给学生多讲述一些新型的例题。但是我发现无论多么卖力地讲, 最后的效果还是不理想, 后来我听有经验的教师说他们可能不是数学知识没掌握而是没能够全面理解题意。这下我恍然大悟, 为了验证原因, 我就在课堂中重新考了一张卷子, 不同的是这次我给学生读题目要求并将需要注意的事项告诉他们, 考完后的成绩出乎意料得好。于是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会特别注重学生对于题目的阅读, 总是设置机会带领学生一起练习, 引导学生正确地审题, 告诉学生读题时应该注意的事项, 并且把所学过的题型中题目要求分类给学生观察和体验, 从中感悟数学题目要求的一般规律。久而久之, 学生的审题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这时教师再积极引导学生将有目的性认真审题的做法坚持下去,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样学生的观察和审题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三、教师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自己的语言描述, 要准确示范, 以此来熏陶学生

小学生的学习能力非常强, 教师讲课时的语言表达会直接被学生模仿, 并影响着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其对文字和图片的理解能力。因此, 我们小学教师在课堂中就必须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 尤其是语言表达能力一定要强, 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 给学生的模仿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尤其是数学教师, 在用语言表达时一定要准确、清晰、明了, 让学生简单的通过听觉就能够理解教师的含义和说此话的目的。而且我们要善于运用数学的专用语言, 让小学生渐渐掌握数学术语的含义和魅力, 保证得到正确良好语言表达的熏陶。

四、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正确指导学生进行读题, 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审题方式

解决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弄清楚的就是题目究竟让我们做什么, 这样我们才能够有目的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无论花费多长时间来寻找和探索, 最后得到的答案是题目要求的答案, 那么你就没有白浪费时间。数学教学中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提高的必要条件就是必须让学生的读题能力和审题能力得到提高, 通过教师多种教学方法的实施, 帮助学生掌握读题的方法和技巧, 确保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在解题的第一步———读题和审题中, 正确顺利地完成。

数学审题能力培养 篇5

在目前的数学教学中,大多数的学生都能较好的掌握教学的各知识点,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往往做得不尽如人意,而审题就是最突出的一个方面。审题能力的高低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解题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运算占了相当大比重。而运算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题的正确与否.因此,在小学数学学中,很有必要加强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

良好的审题习惯是做对题目的开端,教师必须时刻关注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努力把一些审题中出现的不好的审题习惯扼制住。审题能力是一种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它需要以一定的知识水平为基础,更需要有良好的读题习惯、有效的思考方法为保证。这种能力的获得是一个学习、积累、反思、巩固、发展的长期过程

一、用眼观察

对题目意思能正确领会,需要对题目进行正确、全面的观察。心理学认为,在观察的过程中自始至终地伴随着思维活动。题目大多都是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因而在数学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审题的能力,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观察要有针对性。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在观察事物的时候,往往被一些表面现象所吸引,如情境图中艳丽的色彩、可爱的形象等。因此,教师在学生读图时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避免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些无关的信息上。

观察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经验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资源,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经验的激活、利用、调整、提升的过程,数学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数学中许多数量关系都能够在学生的生活中找到原型。对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的问题,在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以后,教师还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图意。

二、动口朗读

读题是培养审题能力的第一步,通过读题,使学生明确题意,为进一步思考作准备。我们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对读题的形式和要求做出明确的规定,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读题训练,如大声读、轻声读、默读、分组读、集体读、多次读等,要求学生做到读通句子、不漏字、不添字等,从而加深学生对于题意的理解,逐步提高读题能力。

三、动手操作

审题是一个对题目中的有用信息进行输入、处理,然后输出的复杂过程。数学语言的精练、抽象和理解能力的薄弱在客观上增加了学生审题的难度。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意,有时我们还需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在帮助学生进行理解。

四、复述题意

复述题意,进入情境,用自己的话复述题意,能促进学生进一步分析清楚应用题的情节,使题目内容转化为鲜明的表象,让学生真正进入角色。复述题意能准确地反映出学生对题意的理解程度,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审题能力。

关于审题能力的培养,还可以通过学生的错题进行分析,以增强学生对审题重要性的认识。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的审题能力 篇6

【关键词】能力;习惯;转化;方法

许多学生在做数学习题的过程中感觉很容易,然而作业正确率低、考试分数低,这是因为他们经常出现审题的错误,对试题描述的数学情景不清晰,不能挖掘题目的隐含条件以及有效地排除干扰条件。影响学生审题能力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教材的呈现形式。新课程改革后,教材素材的选择上,较之以往也有了很大的改动,强调数学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也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总结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我觉得要想提高学生审题能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基础能力,概况来说就是一读二画三复述的能力

所谓一读就是读题,读题是审题教学的第一步。指导学生读题,主要用默读方式,因为默读时,可以一边读,一边思考,齐读就很难顾上思考。在教学过程中要逐步提高学生的读题能力,先要求学生逐字逐句地读,以后要求学生连贯地读,关键词语要加重语反复气读。画就是画出题中关键的字、词、句,删除次要信息。它要求学生准确理解题意,找准数量关系。因此,审题教学要像语文教学一样,让学生理解题中每个字、词、句的意义,培养学生书面语言的阅读能力和缩句能力。述,就是复述题意,进入情境,用自己的话复述题意,能促进学生进一步分析清楚应用题的情节,使题目内容转化为鲜明的表象,让学生真正进入角色。这种能力是观察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学科的审题就是为了正确解题而进行阅读 ,理解题目所涉及的数学知识,明确题给条件和要求,并试图找出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关系而进行的思维活动。

二、课堂上审题的方法

上课过程中,需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正确审题习惯,提高审题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解题技巧和水平。

1、例题教学

例题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认真审题的引导,通过对题目作深入细致的审题分析示范,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审题方法 ,步骤。但是,教师要掌握好度,避免变成包办代替,反而阻碍学生能力的发展。

2、习题教学

习题教学中,解题前教师应尽量给学生足够的审题时间和思考空间。让学生认真细致阅读题目,在读题审题中多角度无遗漏地收集题目有效信息。比如:我们可以规定:简单的题目看一遍;一般的题目看两遍;新颖的题目多看几遍;边看边分辨已知和待解。然后我们可以提问题目的关键字词,已知条件和题目所求,题目的条件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从材料中发现信息、识别信息、获取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对于审题急于求成 ,马虎草率 的学生,要批评指正,指出危害。

3、在学生准确审题的基础上,逐步培养审题的速度。使学生最终能准确、敏锐、深入的审题,为迅速、正确解题作准备。

三、传授一定的审题技巧

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虽然不能一蹴而就,但我们可以交给他们一些审题技巧,用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审题能力。

1、应用题的技巧。不同的类型的应用题方法不一样,分数应用题和倍数应用题找单位“1”。解比例应用题找不变量。行程问题等等都有一定的技巧。

2、学会挖掘隐含条件,渗透转化思想。

学生要掌握基础知识,对于易混淆的概念、数学用语、知识点,学生要做到心中有数,审题就有针对性。另一方面,通过对题目准确理解,深入挖掘题目提供的比较隐蔽含蓄、不能直接加以利用的信息 ,并进行翻译转化,促使它们明朗化,通俗化 .隐含条件常常隐含在关键字词句中、题目所求之中、题目附图之中 .因此,挖掘时既要准确理解,又要仔细观察,还要借助联想和理论分析。注重和生活联系在一起。近年来考试命题越来越与实际生活相关联,而我们的相当一部分学生面对新型题茫然不知所措,这是因为他们找不到相应的数学模型,所以我们要进一步培养他们的转化能力。作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生活实际联系与数学问题起来思考,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所以,在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的表象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弄清问题之间本质与非本质的联系 ,渗透一些转化的思想,教给一些转化的方法,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审题能力培养 篇7

关键词:初中数学,细致有序,审题,培养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由于学生需要面对中考, 很多学生在考试的过程中, 不懂得如何进行审题, 常常因为马虎而丢分。因此, 在平时的训练中, 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审题能力进行科学的培养, 使学生懂得如何进行审题才能够做到细致有序, 才能够尽量避免丢分的问题发生。

一、对审题的要求

众所周知, 学生在考试中的审题环节非常重要, 如果学生审题出现问题, 将影响到答案的正确性。由于高考对于数学这门科目的考察不会单纯考查直观性的知识, 也就是说不会考查学生一眼就知道答案的知识, 而是需要通过学生的有效分析, 结合平时学习的知识, 才能够分析出问题的答案, 这就要求学生具备细致的审题能力, 并且在审题的过程中, 还应该对学生提出如下的要求[1]。

(一) 目的性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让学生了解在审题的过程中, 需要满足目的性的要求。所谓的目的性主要就是指, 学生通过审题, 要完成怎样的目的, 明确哪几点, 或者是通过审题要证明什么, 这样, 学生在审题的过程中, 带着这样的目的性进行, 能够避免出现审题偏颇的问题, 实现良好的审题效果。

(二) 开放性

学生在考试过程中进行审题的时候, 还需要满足开放性的要求。学生需要根据题目进行有效的分析, 了解题目中所给出的条件, 并且根据所给出的条件, 分析隐含的条件。与此同时, 还需要学生在审题的过程中发散自己的思维, 通过联想和想象等开放性的方法进行审题, 这样才能够做好细致有序的审题, 避免审题失误问题的发生[2]。

(三) 缜密性

缜密性在学生数学考试审题中非常重要, 尤其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 其思维逻辑非常的严谨, 如果学生在审题的过程中不缜密, 出现疏忽, 将会影响到审题的效果。因此,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审题能力培养的过程中, 应该培养学生的缜密性, 在审题的过程中, 对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 缜密地进行审题才能够实现良好的审题效果。

二、培养学生细致有序审题能力的方法

(一) 教师为学生挑选合适的题目进行审题训练

要想培养学生细致有序的审题能力, 需要教师为学生准备一些题目, 让学生通过审题训练提高自身的审题能力。但是, 教师在挑选题目的过程中, 要有一定的讲究, 如果教师挑选的题目不科学, 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审题能力的提高, 不利于学生更好的面对中考。对于挑选合适的题目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挑选的题目一定要带有多个隐含条件, 让学生通过审题分析的方式, 将隐含的条件分析出来, 而只有分析出隐含条件, 学生才能够寻找到正确的答案。通过让学生分析隐含条件的方式, 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细致有序的审题能力。2.挑选的题目难度要适中。由于中考的题目并不是很难, 如果教师在挑选题目的过程中, 将题目设定得过难, 一方面, 将会打击学生审题的积极性, 影响到学生审题的效果, 另一方面也与中考的要求相背离, 无法实现良好的效果[3]。因此, 教师应该为学生挑选合适的题目让学生进行审题训练, 这样才能够促使学生在有效的审题训练中, 逐渐提高自身细致有序的审题能力, 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迎战高考。

(二) 审题过程中教师需要进行适当的引导, 但不可以干预过多

由于不同的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有很大的差异, 这在审题的过程中就能表现出来, 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可以对一些审题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但是, 教师不可以干预的过多, 教师应该懂得点到为止, 让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 自主地进行审题的练习, 如果教师干预得过多, 将无法实现良好的审题效果, 不利于学生学习上的进步。因此, 学生在审题的过程中, 要充分发挥他们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在课堂上, 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思维活动空间, 尽可能多地靠学生自己发现解题思路和动手作答, 允许学生在审题过程中出现问题, 不但如此, 当学生需要帮助时, 教师不要急于把正确的思路告诉学生, 而是应当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建议,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独立审题的能力[4]。

(三) 教师应让学生在解题之后回顾审题的过程

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在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时候, 学生一般审完题, 解答完就算完事, 但是, 这样无法充分地培养学生细致有序的审题能力。教师应让学生在解题之后对审题的过程进行及时的回顾, 了解自己在审题中是否存在问题, 有哪些不足之处, 需要进行怎样的改正等等。学生只有充分地了解在审题的过程中存在着的问题, 才能够及时进行纠正, 避免下次再犯同样的问题。另外, 学生通过对审题过程的回顾还能够重新回忆审题的思路, 加深印象, 实现良好的审题效果。因此, 教师要想学生在数学考试中能够细致有序的审题, 就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采用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促进学生考试成绩的提高。

总之, 本文主要针对于初中数学细致有序审题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研究, 通过本文的探讨, 我们了解到, 细致有序的审题能力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需要对学生采取有效的策略, 对学生的审题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 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陈开龙, 唐良仕.略论中学生的数学审题能力[J].数学教学通讯, 2008 (1) .

[2]熊云川.数学审题新方法——粗看与细看[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1999 (7) .

[3]姜占环.浅谈数学审题[J].教育探索, 2001 (6) .

培养初中生数学审题能力之我见 篇8

一、夯实基础,为审题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审题能力的培养必须以一定的知识水平为基础,夯实基础是培养审题能力的先决条件。因此,我在教学中努力做到以下四点。

1.细讲解。数学的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很多概念、定理、公式需要记忆,但不能死记硬背,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进行充分准备,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选用教法,最终达到帮助学生理解、记忆的目的。例如,利用学生熟悉的知识作铺垫,或者是用贴近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新知;关注知识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等等。总之,要多方面、多角度地尝试各种教法,综合各种教学方式以提高教学效率。

2.常辨析。教师在分析概念时,要指出学生易错、易混淆的地方,再利用正、反例进行强化、巩固。对于一些易错题,应要求学生在错题集上详细写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正确的解题过程,将两者进行比较以找出自己的错误所在。

3.勤练习。要想学好数学,多做题目是必要的,教师要让学生熟悉、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思路。刚开始要从基础题入手,反复练习打好基础,然后再从提高习题、拓展习题入手,以帮助学生开拓思路,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重小结。总结是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各种能力的最佳方式。让学生在每个知识点或每章节学完后都进行及时小结,有利于学生梳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在针对性的练习结束后,也应让学生及时归纳数学方法、解题技巧,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二、教给学生审题的方法

笔者将审题的方法总结为:一读二看三品四思。

1.读。指阅读。从一开始就要培养学生认真读题的习惯,做到不添字、不漏字,逐字逐句地读,边读边勾画出题目的关键字词句、难理解字词等。对于图表材料中的标题、注释等,都需要认真地一一解读,才能准确把握图表中的内容。

2.看。指分析。看清题目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已知条件,要解决哪些问题。另外,要抓住题目特征寻求启示。图形要抓住它的几何特征,文字要抓住它所表述的数量关系,数学符号要抓住它的形式化暗示。几何题目要将符号语言转化为图形语言,将条件放到图中,结合图形来看。同时,要注意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如余角、对顶角、公共角(边)等。

3.品。指推敲,即对于题目中难懂、易混淆的词语要反复咀嚼,充分理解这些关键词语在题目中的含义;对于题目中的“特殊”条件要多加关注,仔细分析;对于应用题中的各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要仔细品味,列出相关代数式,进而根据等量关系得到方程。只有这样,才不容易错误理解或是忽略有用条件,才更有利于找出解题的途径。

4.思。指思考。可挖掘条件的含义,根据条件展开想象,或联系相关内容,或作常用辅助线;也可挖掘条件与条件之间的关系,分析其内在联系;也可挖掘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关系,从而执果索因。对于数量关系比较复杂或隐蔽的列方程解应用题,更应加强审题指导,要求学生通过画线段图或列表格等方法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

数学审题能力培养 篇9

关键词:审题习惯,审题能力,审题信心

审题是解题的第一步, 而且是关键的一步。有些同学在解题时往往急于求成, 题意尚未弄清楚就着手解题, 因此常出现残缺不全或错误的解答等现象, 这都与在解题过程中不善于审题有关。下面仅就如何培养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审题能力, 谈几些点个人看法。

一、培养审题习惯, 强化审题意识

审题意识的提高和审题习惯的培养既需要教师潜移默化地熏陶, 也需要着意进行训练。

1. 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

良好的审题习惯是提高学生审题能力的前提。首先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榜样力量, 尤其是在讲解例题或上习题课时, 要重视带领学生分析题意。每讲一道题都要有意识地教学生如何全面分析条件;如何寻求各因素之间的关联。同时, 在解题过程中, 应尽量规范板书出已知条件和要求的内容。

2. 强化学生的审题意识。

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强化学生审题意识, 对于书面作业应要求学生每一题都写出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同时善于发现和暴露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由于不善于审题造成的困惑。比如常听学生说“这题不会做”, 不会做, 首先就是不善于审题。这时教师应先让学生自己重新读题, 认真分析题意, 找出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 然后再和学生一起分析解决。还要时刻给学生敲警钟, 督促学生步步注意审题。题目愈难, 愈需在审题上下工夫, 以求突破。即使题目容易, 也不能掉以轻心, 否则会导致失误。

二、教给学生科学的审题方法

脱离数学知识对学生大谈审题方法是空洞而无效的。在设法提高学生的审题意识后, 教师应抓住一切时机, 举例示范审题方法, 教会学生一些审题技巧, 主要抓好以下环节。

1. 认真读题, 找出关键性字句。

审题以阅读题目为基础, 不能就字读字, 应边读边想, 对一些关键性的词、句应引起注意, 并认真思考。

例1.是否存在常数, 使得等式

对一切自然数n都成立?并证明你的结论。分析:若分别取n=1, 2, 3, 易得方程组并可解出a=3, b=11, c=10, 便得出了结论。上述用特殊化方法得到解答是不符合题目要求的。如果我们引导学生准确审题, 则不难发现对以上用特殊化方法得到的结论还必须用数学归纳法加以证明, 这样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解答。

2. 注意审清题目中的隐含条件。

任何问题, 都是在特定条件和范围内拟定的。一部分题设条件可直接给出, 也有一部分条件隐含在一个或几个明显条件的背后, 如果不找出和利用这些隐含条件, 就会导致解题错误甚至无法解题。

例2.若3sin2α+2sin2β-2sin2α=0, 求cos2α+cos2β的取值范围。分析:若由条件得, 再代人目标式得cos2α+cos2β=2-sin2α-sin2α.此时若不注意挖掘隐含条件则极易出错。如果深入挖掘隐含条件, 注意到|sinα|≤1, |cos2β|≤1, 且 (2sin2α-3sin2α) ≥0, 则不难得出正解。通过这道题的讲解, 使学生认识到做题时绝对不能贸然行事, 应细心分析, 善于查找隐含条件。

3. 审题要注意画好示意图。

画示意图是解题中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一幅好的示意图对帮助学生分析数学过程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很多时侯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在讲解例题及习题时应特别注意自身的榜样作用, 认真画图, 规范板书。同时在学生书面作业及考试中应对此严格要求, 有必要画图的作业题或考题, 无图的应酌情扣分。使学生对画图引起足够重视, 同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画图的习惯, 逐渐认识到画图的作用, 提高学生利用画图分析题意的能力。

三、克服恐惧心理, 增强学生审题信心

由于数学课的抽象及枯燥, 学生对数学试题望而生畏, 不敢下手, 存在过大心理障碍。这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是非常普遍的, 但它又对正确审题、解题极为不利。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在讲解例题, 布置课后作业题及选择一些课外习题时, 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精心选择, 努力做到由最简单、最基础开始, 由简到繁, 由易到难, 切忌使不加选择、不切实际的难、偏、怪题吓倒学生, 以致其对数学试题产生恐惧心理, 影响正常审题、解题, 进而挫伤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打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数学审题能力培养 篇10

一、学生审题能力薄弱的原因分析

1. 教师忽视培养学生审题习惯的重要性

学生到了高年级,由于数学作业量的增加,教师往往完成新授后,急于让学生快点交作业又想保证质量,会提前把题目中的注意事项先给学生讲一遍,也不管学生是否仔细读过题目、认真思考过题意。这样做,学生仿佛都能读清题意,作业完成的质量也非常高,而到了回家独立完成作业时没有了老师的提醒,作业的错误率就急剧上升。各位教师同行,扪心自问一下,在讲解前是否都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教师自己不重视培养学生审题习惯,又怎能强求学生去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呢?所以提高学生审题能力的第一步就是教师自己要重视。

2. 学生缺乏审题重要性的意识

很多学生在完成作业时,想着快点做完,读题时,缺乏耐心和细心,往往还没有读完题就开始动笔了,见到数字就胡乱地加减乘除,这样的作业能好到哪里去呢?知道自己做错后,简单的一句“我看错了”就结束了,没有一点反思。只有少部分学生经过几次这样的错误过程会意识到审题的重要性,大部分同学还是完全没有意识到要想减少错误,自己应该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每次做题时都要谨记审题的重要性。

二、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策略

审题是解题成功的关键,要想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首先要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小学生只有在心理上意识到审题的重要性并且掌握审题的科学方法,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审题能力,进而提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1. 让学生意识到审题的重要性

只有学生从心理上重视审题,才能在行动上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审题的重要性,我和学生们做了一个小游戏:每人发一张练习纸,练习纸上一共有20道题,限时3分钟,3分钟做完有奖品。都是平时的一些常见题,只是第1题是“请把试卷认真读完”,第2题是“请在试卷的左上角写上班级姓名”,第20题却是“如果你已经看完了题目,请只做第2题”。3分钟过去后,只有两三个人把试卷交上来并获得了奖品。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没做完的同学纷纷抱怨:“时间这么短,题目那么多,怎么可能3分钟答完20道题呢?”获奖的同学立马反驳说:“哈哈,看第20题,就知道了!”很多同学看了后觉得自己被老师骗了。我让学生静下心来说说这次测试的感想,很多同学这才意识到审题的重要性,如果一开始题目没审清,那么接下来的努力也就白费了,等于做了无用功。

2. 让学生掌握审题的方法

(1)读准题意。

读题是解题的起步,是培养审题能力的开始。学生通过多读题目,分析清楚题目的条件和问题,理清题目结构,这样做起题来才能心中有数。

(2)做好标记。

在读的过程中把关键的数学信息圈出来或者划出来,有助于掌握关键信息,避开题目的陷阱。例:一个工人做了12个零件,用了24分钟,做1个零件需要几分钟,每分钟做几个零件?对于这样的问题,很多同学搞不清楚到底该用谁除以谁。我一般会让学生把问题中多少或几后面的数量圈出来,圈出来的被平均分的数量当被除数,这样学生在分析的时候就知道该用谁除以谁了。

(3)数形结合。

笔者在教学中经常和学生说的一句话就是,做题时能够画图或者列表的一定要画图或列表,其实就是数形结合。数形结合是数学上常用的一种方法,画图可以帮助学生分析清楚题目的数量关系,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两艘轮船从一个码头往相反方向开出,8小时后两船相距400千米。甲船的速度是26千米/时,乙船的速度是多少千米/时?(列方程解答)这样的路程问题高年级学生并不陌生,但是让学生说出数量关系,学生却不能准确表达出来。笔者先让学生用线段图来整理条件和问题,再说出数量关系,根据图形的直观性,很多同学都能看出题中的数量关系。

(4)转化题意。

有些数学问题的条件不是很明显或者对于学生来说不是很熟悉,这个时候就可以使用转化的方法,把不明显的条件挖掘出来,把不熟悉的化成熟悉的,把复杂的问题变成简单的问题一步一步来思考。例:一段绳子,长3米,对折两次后,每段长几米?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要想解决每段长几米,还不知道绳子平均分成几段,这个时候就可以把题目中的对折两次转化成平均分成4段,让学生把转化后的条件写在题目旁边,这样就把不明显的条件转化成明显的条件,学生的解题思路就能展开,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5)对比练习。

根据学生审题中经常出现的错误,特别是容易混淆的概念,教师应该用题组练习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项对比练习。

例:(1)一块花布长5米,正好可以做6条同样大小的童裤,每条童裤用了这块布的几分之几?

(2)一块花布长5米,正好可以做6条同样大小的童裤,每条童裤用布几分之几米?

这两个问题看似只有一字之差,可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却是大相径庭。放在一起对比练习,学生才能了解每道题的真正意图,解题的正确率才能够大大提高。数学里像这样的问题有很多,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把这种问题放在一起进行对比练习,再遇到这种问题时就不会混淆不清了。

如何培养中学生数学审题能力 篇11

一、找全信息,抓住“题眼”

所谓信息,就是题目提供的已知条件。应把所有的条件找全,并一一列出。特别是题目的隐性条件,可能埋藏在某个关键的字词中,有的可能在题目的图表之中,有的是题目不给出而要求你平时记住的常数等,都要把它们找出来。一般难题都有某个关键之处,抓住了这一关键之处,题目就易于解决了,这一关键之处称为“题眼”。找“题眼”依靠的是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平时的刻苦训练。具体操作方法是1.第一遍粗读题,使自己大致了解题目的意思。2.第二遍精读题,要逐字逐句地读,仔细理解题目中各个条件的含义。读的过程中不妨用笔把题目中的重要条件,重要语句划下来,圈出来,以提醒自己,引起重视。3.第三遍重读题。作完一道习题后应回过头来重新审题,看看哪些数据、关系还没有用上,已用上的用得是否准确;关键词句的理解是否准确、到位;结果是否符合题意,符合生活经验。

二、抽象审题,不同问题类型化

实际问题各种各样,千差万别,因此数学问题就千姿百态,各不相同。但只要认真审题,从数学的意义上进行概括、抽象,那么,应用问题就将分门别类以有限的数学形式表现出来。比如行程问题,利率问题,工作效率问题,生产率问题等。在生产生活实际中自成体系,因此,要善于用数学抽象的眼光审题,这样才能透过表层看到问题的本质。抽象概括,类比归纳是思维能力的组成部分。因此善于对题型进行归类,既可把习题由“多”变“少”从而减轻学习负担,也是多种思维运用体现,更是思维锻炼和提高的一种过程和手段。如果我们把一个看似复杂的问题抽象成一个简单的问题,那当然更好了。例1:从零点起在什么时间时钟的分针和时针第一次重叠?这个问题从表盘的分格上或两针的夹角上考虑是比较复杂的。如果把两针看作两个人,那么问题就转化为在环形跑道上的追击问题。例2:运动场的跑道一圈长600m,甲练习骑自行车,平均每分骑400m;乙练习跑步,平均每分跑200m,两人从同一处同时同向出发,经过多少时间首次相遇?例1与例2的数学意义是相同的,只要把例1的分针、时针与例2中的甲乙对应即可。例1与例2的主要区别在于,例1“没有”给出时针和分针的速度,其实这种速度已经依赖于学生对时间常识的掌握了,换句话说就已经给出了时针转一圈是12小时,它的速度是1/12圈/时;分针转一圈是1小时,它的速度是1圈/时。

三、打破常规,逆向审题

有的数学题,从正面审视费解,或者难度大,我们就从反面进行思考,由结论向条件方向探索分析,打通各种障碍,最后由条件出发,写出解题过程。采取逆向思维进行审题分析,这往往奏效。我们称这种方法为逆向审题法。如:A、B两地相距900m,甲、乙两用人同时同向分别由A、B两地出发,甲骑自行车平均每分钟450m;乙跑步,平均每分钟250m,经过多少时间两人相遇?如果两人所用的时间知道设为x,那么因为两人的速度已知,就可以知道两人各自的行程,分别是450x,250x,两人的行程之差实际上就是A、B两地的距离900m,这样逆行完毕,可列出方程450x-250x=900。

总之,初中生正是思维拓展的最佳时期,发展其思辨能力,形成良好的审题态度和思路,对于学习数学来说就等于找到了入门的金钥匙,为成功解答题找到了正确的切入口。

数学审题能力培养 篇12

一、教给学生正确的读题方法

1.解决音义,把题目读通。低年级孩子之所以读题能力较差,是有很多原因造成的,识字量较少是直接影响其读题能力的主要原因,在一个具体的问题尤其是文字较多的问题中,孩子经常会遇到不认识的字,这些字词往往会直接影响孩子对题意的理解,所以,在让孩子读题之前,教师必须先把孩子可能不认识的字注上拼音,把可能不理解的词语给孩子进行适当的解释,孩子才有可能把题目读通读顺,这是孩子读懂题意的前提。

2.圈画重点,把题意读懂。由于低年级孩子对词语的理解力有限,所以有时即使题目中的字词全都认识,仍然不能读懂其中的意思,我们可以指导学生练习划出其中关键的、重要的字词或句子,帮助孩子明确其中的要求,准确理解其表达的意义。我班的孩子在遇见问题要求较多时,我就要求学生多读几遍题目,抓住关键字词,把关键字词画下来时刻提醒自己。起初我进行类似的训练时,孩子不知该画什么,比如二年级下册21页有这样一题:“写出三个十位上都是5的三位数,比一比那个数最大,那个数最小。”这一题题目虽不长,但要求很多,有的孩子不知道哪儿是重点,这时就需要教师进行示范指导,“三个”、“十位上是5”、“三位数”、这样有重点的圈画后,孩子对题意的理解更加明确。坚持这样的训练,孩子慢慢就容易发现其中重点的、关键的字词,对题意的理解也就变得容易多了。

3.边读边想,把关系理清。由于数学本身的高度抽象性,逻辑严密性,有时孩子即使把句子读通了,把句意读懂了,可是仍然不知如何解决要求的问题,这在解决问题中体现的最为明显。因为这类题条件较多,关系较复杂,他们经常会读不懂其中的奥秘,理不清其中的关系。这时我们可以训练他们找出题中的关键词语,理清数量关系,让孩子在弄清题意后自己说说题意,能说多少就说多少,这样的训练有助于孩子深入的理解题意。二年级下学期已经出现了稍复杂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题目的问题往往不能直接解决,如有这样一题:上午摘了120个西瓜,卖出60个。下午又摘了80个,现在有西瓜多少个?

教学时,我要求学生多读几遍题目,找出其中的条件与问题,在深入理解题意的基础上练习边读边想:读完第一句话,你能想到什么?读完最后一句话再想:要求现在西瓜有多少个,其实就是把哪两个部分合起来?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首先要解决什么?在边读边想的基础上,逐步理清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问题也就一步步得到解决。

二、养成良好的读题习惯

低年级孩子由于读题能力的问题,也导致孩子养成很多不良的读题习惯,比如读题时经常会出现添字漏字的现象,或者根本不把题目读完就急于做题,还有很多孩子做题时经常是只粗略的读一遍就按照自己的经验想当然的做起来,这样出现错误也就不奇怪了。对此我们要严加要求,对于添字漏字现象,就要要求孩子读题时,一定要看清并读准每一个字,必要时,也可以用手指读,多读几遍,读懂读透;在图文结合的问题中一定要仔细观察有无遗漏或隐藏的信息,随手拿一支笔,准备把重点关键的字词圈画出来,以便时刻提醒自己,边读边想,认认真真的按照老师教给的方法一步步的完成读题这一过程,理清其中的关系后再下笔做题。长此以往,逐步养成好的的习惯,解题的正确率自然会提高。

三、相信学生,敢于放手让孩子多练读

一年级时,由于孩子识字太少,经常有教师代替读题,这纯属无奈,到了二年级,随着孩子识字量的增加,大部分的字都已经认识,完全可以独立读题了。但是这时,孩子只是刚刚开始练习独立读题,速度通常非常慢,读题磕磕巴巴,甚至会把句子读破,影响对题意的理解。有些老师为了节约课堂时间,往往把题目的要求一手包办,仔细的帮学生分析的题目的要求,这样虽然暂时节约了时间,却得不偿失。孩子独立做题时,为了节约时间,往往就不注意认真读题,有的甚至不看题目要求,凭经验想当然的就做,做错的或答非所问的情况就经常会出现。所以,我们在平时的练习中一定要有这样的信念:相信学生,给孩子留出足够的时间,让他们独立读题,独立解答,长期坚持,孩子的读题能力一定会逐步提高。

上一篇:小学德育教育下一篇:工业建筑施工